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得她是做什么工作的呢?

  不把网红当回事的他

  还是要带货,这或许就是网红的归宿

  过去两个月,一个名为“张同学”的抖音账号横空出世,如坐上火箭一般蹿红,只发了44条视频,条均点赞近百万,话题阅读量超50亿,吸引1500万粉丝。

  扒火炕、做豆腐、赶大集、到村头商店买肉买酒……以农村单身汉形象出现的张同学用浓烈的纪实色彩,讲述了东北乡村里发生在身边的故事,这种高清的还原之下,不少粉丝留言说,羡慕这种生活,在线上点赞观看不过瘾,还有人驱车几百公里前往张同学拍摄处打卡留念。

  现实生活中的张同学则是一位生活在农村,已婚已育,曾外出务工,在家做短视频创业的中年男人。如今,他似乎过上了明星一般的生活:接受采访、认识客户以及被粉丝缠身。晚上九点,在打了一天电话后终于拨通了张同学的电话,他向中国新闻周刊回应了网上对他有团队、拍摄农村脏乱差的质疑,讲述了走红之后的心路历程和他的故事。

  张同学说:“在别人眼里可能我是个网红或者明星,我自身看得不重。”不过他也坦诚说做短视频是看到了线上赚钱的机会,他不排斥广告和带货。

  短视频做出了大动静

  中国新闻周刊:什么时候开始做短视频的,之前有没有接触过短视频拍摄?

  张同学:去年7月回到村里,才开始做视频,之前是个生手,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和设备,都是自己琢磨出来的,平常拍摄也就是一部手机和两个支架。

  中国新闻周刊:回到村里就想做短视频吗?有什么规划?

  张同学:去年回到村里,真的没啥可干的,看到线上流量的发展,抖音也是公开式的创业平台,就想着找一些机会。那时候就一心想做短视频了,自己也爱玩,爱好拍段子,没提前做好文案和计划,更别说商业发展规划了,其实我拍摄的时候也一样,很多都是现场拍出来的段子。我就是想在上面拍些段子,涨些粉,赚些钱。

  中国新闻周刊:有想过做短视频会做出这么大动静吗?

  张同学:没有,不过我之前帮别人做的账号还是有点名气吧,我对我自己的段子,还是很有信心的。之前没有这么热的时候,按照平常的流量,到今年底粉丝也能破个150万到200万左右。

  中国新闻周刊:觉得自己的视频为什么会火?从内容产品的角度总结一下。

  张同学:其实视频能不能火,主要还是由视频本身质量决定的。以前可能搞笑视频更吃香一点儿,比如撞一下头或者做一些搞怪的事,没准儿就能上热搜,涨个几万粉丝甚至更多。但现在我感觉线上有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都用上平台和技术,所以能火的视频,应该属于技术流,技术越高,包括剪辑制作,在每方面都做到精致,这样作品才更容易突出重围。

  中国新闻周刊:火了之后是什么感觉?

  张同学:其实我没什么感觉,要是了解我就知道我是什么样的人了,在别人眼里可能是个网红或者明星,我自身看得没有那么重。家人和朋友也都比较淡定。从去年我就开始拍摄短视频,之前给别人做的账号也挺优秀的,我自己的账号一下火起来,真没有想象中那种感觉,就是网红、名人了。

  现在很多粉丝来家里合影、参观,说实话挺困扰的,也想些办法处理这个事,因为粉丝来打卡这个事避免不了的,但是在疫情期间很麻烦,接下来也会针对疫情防控,安排严格一点;另外就是我可能会找适当的时间见粉丝,如果我正在拍段子,可能拍完之后会有时间来做这个,毕竟人家是因为喜欢你才大老远来的。有人从营口开两三个小时车来的,看不着人的话,他们可能也会有失落感。

  一个有故事的男同学

  中国新闻周刊:去年回到村里,之前是在做什么工作?

  张同学:其实我一直都在农村,从小到大在这个地方土生土长,不过不念书之后我也出门打过工,我的家人一直留在村里。之前我在大连做过小型企业管理,算个不那么正规的白领,在外面漂泊五六年,和家人相处也不多,去年回来了。

  中国新闻周刊:视频里出现的都是朋友?有没有想过他们也火了?

  张同学:是村里的朋友,带火身边人,这个之前真没有想过。

  中国新闻周刊:粉丝们很想参观用来拍摄的房子,那个房子是自己家的吗?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张同学:那个房子是我爷爷留下来的老房子,房龄有四十多年了,平时没人住。这么多年,虽然也翻新过,但还保留着原来那种面貌,村里其他房子都不是这样了。我小时候在这里面长大,一方面是怀旧,另一方面我自己家住得不远,但家里有小孩比较闹,没法拍摄,就选了这里。

  中国新闻周刊:很多人质疑视频里的农村生活,甚至有人说是脏乱差,拍这些想传递一些什么?

