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就业形势如此严峻,技术转移硕士毕业之后好就业吗?

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就业创业优惠政策

  一、鼓励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

  (一)国家鼓励中小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的政策措施

  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国发〔2015〕23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14〕22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35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14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11〕16号)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大力度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意见》(川办发〔2014〕26号)等文件规定:

  (1)对招收高校毕业生达到一定数量的中小企业,地方财政应优先考虑安排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并优先提供技术改造贷款贴息。

  (2)对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当年新招收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达到企业现有在职职工总数30%(超过100人的企业达15%)以上,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可按规定申请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并享受50%的财政贴息。

  (3)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的,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科研项目经费申请、科研成果或荣誉称号申报等方面,享受与国有企事业单位同类人员同等待遇。

  (4)四川省对小微企业新招用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1年社会保险补贴,政策执行期限暂定至2015年底。科技型小微企业招收高校毕业生达到一定比例的,可申请不超过200万元的小额贷款,并享受财政贴息。

  (二)国家引导国有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

  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国发〔2015〕23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14〕22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35号)和《关于做好年国有企业招收高校毕业生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国资厅发分配〔2013〕37号)等文件规定:

  (1)承担对口支援西藏、青海、新疆任务的中央企业要结合援助项目建设,积极吸纳当地高校毕业生就业。

  (2)建立国有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推动实现招聘信息公开、过程公开和结果公开。

  (3)国有企业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除涉密等特殊岗位外,要实行公开招聘,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信息要在政府网站公开发布,报名时间不少于7天;对拟聘人员应进行公示,明确监督渠道,公示期不少于7天。

  (三)企业招收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享受的优惠政策

  按照《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专项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社〔2011〕64号)规定,对各类企业(单位)招用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与之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其为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实际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给予补贴,不包括企业(单位)和个人应缴纳的其他社会保险费。

  (四)企业为高校毕业生开展岗前培训享受的优惠政策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14〕22号)、《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专项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社〔2011〕64号)等文件规定,企业新录用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与其签订6个月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在劳动合同签订之日起6个月内由企业依托所属培训机构或政府认定的培训机构开展岗前就业技能培训的,根据培训后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情况,按照当地确定的职业培训补贴标准的一定比例,对企业给予定额职业培训补贴。

  对小型微型企业新招用高校毕业生按规定开展岗前培训的,各地要根据当地物价水平,适当提高培训费补贴标准。

  (五)高校毕业生从企业到机关事业单位就业后工龄计算政策

  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11〕16号)等文件规定,高校毕业生从企业、社会团体到机关事业单位就业的,其按规定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年限合并为连续工龄。

  (六)高校毕业生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就业在当地落户政策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14〕22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35号)文件规定,要简化高校毕业生就业程序,消除其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单位之间流动就业的制度性障碍。切实落实允许包括专科生在内的高校毕业生在就(创)业地办理落户手续的政策(直辖市按有关规定执行)。

  高校毕业生到小型微型企业就业、自主创业的,其档案可由当地市、县一级的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免费保管。办理高校毕业生档案转递手续,转正定级表、调整改派手续不再作为接收审核档案的必备材料。

  (七)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保管政策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实行集中统一、归口管理的管理体制,主管部门为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接受同级党委组织部门的监督和指导。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具体由县级以上(含县级)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以及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授权的单位管理,其他单位未经授权不得管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严禁个人保管本人或他人的档案。跨地区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可由其户籍所在地或现工作单位所在地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管理。

  高校毕业生到具有档案管理权限的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就业的,由单位直接接收、管理档案。到无档案管理权限的单位(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就业的,可由各地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负责提供档案管理等人事代理服务。高校毕业生离校时没有就业的,档案可由学校统一发回原户籍所在地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保管。档案不允许个人保存。

  2015年1月1日起,取消收取人事关系及档案保管费、查阅费、证明费、档案转递费等名目的费用。各级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应提供免费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基本公共服务。

  (八)服务外包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的财政支持政策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鼓励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的复函》(国办函〔2010〕69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商务部关于加快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若干意见》(人社部发〔2009〕123号)等文件规定,对符合条件的服务外包企业,每新录用1名大学以上学历员工从事服务外包工作并签订1年期以上劳动合同的,给予企业不超过每人4500元的培训支持;对符合条件的培训机构培训的从事服务外包业务人才(大学以上学历),通过服务外包业务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考核,并与服务外包企业签订1年期以上劳动合同的,给予培训机构每人不超过500元的培训支持。

  服务外包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的,享受相关财政补助政策。服务外包企业吸纳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享受社会保险补贴等扶持政策。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参加服务外包培训可按规定享受职业培训补贴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二、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以及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

  (九)国家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主要优惠政策

  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国发〔2015〕23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14〕22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35号)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11〕16号)等文件规定:

  (1)完善工资待遇进一步向基层倾斜的办法,健全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服务保障机制,鼓励毕业生到乡镇特别是困难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

  (2)对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老工业基地县以下基层单位就业、履行一定服务期限的,按规定给予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本专科学生每人每年最高不超过8000元、研究生每人每年最高不超过12000元)。

