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31岁还那么失败啊?

文章已获转载授权,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我的一位朋友 3 战考研失败了,这次只差1分。

放榜那天,他发了一条朋友圈:

跟他聊天的时候,感觉他特别沮丧,他说感觉努力也没什么意义,不如在家里躺平,连工作也不想去找了。

我想你也一定能够有过类似的经历和感受,就是用尽了一切努力,却仍然得不到想要的结果,一瞬间对生活失去了掌控感,脑海里只剩下“认命吧”“就这样吧”……

这时候,我们应该如何重新振作起来呢?今天的文章,我们从控制点理论入手,来谈一谈如何“突破命运的枷锁”。

为什么挫败后,容易认命?

心理学家 Glover 在 20 世纪 70 年代提出,控制点是一个人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自身还是外界环境的倾向。当你认为事情的结果完全取决于自身的努力、能力时,是一种内控的表现;而当你认为事情完全是外部因素导致的(环境、命运等),则是外控。

考研的这位朋友决定“3战”的时候,肯定是相信自己的努力会改变结果;但再一次的失败,让他丧失了掌控感,便由内控转向了外控。

这里所说的外控和内控,不是两极对立的,而是有程度的划分。

如果 0 分代表完全外控,100 分代表完全内控。我们不是 0 或 100 ,而是在这个区间内的一个数值。

大量研究发现,相信结果取决于自身努力和能力的人(内控),擅长设定目标、自我激励,更容易面对挑战、获得成功。

心理学家还发现,面对成功的时候,我们倾向于内归因;面对失败的时候,我们却喜欢外归因。因为在不可控的失败面前,过度内控反而让我们陷入不必要的焦虑中。

生活中有哪些不可控的事呢?

想要面试的两家公司时间撞了

费力讨好的客户就是看不上自己的产品

努力了 3 年的高考却遇到肚子疼

在这个时候,如果我们仍觉得是因为自己没有努力、没有尽力,就更容易陷入不必要的无力感中。“认命”,说不定是另一种洒脱。

就好比失恋后我们常说“缘分尽了”,这样想,就不再纠结于自己是不是做的不够好、是不是可以挽回,反而更容易走出沮丧,走进下一段关系。

被宿命论控制,会让你丧失快乐与健康

面对不可控的事情,“认命”虽好,然而,千万不要将这种失控的感觉,带到生活中的其它事情上。

例如,不要像开头的朋友一样,因将考研失败归因于命运,而觉得自己其它任何努力 (比如努力找工作),都没意义了。

为了帮这位朋友走出来,我给这位朋友推荐了一部电影《触不可及》。

电影的主人公是一个腰缠万贯的富翁菲利普,他住的房子奢侈豪华,有无数的仆人照顾他,他的幸福感简直无法想象。

可有一天他心血来潮去跳伞,结果导致脖子以下瘫痪、妻子死亡。

本来热爱生活与挑战的菲利普,瘫痪后却觉得自己多年的努力和财富积累,在命运面前微不足道。带着这种宿命论面对生活中任何事情,会给他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一方面,宿命论使他厌恶面对挑战。

菲利普之前特别喜欢极限挑战,经常参与跳伞等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可瘫痪后却丧失了一切动力,他觉得努力也没有意义,连说话都不想尝试。

另一方面,宿命论影响了他的身心健康。

研究者解释,外控之所以会影响健康,是因为它会降低一个人对抗压力、寻求帮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是因为外控者,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现状,面对问题倾向于逃避。明明很容易做到的事情,由于自我否定,也认为自己做不到就根本不去做了。

悲伤绝望的菲利普,连最简单的身体康复都不做了,导致身体每况愈下。

好在他遇到了一直支持陪伴他,给他力量的护工德瑞斯。

德瑞斯不像其他护工把菲利普当成服务对象,而是把他真正当成了朋友:

在聊天时,经常开菲利普的玩笑;

在德瑞斯的陪伴下,菲利普慢慢变得自信和有力量。

电影中,菲利普因残疾自卑,爽约了和女笔友的约会。此时的菲利普更多认为,自己不可能再拥有爱情了。

可是助工德瑞斯背着他,暗地里约了女笔友与菲利普约会,并在把菲利普骗到约会的餐厅后,德瑞斯就离开了......

和菲利普想象的完全不同,女笔友并没有嫌弃他,相反两人相谈甚欢。之后走在了一起,还生了两个女儿。

很多时候,在遭遇挫败后我们会认定,任何事情都不值得努力了;

可实际上,除了我们无法控制的结果之外,生活还是有大量的事情,值得我们去努力改变。

就像菲利普无法使身体恢复到以前,但是他仍然可以去爱、去享受生活、去结交朋友。

那么,陷入“认命”的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呢?

一项长达六年对 14541 对夫妇的跟踪调查,给了我们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十多岁感觉自己失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