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疗水平最高的十大医院增长率最高的是哪个

 人口增长率走低的东北,为啥剖腹产率是最高的?原因你可能猜不到

剖腹产是近几十年新兴的分娩方式,在剖腹产没有普及前,女性都是通过顺产这种唯一的方式诞下宝宝,剖腹产的到来,让分娩变成了选择题,我国的剖腹产率一直居高不下,近年来也呈现出了北方普遍较高的趋势,尤其是东北地区,剖腹产率居全国第一,可能有人就奇怪了,之前我的文章中提到过,东北是我国人口增长率最低的地区之一,为啥成了剖腹产率最高的了?原因真的让你想不到。

全球剖腹产的大数据,呈现出来的结果

在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发表了一篇调查报告,统计的时间是年的大数据,剖腹产率最高的三个国家分别是多米尼加(加勒比海伊斯帕尼奥拉岛东部)、巴西和中国,剖腹产率均超过了40%,从2000年-2015年,全球剖腹产数量翻了一倍,从12%飙升到了21%,而国际上剖腹产率的警戒线是15%,在实际情况研究中,非理性剖腹产占据了大多数,临床上必须通过剖腹产分娩的情况,在所有的分娩孕妇中,仅占到了10-15%,很多富裕国家甚至出现了“过度剖腹产”。我国和巴西成为了剖腹产率增长最快的两个国家。

据统计,在2007年10月-2008年5月,我国的剖腹产率是46%,超出了国际标准3倍还多,但是从2017年开始,最具权威的医学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呈现出与此前数据有出入的地方,实际上,在年,我国的剖腹产率为32.7%,2014年全年的剖腹产率在34.9%,虽然仍属于偏高国家,但是低于中南美洲,尤其低于巴西的56%,更是低于相邻的韩国,不过仍然比澳大利亚、新西兰和美国略高,这个数据是比较全面系统的,统计的数据达到了1亿,这个是比较客观的数据。

人口增长率最低的东北,反而成了剖腹产率最高的地区

近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呈现了北少南多的现象,特别是广东等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出生率一直领先于全国,所以谈到剖腹产率,一定是南方地区比较多?这么想就错了,实际上,中国剖腹产率最高的地区,却是东北地区,在2014年的统计中,吉林省的剖腹产率达到了62.5%,而西藏仅为4%,结果是不是让你有点想不到?东北的人口出生率一直属于走低趋势,为什么剖腹产率却居高不下呢?跟下面两个原因有直接的关系。

东北地区以独生子女居多,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家庭结构,在二胎意愿统计中,东北人生二胎的欲望是最低的,这也跟当地的经济水平和没有重男轻女思想有关,只生一个孩子觉得挺好。这在《年中国男女婚恋调查报告》中更是体现了出来,很多东北人不想要二胎,2014年吉林省87000对符合要二孩的夫妻中,仅有7%的人提出了再生育申请,剩下的绝大多数人维持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

而很多人都知道,剖腹产对生育孩子的个数有限制,比如剖腹产最好别超过三次,不然有子宫破裂的风险,头胎剖腹产,二胎剖腹产时有可能出现子宫粘连、瘢痕处妊娠等情况,是非常危险的,一开始就打算生二胎的宝妈,通常不会选择剖腹产,而东北人无所谓,反正就打算生一个,索性剖腹产吧。

说句得罪人的话,中国肥胖人群的分布,其实是呈现从北向南逐渐收紧的趋势的,北方女性肥胖率大于南方,而东北地区就是肥胖率比较高的地区,据统计,成人肥胖率占了37.7%,而美国研究中,身体质量指数,也就是BMI越高,剖腹产率也就越高,孕期体重控制不好,也是剖腹产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另外,我国每1000个产妇只有1.5个护士,英国相同数据下,则是9.8个护士,医疗人员紧张也成了剖腹产率比较高的原因吧,顺产需要三个产程,十几个小时,而剖腹产前后加起来就是一个多小时。剖腹产的费用更高,也更省力,很多人对自己没信心,害怕孩子在顺产时有危险的恐惧心理,也增加了剖腹产的数量。

