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可以被20整除吗?

《五年级数学获奖教学设计一等奖12篇》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五年级数学获奖教学设计一等奖第1篇

  1、在探索活动中,观察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

  2、能够运用2、3、5的倍数的特征,迁移类推出其他相关倍数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观察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运用2、3、5的倍数的特征

  活动一:复习巩固。

  1、前面我们研究了2和5的倍数的特征,能用你的话说一说他们的特征么?指名说

  2、请你举例说明。(请学生说,教师把学生的举例板书在黑板上。)

  3、说说能同时被2和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观察特征。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活动二:探索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

  1、在书上第6页的表中,找出3的倍数,并做上记号。

  2、观察3的倍数,你发现了什么?先独立完成,看谁找的快

  教师参与到讨论学习中。先独立思考,想出自己的想法,然后与四人小组的同学说说你的发现。

  生一:3的倍数个位上的数有0、1、2、3、4、5、6、7、8、9没什么规律。

  生二:十位上的'数也没有什么规律。

  生三:将每个数的各个数字加起来试试看

  3、你发现的规律对三位数成立吗?找几个数来检验一下。

  在下面数中圈出3的倍数。

  1、请将编号是3的倍数的气球涂上颜色。自己独立完成,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

  2、选出两个数字组成一个两位数,分别满足下面的条件。独立完成,说说你的窍门和方法。

  (1)是3的倍数。

  (2)同时是2和3的倍数。

  (3)同时是3和5的倍数。

  (4)同时是2,3和5的倍数。

  在下表中找出9的倍数,并涂上颜色。可以在自主实践以后再交流。

五年级数学获奖教学设计一等奖第2篇

  教科书第129页例7及练习三十二的第1~3题。

  使学生知道用方程解应用题和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区别,并能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的特点灵活选择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

  1、用式子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

  一班有45人,二班比一班多3人,二班有多少人?如果一班有X人,二班有多少人?

  2、找出下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商店运来500千克水果,其中有8筐苹果,剩下的是梨,梨有300千克,每筐苹果有多少千克?

  8筐苹果的重量+梨的重量=运来水果总重量

  运来水果总重量-8筐苹果的重量=梨的重量

  运来的水果总重量-梨的重量=8筐苹果的重量

  (1)让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后,要求学生在练习本上先列方程解答,再用算术方法解答。

  (2)指名说出自己列方程解答的过程(先说出题目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再说出所列方程和解答)。板书:

  解:设每副乒乓球拍X元。

  总钱数-3副乒乓球拍的钱数=找回的钱数

  3副乒乓球拍的钱数+找回的钱数=付出的钱数

  总钱数-找回的钱数=3副球拍的钱数

  (3)指名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用算术方法解答的,并说明分析过程,教师把分析解答的步骤写在黑板的右侧。

  先求3副球拍多少元,再求每副球拍多少元。

  2、引导学生比较。

  问:看上面用两种方法解答应用题的过程,想一想用方程解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自由发言,讲出自己的意见。再引导学生看黑板:列方程解应用题时,未知数用X表示,并参加列式。而算术解法未知数不参加列式。

  两种方法的解题思路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得出:用方程解题时是根据题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用算术方法解题时是根据题里已知数和未知数间的关系,确定解答步骤,再列式解答。

  指导阅读课本上的内容。

  补充说明:无论是用方程解答还是用算术方法解答,都要依据四则运算的意义进行列式;都要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

  1、P129页做一做。

  订正时要学生结合自己的两种解法,说说解题思路。指出:以后解答应用题时,除了题目中指定解题方法以外,都可以根据题目中数量关系的特点,灵活选择解题方法。

  2、练习三十二的第2题。

  3、练习三十二的第1题。

  今天我们把用方程解和用算术解应用题进行了比较。说一说这两种解题方法有什么不同?今后在解答应用题时,要认真审题,学会根据题里数量关系的特点选择解答方法,提高我们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五年级数学获奖教学设计一等奖第3篇

  1、使学生掌握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并能正确地比较分数的大小。

  2、通过操作、分类、比较、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发现规律,理解运用规律的能力。

  重点、难点:正确地比较分数的大小。

  1、用分数表示下列各题的商(小黑板出示),学生把结果写在草稿本上。

  2、(校对订正后)请同学把这些分数两个一组进行分类?你是怎样分的?为什么?

  3、这些分数如何来比较他们间的大小呢?出示课题:分数大小的比较。

  1、出示例5: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分数的大小。

  (1)先各自动手操作或画线段图,再同桌探究怎样比较大小?通过折纸条或在圆形纸片中涂色直接感知大小。

  从分数的意义着手探索出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就是取的份数多,所以分数就比较大。

  (2)全班交流并板书:3/4大于1/43/5小于4/5

  (3)试口答(填上大于或小于),并说说为什么?

  (4)归纳得出: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

  2、试一试比较三个分数的大小,并用“﹥”连起来。

  请学生说说比较的方法和书写的方法。

  3、出示例6:比较下面没组中两个分数的`大小。

  (1)请同学用实验的方法并根据分数的意义,自己探索出比较大小的方法。

  (2)全班汇报交流比较的方法。(指明演并结合板演讲讲比较的思考过程,然后快速填上大于或小于)

  由此归纳出: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分母小的分数比较大。

  4、试一试比较三个分数的大小,并用“﹤”连起来。

  请学生说说比较的方法和书写的方法。

  1、课本第80页练一连第2题。(独立完成,同桌互查,并说说这样填的理由)

  2、怎样比较下列每组中三个分数的大小?

  请同学说说比较的思考过程,并把结果按大小排列起来。

  3、出示:修一条公路,甲队要用12个月,乙队要用11个月,丙队要用13个月。三队各做了3个月,各修了这条公路的几分之几?哪个队修得多?

