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都是这样的老板呢?

微观历史中的命运是什么?到底需不需要认命?

导语:“信是你的命,不信也是你的命,改是你的命,不改也是你的命。”你可能以为他在故弄玄虚,胡乱吹水,其实他已经说得十分明白。

很多人有偏见——认为信命的人就是在相信天上有牛鬼蛇神像玩遥控汽车似的操作着自己的命运。(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也不信,这比超人打怪兽更难具有说服力。)

本来我是想要利用八字术语的讲解来慢慢渗透到如何利用和改变命运观,但是发觉其实一部分读者对八字本身并不感兴趣,更多的是想知道如何改变人生,或者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好。那么我们就说说八字的一些案例和八字本身揭示的人生哲学吧。(当然——八字新手教程还会继续写)

在写改命篇时(小说形式),我意识到需要为其进行必要的铺垫,让我们之间的意识形态达成共识,起码在学习改命之前要能足够认清自己的现状且建立一个更客观物质的分析思路,否则你们看不懂,或者只是简单地投射自己固有的思想观念,根本认识不到新的东西。

这篇文章不会跟你谈神神鬼鬼,也不是所谓的鸡汤、毒鸡汤,也不会跟网上的忽悠套路一般劝你心态变好、行善积德就能改变命运,(心理只是是影响因素,只要无法改变现实物质条件就不足以扭转命运)

而且很多人对善有“偏见”,认为善就是一些软弱的自我安慰——这就是为什么部分“作恶的人”活得也不差甚至比一般人好?这是因为对现实条件的忽视和对狭隘的善恶观导致的。这些我都会在以后的改命篇中详细去写。

写的就是些我和爷爷认识的几个命理师和大客户喝茶的时候谈的一些实实在在的无从下手或者无法认知的现实问题,读完应该能够解决人生中普遍的一般性问题。对年轻人有用,对老年人没什么用。

开头讲个故事:以前有个师傅想要改变他的命运,于是收他做徒弟,因为徒弟太皮了,于是师傅训斥道:“你这样永远不会有出息的!”其本意是让他认真对待学习,不要太调皮。

结果徒弟默认为:“师傅觉得他的命运绝无出头之日”

于是徒弟默默离开师门,往后的日子总是变换不同的职业,寻求改变命运的出路,最终失意于酒肉之中。

师傅万万没想到,影响他的命运的居然是自己的一句话。

我们生活中很多时候也是如此,往往几个字蕴含着许多歧义,但是又不好好解释和分门别类。

如同前些天问我画画要怎么画的新人:“易学君,小白想学习艺术需要练习人物结构吗?”他在说艺术的时候,脑袋里或许是想着日漫、人物速写、人物素描。

我说:“可以不需要,要看你画什么类型?或许连笔都不用。”我脑袋里想的是——超写实、抽象艺术、人体艺术、装置艺术、大地艺术……

他很懵:“啊!怎么可能?我老师说画人物素描的时候要呀!”

我说:“那你要提前说明人物素描的前提呀!艺术是大类别,人物素描是其中的分类。”

网上许多人都在讨论“认不认命”的问题,一旦牵扯到这种问题,往往争论不休。但是细读其观点和评论者的观点,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特征——鸡同鸭讲。

鸡和鸭有各自种族的语言,都掏心掏肺地说自己生活上的经验之谈,但是互相听不懂。

首先给大家理解命运的角度进行分类,我给大家总结一下:

“命没有办法改的!但是运可以”

这个观点是将命运分割为“降生期”和“成长期”,命在这个观点中大致被视为“原生家庭”和“所分配的社会资源”以及“阅历层次”等因素。

也就是说,这个观点中的“命”的是当你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经决定了你的“穷爸爸富爸爸”、家庭环境、教育条件、思想观念基础等。

就是你开始记事这一刻起——直到你西去的这段时间内运势时好时坏,时而意气风发、春风得意、满面桃花,时而虎落平阳、小人迫害、狼狈不堪。

其中不断波动的运势,存在着不同的机遇与危险、挫折,抓住时机则大鹏展翅,未能审时度势则困难重重。

该思想的优点:能够充分认识到每一个机会的重要性,对自身条件有着明确的认识,并且试图解决当下的现状,清楚自己的天花板,懂得借力,懂得承认自己的不足。

缺点:投机性过强,对当下认识清晰,对未来的认识比较模糊且充满随机性,起起落落之间容易情绪敏感。

“只要努力,命运就可以被改变的”

这个观点是将命运以时间为单位进行量化与分析,将命运划分为人的不同时间段中的每一个状态。

比如说:某年轻人上一个阶段是穷小伙,下一个阶段是富大叔,那么在这个观点内便会认定自己“改变了命运”,只要运势不断变动,则命也不断为之发生改变。

这里的“命”大致可以看作生活现状,运只是时间轴承。

就像时钟一般,只要指针不断运转,时刻便会产生变化,意思就是每个时间段只要做出不同的改变就能成就不一样的命。

由此,人每在当下做出改变都会影响到未来。

在这个观点之下能够衍生出这样的观点:“人要活出厚度而不是长度”。

该思想的优点:对生活持有充沛的激情与饱满的热情,整个生活充满随机性,富有冒险精神。

缺点:遇到过不去的坎很容易怀疑人生,没有长远目标,目标细碎甚至不成体系,想到什么做什么,不在乎结果。

这里的“定数”是指大致相同的模式,这个观点是将命运视为整体进行归纳和总结,命视为人生目标的实现结局视为执行过程中的必要的经验积累。

过程与结果不可分割,两者需要看做整体的铺垫与结果的关系。

我们经常会看到如此分析:某某老板的成功是因为过往的人生经历和努力。他创造了电商,是因为他在国外的经历与眼界。为什么他能坚持?因为他早期已经创立过其他项目,拥有带团队的丰富经验。为什么能拉到某国的投资?是因为他流利的语言和从业教师后积累的讲解经验。所以他最终的成就是必然的。

再比如说:电信诈骗是通过筛选上当者来谋取暴利,他如果向1000人发送:“你儿子在我们学校生病了,打钱到这个账上xxx。”

那么,没孩子、孩子在身边、孩子没上学等情况的家长就不会上当。剩下一些在外打工,且孩子在家乡读书的家长就会上当,排除掉其中会打电话求证或者知道诈骗手法的家长,那么最终上当的人就是“天选之子”。

如果这个人刚好是你,那么你这个被骗的命运就是注定的,因为你完完全全符合上当受骗的所有限定条件。

这样说,你可能没有代入感,因为很多人没上过这样的当,那么我们反向推论,如果你拥有“不上当”的其中一个条件,那么你就是一个完完全全符合不上当的限定条件,最终成为“不上当”的“天选之子”。

有人会笑了:“哈哈哈,这些亏我都没吃过!他们太贪心了,我多好呀,踏踏实实安安分分!从来不吃亏!没人能让我吃亏!”

但是往往很多经验和教训需要吃亏才能学会。

比如:你没吃过没文化的亏,怎么可能会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你没吃过保险公司拉人头的亏,怎么知道这样的经营模式具体如何操作?并不是说在新闻看几篇分析就能理清其中的头绪。

人在学习时有几种模式:

许多人在头条刷到别人教“如何月入一万”时都会嗤之以鼻,如果真得那么赚钱,别人干嘛不闷声发大财?还来这教?——骗子!