  (3)结合政府购买服务工作的推进,在基层特别是街道(乡镇)、社区(村)购买一批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优先用于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

  (4)落实完善见习补贴政策,对见习期满留用率达到50%以上的见习单位,适当提高见习补贴标准。

  高校毕业生在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基层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申报相应职称时,可不参加职称外语考试或放宽外语成绩要求。充分挖掘社会组织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潜力,对到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的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所在地的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要协助办理落户手续,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方面享受与国有企事业单位同类人员同等待遇。

  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符合公益性岗位就业条件并在公益性岗位就业的,按照国家现行促进就业政策的`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

  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其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的,给予薪酬或生活补贴,同时按规定参加有关社会保险。

  自2012年起,省级以上机关录用公务员,除部分特殊职位外,均应从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中录用。市(地)级以下机关特别是县乡机关招录公务员,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吸引优秀应届高校毕业生报考,录用计划应主要用于招收应届高校毕业生。

  对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在研究生招录和事业单位选聘时实行优先。

  (十)到基层就业后户口、档案、党团关系政策

  对到西部县以下基层单位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实行来去自由的政策,户口可留在原籍或根据本人意愿迁往就业地区;人事档案原则上统一转至就业单位所在地的县级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由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提供免费人事代理服务;党团组织关系转至就业单位,在工作期间积极要求入党的,由乡镇一级党组织按规定程序办理。

  (十一)参加中央部门组织实施的基层就业项目,服务期满后享受的优惠政策

  根据中组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共青团中央《关于统筹实施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发〔2009〕42号)等政策规定,参加中央部门组织实施的基层就业项目、服务期满的毕业生,享受以下优惠政策:

  公务员招录优惠:每年拿出公务员考录计划的一定比例,专门用于定向招录服务期满且考核称职(合格)的服务基层项目人员。服务基层项目人员也可报考其他职位。

  事业单位招聘优惠:鼓励在项目结束后留在当地就业,参加各基层就业项目相对应的自然减员空岗,全部聘用服务期满的高校毕业生。从2009年起,到乡镇事业单位服务的高校毕业生服务满1年后,在现岗位空缺情况下,经考核合格,即可与所在单位签订不少于3年的聘用合同。同时,各省(区、市)县及县以上相关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应拿出不低于40%的比例,聘用各专门项目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高校毕业生。

  考学升学优惠:服务期满后三年内报考硕士研究生初试总分加10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高职(高专)学生可免试入读成人本科。

  国家补偿学费和代偿助学贷款政策:参加各基层就业项目的毕业生,符合规定条件的,可享受相应的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政策。

  服务期满自主创业的,可享受税收优惠、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小额贷款担保和贴息等有关政策。

  其他:各基层就业项目服务年限计算工龄。服务期满到企业就业的,按照规定转接社会保险关系。

  (十二)高校毕业生到艰苦边远地区或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就业的优惠政策

  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11〕16号)规定,对到艰苦边远地区或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在机关工作的,试用期工资可直接按试用期满后工资确定,试用期满后级别工资高定1至2档;在事业单位工作的,可提前转正定级,转正定级时薪级工资高定1至2级。

  三、鼓励大学生应征入伍,报效祖国

  (十三)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四个优先”政策

  高校毕业生预征对象参军入伍享受“四优先”政策:

  优先报名应征。报名由县级兵役机关直接办理。夏秋季征兵开始前,县级兵役机关通知其报名时间、地点、注意事项等。确定为预征对象的高校毕业生,持《应届毕业生预征对象登记表》,可以直接到学校所在地或户籍所在地县级兵役机关报名应征。

  优先体检政审。体检由县级兵役机关直接办理。夏秋季征兵体检前,县级兵役机关通知其体检时间、地点、注意事项等。确定为预征对象的高校毕业生,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在学校参加体检的,本人持《应届毕业生预征对象登记表》,可在征兵体检时间内报名直接参加体检。

  优先审批定兵。审批定兵时,应当优先批准体检政审合格的高校毕业生入伍。高职(专科)以上文化程度的合格青年未被批准入伍前,不得批准高中文化程度的青年入伍。

  优先安排使用。在安排兵员去向时,根据高校毕业生的学历、专业和个人特长,优先安排到军兵种或专业技术要求高的部队服役;部队对征集入伍的高校毕业生,优先安排到适合的岗位,充分发挥其专长。

  (十四)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选用培养政策

  (1)选取士官:具有全日制大专以上学历的大学毕业生士兵,首次选取为士官的,参照直接从非军事部门招收士官的有关规定授予士官军衔和确定工资起点标准,在地方高校学习时间视同服役时间。

  (2)士兵提干:本科以上学历,入伍1年半以上,可以列为提干对象;根据规定符合一定条件的,优先列为提干对象。

  (3)报考军校: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应征入伍士兵参加全军统一组织的军队院校招生考试,年龄放宽1岁。

