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一个封老纸′寿钱的印板要多少钱?

  【概况】思明区是厦门市的经济、政治、文化、金融中心,位于厦门市南部(含鼓浪屿全岛),三面临海,与小金门诸岛和漳州大陆隔海相望,面积84平方公里,全区常住人口为106.2万人。下辖鼓浪屿、鹭江、中华、厦港、开元、筼筜、梧村、嘉莲、莲前、滨海10个街道办事处,设有98个社区居委会。思明区人文荟萃,厦门市历史名人郑成功、陈嘉庚,都在思明留下深深的足迹,世界文化遗产鼓浪屿、厦门大学、南普陀寺成为最烫金的“三张名片”。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2%,人均GDP首次突破20万元,财政总收入和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增长9.4%、16.2%,经济运行质量一季好于一季。

  【自然信息】思明区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长年气温较高,雨量充沛,一年四季草木常青,蔬菜瓜果不断。按四季候温划分,春季84天,夏季178天,秋季103天,长夏无冬,春秋相连。受海风影响,夏季基本无酷暑,日最高气温≥35℃的,每年平均仅5天。每年平均最低候温12℃,在2月的第一候(1~5日),岛内平均霜日为8天,且为轻霜。岛内平均年降雨量为1390毫米左右,平均年降雨日数122.8天,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7%,日照时数平均达1878.2小时。雨量多,温度适中,雨日少,气候宜人。

  绵长的深水岸线,碧海、蓝天、沙滩、奇石、绿树、新鲜的空气、宜人的气候,为思明区成为中国最美丽的海港风景城区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从而也使思明区在创建全国强区的拼搏中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地理信息】思明区位于厦门市南部,境域北纬24°26′~24°28′,东经118°03′~118 °13′,由厦门本岛南部和鼓浪屿全岛组成,北面与湖里区毗邻,东、西、南面与小金门诸岛及漳州市隔海相望,总面积84平方公里。

  思明区周围海域宽阔,港域面积达275平方公里,港阔水深,外航道水深达12~25米,宽1000米以上,可通航10万吨级船舶;内航道水深大部分在10米以上,局部8米,宽数百米,可通万吨级船舶港区岸线长234公里,其中深水岸线43公里。港外有大金门岛、小金门岛、大担、浯屿等一系列岛屿组成天然屏障,港内风浪小,可建万吨泊位约40个,最大可建10万吨泊位。港内潮差达4~6米,落潮流速大于涨潮流速,泥沙淤积少。地处亚热带,终年不冻。年平均雾日30.8天,对航行影响不大。

  思明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丘陵、台地、平原依次向海岸过渡。思明区由于面积小,河流短小且直接入海,岛内水资源总量小,不能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九龙江北溪引水工程成为向厦门岛供水的主要水源。花岗岩丘陵、山地和沙滩,为旅游提供自然资源。

  思明为厦、泉、漳与台湾、东南亚交往的交汇处,又是与西方诸国交往的口岸,成了连接闽南传统民俗与台湾民俗、东南亚闽南华侨民俗的中心,又是西方民俗传播地,在长期的交流融会、兼容并蓄中形成独特的思明民俗。

  思明人热情好客,喜结会社,注意礼仪,讲究文明,好义者多,公事易举。

  思明民俗中,清明吃薄饼,上元乞寿龟,端午飞龙船,中秋搏会饼,很有特点。既有传承,又有独创。思明民间有积极的传统俗信,也有消极的迷信陋习。随着时间的推移,民俗中的糟粕大多数已被时代所抛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厦门特区的发展,民间在继承发扬优良的传统民俗外,又形成不少富有时代气息的社会礼仪、生活习惯、道德风貌和节日新风。

  明末清初(1650年),郑成功为了抗清复明,驻军厦门时,把厦门改为思明州(蕴含“思念明朝”之意);民国初年,建制设“思明县”。

  新中国成立后,厦门市划分行政区域时,为了纪念民族英雄郑成功,设立思明区。

  现思明区系2003年根据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厦门市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由原开元、思明、鼓浪屿三区整合而成。

  厦门市两大历史名人郑成功、陈嘉庚,都在思明区留下深深的足迹。辖区内拥有鲁迅纪念馆、英雄小八路纪念馆、女民兵哨所、“八.二三”炮战遗址、华侨博物院、郑成功演武场遗址、郑成功纪念馆、陈化成故居墓园、人类博物馆等自然人文景观,还有全国重点大学厦门大学、国家第三海洋研究所、厦门国家会计学院等知名教育科研机构,市重点中、小学等主要教育资源也集中分布在我区。

  歌仔戏是以闽南歌仔为基础,吸收梨园戏、北管戏、高甲戏、京剧、闽剧等戏曲的营养形成的闽南方言戏曲剧种。是我国 360多个戏曲剧种中唯一根源闽南形成于台湾由海峡两岸人民共同培育的地方戏曲,传及闽南地区和东南亚华人华裔聚居地。

  歌仔戏初以乡间小戏为主,后吸收南管戏、北管戏、京剧、福州戏的营养,发展为成熟的舞台剧。剧本内容以民间故事为主,经典剧本有《陈三五娘》、《山伯英台》、《乌白蛇》、《吕蒙正》等,多强调忠孝节义。歌仔戏曲多白少,格律自由,有一百多种传统的曲调,杂碎调和七字调为歌仔戏两个最主要的唱腔。脚色皆用真嗓演唱,其中以苦旦最具特色。伴奏乐器有壳仔弦、大广弦、月琴、笛子、鸭母哒、三弦、唢呐、单皮鼓、锣、铙钹等。

  歌仔戏的历史,可以说是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历史的生动写照。明末清初,闽南的歌仔随着“唐山过台湾”传播到台湾,吸收了台湾原住民音乐和客家音乐的元素,经过数百年的融合孕育,在20世纪初于台湾宜兰创造出了七字调,并逐渐流传全岛。上世纪20年代,台湾艺人王银河、温红涂、戴水保等把七字调等台湾歌仔调传播到厦门。1926年厦门成立了闽南最早的两个歌仔戏班“双珠凤”、“新女班”。台湾歌仔戏名班“玉兰社”、“霓生社”等也先后到厦门、闽南演出。台湾歌仔戏艺人赛月金、月中娥等留在闽南传艺并组建歌仔戏班。歌仔戏也由闽南、台湾的歌仔戏班带到了新加坡等闽南华侨聚居地。

  抗日战争时期,邵江海等闽南民间艺人又创造了杂碎调,推动了歌仔戏艺术新的发展。1948年闽南歌仔戏班“都马班”把杂碎调带入台湾,受到台湾艺人和观众的欢迎,称为都马调。歌仔戏因此被称为“飞越海峡的歌”,成为两岸人民共同创造共同拥有的珍贵艺术。

  高甲戏是闽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又名戈甲戏、九角戏、大班等,流行于闽南方言区、台湾及东南亚闽南华侨、华裔聚居地。

  高甲戏起源于明末清初闽南民间阵头“宋江阵”,早期只是一种装扮梁山 108将的阵头游行演出。后来在民间乐曲的伴奏下作即兴表演,逐渐发展成专业戏班。因主要演水泊梁山的故事,被称为“宋江戏”。清中叶,有宋江戏、竹马戏、傀儡戏三个戏班合并,名“三合兴”。三个剧种彼此融合,相互吸收,形成了以南音唱腔为主,兼容傀儡、竹马、北管声腔的合兴戏。在剧目上高甲戏吸收了北管戏许多文武兼备的剧目,风格更趋阳刚、明快,受到观众的欢迎。角色有生、旦、净、外、末、贴、丑七种,民间称“七子戏”;合兴戏多了武生、武旦这两个行当,民间便称为“九角”。“高甲”实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人雅化之称。

  高甲戏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独具风格的剧种。剧目分为大气戏、绣房戏和丑旦戏三大类,以武戏、丑旦戏和公案戏居多。剧目《连升三级》、《凤冠梦》、《金魁星》、《金刀会》、《上官婉儿》等曾在全国戏剧界引起轰动。高甲戏丑行的表演分门别类,非常丰富,精彩纷呈。著名的高甲四大名丑柯贤溪(女丑)、陈宗塾(傀儡丑)、林赐福(布袋丑)、许仰川(公子丑)各怀绝技,为全国戏剧界所叹服。音乐曲牌属南音系统,大多来自南音和木偶戏,但节奏、旋律有所变化。演员演唱时用本嗓,行腔雄浑高昂,也不乏清婉细腻的音韵。乐器分为文乐和武乐两种,文乐以唢呐为主,辅以品箫、洞箫、二弦、三弦、琵琶等,武乐包括板鼓、大小鼓、大小锣、大小钹、小叫、响盏等。

  高甲戏在清末就流传台湾和东南亚一带,至今在闽南民间盛演不衰。

  福建布袋木偶戏(厦门)

  布袋木偶戏又称"景戏"、"指花戏"、"掌中戏",傀儡戏剧种之一。从宋朝开始,布袋木偶戏已经生存了上千年,它以淳朴的艺术风格,灵巧的操纵技艺,生动的木偶造型,在国内外艺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1.厦门市南乐团历史:

  南乐为我国“四大古老乐种”之一,其起源年代:蕴藏于唐,形成于宋元,发展至明清两代已是非常繁荣。由于南乐的曲调清新幽雅、婉转柔和,清初曾到朝廷表演,深得皇帝赏识,被誉为“御前清曲”,因而深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千百年来,繁盛不衰。

  厦门的南乐由晋江地区传入,有600多年的历史。解放初期,政府基于对中华传统文化应予保护的思路,将原“金凤茶座”的南乐演唱艺人进行组合,收为国有,成立了“厦门市南乐团”。厦门市南乐团于1954年成立,南乐团首任团长纪经畝先生,造诣高深,被国内外南乐界推誉为“一代宗师”、“南乐泰斗”。厦门南乐团得益于纪先生及白厚等名师的指导,即恪遵前法,又勇于创新。经四十余年的努力,已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厦门南乐团在器乐演奏方面,特别注重乐师之间的默契配合,巧于工细、脉络醒豁、节奏疏密有致、气韵饱满、音律精确、蕴涵丰富。尤其箫弦的洞天福地演奏技法,在南乐界倍受推崇。数十年来一直为国内外南乐界所称誉。在唱腔方面,讲究“字重韵轻”、“字正腔圆”、寓刚毅于婀娜,发音清丽秀雅。演员多经严格正规的艺术教育,能弹能唱,多才多艺。

  2.南乐团的发展:

  近代,由于厦门成为对外通商口岸,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各地民间南音高手聚集厦门寻求发展,这为厦门的南乐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又因南乐流传于香港、澳门以及东南亚各国闽南人聚居地,特别是台湾地区,在数百年前,南乐就随着闽南人开发台湾而传播台湾、根植台湾,传承和保护南乐,将促进海峡两岸人民的交流与沟通,对于加快台湾回归,祖国统一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唤起了无数爱国华人回国投资建设祖国的愿望与行动。

  厦门南乐团十分重视传统的继承与改革创新。已故的纪老先生生前整理出传统南乐曲目五百多首,并创作了许多新曲目。其中与音乐界同仁共同创作的器乐曲《闽海渔歌》被誉为南乐第十四套大谱。我团优秀演奏员王秀怡经过长期收集、整理、校编,于2005年9月出版的《厦门南乐指谱全集》,填补了解放以来厦门南乐指谱无成书的空白。该书一出版,即受到海内外南音界的高度评价和肯定,许多南音社团将该书作为了解、学习厦门南音流派的范本,为弘扬厦门南音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目前,她正着手于《南乐锦曲精选》的校编。