因此,在“赚大钱”这一方面,既觉得“口传身教”的模式是骗子,又觉得自己不能吃亏。而且你根本不知道有哪些“赚大钱”的项目,所以无从偷学。最终得出个结论——学不到的,还是老咸鱼吧。

读到这,你会不会感觉到自己无论是选择哪种现实因素,都无法逃离“被圈定”、“被归类”的感觉?

不懂?没关系,你只需要明白:事物可以被归类限定,而不断的限定与筛选后可以得到一个明确的结果。

怎么做:分析自身情况(我之前写过方法,后来删掉了,之后再发),针对自身情况,以当下现状确立大体目标后。细分几个小目标。执行期间视自身对现状的理解,调整目标。

现在的历史课本常常是这样的模板答题——某个历史事件发生是因为前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而必然导致的原因。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大多数是为了弥补前一个历史事件的错误和缺陷。

比如说:前一个历史事件导致企业没钱了,下一个历史事件就要为企业赚钱。人也如此,父辈家庭贫困,子辈家庭则需要为之奋斗终生,直到积累到稳定的物质财富,才开始转型升级——混入文化或者商界等领域。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子女辈延续父母辈的问题?

案例一:父母感情不顺,子女由此产生阴影后生成缺爱或者挑剔的性格,而后又导致自身的感情不顺。

案例二:父母物质条件差,子女由此产生观念生成吝啬或者无金钱利用经验、职业信息蔽塞、财富信息感知迟钝、急功近利等不良影响,而后又导致自身的物质条件差。

答:个人微观历史和宏观历史不同。

首先,我解释一下本文所说的宏观历史和个人微观历史是什么意思。

我先讲讲历史是个什么概念——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那么——宏观历史,就是记录全人类或者世界、国家、省、社会等历史进程与重要事件的学科。

那么——个人微观历史,就是记录某个人的进程与重要事件的学科。

宏观历史中,历史总是不断前进,如果某个领域的杰出人士夭折,一定会有下一位人才顶替他的位置。如果某个领域的杰出人士留下了杰作,那么他的历史与作品还会继续源远流长,以供后世学习。

个人微观历史中,一个人的历史长度等于寿命,只要西去后便会终止一切。

打个比方:世界上存在一本让人进步的书,只要看过就能进步。在宏观历史中,就算你不看,别人也会看,所以宏观历史总是不断前进。

在微观历史中,你没看就进步不了;你没看过,自然不知道这本书的存在,所以也不会告知你的孩子或者让你孩子去寻找这本书。

所以你的孩子也就面临两种可能:

一、刚看,所以刚开始进步

三、听看多的人说了一些读后感,有点进步,若继续学习则需要继续跟随

因此,刚开始看这本书的孩子有可能斗不过那种——从一开始就看了父辈遗留下来的几十年来的读书笔记。(这里不是强调你不需要努力,应该去拼爹等思想,因为你的爸妈已经在自己的生活中已经够努力了,而你也会成为别人的父母。)

因此,在个人微观历史中,人的发展有几种情况:“进步”、“轮回”、“倒退”

明白宏观历史和个人微观历史大致的区别后,大致也就明白为什么人们对佛家的“轮回”观念总是意见不合。

八字就是记录个人微观历史的工具,也可以说是计算个人微观历史事件的主要公式。

难道不是努力就能成功吗!为什么还会“倒退”、“轮回”?

有钱人的教育方式是你想象不到的“玄幻”:

我小时候,有一个同学,因为他爷爷和我爷爷很熟,所以我经常到他家玩,他家属于大豪门,门口停着几辆轿车,院内的车库又停了几辆,住在山间的别墅内,经常一车车往上运食材,保姆们都很好说话。

重点不是这个,重点是,他给自己孙子零花钱的方式是,以项目投资的方式,做一次汇报,然后他爷爷会视投资的风险大小给予额度不定的零花钱,一个月一次。

小的时候,我们经常用蜡笔画自己的想法给他看,从计划卖铅笔、笔盒时只能拿到一到两千的零花钱,到计划开学校小卖部、网吧、游乐园时能拿到五千左右的零花钱,再到摩托店、冰室、肯德基时能拿到一万左右的零花钱,一步一步的成长。

我们的“团队”也从我们合伙忽悠他爷爷,再到连同他同桌三人合伙,一直到摩托店里的伙计四人合伙。现在,20出头的年纪被誉为商业天才。

他爷爷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生意不是赌博,人生也不是,他们应该像一颗雪球,可以越滚越大。”、“资本只会投资给有希望带来更多资本的东西”

有人会说了:“我也一直在努力‘滚’呀,为什么我没越滚越大呢?”

一、雪球积累的基础重量足以滚动;

二、是否选择了足够长远并且陡的坡?

三、坡上是否能够存在能让雪球壮大的积雪?

并不是说,你只需要埋头一味地‘滚’就可以。如果你现在还未积累到可以“滚动”的重量,请加油努力吧——因为你早晚得走出这一步,即使你现在感觉很丧。

扯远了,第三个思想的优点:对整个人生有着整体的认识和规划,有着大体目标与路径,目的性强、专注效率高。

缺点:有着极强的排它性和掌控欲,容易错失其他发展的可能性,过于理性显得不同情理甚至冷血。

有人就会说了:这种想法太天真了,正所谓计划赶不上变化,过于理想主义。

比如:最近很火的一个大学语文老师——魏建业,他说自己的人生充满了随机性,本来自己的理想是学数学,但是后来却因为抄了一首诗歌而登上了报纸头版,从那以后生怕被别人知道自己只是一知半解,所以苦练语文了,后来又因为自己的老师说XX大学的屋顶很好看,所以去了某个大学。

从量变到质变的角度可知,成为某个领域精英的前提条件——具备该领域的大量知识素材。

而这个积累的过程需要大量的时间成本。

所以,从个人微观历史的角度上看,一个人最终从事的行业或者接触最多的行业,一定是具有大量知识素材储备的行业。

而能够大量吸收知识素材的行为大致有三种:

一、兴趣爱好;二、行为习惯;三、有意训练

比如:小黄已经35岁,做过文化、金融、地产,最后选择做经验丰富的金融产业,因为操作熟练,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从业时间长,拥有许多人脉和关系。

小龙20岁,从小就被逼学武术,到了30出头还没有稳定的工作和其他技能,于是准备做武术教练,往后计划开培训班。(武术经验超过了其他技能经验)

小黄21岁,从小就被逼着画画,高中毕业后对电商产生了兴趣,于是开始暗暗从事电商,一晃十年过去了,他的电商越做越熟练,越做越大。(电商经验超过了绘画经验)

小舞18岁,家里油嘴滑舌、贼头贼脑商人,他非常讨厌这种人,因为他非常了解这些道貌盎然的商人们背地里都在干什么,他发誓以后不要作这样的人!

小舞开始工作了,体验到没钱的痛苦,下意识地想到了那些人用过的“下三滥”的招式,于是立志自己要做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商人,一段时间之后,才意识到许多“不得不”这么做得理由。最后,他也成为了自己眼里“讨厌”的人。(商业经验的不断积累)

规划不是“规定”,你自己做规划肯定是比不上专业的命理师或者人生规划师,需要多次、反复调整。那么,既然规划需要多次调整的话,为什么还要做规划呢?

答:我们学校最初是不分建筑、景观、室内专业,而是混着一起学,统称环艺,但是老师考虑到学生应该对某个领域具有专研的态度和研究的深度,达到“精准学习”,这是每个行业都需要具备的一种专业素质和专注能力。

这就好像一个企业一般,一个公司还在发展初期就独揽五个以上的不同类型项目,很容易亏本甚至倒闭!

