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异位症中医怎么治?

子宫内膜异位症,这是个西医病名,中医无此病名,由于现代人患此病的越来越多,西医又没有好的治疗方法。近日得到一本《世界传统医学妇科学》,里面对此病的论述个人认为比较好,现特转来爱爱医给大家分享。由于我打字比较慢,希望大家不要急。

当具有活力的子宫内膜组织生长在子宫腔被覆粘膜以外的其他部位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时,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异位的内膜具有远处转移和种植能力,可出现在身体的很多部位,但绝大多数异位于盆腔内的卵巢、子宫骶骨韧带、子宫下段后壁浆膜层以及覆盖子宫直肠陷凹、乙状结肠的盆腔腹膜和阴道直肠膈等处,故又称之为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pelvic endometriosis)。临床证实大约80%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侵及卵巢。

本症是妇科临床常见的一种良性病变,多发生于3040岁妇女,在妇科腹部手术中,发现有异位子宫内膜存在者约占5%~15%。其发病率据国外报道约为7.5%~10%,80年代国内报道达10%,在不孕妇女中其发病率更高,可达30%~50%。随着腹腔镜诊断技术的普遍应用,预计其发病率还会逐年增高。

传统医学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名,根据其临床症状和体征,可归属于“痛经”、“症瘕”、“不孕”、“月经不调”、“经行发热”等不同病证的范畴,而传统医学对这些病症的认识则具有悠久的历史。如早在距今2000多年前的中医学古籍《黄帝内经》中就首次提出了女子不孕的病症名称,较其稍后的古医籍《金匮要略》最早记载了痛经的症状表现及症瘕与妊娠的鉴别,并制定了多首治疗症瘕和痛经的著名方剂,如桂枝茯苓丸、大黄蟅虫丸、抵当丸、下瘀血汤、红蓝花酒、温经汤、土瓜根散等。随代巢氏元方著《诸病源候论》首次明确提出“月水来腹痛”的病候,并论述了痛经的病因病机。唐代医家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提出了治疗女性不孕症的内服方紫石门冬丸及外用坐药荡胞汤。传统医学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所表现的多种临床病症的治疗积有丰富的经验,除药物内服外,还有外用药物敷贴、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在不需手术的情况下对减轻症状、促使受孕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疗效。

月经期脱落的子宫内膜碎屑本应随经血外排,但由于反复经血逆流,内膜碎屑种植或播散在卵巢表面或盆腔其他器官和组织内形成异位内膜,在女性内分泌激素周期性变化的作用下,异位内膜反复出血并发生坏死,中医学称之为“离经之血”,即瘀血,瘀血蓄积少腹,使机化受阻,从而出现临床病症。此即中医学认识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基本病机。而导致瘀血形成的病因则有气滞、寒凝、热灼、手术创伤等不同。气滞则血行不畅,日久成瘀;寒主收引,使血液凝滞而成瘀;热邪煎熬津血或灼伤阴络迫血外溢而成瘀;妇产科手术不当,可直接损伤冲任胞宫,使离经之血不能外溢,旧血不去,新血不生而成瘀血。此外,气虚无力行血,或统摄无权,也可以使血运迟缓或血溢脉外而成瘀血。瘀血阻滞胞脉胞络,冲任气血不通畅,不通则痛,故发生痛经;瘀血留聚少腹,气机郁遏、营卫失和,故出现经行发热;瘀血与痰浊水饮相互胶结,积聚于胞脉胞络则日久成症,症积包块和结节使胞脉胞络粘连阻塞则出现不孕症,影响到冲任二脉功能失调则可发生月经不调等诸症。

继发性渐进性痛经史;不孕史;剖宫产、人工流产、诊断性刮宫等宫腔手术史;经期作盆腔检查,生殖道先天畸形如阴道闭锁、宫颈闭锁,后天性原因引起宫颈管粘连,使经血外流受阻,部分经血倒流等病史。

痛经:多表现为周期性发作的继发性和渐进性痛经。疼痛多位于下腹部及腰骶部,也可放射至阴道、会阴、肛门或大腿部,可有性交痛和肛门坠胀感,或腹泻、便秘,或周期性便血等。疼痛长于经前12天开始,经行之初最剧,多在月经干净后逐渐缓解以致消失,少数病变严重者诉长期持续下腹疼痛,至经期更剧。

