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线方庭长被捅是第几集

作为法官,方远自觉已经做到足够好了,身为庭长的他,对人民群众没有一点架子,甚至可以在调解案件中,抱着当事人的孩子柔声安慰,这也就罢了,平日里他更是严于律己,不肯收群众的一针一线,为此妻子李小乐还遭到了不少亲朋好友的冷眼相待,本以为这样就可以换来一家人的宁静,谁曾想方远竟然遭到报复了。


在一次下班的路上,本来周亦安说好想要送一送方远的,可方远嫌弃自己太过唠叨,这才拒绝了周亦安的好意,谁知刚出了法院大门,就看见李小乐的远方亲戚,对方二话不说,上来就给了方远一刀子,之后便骑着电车逃逸了,如果不是周亦安及时发现,倒地不起的方远还不知道要被冷落到什么时候。


俗话说得好,人间自有真情在,可在方远无辜被捅之后,周围的路人竟然没有一个想要上前帮忙的, 一直都是周亦安在大声呼救,不是拨打120,就是用手紧紧按压住师傅的腹部,防止血液蔓延开来,但凡有点人情味的,多少都会伸以援手吧,哪怕帮忙打打电话也好,可那帮人无动于衷就算了, 还说着一些很刺耳的话。


方远是法官,在法院门口遭到报复了,那些不明所以的观众,只会认为是他办了什么不该办的案子,又或者是收了谁的红包,没有替人家办好事,这才被捅的,总之,在那帮吃瓜群众的眼里,方远大白天的遭遇暗算,不过是他身为法官的报应罢了,这种人他们可不敢帮,万一帮错了人,给自己惹来一身腥岂不麻烦?


要知道,方远可是受害者,那帮人不同情也就罢了,还在一旁说风凉话,他们的冷言冷语,就像一根根无形的毒刺一般,扎着方远和周亦安的脆弱心脏,他们在法院冒着生命危险为人民服务,可到头来,却换来大伙的冷漠对待,这下总算明白了,这对师徒为何都曾有过辞职的想法了。


其实周围人的声音,恰巧撕开了当代社会的“恶”,如今这个社会,好人是有,但越来越少了,那些只会在背后扎刀子的人到底越来越多的,就好像受害者在他们眼中,本身就是因为做过什么亏心事,这才遭到的报应似的,可明明施暴者才是最可恨的存在,大家的注意力为何会跳过那些人,直接转移到受害者的身上呢?


无论是方远遇害,还是当初的职场骚扰案,受害者往往都是最无辜的存在,可社会上的舆论却不愿意放过他们,这就是当代人的现状,只喜欢用自己看到的事实去联想整件事情的前因后果,而且大多都是把受害者往不耻的方向去想的,久而久之,谁也不愿意多管闲事,除非坏事落到自己头上,如若不然,他们根本就理解不了受害人的苦衷。


总之,还是希望这个世界多一点爱,少一些流言蜚语吧!有时候,周围人的眼光与舆论,是可以抹杀掉一个好人的,但愿都能积点口德,少用不堪的故事去伤害那些被害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

坦白讲,我是很不喜欢靳东的。

无论是《我的前半生》里的霸总贺涵,《如果岁月可回头》里的老夫聊发少年狂的白志勇,甚至是《精绝古城》里的胡八一,都有种“端着”的感觉,像一层心灵鸡汤上的粼粼油光,就浮在面上

以致于《底线》推出时,热爱法治剧的我一度因他被劝退,在《罚罪》《冰雨火》《消失的孩子》等剧兜了一大圈,才点进了这部据说由最高法全程指导的电视剧。

节奏明快,两三集一个案件,穿插人物塑造和成长主线;

尺度大胆,每起案件不仅复杂曲折,还能在现实中找到原型;

就连靳东,都放弃了过去“老干部”表演法则。

最让我感到可贵的,是这部法治剧展现出的多元视角:没有完美的受害者,也没有绝对的恶人。我们能做的,就是紧紧守住法律这条底线,用这条底线区分出基本的是非,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行。

