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内有息肉怎么办?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健康体检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那么,体检报告单上经常出现的“胆囊息肉”或“胆囊息肉样病变”是一种什么病呢?这类疾病有哪些危害?又该如何预防和治疗呢?

    其实,“胆囊息肉样病变”或者“胆囊息肉”是一个概念,是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样突起的一类病变的总称。胆囊息肉在病理上有非肿瘤性息肉和肿瘤性息肉之分,因为临床影像学检查很难明确其性质,故又统称为“胆囊黏膜隆起性病变”。非肿瘤性息肉包括胆固醇性息肉、炎症性息肉、腺肌增生症和组织异位性息肉等。肿瘤性息肉主要是指腺瘤性息肉和息肉样早期癌,腺瘤性息肉又可细分为乳头状腺瘤、管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腺瘤性息肉具有潜在癌变可能,与胆囊癌的发生有关。而胆固醇性息肉、炎症性息肉及腺肌增生症等非肿瘤性息肉则不会发生癌变。

    胆囊息肉的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目前还没有可靠的方法预防胆囊息肉。规律饮食、按时吃早餐、低胆固醇饮食、少饮酒等有助于降低胆囊息肉的发病概率。胆囊息肉可发生在胆囊壁的任何部位,其中以胆囊床体部最常见;其次是胆囊底部、壶腹部和颈部以及游离缘体部。绝大部分患者并无明显不适,只有在体检行腹部超声检查时才偶然发现;少部分患者表现为上腹部饱胀不适,但多数可耐受;特殊部位的胆囊息肉可造成明显的临床症状,如息肉位于胆囊颈部,可造成胆汁排出障碍而导致明显腹痛;极少数患者会出现黄疸、胆道出血甚至胰腺炎等症状。

    治疗胆囊息肉一旦“吃药”“打针”无效,只有手术治疗一种方案。腺瘤性息肉因其有癌变的潜在可能,故亦需要手术治疗。而非肿瘤性息肉不会癌变,绝大多数亦不会影响胆囊功能,没有临床症状,理论上不需要手术治疗。但问题是,目前的检查手段还无法鉴别胆囊息肉究竟是肿瘤性息肉还是非肿瘤性息肉。鉴于此,变通的办法就是依据息肉的大小来决定治疗策略。大量临床实践经验发现,非肿瘤性息肉85%以上不超过6毫米,95%以上不超过10毫米;6毫米以下的息肉即使是腺瘤性息肉亦很少癌变;在超过8毫米的息肉中,腺瘤性息肉的占比增加;超过10毫米的息肉不仅腺瘤性息肉占比增多,而且癌变率也随之增高。

    我们通常依据大小把胆囊息肉划分为3个类群:第一,不超过6毫米且无临床症状的胆囊息肉,可定期进行超声扫查,密切观察。第二,6~8毫米视情况而定。若合并结石,患者年龄超过50岁,女性,则可考虑手术(因癌变风险增加);如果息肉位于颈部或胆囊床体部亦需要考虑手术(肿瘤性息肉好发部位);有临床症状如右上腹部饱胀不适、腹痛等可考虑手术,亦可密切观察,定期超声扫查。第三,超过8毫米的建议手术治疗,因随着息肉的增大其癌变的可能性亦明显增高。

    对于手术治疗的方法,腹腔镜微创手术是首选。可以先行经腹腔镜胆囊息肉黏膜下切除,术中送冰冻切片快速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病理诊断。如病理组织学检查为非肿瘤性病理改变,则可以保留胆囊;如病理组织学检查为腺瘤性息肉则切除胆囊;如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已有恶性病变则需行胆囊癌根治术。

    那么胆囊息肉如何预防呢?有以下3点意见:一是禁酒,减少酒精对肝功能的损伤;二是早餐要适当进食植物油脂,规律饮食,促进胆汁及时排空;三是低胆固醇饮食。

    薛焕洲,男,主任医师,河南省人民医院外科临床医学部主任、肝胆胰腺外科主任,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省卫生科技领军人才,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医学会大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编委,《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副主编;平均每年手术1000余例;在核心期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60余篇,获得科研成果奖6项,获得多项省厅级科研成果奖,在本专业领域技术全面,水平全省领先,率领科室团队创建了享誉全省的“省医肝胆胰腺外科”品牌。

