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充盈好膀胱内壁光滑可,壁粗糙,腔内末见异常声像?

第一周 出入院护理与住院环境

第一节 出入院护理与运送技术随堂测验

8、患者,女,28岁,即将分娩,现办理入院手续后入住产科病房,护士用平车运送患者时需要注意的事项错误的是
    A、搬运时要注意节力,身体尽量靠近病人,同时两腿分开,以扩大支撑面

第二节 住院环境与床单位技术随堂测验

第三节 常用卧位随堂测验

第四节 保护具的应用随堂测验

出入院护理与住院环境(单元测验)

出入院护理与住院环境(单元作业)

1、简述病房常用的铺床方法有几种?目的是什么?

2、李某,男,45岁,主诉剧烈腹痛2小时,同时伴有恶心呕吐,急诊收入院,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合并穿孔”,随即在硬膜外麻醉下行阑尾切除术 请思考: 1.患者回病房后,护士应为其采取什么卧位,为什么? 2.术后第二天,患者主诉切口疼痛,体温为38.1℃,护士应该为患者安置什么体位,为什么?

第二周 疼痛与清洁的护理

第一节 疼痛的护理随堂测验

4、患者,赫女士,37岁,自感腹部疼痛来医院就诊。门诊护士巡视时发现其面色苍白,出冷汗,呼吸急促,主诉右下腹疼痛难忍。门诊护士应首先采取的措施是

第二节 口腔护理随堂测验

5、张某,男,53岁,因大叶性肺炎入院5天,持续高热,护士给予口腔护理擦洗牙齿正确的顺序是
    A、上内侧面,上咬合面,下内侧面,下咬合面,再弧形擦洗颊部
    B、下内侧面,下咬合面,再弧形擦洗颊部,上内侧面,上咬合面
    C、上内侧面,下内侧面,下咬合面,上咬合面,再弧形擦洗颊部
    D、弧形擦洗颊部,内侧面,下咬合面,上咬合面,上内侧面

第三节 卧有患者床更换床单法随堂测验

第四节 压疮的预防与护理随堂测验

4、预防压疮的护理操作中按摩顺序正确的是
    A、由骶尾部开始沿脊柱旁按摩至肩部再向下按摩至腰部骶尾部
    B、由腰部开始沿脊柱旁按摩至骶尾部部再向下按摩至腰部骶尾部
    C、由肩部开始沿脊柱旁按摩至骶尾部部再向下按摩至腰部骶尾部
    D、由骶尾部开始沿脊柱旁按摩至肩部再向上按摩至腰部肩部

8、患者,男,42岁,三周前因脑出血导致肢体瘫痪,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护士协助患者翻身后在身体空隙处垫软绵垫,其作用是

疼痛与清洁的护理(单元测试)

2、患者赫某,女,37岁,自感腹部疼痛来医院就诊。门诊护士巡视时发现其面色苍白,出冷汗,呼吸急促,主诉右下腹疼痛难忍。门诊护士应首先采取的措施是

8、杜先生,44岁十年前无诱因常出现发作性头痛,眼凝视数秒后无抽搐,近两年症状加重,发作性四肢抽搐,口吐白沫面色青紫,伴意识丧失,为防止患者受伤而使用约束带保护,其松紧应以

14、预防压疮的护理操作中按摩顺序正确的是
    A、由骶尾部开始沿脊柱旁按摩至肩部再向下按摩至腰部骶尾部
    B、由腰部开始沿脊柱旁按摩至骶尾部部再向下按摩至腰部骶尾部
    C、由肩部开始沿脊柱旁按摩至骶尾部部再向下按摩至腰部骶尾部
    D、由骶尾部开始沿脊柱旁按摩至肩部再向上按摩至腰部肩部

疼痛与清洁的护理(单元作业)

1、口腔护理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2、胡某,70岁,因脑卒中长期卧床,骶尾部皮肤呈紫红色,触之局部有硬结,并在表面有数个大小不等的水泡,病人有疼痛感。 (1)请问该患者出现了什么护理问题? (2)属于哪一期? (3)如何进行护理?

第三周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第一节 医院感染概述随堂测验

第二节 常用消毒灭菌方法随堂测验

第三节 无菌技术随堂测验

第四节 隔离技术随堂测验

4、某医院收治了一名肺结核患者,关于其隔离,错误的是
    A、医院无条件收治时,尽快将患者转送至有条件的医疗机构

6、护理人员给一名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患者进行静脉输液,操作完毕脱隔离衣,正确步骤是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单元测试)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单元作业)

1、简述无菌操作基本原则

2、李某,男,30岁,有低热、倦怠、食欲不振、咳嗽及咯血,结核菌素培养(阳性)此患者应给予何种隔离?用什么颜色的隔离标志?有哪些隔离措施?

第四周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

第一节 体温的评估与护理随堂测验

第二节 呼吸的评估与护理随堂测验

第三节 脉搏的评估与护理随堂测验

第四节 血压的评估与护理随堂测验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单元测试)

25、下列有关脉搏测量的描述错误的是
    A、护士用示指、中指和无名指的指端按在动脉上,计数1分钟脉率
    D、诊脉时可用拇指,拇指小动脉搏动不易与病人脉搏相混淆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单元作业)

1、简述测口温的注意事项

2、患者王某,女性,48岁,肺炎,体温在39~40℃波动,持续2周,日差不超过1℃。脉搏106次/分,呼吸28次/分。患者神志清楚,面色潮红,口唇干裂,精神不振,食欲差。 1.患者属于何种热型? 2.发热的程度? 3.应采取哪些护理措施?

第五周 药物疗法(一)

第一节 职业防护随堂测验

10、护生小张跟带教老师李老师一起巡视病房时,一位卧床患者需要协助翻身侧卧,此时李老师发现患者输液完毕,交代小张给患者拔下输液针头。在小张将被污染的输液针拔下欲弃至锐器桶时,正好李老师给患者翻完身整理好被子转身,小张不慎将被污染的输液针刺到李老师前臂上, 如果患者HIV阳性,李老师HIV抗体阴性,预防性用药错误的是

第二节 给药原则随堂测验

7、药物吸收速度由快至慢的顺序正确的是

第三节 口服给药法随堂测验

第四节 常用雾化吸入法随堂测验

药物疗法(一)(单元测验)

18、药物使用应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规范的查对是

20、常用药物管理中规定的规范是
    A、病房药柜的药物名称、使用、限额、定期核查,均有相应的规范
    B、病房药柜药物存放、使用、数量、定期查对,均有相对的规范
    C、病房药柜的药物存放、使用、限额、定期核查,均有相应的规范

31、患者,男,35岁。患者为艾滋病病毒感染2年。胃大部分切除手术后1天,护士查看切口时发现有少量渗血,护士更换被血液污染的床单时应注意

药物疗法(一)(单元作业)

1、雾化吸入的目的有哪些?

2、患者李某,阑尾炎术后第四天,出现感冒,体温39℃,咳嗽咳痰,医嘱给予SMZ、复方阿司匹林和止咳糖浆。护士发药时应如何指导患者服药?依据是什么?

第六周 药物疗法(二)

第一节 注射原则随堂测验

第二节 药物抽吸法与皮下注射法随堂测验

第三节 肌内注射法随堂测验

第四节 静脉注射法随堂测验

12、静脉注射的注意事项中不正确是哪一项
    B、穿刺时应选择粗、直、弹性好,易于固定的静脉,应避开关节和静脉瓣

药物疗法(二)(单元测验)

24、静脉注射的注意事中哪一项不正确
    B、穿刺时应选择粗、直、弹性好,易于固定的静脉,应避开关节和静脉瓣

药物疗法(二)(单元作业)

1、无痛注射原则是什么?

2、患儿,女,21周,因淋巴结核住院,发热数天,医嘱肌内注射退烧药物。 请问:1.为该患者做肌内注射适合选用何部位? 2.护士在为患者进行肌内注射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第七周 静脉穿刺要点及药物过敏试验法

第一节 特殊患者的静脉穿刺要点随堂测验

5、患者李某,男,30岁,因2个月前出现双下肢水肿,呈凹陷性,并伴有肉眼血尿,尿量明显减少。B超显示:双肾积水(轻度)。诊断为:肾病综合征。护士为其进行静脉穿刺时应特别注意

7、患者,男,44岁,建筑工人,病史:抬入科室面色苍白,大汗,四肢冰冷,2小时前呕吐腹泻2次,脉细数。主诉在高温处工作后突感头晕,作呕,腹痛后上吐下泻2次,来医院就诊为热射病,有脱水症状。护士遵医嘱为其静脉穿刺时应可采用的方法不包括

第二节 皮内注射法随堂测验

第三节 药物过敏试验法随堂测验

第四节 破伤风抗毒素脱敏注射法随堂测验

4、患者田某,因足部被铁钉扎伤,需注射破伤风抗毒素,但皮试结果为阳性,此时应采取的措施是

静脉穿刺要点及药物过敏试验法(单元测验)

4、患者田某,因足部被铁钉扎伤,需注射破伤风抗毒素,但皮试结果为阳性,此时应采取的措施是

16、孙某,男,30岁,因2个月前出现双下肢水肿,呈凹陷性,晨起幕轻,并伴有肉眼血尿,尿量明显减少。尿常规: 蛋白(+++),潜血(++),B超显示:双肾积水(轻度)。诊断为:肾病综合征。护士为其进行静脉穿刺时应特别注意

18、患者,男,44岁,建筑工人,病史:抬入科室面色苍白,大汗,四肢冰冷,2小时前有呕吐腹泻2次,脉细数。诉在高温处工作后突感头晕,作呕,腹痛,上吐下泻2次,来医院就诊为热射病,有脱水症状。护士遵医嘱为其静脉穿刺时应可采用的方法不包括

27、患者,男,35岁。大叶性肺炎,体温39.5℃,脉搏120次/分,医嘱青霉素皮内试验。下列护士在进行青霉素皮内试验的步骤中,错误的是
    A、皮肤试验液配制好后,应放于冰箱冷藏保存,供随时取用
    B、试验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的用药史,药物过敏史及家族过敏史

31、患者,女,19岁。身高4000px,体重80kg,因严重脱水要进行静脉输入生理盐水,下列关于肥胖病人的穿刺要点说法正确的是
    A、注射时,在摸清血管走向后由静脉上方进针,进针角度应加大

静脉穿刺要点及药物过敏试验法(单元作业)

1、皮内注射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2、李某,男性,50岁,咽喉疼痛前来就诊,诊断为:化脓性扁桃体炎。在做青霉素皮试后约2分钟,患者突然胸闷气促、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下降。 请问:1.患者发生了什么情况? 2.此种情况,该如何处理?

第八周 静脉输液和输血

第一节 密闭式周围静脉输液法随堂测验

第二节 静脉输液故障与排除随堂测验

第三节 输液反应及护理随堂测验

15、关于静脉输液过程中出现液体外渗的说法错误的是
    C、预防措施有牢固固定针头,避免移动和减少输液肢体的活动

第四节 静脉输血法随堂测验

静脉输液和输血(单元测验)

3、关于茂菲滴管内液面过高的说法错误的是
    A、茂菲滴管侧壁无调节孔时,可使瓶内针头露出液面,再挤压茂菲滴管
    B、茂菲滴管侧壁无调节孔时,可取下并倾斜输液瓶,使瓶内针头露出液面
    C、茂菲滴管侧壁有调节孔时,可夹住滴管上段输液管,打开调节孔

5、8床,李某,男,65岁,肺结核,静脉输液时穿刺手背一直在较冷的环境中。出现的输液故障表现为滴液不畅,但有回血抽出,给与局部热敷后,点滴通畅。请判断患者输液故障的种类

静脉输液和输血(单元作业)

1、密闭式周围静脉输液法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2、叶某,女,32岁,因车祸导致内脏大出血,需急诊手术治疗。手术前护士遵医嘱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并进行输血,护士从血库取回血后,为尽早将血输给患者,便将血袋放在热水中加温,5分钟后为患者输入。在输入10分钟后,患者感到头部胀痛、恶心、呕吐、腰背部剧痛等。 请问:(1)此患者出现了什么反应? (2) 此反应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3) 接下来此患者将出现的特征性表现是什么? (4) 此反应的致死原因是? (5) 发生此反应时,首先应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第九周 冷热疗法及标本采集

第一节 热疗的应用随堂测验

第二节 冷疗的应用随堂测验

第三节 标本采集随堂测验

第四节 静脉血标本采集法随堂测验

冷热疗法及标本采集(单元测试)

23、赵某,男,40岁,护士为其进行乙醇拭浴时,下列不正确的是
    D、擦拭后30分钟测量体温,若低于39℃,去下头部冰袋,并将降温后的体温记录在体温单上

33、患者,女,86岁,因白内障需静脉采血进行术前检查,其采血时以下操作哪项是正确的?
    E、同时抽取几项标本时,注入顺序为:血培养 —— 抗凝管 —— 干燥管

冷热疗法及标本采集(单元作业)

1、乙醇拭浴进行物理降温时应注意些什么?

2、李某,男,65岁,晨练时突发心前区绞痛,大汗淋漓,呕吐,晕厥。急诊入院。医嘱:抽血进行磷酸激酶(CPK)检查。 请问: (1)正确的采血时间是? (2)血标本采集时的注意事项?

第一节 饮食护理随堂测验

第二节 鼻饲法随堂测验

第三节 排尿的观察与护理随堂测验

第四节 排便的观察与护理随堂测验

饮食和排泄(单元测验)

饮食和排泄(单元作业)

1、大量不保留灌肠的目的是什么?

2、周某,男,64岁、主诉头晕、右侧肢体活动无力2天入院,诊断:脑出血。现患者意识清,精神萎靡。遵医嘱鼻饲,在給患者进行操作过程中,患者出现呛咳、呼吸困难,护士小胡一边继续插管,一边嘱咐患者做深呼吸。 请问:(1)护士小胡的处理是否正确?为什么? (2)如何顺利插入胃管? (3)检查胃管在胃内的方法有哪些? (4)鼻饲操作过程中应注意哪些事项?

第十一周 病情观察和危重患者的抢救技术

第一节 病情观察随堂测验

第二节 氧气吸入法随堂测验

    A、先开小开关-再开总开关-固定好鼻导管后根据病情调节适宜的氧流量
    D、吸氧过程中需要改变氧流量时,应先分离鼻导管与氧气调节好流量后再连接

第三节 吸痰法随堂测验

第四节 洗胃法随堂测验

病情观察和危重患者的抢救技术(单元测验)

病情观察和危重患者的抢救技术(单元作业)

1、对于循环负担过重的患者给予氧疗时,应用何种溶液湿化后吸入?为什么?

2、患者李某,女性,45岁,自感胸部不适,嘴唇青紫,呼吸困难,查动脉血氧分压40mmHg,动脉血氧饱和度65%,请思考: 1.判断缺氧程度? 2.如何做好用氧安全?

第十二周 心肺复苏、临终护理及文件记录

第一节 心肺复苏技术随堂测验

6、患者,男性,56岁,跑步训练课上突然晕厥,意识丧志,呼吸心跳停止。为其做胸外心脏按压时,按压部位及抢救者双手的摆放要求是

7、突然发现昏迷患者,医护人员进行心肺复苏操作时,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第二节 临终护理随堂测验

第三节 尸体护理随堂测验

第四节 医疗和护理文件记录随堂测验

心肺复苏、临终护理及文件记录(单元测验)

6、患者,男性,36岁。跑步训练课上突然晕厥,意识丧志,呼吸心跳停止。为其做胸外心脏按压时,按压部位及抢救者双手的摆放要求是

7、突然发现昏迷患者,医护人员进行心肺复苏操作时,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22、心肺复苏时的注意事项不正确是
    B、按压部位要准确,用力合适,以防止胸骨、肋骨压折。按压深度成人和儿童至少5cm,婴儿大约4cm
    D、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同时进行,年龄段的单人施救按压与呼吸比为30:1

心肺复苏、临终护理及文件记录(单元作业)

1、心肺复苏成功的有效指征是什么?

2、王某,男,60岁,小学文化。因“晚餐后1小时突然呕出大量暗红色血液1次,伴头晕、乏力”急诊入院,既往有肝硬化病史10余年。入院各项检查提示“肝癌晚期”,作为医务人员应对病人进行临终关怀,让患者度过余生。 请问:1.该患者住院期间的心理反应分期分为哪几期? 2.作为医务人员如何做好临终关怀护理及遵循的原则?

基础护理技术(期末考试)

32、护生小张跟带教老师李老师一起巡视病房时,一位卧床患者需要协助翻身侧卧,此时李老师发现患者输液完毕,交代小张给患者拔下输液针头。在小张将污输液针拔下欲弃至锐器桶时,正好李老师给患者翻完身整理好被子转身,小张不慎将污输液针刺到李老师前臂上, 如果患者HIV阳性,李老师HIV抗体阴性,预防性用药错误的是

43、静脉注射的注意事项哪项不正确
    B、穿刺时应选择粗、直、弹性好,易于固定的静脉,应避开关节和静脉瓣

67、关于静脉输液过程中出现液体外渗的说法错误的是
    C、预防措施有牢固固定针头,避免移动和减少输液肢体的活动

}

基础护理技术操作理论导读

1、铺备用床的目的是什么?

答:保持病室整洁,准备接收新病员。

2、铺备用床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答:(1)在病员进餐或做治疗时应暂停铺床。

(2)铺床前要检查床的各部分有无损坏,若有则应修理后再用。

(3)操作中要应用节力的原理。

(4)各层床单应铺平、紧,铺床完毕应整理病床单位及周围环境,保持病室整洁。

3、铺备用床前应做哪些护理评估?

答:铺备用床前首先要检查了解病床是否完好无损,符合安全的要求,床单、被褥是否完好、清洁、干燥,符合舒适的要求。同时应观察铺床操作的环境,有无其他病人在休息、进餐或行无菌性治疗,如有应暂延缓操作时间;如别无选择,应向病人作好解释,并在操作中尽量减少动作幅度,以减少灰尘对环境的污染和对其他病人造成不适的影响。

4、铺备用床时,你可采取哪些节力措施?

答:(1)铺床前应将用物备齐,按使用的顺序放置;能升降的床,应将床升起。

(2)铺床时,身体应靠近床边,上身保持直立,两腿根据活动情况、前后、左右分开稍屈膝,有助于扩大支持面、降低重心、增加身体稳定性,既省力,又能适应不同方向操作。

(3)手和臂的动作要协调配合,尽量用连续动作,避免过多的抬起、放下、停止等动作,以节省体力。

1、铺麻醉床的目的是什么?

答:(1)便于接收和护理麻醉手术后的病员。

(2)使病员安全、舒适及预防并发症。

(3)保护被褥不被血液或呕吐物所污染。

2、铺麻醉床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答:(1)铺麻醉床时应将被单换为清洁被单。

(2)病员所需要的盖被,其厚薄应根据季节及室温加以调节。

3、铺麻醉床前应做哪些护理评估?

答:麻醉床是为接受手术后的病人而准备的,因此操作前护士要了解病人的病情、手术部位、手术名称、麻醉的方式等,以便准备铺床的物品和急救器械。同时应对周围环境给予关注,如病房的温度、设备,同室病友的心理反应,如发现同室病友有紧张、恐惧、无奈等情况,应作好解释,以便同室病人达到良好的适应。

4、麻醉床旁应准备哪些物品?

答:同备用床,另加橡胶中单和中单各二条,别针二个,弯盘、纱布数块,血压计、听诊器、护理记录单、笔,根据手术情况备麻醉护理盘(或急救车上备麻醉后护理用品) 。 麻醉护理盘用物:无菌巾内置开口器、压舌板、舌钳、牙垫、通气导管、治疗碗、镊子、输氧导管、吸痰导管及纱布数块。必要时备输液架、吸痰器、氧气筒、胃肠减压器。

5、某病人下肢大手术,橡胶中单、中单应铺在什么地方?为什么?

答:(1)根据病情下肢手术者,橡胶中单与中单铺在床尾,下端与床尾齐。

(2)铺在床尾是为防止手术局部的渗出物污染大单。

【卧床病人更换床单法】

1、为卧床病人更换床单的目的是什么?

答:使病人舒适,病床平整清洁,预防压疮,并保持病室整洁美观。

2、在更换床单、被套时你如何保护病人?

答:(1)关好门窗,动作敏捷轻柔。

(2)勿过多的翻动和暴露病人,对重危病人应两人操作,分左右两侧进行。

(3)换被套时先将原污被套为病人盖好,再将清洁被套铺平,将棉被胎套入,再撤出原污被套,注意防止病人着凉。

(4)更换床单时,如病人不能侧卧,则将大单自床头向床尾更换,污单随即换下,如病人可侧卧,操作时注意防坠床。

(5)操作过程中,随时注意观察病情和询问病人的感受以调整自己的操作,确保病人安全。

3、患者一侧上肢有伤口,穿、脱上衣顺序应怎样做?