这部剧中的一起起案件,折射着现实中的判例,条分缕析、抽丝剥茧地展现出矛盾冲突下暗流涌动的多面,每一面都是法与情的交融。

法不容情,但法不外乎情。


靳东此番饰演了榕州市星城区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方远,算是真·老干部。

跟他过去以“老干部”腔调塑造的一丝不苟、走路带风的形象不同,这个人物出场就是狼狈的——

远房亲戚齐美玉踩着电瓶车忽然刹到他面前,塞来一个塑料袋就跑。打开一看,全是钱。

阡陌纵横的老街巷里,方远跑得气喘吁吁,终于抄近道挡在齐美玉之前,将一袋子钱还了回去,嚷道“你这就是在害我!”

一步一跛赶回去,他跟徒弟抱怨“现在(送钱)套路越来越多了”。

原来法官求助也是要找公安的

我想起过去跟基层法官交谈,听过他们讲当事人为了不被拒绝而花样百出的送钱方式,有些“创意”堪称匪夷所思,比如送了一本塑封的书,拆开后才发现里面挖空了放着钱。

有法官提到一个细节:这些钱最后散落一地,方远连帮亲戚捡的动作都没有,便落荒而逃,“这钱碰不得啊。”

下班晚归,方远还要在地铁口排队40分钟买“网红”甜品讨好妻女。关于先吃甜品还是先写作业的育儿争论,也和现实中许多夫妻如出一辙。

短短几个镜头,方远的“人味儿”立起来了。

我为何不喜欢靳东饰演的各类“老干部”角色,就是因为形象刻板悬浮,毫无人间烟火气

《如果岁月可回头》,豆瓣评分3.4

有些观众发现方远两鬓有白发,与靳东昔日锃光瓦亮的发型相当不同,有营销号还感叹45岁的“中年妇女偶像”也不得不面对岁月催人老。

但这样的细节化妆怎么会注意不到?

听圈内人说,这两鬓的白发是特意保留的,因为靳东在法院体验生活时发现,大多数法官从基层做起,干到庭长已经四五十岁,大多已两鬓斑白,于是跟导演和化妆师建议,外形上要添加些白发。

从现实中观察到的细节才能服人。

这部在湖南长沙取景的电视剧里,靳东讲台词也有不同,刻意加入了些南方口音。比如明显将部分尾音拉高,比如将“的”念成“地”。尽管有湖南观众批评“不地道”,初听也有些怪,习惯之后反而是惊喜:既不会影响观众听台词的清晰度,也中和了靳东“浓眉大眼”外形给人过于板正的印象,庄重之外加入些许慧黠。观众后来知道方远外号“方婶儿”,也顺理成章。

人物塑造真实之外,服化道的还原同样起到很大功劳。

例如剧中的法庭,对听过很多场庭审的我来说真的“是那味儿了”,原以为是借某处法院实景拍摄,没想到竟然是搭出来的景。

由蔡文静扮演的最高法工作人员叶芯初到星城区人民法院造访民事调解室,门外是排队人群焦虑不已,门内吵得不可开交。弹幕有人发问:这哪里像法院?

这样的疑问一直持续到“网红直播猝死案”判决之前:“法院难道是居委会吗?”

我熟悉的法院结构,的确大多有影视剧所展现的充满古典主义气息的长阶梯以示庄严;但这些法院的调解室,也的确充斥着火星四溢的争吵声和来回拉锯的讨价还价。

调解室的“热闹”与法庭的肃静格格不入

许多人喜欢看的法庭剧,是控辩双方唇枪舌剑,是突如其来的关键证据逆风翻盘——但我参加过庭审就知道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庭审前双方可以交换证据,补充证据有一定程序,没那么多戏剧性场面。

同样的道理,许多民事纠纷在国内就是通过看上去毫不“高大上”的调解来解决的——民事案件的双方,在法官主持下协商,进而达成协议。好处在于法官作为中立第三方,双方不必担心另一方占便宜;结果由双方协商合议,彼此容易接受,效率比开庭高。

