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怎么治疗效果好不仅仅是缺钙,其实是缺营养?

  很多人认为,人到老年,腰背痛、腿脚痛是因为“缺钙”造成的,甚至认为这种疼痛不用治疗,挺一挺就能熬过去。有许多中老年人通过很多办法保健与治疗,但效果都不太理想,骨密度继续下降,且腰酸背痛、腿抽筋的症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实际上,这是因为年纪大了,骨代谢失衡所引起的,所以解决骨代谢失衡、阻止骨流失、促进骨生成才是治疗骨质疏松的根本方法。

  有医学研究发现,骨质疏松一旦出现明显的疼痛症状时,骨骼中的骨量已经丢失30%~50%以上了。这种疼痛表明,骨破坏大于新骨的生成,骨骼中的矿物质减少,骨骼中的骨小梁变细、变脆或已经发生断裂。

  老年人应每年进行一次骨密度(髋关节或脊柱)测量,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有效地延缓和预防老年性骨质疏松的发生。对已患有老年性骨质疏松的患者,在积极进行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的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应加强防摔等措施,以减少骨折的发生。

}

刚刚退休的董女士,原本想好好出去游山玩水,却觉得腰酸背痛,最近一不注意又把脚崴了,而且居然骨折了,这让董女士很是郁闷。她觉得自己身体一直很好,而且也坚持补钙,怎么还能骨折呢?

带着疑惑董女士去咨询医生。经过细致的交谈,医生建议董女士做一次骨密度检测,结果发现,董女士患有严重的骨质疏松症。而前几天浑身不舒服,就是她骨折的“导火线”。

骨质疏松导致骨头“变脆”,轻者表现为腰背痛,严重时则会引起骨折。骨科专家指出,在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中,约有30%—35%的女性患骨质疏松,男性约为20%。而大多数骨质疏松症患者在初期都感觉不明显,因此,专家建议,对于绝经前期妇女(45岁左右雌激素下降明显)和50岁左右男性,无论有无症状,应定期去医院采用双能X线吸收仪进行骨密度检查,及早发现骨密度的变化。

目前,骨质疏松症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第二大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由于该疾病没有示警信号,在临床上容易被忽视,因此通常该病的首发征象往往就是骨折。

据统计,全球每3秒钟就会发生一起骨质疏松性骨折。5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女性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比例更是高达1/3。发生髋部骨折后的1年内,死于各种合并症者达20%,而存活人群中约有50%会致残,不仅生活无法自理,而且生活质量显著下降。

人的骨质是在无声无息中流失的。但是,不少患者甚至医生都不够重视,误认为这是进入老年之后必然发生的“正常退变”。其实,骨质疏松患者一旦发生骨折,将产生大量医疗费用,而且骨折康复后还要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为此,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将预计于今年三月下旬推出“骨舞人生——严重骨质疏松患者援助项目”,面向患有骨质疏松症并伴随骨折高发风险的绝经后妇女提供援助。

“很多人认为,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自然老化,它既非致命性疾病又对日常生活影响不大。事实远比大家所想的要严重。”北京医院骨科主任薛庆云教授建议患者尽早寻求积极的治疗手段,对自己的健康负责,就是给家人最好的回报。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罹患骨质疏松症,特别是到了绝经之后,对骨头有保护作用的雌激素明显减少,导致全身骨量加速丢失。”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夏维波教授介绍说,因为女性更年期时,随着卵巢功能减退导致雌激素水平下降,使骨的吸收和重建失去平衡,骨质逐渐变脆。女性绝经后,骨量大量流失,使骨质密度下降加快,很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症。

不容乐观的是,在我国75%患骨质疏松的绝经后妇女没有得到有效治疗,而且大部分人对于这个“隐形杀手”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甚至存在不少认识误区。比如:常见的弯腰驼背,被大部分人视为伴随年老的自然现象。其实,驼背恰是椎体压缩性骨折的表现,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典型症状。

“骨质疏松跟其他病不一样,它是可防可治的。”夏维波教授强调,预防要从早期着手,甚至于说娃娃抓起都不过。“从很年轻的时候,积累更好的骨量,达到骨峰值。那么等到绝经以后的妇女,或者50岁以上的男性,就要及时的监测。”

很多老年人以为骨质疏松和白头发、老花眼一样,是不可避免的“老年病”。薛庆云教授强调,这是一个认识误区。只要做到“早预防、早检测、早治疗”9字口诀,就能减少骨质疏松症所带来的危害。通常,骨质密度在30到35岁左右时达到骨峰值,之后便会因钙质流失而开始下降,尤其以女性的下降速度更为明显。因此建议,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应适时检测骨密度,绝经后的妇女更应该重视此项检查。

骨密度全称“骨骼矿物质密度”,是骨骼质量的重要标志,反映骨质疏松程度。骨密度高低可作为预测骨折几率的重要依据。若不及时干预,极易出现病理性骨折或在微细碰撞时发生骨折。

薛庆云教授强调,中年女性和绝经后妇女、老年男性、儿童以及缺少运动、长期饮酒和喜好饮用碳酸饮料的人,均易受到骨质疏松症的袭扰。

“女人四十,就要考虑骨质疏松的问题,比男人早10年。”成都军区总医院副院长金小岚教授建议,女性要预防性补钙,最好多吃奶制品和海鲜;同时,坚持做太极拳等体育锻炼,即使走路也有帮助。

