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退行性改变严重吗是什么病,属于什么科室?

腰椎管内原发性或继发性因素造成椎管结构异常,椎管腔内变窄,出现以间歇性跛行为主要症状的腰腿痛即为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管狭窄症的原因:椎间盘突出,小关节或椎体缘骨质增生,黄韧带肥厚,腰椎滑脱,椎间孔高度降低.

临床表现: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直立或行走时逐渐加重的疼痛、麻木、沉重、乏力感受以致不得不改变站姿或停止行走。而蹲下或改变姿势后,症状即减轻或消失。疼痛或麻木可出现在小腿、足部、也可在大腿后侧、外侧或前侧、双下肢或单下肢受累。

什么是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亦可称髓核突出或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是临床上较常见的腰部疾病之一。主要是因为腰椎间盘各部分(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尤其是因为腰椎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从破裂之处突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的组织,如脊神经根、脊髓等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痛,一侧或双侧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可归结为内在与外在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在因素主要是椎间盘本身的退变。外在因素主要是外伤、劳损等。其主要的病理变化是纤维环破裂和髓核突出产生的刺激与压迫。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多发节段主要为腰4-5椎间盘和腰5-骶1椎间盘(占所有突出节段的95%),突出的髓核以椎管方向(即向后方)脱出为多,根据突出的方向可分为:

1) 单侧型,一般只产生一侧症状。

2) 双侧型,多产生双侧下肢症状。

3) 中央型,可压迫马尾神经,表现为二便功能障碍及会阴部麻痹等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后可继发腰椎生理曲度变直、后凸、侧弯、椎间隙变窄、椎体边缘骨质增生、椎管狭窄等一系列改变。由于腰椎生理平衡的破坏,还可引起腰部周围软组织的损作,如棘间韧带损伤、臀上皮神经损伤、梨状肌综合症、骶髂关节损伤等病变,使许多患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

腰椎间盘突出的程度有没有区别?

腰椎间盘突出的程度有轻重之分。一般按其突出的程度分为4个阶段:

1) 膨出:髓核在纤维环中向后移位,整个间盘亦后突,但为平滑和对称后凸,一般不引起或仅引起轻度症状。

2) 突出:椎间盘向后方明显突出,但髓核仍在纤维环内,突出为非对称性,可压迫神经根引起明显的症状。

3) 脱出:椎间盘内的髓核突破纤维环,进入椎管,对神经造成严重压迫,但尚未完全从纤维环中脱离。

4) 游离:椎间盘内的髓核完全从纤维环中脱离,在椎管内可自由移动,常与神经之间发生粘连。椎间盘突出的程度有时与症状并不平行,也就是说,不一定突出严重的椎间盘所引起的症状也重。

腰椎间盘的结构会随年龄而改变吗?

成人椎间盘组织无血液供应,靠淋巴的渗透维持营养,仅纤维环表层有少量血液供应。椎间盘是身体负荷最重的部分。因此,20岁以后,腰椎间盘开始退行性变,髓核含水量逐步减少。由于脱水,髓核张力减低,椎间盘可变薄。同时髓核中的蛋白多糖含量下降,胶原纤维增多,髓核失去弹性。身体的剧烈运动,可引起纤维环的各层纤维互相摩擦,产生玻璃样变,从而失去弹性,最后导致纤维破裂。因此,随着年龄的增大,腰椎间盘的结构老化,其弹性和抗负荷能力也随之减退。

腰椎和腰椎间盘的基本结构如何?

