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性共济失调,少数患者也有以肌萎缩起病的?

遗传性共济失调(hereditary ataxia)是一组以慢性进行性小脑性共济失调为特征的遗传变性病;世代相传的遗传背景、共济失调表现及小脑损害为主的病理改变是三大特征。 本组疾病除小脑及传导纤维受累外,常累及脊髓后柱、锥体束、脑桥核、基底核、脑神经核、脊神经节和自主神经系统等。共济失调步态最先出现且逐渐加重,最终使患者卧床,临床症状复杂、交错重叠,即使同一家族也可表现高度异质性。遗传性共济失调的分类十分混乱,至今报道的已有60多种,但尚无统一和公认的分类方法。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小脑性共济失调遗传性小脑共济失调感觉性共济失调急性小脑共济失调脊髓小脑共济失调脊髓小脑共济失调症小脑共济失调共济失调小脑共济失调症

1.Friedreich型共济失调 Friedreich型共济失调(Friedreich’s ataxia)是表现小脑性共济失调的最常见特发性变性疾病,由Friedreich(1863)首先报道。本病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如儿童期发病,肢体进行性共济失调,伴锥体束征、发音困难、深感觉异常、脊柱侧突、弓形足和心脏损害等。

(1)通常4~15岁起病,偶见婴儿和50岁以后起病者,男女均可受累。首发症状为进展性步态共济失调,步态蹒跚、左右摇晃、易于跌倒;2年内出现双上肢共济失调,表现动作笨拙和意向性震颤;在此早期阶段膝腱反射和踝反射消失,出现小脑性构音障碍或暴发性语言,双上肢反射及部分患者双膝腱反射可保存。双下肢关节位置觉和振动觉受损,轻触觉、痛温觉通常不受累。双下肢无力发生较晚,可为上或下运动神经元损害,或二者兼有。

(2)患者在出现症状前5年内通常出现伸性跖反射,足内侧肌无力和萎缩导致弓形足伴爪型趾,是常见的体征,也可以是未患病家族成员孤立的表现。进行性严重脊柱后侧凸畸形可导致功能残疾和慢性限制性肺部疾病,心肌病有时只能由超声心动图检出,可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主要的死亡原因。其他异常包括视神经萎缩、眼球震颤(多为水平性)、感觉异常、震颤、听力丧失、眩晕、痉挛、下肢疼痛和糖尿病等。

(3)查体可见跟膝胫试验和闭目难立征阳性,75%有上胸段脊柱畸形,约25%患者有视神经萎缩,50%伴弓形足,85%伴心律失常或心脏杂音,10%~20%伴糖尿病。

(4)辅助检查:①X片可见脊柱和骨骼畸形;MRI可见脊髓变细;②心电图常见T波倒置、心律失常和传导阻滞,超声心动图示心室肥大,视觉诱发电位波幅下降;③DNA分析FRDA基因18号内含子GAA大于66次重复。

2.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pinocerebellar ataxia,SCA)是遗传性共济失调的主要类型,包括SCA1~21。成年期发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及共济失调等是本病的共同特征,并表现在连续数代中发病年龄提前和病情加重(遗传早现)。各亚型症状相似,交替重叠。遗传早现现象是SCA的典型表现,症状逐代加重。

(1)SCA共同症状体征:30~40岁隐袭起病,缓慢进展,也有儿童期及70岁起病者;下肢共济失调为首发症状,表现走路摇晃、突然跌倒和讲话含糊不清,以及双手笨拙、意向性震颤、眼球震颤、痴呆和远端肌萎缩等;检查可见肌张力障碍、腱反射亢进、病理征、痉挛步态、音叉振动觉及本体觉丧失。通常起病后10~20年不能行走。

(2)除共同临床表现外,各亚型有各自的特点,如SCA1眼肌麻痹,上视不能较明显;SCA2上肢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眼球慢扫视运动较明显;SCA3肌萎缩、面肌及舌肌纤颤、眼睑退缩形成凸眼;SCA8常有发音困难;SCA5病情进展非常缓慢,症状较轻;SCA6早期大腿肌肉痉挛、下视震颤、复视和位置性眩晕;SCA10纯小脑征和癫痫发作;SCA7视力减退或丧失,视网膜色素变性,心脏损害也较突出。