总的来说:这三个观点都是对的。“命没有办法改的!但是运可以”,认识到人在出生时无法选择拥有的先天物质条件。“只要努力,命运就可以被改变”,认识到后天的努力在人生中的能动作用。“命运是有定数的”,认识到人的先天物质条件决定了后天努力方向,由此形成了人生的整体状态。“只要努力,命运就可以被改变的”

读到这,你就会发现,为什么年轻人不信命,中年人相信运,步入老年的人相信命。

因为年轻人具有很大的社会信息差——无法全面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差异性,对人生与未来有着很强的不确定性和迷茫心理。

步入中年时才体会到人与人的差异,且初步体会到自己有能力改变某些事情,对未来和自己的能力有非常高的期盼和较为明确的目标。

步入老年的人,职业定位明确,社会经验的积累形成固定的人生观,时间与生活等因素无法支持自己做出较大的改变和冒险,回望人生才知道领悟到自己先天条件与他人的不同才导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一条道路,之所以成功或者失败大部分是因为时代的趋势。

那么八字呢就是基于这种整体的人生观发明出来的,其目的就是为了记录“微观历史”生成不同个体的人生模型,因此八字本身蕴含着整个人的微观历史,当你出生的那一刻起所拥有的物质条件就已经确定下来了——也就是人生起点。

我们的古人会利用符号变化、组合进行表达——也就是所谓的八字四柱。

当你开始每一天的学习和努力时,你的微观历史就开始运作,你的起点决定了你往后努力的大致方向。

我们的古人也会利用每一天的符号变化与你自身条件的互相影响之下,计算且记录下你大致的历史规律与趋势——也就是所谓的运势。

在对应的年龄做对的事,这是应该的,所以信不信命完全是人对生活对人生的一种看法,与迷信没有太多的相干性。

“迷信”并不是文化本身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头脑不灵光的人,你就算让他读本《格林童话》他也能迷信得一塌糊涂。

第一种:在整体的人生观中承认“命运是有定数的”,又怀着“只要努力,命运就可以被改变的!”的心态。

前者对于“运”的理解是密不可分的承接关系,后者对于“运”的理解是时间变量。因此,这种杂乱型观点拥有不确定性。

这个观点,基本等同于第一个观点:“命没有办法改的!但是运可以!”,但是又有所不同,因为与此相比,杂乱型观点对“运”的理解相当模糊,这种观点中的“运”既可以影响结果也可以不影响结果,也就是说“当下所做之事,既可以改变命运也可以不改变命运”。

怀揣这样的观点,常常会随机应变,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说辞——失败的时候觉得都是命运,成功的时候觉得全靠自己努力。

这种失败大多数是指环境因素大于自身的能力范围的情况,也就是个人无法左右大环境的变化。

比如:失败后感慨,命中有时终须有,命中无时莫强求。成功后感慨,努力还是可以做到的!

因此做起事来,易燥易怒,成功时不可一世,失败后又容易一蹶不振,常常会因为某人的一句话开始重新振作甚至意气用事。

第二种:上述观点还会衍生出一种“命运是注定的,但是我可以改变命运”。

这种是承认每个人在整个人生的过程中都有着必经的道路和与人定位不一的目标,也承认人与人之间存在环境、能力等差异性,但是又不愿承认,觉得自己的努力可以突破自己的“天花板”。

也就是说,这个观点是将不可控力视为注定的命运,将可控力视为改变的命运,大概意思就像我们今天所说的:“那些你能改变的事物都是你本来就能改变的事物,你不能改变的注定改变不了。”

他们将“命”与“运”粗略得视为自己的能力上限以及现状中各种因素的限定条件。

这个观点,基本等同于第二个观点“只要努力,命运就可以被改变的”,但不同的是,这种衍生型观点对“命”的理解相当含糊,这种观点中的“命”既可以确定也可以不确定。

也就是说:“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命运,我即知道命运是群体中大致相同的人生结果,但是它也可以因为自己的选择和努力而发生改变。”

比如说:“我学得是写作专业,私底下对插花、唱歌、表演很感兴趣,但是我以后可能不做写作这一行,亦或者我这几年的时候做,过两年我就不做了,可能我学插花学得熟练了,我会转行做插花。但是到了最后,我又转到了其他专业”

怀揣这样的观点,对于人生的目标比较含糊,且容易因为自我意向的更改而发生改变。

比如:我虽然不知道要考哪个学校或者去哪家公司,总之越厉害越好吧!算了,我现在对相声很感兴趣,我觉得自己可以去做一个相声演员!

第三种:从“命运是有定数的”的思想中衍生出来的消极观念“既然命运无法改变,那么人生注定是一场悲哀”。

宏观历史与个人微观历史不同,因为个人含有感情,常会被莫名的情绪带偏,所以在个人微观历史中并不是常常能做出针对现状困境且正确无误的决定。

比如:西方某个国家很穷,但是国家内部许多人为了活得更好而争权夺利,间接地维持了国家的运行,总得来说国家内部就是会不断折腾,绝不会自取灭亡。

而“个体”不同,如果某个人被逼到绝望的话,有很大几率会选择轻生或者抑郁。

这种衍生出来的消极观念是不好的,也是不正确的观念。根本就没有客观物质性,完全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消极产物。

“命运是有定数的”这一思想是描述一个动态的事物变化有着总体的变化特征,也就是说:这个定数需要也是需要经历时间过程才能得到的结果。

八字其实就是针对每天的元素变化特征进行计算的结果,也就是说每天的运势都会不同,这个运势其实说白了就是反应了一个人当天的历史过程的整个走势。

而“既然命运无法改变,那么人生注定是一场悲哀”这一思想是绝对静止的理想型模型,在这个理论中,“命”与“运”都无法变动。

之所以有这种想法,是因为语言的歧义,因为“命、运能否改变”是一个伪命题,它根本没有对“命”与“运”进行分别定义。

这就好比“男人都是大猪蹄子”这句话,也不告诉你是哪些男人,纯粹是为了发泄一种情绪。

答:命包括了种族、家庭、环境等因素,运包含了时间内的所有行为。如果要改变你作为人的命运,那么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直接改变物种。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想要改变命运?

答:你要是富得流油、妻儿优秀、事业成功、名列前茅、恋爱顺利、婚姻幸福,你还会想着改变命运吗?因此,如果你是以上情况,请不要骗自己——你想要的并不是改变命运,而是想让生活过得更加美好。

如何能让你产生改变了自己命运的感觉?

答:由以上论述可知,人们只要在感情上获得自信、事业上获得进步的希望、财富收入得到保障、学业获得进步的秘诀时,人们就会觉得自己改变了命运。

因此,当财富、感情、学业、事业等方面到平稳,小康阶段后,人们就不再相信命运。

但是,当中产阶级意识到与资产阶级之间天壤的差异性时,他们又会开始相信命运——也就是开始祈求改变命运——也就是祈求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

总得来说,天天问“命运能不能改变”的人——根本不在乎命运本身,只是在乎日子能否过得比当下舒服。

那么你为什么不实际一些,谈论自身生活中某个方面的问题并且分析和规划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一直漫无边际地讨论如何改变命运。

应该将“如何改变命运”这个课题,转变成更客观实际的课题:“如何让生活过得更好?”