就如方远剧中所言,“法院,无论是调解还是判,最终的目的就是让你们案结事了,息诉罢访。”

这当然是理想结果。现实中很多法官也跟方远一样,数轮调解,两头扯皮,分别做工作,还得面对“一言不合就投诉”。

这样的场面或许不“好看”,但够真实。

就连其中一些不经意的小细节,也真实得让人会心一笑。

比如由成毅扮演的法官助理周亦安,刚被叶芯批评准备反驳时,得知叶芯是“最高法来的领导”,于是幽幽来一句,“领导来了嘛,再重要的工作也得配合。”

这像极了职场上不情不愿又阴阳怪气的我们。

王劲松扮演的陈康,笑容像极了开完会的职场中人

又比如最高法立案庭的于庭长调研,“没有别的问题,那我们就散会”,王劲松扮演的民一庭庭长陈康,像许多职场高手,笑容可掬地答道,“没有啦”。

没想到方远举手,吐槽搞创新“步子太大”,“智能机器人在大厅里没用不说,自己就在那儿逛来逛去,非常容易撞到人”。

言罢回头问一句“是不是”,后排年轻人明明心有戚戚焉,却都不置可否。

直到于庭长说“如果不能帮助群众解决问题,那干脆让它下岗”,后排才响起了叫好声。

这场面是不是似曾相识?

于是剧中的法官不再是高高端坐的裁判者,他们成了和我们一样活生生的人。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那么真实就是创作的底线。


看这部剧时,我觉得很费脑:不是因为剧情费解,而是会不断代入思考,“如果是我,该怎么办?”

作为法治剧,《底线》只给结果,但没给“标准”答案。

比如叶芯在民事调解室里瞥见的一幕:周亦安面对耍赖又迷信的借款方,说此前曾办过一起案子,当事人赢了官司,但“做了缺德事,生了怪病,两个月人就没了”。

叶芯对此相当不满,批评其“作为法院工作人员跟当事人大谈封建迷信”,甚至搬出《人民法院工作人员处分条例》,还向方远告状“您的法助都是通过封建迷信的方式来调解案子的吗?”

但偏就这样一记“歪”招,借贷案当事人当场签好调解书。

周亦安算“搞封建迷信”吗?

我围观过不少各类调解现场,法官、助理要察言观色,对症下药,“歪招”常常是解决问题的神来之笔。

比如有些家庭纠纷,调解方往往会以孩子、老人作为切入口打感情牌;比如借贷纠纷或轻伤害案事件,解析法律时,通常抓着判罚上限说。

究竟是周亦安走了旁门左道,还是叶芯过于一板一眼?

究竟是解决实际问题重要,还是严格恪守规定重要?

这样的争议在剧里比比皆是。

开篇首案“网红直播猝死案”,集各类争议之大成——

带货网红骆优优直播时猝死,所在的网红孵化机构咔吧咔吧公司以双方是“经纪合约”而非“劳动关系”为由不愿赔偿。

刚想骂“公司是魔鬼”,才发现骆优优生前有抑郁倾向,过于劳累的直接原因是父母找她要20万元帮弟弟买房。

以为这是“原生家庭之罪”,骆优优的微博粉丝一跃从2万达到近300万,公司以纪念为噱头带货,这是公司“吃人血馒头”吧?那边弟弟又要抢姐姐市价逾百万的微博了……

若在现实中,网友早吵翻了。

调解过程中,双方协商金额从100万元到6万元,再到20万元,然后1分钱不肯赔——方远就像头老黄牛,勤勤恳恳地两头做工作、传信息,每次看似有进展,就有新情况来逆转。

得知舆论矛头指向网红父母,公司老板立即变卦

王梓权扮演的咔吧咔吧公司代理律师徐天问出了观众心中疑惑:“咱能不能不和稀泥啊?”“总结起来就是谁闹谁有理,谁弱谁有理。”

叶芯的责备则代表专业领域的质疑:“所有问题都按照老办法来解决,是不是太刻舟求剑了?”

