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2019武汉市大学生创业扶持?

新华网武汉4月13日电(通讯员程毓)武汉科技大学在校本科生、武汉研途有家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恒,日前在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峰会上接过“2016年全国大学生创业英雄十强”的奖杯和证书。

武汉科技大学在校本科生、武汉研途有家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恒,日前在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峰会上接过“2016年全国大学生创业英雄十强”的奖杯和证书。

刘恒是武科大大学生创业英雄群体的一个典型。近5年,武科大学生仅在武汉市注册公司就有130多家,2016年销售总额超过4亿元,创业“千万富翁”有6人,全国创业英雄百强2人,省市区创业先锋9人。

在创新实践中播撒创业种子

车床上加工,3D打印机上做磨具,工作台上拼装,武科大机械学院的大学生“创新工场”热闹非凡。机械学院2011年专门腾出办公场所,建立“创新工场”,投入150多万元购买各种机械设备和实验材料,每年还拿出数十万元资助、奖励大学生科技创新。

学生们没课时,都喜欢“泡”在这里,创新创业的种子悄悄生根、发芽。丁齐全就是其中的一个。大三时,他对“创新工场”里的3D打印机“入迷”,买来书对着琢磨,不久掌握了基本原理和结构,然后从网上买来零部件组装了两台。

凭着会组装、会使用3D打印机的真本事,2015年大四的丁齐全成立了武汉纬度空间文化有限公司,帮客户将创意变成实物,公司运营4个月营业额就达6万元。

“创新工场”建立两年,机械学院的学生就获得创新创业大赛省级以上奖励200多项。各学院纷纷仿效,先后建成18个“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为了全方位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创新,勇于实践,武科大先后开设了19门创新创业素质教育选修课,增设创新创业必修学分,还专款资助和奖励学生创新创业。比如,在校生申请专利,不仅有学分,还奖励每项3000元。校园里创新氛围日益浓厚,大学生创新创业立项项目成倍增长,近5年获得创新创业竞赛省级以上奖励一千多项。

创新活力激发创业热情。一批在校生带着专利,开始“试水”创业。该院机械工程专业2013届毕业生李恒,利用所学专业知识研发“高空喷淋降尘系统”,大四时申请了专利,随后注册“毳雨”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创业3年,他研发的“治霾神器”服务于全国十多个省市近300个工地。

为大学生创业打通“最后一公里”

从创新到创业,看似“一步之遥”,实则相隔“千山万水”。产品、场地、资金、市场……每一项都可能成为大学生创业的“拦路虎”。武科大积极为创业大学生排忧解难,想方设法打通创业“最后一公里”。

喷淋用水如何过滤?李恒研制“治霾神器”时陷入困境。该校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向晓东教授得知,不仅指导他破解了难题,还提供了产品认证方面的各种检测数据。

产品研制出来了,李恒两个月跑了20多家建筑工地,磨坏了几双鞋子,就是打不进市场。在他推广产品最艰难的时刻,武科大党委书记孔建益亲自推荐,让他的喷淋系统安装在校园的施工工地上了。母校工地的示范带来了传播效应,李恒的产品逐渐进入武汉市的工地。

刘恒大二创业,由于公司业务不稳定,难以兼顾学业,他提出休学。学校及时办理相关手续,让他安心创业。一年后,他申请复学,想从原来的土木工程专业,转到对自己创业有帮助的工商管理专业。

“为创业学生开通一切可能的绿色通道。”武科大副校长吴怀宇说。复学后的刘恒如鱼得水,在管理学院老师们的指导下,采用新的商业模式创建了一家公司,成立半年就市值达两千万,现在经营着5家公司。

为了帮助在校生孵化创业公司,武科大克服场地、资金不足等困难,2011年建设面积50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基地,2014年又划拨专款建设3000平方米的创业基地。创业基地集办公、培训、演练、商业洽谈为一体,场地、设备和水电全部免费,凭可行的创业项目就可以申请入驻。

“创业基地先后有上千名创业学生入驻。”武科大学工处副处长张会利介绍,“目前在校生创业团队有200多个,26个注册成立了公司,2016年营业额达1400万元。”创业基地被评为湖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武汉市“大学生创业特区”。

90后大学生创业显现“群体效应”

校友们的创业经历和创业精神激励着武科大学子。红桃K集团常务副总裁解砾,是武科大2011届本科毕业生,在校读研究生时创业,仅一年营业额就超过三千万元。红桃K集团投资1200万元联合他创立大学生创新型企业。他在电子商务领域快速崛起,荣登大学生创业富豪榜。