人体的腰椎有5节,每一节腰椎之间和第一腰椎与第十二胸椎、第五腰椎和骶骨之间都有椎间盘。每一节腰椎由前方的椎体和后方的附件结构(椎弓根、椎板、小关节和棘突)。腰椎间盘位于两个椎体之间,由髓核、纤维环和软骨板三部分构成,其中髓核为中央部分,为一粘性、透明胶状物质,其主要成分为胶原蛋白。髓核就像一个承重的球,在相邻脊椎骨间的运动中起支点作用。纤维环为周围部分,分为外、中、内三层,包围髓核,构成椎间盘的外周部分,并连接上下椎体,保持髓核的液体成分,维持髓核的位置和形状。软骨板为上、下部分,在椎体上下各有一个,直接与椎体骨组织相连,为透明无血管的软骨组织,可以承受压力,起保护椎骨、缓冲压力、连接椎体和椎间盘之间的营养交换的作用。

1)急性或慢性损伤:腰部或腿部肌肉、筋膜、韧带、椎间小关节的急性或慢性损伤、脊柱骨折或错位、椎间盘损伤等。

2)退行性变:脊柱骨关节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椎间盘退行性变、椎管狭窄症等。

3)先天性发育不良:脊柱隐性裂、椎体或附件畸形、脊柱滑脱症、髋关节畸形、股骨头先天性发育畸形、膝骨骺分离、膝软骨发育不全、膝关节屈曲畸形等。

4)炎性变:脊柱结核、强直性脊柱炎、风湿性纤维组织炎或肌筋膜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骶髂关节炎、膝关节炎等。

5)功能性缺陷:姿势不良、妊娠、扁平足、下肢不等长或臀部肌力不足等。

6)内脏疾病:泌尿及生殖器官疾病、肝病等。

7)肿瘤:原发性骨肿瘤、转移性骨肿瘤、神经肿瘤等。

8)其他:过度肥胖、血液疾病、内分泌失调、精神因素、床褥的影响等。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下肢痛有什么特点?

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下肢痛,常常沿着神经根的分布区放射,常常引起坐骨神经痛。疼痛由臀部开始,向下肢放射到大腿后侧,再向下到小腿外侧,甚至放射到足背或足趾。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下肢痛,往往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即病人能有手指很确切地指出疼痛地具体部位,不象其它腿疼那样,后者往往不能指出疼痛地明确部位。此外,腰椎间盘突出症多见的是单侧下肢痛。

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的原因是什么?

腰椎间盘突出主要是在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基础上受到相应的损伤所引起的。20岁以后,腰椎间盘就开始退行性变,腰椎间盘的弹性和抗负荷能力也随之减退。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的一些积累性损伤,使腰椎间盘反复承受挤压、屈曲和扭转等负荷,就可能在腰椎间盘受力最大的部位,即纤维环的后部产生裂缝。随着承重的反复进行,裂缝逐渐增大,使此处的纤维环变得越来越薄,在此基础上加上外伤,就可能使纤维环受到破裂,已变性的髓核组织由纤维环的薄弱处或破裂处突出,压迫神经根或马尾,引起腰痛和放射性下肢痛,甚至产生神经功能损害的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指征有哪些?

1) 腰椎间盘突出症经3个月严格保守治疗无效,或继续加重者。

2) 腰腿痛反复发作,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 。

3) 疼痛剧烈,神经损害严重,出现肌肉萎缩 。

4) 出现足下垂或马尾神经功能障碍(大小便功能障碍),需尽快手术 。

怎样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

1)提取过重的物体时,姿势一定端正,使腰部肌肉要有充分准备,掌握平衡,不可用力过猛。最好不要提取过重物体。在长时间的弯腰后,不可猛然直腰。

2)避免精神过度紧张,生活要有规律,不可久坐,适当体育锻炼,使肌肉适当松弛,减轻椎间盘的压力。

3)适应四季气候变化,防寒、雨淋,不卧潮湿之地。使小血管和肌肉减少收缩和痉挛。

腰椎间盘退行性变是怎麽回事?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各部位的器官均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变,俗话所说就是"老化"。一般在20岁以后,腰椎间盘即开始退行性变,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只要腰椎间盘不向后突出压迫脊髓核或神经根,就不会引起神经压迫症状,因此不必有顾虑。

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为什么要卧床休息?