  (4)大专毕业生士兵参加全军统一组织的本科层次招生考试,录取的到有关军队院校学习,学制2年,毕业合格的列入年度生长干部学员毕业分配计划。

  (5)保送入学:参加优秀士兵保送入学对象选拔,年龄放宽1岁,同等条件下优先列为推荐对象,按照有关规定保送入军队院校培训,本科以上学历的,安排6个月任职培训,专科学历的,安排2年本科层次学历培训。

  (十五)大学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享受国家资助学费政策

  按照《关于调整完善国家助学贷款相关政策措施的通知》(财教〔2014〕180号)、《财政部、教育部、总参谋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国家资助办法>的通知》(财教〔2013〕236号)规定:

  国家对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高校学生,在入伍时对其在校期间缴纳的学费实行一次性补偿或获得的国家助学贷款实行代偿;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前正在高等学校就读的学生(含高校新生),服役期间按国家有关规定保留学籍或入学资格、退役后自愿复学或入学的,国家实行学费减免;学费补偿、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和学费减免标准,本专科学生每人每年最高不超过8000元,研究生每人每年最高不超过12000元;由中央财政提前下拨预算,保证国家资助金及时发放到位。

  (十六)大学生士兵退役后享受就学优惠政策

  (1)在川普通高校大学生(含高校新生)入伍经历可作为毕业实习经历,获得相应学分。

  (2)退役大学生士兵入学或复学后免修军事技能训练,直接获得学分。

  (3)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前正在高等学校就读的学生(含高校新生),服役期间按国家有关规定保留学籍或入学资格,退役后2年内允许复学或入学。

  (4)设立“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根据实际需求,每年安排一定数量专项计划,专门面向退役大学生士兵招生。专项计划规模控制在5000人以内,在全国研究生招生总规模内单列下达,不得挪用。四川省对报考川内高校和研究生培养单位并通过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指初试)的退役川内普通高校大学生士兵,同等条件下,优先复试和录取。

  (5)将高校在校生(含高校新生)服兵役情况纳入推免生遴选指标体系。鼓励开展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工作的高校在制定本校推免生遴选办法时,结合本校具体情况,将在校期间服兵役情况纳入推免生遴选指标体系。在部队荣立二等功及以上的退役人员,符合研究生报名条件的可免试(指初试)攻读硕士研究生。

  (6)将考研加分范围扩大至高校在校生(含高校新生)。退役人员在继续实行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退役后按规定享受加分政策的基础上,允许普通高校在校生(含高校新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退役,在完成本科学业后3年内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总分加10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7)退役大学生士兵专升本实行招生计划单列。高职(专科)学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退役,在完成高职学业后参加普通本科专升本考试,实行计划单列,录取比例在现行30%的基础上适度扩大,具体比例由各省份根据本地实际和报名情况确定。四川省将退役大学生士兵专升本招生计划比例扩大至50%,对高职(专科)学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退役,在完成高职(专科)学业后参加普通本科专升本考试,实行计划单列,录取比例50%。

  (8)高校新生录取通知书中附寄应征入伍优惠政策。高校向新生寄送《录取通知书》时,附寄应征入伍宣传单,宣传单主要内容包括优惠政策概要、报名流程指南、学籍注册要求等。

  (9)放宽退役大学生士兵复学转专业限制。大学生士兵退役后复学,经学校同意并履行相关程序后,可转入本校其他专业学习。

  (10)具有高职(高专)学历的,退役后免试入读成人本科,或经过一定考核入读普通本科;荣立三等功以上奖励的,在完成高职(专科)学业后,免试入读普通本科;

  (11)应征入伍的高校毕业生退役后报考政法干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招生时,教育考试笔试成绩总分加10分。

  (十七)高校应届毕业生退役后就业服务政策

  (1)高校应届毕业生入伍服义务兵役退出现役后一年内,可视同当年的高校应届毕业生,凭用人单位录(聘)用手续,向原就读高校再次申请办理就业报到手续,户档随迁(直辖市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2)退役高校毕业生士兵可参加户籍所在地省级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原毕业高校就业招聘会,享受就业信息、重点推荐、就业指导等就业服务。

  (3)在招录公务员、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机关(单位)工作人员,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时,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聘用)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条件的退役大学生士兵;退役士兵报考公务员、应聘事业单位职位的,在军队服现役经历视为基层工作经历,服现役年限计算为工龄。

  (4)国有、国有控股和国有资本占主导地位企业在拿出一定比例的工作岗位定向招收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条件的退役士兵时,同等条件下优先招收退役大学生士兵。

  (5)乡镇补充干部、基层专职武装干部配备时,注重从退役大学生士兵中招录;对返乡务农的退役大学生士兵,鼓励通过法定程序积极参与村居“两委”班子的选举。

  (6)按照国家规定发给退役金,由安置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接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发给经济补助,安置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组织其免费参加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经考试考核合格的,发给相应的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推荐就业。

  四、积极聘用高校毕业生参与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

  (十八)被聘用高校毕业生办理社会保险的政策

  项目承担单位应当为毕业生办理社会保险,具体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并按时足额缴费。参保、缴费、待遇支付等具体办法参照各项社会保险有关规定执行。