  改革开放三十年,厦门南乐团在改革创新的道路上有了新的发展,增加了新的内容,如:表演唱《出画堂》、《刑罚》、《厦门金门门对门》,音乐保留着南乐的传统曲牌和韵味,其表演却加进了些简单的舞蹈动作,加强可看性;如90年代的大型乐舞剧《南音魂》已发展为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有道白,以南乐为音乐基调的南乐乐舞剧,其时正是港台流行音乐、劲歌艳舞冲击大陆民间艺术最猛烈的时候,此剧演出后,引起很大的轰动;如:南音乐舞《长恨歌》,则是“以乐起舞,以舞和乐,情景交融,意境合一”的汉唐乐舞形式来表现。故事讲述的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整剧中无一句道白,完全以南乐和古典舞蹈来完成,演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古老艺术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离不开社会的理解和认同,需要我们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做为厦门唯一的南音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则必须不断地进行艺术的革新和探索,创作出适应现代审美需求的好作品。通过我们这辈人的努力,能使古老的南音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二、剧团曾经获得的成绩和荣誉:

  厦门市南乐团曾代表福建省参加“华东区民间音乐舞蹈节会演”(1953);“全国第一届音乐周”(1957);“全国曲艺调演”(1958);“首届中国艺术节”(1987)、“中国首届曲艺节”(1991)和“中国第二届曲艺节”(1995)的演出。在1957年我团参加“全国第一届音乐周”时,还被获选进中南海为党和国家领导人进行演出,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

  八十年代,厦门市南乐团复团后,创作了洞箫独奏曲《千里共婵娟》、《听见杜鹃》、《闽海渔歌》;南音表演唱《浔阳江头》、《临江楼会》、《厦门金门门对门》、《昭君出塞》、《睇灯》、《百花图》、《沁园春·雪》、《迎龙小唱》等;创作大型乐舞剧《南音魂》、大型南音乐舞《长恨歌》。

  南音表演唱《沁园春·雪》、《迎龙小唱》等曲目曾赴京参加会演,受到奖励和赞赏。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团创作的作品更是在全省、全国、国际艺术活动中频频获奖。

  1、1990年我团与市歌舞团、市剧目室联合创作大型南音乐舞剧《南音魂》,参加福建省第十八届戏剧节演出,荣获“优秀演出奖”、“音乐设计奖”等八个奖项。

  2、1991年,我团排演南音表演唱《刑罚》,参加在天津举办的中国首届曲艺节演出,荣获“荣誉奖”。

  3、1993年,我团创作南音表演唱《临江楼会》,在参加福建省曲艺调演中,荣获演出一等奖、优秀创作奖、优秀作曲奖、优秀演员奖。

  4、1995年10月,我团创作南音表演唱《厦门金门门对门》,参加第二届中国曲艺节,获“创作、作曲、导演、演出及伴奏”五项“牡丹奖”;1998年5月,南音表演唱《厦门金门门对门》荣获福建省第二届百花文艺奖。

  5、2001年9月,与市台湾艺术研究所、厦门歌舞剧院联合创作大型南音乐舞《长恨歌》参加福建省第九届音舞节演出,荣获“特别奖”;2002年6月,荣获国家文化部第十届文华新剧目奖;吴世安、袁荣昌荣获文华音乐创作奖;吴世安再荣获文华表演(演奏)奖。

  6、2002年3月,我团在马来西亚“首届国际华乐节”中,吴世安创作并演奏的洞箫独奏《听见杜鹃》,参加公开组的比赛,荣获金牌;王秀怡、吴世安、洪金龙、郑步清四人器乐合奏《梅花操》荣获金奖。

  在接待国内外政要及对外艺术交流方面硕果累累:

  1、1990年9月,我团应邀赴菲律宾演出,并进菲律宾总统府为阿基诺总统演出南音表演唱《刑罚》获得好评。

  2、1995年3月,我团为来厦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同志演出《梅花操》。

  3、1996年、2008年,我团为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同志演出《出画堂》、《八骏马》;

  4、1999年4月,荷兰王国贝娅特丽克斯.威敏娜.阿姆哈尔德女王和克劳斯亲王举行南音演唱会,得到女王及亲王的高度赞赏。

  5、2004年、2008年,为国家领导人江泽民主席进行接待演出。

  6、2005年2月12日接待黄菊等国家领导人演出,获得好评。

  自南乐团复团以来,陆续在每年的中秋节举办“厦门中秋国际南音大会唱”、“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暨南音展演”等大型演出活动,接待了来自新加坡、印尼、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的南音弦友。

  我团曾应邀访问‘香港、澳门、菲律宾、新加坡、日本、法国、捷克等国家以及台湾地区进行艺术交流演出二十多次。2004年2月赴法国巴黎,参加了中国“古乐精华”开幕式的演出和伊西市“中国文化年”演出月的活动。同年9月,南音乐舞《长恨歌》剧组应捷克“布拉格之秋”国际音乐会组委会的邀请,参加了第14届欧洲最著名的音乐节之一“布拉格之秋”的演出,是中国大型乐舞首次在捷克最高级别的剧院进行公演,演出结束后连连谢幕,引起的轰动实属罕见。通过这个国际舞台让欧洲人民了解中国古乐的价值和魅力,积极推动了厦门今后与欧洲各国的文化交流。

  厦门市南乐团外观全景

  南音乐舞《长恨歌》获中国文化部第十届文华奖新剧目奖

  南音乐舞《长恨歌》

  鼓浪屿位于中国福建省厦门市西南隅,面积1.88平方公里。岛上气候宜人,四季如春,无车马喧嚣,处处鸟语花香宛如一颗璀璨的海上明珠,镶嵌在厦门湾的碧海绿波之中,素有“海上花园”之称。

  19世纪40年代,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鼓浪屿成为一扇中外交流的重要窗口,见证了清王朝晚期的中国在全球化早期浪潮冲击下步入近代化的曲折历程迅速发展成为具有突出文化多样性和近代化生活品质的国际社区。

  深厚积淀的闽南文化,加上近代以来中西方文明的对话交流,鼓浪屿文化从融汇走向创新,不仅造就了历史国际社区的卓越品质,也对闽南乃至中国的社会变革起到积极推动作用。鼓浪屿培养出一大批杰出的中外文化精英如汉语拼音文字和标点符号的创建者卢戆章,中国现代音乐先驱周淑安,著名体育教育家马约翰,著名声乐家和声乐教育家林俊卿,著名钢琴家李嘉禄,著名妇产科专家林巧稚、何碧辉,著名天文学家余青松,著名科学家卢嘉锡......他们在语言学、文学、教育、科技、音乐等方面的成就远播闽南地区、台湾、东南亚乃至世界。

  时间的风雨锤洗,赋予了鼓浪屿中西文化交汇、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融的深厚内涵。改革开放后,在政府主导多方参与下从城市格局、历史建筑景观环境、文化艺术等不同层次展开的保护工作,使得我们今天还可以看到一座真实、完整的鼓浪屿。迄今岛上仍留存着千余幢中外风格各异的建筑物保留着热爱音乐的传统拥有“万国建筑博览“音乐之乡”、“钢琴之岛”等美誉。

  多年来,鼓浪屿是厦门旅游名副其实的一张烫金名片,每年都吸引着上千万海内外游客慕名前来观光游览,素有“不游鼓浪屿,枉费厦门行”之说。作为景区的鼓浪屿,以建筑为表,音乐为魂,有良好的口碑和系列桂冠:国家首批5A级旅游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35个王牌景点之一,福建“十佳”风景区之首;2005年在《中国国家地理》“选美中国评选中,脱颖而出,被评为“中国最美城区”榜首;2006年入选“外国人最值得去的50个地方金奖”;2017年,鼓浪屿入选“世界文化遗产”,这座被习近平总书记誉为“女王皇冠上的宝石”的小岛,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世界舞台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厦门方言讲古是闽南方言的曲艺说书形式。它是厦门百姓闲暇时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活动。 “讲古”,原指讲述古代的历史故事,实已扩展为讲述古今一切民间故事。传统讲古的表演形式是艺人坐或站在讲古场里放着惊堂木的桌边,手执书本或折扇,用生动丰富、风趣诙谐的闽南方言词语、俗话、顺口溜或四句念等,伴着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变化多端、动人心弦的语调和声腔,辅以丰富的面部表情和其他肢体语言,必要时还拍响桌上的惊堂木,绘声绘色地讲述古今富于曲折变化的各种故事,刻画各色各样栩栩如生的人物,让听众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中华民族和闽南地区的历史知识、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人生价值观等。传统的“讲古”多以长篇历史故事为主,像《封神榜》、《三国演义》、《说唐演义》、《水浒传》以及《今古奇观》 、《警世通言》 、《拍案惊奇》等,新编的故事如《郑成功》以及《鲁迅在厦门》、《安业民》等。长篇故事,往往要讲述数日至数十日,由于说书艺人那敷演故事引人入胜的感染力和善于分截故事情节的技巧,使听者如痴如醉,欲罢不能。

  厦门方言讲古的历史十分悠久。据清道光《厦门志》载:“说平话者,绿荫树下,古佛寺前,称说汉、唐以来遗事。众人环听,敛钱为馈,可使愚顽不识字者为兴感之用……”由此可见,起码在清代,讲古在厦门地区已相当兴盛了。讲古人不但有百姓中业余的能说会道者,还形成了一支职业的讲古艺人队伍。20世纪20年代,厦门方言讲古极盛,仅十几万人的厦门市区就有几十个讲古场。1938年厦门沦陷后,讲古场几乎绝迹,抗战胜利后陆续恢复。“文革”期间,厦门方言讲古受冲击,职业讲古无一幸免。但业余仍有人讲述。改革开放后,厦门方言讲古又逐渐兴盛起来。杨敏谋、范寿春等“讲古仙”已为人们所熟知。范寿春的《闽南话讲古》光盘有一定的影响。

  厦门漆线雕是中国漆艺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瑰宝之一,源于泉州,是闽南地区的汉族传统工艺。在福建泉州历史悠久,目前可考的有1400多年的历史。漆线雕工艺在厦门流传三百余年,历经蔡氏十三代传人。漆线雕做工精细雅致,形象逼真生动,风格古朴庄重,画面栩栩如生,堪称艺苑奇葩,中国一绝,是古代的佛像雕塑艺术的遗脉,在厦门沿海地区的发展依赖于民间宗教的兴盛及神佛雕塑行业的繁荣。

  答嘴鼓是闽南民间一种喜剧性的说唱艺术,近似我国北方的对口相声。它的重要特点是,善于运用生动活泼、诙谐风趣的闽南方言词语、俚俗语,充分发挥闽南方言丰富多彩的音韵结构所构成的富有变化的音律美和节奏美,严格组织对白的韵语押韵,采用组织“包袱”的手法和具有闽南文化特色的“?笑科”(爆笑料)等艺术手段,来表现生活,刻画人物,从而取得较强的喜剧效果与艺术感染力。  

  闽南地区各种形式的民间口头文学(如歌谣、顺口溜、四句念、韵故事等)是孕育答嘴鼓的摇篮。台湾民间艺人蓝波里(宋集仁)吸取闽台民间文学的养料,创作了“四句联”、方言故事诗、拍嘴鼓等,奠定了答嘴鼓形成的基础。厦门林鹏翔学习蓝波里,并集中群众智慧进行革新创造,使答嘴鼓定型并走向成熟。目前答嘴鼓已成为闽台地区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曲艺,并走出国门,在南洋群岛如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一些国家和地区逐渐流传开来。多年来,厦门答嘴鼓已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点,它以闽南语韵语对话的形式,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地方方言来引人发笑,在笑声中表达一定的主题,它凭借语言的风趣、幽默以及韵语的巧妙运用和演员的演技来感染观众,让人们在笑声中得到艺术和美的享受。  

  答嘴鼓的作品和演出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如蓝波里的 《鳖缉飞机》、《侨乡伯甲匏仔螺》、《无稀奇》 等,林鹏翔的《唐山过台湾》、《庆新春》、《中秋月圆》、《吴真人》、《王爷婆》、《夫人属马》、《家已咬鼻仔》和《厦门烧肉粽》等,都是家喻户晓的答嘴鼓佳作。 

