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观想法就是气功想象法,对吗?

打通中脉是众生脱离苦海的捷径

中脉被藏密称之为"命脉","大道脉",梵语称作"啊缚都底",藏语称作"武玛","根打玛","索索玛",这些名称都表示中脉的重要性和功能性。比如"命脉"即表示中脉为一切众生之命根,这里指其重要性而言的;"大道脉"则代表中脉为成佛之捷径,这里是指其功能性而言的;"阿缚都帝"是梵语,意为能产生俱生妙慧;"武玛"是藏密的称呼,有成就之母的意思;"根打玛"是藏语对中脉的另一种称呼,意为能生一切功德智慧,一切由此而生之意。
中脉之重要,是因为它是众生脱离苦海的捷径,成佛涅磐的唯一路径。修持密法的第一大成就即是开通中脉。中脉开通后,行者不光是神通具足,而且生死涅磐已无差别,故而《协巴多杰根本续》中有偈云:"气不入中脉者,妄想证菩提,如若手捻沙,欲得酥油者"。

那么怎样才能算是真正打通中脉呢 现在将中脉开通之后的一些现像介绍出来,让大家自己去了解是否开通了中脉。
二。 具备五眼六神通。
三。 修者应具备九彩虹影光明体。
四。 修者所有之言语,一切均为咒语般有奇效。
五。 得十方诸佛之智慧灌顶。
六。 对一切经论通达而无障碍。
七。 通达过去,现在,未来之三世宿业智。
八。 中脉开通之后,修者应大悲普周遍尘中脉开通之后刹,无时间空间之限制。
1。不要用功法治病。当然,修行一段时间之后有了一定的治疗效果,也是正常的。如果没有,更应该视为正常。
【原理】:人类的绝大多数疾病是心病。心病既除,大多数人的身体疾病往往逐渐自愈。既然斩草须除根,不必枝叶动刀,那么,就不必针对一个又一个的疾病去费心地修练了。不过,功法是在潜意识层次修行,是"灵魂深处的觉醒",修行成果反映到身体层面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因此,不要急功近利地去追求疗效。
2。修行中有什么身体感受,不要在意。尤其是千万不可追求时下正时髦的各种身体觉受,也不要顺应身体或心理的需求享受或厌弃某些觉受。
【原理】:有没有所谓觉受并不表明修行境界的高低,相反,注意任何觉受都会使修行仅仅停留在身体阶段,耽误了更深层次的探求。
3。应该以认真的态度去做每一步,哪怕某些步骤看起来没有意义。并且在本阶段,不要随着自己的意愿修改修行步骤,否则,可能还得从头再来。
【原理】:一年级的课程都是大同小异的,你不必选来选去。另外,如果你不定下心来学完哪怕最次的一年级教程,你恐怕将一直停留在一年级水准。
4。如果修行中途被打扰,没关系,立即起身去处理一下,找机会再来。没有什么惊功之说,也不要责备各种干扰因素。
【原理】:修行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且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不是出家人,我们更不提倡脱离生活的纯粹修行,因为那不现实。因此,修行不该是一种压力,不该成为生活的对立面。只有修行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它才会长久。事实上,哪怕你只修了一步,也已有了这一步的成就了。
5。功法重在修心,因此,各步骤中所推荐的姿势,气路,意念等都不是死套路,应注意体会其中所暗示的人生意蕴。出於同样的原因,功法尽管看起来是一种专修的法,最好的修法却是在曰常生活中不修而修——悟即是修。当然,拿出一定的时间专修也是必需的,尤其是在初期。
【原理】:佛教的基本世界观里讲"万法唯识",是说万事万物只是一种心识通过修练功法可以证到这一点。这是后话。不过,功法的出发点及其归宿是彻悟人生的真谛,这也要求修行者不要在技巧之桥上作过多的停留。

1。暂时封闭,确信在静坐期间无人打扰。
2。声响熟悉,确信不会突然传来怪声,确信不会有什么特别的声音会吸引你的注意力。
3。通风良好,确定周围的气息已经可以习惯并能逐渐漠视。
4。杂事已了,确实没有必须在静坐期间去做的事情。
5。安全舒适,确信静坐期间不必担惊受怕或因衣,食等问题而有不适感。
这样准备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修行。这样营造外部环境,其实是在调整心理状态,倒不是一定要作出什么严格的准备才可以正式开始修练。所以,不可忽视这一步,也不可太认真。我们的人生太紧张,生活环境给我们的压力也太大。能够这样地准备,不是一件很难得的事情吗 当修行者这样准备时,他已从对外物的依恋中解脱出来,开始进行生命内求了。是的,让我们从纸醉金迷,五光十彩的歌舞厅,社交场,从美酒佳人,好马名车的陶醉中暂时走出来,进入一个仅仅属于你自己的封闭世界中,体验一下生命本身吧!

1。把光线调整到自感最舒适的状态。
2。找一个自感最舒适的方向。
3。用一种自感最舒适的姿势在垫子上坐稳。
4。自我确定一段可以保证坐到底的时间。
5。最后确定一下第一步是不是已做好。
这已经是开始修练了。试想,我们曾有过多少次机会允许自己这样舒服 即便夜晚,若非已是万分疲惫,我们往往难以停下忙碌的身体。然而当你把疲惫的身体扔到床上时,你又把这份疲惫带到了梦中。让我们主动地给自己一段放松的时间,留出一个没有外界感官刺激的时刻,去生命的自身寻找一份舒服的感受吧。

1。晃一晃身体,把每个部位都调整到较舒服的状态。
2。把坐一会儿可能会不适的部位多活动一下,以保证可以保持较长时间不动。
3。确信可以保持不动时,告诉自己正式开始坐禅。
4。整个坐禅期间如果身体再次感到不舒服,可以重复这一调身过程。
人类的习惯性趋向是极其顽固的。坐得久了会累这种潜在意识是静坐的最大敌人。其实这是心理暗示的恶果。经验曾告诉我们,如果不在意,人常常可以坐很久。所谓修行,最根本的就是改变,调整这种与生俱来的思维趋向。这一步的目的是提前实现某些习惯性趋向并暗示自己可以坐很久。

