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读几年呢?

在学硕和专硕的选择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专硕,其中不外乎是以下几个原因:

1、专硕更加侧重于实践和技能,受到就业单位的认可;

2、专硕考英语二,相对更简单,录取人数也比学硕多,更容易上岸;

3、专硕的毕业论文一般不会有硬要求,能够更加顺利地毕业;

4、专硕的学习时间更短,同样拿研究生学历,但是可以早早就业实习,抵抗就业内卷。

但是从去年开始,全国高校都陆续在延长研究生学制,专硕由原本的两年增至三年,之前的时间优势消失了,那么还值得读吗?

2021年考研开始,华中科技大学的电子信息、机械、材料化工、资源与环境、汉语国际教育等十多个专硕和非全日制专业,全部由2年制改为3年制。

2022年起,河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类别下小学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等7个专业(领域)学制拟调整为三年。

2017级及以后,中南大学的研究生学制:硕士生学制三年,博士生四年。

部分专业基本学习年限调整为3年,但在过渡阶段实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优秀者可以申请提前至2年毕业,良好者可申请提前至2.5年毕业,具体标准由各学科根据实际情况制定。

郑州大学新闻传播硕士自2021年起,学制也由原来的2年改为3年。且除了管理类、经济类部分全日制专硕,其他大部分专硕均实行3年学制。

2021年招生简章显示:除商学院外,各院2年的专硕的学制均调整成3年。

查了很多资料,发现学制其实一直是高等教育里的常青话题。

15年教育部要求非全适当增加年限、19年呼吁本科生学制延长,再加上近年各高校调整博士4年学制……背后的原因,都是为了解决庞大学生群体的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

尤其这一次学制调整,摆明是冲着专硕来的。专硕有半年的实习期、半年的毕业季,实际学习时间就只有研一,却又要完成各种调研和实验,科研压力其实是急需要缓冲的。

更从容的学习时间、更深厚的校园友谊

其实还挺羡慕那些3年学制的学校,他们在校内可以多缓一年,不管是实验还是论文压力都小很多,用来学额外的技能、准备考证各方面都不会太匆忙,老师同学之间也来往更多。

晚一年进社会、多一年交学费

很多同学考专硕就是为了提高学历,晚一年毕业就等于少一年工作经验(少挣一年工资)。再加上多交一年的学费,四舍五入就净亏两年工资了!这么想想也挺心疼的!

}

【摘要】:正 保赤金科广东南海女中医叶荫桐编著 1927年铅印本女中医在过去历史上是不很多见的,根据《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医术名流列传》的记载,从汉代到明代的地方志里,只载有三个有姓无名的女中医的简略事迹。清代末叶,妇女公开学医的机会才比较多起来。可是,有许多女中医的姓名,在一般医学史里,也还是很少提到的。如本书的作者叶荫桐女中医帅就很少有人知道(因她在上海开业,广东人很少知道)。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俞慎初;吴味雪;万本善;吴熙;黄可成;;[J];福建医药杂志;1980年03期
矢数道明;何裕丰;;[J];辽宁中医杂志;1980年12期
胡正海;田兰馨;郭生桢;李惠芝;;[J];陕西医学杂志;1980年02期
哈献文;;[J];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1980年06期
储秀珍;杨毓华;;[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8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卞华伟;许艳嫦;宁正祥;;[A];中国营养学会第六届临床营养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7年
杨君;秦英;;[A];糖尿病(消渴病)中医诊治荟萃——全国第五次中医糖尿病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9年
姚发坤;王平校;;[A];第六届空间结构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6年
董石麟;罗尧治;周观根;施永夫;;[A];第六届空间结构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6年
马力行;;[A];第四届全国糖尿病(消渴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彭振戈;;[A];过程论与新闻摄影——1988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C];1988年
王蔚良;;[A];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第六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洪净;赵明;陈小野;乔明琦;杨进;;[A];中国实验动物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0年
刘承宜;段锐;殷培军;李燕;李艳玲;;[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高学敏;胡素敏;;[A];国际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徐云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1年
宝龙;[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4年
李志诚;[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赵鲲鹏;[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司国民;[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5年
闫晓宇;[D];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
李广曦;[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郑毓新;[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6年
于智敏;[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6年
张玉清;[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景慧玲;[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赵晓霞;[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5年
林利生;[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4年
李红梅;[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5年
植野文夫;[D];天津中医学院;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本报记者 郝又满 杜建华;[N];深圳商报;2000年
本报记者 刘小菁;[N];中国妇女报;2001年
本报记者 韩建清;[N];人民日报;2001年
}

 我是草根我专注

    “草根”(cǎo gēn)一词近年来很红很火,据考证她直译自英文的grass roots,最初的说法产生于十九世纪美国寻金热流行期间,盛传有些山脉土壤表层、草根生长的地方就蕴藏黄金。现在认为它有三层含义:一是指同政府或决策者相对的势力,这层含义和意识形态联系紧密一些。人们平常说到的一些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等等一般都可以看作是“草根阶层”。有学者就把非政府组织(也称为非官方组织,即NGO)称作草根性人民组织;另一种含义是指同主流、精英文化或精英阶层相对应的弱势阶层。还有一种含义是指出身寒微,收入寒微的人。

    我1967年出生于苏北农村一个贫寒的家庭,自幼性格木讷,不善言辞和交往,不屑溜须拍马,但得益于文革时年幼、文革后改革开放恢复高考、2000年前上学基本免费,再加上自身的不断努力,和遇恩师的培育,我在肝病的诊治方面有了自己独特的经验和体会,一歩一歩走向了医学的神圣殿堂。

     这几年电视上非常红火的超级女生、超级男生,以及我也非常喜欢看的“中国好声音”,捧出了一个又一个的草根明星。有时我坐在电视机前也会看着这些成功的“草根”也会突发梦想,梦想自己这个草根能有朝一日被央视发现就好了。

   不曾想,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这个毫无背景的草根医生,竟然真的有机会登上了中央电视台,走进了医学科普的最高殿堂。

2015年8月8日下午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出生于苏北农村一个普通家庭人家的孩子,不但有机会在省城大医院里当上了医生,今天竟然有机会凭借小小的垂盆草走进了国家最有影响力、最权威、最高大尚的中央电视台,而且是国际频道的“中华医药”栏目。想到今年的9月1日凝聚了自己研究数十年的护良药------鲜药垂盆草将有机会让全世界的人们认识、享用,更多的肝病患者将由此受益,我真的是百感交集,真的要感谢党、感谢CCTV、感谢为此剧编排付出辛勤汗水的编导们,以及现身说法、毫无避讳的我的病人们。

    我是个草根,因此我一直无欲无求,一心专注中医学术的传承研究与传播,今日能有小成,确实可能得益于此。

我这个人虽然至今未能为官,但命运却还总与国家政治有关,就连我的名字也是这样。

我的出生很突然,很快速,快速得连父母给我想名字的时间都没有。

1967年7月26日,正是一个炎热的夏季,这天早晨,在江苏苏北的一个叫小关子的乡镇的贫苦农民家庭里,我的母亲独自一人挺着一个即将出生的我,从家里直到屋后,沿着一道又狭又长又滑的土码头台阶下河去取水,就在她提着一桶足有5、6公斤重的水桶沿着台阶一级一级向上攀爬时,我的一个堂哥猛不丁地在上面喊了一句,“四清工作组来了”,我的在肚子母亲可能突受惊吓,当场就跌倒在河坎上。随着这一跌我也就很快出生了,成了家中的第七个孩子,而按男孩子排名我排老四,加之那几年“四清运动”给朴实农民留下的深刻印象,父母就听从邻居的建议,为我取名“四清”,一个很政治化的名字。