不过值得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女性体会到了顺产的好处,比如能够更快地恢复,想要二胎更安全,更早地哺乳,跟孩子建立更亲密的亲子接触,对宝宝的呼吸系统更好等,医生们也更多地提倡顺产,相信剖腹产居高不下的情况,可以得到更好的改善。

您觉得以后剖腹产的人,会变多还是变少呢?欢迎分享您的看法。

}

今天给各位分享国创中心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广州国创中心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全国首家整车能效开发试验室在北京落成启用 助力双碳目标

易车讯  7月20日,由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简称国创中心)和德国西门子股份公司(简称西门子)联合打造的国内首家整车能效开发试验室正式在北京经开区落成启用。

该试验室作为国内第一、全球领先的用于新能源车整车能效开发试验室,专注于新能源车辆的整车能效开发,同时也可用于混合动力车辆以及传统内燃机车辆,填补了国内此领域空白。试验室的落成将促进汽车在低能耗技术上做出更多的创新和突破,带来真正节能和在不同行驶场景下安全、可靠、实用的汽车,为整车企业及相关产业链提供整车能效服务,助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

国创中心主任表示希望通过试验室让新能源汽车零碳排放的基础上,降低能耗,提升使用效率。同时,帮助整车企业测评产品,以更好地对标国际,提升中国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在节能减排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国创中心作为全国汽车行业首个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以新能源汽车共性关键技术、“卡脖子”技术突破为核心驱动力,加强整车、零部件(汽车芯片)等测试认证和标准化服务,全面覆盖整车能效测试、汽车芯片测试、整车数字化开发、动力电池测试、燃料电池测试、电驱动测试、电控测试、自动驾驶安全测试、轻量化性能测试等关键核心领域,围绕自主可控和解决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痛点难点问题,补短板、建优势、强能力,以创新驱动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助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此次合作,国创中心将发挥其“产学研”优势,西门子将发挥其在国内的仿真与测试业务优势,双方在数字化研发、制造、运营等更多领域共同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全球汽车客户创造更大价值。

试验室建成后的首要任务就是服务全国的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企业,帮助其提升产品的能效利用水平。“整车能效开发试验室是目前国内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新能源汽车能效分析测试平台。”国创中心相关负责人说。该试验室最低测试温度为-40℃,国外同类试验室最低测试温度仅为-7℃,可同步进行不少于500项技术指标数据采集,国外同类试验室同步检测项目约为200项。后续将通过设定环境条件下对整车能效进行试验、分析和验证,对影响车辆能量效率的各个工况和子系统进行测试并提供准确的验证数据,通过模型分析、测试验证,为客户提出提升整车能效建议与工程开发服务。

在落成典礼上,由国创中心牵头成立的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正式对外发布《汽车芯片标准体系建设研究成果》,为国产汽车芯片技术标准化指出了发展方向,并支撑了正在编制的汽车芯片标准化工作路线图。

易车App推出裸车价功能,了解当地购车底价,如需更多数据,请到易车App查询。

智能网联汽车代表未来值得投入,你看好智能交通工具吗?

看好,智能交通是未来的趋势,自动驾驶、车路协同、飞行汽车,关于未来出行的话题热度只增不减。主机厂紧追自动驾驶潮流,抱团取暖;科技公司、新创企业依赖自身优势,研发新技术,快速抢滩未来出行市场。

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是我国汽车产业实现换道超车的重要历史机遇,也是保障我国信息时代汽车产业自主安全可控的战略要求。目前,我国虽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领域取得一定突破,但产业整体水平仍落后于美、日、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国创中心”)将智能网联技术纳入高光技术领域,就是因为“智能+网联”技术是未来汽车行业的核心技术领域,发展潜力和空间巨大。