}

  耳朵听不清楚,一般人都认为是耳朵出了问题。但请注意:问题也可能出在大脑内,有些缘由竟然是——小脑脑桥角脑膜瘤。

  “桥小脑角脑膜瘤”概述

  桥小脑角脑膜瘤的首例报告可追溯到1855年。Cushing在1928~1938年报告了6例。但效果都不够理想,平均术后存活12个月。桥小脑角脑膜瘤的手术处理困难,因为有众多重要神经血管缠绕,所以术后效果差。近年,随着显微手术的发展,本病的治疗取得较大进展。1980年Yasargil报告切除30例桥小脑角脑膜瘤全部成功。桥小脑角肿瘤中以听神经瘤多见,占70%~80%,脑膜瘤仅占6%~8%,胆脂瘤占4%~5%。本组199例桥小脑角脑膜瘤占6.33%,居后颅凹肿瘤第3位,在听神经瘤和胆脂瘤之后。发病以中年女性为多,平均年龄43.8岁,女:男为1.53:1。依肿瘤发生位置不同,本病以第V、Ⅶ、Ⅷ颅神经损害和小脑功能障碍最常见。晚期肿瘤较大时可合并颅内压增高。小脑脑桥角脑膜瘤是桥小脑角第二常见的肿瘤,多起源于岩骨后面和内听道内侧的脑膜上,可与岩上、下窦或乙状窦相连。按照肿瘤基底与内听道的不同部位,把大中型桥小脑角脑膜瘤分为III型:内听道前型、内听道前后型、内听道后型。

  桥小脑角脑膜瘤由于解剖关系复杂,位置深在,手术全切困难,术后颅神经功能障碍常见,最大程度切除肿瘤同时保留神经功能为手术目标。

  听神经损害最多见,90%以上病人有听力障碍和早期耳鸣。眩晕比较少见。前庭功能试验和电测听检查多可发现异常。面肌抽搐或轻度面瘫是面神经损害早期表现,本组共137例,占病例总数的68.8%。

  病人面部麻木、感觉减退、角膜反射消失,颞肌萎缩等三叉神经损害表现也较常见,本组病人130例,占65.3%。有18例是以三叉神经痛为主诉来就诊的。

  小脑受压,易出现小脑体征。如走路不稳,粗大水平眼震以及患侧共济失调。本组中有2/3的病人来院时已有小脑体征。

  本组约有一半病人来院时已有眼底视乳头水肿。本病出现吞咽发呛,声音嘶哑等后组颅神经损害表现比较少见。

▲ 长期耳鸣要警惕脑肿瘤

  小脑脑桥角脑膜瘤早期症状

  症状可能会因生长部位、扩展范围和代偿功能的不同而略有差异。其中以 V、 VII、 VIII型脑神经损伤及小脑功能障碍最为常见。随著肿瘤的增长,小脑及脑干也会受到肿瘤的压迫。接着,由于导水管和第四脑室受压,小脑角桥池和环池被阻塞,颅内压力升高。只有少数病人出现三叉神经痛或颅内压升高,并伴有轻微的小脑症状。

  失聪和早期耳鸣占90%以上。晕眩很少见。通过前庭功能检查和听力检测可以发现异常。接下来是轻度的面神经损伤,早期表现为侧瘫或侧肌痉挛,约占68%。三叉神经损伤也较为常见,患者面部出现麻木,感觉减退,角膜反射减弱或消失;若累及三叉神经的运动支,可见颞肌萎缩。痛苦的程度很难与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相区别。

  舌咽肌肉常受损。有咳嗽,声音嘶哑,咽反射消失或消失,软腭下垂或上颚无力。外展神经、舌下神经及桥小脑角脑膜瘤的副神经病变较少。听神经损伤后常见的第二大症状是小脑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行走不稳,患肢共济失调,水平眼震。在脑干受压的情况下,同侧肢体的肌力可能会减弱,少数患者病变侧会出现感觉减退,到了后期有时会出现双侧锥体束征。

  大多数脑膜瘤是良性,预后良好

  李士其教授介绍,脑膜瘤是起源于脑膜及脑膜间隙的衍生物,发病率占颅内肿瘤的19.2%,仅次于胶质瘤,居第2位。50%位于矢状窦旁,另大脑凸面、大脑镰旁者多见,其次为蝶骨嵴、鞍结节、嗅沟、小脑桥脑角与小脑幕等部位。脑膜瘤虽属于良性肿瘤,生长慢病程长,但其呈膨胀性生长,病人往往以头痛和癫痫为首发症状,还可以出现视力、视野、嗅觉或听觉障碍及肢体运动障碍等。