答:先穿患侧,后穿健侧;先脱健侧,后脱患侧。

4、病人身上有多种导管(氧气管、输液管、胸腔引流管、开放留置导尿管等) 在更换床单时,应注意什么?

答:在更换床单前应检查各种导管有无脱出,是否通畅,给病人翻身换单时应先将各导管安置妥当,翻身后要检查各导管有无受压、扭曲、脱落等,换好床单后先将病人移至适当体位再固定各导管于妥当位置。

5、更换卧病人床单的方法?

答:(1)侧卧换单法:适用于卧床不起,病情允许翻身侧卧的病人。

(2)平卧换单法:适用于病情不允许翻身侧卧的病人。

二、生命体征评估技术操作

1、影响测量体温准确性的因素有哪些?

答:(1)进食后或面颊部作冷热敷者影响测量口腔温度的准确性。

(2)坐浴或灌肠后立即测肛温,会影响其准确度。

(3)测腋温时是否擦干腋下,体温计的水银端是否放于腋窝深处并紧贴皮肤,可影响测量的准确性。

(4)体温计本身的误差,影响其测温准确性,所以应定期检测体温计。

(5)体温的生理变化对体温观察有一定的影响。

2、为精神异常、昏迷病人测量体温时应注意什么?

答:不可测量口腔温度,测温时护士应在旁边守护并用手扶托,以防体温计失落或折断。

3、用物理或药物降温后如何观察其体温变化? 对变化后体温如何绘制?

答:要密切观察降温情况,须在半小时后测量体温一次,物理降温半小时后所测得的温度,绘制在降温前温度的同一纵格内,用红圈表示,以红虚线和降温前的温度相连。

4、常用体温计消毒液有哪些?

答:次氯酸溶液(含有效氯500mg/L)

5、如何检查体温计的准确性?

答:将所有体温计的水银甩至35℃以下,于同一时间放入已测好的40℃以下温水内,3min 后取出检视。若体温计之间相差在0.2℃以上或水银柱有裂隙者,不能再使用,应弃除。

6、当你测得病人体温突然升高很多时怎么办?

答:(1)查明测温时,在体温计附近有无热源,如热水袋等。

(2)查明测温前30min 内是否进食、热水浴或剧烈运动。

(3)查明是否有假造体温,如口含热水或摩擦体温表。

排除以上可能时,应给病人重新测量体温,如确系是发热,应及时采取措施。

7、稽留热见于哪种疾病?

答:肺炎球菌肺炎、伤寒。

8、弛张热见于哪些疾病?

答: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性疾病。

9、间歇热见于哪些疾病?

10、不规则热见于哪些疾病?

11、常用的物理降温有哪些方法?

答:温水擦浴,酒精擦浴,冰袋,冰帽。

1、成人脉率每分钟超过多少次为速脉? 低于多少次为缓脉?

答:成人超过100次/min 为速脉;成人低于60次/min 为缓脉。

2、怎样测量短绌脉? 为什么? 怎样绘制?

答:测量时应两人同时分别测心率和脉率,数一分钟由听心率的护士发“起”、“停”口令,因为在某些病理情况下,由于心脏收缩时心排血量过少,以至不能引起周围血管的搏动,而使脉率低于心率,因此引起脉搏间歇形成脉短绌,常见于房颤及早搏,两人同时测量,才能测量准确,以分数式记录:心率/脉率。绘制时脉率以红点●表示,心率以红圈○,均以红笔绘制,相邻的脉搏或心率符号用红线相连。绌脉时的脉搏和心率之间用红笔划直线。

答:间歇脉即在一系列正常均匀的脉搏中,出现一次提前而较弱的脉搏,其后有一较正常延长的间歇(即代偿性间歇) 称为间歇脉或期前收缩。

4、对异常脉搏观察包括哪些内容?

答:包括脉搏频率、节律、强弱、动脉壁弹性有无改变及改变的程度,以及病人的心理反应。

5、影响脉搏测量准确性的因素有哪些?

答:可因年龄、性别、劳动和情绪波动而变动,一般幼儿比成人快,老人较慢,女性脉搏比男性快,运动和情绪激动时可暂时增快,因此病人如有剧烈活动应先休息20min 后再测脉搏。测量时不可用拇指诊脉,以免拇指小动脉与病人脉搏相混淆,影响测脉准确性。

1、呼吸增快常见哪些疾病? 呼吸减慢常见于哪些疾病?如何观察?

答:呼吸增快常见于:发热、心肺疾患、贫血、甲状腺机能亢进时。

呼吸减慢常见于:颅内压增高、镇静与麻醉药用量过大、中毒等情况。

(1)测量脉搏后将手仍按在病员手腕上,以转移病员的注意。

(2)观察病员胸部或腹部的起伏,一吸一呼为1次。

(3)观察呼吸深度和节律及音响。

(4)危重病员呼吸微弱不易观察时,可用棉花少许置于病员鼻孔前,观察棉花吹动情况,加以计数并记录1分钟呼吸次数。

2、对异常呼吸观察包括哪些内容?

答:包括呼吸的速率、节律、深浅度、声音,有无呼吸困难、缺氧的变化及病人异常呼吸时的心理反应。

3、呼吸困难分哪几类?常见于哪些疾病?

答:(1)吸气性呼吸困难:表现为吸气费力,其吸气时间显著长于呼气,辅助呼吸肌收缩增强,出现三凹征。常见于喉头水肿、喉头异物等病人。

(2)呼气性呼吸困难:表现为呼气费力,其呼气时间显著长于吸气。多见于哮喘病人。

(3)混合性呼吸困难:吸气和呼气均感费力,呼吸频率快而表浅。多见于肺部感染等病人。

1、何谓高血压? 测量血压时如发现异常,护士应如何处理?

答:18岁以上成年人的理想血压为

测量时如发现血压听不清或异常时,应重新复测,先将袖带内气体驱尽,使汞柱降至“0”点,稍待片刻,再进行测量,直至听准为止,然后记录准确结果,并报告医师。。

2、测下肢血压时,袖带有何不同? 用普通上臂袖带测量其结果如何?

答:病人须平卧或俯卧,所用的袖带应比测量上肢的宽2~3cm ,将袖带缠于大腿下部,使其下缘在胭窝上3~5 cm 处,如肢体粗胖,袖带缠不到1圈时,可加用宽布带包于袖带外面,缠在肢体上,布带末端要塞牢,将听诊器胸端置于腘动脉上。如用普通测上臂的袖带来测定下肢腘动脉的血压,其结果收缩压比肱动脉血压高20~40mmHg ,而舒张压无多大差异。记录时应注明为下肢血压,以免发生误会。

3、左右上肢血压有何不同? 为什么?

答:一般右上肢血压高于左上肢血压,因为右侧肱动脉来自主动脉弓的第一大分支无名动脉,左侧肱动脉来自主动脉的第三大分支左锁骨下动脉,由于能量稍有消耗,故测得压力稍低10~20 mmHg。

4、袖带的宽窄对测量血压有何影响?

答:使用袖带过宽,大段血管受阻增加血流阻力,使搏动在达到袖带的下缘之前即已消失,此时测量的血压数值可偏低。使用袖带太窄,要用较高的充气压力,才能阻止动脉血流,此时测得血压数值偏高。

5、测血压时,袖带过紧、过松测得血压如何?

答:测血压时,袖带松紧以能放入一指为宜。过紧可使血管在未注气前已受压,使测得的血压值偏低;过松可使气袋呈气球状,而使有效的测量面积变窄,使测得的血压值偏高。

6、目前在测量血压时采用mmHg 和kPa 两种计量单位,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如何换算? 答:mmHg 作为读数单位,是指单位面积上所受汞的重量而言;而kPa 是指单位面积上所受力的大小即压强,两者换算的方法:

7、测血压时应尽量做到哪“四定”? 为什么?

答:四定: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定血压计。不同的时间、部位、体位和血压计影响血压测量的准确性,测量血压时作到四定,这样测量才能相对地准确,有利于病情的监护。

8、某病人右上肢瘫痪,你如何测量其血压? 为什么?

答:应在健侧手臂上测量,因患侧肢体肌张力减低和血液循环有障碍,不能反映机体血压的真实情况。

9、哪些因素可影响测量血压的准确性?

答:(1)病人的情绪、运动影响血压的准确性,因此测血压前应休息20分钟。

(2)袖带的宽、窄,松、紧影响血压准确性。

(3)血液重力作用影响血压准确性,因此测量时应作到肱动脉搏动处与心脏在同一水平位。坐位时肱动脉平第四肋软骨,卧位时和腋中线平。

(4)肢体的血循环有无障碍,影响血压准确性,所以偏瘫病人应在健侧测量血压。

(5)血压计本身的误差影响测量血压的准确性,因此应定时检测血压计。

(6)开放充气球活门的速度影响测量准确性,因此开放气门不可过快,放气速度水银每秒下降4mmHg 。

(7)听诊器胸端不可压在袖带下,否则能影响血压值的准确性,可致血压值偏低。

三、帮助病人清洁身体,促进舒适技术操作

1、为什么要做口腔护理?

答:(1)保持口腔的清洁、湿润,使病员舒适,预防口腔感染等并发症。

(2)防止口臭、口垢,促进食欲,保持口腔正常功能。

(3)观察口腔粘膜和舌苔的变化及特殊的口腔气味,提供病情的动态信息,例如肝昏迷的病员,出现口腔异味,常是肝昏迷的先兆等。

2、进行口腔护理前对病人应评估哪些内容?

答:应评估病人的年龄、病情、有无凝血功能障碍,神志是否清楚,能否合作,生活方式、卫生习惯、自理能力及口腔护理的知识水平,口腔内有无假牙及口腔疾患,病人对口腔护理的心理反应等情况,以便针对病人具体情况作好护理。

3、口腔护理适用于什么样的病人?

答:禁食、高热、昏迷、鼻饲、口腔疾患、术后、生活不能自理者。

4、为病人做口腔护理时,应注意什么?

答:(1)擦洗时动作要轻,特别是对凝血功能差的,要防止碰伤粘膜及牙龈。

(2)昏迷病人禁忌漱口,需用开口器时,应从臼齿处放人(牙关紧闭者不可用暴力助其张口) 。擦洗时须用血管钳夹紧棉球,每次一个,防止棉球遗留在口腔内;棉球蘸漱口水不可过湿,以防病员将溶液吸入呼吸道;发现痰多时要及时吸出。

(3)对应用抗生素时间较长者,应观察口腔粘膜有无霉菌感染。

(4)如有活动假牙,应用冷水冲洗刷净,浸人清水中保存,每日晨间护理后更换清水。

(5)传染病病员的用物按隔离消毒原则处理。

5、病人有活动假牙时怎样护理?

答:每次饭后或睡前取下,用冷水冲洗刷净,待病员漱口后戴上。不用时假牙可放在清水中浸泡备用,不可泡在酒精或热水中,以免变色、变形和老化。

6、高热病人为什么需做口腔护理?

答:正常人唾液中含有溶菌酶,具有杀菌作用。高热时病人的唾液分泌减少,舌、口腔粘膜干燥,同时口腔内的食物残渣发酵.均有利于细菌繁殖而引起舌炎、牙龈炎,口腔感染可致口臭,影响食欲及消化功能,因此高热病人需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预防口腔并发症的发生。

7、对口腔有感染的病人做口腔护理时测定口腔的pH 值有何意义?

答:口腔内pH 值的变化与口腔感染的病原菌有一定关系,所以做口腔护理前如能测得pH 值, 对口腔护理时药液的选用有指导意义,可提高口腔护理的效果。

(1)pH值增高时易发生细菌感染:选用2%~3%硼酸溶液漱口擦洗,可改变口腔环境的酸碱度起抑菌作用。

(2)pH值降低易发生真菌感染:选用1%~4%碳酸氢钠溶液漱口擦洗,对适宜在酸性环境生长的真菌有抑菌作用。

(3)PH值为中性:选用0.2%呋喃西林等广谱抗菌的药液。

(4)霉菌感染:选用制霉菌素外涂或1%~4%碳酸氢钠溶液漱口。

(5)绿脓杆菌感染:选用0. l%醋酸溶液。

1、床上擦浴的目的是什么?

答:(1)使病人清洁、舒适,有助于血液循环。

(2)促进皮肤代谢,预防皮肤并发症,如感染、压疮等。

2、擦浴中应采取哪些保暖措施?

答:(1)关闭门窗,调节室温在24~25℃以上,用屏风遮挡病人。

(2)尽量少暴露病人的身体,在擦洗部位下面铺大毛巾或浴巾,擦洗过程中随时为病人擦干盖好,防止着凉。

(3)及时更换热水,保持水温42~45℃。

3、擦浴中应注意观察什么?

答:(1)要注意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及皮肤有无异常。

(2)要注意观察骨隆突部,必要时可按压疮预防处理。

(3)观察病人心理反应及时给予帮助。

4、擦浴后骨隆突部位怎样护理?

答:骨突部位用50%酒精给予按摩。

1、为病人作床上洗头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答:(1)给病人作床上洗头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病人舒适,预防并发症。因此在操作前要作好护理评估,对病人病情、卫生习惯、躯体活动程度、病人的耐受力、自理能力以及心理反应等应认真的了解,以便采取更为适合病人具体情况的措施。

(2)洗发的过程中要随时询问和观察病人的感受(生理、心理、社会方面) ,以便随时调整护理操作行为,使病人舒适、满意。

(3)操作中注意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如面色、脉搏、呼吸等,如有异常,应停止操作。

(4)注意室温和水温的调节,室温应达到24℃左右,水温在40~45℃,以防病人受凉。

(5)操作中注意病人的舒适与安全,危重病人不宜洗发,待病情好转后再执行。

四、帮助病人移动,维护安全技术操作

1、如何帮助病人取正确的侧卧姿势?其原理是什么?

答:助病人侧卧,两臂屈肘,一手放于胸前,一手放于枕旁,胸腹前放置软枕,有利于呼吸和舒适。下腿稍伸直,上腿弯曲可降低身体重心,扩大支撑面有利于病人体位的稳定。必要时,两膝之间、背后放置软枕,以扶托病人的身体,维持舒适位置。

2、如何运用人体力学原理帮助半自理病人移向床头?

答:移动前先向病人解释移动的目的和方法及病人在移动中配合的意义,使病人理解,并能积极配合;尔后放平床头,床尾支架,使身体平直,防止移动对关节结构造成不适当的压力。移动时,护士靠近床边两脚适当分开,以扩大支撑面,增加其身体的稳定性;嘱病人两手上举,双手用力拉住床头栏杆,双脚蹬床面、挺身上移,这样借助病人两臂的拉力与脚蹬的反作用力帮助其向前移动;同时护士两手分别伸入病人肩下和臀下提供上抬的助力,可减小病人身体和床之间的摩擦力,避免组织损伤。

3、帮助病人翻身时如何防止皮肤损伤?

答:一人翻身时不可拖拉,应将病人身体稍抬起再行翻转,翻转时注意将病人衣服整理平整,以防擦伤皮肤。两人协助翻身时注意动作协调轻稳。翻身前后需观察皮肤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4、若病人身上带有多种导管,应如何协助翻身?

答:翻身时若病人身上带有多种导管,应先将导管安置妥当,翻身后再检查各导管是否扭曲,注意保持导管畅通。

5、为手术后、骨牵引、石膏固定的病人翻身时需注意什么?

答:为手术病人翻身时,先检查敷料是否脱落或有无分泌物,如分泌物浸湿敷料应先更换后,再行翻身。颅脑手术后,头部翻动过剧可引起脑移位形成脑疝,压迫脑干,而致突然死亡,故头部只能卧于健侧或平卧。颈椎和颅骨牵引的病人在翻身时不可放松牵引。石膏固定或伤口较大的病人翻身后应注意将该伤处放于适当位置,防止受压。

1、如何检查轮椅性能?

答:应仔细检查轮椅的车轮、椅座,椅背,脚踏板及刹车等部件性能。

2、病人坐轮椅时如有下肢水肿,溃疡或关节疼痛应如何处理?

答:应将脚踏板抬起,垫以软枕,双脚踏于软枕上。

3、应用轮椅帮助病人移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答:(1)应先检查轮椅,保证完好无损方可使用。

(2)推轮椅下坡时速度要慢,病人的头及背应向后靠并抓紧扶手,以免发生意外。

(3)病人如有下肢浮肿、溃疡或关节疼痛,可将脚踏板抬起,垫以软枕。

(4)随时注意病人的面色和脉搏,有无疲劳、头晕等不适。

1、用平车助病人移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答:(1)移动时需注意病人的安全及舒适,动作要轻稳,不可触及患处,并注意观察病情;对烦躁或神志不清的病人,必须有护士在车旁守护,以防意外。

(2)多人搬运时,动作要协调一致,使病人躺卧在平车中间,推车时不可走得太快,上下坡病人头部应在高处一端,以免不适;骨折病人移动时应在车上垫木板,并先做好骨折部位的固定。

(3)输液病人移动时要注意安置好穿刺部位针头,防止凝血或脱出。

(4)推车注意平稳,不可用车撞门或墙,以防振动病人或损坏建筑物。

(5)隔离病人移动时,应按隔离消毒原则处理。

1、为病人使用保护具约束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答:(1)保护病人自尊、严格掌握保护具的使用指征。使用前要作好解释,取得病人及家属的支持和理解,以便配合,在可用可不用的情况下尽量不用。

(2)使用保护具约束是属于保护性的制动措施,所以只能在短时间内使用,并要使病人肢体处于功能位置,使病人体位舒适、安全,预防并发症。

(3)使用约束带时应放衬垫,松紧适宜。经常观察约束部位皮肤颜色,必要时进行局部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

2、哪些病人需要使用保护具?

答:(1)高热、谵妄、昏迷、躁动及危重病人因意识不清有发生坠床、撞伤及抓伤的危险,为防止发生意外,确保病人安全,需要使用保护具。

(2)对一些特殊的诊断、治疗,操作中病人有可能出现不自主的活动而影响治疗,可采取适当的约束,以确保治疗、护理的顺利进行。

五、预防交叉感染技术操作

1、何谓无菌技术、无菌物品、无菌区域、有菌区域、污染?

答:无菌技术是指在执行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机体和保持无菌物品及无菌区域不被污染的操作技术和管理方法。无菌物品是指经过物理或化学方法灭菌后,未被污染的物品。无菌区域是指经过灭菌处理而未被污染的区域。有菌区域是指未经灭菌处理或经灭菌处理后被污染的区域,又称非无菌区。污染是指直接或间接的与有致病微生物的物品相接触。

2、已铺好的无菌盘,可保持多长时间有效?

答:铺好的无菌盘,在未被污染的情况下保持4h 有效。

3、未打开的无菌包可保持多长时间有效?

答:在未被污染的情况下保持7天内有效。

4、使用中的无菌持物钳多长时间更换?

5、开启后的无菌溶液在未被污染的情况下可使用多长时间?

6、打开无菌包前应检查什么?

答:打开前先看包布外的标记(品名及灭菌日期或失效日期) ,再查看有无潮湿、破损或包裹不严密的情况。

7、无菌溶液应检查哪些内容?

答:药名,剂量,浓度,有效期,瓶口有无松动,瓶身有无裂痕,溶液有无沉淀浑浊变色。

8、戴无菌手套后,手套上如有血液或污染严重时应怎样处理?

答:先在消毒液中清洗,再浸泡消毒。

9、手术过程中急需某种无菌器械,是否可以从另一台进行中的手术台上取用? 为什么?

答:不得从另一手术台上取用器械,因为一套无菌物品,只能供一个病员使用,避免发生交叉感染。

10、无菌技术操作的原则包括哪些?

答:(1)无菌技术操作的环境要清洁、宽阔。

(2)工作人员在操作前戴好口罩并洗手,必要时穿无菌衣,戴无菌手套。

(3)无菌物品和非无菌物分别放置。无菌物品必须存放在无菌容器或无菌包内,无菌包外要注明物品名称、无菌日期,物品按有效期或失效期先后顺序放置。无菌包在未污染的情况下,保存期一般为一周,过期或包布受潮均应重新灭菌。

(4)取用无菌物品时要面向无菌区,用无菌钳取无菌物品,手臂须保持在腰部水平以上,注意不可跨越无菌区域。无菌物品一经取出,即使未使用,也不可放回无菌容器内。

(5)操作时为保持无菌状态,不可面对无菌区讲话、咳嗽、打喷嚏。怀疑无菌物品被污染,不可使用。

(6)一套无菌物品,仅供一位病人使用,以防止交叉感染。

1、在临床护理中,使用化学消毒剂的原则是什么?