  (分小组研究讨论,然后汇报交流)

  比较分数大小时一般会遇到哪几种情况?

  比较分数的大小各采用了什么方法?这些方法是怎样得来的?

  你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与大家讨论?

  1、课本第80页练一连第3、4题。

  这节课学生通过操作、分类、比较、探究等活动,掌握了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同时也培养学生发现规律,理解运用规律的能力。

五年级数学获奖教学设计一等奖第4篇

  1、复习、整理本单元的基本概念,在练习中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通过输理、比较,建立相关概念的关系。

  3、在实践应用中体验数学的趣味性。

  学生填写后,说说思考方法。巩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其中第二题的2/3,可以让学生说说还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

  2、分数的大小比较:

  先让学生独立填一填,再说一说比较分数大小时是怎样思考的?注意,本题是让学生用分数表示没有涂色的部分。

  3、假分数、带分数的互化:

  说一说假分数、带分数互化的方法: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二、运用知识模型:

  按要求在圈内填上适当的分数。

  先引导学生解决第1问题,学生根据题意收集有关信息,再根据分数的.意义或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解决问题。

  然后引导学生说说“还能用分数表示什么?”如站着的人数占这群学生数的几分之几,男生的人数占这群学生数的几分之几等。第3个问题,主要用分数进行交流,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充分交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年历卡片,可以让学生根据年历自己数一数,再得出结论,加深对分数的理解。在完成教材的前两个问题后,教师要充分利用年历卡片这个学习材料引导学生用分数进行交流。

  课前可以组织学生简要设计一张数学报,自己想一想各栏目所占篇幅约占这张报的几分之几,再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数感,体会分数的应用。

五年级数学获奖教学设计一等奖第5篇

  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册第39-40页,练一练,练习七第1-4题。

  1、使学生认识整除的意义,认识约数和倍数,能判断一个除法算式是不是整除的算式,并能说出两个数是否存在约数和倍数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概括等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依据概念进行判断的能力。

  1、能判断一个除法算式是不是整除的算式,并能说出两个数是否存在约数和倍数关系。

  2、区别除尽和整除,倍和倍数概念间的异同,倍数和约数相互依存关系。

  (1)、根据商的特点,你能将这9道算式分分类吗?

  除尽(没有余数)除不尽(有余数)

  (2)、除尽的这类算式还能再分一分吗?

  师指出:像被除数、除数和商都是整数且没有余数时,就是一个整除算式。

  (3)、你能再举出一些整除的算式吗?师相机板书

  (4)、设疑:太多了,说不完!谁有办法把大家的整除算式概括成一个整除算式?

  (5)、启发:请字母来帮忙啊,被除数用a,除数用b,商用c,怎么表示?

  师板书:a÷b=c

  追问:这个整除算式中,a,b,c各有什么特点?(都要是整数,没有余数,b≠0)

  (6)、指出:当a、b、c都是整数且没有余数时,就是一个整除的算式。由此便可以说:

  a能被b整除,b能整除a

  (7)、学会叙述:例如15÷3中,哪个数能被哪个数整除?还可以怎么说?

  选一道算式,像这样说给同桌听。

  (8)、判断练习P40练一练

  2、认识约数和倍数

  (1)、师指出:当数a能被数b整除时,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约数。(板书课题)

  (2)、例如“因为15能被3整除,3能整除15,所以,15是3的倍数,3是15的约数”这句话你会说吗?

  请同学们选一个整除算式,也可以自己写两个数,同桌互相说一说。

  ①因为1.5÷0.5=3,所以1.5是0.5的倍数。()

  ②因为9÷6=1.5,所以9是6的1.5倍。()

  ③因为36÷6=6,所以36是倍数,6是约数。()

  ④5是5的约数,5又是5的'倍数。()

  (4)、填空,使它成为整除算式。

  ()÷1=()0÷()=()

  师:能填的完吗?填不完是因为怎样的数都可以?

  任何整数任何非零整数

  师:因此,我们可以说,任何整数都是1的倍数,1是任何整数的约数。0是任何非零整数的倍数,任何非零整数也都是0的约数。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约数和倍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零的自然数。

  1、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应用这些知识,你能从下面这组数中,任选2个数字说句话吗?

五年级数学获奖教学设计一等奖第6篇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1上的内容以及51~53页第1题~9题

  1、通过回顾与整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组织学生整理知识要点,体验自己学习的收获,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1、问:这一单元,你们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2、分小组交流3、集体交流、整理

  1、第51页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说一说思考的过程

  2、第51页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评讲,可指导在直线上表示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方法。

  让学生结合情境解释分数的意义。

  重点讲解第3小题:小明从家到学校,1/6小时正好走了全程的2/3。

  1/6小时是把1小时看做单位”1“,平均分成6份,小明的.时间相当于其中的一份。

  5、独立完成第5、6题

  让学生运用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进行填写。

  指导1.7的填法:一、可以把1.7看成1和0.7的和。0.7是7/10;二、把1.7直接看成是17/10,从而得出结果。

  引导:前两题可直接根据小数意义,改写成小数,后两题要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通过计算改写成小数。

  (2)分析小结:要将分数化成小数再比较

  (3)讨论怎么样将带分数化成小数

五年级数学获奖教学设计一等奖第7篇

  (1)使学生初步了解公约数、最大公约数和互质数的概念。

  (2)学会求几个数的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

  重点:求几个数的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

  18和30的约数各有哪几个?

  (1)什么叫做约数?

  (2)下面各数中,哪些数有约数2?哪些数有约数3?哪些数有约数5?