1。开始注意自己的呼吸,感受吸进呼出时身体的变化。
2。更深一层地感受吸进呼出时身体的细微变化。
3。感受呼吸的具体部位。
4。注意是不是把气吸进了胸部。
5。注意是不是把气吸进了腹部。
6。注意是不是把气吸进全身后又从全身呼出。
7。注意全身通透的感觉。
呼吸是人类最主要,最永恒的事业之一。呼吸是生存的基础。对於常人来说,这是不可停止的第一事务。然而,呼吸是可以减缓乃至在感觉中消失的,这是一个事实。修练一段时间之后即可得到亲身体会。那时,因为这人生第一事务都已平缓乃至无觉了,其他事情也就渐渐地不再令人烦乱了。你将获得一份平和,宁静的人生。这也是一种事实。另外,作为人体第一生理现像的呼吸,对它进行的调整,也就是对全身各器官尤其是内脏的调整。因此,功法从呼吸入手进行修练。更进一步来说,这一步是让你的思维集中起来去观察身体的变化,因此,这种修练也是思维训练的前期准备阶段。下面将会谈到,思维训练是修行的根本功法。

1。感受身体内部通透空洞的状态。这种感受可以认为是一种观察内观。
2。凝神注意,开始进入生命内观阶段。
3。观察身体内部空洞透明的样子,乌蒙蒙,白茫茫,朦朦胧胧,混混沌沌。
4。在中空的身体中观察中脉。这是一条似有似无的亮线,从小腹开始往上通往头顶百会穴(头顶中央部位),大约有麦桔那样粗细。它最初只是一种想象,观察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可以真的看得见,就像梦中看见光线一样清楚地看见。
5。集中精力观察这条中脉。
这一步正式开始进行思维训练。思维是人类的又一根本特徵。如果说呼吸是人类生理的根本基础,那麽,思维就是人类心理的根本功能。从整体上讲,人生是一种感觉。因为有感觉,我们知道自己还活着;因为有感觉,我们分出了自己和世界。世界是感觉中的世界,自己是感觉中的自己。世界和我们自己只是一份感觉物件而已。如果没有这种感觉,我们如何知道自己存在, 世界对於我们又有什么意义呢 !因此,从生理上讲,人生是一系列感觉的集合。那麽,是什么在进行这种感觉呢 是我们的认识。一切感觉都是认识的手段,是认识的触角与资讯源。认识才是人生的根本属性。认识是什么认识,具体表现为人类大脑的思维过程,是人类思维的出发点与归宿。大脑的思维以一定的认识论(世界观)为标准,支配并处理着人类的感觉过程,然后,形成新的认识从而形成各种情绪,表现各种行为。这就是人生的整个过程。由此可见,思维过程是人生的本质过程。因此,功法的主要特点就是以思维为目标进行修练。这也就是佛教中的念力修行。当你内观自身时,其实不是在看,是在想,在进行特定的思维。

佛教强调万法唯识,世事无常。意思是说,万事万物都只是一种认识,一个幻觉,是人戴着有色眼镜所看见的色彩,本质上并没有客观存在的不变的实物。看透了这些,就是看破了红尘。因此,佛法中关於念力(即思维)的修行部分最为详细,精彩。其中,尤以藏密功法最为具体,实用,可操作性及实效性都非常强。
中脉修法是其筑基法要,很值得精修。需要再次强调,这里的观,是想。所说的各种景像,是一种想象,一种幻觉。不过,从机理上讲,平曰里在我们眼前所显现的各种视觉景像,最终也只不过是大脑思维在大脑皮层的一种演化而已,也是一种幻觉。只不过这种景像的形成,在平曰是受到外界的光线刺激,修行时是通过想象而产生。因此,修练时所看见的脉像,光影等幻象,也是可以像平曰所见一样的清楚的。当然,这需要相当的功夫才能达到。这种功夫就是定力。

1。现在,边观脉边呼吸。方法如下:吸气时从中脉的下面往上看,呼气时再从上往下看。均匀呼吸,均匀观察。开始进入中脉呼吸阶段。
2。持续进行中脉呼吸并开始查呼吸次数。一吸一呼算一次。
3。持续数息,出现错误从头再查,直到可以没有错误地查到一千数以上。数息过程中会出现纷乱的思绪或各种感觉,不要管它,一直数息。
4。此时会感到呼吸越来越微弱,越来越缓慢,甚至达到无息状态,即可不必再查,逐渐进入下一步修练。
这一步开始练定力。所谓定力,是指心念可以长时间专注於某一心境的能力,即思维对某一过程的专注程度。这是人生品质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从世俗生活的角度来看,一切事业的成功都是专心致志的结果。从情绪上来看,当思绪可以集中于一境时,我们处於心平气和的愉悦状态之中,反之,波动,混乱,游移不定的思绪则表现出烦乱,懊恼的心情。另外,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讲,念力即意志力,定力则具体指意志力的坚强程度。因此,定力的强弱直接反映着人的自控能力的高低。
所谓定力的修练,就是对於生命自控能力的修练。这是一件极为有价值的事情,因为,人类的自控能力正在逐渐减弱。情绪失控,行为错乱的人越来越多。我们正在成为欲望与情绪的奴隶,社会时尚已深深地操纵了我们。盲从,妄动,放纵,任性,人类正在可怕地丧失自主性。在这个繁杂混乱的时代,为了生命的快乐与自在,我们急需一份定力。
幸运的是定力的修练并不困难。功法提供了一个详细可行的方案。至此,在尘世上飘游不定的你的生命(思绪,意志),可以通过数位的牵引获得一份暂时的平稳与宁静了。然后,继续修练到第七步,不通过数位,呼吸等外助你也可以定下心来,感受生命本身了。那时,获得定力的你,就可以一点点地反省那一缕在定力下变得越来越清晰的思绪,从而认清自我并逐渐走向自我把握,自主自控的自在人生。