答:(1)根据物品的性能和病原微生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消毒剂。

(2)严格掌握消毒剂的有效浓度、时间和方法。

(3)被消毒物品预先洗净、擦干。用浸泡法消毒时打开物品的轴节或套盖,并将物品全部浸没于消毒剂中。

(4)消毒剂应定期更换,挥发性消毒剂应加盖,并定期测浓度,及时调整或更换。

(5)浸泡过的物品,使用前应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以免药液刺激组织。

2、影响化学方法消毒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答:(1)消毒剂浓度和作用时间。一般浓度越高,时间越长,微生物遭杀灭的机率也越大,浓度与时间之间是有关联的,浓度降低,可用延长作用时间来补偿,但当浓度减到一定限度后,即使再延长作用时间,也无杀灭作用。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保证各种消毒剂,均在杀灭微生物的有效浓度和时间内,以达到良好的消毒效果。

(2)微生物污染的程度。微生物污染的程度越严重,消毒就越困难,因为微生物彼此重叠,加强了机械保护作用。所以在处理污染严重的物品时,必须加大消毒剂浓度或延长消毒时间。

(3)微生物的种类。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对消毒剂的抵抗力不同,细菌繁殖体及亲脂性病毒较易杀死,而结核杆菌及亲水性病毒则较难消除,细菌的芽孢更难杀灭。所以应注意选择合适的消毒剂。

(4)有机物的影响。有机物如血液、脓液、痰液、食物残渣和粪便、尿液等,均可降低消毒剂杀菌作用。有机物在微生物的表面可形成保护层,妨碍消毒剂与微生物的接触或与化学消毒剂发生化学反应,降低化学消毒剂作用,从而降低消毒效果。

(5)温度与湿度。消毒速度一般可随温度升高而加快,所以温度升高可以增强杀菌能力。

但应注意消毒剂本身沸点和分解温度,以免发生蒸发或分解。湿度对气体消毒剂的作用有显著的影响,每种气体消毒剂都有其适宜的相对湿度范围,过高过低都会影响消毒效果。

(6)酸碱度。不同的化学消毒剂对酸碱度(pH值) 有不同的要求。在其适宜的酸碱度范围内,杀菌力最强。

(7)化学拮抗物质可中和或降低消毒剂作用。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有拮抗作用,合用可降低杀菌效果。

3、临床常用的化学消毒剂哪些属于高效、中效、低效消毒剂?

答:属于高效消毒剂的有戊二醛、甲醛、环氧乙烷、过氧化氢、过氧乙酸、碘酊等;属于中效的消毒剂有乙醇、碘伏、含氯消毒剂等;属于低效的消毒剂有苯扎溴铵(新洁尔灭) 、洗必泰、石炭酸、乳酸、煤酚皂溶液等。

4、哪些因素会影响紫外线消毒效果?消毒时应注意什么?

答:紫外线灯消毒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1)时间。时间长,杀菌率高,所以照射的时间根据所消毒的物品的情况不少于30~120min ,消毒时间从灯亮5~7 min后开始计算。

(2)室内温、湿度。紫外线消毒适宜温度为25℃左右,相对湿度为40%~60%,湿度超过60%、温度低于4℃杀菌效果明显下降。消毒时要注意调节室温,温度低应设法提高室温,湿度过大需延长时间。

(3)消毒距离应控制在有效距离之内,距离过远会影响消毒效果。空气消毒有效距离不超过2m ,消毒物品时在25~60cm距离之内为宜。

(4)灯管的清洁度和室内尘埃。紫外线穿透力较弱,不能透过玻璃、固体物品、尘埃、纸张和液体。因此消毒室内应保持清洁、干燥,空气中不要有灰尘和水雾。灯管表面应经常用酒精棉擦拭,除去上面灰尘和油垢,以减少对紫外线穿透力的影响。同时被消毒的物品不可有任何遮蔽,应挂起或摊开,常翻动,以保证紫外线能直接照射在被消毒物品的表面。

(5)紫外线消毒灯使用的寿命。灯管放出的蓝紫色光线不代表紫外线强度,所以应定期用紫外线强度仪或化学指示卡测定灯管实际输出的强度,强度不得低于70∪W /cm 2。

紫外线对人体皮肤和一眼睛有一定损害,消毒时要注意保护。

1、何谓清洁区、半污染区及污染区?

答:(1)清洁区。凡未和病人直接接触,未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地区是清洁区。如医护办公室、治疗室、配餐室、值班室等工作人员使用的场所。

(2)半污染区。凡有可能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地方为半污染区,如病区的走廊、化验室等。

(3)污染区。凡和病人接触、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地方是污染区。如病室、厕所、浴室等。

2、实施隔离技术的目的是什么?

答:实施隔离技术的目的是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3、甲型肝炎、严重烧伤、乙型脑炎、肺结核、破伤风、鼠疫病人应采取哪类隔离措施? 答:甲型肝炎——消化道隔离;严重烧伤——保护性隔离;乙型脑炎——昆虫隔离;肺结核——呼吸道隔离;破伤风——接触隔离;鼠疫病人——严密隔离。

4、患者王某诊断为伤寒,应如何为其准备病房隔离条件?

答:有条件者应给王某单间隔离或伤寒病房隔离,如条件不允许可行床边隔离,床边隔离的措施:

(1)病床置病室的一角,并用屏风隔开,病床上端挂床边隔离的明显标记。床旁放置泡手的消毒液及擦手毛巾、衣钩、隔离衣、污物筒、避污纸等。

(2)常用的医疗器械,如体温计、压舌板、听诊器、血压计等,应固定专用。

(3)向病人讲解床边隔离的目的和限制病人在隔离区域内活动的意义,以便于病人能自觉的执行隔离的要求。

(4)对病人的食具、便器实行专用,并定时进行消毒处理。

5、隔离衣哪面为清洁面?

答:衣领及隔离衣内面为清洁面。

6、 穿脱隔离衣按什么顺序刷手?

答:用刷子蘸洗手液,按前臂,碗部、手背、手掌、手指、指缝、指甲顺序彻底刷洗。

7、在不同区域如何挂隔离衣?

答:在半污染区,清洁面向外,挂在污染区,则污染面向外。

8、隔离衣多长时间更换?

答:每日更换,如有潮湿或污染应立即更换。

六、满足病人营养需要技术操作

1、鼻饲法适用于哪些病人,哪些病人不宜应用?

答:适宜应用的病人为:

(1)对不能由口进食、昏迷、口腔疾患及口腔手术或不能张口者。

(3)早产婴儿和病情危重的婴幼儿。

(2)呼吸功能不良者。

(3)食道静脉曲张者。

2、鼻饲前护士对病人应作哪些护理评估?

答:(1)病人的年龄、病情、意识状态。

(2)病人鼻腔状况,有无鼻中隔偏曲,鼻腔炎症、阻塞等。

(3)对插胃管耐受与合作的程度,是否有以往插胃管的经验及病人对鼻饲操作方法理解水平。

(4)病人的心理承受的能力和反应,以便有针对性的作好解释工作及操作中的配合指导。

3、鼻饲给药时应注意什么?

答:应将药片研碎,溶解后调匀灌入,再注入少量温开水。

4、插胃管过程中如出现恶心呕吐、插入不畅、呛咳紫绀时怎么办?

答:出现恶心呕吐应暂停片刻,嘱病人作深呼吸,待病人平稳后再插,插至咽喉部位要及时指导病人作吞咽动作,随后迅速将管插入,以减轻不适。插入不畅时应检查胃管是否盘在口中,如果管盘曲在口内需拔出重插。插管过程中发现呛咳、呼吸困难、紫绀等情况表明可能误入气管应立即拔出,休息片刻后再重插。

5、怎样提高为昏迷病人插胃管的成功率?

答:昏迷病人因吞咽和咳嗽反射消失,不能合作,为提高插管的成功率,在插管时应先将病人头向后仰,当胃管插至15cm 左右(会厌部) 时,以左手将病员头部托起,使下颌靠近胸骨柄以增大咽喉部通道的弧度,便于管端沿后壁滑行,徐徐插入预定长度。

6、证明胃管是否在胃内的方法?

答:(1)接注射器抽吸,有胃液被抽出,可确定胃管在胃内。

(2)用注射器从胃管注入10ml 空气,同时置听诊器胸端放在胃部,能听到气过水声,可确定胃管在胃内。

(3)将胃管末端置于盛水的治疗碗内,无气泡逸出。

7、长期鼻饲的病人多少天更换一次胃管? 更换时应注意什么?

答:应每周更换一次胃管。更换时一般晚上拔出,翌晨再由另一鼻孔插入。

答:成人45~55cm(自前额发际至剑突的距离)。

9、鼻饲液的温度?每次鼻饲量为多少?间隔时间?

答:38~40℃;每次200ml ,间隔时间不少于2小时。

10、插胃管应取什么体位?

答:坐位或半坐卧位,不能坐起者可取右侧卧位。

七、满足病人排泄需要技术操作

1、大量不保留灌肠的目的是什么?

答:(1)刺激肠蠕动,软化和清除粪便,排除肠内积气,减轻腹胀。

(2)清洁肠道,为手术、检查和分娩作准备。

(3)稀释和清除肠道内有害物质,减轻中毒。

(4)为高热病员降温。

2、为病人进行灌肠时应作哪些护理评估?

答:评估(1)病人的年龄、病情、意识状态、肛门部位皮肤、粘膜状况,有无肛裂、痔疮等。

(3)病人的自理能力、合作的程度、耐受力及排便习惯,有无特殊不适。

(4)环境的隐蔽程度。

(5)病人心理安全的需要。

3、灌肠时的压力多大为宜? 如何调节?

答:大量不保留灌肠的压力以灌肠筒内液面与病人肛门的高度差为40~60cm 为宜;可以以提高或降低灌肠筒的高度来调节压力。小量不保留灌肠压力应使灌肠筒内液面与病人肛门的高度差

4、灌肠过程中、病人诉说有便意腹胀时你如何处理?

答:有便意时嘱作深呼吸,以放松腹肌减轻腹压,同时降低灌肠筒高度,以降低压力。

5、哪些病人不宜作大量不保留灌肠?

答:妊娠、急腹症、消化道出血和严重心血管疾病病人不宜行大量不保留灌肠。

6、对昏迷病人为何禁用肥皂水灌肠?

答:对有严重肝病的病人来讲,引起肝昏迷的原因很多,其中氨中毒是诱发肝昏迷的重要因素。肥皂水灌肠使大量碱性溶液进入肠腔,改变了肠腔酸碱环境,产生的氨失去了转化为铵的条件,氨的吸收随之增加而加重肝昏迷,因此肝昏迷病人禁用肥皂水灌肠以减少氨的产生和吸收。

7、高热病人需降温灌肠如何进行?

答:可用28~32℃等渗盐水,或用4℃等渗盐水灌肠,保留30min 后再排出,排便后隔半小时再测量体温并记录。

8、常用大量不保留灌肠溶液、量、温度?

9、充血性心衰和水钠储留病人灌肠要注意什么?

答:禁用生理盐水灌肠。

10、伤寒病人灌肠时要注意什么?

答:灌肠筒内液面不得高于肛门30cm ,液体量不得超过500ml 。

11、大量不保留灌肠插管时肛管应插入多深?

答:成人插入直肠7-10cm ,小儿插入4-7cm 。

12、大量不保留灌肠后应保留多长时间?

答:尽量保留5-10min 后再排便。

13、灌肠后如何记录?

答:灌肠后解便一次为1/E,无大便记为0/E。

1、保留灌肠溶液、量、温度?

答:药物及剂量遵医嘱准备,溶液量不超过200ml ,溶液温度38℃

答:(1)镇静用10%水合氯醛。

(2)肠道抗感染用2%小檗碱,0.5%-1%新霉素或其他抗生素溶液。

3、肠道抗感染何时灌肠?

答:以晚上睡眠前灌肠为宜,因此时活动减少,药液易于保留吸收,达到治疗的目的。 答:肛管应插入10-15cm ,液面距肛门不超过30cm ,臀部可垫一小枕。

4、保留灌肠肛管插入长度?液面距肛门距离?

5、灌肠后应保留多长时间?

6、为病人灌肠时,如何安置其体位?

答:应嘱病人尽量忍耐,保留药液在1小时以上。

答:行大量和小量不保留灌肠时病人一般安置为左侧卧位,大便失禁或不能侧卧的病人可采用仰卧位。保留灌肠时则应根据病人治疗目的和肠道病变部位安置体位。如给药镇静、催眠采取左侧卧位;治疗慢性细菌性痢疾因病变多在乙状结肠和直肠,可取左侧卧位;治疗阿米巴痢疾,则取右侧卧位,因病变多在回盲部。行保留灌肠时还应注意将其臀部垫高10cm ,以利药液保留。

7、进行保留灌肠前应评估什么?

答:除一般灌肠时评估的内容外,还应特别注意了解灌肠的目的和肠道病变部位,以便掌握灌肠的卧位和插入导管的深度。

1、肛管排气插入深度?

2、如排气不畅,如何处理?

答:帮助病人更换体位或按摩腹部。

3、肛管排气时保留肛管多长时间?为什么?

答:不超过20min 。长时间留置肛管,会降低肛门括约肌的反应,甚至导致肛门括约肌永久性松弛。

4、如何对肠胀气的病人提供帮助?

答:肠胀气是指胃肠道内有过多的气体不能排出,引起腹胀、腹疼等不适的症状。对于肠胀气的病人由于腹部胀痛不适常常表现烦躁、紧张、焦虑。为了能有的放矢的为病人提供帮助,首先要了解、评估病人发生肠胀气的原因,(肠胀气多由于胃肠道功能异常、手术后麻醉药物的影响、饮食不当或因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而引起) ,再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提供帮助:

(1)向病人解释发生肠胀气的原因,以缓解病人的焦虑、紧张不安的情绪。

(2)对于因饮食不当所引起的肠胀气,应设法调整饮食,如少食或暂不食豆类、糖类、奶类等产气多的食物,嘱病人少饮碳酸饮料,进食速度不要过快等。

(3)促进排气的措施:①鼓励或协助病人活动,卧床病人常翻身、更换卧位,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床活动。②腹部给予热敷或按摩。③必要时行肛管排气,肛管排气时注意动作轻柔,防止损伤肛门部位皮肤、粘膜。

1、导尿的目的是什么?

答:(1)解除尿潴留。

(2)采取尿培养标本,测量膀胱容量、压力及检查残余尿,进行尿道或膀胱造影等。

(3)为膀胱肿瘤病人进行膀胱腔内化疗。

2、保留导尿管的目的是什么?

答:(1)盆腔内器官手术前,为病人导尿,以排空膀胱,避免手术中误伤膀胱。

(2)昏迷、尿失禁、会阴或肛门附近有伤口不宜自行排尿者,用以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3)某些尿道、膀胱手术后留置尿管,便于引流和冲洗,并可减轻手术切口的张力,有利于愈合。

(4)抢救休克或重危病人正确记录尿量、比重,以观察肾功能。

3、膀胱过度膨胀且衰弱的病人第一次放尿不宜超过多少? 为什么?

答:第一次放尿不宜超过1000ml ,因为大量放尿,可导致腹腔内压力突然降低,大量血液滞留于腹腔血管内,引起血压突然下降,产生虚脱。另外,膀胱突然减压,可引起膀胱粘膜急剧充血,发生血尿。

4、实施导尿术对病人应进行哪些护理评估?

(1)病人的病情、意识状态,排尿状态,膀胱充盈度(腹部触诊了解) ,尿道口的解剖位置及会阴部皮肤、粘膜状况。

(2)实施导尿的目的。

(3)病人的自理能力、合作程度及耐受力。

(4)病人的心理反应及对导尿的知识水平。

(5)环境是否隐蔽,需何种措施以满足病人自尊及隐私保护的需要。

5、实施导尿术应注意什么问题?

答:(1)用物必须严格无菌,按无菌技术操作原则进行,以预防泌尿系统感染。

(2)耐心向病人解释,操作环境注意遮蔽,以保护病人自尊。

(3)为女病人导尿时,如导尿管误人阴道,应立即更换导尿管再重新插入。

(4)选择光滑和粗细适宜的导尿管,插管时动作轻柔,以免损伤尿道粘膜。

(5)对膀胱高度膨胀且虚弱的病人,第一次放尿不宜超过1000ml ,以免发生虚脱或血尿。

6、长期留置导尿管的病人,应向病人和亲属作哪些健康指导?

答:(1)向病人及其亲属解释留置导尿管的目的和护理方法,使其认识到预防泌尿系统感染的重要性。

(2)指导病人、亲属学会保持引流通畅的方法。如引流管应放置妥当,避免受压、扭曲、堵塞,而免造成引流不畅,影响病情的观察和判断。

(3)指导病人、亲属学会防止逆行感染的方法:①保持尿道口清洁。②每日定时更换贮尿袋并及时倾倒;更换贮尿袋时引流管位置应低于耻骨联合,防止尿液返流。③根据具体情况每周由护士更换导尿管1次。

(4)鼓励病人多饮水,并勤更换卧位,以利于冲洗,防止尿液的沉淀; 每周应作尿常规检查1次,以便及时发现有无异常,得到及时处理。

(5)在拔管前教会病人作间歇性引流夹管的方法,以便使膀胱能定时充盈、排空,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

(6)教会病人在离床活动时,将导尿管和贮尿袋妥善安置。

答:成人一般选用10-12号导尿管,小儿选用8-10号导尿管。

8、男、女病人尿管插入的深度各为多少?

答:男:约20~22cm;女:约4~6cm ,若为气囊导尿管,见尿后再插入2-3cm (本科书为5-7cm )。 9、24小时尿量正常为多少,何为多尿,何为少尿、无尿?

答:24小时尿量正常为ml ,平均1500ml 。24小时尿超过2500ml 为多尿,24小时尿少于400ml 或每小时尿量少于17ml 为少尿,24小时尿少于100ml 或12小时内无尿者为无尿或尿闭。

10、正常尿比重?尿液PH 值?

八、给药、治疗技术操作

1、超声波雾化吸入的优点是什么?

答:超声波雾化吸入的优点是利用超声波声能,把药液变成细微的气雾,雾量大小可以调节,雾滴小而均匀,温度接近体温,药液随着深而慢的吸气可被吸到终末支气管及肺泡。

2、在什么情况下用超声波雾化吸入法?每次吸入多长时间?

答: (1)消炎、镇咳(湿润气道、减少刺激),祛痰(稀化痰液,以利排痰)。

(2)解除支气管痉挛,药物可吸入到呼吸道深部,使气道通畅,改善通气功能。

(3)胸部手术前后,预防呼吸道感染。

(4)湿化呼吸道,配合人工呼吸器时使用。

(5)治疗肺癌、抗肿瘤药的呼吸道给药治疗。

3、超声波雾化吸入常用的药物有哪些?

答:有a-糜蛋白酶,氨茶碱,抗生素、地塞米松等。

4、超声波雾化吸入装置水槽内加什么水?加多少?

答:水槽内放冷开水或蒸馏水250ml ,液面高度3cm 。

5、在使用过程中若超声波雾化吸入装置水槽水温>60℃或雾化罐内液体过少应怎么办?

答:(1) 超声波雾化吸入时水槽内水温>60℃应先关闭机器再换水,在连续工作时应间隔休息,水槽内水温不得超过60℃。

(2)雾化罐内液体过少时,应及时增加药量,不必关闭机器,从盖上小孔内注入即可。

6、超声波雾化吸入器的哪两个部位易损坏?

答:超声波雾化吸入器水槽底部的电晶片和雾化罐底部的透声膜薄且质脆易碎,应轻按,不能用力过猛。

7、对病人进行超声雾化吸入的操作前应评估什么?

答:操作前应对病人评估的内容包括:

(1)年龄、病情、意识状态、体位、呼吸状况(有无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及痰液粘稠情况) 及治疗目的。

(2)病人自理能力、合作程度。

(3)对超声雾化吸人治疗的知识水平及有无吸烟嗜好。

(4)病人对该治疗的心理反应。

1、皮下注射的部位?进针角度,深度?

答:上臂三角肌下缘,大腿前侧,外侧或两侧腹壁;进针时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30-40°角,深度为针梗的1/2-2/3。

2、对极其消瘦的病人如何进行皮下注射?

答:可捏起皮肤,减少进针角度刺入。

1、临床常用的哪些药物需做过敏试验?若病人诉有青霉素过敏史时怎么办?