  (十九)服务协议期满就业政策

  协议期满,如果项目承担单位无意续聘,则毕业生到其他岗位就业。同时,国家鼓励项目承担单位正式聘用(招用)人员时,优先聘用担任过研究助理的人员。项目承担单位或其他用人单位正式聘用(招用)担任过研究助理的人员,应当分别依据《劳动合同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2〕35号)等规定执行。

  (二十)毕业生服务协议期满被用人单位正式录(聘)用后落户及工龄接续政策

  担任过研究助理的人员被正式聘用(招用)后,按照有关规定,凭用人单位录(聘)用手续、劳动合同和《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证书》办理落户手续;工龄与参与项目研究期间的工作时间合并计算,社会保险缴费年限合并计算。

  五、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稳定灵活就业

  (二十一)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优惠政策

  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国发〔2015〕23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大力促进大学生和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意见》(川委办〔2014〕25号)、《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大力度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意见》(川办发〔2014〕26号)、《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四川省财政厅、四川省教育厅、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关于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加大力度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意见有关问题的通知》(川人社发〔2014〕20号)等文件规定,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优惠政策主要包括:

  (1)税收优惠:简化大学生创业流程,取消《大学生自主创业证》。持人社部门核发《就业创业证》(注明“毕业年度内自主创业税收政策”)的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年度内(指毕业所在自然年,即1月1日至12月31日)创办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的,3年内按每户每年8000元(四川省将8000元标准提高至9600元)为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对高校毕业生创办的小型微利企业,按国家规定享受相关税收支持政策。

  (2)享受创业补贴:四川省从2014年1月1日起,对在校大学生和毕业5年内的高校毕业生,在高校创业园、孵化园、科技园、创新创业俱乐部等创新创业平台内孵化的创业项目和通过工商注册或民政登记的创业主体、上述高校创新创业平台以外进行工商注册或民政登记的创业主体,以及在地方建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孵化的创业项目,经有关部门确认,给予1万元创业补贴。同一领创主体有多个创业项目的,最高补贴可达到10万元。

  (3)小额担保贷款和贴息支持:四川省将小额担保贷款和贴息对象从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扩展到在校创业大学生。领办创业实体(不含“网店”和农业职业经理人)的在校大学生,可向其就读高校提出额度不超过10万元、期限不超过2年的小额担保贷款申请。开办“网店”的高校毕业生,可向创业所在县(市、区)公共就业服务管理机构申请小额担保贷款。鼓励金融机构参照贷款基础利率,结合风险分担情况,合理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对个人发放的创业担保贷款,在贷款基础利率基础上上浮3个百分点以内的,由财政给予贴息。

  (4)免收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毕业2年以内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的,自其在工商部门首次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收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

  (5)享受培训补贴:四川省鼓励在校大学生参加创业培训,将创业培训补贴对象从毕业学年(即从毕业前一年7月1日起的12个月)的在校大学生,扩展到在校大学生。对自主创业愿望强、有一定创业潜力和培训需求的在校大学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根据需求情况,制定年度在校大学生培训计划,并组织有资质的培训机构开展培训。大学生在校期间可享受一次创业培训补贴。

  (6)免费创业服务: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可免费获得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提供的创业指导服务,包括政策咨询、信息服务、项目开发、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各地在充分发挥各类创业孵化基地作用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并给予相关政策扶持。对基地内大学生创业企业要提供培训和指导服务,落实扶持政策,努力提高创业成功率,延长企业存活期。四川省已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网络平台和部分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2017年底前,四川省所有高校普遍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组织创新创业论坛、创业讲座培训、创业规划大赛、创业经验交流、创业项目推介等专题活动;搭建大学生之间及大学生与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创业导师、金融投资经理人、政府部门负责人之间随时沟通、深入交流、学习研讨平台;提供法规政策咨询、创业项目评估预测和投资融资服务;推荐大学生创业项目入驻创业园区(孵化基地)。四川省各市(州)、县(市、区)政务服务中心设立大学生创业服务窗口,安排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商、税务等部门工作人员现场办公,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站式、“一条龙”服务,减少工作环节,提高办事效率。

  (7)对大学生从事现代农业创新创业给予资金补助:四川省结合发展农业产业园区、扶持种养殖大户等政策,对到农业产业园区(产业化基地)和农村创业、从事适度规模经营的大学生给予适当资金补助。经认定,对大学生领办家庭农场的一次性给予1万元农业设施补助,并对其购置农机具累加补贴至60%。所需补助资金从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培育、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中解决。

  (8)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奖项目给予资金补助:四川省对省级获奖项目给予适当奖励,对进入前期孵化的项目给予5万元至20万元资金补助。所需补助资金从省高校毕业生创业资金中安排。

  (9)促进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四川省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教师带领学生创新创业,允许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在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条件下,经所在单位批准从事创业或到企业开展研发、成果转化并取得合法收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包括担任行政领导职务的科技人员)职务科技成果的转化收益,按至少70%的比例划归成果完成人及其团队所有。重视大学生和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成果知识产权保护,其自主研发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100%归研发者及其团队所有。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教学科研人员带领大学生创办科技型企业取得突出成效,或在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中贡献突出的,可破格评聘相应专业技术职称。