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发作的最初几天,患者的自觉症状十分严重,此时应采取一个既简单,又较为有效的措施来缓解症状,这就是卧床休息。由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发展与负重和体重有一定的关系,所以通过卧床休息,可消除体重对椎间盘的压力,并在很大程度上解除肌肉收缩和腰椎周围韧带的张力对椎间盘所造成的挤压,突出的髓核也就可随之脱水、缩小,使损伤的椎间盘尽早纤维化,使神经根的压力得以消除。此外,卧床休息可避免较大的弯腰及负重,从而消除了加重病情的“隐患”。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使用腰围有什么好处?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牵引、搬拿及手术后,医生总要求患者佩戴腰围,那么,腰围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什么好处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佩戴腰围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来说,主要目的是制动,就是限制腰椎的屈曲等运动,特别是协助背肌限制一些不必要的前屈动作,以保证损伤的腰椎间盘可以局部充分休息。特别是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因局部的急性炎性反应和刺激,可有不同程度的肌肉痉挛,佩戴腰围后,减少了腰的活动,可起到加强保护的作用。合理使用腰围,还可减轻腰背肌肉劳损,在松弛姿势下,减轻腰椎周围韧带负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和改善椎间隙内的压力。

经过卧床和各种治疗后的患者开始下床时,每次时间较短,运动量较少,运动范围也不宜太大,这时,佩戴腰围可使腰椎曲线保持较好的状态,但是,患者需佩戴腰围多久,各种学说观点不一致,一般来讲,在医生指导下,佩戴1-3个月是比较适合的。

腰椎间盘突出症好发于哪些人?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有一定的规律性,好发人群如下:

1) 在职业上:重体力劳动者的发病率比轻体力劳动者高;纯脑力劳动者比体力、脑力混合型的劳动者高;这与工作过程中腰肌的紧张度有关。另外,与工作时的姿势也很有关系。常常伏案工作的办公室工作人员及经常站立售货员、纺织工人等较多见。

2) 在年龄上:本病一般发生于20岁—40岁的青壮年,约占整个发病人数的75%左右。20岁以后腰椎间盘即开始退行性变,由于纤维环的变性较椎间盘的其他部分的变性更早发生,所以青壮年时期的纤维环虽已有变性,但髓核仍充满和膨胀,从而容易产生纤维环破裂,导致腰椎间盘突出。

3) 性别上:男性比女性要多一些。因为男性体力活动较多。较频、腰部活动范围大。因此,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以男性较多。

4) 在体型上:一般过于肥胖的或过于瘦弱的人都易致腰椎间盘突出。

5) 在工作环境上:寒冷潮湿的工作、生活环境易导致腰部肌肉的炎症、水肿,影响腰椎的功能,易诱发腰椎间盘突出症。

6) 在遗传上:家庭中有过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人,发病率比家庭中没有该病的人发病率高几倍。

7) 在身体素质上:在临床实践中能发现这样一个规律,患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人有的是平时身体 素质比较好的。

8) 从女性的不同时期,产前、产后及更年期为女性腰椎间盘突出的危险期。

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误区

随着医学影象学的发展和医学知识的普及,腰椎间盘突出症这一疾病越来越被人们认识和熟悉,即便是患者也能知道不少与该病相关的知识。然而,由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不尽相同,治疗方法繁多,易反复发作,因此,在该病的治疗和认识方面还有一些误区,这些误区有可能导致患者治疗原则上的错误,延误、甚至加重病情,加重患者的心理和经济负担。

误区之一:腰腿痛不算病。据统计,约有95%以上的人一生中有过腰腿痛的经历。引起腰腿痛的疾病几乎可以涉及全身所有系统。有些腰腿痛的原发疾病治愈后,疼痛也随之消失,也有一些不治自愈。有些患者便因此认为腰腿痛不算病。事实上,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腰腿痛不仅算病,而且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因为这种病不仅可以引起腰腿痛,而且还会引起下肢麻木、冷凉、无力,甚至瘫痪和大、小便障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误区之二:腰腿痛治不好。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点是易复发,尤其是神经功能障碍者,修复过程较长。因此,有的患者、甚至有的非专业医生也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治不好。其实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总体效果非常好,优良率约在95%左右。所谓治不好原因有二:一是选择方法不当,二是没有坚持治疗。有的患者一听说哪里有新疗法就去哪里治,但在哪里都不能坚持,最终是跑的地方不少,效果不理想。