答:使用青霉素、链霉素、破伤风抗毒素、普鲁卡因、细胞色素c 、碘制剂时,需做过敏试验。已知有青霉素过敏史者禁止作过敏试验,并在医嘱本、病历牌、病人姓名一览表及床头牌上注明,做好交班。

2、青霉素、链霉素、破伤风抗毒素、细胞色素c 、普鲁卡因皮试液的浓度是多少?

答:青霉素皮试液为200~500U /ml

破伤风抗毒素皮试液为150IU /ml

普鲁卡因皮试液为2.5mg /ml(取0.25%普鲁卡因液0.1ml 作皮内注射) 。

3、什么叫破伤风抗毒素“脱敏注射”?在哪种情况下采用“脱敏注射法”?

答:在使用破伤风抗毒素前将破伤风抗毒素稀释后,分小量多次注射到体内,避免了因大量变应原与肥大细胞上IgE 抗体结合而引起剧烈反应。这种小量分次注入变应原,耗竭体内IgE ,使机体脱敏的方法称脱敏注射。凡皮内过敏试验为阳性反应,而又必须注射者可采用脱敏注射。

4、破伤风抗毒素脱敏注射的方法如何作?

答:分四次肌肉注射,第一次取0.1mlTAT 液+NS0.9ml,第二次取0.2mlTAT 液+NS0.8ml,第三次取0.3ml TAT液+NS 0.7ml,第四次取余量+NS稀释液至1ml ,每次间隔20分钟,每次注射后均需密切观察病人的反应。

5、如何做碘过敏试验?

答:碘过敏试验一般应在造影前1~2天作过敏试验,阴性者方可作碘造影检查。其常用的方法:

(1)皮内试验法。取碘造影剂0.1 ml作皮内注射,20min 观察结果,局部有红肿、硬结、直径大于lcm 为阳性。

(2)静脉注射试验法。取碘造影剂l ml缓慢行静脉注射,注射后5~10min 观察结果,有血压、脉搏、呼吸和面色等改变者为阳性。

少数病人过敏试验阴性,但在造影时使用碘造影剂,仍会发生过敏反应。因此必须先作皮内试验,阴性者再做静脉试验,如仍为阴性者方可使用,但仍需备好急救药品。

6、青霉素皮试液如何配制?

答:(1)含有80万单位的PN 密封瓶内注入生理盐水4ml ,稀释后每1ml 含PN20万单位;

7、链霉素皮试液如何配制?

答: (1)用生理盐水3.5ml 溶解链霉素100万U(即1克), 溶解之后为4ml, 即每毫升内含链霉素25万U 。

8、TAT 皮试液如何配制?

9、皮内注射进针角度?注射部位?

答:5度进针,部位:前臂中段内侧。

10、如何进行皮试的对照试验?

答:酒精消毒局部皮肤后用一无菌的l ml注射器、针头,抽吸无菌等渗盐水,在另一前臂相同部位,注入皮内0.1 ml等渗盐水,20min 观察反应,与皮试的药液反应相对照。

11、青霉素皮试结果判断标准?

答:阴性:皮丘无改变,周围不红肿,无红晕,无自觉症状。

阳性:皮丘隆起增大,出现红晕,直径大于1cm ,周围有伪足,伴局部痒感,严重时可有头晕,心慌,恶心,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

1、臀部肌内注射时,你怎样协助病人使臀部肌肉放松?

答:病人侧卧位时使上腿伸直,下腿稍屈曲;俯卧位时使足尖相对足跟分开,可使臀部肌肉放松;仰卧位时嘱病人自然平卧,身体放松,勿紧张;坐位时,嘱病人坐位稍高坐正,注射一侧大腿稍伸直可放松肌肉。

2、怎样选择股外侧肌的注射部位?

答:部位为大腿中段外侧,约7.5cm 宽,位于膝上10cm ,髋关节下10cm 左右。

3、怎样做到安全,准确无误地注射?

答:(1)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防止感染。

(2)认真执行查对制度。

(3)根据药液量粘稠度和刺激性的强弱,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

(4)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防止损伤血管和神经。

(5)注射药物应按规定的时间临时抽取,立即注射。

(6)注射前注射器内空气要排尽;进针后,注射药液前应抽动活塞,检查有无回血。

(7)熟练掌握无痛注射,注意分散病人注意力并使病人情绪稳定。

(8)切勿将针栓全部刺入,以防针梗从根部衔接处折断。

(9)需作长期肌内注射时,注射部位应交替更换。

(10)两岁以下婴幼儿不宜选用后臀注射,因有损伤坐骨神经的危险,可选用臀中肌、臀小肌注射为佳。

(11)需要两种药液同时注射时要注意配伍禁忌。

4、肌内注射为什么会发生硬结? 如何避免注射后出现硬结?

答:常见硬结发生的原因有:

(1)药物浓度高、刺激性大。

(2)药物相互作用及配伍禁忌而产生沉淀结晶等刺激组织发生炎症或增生。

(3)药量过大,局部压力增高致组织缺血、缺氧。

(4)拉长了注射点,使药液注入皮下,难以吸收。

(1)准备药液时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与配伍禁忌,不可将几种药同时抽在一个注射器内注射。

(2)长期作肌内注射的病人,注意注射部位的更换,必要时建立防硬结交替注射部位的计划。

(3)对浓度高、刺激性强的药液要注意稀释,注射时针头宜长,进针要深。

(4)注射药量不可过大。

5、怎样做到无痛注射?

答:(1)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分散注意力,取得合作,使肌肉松弛,易于进针。

(2)注射时做到二快一慢,即进针、拔针快,注药慢。

(3)对刺激性强的药物,针头宜粗长,且进针要深,否则易造成硬结疼痛。

(4)如果同时注射几种药物,应先注射刺激性小的,再注射刺激性强的,推药速度要慢。

(5)病人体位舒适、稳定,可减轻疼痛。

(6)护士良好的沟通技巧,操作动作熟练、轻稳,可减轻疼痛。

6、应选择什么样的注射器针头好?

答:注射器应完整、无裂缝,不漏气;针头型号合适,无钩无锈,无弯曲的锐利针头。

7、注射时应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局部有哪些情况下不宜进针?

答:不能在有发炎、化脓感染、硬结、疤痕及患有皮肤病处进针。

8、什么是“z ”型注射法? 具体应如何操作?

答:“z ”型注射法是在肌内注射时使用一种牵拉皮下组织的手法进行注射,在拔出针头后,在组织内留下“z ”型痕迹,并使药液封闭在肌肉组织内,有利于药液吸收,减轻疼痛的一种

注射方法。其操作方法:

(1)常规吸药液更换一无菌针头(避免针头外留有药液) 。

(2)选择肌内注射部位,常规消毒皮肤后左手将注射部位皮肤、皮下组织向一侧牵拉,使皮下组织向一侧移位,右手持针垂直刺入肌肉,抽无回血后,注入药液,注射毕拔出针头,左手再松开组织,使药液封闭在肌肉组织内,注射后不需按摩局部,以免药液进入皮下组织产生刺激而引起疼痛。

9、臀大肌注射的定位方法?

答 :(1)十字法:从臀裂顶点向左或右作一水平线,然后从髂嵴最高点作一垂直线,这样一侧臀部被划分为4个象限,其外上象限为注射部位,注意避开内角。

(2)联线法:取髂前上棘与尾骨联线的外上1/3处为注射部位。

10、肌肉注射进针深度?

答:深度约位针梗的2/3(约2.5-3cm ),消瘦者及小儿应减少刺入的深度。

11、一旦发生断针,应如何处置?

答:一旦发生断针,既用手捏紧肌肉以防针头移位,并尽快用止血钳将断针段取出。

12、皮下、肌内注射的异同点?

答:相同点:皮下与肌内注射都是将无菌药液注入组织内,比口服吸收发挥药效快。

(1)皮下注射是将小量药液注入皮下组织;肌内注射是将药液注入肌肉组织,可注射刺激性较强或药量较大的药物。

(2)肌内注射比皮下注射更能迅速发生疗效。

(3)皮下注射时针头和皮肤呈30~40°角,不宜超过45°角以免刺入肌层;肌内注射其针头和皮肤呈直角。

(4)注射部位,皮下注射可选择上臂三角肌下缘、前臂外侧、腹部、后背、大腿外侧方;肌内注射选择肌肉较厚,离大血管、大神经较远的部位,其中以上臂三角肌、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为常选用。

13、为病人进行皮下、肌肉注射时应对哪些情况进行护理评估?

答:(1)病人的年龄、病情、意识状态、治疗目的。

(2)注射部位局部组织状况,有无炎症、疤痕、硬结及其他皮肤疾患等。

(3)需注射的药液量及性质。

(4)病人的自理能力、合作程度及对皮下、肌内注射的方法和药物治疗的知识水平。

(5)病人对疾病和注射的心理反应。

1、怎样选择合适的静脉进行穿刺?

答:(1)应选择粗直、弹性好、不易滑动而易于固定的静脉,避开关节和静脉瓣。

(2)如需长期静脉给药,为了保护血管,应有次序地先下后上,由远端到近端地选择血管,进行注射。

2、静脉注射常选用上肢的哪几支血管?

答:有肘窝的头静脉、正中静脉、贵要静脉、前臂内侧静脉、手背静脉。

3、怎样确定股静脉穿刺部位?

答:在股三角区。股静脉位于股鞘内,在腹股沟韧带下方紧靠股动脉内侧。体表定位法: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之间划一联线,连线中点向下划一直线,与腹股沟交叉点是股动脉走向的部位,股静脉在股动脉内侧0.5cm 处。

4、静脉注射常见的失败原因有哪些?

答:(1)针头刺入过深,穿透下面血管壁。

(2)针头斜面一半在管腔外,药液溢出至皮下。

(3)针刺太深,药物注入深部组织,有痛感,但局部不一定隆起。

5、静脉注射时止血带应扎在什么地方?进针角度为多少?

答:静脉注射应在穿刺部位上方约6cm 处扎上止血带。进针时针尖斜面朝上,针头与皮肤成20-25度角。

6、对组织有强烈刺激的药物应如何注射?

答:应多备一套盛有生理盐水的注射用具,先注入少量生理盐水,证实针头确实在血管内后,再换上所需药液推注

1、静脉输液的目的是什么?

答:(1)纠正水和电解质失调,维持酸碱平衡。

(2)补充营养,维持热量。

(3)输入药物,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4)抢救休克,增加循环血量,维持血压。

(5)输人脱水剂,提高血液渗透压,以达到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目的。

2、静脉输液常用的溶液有哪些?

答:(1)供给水份和热量用5%~10%葡萄糖注射液。

(2)供给电解质用0.9%氯化钠、5%葡萄糖氧化钠、复方氯化钠等注射液。

(3)调节酸碱平衡用5%碳酸氢钠、11.2%乳酸钠溶液等。

(4)增加循环血容量用各种右旋糖酐注射液、代血浆等。

(5)利尿脱水用甘露醇,山梨醇,高浓度葡萄糖注射液等。

(6)其它有浓缩白蛋白、水解蛋白等,可维持机体胶体渗透压,补充蛋白质,减轻组织水肿。

3、根据哪些因素来调节输液的滴速?

答:根据病情、年龄、药物性质、治疗需要来调节输液滴速,如年老体弱、婴幼儿、心肺疾患病员输入宜慢;脱水严重、心肺功能良好者,速度可快;利尿脱水剂的补给速度可快;高渗盐水、含钾药、升压药等滴入速度宜慢。一般成人每分钟滴入40~60滴,儿童每分钟滴入20~40滴。

4、输液中如发生急性肺水肿应采取哪些急需措施?

答:(1)立即停止输液或减速,使病人端坐,两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担。

(2)加压给氧,氧气应经20%一30%酒精湿化后吸入,酒精能降低肺泡内泡沫的表面张力,使泡沫破裂、消散,从而改善肺通气功能,减轻缺氧。

(3)按医嘱给镇静剂和扩血管药物及毛地黄等强心剂。

(4)必要时四肢用止血带或血压计袖带加压轮扎,以阻断静脉血流,每隔5—10min 轮流放松一侧肢体的止血带,可有效地减少静脉回心血量,待症状缓解后,逐步解除止血带。

5、一病人在输液中主诉发冷不适时你应作什么护理评估? 采取何护理措施?

答:(1)应立即给病人测量体温,评估病人有无发热和伴随的其他症状,以确定是否发生输液发热反应。

(2)如评估结果病人确定为发热反应,应减慢滴速,并报告医生加强观察,如症状无改善,应停止输液。

(3)保留剩余药液与输液器,必要时送检查热源。

6、输液中发生空气栓塞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防治?

答:原因:输液导管内留有空气,输液导管之间连接不紧,加压输液无人看守或更换、加液不及时致空气进入导管,使空气流入静脉内,进入静脉的空气被带到右心房,入右心室。如空气量小,则损害较小;如空气量大,在右心室内阻塞肺动脉入口,使血液不能进入肺内,引起严重缺氧,甚至死亡。

(1)输液时必须将空气排尽,输液器连接处要紧密勿脱开,加压输液时要有人留守,更换、加药液要及时,并检查导管内有无空气进入,及时处理好。

(2)如病人突然出现呼吸困难、严重紫绀、心前区听诊可闻及响亮持续的“水泡音”时,应立即停止输液,助病人头低足高左侧卧位,使肺动脉的位置低于右心室,气泡可向上飘移到右心室,避开肺动脉口。由于心脏搏动将空气混成泡沫,分次小量进入肺动脉内,解除肺动脉入口处的阻塞。

(3)同时给病人氧气吸入。

7、一患者输液部位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你将如何处理? 如何预防此类情况的发生?

答:了解病人输入液的浓度是否过高,药液的刺激性是否较强,导管置留时间是否过长及无菌操作执行的情况,以确定病人出现此种情况的原因。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可考虑病人发生静脉炎,应将其患肢抬高并制动,局部用95%乙醇或50%硫酸镁热湿敷,或给予超短波理疗,按医嘱执行抗生素治疗。

为了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在输液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一些刺激性较强的药物,使用时要充分稀释后再输入,以免对血管壁造成刺激,并防止药物溢出血管外,对长期输液的病人要有计划的更换注射部位,以保护静脉。

8、茂菲氏滴管内溶液应有多少?

9、静脉留置针穿刺时,止血带应扎在什么地方?消毒范围多大?

答:在穿刺点上方10cm 处扎上止血带,消毒范围直径应在8cm 以上。

10、静脉留置针一般保留多长时间?常用封管液有哪些?

答:一般保留3-5天,不超过7天;常用封管液有无菌生理盐水和稀释肝素溶液。

九、冷、热应用技术操作

1、热疗的作用是什么?

答:(1)促使炎症消散或局限。

(3)减轻深部组织充血。

2、婴幼儿、老人、昏迷及肢体麻痹的病人用热水袋时注意什么?

答:(1)应用热水袋时,温度应在50℃以内,并多包一块大毛巾,或放在两层毛毯之间,使热水袋不直接接触病人的皮肤。

(2)使用热水袋要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并经常巡视观察皮肤颜色,如发现皮肤潮红,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在局部涂上凡士林,以保护皮肤,如需要持续保持一定的温度,当水温降低后应及时更换热水。

3、病人在使用冰袋或热水袋,你下班前应做什么?

答:应认真检查冰袋或热水袋的温度、放置的位置等使用情况及病人局部组织状态,并严格执行交班。

4、急性细菌性结膜炎为什么不能热敷?

答:使用热敷致局部温度升高,有利于细菌繁殖和分泌物增加,而使炎症加重。

1、酒精擦浴的浓度及温度是多少?

2、酒精擦浴前冰袋应放置何处?为什么?

答:应先将冰袋放于病人的头部,以助降温并防止擦浴时表皮血管收缩,血液集中到头部,

3、酒精擦浴需对病人进行哪些护理评估?

答:评估病人的病情、年龄、意识状态、体温数值(39. 5℃以上)、对冷刺激的耐受度、合作程度、环境是否隐蔽及病人对酒精擦浴的心理反应(如病人不愿意接受可采用温水擦浴法)。操作中随时询问病人的感受,发现病人不适及时给予处理。

1、收集12小时或24小时尿标本时常用的防腐剂有哪些?

答:(1)甲醛:能固定尿中的有机成分,防腐。

(2)浓盐酸:能防止尿中激素被氧化,防腐。

(3)甲苯:能保持尿液的化学成分不变,防腐。

1、氧气装置压力表读数表示什么?

答:指针所示为氧气筒内每平方厘米所承受压缩氧气的压力。如指针指在120刻度处,表示筒内压力为120kg /cm 2(11.76MPa),压力越大,则说明氧气贮存量越多。

2、在一般情况下湿化瓶内放什么液体? 肺水肿时瓶内放什么液体? 为什么?

答:一般情况下,湿化瓶内放1/3或1/2的冷开水,肺水肿时瓶内应放20%—30%酒精,因为酒精可降低肺泡内泡沫的表面张力,使泡沫破裂,扩大气体和肺泡壁接触面,使气体易于弥散,改善气体交换功能。

3、病人吸氧时流量为3L /min ,问氧气浓度是多少?

答:用公式,吸氧浓度:21+4×3=33%。

4、怎样润滑鼻导管? 在插管过程中出现呛咳说明什么? 怎样处理?

答:(1)鼻导管前端用水润滑即可。

(2)插管过程中出现呛咳可考虑为插管过深,刺激咽喉部或进入气管所致,可拔出少许,呛咳可缓解。

5、病人吸氧过程中突然出现青紫,检查鼻导管仍通畅,考虑什么情况?

答:首先考虑病人呼吸道有无痰液阻塞或支气管痉挛而不畅,并给予及时处理。

6、肺水肿病人湿化液酒精如何配制?氧流量?

7、哮喘急性发作者氧流量多少?老慢支患者氧流量?肺气肿患者氧流量?

答:哮喘急性发作4~6L/分;老慢支急性发作2~3L/分,非急性发作1-2L/分;肺气肿1-2L/分。

8、面罩供氧,氧流量多大?

9、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心肺复苏后的生命支持阶段,氧浓度应为多少?

10、如何保证病人用氧的安全?

答:(1)防火、防震、防油、防热,不可在氧气筒旁用火和易燃品,搬运时避免碰撞、滚动和剧裂震动,严禁在氧气筒螺旋口和鼻导管涂油,严禁接触油脂物质或用带油的手拧螺旋。

(2)筒内氧气切勿用完。

(4)使用中调节流量应注意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5)对病人和家属作好健康教育。

11.为病人吸氧时应进行哪些护理评估?