  张同学:我也会看一些回复和评论,很多粉丝说,看你的作品很解压,而且也向往农村生活。其实我在作品当中,表达出来一些我内在真实的东西。

  这个事情,就像看电视剧一样,每个人感觉都不一样:有人说张同学表达了一个单身汉脏乱差的形象,这是有点客观的看法;更多时候大家会说看完视频很解压,很有意思。比如前几天拍摄磨豆腐,大家会发现原来农村还有这种传统做豆腐的手艺,这些本就在传达农村的生活和风土人情。只不过是现在这个季节,题材会受限。

  中国新闻周刊:看过李子柒吗?这个磨豆腐和她做农活是不是有点相似?

  张同学:虽然题材有点相似,但是通过视频表达出来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李子柒表现的是人家向往的生活,我拍摄的都是身边发生的邻里之间那点事,在表达上稍微有点粗犷,但是接地气,也写实。

  中国新闻周刊:喜欢在农村的这种生活吗?

  张同学:我一直都在这里生活,没有离开过。2013年、2014年,在外面我和别人合伙开了一个修理厂,那时候赔了不少钱,三四十万是有的。在我眼里是很多钱,赔完钱之后,感觉自己天天晚上睡不着觉,那个时候得了抑郁症。

  后来我就放弃了修理厂,等回到老家就感觉心里一下子就非常恣意,家乡每一个角落,甚至空气都让人感觉舒服。我好像一下子就从困境中走过来了。虽然我没有什么钱,但后来我对物质看得非常淡,感觉最重要的还是每天活得有点意思。

  中国新闻周刊:现在会觉得快乐吗?有没有想过不火了怎么办?

  张同学:其实我一直都挺快乐的,只是说那个阶段比较特殊。回到老家以后真的对什么都看得非常淡。不火也很正常,太阳不能永远升到最高点不落吧?账号不起来,我心态是这样,起来了,我心态也是这样,再落了,我心态也不会变。

  没野心,不接受投资

  中国新闻周刊:最开始就抱着简单的目的,谋个营生,才做了这个事对吗?

  张同学:应该可以这么讲。说实话账号做起来了,但我现在确实一分钱都没赚到。这也没啥,我个人心态挺好的,虽然年纪不大,但是经历的事情比较多,磨炼出来了。我说你可能不会信,但我真没什么感觉,现在唯独有一个变化,就是每天有很多媒体来找你,商家来找你,粉丝来找你。

  中国新闻周刊:会不会接商家的广告?团队会扩建吗,怎么招人?

  张同学:后期估计得看是什么广告,如果要是想要商业效果特别大的商业广告,我可能不会去接。我主要还是以自己的拍摄节奏为主,想把更精彩的内容呈现给粉丝们。团队肯定会扩建,只有身边这几个哥们朋友肯定不行。招人就随缘了。

  中国新闻周刊:现在的内容比较写实,有点像纪录片,后续在内容上有什么规划?

  张同学:我想展现的东西太多了,比如家乡风土人情,农村种地等写实题材,后期还可能讲张同学怎么在村里创业。题材可能会有改变,但是这些新段子还没有拍完。

  中国新闻周刊:有投资人找你的话,是否接受投资或合作?

  张同学:这个我不会考虑,目前还是想自己玩,感觉人家要是签你的话,肯定是想把商业化放大,在这个过程当中可能就会把人设给毁了。

  中国新闻周刊:火了之后,会有野心了吗,想做更多的事?

  张同学:我还没有那么多野心,还是求稳,一步一步往上走。有多大能力就干多大的事。比如带货,我是这么想的,别人可能感觉卖得越多越好,但我会要求东西质量好,哪怕只能卖一千单,我就卖一千单,不求卖多少赚多少。

  中国新闻周刊:不会想赚到很多钱的事吗?

  张同学:说实在的,已经有了就不要要求更多了。钱这个东西够花了,非得要求更多干嘛?

  中国新闻周刊:现在够了吗?