1。停止数息之后,随着呼吸的逐渐减缓,感觉恍恍惚惚,平平静静,似已进入深层睡眠,但又较为清楚明白,这已是初步入定了。
2。肯定下这种状态并体味它,延长它,最后逐渐漠视它。
3。不久,当最初确定的时间到了,觉得该收功了,便可以收功。
4。睁开眼,轻轻活动一下身体就算收功了。如果想美容,就用手轻擦一下脸,如果有其他好愿望,就想一下它即将实现。
5。如果时间允许,只要可以在入定状态中保持五分钟以上,就直接进入入定功法的修行。
这里谈了初步入定的一些觉受。但这并不是标准。其实不必去计较什么是入定。只要能够做到系心於一境并能用较长的时间保持在这种平和宁静的心态之中,定力的修行已经获得成功了。
这样的入定是一种零态,仿佛让你回到了婴儿状态,生命可以从头开始了。在这种状态之中,你的身体得以放松,你的灵魂得到净化。它把你紧张的情绪松弛下来,让你忙碌的人生得到休整。这是一个补充生命能量的过程。这更是一个反思自我,调整心态的过程。

通过入定,你将发现生命还有某种未曾体味过的内在的愉悦。这将让你不再过於依赖金钱,酒色,娱乐,社交等外在的生存手段,让你明白可以用一种非常便宜的生命内求的方式实现快乐人生。
另外,入定的状态,是真正的静心状态。这样的时刻可以让你看清自己的欲求与愿望,给自己机会令你理清思路,找到苦恼的根源及其趋向,并在意识的深处进行悄悄地自我调控。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是最有效的催眠术,最有力的心理分析,是真正的自由联想治疗法,最彻底的印痕清新技术。心理学的归宿或许就在这里。
第七步中有一个小步骤大体点出了这种技术的基本思路:"如果想美容,就用手轻擦一下脸,如果有其他好愿望,就想一下它即将实现。"这样做一下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不过,要想真正有效,恐怕需要相当程度的念力修行功底。

1.必须通过初级功法的修练,至少可以保证五分钟的入定。
2.暂时放下争斗的心,修行期间不再怨恨或厌烦什么人、什么事。
3..暂时放下算计的心,只当进行了必要的一小段睡眠,不要指望通过修行能获得什么。
4..暂时放下追求的心,只当无所事事地玩了一会儿,原本不指望成就什么。

1.盘坐。随着修行时间的增加,逐渐由自然盘发展到单盘、双盘。不必硬坐,只待水到渠成。
2.调身。坐直,放松,手结定印,双目垂帘,舌尖微顶上颚,下颌微微内收。 3.调息。参照初级功法,逐渐达到微息乃至无息。
4.入定。逐渐入定,达到身不动(想动也动不了)、气息稳(想快也快不了)、思绪平缓明晰(思而不乱)。

1.入定并不是昏沉、迷糊。初步入定之后,思绪依然存在,甚至还会更加心潮如涌。不过,此时的思绪尽管也是如此潮涌而来,却变得明晰条理。不要控制,静心旁观。

2.之后,逐渐理清这些思绪的脉络,看清楚你在想些什么,想了多少。
3.追朔这些思绪的来源,看它们是在何时、从何处产生出来的
4.在思绪刚刚产生的时候就发现它们,然后一直跟踪观察,直到它被新的念头所代替。
5.就这样理清思绪的来龙去脉,看一个又一个念头象肥皂泡一样地产生、消逝,最后又被另外的念头所代替。

1.当静静地观察思绪的生灭时,各种感觉会悄悄地象最初的念头一样潮涌而来。
2.还会在眼前出现各种光斑。

3.还会出现各种极其微弱的声音。

4.或者出现各种莫名其妙的香气。
5.象第三步一样理清它们的来龙去脉,看它们一个又一个象肥皂泡一样地产生、消逝,最后又被下一个所代替。
6.如此渐渐明白各种感觉都具有共同的特点,它们其实也只是一种思绪而已。

1.用足够的耐心旁观各种思绪与感觉,不控制也不强化,渐渐地它们变得越来越少。
2.渐渐地只剩一缕若有若无的思绪,它可能是一种感觉、一个光斑或一种声音、一种气味等等。
3.渐渐地这一缕思绪也会消逝,仿佛进入一片空白的状态。这时,应该明白,这种空白也是一种思绪。
4.就这样保持在一种有相或无相的专一思绪之中。

1.当生命在****中成为一缕最后的思绪时,这思绪不仅若有若无,而且还是忽来忽去的。
2.观察这种若有若无、忽来忽去的秩序,会发现那是一个奇妙的旋律,仿佛夜湖上荡漾着的漪漪微波。
3.感受这个旋律并跟踪它、追随它。

1.继续静静地感受、追随生命深处的那缕旋律,从细微之处注意自身的意愿与它的不同之处。
2.逐渐地发现自身的意愿正在靠近那缕旋律。

3.自己的意愿正在符合自然的旋律。

4.自己成为那旋律本身。
5.极其细微地感受这个时刻。
6.如果有信心,试着探求这是怎样一个时刻,自己和那旋律背后还有什么。寻找时空背后的时空,观察观察背后的观察。如是进入高级功法的修行之中。或者当时间已到,慢慢出定。

高级功法:归真 注意事项:
1.本功法中的每一步都可以很明显地得到体验。因此,如果前一步没有很肯定地证验到,不可接下去修练下一步。
2.如果修练本功法出现特异功能,不可暴露,更不可炫耀或妄用。

3.本功法不拘泥于姿势及场合,也不必计较修行时机与方式。
4.本功法的归宿是返回普通生活中去,以大出世的心大入世。一步一步的修练步骤就是这样安排的。
5.本功法的证研、体会及修行中所得出的独特结论,不可与平常人谈。
6.本功法修成后自己自然会明白,那时可以去找得道者求证,然而,这里预先提醒,最终认定你的是你自己。
7.以第一步所列出的标准反复反思、追问、调整自己的心态,然后才可以进入高级功法的修行。做不到时不可妄练,以免走火入魔。