2)      月经不调:可表现为经量增多,或经期延长,或经行前后阴道点滴流血,或伴随月经出现体温升高、全身发热。

不孕:正常妇女不孕发病率约为15%,而子宫内膜异位症者可高达40%。引起不孕的原因主要是重度异位症患者盆腔脏器广泛粘连、输卵管不通、扭曲变形或蠕动减弱,不利于卵子的排出、摄取及孕卵的运行,也可因并发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lutenized unruptured follicle syndrome,或因卵巢黄体功能不健,或因自身免疫反应干扰受精卵着床或精卵在会合过程中被吞噬而致不孕。

1)  典型体征为子宫被粘连而后倾固定,或在子宫一侧或双侧附件处扪及粘连性不活动的囊性包块,轻压痛,或宫后壁、宫骶韧带、后陷凹处有触痛性结节,呈米粒至蚕豆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质地较硬,触痛明显。

2)  如阴道直肠膈受累,可在阴道后穹隆处扪及或看到突起的紫蓝色结节,月经期可伴有表面渗血。

1)  腹腔镜检查:是目前确诊子宫内膜异位证比较可靠的重要方法,凡镜下直视盆腔有内膜异位病灶即可诊断。必要时,还可取可疑病灶组织送病理检查以帮助确诊。同时还可以了解输卵管通畅情况、病灶范围及其程度。

2)  活组织病理检查:是临床最终确证内异症最为可靠的方法。取可疑病灶部位活组织的方法可以在腹腔镜检查时采取,也可以在疑有恶性肿瘤而行剖腹探查时采取。

3)  B型超声波检查:可发现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

4)      X线造影检查: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或盆腔气腹造影可协助诊断卵巢内膜异位囊肿,前者还可提示输卵管通畅情况,后者还可反映子宫附件粘连程度。

总之,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主要根据临床出现继发性渐进性疼痛的症状,检查发现子宫被粘连、后倾固定,并扪及触痛明显的结节或不活动轻度压痛的囊性包块,联系到不孕等特殊病史,一般即可初步判断,但要确诊还需借助腹腔镜检查并对可疑病灶取活组织作病理切片检查,甚至剖腹探查。

中医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古医籍的记载主要是针对痛经、不孕、症积及月经不调等不同临床见症而分别立法处方,早在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一书中即创拟了多首著名方剂,其中许多首至今仍在临床广泛运用。宋代医家陈自明在其所著《妇人良方大全》中从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立法,拟定的治疗痛经的温经汤,而治疗症瘕则多选用三棱、莪术、虻虫、水蛭、桃仁、穿山甲等组成方剂,药性平稳而不过于峻猛,对后世影响较大。近现代医家通过大量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认为内异症的主要病机是瘀血蓄积少腹、阻滞冲任而引起气血失调,胞宫胞络功能失常,治疗以活血化瘀为基本治则,常用药物有桃仁、红花、丹参、赤芍、三棱、莪术、蒲黄、五灵脂、延胡索、乳香、没药、土鳖虫、香附等。临床根据疼痛发生时间、部位、性质、程度、结合月经的期、量、色、质,伴随出现的全身兼症及舌脉等征象分析引起瘀血阻滞的原因,以辨明寒热虚实之不同,分别采用温经化瘀、清热化瘀、益气化瘀、理气化瘀及补肾化瘀等治法。如有明显包块结节形成者,尚须佐以软坚散结、破瘀消症之品。本症以内服治疗为主,可配合外敷、灌肠、针灸、埋线等综合疗法以提高临床疗效。

证候:经行之时小腹及腰骶部胀痛明显,不喜揉按,或伴胸胁闷胀;月经量多,经色紫黯夹块;舌黯红,边尖有瘀斑瘀点,脉弦或涩。

治法:理气行滞,活血化瘀。

方药: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

桃仁、红花、川芎、丹皮、枳壳、香附、元胡、五灵脂各10g,当归、赤芍各15g,乌药12g,甘草6g

小腹及腰骶胀痛甚者加荔枝核15g,乳香、没药各6g;疼痛如刺者,加土元10g、全虫6g;月经量多者加炒蒲黄15g,益母草30g;妇科检查有包块结节触及者加炮甲珠10g,三棱、莪术各12g