}

在完成尿液排泄的过程中,膀胱和尿道作为一个完整的功能单位主要两种功能:即一定的容量潴尿并以合适的形式保证尿液的有效排空。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生理过程,必须有赖于完整的膀胱逼尿肌和尿道内、外括约肌的功能,盆底肌及辅助肌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功能协调方才能完成正常的贮尿和排尿功能。而上述各部分功能的实现及协调,都是在神经系统的良好控制下达到的。因而,任何神经原性、肌原性损害,解剖学缺陷和功能性紊乱均可造成膀胱和尿道的贮尿和(或)排空功能障碍,即所谓下尿路功能障碍性疾病。

小儿下尿路功能障碍性疾病是一大组疾病的总称,在小儿泌尿学领域甚为常见,其临床表现千差万别,但主要的症状无非是贮尿障碍(尿失禁)和排空障碍(尿潴留)两种,这也是我们在治疗上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小儿下尿路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可将其分为三大类,即神经性、功能性和器质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每大类中包括多种疾病。下面所列的提纲(表25—1)是这三类小儿膀胱尿道功能障碍中的主要疾病,其中最常见者为神经原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

表25—1 小儿下尿路功能障碍性疾病分类提纲

Ι 神经性(脊髓发育不良)

(7)硬脊膜内或硬脊膜外囊肿

3.骶骨发育不全(脊髓缺失)

1.非神经性神经原性膀胱

1.膀胱外翻/尿道上裂

4.尿道过短和女性尿道下裂

神经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是指某种原因引起控制排尿的中枢或周围神经损害而导致的下尿路的某些部分功能丧失或协同失调,使正常的贮尿和排尿功能受到破坏。它与神经原性下尿路障碍、神经(原)性膀胱是同义名称。虽然神经原性膀胱这个名词并不能准确和全面的表达内含,但由于其简单和沿用日久,目前我们仍就应用它称谓这类疾病。本章将主要阐述神经原性膀胱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问题。对于功能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我们将在神经原性膀胱的鉴别诊断中简要介绍之。至于器质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性疾病,请查阅本书的有关章节。

第一节 神经原性膀胱的分类与病理生理学

神经原性膀胱的分类方法极其繁多而复杂,经常造成概念上的混肴。各种分类方法各有其优点,但又都不能把解剖学`病理生理学和临床表现结合在一起,给临床应用带来困难和不便。小儿神经原性膀胱大多属于Gibbon分类的腰骶部病变,Bladley氏分类的第三反射弧受损、Lapides氏分类的自主神经原性膀胱和反射性神经原性膀胱。这里我们介绍Bauer推荐的Wein氏分类法的改良方案,其重点在于体现神经原性膀胱患者在膀胱尿道功能方面的临床表现而非病因和病理解剖学分类;同时介绍尿流动学分类和神经病理学分类以加深对神经原性膀胱的病理生理学认识,有助于诊断及治疗方法的选择。这些分类均是以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为基础、逼尿肌和尿道括约肌的功能及其协调状态为依据、以膀胱尿道功能障碍发生在排尿周期中的不同时相而归类的。最后介绍盆底肌损害对膀胱尿道功能的影响。

即改良Wein氏分类,它将神经原性膀胱分为贮尿障碍和排空障碍两大类(表25—2)。

表25—2 神经原性膀胱的功能分类(改良Wein氏分类)

Ⅰ 贮尿障碍(尿失禁)

b 增加:反射亢进 无弹性 过分活跃

a 功能不全:内括约肌和(或)外括约肌

Ⅱ 排空障碍(尿潴留)

b 活动低下:无反射(无活动性)或反射低下(不持久)

a 内括约肌协调失调或痉挛

b 外括约肌协同失调或痉挛

(一)贮尿障碍(尿失禁)

神经原性膀胱可有各种类型的尿失禁,但以混合性尿失和禁急迫性尿失禁为多见。在骶髓上中枢神经系统受损时,正常高级中枢对骶反射弧的抑制作用减弱或消失,自发或诱发(咳嗽、哭闹、屏气用力、喷嚏、牵拉气囊导管等动作)出现了不能为患儿主观意志所抑制的逼尿肌收缩(即神经原性损害引起的逼尿肌无抑制性收缩,特称为逼尿肌反射亢进或膀胱反射亢进)引起急迫性尿失禁;如骶髓上中枢神经系统受损时除引起逼尿肌反射亢进外尚导致膀胱感觉不能传入脑干进而到达大脑皮质,则出现骶髓低级中枢排尿反射而发生反射性尿失禁(为急迫性尿失禁的特异变型)。

在正常膀胱充盈期无逼尿肌收缩的情况下,腹内压升高时因压力的传递作用,膀胱内压和尿道内压亦同时升高。在部分性下运动神经元损害时,其膀胱颈和后尿道及外括约肌功能不全,当患儿咳嗽、哭闹、屏气用力等动作时使腹压和膀胱内压增高而尿道内压不能象正常儿那样反应性增高,导致膀胱内压高于尿道内压而发生压力性尿失禁。在完全性或严重的下运动性神经元性病变者,尿道内外括约肌处于失神经状态而不能产生一定的流出阻力或没有阻力,患儿的尿道压力始终低于膀胱内压,在没有腹压增高动作时亦持续性漏尿而产生完全性尿失禁,此种患儿的膀胱仅是一个无控制的尿液流出通道。

在神经原性膀胱病例中,单纯影响尿道内括约肌和外括约肌的神经损害并不多见,例如盆腔和会阴部手术(高位先天性肛门直肠闭锁的患儿等)、骨盆骨折等损害了阴部神经。常见的情况是同时累及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和体神经的骶髓或神经根损害,除引起内括约肌功能不全或丧失,外括约肌部分性或完全性失神经外,同时还导致逼尿肌反射低下或无反射。这些患儿在临床上可表现为尿失禁,亦可表现为尿潴留。

许多患儿的尿失禁常非一种机理所引起,因而临床上表现为混合型尿失禁。如逼尿肌反射亢进和尿道括约肌功能不全同时存在者。再如神经原性膀胱的患儿常有膀胱炎症,炎症可刺激逼尿肌无抑制收缩(继发性不稳定性膀胱),表现为急迫性尿失禁症;如患儿为尿道括约肌功能不全者,又有压力性尿失禁的表现)。又如逼尿肌反射亢进伴有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者,可同时表现为急迫性尿失禁和充盈性尿失禁。

此外,一些患儿的尿失禁并不属于上述尿失禁中的任何一种。如膀胱充盈期间中枢神经的抑制作用丧失,尿道外括约肌出现间歇性松弛而出现尿失禁;各种神经原性的晚期,由于反复或下尿路炎症的结果使逼尿肌丧失了弹性和顺应性,甚至最后纤维化和挛缩,引起膀胱内压和张力增高,亦导致尿失禁。

(二)排空障碍(尿潴留)

排空障碍者表现为尿潴留,充盈性尿失禁。充盈性尿失禁为一种假性尿失禁,是因膀胱过分充盈,膀胱内压升高超过尿道压而在无逼尿肌收缩的情况下而产生的漏尿。一般其膀胱容量很大,但起膀胱内压并不太高。一旦膀胱内压高于尿道内压是既有漏尿,但随后很快达到压力平衡而停止。

排空障碍常见于逼尿肌反射低下或无反射者,因骶髓、马尾或盆神经损害累及副交感神经传出纤维导致逼尿肌能力反应差或不收缩而引起。骶髓以上中枢神经损害时,出现逼尿肌收缩时尿道括约肌不能协调松弛,或括约肌发生持续性痉挛亦可引起排空障碍。尿道外括约肌长期处于失神经状态则发生萎缩和纤维化导致膀胱流出梗阻,尿道压增高,亦导致排空障碍。长期的膀胱出口阻力过高,膀胱慢性扩张,逼尿肌出现代偿性肥厚,最后失代偿出现肌原性衰竭(myogenic failure),逼尿肌收缩力下降,亦导致排空障碍的机理之一。

尿流动力学的迅速发展,使人们对于神经原性膀胱的病理生理学变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反过来,神经原性膀胱的诊断和治疗也越来越依赖于尿流动力学检查。Krane和Siroky根据尿流动力学检查所确定的尿道括约肌功能和逼尿肌活动的关系,提出了以下分类方法(表25—3)。

表25—3 神经原性膀胱的尿流动力学分类

Ⅰ 逼尿肌反射亢进或反射正常

Ⅱ 逼尿肌反射低下或无反射

这一方案对于制定神经原性膀胱的治疗计划极为有用。此分类将逼尿肌的功能分为反射正常、亢进、低下(或无反射)三类。所谓逼尿肌反射正常是指逼尿肌在膀胱充盈期无异常的收缩,因而亦没有明显的膀胱内压增高。而反射亢进则是指在膀胱充盈期内出现神经原性的逼尿肌无抑制性收缩。无抑制性收缩是指在膀胱充盈期内出现的自发或诱发的逼尿肌收缩,而且这种收缩能使膀胱内压升高到15cmH2O以上。逼尿肌反射亢进以前有各种命名:如不稳定性膀胱(目前这一名词仅用来特指非神经原性的逼尿肌无抑制收缩)、自动性膀胱、脊髓性膀胱、反射性膀胱、无抑制性膀胱及上运动神经元性膀胱。逼尿肌反射低下或无反射则是指在充盈期膀胱充盈到相当大容量(明显超过同年龄组正常儿童的膀胱容量)时,仅有轻微的逼尿肌收缩或根本没有逼尿肌收缩。其在以往各种分类法的同意命名有:自主性神经原性膀胱、感觉麻痹性膀胱、运动瘫痪性膀胱及下运动神经元性膀胱。

此分类中还把尿道括约肌的功能分为协调正常、协同失调、痉挛及去神经几种情况。协调(正常)是指在膀胱逼尿肌收缩时,尿道内括约肌和外括约肌都能与之协同的松弛使尿液顺利排出;同时亦表示在逼尿肌舒张时,尿道括约肌能够协同收缩以关闭膀胱出口和尿道使尿液得以贮存。协同失调或不协调则是指逼尿肌收缩时(无论是在收缩期还是在充盈期内),尿道内括约肌或外括约肌不能相应的松弛,导致排空障碍。平滑肌性质的内括约肌功能不协调是一种不随意的失调现象,它常与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存在,用一般的方法难以测知。而在神经原性膀胱患儿中常能见到的的是逼尿肌尿道外括约肌协同失调。还有一种少见的不协调现象是在膀胱充盈期,逼尿肌松弛时尿道括约肌出现间歇性松弛现象,导致贮尿障碍。如果逼尿肌基本无收缩能力(无反射或反射低下)而尿道外括约肌或尿道内括约肌不松弛,呈持续性的收缩状态,则称为括约肌痉挛(或失弛缓)。尿道外括约肌去神经是由于下运动神经元性损害所致的尿道外括约肌完全或部分性的功能丧失。

但是上述尿流动力学分类方案中并未包括膀胱颈和后尿道功能损害导致的内括约肌功能不全,而这在临床实践中非常常见。它可与逼尿肌反射亢进、逼尿肌反射低下(或无反射)同时出现,亦可在逼尿肌反射正常时单独发生。故建议单独列出作为补充使此方案更为完整。

按照其尿流动力学表现,常见的神经原性膀胱的功能障碍类型有:①逼尿肌反射亢进;②逼尿肌反射亢进伴外括约肌协同失调;③逼尿肌反射亢进伴内括约肌协同失调;④逼尿肌反射低下(包括无反射);⑤逼尿肌反射低下伴外括约肌痉挛;⑥逼尿肌反射低下伴内括约肌痉挛;⑦逼尿肌反射低下伴外括约肌去神经;⑧逼尿肌反射低下伴内括约肌功能不全;⑨内括约肌功能不全。实际上,尿道内外括约肌协同失调或竟痉挛同时存在,外括约肌去神经和内括约肌功能不全亦常同时出现。

对上述分类方法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神经原性膀胱的功能障碍类型实际上是六种(应除外逼尿肌和括约肌纤维化,疤痕形成等神经原性膀胱的晚期改变引起的排空和贮尿障碍):①逼尿肌反射亢进;②逼尿肌反射低下(包括无反射);③外括约肌协同失调或痉挛;④内括约肌痉挛或失调;⑤外括约肌去神经;⑥内括约肌功能不全。而临床上常见的各种类型的神经原性膀胱只不过是这六种基本类型的单一或复合存在而已。逼尿肌反射亢进、内括约肌功能不全和外括约肌去神经是引起尿失禁的因素;而逼尿肌反射低下(包括无反射)、内括约肌协同失调(或痉挛)、外括约肌协同失调(或痉挛)是产生尿潴留的因素(外括约肌间歇性松弛除外)。前三种和后三种情况复合存在的功能障碍类型(如逼尿肌反射亢进伴外括约肌协同失调)是表现为尿失禁,还是表现为尿潴留,拟或两者都有,这取决于具体患儿膀胱产生的压力与内、外括约肌产生的阻力之间的平衡状态。

按照脊髓神经受损的部位,可将神经原性膀胱分为三个类型,其临床、尿流动力学和尿道外括约肌肌电图表现各不相同。

(一) 上运动神经原性损害

受损节段为骶髓以上中枢神经,表现为逼尿肌反射亢进、逼尿肌尿道括约肌协同失调、对括约功能的自主性控制丧失(不能随意志收缩和放松尿道括约肌)、骶反射亢进(球海绵体反射、肛门皮肤反射及肛门外括约肌能力)及肌电图测定无尿道外括约肌去神经表现。

(二) 下运动神经原性损害

受损节段为骶髓及周围神经,可为部分性损害,亦可为完全性损害。

1.部分性下运动性神经元性损害 表现为逼尿肌反射低下、内括约肌功能不全、骶反射减弱,尿道外括约肌肌电测定示多相电位数目增多,每个电位的振幅及持续时间增加。

2.完全性下运动神经元性损害 表现为逼尿肌反射无反射,内括约肌功能完全丧失,尿道外括约肌电测定无随意性和反射性肌电活动,骶反射丧失。

(三) 混合性神经原性损害

同时存在不同程度和不同表现的上运动神经原性损害和下运动原性损害。在小儿神经原性膀胱中,此类最多见。

四、盆底肌损害与下尿路功能障碍

(一) 盆底肌在贮尿和排尿中的作用

近年来许多作者都注意膀胱和后尿道的功能与相邻的盆底肌密切相关。人体体神经支配的横纹肌出现失神经状态要比植物神经支配的平滑肌失神经状态对功能的影响严重的多。一些引起神经原性膀胱的亦多影响相应或相邻的骨骼肌,尤其是盆底肌;而另一些下尿路障碍则常与盆底肌受损或先天发育异常有关。因而有必要了解盆底肌在贮尿和排尿生理活动中的几个重要作用。

1.维持下尿路的贮尿功能 盆底肌在贮尿过程中有下述三个方面的作用:

(1)膀胱的良好顺应性除了和平滑肌特性有关外,亦依赖盆底肌的作用。观察证明在膀胱充盈过程中,盆底肌也随膀胱内尿液增加逐渐收缩,将膀胱托出小骨盆而使其不受盆腔狭窄骨性结构和盆腔脏内压迫。

(2)正常尿道关闭压的维持除了依赖尿道平滑肌及周围弹力纤维组织结构,解剖学上已证实尿道膜部以上后尿道位于盆底肌以上,而这部分尿道由于盆底肌的支持使其直接承受腹腔和盆腔压力的影响而形成类似食管高压区的括约肌作用。

(3)逼尿肌三层平滑肌纤维交错延伸之后尿道和外括约肌部分,形成不完全性的襻状结构。

2.参与排尿功能的完成 排尿活动首先是盆底肌有意识的松弛和外括约肌的松弛,然后才是逼尿肌的收缩和膀胱颈和后尿道的开放。因而观察到排尿期初盆底肌的活动首先停止,这也可以从X线造影的连续像象录摄加以证实。

(二)盆底肌损害与下尿路功能障碍的关系

由于盆底肌在下尿路贮尿和排尿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任何原因的盆底肌损害都能直接的影响贮尿和排空功能,不管是肌原性的还是神经原性的。而小儿神经原性膀胱患者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盆底肌支配神经受损,使盆底肌主动收缩能力下降,其结果是:①随着膀胱的逐渐充盈,盆底肌收缩无力(瘫痪),膀胱仍处于盆腔内而膨胀受限,膀胱内压急剧增高,膀胱颈在充盈期就呈漏斗状下突,呈现排尿状态膀胱;②膀胱失去盆底肌的支持,在用力或咳嗽等动作时腹压突然增高,盆底肌此时失去反射性收缩的能力而随腹压增大下移,进一步加重膀胱颈漏斗状形成,膀胱内压升高,导致不能自主抑制的排尿;③盆底肌支持功能丧失,盆腔段后尿道高压区括约作用丧失,尿道压下降,出现尿失禁。

因盆底肌瘫痪下降,膀胱直肠凹或直肠凹加深度大,一旦膀胱充盈,膀胱体就易突入此内形成膀胱膨出(vesicocele,cystocele)如此,就改变了膀胱尿道之间的正常角度,导致排尿困难、尿潴留和充盈性尿失禁。

第二节 神经原性膀胱的临床表现与评价方法

引起神经原性膀胱的病因多种多样,临床表现亦各不相同。但小儿神经原性膀胱的病因大多数为先天性脊髓和椎管病变,如脊髓发育不良、神经管闭合不全及骶骨发育不全等,故其临床表现上表现为尿失禁或尿潴留、脊柱及表面皮肤受损、神经原性肛肠功能障碍、下肢畸形及步态异常的四联征。

一、神经原性膀胱的临床症状

白天湿裤和(或)夜间尿床是大多数神经原性膀胱患儿就诊的原因。患儿可表现为各种类型的尿失禁,但常为混合性尿失禁和急迫性尿失禁。

1.急迫性尿失禁 患儿有突发的强烈的排尿感,但不能随意地抑制排尿反射(逼尿肌收缩和尿道内外括约肌松弛)而出现尿床或湿裤。同时患儿亦不能有意识地收缩外括约肌以终止漏尿。多伴有尿频、尿急。患儿可无诱因地发生尿失禁,亦可在咳嗽、哭闹、屏气用力等动作时出现漏尿,但这些动作过后漏尿仍存在。急迫性尿失禁的漏尿量一般比压力性尿失禁者大。

2.压力性尿失禁 当患儿有咳嗽、哭闹、喷嚏及屏气用力等动作时出现不自主的漏尿,但患儿能够通过有意识的收缩尿道外括约肌终止这种漏尿。单纯的压力性尿失禁在神经原性膀胱的患儿并不多见。

3.完全性尿失禁 不管有无腹压增高动作,患儿总是在持续不断的漏尿而完全没有控制能力,不能有意识地开始和中断排尿。患儿无成泡尿,呈尿滴淋状态,残余尿量少。仰卧位时漏尿可减轻,而在立位或行走时则加重。

4.反射性尿失禁 表现为患儿无排尿要求或膀胱充盈感,也没有膀胱收缩感觉,可在无排尿意识的情况下排除少量尿液。此类患儿残余尿量多少取决于括约肌的收缩状态。单纯性反射性尿失禁在小儿神经原性膀胱病例中很少见到。

5.混合性尿失禁及其它尿失禁 有上述二种以上类型的尿失禁种表现,为神经原性膀胱患儿最多见的尿失禁类型。

表现为排尿困难、费力、尿流无力、耻骨上膀胱涨满和充溢性尿失禁。尿潴留为神经原性膀胱患儿的常见症状,但其就诊主诉常为尿失禁,这与神经原性膀胱排空障碍者因逼尿肌反射低下或无反射、膀胱感觉减退或丧失有关。充盈性尿失禁是一种因膀胱过分膨胀而出现的假性尿失禁,呈持续性尿滴淋状态,亦可于咳嗽和哭闹等腹压增高的动作时漏尿或使漏尿加剧。但此类患儿的漏尿是因膀胱的涨满而溢出的,都有大量残余尿和尿潴留表现,不难识别。尿潴留者易并发反复尿道感染和膀胱输尿管反流。

(三) 便秘和大便失禁

神经原性膀胱患儿常伴有神经原性肛肠功能障碍,表现为便秘和排尿困难:粪便阻塞、积聚于肛管直肠内,患儿屏气用力增加腹压时可见盆底下凸,停止用力后盆底立即回升,粪团在肛管直肠内上下活动但难以排出,但平时不排便时又有粪液溢出(充盈性大便失禁),导致肛门污粪,依患儿病情不同可表现为从偶尔污粪到经常污粪甚至持续性污粪不等。这些患儿在粪便充盈时膨胀感觉常减退或丧失,便意迟钝或无便意,甚至不能发动排便动作。这与习惯性便秘的临床表现不同。

(四) 下肢畸形及功能障碍

神经原性膀胱的患儿合并有下肢畸形和功能障碍者亦相当常见,它和神经原性肛肠功能障碍一样是由与神经原性膀胱相同的病因导致的。可伴有双下肢不对称畸形、步态异常、跛行。下肢畸形以膝关节以下为多见(特别是足部)。

神经原性膀胱的患儿易并发尿路感染及膀胱输尿管返流,特别是排空障碍者。而尿路感染和膀胱输尿管返流常同时存在,表现为一些非特异性症状(发热、嗜睡、无力、厌食、恶心、呕吐)及膀胱刺激症状(尿频、尿急、尿痛)、腰痛、腹痛、腹部包块、生长障碍及高血压等等,但这些症状一般不如普通尿路感染明显或根本无症状。晚期病例则可发生返流性肾病而出现肾功能衰竭的各种表现。

二、神经原性膀胱的临床检查与体征

对神经原性膀胱的患儿除作系统的全身检查外,要重点检查患儿的会阴部、背部、下肢及腹部以发现其阳性体征。

(一) 湿裤及肛门污粪

神经原性膀胱的患儿常发现有尿裤,会阴部潮湿及肛门污粪,严重者可有会阴部湿疹,全身有刺鼻的粪臭味,特别是卫生条件差者。有排便困难和便秘者常能扪及肛管直肠内积存有较多粪便。

(二) 骶髓反射及肛门外括约肌张力异常

骶髓反射包括球海绵体肌反射和肛门皮肤反射。球海绵体反射的检查是通过放一手示指在患儿肛门直肠内,另一手示指则轻快的挤压其阴茎头或阴蒂头,此时放在肛门内的手指能够感知有无肛门外括约肌反射性收缩及收缩的强度。肛门皮肤反射的检查则是直接通过搔抓肛门附近色素沉着区域的皮肤来观察肛门周围肌肉的反射性收缩情况。肛门外括约肌张力仅通过简单的肛门指诊既能测知。神经原性膀胱的患儿常出现骶反射和肛门外括约肌张力亢进(上运动神经元性病变)、减退(部分下运动神经元性病)或丧失(完全性下运动神经元性病变)。