1。以接纳一切的心态,不带任何先入之见地进入深层生命的探求之中。出现任何现像,得出任何结论都泰然处之。
2。以大无畏的勇气进行生命探险,敢於面对新感受,新境界。
3。高度的自信,彻底的自立。相信自己完全可以处理好修行中出现的任何问题,决不向任何神灵仙怪求助,也不过多的听人说三道四。
4。彻底放松,完全自然,释放生命深层的力量。准备倾听并追随内在生命的固有旋律。
5。博大的胸怀,融合无碍的心。准备同化一切外在的对立,消弭所有内在的矛盾。在修练中已没有敌人,没有业障,没有心魔。
6。淡泊平静的心态,不贪恋良性的境界,也不拒绝自然而来的不良感受。

1。当再次经历了功法的全部过程之后,渐渐进入那个和谐的时刻,自己成为自然的旋律本身,两者了无区别。
2。观察这种了无区别:自己的思绪融合在自然的旋律之中,随着那旋律在宇宙时空中缓缓地荡漾;自然的旋律在时空中波洄洋溢,仿佛是自己的思绪在宇宙中忽隐忽现。
3。由体察那个旋律(即自己的思绪)慢慢地转向体察旋律背后的背景。那是一个巨大的黑洞,在那里,仿佛悬挂着茫茫的宇宙太空,又仿佛可看见浩渺的历史进程。
4。悄悄地,小心地,仔细地洞察这个黑洞。

1。然后,悄悄地,小心地,慢慢地去看黑洞的背后。
2。黑洞的背景还是一个黑洞。
3。继续探究,发现这是一个层叠的世界,可以无限地延伸下去,直达无底的深处。
4。那麽,是什么在进行这种观察,探究呢 当自己在这样进行观察,探究时,再问:是什么在观察,探究这种观察,探究呢
5。如是发现,观察的背后还有观察,探究的背后还有探究。继续内省这些所谓的观察,背景,黑洞,探究等。一层层地下去,进入最深层的生命内省之中。

1。进一步的内省就会发现,所谓的观察,探究是在那黑洞中进行的。思绪在一个黑洞般的背景中运行。黑洞一样的时空背景是思绪存在的依据,又是它运行的座标。
2。同样又会发现,那黑洞的状态及其限度是由观察它的那缕思绪决定的。思绪仿佛投向太空的目光,它看多远,宇宙就有多大。因此,游丝一般飘渺的思绪,反过来又是那黑洞一样的时空背景的依据与座标。
3。深深地体察自心的思绪与物化的时空之间这种互为依据,互为座标的关系。
4。再进一步,当这样观察游移的思绪与作为背景的时空时,发现这种观察是一种超观察,它作为一种更深层次的思绪是在一个更广阔的时空背景中运行的。如此可以一直层叠地探究下去。然而,无论探究得多深,思绪和时空之间一直是互为依据,互为座标的。
5。於是相信在自心之外确有一个时空背景在那里客观存在着,不过,这种客观存在是一种观察中的存在。有什么样的观察,就有什么样的存在。

1。通过对思绪及其时空背景的省察,终于醒悟到从认识的角度上讲,生命本身及作为生命背景的宇宙都只是一种观察,是思绪运行的一种轨迹。这缕思绪可以采取其他的运行方式,那时,自心所面对的世界将是另外的样子。
2。开始尝试改变思绪的运行方式:闭目内观体内的空灵,透彻,然后,再次观想中脉。这次,中脉已变得更加清晰,明亮。
3。进一步在中脉两侧观想左右两脉。然后,观出中脉各轮。如是长时间地观想三脉七轮,越细越清楚越好。(脉轮图样见附件)
4。当功法所观想图样已修练到位,得到了肯定的证验之后,自己选择一个未曾见过的观想目标(如佛像,神灵或一朵花,一缕香气等),以上述方法观想出来并且达到活灵活现,伸手可及的程度。
5。当如此虔敬地修持到底达到功德圆满,观想中的一切大都可以心想事成或哪怕其中的某一项已得证验之时,就可以证明生命及宇宙果真只是一种观察方式而已。
6。如是进一步悄悄地进行幻化实验,获得更多的神通变化。

1。在尝试从思绪中幻变一切之时,注意在实际生活之中观察,探究身边的万事万物是如何从与生俱来的思绪中演变,幻化而成的。
2。观察,体会大自然的秩序,从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幻之中看出一种人力不及的天意。
3。在生活的背后,从生命的深处寻找那缕神秘的秩序,看清那里存在着的同样一种天意。
4。这天意其实是一种自然秩序。看自己的思绪如何观察,追踪这种秩序,然后再次明白这秩序与思绪互为依据,互为背景。
5。体会自己的思绪与自然,社会秩序的和谐,同一的关系。
6。坐禅时在想象中感受自身与宇宙的和谐统一,生活中用现实证验这种关系。

中脉开通后的十二种境像
1 眼睛清澈明亮,眼神坚定有力,目光像能够穿透人体,物体一样。道家所谓" 碧眼方瞳是神仙",指的就是这种修炼者中脉打通后百脉皆通时出现的境像。
2 体内产生所谓的"内华"如同春回大地,冰雪消融,温暖四肢百骸。正是"苦尽甘来,其乐无穷"。
3 深层潜能被开发,天魂显现,可真正"沟通宇宙资讯,能量与体内气机交融, 从而自然转化自成为自身所需的能量物质,感应元气,元光,母音" 。
4 身安神安,对事物反应异常灵敏,心灵精神进入空明清醒境界, 进入心如明镜,纤尘不染的境界。
5 心灵深处自然产生出一股强大的内在吸引力,使心不外弛,神气内敛, 身心自然离相离欲,虚空静定,无为而为,妙用无穷。
6 静坐时,体内产生一种向上的引力(如同有一无形绳索将身体向上牵引),自发的将头顶,身体拉直,调正,自发无为的调整身心境界。
7 腹腔自动向脊背收缩,出现前腔紧贴后背现像,玄关自发产生一种聚散开合的虚灵神性。
8 内在气机绵绵,自运不息,消化吸收功能异常强健,排泄系统异常通畅。放屁极大,小便无一点臊臭味。群阴消尽,通体纯阳。
9 能够舍弃"我执","法执",进入自然无为,灵感境界。终曰心旷神怡, 神清气爽,体内散发着清幽淡雅的芳香。
10 气质超凡脱俗,光彩照人,出现精足不思淫,气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眠的"三不思"超然境界。
11 给人治病手到病除,人至病愈。治愈率非常高,能够标本同治, 治愈后不易复发,甚至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动作便能深深感染他人, 震撼病痛者的心灵,在无意识的状态下病痛者不知不觉中,心思豁然开朗,疾病顿然消失。
12 出现胎息,止息,气住,脉住的特异呼吸生理现像。

