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瓷器啊?

在最高端瓷器上,中国最高端的比日本最高端的好。

在最低档的瓷器上,中国最低档比日本最低档便宜、量大,坦白说,也好。

新烧的龙泉,那种一千块钱以上的碗,看着就如玉一样,真看到你就知道那是好东西。然而大家不一定有机会看到。还有八百块以上的建盏,都美极了。这还都不算是顶级的好东西。景德镇的陶瓷就更是技术好,白瓷、青花、颜色釉、彩绘瓷……那些新的、高品质的东西,真是好。德化窑那些过八千的瓷雕,龙湾窑的那些彩瓷……连宝鸡的耀州青瓷现在也都很好很好,2000块以上的刻花青瓷器,漂亮极了。

没看过、没摸过这些,不足以批评中国瓷器。

1、日本茶道“真”(高级、正式)级的礼仪,要用来自中国的青花或者青瓷作为水罐、花瓶,茶碗要用中国的天目。而不是日本的各种烧。在“草”(随意、级别较低)这个级别的茶道仪轨,则用日本的各种烧。

很多日本瓷比中国瓷好的比法是田忌赛马。

2、日本茶道要求先懂得中国瓷器之美(美学中所谓优美)再学习了解日本瓷器的残缺之美。

3、日本茶道中非常核心的浓茶小罐,是中国一种酱色家常调料瓶。

中国陶瓷的主体思路是一切都要完美,一切都可控。所以在釉色追求纯净,颜色上追求清晰明亮,纹样追求精细与精确。在现代以前,这种要求其它地区达不到。

日本试图用窑内的变化来创造所谓丰富,本质上还是技术水准低。柴烧是笑话。也是变态和病态审美。

现代中国陶瓷设计比较差,创新少,是真的。沃尔玛、永安超市这样的门店消费不足以销售设计附加价值较高的日用陶瓷。香格里拉这样的酒店内旅游纪念品销售店面里,高级艺术陶瓷的销售量和利润也不足以保证店面生存。

日用瓷创新少,和建国后廉价日用瓷大生产,形成的低端消费习惯有关,普罗大众不太接受高品质的日用陶瓷,自然渠道成了问题。

艺术瓷创新少,也和我们陶瓷发展历史有关,中国陶瓷历史上的器型、釉色、纹样、绘画、雕塑品类实在是太繁多,当今的审美情调又强化所谓“传统”,那大家就按照传统的去做就好,不用怎么创新,反正创新要花更多精力也卖不出更多钱。瓶子上画个牡丹你觉得富贵,画个荷花你觉得禅意盎然,要是画个向日葵你会觉得哎呀这个同志是不是在监狱呆的太久了……

所以紫砂茶壶大家都在讲泥料,瓷器大家都在讲这个人是不是什么国务院津贴大师,或者这个东西是不是柴烧,真正陶瓷的隽永和精美,给你你也看不出来。

对于中国当代的消费者来说,日本陶瓷更多的就是所谓“舶来品”的感觉:有点新鲜,器型、色彩、花纹和我们日常生活离得比较远,所以看上去比较特别,或者说有点小清新,有点新奇。但是真的把所有中国瓷和日本瓷放在一起,让你在期间熟悉很长时间,然后抛开“猎奇”的成分,可能你还是会觉得同档次中国瓷的水平和质量更好一些。

当代中国工艺审美普遍不行,要么粗劣要么土豪。这是七十年来生活美学教育和宣传部门水准的体现,不是中国文化的问题,更不是技术的问题。


部分资料来源:滕军《日本茶道文化概论》(东方出版社1992)

}

导读宋朝官窑瓷器鉴定方法是什么?,官窑青瓷闻名于世,北宋汴京官窑青瓷继汝窑烧造,其形制、釉色、工艺与汝窑有共同之处。《格古要论》说汴京官窑器"色好者与汝窑相类"器多仿古,釉色有淡青、粉青、灰青等多种色调,釉质匀润莹亮,大纹片,胎骨深灰或紫色,满釉裹足支烧,器底有支宋代官窑瓷器,“官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由官府直接营建。官窑瓷器虽然在宋代瓷器中只占极少数,但是由于其所处地位和具备的优越条件,