(三) 会阴部皮肤感觉减退或丧失

会阴部或马鞍区皮肤浅感觉减退或丧失亦是神经原性膀胱患儿常见的体征之一。

(四) 背部中线的病损或手术疤痕

如相应部位的脊突消失、脊膜膨出或手术疤痕、局部多毛、色素沉着、皮肤凹陷及漏窦等。

(五) 下肢不对称畸形及功能障碍

患儿可表现为双下肢(特别是小腿)粗细和长度不等,部分肌群萎缩、腱反射亢进、减弱或消失,Babinski征可能阳性、但更常见者为足部非对称性畸形(如高弓足、仰趾足、马蹄内翻足、爪形足等)和步态异常,如宽底步态(broad-base gait)等。有的亦可伴发瘫痪性髋关节脱位。

排空障碍者在腹部检查时可发现耻骨上包块(尿潴留),在导尿后可消失。腰部或腹部包块者可提示患儿有肾盂积水和膀胱输尿管反流,这种包块多为双侧性的。

三、神经原性膀胱的实验室检查

凡诊为或疑有神经原性膀胱的患儿,均应行血常规检查、尿夜分析、尿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实验,以便确定患儿是否并发尿路感染,肾脏损害及指导抗菌素的应用。除尿夜分析外,进行有关的血生化检查(包括血尿素氮、肌酐、内生肌酐清除率及血钾、钠、氯和二氧化碳结合力)有助于发现反流性肾病及肾功能损害的程度,必要时可行尿比重检查。对于营养不良,发育迟缓的患儿,还应做血浆蛋白等检查以确定营养不良的程度。

四、神经原性膀胱的X线放射学检查

脊柱X线平片可发现脊柱畸形、脊椎裂等,有助于发现显性和隐性脊柱裂、骶骨发育不全等骨骼畸形。通常脊髓和神经受损的平面较脊柱畸形的部位更近尾侧,偶尔可能相反。但仅根据脊髓和脊柱异常的平面很难确定神经损害的类型及程度。泌尿系X线平片有助于发现有无并发泌尿系结石。

(二) 静脉肾盂造影(IVP)

IVP检查是神经原性膀胱患儿的一项基本评价方法之一,可显示双肾脏的形态及合并的畸形,并能了解肾功能及每侧受损的程度,及有无上尿结石等。

神经原性膀胱并发上尿路积水可发现输尿管扩张、迂曲、肾盂扩张变钝。这种上尿路积水可以是膀胱压力增高所致肾盂输尿管积水,亦可能是膀胱输尿管返流所致,早期则需进一步行排尿时膀胱尿道造影或放射性同位素扫描进行鉴别和确诊。晚期并发反流性肾病、肾疤痕化者可表现为肾盏变形、覆盖于该肾盏上的肾实质变薄,可确定有膀胱输尿管返流。而反流性肾病后期表现为肾脏缩小及不规则时,难与先天性肾发育不良相区别。

(三)排尿时膀胱尿道造影检查

排尿时膀胱尿道造影(voiding cystourethrography,VCUG)是一种评价下尿路功能、病理生理及形态改变的动态放射学检查技术。方法是用造影剂(30%泛影葡胺等)充盈膀胱后,在荧光屏上动态观察膀胱尿道的充盈和排空情况,可准确地显示膀胱输尿管反流及程度,并摄取一定投照体位的X线片。单纯的随机摄片而未在透视下观察有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进行此项检查需要一台可以进行连续摄片的、有电视屏的X线机,最好还有立体摄片功能,因为VCUG最符合生理的检查体位是男性立位、女性坐位。在坐位时应有一个可以透过X线的座架以观察尿道。患儿仰卧位、髋部和膝部屈曲贴紧检查台也能进行满意的检查。不论体位如何,更重要的是作斜位和侧位投照,因为膀胱基底的前部处于近侧尿道的下方,如作前后位投照则此部分分辨不清。男性球部尿道处的正常S形弯曲亦是在斜位时最易观察。

检查开始时先摄一张斜位片。然后,可通过导尿管(或尿道处口逆行注射和耻骨上置管)用造影剂充盈膀胱,至患儿所能耐受的最大容量时拔除导尿管。如有可能则将患儿置于立位,令其屏气用力和咳嗽,并对患儿随意性抑制漏尿的能力进行估计。最后令患儿自主排尿或非随意性排尿。在充盈和排尿的过程中,经常在透视下观察膀胱的外形、基底部下降程度、有无膀胱输尿管返流及膀胱颈、后尿道的形态,随时抓住时机摄取具有典型表现的照片。排尿后再摄取一张全腹平片以估计残余尿量和膀胱输尿管返流的情况。


正常膀胱充盈后的造影影象:膀胱膨胀均匀,边缘光滑。膀胱基底下缘平坦,位于耻骨联合或其上方,直立体位、屏气用力及咳嗽并不能使其进一步下降,亦无造影剂漏出,而是向下向后旋转,使尿道内口位于膀胱最低处的前方,但膀胱颈无漏斗状改变。后尿道角是指侧位片上后尿道轴线与地平面垂线相交的夹角,正常为5—10°,但增至35°以下时仍不会引起任何临床症状。后尿道膀胱角则是指侧位片上后尿道轴线与平行于膀胱基底的线相交的夹角,正常为小于90°的锐角(图25—2--1)。排尿期,膀胱颈逐渐开放呈漏斗状,至排尿末期完全开放。如令患儿有意识地中断排尿,则外括约肌收缩,尿流在尿道膜部中断,膜部近侧的造影剂经膀胱颈返回膀胱,膀胱基底部重新恢复平坦。

A 侧位片:1.后尿道角>35°。2.后尿道膀胱角<90°。B 正位片:膀胱基底位于耻骨联合水平以上。

膀胱壁憩室和小梁形成、增厚、粗糙常由下尿路慢性梗阻所致,严重时呈圣诞树样膀胱(图25—2--2)。这些变化最常见于神经原性膀胱之逼尿肌反射亢进和(或)逼尿肌内外括约肌协同失调或痉挛者,亦可见于尿道狭窄,尿道瓣膜等器质性梗阻疾病、下尿路功能性疾患(如不稳定性膀胱、非神经原性神经原性膀胱等)以及慢性膀胱炎等,而不是神经原性膀胱独有的征象。这些下尿路梗阻性疾病均可因膀胱流出梗阻,内压增高导致膀胱输尿管返流,这在膀胱充盈后(特别是排尿期)能清楚地看到而确诊;此外这类患病的患儿在排尿期后的摄片上常看到明显的残余尿。

在排尿的全过程中膀胱颈不能开放、不能形成漏斗状,则提示有逼尿肌内括约肌协同失调或内括约肌痉挛;而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或痉挛的动态放射学特征是排尿时后尿道扩张而在尿道膜部突然变窄。在充盈期,逼尿肌反射低下或无反射伴括约肌协同失调(或痉挛)者由于排空障碍常表现为大容量而圆滑的膀胱影像。


如在充盈期内,患儿屏气用力或咳嗽时膀胱有漏斗状改变和漏尿,提示有急迫性和(或)压力性尿失禁。但两者的动态影象表现是不同的:单纯性急迫性尿失禁者在咳嗽或屏气用力并不立可出现尿失禁,而是延迟一定的时间后方才漏尿,或者咳嗽时漏尿,咳嗽完后仍然尿失禁直到排空为止,患儿不能主动终止排尿;单纯性压力性尿失禁者则咳嗽(或屏气用力)和漏尿同时出现,咳嗽完后漏尿亦停止,患儿常能够主动终止排尿。单纯性压力性尿失禁还表现为充盈期立体正位片膀胱位于耻骨联合以下(膀胱脱垂)和侧位片后尿道角大于35°(尿道脱垂)、后尿道膀胱角度为钝角(膀胱颈脱垂),三者常同时出现(图25—2—3和图25—2—4)。应注意,充盈期膀胱颈漏斗状改变是尿失禁的共同征象,而不是神经原性膀胱特有的。此外还可以发现一些尿失禁和尿潴留的隐匿性病因,如尿道瓣膜、尿道阴道漏、尿道憩室等,有助于神经原性膀胱的鉴别诊断。

五、神经原性膀胱的下尿路尿流动力学评价

下尿路尿流动力学检查是通过采用各种仪器和方法再现贮尿和排尿的自然活动来评价膀胱和尿道括约肌功能的。虽然其应用的历史仅四十余年,但以成为下尿路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指导治疗的无可替代的方法。下尿流动力学的检查方法内容包括尿流率测定(flow rate)、膀胱测压(cystometry)、尿道压力描记(urethral pressure profile) 和尿道外括约肌肌电测定(sphincter electromyography)以及漏点压(leak point prssure)测定。较先进的检查设备应为八导程以上的尿流动力学检查系统,其中三个导程用于膀胱测压,即同时测定膀胱内压、腹腔内压(以直肠内压为代表)和逼尿肌压;另外三个导程用于尿道压力描记,即同时测定尿道内压、膀胱内压和尿道闭合压;剩余两个导程分别用于尿流率和尿道外括约肌测定。

(一) 残余尿量和漏尿压测定

为两种简单和无需特殊设备的检查方法,用于下尿路功能障碍患儿的初步检查和监测。残余尿量是患儿排尿后插入导尿管所测得的膀胱内尿量,正常小儿的残余尿量为其膀胱容量的10%以下。贮尿障碍者残余尿量小或正常,而排空障碍者残余尿量大。


漏点压的测定方法是用F5~F8号的细尿管经尿道插入膀胱,以慢速注入生理盐水直至尿道外口漏尿,观察此时的膀胱内压。若静息状态下超过4.0kPa,则提示上尿路处于危险状态,可能已经出现或正在出现继发性病变。用于排空障碍患儿的监测,提示治疗的紧迫性。因为八十年代以来均证实肾盂内压和膀胱内压超过时,不论有否膀胱输尿管返流,肾乳头形态就出现改变,并有肾内返流,继而肾实质破坏。如合并感染和膀胱输尿管返流则肾实质破坏更为迅速和更严重。

尿流率是单位时间内通过尿道排出的尿量,是一种无创伤地测定膀胱和尿道功能的方法,适用于门诊患儿的初步检查。其主要的测定指标为尿液总量、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排尿时间及达到最大尿流率时间,但最有意义的参数是最大尿流率。正常人尿流曲线为一条无明显波动的抛物线,其上升支陡然升高,下降支则省略缓慢,达到最大尿流率的时间小于整个排尿时间的三分之一,排尿时间前1/3的排尿量应达膀胱容量的45%以上(图25—2—5)。5岁以上儿童最大尿流率正常参考值:男童11


神经原性膀胱患儿常见的异常尿流曲线有:①逼尿肌尿道括约肌协同失调:曲线呈现多次停顿,排尿时间延长,曲线变化不一,波形变化亦较快(图25—2—6)。机理是逼尿肌收缩而开始排尿时,外括约肌呈收缩状态,出现尿流梗阻,尿流率下降;但随后外括约肌又松弛故尿流率又上升至最大值。②逼尿肌收缩无力:此类患儿不能一次排空尿液而呈现多次逼尿肌收缩。虽然其尿流为持续性的,但排尿时间延长、最大尿流率降低,与平均尿流率近似,为一种不规则,但压力缓慢的曲线(图25—2—7)。

膀胱测压是测定膀胱内压力和容积之间关系的检查方法。正常膀胱排尿周期的压力容积曲线分为充盈期(含T1、T2和T3三个阶段)和排尿期两个时相。正常年长儿膀胱感觉正常、顺应性好,膀胱容量随年龄增加而增大;在充盈期内无自发的逼尿肌无抑制性收缩,同时逼尿肌能够对各种诱发实验(如咳嗽等增加腹压动作、改变体位、快速灌注、牵拉气囊导管等)起反应性收缩,但这种收缩能够被人的意志所抑制,膀胱内压始终低于1.47kPa(15cmH2O)。此种正常膀胱称为稳定性膀胱(图25—2—8)。年长儿及以上年龄段的正常儿均具有这种随意志抑制膀胱收缩的能力。膀胱充盈期的压力称为充盈压或舒张压(正常为0~1.47kPa),而排尿期的压力则为排尿压或收缩压。正常人排尿期的膀胱内压和尿道内压相等:男童为5.88~8.82kPa


逼尿肌反射亢进(图25—2—9):表现为充盈期内膀胱逼尿肌出现自发或诱发的不能为意志所抑制的收缩,其波幅大于1.47kPa;膀胱感觉过敏,初感觉较早出现,不能忍受太多液体灌注,少量液体灌入即可引起下腹胀痛不适,膀胱容量小,顺应性差(膀胱壁本身对腔内液体增多不能做适应性扩张以保持膀胱内压小于1.47kPa)。逼尿肌反射亢进为上运动神经元性病变的表现。同时亦应注意与功能性和肌原性病变相鉴别。


逼尿肌反射低下和无反射:为下运动神经元性病变的表现(图25—2—10)。膀胱测压呈低平曲线,残留尿量多,膀胱容量大,膀胱感觉减退或丧失。如膀胱容量大、初感觉出现延迟、感觉减退而顺应性正常,逼尿肌在充盈期对各种诱发试验仅有轻微反应性收缩者为部分性神经损害(逼尿肌反射低下)的表现。应注意与膀胱出口梗阻、慢性尿潴留引起的膀胱损害相鉴别。如膀胱容量显著增加,膀胱本体感觉和痛、温等浅感觉全部丧失,逼尿肌对各种诱发试验无反应性收缩者为完全性神经损害(逼尿肌无反射)的表现。

是膀胱静止状态时测量和记录尿道全长各段的压力的方法。实际上这种所谓压力是应用灌注法或微型传感器法所测量的尿道内各点对牵张产生的被动阻力。它有尿道平滑肌、弹力纤维和尿道外括约肌所产生。

正常小儿膀胱充盈压为0~1.47kPa,退入尿道后尿道压力逐渐升高,到膀胱颈部升高至1.96~3.92kPa(20~40cmH2O),性别差异很小;女童的最大尿道闭合压位于尿道中部,为5.88~6.85kPa(60~70cmH2O);男童的最大尿道闭合压位于尿道膜部,为7.84~9.80kPa(80~100cmH2O)。最大尿道闭合压是最大尿道压与膀胱充盈压之间的差值,是维持尿不失禁的主要因素。无论何时,尿道闭合压降至零均出现排尿或尿失禁。尿道功能长度是指近侧尿道内尿道压高于膀胱充盈压(即闭合压为零以上时)的一段尿道的长度。女性尿道的功能长度与其解剖长度近似,长3~5cm,平均3.5cm;男性尿道功能长度小于其解剖长度,长5~7cm,平均6cm。

尿道压升高,曲线延长(图25—2—11),见于尿道外括约肌协同失调或痉挛、尿道梗阻、狭窄,并可根据高压区的位置初步推断尿道梗阻的部位。尿道括约肌功能不全的患儿,最大尿道压及最大尿道闭合压都低于正常,功能长度缩短(图25—2--12)。此类患儿平时尿道压仍高于膀胱内压,但在咳嗽、哭闹时腹压增高导致膀胱内压高于尿道压,尿道闭合压降至零以下出现压力性尿失禁。完全性尿失禁的患儿则尿道闭合压始终在零以下,也没有功能长度(图25—2—13)。而单纯性急迫性尿失禁通常尿道压力无异常表现。


(五)尿道外括约肌肌电图测定

常与膀胱测压、尿道压力描记同时检查,它是通过一定的电极将尿道括约肌(或以肛门括约肌代表)的肌电信号记录下来以了解下尿路贮尿和排空过程中尿道括约肌活动的方法。所用电极通常有针形电极(为标准的肌电图同心电极)和表面电极(常用肛门塞电极)两种。


正常尿道外括约肌肌电波在膀胱空虚时最大振幅从100mV至数千mV(平均500~600mV),每个电波间距为1~20ms。当挤压患儿阴茎或阴蒂头时、牵拉气囊导尿管、咳嗽、掌压膀胱区及作屏气动作、有意识地收缩括约肌时,肌电活动显著增加,表现为全干涉型肌电图象(图25—2—14)。若无此种变化时,则为外括约肌去神经、无反射活动的表现。随着膀胱的逐渐充盈,外括约肌肌电活动逐渐增强,至膀胱开始收缩时达到高峰;排尿开始后,尿道外括约肌松弛,肌电活动消失,随后数秒内膀胱收缩出现直到排尿结束,下一充盈期开始,外括约肌肌电收缩肌电活动再次出现(图25—2—15)。在排尿期中,令患儿作终止排尿动作时,则外括约肌肌电活动出现,此为外括约肌主动收缩引起。如膀胱在排尿期内不能作随意性的外括约肌收缩,则为外括约肌无抑制性松弛(uninhibited relaxation)。如在排尿期未见外括约肌肌电活动消失(或反而增强),亦不能主动作外括约肌放松,则为逼尿肌尿道外括约肌协同失调的肌电特征(图25—2—16),它与另一种少见充盈期的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的表现和意义都不相同。


完全性下运动神经元性损害时,因累及脊髓前角细胞或轴突,外括约肌处于完全去神经状态,运动单位无任何随意性或反射性肌电活动(图25—2—17)。但在损伤后的第一,二周至两年内,可见到自发的肌电活动,如正向锐波、多相电位和肌纤维颤动电位(图25—2—18)。在损伤的第一,二周内无此种自发性肌电活动;在损伤二年后因长期去神经状态,肌肉逐渐萎缩,此种自发性电位亦消失。


不完全性下运动神经元性损害(图25—2—19)时,运动单位放电速度减慢,有功能的运动单位数目减少(同损害的范围成正比),反射性和随意性肌电活动可能正常、减弱或缺如(这取决于病变的复杂程度)。一般地,每个动作电位的振幅和持续时间增加,可有上述自发性电活动。

上运动神经元性损害时,每个运动单元的动作电位正常,运动单位的肌电活动正常或增强,节段性反射完整(反射性肌电活动的全干涉肌电图象存在)而随意性控制(随意性肌电活动)丧失,即有排尿期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和外括约肌无抑制性松弛出现。

骶髓反射测定:通过测定骶髓反射时间检验骶髓反射弧的完整性,以发现轻微或早期的神经损害,对下尿路功能障碍是神经性的还是功能性的进行鉴别。方法是以一定的脉冲(1Hz/ms的方波)刺激阴茎或阴蒂背神经末梢(阴茎或阴蒂头,亦可刺激肛周围皮肤和尿道粘膜),经骶髓反射弧使括约肌(肛门外括约肌,尿道外括约肌,或球海绵体肌)收缩,通过电极记录其肌电活动。阴极则置于腹股沟或大腿皮下。正常反射时间为30~50ms,平均35ms,感觉阈值为25V,最高反射阈值为50~60V。骶髓和周围神经病变时感觉增高,反射时间延长。

(六) 动力学和膀胱尿道造影同步录像

此种技术是用录象方法同时进行尿流率测定、膀胱测压、尿道压力分布描记、尿道外括约肌肌电测压和排尿时膀胱尿道造影来观察和记录下尿路的形态、功能和动力学变化。其记录可供反复阅读和讨论。可应用此技术对一些较复杂和难以诊断的病例进行研究和确诊,其准确率可达90%。但因设备复杂,费用昂贵,目前在国内外仅在某些研究中心应用。

六、神经原性膀胱的B超检查

B超检查是神经原性膀胱的主要辅助检查手段之一,具有无创伤检查的优点,还方便于随访,有助于神经原性膀胱及其并发症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逼尿肌反射亢进伴括约肌协同失调者表现为膀胱壁增厚(充盈期末厚度>3mm,排空期末>5mm)、小梁形成,为逼尿肌代偿性收缩以对抗功能性流出梗阻而产生。B超检查还可以较准确地估计残余尿量和肾实质厚度以及检查有无上尿路积水、除外泌尿系的先天性畸形等。

七、神经原性膀胱的放射性同位素检查

放射性同位素检查对于了解肾功能严重受损而静脉肾盂造影不显影的病人很有价值,可选择99Tc伽马照像或ECT了解双肾及分肾功能及受损的程度,有无上尿路积水、梗阻,发现膀胱输尿管返流及肾疤痕,并可测量残余尿量。

八、神经原性膀胱的膀胱尿道镜检查

膀胱尿道镜检查可直接观察膀胱、膀胱颈和尿道内的情况,对于膀胱小梁增生、膀胱息室形成、膀胱输尿管返流及膀胱颈的功能都可直接发现和确诊;同时亦有助于神经原性膀胱的鉴别诊断。但患儿不易合作,需在全身麻醉下施行且创伤大,一般不作为常规检查项目。

九、神经原性膀胱的盆底肌功能的评价

如前所述,神经原性膀胱的患儿不仅有膀胱、尿道及外括约肌的损害,还常有盆底肌功能不全的的存在,因而对本病的全面评价尚应包括对其盆底功能的检查,这有亦于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一) 耻肛尾(PAC)三角的测定

测量耻骨联合上缘、肛门和尾骨尖所形成的三角,其A角可提示肛门和盆底的位置关系。盆底肌功能障碍(盆底肌瘫痪或发育不全)时A角变锐,功能不全愈严重则A角愈锐,盆底向下膨突愈明显。正常小儿随年龄增长盆底肌发育逐渐完善,A角愈来愈钝。我们医院资料:正常3岁~11岁儿童的A角均值为95.7±28.18°,神经原性膀胱的儿童A角=11.95±28.18°,两组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因此,A角的测定值可作为盆底肌状态的评价指标(图2—2—20)。

充盈膀胱至溢尿时,若用手指抬高会阴体(但不压迫尿道)使溢尿停止为阳性(图2—2—21),提示盆底肌功能不全,而且可估计盆底肌悬吊术的术后效果。

盆底肌功能不全者显示充盈期膀胱颈为于闭孔最高点联线之下及膀胱提体突入膀胱直肠凹或子宫直肠凹内等。

第三节 神经原性膀胱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神经原性膀胱的诊断

对大多数神经原性膀胱的患儿,确定诊断并不困难,但更为重要的是确定神经原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具体类型以及有何并发症及合并发症,这对于神经原性膀胱治疗方法的选择和预后都有重要意义。

(一) 是否为神经原性膀胱?