“互联网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不仅将改善车辆使用体验,而且将创造出更多新的服务。”在国创中心看来,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融合汽车、芯片、操作系统、信息通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多个高新技术产业,具备产业深度融合、技术体系复杂、价值链长、市场规模大等特点,是汽车产业的战略发展方向。

在单车传感器融合技术方面,国外知名公司做得相对成熟,但并不开放;国内公司在此领域的技术还非常薄弱,传感器供应商各自为政,提供各自的产品和算法,技术成熟度低。

随着网联交通系统的起步,基于车路协同的感知融合技术在国内外都处于起步期,即使是国际主要玩家,技术也还没有成熟。这一领域的发展将会是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尤其在解决可靠性、智能化、低成本等方面。

自动驾驶汽车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智能化和网联化是主要发展方向。自动驾驶汽车已成为各国争夺的战略制高点,自动驾驶汽车产业的经济价值难以估量。

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全球14家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中,有13家进军自动驾驶汽车市场,全球14家最大的科技公司有12家研发自动驾驶汽车相关技术。我国有近200家企业开展自动驾驶汽车及技术的研发。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处在自动驾驶状态的汽车频出撞击事件,使得自动驾驶汽车的行车安全问题令人担忧。

事实上,自动驾驶行业处在解决关键零部件的实用性、可靠性以及成本等问题的攻坚阶段,且还未形成成熟的评测体系。同时,缺乏可行有效的理论支撑,安全性评价场景难以穷举,制约着自动驾驶安全性能的提升。

据介绍,为了保障足够的安全,自动驾驶汽车需要大量测试验证。以往测试多数是采用封闭道路和开放道路测试,然而实测工况简单,且无法穷举各种场景,存在测试周期长、成本高、具有安全隐患等问题。

长三角国创中心是什么级别?

长三角国创中心是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是国家创新部批准,由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共同建设的综合类国家创新技术中心。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长三角国创中心着力于促进科学到技术的转化和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

汽车芯片股票龙头股是哪个?

汽车芯片股票龙头股如下:

紫光集团消息,9月19日,由国家科技部、工信部共同支持,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简称“国创中心”)作为国家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牵头发起的“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简称“中国汽车芯片创新联盟”)在京正式成立。

紫光集团为联盟创始成员,旗下紫光国微(002049)、紫光展锐同时为联盟理事单位。

2、四维图新(002405),最新股价15.31元,总市值300.32亿。

旗下“杰发科技”前身来自于联发科汽车电子事业部。目前,杰发科技结合强大的平台服务系统,已推出针对自家车联网软件优化的车载芯片方案,致力于成为用户信赖的智能出行科技公司。

3、全志科技(300458),最新股价33.84元,总市值111.88亿。

公司各系列主控芯片及电源管理芯片组成的套片广泛应用在车载、智能家电等领域。

4、大唐电信(600198),最新股价10.88元,总市值95.97亿。

中国信科集团旗下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唐电信)携集成电路设计产业产品亮相,展出了智能终端芯片、智能卡芯片、汽车电子芯片等“自主芯”、“安全芯”、“智能芯”,充分呈现其技术领先的创新应用。

汽车芯片概念股有18只。随着半导体产能短缺,产品供不应求等消息的到来,半导体板块内多只个股先后结束回调,股价开启上涨模式。

7只概念股已披露2020年业绩预告,业绩向好个股占大多数,有5只。披露2020年业绩增幅区间的4只概念股,全部为预增或扭亏。

参考资料来源:华西证券-汽车芯片概念上市公司股票

专访|万亿规模大市场,光学医疗器械如何跑赢?