官窑青瓷闻名于世,北宋汴京官窑青瓷继汝窑烧造,其形制、釉色、工艺与汝窑有共同之处。《格古要论》说汴京官窑器"色好者与汝窑相类"器多仿古,釉色有淡青、粉青、灰青等多种色调,釉质匀润莹亮,大纹片,胎骨深灰或紫色,满釉裹足支烧,器底有支

宋代官窑瓷器,“官窑” 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由官府直接营建。官窑瓷器虽然在宋代瓷器中只占极少数,但是由于其所处地位和具备的优越条件,使它在当时烧造了一批宫庭所需的高档瓷器,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因为其价值不菲所以当今市场上也出现了许多赝品,那么我们需要怎样鉴别呢?

通过宋代官窑瓷器的器型和概貌进行鉴定:

宋高宗南渡后,在临安(今杭州)另立新窑,为南宋官窑。宋叶《坦斋笔衡》载“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宛,号邵局,袭故宫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澈,为古所珍。后效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此文表

宋代官窑瓷器的造型,大多用来祭祀或陈设,也有部分日用品。一般概括为厚胎厚釉、厚胎薄釉、薄胎薄釉、薄胎厚釉以及胎不太厚(

}

郎窑瓷是郎廷极(字紫蘅)督造的成功产品,他在康熙年间曾任江西巡抚,由于他酷爱古陶瓷,对陶瓷很有研究,于是康熙皇帝发挥了他的特长,在康熙44年——51年的7年中,肩负景德镇督瓷官之职,所以在这期间景德镇御窑厂产品,当时都称为郎窑。清代官窑器必定会有本朝款,唯独郎窑绿、郎窑红没有留下官窑款,但收藏界认可它是一种独特无款官窑器。

郎窑绿是用含氧化铜石灰釉,在氧化气氛中呈现绿色,属于铜绿釉。通常挂釉后经1300度左右高温烧制而成,但由于工艺复杂,烧制温度极难控制,要烧出理想翠绿色釉面瓷器,成品率极低,所以存世量非常少,而且产品往往以小件为主。从现存瓷片、实物来看,郎窑绿有以下几个明显特征:

一、郎窑绿釉层均匀较薄,釉色稳定,呈翠绿色,鲜明艳丽,釉面上有较强玻璃般光泽,似有一种翡翠玉般的感觉。在同类郎窑绿釉中是一件上乘之作。

二、在釉下紧贴胎体处布满细纹片,俗称“苍蝇翅”。用10倍放大镜细看,在釉面上可见密集细小的小点点,我想这也许是在高温烧制过程中,由釉内小气泡所形成。

三、在器底近足处有一圈不过足垂釉,俗称“郎不流”,但垂釉非常自然整齐,似有一种釉流至底足前曳然而止的感觉,厚釉处釉色加深,呈现深绿色。

四、圈足呈泥鳅背,内墙为内弓,底足内施白中闪青釉,低款青花双圈足见。

五、器内施青白釉,釉层较厚,无开片,其釉色与底足内白色闪青釉有较明显区别。口沿处有一圈明显粉白釉俗称“灯边草”。

郎窑是清代的官窑之一,即康熙物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江西巡抚郎廷极督理监烧的御窑。郎窑的产品除郎窑红,还有郎窑绿,郎窑兰釉及描金、郎窑青花、五彩等。而郎窑的最大成就是恢复了明中期失传的铜红釉烧造技术,成功地烧成着名的郎窑红。今天我们来说说郎窑红器的辨伪方法。