在小学时我曾经奉父亲要求,用过“仕卿”,父亲大概希望我将来能走“仕途”的缘故吧,但后来我发现自己确实非常不善为官,就放弃了这个高大尚的名字,仍回归“四清”的原义,并永记母亲的那一跌之恩。

有朋友经常会用我名打诨说“四清四不清”,说实话,我至今也没有去考证到底什么是“四清运动”,究竟是哪四清,哪四不清,一笔糊涂帐。倒是2010年南京栖霞山侍庙的静贤法师为我名字做了新的诠释,“四方来询肩负众生慧命,清泉映月心怀仁者慈悲”,我觉得倒也符合我目前的工作和心态。我给自己微信起了个“医不惊人死不休”的昵称,就是为了一心钻研医学,更好地为四方苍生祛除疾病之痛苦。

1.幼患肺炎,险遭夺命

我出生当年,正是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在神州大地开始的第2年,各地的“文化大革命”运动正开展得如火如荼。因此,在我的童年里记忆除了家庭生活的贫脊外,大部分是“全国山河一片红”,脑海里至今还常浮起父辈们高舞着红旗演出的情景。

然而,贫穷、落后的农村,对我的幼年还是构成了很大威胁的。当我渐渐长大后,便常听父母谈起我幼年时患病竟差点丢了性命的事情。那是在我两三岁的时候,我受凉而患上了肺炎,发高热数天不退,咳嗽,咯痰,气喘,然而那时的治疗是“农村合作医疗”,生命全掌握在几个“村医”手上,村医的水平姑且不论,现在想来,即使他们水平了得,然而在那个全国人民都在勒紧裤带大闹革命的时代,工厂停产了,药厂不产药了,即使廉价的青霉素在偏远的农村仍是十分稀缺的了,因此我的命运可想而知。药不对症(确切地说是没有对症药)的结果,是我的病情日趋加重,后来竟奄奄一息了。这下父母急了,就顾不得“闹革命,促生产”了,将我送到村医务室,放在医务室的冰凉的地上,全权交给了那位村医······后来不知那位村医采取了什么办法,还是我命不该绝,自身的抵抗力恢复的缘故,我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幼年时的那场肺炎虽然没有夺去我的性命,但每当父母在我记事后,与我提起时,我心里就有一种隐隐的痛。我恨那位险让我丢失性命的村医,幼小的心中就暗暗立下誓言,决心长大后能做一名救死扶伤的“神医”。有了这些心愿,也促成了我童年时学习能自觉刻苦、钻研。因此,可以说,虽然我的出生,使本已负担颇重的家庭又添了一张要吃要喝的嘴,但我从小学一直到后来完成博士学业,父母并没有在我的学习上费太多心思,一切都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学习成绩一直是父母的骄傲。

2.毛囊炎疔疮走黄,羊胡须巧妙治愈。

在我小学四年级时,我的下颌上长了一个毛囊炎,少不谙事的我,总想用手把它挤掉,结果不但没有挤掉,反而越挤越大,还发起了高烧,头痛如裂,妈妈连忙背起我去村医务室,医生一看知道是出了大事,因为挤捏导致细菌感染,有可能引起脑膜炎(后来学了中医才知道这叫疔疮走黄),有生命危险了。父母连忙请求医生救救我,医生说只能输点青霉素试一试,认为把握性不大。父母不敢赌注,又四下打听偏方、背方,结果有一老中医介绍用老绵羊的胡须烧成灰可治愈本病。父母遵照执行,结果真的在敷了羊胡须后,下巴上的疮口竟然奇迹般地一日一日地愈合了。

羊胡须竟然能治病,这件事在我童年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对中医充满了一些神秘和好奇。

3.蛤蟆瘟发热腮肿,黑墨汁涂抹消炎。

在我10岁左右,我患了蛤蟆瘟(后来知道应该叫做急性流行性腮腺炎),两耳后红肿疼痛,影响进食,高热,恶寒严重,我十分紧张,然而爸爸让我不要急,叫我拿来学习用的毛笔和墨汁,在我肿大的腮腺处,先沿着顺时针方向,由内到外, 涂了七七四十九圈。又沿着逆时针方向,由内到外, 涂了七七四十九圈。然后要我不要洗掉,保留一夜。第二天早晨本来时,我发现那肿大之处竟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寻常的黑墨汁可以治病,不花钱,没有副作用,中医真的神奇啊,从那时起,我就下实了决心,立下了长大后学习中医,要做一个能“化腐朽为神奇”的中医大夫的梦想,治病救人。

1.停学一年体味农耕之苦,发奋学习成为村上第一位大学生

穷文富武,贫困的家庭生活,使我从小就企盼长大后要改变这种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方式,再加上学习中医的愿望,促发我从小就能认真为自己学习,从不抱怨学习的艰辛和困难。虽然,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二年级,我都是在自己的村上学校上的学,接受的是几位村上的民办老师的教学,但这一切并没有影响我的学习,相反,勤奋、朴实的我反能“鹤立鸡群”,在后来的各种选拔考试中屡屡获胜,我以10%的比例得以升入初三学习,又以不到20%不到的比例得入当时在县里排名第二的重点中学—射阳县陈洋中学上了高中。

如果说在高中之前,我的成绩还算可以的话,至今想来完全是“矮子里选将军”的缘故,因为大家的成绩可能真的太差了,我才因此得以“鹤立鸡群”。当我怀揣着录取通知书来到陈洋中学报导时,班主任孙启发老师的一席话,让我和陪一起去的父亲真的倒吸了一口凉气。孙老师告诉我父亲说,我的成绩在高一(1)班50人中排名倒数第七,高中三年下来会花掉相当于三辆自行车的钱,而可能不会有任何回报。但我的父亲没有退缩,意无反顾地当场交了学费和伙食费后,让我留在学校里开始一个并无指望的高中学习。

学习这东西真是不是你想学就能学好的事,而且还是一件急不得的事,可能由于我既往的底子太差,尽管我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但我的成绩半年下来,没有任何起色,依然处于倒数的地位。有几个和我一起考入这个中学的同学,经常在一起商讨是不是回家帮父母种地的事情。

就在我犹豫不定的时候,老天爷又跟我开了个玩笑。一次晚餐后锻炼时,开始肚子痛,到了第二天上午已经接近休克,老师和同学将我送到陈洋中心卫生院时已经是阑尾化脓穿孔,病情十分危重,所幸天不灭我,经过手术,我活了下来。7天后出院回家,由于家庭贫穷,未能补足营养,一个月后再恢复上学时体力不支,头昏脑胀,难以完成学业。种种因素,我就办了停学手续,回家继续疗养。

停学回家不久,我就很自然地加入到农耕劳作之中,也正是通过劳动,树立了我要加校读书,走出农门的决心。其中,发生的三件事,至今我仍历历在目。

第一件事,农忙脱粒累得精疲力竭。刚回家不久,就遇上了农忙,要给麦子脱粒。一个生产队有许多人家,而只有一台脱粒机,因此,只能每家每户挨着排队,而且是按照时间收费,因此到每一家时,机器一开,就要不停地给机器喂食。几个人排成一条龙,从麦垛开始向机器方向传递麦子,我负责的是从麦垛上抱麦子,正值初夏,连续地扯抱,累得我是满头大汗,口渴得不得了,但我不难停,前面大人还在不停地催着快些传送......那一次的经历,彻底改变了我对农耕的印象,原来农民忙起来还真的很辛苦,比起我的学习真是辛苦一千倍、一万倍。我跟我父亲说,我一定要考上大学,我做不了农民。