  因脑膜瘤生长缓慢,等到发现时肿瘤往往长得很大,患者若忽视早期症状,可能会错过治疗时机。若未及时治疗,患者病情将呈现进行性加重,会导致多种恶性循环因素,使病情迅速恶化甚至威胁生命。目前,手术切除脑膜瘤是治疗手段;尤其随着显微手术技术的发展,手术切除脑膜瘤不断提高,使大多数患者得以康复。

}

共济失调与小脑萎缩是两种不同的疾病,其症状表现也是不同的。

一、共济失调:肌力正常的情况下出现的运动协调障碍,表现为肢体随意运动的幅度及协调发生紊乱,不能维持躯体姿势和平衡。共济失调可能会影响四肢、躯干以及咽喉肌,引起姿势、步态和语言障碍,引发脊髓型颈椎病、痉挛性脑瘫等并发症。共济失调无传染性。它是由神经系统各个部位的很多病因引起的。

分为:1、小脑性共济失调:小脑及其传入传出纤维病变都可引起共济失调,特点是既有躯干的平衡障碍而致站立不稳,也有肢体的共济失调而辨距不良、轮替运动障碍、协调不能、运动起始及终止延迟或连续性障碍。

2、.前庭性共济失调:因前庭系统损害引起,以平衡障碍为主。特征为静止与运动时均出现平衡障碍。与小脑性共济失调有相同点,如站立时两足基底宽、身体不稳、向侧方或后方倾倒、步行时偏斜等。但一般都有明显眩晕、眼震和前庭功能试验异常等可资鉴别。

3、遗传性共济失调:为中枢神经系统慢性疾病,病因不明,大多有家族史,常染色体隐性或显性遗传,偶为伴性遗传。病理变化以脊髓、小脑、脑干变性为主,周围神经、视神经、大脑和小脑等也可受累。临床以共济失调、辨距不良为主要表现。

二、小脑萎缩:又称脊髓小脑萎缩症,主要是以损害脊髓和小脑为主,是一种家族显性遗传神经系统疾病。这类疾病患者行走的动作摇摇晃晃,像企鹅,又被叫做“企鹅家族”。主要症状:走路不稳、动作不灵、握物无力、言语不清,有的患者还有头晕、头痛,伴随着视物模糊等视力问题,同时还有可能出现吞咽困难、书写颤抖、大小便障碍等症状。

另外,小脑萎缩可能会引起共济失调,患者的平衡力减弱,尤其是在完成精细动作时,会很困难,另外协调能力也明显减弱,除此之外,一些其他的疾病也可能引起共济失调,比如颅内严重感染,神经功能损伤,颅脑损伤,脑干损伤等。

不论是哪种症状,都要及时去医院接受诊断,积极配合治疗。


· 关注我不会让你失望

小脑萎缩病可能是因为患者受到家庭遗传、外伤、缺血缺氧或者患了脑部疾病引起,在做头部CT检查的时候就会发现小脑细胞的数量变少、体积变小、脑沟变宽等情况,这种疾病主要会导致患者出现共济失调的现象,比如患者的平衡功能差、肢体协调能力差,还有一些患者说话的声调异常、眼球运动出现障碍,也有部分患者会出现肌张力下降等情况。如果患者长期喝酒导致大脑长时间受到酒精的刺激也可能引起小脑萎缩的现象,出现这种情况后应该尽快到医院进行检查治疗。


· 用力答题,不用力生活

共济失调和小脑萎缩属于两种疾病,产生的症状也有所差别,但是共济失调和小脑萎缩也有可能是相互的因素,会造成相互加重、进展。小脑萎缩容易引起共济失调,共济失调的病人在进展中也可能合并小脑萎缩。

共济失调一般是平衡功能障碍出现走路不稳、饮水呛咳等一些情况,容易摔倒。小脑萎缩一般是小脑的病变损伤或者梗塞导致的小脑平衡的障碍,可以导致饮水呛咳、吞咽困难、走路不稳,不能正常的行走。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脑共济失调遗传规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