  (3)说出下面每一个自然数的全部约数。

  这几个自然数中哪几个是素数?为什么?(出示素数定义)

  出示例1(板演题上补充问题)教学。

  (1)教师指出:1既是18的约数,又是30的约数,我们就说1是18和30的公有的约数。

  (2)18和30公有的约数还有哪几个?(板书:18和30公有的`约数有:1、2、3、6。)

  (3)在这些公有的约数中最大的一个公有的约数是几?(板书:其中最大的一个公有约数是6。)

  (4)出示P47图

  (5)归纳:“公有的约数”简称什么数?“最大的一个公有的约数”又简称为什么数?引导学生阅读书上结语。例如:18和30的公约数有1、2、3、6;18和最大公约书是6。

  (1)书P47“试一试”填在书上后讲评。紧接着讨论:约数、公约数、

  最大的公约数有什么区别?

  (2)18和42这一组数里有没有公约数?2有没有公约数3?有没有公约数5?你是怎么想的?(根据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点来判断。)

  (3)口答P49第3题。

  3、出示例2教学。

  (1)指一名学生板演,其它填在书上表格当中。

  (2)这几组数的公约数有什么特点?

  (3)小结:公约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出示定义)例如,互质的两个数有四种情况。边讲边板书:

  ①两个数都是素数。如5和11;

  ②两个数都是合数。如9和16;

  ③一个合数,一个素数。如30和29;

  ④1和另一个自然数。如1和8。

  (1)指出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数是互质数。哪一组中的两个数不是互质数。为什么?

  (2)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X。

  ①所有自然数的公约数是1。()

  ②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那末这两个数必定是互质数。()

  ③如果两个数都是素数,那么这两个数必定是互质数。()

  ④相邻的两个自然数都是互质数。

  ⑤两个自然数中有一个数是1,这两个必然是互质数。()

  以上判断正误,要求说出理由。

  (3)讨论:从以上的练习,可以知道,怎样判断两个数是不是互质数?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什么叫做公约数、最大公约数和互质数?

  求两个数或三个数的最大公约数,除刚才学过的方法以外,还有一种简便的方法,下节课再学。

  五、作业《作业本》

  从约数着手,层层深入,得出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的意义。教学过程中运用集合图,不但形象直观,而且渗透了集合思想。从公约数的个数上,引出互质数概念,并引导学生经过探索,得出互质数的组成方式。

  课后反思:教学“求最大公约数”,课本共安排了三个例题及一个“做一做”,教学时,当教师向学生介绍完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之后,让学生讨论质疑其它二例时,学生A就提出:“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也就是这两个数的差。”教师问:“有什么根据?”学生回答说:首先肯定了学生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精神,接着又向学生指出:“是巧合呢,还是真有这样的规律存在呢?”学生为了验证,纷纷举例演算,就连平时较少开动脑筋的学生,也算得很起劲,更激发了他们探求知识,孜孜以求,为学业成功更努力学习。

五年级数学获奖教学设计一等奖第8篇

  (1)在学生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算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式题。

  (3)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熟练地计算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式题。

  1、口算。(直接指名口答)

  2、以上面题中的算式为例说说算理和计算方法。

  2/11+5/11表示()个1/11加上()个1/11,一共是()个1/11,就是()。

  5/9-1/9表示()个1/9减去()个1/9,还剩下()个1/9,就是()。

  3/7+4/7表示3个()加上4个(),一共是7个(),就是()。

  9/10-3/10表示9个()减去3个(),还有6个(),就是()。

  二、设疑引入,探究新知

  1、设疑:我们已经理解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也已掌握了计算方法,假如我们再增加一个数的话,你会计算吗?我们在刚才的口算题中任选一题增加一个分母原来分数相同的分数编成连加或连减,并试着算算看。

  2、学生编题,尝试计算。

  (1)学生任选题目尝试编题计算。

  (2)同桌交流计算方法。

  教师要注意学生可能出现的计算方法:

  (3)反馈典型题目,指名扮演,并说说算理和方法。

  (4)师生共同商定书写格式。

  (2)讨论:分子是0的分数应等于多少?

  4、小结: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算理和方法。

  (1)学生独立计算;

  (2)说说算理和计算方法,议议对结果的处理。

  2、判断下列计算是否正确。(用手势表示)

  3、在()中填上适当的数。(可适当扩展,看谁填的多)

  1、学生先同桌互说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要点:(1)同分母分数廉连加、连减的方法。

  (2)对结果处理的一般要求。

  2、应用练习。(注意单位名数的处理)

  (1)小珍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5/16,第二天看了全书的3/16,第三天看了全书的7/16。三天公看了全书的几分之几?

  (2)食堂三天烧煤8/9吨,第一、第二两天,每天各烧煤3/9吨,第三天烧煤多少吨?

  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学生较易掌握这一内容。问题是:一部分学生往往没有把计算结果化简或化成带分数。

五年级数学获奖教学设计一等奖第9篇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较分数大小的基本方法,并形成相应的技能;

  2、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培养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用合适的方法比较分数的大小。

  一、分类整理,复习引入

  师:比较分数的大小时,我们经常会遇到几种情况?

  第一类:同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如3/5和4/5;第二类:异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如3/5和4/9;第三类:同分子的分数相比较,如1/4和1/5。

  小组讨论:这三种类型的分数大小比较的基本方法是什么?你是怎样想的?

