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三十年工龄,中专毕业,能评副高工程师吗?

国企正式工三十多年工龄,下岗后自谋生路,退休时前三十多年的工龄是否按国企待遇计算退休工资?

}

据了解到,关于工龄满30年自愿退休的具体情况是这样的。最近很多朋友都在讨论自愿退休一事,那么是不是所有人只要工龄满30年就能自愿退休呢?自愿退休面向的人群是谁?按照工龄退休已经定了吗?下面就跟达达搜小编来详细了解一下吧!

想必大家都看到过网友们期盼的30年工龄自愿退休的,其实政策是真的,不过目前只有公务员这个群体才可以申请。

普通的工人为啥期待30年自愿退休呢?因为多数人都没有什么太高的学历,十七八岁开始打工,如果30年退休,意味着不到50岁就可以领养老金,显然是不可能的。

毕竟在延迟退休的趋势下,能够按时退休都是奢望,怎么可能有30年工龄自愿退休的好事儿呢,从老龄化的程度来看,也是不利于基金的长远发展的。

事业单位的可以自愿退休吗?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龄满30年是不能申请退休的。

目前工龄满30年申请退休的只能是公务员。按照公务员法第九十三条的规定,公务员工作年限满三十年,本人自愿提出申请,经任免机关批准,可以提前退休。

由于公务员法管辖的主体是国家公务员,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福利的工作人员,公务员是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力量,是人民的公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是由事业单位按照人事管理条例的规定,采取公开招聘或是内部竞聘的方式,由事业单位聘用的工作的人员,虽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都是实行的编制管理,都是由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但本质上是有着很大区别的。

按照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的规定,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工作人员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符合国家规定的退休条件的应当退休。目前我国退休年龄的规定,仍然是执行国发(1978)104号文件精神的规定,不管是公务员,还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或是企业职工,都是按照104号文件的精神执行,即男性60周岁,不管是干部还是工人都是一样。女性则有很大差别,女工人是50周岁,女干部是55周岁。

按照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组通字(2015)14号文件精神的规定,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中担任正、副县处级及相应领导职务的女干部,事业单位中具有高级职务的专业技术人员,退休年龄为60周岁,也可以在55周岁自愿退休。

从上述退休年龄的规定中,除了公务员法规定了公务员工龄满30年可以申请提前退休以外,对于企业职工、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都没有工龄满30年可以申请退休的规定。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自从2014年10月开始缴纳养老保险以后,按照国发(2015)2号文件的精神,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达到法定的退休年龄,养老保险缴费满15年可以办理退休,依法享受养老金待遇。这里指的法定退休年龄,就是国发(1978)104号文件规定的退休年龄。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除了按照正常的退休年龄办理退休以外,对于法律法规规定的符合提前办理退休的条件,也是可以办理提前的。法律法规规定的提前办理条件,实际上只包含了三个内容。

一是具有特殊工种工作年限的人员,实际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中,也是存在特殊工种工作年限的,比如公安民警中的部分岗位,事业单位中特殊工作岗位,技术研发中的特殊岗位等,都是符合特殊工种工作岗位的认定条件的;

二是因病丧失劳动能力,经鉴定机构鉴定符合病退条件的人员;

三是工龄满30年的公务员或是工龄满20年,距离法定的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公务员等。

多1年工龄,养老金多领100元?

首先,对于60年代的人来说,目前多数已经面临退休,他们的工龄是包括视同缴费年限和实际缴费年限两种的。

这两者之和才是所有的工龄,视同缴费年限包括国企工作时期的工龄,即便是买断了,退休计算养老金时 ,也是包括在内的,还有知青下乡、服兵役等年限均算在内。

但是,如果恰好在1993年开始工作交社保的话,那么30年工龄就意味着是实打实的30年缴费,养老金每5年差距多少呢?