  歌仔戏是以闽南歌仔为基础,吸收梨园戏、北管戏、高甲戏、京剧、闽剧等戏曲的营养形成的闽南方言戏曲剧种。是我国 360多个戏曲剧种中唯一根源闽南形成于台湾由海峡两岸人民共同培育的地方戏曲,传及闽南地区和东南亚华人华裔聚居地。

  歌仔戏初以乡间小戏为主,后吸收南管戏、北管戏、京剧、福州戏的营养,发展为成熟的舞台剧。剧本内容以民间故事为主,经典剧本有《陈三五娘》、《山伯英台》、《乌白蛇》、《吕蒙正》等,多强调忠孝节义。歌仔戏曲多白少,格律自由,有一百多种传统的曲调,杂碎调和七字调为歌仔戏两个最主要的唱腔。脚色皆用真嗓演唱,其中以苦旦最具特色。伴奏乐器有壳仔弦、大广弦、月琴、笛子、鸭母哒、三弦、唢呐、单皮鼓、锣、铙钹等。

  歌仔戏的历史,可以说是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历史的生动写照。明末清初,闽南的歌仔随着“唐山过台湾”传播到台湾,吸收了台湾原住民音乐和客家音乐的元素,经过数百年的融合孕育,在20世纪初于台湾宜兰创造出了七字调,并逐渐流传全岛。上世纪20年代,台湾艺人王银河、温红涂、戴水保等把七字调等台湾歌仔调传播到厦门。1926年厦门成立了闽南最早的两个歌仔戏班“双珠凤”、“新女班”。台湾歌仔戏名班“玉兰社”、“霓生社”等也先后到厦门、闽南演出。台湾歌仔戏艺人赛月金、月中娥等留在闽南传艺并组建歌仔戏班。歌仔戏也由闽南、台湾的歌仔戏班带到了新加坡等闽南华侨聚居地。

  抗日战争时期,邵江海等闽南民间艺人又创造了杂碎调,推动了歌仔戏艺术新的发展。1948年闽南歌仔戏班“都马班”把杂碎调带入台湾,受到台湾艺人和观众的欢迎,称为都马调。歌仔戏因此被称为“飞越海峡的歌”,成为两岸人民共同创造共同拥有的珍贵艺术。

  高甲戏是闽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又名戈甲戏、九角戏、大班等,流行于闽南方言区、台湾及东南亚闽南华侨、华裔聚居地。

  高甲戏起源于明末清初闽南民间阵头“宋江阵”,早期只是一种装扮梁山 108将的阵头游行演出。后来在民间乐曲的伴奏下作即兴表演,逐渐发展成专业戏班。因主要演水泊梁山的故事,被称为“宋江戏”。清中叶,有宋江戏、竹马戏、傀儡戏三个戏班合并,名“三合兴”。三个剧种彼此融合,相互吸收,形成了以南音唱腔为主,兼容傀儡、竹马、北管声腔的合兴戏。在剧目上高甲戏吸收了北管戏许多文武兼备的剧目,风格更趋阳刚、明快,受到观众的欢迎。角色有生、旦、净、外、末、贴、丑七种,民间称“七子戏”;合兴戏多了武生、武旦这两个行当,民间便称为“九角”。“高甲”实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人雅化之称。

  高甲戏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独具风格的剧种。剧目分为大气戏、绣房戏和丑旦戏三大类,以武戏、丑旦戏和公案戏居多。剧目《连升三级》、《凤冠梦》、《金魁星》、《金刀会》、《上官婉儿》等曾在全国戏剧界引起轰动。高甲戏丑行的表演分门别类,非常丰富,精彩纷呈。著名的高甲四大名丑柯贤溪(女丑)、陈宗塾(傀儡丑)、林赐福(布袋丑)、许仰川(公子丑)各怀绝技,为全国戏剧界所叹服。音乐曲牌属南音系统,大多来自南音和木偶戏,但节奏、旋律有所变化。演员演唱时用本嗓,行腔雄浑高昂,也不乏清婉细腻的音韵。乐器分为文乐和武乐两种,文乐以唢呐为主,辅以品箫、洞箫、二弦、三弦、琵琶等,武乐包括板鼓、大小鼓、大小锣、大小钹、小叫、响盏等。

  高甲戏在清末就流传台湾和东南亚一带,至今在闽南民间盛演不衰。

  “中秋博饼”是闽南地区一项重要的民间竞技游戏习俗。它起源于厦门,传说在明末清初已有中秋博月饼的习俗,后流传于漳州的龙海、泉州的安海和金门等地。

  中秋博饼是通过掷六个骰子的方式,博得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共6个等次,获取大小不等的月饼(状元饼1个,对堂饼2个,三红饼4个,四进饼8个,二举饼16个,一秀饼32个),是一项游戏法则公平、简单、有趣的竞技游戏活动。早期的博饼多以家庭为单位。在中秋佳节,全家团圆, 博饼怡情作乐, 共享天伦之乐;又希望团圆之后,各奔前程, 好运当头, 便将月饼改成为按科举级别制成的一整套会饼,同时结合古代博弈游戏的《骰子选格》和明代中期江南流行的“状元筹”游戏法则,全家同乐。

  鸦片战争后,厦门逐步成为我国东南沿海的港口城市、闽南经济文化中心和华侨出入境的口岸,此项活动也由家庭发展到亲友然后普及到社会群体,并传播到港、台以及东南亚闽南籍华侨华人聚居地。

  中秋博饼已成为厦门百姓中秋佳节家人、朋友、同事团聚时,增进亲情友谊的一项民俗娱乐活动,对促进消费,营造节日祥和景象,传承传统生活习俗,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闽南童谣是闽南民间创作的给儿童诵读、说唱的儿童歌谣。它运用生动形象的闽南方言词语和丰富多彩的闽南方言语音所构成的韵律美与节奏美,符合儿童生理、心理的特点和理解能力,深受儿童喜爱,广泛流传于闽南城乡。闽南童谣属于闽南民间的口传文学,具有集体性(即集体创作)与变异性(即在流传过程中会发生增删补充等变化)的特点,是老百姓智慧的结晶。

  关于闽南童谣的起源、沿革,并没有详细的文字记载,但福建地方典籍中记载着唐代福建观察使常兖州曾听到闽地民间流行着《月光光》童谣。这首唐代童谣虽与今天闽南各地流传着的《月光光》童谣在文字上有些不同,但其主题和结构却十分相似,由此可见闽南童谣源远流长的历史。随着宋元明清时期闽南地区大批移民向外迁徙,闽南童谣也跟着流传到了广东潮汕、海南省以及台湾等地区、甚至远涉重洋,传播到南洋许多国家和地区。

  送王船是闽台沿海村落的民俗活动,起于滨海渔村的“海醮”习俗。保留着比较浓厚的原生态形式。

  闽南送王船送的是“代天巡狩”的王爷,是代替皇帝巡游四方,赏善罚恶,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保护神,而非“瘟神”。

  送王船习俗最早可追溯到明初。厦门送王船习俗以同安区西柯镇吕厝村、海沧区钟山村和湖里区钟宅村三个地方的规模较大。2008年,同安区西柯镇吕厝村所送的是第149任王爷,依四年一次推算,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厦门送王船一般是三到四年举行一次,通过掷筊确定在固定的农历月份中的某一天举行。送王船仪式依序有王船的制造、出仓、祭奠、巡境、焚烧等。王船或用杉木制成,或用纸制。造船开始要举行场地洁净和驱邪仪式,整个王船制造过程不允许妇女和闲杂人员靠近现场。王船出仓仪式在凌晨子时开始,请来道士举行诵经法事,再把王船移到一块空地,然后竖起桅杆和风帆。此时,人山人海围观祭拜,鞭炮连天。第二天,信徒们带着祭品早早地前来参拜王爷和王船,然后由无数“阵头”开道,众人簇拥王船巡境,沿途人家皆树灯竿,燃鞭炮祭拜。

  王船最后停放在海边旷地,装上柴、米、油、盐以及各项生活用品。船的四周则堆满金帛纸钱。傍晚道士在船边举行法事,并引领村庄主事人祭拜王船,礼毕即在海边焚烧。也有的地方则是将王船推送入海,任其随潮而远去。

  疍民,分布于我国浙、闽、粤、琼等省沿海、沿江地带,他们终年浮荡江海,以舟为家,以渔为业,随处栖泊,逐潮往来。疍民最早是古百越族的后裔,民间有山畲水疍之说。

  厦门岛西南隅的厦门港是疍民集居地之一,明末清初疍民大批从九龙江流域来到这里捕鱼或造船为生。据乾隆《鹭江志》中的《鹭岛水仙宫碑记》载:“鹭门田少海多,居民以海为田,恭逢通洋弛禁,夷夏梯航,云屯雾集。鱼盐蜃蛤之利,上供国课,下裕民生”,这就说明厦港在清初时就成为全国较有名的渔港。

  厦门疍民现集结于今思明区厦港街道,他们与其他地方来厦的渔民一起,通过长期的磨合交融,创造了许多独特的风俗习惯。如忌说:“翻、沉、破、死、灭、熄、离、散、倒、空”等字;日常在船上吃饭,饭后不能将碗倒放;吃鱼不准乱翻,小鱼整条用筷子夹到自己碗里吃,大一点的鱼,上面的鱼肉吃完了,要先把露出的鱼脊骨夹掉,然后再吃下面的鱼肉,这是顾忌有翻船之虞;有的饭后还把手中的筷子在碗里绕了几绕,再放下筷子,表示渔船绕过了暗礁和浅滩,然后渔船停泊就安稳可靠了。疍家特有的海上公德,就是在海上发现漂流的尸体,必须想方设法带回渔港妥善处理。厦港的“田头妈”,就是专门处理这种事情的小寺庙。

  长期以来人们把厦门疍家女、惠安女和浔埔女称为 “福建三大特色女”。厦门疍家出海捕鱼都穿上自制的 “油衫裤”,是用本色的龙头细布,按各人的身材量体裁剪,先在特制的红柴汁中染浸,擦两遍桐油,再涂上一遍面光油。这样的油衣裤穿戴起来十分舒适方便,能经受风雨和海浪的侵袭,经久耐用且独具特色。他们在海上结婚,疍船相靠,女到男船,增添一艘夫妻船。疍家姑娘头饰,头上用红纱线盘成“烟筒箍”。他们创建大钓艚渔船,成为闽南定型的捕鱼船。疍民尊崇中华白海豚为“妈祖鱼”和“镇港鱼”。厦港疍民习俗丰富独特,蕴含了深厚的疍家历史文化,是十分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延平郡王信俗 

  延平郡王信俗可上溯至清朝光绪元年(1875),郑成功在海峡两岸享有极高的威望,每到春秋二节,台湾、香港等地的郑氏宗亲都会来烧香祭拜。从形式上看是民众对郑成功的崇拜采取祭祀的方式,但民俗上却是闽南文化乃至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联系海峡两岸乃至海外郑氏后裔的一种文化纽带。

  素菜制作技艺(厦门南普陀)

  南普陀素菜原为供佛素斋,供僧人和信众吃斋所用。后经不断传承与完善,融闽南特色的素食与宗教文化信仰于一体,逐渐形成具有闽南特色的素食文化。南普陀素菜以选料严格,制作精细,坚持素料、素作、素名为特点。既讲究色、香、味、形,更讲究素菜之名。菜名充分体现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素食文化的悠久底蕴。

  古琴,又称瑶琴、七弦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其历史悠久、文献浩瀚、内涵丰富且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福建自古有古琴流派,传承至今,脉络清晰,传承有序。

  埙是古人技法乐器,管乐器里边全世界最早的在全国6700多年以前出现的古乐器。在西安的半坡出土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就有该种乐器,那时候是将其用做打猎用的集合人的像号角一样的工具。当时只有一个一个小3度的孔,后来就发展到当做乐器来使用。商代的时候埙已经发展到五孔,该五孔以后就成为一种正式的乐器使用,但是由于五孔再也没有发展,明清时代埙就失传了。

  何天佐传统中医药正骨疗法(厦门)