分析:方中以香附、枳壳、乌药理气行滞,桃仁、红花、丹皮、赤芍活血化瘀,当归、川芎养血和血,元胡、五灵脂化瘀止痛,甘草缓急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理气行滞、化瘀止痛之功,用于痛经气滞血瘀证,能使气调血畅而疼痛消失。

证候:经前或行经之际小腹坠胀冷痛,得热则舒,痛而拒按;月经量少,行而不畅,色紫黯夹块;伴面色青白,四肢不温;舌黯淡,苔白润,脉沉紧。

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

当归、赤芍各15g,小茴香、干姜、元胡、川芎、五灵脂各10g,生蒲黄12g,没药6g,肉桂5g

痛甚呕吐者加姜半夏12、吴茱萸6g;面青、四肢不温厥冷者加川乌12g、川椒5g;胸脘满闷,舌苔白腻者加苍术、厚朴各12g,草蔻仁8g;肢冷畏寒,大便溏薄者加熟附片15g,补骨脂、炒白术各12g;月经量少夹血块多者加水蛭6g,川牛膝、五灵脂各12g

分析:方中当归、川芎养血和血;五灵脂、蒲黄、赤芍活血祛瘀;干姜、肉桂温经散寒除湿;小茴香、元胡、没药行气化瘀止痛。诸药合用共奏温散寒湿、活血化瘀功效。

证候:经前或经行之初体温升高或自觉发热,小腹及腰骶部疼痛拒按,得热反剧;经行不畅,色深红,质稠粘夹血块;烦躁易怒,口苦咽干,大便秘结,性交痛;舌质红有瘀斑瘀点,苔薄微黄,脉弦。

治法:解郁清热,活血化瘀

方药:宣郁通经汤(《傅青主女科》)

当归、赤芍、丹皮、黄芩各12g,山栀子、郁金、柴胡、炒香附、白芥子各10g,生甘草6g。经行体温升高、自觉发热者加丹参、白薇、青蒿各15g;腹痛剧者加炒川楝子、元胡、土元各6g;心烦易怒、口苦者加夏枯草15g,龙胆草6g;经行不畅夹血块者加川牛膝、红泽兰各12g;大便秘结者加酒制大黄10g,郁李仁12g

分析:方中柴胡、香附、郁金理气解郁;山栀子、黄芩清肝泻火;当归、赤芍、丹皮养血活血;白芥子通络涤痰,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具有行气解郁、清热降火、活血化瘀之功效。

证候:素体气虚、形体羸瘦,经行前后小腹及腰骶部疼痛,肛门重坠,痛处或喜按;面色不华,神疲气短;月经量多或少,色正常或偏淡,夹小血块;舌淡黯有瘀点,苔薄白,脉细涩。

方药:理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党参、黄芪、山药各30g,天花粉、白术、三棱、莪术各15g,知母12g,鸡内金10g

腹痛明显者加艾叶、小茴香、元胡各10g;肛门重坠甚者加柴胡、炙升麻、炒枳壳各12g;痛甚呕恶者加姜半夏15g,吴茱萸6g;月经量少者加丹参、鸡血藤、制首乌各15g

分析:方中党参、黄芪、山药、白术健脾益气;三棱、莪术、鸡内金消症化积;知母、天花粉泻火润燥,既清实热又退虚热。全方共奏健脾益气、化瘀消症之功。

证候:经行前后小腹疼痛,腰脊酸痛;月经先后不定期,经量少,色黯淡,质稀薄,或夹血块,久不受孕,或反复流产;舌质黯淡有瘀斑,脉沉细涩。

治法:补肾调经,活血止痛

方药:补肾活血汤(《伤科大成》)去独活。

熟地、菟丝子、肉苁蓉各15g,杜仲、当归、山萸肉、补骨脂各12g,红花10g,炙没药6g

腹痛甚者加元胡、血竭各10g,九香虫6g;腰脊酸痛甚者加巴戟天、台乌各12g,川断15g;头晕耳鸣者加潼蒺藜、女贞子各15g,五味子8g;痛时四肢厥冷者加鹿角片12g,制附子15g;月经稀薄黯淡者加制首乌、鸡血藤各30g,紫河车(冲服)6g

