雨水养生注意什么?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二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预示着天气逐渐回暖,降雪少了,降雨量增多。

雨水时节,水獭捕捉到鱼后,将捕获的鱼排列在岸边,然后再食用,古人认为是水獭以鱼祭水。

候鸟是随着天地阴阳之气的变幻而往来,以适应气候。雨水节气后,天气回暖,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

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开始抽出嫩芽。预示着春天已经到了,从此,大地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绿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

但是大家也一定听过谚语“反了春,冻断筋”。春寒料峭,大家养生要防“倒春寒”。

雨水节气养生三要素要记住,即防倒春寒,健脾祛湿和准备养阳。雨水节气养生的重点是养肝护脾。
《黄帝内经》说“春主肝”,肝脏在春季活动比较旺盛。但肝木易克脾土,稍有不慎容易损害脾胃。
同时,因为降雨的增多,湿气加重,湿邪易困扰脾胃,所以,在这一时期,一定要注意对脾胃的养护,健脾利湿。

春季艾灸护肝生阳非常重要,通过艾灸给身体加足底阳,把冬天积聚的寒气脂肪慵懒什么的统统驱逐出去,轻松起航,活力四射。

由于春天人体容易肝气过旺,所以灸疗的原则是疏泄肝气,以免过旺之肝横逆犯胃,造成胃痛胃胀腹泻便秘等一系列肝脾不调的症状。

疏泄肝气首取太冲等穴:

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具有燥湿生风的功效。
健补脾胃一般会选足三里,中脘,天枢等穴。不仅增强体质,对女性还有瘦身美容的功效。
位于上腹部,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当脐中上4寸);
属任脉。任脉、手太阳与少阳、足阳明之会。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具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之功用。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足三里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
人体中腹部,肚脐向左右三指宽处,即为天枢穴。
天枢穴属于足阳明胃经,是手阳明大肠经募穴,以治疗肠胃疾病为主。
点燃艾条一端,对准应灸的腧穴,艾火距离皮肤2——3cm处,进行熏烤。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感为宜,一般每处灸10分钟左右,至皮肤红晕为度。
}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意思是说,雨水节气前后,万物开始萌动,春天就要到了。如在《逸周书》中就有雨水节后“鸿雁来”“草木萌动”等物候记载。

  春令阳气升发,呈现向上向外舒展的趋势。从天人相应的观点出发,中医认为春季人的精神情志应保持舒畅、条达,即应做到心胸开阔,情绪乐观。

  中医藏象理论认为,春与肝相应,肝主疏泄,在志为怒,与人的精神情志活动有着密切关系。如果情志抑郁或恼怒,就可损伤肝脏,继而发生各种病变。

  诸如陶醉于明快的音乐,开怀于相声小品,舞剑弄扇,踏青问柳,登高赏花等方法皆使人精神愉快,体内气血流通,是春季适用的调神养生法,可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选用一二,长期坚持,必有收获。

  春季为肝气所主,根据五行理论,肝木太过则克脾土,脾弱则影响饮食消化吸收。

  故唐代医家孙思邈提出春天饮食应“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即减少酸味食品,多食甘味食品。因酸味入肝,甘味入脾,过食酸味之品,有助肝克脾之害;酸主收敛,与春阳之性相悖。为助春天阳气升发,可酌饮酒醴,食一些葱、枣、花生等通阳助阳之品。

  但要注意,一般情况下,不应用大辛大热之品,如红参、鹿茸、附子之类,以免导致阳气过泄的情况。

  起居包括寐寤规律、衣着调适两方面。

  春天因新陈代谢加快,各器官的负荷加重,身体还未及调节,造成脑部气血暂时供应不足,而出现“ 春眠不觉晓”的“ 春困” 情况。对此,《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春天的寐寤规律应是: “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使志生。”意思是春天应晚睡早起(相对于冬季而言),起床后不要急于束发更衣,应散披头发,着宽松衣服,以舒缓形体,使气血流畅、神情怡然。如此,有助于机体快速适应季节交替的变化,保持健康身体。

  针对春天气候有“ 乍暖还寒”  “春风夹邪” 的特点,所以衣着调适的要点是保暖、御风。正如明代医家汪绮石在《理虚元鉴》提出的“ 春防风, 又防寒”。古人为此提出春天衣服不要顿减,提倡“春捂秋冻” 。从今天的眼光来看,“ 春捂” 未免过于绝对,过于拘泥反而可能降低身体对外界的调适能力,但其中所含谨慎减衣、逐步减衣的观点的确是经验之谈。

}
“雨水”节气,是春季的第二个节气,为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历书》曰:斗指壬为雨水,东风解冻,冰雪皆散而为水,化而为雨,故名雨水。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雨水的到来,意味着冬去春来,冬雪渐成春雨,干燥的天气渐渐被潮湿所取代。

水节气,北方冰雪开始消融,化而为雨。动物草木也都感受到春意,开始活泼起来,一派生机。

一候 | 祭鱼。据说初春獭捕鱼的时候,总要把抓来的鱼陈列在水边,像祭祀用的供品一样。

二候 | 侯雁北。白露第一候鸿雁来,雨水第二候侯雁北,秋天时鸿雁自北方飞向南方,以避寒冬。春天时北方春暖花开,就飞回北方去了。

三候 | 草木萌动。草木随阳气的上腾而抽出嫩芽。

起居养生。谚语说: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雨水节气之后自然界气温逐渐回升,但天气变化不定,气温忽高忽低,所谓“倒春寒”现象频频发生。因此雨水节气之后仍要注意防寒保暖,坚持“春捂”,不要随意减少衣物,尤其是痹症患者更应重视肩、腰、腿等部位关节的保暖。
情志养生。雨水节气之后天气变化不定,容易使人出现忧思不断等不良情志,对健康造成较大影响。因此,雨水节气之后精神情志养生至关重要。首先要保持良好的心情,不以外物变化而影响自己的情绪,做到心胸开阔,善待自然的变化。其次,人们要通过与自然亲近、适度运动锻炼等方式,舒畅情志,预防抑郁或恼怒等不良情志的发生。
运动养生。随着气温的回升,雨水节气之后人们应逐渐增加户外活动的时间以加快血液循环,促进气血运行,确保阳气生发。春季运动比较适合进行节奏和缓的运动,同时以不出汗或微出汗为佳,否则大汗淋漓、气喘吁吁,会消耗津液、损伤阳气,由于正气不足,极易感受外界的风寒病邪而引起外感疾病。
疾病预防。雨水节气的到来,“倒春寒”出现,气温的骤升骤降很容易诱发多种疾病或是旧病宿疾加重,最多见的就是高血压病。预防高血压病加重:首先是按时按量服用降压药物;次要调畅精神情绪,疏泄不良情志;第三是劳逸结合,保证睡眠充足,适当增加午休时间,进行适度的运动锻炼;第四是多饮水,多吃芹绿叶蔬菜,适度补充优质蛋白质食品,以滋阴降火,降脂减黏,达到平肝潜阳之养生目的,亦可根据需要选用菊花龙井茶、海蜇猪骨汤等药膳调理。

扫码上方馆长微热线咨询详情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雨水养生注意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