误区之三:迷信某一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手术和非手术治疗两类治法。后者又有牵引、按摩、内外用药、经皮切吸、胶原酶溶解等方法,应该说哪一种方法也能治好一部分病人,但哪一种方法都不能包治所有的患者,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某些疗法是禁忌的。因此,正确的态度是根据临床症状、体征、病程,影象学检查选择适合每一个患者的具体治法,不能片面夸大、迷信某一种疗法,也不能从主观上抵制某一种疗法。

误区之四:对手术的误解。大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可通过非手术疗法缓解或治愈,但仍有一部分患者需要手术治疗。在对待手术这一问题上,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误区:一是盲目手术,二是拒绝手术。前者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只有手术才能根除,从而不加选择只要是腰椎间盘突出、只要患者同意就手术治疗。这一方面加重了患者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增加了"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发生的机会。事实上,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适应症非常严格,而手术并非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首选,后者则把手术所带来的神经损伤等负面影响扩大化,认为手术坚决不能做,而一味保守治疗。应该说,有一部分手术适应症的患者经保守治疗后主要症状可以缓解,但总要遗留一些症状难以改善,而多数手术适应症患者任何保守疗法都不能代替,必须接受手术治疗,而且越早越好,否则,神经功能的丧失可能会成为永久性的,因此,要辨证对待手术和保守的问题,既不能轻易手术,也不能一味保守

腰痛的病人应该作些什么检查?

腰痛的病人,首先应该注意自己的腰痛是怎么发生的,有无扭伤史,腰部有没有受凉、受潮等情况。更重要的是不要麻痹大意,必要时应去医院进一步检查。到医院后,需要讲清腰痛的部位和性质,是纯痛、酸痛,还是刺痛、放射痛。还要注意与步行的关系,以前有无类似腰痛的发作史等。医生会根据病人讲的病史作一些必要的物理检查,以便查清腰痛的原因。若是怀疑腰椎有病或有腰椎间盘突出等症状,就需要照X光片,甚至还需要作CT或MRI等进一步检查。

许多病人急性腰扭伤后,X光片显示腰椎无问题,往往就认为自己问题不大,未能及时正规治疗,从而演变成慢性腰痛,给治疗造成很大的困难。

治疗时,首先思想上要足够重视,要分清腰扭伤的程度。对较重的腰扭伤应真正作到卧床休息,使损伤组织完全恢复为止。一般较轻的扭伤,肌肉或韧带仅仅受到了过度的牵拉、并未撕裂的患者,数日内疼痛即可消失,很快就能恢复活动。然而软组织有撕裂的病人,卧床3-4周后,疼痛症状也可消退,但撕裂伤并未愈合,此时若急于恢复活动,将会延迟愈合。因此,需要休息更长时间。伤后3-4天,即可以采用局部热疗、按摩及针灸等各种方法。更重要的是为了巩固疗效、增强体质、预防复发,需要作必要的体育疗法。

腰椎管狭窄症有哪些临床表现?

(1)除少数发育性椎管狭窄者外,大多数发生在中年以上,男性明显多于女性。

(2) 多有较长时间的腰痛,逐渐发展到骶尾部、臀部及下肢痛。疼痛的程

度多不如腰间盘突出症剧烈。开始往往是胀痛、酸痛及行走后明显的疲乏感,一般常无腹压增高时的放射痛。上述症状在行走、站立或劳累时可加重,而休息时,特别是在前倾坐位或蹲位时可明显减轻或消失。病人骑自行车时亦可无任何症状。

(3)当病程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可出现典型的间歇性跛行,即在短距离行走时就会出现腰部及下肢的疼痛麻木、无力或抽筋等。但下蹲弯腰片刻,症状就会明显缓解。继续行走,症状又现。