  (10)取消高校毕业生落户限制:允许高校毕业生在创业地办理落户手续(直辖市按有关规定执行)。

  (11)大学生创业工商登记要求放宽:放宽新注册企业场所登记条件限制,推动“一址多照”、集群注册等,降低大学生创业门槛。

  (12)实施弹性学制:对有自主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

  (13)高校对自主创业大学生提供的优惠条件:建设一批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继续推动大学科技园、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开辟专门场地用于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各类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等原则上都要向学生开放。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多渠道统筹安排资金,支持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助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

  (二十二)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享受的政策和服务

  (1)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通过媒体、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以及电视、网络、报纸等多种渠道,发布就业见习信息,公布见习单位名单、岗位数量、期限、人员要求等有关内容,或者组织开展见习单位和高校毕业生的双向选择活动,帮助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见习单位对接。离校后未就业回到原籍的高校毕业生可与原籍所在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及当地团组织联系,主动申请参加就业见习。

  (2)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期限一般为3-12个月。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活动结束后,见习单位对高校毕业生进行考核鉴定,出具见习证明,作为用人单位招聘和选用见习高校毕业生的依据之一。在见习期间,由见习单位正式录(聘)用的,在该单位的见习期可以作为工龄计算。

  (3)获得基本生活补助(基本生活补助费用由见习单位和地方政府分担,各地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合理确定和及时调整基本生活补助标准);

  (4)免费办理人事代理;

  (5)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6)见习期满未被录用可继续享受就业指导与服务。

  (7)对企业(单位)吸纳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的,由见习企业(单位)先行垫付见习人员见习期间基本生活补助,再按规定向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就业见习补贴。见习单位支出的见习补贴相关费用,不计入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但符合税收法律法规规定的,可以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8)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实习、见习基地的领域和功能。四川省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部门和共青团组织通过改革创新、发挥市场作用,积极培育、认定一批学科齐全、门类完备且集实习、见习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基地,既可用于大学生实习,又可用于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相关补贴按现行政策规定执行。由高校创办及高校与企业联办的大学科技园,纳入实训基地认定范围。对认定的实训基地实行动态管理。

  (二十三)高校毕业生职业培训补贴政策

  按照《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专项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社〔2011〕64号)等文件规定:

  (1)职业培训由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组织实施。高校毕业生可到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咨询了解职业培训开展情况,选择适宜的培训项目参加。

  (2)高校毕业生毕业年度内参加就业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可按规定向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职业培训补贴。毕业后按规定进行了失业登记的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也可向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职业培训补贴。

  (3)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后,培训合格并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取得初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未颁布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职业应取得专项职业能力证书或创业培训合格证书),6个月内实现就业的,按职业培训补贴标准的100%给予补贴。6个月内没有实现就业的,取得初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按职业培训补贴标准的80%给予补贴;取得专项职业能力证书或创业培训合格证书,按职业培训补贴标准的60%给予补贴。

  (二十四)高校毕业生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政策

  高校毕业生个人可向职业技能鉴定所(站)自主申请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鉴定要参加理论知识考试和操作技能(专业能力)考核。经鉴定合格者,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核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按照《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专项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社〔2011〕64号)等文件规定,对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年度内通过初次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的,可向职业技能鉴定所在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六、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

  (二十五)职业中介机构享受职业介绍补贴政策

  按照《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专项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社〔2011〕64号)等文件规定,在工商行政部门登记注册的职业中介机构,可按经其就业服务后实际就业的登记失业人员人数向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职业介绍补贴。

  (二十六)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享受帮扶政策

  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是指:来自城镇低保家庭、低保边缘户家庭、农村贫困家庭和残疾人家庭的普通高校毕业生。

  (1)各级机关考录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时,免收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的报名费和体检费。

  (2)求职创业补贴: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大力度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意见》(川办发〔2014〕26号)、《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川府发〔2015〕38号)文件规定,四川省从2013年起,对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毕业年度内高校毕业生,可按照每人800元标准给予一次性求职补贴,所需资金按规定列入就业专项资金支出范围。从2014年起,将只限于城乡低保家庭毕业生的求职补贴扩大到残疾毕业生,低保家庭的残疾学生不重复享受。从2015年起,将求职补贴调整为求职创业补贴,发放对象为城乡低保家庭、残疾和已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

  (3)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补贴:根据《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努力促进2009年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通知》(川教〔2009〕120号)文件规定,四川省级财政从2009年起每年安排400万元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通讯费、应聘或考试报名费、车船费、住宿费等的补贴。四川省各高校从2009年起根据毕业生规模设立“家庭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专项资金”,原则上每年5-10万元,重点用于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通讯、应聘及车船、住宿费等的补贴,以及对就业困难毕业生的能力培训及素质培养、拓展等。从2014年起,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专项资金从400万元提升到800万元。

  (二十七)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享受的服务和政策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35号)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的通知》(人社部发〔2013〕41号)要求,为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从2013年起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

  (1)地方各级人社部门所属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和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要面向所有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包括户籍不在本地的高校毕业生)开放,办理求职登记或失业登记手续,发放《就业创业证》,摸清就业服务需求。其中,直辖市为非本地户籍高校毕业生办理失业登记办法按现行规定执行;

