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轨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分类现金安全区域有什么要求吗?

概述:道光乙酉科(1825年)广东乡试,有位102岁的考生陆云从,因高寿被赐为举人。参加鹿鸣宴时,房考官询问其何年考取秀才......

科举考试是古时进入仕途的主要途径,直到1905年才废止。

考生在地方取得生员(秀才)资格后才能参加乡试,乡试中举后有资格参加更上一级的会试,最高级则为殿试。获得的成绩排名前三位为:状元、探花、榜眼,后面则是进士。

这种考试数年一届,每逢会试前都先举行乡试,选取优生,是历代政府选拨人才及普通学子进入上层社会的一种较公平方式。

据清代王培荀《乡园忆旧录》记载,考生年龄似乎没有严格的上下限,明代杨廷和12岁中举;杨一清15岁中举。钱泳《履园丛话》一书则介绍,清代参与科考的考生年龄最小是16岁,最大则无上限。

由于对考生年龄没有上限,所以很多屡试不中的老年考生坚持参加科考。而大清政府又多次规定,老年考生界80岁钦赐举人,界90岁钦赐国子监司业衔。所以更吸引老年考生参加科考,因为到了这个年龄,只要能进考场应试,不问成绩就能获得钦赐。

在网上或书刊上,经常能读到中国历史上年龄最大的考生陆云从道光六年(1826年)上京赶考的故事:

道光乙酉科(1825年)广东乡试,有位102岁的考生陆云从,因高寿被赐为举人。参加鹿鸣宴时,房考官询问其何年考取秀才,答曰去年始入泮(考中秀才的代称)。座师随后戏问道:“三场辛苦,还能耐耶?”答云:“百岁蹉跎,窃自惭耳。”陆举人来年春季公车北上,赴京会试,时年103岁。此事在京城引起轰动,众人争相一睹其风采,只见他耳聪目明,步履矫健,容貌彷佛六十出头之人。

只是故事主人公陆云从的年龄有102岁、103岁、104岁三种不同,同一人不可能有三种年龄,肯定有两种是错误的。

而更关键的是,这位陆云是今广东省三水县西南镇江(冈)根村人,正是本人家乡人士。

由于涉及到家乡三水的人文历史,加上有明显的不同说法,而且又没有注明出处。为验证这个历史事件的真实性,讲好三水故事,本人坚持多年去追寻,希望能挖掘出事实之真相。

尽管信息有限,但根据陆云从的年龄推测,大体可知是雍正年间出生,在《三水县志》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版的《人物》“附乡宾耆寿”一节中,果然找到长寿老人陆云从的大名,记录年龄为95岁,以该书出版年份往上推95年,可知陆云从应该是出生于雍正二年(1724年)。

而资料记录陆云从参加的是道光六年(1826年)丙戌科考,这样往上推的话,则确实是102岁。但县志又记有另一长寿老人:明占三,现年92岁,四代同堂,知县王匾曰:“硕德可风”。那制军匾曰:“型方善俗”。

看到这里,很明显会让人有陆云从只活到95岁的感觉。因为编书时在世的有注明,没有注明的肯定就是已经不在了。

所以又产生了更大的怀疑,县志记录95岁,但坊间文章却说他是102-104岁,这如何解释?解决的方法亦并不是没有,只需找到科举“齿录”等档案资料,即能验证真相。

存世有关广东清代科考贡士名录资料中,道光五年乙酉科乡试(附有道光六年丙戌科考)却没有任何陆云从的记录。

最后翻遍整个清代的广东科考名录资料,还是没有陆云从的踪影,这个中国历史上最高龄考生的迷团越来越大!