方远的表现的确像个狡猾的老狐狸,不动声色地摸清了骆优优父母的底牌,又以“公司形象”“后续矛盾”拿捏了咔吧咔吧的老板——“你输,影响你公司形象;他们输,他们心里有气,有气就会拿你撒气,那这个事情最终就不一定能完得了。”

面对叶芯的质疑,他的话同样滴水不漏——

“我们是基层法院,尤其是诉服中心,我们每天就是跟老百姓、跟现实生活、跟鸡毛蒜皮打交道。所以我的逻辑是处理矛盾、解决问题,刻舟求剑对我们来说也是合理的。”

看起来像极了一个八面玲珑的职场中年油腻男。

然而细看方远的行动,绝不是一个没有原则没有底气的人。

骆优优的母亲在最高法领导调研时闹访,他第一时间不是去挡去拦,反而上前拉着她“到领导面前说清楚”,倒让当事人气短了三分;

方远主动拉着闹访者“找领导”

面对叶芯想不通骆优优的弟弟执意拿回姐姐微博,他直说她“想法很文艺”,点破这个微博账号价值百万元,“这就是人性,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

这样一个看似圆滑世故的人,在最终当事人选择对簿公堂时,凭借证据直接打破了律师口中的惯例,认定网红与公司之间构成事实上的劳动关系,判赔100万元。

面对海外归来的徐天诘问“现在的结果看起来好像是在挑战现有的司法实践”时,方远回应:“美国是判例法,我们中国是成文法。具体案例具体分析。”

这个“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揣测别人”的基层法官,同样不吝以最大的善意待人。

好在方远被“打脸”,骆优优的弟弟拿回微博,还真的只是因为这个微博是他帮姐姐一步一步注册好的。

如果说方远的形象也是一种“油”,我更相信那是基层一线烟火气的熏陶和岁月沉淀的包浆,知世故而不世故

让我难忘的还有骆优优的母亲。在得知公司不肯赔钱、连丈夫也责备“咱拿女儿的命赚钱”时,她怒目圆睁,一字一顿嘶吼出“要到钱”;而当法院判赔100万元时,她瘫坐原地,摇头、抽搐、痛哭流涕。

我知道很多人会骂她“吸血母亲”,弹幕说她“拿到钱就哭”。但我的确在法庭上见过许多这样的家属,他们执着于某个结果,态度强硬,绝不妥协。然而一旦判决宣布,无论结果如何,他们都会瞬间破防,任情绪恣意宣泄。

法院内外常见这样情绪复杂的面孔

或许在他们眼中,赔偿不仅仅是一笔钱,也是社会对亲人价值的认定。他们或许自私,但不能否认也有爱。

当我们习惯了在司法案件中定义“好人”“坏人”,在影视剧中明确“正派”“反派”时,不要忘了,人本来就有很多面。

道德律己,法律律人。方远对叶芯的话,更像是告诫在热搜下忙着争吵站队的我们——

“你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了。资本追逐利益,父母随机分配,但只要他们没有违反法律,我们就无权干涉。”


很多人讨厌叶芯——她就像生活在真空中的小仙女,站在道德高地上挥舞仙女棒,和人世间的一切格格不入。

但我喜欢她跟方远的一段交锋——

方远:“我闻到一股浓重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味道。”

叶芯:“那不是我们法律人身上该有的味道吗?”

叶芯的理想主义同样可贵

相对方远这样在基层一线摸爬滚打多年的“入世者”,叶芯更像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学历高家世好,毕业即考进最高法,“校门”到“院门”,无缝衔接。

她对基层一线的复杂性了解不足,更执着于白纸黑字的理论上的“公平正义”。

但理论上的公平正义不重要吗?