改命第一步就是“改观”,只有观念、思想发生改变才能产生不一样的行为方式。

这就是为什么做销售或者保险等等行业在从业前会先给你“洗脑”,让你觉得你所做的事情是专业、正常的工作。

因此,许多以前的行业还未形成学科时,术语都非常世俗、贬义,当在这个行业逐渐形成专业时会总结出一套“中性”术语。

比如营销学在我们大众的眼中就是“弄虚作假”的招式——带有贬义倾向,但是经过专业化总结后会成为“营销”这一“中性”词语。

其目的是为了不懂世事的学生能够以不偏不倚的态度对待此事,并且以此作为自己高尚的且值得追求的事业。

之前梁家辉和彭于晏去鲁豫主持的一个节目。鲁豫问:在演绎事业上有没有自己的角色追求,比如说不是自己喜欢的角色就不演,梁家辉表示:演员嘛,能赚钱就多赚钱。

圆桌派中的几个文绉绉的文人侧敲旁击——暗讽王晶拍烂片赚钱,王晶也说了:烂片就烂片,你敢给钱,我就敢拍,拿钱过个肥年不好吗?

这些成功人士都活得很明白,很踏实,很实际。相反的,普通的穷苦老百姓……一言难尽。

人生经营和企业经营一样,既要有短线收入,又要有长线投资。意思是脚踏实地把握机会,心怀理想遥望未来。

我们常说某个人很狡猾、“大智若愚”,我们可以从现实中发现,认为一个人狡猾——常常决定于你能否看穿这个人牵扯到物质利益上的直接干系。

比如说:快结账了,小C哀痛道:“哎呦……我突然肚子疼。”签合同的时候,为了蒙骗对方,故意利用法律漏洞和词性歧义骗取他人财富。其目的是快速获利。

认为一个人“大智若愚”——常常是因为你无法短时间看穿某个人背后涉及的利益干系。

比如说:小M常常说吃亏是福,经常与朋友出去玩都会被坑买单。在他创业的时候,所有人都帮助他。大家都说他傻人有傻福。

答:不容易。拿“营销学”举例,对“营销学”不感兴趣或者嗤之以鼻的人绝对不想要填这个志愿,甚至不愿尝试。想选择或者愿意尝试的人就会填这个志愿。但是填了之后就一定能学业大成吗?不一定。

同理,需要有“改变自己现状”的念头,才能有可能改变自己的现状。

没有或者不愿相信“改变自己现状”的念头,就不会选择尝试。

总得来说,能改命的人都是想改的人。但是想改命的人不一定能够成功。

既然想改就能改,为什么还会有人改命不成功?

例一、你是不是怕了?没种?就跟我PK一盘王者荣耀!我输给你就四脚爬!”你知道这个人故意用激将法激你,你可能会说:“你不要用激将法激我,但是为了你四脚爬,我决定把卸载掉的APP装回来。”

——主观意识无法因为一时的高级认知、观念而主导行为甚至发生翻天覆地的人格改变,还需要长久的涵养培育。

例二、淘宝刚火的那年,有个画漫画的作家听到隔壁的老黄说:“我听说淘宝蛮赚的!最近刚火,你干不?”

漫画家果断道:“不要不要”因为自己不熟悉这个行业,没有确实的人脉和稳定供应商以及明确学习对象,最主要是他觉得自己没接触过,不切实际不靠谱。

还有哪些物质因素呢?比如:有个大老板说:“只要说服我就能拿到我一百万的投资”,你突然意识到这是改变财富命运的机会,但是没有办法去赚!因为你的脑子是空的,你没有刻意去训练说服别人的能力,也没有足够长的时间去挖掘能够说服别人的项目。

——环境的物质因素无法因为一时的认知、观念而主导行为的实践,还需要长久的而逐渐认知与操作。

例三、父母说:“一定要努力学习呀!学习不是唯一的出路,但是却能让你谋求更多的出路”脑中浮现出孩子因为好的成绩而上了好高中、大学,接触到许多富人、大师,并且了解到更多的职业——明星、记者、主持人、作家、画家、诗人、商人、IT,认识到自己无限的可能性。

孩子一脸懵逼:“好的,我会努力学习”脑海中浮现出书本和试卷还是同学,心里想“更多的出路?是指当科学家吗?或者老师?数学家?”想着想着觉得自己当不了任何的“家”,于是又觉得读书好累。

当父母一步步辛苦走过生活的苦难,看过每个穷苦者辛苦操劳的生活状态,和无所事事之人的流浪生活,父母深深体会到生活奋斗的不容易——看过一辈子碌碌无为、浑浑噩噩的人。

当看到自己的儿子透露出“失败”的征兆时,便会着急不堪。但是不管怎么说服孩子,他就是听不进去

——改命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方法,观念意识有着较高的思想水准,如果自身水准与其严重不匹配时,则无法理解或者发生歧义。

总而言之,你就算知道如何改命,也很难发生实际性改变,就算有一点改变也很难坚持操作。

怎么坚持?其中一个方法就是花式分散对自己的注意力——调整心态、娱乐放松、行善积德等方式。都只是为了能在正确、成功的道路上多坚持一秒——多坚持一秒就有多一份见到曙光的希望。

因此,针对“如何改命”(如何让生活变得更好)这一话题和具体操作,我会用“小说”的形式写成——“恶改”和“善改”两部。

还有一种从“命运是有定数的”的思想中衍生出来的相对静止的思想模型——“命由天定”。

这里的“天”不是指“天神”而是指一种抽象且无处不在的规律模型。

我们什么时候会觉得“命由天定”?

一般是自己命运轨迹不受控制之时,我们就会觉得某种蕴含着各种具象因素的庞大抽象力量在操控着自己的命运。

比如:公司要裁员,上班积极自然不会辞掉,经常迟到的人也没有辞掉,但是偏偏你被辞掉了,原因是你与团队相处不合。

那么我们需要讨论的是,究竟是什么因素让老板做出了这样的决定?那么为什么这些因素会导致他做出这个判断?

如果他这一切经验来源于实践经验,而这些实践经验来源于客观存在,也就是说——大家都这么做,而且有效,所以我也这么做。

那么他为什么选择时间经验而非主观判断?那么究竟是什么物质影响大多数人做出这样的辞职决定?而这个判断为什么作用于你?这么多辞退一个人的因素中为什么只选这条?为什么是你?

而这一切都限定并决定了他只能做出这个决定,刚好这些限定的不利条件都指向你,由此直接影响你的命运。

那么他可不可以不辞退你?不行,如果不是为了降低成本或者转型升级、人力资源调整、更新等必要情形,他也不想辞退你。

忽然想起我叔让我去他公司看场,让我注意一下某个业绩很差的员工,有个员工,顾客杀价后问他:这东西千来元卖不卖,不卖就走。

员工说:“不行,卖给你老板会骂我的”

我心里想“一千元售价里的净利润不算低呀,为什么不卖?连市场成本都没打听清楚?”

回头就跟我叔说了这事,第二天就让这员工卷包袱走人。

有人说:“不对呀!如果这个打工的人出去创业,或者在打工期间努力学习,拿到更好的学历和业绩不就是‘逆天改命’吗?”