正是我的锲而不舍,为追寻历史真相而努力。某次在广东一个文史交流群中再说起此事,一位热心文友发来一张陆云从的齿录照片,是在电脑上翻拍复印件的,尽管不是很清楚,却正是我苦苦追寻而不获的原始资料。

科举“齿录”是记录考生的原始档案,有考生上下三代等详细资料,对于了解考生个人及整个地方族群变迁等都有重要的参考和佐证作用,可以算是小型族谱了。

这份“齿录”与我收集的不同,简单得很,由于群上不便问太多,只好暂时搁置,继续努力查找资料。

过了一段时间,又碰上这位文友上群交流,只好厚着脸皮再问来源,文友告诉我是“道光乙酉科齿录”上的照片。得到这个关键信息,马上动用资源,当即找到有货的朋友,买来复印件。

这本书全名是《道光乙酉科各省乡试齿录》,收录了这一届全国乡试的科举“齿录”,由于乡试与会试不同,所以“齿录”相对简单,只有个人及上下三代共六代的简单信息。

这份“齿录”中的74名广东举人中没有陆云从名字,但翻开第一页陆云从“齿录”却赫然在目。

根据记录:陆云从,字飞腾,号昆都,行一,雍正甲辰年五月二十五日吉时生,广州府三水县,生,钦赐举人,钦赐国子监司业衔。

相信没有记录的原因是钦赐举人并非科考出身之故。这个也应是广东科举资料没有记录的原因。这份原始档案资料的发现,对破解陆云从的身世迷团及科考情况最为关键。

“齿录”可见陆云从出生于雍正(二年)甲辰五月二十五日,即1724年7月15日,兄弟中排行第一。到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县志出版时正是95岁。到道光乙酉科(1825年)乡试时为101岁,历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四朝。如果有参加道光六年丙戌科的会试,则正是102岁无误。

至此已经接近真相大白,即陆云从确实参加过广东乡试,而且年龄高达101岁。但到底有没有参加过道光六年丙戌科的北京会试?这个还要考证。

据传立在北京的进士名录碑上有陆云从参加道光六年丙戌科考的记录。但因年久风化,人名早已看不清楚,这个信息已不可考,相当遗憾。

正当迷团待解之际,又传来好消息,据本地朋友告知,清代钱泳《履园丛话》有记录这个故事。

钱泳() 原名鹤,字立群,号梅溪居士,清金匮(今江苏无锡)人。此书记录的是他当时的历史,可信度较高,而且可以找到这个故事的最初出处。

收到这个消息后,马上又通过各种途径去寻找《履园丛话》,首先买到的是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单本,收到后不禁大失所望,因为这个居然只是节录本,根本没有陆云从的故事。

《履园丛话》道光十八年(1838年)刊刻成书,全书共24卷。新版没有,只好看看老版的,但清代同治版本高达五位数,解读这个故事的代价太高了。

所以还是先买几本民国版来看看,可是收到两本1、3卷不全的民国版后,亦没有发现,真让我沮丧。好在我性格是屡战屡败,越战越勇。

继续锲而不舍地找完整版本,最后又让我买到中华书局1979年版的上下两册全套,翻遍上下两册,终于在下册354页找到陆云从的故事出处。

原来这套二十四卷的《履园丛话》,陆云从的故事是在第十三卷的《科第》中的《异事》中,即第十三卷最后那几页中就能找到。

原文如下:道光乙酉科广东乡试,有陆云从者,年一百二岁,钦赐举人。陆赴鹿鸣宴,房师戏谓之曰:“三场辛苦,还能耐耶?”,陆对曰:“百岁蹉跎,竊自惭耳。”询其何年人泮,陆曰:“乡先达庄有恭中状元之年,门生已应童子试第二次,去年岁试始入泮也”。其明年丙戌会试,又赐国子监司业衔,实年一百又三岁。京师哄然,咸往观之。貌如六十许人,耳聪目明,步履甚疾。

此文与现今媒体上流传的解读版大意相同。而其后,我又找到另两本清代著名笔记作品中的两个陆云从故事,记录如下。

福格《听雨丛谈》卷十:六年丙戌会试……。是科广东举人陆云,年一百四岁,三场完竣,未经中式,赐国子监司业衔。

《听雨丛谈》共十二卷。清福格撰。成书于清咸丰朝后期。福格的生平事迹不详,散见于《听雨丛谈》各条,仅知道他姓冯,字申之,内务府汉军镶黄旗人,是乾隆年间大学士英廉的曾孙,咸丰五年(1855)以惠州通判留在僧格林沁山东军中,司理营务兼总行营发审案牍,后来升任山东莒州知州。经推算,估计作者生活于嘉庆中叶至同治六年前后。此书原未刊行,1959年由中华书局整理出版。