  方法一:同分母分数相比较,分子大的分数大;方法二:异分母分数相比较,要先通分,变成同分母分数,再比较大小;方法三: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揭题--分数的大小比较练习。(板书课题:分数的大小比较练习)

  二、自主探究,巩固反思

  1、完成练习十二第8题。引导学生根据数据的特点灵活的比较大小,4/5和8/15,可以先通分再比较;13/4和10/3,化成带分数,整数部分相同,可以比较分数部分;3/7和0.6,可以把3/7化成小数,也可以把0.6化成分数后再比较;5/8和2.5,以1为标准,所以5/8小于2.5。

  2、完成练习十二第9题。学生独立完成填写,然后交流思考过程。

  3、完成练习十二第10题。

  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要求”谁的平均步长一些?“可以先用除法分别求出两人的平均步长,再比较得到的两个分数的大小,最后写出答案。

  4、完成练习十二第11题。

  比较三个分数的大小:指导学生将三个分数两两比较,即:7/9﹥7/10,7/10﹥5/8,所以7/9最大,也就是陈东东投得准一些。

  三、思维拓展,总结质疑

  思考题:写出一个比1/5大又比1/4小的分数,并在小组里说说是怎样找到这个分数的。还能再找到这样的分数吗?师:通过这节练习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有什么经验跟大家分享吗?(生自由发言)

五年级数学获奖教学设计一等奖第10篇

  教学要求 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和名数的改写。

  教学重点 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用具 投影仪和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模型,如教材第37页的图。

  填空:①长方体体积= ;②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 、 ;③正方体体积= 。

  师:你知道每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板书课题)

  1.小组学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出示:1个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模型教具。

  提问:①当正方体的棱长是1分米时,它的体积是多少?②当正方体的棱长是10厘米时,它的体积是多少?③而1分米是多少厘米?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

  正方体 棱长 1分米 = 10厘米

  体积 1立方分米 = 1000立方厘米

  小组汇报结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同理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用填空的形式小结:

  从上面可以看出,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 。

  (2).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加以比较(投影显示第38页的表)

  先让学生填后并比较这三类单位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学习体积单位名数的改写。

  (1)怎样把高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

  (2)怎样把低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

  出示例3,并写成如下形式:

  8立方米=( )立方分米 0.54立方米=( )立方分米

  出示例4,并写成如下形式:

  340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96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自己是怎样想和做的。

  出示例5。(投影显示)

  放手让学生独立审题并解答,再针对出现的问题重点讲解。

  0.033立方米=33立方分米

  将练习八的第1、2题填在书上,老师进行个别辅导后订正。

  四、课堂小结。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练习八的3、4、5题。

五年级数学获奖教学设计一等奖第11篇

  在数表里框出几个数、在墙面上贴瓷砖、选择连号的参观券或座位等实际问题,都可以和图形的覆盖现象联系起来。围绕覆盖了哪里、有多少个位置可以选择等问题进行研究,发现其中的规律,能感受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里的事物和现象的工具,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培养乐于探索的精神。教材编排了两道例题,例1里的覆盖比较简单,覆盖的位置只有一个维度上变化。例2里图形的覆盖位置,在两个维度上变化。练习十运用例题里的思想方法和认识的规律,解决日常生活、数学游戏中的实际问题。

  1、 例1突出探索规律时的数学活动。

  例1的教学从游戏开始。把1~10这十个数从左往右顺次排列,组成一张数表,游戏的方法是,用红框在数表里框数,分三次进行。第一次只框两个数,第二次要框三个数,第三次框更多个数。

  第一次游戏,先框出数表左端的两个数1和2,算出它们的和是3。再任意移动红框的位置,可以看到各次框出的两个数都不会完全相同,因此两个数的和不可能相同。“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提出了游戏里的数学问题,把教学的注意力集中到研究红框在数表中有多少个不同的位置。学生首先会想到第一种方法,随着红框从数表的左端逐渐移到右端,依次计算1+2=3、2+3=5……9+10=19,数数一共写了9个算式,得到9个不同的和。第二种方法有两个特点: 一是对问题的理解十分准确。“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这个问题,是问和的个数,不是问和是多少,所以不必进行求和计算。二是应用了图形平移的知识,通过红框从左往右依次平移一格得出了结果。其中,红框平移8次,能得到9个不同的和,是需要突破的难点。在第一种方法的基础上理解并使用第二种方法,学生数学活动的水平有了提升,也为继续进行的游戏和探索规律构筑了平台。

  第二次游戏,红框每次框出三个数,和第一次游戏相比,有两点提高: 一是只用平移的方法找答案。在前一次游戏中体会了平移是解决这类问题比较好的方法,在这次游戏中学生必然乐意应用这种方法。二是初步感知每次框出的数多,得到不同的和的个数少。这一感知一方面能在问题的答案上获得: 每次框2个数,得到9个不同的和;每次框3个数,得到8个不同的和。另一方面能在平移的过程中体会: 每次框的数少,红框平移的次数多,得出的和的个数多;每次框的数多,红框平移的次数少,得出的和的个数少。显然,通过这次游戏,学生对用平移方法解决问题的体验深了,为发现规律迈了坚实的一步。

  第三次游戏,在同一张数表里,每次框出更多个数,如4个数、5个数,分别能得到几个不同的和?安排学生继续实验,并把数据都填入一张表格。有前两次操作的经验,这里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活动的方法。或是仍旧用红框逐次去框数,或是看着数表想像框的活动。

  通过这次活动,对这类现象的感知得到进一步的充实,更清楚地看到,每次框的数的个数越多,红框平移的次数越少,得到的和的个数也越少,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

  得出规律是例题最关键的教学环节。带着教材里的两个问题逐行观察表格里的数,研究平移次数与每次框的数的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得到不同和的个数与平移次数的关系,找到的共同特点就是这类现象的规律。平移次数与每次框的数的个数的关系,在表格中能看到的是: 它们相加的和都是10(数表里有10个数)。由此推理,10减每次框的数的个数等于平移的次数。如果联想平移红框的操作,就能体会这个关系是合理的。如在数表左端框出3个数,数表里还剩7个数,红框还能向右平移7次。发现和的个数与平移次数的关系比较容易,表格里能看到平移的次数加1等于得到的和的个数,在几次操作活动中都有这一体会。发现的规律要用自己的语言,顺着填的表格,从左到右概括地讲述。如数表里有10个数,减每次框几个数等于平移次数,平移次数加1得到几个不同的和。看着表格讲述比较方便,关系清楚,也有助记忆。