  (2)对实名登记的所有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职业指导;

  (3)对有求职意愿的高校毕业生要及时提供就业信息;

  (4)对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各地要纳入当地创业服务体系,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培训、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及时提供就业信息;

  (5)要将零就业家庭、经济困难家庭、残疾等就业困难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列为重点工作对象,提供“一对一”个性化就业帮扶,确保实现就业;

  (6)对有就业见习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各地要及时纳入就业见习工作对象范围,确保能够随时参加;

  (7)对有培训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各地要结合其专业特点,组织参加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按规定落实相关补贴政策;

  (8)地方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要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免费提供档案托管、人事代理、社会保险办理和接续等一系列服务,简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有条件的地方可对到小微企业就业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提供免费的人事劳动保障代理服务;

  (9)加大人力资源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招聘过程中的欺诈行为,及时纠正性别歧视和其他各类就业歧视。加大劳动用工、缴纳社会保险费等方面的劳动保障监察力度,切实维护高校毕业生就业后的合法权益。

  (10)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大力度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意见》(川办发〔2014〕26号)文件规定,四川省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现灵活就业并办理实名登记、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当地政府2年内对其给予一定数额的社会保险补贴。补贴数额不超过其实际缴费的2/3,所需资金从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

  (11)将《就业失业登记证》调整为《就业创业证》,免费发放,作为劳动者享受公共就业服务及就业扶持政策的凭证。

【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就业创业优惠政策】相关文章:

}

【100篇】免费东北大学论文摘要范文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摘要范文,可用于相关摘要写作参考,为您写相关硕士毕业论文和本科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论文摘要范文格式模板,【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论文摘要:控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东北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为例

结合东北大学全日制控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构建了&quot,三层次、递进式、全过程&quot,的研究生实践课程体系,为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多元化实践教学,建立了多层次的实践教学基地,突出了&quot,工程实践、分类指导&quot,的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特色,以质量为目标,构建了科学、系统、规范的管理监督保障体系.

第二篇摘要范文:网络环境下项目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一项基于东北大学2008级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行动研究

阐述了项目学习的产生背景及理论基础,通过一项基于东北大学2008级非英语专业部分学生大学英语项目学习的行动研究,剖析了项目学习与传统学习模式的差别,论证了这种新型学习模式在网络环境下用于语言学习的重要特征——语言学习和学科学习的有机兼顾,真实而轻松的学习情境,多样化和数字化的学习手段,自主而协作的学习模式.在我国高校开展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项目学习,能够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和认可,对全面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三篇东北大学论文摘要:东北大学本科生公民意识状况的实证研究

本科生是知识层次较高的社会群体,本科生的公民意识高低将影响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因此必须重视本科生的公民意识.但是,由于受文化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及其自身因素等因素的影响,本科生的公民意识总体水平并不高.

本文采用社会学的定量分析和政治学的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调查问卷收集的数据为研究依据,客观、真实地反映东北大学本科生的公民意识现状.根据对实际调查所得数据的分析,东北大学本科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法治意识处于中等水平,即不积极、也不消极,权利意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义务意识则处于较强的水平之上.女生的公民意识高于男生,低年级学生的公民意识高于高年级学生的公民意识,且因专业不同而有明显差异.最终,我们得出了东北大学本科生公民意识处于中等水平的结论.并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和东北大学本科生公民意识的实际情况,对道德文化因素、经济因素、政治法律因素、学校教育体制及学生自身因素对东北大学本科生公民意识形成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析.提出了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依法治国为保障,*政治为导向,社会宣传、高校教育和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活动为主的有效对策,本对策提出是基于解决东北大学本科生公民意识现状问题,并为中国本科生公民意识教育提供有益的借签.

第四篇东北大学论文摘要模板:东北大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近5年来,为培养学生综合化学实验素质东北大学化学实验中心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在实验教学改革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观念.结合专业特点,建立了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多元的实验考核办法和灵活的实验教学方式.针对应用化学、生物工程等专业学生,在掌握4大基础化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基础上,设置独立的“大综合实验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实验素质.该文介绍了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方式的改革、多元实验考核办法和“在综合实验课程”的特色.

第五篇东北大学论文摘要怎么写:基于RFID技术的高校图书馆智能化管理创新——以东北大学图书馆为例

系统地描述了RFID的应用背景和RFID的技术构成,并对RFID在国内外高校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合东北大学图书馆的客观实际情况,以东北大学RFID图书管理系统为例,介绍了东北大学RFID图书管理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作用,阐述了RFID技术在高校图书馆中应用的必要性与技术更新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

第六篇摘要范文:东北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对策研究

大学生这一重要人才资源如何通过市场机制调节配置到社会最重要和最能发挥其作用的地方,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围绕着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学者从不同角度展开了较为广泛的探讨,有些学者着重讨论了高校扩招与大学生就业之间的关系,有些学者重点剖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办法.诚然,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人们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认识,有益于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但这些既有研究却鲜见针对某一所高校就业状况的个案研究,尤其是各个高校本科毕业生是否存在差别,具有怎样的特点和问题方面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众所周知,对某一所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和对策的深入探讨,不仅为*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提供鲜活素材,而且还有益于以点带面地解决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正是出于这一目的,最终才将硕士学位论文的题目锁定为“东北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对策研究”.