答:“那只是你选择了上进与创业这两种可能,利用了规律和大众意识让自己过得更好。创业需要利用和符合社会规律才能发展,努力打工和学习能够得到老板的赏识,利用了大众对‘努力上进’的意识,会让人觉得你很有希望和前途。”——也就是说:你不是在逆天,你只是在利用社会规律“反向操作”。

但是被辞退、上进、创业,在当下的时刻间,你只能有一种结果,极少数情况下能够同时几种自相矛盾的结果同时具备。

有人说:“那不对呀,这次被辞退了,我下次也可能会在别的公司上进或者创业呀”

答:“注意,在当下的时刻间这句话。你到了下次机会,你还是只能拥有一种结果。在选择之前每多一份准备,都可能让你在面临抉择时多一种选择,每一次选择都会得到对应的结果,每一次结果都会成为下一次选择的资本!

由此,你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教育批判家说:“这个世界复杂且有很多机会,作为人有很多种选择,我们不可能像高考一般只做选择题。”但是在生活中却往往因为非常多的影响因素而不得不让你做出唯一的选择。

在宏观历史的角度出发,人是一种群体,因此人所选择的机会非常多且丰富。在个人微观历史的角度出发,人就是你自己,思想和环境具有局限性的因素,容易做出一惯性或者突破性决定。

意思是:在当时的情况,你也就那么几种选择,突破也是你选择之一。

比如:一个人在穷困潦倒之际,为了养活家里人,交换自家孩子吃。

B说:“天啊!为什么这么残忍!”

说书人道:“因为饥荒”

B说:“就不能先吃点素的顶顶肚子!去找个工作!”

说书人道:“树皮都啃光了,都没有食物,有钱也买不到”

B说:“现代人还这么残忍!怎么不拨款救灾?”

说书人道:“那是古代,没有飞机和网上支付,拨款没这么快。”

B不说话了,只是轻叹了一口气……

你之所以觉得世界复杂,是因为你根本不了解这个世界有哪些选择,而你本身又存在着很大的信息差,被迫你只能做出这样的选择。

比如:一个小孩,天天看直播打游戏,妈妈问他长大后想做什么,他说想做个游戏主播,当他上高中这段时间,他喜欢上了网络小说,他觉得自己以后要去写小说,上了大学选了传媒专业,他觉得自己以后想做一个新闻记者,但是因为不喜欢辛苦的工作,且文笔和思想逐渐脱离了现代年轻人的口味,最后他还是选择了游戏主播。

有人就会说了:“这不合理吧!他可以先在家学一下写作呀!不喜欢辛苦的工作也可以去做网赚呀!或者做散点的落地项目呀!为什么一定要做游戏主播?”

他觉得自己还要花几年的时间学写作,难。并且他觉得自己接触过,了解这个行业和消费模式,并且符合自己的兴趣,而且自由,最主要的是他觉得这是他的孩童梦想。

“那他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做呢?如果一开始就做的话,这么多年过去,肯定是个大博主了呀!这不是傻吗?”

因为他刚开始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其次没有想法,然后也觉得这个职业不稳定,最后是因为当时世俗对该行业的偏见。因此他只能做出这样的选择。

“那么他为什么不从一开始就想好自己要干嘛呢?这不是浪费时间吗!”

因为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能干嘛,社会有什么是他能干的或是想干的。

有人会说了:“对啊,你说的我都懂,可是那又怎样?”

你之所以对此没有喜怒哀乐,是因为这些情况没有发生在你的身上,或者即使发生了也无法察觉——因为在发生之前没有意识到。

比如:小A看到一则卖茶叶的新闻笑道:“哈哈哈,这人真是笨!这种都会上当?”

第二天,在街上与一位美丽女孩碰撞,女孩见你文质彬彬的样子,和你攀谈了起来,两人互加微信。

往后的日子每天聊天,后来你看到她因为自己的爷爷病重而伤心不已,你想要帮助她,但是她却说不要你的钱。

你觉得这么好的女孩应该得到帮助,甚至觉得他很适合做贤惠的妻子。

忽然有一天,她真的忍不住痛苦,不知道求助谁,只好向你借钱:“我不想欠你的,我以后一定会还你的,当作我借你的吧!”

于是,小A毫不犹豫借钱给她,结果第二天发现自己被拉黑了。

小A不后悔,至少自己曾经爱过,并且在网上开始感伤这段情感经历:她骗了她自己,我得到了曾经痴情的爱

小B看到看到接爷爷病重骗钱的新闻笑道:“哈哈哈,这人真是笨!这种都会上当?”未完待续……

那么我们需不需要认命?

认命不是让你“自认倒霉”、“自认活该”,而是让你认清自己。

如果有人问资历比较老成的师傅:“大师,我要信命吗?我能改命吗?”

因为阅历比较足的师傅,对以上关于“命运”的讨论都懂,所以你一般会听到这样含糊的回答:“信是你的命,不信也是你的命,改是你的命,不改也是你的命。”

你可能以为他在故弄玄虚,胡乱吹水,其实他已经说得十分明白。

命理师一般会将“命”与“运”分别定义,命往往代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阶级差异性、能力差异性等,只有认识到自己与别人的不同才能理性判断自己的目标。

比如:小B出生贫寒,学历不佳,总是愤愤不平:“为什么别人含着金钥匙出生,腰缠万贯,而我们穷人想赚钱却没有本金?如果是我肯定做得比他好!”

答:这种抱怨其实是未能认清自身差异性,未能找到自己的同类别进行比对。他应该去找与他一样出生贫寒、学历较低的人如何成功的案例和怎么失败的教训。

当分析他们为此寻找的出路有哪些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原来还有这么多的选择!只是自己不知道罢了。

人生导师有可能是你身边让你觉得很成功的人士,你向他们请教人生成功经验和教训时,他们会主观从自身以及所接触的某几个成功人士的经验和经历出发给你建议。

为什么他们不从你的情况考虑呢?

因为他对你不太了解,而且当某件事情做成功之后,人会下意识认同该行为的正确性。容易忽略其偶然性和自己身上的限定性因素,容易忽略你和他之间的差异性。

比如:做电商成功的人会告诉你做电商成功的经验,并且围绕这个成功经验分享自己与人交际及商讨的经过。并且认为这是他不可或缺的成功资质。

网上不是有很多案例嘛,某个年轻人在网上听了课,老师讲:成功者一定要具备冒险精神。于是他想方设法让自己冒险,去鬼屋,去蹦极等等活动,后来才发现他自己认为的成功根本就没有定位。

有人问他:“你要怎么成功?你要靠什么成功?你要做什么让自己成功?你认为什么是成功?”

他说:“该成功的人就能成功!具有成功的心态和品质很重要!虽然我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让自己成功!但是我觉得自己离成功越来越近了!”

读到这里,我们可能会明白,为什么有些只想着“踏踏实实做好某个职业”的人也能获得成功的原因了。

因此,从身边与你条件不匹配的成功人士问到的成功经验大多数只能作为参考。

那么,不喜欢冒险的人就无法成功了吗?

外向、内向、保守……性格的人也能成功:

职业不同,所需要的性格、品质条件也不同。

李嘉诚——在塑料花厂做推销,升任总经理,因为清楚运营手段,所以创办长江塑胶厂,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做正经生意发家的人大多数是保守派)

每一种性格的人都有着与众不同的成功模式,只需找对,且坚持。

那么为什么人们口中还会总结出“热情、冒险、冲动等”品质呢?因为人只能通过别人的行为、外表、言语去判断,再用自己的标尺去衡量——特别是媒体文章,媒体文章最大的目的就是为了挑起读者的情绪,才不管会不会误导你。

比如说:乡下来了个穷亲戚,来你家做客,你心里十分嫌弃,却满脸笑意地送了他一盒别人送了百来元的月饼和一大堆淘宝赠品,他会到家乡大赞特赞:“哎呀这小X呀真得是太热情了!看来混得很有出息!送了我这么多东西!”