  “试一试”增加了数表里的数(从10个变成15个),“练一练”把数表换成正方形图案连成的花边。要求利用例题里的规律,说出几个问题的答案,在应用中进一步体会和巩固发现的规律。还要注意的是,“试一试”直接说出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练一练”直接说出有多少种不同的盖法,它们都没有问“平移多少次”。这是因为平移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手段,平移次数是解决问题时应该主动思考的中间数量。

  2、 例2用较简单的规律构建稍复杂的规律。

  例2的素材是在墙面上贴瓷砖,每块瓷砖都是大小相同的正方形。4块花色瓷砖拼成正方形,组成一个图案。把这个图案贴在墙面任意一个位置,称为一种贴法。要解决的问题是图案在墙面上一共有多少种贴法?显然,图案在墙面上的位置,可以在同一行左、右移动,还可以在同一列上、下移动,这是例2比例1复杂的地方。但是,无论图案从左往右移动,还是从上往下移动,计算平移次数的方法与例1是一致的。所以,这道例题要以例1的'规律为基础,构建稍复杂一些的规律。

  首先是理解题意,激活相关的经验。示意图的墙面上贴了瓷砖,中间的4块组成一个图案。“把图案贴在这面墙的任意一个位置”引发想像,可以把图案贴高些,也可以贴矮些;可以把图案贴在墙面的左边,也可以贴在右边。经过交流和整理,得出两条线索,即教材呈现的两种思考。这两种方法都是把例1里获得的经验,应用到新的情境中。第一种方法想的是在一行上移动,和例1非常贴近,很快得出贴在最上面一行有7种贴法。第二种方法想的是在一列上移动,比例1稍有变化,所以贴在最左边一列有多少种贴法需要数一数或算一算。

  然后小组讨论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是逐步深入的。第(1)个问题需要的时间最多,把第一种一行有7种贴法和第二种一列有5种贴法结合起来,才能“既不重复又不遗漏”。这里不要急于得出一共有多少种贴法,要弄明白的是: 如果一行一行地想,要从上到下想5行;如果一列一列地想,要从左到右想7列。第(2)个问题在理解题意时已经有了答案,这里再次讨论,是因为第一种方法讲的是最上面一行,第二种方法讲的是最左边一列,需要扩展到每一行都有7种贴法,每一列都有5种贴法。第(3)个问题是解决一共有多少种贴法以及它的算法。有前两个问题为基础,很容易想到一共有7×5=35(种)贴法,这个算式的数量关系就是沿着长的贴法、沿着宽的贴法与一共有的贴法之间的关系。

  “试一试”和“练一练”都是例题的变式。“试一试”的图案虽然仍旧由4块瓷砖拼成,但拼法变成“凸”字形。把它贴到墙面上,求一共有多少种贴法,要把图案看成长方形。这一点可以通过教师演示或学生操作来理解。“练一练”在墙面上贴的是长方形瓷砖,有6块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瓷砖拼成一个图案。求一共有多少种贴法的思考与计算,和贴正方形瓷砖相同,能再次体会一共有的贴法与沿墙面长的贴法、沿墙面宽的贴法之间的关系。

  练习十第3题里有两类问题,一类是用“十”字形的框在数表里每次框出5个数,一共有多少种框法。解决这类问题,要把红框看成每次框出9个数的长方形。这一点,学生在“试一试”里已有初步的体会。另一类问题是研究每次框出的5个数的和与中间数的关系,只要通过几次框数活动,就能发现框里的5个数的和是中间数的5倍。中间的那个数是5个数的平均数。

五年级数学获奖教学设计一等奖第12篇

  在理解底面积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1、指出下图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投影显示)

  (1)长、正方体的体积大小是由确定的。

  (2)长方体的体积=。

  (3)正方体的体积=。

  (1)长方体体积公式中的“长×宽”和正方体体积公式中的“棱长×棱长”各表示什么?(将复习题中的图用投影显示出“底面积”)

  结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棱长

  (1)这条棱长实际上是特殊的什么?

  (2)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又可以写成什么?

  结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V=sh

  1.做第20页的“练一练”。学生独立做后,学生讲评。

  2.补充:一段长方体方铜,长1.2米,横截面是一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这段方铜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首先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横截面?再让学生做后学生讲评。

  3.做练习三的第9、10题,学生独立解答,老师个别辅导,集体订正。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做练习三的第11、12、13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棱长

  长(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V=sh

五年级数学获奖教学设计一等奖12篇这篇文章共39786字。

:第1篇集体舞一等奖教学  设计思路  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在幼儿园里,和孩子们一起跳集体舞,主要目的是让他们感受舞蹈的乐趣以及人际交往的快乐。三月,春暖花开的时节,小蜜蜂是孩子们常见也很喜欢的小动物,这一内容很

:第1篇琵琶行教学设计一等奖  1。教学设计,选好角度。《琵琶行》是脍炙人口的传统名篇,过去教学很多是以教师讲解分析为主代替学生的感悟阅读,学生的学习非常被动。我教这一堂课,改变了教学的角度,选择了这样一个突破口:把

}

鞍山市小学高年数学教学困惑解答

为了更好贯彻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精神,为了解决一线数学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为了解决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数学问题,在同校不同班、同区不同校出现答案不同、标准不同情况;鞍山市教师进修学院小学高年数学于1224号在新世纪实验学校歌剧厅召开现场答疑会。参加会议的教研员及老师代表有400多人。会上针对四、五、六年级出现的各种问题,开展激烈的辩论,理越辨越清、情越辨越浓。考研员们深厚的专业储备,机智的临场应答,得到了全体老师热烈的掌声。老师们无惧权威,各抒己见,步步设疑,推动教研内容向更深入理念专业发展,这是一场高效、实效的研讨盛宴。

 本次答疑本着数学教学要淡化形式关注本质的宗旨,以不让学生认为数学很可怕,不好学;不能让学生感觉数学是洪水猛兽目的,唤醒学生重新找回对数学找回自信。

1.用正方体木块搭成的立体图形,学生摆成了这样。  必须是面对面?棱对棱可以不?