第二件事,做小工差点打死人。我的两个哥哥都是泥瓦匠,因此,父亲就安排我去跟他们学瓦匠。学瓦匠就要先学做小工,也就是拌水泥沙浆之类的辅助事。开始几天我还觉得很轻松,但后来在干活时,我手拿着萹担在塘边准备和另外一个40岁左右的小工抬东西时,由于未站稳,我站在塘边向下滑了下趔趋,手中的萹担突然向杠杆一样,另一头正好打在那个小工的额头上,只听啪地一声,那个小工一下子就被打蒙了,差点栽倒。虽然那一次没有造成严重后果,但那一扁担的力量让我心有余悸,至今想来还是后怕,要知道借助了杠杆的力量,真的可能是致命的。因此,当时我我不敢再干下去了。

第三件事,抛砖头。农村建房都是采用的简易毛竹脚手架,当墙砌到一定高度时,就需要将砖头运到脚手架上,而采取的方法就是瓦工在上面接,小工在下面向上抛,能否成功关键在下面这个人,下面的人不但要对头上面人手的方向抛上去,还要防止上面的接不住掉下来砸伤自己。看到不时抛上去又掉下来的砖块,我始终未敢尝试一下,我也深知我是无法向哥哥们做一人瓦匠了。

几次劳动经历,让我认识到自己无法成为一个合格的农民,要想成家立业只有读书一条路了,因此,我在孙启发老师的帮助下,我两次踏入陈洋中学高一年级。

说来也怪了,两次进入学校后,我的成绩真的是一天比一天好,一次考得比一次好。我想除了我认真学习的决心之外,更主要的还是那几个月的劳动可能让我的大脑思维开了窍的缘故吧。大脑能指挥双手劳动,但多活动手指也可反过来促进大脑功能的恢复。这是我成为医生后终于想通的问题。

1986年,我以学校10%的比例得以考入大学,是学校当年屈指可数的几个考上本科的人之一,成为南京中医药大学(原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的一名大学生。

尽管在1978年国家即已恢复高考,但直到我1986年考入大学,我们村才出了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而以前只出过二、三位中专生、大专生。1986年农历7月26日我度过了20岁的生日,在全家人的祝福声中,我爬上了“轮船”,踏上了寻梦之旅。

2.刻苦钻研,出色毕业。

进入大学后,尽管面对着晦涩难懂的中医药学,仍然不悔不弃,不断刻苦钻研,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每年都获得优秀学生奖学金,其中获得一等奖学金2次,二等奖学金二次。

1991年大学毕业前毕业考试,在中医系全年级180人中,名列第9名(男生第2名),被优选进入江苏省中医院急诊科工作。

3.继续深造,不计得失。

1996年,经过五年的临床工作,发现自己虽然已经可以胜任临床工作了,但所用的手段并不是中医,而是西医为主,遂放弃良好的工作环境与良好的工作待遇,脱产攻读研究生。当时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是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江苏省中医院急诊科杨廷光主任医师。经过3年的研究生学习,虽然学业有了明显的进步,尤其是在运用西医手段抢救治病方面能得心应手,但与心中所期望达到的中医境界仍然相差甚远,心中依旧茫然。

经过再三考虑,我决定再拜中医名师,一定要将自己的中医水平提高到一个较高的境界。

1.有幸拜了中国最著名老中医为师。

1999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内科临床学的博士研究生,之所以说是优异的成绩,原因是那一年总分300分,录取分180分,而我考了245分的好成绩。其次是同时与我选报同一导师的还有另外7人,结果5个落选,只选了包括我在内的3个人。第三,导师是原中医药大学老校长、全国著名的中医药学者----周仲瑛教授,周仲瑛教授(下称周老)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因此在面试时我的表现尚算出色,给周老留下了不错的印象。

我那时之所以选择从师周老,主要还是与自己的中医情结有关。在这之前,虽说我的学习成绩(确切说就是考试成绩)优良,也在江苏最大的省级中医院工作快10年了,但始终感觉自己未能理解中医的真谛。总困惑中医书本知识与临床实践的脱节,工作10年基本就没有发现与中医内科学上所描述的一样的证型,更没有看到一位老师按照书上的方药一味不差、一味不多地照搬照用。周仲瑛教授是我读大学本科时的校长,早就听人传言他临床水平高超,又读过他编写过的不少医学著作,并且周老家还是祖传中医。所以那时我就想,反正我的工作已定,工作福利有了保证,这次要学就一定要选个最好的师傅,学点真本事。所以,经过再三考虑、深思,决定考周老的博士。幸运的是,那一年,我竟真的考上了,成了中国最著名老中医的徒弟。

    按照当时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对我们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在完成半年理论学习之后,很多临床博士研究生就选择回医院继续临床工作,边工作边在老师指导下做实验,3年后完成一篇学术论文并通过答辩即可毕业了。但当我将我的“学习计划”跟周老汇报后,周老当即就严肃地对我说:每周至少要跟其门诊抄方学习5个半天,直到毕业。要么就停止读博,找其他老师学习”,那语气、那表情我至今仍然记忆犹新,没有半点商量余地,那是我第一次以徒弟名义面见周周老,真想不到就给了我个大大的“下马威”。

    没有办法,我只能回到医院商量,并汇报周老的“培养要求”,幸运的是领导没有要求我必需回科室服务,同意了周老的要求。这样我也就很幸运的拿着医院的工资(没有奖金),享受着全脱产学习的待遇。

   由于慕名求周老诊治的病人很多,因此,那时的周老临床很忙,基本每天上午都要出门诊,每次门诊病人基本上都在40号以上,每次都要看到下午1点半左右,有时甚至要到3 点。跟周老门诊时,必需跟随周老的思维,及时记录下周老的“唱方”,一个病人的病历记录平均都在15粽子左右,因此每次门诊都要写6000个字左右。周老思维敏捷,如行云流水般望闻问切,再复杂的病人也能一气呵成,令人叹为观止。病人一个接着一个,没有任何耽搁,节奏十分紧凑,因此我们学生也很辛苦,往往一个门诊下来,已经饥肠辘辘,腹中空空,头昏脑胀了,像散了架似的。

    有时上门门诊,周老还要求我们下午去他办公室,或继续看预约的病人,或对既往的门诊有效病案进行分析、指导,更多的是接受我们的提问,进行专门的专业辅导。

    现在看来,正应了那句古话:“一分耕耘,一分收获”,3年的辛苦确实改变了我既往对中医的认识,当一次又一次地看到很多疑难杂症在其他地方都没有看好,而经过周老一、两次诊治就明显好转或治愈后,你就不能不承认“纯中医”其实是可以治愈疾病的,中医并不是慢郎中,也可以治疗急性病、有时起效还很快。