(4)病人可有尿频、尿急、尿淋离及便秘、便意频繁等括约肌功能障碍的症状。亦可有性功能障碍的表现。

(5)病人的主观症状重而客观体征少,为腰椎管狭窄症的又一特点。一般无明显的脊柱侧弯,背肌的紧张程度较腰间盘突出症轻。直腿抬高试验多达70°~80°,且不见明显窜痛。

(6)腰部过伸试验阳性为本征的重要体征,即腰骶过伸位时,病人感觉腰部及下肢症状加重,有进可出现向骶尾部及大腿的放散。亦可在狭窄平面处有深压痛。

(7)当病变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受累神经支配区(如马鞍区)出现感觉减退或消失,肌力减弱,反射(如膝反射、踝反射、肛门反射等)减弱或消失。

(8)相当一部分腰椎管狭窄症的病人伴有腰间盘突出症。此时直腿抬高试验可为阳性,并伴有相应的腰间盘突出的症状与体征。

腰腿痛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引起腰腿痛的原因很多,凡是腰椎与周围软组织的劳损、损伤、结构异常、全身代谢和内分泌紊乱、姿势不良以及腰部受到风寒、湿冷的影响均可引起腰痛腿痛。对于年纪较轻的病人,往往最常见的是腰肌劳损和腰椎间盘突出。而老年人则更为常见的是脊柱的退行性变,即老百姓常说的骨刺引起的腰椎管狭窄,以及骨质疏松等。

腰间盘突出症有哪些病理分型?

由于腰间盘突出后纤维与后纵韧带破裂程度的不同,使其病理分型至今未取得一致意见。早在1962年,宋献文等将腰间盘突出症分为完整型、骨膜下破裂型、椎管内破裂型。1981年,陶甫等又重新提出成熟型(59%)、幼弱型(22%)和中间型(19%)分类法。1989年,周秉文等结合临床实践和以往分型,认为Spangier(1982)所用分型,即凸起型、破裂型和游离型较简单,且接近临床病理形态。

(1)凸起型:纤维环内层破裂但表层完整,因髓核压力而局限性凸起,突出物光滑呈半球型。经牵引、推拿、休息后,可变平缩小。绝大多数保守疗法治愈的病例多属此型。

(2)破裂型:纤维环已破裂,突出的髓核及纤维环仅有后纵韧带扩张部或纤维膜遮覆。突起物高低水平,轻轻划破表面纤维膜,突出的髓核及变性的间盘组织即呈菜花样膨出。手术病人多为此型。

(3)游离型:破裂突出的间盘组织或碎片,离开突出位置游离到椎管中,可压迫马尾神经,导致突出平面以下感觉、运动丧失。临床病例较前两种为少。

椎间盘突出的病理形态,与选择治疗方式有密切关系。

腰肌劳损是人人皆知的一种腰部疾病,实际上是慢性的腰部劳损。它主要由两种原因引起的,一种是急性腰部扭伤后,未能及时合理地治疗,从而形成了慢性腰肌创伤性疤痕及粘连形成,减弱了腰肌的力量,产生了腰痛。另一种原因是长期的、积累性的腰部创伤所造成,如一些长期处于坐位工作,经常在非生理位置下操作的修理工,以及长期固定姿势工作的钟表工、打字工等。此外,一些需要弯腰的劳动者,如果他们平时不注意体位及加强腰背肌锻炼,均可引起腰部的积累性损伤,形成腰肌劳损。

当然,其它一些因素也可促成劳损,例如一些先天性畸形的患者,可能更易腰部受损。这些病人往往首先是腰部肌力失调,引起腰痛以及腰部肌肉保护性痉挛,从而发生了一系列的病理改变。例如,肌肉力弱,不能维持正常腰部功能位;深部韧带受到牵拉;肌肉中神经末稍和血管受到挤压,血运不足;代谢物质积聚与炎症物质产生;甚至肌肉的萎缩与挛缩、粘连,以及组织的纤维化。若未采取有效措施,将会使旧伤新伤混杂在一起,使症状更为复杂,治疗更为困难。

为什么腰部的病会引起腿痛或腿麻?