}
  • 出版社:人民体育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0年2月
  • 版权提供:人民体育出版社

出版社: 人民体育出版社; 第2版

《瑜伽气功与冥想》是一本比较完整、内容详尽、颇具权威性的著作。柏忠言瑜伽大师和他的弟子外籍华人张蕙兰女士是东西方瑜伽学院的创始人,他们多年从事修习和教授瑜伽功法,对瑜伽功法有较深的造诣。《瑜伽气功与冥想》将助你:消除压力;恢复体能,增强活力;增加肌肉关节的灵活;获得身、心、灵的健康;不出家即可练习瑜伽。

更多时尚新贵、美容宝典,新书、热书、畅销书,点击进入:

跟蕙兰学瑜伽,20年来*经典的瑜伽书籍,瑜伽爱好者**研习伴侣。

本书将助你:消除压力;恢复体能,增强活力;增加肌肉关节的灵活;获得身、心、灵的健康;不出家即可练习瑜伽。

本书将为常年练习及初习者的理想之选!

荣登**销售的这本书与悠久古老的瑜伽艺术一样,不但经得起早就通过时间的验证了。由“当代中国瑜伽之母”线蕙兰和柏忠言先生合著的这本内容权威且广博精深的书籍,中国的许多瑜伽教师,不仅自身依循此书练习并以其为教学范本。

本书就像在中央电视台上长期播放的“蕙兰瑜伽系列”和其他蕙兰瑜伽影碟一样,对不同程度的练习者都提供了*完美、*完整的指导和资讯。您定能获益匪浅!

《瑜伽——气功与冥想》一书与悠久古老的瑜伽艺术一样,不但经得起且早就通过时间的验证了。

本书在1986年初版,其受欢迎的程度与年俱增。有许多人均循此书习练而成为现今在中国的瑜伽老师,由此可见此书的宝贵价值之一斑。其中有许多人还是坚持不懈地修习此书并以其为授课教材。

张蕙兰女士随着柏忠言先生把瑜伽经由此书介绍到了现代中国,也经由她长期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蕙兰瑜伽电视系列”,使许多人都很亲切地称呼张蕙兰老师是当代中国的“瑜伽之母”。

此书内容是如此的广博精深,纵使已跟着习练了多年,但每次再读时,却总有更新的资讯出现。所以在瑜伽的领域里,无论你是初学或已是修习者,在未来多年的日常生活中,你都能从书中找到不同凡响、实用性极高的宝藏,这是我们紧信不疑的。

柏忠言,当代造诣深厚正统的瑜伽宗师柏忠言(瑜伽名字是悉达斯瓦鲁普·阿南达)来自于包括了像罗摩奴阁、柴坦尼亚等著名的历史人物的一脉。这个历史悠久的师徒相传是从最初最有权威的薄伽梵史利克尔史讲授瑜伽最高层次的权威文献《薄伽梵歌》开始的。 柏忠言教授瑜伽超

把中国气功和印度瑜伽冶一炉

第一篇 瑜伽姿势(阿萨那)和瑜伽洁净功法

第一章 瑜伽姿势练习——导言

第二章 瑜伽姿势学习课程与日常修习计划介绍

第二节 姿势日常修习计划

第三节 年纪较大者用的特别学习课程

第四节 姿势日常修习计划(年纪较大者用)

第三章 瑜伽姿势功法(阿萨那)

第三节 罐头开启器和式

第五节 圣哲玛里琪第一式

半莲花坐单腿背部伸展式

第四章 瑜伽洁净功法——导言

“商卡·普拉刹拉那”洁肠法

“巴斯蒂”法(Basti,即瑜伽灌肠法)

特拉他卡法(Trataka,一点凝视法)

第六章 瑜伽休息术——导言

功法一 观察心灵的内容

功法四 观察梦境(清晰梦)

第四篇 瑜伽冥想及有关功法

第八章 瑜伽冥想的目的

第九章 克服愚昧无知、激情和善良三态的影响

第十章 瑜伽冥想前的预备功和其他瑜伽冥想法——导言

第十一章 瑜伽师论人的构成和瑜伽经络系统

第十二章 瑜伽冥想姿势(阿萨那)——导言

第十三章 调息法——导言

关于练习调息法、收束法与契合法的

瑜伽呼吸——自然而完全的呼吸

“昏眩”式调息(可替换做法)

第十四章 收束法和契合法——导言

性能量运行契合法(VajroIi)练习——导言

性能量运行契合法(常规形式)

性能量运行契合法(极端形式)

区别提肛契合法、收束法和性能量

极端的“舌抵后腭”契合法(哈他瑜伽形式)

第十五章 提升生命之气——导言

功法一:观想和刺激某些气轮

功法二:观想和刺激某些气轮

功法三:观想和刺激某些气轮

功法四:观想和刺激某些气轮

功法五:观想中经苏舒姆那管道

功法六:清理中经苏舒姆那管道

功法七:清理中经苏舒姆那管道(可替换做法)