以铜原料作为着色剂物华,早在汉代的铅绿物釉陶器上就使用过,铅绿釉就是铜在低温氧化中的呈色。高温铜红最早出现在唐代的长沙窑,另在唐长沙窑和宋代均窑中还作纹饰物中使用过。真正烧成浑然物一色的铜红釉瓷器始于元中代的景德镇窑,釉色为暗红色。它为后世铜红釉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明早期的永乐、宣德年间景德镇窑中才真正烧成通体鲜红的高温铜红釉瓷器。可是到明代中期这种烧造技术就失传了。直到200多年前的清代康熙朝,在郎窑中才又成功地烧制出高温铜红釉瓷器郎窑红是铜红釉中较鲜艳的一种,其釉面光洁透亮,有玻璃质感,开纹片并有牛毛纹,釉色深浅不一。色深者红艳,有“明如镜、润如玉、赤如血”的特征,其釉色莹澈浓艳,仿佛初凝的牛血一般猩红,光彩夺目。色浓者泛黑,色浅者粉红,色淡者暗褐。

郎窑红器里釉有米黄色、微青色、白色三种,均开有纹片。

郎窑红器足底釉有米汤色,苹果青色,均显露红色的斑晕,偶也有红釉底和白釉底。

郎窑红器有单层釉和双层釉两种。双层釉是没有“脱口”现象的,单层釉者其口沿釉在高温中往往下垂流,使口沿显露胎骨之色,一般呈白色、米黄色、浅红色或淡青色,形成了“脱口”。由于釉逐渐垂流,使器物中上半部釉色浅淡,下半部釉色深艳,形成了“垂釉”。但因为制作工艺精湛和掌握好火候,使郎窑红器垂釉一般均不过足,称之“郎不流”。统称“脱口、垂釉、郎不流”,这是郎窑红器的鉴定要点。但是“郎不流”也不尽然,根据耿宝昌先生的调查统计,约有15%是流釉过足而稍加修整的,但与后世窑变釉物的斩足现象又有程度不同的区别。

郎窑红釉器中,在其他中方面也都具有康熙中朝的时代特征。一是胎骨洁中白细密而华坚硬物,足底露胎处有火石红;二是口沿涂有粉质的粉白釉或浆白釉,且多物有破泡;三是修足有平切式、平切棱角略圆中式、滚圆式或为里收外斜削的二层台式;四是器身红釉与足除露胎处有一条白色线;五是器型独特如观音樽、油鎚瓶,笠式碗等都是康熙时极为流行的造型;六是大多数无款,偶有青花“福”、“寿”、“大清年制”款。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铜是一种很活跃的元素,在不同的烧制气氛下,铜的呈色是不一样的。正常的铜红是在还原气氛下的呈色,但由于古代窑火、窑温中等控制并不是很精密,常常会出现烧制失败。如果气氛控制失误,使窑中内呈氧化气氛,则铜则会呈层次不同的青绿色,郎窑同样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传世的郎窑器有所谓的“郎窑绿”或称“绿郎窑”,又有一种器里釉为红色器外呈浅绿色的称为“反郎窑”,这些就是当时流传下来的郎窑红器物的变异类。“郎窑绿”器的特点与郎窑红器物基本上是一致的,可以用相同的原则加以鉴定,而“反郎窑”器则多为水盂等小型器,数量极其稀少。

由于康熙郎窑红釉瓷器的珍贵,物罕而价昂,因此后世仿造者比较多,有些仿得很高超,几乎可以乱真。但仿品是无法摆脱它的时代特征的,与真品是不同的。通常“郎窑红”仿品多为民国时仿制,也有采用雍正时的仿哥釉器再加绿釉或干脆加彩来仿康熙各色郎窑器物的。仿品一是釉面多出现白色星点;二是上半部釉色与下半部釉色反差较大,不协调物;三是胎质较松不甚密;四是分量过轻或过重;五是器型没有康熙时的典雅端庄;六是口沿和圈足的工艺不一样。只要细心观察对照,仿品和真品还是可以区分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瓷器底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