陈康祺《郎潜纪闻二笔》(1881年)卷三:道光丙戌春闱,广东一百三岁老人陆云从应会试,恩赐国子监司业衔。同时朝臣,多以诗笔纪述盛事。按:陆,广州府三水县人,百岁始入学。

陈康祺(1840-?),字均堂,浙江鄞县人。在京仕宦十馀年,官至刑部员外郎,后任江苏昭文知县,因事罢官。所著《郎潜纪闻》共“四笔”:《郎潜纪闻初笔》,光绪庚辰年刊于琴川;《郎潜纪闻二笔》(即《燕下乡脞录》),辛巳刊于暨阳;《郎潜纪闻三笔》(即《壬癸藏札记》),癸未刊于吴门;《郎潜纪闻四笔》(即《判牍馀沈》),未刊行。

但以上三个记述均有一些误差,例如年龄有103岁、104岁两种,根据陆云从的档案“齿录”记载,陆云从出生于1724年,到道光六年(1826年)实为102岁。103岁应为虚岁。而岭南,特别是三水人向有“天一岁地一岁”的乡俗,故104虚岁亦合乡例,粤人就有“死人灯笼--报大数”的歇后语,就是针对这种虚岁而言。

而“齿录”中已经清楚显示陆云从参加道光五年乙酉科乡试后已获“钦赐国子监司业衔”。并非钱泳书中所述:其明年丙戌会试,又钦赐国子监司业衔。相信其后的《听雨丛谈》、《郎潜纪闻二笔》以讹传讹,复述钱泳所说,甚至连陆云从的名字亦抄错,成为“陆云”。

至此可以确证陆云从的故事并非空穴来风,是确有其人、其事和可以根据我上面介绍的资料公开验证。

但还有一些未解之谜,如钦赐举人是否有资格参加会试?道光乙酉科广东乡试已获钦赐国子监司业衔,再到北京参加会试又获钦赐国子监司业衔?于理不合也!

这个中国历史上最高龄考生的故事,在钱泳《履园丛话》、福格《听雨丛谈》、陈康祺《郎潜纪闻二笔》的各个版本中流传近200年,流传至今,成为中国科举史、教育史中的特例和趣事。

这些陆云从的故事在《郎潜纪闻二笔》时才加注“三水县人”。相信是一位有心的邑人,读到这个故事和知道陆云从是三水人,才把这个故事挖掘出来。

稍为遗憾的是,后人去写这个故事时并没有注明出处,否则亦无须我花这么多时间、精力、金钱去验证。不过在验证过程中,从怀疑到证实,是一个学习和升华过程。

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坚持一个目标,最后走向成功,这亦属一个励志的故事,值得后人去学习和传承这种精神。而三水作为全国首个富裕型长寿之乡,再次以真实历史证明早有底蕴。

最后也简单介绍一下陆云从的家乡江根(冈)村,江根村位于今三水西南镇,著名的昆都山即在该村,附近以村名置江根圩。1897年《续议缅甸条约附款》中,江根圩与三水县城同时开埠。

昆都山居西北江交汇之处,为珠三角之源,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是著名的文化胜地,陈白沙、何维柏等均在此留下动人诗篇,也是历代“县治八景”之一,陆云从号“昆都”即缘于此。从明代至今,都是中外游客到访三水“打卡”之地。

1.《三水县志》嘉庆二十四年版卷十一《人物》71页。

2.《嘉庆二十四年版.三水县志》1987年点注版245页。

3.《道光乙酉科各省乡试齿录》“广东”正文第一页。

4.钱泳《履园丛话》1979年中华书局版,下册,卷十三354页。

5.福格《听雨丛谈》1959年中华书局版,卷十193页。

6.陈康祺《郎潜纪闻初笔 二笔 三笔》1984年中华书局版,下册,二笔,卷三,373页。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城市轨道交通采用的票价计价方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