功法八:热蜜露流契合法

功法九:唤醒昆达利尼蛇

功法十一:观想昆达利尼蛇

功法十二:昆达利尼蛇瑜伽

功法十三:昆达利尼蛇瑜伽

功法十四:昆达利尼蛇瑜伽

功法十五:昆达利尼蛇瑜伽

一份提升生命之气的修炼计划

提升生命之气练习的各种困难和危

第十六章 瑜伽语音冥想——导言

2.噢(口姆)母·哈瑞·噢(口姆)母

3.哈里波尔·尼太一戈尔

5.玛丹那一莫汉那·木哇利·哈瑞波尔

6.戈帕拉·戈文达·哇玛·玛丹那一莫汉那

瑜伽语音冥想术的其他练习方法

关于修习瑜伽语音冥想术的一些建议

第十七章 几种不同形式的禅(冥想)

第十八章 瑜伽冥想结语

第五篇 习瑜伽者的生活方式

第十九章 生活方式——导言

第一节 不服用任何致醉物

第三节 不搞不正当的性行为

第四节 素食(不吃肉类)

附录 疗效及对人体各部分锻炼作用的索引

瑜伽和印度教 印度教对于灵魂和肉体的关系是这样认为:生命不是以生为始,以死而终,而是无穷无尽一系列生命之中的一个环节,每一段生命都是有前世造作的行为(业)所决定。 动物、人和神的存在都是这个连锁中的环节。一个人的善良品行,可以使他升天,邪恶则能令

第四篇 瑜伽宰相及有关功法

瑜伽冥想术的目的在于获致内心和平与安宁。然而实际上远不止此。瑜伽冥想术的目的是达致无限的精神之爱、欢乐、幸福和智慧。在《薄伽梵歌》一书中,克乐史那(Krsna)说——

??当一个人由于修炼瑜伽而使其心灵完全脱离物质性的心理活动时,这么一种瑜伽修炼的至善阶段就叫做入定或三昧境界(Samadhi)。在这种欢乐状态中,人就处身在无限的超然幸福里,并通过各种超然的感官而自得其乐。确定这种状态之后,人就再也不会离开真理,而一旦获得这种成就,他就会认为:没什么能够比这收益更大的了。

??——《薄伽梵歌》第六章第二十至二十三颂

??我们大家都想快乐幸福,这是极为自然的。有些人错误地认为:习瑜伽者不要或不关心幸福快乐。习瑜伽者是要幸福快乐的。在这方面,习瑜伽者和别人完全无异。但瑜伽者在谋求幸福上更为合乎科学得多。他分析过:幸福可以在哪里找到,在哪里找不到;或者更确切地说,他分析过:哪里找得到多少幸福,而在别的某处,找到的幸福以是怎样地多得多。

??习瑜珈者的结论是:大多数人在追求幸福中到头来反而落得痛苦不幸。

??瑜伽师说,原因在于愚昧无知。如果不说是大多数人,确实有许多人试图寻求幸福的方法全是尽量多地谋求感官上的快乐感受。但是,就算是那些极为富裕、因而物质感官享受设施应有尽有的人们也还是痛苦不幸的。事实上,这样的富人往往比那些不那么富裕的人还要痛苦不幸些。

??瑜伽师根据他对别人的这些观察心得,以及科学地观察自己从感官享受中得到或没有得到的那些真正而又持久的幸福快乐究竟有多少分量,他就合乎逻辑地判断:从令人愉快地感官经验中获得的幸福分量极为有限。这种幸福极为浅薄,瞬息消逝。

??正如对于一个在沙漠中受着酷热煎熬而濒临死亡边缘的人来说,一两滴水无法解除他的干渴一样,同样地,从感官享受中获得的极度有限的幸福是不可能令人感到满足的。

??而且瑜伽师还观察到:为了争取这一点点分量极为有限的所谓幸福——实际上根本不是什么真正的幸福——人们还在经历如此多的忧患、哀伤,等等。换言下,不仅感官享受不能令人满足,而且,如果人们把实现这样的感官享受认作自己的人生目标的话,他就会受到忧虑、愤怒、懊恼失意等等的百般折磨。这样一名享乐主义者是在为了这么微小的一点东西而付出巨大的代价。他从自己感官享受中获得的细微份量的幸福完全是得不偿失——真的,为追求这种幸福所引起的痛苦不幸已经把这丁点幸福给抵销了。

享乐主义者总是时刻忧心忡忡。他的忧虑起码有五种直接原因。第一,他害怕得不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为了从事感官享乐,他需要获得感官享乐的各种对象(事物)。无论他得到了多少,他的欲望总是永远无法餍足,即总是感到空虚,因此,他总是要求更多的东西,得寸进尺。换言之,他总是担心自己所拥有的还不足够。他还老是担心自己值得不到所追求的新“事物”。

??享乐主义者忧心忡忡的第二个原因是追求意中物总有不可避免的失败。这就引起懊恼失意与愤懑心情。

??享乐主义者忧心忡忡的第三个原因是他害怕失去他已拥有的感官享乐的事物。这还包括(但不只限于)他对自己死亡的下意识的恐惧,因为在死亡时他所拥有和眷恋执着的一切都会失去。这样一个享乐主义者总是时刻都充满极度惊惶恐惧的心情。

??享乐主义者忧心忡忡的第四个原因是他知道,尽管他成功地获得了人生中的各种感官享乐,却还是得不到满足。这使他感到自己的生命虚度了,缺乏人生的目的——可是,他还不愿意承认这一点,或者对此采取什么措施,于是,他继续试图说服自己和他人相信:自己是幸福的。

??享乐主义者老是忧心忡忡的第五个原因是他失去某些原已拥有的东西。人的一生自始至终总有一些他拥有的事物不断地被盗、遗失、损坏等等。因此,眷恋着这样一些所有物的人就接二连三地体验到恶劣、痛苦的心情。

??忧虑自然还表现为以下各种情形,或直接引起这些情形:愤怒,懊恼失意、嫉妒、混乱迷惘、说谎、欺、偷盗,等等,有时甚至还引起狂暴的行为。

??这种忧虑及有关的各种情结(愤怒、嫉妒、恐惧,等等)也会带来种种身体问题和疾病。从消化功能失调到高血压及心脏等等许多疾病和不适,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一个人潜在的忧虑、紧张、愤怒、恐惧,等等上面。