这样过度解读的行为很容易蒙蔽自己的双眼——这也是为什么我在豆瓣日记上写道:“道可道非常道……因为时代的差异性,说出来的道也会有所不同,名也会随之改变,所以道没有办法形容。因为形容需要结合自身感受,一定会带有时代差异性。因此,道就是道,仅一字即可。

并不是想告诉大家“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永远在变化!”,而是表达:“过度解读并不是在学习,如果你不明白这一点的话,读再多的书,也只是不断在投射自己固有的思想”

因此,我们不难理解这一现象:有些男生(女生)总是通过女生(男生)的行为、外表等表象,在心里进行扣分、加分——虽然这种方法很容易被人反向利用,但只要对方不是“职业杀手”,那么“反侦察意识”也不会特别强。

比如:我之前认识的朋友从事职业——专业骗感情,喜欢游历在各种女性贴吧记录不同的女生对优秀男生的评论,然后反向操作——生病送药、故作不讨巧地给对方买感兴趣的物品,基本上和打工指南一个道理:在“老板”看得到的地方努力。

命理师是将无数人的人生经验以群体的形式分类和归纳成ABCD……,再进行分集:A(A1A2A3……),最后归纳为一个个的人生模式与模板,将每个模板之间的差异性和限定条件用抽象的形式进行标注。

因此,命理师与人生导师最大的不同就是,命理师是专业研究各种人的命运轨迹的职业,其目的为了总结不同人生轨迹内不同的成功规律与失败经验。而人生导师是他所学领域的精英。

很多人就会说了,那么这些职业的命理师为什么不自己去升官发财呢?因为有些职业的命理师,之所以职业就是因为他的人生模式不适合升官发财,而且——既然每个行业领域都有精英才干,为什么自己不能成为命理师界的精英呢?

比如:你是作家领域知名人士,知道做当地产的人赚钱,为什么你不转行?还不是因为术业有专攻。

所谓成功人士,就是认清自己要在哪方面成功?这方面成功的刚需条件是什么?有没有对应的成功案例?总得来说:在成功的路上,正确无误地坚持走下去。

那些早早就比你成功的人,是因为他们早早就找到了经营自己人生的模式,怎么找?

有人说:“我可以总结自然,然后拟定计划!”听着简单,做着麻烦,这和用手耕地没有区别,虽然用心,但是辛苦。

那么我们看看这些早早成功的人是如何学习?

一、前人所做的探索绝非比你少,所以向历史名人和前辈学习是最好的选择。

二、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培育,他们是你最近的学习对象。

三、朋友之间拥有共性才能走到一起,若是物质条件一致,也是不错的学习对象。

因此,先天学习来至于父母,后天学习来至于朋友、老师、名人等。

有人就会杠了:“那马云也是学历不是名牌,出生也贫寒,后来创业就逆袭了,我学他这么久怎么不见长进呢?怎么没逆袭?”

答:“内行人看门道,外行人看热闹,学习不是耍耍短视频学了两句零零散散的话,学到整个思想体系了吗?况且,别人学校在当时并不差,证明他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并且人家有学生组成的商业团队,有精通的一门外语,手上做得项目是从国外挖回来的,有学习和规划商业模式……”

当你足够了解自己之后会发现,自己和大部分人根本没有可比性。

由此,你大概就能明白我们命理师为什么不能理解大众的某些观念:“我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为什么我不能和别人一样大富大贵?”——为什么一个人既认为自己独一无二又想和其他特殊案例一般得到同等待遇呢?

当你承认自己独有的存在之后,你就应该要意识到你的人生道路中成功的方式以及职业路途都无法和你认为的那些“大富大贵”的人成功路径一样!只有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中国人观察事物,更重视统领全局,不喜欢局部分析。拿中医的理论来说,全身分布着连通的筋脉,只要气血通畅,身体便能健康。但凡来个头疼脑涨,就需要全身调理整治。

但是由此也生发出不好的一面,说话很笼统——不善于分门别类。

因此,你不难发现我们生活中许多人对于事物没有明确分类的这一现象:

讲个笑话:有个年轻女孩去道教许愿,结果成真了,然后想着要有诚心一点,所以步行到附近的教堂还愿。最后,女孩兴高采烈地告诉道长:“我佛慈悲,功德无量,非常感谢在贵庙灵验,我特地去附近的基督教还愿了。感谢道长的加持”

道长:“什么!你在我们这灵验了,跑去基督教还愿?这算什么事?”

女孩一脸懵:“难道不是万法同道,殊途同归吗?那我还哪个应该是我的自由吧?”

道长:“这就好比你的舅舅和姑姑也是一家人,如果舅舅帮了你,你却跑去谢你姑姑。你还告诉我——大家都是一家人不要太计较”

在文化领域和学术领域中,佛、道、儒教甚至还有基督,四者确实有其共同之处,因此许多小说、文学作品经常将其混合,使其文化内涵更深厚。

但是从机构的角度上分类,这几种文化派别都是独立的机构,不能一概而论。

这就好比你买的苹果手机弄坏了,竟然拿去华为手机店要求保修,还说“你们都是买手机的,我离你这近一些,所以赏脸来你这修修。”

有人就会问了,这个笑话有什么现实的教学意义吗?感觉自己绝对不会做这么蠢的事。

现实中,往往会有一部分处在社会底层阶段的人,有着很强的仇富心理:“为什么他能这么有钱!而我就注定要穷一辈子呢?”

还有一部分处在社会底层的阶段,每天收听马云、李嘉诚的故事,渴望获得成功的秘诀,或者疯狂迷恋《成功学》的课程。

想象着待自己的思想境界达到一览众山小之时,定能大富大贵。

他们试图首先拔高思想高度再来操作具体项目,但是却忽略了一个事实:物质的攀升确实需要与时俱进的思想高度,并且二者关系是相互影响且密不可分,不可分割、独立研究。

也就是说过高的精神境界因为与现状不匹配,很可能会本末倒置地妨碍你的行动。

但是他们还忘记了一点……

比如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我也好想和他一样有钱噢!”

当别人问他:“这个有钱人是从事什么行业?他最初从事哪些行业?解决了什么痛点?如何卖个每个客户群体?因为什么契机而富裕?他的原生家庭和你一样吗?他的教育经历和你一致吗?”的时候,他可能一概回答不出来。

等他了解完来龙去脉,他也可能会因为自身与他差异过大而没有办法吸取他的成功与失败经验。

总得来说就是“学习对象和膜拜对象与自身条件不匹配”,我们买东西的时候懂得“货比三家”,但是在对于学习这件事却“囫囵吞枣”

但人生有个可悲的事实:那些让你敬仰膜拜的人,基本上与你毫不相干且高高在上。

最值得学习的人往往是我们的对手以及身边的人。

但是人生更让人惋惜的事实是:金汁的周围总是绕着一圈苍蝇。

读到这,或许你就会明白为什么有些人可以年少成名,而有些人则需要浮浮沉沉寻找自我之后才能厚积薄发。

因此,我们不仅需要承认人生的厚度,还需要承认人生的长度,才能为自己有限的人生裁剪出无限的意义。

用自身具有局限性的微观历史去影响宏观历史,才能让自己存在过的痕迹源远流长。

读到这,我们也就大致明白,为什么有些人秉承着非凡的思想觉悟为崇高的目标而奋斗。

如果命代表的是个体差异性,如果命代表的是每个人不同的人生终极目标的大愿景,那么我们需要认清自己的命,但绝不认输!