她敏锐地关注到网红群体快速崛起带来的频繁的纠纷,意识到新兴行业带来新型劳动关系,于是自带课题到基层一线调研。

不光是查案件、翻卷宗,她还把自己伪装成求职者,打入咔吧咔吧公司内部调查情况。正是她“卧底”得来公司需要打卡、定期发放薪酬、排班与奖励挂钩等信息,为方远的审判提供了新的方向。

“最高法的女干部”去网红公司“卧底”

叶芯作为最高法的工作人员,课题研究成功后,还有极大可能从源头上堵漏,通过司法解释、规范性文件乃至修法,系统地解决骆优优这样的问题。

如果真像方远说的“刻舟求剑”,或徐天笃信的必须遵守“现有司法实践”,那么公平正义反而可能无法实现。

这样的例子,我在现实中了解过。

几年前国内兴起一种特殊的借贷方式:当事人向小额贷款公司借10万元,利息不算离谱,但违约金惊人。

合同签好,贷款公司就领着当事人前往银行,当面转账10万元,当事人直接在柜台提款,抱着现金从银行摄像头下走过后,现场返还20%的“手续费”。

待到约定还款之日,当事人无论如何都联系不上贷款公司。等还款日期一过,贷款公司立即联系当事人“违约”。

还不出来不要紧,贷款公司可以将债务转贷给另一家公司,同样的流程再来一遍,不同的是房产要作为抵押冻结。几番流动,房子只能抵给借贷公司。

真要起诉,借贷公司手里合同、银行流水一应俱全,甚至还有银行视频监控为证。按照“借贷纠纷”来判,当事人板上钉钉要输。

扫黑除恶行动开始,上海政法部门发现“华点”:这些案子根本不以借贷为目的,而是为了占有房产,过程中还存在非法寻衅滋事、非法拘禁等行为。梳理总结后,这一犯罪模式被定为“套路贷”。

打击“套路贷”很快在全国推广。2019年4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印发《关于办理“套路贷”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为侦办此类案件提供系统的法律依据。

2018年上海一起套路贷案件,借5万变572万

《底线》之中,这样的思考在“辱母案”中同样体现得淋漓尽致。

母亲做生意欠下三角债,王润泽扮演的雷星宇因母亲遭遇讨债者出言不逊乃至肢体侮辱,在警察就在附近的情况下,愤而用刀刺杀多名讨债者,致一死一重伤两轻伤,公诉人以故意伤害罪起诉。

类似的案件现实中已发生。雷星宇在一审时的最后陈词,直击人心:“你们的母亲被人侮辱,被当着面侮辱,你们受得了吗?”

感情和道德不能代替法律,因为没有标准,存在不确定性。

由王秀竹饰演的榕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一庭副庭长宋羽霏走访被害人杜洪军家庭时,其父卧病在床,拄着拐杖的母亲还得干农活,四个孩子嗷嗷待哺,房间里家徒四壁。

凶神恶煞的杜洪军也跟同伴说过,“我是没办法,多少次了钱也要不回来,我这家里等着吃饭呢。”

为了父母和孩子干这样的营生导致丧命,杜洪军又有多少无奈?

为改善家境从事讨债被刺死,不完美的被害人也是被害人

《底线》拍摄犯罪过程并不残酷,合议庭讨论却堪称惊心动魄——

比如是否存在暴力行为。

一方认为催债者已多次上门,一直没有“动手”行为;但另一方坚持侮辱“比直接暴力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方认为雷星宇捅刺之时辱母行为已终止;但另一方坚持动作虽已停止了,但精神伤害还在继续。

反问随之而来:“那精神伤害会持续多久?十分钟?一个月还是一年?”