??此外,人们还认为,这种内心的痛苦和混乱正是使人们转向诸如毒品和酒精一为摧残身心的事物的主要原因。自杀差不多总是内心痛苦的结果,当然是无疑的了。因此,瑜伽师清楚地认识到:要在物质感官享乐中寻求幸福和满足的企图不会导致幸福,而只会导致内部与外部、精神与肉体的痛苦。

??一个有智慧的人不去参与那痛苦的源泉,这痛苦之源是由于与物质感知接触而形成的。昆悌(Kunti)的儿子啊!这样的欢乐有始也有终,因此,智者不以此为乐。

??——《薄伽梵歌》第五章第二十二颂

??因此,瑜伽师结论说:为了得到真正的幸福快乐,人就必须摆脱种种物质欲望,并从而摆脱一切与物质欲望相联系的愤怒、忧虑,等等。

??如果一个人在放弃目前这具躯体以前,就能够按捺得隹种种物质感官的怂恿,并且能遏制住欲望与愤怒的力量的话,他就成为一个瑜伽师,而且在现世中也得到幸福。

??——《薄伽梵歌》第五章第二十三颂

??并不是瑜伽师对幸福快乐不感兴趣。他是感兴趣的,但他明白到:真正的幸福是在内里的——真正的幸福是品尝到内心和平、智慧和精神之爱的蜜露。

??当一个人内心幸福,内心积极活跃,内心欢欣鼓舞、一片光明,那么实际上他就是完美至善的神异术士了。

??——《薄伽梵歌》第五章第二十四颂

??物质欲望藏寓在心灵中,因此,要征服种种物质欲望,即欲念,人们就必须征服心灵。人们必须成为心灵的主人,而不是成为心灵的奴隶。由于心灵是各种感官的君王,要征服心灵或要成为心灵的控制者,就是要成为一切感官的主人。一个成了心灵的主人的人,梵文就叫“戈斯瓦米”(goswami)。

??凡是想认识瑜伽或修炼瑜伽有所成就的人都应该理解梵语词“戈斯瓦米”及其反义词“戈达斯”(godas)。梵语词“戈”(go)的意思是感官(包括心灵和藏寓在心灵中的各种欲念),“达斯”(das)的意思是奴仆。因此,“戈达斯”的意思是各种感官的奴仆。“斯瓦米”(Swami)的意思是主人。因此“戈斯瓦米”的意思是各种感官的主人。

??做一名习瑜伽者就是要做一名戈斯瓦米。一个“戈达斯”决不是什么瑜伽师,哪怕他自封为瑜伽师也罢!

??当一个人摒弃了一切物质欲望,他既不为物质享乐而奔忙,也不从事于追求成果的活动时,就可以说已经达到瑜伽境界。

??——《薄伽梵歌》第六章第四颂

??当习瑜伽者通过修炼瑜伽来制约自己的内心活动,并进入了超然存在的境界(Transcendence)——彻底清除了一切物质欲念——就可以说,他已到达了瑜伽的境界。

??——《薄伽梵歌》第六章第十八颂

??这样一个戈斯瓦米,即心灵与各感官的控制者,也称为一名王瑜伽师(rajayogi)。梵语“拉扎”(raja)的意思是国王、君主。心灵是各种感官的君王。如果你控制了心灵,那你也就控制了所有其它的感官。如果你控制了心灵这一个君王,那么你也就成了君王,即心灵各各感官的君王了。

??要成为一名王瑜伽师或戈斯瓦米,也就是要实现入定(Samadhi)境界——而这就是获得解脱。这就是一切瑜伽师的结论。

??而实现的途径就是瑜伽冥想。

??一切真实无讹的瑜伽冥想术的最终目的都在于把人引导到解脱的境界。一名习瑜伽者通过瑜珈冥想来制服心灵,并超脱物质欲念,感受到和原始动因(TheOriginal Cause)直接沟通。这给他以人所能有的最高幸福。

??瑜伽冥想自然也对人的身体健康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就连一名初学的瑜伽冥想者由于内心更为平静,也会感到自己少一点紧张、怒气,等等。这顺次以意味着,他较少可能患下那许多由紧张与忧虑引起的疾病。在某个意义上说,由于人的免疫系统是和人的心态紧密相连的,可以说,瑜伽冥想是有力的预防性医药。

??瑜伽冥想练习者也更能做到放弃那些对其健康极有摧残力的坏习惯,如饮酒、吸烟、吸毒、不正当的性行为,等等。这样的瑜伽冥想练习者做出最为残害身体的行为——自杀——的可能性就更小了。

??习瑜伽者深信:瑜伽冥想是确保身体与精神两方面都健康的关键方法。

第九章 克服愚昧无知、激情和善良三态的影响

为了更多地认识克服物质观念的瑜伽冥想方法,你就必须很好的掌握古代瑜伽关于物质自然界三种状态的传统概念,即愚昧无知、激情和善良(尽管你可能不赞同这些概念)。

根据瑜伽师们的说法,自我,即人,由于受到自然界三种状态的蒙蔽,所以是受控制、受支配的。如果一个人处于愚昧无知状态的影响、支配下,就会希望获得某一特定类型的感官享受——例如,他可能想睡眠或被麻醉。另一方面,如果一个人处于激情状态的影响支配下,他可能要作性的享乐。而如果他是处于善良状态的影响支配下,他可能要享受在公园或农村度过和平宁静的一天。因此,在所有这些情况下,人的欲念的性质是由物质自然界中哪一种影响、支配着他的状态(愚昧无知、激情和善良)来决定的。

按瑜伽师的看法,只要一个人仍然是受到物质自然界的三种状态即愚昧无知、激情和善良的支配,他就不是自由的——还没有从物质欲念的羁绊中解脱出来。要从物质欲念中解脱出来,他就必须超脱自然界这三种状态的影响。

按瑜伽师们的看法,每一个人都被愚昧无知、激情和善良所蒙蔽着。可是,在任何特定时刻这三者中总有一种占着主要地位。例如,一天的某一时刻,一个人有可能受愚昧无知状态的影响多于受激情良善影响。而在另一个时刻,他就更多地处于激情状态的影响下。因此,虽然这三者经常总是有点活跃,但在特定时刻,总有一种或另一种状态是主要的状态。克乐史那在《薄伽梵歌》里说——