许多病人因下肢放射痛或麻木去医院就诊,医生检查后告诉他(她)是腰部的疾病引起了腿部症状。病人往往表示怀疑,认为自己腰痛并不严重,腿痛或腿麻是腿有问题。主要原因是病人对腰部的解剖不了解。在腰骶部,脊神经由脊髓分出后,由相应的椎间孔伸出。每对脊神经均由后根和前根组成。后根是感觉神经根,前根是运动神经根。前后二根融合在一起,成为脊神经后,形成既含感觉神经又包括运动神经纤维的混合神经。它们分出不同的神经分布到双下肢的各个部位。因此,一旦腰部病变压迫到不同部位的神经,就有可能引起下肢不同部位的疼痛或酸麻感。所以,当双下肢疼痛时,不能仅考虑腿的问题,还需想到腰部有无神经受压或受刺激的问题。

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手术后的注意事项:

有些腰椎问盆突出症患者手术后,认为引起疾病的病灶已清除,身体即可恢复如正常人一样健康。其实,手术只是将腰椎间盆突出的那部分,也就是无法还纳回原位的那些突出物除去,是加速治疗进程的一种方式,也就是使症状较为严重的患病机体恢复到一个理想的程度,以利于患者进一步用其他康复手段来巩固和增强疗效。

手术后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手术后患者需严格卧床休息,床铺最好用硬板床,卧床时间约为4-5周.可根据患者年龄、体质及切除组织范围而定。

②手术后早期翻身应由护理人员协助,不宜自行强力翻转,以保证腰部筋膜、肌肉、韧带愈合良好。

③充分卧床休息后,可在合适的腰围保护下.下地做轻度活动,如果手术中有植骨,则宜用石膏背心固定3—4个月,待植骨完全愈合后再下地活动。

④在恢复期,患者要逐渐加强腰背部肌肉力量的锻炼并注意纠正不良姿势,注意腰背活动的自我保护,以防止疾病复发。

⑤手术后,脑力劳动者2—3个月后逐渐恢复工作,体力劳动者3—4个月后才能开始工作。工作应由轻到重,工作时间由短到长,并避免做强烈的弯腰成负重活动。

}

       颈腰椎退行变在临床上比较常见,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和腰部疼痛。如果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压迫到神经时,疼痛的范围就会扩大,放射到背部或者是腿足部,并可能伴有麻木和刺痛的感觉,甚至出现全身,因此要特别引起重视。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就要尽快去医院检查确诊。

       检查颈腰椎退行性病变的方式一共有三种,医生主要根据患者症状的轻重来选择。

       第一种,X线检查。医生通过面诊和问询,判断出患者病症不严重的话,会建议患者进行X线检查,X线检查可以显示患者颈腰椎的序列、曲度情况,医生根据这些情况以及椎间隙的改变等,来判断患者的颈腰椎是否有退变以及退变的程度如何。

       第二种,CT检查。如果医生觉得患者的症状比较明显,且病变几率大的话,会建议患者做CT检查,医生通过CT可以了解患者的椎间盘是不是有明显的突出,有没有压迫到周围的脊髓和神经。另外,通过CT检查,医生还可以了解患者的韧带是否有、是否过于肥厚,如果发生了钙化或者过于肥厚,就有可能会压迫到周围的脊髓和神经的。

      第三种,磁共振。磁共振是最敏感的一种检查方法,它能清晰且详细地观察到颈腰椎结构,看到椎间盘的病变、脊髓或者对于神经的压迫。但是磁共振的检查费用比较高,如果患者的病状不是特别严重,医生都会建议患者选择常规检查如X线或者CT检查即可。如果情况特别严重的,就做磁共振检查。

       总之,颈腰椎退行性病变大多数由不良坐姿造成,如长期低头、久坐等等,本质上是属于骨关节的老化,如果通过检查发现颈腰椎确实发生了病变,就一定要注意改变坐姿,同时也可以服用片等药物来进行调理,生活要有规律,要清淡饮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腰椎退行性改变严重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