  据《成都满蒙族志》和四川地方志《蒙古族世医特呼尔氏史略》碑记,何氏骨科系蒙古族特呼尔氏创立,迄今已三百多年历史,融蒙、满、汉族医学和西医骨科学及武学为一体,独树一帜,疗效卓著,饮誉中外。何天佐传统中医药正骨疗法为何氏骨科三大流派重要分支之一。

  宋江阵是民间武术团体演练形式,是集南少林武术和舞蹈、杂技为一体的广场表演项目;源于明代抗倭斗争中的军旅步战武术阵法和乡团训练,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化成为海峡两岸人民喜爱的一种武舞结合的演艺阵头。金门的宋江阵是从厦门同安传过去的,故其宋江阵演武模式与厦门地区基本相同。

  福建布袋木偶戏(厦门)

  布袋木偶戏又称"景戏"、"指花戏"、"掌中戏",傀儡戏剧种之一。从宋朝开始,布袋木偶戏已经生存了上千年,它以淳朴的艺术风格,灵巧的操纵技艺,生动的木偶造型,在国内外艺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跳鼓舞俗称花鼓弄,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舞蹈。相传起于春秋时期,在泉州广泛流传据说已有六、七百年历史。 古老的跳鼓舞以鼓为主,技艺高超,潇洒奔放,但各处表演形式不尽相同。最具影响的,是流传在泉州城内及其附近晋江、石狮、下南安的"旋鼓舞"和南安县诗山镇凤坡村的"凤坡跳鼓"。 跳鼓舞主要用于谒祖、晋寿、佛诞、庙会、祈雨等宗教信奉活动。表达了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

  厦门珠绣是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装饰性手工艺品。珠绣起源于唐朝,鼎盛于明清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艺逐渐失传。厦门珠绣以新颖别致、富丽堂皇、光彩夺目见称,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有珠拖鞋、珠挂图,珠绣包等一百多个品种。这些产品均采用闪亮夺目,五彩缤纷的玻璃珠子和电光胶片,运用凸绣、平绣、串绣、粒绣、乱针绣、竖针绣、叠片绣等传统的工艺手法、绣制出浅浮雕式图案。全珠图案构图严谨、密不容针;半珠图案优雅秀美,清新悦目。

  松筠堂药酒配制工艺

  松筠堂药酒及其传统配制工艺拥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松筠堂药酒是一部活的酒史。该药酒的传统配制工艺由清朝举人、名医翁朝言所研创。翁朝言作为鼎鼎大名南少林五祖拳创派大师蔡玉明的入门弟子,是当时的武举人,也是闽南及东南亚一带著名的拳师。

  厦门贡鱿鱼手工技艺

  本港鱿鱼是厦门著名海洋产品,个小、肉厚、鲜嫩。贡鱿鱼是厦门民间名小吃。其以优质新鲜本港鱿鱼为原料,工艺精湛:由木炭将其烤熟,再置于案板经木槌反复敲至疏松,最后制成薄片。吃时蘸酸辣醋,味道鲜美。

  福建闽南和台湾一脉相承,自古以来就有崇龟的习俗,他们把龟看成能带来幸福生活的圣物,当做福、禄、寿、喜、财的吉祥象征。“龟印”是用来制作一种“龟”形祭祀糕点的模具,制作这种模具的工艺即为雕龟印,它是闽南的一种民间传统手艺,至今已传承了五代人,百余年历史。

  通背劈挂拳发祥于河北沧州盐山县大左村,迄今已有270多年历史,属于北少林拳种。

  1934年,通背劈挂拳第六世祖孙振寰挟技南下,在厦门创办了“通背武术社”,留传下来的鼓浪屿通背拳套路有57套,其中拳术有梅花架、功力架、抹面拳、青龙拳、八挂拳等17套,器械有达摩剑、六合枪、春秋大刀、三节棍等20套,徒手对练有桃花伞、十二连锤、八步钩等8套,器械对练有大刀破枪、 三节棍进枪、三节棍擒枪等12套,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鼓浪屿馅饼传统手工制作技艺

  起源于18世纪,独特的口感归功于其传承百年的配方及工艺纯手工制成,口感香甜酥细、湿润冰凉、口味繁多,传统制作技艺由二三十道独特工序组合而成,用料精良、制作考究,色、香、味俱佳,掰开清晰可见六到八个层次的饼皮,彰显了传统制饼工艺的巧夺天工。

  南普陀素饼传统手工制作技艺

  南普陀素饼源于明代,为祭祀礼佛之贡品并世代相传,其制作技艺秉承天然、营养、科学、健康、环保的养生理念,具有以下特征:一是选料讲究:均采用优质原料,馅料自己生产,有独门的配方和工艺,并严格按佛家素食要求采购并使用;二是制作精细:纯手工制作,主要有制馅、泡皮、搭酥、擀皮、包馅、定型、烘烤等环节;三是外观均匀有质感,产品呈扁圆形,色泽均匀,呈金黄色;表皮有层次感,皮薄馅多,厚薄适度,口味香醇,甜而不腻,有“厦门素饼之首”的美称。

  叩击法源自拍打法,记载于北魏时期魏明帝太和元年(227年)的《易筋经》。到了清代的乾隆四年由太医吴谦负责编修的《医宗金鉴·正骨手法·外治手法篇》中对振梃法的描述,近似于现在的拍打法。李氏经络叩击法的历史悠久,至今已100多年,它是用羊角、木槌或木棒制成的拍子点蘸祖传外用叩击液,在人体各部位进行轻重不同而有节奏拍打的保健方法演变而来的,是按照一定的部位、力度、节奏、路线叩击,从而达到保健目的。

  剪纸(思明区) 

  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剪纸在中国农村是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剪纸,顾名思义就是用剪刀将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等。

  五祖拳是武术南少林拳的一种。据唐许稷的《闽中记》等资料记载,在唐代少林武术随着佛教禅宗的南传也已逐渐在闽南地区盛行。清末泉州人蔡玉明以太祖拳为基本功底,综合其他门派拳法的特点而创立“五祖拳”又称“五祖鹤阳拳”。五祖拳总体可分为权术套路及对练技术等内容。拳谱套路有80套,共120多个动作。套路的组合讲究精神气力,脚步手法,着重于攻防兼顾,进退有据。对练徒手技术转变灵活,善于利用压技、撬技等各种技法连粘,如太极推手,以柔克刚,以刚制胜等。

  闽南语汤头歌诀,是运用特有的闽南语韵律唱诵七言的《汤头歌诀》,方便汤头歌的记忆、传播和理解。《汤头歌诀》是清康熙年间的老中医汪昂整合中医古方编撰而成,用七言诗体编成歌诀,将每个汤剂的名称、用药、适应证、随证加减等都写入歌中。《闽南语汤头歌诀》的韵律自古有之,汪昂编撰完成《汤头歌诀》之后,厦门地区就有人将这样的韵律嵌入歌诀中,指导中医学习和临床应用,传唱至今。

  盆景艺术源于我国秦汉、成熟于唐宋,南宋传至日本,近代流播欧美,现代已风靡全球。在我国有苏派、川派、粤派、微派,扬派,闽派等盆景艺术。新中国成立后,古老的盆景艺术获得新生,各地残留的盆景枯木逢春,代表性艺人有扬州万觐堂、苏州朱子安,广州孔泰初,厦门耐翁等。闽派盆景技艺从盆景的素材选取、技法、栽培、造型、审美、创新、风格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探索完善,探讨南北技艺之所长,汇集盆栽技艺于一体,独树一帜,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闽派盆景艺术,并在全国盆景界占有重要席位,派盆景在福建尤其是闽南的厦门、漳州一带有着悠久的历史。

  许通海微雕 

  许通海微雕属传承项目,石艺双绝,独树一帜,为国粹塔尖艺术。四十年来,他全凭肉眼、意念和感觉运刀,每平方厘米刻500余汉字,能在一部微雕作品融入超百万字经典华章,是寿山石立体微雕和九龙璧硬玉微雕的创始人。他创新发展了平面微雕、立体微雕、软微雕、硬微雕、奇石微雕、多国语种微雕、多重艺术融合微雕,其作品具有原创性、唯一性、文化性、典雅性、艺术性、唯美性、思想性和新、奇、特、珍、绝等特点,集前人之大成,被誉为“东方神雕,中华一绝”。

  依《清史稿.食货志》记载:“凡民,男曰丁,女曰口。男年十六为成丁,未成丁亦曰口。丁、口系于户”。依《福州府志》清乾隆十九年(1754)“近世于冠礼鲜能行者,郡中惟一二礼法之家偶一举行。民间则男女年十六延巫设醮,告成人于神,谓之‘做出幼’。”泉州七夕节,其节日活动内容原为乞巧,后来转化为“七娘妈”做生日,俗称“七娘妈生”。依据《泉州习俗做十六岁》,书中记载:“传说中七娘妈是主管妇女幼童的,有送子、催生、养生、乳母、痘疹、眼光、蒙引七位娘妈,会庇佑各家各户的小孩子顺利出生及茁壮成长。闽台两地皆是藉由成年礼使壮丁进入社会体系,承担家庭责任,意义更加不同。

  延绳钓(放绲)渔法 

  延绳钓渔法,俗称“放绲”,是一种古老的海洋捕鱼作业方法,也是一项取之有度的传统生产技艺,凝聚着世代渔民与海洋渔业资源共生共荣的精神和智慧。延绳钓的钓具主要由母线(绲身)、子线(缭下)、钓钩和浮子组成,在绲身上面每隔一定间距延放缭下,在缭下末端系结钓钩,钓钩搭有鱼饵,鱼饵悬浮在一定深度的水中,诱鱼上钩取得渔获。

  海普习俗是近水而居的渔家疍民保留的一种习俗,据乾隆《道光志》卷十五载:“鹭门田少海多,民以海为田,自通洋驰禁、夷夏梯航,云屯雾集。鱼盐蜃甲之利,上裕课而下裕民”,“七月朔起‘各社里设醮作盂兰盆会,俗名普度,祀无主之魂”。可见清一朝厦门乃至闽南沿海是以海洋作业为主。而当时海洋作业的群体对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相对低弱的,因此每逢海战或自然灾害发生时则死伤巨众,而清代也已经有普度习俗。

  厦门城城隍庙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建城即设城隍,厦门城城隍是厦门城市文化发源地厦门城的精神化身,城隍信俗随着厦门城百年变化中延续,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其中城隍信俗以爱国主义精神“英雄崇拜”为核心,包含城隍圣诞、城隍夜巡、中元普渡民俗慈善活动、元宵乞龟、城隍祭典、重阳拜斗祈福等特色民俗,如今已然成为维系海内外华人侨胞的重要情感纽带。

  “何厝小操队”的形成据村中史料记载及老一辈口口相传,可追溯到明朝末年期间。何厝地处厦门东部沿海的最前线。明朝末年,匪盗四起,日本浪人结成的海盗集团不时侵犯厦门东部沿海地区。民族英雄郑成功为抗清平夷,在何厝村外围设有防御军营,称之为“郑厝”与“郑边”(至今何厝村仍然生活着郑姓族人的后裔)。村中民众自发组织乡团筹集武器,习武练兵保卫家园,抗击倭寇匪盗。当时郑家军将士时常在营地中操练阵法、武术,村中部分有志之士频频向军中将士请教,并获得将士们的认可,授之于简单的防御阵法,如:藤盾防御等。鉴于此乃由官兵传授,且这些阵法均由何厝村民小团体所构成,故称之为“何厝小操队”。随着政局逐步稳定,“小操队”逐渐成为一个民俗活动沿袭下来。

  木偶戏起源于汉代,盛于唐宋,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闽南铁枝木偶艺术又称闽南铁线木偶艺术,俗称“尪仔戏”,它由皮影戏艺术改良而来,填补了皮影戏不能再亮处表演的不足。在表演中,作为艺术造型的铁枝木偶是表演的主体,演员通过操控铁枝木偶上的铁枝进行表演,让铁枝木偶的表演动作更具艺术性,一尊木偶需要由三人配合,分别操纵木偶的头部、腰部、手与腿,且需要和谐统一连贯的动作配合以及默契的演唱台词、对白合作,每个人都要会唱、会念、会做,并配以音乐达到优美的视觉效果,让表演的戏曲人物活灵活现,引起观众共鸣、认可与关注。