大多数神经原性膀胱的患儿有明确的先天性脊髓和椎管病史,表现为尿失禁或尿潴留、骶髓反射和马鞍区皮肤感觉异常、脊柱及其表面皮肤病损,且常常伴有神经原性肛肠和下肢神经原性损害及畸形,诊断不难确定。而少数患儿的病因为隐匿性神经损害,不易与非神经原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相鉴别,诊断较困难。此时可通过详细的询问病史和全面细致的体格检查来获得必要的诊断线索,然后配合一定的特殊检查手段以求确定诊断。

病史询问中应注意患儿先天性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病史,脊柱、骨盆外伤史,脊髓、盆腔手术史;还应注意患儿尿失禁或尿潴留开始出现的年龄,是否有过患儿尿不失禁的历史及有无随患儿年龄增长进行性加重的神经损害症状等;其它应询问的重要信息包括:患儿母亲是否为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患者,分娩时有无困难及产程长短,小儿生后的评分,有无窒息、紫绀、惊厥、病理性黄疸及其它异常。

体格检查时应行细致的背部检查以发现脊髓发育不良、神经管闭合不全等疾病的证据。在会阴部及肛门的检查中发现骶髓反射、肛门外括约肌张力、会阴部感觉皮肤异常,肛门污粪;下肢检查中发现双侧不对称性畸形及功能障碍亦能提供这类疾病存在的线索。此外,患儿眼手不协调、额头隆突、头围扩大、全家右利手而患儿左利手等亦有可能小儿患有轻微的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对考虑有神经原性膀胱时,尿流动力学检查对于明确诊断和确定神经原性膀胱的具体功能障碍类型都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如怀疑神经原性膀胱的病因为隐匿性神经管闭合不全类疾病时,行CT和椎管内造影可明确诊断,但最有价值的诊断方法是核磁共振成像(MRI)。

(二)是何种类型的神经原性膀胱?

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可对神经原性膀胱的类型作出初步的估计:是贮尿障碍还是排空障碍?是上运动神经元性病变还是下运动神经元性病变?有无盆底肌功能不全?但是要准确的回答这些问题并确定患儿膀胱尿道功能障碍更具体的类型(如逼尿肌反射亢进、低下、无反射,内括约肌功能不全、功能完全丧失,外括约肌部分性或完全性去神经,逼尿肌内外括约肌协同失调,内外括约肌痉挛)主要依靠下尿路尿流动力学检查及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B超检查。明确神经原性膀胱的类型对于患儿治疗方法的选择是必不可少的。

(三)有何并发症和合并症?

神经原性膀胱有多种并发症,如尿路感染、膀胱输尿管反流、肾盂输尿管积水、反流性肾病及尿路结石等。这些并发症有时使上尿路处于高危状态,可能比神经原性膀胱功能本身更需要及早预防和治疗,以防止出现严重的上尿路损害及肾功能衰竭。

神经原性膀胱并发症的诊断除了其症状体征外,主要依赖各种特殊检查。如尿路感染依靠尿夜分析,尿细菌培养及血常规检查;行静脉肾盂造影、B超或放射性同位素(或ECT)可确定有无肾盂输尿管积水;而膀胱输尿管反流可依靠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作出精确的诊断和分级(亦可通过放射性的同位素扫描作出诊断,但分级不准确);尿路结石则主要依据X线平片、B超和静脉肾盂造影、膀胱造影等方法检出;对于并发反流性肾病、肾功能损害者可通过尿夜分析、血生化检查(如肌酐、尿素氮等)、静脉肾盂造影或放射性同位素扫描进行诊断。

此外,常与神经原性膀胱合并的存在的神经原性肛肠功能障碍、下肢畸形则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必要时可分别进行肛肠动力学检查、排粪性肛肠造影及下肢肌电测定,以便进行相应的治疗。

二、神经原性膀胱的鉴别诊断

在小儿,有多种疾病可表现为尿失禁和尿潴留,有时需要和神经原性膀胱鉴别。这些疾病可分为器质性和功能性疾病两类。

引起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器质性疾病多为先天性泌尿畸形,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贮尿障碍和排空障碍两类,应与相应的神经原性膀胱相鉴别。贮尿障碍者如膀胱外翻、尿道上裂、输尿管开口异位、尿殖窦畸形、先天性尿道过短、膀胱阴道瘘及尿道括约肌损伤等;排空障碍者如尿道瓣膜、尿道狭窄、输尿管囊肿及包皮口狭窄等。但根据患儿的病史体格检查及进行必要的特殊检查(如IVP、VCUG及B超)鉴别并不困难。

易与神经原性膀胱贮尿障碍混淆的器质性病变是与泌尿系先天性畸形和膀胱输尿管反流无关的尿路感染。膀胱黏膜和肌层的炎症反应导致膀胱感觉过敏和逼尿肌不稳定(继发性不稳定膀胱),表现为尿频、尿急、急迫性尿失禁和尿痛、遗尿等。甚至感染控制后这些症状仍持续存在。由于排尿时的疼痛和不适,患儿企图阻止排尿而收缩尿道外括约肌,导致外括约肌间歇性收缩和松弛(表现为间歇性排尿)、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和流出梗阻。排尿期外括约肌的间歇性收缩和松弛使正常尿流的层流变成湍流,寄生于尿道外口和远侧尿道的细菌不断带至近侧尿道和膀胱,而每次括约肌的收缩和停止排尿又将带有细菌的近侧尿道的尿液挤回膀胱;加之膀胱流出梗阻所造成的残余尿又为细菌繁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而造成患儿反复的泌尿系感染。尿培养有细菌生长。这类患儿的尿流动力学为膀胱容量低、充盈压升高。在达到膀胱容量时患儿有不能控制的排尿急迫感,有时不能抑制排尿。静息时,患儿的基础肌电活动正常。但充盈期可有外括约肌周期性松弛或假性肌紧张。在排尿期,括约肌首先出现间歇性松弛甚至完全松弛,然后由于不适出现收缩,这使得膀胱不能完全排空。B超显示膀胱璧增厚。放射学检查上尿路正常和程度不同小梁增生的小容量膀胱。VCUG 示排尿期后尿道间歇性扩张,后括约肌区出现均匀性狭窄。这些患儿除了没有外括约肌去神经表现外,亦没有其他任何神经系统受损的证据。对于此类患儿除进行有效的抗菌治疗外,应同时应用解痉药或抗胆碱制剂及改善患儿的排尿形式。

随着对于膀胱尿道生理学认识的深化和尿流动力学等特殊检查方法的应用,一些下尿路功能性疾病逐渐为人们所了解。这些疾病患儿的下尿路既没有神经性损害,又没有器质性病变。这类疾病发病原因同常是神经系统成熟的延迟或发育退化,都有很高的自愈率和相对良性的发展过程。虽然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也象神经原性膀胱一样能够分为贮尿障碍和排空障碍两类,每类中又能够分成几个相对特异的和能够认别的疾病。了解这些功能疾病临床特征有助于和神经原性膀胱及下尿路器质性疾病的鉴别。

1.不稳定性膀胱 不稳定膀胱(unstable bladder)是指在应达到完全自主排尿控制年龄的小儿出现非神经原性的充盈期逼尿肌不自主的、无抑制性收缩,其波幅超过15cmH2O,又称为婴儿性膀胱或逼尿肌不稳定,它是小儿尿失禁的常见原因之一。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急迫性尿失禁、夜间遗尿、会阴部或耻骨上疼痛、文森特氏屈膝礼(Vincent's curtsy,患儿蹲坐位,用一足跟柢住会阴部压迫漏尿以阻止漏尿)或交叉双腿夹住会阴部以抑制尿失禁的发生。常见的并发症为尿路感染和轻度膀胱输尿管反流。超声波检查示膀胱壁增厚但膀胱排空完全、肾脏正常。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示膀胱正常影象或轻度小梁增生,可有轻度膀胱输尿管反流。尿流动力学检查示自发或诱发的逼尿肌无抑制性收缩或伴有逼尿肌尿道外括约肌协同失调、可有膀胱容量降低及尿流率增加,通常无残余尿。不稳定性膀胱的预后良好,大多数患儿随年龄增长而自愈。可给予抗胆碱药物治疗,必要时防止感染和治疗便秘等。

遗尿症是儿童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是尿失禁的一种特殊类型,其定义为应当达到排尿自主控制年龄的儿童(男孩6岁、女孩5岁)发生不自主的逼尿肌收缩而产生夜间或/和白天不适当的排尿。多数患儿临床表现为单纯性夜间:从偶有夜晚尿床到一周数次甚至每晚都尿床不等。少数患儿表现为白天遗尿或日夜均遗尿:白天尿频、湿裤,尿急,和/或夜间尿床,可伴有行为异常和污粪。遗尿症有很高的自愈率(5~19岁年龄自愈率为14~16%),特别是单纯夜间遗尿者。B超、IVP、VCUG检查泌尿系统无异常发现(但很少有必要做此类检查);尿流动力学检查部分患儿可有逼尿肌无抑制性收缩;尿夜分析浓缩能力正常,尿内无菌(伴尿路感染者除外)。可应用丙咪嗪、黏附加压素(desmopressin)及抗胆碱药治疗及心理治疗。膀胱训练及条件反射疗法亦有效。

3.非神经原性神经原性膀胱Hinman氏综合征

非神经原性神经原性膀胱(nonaeurogenic neurogenic bladder)是一种与神经原性膀胱临床表现类似,但又无能够证实的下尿路神经损害的排空功能障碍。目前认为它是一种获得性的和功能性的综合征,又叫Hinman氏综合征(Hinman's Syndrome)或心理性非神经原性膀胱(psychological neurogenic bladder)。典型的临床表现是在大小便训练期(1岁~9岁)及以后发生特征性的症候群。第一是患儿表现为白天和夜间都存在尿失禁(可为充盈性尿失禁,亦可为急迫性尿失禁或压力性尿失禁):尿滴沥、尿床、湿裤、尿急、尿流无力、尿潴留、排尿困难等,通常排成泡尿次数减少到每天一、二次;其次是患儿有明显的排便功能障碍,表现为大便失禁、污粪或小量遗便、慢性便秘、粪便梗塞、排便次数减少(每数日甚至每周才大便一次);第三是所有患儿都有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此外,患儿常有精神抑郁和孤僻;有造成精神紧张的社会史(父母酗酒、粗暴、离异等)及遭受肉体和精神惩罚的历史;亦有许多患儿承受了多种手术(如输尿管再植、膀胱颈成形及尿流改道等)以纠正膀胱输尿管反流和改善膀胱排空,但效果很差。

体格检查可发现直肠内有大量粪便,肛门污粪及尿潴留,但马鞍区感觉、肛门外括约肌感觉张力及神经反射均正常。B超及IVP示多数患儿有上尿路积水(可有肾疤痕形成),几乎每个患儿都有重度膀胱小梁增生、憩室形成、膀胱壁增厚(呈圣诞树状膀胱)。VCUG示膀胱容量增大,大量残余尿,膀胱颈开放。半数患儿有持续性的外括约肌区尿道狭窄(但无器质性梗阻的表现)和严重(Ⅲ~Ⅴ°)膀胱输尿管反流。X线平片及MRI示脊柱及脊髓正常。尿流动力学检查:尿流率常为间歇性低尿流曲线;有大量残余尿,膀胱容量增大,顺应性差,可有逼尿肌无抑制性收缩,充盈压及排尿压均增高及排尿期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肌电图示外括约肌正常的运动单位动作电位。

许多神经原性膀胱的治疗方法对此类病人有效,如间歇性导尿,给予抗胆碱药物消除逼尿肌无抑制性收缩,应用拟胆碱药物、派唑嗪和安定增强膀胱收缩力、降低膀胱颈和外括约肌区尿道阻力,抗菌素治疗尿路感染,行抗反流术、膀胱再训练及生物反馈疗法等。如不积极治疗,患儿预后很差,逐渐发展成慢性肾衰。

syndrome)在女孩中多见。患儿排尿次数少,通常每日仅早晨和夜间各排一次尿,可伴有排便功能障碍(便秘和小量污粪)。其常见的并发症为反复的尿路感染,有时是它的第一个临床表现。此综合征的病因仍不清楚,但许多患儿在婴儿期有正常形式的排尿,而是在大小便训练期以后学会了长时间的忍尿。一部分患儿可能是模仿父母的大小便习惯,不经常排尿和排便。有时能注意到患儿过分注意整洁。通常,这类患儿每次排尿仅排除部分尿液以减轻膀胱内压,并不完全排空膀胱。排尿次数少和膀胱排空不完全使膀胱容量持续增加和尿意减弱,逐渐发展为无下尿路梗阻的慢性尿潴留,表现为充盈性或压力性尿失禁,并易于发生尿路感染。VCUG表现为大容量,壁光滑的膀胱,可有明显的残余尿,但无膀胱输尿管反流。IVP及B超检查上尿路无异常发现。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显示膀胱容量增大,膀胱顺应性高及明显的残余尿。逼尿肌收缩可正常,亦可为非持续性收缩(无效收缩)或无收缩。尿流率可呈间歇性曲线,但每次排尿最大尿流率均正常。尿道外括约肌肌电活动在整个膀胱排尿周期正常,对骶反射有正常应答。治疗主要是通过膀胱再训练和拟胆碱药物改变患儿的排尿习惯。必要时应用间歇性导尿排空膀胱使逼尿肌恢复排空能力。此外,应积极防治尿路感染和排便功能障碍。

Syndrome)是一种近年发现的良性自限性征候群,又称为昼间尿频综合征。其临床特点为大小便训练完成前的小儿突然出现的尿急、尿频,但失禁罕见。一般每15~20分钟就排尿一次,在就诊时亦频繁地上厕所,每次尿量很少。75%的患儿仅在白天出现这种特征性的症状。如夜间也有尿频者,需频繁的上床下床或使用便盆。患儿年龄较小,平均为4.5岁,且没有任何可以识别出的前驱疾病、损伤及尿路感染等泌尿系疾病的病史。此综合征的病因不明,但患儿常有明显的心理紧张因素。如不治疗,症状将持续2天~16个月(平均2.5月)自动消失。B超、IVP、VCUG及尿流动力学检查均正常(很少需做种检查),尿夜分析无异常,尿内无菌。治疗主要是进行观察及减轻患儿心理紧张,抗胆碱药及抗菌药物均无效。

第四节 神经原性膀胱的治疗

神经原性膀胱的治疗至今仍无一种简便、统一的方法,常需进行综合治疗。各种治疗方法都有一定的适应症和优缺点,需根据每个患儿的不同病情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但其根本的治疗原则是一致的。由于尿路感染、梗阻和膀胱输尿管反流引起的肾功能衰竭是本病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故其治疗原则是:①保护肾功能,防止上尿路损害;②防止尿路感染;③保护膀胱尿道的贮尿和排尿功能,要求即能控制尿失禁,又能基本排空;④避免施行尿路转流及留置导尿。

一、导尿术在神经原性膀胱治疗中的应用

以导尿管引流尿液是神经原性膀胱患儿尿液排空障碍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因其操作简便、经济及效果好,故有极长的应用历史。但传统的留置导尿常引起尿路感染甚至威胁上尿路的功能。实验证明:留置导尿24小时尿路感染率可达50%,4天以上则几近100%。正常膀胱具有抗感染能力,膀胱粘膜的完整性和膀胱本身的排空作用是机体的一种生理性抗感染措施。膀胱内压增加和过度扩张使膀胱壁的血流量下降及其造成的膀胱粘膜损害是引起尿路感染的主要原因,而且增加了膀胱输尿管反流的机会。有鉴于此,近年来推荐应用间歇性导尿。应用这种方法,膀胱在大部分时间内无导尿管。若确有细菌进入膀胱,那么膀胱自身的抗菌机制可以将其消灭或为随后的导尿将其清除之(正如正常周期性排尿那样)。

由Guttmann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末提出,适用于暂时可永久性治疗神经原性膀胱排空障碍者及接受增加膀胱流出阻力手术的患者。其禁忌证为尿道畸形、尿道周围脓肿及严重的尿道炎。由医护人员操作,女童可自2个月开始,男孩则应在1岁以后。每次导尿需注意严格的无菌操作。一般每4~6小时导尿一次,当出现自发性排尿和残余尿量减少时,可逐渐减少导尿次数。每周作一次尿液分析、尿培养及药敏实验。每日服用维生素C维持尿pH呈酸性。应用抑菌剂(如呋喃坦、啶杏仁酸或尿酸乌洛托品等)。当残余尿量小于膀胱容量的10—20%且无感染时,中止间歇性导尿。

由Lapides等首先提出。对于需要长期在家导尿或缺乏无菌性间歇导尿术操作人员和设备的地方,此种方法不失为一种有用的替代方法。其适应证、禁忌证、注意事项与无菌间歇导尿术相同。导管可使用权用一次性消毒导尿管或普通导尿管。使后者则每次用后及时洗净晾干(置于水中煮沸20分钟后晾干更好),置于干净容器内。常驻需随身携带。每次导尿前需用肥皂和清水洗净双手和冲洗阴部。男孩需用少许润滑剂如液体石腊等(女孩则可用可不用)。如患儿自己导尿则更为方便。男童操作很简单,女童则需借助镜子于坐位自行导尿:以左手分开阴唇,右手从尿道外口插入导尿管。导尿操作先由医护人员示范,教会患儿家长或患儿,反复练习后自行操作。一般应用此法48%的患儿尿培养无细菌生长,即使有尿路感染者症状亦很轻微。CIC目前在神经性膀胱的治疗、保持患儿尿不失禁状态和术后训练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使用CIC能达到无尿失禁或潴留、防止上尿路恶化,长期乃至终生每天4~6次的导尿也能满足患儿学习和生活、为社会所接受的基本要求。

其适应证为:①重症病人和身体虚弱不能自理者;②上尿路损害或有膀胱输尿管反流者;③不宜采用其它疗法的完全性尿失禁女童;④无法施行间歇性导尿者。

留置导尿需注意:①严格要求的无菌操作;②使用抑菌剂及维生素C;③加强尿管的护理,经常清除尿管理体制外口的脓性分泌物;④防治并发症,如尿路感染、结石、血尿及膀胱痉挛等;⑤保持导尿管通畅;⑥最好用硅橡胶导尿管,并使用与患儿尿道口相适应的最小型号。

二、神经原性膀胱的药物治疗

神经原性膀胱的药物治疗是以膀胱、尿道的神经支配、植物神经受体分布及药物对膀胱、尿道平滑肌或横纹肌作用的临床证据为基础的。影响膀胱尿道功能的介质有多种,主要是乙酰胆硷、去甲肾上腺素、组织胺、前列腺素、5-羟色胺、多巴胺和激肽。药物的作用就是通过阴滞、增强或模拟上述一种或数种介质来实现的。