年轻人从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做起,为以后储备骨密度。首先在饮食上遵循高钙、低盐、适量蛋白质的原则,尽量少食盐类,多食用乳类、肉类、豆类、海产品和果蔬,影响钙质吸收的食物都要少食用,尤其是高纤维的食物;其次在补钙的同时也应多运动,锻炼以跳跃运动为主,比如跑步和跳绳;另外尽量戒烟戒酒少喝碳酸类饮品。日常生活中应多吃钙含量较高的奶制品、豆制品、绿叶菜以及海产品等。另外,晒太阳被誉为获取维D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市民应多去户外晒晒太阳,从而提高骨密度。

据2013年一项针对骨折治疗费用的调查显示:一次骨折治疗的总费用达6万余元,包括住院费用、院外治疗费用以及家庭劳动力损失等。严重骨松患者易多次骨折,如一年中骨折两次,则治疗费用翻倍,超过12万元。我国每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直接经济负担高达1080亿元。

“骨折后如不寻求积极治疗,再发骨折风险将显著增加,这不仅使患者的身心饱受疾病折磨,亦加重其家庭的经济负担及社会医疗资源的整体负担。” 金小岚教授不无遗憾地表示,很多人骨折后就只能躺在床上,因花不起几万元的治疗费用,回家躺几个月就撒手人寰了。

治疗骨质疏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药物方案仅靠补钙和维生素D还是不够的。

“应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增加骨强度,预防再次骨折是治疗的首要目标。”夏维波教授介绍,目前在中国获批上市的抗骨松药物主要包括抗骨吸收药物和促骨形成药物,即“节流”和“开源”两种。抗骨吸收治疗如同“节流”,阻止骨量进一步流失;而促进新骨形成治疗如同“开源”,也就是帮助患者“长新骨”。

夏维波教授表示,针对多次骨折以及骨量很低的老年患者,“节流”治疗已不能满足患者需求,通过长新骨药物治疗,才能减少中重度骨折的患病概率。

确诊骨质疏松症要做这些检查

脆性骨折:是骨强度下降的最终体现,有过脆性骨折病史临床上即可诊断骨质疏松症。

骨密度测定:是目前诊断骨质疏松、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监测自然病程以及评价药物干预疗效的最佳定量指标。双能x线吸收法(dxa)是目前国际公认的骨密度检查方法,其测定值作为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

}

养生之道网导读:骨质疏松是一种因骨量减少、骨骼微细结构发生破坏,导致骨骼脆弱而易发生骨折的骨骼系统疾病,导致骨质疏松的原因比较复杂,并不只是因为缺钙。……

在门诊经常会遇到老年朋友说:“我都补钙好几年了,怎么还得骨质疏松?”“我刚刚做了生化检查,血钙指标正常,怎么又会缺钙呢?”有的老年人甚至出现消极心态:“人老了就会得骨质疏松,看也没用,白花钱!”其实这些都是对骨质疏松的认识误区。

骨质疏松是一种因骨量减少、骨骼微细结构发生破坏,导致骨骼脆弱而易发生骨折的骨骼系统疾病。随着年龄的增加,骨质疏松的发病率不断升高,尤其是绝经后的女性更易诱发。

早期的骨质疏松症患者没有明显症状,偶尔会有小腿抽筋、腰部乏力的现象,直到骨折后才知道原来骨质疏松是“罪魁祸首”。有的患者还会出现明显的疼痛,以腰背部的疼痛为主。骨质疏松时,严重的会出现身高缩短、驼背,最严重后果就是继发骨折,最常见的是脊柱骨折,其次是髋部、桡骨远端、肱骨近端骨折。

保持健康饮食多运动和晒太阳

饮食要营养均衡。预防骨质疏松必须从小孩开始,从小养成不挑食习惯,饮食要营养均衡。成年后不要抽烟、酗酒,少喝碳酸饮料,咖啡和浓茶不要过量,饮食不要过咸,蛋白质要适量,注意进食含钙高的食物。

多运动。根据不同年龄、不同体质,选择适合个人的运动项目,有利于促进骨骼生长,提高骨量,减少骨钙流失。

多晒太阳。骨的形成需要维生素d的参与,大部分维生素d是皮肤接受阳光照射后产生的。建议每天晒太阳20—30分钟,或者每周晒太阳2个小时左右。

定期检查。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定期检查骨密度,以便于早发现、早治疗。

长期基础治疗、规范药物

骨质疏松症治疗的目的是增加骨量、预防骨折。单纯补钙达不到治疗目的,治疗措施必须包含基础治疗、药物治疗、康复训练三个方面,而且疗程要足。基础治疗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调整生活方式,包括采取防止跌倒的各种措施、均衡饮食、适当户外活动和日照、避免不良生活习惯。二是长期应用骨健康补充剂——钙和维生素d。而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有抑制骨吸收药、促进骨形成药、中药等。康复训练必须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进行个体化设计。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骨质疏松怎么治疗效果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