    来自马鞍山的梁女士19年前生产之后,当时尚在月子里的她,因实在难忍周身湿粘不舒,就想洗个澡,当时正值寒冬腊月刚入九,天气十分寒冷,家人就用一个电炉取暖,但梁女士衣服尚未脱完就自觉寒冷了,因此没敢继续洗澡而以毛巾擦洗了一下了事。不曾想,洗澡没洗成,却落下了个后遗症,以后只要一进九,她就开始盗汗,一出九盗汗就自止。每天夜里汗出得湿透衣服,心胸部出汗尤其明显,因此经常要在夜里起床换衣,经常为此影响睡眠不说,因为是冬天,经常会受凉感冒。曾经想过要治疗,但到医院询问过,西医大夫认为不是病,没有办法治疗。3个星期前梁女士听人说周老治疗疑难杂症有一手,遂设法搞到了一号,找周老看了一次。周老当时问诊其有口干、尿少色黄、汗出燥热不冷、间有心慌、大结,望诊其黄薄腻、舌质红偏暗,脉细滑。辨证属阴虚热郁,营阴外泄。仿当归六黄汤加减,处方如下:黄连4g,黄柏10g,大生地15g,麻黄根10g,生黄芪15g,知母10g,煅龙骨20g(先煎),煅牡蛎(先煎)25g,浮小麦30g,瘪桃干15g,丹参12g,大麦冬10g,五味子5g,川百合15g。21剂,水煎 服,日1剂。

    梁女士服药第一周没有见到明显效果,但第二周后效果就越来越明显,盗汗很快就没有了。到今天已经有十天没有盗汗了,因此她十分激动和高兴,连称说没有想到自己快20年的老毛病,没想到周老七副中药就治好了,真是太神奇了。接过梁女士的话,周老说道,不少人说中医是慢郎中,这则病案至少说明这样一个事实--中医未必就是慢郎中,则要辨证辨得好,用药摆布得恰当,有时效果就会很好,有时神奇得连你自己都不能相信,因此民间有“偏方气死名医”的说法,不是没有可能的。但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现在有些医生自己不去好好钻研中医医术,却以“中医治本,中医要慢慢调理”来自慰,没有疗效或效果不好时,不去追究辨证是否准确、处方用药是否得当,反而觉得理所当然,“不是医生我无能,而是患者病太重”,这是十分有害的,最终会影响到中医的生存。

    周仲瑛以他高超的医疗技术,一步一步改变了我对中医的看法,一步一步将我培养成了中医的真实信徒。

     有时周老亦会碰到病人服药后疗效不好,甚至完全无效的情况,此时,周老总是耐心地更加详细地“望闻问切”和思考辨证论治的不妥之处,而很少推托病人去其他地方“高诊”,也不承认中医治不好此类疾病,他经常对我徒弟说“不是中医不行,而是我自己水平不行。”

     我在门诊诊治了一个28岁姓秦的年轻男子,患者有乙肝病史,但肝功能一直正常,近一年来头昏头晕,周身乏力,十分又难受。患者进行过脑电图、脑血流图等检查,提示有轻度脑供血不足表现,在本院神经内科等专家门诊,运用活血化瘀、熄风化痰等中药治疗半年,症状未见丝毫减轻,反而引起指数轻度偏高,遂至肝病门诊找我治疗。我见其厚腻,结合其有肝病,运用清热化湿的中药治疗前后共4次、一个月,患者黄疸指数虽正常了,但症状仍不见好转。我觉得这种简单的病中医应当能够治疗好,但不知为什么用药不应。就设法帮他搞了一个周老的专家号,让周老诊治诊治。周老诊治后,辨证为风痰上扰,清阳不展,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葛根、姜黄、苦丁茶等,共14剂。当时我将信将疑,认为周老用药并无特别之处,效果会好吗?患者本周一上午到我门诊,向我汇报说,服了周老的药到7剂后效果非常明显,头昏头晕等症状明显减轻了,是他服用中药以来效果最好的,要求继续抄原方服用。

     周老评价此事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你抓住了“有效肯定有道理”这一判别方法是对的。这个病案要好好研究一下,究竟是什么原因,被我用药治好的?我的用药与你的用药, 与前面医生的究竟有什么不一样?

     其实,向上述这样的病例还有不少,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有时我们确实也辨证论治了,辨证用药也对路了,但有时就是相差一两味药,效果就是没有周老他们这样的名老中医取得的效果好。

      记得有一次,有一个70岁左右的老头,慕名从内蒙古乘飞机来南京找周老看咳嗽。他咳嗽已经一年了,咳嗽,咯白粘痰,咳嗽重时喉中还有痰鸣声,西医诊断为“支气管炎”“隐慝性”等,用多种抗生素治疗无效,也曾经在北京等地,找多位名医治疗过,这些名医多是从清热化痰、肃肺止咳着手。后到我院门诊,周老的一个学生辨其为“寒饮伏肺”予小青龙汤治疗,有一点效果,但不明显。周老抓住患者咯痰色白、质稀、舌红特点,辨其为“寒饮伏肺,郁而化热”,仅在小青龙汤基础上,加用了一味石膏,结果效果出奇的好,一周后患者来复诊说,效果明显,已经基本不咳了。这则病案当时给的印象很深,如果说前面只知用清肺化痰中药的医生是受了西医左右,只知“消炎”的话。后面周老的那位学生,辨证已经很接近真实,但惜仍欠缺了一点火候,未能辨出其寒郁化热的变化(患者舌红不能用寒饮解释),故效果就是不好。周老慧眼识证,辨其为寒郁化热,确有“画龙点睛”之功夫了。

   谈起小青龙加石膏汤,周老还跟我介绍起他治过的另一则医案。那时20世纪80年代的事了,周老将一患咳嗽经年难愈、治疗多处无效的病人用小青龙汤几剂治愈。后这患者去了加拿大,在加拿大期间再次咳嗽,用多种西药治不好,遂不惜代价加国继找周老治疗,周老先仍予小青龙汤,但效果就没有以前那样的好了。周老反思,就在原方基础上加了一味石膏,结果效果就又很好了。周老评说道:这则医案说明证候的确是变化的,因时因地而不同,不是一层不变的。这也是这么多年大家搞证候客观化而未获成功的原因所在。

     我自99年跟随周老学习,开始仍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骨子里不太相信中医能单独治好病。及至跟随周老抄方3年后,亲眼看到周老将许多疑难杂症用中药手段治疗好,就彻底改变了我的想法。我也曾找一些我自己亲手治疗而效果不好的病人让周老看看,结果几乎都能有效。因此,我越来越相信周老经常对我们说的那名话:“不是中医不行,而是我不行”。 

   周仲瑛教授治学十分严格,因此,我入学后,虽说享受的是在职待遇,但整个教育与全脱产完全一样,因为周老强调研究生必须跟他上临床侍诊、磨练,要眼见为实。这样,在读博的三年期间里,每周要跟周老上五个半天的门诊。因此,读博期间不是十分辛苦的。不过现在看来,正应了那句古话:“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很多事情没有亲眼所见是难以留下深刻印象的,周仲瑛以他高超的医疗技术,一步一步改变了我对中医的看法,一步一步将我培养成了中医的真实信徒。

    正是有感于周老对中医学术研究的博大精深,我在03年博士毕业后,仍然觉得我尚未能领悟到周老学术思想的真谛,周老还有很多绝招、秘方我没有学到、看到。因此,以后我又创造各种条件,先后参加了“江苏优秀中医临床研修人才”、“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优秀继承人”、“全国第三批中医临床优秀研修人才”等项目,四进四出,坚持每周继续跟随周老临证学习半天以上,直至今日,已整整16年了。

      16年跟随周老抄方、临证学习的过程,不断强化了我的中医思想,我坚信,只要一个医生去好好努力,不断钻研、探索,就会不断取得进步,就会使治疗效果不断提高。

      “不是中医不行,而是我不行”,这句话,我信,但我会不断改变自己,尤其是能得到周老这样的国医大师的指教,我相信我不行的地方会越来越少的。前不久,我顺利结束了“全国第三批中医临床优秀研修人才”项目的学习,不过我仍然要继续跟周老学习下去,因为我觉得我虽跟周老学习了多年,但他老人家还有很多经验我没有学到,何况周老他自身还在不断研究学习,周老的水平提高得比我还快呢?