“学校和老师给了我很多帮助。”谢砾感恩在心。创业走上正轨,他主动“反哺”师弟师妹,2010年启动“大学生创业实习扶持计划”,无偿为武科大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培训,并资助50万元给创业大学生。

被称为“大学生千万富翁”的付文杰,就是其中的受益者。2014年本科毕业的他,大二成立公司,得到解砾的现金注资、垫款垫货、经营指导,公司不断壮大。如今的付文杰拥有5家公司,员工300多人,年销售收入8000多万元,经营范围包括餐饮、酒店、旅游等,入选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湖北省首届大学生创业十佳之星。

武科大“90后”大学生创业典型层出不穷。年营业额千万以上的有6人,500万以上的有7人。其中2013届本科毕业生曹宗,拥有两家公司,2013-2016年年销售收入均超亿元;同届的荣洪魁拥有3个公司,近3年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

武科大党委副书记孙国胜认为,每个大学生都有创新的潜力、创业的梦想,学校要尽可能创造一切条件,让创业的种子在学校“生根发芽”,让创业大学生走入社会“落地成林”。

武汉科技大学新媒体中心

}

  央广网河南分网消息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一项旨在扶助大学生创业者的“青桐计划”,正在武汉全面铺开。

  “青桐计划”是武汉的新尝试。这座拥有超过100万大学生的城市,正试图建立一种长效机制,把武汉变成青年人创业的热土。

  “青桐计划”是粒金种子

  关于“青桐计划”,武汉市市长唐良智最初的想法,是要出台一些“更具针对性、更富含金量”的政策,留住大学生创业人才。

  地处中国中部的武汉,九省通衢,交通极其便利,同时又拥有全国数量最多的在校大学生,科教实力位于全国前列。但与此形成对比的是,诸多武汉培育出的人才却常常“孔雀东南飞”。

  今年5月,唐良智到武汉东湖高新区调研时,华中科技大学的工作人员告诉他,华科大两位著名的“80后”创业者――PPTV创始人姚欣、淘米网创始人王海兵,虽然都是在学校开始的创业生涯,最终却都选择了离开武汉去其他城市成就事业。

  “近水楼台”却没能“先得月”,这件事对唐良智触动很大。怎样鼓励大学生创业,政府又如何给他们创造一个好的创业环境?7月29日,一场关于鼓励大学生到科技企业孵化器创业的专题讨论会在市政府召开,也正是在这一天,“青桐计划”这个名字被正式提了出来。

  江城有青桐,且待凤凰栖。今年8月12日,武汉市政府正式出台了《关于实施“青桐计划”鼓励大学生到科技企业孵化器创业的意见》。针对在校大学生或者毕业5年以内的大学生创业,计划提出了十条非常具体的鼓励措施,涵盖了大学生创业的场地、资金、税收、培训、住房保障等方方面面。此外,青桐计划甚至还提出了“创业时间可以按照相关规定计入学分”的改革设想。

  9月6日,武汉市科技局的网站上挂出了“青桐计划”的实施导则,“青桐计划”开始在科技局科技专题页面上有了自己的专区,并被挂在了最靠前的区域。

  上世纪80年代末,年轻的唐良智来到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成为中国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普通工作人员。

  这段特殊的经历使唐良智了解到,一些大学生虽然有一腔热血,有一些技术项目,有一个商业模式,但对如何团结一批人来共同创业,如何管理团队、如何进行市场开拓、如何进行融资等很多问题实际都是陌生的,因为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专业不是创业。

  “青桐计划”集中体现了唐良智的施政理念――“通过必要的创业培训,帮助和扶持有创业愿望的大学生实现梦想”。他上任三年以来,政府每年拿出4400万元来建立孵化器,2012年通过实施建立孵化器的十条新政,全市一下子建成了1000万平方米的孵化器,为今年全面推行“青桐计划”打下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青桐计划’是粒金种子,也许在我们有限的工作经历时间里,看不到他们成熟的时候,但是我们播下了种子,今后一定会有收获。”唐良智说。

  “天使”亲吻创业者

  11月6日,“青桐计划”首支政府主导的天使基金正式启动,首期资金1700万元,投给扶持改图网技术有限公司等9家大学生创新企业。

  这是“天使”送给年轻创业者的甜蜜之吻。

  陈奕龙从这里看到了希望。24岁的他是“青桐计划”撒下的第一批种子之一,而他的团队也正是“青桐计划”所期待的那种类型――年轻、充满活力,在火热的高科技领域找寻机会。