  张同学:现在没赚呢。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刘万里 SF014

}

董卿又火了:顶级的欲望通过煎熬才能获得

低级的欲望通过放纵就可获得;高级的欲望通过自律方可获得;顶级的欲望通过煎熬才可获得。

央视《主持人大赛》上热搜了,




所以观众把《主持人大赛》称为“神仙打架”。



因为她是《主持人大赛》的点评嘉宾。







所以观众把她称为“神仙中的神仙”。


很多观众在下面留言说:


“每次听到董卿说话,我就觉得自己该看书了。”


“董卿的知识储备量太高了,腹有诗书气自华,她优雅的魅力实在让人难以抵挡。”


连续八年当选“央视十佳”,


实至名归的“央视一姐”。




董卿儿时的梦想是做文艺工作者,



后来发现女儿在文艺上确实有天赋,



“要想在文艺上有一番作为,



父亲对董卿展开了魔鬼教育:


要求她每天抄成语、古诗,


并大声朗读、背诵下来。



父亲又让她抄古文、背古文。



父亲每年都会给她开书单,


要求她必须读完多少本名著,


并摘抄背诵书中的精彩句子。


“我会把好句子抄在小纸片上,





董卿非常厌倦这种“安排”,


她喜欢上了打扮和照镜子,


结果遭到父亲的严厉惩处:




“信不信我把镜子给砸了,


马铃薯再打扮也是一个土豆。”


“最好的装扮不是脂粉,


而是腹有诗书气自华。”




父亲就会不停地数落我。”


董卿那段时间很讨厌读书,



她又不得不“好好”读书。


但这样煎熬了一段时间后, 


董卿竟然渐渐爱上了读书。



就像一个月不洗澡那样难受。”


董卿曾经痛恨父亲冷血,


但现在她无比感谢父亲:


“没有他的严厉,就不会有今天的我。”





他是空军文工团的二胡演奏员。



居然哼出了《大海啊我的故乡》的调子。




竟然跑到钢琴上弹出了片子的主旋律。



“我儿子有出色的音乐天赋。”


于是他决定让郎朗学钢琴,


并给他找了一位不错的钢琴老师。


从郎朗7岁上小学开始,


郎国任就为他制定了残酷的作息时间表:



这对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而言,





经常撒泼哭闹:“为什么别的孩子都在看电视,我却要天天练琴?”


郎妈说:“孩子不想学,就不学了吧。”


郎爸说:“孩子不想学就不学,那还需要我们父母干嘛。”



郎爸寸步不让:“必须练琴。”


有一次,郎朗被钢琴老师骂了之后,


郎爸就又调整了郎朗的作息时间表。



放学后再多练一小时。”


在郎朗还要上学的情况下,


郎爸竟然安排8小时练琴,



有一天,郎朗耽误了两小时练琴,


回家就被朗爸狠揍了一顿,


郎爸歇斯底里边打边骂:


“这两个小时永远找不回来了,




如果你不吞药片,那就去跳楼……”


从此,郎朗再也不敢耽误练琴。


正是因为这样残酷的训练,


郎朗后来在多次大赛中夺得第一,


成为第一位受聘于柏林爱乐乐团和美国五大交响乐团的中国钢琴家。


有一次,一个小朋友问郎朗:


“我弹一个半小时就烦得不得了,你怎么弹八九个小时都不腻呢?”



“我刚开始练琴时也跟你一样,




如果你把这个兴趣变成工作,



但把这个厌倦期度过去就好了,


度过去你就会更加热爱这个事情。




把曲谱看作一个个死的音符,




是因为我弹的不仅是技术,


也是文化、诗歌、心境,


练琴的时候其实是在练心,


所以觉得练琴也很有意思。”



郎朗把一半功劳归功于父亲,




我就度过不了那个厌倦期,


也就不会有现在这个我。”

我为什么要讲董卿和郎朗的故事呢?



一直被学者和媒体批判为“反面典型”,


“你看到了一个成功的董卿,


但你没有看到千万个被父母毁掉的董卿。


你看到了一个成功的郎朗,


但你没有看到千万个被父母毁掉的郎朗。”


学者和媒体主张快乐教育:


“不要逼孩子学他不想学的东西,孩子快乐就好。”


“要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扼杀孩子快乐的童年。”


在学者和媒体的教导下,


很多家长接受了这样的观点,


变得越来越“尊重”孩子,


不逼孩子做不愿意做的事,


孩子说不喜欢就不喜欢了,


孩子说放弃就任他放弃了。



表面上看是在尊重孩子,


但实际上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



教育家张捷做过一个调研,


结果发现了“兴趣”的秘密:


“我跟大家讲,兴趣是假象,


再有趣的事情如果变成职业,


都是痛苦的,都是艰苦的。





一定会遭遇兴趣厌倦期。


如果你的孩子在某方面有天赋,


一定要逼他度过这个厌倦期,


因为度过这个厌倦期之后,


他就能获得高层次的快乐,


但如果孩子度不过这个厌倦期,


他就永远都是厌倦的。”