  闽南杖头木偶艺术是一种古龙的汉族传统戏剧,古称“杖头傀儡”,又称“托偶”、“托戏”、俗称“三根棍”。闽南杖头木偶高约1米,装有三根操纵杆,两支控制左右手,中间称为“命杆”控制木偶的头部与身躯表演。它以淳朴的艺术风格,灵巧的操纵技艺,生动的木偶造型,在国内外艺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具有强烈的汉民族风格和浓郁的闽南生活气息,是中国乡土艺术的瑰宝。

  沙坡尾是厦门港的源起之地,从清代起就作为避风港。沙坡尾是厦港街道辖7个社区之一,毗邻南普陀寺和厦门大学,其名来源是因为这是一大段沙滩的最末端,而且各处的沙子都会流到这里来.早期的厦门港是一处弧形的海湾,这一带海湾呈月牙形,金色的沙滩连成一片,故有“玉沙坡”美称。沙坡尾市集是由艺术西区团队独立创办的市集品牌,定期举办不同主题的市集活动,是厦门最早、最大的创意市集平台,聚集了百余家年轻创业者。自2014年5月1日发展至今,积累了一大批的年轻设计师、创意潮人、文艺青年及年轻艺术家,他们通过创意市集的平台,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理念,将市集作为他们创业和尝试梦想的舞台。 

  公交线路到沙坡尾,有3个站点:

  1、厦大西村站,到那边的公车比较多,路线:B1、B3、B5、B11、2、20、21、22、29、47、71、86、92、96等,下车后,往厦大医院方向行走,步行约500多米到达沙坡尾范围。

  2、中华儿女美术馆站,公交车路线:71、86。

  3、沙坡尾站线路为:B5、71、86。

  云顶岩,是洪济山的主峰,高339.6米,为厦门岛上最高峰。乾隆《鹭江志》称:“其绝顶有观日台,四望环海,鸡鸣时,观日台火轮从海中跃出,甚奇”。明末,郑成功踞守厦门时曾增筑一瞭望台。旧时,游人登台看日出奇观,称“洪济浮日”。因风光奇美,故列原厦门“大八景”之首。现因洪济山少为人知,云顶岩则家喻户晓,故名“云顶观日”。 

  经过50多年的建设,在绝顶修了新的观日台,登临斯台,云顶岩耸立于群峰之上,颇有苍山如海的感觉。山下东海里的金门诸岛一字排开,散落在厦门的外围,宛如一群卫士护卫着厦门,挡住了太平洋上的风浪。偎依在沙滩上的环岛路,如玉带般将厦门大学、胡里山炮台、台湾民俗村、金山松石、国际会展中心、何厝香山等串连了起来,展示出厦门正在实现新的跨越。 

  入夜,站在“云海山庄”平台上眺望厦门市区,员当湖的“渔火”已经不见,只有璀璨的霓虹把厦门上空照得五彩缤纷,光芒四射。大海里的金门岛,灯火摇曳,在黛色的海空里闪烁,甚是瑰丽,引发无尽的遐想。 

  从东渡港牛头山跨过火烧屿,到海沧石塘的排头门,架起了一座亚洲第一的海沧大桥,营造出厦门一处新的景观。

  大桥于1996年12月动工,经三年努力,于1999年12月竣工,造价28.74亿元人民币,可抗8极以上地震和14级以上强台风。

  大桥为三跨连续全飘浮钢箱梁悬索桥,全长约6000米,主桥3140米,主跨648米。钢箱梁全长1108米。钢箱梁宽(即桥面宽)36.6米,高3米。分11类94节拼接而成,其中标准箱长12米,重157.5吨,最轻的127.4吨,最重的206.6吨。大桥有140米高的双塔,上架两根主缆,主缆由99股1万多根钢线组成的,由吊杆把主缆和钢箱梁拉住,钢箱梁与海面净高55米,5万吨巨轮可自由通航。用这种技术建造大桥,世界上属第二座,亚洲是第一座。大桥凌空飞架,俊美飘逸,银灰色的桥身,与蓝天、碧海、红花、绿树融为一体,宛如一道飞虹,架在厦门西海上,成为厦门再腾飞的翅膀。

  “东渡飞虹”以海沧大桥为中心,由大桥东岸景观游览区、火烧屿生态游乐园、太平山庄休闲度假区组成。

  东岸观景游览区,主要是牛头山公园和东引桥游览区,区内有桥梁博物馆、人工山体叠泉、攀岩登山和自然绿化景观,是观大桥、观西海、观市区的制高点。

  火烧屿游乐园,主要是一个以自然与生态、人与动物无边界交流、科普环保为主题的旅游观光休闲岛。园内有以西锚碇“青少年科技馆”为中心的科普教育区,以岛上林中小道为主体的山林怡情区,以岛上四个湖为主景的“四湖印月”区和彩岩观赏区。

  太平山庄休闲度假区,位于大桥西北太平山脉末端临海,山体植被茂密,视野宽广,海湾环抱,环境优良,从这里看厦门西海、厦门市区和海沧大桥,有宽敞的视角享受,达到天、地、人的和谐境界。

  “东渡飞虹”有独特的优越环境,它处于厦门西海的中枢,南有鼓浪屿、大屿、猴屿、兔屿,北有镜台屿、猫屿、宝珠屿,下有火烧屿,远处有青屿、浯屿和担屿。无论在牛头山顶、火烧屿观景塔、太平山别墅天台,还是在海沧大桥上,翘首北望,只见五条山脊,如五条巨龙,呼啸腾跃而来,交汇于宝珠屿,形成“五龙夺珠”的非凡气势,形成湖里、集美、杏林人气旺、财源盛的聚宝盆。举目南望,如珍珠般的岛屿撒在翡翠碧玉盘里,依偎在厦门的怀抱,它们与厦门岛一样,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创造了无穷的财富。目光所及,那林立的高楼、锚泊的巨轮、进出港的飞机,连同沸腾的国道、翠绿的西堤、锦绣的白鹭洲、繁忙的东渡海沧港……织成了厦门的繁荣和富裕。人们已经从这里看到二十一世纪厦门的再辉煌,看到厦门人灿烂的未来。

  皓月园,是纪念民族英雄郑成功的主题公园,占地2.5万平方米。1981年,为纪念郑成功驱逐荷夷、收复台湾的丰功伟绩,省、市政府决定在鼓浪屿建一座郑成功雕像。省委书记项南同志邀请中央美术学院女雕像家时宜教授负责创作,要求让进出厦门港的海轮、鹭江道的行人和到鼓浪屿的游人,都能看到这尊雕像。

  时宜教授与厦门大学、福建省博物馆的雕塑家李维祀、孙锡麟、王继权、曹恒组成创作组,选定覆鼎岩为雕像站立点,用优质“泉州白”花岗石精雕而成。雕像高15.7米,重约1617吨,由23层625块花岗石拼成,可抗12级以上台风和8级以上地震。雕像肩披披风,手握宝剑,拔地凌空,远视东方,凝重伟岸,英姿勃发,显示了郑成功威武刚毅的统帅风范,踏平怒海的英雄气概!

  围绕雕像,又建了《闽海雄风》青铜浮雕屏和郑成功诗碑廊。

  《闽海雄风》长13.5米,高4.7米,重18吨,是国内最大的一组历史人物青铜群雕。群雕前景突出郑成功横刀立马率部将马信、陈泽、杨朝栋、陈广等绕勇善战的雄姿,背景是浩浩荡荡的藤牌军。人物造型层次分明、个性鲜明,栩栩如生。使人感觉到战旗飘舞、铁马奔突、刀盾撞击,士气旺盛,气势恢宏。浮雕屏两侧配以诗词,屏前又置一基石,把军盔、宝剑与和平鸽组合在一起,立意深刻,既有逝去的历史风尘,又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国内还有南北两组郑成功碑廊,北碑廊刻有郑成功的八首诗作,其中四首是他的手迹。郑成功的诗颇富哲理,并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和壮志凌云的理想。南碑廊篆有包括康熙皇帝、台湾巡抚和当代著名诗人郭沫若等人的楹联、诗作13首,客观地评价了郑成功。

  国内还有郑成功微雕展览馆,珍藏20个品种数千件微雕艺术品,均以郑成功抗清复台为题材,有很高的观赏性和收藏价值。

  皓月园以雕像为核心,辅以仿明风格的建筑群,蓝色琉璃瓦配以石门、石柱、石埕、石阶、石拦和石径,与蓝天、沙滩、海潮、树木、巨岩构成美丽的图画,烘托出幽雅壮美的环境。

  筼筜湖旧名员当港,原与大海相通,七十年代围海造田,筑起浮屿到东渡的西堤,从此,筼筜港成为内湖,湖内水域面积1.7平方公里,湖中台地40万平方米,取名白鹭洲,有小商品古玩中心、餐饮、娱乐设施和白鹭洲公园。

  白鹭洲公园分中央公园和西公园两部分,是厦门最大的全开放广场公园:

  中央公园,面积5.9万平方米,1995年开放,以游人回归自然的观赏要求为主题思想。白鹭女神雕塑立于园南游艇码头,雕像高13.6米,是厦门的标志性雕塑。雕像前的广场上有广场鸽,亲近游人,自然温馨。

  西公园面积10万多平方米,1997年香港回归时建成。内有回归石、生肖石柱、音乐喷泉广场和音乐露天广场。

  筼筜夜色从古景“员当渔火”演变而来。从前,筼筜港里渔船每晚回港排列岸边,月黑之夜,一船一灯,倒影水中,摇曳飘忽,时明时灭,闪闪砾砾,景色奇丽。西堤筑成后,渔火消失。如今的“筼筜夜色”以白鹭洲为主体,以人民会堂为中心,以文物博物为历史文化蕴涵,以湖两岸高楼群为背衬,以仙岳山为屏障,以周围众多带状、块状公园和林带绿地为幅臻,以雕塑、花木、海潮、白鹭为点缀,以时代意识、新潮时尚为趋向,集参观、游览、休闲、娱乐、健身、购物、餐饮等多功能于一体,是厦门新旧城区的中心带,是人们来往的集散地、理想的休闲地,又是厦门日新月异发生巨变的见证。

  胡里山,突出于厦门岛南部海边,地势险要,与对岸的屿仔尾、龙角尾形成封锁厦门港的绝妙犄角,从明代起就设有炮台,派兵驻守。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3月8日,胡里山炮台正式动工,经过二年八个月的建设,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11月8日竣工。炮台为半地堡式、半城垣式,设东西两个炮台,安放主炮和护炮。台面用鸟樟树汁、糯米、石灰、纸筋、砂石拌和的“三合土”夯筑而成,异常坚勒,可免敌方炮弹爆炸引起碎石伤人。两炮台之间有隧道互通,中间存放炮弹,至今存有29枚,士兵活动安全隐蔽。隧道出口处连着下面的二座兵营,中间为操场。炮台安装两尊德国克虏伯兵工厂1893年制造的全钢炮,口径280毫米,炮重50吨,炮长13.13米,炮轮轨道直径7.36米,炮高4.6米,宽5.29米,可360度旋转,射程16000米。炮台现存东炮台大炮一尊,护炮二尊。1958年“大炼钢铁运动”中,西炮被拆毁。

  1999年冬2000年春,中国文物专家、军事科学学者,多次莅临炮台考察,认定胡里山炮台的28生克虏伯大钢炮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大的海岸炮,“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列入《2000大世界吉尼斯纪录大全》,并于2000年8月24日在上海“2000年大世界吉尼斯纪录颁证晚会”上公布,获“大世界吉尼斯最佳项目奖”,这是我国以文物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获得成功的第一例。 

  1997年9月,胡里山炮台与外商合作设立了“荣光文物宝藏博物院”,院内分为世界奇石陈列馆、世界古代战炮陈列馆、世界古代宝剑陈列馆、世界古代火枪陈列馆和古树化石展示区五个部分,展品共计4305件。其中一门小炮,为葡萄牙人于十三世纪制作的,长11厘米,重0.22公斤,直径2.2厘米,口径0.8厘米,是世界最小的火炮。

  鼓浪屿,位于厦门西海中,面积1.83平方公里,人口1.8万。系鼓浪屿——万石山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的一部分,是厦门最具魅力的景区,列福建旅游景区“十佳”之首。

  鼓浪屿生态环境优越,其海域就是国家级海洋珍稀物种(白海豚、文昌鱼)保护区。紧邻白鹭自然保护区。这里还有十九世纪欧陆建筑和闽南古厝等建筑群体。

  龙头山,耸峙于鼓浪屿中南部,与厦门的虎头山隔鹭江相望,史称“龙虎守江”。龙头山又称日光岩,海拔92.7米,是鼓浪屿的最高峰。山间蹬道盘旋,迂回曲折。随处有诗联题刻,以明万历元年(1573年)丁一中所题“鼓浪洞天”为最早,距今已有400多年了。

  日光岩顶就是天风台,是鼓浪屿的最佳观景点。放眼四顾,厦门市区、鼓浪屿全岛、环鼓的大海,厦门大学、海沧大桥,九龙江入海口、南太武屿仔尾漳州港,海沧投资区、湖里集美东渡港,或远或近,尽入眼底。游厦门不登日光岩,不算到厦门!