答:如果出了这两种情况都可以。目前小学阶段只学习面与面接触,如果出现棱对棱只要合理也可以,但不做为统一要求。

2.计算的结果是用带分数、假分数,还是小数表示?

答:如果是口算直接写得数,那么三种都可以,但不能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如果是四则混合运算中出现百分数,那么结果只能写假分数或带分数;如果在应用题中出现百分数,那么就应该结合具体情境。如,结果求合格率只能写百分数。如,52%-47%=(     ),中学数学专家刘老师说,只要不写成5/100就行,高中数学专家谢老师说:只要单位“1”一样就可以,并说甲班同学的52%比乙班同学的47%多多少,这样不能减,因为单位“1”不一样。如果一班同学的57%及格,多少不及格?自然是1-57%=43%不及格,所以52%-47%可以写成5%。

3.存一年利息,学生列式时间不写,行吗?

答:在计算利息时,必须乘以时间,也就是必须×1。

4.解方程时,用等式性质解,行吗?

答:用等式性质和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都可以。

5.画线段图时,单位“1”一定要放上面吗?

答:不一定,只要画明白就行。

答:可以1/2的形式,但在读时,必须读1比2。

7.圆的半径与它的直径的比是1/2对错?

答:对。此类问题中的半径和直径都默认为在同圆或等圆中。

8.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这个百分之几写分数还是写百分数?

答:写成百分数的形式。

9.求比值带不带单位?

答:同类量相比不带单位,不同类量带单位。如,路程和时间的比,比值是速度单位。但也要看一看具体情境进行分析。如,跑36km大约需要2时。路程与时间的比大约是(18:1),比值是(18),这个比值表示的是(速度或者平均每小时跑18千米),这个问题中的比值18,就可以不写单位了,困为后面有问题。

10.同一道题求比值和化简比写几个算式

11.求比值的方法按除法求行不行?

答:只要结果正确方法来限。但一定要写出过程。

12.化简比时可以写成分数形式吗?

答:比有两种书写形式,一种是分数形式,如1/2,读作1比2.另一种是比号的形式。如1:2.

答:不仅可以还要提倡,数学是简洁的。

14.6增加1倍和扩大1倍意思是否相同。

答:不相同。此题出的有点不合理,只要是增加几倍,就加1乘倍数;要是扩大几倍就是直接乘以倍数。

)(8x1+1/2);8+1/2);1/3增加1/2是( )这样不带单位的数字增加减少怎么考虑?

答:此题为六年级的问题,六年级讲的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所以应该是增加8的1/2。如果是2年级学生那就是数加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判断。

16.圆的面积是12.56平方厘米,求它的半径,过程怎么表示出来?

答:此题 按道理应该是中学开方的问题,但在小学中,只要能写出半径是2厘米,并且过程合理就可以。

17.一个扇形统计图,标明草果占30%,梨占20%,草果比梨多()%,是30%-20%;还是(30%-20%/20%

19.计算器到底提不提倡使用?

答:计算特别大的数或找规律需要时,可以使用。

20.两个数的比是写原始比还是化简后的比?

答:学完化简比之后,写出最简比

21.把一根木头锯成10段,如果锯一段的时间一定,那么锯下一段的时间和锯完这根木头的时间的比是多少?

22.在列式计算9.12÷24时,商的最高位在哪位上?

答:十分位上,主要是先计算出商看。

23.百分数后面是不是没有单位?

24.判断题:苹果的筐数比梨少1/10,梨与苹果筐数的比是1:9/10。最后的比一定要写成最简比吗?

答:学习完化简比之后,必须化成最简整数比。

25.填空题:几成表示(     ),三成五表示(—— )。分数形式如何表示?

答:这部分内容属于百分数范围内,几成表示十分之几,整成数可以写成十分之几或百分之几,如果出现三成五等不是整成数的问题,由于分数的分子不能是小数,所以三成五一般都化成35%。

26.化简比和求比值必须写过程吗?

答:化简比或求比值必须写出过程6:4=1.5

1.请问循环小数的循环节如何确定,从哪一位算起,怎样表示?

答:就是从小数部分开始,从哪一位开始重复出现就从哪算起。如,2.3……=2.304(304循环)

2.解方程应用题设两个未知项时解答过程中写单位名称吗?

答:问题没帮看明白,按个人理解回答。如,解:设有x个,列方程2x+5=19  解得X=7,这个方程解无单位

如果写这样的代数式6x=6×7=42时,那么这种情况也不用写单位;如果没有代数式,只写成6×7=42,那么这种情况就就写出单位。

3.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每一步计算都写单位名称吗?

答:如,全长÷棵距=段数,同类量相除写不写都可以,要写就这与份或个或段。

4.可能性最大指一定是全是某个颜色的球吗?

答:是的,如,都是黄球的情况,可能性为100%。如遇到连线问题,一一对应(一定、可能、不可能),就按对应的算。

5.小数乘法积的末尾有0时如何判断积是几位小数?如:3.08×4.5 相乘的积有几位小数?