1960年5月16日,美国物理学家梅曼制造出了第一台激光器:红宝石激光器。为光的应用翻开崭新的一页。从那时起,光的功能不再局限在照明,开始进入通信、医疗、环保、能源等众多领域,推动人类的发展坐上了“高速列车”。

为了纪念梅曼制造的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的5月16日设为“国际光日”,旨在昭彰光学与光子学的巨大影响力。

同样,光学技术也在不断赋能医疗器械领域,应用逐渐成熟且范围逐步扩大,显示出巨大的市场前景。 围绕光学技术在医疗器械领域的应用现状和市场以及本土光学技术在医疗器械领域的机遇和挑战,感知芯视界对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副研究员赫家烨博士进行专访。

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副研究员赫家烨

赫家烨,博士,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副研究员。2013年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数学系。是英国剑桥大学、华威大学硕士,德国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博士、博士后。先后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UW-Madison)、Morgridge Institute for Research从事生物光学显微研究。其博士导师Jan Huisken为光片显微镜创始人,博士后指导Ralf Jungmann为DNA-PAINT 超分辨技术创始人。其博士期间,完成了多种模型生物的世界首次光片成像。

赫家烨2021年加入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开展新型病理光学成像检测仪器的技术攻关工作。短短2年时间, 其团队已完成了近10个核心专利和原理样机, 计划在一年内进行临床验证,实现国际前沿光学检验技术的国产化落地与产业转化。

脱离临床应用场景,纯技术创新走不通

光学无处不在,太阳能的利用,激光的焊接和切割,芯片制造,电影的放映,光纤通信,光合作用,X光的应用和显微镜的应用等。在医疗领域,光学技术更是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医疗器械作为现代医疗的重要工具,在疾病的预防、诊断与治疗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战略地位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而光学技术又是高性能医疗器械的底层核心技术之一,赋能医疗器械产业繁荣发展。

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简称“国创中心”)诞生之初,便瞄准了光学技术在医疗器械中的多个应用方面,旨在突破技术壁垒,填补国内行业技术空白。

2020年4月,由迈瑞医疗、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联影医疗、先健 科技 、哈尔滨工业大学等牵头组建成立了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聚焦高端医学影像、体外诊断、生物材料与植入器械、机器人与先进治疗、康复信息等多个方向,国创中心搭建了近2万平方米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

据赫家烨介绍,在国创中心,以光学技术为核心的医疗器械研究分为三个方向: 一是在体类光学成像仪器研究,比如内窥镜、眼科仪器、皮肤镜等;二是体外诊断领域,利用光学技术来做超灵敏单分子检测研究;三是医学影像类检测仪器研究,对一些离体的组织进行病理成像,用于辅助诊断。

谈到自研光学医疗器械,赫家烨说到最多的词是“ 科技 成果转化”。从技术革命的角度而言, 科技 成果转化确实是迫在眉睫。因为当下,全球范围内正在席卷新一轮 科技 革命和产业革命,迫切地需要把我国前沿技术从实验室带到产业应用上来。

据赫家烨介绍,目前这三个光学技术研究方向基本完成工程样机验证,后续将尽快与临床应用对接,有望在一年之内落地转化,实现产业化应用。

但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拥抱产业化应用并非易事。赫家烨认为,目前在光学医疗器械方面的研发工作主要面临三个挑战:

首先是科研技术创新和临床需求不对等。 科研院所有很多高价值专利和技术,但无法转化应用于产业。产业需求方对于科研院所拥有什么样的核心技术也不了解。因此,当下的窘境是“一方有技术,一方需要技术,但他们没法精准衔接上。”

其次是不同医生对医疗器械有不同的具体需求,这对科研人员的要求是需要以一个学生的姿态从产业链上游“下放”到医疗机构,同医生深入探讨技术研发方向, 在最短时间内梳理和提炼出最具共性的临床需求,聚焦共性痛点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

最后是在国产替代前提下, 一方面部分国产原件无法满足竞争性的指标要求。另一方面是国外产品部件又因疫情物流受限无法运到国内,导致研发进度受阻。 研发人员需要花不少精力去尝试哪些国产产品符合需求。赫家烨坦言,“这是一个漫长的寻求国产替代的过程,但意义重大。”

针对以上挑战,国创中心同样在不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旨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动”起来。