一方提出有人刀伤在背部,说明已在逃跑、不具备威胁情况下依然被捅刺;另一方则提出四人每人身上只有一刀,不符合故意伤害的特点。

每一次死抠细节的交锋,都在尽可能厘清事实。宋羽霏说,“我们法官判案,还是要从事实出发。”

在一审以故意伤害罪判处雷星宇无期徒刑之后,二审在面对有人在网上发布雷星宇“官商勾结”黑料的“舆情反转”之下,依然坚持认定其行为是带有防卫性质的故意伤害罪,改判有期徒刑5年。

剧情折射现实。现实的判例中,剧中杜洪军等人的相似行为被法院认定“严重违法、亵渎人伦”,作为被害方存在严重过错,成为改判的重要因素。而此后,引发案件的高利贷团伙被判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

剧中,有国外律师说,“我敢说中国法官不敢判他正当防卫。”

判决结果一出,徐天的同事匡律师很激动,“往小了说,激活了正当防卫这一僵尸条款,往大了讲,提振了老百姓对司法的信任。”

感情虽不能代替法律,但法律若离朴素的正义感太遥远,就会让人动摇。

唯有信任法律,方可自觉遵守法律。

法与情,本就是一体两面。

《底线》好看,在于以现实的复杂案例为蓝本,如手术刀般解剖细节,逐一条分缕析,启迪思考。

而艺术创作又何尝不该如此呢?

}

作为法官,方远自觉已经做到足够好了,身为庭长的他,对人民群众没有一点架子,甚至可以在调解案件中,抱着当事人的孩子柔声安慰,这也就罢了,平日里他更是严于律己,不肯收群众的一针一线,为此妻子李小乐还遭到了不少亲朋好友的冷眼相待,本以为这样就可以换来一家人的宁静,谁曾想竟然遭到报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一次下班的路上,本来周亦安说好想要送一送方远的,可方远嫌弃自己太过唠叨,这才拒绝了周亦安的好意,谁知刚出了法院大门,就看见李小乐的远方亲戚,对方二话不说,上来就给了方远一刀子,之后便骑着电车逃逸了,如果不是周亦安及时发现,倒地不起的方远还不知道要被冷落到什么时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俗话说得好,人间自有真情在,可在方远无辜被捅之后,周围的路人竟然没有一个想要上前帮忙的, 一直都是周亦安在大声呼救,不是拨打120,就是用手紧紧按压住师傅的腹部,防止血液蔓延开来,但凡有点人情味的,多少都会伸以援手吧,哪怕帮忙打打电话也好,可那帮人无动于衷就算了, 还说着一些很刺耳的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方远是法官,在法院门口遭到报复了,那些不明所以的观众,只会认为是他办了什么不该办的案子,又或者是收了谁的红包,没有替人家办好事,这才被捅的,总之,在那帮吃瓜群众的眼里,方远大白天的遭遇暗算,不过是他身为法官的报应罢了,这种人他们可不敢帮,万一帮错了人,给自己惹来一身腥岂不麻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知道,方远可是受害者,那帮人不同情也就罢了,还在一旁说风凉话,他们的冷言冷语,就像一根根无形的毒刺一般,扎着方远和周亦安的脆弱心脏,他们在法院冒着生命危险为人民服务,可到头来,却换来大伙的冷漠对待,这下总算明白了,这对师徒为何都曾有过辞职的想法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周围人的声音,恰巧撕开了当代社会的“恶”,如今这个社会,好人是有,但越来越少了,那些只会在背后扎刀子的人到底越来越多的,就好像在他们眼中,本身就是因为做过什么亏心事,这才遭到的报应似的,可明明施暴者才是最可恨的存在,大家的注意力为何会跳过那些人,直接转移到受害者的身上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论是方远,还是当初的职场骚扰案,受害者往往都是最无辜的存在,可社会上的舆论却不愿意放过他们,这就是当代人的现状,只喜欢用自己看到的事实去联想整件事情的前因后果,而且大多都是把受害者往不耻的方向去想的,久而久之,谁也不愿意多管闲事,除非坏事落到自己头上,如若不然,他们根本就理解不了受害人的苦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之,还是希望这个世界多一点爱,少一些流言蜚语吧!有时候,周围人的眼光与舆论,是可以抹杀掉一个好人的,但愿都能积点口德,少用不堪的故事去伤害那些被害者!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最后的底线分集剧情介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