通过测算我们会发现,多5年的工龄增长大概在500元左右,这是建立在大连市社平工资2022年近万的前提下。

因此,有网友发现,自己多交1年的养老金没有增长100元是很正常的,因为工龄与养老金的关系是通过公式计算得出的,并非是简单的年限乘以100来计算。

以上是工龄满30年自愿退休的全文内容,更多的资讯请访问达达搜首页。

声明:内容来自百度,本文仅让热点观察内容更加丰富,不代表达达搜观点。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

谈新时期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

随着扩招后的大学毕业生涌向市场,就业形势严峻,2002年进入就业市场的高校毕业生总数为145万人;2003年毕业生人数达到212万人,比前一年增加67万人;2004年毕业生人数进一步达到280万人,比前一年净增68万人,增幅达32%。2005年毕业生人数达到338万人,加上历年来未就业沉积下来的毕业生,2005年实际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突破350万。而在国内,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减员增效”的改革和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精简分流”的机构改革。这种就业人数的不断增加和就业岗位相对减少的矛盾使得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是难上加难。

而在就业状况发生很大变化的今天,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却还没有完全适应这种变化,情况令人担忧。许多大学生只把眼睛盯在大城市、大单位、高收入、高地位的工作岗位。据调查,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在择业地点和工资待遇上要求普遍较高。在就业首选地点的调查中,有32%大学生首选上海,28%的大学生首选北京,12%的大学生首选深圳,三个城市加在一起占被调查学生的72%。在对月工资调查中,毕业生求职的月薪底线平均值为2200元,其中选择2000至3000元占到21%,选择3000至4000元的占17%,选择4000元以上的占15%,三项加起来占被调查大学生的53%,可见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之高。

转变就业观念的关键是要走出“期望与现实矛盾”的心理误区。虽然大部分大学生认识到了当前就业形势严峻,但到了实际找工作时,由于不愿意下基层,对职位、工资水平要求过高等心态导致的人才供需借位,仍是阻碍大学毕业生正常就业的主要原因。为此大学毕业生必须调整就业心态、转变就业观念,拓展就业渠道。

一  转变传统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渠道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国家人才资源奇缺,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统分统配”主导高校毕业生的分配制度。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的价值观和择业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择业过程中急功近利,就业时向往东部和沿海的大城市,不愿到小城镇、农村基层及边远地区;对工商、税务、金融等职业趋之若鹜;对待工资及住房条件更是越高越好。这些传统的就业观念还在当代大学生中影响很大,很多毕业生对自己未来的工作单位在地域、待遇、环境等方面都存在过高期望,而这些恰恰给用人单位留下不良印象,严重影响用人单位录用人才。因此,这些就业观念必须及时改变,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

到西部去。我国幅员辽阔,自然资源极为丰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事业蒸蒸日上,特别是经济发展速度举世瞩目,令世人惊讶,然而东西部发展不平衡是不争的事实。近几年来,常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开发西部的英明决策,广袤的西部大地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高校的莘莘学子们也迎来了难得的创业良机,不少学子们响应党的号召,到西部去,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他们背起行襄,带着理想抱负,揣着自信和坚定走向这块神奇而可爱的土地。他们去拓荒,他们去创造,他们去为人民的富裕、国家的富强而奋斗。

到基层单位、生产第一线去。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国家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战略,推出了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重大举措。要实现新的发展目标,必然需要大批人才的支撑,这为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了重要机遇。结合目前的就业形势,到基层、到农村、到中小企业就业,应是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是解决毕业生就业矛盾的根本措施。基层地区和中小企业急需补充人才,是年轻大学生经受锻炼、快速成长的重要天地。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中涌现出一大批投身基层,在生产第一线建功立业的优秀典型,他们在为祖国、为人民、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也找到了自己人生坐标,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人生价值。实践证明,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大有作为,是他们了解社会、报效祖国、增长才干,迅速成才的必由之路。

3.实现从国有单位向民营企业的转变。由于过去一些政策因素的限制(如户籍制度、社会保障等),并且由于大学生对民营企业认识的局限性以及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存在鄙视民企现象。大学生不愿跨入民营企业工作,甚至错误地认为“大材小用、没出息”,这造成了民企人才短缺,劳动者队伍中专业技术人员明显偏低,这也制约了企业的更大发展和水平的提升。应当认识到,和国营企业相比,民营企业更渴望人才,更需要千千万万的大学毕业生加盟创业。毫无疑问,去民营企业就业,对大学生来说有很多很多的机会,是一个广阔的天地,也是一种值得选择的机遇。因为有需求,才有发展的舞台,有需求才有委以重任的可能。