  2012年年初,在武汉大学读研的陈奕龙成立了自己的创业公司“星河博纳”,开始了创业生涯。团队最初的5个人都是“85”后,他们的创业项目“ihandle”是一款基于事件的陌生人社交应用。

  创业初期最大的困难是找钱,最初凑起的20万元创业资金很快就被烧光了,但项目还没有成型的产品。这个时候,政府帮了他们大忙――2012年,他们被评上湖北省“大学生创业先锋”,并顺利获得12万元的政府资助。

  凭借这12万元,他们撑到了去年6月的湖北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在这次大赛上,“ihandle”项目获得了最具潜力奖,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因此决定给他们投资500万元。

  今年9月,陈奕龙入选武汉市“大学创业先锋”,正式成为“青桐计划”的一部分。除去这一奖项给予的3万元现金奖励外,他还在申请“青桐计划”的武汉市大学生创业基金,如果成功,他们有望获得10万到20万元的无偿资助。

  如今,随着移动互联网的爆发,陈奕龙也在调整创业目标,将项目进行适当的修改以适应新的环境。这个一脸稚气的研究生刚刚招募了两个新成员,而他仍然觉得人手不够,希望再招4名工程师以加快进度。陈奕龙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元旦出产品,到明年三四月,能做到百万级的用户量。

  9月上旬的一天,在武汉市“双创”暨“城管革命”推进会议上,唐市长发表总结讲话时特别补充强调了一点,各区都要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工作,并要求与会的15个区的区长结合本区实际,制定实施“青桐计划”的工作方案。

  有人觉得奇怪,这个会议与“青桐计划”没什么关系呀。

  唐良智心里是明白的,他之所以要在大会小会上大力宣讲“青桐计划”,就是作出一个姿态:要把“青桐计划”作为“市长工程”、“校长工程”、“区长工程”、“局长工程”来抓,做到“创业之初当保姆、发展之中配导师、成功之后做保安”,努力打造全国创业政策最完备、创业平台最健全、创业氛围最浓厚、创业成果最丰厚的大学生创业圣地。

  光口头说还不行,还要改革上加大力度。

  9月9日,在武汉理工大学举行的大学生创业工作座谈会上,唐良智带着相关政府官员听会。

  资金不足、蜗居民房办公、政策扶持力度不大――20余名参与座谈的大学生提出的各种诉求被他一一记下。有相关责任领导到场的,他还立即督办,“企业没有成长,政府是有责任的,说明环境不够好。”

  一名同学反映,到人社局申请贷款的感觉非常不好。因为现有的制度规定,先要确定你的“失业”身份,才可以贷款给你。可是我们并不是失业,而是要主动创业,事先给我们头上带上一顶“失业”的帽子,让我们感到一种侮辱。

  “这是谁作出的规定?这笔钱是谁出的钱?”唐市长立即追问。人社局局长作出解释,规定是按上级单位的统一规定,而钱是由地方财政出的钱。

  唐市长马上接话,“咱们自己的钱,自己还不能作主吗?应该尽快改过来!”他的话音刚落,全场大学生创业者立即抱以热烈的掌声,当时在现场的校导网的董事长兼CEO杨晓锋兴奋地说:“唐市长真是太给力了!”

  自从推出“青桐计划”后,唐良智接到大学生创业者的信也渐渐多起来了,徐念龙就是其中的一个。

  徐念龙想在东湖风景区创办一家“武汉婚礼创意设计基地”,希望得到政府在资金、场地和减免租金等方面的支持。今年10月,在他30周岁生日的这天,提笔给唐市长写了一封长信。

  唐良智很快作出了批示:这封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创新创业的规律性的问题,并充满了创业激情、创业梦想,应当支持。他的一些好的建议可以吸纳到“青桐计划”,进一步完善计划的措施,更好地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

  工作的必要程序还要走,但是政府官员的积极态度让年轻创业者感到了温暖。

  “青桐计划”现已成为武汉在校大学生和海外留学生津津乐道的话题。据了解,“青桐计划”实施4个月以来,全市各区已建成大学生创业专区26个,面积近4万平方米。目前新入驻孵化器创业的大学生创业团队已有400多个,人数接近1万人。(记者 刘星 谢湘)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9武汉市大学生创业扶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