膀胱和尿道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支配,而尿道外括约肌和盆底肌则受体神经支配。交感神经节后纤维为肾上腺素能纤维,释放的主要神经介质为去甲肾上腺素。而膀胱和后尿道则含有两种肾上腺素能受体:α和β受体,去甲肾上腺素对这两种受体都起兴奋作用,其净效应与区域内的受体优势有关。α受体主要分布于三角区、膀胱颈和后尿道近侧部分,而β受体则在膀胱底和膀胱体占优势。α受体兴奋可产生平滑肌收缩,增加膀胱颈和后尿道的阻力;β受体兴奋则引起逼尿肌松驰,这允许膀胱容量扩大而不明显增强膀胱壁的张力。因而交感神经在排尿周期的充盈期起主要作用,便于尿液的贮存,故充盈期变被称为交感期。

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为胆碱能纤维,释放的主要神经介质是乙酰胆碱。这种介质引起兴奋的受体位于整个膀胱和小范围的后尿道。至于膀胱尿道内的胆碱能受体是M(毒蕈碱型)还是N(烟碱)型,拟或两者都存在,尚有争议。胆碱能受体兴奋产生逼尿肌收缩,同时反射性地抑制交感神经系统使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减少。如此就降低了α肾上腺能效应,引起三角区、膀胱颈和后尿道平滑肌松驰。加之逼尿肌β受体兴奋停止,提高了副交感兴奋产生的收缩力。其净效应是逼尿肌持续性收缩直到膀胱完全排空。膀胱收缩之前,体神经冲动沿阴部神经到达尿道外括约肌使其松驰,这样就通过减少尿流阻力而增强了排尿作用。因为副交感神经是排尿周期中排尿期的支配性力量,所以排尿期又被称为副交感期。

由于目前对于膀胱尿道的解剖生理知识有了比以前更深入的了解,加上精密的尿流动力学仪器及检查方法提高了神经原性膀胱的诊断水平,以及新的和较为有效的药物的发现,使我们现在有可能更合理、更有效地进行药物治疗,但治疗的目的并不是针对病因的,而是针对病因最终所导致的一种或数种具体的和特异性的膀胱尿道功能障碍,因而在用药上按照下述几种情况进行选择:

1.逼尿肌反射亢进 可选用下列药物降低或消除膀胱逼尿肌的无抑制性收缩:①抗胆碱能制剂如羟丁宁、托特罗定、普鲁苯辛、胃长宁、东莨菪碱;①②直接松驰平滑肌并有抗胆碱作用的制剂如得去平、撒泼的泼灵;③平滑肌松驰剂如黄酮派酯、双环胺;④多突触抑制剂如胼双二乙胺三嗪。

2.逼尿肌无反射或反射低下 选用拟胆碱药如氨基甲酰甲基胆碱(乌拉胆碱)以兴奋胆碱能受体,增强逼尿肌收缩力。但是需联合应用酚苄明。

3.外括约肌协同失调或痉挛 治疗的目的的是降低外括约肌的张力。可使用多突触抑制剂如定定及胼双二乙胺三嗪。

4.外括约肌去神经 目前仍没有可供临床应用的药物来增加推动神经支配的骨骼肌的张力。

5.内括约肌协同失调或痉挛 治疗的目的是松驰膀胱颈和后尿道平滑肌,使尿道阻力下降。可选用α肾上腺素能阻滞剂:酚苄明、哌唑嗪。

6.内括约肌功能不全 治疗的目的是使膀胱颈和后尿道平滑肌收缩力增强,提高尿道阻力。可选用①α肾上腺素能药物:麻黄素、去甲麻黄素、丙咪嗪;②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如心得安。

(二)复杂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药物选用问题

复杂的膀胱尿道功能障碍在药物治疗时较难处理,但临床上常见又是这种类型的神经原性膀胱。通常可根据其主要矛盾选择用药或联合用药。

1.逼尿肌反射亢进伴尿道外括约肌协同失调 通常治疗上主要针对外括约肌协同失调,选用多突能抑制剂(安定或胼双二乙胺三嗪)或骨骼肌松弛剂。亦可针对逼尿肌反射亢进,应用抗胆碱能制剂如普鲁苯辛、得去平或平滑肌松驰剂黄酮哌酯。或者针对二者同时进行处理,选择上述两类药联合用药。

2.逼尿肌反射亢进伴尿道内括约肌协同失调 治疗主要是针对内括约肌协同失调,应用α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如单用酚苄明或哌唑嗪,亦可同时处理逼尿肌反射亢进,联合应用抗胆碱能制剂(或平滑肌松驰剂)和α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如普鲁苯辛或得去平加酚苄明)。

3.逼尿肌无反射(或反射低下)伴内括约肌痉挛 逼尿肌无反射型的神经原性膀胱不管伴有还是不伴有尿道内括约肌痉挛,都应联合应用拟胆碱药和α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特别是联合应用乌拉胆碱和酚苄明,可达到加强逼尿肌收缩和同时降低膀胱流出阻力的目的。单用乌拉胆碱效果不满意,因为拟胆碱制剂在增强逼尿肌收缩的同时亦增加膀胱颈和后尿道平滑肌的收缩,不利于膀胱排空。加用α肾上腺能受体阻滞剂酚苄明后则膀胱流出阻力得以有效地降低而又不改变增强了的膀胱收缩力,因而是一种较好的联合用药方法。

4.逼尿肌无反射(或反射低下)伴外括约肌痉挛 药物治疗的主要目标是消除尿道外括约肌痉挛,应用多突触抑制剂(如安定和胼双二乙胺三嗪)或骨骼肌松弛剂。

5.逼尿肌无反射伴尿道外括约肌去神经:主要是选用拟胆碱药来加强逼尿肌收缩,改善膀胱排空,减少残余尿量,但对于尿道阻力降低所引起的尿失禁无效。

用于治疗神经原性膀胱的药物种类繁多,大部分有肯定或较好的疗效,有些则疗效较差或有较大的副作用,还有的则疗效不肯定或仍有争议。部分适于小儿应用且疗效肯定或较好的药物介绍如下。

又称为乌拉胆碱(urecholine),可促进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的乙酰胆碱释放,兴奋M胆碱能受体,增强逼尿肌张力及收缩力。其烟碱性作用轻微。适用于逼尿肌反射低下或无反射者。口服剂量:每次0.7mg/kg~0.8mg/kg,3次~4次/日。禁忌症为下尿路和胃肠道机械性梗阻、癫痫、近期做过胃肠手术者、哮喘。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腹泻、心率减慢、高血压、头痛及视力模糊等。但常用剂量下并不经常发生,亦无严重后果,应用乙胺太林可使症状迅速消失。

可逆性的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减少乙酰胆碱的破坏,兴奋M、N胆碱能受体而发挥拟胆碱作用;还可促进运动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和直接作用于骨骼肌的N2受体。故对骨骼肌的作用最强,对内脏平滑肌的作用次之(可使逼尿肌张力和收缩力增加),因穿透力差对眼睛和心脏的作用较弱。口服吸收少,不易通过血脑屏障,无中枢作用。适用于逼尿肌反射低下或无反射者。使用剂量:肌肉或皮下注射为每次0.5mg/岁~1.0mg/岁;口服每次1.0mg/岁,3次/日。禁忌症为药物过敏、下尿路和胃肠道机械性梗阻者。不良反应主要由超剂量应用所致,表现为毒蕈碱样作用(可用阿托品对抗)和烟碱样作用。

1) 普鲁苯辛(propantheline,probanthine) 为四季胺类合成药,能对乙酰胆碱的传递产生抑制作用及干扰神经末梢的乙酰胆碱释放,从而抑制逼尿肌收缩和消除逼尿肌反射亢进故适用于逼尿肌反射亢进者。口服剂量每次0.5mg/kg, 2次~4次/日,7日为一疗程。禁忌症为青光眼、哮喘及虹膜粘连。不良反应有口干、视力模糊、便秘、烦燥、欣快感等。但常用剂量下不易发生。

为新型四季胺类药物,又称羟丁宁(oxybutynin),具有对胆碱能受体的抑制作用(但仅为普鲁苯辛的1/3)和对逼尿肌的强有力的直接松驰作用,但对骨骼肌的神经运动终板和植物神经节无阻滞作用。适用于逼尿肌反射亢进者。口服剂量为每次0.2mg/kg,2次~4次/日。青光眼、下尿路及胃肠梗阻先天性巨结肠及重症肌无力者禁用。不良反应有口干、视力模糊、发热等。但在正常剂量范围内不出现明显的副作用。

3)西普的普灵(ceptiprin,emipronium) 亦属四季胺类药,除有普鲁苯辛相似的抗胆碱作用外,还能降低尿道的感觉。但对逼尿肌收缩的抑制作用较普鲁苯辛为佳。适用于逼尿肌反射亢进者。4岁~14岁小儿口服剂量为每次100mg,3次~4次/日,但可根据不同的治疗反应增加其剂量。禁忌症为青光眼、哮喘及虹膜粘连。不良反应有口干、眼调节障碍,偶有食道溃疡。患儿对此药的耐性比普鲁苯辛好。

4)酒石酸托特罗定(tolterodine tartrate) 商品名为舍尼亭,为竞争性M胆碱受体组滞剂。动物实验提示对膀胱具有较高的选择性。适用于逼尿肌反射亢进者。成人初始推荐剂量为每次2mg,2次/日(肝功能损害者减半)。以后根据病人的反应和耐受程度可下调至1mg,2次/日。忌用于尿潴留、青光眼、胃滞纳、重症肌无力和巨结肠患者。

对α、β肾上腺素能受体均起作用,但以α效应为主,从而引起膀胱颈和尿道内α受体兴奋使尿道压上升、增加出口阻力。治疗反应较好。停药后2周尿道压力才能恢复到原有水平。适用于内括约肌功能不全的压力性和完全性失禁。口服剂量每次0.5mg/kg~1.0mg/kg,2次~4次/日。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及正在接受洋地黄药物治疗者忌用。不良反应有心悸、失眠、烦燥、高血压等。

2)盐酸去甲麻黄素(pheylpropanolamine)作用、适应症和禁忌症同硫酸麻黄素,口服剂量为每次2.5mg/kg,3次~4次/日。不良反应有高血压等。

4.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

1)心得安(inderal,propranlol) 为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对其它植物神经活动不产生影响。通过阻滞膀胱颈和后尿道β受体,引起非拮抗性α兴奋反应。使尿道压力和膀胱流出阻力增加。适用于内括约肌功能不全的压力性和完全性失禁,特别是心血管疾病及药物过敏等不能应用麻黄素者口服每次0.25 mg/kg~0.5mg/kg,2次/日。心衰、哮喘过敏性虹膜炎等禁用。可有心律紊乱、心衰等不良反应。

2)酚苄明(phenoxybenzamine)又称酚苄胺、氧苄胺,为一种强大的α肾上腺素能阻滞剂,同时具有抗组织胺抗5-羟色胺作用。大剂量时有阿托品样效应。主要是使膀胱颈和后尿道平滑肌松驰降低尿道压。作用时间长,一次用药可持续3-4天。适用于尿道功能性流出梗阻或痉挛,逼尿肌内括约肌协同失调,膀胱反射低下或无反射口服(成人剂量):10mg/日~40mg/日(最大剂量为240 mg/日),分2次~4次口服。若长期应用则减至10mg~20mg,2次~3次/周。用药后4~5个月产生最大药效,停药后仍能维持数月的药效。低血压、心肺疾病者禁用。注意不应与安定药和镇静剂同时应用。术前患者慎用。不良反应有体位性低血压、鼻塞、瞳孔缩小、心悸、多汗等。

3)哌唑嗪(prazosin)又称脉宁平,为α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抑制α受体使膀胱颈和后尿道平滑肌松驰,尿道压下降。适应症同酚苄明。口服剂量每次0.05 mg~0.1mg,3次~4次/日。

5.平滑肌松驰剂 黄酮派酯(plavoxate),又叫优利斯巴斯(urispas),单纯直接松驰平滑肌,对胆碱能受体和肾上腺素受体均无作用。但不是一种强效药。适用于逼尿肌反射亢进、膀胱颈及尿道平滑肌痉挛者。口服剂量每次3.0mg/kg,2次/日~4次/日。胃肠道及尿路机械性梗阻及青光眼的小儿禁用。不良反应有口干、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眼调节障碍及心血管症状。

1)安定(valium,diazepam) 为苯并二氮卓衍生物,作用于边缘系统、丘脑和下丘脑的受体而具有镇静作用。通过抑制多突触反射,松驰尿道外括约肌降低尿道阻力。对周围植物神经无阻滞作用。适用于逼尿肌尿道外括约肌协同失调或外括约肌痉挛。口服剂量每次0.007mg~0.15mg/kg,2次/日~4次/日。青光眼、药物过敏者忌用。不良反应为无力、镇静。

2)肼双二乙胺三嗪(lisidonal,hydramitrazine) 通过抑制中间神经元产生多突触反射抑制反应,无拟交感作用,对神经肌肉接头亦无作用。它可缓解逼尿肌反射亢进及松驰外括约肌。适用于逼尿肌反射亢进、外括约肌协同失调或痉挛。口服剂量100mg/kg/日,分次给予。松驰外括约肌需静脉内给药。

7.骨骼肌松弛剂 硝苯呋海因钠(dantrolene sodium,dantrium) 松弛骨骼肌的机理不详,亦未证实对周围神经和运动终板有作用。适用于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或外括约肌痉挛。成人口服初始剂量为每次25mg,2次/日。以后可逐渐增至400mg/日,分数次服用。不良反应为全身肌肉松弛,长期应用可导致肝脏损害。故禁忌症为重症肌无力和肝硬变者。

作用机制仍不太清楚,一般认为它可阻滞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处的去甲肾上腺素重吸收。故有α和β肾上腺素能作用,使逼尿肌松驰增加、膀胱容量,而对膀胱颈和后尿道平滑肌则使之收缩、增加尿道压。有些作者则认为它具有抗胆碱能作用。适用于逼尿肌反射抗进,膀胱颈和后尿道功能不全者。口服剂量每次0.7mg~1.2mg/kg,2次/日~4次/日。不良反应为口干、上腹部不适、心率紊乱、帕金森氏症候群等,但多数患者并不出现。

三、神经原性膀胱的外科治疗

目前,神经原性膀胱的外科治疗的效果仍不理想。治疗的目的是实现并维持一个摆脱导尿管、又可以控制排尿的状态,即平衡性膀胱。平衡性膀胱应符合下列条件:①有足够的膀胱容量,能够恒定地起到贮尿作用;②无持续性膀胱输尿管返流;③残余尿量至少要小于膀胱容量的三分一。外科治疗的方法很多,但基本上是改善贮尿功能,改善排空功能、加强盆底肌、尿流改道四大类。其中每类中可包括多种手术方法,而每种手术或处理方法是通常是针对某一种或数种特异的膀胱尿道功能障碍所设计的,因而均有其适用范围和局限性,必须根据每个患儿的具体病情选择其中的一种或数种方法应用之,方能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由于外科处理方法种类繁多,本章不能作逐一的详细描述,仅就较常用的方法进行简要的介绍,同时亦介绍一些国内外新的手术方法。手术最好在患儿5岁左右施行,并于上学前完成。此时期患儿能较好的耐受手术和配合术后训练及康复治疗,而治疗太晚又影响患儿上学和融入社会生活,引起心理障碍。外科治疗的适应症为药物、导尿等保守治疗无效或效果较差者和出现了需要手术治疗的并发症等。

(1) 膀胱扩大术 适用于逼尿肌反射亢进的患儿以及高张力性膀胱、挛缩膀胱者。包括膀胱壁肌层纵形切开术,回肠、回盲肠膀胱扩大术,胃壁膀胱扩大术及回肠或结肠浆肌层膀胱扩大术。主要的机理是扩大膀胱容量,减低逼尿肌无抑制性收缩,因而增加了每次尿量,减少了排尿次数。

膀胱扩大术的术式有多种,主要是以胃肠道为材料。但无论何种术式,现代不再推荐使用完整胃肠段行膀胱扩大,应将其纵行剪开,再折叠缝合成肠片与膀胱吻合,即所谓非管化原则。如此既消除了肠蠕动及其导致的内压升高,有节约胃肠道,符合低内压、高容量(正常膀胱的生理特性)的要求。非管化的优点已经被物理学和数学模型证实,更有动物实验和大量临床研究提供的有力证据。

因应用肠道行膀胱扩大术的各种设计中肠道本身肌层的收缩能力不足以导致膀胱的有效排空,同时因有肠粘膜易于引起尿路感染、结石、粘液尿,尿路梗阻和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并有粘膜恶变风险,近年在实验医学和临床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以寻求避免这些弊病,提出了胃壁膀胱扩大术(图25—4—1)和肠浆肌层膀胱扩大术。

肠段膀胱扩大术(图25—4—2):为一经典的膀胱扩大手术,可以末段回肠、回盲肠、结肠为材料。但神经原性膀胱的患儿往往同时有神经性肛肠,选用结肠时应注意有无扩张,一般应避免使用乙状结肠。手术要点(以回肠帽状吻合术为例)根据所需增加的膀胱容量游离一段带血管蒂的末段回肠,于其对系膜缘剪开,折叠缝合成帽状肠片,纵形切开膀胱顶部,然后将肠片与膀胱缝合。于原膀胱壁作膀胱造瘘引流。

肠浆肌层膀胱扩大术(图25—4—3):由Shoemaker五十年代首先提出。以后一些作者的动物实验证明:由于去除了消化道粘膜,避免了胃肠道膀胱扩大术的前述弊端,膀胱内能够通过再生覆盖一层移行上皮。我院又对去粘膜技术作了改进,同时保留膀胱粘膜完整及应用双层浆肌层,行膀胱扩大,克服了术后出现膀胱扩大部分挛缩和肠粘膜残留及再生问题。目前已应用于临床十余年,效果较为满意。

(2) 消除逼尿肌异常收缩 如阴部神经或骶神经根切断术,适用于逼尿肌反射亢进者。可消除逼尿肌的无抑制性收缩、增加膀胱容量,但同时也减低膀胱颈和后尿道的流出阻力。由于有很高的大小便失禁发生率及将来可能出现阳痿等问题,已很少有人使用。还有人应用选择性骶神经根切断术,即选择性切断S3神经根,能够维持对大小便的控制,但使用者不多,需进一步观察和积累经验。

(3) 增加出口阻力 适用于尿道括约肌功能不全或功能完全丧失的患儿(表现为压力性尿失禁或完全性尿失禁),经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有效地提高尿道阻力维持小便控制者。如果外括约肌尚有足够的神经支配,使尿道保持一定的阻力,在腹压增高时仍有反应性阻力增加者,则手术效果更好。如同时有逼尿肌反射亢进,膀胱容量小,则应同时行膀胱扩大术。

此类手术可分为 ①膀胱颈手术:包括肌瓣围绕膀胱颈的手术(如用提肛肌、会阴肌和股薄肌等)、膀胱颈延长术、膀胱颈悬吊术及膀胱颈重建术(如Young-Dees-Leadbetter手术);②后尿道手术:包括尿道外括约肌电刺激和人工括约肌装置。这类手术后有时需配合使用CIC便膀胱有效排空。

膀胱颈悬吊术:利用肌肉或各种膜吊带悬吊膀胱颈的手术方法有20种之多,而在小儿较多应用锥状肌(Goebell)或腹直肌(Hans)膀胱颈悬吊术。要点是游离两条锥状肌或两侧腹直肌近中线部分的肌肉,保留肌肉耻骨附着处的完整和神经血管供应,分离膀胱颈周围,将两侧肌肉在膀胱颈缝合在一起以提高膀胱颈。

膀胱颈延长术(Tonagho氏膀胱前壁管形瓣手术):耻骨上横切口显露膀胱前壁、膀胱颈和近端尿道,在膀胱颈前上方切下一与膀胱相连的矩形逼尿肌瓣并缝合成管状,于膀胱和尿道交界处横断而不损伤其支持结构。在男孩可见精囊和输精管壶腹部。膀胱三角横行缝合并与壁瓣管成形,再把缝制成的壁瓣管与原尿道断端对端吻合(图25—4—4)。然后放置导尿管及膀胱造瘘管并缝合膀胱壁。

1.增强膀胱逼尿肌的收缩与反射能力 应用于逼尿肌反射低下或无反射型神经原性膀胱的患儿。包括电刺激治疗、肠浆肌层包绕膀胱术和腹直肌转位术。

(1) 电刺激治疗 是应用一种可以限制电流扩散到电极周围的起搏器植入到膀胱或脊髓圆锥刺激逼尿肌收缩的方法。适应于完全性脊髓损害者使用,患儿必须是上尿基本正常、无膀胱输尿管返流、膀胱容量大的无反射性膀胱者。对逼尿肌反射低下、骶反射弧完整的病人术后可能需做膀胱颈切开术,而逼尿肌反射亢进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膀胱充盈好膀胱内壁光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