答:按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进行判断,此题乘积就是三位数。至于根据小数性质,小数点末尾的零省略是另外一回事。

6.数学书114页考点除了数对,还要说出平移过程吗?

答:只要写出正确的数对就可以,不用说出平移的过程。

答:加不加括号都可以,因为按运算顺序出是先算

9.扩大到原来的100倍和扩大100倍,意思一样吗?

10.用字母表示数填空题,是写最后结果还是写算式就行。

11.求图形面积的时候,一定要把面积公式写上吗?求高也要写上h=s/a吗?

答:计算公式写不写都可以。

12.类似以下的问题:红花a朵,黄花比红花多b朵,两种花共多少朵?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即a+a+b)或2a+b,在小学阶段同类项是否需要合并?

答:都可以,写出2a+b更好。

13.在小数乘法中需要取近似值的问题是否需要先求出准确值再按要求保留小数位数?(人教版教材中不论乘除法都是直接保留,和以前的北师版教材有区别。)

答:都算对。如,写出≈0.43对,写出=0.425≈0.43也可以。

14.数的范围,比如说30以下包不包括30

答:30以下或以内都不包括30。老师要补充说明一下(含30或不含30)就完了,命题时,命题人会都说明白的。

15.求不规则面积是不是范围在整格数和所有格数之间都算对?

答:估算的误差与标准值±20%以内就可以

16.文字题用不用答题

答:计算文字可以不用答题。但解文字题必须列综合算式。此类问题基本上退出试卷了。

17.写等量关系式的标准是什么?其中部分量是否可以用数学表示? 

答:写纯数字不行,数字与文字都要写出来

18.用方程解决问题时,没有要求写等量关系式是否需要写?

答:没有要求写不写可以,不做统一要求。

19.求图形面积时,是否需要写字母公式?

答:写不写都可以,不做统一要求。

20.五年数学15页例题8,带着学生分析没问题,学生自己该如何作答?100页例题5这一类型的题学生估算不准,有什么好方法吗?组合图形用不用画辅助线?

答:可以文字叙述。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必须画辅助线,而且是虚线。

21.再议x=6是不是方程。

答:x=6是方程,也是方程解的一种形式,是方程解更能体现这个方程末知是x。

22.涉及用进一法取整时,如:25÷1.517可以不?再如23÷1.517行吗?(图传不上)

23.笔算除法,不能整除时被除数末尾是否需要添0补位

答:只要学生懂得算理,补不补“0”都 可以

24.在一条长150米的公路上,一侧每隔3米栽一棵树,可以栽多少棵?用150除以3时得到的单位名称应该是什么?因为此时求出的是间隔。

答:同类量相除可以不写单位。如果要写就写个份

答:这是道是属于括里可以填几个数的问题。此类问题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五入的:36.65—36.69有5个,四舍的:37.74—37.71有4个,另外如有学生能提出36.70这1个数,只要学生说的有道理就算对,同时说明这名学生特别善于动脑思考,应该鼓励。

26.30以内23的公倍数是否包括30,教材中没有明确。

答:正常30以下或30以内都不包括30。老师要补充说明一下包括还是不包括就完了,命题时,命题人都会说明白的。

27.当代数到式子中时,是否有单位,另是否答?

答:有单位,应用题必须答题

)位小数。是写因数中3位小数,还是去掉积中末尾的0再数2位呢?

答:按计算法则进行。三位

29.小数最高位问题如:0.38最高位是哪一位?

30.梯形的上下底是按照方位还是按照长短?

答:对于长方形这种平面图形,一般都按照长短来命名。

对于梯形上底和下底的命名,人教版教材编写人员周小川(2019年12月26号富老师请教周小川)关于此题解释如下:如果梯形横着画时上面的为上底,下面的为下底。如果竖立着画,学生只要能正确区别出底和腰就可以了,因为能区分出底和腰的目的是为了以后学习梯形面积时,能正确画出高作准备的。

31.旋转和平移后得到的图形用画实线还是虚线。

答:画实线。中间有过程时画虚线,最后是实线、

32.求平均速度的问题的时候,算不算休息时间?

33.二成五写成二点五成还是二成五 ?七五折可以写成7.5折吗?

答:二成五,可以写成二成五也可以写二点五成。七五折可以写成7.5。

34.关于整除的各种说法?

答:如果A ÷ B=C(A、B、C都是不为零的自然数), 那么A能被B整除或者说 B能整除A,记作B∣A。也可说A是B和C的倍数,B和C是A的因数

35.在可能性中,摸红球的可能性最大的是?一个盒子里全是红球,算不算是最大?

答:算。一个盒子里全是红的。

36.新教材强调的是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但是遇到此类方程 “100-2x=27  100 ÷2x=2”时学生解决起来有困难,按照以前方法教会更好,怎么解决?

答:第一个方程100-2x=27没有争议,可按等式性质来解方程。争议在于第二个方程,本身第二方程100 ÷2x=2出的不严谨,严谨的应该是加括号或写成分数形式也就是写成100 ÷(2x)=2或100/2x=2。

一旦出现100 ÷2x=2这个不严谨的方程,如果学生把2x看作一个整体,那么方程的解x=25可以。如果学生把这个方程理解为100 ÷2×x=2,方程解x=0.04也可以。

1.表示物体个数的01,2,3,4……都是自然数。判断对错

2.过点ABC的垂线,所画垂线必须过A点吗?如,58页例二,过直线上一点画垂线到底怎么画准确?