具体来说,一方面国创中心积极梳理产业需求,并承担相应任务,若超过能力范围,则利用平台优势,帮助科研院所等技术方和产业需求方精准对接。

另一方面,自研医疗器械在项目立项以及进展的每个阶段,就建立了与临床医生的互动机制,将“实验室”设到医院去、设到病床边,确保医疗器械的研发以临床需求为源头,实实在在解决临床应用场景的痛点。

赫家烨进一步强调, “临床应用场景面对的是患者,科研人员需要考虑到医疗器械实用性、稳定性、成本等综合因素进行技术开发,以纯技术创新为源头去寻找临床出口行不通”。

光学技术应用广泛 本土品牌快速崛起

近年来,光学技术在医疗器械领域的应用已呈现出强大功能。据赫家烨介绍,关于光学医疗器械的具体产品主要分为两类。

一种是以光学技术为核心的医疗仪器, 光学成像类仪器有手术显微镜、离体组织成像显微仪器、内窥镜、近红外光的脑成像仪器等;光学检测类仪器主要利用光学技术进行分子信号读取,比如核酸仪荧光PCR、测序仪以及一些单分子检测仪器等。

另一种是以光学技术为辅助的医疗器械, 比如当下火热的手术机器人,当中很重要的模块就是利用光学技术中的双目视觉来帮助医生精准定位病灶区域位置和方向,提高手术精度。另外还有传感类、可穿戴式监护类仪器等光学相关产品。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保健的意识逐渐增强,因此对于医疗器械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地攀升,使得国内医疗器械市场表现突出。

截至2020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约为7341亿元,同比增长18.3%,接近全球医疗器械增速的4倍,维持在较高的增长水平, 预计未来5年,器械领域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4%,至2023年将突破万亿。

市场需求强劲的同时,政府也在不断发布政策推动医疗器械产业发展。2016年以来政策推出的进度显著加快,进一步规范市场、鼓励投资和 科技 创新。 这无疑为本土企业的加速成长注入一剂强心剂。

当前,行业中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企业,以联影、迈瑞医疗、乐普医疗、东软医疗等为代表的国内医疗器械企业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全球竞争之中。

细分领域中的光学医疗器械也不乏一众佼佼者, 比如首创国内高速3D内窥OCT影像系统 的中科微光、内窥镜组件畅销海外市场的海泰新光、国产眼科医疗器械领跑者莫廷 以及具备高端显微镜生产能力的本土优秀企业永新光学、麦克奥迪、舜宇光学等。

赫家烨对此评价称,“这些注重研发投入的光学医疗器械本土企业已有一定的市场规模,且非常具有潜力,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准,研发水平也处在国际前沿。”

创新水平“并跑” 产业实力“掉队”待解

光学医疗器械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最显著的特点是技术应用密集、学科交叉广泛。 历经多年培育,我国光学医疗器械产业和创新企业步入发展快车道,但仍存一些挑战待解。

据公开数据表明,欧美进口品牌占据了我国中高端医疗器械市场的80%。国外产品如呼吸机、高端X光CT、磁共振诊断仪、纤维内窥镜、手术机器人、体外膜肺氧合(ECMO)等高端医疗器械在国内占据我国三级医院的主要市场。甚至有些高端医疗器械的核心部件国内还不能生产,需要依赖进口。

本土产业研发水平和国际一流并跑,缘何产业发展没有跟上“步伐”?赫家烨认为,我国医疗器械高端领域冲出突围面临着多个制约因素,主要体现三个方面 :

第一是国内外工艺和产业链差别导致研发成本不对等。他举例称,“如果开发一个内窥镜的前端光学探头,国外厂商可能短期内只需要几个人的团队就能完成,而国内要几十人的团队去深耕关键技术一到两年的时间,才有可能把这个小部件做到能够生产的程度。”

第二是本土厂商市场份额小,在经济条件受约束的条件下,创新意愿面临选择题:到底是投入更多资金去突破某项细分领域技术,只为拓宽产品线,还是只做一些技术门槛更低的光学医疗器械,只为可以尽快形成规模化产品投入市场?