我给我自己的微信起名叫“医不惊人死不休”,就是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医学水平,不辱师门,为发展中医药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5.导师的三点治学精神影响时刻激励我前行

在我跟随周老学习之后,我常反思这样一个问题,天下学中医者众多,从事中医者历百万,但能达周老这般中医境界者为何廖若晨星?名老中医到底是如何成才的,学习中医有没有捷径?经过多年的跟师学习,我发现了周老有着三点可贵的科学精神,非世俗之流所能达到的。这就是:

一是躬身实践的治学方法。实践是检验真理之唯一标准,周仲瑛教授十分重视临床实践,常对我等门生训诫要重视临床,不能死抱书本,走教条主义,书本所言仅是基础知识,不能作为临床指南,照抄照搬。认为中医学几千年来之所以历久不衰,深受广大患者所钟爱,最根本的一点在于临床的有效性,故一切工作应围绕提高临床疗效而展开。上世纪70年代末,流行性出血热肆虐整个欧亚大陆,我国又是发病最多、流行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除青海省外,无一幸免。在当年举国恐慌、人人为之色变的情况下,周仲瑛教授心怀救死扶伤之职责,临危不惧,勇挑重担,毅然深入连云港、高淳等多个疫区,不畏疾病对自身的传染,吃住在农民家里,仔细观察每一位患者的发病过程,探索中医中药治疗的有效突破口。通过对上千例出血热患者的治疗摸索,针对该病不同病期及主症特点,制定相应的治法和系列专方,挽救了很多重危病患。特别是对死亡率最高的出血热少尿期急性肾衰病人,通过采用泻下通瘀、滋阴利水方药,使病死率降为4%,明显优于西医对照组的22%,为应用中医中药早日控制出血热的流行进行了富有成效地探索,该项研究1988年获国家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并送往前苏联代表我国出血热中医治疗最高水平进行国际交流,同时被国家科委和国家经贸部选入1979~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科技成果项目。如今周老虽已年届耄耋,仍坚持每周6次门诊,雨雪天气也从不间断。偶因外出公干,也必争取尽早赶回,不顾疲劳,准时到达诊室。由于求医者过多,每每误了午餐时间,但先生对病人从不敷衍了事,耐心收集四诊资料,认真看好每一个病人。实践出真知,周老之所以能成为当今中医巨擘,我想与其长期坚持临床实践有重要关系。一切有志于振兴中医的同仁当于此有悟,躬身实践研究,提高临床疗效,务实求真,切忽纸上谈兵。

二是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周仲瑛教授治学十分严谨,淡泊名利,一心研习歧黄之道,因此能不为世风所影响,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先生临床病历必如实记录病人真实四诊情况,复诊时如实记录服药后的临床效果,好亦录之,不好亦录之,决不虚假,歪曲事实。对我等门生也严格要求,所撰写论文、心得体会、个案小结强调必须是临床真实病案,有体会则写,无体会也不勉强凑数。先生曾训诫曰:“臆造杜撰,不但浪费精力、时间,不能提高自己学识水平,而且还误导别人,其过大矣!”

三是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周仲瑛先生重视实践,但又不停留于实践阶段,擅于从实践中总结新理论、新观点,在理论上发明创造颇多。古人云:“术则行极一时,道则流芳千古。”“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因此凡先生之门生,无不叹服从先生处之所学并非几个经验方、特效药而已,而是一整套灵活的临床辨证方法。如先生认为消渴不止于阴虚燥热,还每多湿热、瘀热,而成“三热论”,验之临床,效验如响。先生认为瘀热相搏不止于外感热病,内伤杂病亦每多见,如瘀热发黄、瘀热血溢、瘀热水结、瘀热阻窍等而构成了“瘀热论”,我尝试将其清热凉血之法用于治疗痤疮、慢性荨麻疹、皮肤瘙痒等疾病,无不效若桴鼓。先生还创痰瘀同源学说,运用化痰祛瘀法治疗疑难杂症,屡起沉疴,令人叹服。先生更创“癌毒“学说,主张癌毒是肿瘤发生、发展、加重的根本原因,强调运用消癌攻邪法治疗肿瘤,祛邪即所以扶正,疗效明显,癌友奔走相告,求诊者日众。

1.读博期间完成的三件事

   言传身教,周老的治学精神激励了我,周老的渊博常识引导了我逐渐走向了中医的高深殿堂。当我2003年6月毕业时,周老评价我说,我在读博期间为他做了三件事:

  一是,写了一篇论文。中医如何发展,中医要不要现代化?这是一直备受学术界争议的问题。在周老的指导下,我执笔完成了“中医现代化初级阶段下的中医职责”论文,认为“目前中医尚处于现代化初级阶段,中医现代化进程缓慢有其客观因素,中医工作者要防止“中药西用就是现代化、量化客观化就是现代化、统计处理就是现代化、动物实验就是现代化”等一些片面想法对中医现代化的干扰,应在坚持中医特色不动摇、确保中医临床疗效、加强中医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逐渐吸收现代科技成果,发展中医药学,担负起实现中医现代化的神圣职责。”这篇论文后来被特邀到2003年11月安徽省卫生厅主办的“安徽中医药产业发展论坛”作为嘉宾演讲,引起很大反响,被《中国中医药报》等报道刊载。

二是,完善了周老关于的“癌毒”学术思想。周仲瑛教授从事癌症治疗日久,但对于癌毒的概念、内涵等一直未能形成系统的学术思想。在周老的指导下,我们提出“癌毒是导致肿瘤发生发展的关键,是导致肿瘤发生的一种特异性致病因子,属毒邪之一,是在内外多种因素作用下,人体脏腑功能失调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对人体有明显伤害性的病邪,具有增生性、浸润性、复发性、流注性等特性。”癌毒既可直接外客,亦可因脏腑机能失调而内生。癌毒阻滞,病变乖戾,诱生痰浊、瘀血、湿浊、热毒等多种病理因素,并耗气伤阴。因此,治疗肿瘤,早中晚三期均应贯穿攻邪消癌法的运用,并须立足辨证,结合脏腑、经络生理、病理机制灵活选择药物,或用消癌解毒法,或用化痰散结法,或用活血化瘀法,或用清热解毒法,或用利湿泄浊法,或用益气消癌法,或用益气消癌法,或用养阴消癌法,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如是则能取得理想疗效。

三是,完成了“周仲瑛教授治疗支气管肺癌学术经验研究”博士论文。导师周仲瑛教授是我国著名中医药学专家,早在20世纪50年代,即开始从事肿瘤研究,对运用中医药治疗肿瘤颇具心得,积累了丰富经验,周仲瑛教授创见性地运用癌毒理论指导肺癌的辨证论治,取得显著疗效,因此进一步深入研究挖掘其学术经验,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因此,我对周仲瑛教授从癌毒论治肺癌的学术经验进行了系统的的研究总结,提出了肺癌癌毒具有五大特点:(1)致病乖戾,正气难敌,病情恶化迅速。(2)易伤正气,累及五脏,终损气血阴阳。(3)常规辨治,难以奏效。(4)病情顽固,容易复发。(5)流窜走注,预后不良。论文答辩时得到了著名中医肿瘤专家徐荷芬教授、刘沈林教授等的一致好评,获优通过答辩。