很多家长存在两个很致命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没有找到孩子的天赋所在。


不知道孩子的天赋在哪里,


就随便选一个兴趣让他一练到底,


结果无论怎么练都很平庸。



不能让林黛玉去打铁张飞去绣花。


第二个问题是没有逼迫孩子度过厌倦期。



但如果你不逼迫他在少年时代度过厌倦期,


他就永远成不了职业大师。




但学得再好也只能是业余高手,


而永远成不了职业大师,


因为错过那个阶段就永远补不回来了。


很多人都在批判董卿父亲郎朗父亲,


但我要给董爸郎爸一个赞,


这个赞不是赞他们“过火的手段”,


而是赞他们在最关键的时期给了孩子最关键的逼迫,


让孩子的天赋没有像流星般陨落。


当很多人骂董爸郎爸“你只看到了一个成功的董卿,却没有看到千万个被父母毁掉的董卿”时,



也许有无数个“董卿式郎朗式天才”,



张捷有句话特别打动我,


“孩子度过厌倦期之后,


就会获得高层次的快乐。





处于兴趣初级阶段的人是无法体会的。



必须要度过兴趣的厌倦期才能获得。”




“我最开始弹的是技术,



那时候弹琴的快乐是肤浅的,


现在我弹的是文化、是心境、是哲学,


所以它能给我带来巨大的快乐。”




“低级的欲望(快乐)通过放纵就可获得;


高级的欲望(快乐)通过自律方可获得;


顶级的欲望(快乐)通过煎熬才可获得。”

低级的快乐是一种消耗型快乐,


所以通过放纵欲望就可以获得。










想获得这种消耗型快乐非常简单,


你只要放纵自己就可以了。


但这种消耗型快乐是比较低级的,



因为如果你放纵这种快乐,


它对你的生活、健康及成长是有害的,


你没有节制的大吃大喝,


最后你会成为一个胖子,


肥胖会给你带来很多疾病。


你没有节制的刷短视频,


它们就会在不知不觉间掏空你的时间,


高级的快乐是一种补充型快乐,


必须通过克制欲望方可以获得。


以前很少关注韩雪,以为是花瓶。


这两年看了她几档综艺,顿时刮目相看。




看了《女人有话说》才知道,


原来世上真有这么自律的人:


早上7点半起床,雷打不动。


晚上24点睡觉,雷打不动。


每晚写一小时日记,雷打不动。


每晚看一小时书,雷打不动。



不管收工多晚,都要自学三小时,一学就是三年。


于是这才有了《声临其境》上的一人配八角。


为了保持身材,她节食锻炼,


一节食锻炼就是十五年。


这样的韩雪,不红才怪。


韩雪放弃了一些贪吃的快乐,


放弃了一些打游戏刷抖音的快乐,


但她获得了另一种健康的快乐,


获得了另一种个人成长的快乐,


而这种更高层次的补充型快乐,只有通过自律才能获得。

顶级的快乐是一种成就型快乐,


必须经过百般煎熬才可以获得。



第四届百灵杯世界职业围棋锦标赛战罢,


柯洁战胜韩国棋手申真谞,


夺得个人第七个世界冠军,


成为世界围棋史上最年轻的七冠王。



“围棋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在我的呼吸停止之前,永不停止。”



围棋给柯洁带来了巨大的成就感,


“这种成就感甚至超过生命。”


但在柯洁取得巨大成功之前,


你知道他经历了什么吗?


他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到北京,


独自一人生活在围棋道场,


因为棋艺不佳,受尽了冷落。





我在弈城下了四千多盘。


平均一天下3.6盘。”



但正是通过这样的百般煎熬,


柯洁才成了最年轻的七冠王。

人生之路,如果简单点划分,


可以分为两类——宽门和窄门。


所谓宽门,就是简单模式。


所谓窄门,就是硬核模式。


这两种模式,有着截然相反的走法。


一个进去的时候很容易,


但是道路越走越逼仄越晦暗。


一个进去的时候很艰难,


但是道路越走越宽敞越明亮。


这两条路,大多数人会选择前者,但真正聪明的人会选择后者。


最后,再强调一下今天我想说的话:


低级的欲望(快乐)通过放纵就可获得;


高级的欲望(快乐)通过自律方可获得;


顶级的欲望(快乐)通过煎熬才可获得。





就一定会经历最强的煎熬。



想要最好,就一定会给你最痛。


但能闯过去,你就是赢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她是做什么工作的用英语怎么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