例子不重要,某些更为恰当的例子,因为某些原因也不便写,所以有些例子或许并不是很贴切你的生活经历,会有些晦涩。文字的功能主要是记录,不足以揭示真理——需要实践。

写着写着就15604个字了,其实有许多东西还没写完,没表达清晰,下一篇吧。能从头看到底,说明你真得想要做出改变,那么——准备好了吗?

}

做好人是顺着人性的,而一个好老板大多数都是逆着人性的。

大多数人会把好人与好老板划等号。

但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好人与好老板是是对立的。一个好人大概做不了好老板,一个好老板也大概不是一个好人。

做好人是顺着人性的,而一个好老板大多数都是逆着人性的。

我们通常所说一个好人的标准,是指这个人比较包容,大度,平和,乐于助人,等等这些优秀的为人品质和性格。

而一个好老板,指的是公司经营状况良好,产品和服务对社会有所贡献,合理交税,员工福利优厚,对顾客诚信负责。

但作为一个公司,首先是市场竞争的主体,每天要面对不同的市场竞争者,必须保持持久的活力,持久的更新,才能够面对市场的竞争,而生存发展下去。在公司的经营和管理当中,一个老板所做的事情,可以说90%以上都是逆人性的。

好老板应该是严格的教练,让员工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得到快速的成长,能够得到潜能的开发,能够在离开公司之后,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以下,Enjoy:

一个好人大概做不了好老板

一个好老板也大概不是一个好人

大多数人是把好人与好老板划等号的。

社会上,很多人一直用做事先做人的古训,来告诫所有的老板,先把人做好,才能做一个好老板。

我恰恰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好人与好老板是矛盾的,是对立的,是冲突的。一个好人大概做不了好老板,一个好老板也大概不是一个好人。

我们通常所说一个好人的标准或者样子,是指这个人比较包容,大度,平和,乐于助人,等等这些优秀的为人品质和性格。

而我们所说的一个好老板,大概是指公司经营状况良好,产品和服务对社会有所贡献,合理交税,员工福利优厚,对顾客诚信负责。

这样比较下来就可以发现,一个好人主要是他人的主观评价和感觉,而一个好老板更多是从做事的客观结果来看。

记得互联网上曾经有几篇热文,一个就是马云和史玉柱讨论该不该开除公司小白兔一样的员工。

小白兔这样的员工,乖,听话,但是没有创造力,没有工作主动性,很难对公司有贡献,但也不给公司添麻烦,不惹事。

马云认为,这样的员工在公司内特别容易繁殖,所以必须要开除。

史玉柱起初是犹豫不决,但反复思考自己公司的经营现状后,最终公开赞成马云观点,并且在公司内果断的执行了。贯彻了他一以贯之的观点:认功劳不认苦劳。

记得还有一二篇引起职场与商场人士热议的文章,具体的题目已经不记得了,大概就是这样的意思:宽容的公司最后都死了;装逼的老板都消失了。

说实话,最近公司离职的几个人也让我很纠结,从人的角度来讲,这些人都非常好,性格平和,与同事和谐相处。

但是从做事的角度,他们的性格,或者能力,又不适合所在的岗位。

所以,我觉得为员工也好,为公司也好,从长久角度考虑,还是要尽快的结束合作关系。

好人做不了一个好老板,好老板也很难做个好人。

因为做好人是顺着人性的,而一个好老板大多数都是逆着人性的。

顺人性的事,会让人觉得舒服温暖,马上就能够接纳,如沐春风。

而逆人性的,很多时候如寒风刺骨,让人本能抵触和逃避,最后是经过利益权衡,甚至是被迫才会接受。

在现实生活中,顺人性和逆人性的事情,比比皆是:

比如,睡到自然醒是顺人性的,定闹钟规定时间起来是逆人性的。

比如,一个孩子,随他自然的玩,自然的睡,自然的吃,是顺人性的,一般不会遇到抵触。但是,让她开始去幼儿园,开始学琴,开始练字,开始上学,都是逆人性的,往往一开始都受到强烈的抵触和拒绝。

比如,一个人随意吃喝,睡觉,玩乐是顺人性的。但是让一个人节食,坚持健身,是逆人性的。

现实日常生活中尚且如此,在公司的经营和管理当中,一个老板所做的事情,可以说90%以上都是逆人性的。

比如,公司的各种管理规章制度,都是逆人性的,都会让人本性觉得不舒服。

比如,公司的KPI考核,业绩奖惩制度,一样让人有压力,不舒服。

在现实中,我们很多人往往把好人和好老板,混合在一起,让老板们无所适从。

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网上讨论关于公司有没有人性,老板有没有人性这种事。

实话实说,以我曾经在所谓大公司打工的经历,也以我20年来小公司创业的经历,在员工跟公司关系上,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

我很难相信,让大多数员工跟公司和老板,能够站在利益一致的角度,把公司当成家,当成与自己利益相连、命运相关的共同体。从而主动工作,主动承担责任,主动面对风险和压力,主动提高业绩,主动自我管理。

我坚定的相信,能够有这种主动性的,一定是公司为极少的一部分人。而这极少的一部分人,往往会成为公司的支柱,能够让公司取得跨越性的进步,也能够在公司遇到危机的时候共度难关。

但是,这样的人可遇而不可求。

例如马云创业的十八罗汉,例如史玉柱二次创业的几个支持者。

包括我自己,大多数老板肯定没有马云和史玉柱的个人魅力与才华,所以也不要太多奢求身边有这样的支持者。

如果有,万分珍惜。如果没有,也当做正常。

是让员工有更强的竞争力

其实在很多的时候,公司的利益跟员工的利益,不仅很难一致,而且会互相冲突。

比如,从公司的角度出发,可能是希望员工主动加班,提高工作业绩。但是在员工利益的角度,员工希望休息时间越多越好,或自我娱乐,或陪伴家人。

比如,从公司的角度,往往是希望节约经营费用,提高公司盈利指标。但是对员工来说,都是希望公司在费用报销、福利制度越多越好,越宽松越好。

还有一点,就是在公司的人际关系上,老板的角度和员工的角度也很难达成一致。

老板当然希望公司人际关系简单和谐,团结一致,异口同声。而在工作上较真负责,互相竞争,互相PK,共同进步的。

而员工大概是希望倒过来的,在工作上互相应付,互相和谐。而在人际关系上,又往往同床异梦,勾心斗角,结盟拉派,各种公司政治层出不穷。

所以,公司的人际关系要简单,要真诚。不能过于世故和圆滑,要鼓励说真话说实话的人。

一个公司,如果弥漫的气氛是你好,我好,大家好。这样的公司,谁会较真的对待工作,有谁会认真的对待考核,这样的公司还有什么生命力和竞争力?