    疗效是硬道理,有感于很多人学习中医无门,没有得到很好的老师带教,也为也传播和弘扬周老的中医学术,以让更多的病患者能从中医的诊疗中真正受益,我一直注意收集周老的临床有效病案,不断总结其学术经验和思。2004年2月开始,我又将以前跟随周老学习时的病案陆随整理出来,在《江苏中医药杂志》上开辟“周仲瑛案”连载,每月一篇,连续五年,在学术界引起一定影响,一度成为《江苏中医药》的名牌专栏。

    第一本是《周仲瑛医案赏析》,由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年出版:2008年中华民族迎来了奥运盛会,周仲瑛教授的众弟子亦迎来了恩师的80华诞,为进一步光大周仲瑛教授治疗中医急难症的学术思想,分布在全国各地的部分周氏弟子,在感恩老师当年谆谆教诲同时,再次重温当年跟师学习时所获医案,深为老师对中医药学术的深入研究所折服,更感中医药学术之博大与精深,又受人民军医出版社之力邀,遂将每人学习时所收藏精彩医案献出,并于每案之后对医案之精彩之处加以剖析、点评,集结成册,权作为恩师八十华诞之献礼。全书分外感时病篇、内伤杂病篇上下两篇,外感时病篇收入了以发热为主的10余则医案,内伤杂病篇则按肺系病证、心(脑)系病证、脾胃(肠)系病证、肝(胆)系病证、肾(膀胱)系病证、气血津液病证、五官五体病证、经带病证八大方面,共收录了100余则医案。近贤张山雷在其所编讲义《古今医案评议》中说:“医书论证,但纪其常,而兼证之纷淆,病源之递嬗,则万不能条分缕析,反致杂乱无章。惟医案则恒随见症为迁移,活泼无方,具有万变无穷之妙,俨如病人在侧,馨咳亲闻。所以多读医案,绝胜于随侍名师而相与晤对一堂,上下议论,何快如之!” 本书基本全面反映了周仲瑛教授在治疗急难症方面的学术理念和丰富临证经验,故凡有志于研习周仲瑛教授学术经验者,此书不失为一捷径也。

    第二本是《国医大师学术经验传承录:周仲瑛临证医案精选》,由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年出版。本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记载了周仲瑛教授的医术人生,让读者可以寻访名医成才之路;中篇收录了周仲瑛教授“瘀热论”等十四个方面的医论,让读者可总览周仲瑛教授的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精华;下篇则收录了15位周门弟子跟随周仲瑛教授学习时悉心收录到的近百则有效病案,病案内容涵盖肺系病证、心(脑)系病证、脾胃(肠)系病证、肝(胆)系病证、肾(膀胱)系病证、气血津液病证、五官五体病证、经带病证八大系统,让读者可领悟周仲瑛教授临证时的圆机活法。因此本书适合广大临床医师、中医药临床理论研究者阅读,也可作为高等院校高年级本科生与研究生提高中医药辨治急难症水平的选读书。

  第三本是《国医大师周仲瑛辨治疑难病证方略》,在江苏省中医院院庆60周年之际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周仲瑛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医中药诊治疑难病证的研究,学验俱丰,屡起沉疴顽疾,誉满业界。为了更好地传承、弘扬周仲瑛教授治疗疑难病证的学术经验,潜心跟随周仲瑛教授临证学习达15年之久的陈四清博士,组织在宁的周仲瑛教授的部分弟子,共磋互商,精心编撰,博览并参考仲瑛教授及其门徒们总结的学术论文或著作,对周仲瑛教授治疗疑难病证的经验进行了进一步收集、疏理、提炼和扩充,形成了系统的疑难杂症中医治疗特色专著。全书分上篇总论和下篇各论两大部分,总论不但阐述了疑难病证的概念、临床特点、病因特点、病机要点、辨证要点、治疗策略等基础理论,还系统介绍了周仲瑛教授临证的十四大治疗策略、六大处方用药经验;各论部分精选了包括甲型H1N1在内的35种常见疑难病证,每个病种均从概述、临证要点、验案精选三个方面,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周仲瑛教授具体治疗每个病证的学术思想和经验,启人智慧,引人入胜。术则行极一时,道则流芳千古。本书既是一本解决中医年轻从业人员临床辨证不准、用药难精,快速提高临床疗效的“术”书,更是一本有志于研习中医疑难病证者深化和丰富中医理论修养的“道”书。诸君诚能潜心研读,术道并茂者日众,则我中医振兴可望矣!

3.组建感染科,专注肝病诊治有突破

2003春季非典肆虐,2004年禽流感流行,公共卫生的防疫工作已日显重要,为了有效、规范治疗传染病,防止感染性疾病的传播,江苏省中医院领导经周密考虑,未雨绸缪,率先提出在中医院开设感染科的创新方案,充分发挥中医中药在防治肝病等传染性疾病中的重要作用。2004年4月1日,本人受命正式从事感染科肝病临床工作。历经几年的艰苦创业,感染科目前的建设规模、收治病人、学术地位在南京市各大综合性医院感染科中已位列第三,深受广大肝病患者信任。

免疫力下降,乙肝病毒长期感染是导致慢性肝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有效祛除乙肝病毒一直是科学家们孜孜以求的课题,干扰素、贺普丁等抗病毒药物尚难如人意,而中医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一书中就提出了“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著名论点,中医运用“扶正祛邪”的方法成功地化解了历史上多次温疫流行,遏制了传染病的肆虐。我们系统研究总结了多位肝病专家的经验,积极吸取现代医学治疗肝病的成就,提出了一系列治疗、攻克肝病的新主张、新方法,如“疫毒感染是导致乙型肝炎的主要病因”“疫毒湿热瘀郁,肝脾肾失养是慢性乙肝的病理关键”“治疗乙肝必须标本兼治,急性发作期是保肝退黄降酶治疗为主,缓解期则要重视调养肝脾肾,提高免疫力”等等。

有了这些科学的理论指导,在肝病的治疗上取得了全新突破,创造了一个以一个奇迹。来自射阳的顾老太太,一年前突患胆汁淤积性肝硬化,总胆红素一直高达100多单位,用激素治疗又引发严重神经性皮炎,一年中足迹踏遍全国数十家知名医院,化费40余万元,胆红素一直居高不下,病情日趋严重。后到我科找到我,经过切脉、望舌苔等综合分析,本人应用大剂中药清热凉血、化湿介毒退黄法,仅治疗了两周的时间,病人的黄疸指数就下降了一大半,达到了安全范围,病情一天好似一天,病人家属奔走相告,连叹神奇。 

来自扬州的吴老师,患乙肝多年,此前为治疗乙肝多方求医、打针服药均无疗效,体质每况愈下。后到我这里试治,病情迅速好转。首次门诊服药十四剂,肝功能指标就全部恢复正常,令她在惊喜之中恢复了抗击病魔的信心。随后经二诊、三诊服药巩固,不仅肝功能指标持续正常,且原先困扰她的各种不适,诸如厌食乏力、头晕目眩、肝区疼痛之类的症状也都逐渐缓解和消失,又经过一个月的调理,该患者不但转氨酶仍然保持正常,而且HBV-DNA竟然真的转阴了,让这位中学老师切实感受到祖国医学的神奇和优秀中医的精湛医术,感慨之余她特书七绝一首:

我自1986年上大学后,就开始利用业余时间从事科普创作,历经20余年的不断探索,从当初只能发表在学校校报上的小豆腐块,到后来身兼一家强势媒体兼职卫生版编辑,被授予“首批全国百名中医药科普作家”,所编撰的科普图书--《新农村卫生保健》荣获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医药科普图书一等奖殊荣。伴随科普创作的成功,我亦已从当初一位普通的大学生,到如今中医内科学临床博士毕业,拥有了高级职称的中医肝病学“专家”。科普创作虽然花去了我不少业余时间,但并没有影响我专业方面的发展,相反却促使了我专业研究的深化与发展。

1.专业知识是科普创作的基石与源泉。

我的科普创作历程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而每一阶段的飞跃,无不与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有关。

第一阶段:豆腐块文章阶段,时间是从1986~1996年。

这一阶段时间跨度最长,也是自己积累科普创作经验的基础阶段。我在1996年考入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系专业后,就开始尝试给校报投稿,第一篇发表的稿子是篇新闻稿,文章的题目是“夕阳正红”,是我大学一年级结束后的暑假回家采访村医务室的一位老中医后“社会实践稿”,没有想到会变成铅字在校报上刊登出来,尤其是当学生会的干部夏有兵将“五毛钱”稿费交到我手里时,我是十分激动与无比兴奋的 ,以至于我将那五毛钱放在笔记本里珍藏了好几个学期都没舍得用掉,因为这是我的第一笔稿费,也是我人生第一次自己挣的钱,因此现在想起来仍然清清楚楚、历历在目。

之后,在大学阶段我又写了一些小豆腐块文章,既有医学科普文方面的,也有一些新闻报道,在学校也渐渐有了点小名气。真正标志我进入科普创作领域还是我工作以后了。我91年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江苏省中医院,我的恩师,也是中医科普专家、南京中医药大学王启才老师介绍我加入了省科普专家协会。王启才老师是我国资深科普专家,科普创作经验十分丰富,也深知科普创作对一名专业工作者的重要性,因此,他耐心辅导我进行科普创作,教导我如何选题,如何向报刊杂志投稿等。在他的指导下,我科普创作知识迅速丰富、成熟,科普创作量开始加大。那时我在医院急诊科工作,由于学的是中医,而接触的病人需要用西医手段,使我对各种急诊病种的中西医诊疗手段有了全面认识与掌握,季节更换、气候变化,则急诊病种亦随着变化,为我提供了大量真实、有趣的写作素材。我写得最多的是一些时令保健方面的文章,从中医、西医两方面讲清道理,如春天肝火易旺,提醒人们防范高血压病、溃疡病的发生。冬春更替气温变化快,提醒市民“清明前后要防旧病复发”。夏天提醒人们不要过于贪冷,写出了“盛夏勿忘护阳气”。秋天气候干燥,“要防燥邪伤人”,冬天如何吃得暖洋洋等等,由于这些文章切合时令,因此很受报纸欢迎。随着在上报率的增加,投稿后的命中率提高,很少有退稿了。

第二阶段:报纸专栏主持阶段,时间是从1996年到2005年。

1996年,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我毅然放弃优厚的工作条件,脱产攻读硕士研究生。因为自己以前在急诊工作6年积累的经验,以及200余篇科普文章创作的经历,自己对医学科普文章的创作方式、选题已得心应手了,很复杂的医学问题往往也能用很通俗的语言表述出来。那时正好《新华日报》社新办了一份早报――《每日桥报》,有一版卫生保健专版,当时的编辑胡泊在编写一个“乔医生信箱”,知道我对内、外、妇、儿各种疾病的诊治原则均有一定了解,因此就邀请我做该栏主持,这一做就做了11年,一直到现在仍在做。

乔医生信箱是一个导医栏目,“乔”的含义有二:一是瞧病、看病的意思,二是取每日桥报的谐音。乔医生自从每日桥报创刊以来,一直到现在仍保持着当初的风格、宗旨未变,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每日一出,每天四篇左右,而且不插广告,读者来信基本保持“原汁原味”,尽量坚持来信必答,因此深受读者的欢迎,一直是每日桥报(现《南京晨报》)的名牌专栏,2003年曾被新华日报评为最佳专栏。

由于在医学科普方面做出的成绩,本人也被南京科普创作协会吸收为理事,被南京自然医学会食疗养生分会以副主任等职,也经常被外单位邀请进行一些科普讲座。

第三阶段:报纸兼职编辑阶段,时间是2005年5月开始到现在。

2005年5月《南京晨报》卫生保健专版编辑胡泊调到《健康周刊》报任副总编,一下没有合适人选主持卫生保健专版,考虑到本人长期担任乔医生信箱专栏主持,并经常为卫生保健版撰写文章,又是临床一线医生,中医内科临床医学博士毕业,晨报领导就聘请我担任该版兼职编辑(也是晨报专版中的唯一一位兼职编辑)。

担任了《南京晨报》的兼职编辑后,由于要负责组稿、审稿,视野一下开阔了许多,不但自己撰稿、写稿能力提高了,写作的范围也更广了,而且由于本人是临床一线医生,因此更能把握预防保健方面的动态、疾病防治的最新进展,因此,文稿的科学性得到了保证,故而深受广大读者欢迎,许多读者甚至很明了地说:“我们订晨报,就是为了看卫生保健版,就是为了看乔医生信箱。”正因为如此,2007初,南京晨报在激烈的竞争中,也获得了“江苏手机报”的举办资格。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由于自己在科普领域的不断努力、探索,科普创作经验日趋成熟,除先后在《扬子晚报》《服务导报》《南京日报》《金陵晚报》《家族医生报》《中国中医药报》《新华日报》《新民晚报》《生活与健康》《家庭中医药》《祝您健康》等十余家报纸、杂质发表各类科普文章外,还先后主编及副主编了《常见疾病信号》《家庭常备药》《教师健康手册》《的士司机健康手册》《百病中医调养》等近十部中医药科普著作。曾荣获《家庭医生报》优秀作者,2006年11月又荣获首批全国百名中医药科普专家称号。2009年国庆前夕,《新农村卫生保健》荣获“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医药科普图书一等奖”殊荣。

2.科普创作促进了专业知识是深化与拓宽

科普创作的过程是十分辛苦的,要花费很多业余时间,开始我以为会影响自己在专业方面的发展,但随着科普创作不断取得的成果,我发现科普创作不但练熟了我的写作技法,更促进了我专业知识的深化与拓宽。概括起来说,有三个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第一,科普创作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诊治疾病的能力。

科普创作涉及的面很广,尤其是乔医生信箱,读者会咨询各种各样的问题,生理的病理的,几乎涉及至内科、外科、妇科、儿科、耳鼻喉科、骨科等所有临床科室,什么问题都有人问,为了回答这些问题,逼着我去查阅相关书籍与论文,时刻关注一些疾病的最新诊治进展,久而久之就提高了自己的知识面,当在临床上诊治疾病,遇到其他科的一些疾病时就十分轻松了,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诊治疾病的能力。

第二,科普创作提高了与病人交流的能力。

科普创作必须使用通俗、浅显的语言,尤其是一些医学知识十分深奥,不经过反复酝酿、修改,很难表述清楚、完美。而与病人交流也是这样,病人对医学知识往往一窍不通,用过多的医学词语病人往往很难理解。自从进行科普创作后,这些问题对我来说就十分轻松了,不需费过多的口舌就可以让病人听懂、理解,从而能很好地配合治疗,无形中也就提高了治疗效果。如在对慢性肝病患者宣教时,一些病人常常对同时进行肝功能检查、B超检查、病毒数量检查不能理解,我就把这种比喻为对一个公司、一家单位的评价。肝功能检查好坏与否相当于该公司经济状况,肝功能越好,说明越有钱。但光有钱,还不能说明问题,B超检查则是评价公司房屋结构好坏的,房子结构坏了,则有钱也没有用,随时可能倒闭、坍塌的,要尽早修补好。查病毒数量则是看你公司内部隐藏了多少坏人、破坏分子,破坏分子越多则潜在危险越大,最好能想办法清楚掉这些“病毒”。经过这么一比喻,病人都能理解了,欣然接受检查和治疗了。