东北大学论文摘要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东北大学论文范文检索 3000字学院论文、5000字专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经典东北大学论文摘要范文题目

围绕着东北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对策的研究,重点运用个案研究法、数理统计法和文献查阅法等教育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展开研究,厘定了“就业率”、“升学率”、“未就业率”等核心概念,确定了研究的理论和现实依据,深入剖析了东北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出对策建议.

东北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对策的研究,其主体内容由“统计结果”、“问题*”和“对策建议”三部分组成.在“统计结果”中,对东北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了总体和年度状况的比较分析,并明确其特点;在“问题*”中,指出了东北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校内外两个视角细致分析了问题的成因;在“对策建议”中,说明了改进东北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具体建议以及对我国高校改革的启示,主要包括:优化专业和学科设置、完善学校就业指导职能以及合理规划招生规模等.

笔者认为,通过对东北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研究,丰富了教育对策研究的方法和视角,并能够以点带面,对我国高等教育就业体制改革和就业政策的完善进言献策.研究的主要特色有二:第一,采用个案分析和数理统计法,同已有研究的定性分析方法相比,有一定的新意,第二,对东北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第一手资料予以归纳、整理,并将其结果作为对策研究的依据,在一定意义上突破以往就业问题研究仅偏重于“现象-说明-问题”的研究范式.

第七篇东北大学论文摘要范文:论大学衍生企业的能力进化格局——基于东北大学和东软集团的精致案例分析

大学衍生企业是推动大学技术转移并实现产业化的重要模式,不同大学推动企业衍生的效果存在着明显的不均衡.以往的研究大都基于资源基础理论,检视母体大学影响企业衍生的静态因素,探寻这些差异性特征.只有打开衍生过程黑箱,才能够在微观层面上充分展现大学衍生企业的动态格局,才能够揭示大学衍生企业的本质.通过对东北大学衍生东软集团的过程进行精致的案例分析,提炼出大学推动企业衍生的三组能力,即技术商业化能力、管理创新能力和网络化联盟能力,三组能力逐层进化,嵌入在大学创新活动的各个层面和环节之中.创新型大学可以借鉴相关经验,通过制度创新等途径变革大学组织惯例,提升衍生能力,进而推动大学的技术转移和衍生企业的发展.

第八篇东北大学论文摘要格式:“知识与权力配合”:九一八事变前的东北大学和地方势力

从建立到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大学始终处在奉系地方势力的羽翼下.建校初期,围绕东北大学的筹建与经费分摊,奉系地方势力的省际矛盾凸显出来.冲突的结果是奉天省完全主导了东北大学的经费问题与校务管理.因奉系地方势力的主导,为东北大学提供了良好的办学环境,而奉系集团的政治文化也延伸到该校中,该校因而呈现出明显的衙门化的特点.总之,东北大学的校内外生态折射出了奉系集团内部的特殊面相.

第九篇东北大学论文摘要:新形势下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以东北大学为例

实现高校就业工作信息化的建设目标,首先必须对所处的形势有充分的认识.结合不同形势下的不同要求,抓住&quot,内涵、原则、内容&quot,三大要素,才能开展好就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准确把握适应新形势特点的就业信息化建设的内涵,严格遵循符合新形势要求的就业信息化建设的原则,不断丰富满足新形势需求的就业信息化建设的内容,这些可以看作是新形势下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的有益实践与探索.

第十篇摘要范文:*与地方的角力:西安事变后东北大学的国立改组

九一八事变使东北大学流亡北平,在年间,该校虽仍处于东北流亡势力的保护下,但在经费上已逐渐国立化.1937年1月,教育部趁西安事变善后之机派遣臧启芳接收改组东北大学,这遭到留平的东北大学当局、东北流亡势力以及华北当局的不同程度的抵制.教育部在无奈之下不得不采取停发经费、迁校改组的方式实现接收.东北大学的改组风潮彰显了西安事变后*与东北流亡势力在教育资源上的争夺以及各自的困境,在这场角力中,国民政府虽然利用经费问题实现国立,但却刺激了东北人士的地方意识.

本文关于东北大学论文摘要范文,可以做为相关参考文献.

}

IPP评论是郑永年教授领导的国家高端智库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官方微信平台。

在2016年5月16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在发表于2021年第20期《求是》杂志的重要文章《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中,习总书记指出,促进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的核心内涵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提出“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作为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之一。在最新发表于今年第10期《求是》的重要文章《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中,总书记明确强调“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的政策要求,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的重大命题,为在新发展形势下推动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工作指明了方向。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首先分析当下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工作面临的国内外不稳定形势;其次梳理了观察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工作的政治经济学视角;在此基础上,讨论当下我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工作面临的三大挑战;再次,探讨我国扩大中等收入人群工作的政策创新可能性;最后,分析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工作落实到粤港澳大湾区,可以如何施政?