你有你的岁月静好,世界自有沧桑巨变。

作为一个公司,首先是市场竞争的主体,每天要面对不同的市场竞争者,必须保持持久的活力,持久的更新,才能够面对市场的竞争,而生存发展下去。

作为一个人,其实从生下来那一天开始,也是这个世界的一个竞争主体,上学要竞争,工作要竞争,恋爱要竞争。

我理解的好老板,不应该看他的员工有多么舒服,也不能完全看员工对他的主观评价。而要看他的员工,在同行内的竞争力,以及离开公司之后升值能力。

一个好的老板,不应该是保姆,什么事情围绕着员工转,有巨婴症的员工不应该留在公司。

好老板应该是严格的教练,让员工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得到快速的成长,能够得到潜能的开发,能够在离开公司之后,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因为,每个人都要在这个社会中争自己的生存发展权,争自己的物质食物链。

就像一根玉米棒,有的人吃最好的一部分玉米粒,有的人只能吃一点尾部玉米粒,也有的人只能吃别人丢弃的残渣剩余。

只要来到这个世界,就没有人能逃得过。

所以,最轻松自在的流浪汉,享受的是无拘无束,就只能吃垃圾堆里的食物。

当然,追求精神食物链的网红流浪汉沈大师例外。他的境界在流浪汉当中肯定不足0.1%。

这是公平,这是应该,这是自然。

作者介绍:史德良,网名:得道哥。多年营销实战经验者,20年小公司成功创业者。对细分品类营销和小公司经营管理有独特的理解。目前从事敏感肌护理产品的营销和经营。

}

任正非:老板忙得脱不开身,害怕离开三天公司就乱,本质是自己管理有问题。

老板是公司的管理者,而不是救火员。即使老板的个人能力再强,如果不能复制更多个像老板一样操心的员工,那公司也很难发展的长远。

为什么员工不会像老板一样操心?

1.操的心多不等于拿的多

2.赏罚不明,干的好了功劳被拿走,干的差了责任全在自己

3.公司发展的再好也与我无关

要让员工愿意主动干,拼命干,那你一定要给他一个干的理由!

到底如何激励员工更富积极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一直是各个中小企业苦苦思索的问题。合理的分配制度作为一种激励和价值导向机制,企业应该如何设计呢?

很多企业在考虑设计业务员薪酬的时候,一般都是走着(总收入=底薪+提成)线路,这方式还是特别单一、激励性不够丰富,对于业务而言,激励性自然动力也是不够级全面的。

另外,这种底薪加提成,激励性还是比较强,但是却存在以下缺陷:

会滋生员工偷懒心里,拿到底薪就行,根本就不去努力干业绩。底薪越高,员工越容易偷懒,正所谓高薪养懒。

偷懒是人的天性,每个人都会偷懒。在初始阶段,业务员很勤奋,拼命干业绩,当收入达到他心里价位的时候,他就会选择偷懒,毕竟企业不是自己的,不会像老板那样拼命干。因此员工和老板没有达成利益趋同思维统一。

激励性薪酬制度1:KSF增值分配法

适用员工:管理人员,核心员工,一线员工。

岗位特点:他们是企业价值的直接创造者,对企业的利润影响最大,是企业需要积极“笼络”的人才。

同传统薪酬、绩效模式相比,KSF薪酬全绩效模式着眼于五个要点:

定量薪酬讲求的是稳定,变量薪酬追求的是激励。变量越大,弹性就越大,激励性就越强。因此,KSF要求从原来的固定薪酬(或底薪)中拿取不低于50%的部分用于宽带激励设计,通常比例锁定在60-80%。

员工创造的越多,获得的回报就应该越高。多劳多得,才符合人性需求及市场规则。企业不要担心员工的收入高了,而是要致力于一手提高员工的收入

另一手促进员工创造高价值、高绩效。相比而言,员工收入高稳定性就强、对公司的认同度与归属感也会得到改善。

员工工资属于管理成本,工资水平走高人力成本就会上升,而企业利润就会下降,因此,老板内心不太愿意增加员工工资。KSF认为员工工资应该属于资本,员工是来创造价值的,根据自己的贡献获得相应的收益。

KSF模式的追求结果是:员工收入越高,企业赚的就应该越多。只有员工与企业的利益实现趋同,思维才能统一,目标才能真正一致。

激励设计有两种倾向,一是短期化,即月度;二是长期化,即三年以上。不过,任何激励设计都不能忽视短期化的趋势。没有努力的现在,何谈美好的未来。所以,KSF倡导的就是先做好月度激励,再扩展到年度及长期。

5、管理者转向为经营者:

1.管理者做事,经营者做价值和结果。管理者管人,经营者要经营人。

2.管理者为老板打工,经营者必须为自己干、团队一起干。

3.管理者只关注自己的收入,经营者必须创造价值和增值。管理者的起点是先得到,经营者的起点是先付出。

我做的每一项有产值的事情都可以得到相应的薪资回报;

做的越多,得到的越多,那我自然愿意去干;

薪资是由数据说话,这样也就避免了有关系的人拿的更多的不公平现象。

员工有了工作动力之后,对企业的利润贡献也会更大;

避免了养“闲人”的情况。

员工在别的地方拿到更高薪资的可能性降低,企业人才流失率也会减少。

数据说话:一定要有数据的支撑,没有数据的绩效方案是不足以让员工认同的。

结果导向:所用指标的选择一定是要冲着企业要的结果或存在的问题去的。

效果付费:所有为企业带来更多利益的部分(增量分配)都是应该得到肯定的。

一、建立不同等级业务员KSF薪酬体系:

KSF薪酬案例:【外贸业务员】

业绩平衡点为低值(如10万/月),主要关注过程性指标(如:跟踪量、询盘量、电话量、考核分值等),奖励力度为小值。
业绩平衡点为中值(如20万/月),主要关注效果性指标(如:毛利额、回款率、培训考核等),奖励力度为中值。
业绩平衡点为常规值(如30万/月),主要关注效果性指标(如:毛利额、回款率、培训考核等),奖励力度为常规值。
1年平均业绩达500万以上,次年自动升级为高级业务员,KSF薪酬增长20%-30%,奖励力度为高值。

以某门店店长薪酬为例:

第一步,岗位价值分析。

列出与门店店长相关的6-8个指标,这些指标直接关系到公司的利益。

例如营业收入、利润额、人创营业额、培训员工等等。

第二步,将薪酬与岗位价值相融合。

根据指标的重要性设定相应的权重。比如,店长最重要的指标就是营业收入,那就给营业收入高的权重。

第三步,根据历史数据选定平衡点。

平衡点意味着员工和企业利益的平衡点,超过平衡点员工即可获得加薪,企业可以获得比过去更高的利润。

第四步,测算,得出具体加薪方案。

在平衡点的基础上,该店店长:

  1. 营业收入每增加5000元,奖励100元,每减少5000元,少发50元;

  2. 利润额每多1000元,奖励12元,每少500,少发6元;

  3. 人创营业额,每多400,奖励50,每少400,少发25元;

  4. 培训员工,每多培训一个小时,奖励50元,每少一个小时,少发25元。

二、建立业务经理晋升机制及年终奖分配机制

只有高级业务员才资格晋升为业务经理,业务经理采用根据下属业务员人数定出相对应的团队业绩平衡点(不含个人),等级薪酬也将进一步提高。更多绩效资讯、员工持续激励系统机制,可直接关注zwwjx66,更多交流互动

1)业务经理:1年平均业绩达500万以上的业务员,均有机会成为业务经理带团队,业务经理享有团队业绩提成分配。

2)高级业务经理:1年团队(3个业务员以上,不含本人)人均业绩达500万以上,次年即可晋升为高级业务经理,享受更高的团队提成分配。

当然这种方式是在提成的基础上,年终时额外进行奖励优秀业务员,每年奖励金额分3年奖励,让员工一直在公司里有预留的奖金,员工如果主动离职,剩余的奖金就不再发放,这是通过增加员工的离职成本来降低优秀人才的流失。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叫做大老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