第三,科普创作提高了专业写作能力。

科普创作讲究通俗性、趣味性,因此,写作多了,驾驭文字的能力就提高了,最后在写作专业文章(论文)时就较为轻松了,因此,在大学二年级时,我就根据当时学的医古文上“楚惠王吞蛭”一文,而写了一篇“再辨楚惠王吞蛭”论文在《医古文杂志》上发表了,大学五年级时又写了一篇马钱子临床应用进展的综述文章在《实用中医杂志》上发表了,这两篇论文为我大学毕业分配增加了很重的筹码。

2000年9月我考取著名中医药学者周仲瑛教授的博士研究生后,在周老的指导下,我成功地将周老治疗肺癌的学术经验整理成文,并将周老关于“癌毒”的概念内涵、外延论述清楚,在《新中医》杂志上发表,得到周老好评。毕业时我回顾了自己学习过程,深感能跟随周老学习四年是我一生之大幸,我总结了周仲瑛教授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名医、中医巨匠,与周老的“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密不可分,亦深得周老认可,周老欣然将我论文之跋作为《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周仲瑛》一书之序。根据目前中医现代化的误区,我和周老反复酝酿提出了“中医现代化初级阶段”的概念,有效解决了当前中医从业人员应做好好中医经验验承工作问题,应邀到安徽省卫生厅组织的“安徽中医药产业发展大会”上演讲,引起很大反响。

2004年2月开始,我又将以前跟随周老学习时的病案陆随整理出来,在《江苏中医药杂志》上开辟“周仲瑛案”连载,每月一篇,至今仍在继续,已累计发表了近40余篇,堪称是《江苏中医药》的名牌专栏了。

2008年9月,我们迎来了恩师周仲瑛教授的80华诞,为了给老师祝寿,我组织其他师兄弟,花了将近1年时间,我们将以来跟师学习时收集到的病案整理出来,合计约40余万字,编撰成《周仲瑛医案》赏析一书,并由人民军医出版社正式出版。为本书成了周老生日庆典上的最为厚重的礼物之一,深受周老喜爱,为周老生日增添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有句名言"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的价值,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深度与广度。",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做好科普工作,就是向社会传播自己专业知识的最佳途径。

作为一名肝病科医生,我经常会遇到肝功能损伤、转氨酶升高的病人,不少病人虽经各种治疗,最后连将转氨酶恢复正常的梦想都实现不了。我经常再思考着、寻找着能让转氨酶恢复正常的方法和药物。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汉中门广场看到一个卖花卉的小贩车上有一盆绿色的盆景,十分鲜绿可爱,就打听是什么绿植,小贩告诉我说是垂盆草。垂盆草是我们肝病科医生经常用来治疗肝病的一种中药,想不到还有这么新鲜可做盆景的垂盆草呢?我还想到,我们中医讲究有些药材要用新鲜的好,如薄荷、苏叶、青蒿等,垂盆草无毒,味甘淡性偏凉,如果让病人在中药里用新鲜和垂盆草会不会疗效更好呢?有了这个念头,我就毫不犹豫地花了5元钱向小贩买下了那盆垂盆草。

也就是那盆小小的垂盆草改变了我的命运,提高了我治疗肝病的疗效,去年让我走上了江苏卫视的《万家灯火》,今年又让我走进了中央电视台。

由于垂盆草生命力非常旺盛,很快我就在自家的阳台上繁植了多盆垂盆草,在我上门诊时,我就将他们带到门诊上,送给我的病人,让他们回家栽种后直接食用,不少病人从此减少了中药的使用,达到了肝功能长期稳定的效果。

几年前来自江苏句容的一位阿姨,因年轻时卖血而不幸感染了丙肝,后来我门诊求诊,我为其开了一张不到800元的一个月的处方,看着处方下面的金额发了愁,原来她的家庭经常确实困难,一个月300元钱都承受不了。那天正巧,我从家中盆景里带来了一些垂盆草来,我就给了她一小把,告诉她回家后插入于菜地中即可自然生长、生根,待其长大后即取其嫩苗,每天约半斤左右,可煮水喝,亦可凉拌食用,亦可如韭菜、菜秧等直接炒食,并告诉其可保肝降酶,食用一个月后查肝功能如肝功能好转,则坚持长期食用,就可免于花钱吃药,达到不花钱就能控制病情的目的。3年后,她来门诊复查,结果肝功能全部正常,B超显示肝脏也正常。她十分感激地告诉我,自从食用这种植物后,不但肝功能化验正常了,就连多年的便秘、口臭、口腔溃疡也都没有了,现在她们村均视其为神草,每家都在菜地里种植一小块,冬天天冷时就用一塑料棚将其盖上,以防冻伤。有些人家则将其直接种在花盆中,结果发现比吊兰等花卉还好生长,基本不用管理,一年四季鲜绿无比,十分赏心悦目。

    我岳母知道我的病人主要是肝炎病人,因此在我家阳台上种植了一大盆垂盆草,采摘后让我带到门诊,送给那些肝病病人回家栽培。许多患者因为家里有了鲜的垂盆草,我在中药处方中就可以不用专门的降酶药物了,嘱其每日采摘一小把垂盆草(2两左右)直接加在中药中一起煎煮,结果不但给患者省了中药费,而且还提高了疗效。由于新鲜多汁,不少患者介绍说还改善了中药的苦涩味。

     2015年8月8日我应邀赴中央电视台参加“中华医药”剧目录制,主讲“阳台上的中药房”。在3个小时的录制时间里,我和著名健康类剧目主持人洪涛、西苑医院治未病中心张晋主任,一起向大家介绍了垂盆草的神奇保肝功效、垂盆草的简易扦插培植方法、垂盆草的凉拌、清炒、垂盆草红枣茶、垂盆草饺子的详细做法,回答了现场观众的提问,患者李伟夫妇还现场向大家介绍了他食用垂盆草的感受和疗效。

      为了配合本剧目,编导李代鑫在之前还专门到南京采访了几位食用垂盆草而获益的几位患者,南京灵谷寺的明因法师这几年也专注垂盆草的栽种研究,并且亲身体验食用垂盆草的疗效,也经常向病人施舍垂盆草,明因法师的故事也一并被录入此次的剧目中。

     南京某化工厂的黄女士,几年前不幸在慢性惭肝的基础上又感染了戊肝,雪上加霜,在西医久治黄难以下降的情况下,寻求中医诊治得效后,又长期坚持食用垂盆草,发现以前经常在春天复发的开始变得老实了,不再复发,肝功能检查也逐渐见好。她的健康小故事也被收录到此次的剧本中。

我是一个草根医生,一生与官无缘,上学阶段最高也只是当了一名组长,到省中医院做医生后,也只顾埋头研习中医,全心全意服务病人,此次能荣登中央电视台,还真是海选而胜出的结果,完全是我研究了多年的配合运用新鲜垂盆草食疗肝病的故事和真实疗效打动了中央电视台的编导们的缘故。

我是个草根,因此我一直无欲无求,一心专注中医学术的传承研究与传播,今日能有小成,确实可能得益于此。

苍天不会负草根,努力皆会有机会,这句话,我信!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医大专读几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