}
 给你推荐一篇文章,供你参考:
 
 
  胆囊息肉,是指突入胆囊腔壁的投入性肿块,生长在胆囊内壁上,并向胆囊内突出的异常赘生物。由于此类患者往往无症状或症状轻微,主要靠影像带诊断,以B超为首选。国外研究认为内镜超声比B超更准确,提供的图像更清晰。
大多数胆囊息肉的症状与慢性胆囊炎相似,主要表现为右上腹部轻度不适,伴有结石时可出现胆绞痛。但是也有相当数量的人并无症状,只是做健康检查时才被发现,因此常常造成患者延误。目前西医针对胆囊息肉的处理方式主要是手术治疗。但手术治疗一则会出现如血管损伤、脏器损伤等并发症,无论是哪一种并发症,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再则是治标而非治本,因为手术针对的只是病灶,而没有针对致病因素,所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近些年来,祖国医学对胆囊息肉的治疗开展了前瞻性多途径的临床研究,并且能够针对患者不同的病情、证型、症状给予整体的治疗,疗效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郑州华仁中西医结合医院胆囊疾病治疗中心,在确保疗效的前提下,打破传统的治疗方法,经过多年的奋斗和探索,挖掘整理祖国医学的宝库,取其精华,建立起整套全新的医疗体系,采用近百味名贵中草药...
}

小王,男,37岁,既往体健,平素工作压力大,应酬多。今年单位体检,腹部B超提示胆囊息肉,小王顿时焦虑不已,连忙百度相关知识,看到“胆囊癌”、“胆囊切除”等字眼后非常紧张,来医院就诊,询问会不会癌变,要不要手术?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及腹部彩超等影像学检查的普及,胆囊息肉的检出率越来越高,而面对报告单上的陌生名词,“胆囊息肉”、“胆囊腺肌症”,极易造成大家的恐慌,下面就带大家了解胆囊息肉的那些事。

胆囊息肉是指一类向胆囊腔内突出或隆起性的胆囊壁内病变,多数情况为胆囊良性占位性病变,有恶变风险,目前认为它是胆囊癌诱发因素之一。胆囊息肉临床症状轻微,往往被忽视,延误病情。

胆囊息肉分为假性息肉、真性息肉,前者比后者更常见。

最常见的假性息肉是胆固醇假性息肉,此外也包括局灶性腺肌症和炎性息肉。 假性息肉(非肿瘤性息肉)自身不具有恶变潜能。多数学者认为胆囊腺肌症是癌前病变,但癌变率较低。

真性胆囊息肉(肿瘤性息肉)则可以是良性或恶性的。最常见的良性息肉是腺瘤,而恶性息肉通常为腺癌。

胆囊息肉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与年龄、性别、HBV感染、胆囊炎、胆结石、不良饮食习惯及生活作息,吸烟、代谢综合征、肥胖等因素密切相关。

胆囊息肉一般无明显临床表现。部分合并结石的患者可能有右上腹部胀痛不适,体积较大的息肉,或长蒂的息肉,尤其位于胆囊颈部的息肉,可能出现阵发性剧烈疼痛,或诱发急性胆囊炎,出现右上腹部持续性疼痛。

综合国内外指南,目前认为的手术指征:

● 胆囊息肉≥10mm

● 有明显症状,并除外其他合并症

● 息肉在6-9mm,合并高危因素(年龄>50岁,PSC(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病史、印第安族裔、胆囊炎、胆囊结石、无蒂息肉(包括局限性胆囊壁增厚,厚度>4mm)等)

● 每6个月复查一次,随访期间息肉增加≥2mm(国内指南增大速度≥3mm)

对于不满足以上症状的胆囊息肉需随访观察,3-6个月复查腹部彩超。随访1-2年无变化,可适当延长随访时间。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胆囊切除对人的影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