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是台湾最大文化交流空间吗?

【摘要】:正台湾人习称家为"厝",意思是安身的住处,如家宅叫"厝宅",祖家叫"祖厝",家里人叫"厝内人",房东叫"厝主",房租叫"厝租",房地产契叫"厝契",乔迁新居叫"入厝",等等。台湾所属市县含"厝"的地名相当多,这些"厝"大都是同姓人聚居的地方,联系姓氏根源与宗族关系,显示出古色古香的部落色彩。位于台南玉井、楠西间的江家古厝,是人们公认的全台湾最大且保存相当完善的闽南式传统农村聚落。江家古厝占地面积3.5公顷,保留了130多栋房屋,其中多栋有百余年历史,包括土角厝、竹编厝、铁皮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郑玉玲;;[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许长安;;[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七辑)[C];2006年
刘大可;;[A];第18届中国社会学年会“改革开放30年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粘良图;;[A];闽台谱牒民俗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王学新;;[A];台湾建省与抗日战争研究: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台湾建省1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魏萼;;[A];台湾建省与抗日战争研究: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台湾建省1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林仁川;;[A];台湾建省与抗日战争研究: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台湾建省1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陈永安;;[A];五缘文化力研究——福建省五缘文化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张禹东;;[A];宗教:世纪之交的多视角思维——福建省宗教研究会论文集(三)[C];199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乔天碧 杨雨文;[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本报评论员 王义伟;[N];中华工商时报;2011年
南方周末记者 刘斌 南方周末实习生 张静雯;[N];南方周末;2011年
本报记者 马丽;[N];中国民族报;2010年
本报记者 王平;[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本报记者 徐伟 本报通讯员 张绍忠 叶露;[N];法制日报;2011年
}

如果一个整数同时是几个整数的约数,称这个整数为它们的“公约数”,马英九派出刘兆玄以“台湾文化总会会长”的身份到大陆访问,参加“首届汉字艺术节”,到清华大学演讲,亲赴世博会台湾馆,让文化交流成为两岸除去历史阻隔得出的公约数。

漫长而簇新的红地毯从北京国子监街铺到孔庙的大成门,短暂的三个小时之后,就被匆匆卷起。5月15日上午,聚集在北京孔庙红地毯前的记者们发现,要想围堵刘兆玄是困难的。

出现在“首届两岸汉字艺术节”新闻发布现场的刘兆玄只发表官式讲话,不接受记者提问。即使强行围堵,要他不说官话也是困难的。原定15分钟的记者提问时间被取消。

和以往台湾党政要员到大陆访问不同,刘兆玄的访问低调而谨慎。

在孔庙“成贤国学馆”的贵宾室一尊有着长髯和佩剑的孔子的小型雕像前,来自台北的主宾刘兆玄和大陆主宾王蒙分坐书案两边。

这是刘兆玄和王蒙的第二次见面,台湾文化总会秘书长杨渡笑称:“今天不是两个官员的见面,是两岸的两位重要小说家的见面。”

5月10日到19日,刘兆玄以现任台湾文化总会会长的身份展开大陆之行,此前他曾担任台湾行政部门首长。对于自己的新角色,刘兆玄在北京大学的演讲做了这样的解释:“台湾文化总会不是政府的机构,我不是台湾的官员,文化总会就是一个NGO,一个非政府机构。它的前身是&

}

关于台湾珍珠奶茶的背后故事,据说是在台湾有二间店铺宣称是珍珠奶茶发明者,一是台中市的春水堂,一是台南市翰林茶馆。有一说法是春水堂,女职员,林秀慧于1987年将粉圆与冰奶茶、柠檬红茶做融合与调配,发明出第一杯珍珠奶茶。另一说是由翰林茶馆涂宗和先生于1986年在鸭母市场看到白色粉圆得到灵感,将其和奶茶混合所发明,因白色粉圆晶莹剔透如珍珠而命名,之后粉圆加上黑糖才改为黑色今貌;现在门市仍可买到黑、白珍珠两种茶饮。珍珠奶茶也叫波霸奶茶的,“珍珠”的主要成份是淀粉、木薯也有以地瓜粉、马铃薯粉等或果冻者所制成的直径5~10 毫米的淀粉球,并添上水、糖及香料,其颜色、口感依成分不同而不同。

当代的年轻人“痴迷于奶茶”觉得奶茶杯,和奶茶袋的外包装好看,奶茶周边及文创富有创意及个性化,是一种对年轻、新鲜、轻奢的身份认同追求。其中,由年轻女性追求流行时尚、潮流的更多。