分析:方中熟地、菟丝子、枸杞、当归、山萸肉补肾养肝、精血同补;肉苁蓉、杜仲、补骨脂补益肾气;红花、没药活血化瘀止痛。全方共奏补肾活血,调经止痛之功效。

}

病情描述: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可以治吗

  • 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是可以治疗的。但中医的治疗效果时间较长,治疗效果显示的也比较慢。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通常会出现痛经、不孕等症状。如果是气滞血瘀引起的,可以在专业的中医指导下,服用活血化瘀的中成药治疗,比如血府逐瘀丸等。除药物治疗外,也可以在中医的指导下,进行针灸治疗。

}

养生之家导读:子宫内膜组织生长在子宫腔以外的异常部位而出现的病症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辨证治疗、病因病机、中药配方处分是什么呢?下面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子宫内膜组织生长在子宫腔以外的异常部位而出现的病症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出现在子宫肌壁层者,称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于卵巢者,临床上习惯的称卵巢巧克力囊肿。

本病发生原因未明,临床诊断主要依据继发性和进行性加重的痛经、性交痛,月经不规则及经量增多或伴有多年不孕症等症状,结合妇科检查,在子宫骶骨韧带,或宫颈后上方(子宫直肠凹)有明显小结节,触痛或于子宫侧扪及包块等,可基本确立诊断。但最终仍需借助内窥镜或剖腹看到病变部位,并经活检组织检查才能证实诊断。

本病属中医癥瘕和痛经的范畴。其主要病理变化为血淤,由离经之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多因肝气抑郁日久,导致气失畅血淤滞着而导致癥瘕积聚,冲任失调为病。此外,亦可因寒因湿因火三气胶滞,侵淫而成。临床上以实证居多,亦可兼有肾虚,肝虚,脾虚,失调之表现,因此,治疗以活血化淤为基本治法,兼顾气滞,湿热,痰湿,肾虚等治法。

症状:可见经行前或经行之际,小腹胀痛,拒按,放射至腰骶部及大腿,月经量少而淋漓不净,或量多,经色紫黯,有血块乳房胀痛,苔薄舌质暗或有淤点脉细弦。

治法:理气活血,止痛消淤。

方药:血府逐淤汤加减。

处方:当归、川芎、赤白芍各10克,玄胡、川楝子各15克,丹参30克,柴胡10克,桃仁10克,炒枳壳10克。

加减:如经行畏寒小腹冷痛,加肉桂3克,艾叶10克。

症状:可见经行前或经行之际,腹痛拒按或经行发热,月经先期,量多色暗质稠,带下色黄苔腻舌质红,脉弦数。

治法:清热除湿,化淤止痛。

方药:方取银翘红酱解毒汤加减。

处方:银花藤30克。连翘15克,红藤30克,败酱草30克,苡仁30克,川楝子30克,桃仁10克,丹皮10克,失笑散10克(包)赤白芍各10克,生地黄15克。

症状:可见腰酸坠痛,经期加剧,月经先后不定期量多色黯或夹血块,头晕耳鸣,腰腿酸软,苔薄,舌质黯,脉沉细。

方药:益肾汤加减(经验方)。

处方:当归10克,败酱草30克,桃仁、三棱、莪术枣皮、赤芍杜仲、肉苁蓉各10克,菟丝子、川牛膝、玄胡各15克。

加减:如经期量多,腹痛加失笑散(用炒蒲黄,五灵脂)。

症状:可见经行腹痛坠胀,月经后期,量少色黯或有血块胸脘痞闷,口淡腻纳呆,神疲肢软,盆腔或可触及包块,苔薄白,舌淡肿或有淤点,脉弦滑。

方药:方取导痰汤加减。

处方:太子参15克,半夏15克,陈皮15克,茯苓20克,苍术10克,白术15克,三棱,莪术各10克,夏枯草30克,昆布30克。

附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心得

本人在数十年临床诊疗中,对本病采用行气活血化淤,消痰软坚散结的方法,选择有理气,活血,祛痰作用的中药作用为基础方,分期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以行气活血化淤止痛为主。现代医学认识到本病由子宫内膜异位于子宫腔外而引起,以即中医之:“离经之血”。其淤血由于病变部位无法自行排出,故中医治疗必须采用促进淤血从内吸收消散的方法,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此期治疗以经前5~7天开始,基本方为:香附15克,枳壳10克,玄胡15克,当归15克,赤芍15克,川芎10克,川牛膝12克,生蒲黄12克,五灵脂10克,血竭6克,制没药6克,三七粉3克,(吞服),子姜黄12克。按此方以古方血竭散为主方加减而成。兼血崩有块者,加花蕊石30克,煅牡蛎30克,三七粉可加至克;兼气虚经漏者加黄芪30克,升麻10克,腹痛重者加肉桂6克,乌药12克,九香虫10克。