二 先就业,后择业,从“一步到位”到“骑马找马”

毕业生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立业的观念,走一条面对现实、降低起点、先融入社会再寻求发展的道路。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就业时只要有单位接收,就应该先就业,首先融入社会、脚踏实地锻炼自己。工作一段时间后,如果单位不适合自己发展,可以重新选择职业。有了工作经历,各方面的经验和能力肯定会有所提高,时机和条件到来时,完全可以大显身手。

过去几十年,我国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时代,国家不但包城市青年及大学生就业,而且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实行的都是就业终身制。终身制就业观念既影响了过去的一代人,甚至影响到当代青年人。有些大学生在寻找职业时,总希望找一个理想的、固定的、能“从一而终”的工作。其实,在当今的中国这几乎已不可能,即使是国家机关,如今也已经不是“终身”的岗位。精简、裁员、末位淘汰已司空见惯。在市场经济无情的优胜劣汰规则支配下,特别在加入WTO之后,企业融入世界市场竞争之中,生生死死,在所难免。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就业岗位本身就在千变万化,一次定终身的职业岗位已很难找到。因此,大学毕业生比较务实的态度,应当是抓住每一个机会,先明确落实一份工作,有了机会再重新选择职业,发挥特长,这才是有利于就业的。如果过多的挑挑拣拣,难免错过择业的良好时机,到头来留下的就只有“悔不当初”了。

三 勇于创业,由被动就业向自主创业转变

现在的高校毕业生,敢于和愿意自主创业的人不多,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的教育就没有为学生自我创业创造机会和自我创业能力的机制,我们社会还缺乏鼓励学生自己创业,独立发展的制度,但恐怕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毕业生缺乏自我创业的观念,从进入高校求学,选专业,到就学,形成知识和能力。最后到谋业,都很少或者根本没有考虑自我创业,自己给自己造饭碗的可能性、必要性,更没有去考虑自我创业的可能操作性。为了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我们有必要在高等教育中向学生灌输自我创业的观念、方法、技能,提供这样的途径和鼓励机制,让毕业生在进入市场时有强烈的创业意识和意愿。《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指出:“毕业生将愈来愈不仅仅是求职者,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今天,“就业难就创业就业”,“自己当老板”已成为一部分毕业生的新观念和行动口号。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社会和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在政策上予以鼓励,扶持创业。如通过政府设立小额贴息贷款,或借助社会风险投资基金等方式,扶持大学生开办、承包和改进企业,特别是小型科技民营企业;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经营活动,在一定期限内减免税费等。自主创业并不容易,但从小做起或从服务业做起还是可能的。如计算机专业、汽车维修专业、家电维修专业、化工(小化工)专业、营销专业、农业种植养殖类专业等毕业生就具备一定的从小做起、自主创业的优势条件。据上海一些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自主创业者已占3%,自主创业将成为未来就业的一条宽广大道。而大学毕业生走上社会,经过了几年的实践经验积累后,寻求“自己当老板者”则越来越多。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过去看来技术含量不高的工作岗位,逐渐由具有较高知识、技术水平的人员来从事,应当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教育的不断发展推动着整个社会文化水准的提高,各级各类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必然提高。作为13多亿人口的大国,受物质资源的限制,应当是劳动力过剩的国家。在这样的国情下,越来越珍贵的是就业机会。目前我国大学生不是过剩,而是很多地区和单位毕业生不屑一顾,在基层单位、在农村乡镇、在西部、在非公有制单位,有着广阔的就业空间。要切实解决这个矛盾,各级政府部门及用人单位必须建立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有效机制,各高校要把它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社会各界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广大毕业生必须调整心态,转变就业观念,主动消除就业期望与实际岗位的错位,将就业目光放在农村、基层、西部、非公有制企业和服务性行业等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和岗位上,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毕业生就业工程顺利进行,并收到实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专毕业分配工龄认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