“台湾珍珠奶茶”发展至今,已经不简单是奶茶本身,更代表一种符号台湾珍珠奶茶的“外带主流”传入大陆,深刻影响了大陆年轻人的“快时尚”价值观念;同时,和朋友边逛街边喝奶茶消遣聊天,也传递了一种慵懒的“慢节奏”生活方式。

台湾与福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交往渊源, 其中闽台两地的饮食文化交流更加频繁, 既有鲜明的闽台区域特征, 又有独特的本地饮食习俗, 闽南人迁居台湾后带去的传统饮食文化和闽菜烹调文化, 与台湾相互影响, 互为借鉴, 共同发展, 形成了闽台饮食文化。由于许多共同的文化因素其中:

1.闽南特有的“沙嗲”类食品, 就是饮食文化交融的见证随着大量福建移民到台湾, 带去了闽地饮食文化, 使台湾饮食在选料、烹制、吃法、饮食风俗上都与福建很相似。所种水稻为粳米、糯米多数, 常用糯米磨粉做成年糕、米丸, 像闽南一样, 端午节吃粽子, 冬至吃包, 过年吃糕, 都是由糯米制作。

2.在宗教传播上台湾的佛教兴起于明末郑成功时代而发展于清代, 闽台两地佛教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佛教传播将福建的饮食文化也传至台湾, 尤其是素食文化。

3.民间文化交流上长期以来, 闽台两地始终保持着民间饮食文化的交流, 特别是大陆改革开放以来, 台湾餐饮企业来大陆各地开餐饮连锁店的方式开展民间饮食文化交流, 得以直接向台湾当地居民传播饮食文化。

4.闽台饮食文化交流对两地的影响一般来说, 一个地方的饮食文化有着较为稳固的空间属性或区位地域的植根性、依附性, 因此闽台区域之间便存在着各自空间环境下和不同时间序列上的彼此差异性与相对独立性。闽台饮食文化交流改变了两岸人民的饮食观念, 在烹饪方法、原料使用等方面都有了选择性地取舍, 并丰富了各自的饮食文化。

现在是饮食观念、习俗相互融,移民与当地原住民以自己所特有的饮食习俗和饮食文化作为相互交流的基础, 在日常饮食生活逐渐的认同中, 形成了多样融合一体的饮食, 使闽台饮食文化变得十分丰富。台湾高山族早期多以小米、番薯为主食, 用手食;随着闽人移民增多, 逐渐吸收了汉民族的饮食方式, 改用筷子, 大米也逐渐成为主食。又如台湾最主要的闽客饮食习俗文化, 是从福建、广东饮食习俗文化演变而来。在闽台两地往来逐渐加深的背景下, 闽台汉族和少数民族民族的饮食习俗, 都不会单独固守存在, 它们一方面保持着自己的饮食特点, 又在互相影响互相借鉴中吸收对方的风俗习惯改变。

1.六合夜市,地址在台湾省高雄市,距高雄火车站约十几分钟路程,沿中山路直行后右转至六合路即可到达。六合夜市的前身为大港埔夜市,原本为聚集于台湾高雄市区大港埔空地上的小吃摊,兴起于1940年代末期至1950年代初期,名列高雄最具代表性的夜市。高雄市政府于1987年起,每天傍晚六时至清晨二时规划六合夜市为行人徒步区,从此六合夜市开始迈入国际知名的观光夜市。这里白天车水马龙,入夜后摇身一变,成了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的夜市。短短300多米的马路,聚集近200个摊位,品尝小吃,享用宵夜,更能逛街买衣服、看电影,领略正宗夜市文化。带着女朋友来着里,去逛着热闹的夜市吃着棺材板特色小吃,把鸡肝、鸡肾、豌豆、马铃薯、胡萝卜、牛奶、虾仁等食材全部加满,再在面包上淋上酱料。看着外皮酥脆的外表,满满食欲就涌现出来。除此之外也不能错过,用线粉搅拌蚵仔,然后把鸡蛋打散放油煎,让鸡蛋包着蚵仔,像鸡蛋饼一样。说着就流口水了。木瓜牛奶更是来必喝的水果饮品,用当地新鲜的木瓜榨汁,让人回味再三。尤其郑老牌木瓜牛奶。招牌上满满都是名人的签名,来过六合夜市的几乎都喝过郑老牌的木瓜牛奶,老板坚持古法熬制,喝起来有清香的木瓜味,浓而不腻,甜得恰到好处。必去打卡的地方之一。