张心旖,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助理 、政策分析师。

当前发展形势下的政策选择

当今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上政治、经济、军事、文明之间的对抗和冲突不断被升高和激化,特别是俄乌战争导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各国通货膨胀加剧。美联邦政府为了应对本国的通货膨胀,在美联储3月首次加息25个点之后,进一步在5月加息50个点,并计划执行缩表和继续加息双重加压,美股再次面临崩盘风险,成为影响今明两年全球经济的最不稳定因素,造成各国货币汇率波动,导致亚非拉新兴经济体面临主权债务危机。

在我国国内,一方面是抗疫防疫任务艰巨,另一方面受疫情、中美贸易、科技、人才脱钩等因素影响,外贸增长率降低、科技转移红利缩减、产业链和供应链断裂、两国人员交流活动减少;此外,国内人口红利不断消逝,面临“未富先老”的局面;产业政策作用机制仍不明朗,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非常有限,要素资源配置效率依旧不高。

总体来看,今明两年的国内经济发展将面临异常艰难的境况,正如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提到的,我国经济建设面临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今年4月7日李克强总理召开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进一步指出世界局势和国内疫情多发等突发因素超出预期,给经济平稳运行带来更多不确定性和挑战,特别强调了“保市场”“保就业”的重要性,并提出要各部门加快制定本部门和跨部门的相关应急预案,以应对未来经济形势可能出现的危机。经济增长放缓的同时,还面临内外部的诸多不稳定因素,给广大劳动者,特别是中等收入群体的经济状况带来挑战。

观察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工作的

经济结构的转型与保持一定速度的经济增长相辅相成,后者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增长经济学是研究影响经济增长因素的重要经济学理论分支。它有两个比较重要的理论发展节点,一是在60年代由罗伯特·索洛发现的技术作为外生变量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推动经济总体的增长贡献由劳动、资本和技术进步三者组成。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全要素生产率与总和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的公式。[1]二是由保罗·罗默和罗伯特·卢卡斯确立的包含资本、劳动、人力资本和新思想的四要素增长模型,将知识完整纳入到经济和技术体系之内,使其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根据世界银行报告《中国:推进高效、包容、可持续城镇化》分析表示,中国在1980年-2010年三十年间,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突飞猛进,但劳动力和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显著减少。

不过,增长经济学视角也存在局限性。一方面,增长经济学虽然将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作用的认知从外生变量转变为内生变量,但其仍然无法对这一内生变量建模,即难以解释科技进步如何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调节而不是加剧不平等,促进经济包容且可持续增长。

另一方面,不可否认的是,自上世纪信息技术革命发生以来,以服务于美国核心利益的全球生产劳动分工格局一直在寻找动态平衡。不论是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崛起、过去四十年中国大陆外向型经济带动的高速增长、还是近期越南、印度等国家制造业增加值迅速上涨,都反映这一格局不断寻求新的动态平衡的结果。在这样的情况下,罗默和卢卡斯的理论框架是解释乏力的。

哈佛大学经济学家丹尼·罗德里克在罗默和卢卡斯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以要素禀赋为内生变量、以地理、贸易和政策作为外生和部分外生变量的经济增长架构,充实了增长经济学的理论。[2]相类似的,新结构经济学等理论在对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发展实践的认识的基础上,对增长经济学所强调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的模式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中国作为后发型国家,很大程度上依然需要通过从产业附加值顶端的国家获得技术转移,利用比较优势进行生产发展,进而推动经济增长。[3]

总体来看,以增长经济学为基础构建的要素禀赋和外生变量的基本理论架构可以为我们中长期经济结构的转型和调整、扩大就业和提高劳动者收入、进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带来启发。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工作面临的挑战

根据国家统计局定义,中等收入家庭是三口之家年收入在10-50万元,是一个跨度很大的区间,在2020年约占全国人口的30%,即4亿人左右。李实[4]发现,以工资性收入为主的中等收入者占总人数的60%,其中大多数属于抗风险能力差的“脆弱”中收,相对而言,财产收入为主的人群占比较小。这也说明包括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在内的劳动所得是大多数中等收入者的主要收入来源。也就是说,稳定中等收入群体的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并不断拓宽其收入来源,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工作的重要任务。在当前经济增速放缓、不平等加剧的大背景下,失业、降薪、资本市场风险、民营经济萎缩和人才供需结构失衡以及非技能产业工人缺乏高质量的就业机会的问题,直接成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工作的重大挑战。

(一)挑战一:失业、降薪和资本市场动荡

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这三重压力在劳动就业和资本市场的表现尤为突出,劳动力市场的降薪、失业等问题以及资本市场风险成为阻碍实现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这一目标的关键因素。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是一个独立、非营利性的知识创新与公共政策研究平台。由华南理工大学校友莫道明先生捐资创建。IPP围绕中国的体制改革、社会政策、中国话语权与国际关系等开展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知识创新和政策咨询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IPP的愿景是打造开放式的知识创新和政策研究平台,成为领先世界的中国智库。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研究生就业和研究方向关系大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