“如果是处在成熟的产业链和技术体系中,相信本土厂商也会愿意去布局一些新赛道,攻关一些细分领域的新技术,因为这些研发成本是可以接受的。”赫家烨进一步分析称。

第三是本土光学医疗器械产业面临的挑战,不仅是能否实现国产替代,更重要的是实现国产替代后,能否保证产品成本和高水准的性能、用户体验等综合指标。

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产业,医疗器械高端市场被跨国企业垄断、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亟待打破。近几年,国家和各地相关政策一直在为医疗器械的国产替代提供众多支持。

在2021年,国家财政部及工信部联合发布的《政府采购进口产品审核指导标准》(2021年版)的通知明确规定了政府机构(事业单位)采购国产医疗器械及仪器的比例要求,其中涉及到137种医疗器械全部要求100%采购国产等。

今年以来多省发布文件,进一步收紧政府采购进口产品“缺口”,推动光学医疗器械在内的国产医疗设备实现高速发展。

赫家烨对本土光学医疗器械的成长同样充满信心,“一方面,在强大的政策导向下,国产医疗器械将不断深入医疗机构,通过越来越多的用户体验后,加速技术创新和升级换代。另一方面,高端领域的光学成像探测器、光学检测芯片、光纤和激光器光源等方面已取得一定的自主创新成果,由点带面逐步突破核心部件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指日可待。”

好风凭借力,赶超正当时!市场需求持续旺盛、国家多举措持续释放政策红利、前沿创新技术层出不穷……以光学为代表的医疗器械国产化替代来势汹涌。随着国产替代的深入展开,本土创新企业无疑会迎来发展的黄金期。

国创中心:探索新能源汽车生态赋能新范式

科技 部部长王志刚在日前召开的第七届中国电动 汽车 百人会论坛上透露,2020年我国新能源 汽车 产销量达到136.6万辆和136.7万辆,连续6年位居全球首位。

“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和生态链, 科技 创新在我国新能源 汽车 产业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国家新能源 汽车 技术创新中心(简称“国创中心”)总经理原诚寅对此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背景下,我国新能源 汽车 产销量逆势上扬,实属不易。

作为我国 汽车 领域唯一的一个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国创中心以“突破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和增强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效能”为核心任务,布局抢占新能源 汽车 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新赛道、制高点,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生态链融合发展,推动我国新能源 汽车 产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多领域多主体形成“网状生态”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新能源 汽车 产业发展规划(2021一2035年)》提出,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 汽车 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动力电池、驱动电机、车用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安全水平全面提升,新能源 汽车 新车销售量达到 汽车 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

“随着 汽车 动力来源、生产运行方式、消费使用模式全面变革,新能源 汽车 产业生态正由零部件、整车研发生产及营销服务企业之间的‘链式关系’,逐步演变成 汽车 、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多领域多主体参与的‘网状生态’。”

原诚寅表示,相互赋能、协同发展,成为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壮大的内在需求,跨行业、跨领域融合创新和更加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成为新能源 汽车 产业发展的时代特征,极大地增强了产业发展动力,激发了市场活力。

而中国新能源 汽车 要真正做到大而强,需要各类市场主体之间相互赋能、协同发展,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共同完善产业生态。基于此,国创中心聚焦新能源 汽车 各链条创新主体,搭建创新平台、汇聚创新资源,坚持多方协同创新理念,最大限度利用好各类创新资源。

据介绍,国创中心与近百位国内外行业知名专家、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近600家国内外创业公司和创新组织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已初步形成成国内外具有一定行业影响力的新能源 汽车 创新生态圈,为持续建设跨领域、跨行业的创新生态体系打下坚实基础。

构建协同创新发展新格局

2020年9月,由国 科技 部、工信部共同支持,国创中心作为国家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牵头发起的“中国 汽车 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在京正式成立。

紫光集团是联盟的参与者之一。“通过相互赋能、协同创新、共同发展、跨界融合、共生共赢,紫光集团将携手国创中心,为推动建设我国全球 汽车 芯片创新高地和产业高地贡献力量。”紫光集团全球执行副总裁吴胜武表示。