2.爱河一定要和女朋友去打卡,其位于台湾高雄市内,流经高雄市中心后自高雄港出海,沿岸到港口一带分布这不少观光景点,尤其以河岸夜景著名,是高雄最重要的观光区域。是情侣约会的胜地。来到河边游船码头河堤上高高地竖立着“LOVE”的字样,这里的游船统称为“爱之船”。河岸还有丰富的活动,在河岸散散步,观赏街头艺人表演。黄金爱河咖啡艺文广场,是爱之船沿岸的停靠点之一。这里散发着迷人的咖啡香,伴随着快慢交替的美妙乐音,让我们这些小情侣放慢脚步,融入其中。除此之外港湾城市的水岸休闲风情,绝对让我的身心灵得到彻底放松。其中爱河沿河布满了知名景观,每年端午节划龙舟活动都会在此举行。

3.还要去西子湾风景区,因为那里夕阳是高雄八景之一,每当夜幕低垂时,渔船灯火闪烁其间及晚霞的照耀下,将大海点缀成海天一色的美景,美不胜收。迎着温柔的海风沿着提防漫步,灯火闪烁,晚霞辉映,海潮覆岸,充满诗情画意。黄昏是游西子湾的最美时刻,海潮覆岸,和女友在这欣赏夕阳红霞及看船的人影在堤防上成双成群一定是一幅让人流连忘返的画面希望时间静止。

四、夜市是如何逐渐成为台湾的一种文化的

台湾夜市的形成, 原因有很多:

1.台湾早期庙会市集购物, 于三百年前即已成立, 基隆奠济宫前的庙口市集及新竹城隍庙前的小吃, 至今也都已有一百七十年的历史。后来庙会活动所集结的市场商圈区域又逐渐扩张, 连带使传统市集型产品买卖行为再予延伸扩大, 使其内容除小吃购物外, 又列入游乐项目涵盖之中。例如:用棉纸制成的鱼网捞鱼、以藤环套中小摆饰、用钱币掷中填充玩具等游乐嬉戏。

2.三四十年前, 在台湾绕大街、穿小巷叫卖肉粽、包子馒头、面茶、豆腐脑, 挑扁担、推摊车、骑自行车等走动式的小吃摊贩, 受时空影响, 其存活空间已近于零, 故而跳脱原有之贩卖方式, 集中入夜市以取得新的生活空间与生存之道, 且贩卖内容更加多样, 如卖各式冰品、饮料、臭豆腐、炸鸡排等冷热、甜咸各色小吃, 无所不包。

3.农业社会转型至工商业社会, 失业率人口突增, 为求养家活口, 另辟谋生空间, 找寻出路与生机, 夜市摆摊成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业市场之新出路, 同时造就不少工作机会, 而营收不受顾客赊欠及缴交个人所得税影响;每日现金营业, “落袋为安”、稳赚又不亏损。

4.台湾人早期交通不便, 入城后之乡下人, 拜庙完毕, 于庙口解决中餐, 演变成为夜晚吃点心的习惯, 终于发展成著名的台湾小吃, 更成为台湾历史流变进程中, 发展观光资源最主要的工具。

现在台湾每一城市, 甚至乡镇都有夜市, 且不只一处, 单以台北为例, 即见士林夜市、宁夏夜市、华西街夜市、辽宁街夜市、通化街夜市等, 数量众多, 不一而足。这些夜市皆有数十年历史, 且各有特色, 具代表性, 规模也较大。至于许多大学附近, 由于学生聚集, 有足够商机吸引摊商小贩, 也形成夜市。比如, 台大附近的公馆夜市、台师大旁之师大路夜市。至于中原大学边的夜市, 已是所在城市中坜之最大夜市。各夜市从特色专属小吃到创新产品, 应有尽有。华西街夜市以蛇店闻名, 有杀蛇表演、喝蛇肉汤;士林夜市为大饼包小饼之发源地, 带动如今各夜市均有之“大肠包小肠”;至于珍珠奶茶原创者究竟为逢甲夜市的某一家, 争议至今。但创意小吃继续产生, 如逢甲夜市的爆浆炸虾, 士林夜市的超大炸鸡排。无论老店经营, 或年轻店家, 逛夜市是台湾人生活之一部分。经营夜市,与游客共生共荣。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台湾与大陆的文化交流有哪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