  日光岩上有民族英雄郑成功水师的“龙头山寨”。寨门、搭架军帐的梁洞和指挥水师操练的水操台遗址,今均完好。还有“郑成功纪念馆”,藏有郑成功及其水师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的众多珍贵文物。

  日光岩上的摩崖石刻有八十多处,有张瑞图、何绍基、郑成功、丁一中、许世英、蔡元培、蔡廷锴、蒋鼎文等人的诗文题刻,其中以“鼓浪洞天”、“鹭江第一”、“天风海涛”、“闽海雄风”、“脚力尽时山更好”等,或笔力雄健,或意蕴精深,是日光岩上的一大文化景观。

  近年,日光岩注重环境保护,增添了旅游设施,完善了旅游环境,通过了ISO14001国际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认证,成为我国首家通过该标准认证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最近,鼓浪屿又被授予全国AAAA景区。

  五老峰,乃南普陀寺后面的五座山峰,依次为钟峰(一峰)、二峰、中峰(三峰)、四峰、鼓峰(五峰)、凌空而立,远远望去,宛如五位老髯面天盘座,丛树若须,云雾似袖,故名“五老凌霄”。 

  南普陀寺坐子向午,地势如欲飞的凤凰,是一片风水宝地。它依山面海,沿中轴线递次向上,主体建筑有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大悲殿、藏经阁,依次层层托高,层次分明,俯仰相应,左右庑廊护卫着主殿,形成一个整体,雄伟壮观。 

  万石山,是厦门市城区的一座风光秀美的山,属鼓浪屿——万石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一部分,包含太平山、半岭山、中岩山、阳台山以及外清山、五老山、钟山、鼓山、虎山等,陆域面积约32.96平方公里。这里山山相连,山水相依;峰峦叠翠,巨石互倚;曲径通幽,步移景异;绿荫连绵,莺燕啼飞;是中国大中城市中少有的紧依闹市、面积最大的观光游览区。

  万石山中,有著名的厦门园林植物园,占地2.27平方公里,已开发约120公顷。植物园始建于1960年。40年来,有规模地引种非洲、美洲、澳洲和东南亚诸国的热带、亚热带植物5000多种,建成20多个专类园区,形成以“科学内容、公园外貌”为特征,“园林艺术、园艺技术”相融合的科技与艺术、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园林式植物园。享有“植物王国”或“植物博物馆”的美誉。

  植物园中的万石湖,是1952年10月建成的水库,蓄水15万立方米。围绕万石湖有松杉园、竹林径、棕榈岛、蔷薇园、驯化区、百花厅、兰花圃、新碑林和南洋杉广场等众多专类园区和游览点,汇聚着许多热带、亚热带的珍稀植物品种。诸如市树凤凰木、市花三角梅,唐僧西天取经路上曾喝过蕉叶水的旅人蕉、包括活化石水杉和世界三大观赏树中国金钱松、日本金松和美、英、日等友好城市赠送的南洋杉在内的80多种松、杉、柏等。

  园内还有三百多年树龄的“榔榆盆景”,一级保护植物金茶花,树蕨,竹中珍品崖竹,台湾莲雾黑金刚。有加拿大海枣、大王椰子、砂糖椰子等棕榈类植物70多种。有第伦桃、猫尾木、蝴蝶果、黑美人、十字架等名贵品种。更有数不尽的竹子、苏铁和名称奇特的异国花木,把万石山装点得苍翠欲滴,满坡皆绿,潜行其间,宛如进入原始森林!

  万石山上,散布着众多的厦门古景,如“万笏朝天”、“太平笑石”、“中岩玉笏”、“高读琴洞”、“紫云得路”、“天界晓钟”、“虎溪夜月”、“白鹿含烟”、“阳台夕照”、“万寿松声”、“小桃源”等,其中少数已经湮没,多数得到较好的保护,继续焕发着光彩。这里有民族英雄郑成功为完成抗清复台大业,用计诱杀盘踞厦门的郑联,夺取了兵权的“锁云”石,有郑成功读书处和他的军中营寨;有唐代开厦始祖陈黯读书著述的石室、钓矶,有南宋幼主路过厦门时掬饮泉水的“圣泉”等古迹。

  这里还有肇始于1982年,完成于1988年的全国著名书法家沙孟海、费新我、赖少其、刘海粟、虞愚,厦门书法家罗丹、澳门的梁披云、日本的雪山等400多幅墨宝崖刻,形成了一处新的碑林,使万石山增添了新的文化内涵。

  万石山上还有万石莲寺、云中岩寺、太平岩寺、虎溪岩、白鹿洞寺、紫云岩寺、紫竹林寺、万寿岩寺、甘露寺等11座不同规模的庙宇。闽南佛学院的“女众部”就设在紫竹林寺内,佛教文化与园林文化和谐荟萃,形成独特的风景线!

  这里还有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带来的美国红松,有1984年胡耀邦同志送来的“中日青年友谊树”大海枣,有菲律宾前总统马科斯夫人伊梅尔达送给周总理的卡特利亚兰。尤为珍贵的是1984年邓小平、彭真、万里、王震同志视察厦门时亲手种下的千年香樟,现正郁盛繁茂,已长成参天大树了!

  万石山,是厦门旅游观光、休闲观石赏景、认识热带和亚热带植物、感受生活感受历史文化最为集中的地方!

  菽庄花园原是台湾富绅林尔嘉的私家花园,五十年代起献给政府辟为公园。

  林尔嘉对花园精心设计,力求再现板桥别墅的风貌,又具江南园林的韵采,利用不大的一湾坡地,创造出无限的空间,“每春秋佳日,登高望远,海天一色,杳乎无极”,把四周能看到的景物全部纳入花园怀抱。他在园内设置眉寿堂、壬秋阁、真率亭、四十四桥、招凉亭、顽石山房、十二洞天、亦爱吾庐、观潮楼、小兰亭等10景,并把台北板桥别墅里的小板桥也搬了来,小巧别致,独具一格。

  菽庄花园风光万千,但最有特色的是:

  藏海:一路走来不见海,到了花园门口甚至进了大门仍不见海,一堵高墙挡住了视线,偶回首,园门内侧楣上高悬“藏海”匾额赫然入目,顿时领悟藏海的意蕴,转出月洞门,突然“海阔天空”,大海奔腾而至,这种先藏后露的手法,收到了惊奇的效果。

  巧借:林尔嘉把临海的坡面,海湾里的礁石,涨落的潮水,全部利用起来,围地砌阶,造桥建亭,使原本十分狭小的海湾,借四周自然美景为铺垫,变成涵纳大海,视野宽大,颇具层次的海滨花园。特别是走在四十四桥上,面地辽阔的海空,谁也不感到其小,却感到花园之大。远方的南太武,山下的屿仔尾,罗列的担屿、青屿、浯屿,眼前的日光岩、英雄山,前方的海沧嵩屿角以及翻飞的海鸥,都成了花园的外景。四十四桥上的渡月亭,是菽庄观海赏景的最佳点,每逢中秋,夜深人静,海浪轻摇,欣赏那海色月色,真乃人生乐事!

  菽庄花园近年又新建了许多设施,规模也扩大了。特别是将听涛轩改建成“钢琴博物馆”,展出由鼓浪屿旅澳收藏家胡友义先生毕生收藏的世界名古钢琴30台,其中有十九世纪上半叶美国制造的“士坦威”,奥地利的“博森多福”,德国皇室专用的皇家钢琴,稀世珍品镏金钢琴,世界最早的四角钢琴,最大的立式钢琴,最老的手摇钢琴,脚踏自动演奏钢琴,八个踏脚四套琴弦钢琴,表现了一百多年来世界钢琴的制作技术和发展水平,这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钢琴博物馆使鼓浪屿琴岛名副其实,增添光彩!

  虎溪岩,满山皆是巨石。明万历年间,嘉禾人林懋时爱石成癖,自比“石痴”,邀友出资到虎溪岩开山,朋友见难离去,他仍独自挖山不止,在一虎口形巨石之底挖出一个大洞,取名“棱层石室”,并自书“禾夌层”二字镌于洞顶,字径数尺,刚劲有力。石室里塑有一虎,吊睛白额,由伏虎罗汉赵乾驯养,因而又称“伏虎洞”。每逢农历十五,满月东升,月光照进伏虎洞,正好照在老虎头上,双目炯炯,形欲奔跃而起,十分神威。赵乾罗汉手擎镇虎环安坐虎旁,形成绝妙的“虎溪夜月”胜景。过了十五,月光北移,就照不进伏虎洞,自然也照不到老虎的头上了。因而每逢中秋佳节,许多市民拥有,一睹月夜老虎的风采,至今不衰。

  樵溪古桥、高读琴洞位于雨林世界内。

  从植物园西大门进园后,沿南洋杉草坪右侧上行不远,就是狮头山,山巅巨石蹲伏着像骆驼,所以叫“骆驼峰”。古人因其岩头巨石远看像一醉人偃卧,就称之为醉仙,所以此岩又名“醉仙岩”。

  是植物园的一个优胜的去处,这里很幽静,空气清新,可以俯瞰半个植物园!