据介绍,紫光集团将参与新能源 汽车 芯片标准制定与更新、车规级安全芯片研发与测试、智能交通应用示范区建设等工作。

“紫光集团将协同国创中心共同参与车规级芯片的标准制定,以标准为引领,带动 汽车 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及认证等关键环节全面提升,实现重点突破、协同创新、促进我国 汽车 工业实现转型升级。”吴胜武表示。

在产业生态赋能上,国创中心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推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生态链融合发展。围绕“打造世界新能源 汽车 技术创新策源地、构建世界级新能源 汽车 技术创新生态圈”的发展目标,国创中心进一步加强前瞻谋划布局,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加强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对接,将技术创新突破与市场规模效应有机结合在一起。

2020年12月,国创中心与交通部科研平台北签署战略协议,围绕中国大交通技术应用场景全方位合作在车路协同、自动驾驶、智慧物流、实验检测、信息安全协同、交通智能防疫等领域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等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实现协同创新、共同发展。

交通运输行业重点科研平台副秘书长罗凯阐述介绍:“双方以交通行业技术创新需求为主线,以技术应用、项目转化落地为目标,建立大交通场景业务模式,以交通行业重点科研平台为纽带,围绕人、交通工具、路、桥、港,在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新技术、新模式等多方面建立合作机制,助力 科技 强国和交通强国建设。”

此外,国创中心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深化产学研融合创新。先后与吉林大学、同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山东理工大学等围绕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人才培养、技术开发与应用、软课题研究与应用、资源互补和共享等方面展开了相关合作。

瞄准提升新能源 汽车 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化水平,持续构建新能源 汽车 科技 创新生态体系,国创中心在构建协同创新发展新格局方面交出了令人欣喜的“答卷”。

2020年10月,国创中心(淄博)先进车用材料创新中心(简称“国创淄博中心”)正式揭牌,旨在打造世界级先进车用材料技术创新策源地及创新生态圈。

淄博国创中心先进车用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副院长许烨介绍,在双方的合作中,国创中心发挥了平台、技术、人才、应用等领域优势,国创淄博中心利用本地政策优势、产业基础优势、体制机制优势等与之形成互补,在共同 探索 新能源 汽车 轻量化发展新的路径, 探索 建立轻量化产业创新生态体系上取得了积极进展。

未来5年,淄博国创中心将形成3到5个国际材料研发机构全面合作和联合培养机制,建成国际级研发测试共性服务平台,吸引不少于10家国际先进材料项目、产业链相关企业或研发中心等落户淄博,服务当地企业不少于100家、全球企业不少于20家。

同时,聚焦新能源 汽车 技术(轻量化)创新拉力赛,聚集共性技术,挖掘产业痛点,推动行业创新,支持成果转化,并以此为重要转手,推动双方携手共建中国先进车用材料“轻”谷。

为提升成果转化效能,国创中心频频出招。2020年11月,国创中心与北汽蓝谷在北京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基于ARCFOX极狐αT打造世界级开源整车验证平台,并利用各自优势,在新能源 汽车 技术创新领域实现优势互补,发展共赢。

“国创中心瞄准前沿技术应用对前瞻性技术方向进行统筹布局,北汽蓝谷提供技术转移转化平台和应用场景,同时又以问题为导向,对国创中心提出新技术研发、新应用诉求的新需求。”北汽蓝谷董事会秘书胡革伟介绍说。

在此基础上,双方将形成螺旋式上升创新接力赛,共同加速创新技术上车应用,帮助整车企业降低前瞻技术评价投入和风险,助力创新零部件企业压缩上车周期和成本。

“创新是一种生态,多样性共生、开放式协同、多系统相互链接、资源丰富、自由生长。”原诚寅表示,国创中心下一步将推出生态亚马逊计划,真正打造中国的产业创新生态,为中国新能源 汽车 继续走在世界的前列提供有力支撑。

关于国创中心和广州国创中心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卫: 全球新冠确诊超6.2710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