月经干净后继以活血祛淤散结,以行气利湿化淤治疗,旨在促进内膜异位症的病理产物进一步消散吸收。基本方为:桂枝9克,茯苓30克,桃仁12克,赤芍15克,丹皮12克,木香10克,莪术15克,水蛭粉6克,(吞服)土鳖虫10克,生鳖甲30克,炮甲珠10克,海藻30克,川牛膝12克,胆星12克,白芥子9克,甘草6克。合并卵巢囊肿者加威灵仙15克,皂角刺20克,黄药子9克,鸡内金15克。月经不调及不孕者,配合中药人工周期治疗。

(1)本病由气血痰三种病理产物合而为病,虽临床表现多端,但治疗重点必须集中在消癥散结上,此为治本之策。治疗以三个月为一疗程,常须治疗两个疗程以上,方可见到病灶缩小,而对痛经等标症的治疗,在短期内就有明显疗效。有生育要求的患者,一旦出现怀孕征兆,必须立即停药。

(2)本病痛经往往与经期延长月经量多同时出现,其病机皆为淤血,故治疗的关键是行经时使气畅血行不可因月经量多而擅用滋阴养血之品,以碍血行,更不能用收涩止血之品,以免因淤致经血淋漓不尽,癥瘕久治不愈。

(3)水蛭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有独特的疗效,据报道单用此药治疗本病亦有较好疗效,根据张锡纯研究水蛭最擅长逐淤血,既能促使癥瘕内淤血溶解吸收又能通调水道消除痰结。但由于水蛭粉对胃肠道有不良刺激宜装入胶囊服用为妥,用量控制在15克以下为宜。

附:消癥散结汤治疗子宫腺肌病(验方)《新中医》2007年2期)组成:茯苓20克,桂枝、川芎、桃仁、大贝母各10克,山慈菇、丹参、莪术、三棱、夏枯草、败酱草各15克,王不留行、皂角刺各12克,苡仁30克。

服法:日1剂,水煎服。每日连服十五天为一疗程,经期停服,连续服六疗程。

若有痛经者经期加服活血化淤,理气止血药:如桃仁、玄胡、益母草、生蒲黄、五灵脂、香附、乌药等;若伴月经过多者,经期加服祛淤止血药,如茜草炭,三七粉,蒲黄炭,血余炭等。

药物组成:血竭、制乳没,生甘草各6克,当归,炒赤芍,玄胡,炒川楝子,焦山楂各15克,熟军9克,莪术12克,桃仁10克。

适应症: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

用法用量: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药物组成:地龙,蜈蚣,水蛭,虻虫,土鳖虫,各等份。

适应症:血淤癥瘕性疼痛证。

用法用量:上药研细末,吞服3克,每日2次,或包煎每次用6克。

药物组成:桃仁12克,红花12克,丹参15克,葛根15克,玄胡15克,制香附15克,木香10克,山楂15克,五灵脂15,炮甲珠6克,土鳖虫10克,水蛭9克,肉桂粉(另吞)6克。

适应症:血淤癥性疼痛证。

(1)金银花30克,连翘15克,蒲公英30克三棱15克,莪术15克,海藻15克。加水煎二次药汁合匀,两次浓缩至200毫升,晚上排空大小便静卧15分钟,取左侧卧位,臀部垫高。用16号导尿管作为腔管用100毫升法射器缓缓注入,给药后持膝胸卧位30分钟。再取右侧卧位臀部同样垫高,再注入100毫升药液,给药后静卧数小时。同时配合口服中药。适用于淤血阻滞型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

(2)异位痛经灌肠液:丹参30克,当归10克,三棱15克,莪术15克,水蛭10克,赤芍15克,制乳香10克,制没药10克,海藻15克,桂皮10克,浓煎成100毫升,每晚保留灌肠。适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能看好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