  “象鼻峰”和“万笏朝天”均位于蔷薇园区域。

  “万笏朝天”是厦门旧二十四景中小八景之一。过去万石山上未成片植树,远远望去,均为怪石。成排的岩石,同一个朝向,似群臣拿着“奏板”在朝拜天子,故得名“万笏朝天”。而今郁郁葱葱之间,只留石刻为后人纪。

  “象鼻峰”由两石并成,高七、八丈,两石间隙极小,貌酷似象鼻,石头上面镌刻“象鼻峰”,是清朝雍正年间厦门海防同知李璋所题,也是“万笏朝天”四字的题刻者。

  蔷薇园内有大片草坪,节假日游人如织,东北隅玫瑰花瓣造型的音乐舞台,色彩素雅,风格迴异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台下一池荷花,夏日荷香阵阵,池边各色月季枝满花醉,清艳惹人。三棚花架,缀满蔷薇、木香,争奇斗艳。池边三五知己小坐、谈天;象鼻峰旁品茗听禅,任清风拂面,好不自在。

  万石莲寺位于“万笏朝天”巨石的下方,由于寺周多巨石,故得此名。它相传为唐代开元年间中原陈氏入岛开发时所建,是厦门岛上最早的寺庙之一,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后来几经兴废,重修了几次。现在这个样子是厦门开放后由新加坡佛教总会会长宏船法师重修的。

  从山下到万石莲寺需经海会桥,过海会桥后为山门,拾级而上,迎面为石坊,石坊上的楹联“一句弥陀声传鹭岛,千年常住业绍庐山”,是弘一法师为会泉法师中兴万石岩而写的。石坊内是主殿大雄宝殿,殿内有万石莲寺把奉的西方三圣的佛像,因而此地又叫“小西天”。大殿左侧有洞门可入,走过洞门就是会泉法师的纪念室,再后面就是念佛堂,堂匾是弘一法师所写,当年弘一法师就是在此讲经的。纪念堂前,有块巨石一“聆妙石”,石上龙须虬根,磐石而生,榕叉里又有一株寄生树,这就是树包石、树包树的奇特景观。“聆妙石”对面还有一块巨石,有石步可以攀登,登上石顶可览植物园西半园主景、远眺市区的繁华。

}
我国是文明之国,礼仪之邦。《礼记·曲礼》中讲道:“亲死则丁忧。丁,当也,言当忧伤父母之时也。”庄子说孔子说过这样的话:“死生亦大矣!”孟子曰:“亲丧因所自尽也,唯送死,可以当大事。”看来孔孟之道对丧礼都十分重视,然则因贫富不等又差异极大。新中国成立以后,工薪阶层又有新的丧礼仪式,即开“追掉会”,后又改为“向遗体告别”,不过大都新旧结合,按照各自的经济状况和当地民俗,举办各种形式的丧礼。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富裕之家为了讲排场,显阔气,又恢复了传统的丧葬仪式,并且规模越做越大。
      临县的丧葬礼俗与全国有相似之处,但“十里乡俗不一般”,就临县而言也各有差异。丧葬礼仪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认为还是有整理的必要,可使后人知道前人之习俗。
      现按初终诸事,送终事宴,三年守制,礼歌与祭文范例四部分叙述如下。
民俗认为凡六十岁以上病死者,都称寿终,故可以说是“白喜事”。对这种正常的死亡,家人早有准备,即制棺木,缝制老衣(寿衣)。有的人选择有闰月的年头,提前给自己准备棺木、寿衣,希冀也能延年增寿。人死了寿衣一般穿三至五件,富裕人家穿七至九件,穿单不穿双,穿蓝不穿青。更忌毛类,以防“尸炸”。(起电变形)老人临终时,儿女都要在病榻前日夜守候,谓之“送终”。断气后给予盥洗、理发、剪指甲、穿寿衣。穿好寿衣后不让有毛的动物近前,也恐“尸炸”。同时,采用麻皮缚住手脚,覆盖面纸,停放在七星板上,斜置坑沿。一切准备就绪,就给死者烧“倒头纸”亦叫“回头纸”,这时家人才可大哭,表示哀悼。
入殓,俗称装裹,也叫成含,即把死者放入棺木。入殓必须在寿终当日鸡叫之前,否则就在第三日。入殓时棺木空隙处插香把和谷草,谓之“卧香坐草,福泽子孙”,有的富豪人家还要放入许多陪葬品,诸如金银宝玉。首饰珍品,并放入五谷、雄黄、木炭、生铁等镇物。臂膀上还要挂一串用白面捏成的小面饼,(俗称打狗饼饼)和打狗棍,还有纸钱。饼是去黄泉路上给拦路的狗吃,钱是发散给强神恶鬼。入殓的时候,孝男孝女们都要守在旁边,称“亲视含殓”。接下来就是“开光”,就是孝子为亲人揩拭面颊,亲友最后一次瞻仰遗容。揩拭的时候用筷子夹一块蘸酒的棉球,依次擦拭眼圈、耳朵、口鼻、再为死者擦脸、最后盖棺、裱糊棺缝、入殓结束。如果有的亲人不在,以后还要开棺相见,放镇物,开脸等放在以后。
翌日,设置灵堂(碛口一带在室内陆上,上川在院子里。)摆供桌香案,桌上点“水灯”(倒进水的麻油灯),也叫长明灯。还摆一碗“倒头饭”。灵堂设起之后,早晚哭奠,吃饭时先要供食于柩前桌上。这一天,丧主家用白布缝制不同的孝服,内亲在服之人,各依辈分高低远近亲疏分别给不同的孝服。孝子穿重孝,戴号帽,手持丧棒,腰系麻辫,守灵志哀,接待前来吊唁的亲朋好友。并请阴阳先生选择吉日。通知亲友,堪舆打墓,筹备埋葬一切事宜。
“通天纸”,有的地方叫“告天纸”或“门幡”。门幡是用麻纸制作,张数与死者岁数相等,另天加一张,地加一张,所以也叫“岁纸”。岁纸顶端系死者帽子,据说死者的亡魂归于门幡,所以在门幡下点香哭灵。岁纸挂在院子大门口,男左女右。是此院有病故者的标志。另外,报丧的形式有口头的,也有讣文的。主要亲友,如舅家等,由长子披麻戴孝登门磕头,告知送殡日期。沿途碰到熟人,都要先磕头,后叙言,磕头之意据说是为死者减罪。如果是一般亲友则捎个口信或打个电话即可。嫁出去的女儿接到讣音,随即回娘家,其时沿途号哭称“哭路”。由家人接回家中,随之大哭。
      现在居住在城镇的人病故,时兴写“讣告”。讣告必须写清死者姓名,供职单位,死因与时间,何时何地召开追悼会或遗体告别,以及承办单位或个人姓名。
      丧服(俗称成孝、成服、破白)是我国古代丧礼中根据与死者的辈份高低、亲疏关系而穿的服饰,所以叫“遵礼成服”。
      成服是基本的“礼”,也就是民间传统所谓的五服制度。就丧礼而言,它规定了何种关系应该属哪一服,备服应该穿什么样的丧服,丧服穿多长时间,从丧服即可分清与死者的亲缘关系。
      丧服一般是在死者入殓次日开始着用,至丧葬礼结束。另外为死者进行的一系列祭悼活动中,如“覆三”“过斋七”“过百日”“头周年”“二周年”“三周年”等,也要穿丧服。三周年称“脱服”,届时才可把孝服脱去,可以穿红挂绿,表示守制三年已完。
      古代丧服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等。今早失传,但叙述如下,可领略我们的祖先是何等重视丧葬礼仪的。
      斩衰,五服中最重的一种。用粗麻布做成不缝边、使断处外露,以示无饰。其子女(未嫁女)、媳妇、皆服斩衰,服期三年。
      齐衰,用粗麻布做成,因其边缝齐而得名。服期有三年的,如对继母。有一年的,如对祖父母,对妻。有五月的,如对曾祖父母。有三月的,如对高祖父母。
      大功,用熟麻布做成,较粗麻布稍细,服期九个月。如对堂兄弟、未婚堂姊妹、已婚姑母、姊妹服大功,已婚女为伯叔、兄弟、侄也服大功。
      小功,用较粗熟麻布做成。服期五个月。祖之兄弟、父之堂兄弟、自己的堂兄弟服小功。
      缌麻,用细麻布做成。服期三个月。对本宗高祖父母、曾伯叔父母、族兄弟及未嫁族姊妹、外姓中的外祖父母、岳父母、表兄弟都服缌麻。
1、主丧人/2、配偶/3、孝子/4、家族/5、娘家/6、老舅家(男方的舅父家)/7、姑父母(男方的姊妹姐妹夫)/8、姨父母(孝子的姨夫姨母)/9、大外甥(叫死者舅父母的外甥)/10、姨外甥(叫死者姨父母的外甥)/11、老亲家(即死者的亲家)/12、女婿/13、侄女婿/14、孙女婿/15、外孙(叫外公外婆的外孙)/16、小娘家(即老亲家的子女)/17、小亲家(即孝子的亲家)/18、小连襟(即孝子的连襟)/19、小外甥(即叫死者老外公、老舅、老姨父的)/20、老朋友(即父母亲之朋友)/21、小朋友(即孝子的朋友)/22、帮办人员/23、邻居。
在午奠祭祀中,通常有祭文的是主丧人的祭文、配偶的祭文、孝子的主祭文、娘家文、女婿文(还有笑文)。特殊情况也有侄儿文、孙子文、朋友祭父等(其祭文范例附后。)凡有先亡配偶,均设牌位,坟前招魂。奉请其回归灵堂落坐,共享香烟祭品,因而供馔时,要供两份祭品,“诣主位前,诣灵柩前”。男配偶祭妻时,手持齐眉杖,“以乐合门侑食时”,响工打戏,总管备办酒菜,礼生食之。现多改为“四色水礼”代之。(烟、酒、饮料、食品)娘舅家祭奠完毕,礼生喊“礼毕谢客”,孝子向舅家磕一头。主丧人手执酒壶,引领响工、孝子把舅家送回下榻处后,返回灵前继续午奠。
宴席上的座次也有讲究,一般娘舅亲、老舅家和礼生坐头席,坐位迎门为上座,辈份高地位高的人坐此席,两旁为陪座,与上座相对的为下座(或称末座)。宴席开始后,先上酒后进餐,上座人开吃,其他人才能动筷子。饮酒吃菜之余,主丧人引领孝子为所有亲朋好友敬酒,也是从上座敬起,先左后右,最后才敬末座,并下跪磕一头(称看盅叩)以示谢意。席间有鼓乐助兴,以乐侑食。
      (十二)打戏:午饭后,吹鼓手到娘家和礼生下榻处唱小戏“讨赏”。娘家、礼生均送钱或送烟。因为系民俗,事先都有准备。
      维,公元200х年х月х日,不孝男хх谨以香表供献之仪致祭于故逝先妣大人之魂位前曰:设奠之礼,事至此毕,合厝之期,卜吉明日,今奉灵魂,肃扶柩椁,旋返冥府,安厝窀穸。
      (十四)收祭:(俗称收夜祭、摆路灯)出祭和收祭,路线相同,就是方向相反。旧时一般用麻秸火照路,麻油纸团摆路灯,现时用玻璃瓶中装有柴油点烯点明,用饱吸柴油的粉笔块摆路灯。据说这是为死者去冥府路上照明。
      (十五)晚奠:祭奠仪式基本与午奠相同。不同的是不供肴馔只供羹。羹者,糊状食物也。即米汤、蛋羹等。由孝女或孝妇献羹。晚奠有晚奠祭文、午奠未完的祭文、答谢文、告迁文等。(祭文范例附后)。
      (十六)送孤魂:晚奠结束后,响工吹打闹灵至深夜,即送孤魂,据说孤魂是没人主的亡魂野鬼,也来赴宴乞讨。而后孝子开棺开光,最后瞻仰遗客,盖棺裱缝。配偶烧分离纸,再后孝子守灵。当晚,灵堂灯火彻夜通明,香幡燃放,烟雾缭绕。
      维!公元二00х年х月х日,祭主ххх,谨以香纸供献之仪致祭于众位孤魂位前曰:设奠之礼,事至此毕,自来自去,顺乎礼节,今送灵魂,安宿窀穸。值此遣送,无影无迹。