??婆罗多族的儿子啊!有时候,激情状态盛极一时,就把善良状态克制下去了;有时候,善良状态比激情状态更强大;而另一些时候,愚昧无知的状态又占统治地位,压倒了善良和激情状态。这么一来,物质自然界这三种状态之间总存在着谋求最高统治地位的竞争。

??——《薄伽梵歌》第十四章第十颂

??《薄伽梵歌》一书透彻地描述自然界三种状态的特点。据说,愚昧无知(梵文tamas,音译塔玛斯)是下和最坏的。

? 婆罗多族的儿子啊!愚昧无知引起了一切生灵的幻觉妄想。这种状态的结果是疯狂、懒惰和睡眠,这些结果束缚住受制约的自我。

?——《薄伽梵歌》第十四章第八颂

俱卢(Kuru)族的儿子啊!当愚昧无知状态有了增长时,疯狂、幻觉妄想、怠惰和黑暗就都表现出来了。

——《薄伽梵歌》第十四章第十三颂

??人们认为,处于激情状态下的影响是一种比处于愚昧无知状态下影响更高的境界。然而《薄伽梵歌》说得清楚,处于激情状态影响下确实是不足取的——

??昆悌(Kunti)的儿子啊!激情状态是从无限制的欲念和渴望中产生出来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人们才被限制在追求物质成果的活动中啊!

——《薄伽梵歌》第十四章第七颂

?? 婆罗多族的首长啊!当激情状态有了增长时,重大执着、不可控制的欲念、追求和紧张的努力的种种征象也就都表现出来、发展起来了。

——《薄伽梵歌》第十四章第十二颂

??处于善良状态的影响下比处于愚昧无知和激情这两种状态的影响下无限优越。《薄伽梵歌》把这点说的很清楚——

??当智慧的光照亮了人体的所有户时,人就能体验到善良状态的各种表现了。

??——《薄伽梵歌》第十四章第十一颂

无罪的人啊!善良状态由于比其他状态更纯洁,是光辉四射的,它把人从一切罪恶报应中解脱出来。处于这种状态的人们培育、发展智慧,但是他们却受到幸福这一概念的制约。

——《薄伽梵歌》第十四章第六颂

??从《薄伽梵歌》这一则论述来看,人们可能奇怪:瑜伽师为什么要超越善良状态,或为什么认为有必要超越这种状态。答案可以在克尔史那的这段论述的最后一句话里找到。

处于善良状态的人仍然只是对自己的幸福感兴趣。换言之,虽然他的欲念,譬如说,要比处于愚昧无知或激情状态的人的欲念更纯洁些、更微妙些,但他仍然是以私已为中心的。换言之,他与基本的关心只在于自己的幸福——获得启发的幸福——即处于善良状态。换言之,当愚昧无知状态或激情状态而不是善良状态开始影响他的身心,从而剥夺了他从善良状态所获得的幸福时,这样的人就会感到非常难过和沮丧。他还没有超脱所有这三者的影响——对于这三种影响的自然活动,他不能够保持作为一个不受影响的、超脱的见证人的地位。他还没有达到对整体作出爱心服务的那个台阶的高度上——因此,他并没有真正获得解脱。

(只有)当这个被禁锢在肉体中的生灵能够超越这三种状态时,他才能从出生、死亡、衰老和此三者的痛苦中解脱,而在今生也能享受甘露。

??——《薄伽梵歌》第十四章第二十颂

只有对自身幸福不感兴趣的人才能够真正幸福,这个见解,在愚昧无知的人看来,似乎是怪论,令人糊涂——但是,对于有智慧的人来说,则是合乎逻辑和容易理解的。

??《薄伽梵歌》中,阿乐朱那(Arjuna)问克尔史那——

我亲爱的老师,从哪些征象可以知道这一个人已超脱了愚昧无知、激情和善良三种状态呢?这样的人有些什么行为呢?他又是怎样超脱自然界这三种状态的呢?

??——《薄伽梵歌》第十四章第二十一颂

当一个人面对着启发(善良状态的影响)、眷恋执着(激情状态的影响)和幻觉(愚昧无知状态的影响)时,并不憎恨它们,而当它们消失时,也不想望它们;当一个人像一个毫无关系者那样稳坐着,处于自然界三态物质反应范围之外,他知道只有这些状态在起作用,而自己则保持坚定不移,不为所动;当他对欢乐与痛苦一样看待,对一块泥土、一颗石头、一锭黄金都投以相同的眼光;他是明智的,把赞扬和诋毁同等对待;他宠辱不惊,对所谓私敌、所谓挚友一视同仁,他放弃一切仅仅旨在为他谋取私利的活动——据说,这样一个人就超越了物质自然界的三种状态了。

??——《薄伽梵歌》第十四章第二十二至二十五颂

实现瑜伽至善境界的人就是这样的人:愚昧无知、激情和善良状态在他的身心上发挥作用时,他意识到这种情况,但却体会到自己超脱这种影响或不为所动。这样的一个人既不对这些影响惟命是从(即不对自己的身心惟命是从),也不因为这些影响正在发挥作用而感到憎恶。他是作为一个超脱的见证人来体验这一切的。如果说,他既不把注意力放在这些影响的命令要求上,也不对这些影响惟命是从,那么,他又注意什么,听命于什么事物呢?回答是他把注意力放在自己对整体的服务上,因为他受到精神之爱的力量的鼓舞或推动,而这种力量是超越愚昧无知、激情和善良等状态而与它们迥然不同的。这样一个解脱了的瑜伽师可以比喻为一个专心致志地做自己的工作而对天气不太在意的人。可能是阳光普照的晴天(这个可以比拟为善良状态),或者云霾密布的阴天(这个可以比拟为激情状态),或者是雨天(这可以比拟为愚昧无知状态)。虽然他知道:“啊,今天有太阳!”或者“啊,今天下雨啊!”但他仍然埋头做自己的工作。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科学解释气功原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