      1、哭明路(也叫哭冥路)在悼唁祭奠的第二天凌晨启灵前,由孝女孝妇在灵前嚎哭。
      早奠完毕,发引迁柩的时刻即将到来,送葬的队伍要做好一切准备。孝子们手持裹着白纸穗的哭棒、身着号衣、准备起灵。这时把死者生前所用的枕头拆开,将里面装的秕谷烧掉之后,孝女孝妇手拿灵前铺过的干草,哭着绕灵三回,然后到大门外。一切准备就绪,礼生主持礼仪,读迁柩文,文曰:永迁之礼,临晨不留,谨嘱柩夫,式遵祖道。
      紧接着将死者生前用过的遗饭碗一摔,礼生喊“礼毕迁柩”,土工和抬杆的人迅速起棺,驾灵到大门外,绑灵杆,套棺罩,将铭旌铺在棺材盖上,主人与亲友,各就各位,孝子用白布拉灵。
      维!公元20хх年х月х日,不孝男хх等,谨以香纸供献之仪,致祭于先妣大人之柩前曰:灵柩程,往即幽宅,扶柩远遣,永诀终天。谨告。
      关于具体的出殡行列,贫富差别极为悬殊,一般香幡、香桌、鼓乐在前,接着男孝子用白布拉灵柩,女孝子紧跟灵柩号淘大哭,最后是油祭、纸作、花圈、执绋亲友等。
出殡的路上,还有几项仪式,比如扬纸钱(俗称撒买道钱)、路祭。据说扬纸钱之俗始于晚清年代,纸钱即用白纸砸成铜钱形状,出殡时由专人在孝子前面扬撒。枢行中遇有十字路口、河沿、桥梁、井台、祠庙、城门以及下葬时,都要把纸钱高高扬起,意思是打发邪神恶鬼,乞求一路畅通。另外还有出殡路过乡邻大门外,家家放火以示驱邪。还有丧家的亲朋故旧和受恩于故人的村邻里舍为感谢其生前恩德而表示哀悼,通常是得知丧家出殡日期和所经之路,届时摆出供桌和祭品,等灵柩走近时祭奠亡灵,孝子们都要跪下叩谢。有礼生主持礼仪的,要读路祭文。范例如下:
      拂面竟风寒,炉内香残,神前不把泪珠弹,好送亡人归吉地,一路平安。谨告
      7、下葬:灵柩送出村口,一孝子引着响工返回,请娘家、先生一同到达坟地以后,灵柩停放于墓坑口上,设供桌,摆祭品。再行下葬之礼。其祭文如下:
      维!公元20хх年х月х日,不孝男хх女хх谨以香纸供品之仪,致祭于先考大人之柩前曰:哀哀吾父,音容杳然,扶柩想像,心目俱悬。须臾入圹,欲挽无缘,临穴痛哭,抢地呼天。
      先将墓坑再行整理,将随葬品、长明灯放在墓穴壁上的龛内,扫去脚印,然后将棺木徐徐放下,用滚木推入墓穴内。再由阴阳先生用罗盘坐字。再摆放各种各样镇物,然后先封墓门后填土,孝子排成一行合抱双臂,踩墓坑。墓坑填满后,再拍墓圪堆 。引魂幡一部分插入墓中,另一部分插在坟顶上。与此同时,礼生主持礼仪致掩墓文,如下:
      维!公元20хх年х月х日,不孝男хх女хх,谨以香纸供品之仪致祭于先考大人之墓前曰:窀穸将掩、万古长眠,儿心彷徨,如狂似颠、抚膺捶胸,欲挽无缘,生死永诀,恩德长传。
      封穴盖顶园坟后,设供桌摆祭品,所有亲友在坟墓前祭奠,称辞墓礼。其祭文如下:
      维!公元20хх年х月х日不孝男хх等,谨以香纸供品之礼致祭于先考大人之墓前曰:“日月永照,昼夜长眠,诸事告成,入土为安”。接下来就将带到坟地来的纸作等烧掉。然后划地为圈,表示已经让死者都带走了。
      维!公元20хх年х月х日,祭主хх等,谨以香表供品之仪,致祭于皇天后土之神前曰:惟神职司载物,厚德无疆,不吝广舆,岂惜寸壤。嗟我堂兄,卜吉斯乡,仰赖神佑,窀穸安康,俾其后嗣,长发其祥。
      谢后土之后,要给送殡的所有大人小孩们散发祭奠过的油蜜祭片、饼干或馍头块,并要吃掉。意思是吃了晚上不害怕,夜里睡觉不咬牙。
      送殡归来时,响工再不吹打,回到院子里阴阳先生在丧窑等处抛撒镇物,响工在丧窑等处掌大号驱邪镇宅。
      送殡归来的人,均要在丧院揭碗,就是揭事先扣有小食品的碗,有的说吃了小食品是享受死者余福;有的说碗内扣有不同食物,看谁揭得好,这样能解除悲痛气氛。
      按照封建礼教,父母病故之后必须守制三年,就是遵循封建礼制在三年内按规定时间祭奠,其孝子也有许多清规戒律,现略述如下:
      ① 复三   在埋葬的第三天凌晨,先由孝子到墓前垒墓门,安饭桌(饭床),烧纸化钱,摆放祭品。上午,先由配偶到坟里认亲,后孝男孝女穿着孝衣也去祭奠,并焚烧串院(纸制住宅院落)以及纸币、钱箱等。
      这天中午还要酬谢亲友,就是丧事办完后,丧主家要备办酒席,请事宴上劳累过的人。同时宴请死者生前看望过的好友,还有路祭过的人。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和道教的兴盛,丧葬礼仪中还普遍增加了做“斋七”的追荐仪式。即人死后每逢一个七日哭祭一次,有的还请僧人和道士诵经、共经过七次(即七七四十九天)追荐。据说是为了超度亡灵,摆脱苦难。“斋七”礼仪还要求备办不同的祭食。比如有的地方是“头七”馍馍,“二七”糕,“三七”馅饼,“四七”火烧(干饼类),“五七”扁豆馅水饺,“六七”“尽七”无定食。
      ③ 过百日(俗称过百)   做“斋七”以后,又有百日的追祭仪式,再到墓前穿白行奠,并将“斋七单”焚烧,谓火化大吉。另外,百日内,还有禁忌,即孝子禁理发、夫妻不同房,禁与宾友赴宴不参与歌舞看戏,不参拜寺庙等。此类守制之俗,今已不再遵守。
      ④ 过周年   居丧的基础是孝与亲情,即孝子们在其亲人去世后的一段时间内,节制其生活的许多方面,以表示对亡人的哀悼、思念居丧,有的地方叫服丧,有的地方叫守孝,一般是守制三年。
先祖父△△老大人之灵前而哀曰:祖父去世,年仅七旬。奔波劳碌,终生耕耘。风雨无阻,不避艰辛。勤俭持家,生活平稳。教育吾辈,克已恭人。对待敌友,爱憎分明。维护集体,不讲私情。祖父之德,足启后人。老当益壮,宜寿长春。无奈不测,急病缠身。一卧不起,迅速辞尘。呜呼祖父,百喊不闻。肝肠断绝,血泪沾巾。哀号祭奠,悲痛难陈。黄泉有觉,来品来尝。呜呼哀哉!
先祖母△△老孺人之灵前而哀曰:天苍苍,地茫茫,我哭祖母别家堂,千呼万呼不闻应,捶胸顿足断肝肠。我伶丁弧苦、幼失爹娘。饥寒交逼,艰难成长。祖母苦心,含泪扶养。相依为命,甘苦共尝,形影相吊,寒暑相望。希我成人,山高永长。孙无祖母,骨早抛霜。祖母无孙,自绝路旁。今我长大,配偶成双。云开日出,初见阳光。童子扑怀,天伦刚享。敬奉馀年,晨昏周祥。唯愿祖母,长寿无疆。无奈黄天不祜,一病卧床。气息奄奄,速归帝乡。喊地地不应,呼天天不响。祖母恩祖母,你死得太早,走得太忙。你劳苦一生,晚福未享。我深恩未报,只有悲伤。悲伤!号泣祭奠,怎表衷肠!愿祖母地下有灵,来品来尝。祖母,祖母,你安息吧!呜呼哀哉!
显考△△府君之灵前曰:呜呼,痛维吾父,年仅六旬。偶染微恙,一病亡身。嗟余不孝,祸延严君。号天泣血,泪洒沾尘。深知吾父,毕世艰辛。勤耕苦种,日夜忙奔,创家立业,俭朴忠信。处世有道,克已恭人。至生吾辈,爱护如珍。抚养教育,严格认真。如斯人德,宜寿百旬。俾为吾女,定省晨昏。侍奉敬养,略报深恩。胡天弃我,一别吾分。魂游冥府,百喊不闻,瞻望不及,音容莫亲。哭断肝肠,情何以伸,兹当祭奠,聊表孝心。化悲为俭,化痛为勤。继承遗志,成家立身。先父九泉有灵,来尝来品,呜呼哀哉!
先慈之灵前,吊之以文曰:生死永诀,最足伤神。不幸吾母,一别辞尘。魂迷屺岭,风日之曛。忆思吾母,克俭克勤。奉待翁姑,恭敬孝顺,娌妯共处,相爱相亲。迨生永辈,苦育成长。筹谋婿娶,万苦千辛苦。职尽内助,居贱食贫。劳劳碌碌,以度长春。具斯淑德,宜寿百旬。菽水承欢。略报深思。胡天不祜,过早亡身。哀哀儿女,百喊不闻。薄酒祭奠,聊表微忱。愿母九泉有觉,来赏来品。呜呼哀哉!
      岁次甲子,△月△日,侄儿△△△、△△△等,虔具清酌时馐之奥,致祭于
先伯—(叔)母△△△老孺人灵前,吊以文曰。噫嘻伯(叔)母,扶我犹子。养育提携,亲如慈母。伯(叔)母一生清贫,居贱食苦。昼耕夜织,不避寒暑。筹谋家业,内外驰驱。服待姑嫜,尊敬爱护。和于娌妯,不骄不妒。左邻右舍,皆称贤妇。胡天不祜,过早作古。慈容渺渺,不可再睹。犹子悲伤,无法弥补。反哺之情,向谁倾诉。聊具祭筵,旨酒为鲁。一滴入泉,表我心腑。伯(叔)母,伯(叔)母,你地下有灵,速来吞吐。呜呼哀哉!
      公元一九△△年△月△日、不恭弟△△△、△△△等,时以同羞之奠,致祭于
吾兄△△之灵前前曰:惟弟与兄,同气情深。少小共被,长大同衾。兄友弟恭,患难同心。支撑门户,兴旺可钦。晴天霹雳,诀别于今。往事已矣,雁群散分。门庭萧索,痛切同根。棣萼凋射,兄意别亲。浮土一堆,野冢藏身,黄沙白草,寥落英魂。悲风哀号,蓬绕弧坟。杜鹃啼血,惨不忍闻。吾兄何在,睹物思人。阴阳相隔,寻觅天津。悼念吾兄,情何以伸。爱奠椒浆,酒洒言陈。吾兄有觉,鉴此香薰。呜呼哀哉!
      公元一九△△年△月△日,贱妻△△△闻夫不幸去世△日,远具庶羞之奠,谨向
      先失△△△之亡灵吊以文曰:呜呼我夫,恩爱同宿。白发齐眉,犹嫌短速。胡天不祜,中年分途。同林好鸟,你归冥府。悲痛欲绝,昏迷于路。心绪茫茫,只有号哭。欲见无缘,凄凉寂寞。吊以斯文,远方祝托。临天祭拜,心何徬徨。先夫地下有灵,来品来尝。呜呼哀哉!
}

供应相纸乳白颗粒;供应数量150吨左右;大概报价3900元/吨;现在货在国内;大概2天内可以发货,可以取样,愿与新老客户建立良好合作关系,欢迎来电洽谈。

供应:废相纸,双膜,及相纸边角料。打包,无不干胶,无杂。月供量稳定。另有一种是黑色格子印刷。还有一种是蓝格子印刷。

湖南省金鼎二手设备有限公司由省工商局批准注册成立,注册资金200万元,独立企业法人资质。是中南地区一家大规模经营二手设备的专业公司.主营建筑模板生产设备、细木工板(大芯板)生产设备、纤维板生产线、刨花板生产线,专业从事二手人造板设备购销、安装、改造升级、技术指导。其前身是成立于2003年的中南闲置设备调剂中心,秉着“顾客就是上帝,诚信就是生命”的宗旨服务于广大客户,并与宝庆集团、中集集团、南通新洋板业、广信公司、河南中天电气集团等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p>

无纺布kn95口罩五层边料1.两层无纺布2.两层熔喷布3.一层热风棉 无纺布n95 口罩四层边料1两层无纺布2两层熔喷布 熔喷布边料 纯熔喷布边料

方法2: 长按保存二维码,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00年的铜锣值多少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