答:这是一道争议比较大的问题。中学强调垂线段和垂线的不同。而小学四年级,由于学生小能感受到什么是垂直就可以,所以小学中画垂线时过不过点都可以,但必须画出垂直符号(这是关键)。如果有学生知道垂线段和垂线是不一样,并且画出过点就更好。但是如遇到画出河外一点到河边的最短距离时,一定不过点。

人教版教材编写人员周小川(2019年12月26号富老师请教周小川)关于此题解释如下:画垂线正常情况下,上下都应该画出头,但教材中画垂线是用三角板画出来的,如果画出头学生还要平移一次三角板,考虑到学生年龄比较小,就没有平移三角板也就是没有进行延长(没画出头),所以小学阶段画垂线时,画过点和不过点(出头不出头)都可以。  给上次答辨会上进行辩论的中学支教男老师点赞。

3.书4613题量角度数后,总结出:同弧所对的圆周角度数相等。总结的发现必须掌握吗?

答:能发现相等就行了。

4.63页13题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这是否也作为考点?

答:不介绍名称,知道相等就行了,不作为考点。

5.数学广角------优化问题是用列式回答还是语言叙述?

答:都可以。只要表述清楚就行

6.竖式计算的格式 。例如840÷12竖式中的最后的0写在哪里?

答:“0”写在4的下面

7.“梯形有一组对边平行”和“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对错?有何区别?

答:前半句对半句不对,后半句必须强调只有

8.数平行四边形时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吗?

答:算,因为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9.数角时,平角算不算?

答:平角也算是角。做此类问题做到:角的个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

 10.解答角的问题中,求角的度数是否需要标注角的名称(例如

答:可以。淡化不必要的形式,重视数学的本质。

答:只要学生能表述清楚,就都可以。

现在的啰嗦   还没有把零除外写进去

答:建议一定补充说明:标出0除外

14.测量角的度数单位是什么?

答:人教版教材编写人员周小川(2019年12月26号富老师请教周小川)关于此题解释如下:测量角的度数单位是度、分、秒。分别用“0”表示度、用“  ′ ”(一撇)表示分、用“ ″ ”(二撇)表示秒。

四年级数学教学参考书里说测量角的度数单位用 10角是不对的,以后再次修改教学参与书时这个错误能改过来。

15.商的最高位在哪里? 如,13.25÷0.05商的最高位在百位上还是个位上?或9.12÷24商的最高位在个位上还是十分位?3.25÷4.2商的最高位在哪个位上?

答:13.25÷0.05=265,商的最高位在百位上。9.12÷24=0.38,商的最高位在十分位上,3.25÷4.2≈0.774商的最高位在十分位上。

此类问题只针对商而言,不涉及被除数。

19.求时间的时候,单位名称是写小时还是写时?

答:写成小时。这样时刻和时间就不容易混淆。

    第二个判断题,也是大家争议最大的问题,经过大家讨论,认为小数除法写成这种连等的形式不严谨,判断〤。建议老师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要写成连等这种形式。 由于判断题经常出现争议,所以判断题已经逐渐退出试卷。

21.解应用题时,分步列式到底对不对?

22.甲乙两地相距450千米,汽车速度是75千米/小时,几小时到达?单位名称是写小时还是写时?

23.植树问题作为考试检测题目之中不

答:植树问题可以作为考试内容,至于出不出这方面的考题,由命题人而定。

24.面积为1公顷的正方形,如果边长增加200米,那么原正方形的边长可不可以直接利用100进行计算?

答:可以,因为学生只要能写出边长是100,就说明学生知道100米×100米=10000平方米=1公顷

25.有10个草果,两人轮流从中拿出一个或两个,谁拿走

最后一颗谁就获胜?如何写解题过程,怎样让学生最容易理解?

答:此题属于有余数除法,主要关注的不是过程而是策略。只要说明白就行。此题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3的倍数能整除的,后取有必胜的策略(1和2交替),如果有余数,先取出余数,这样就有必胜的策略。先因为1+2=3(个),10÷3=3……1

26.求图形面积和列式计算用不用写答?

答:应用题必须写答,图形面积的题写不写答都可以

27.直接写得数题:27+13=40万,还是400000?如何写?

答:都可以,一个是用万做单位,一个是用1个做单位。

28.最小的自然数是1还是0

答:最小自然数是0,因为是1993年计量法规定的

29.在数学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中涉及到了路程,时间和速度之间的关系,那么速度单位是不是一定要写成复合单位的形式?如果是,那如果工作效率呢?

答:速度单位如果写成复合单位最好、很完美,如60千米/小时。但是写出路程单位也算对。

27.过P点向三角形三条边分别作垂线?是实线还是虚线?直角符号标记标不标?是直线两端可不可以无限延长?

答:这道题是关于垂线段和垂线的问题,也是大家争议比较大的问题。由于此内容属于四年级的内容,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等因素,只要学生能对垂直有全正确理解就可以。所以学生在作垂线时画不画出头都可以。但要画出虚线,并标明直角符号。另外从河边一点画出离河岸最近的垂线,不能出头。

人教版教材编写人员周小川(2019年12月26号富老师请教周小川)关于此题解释如下:画垂线正常情况下上下都应该画出头,但教材中画垂线是用三角板画出来的,如果画出头学生还要平移一次三角板,考虑到学生年龄比较小,就没有平移三角板也就是没有进行延长(没画出头),所以小学阶段画垂直时,画过不过点(出头不出头)都可以。为上次答辨会上能够进行辩论的中学支教男老师点赞。

1.如:三年级有187人,四年有105人,两个年级约有多少人?列式时是187+105≈ 还是190+110≈ ;而三年级没有学四舍五入,又如何教学生把105看成110,还是把105这样的数看成100

答:都可以。淡化形式重视本质,但写成190+110=300,不能写成约等号。或者是187+105≈ 190+110=300

2.关于时间问题:例如从11201500经历了多长时间?如何正确以算式的形式表示出来。可以1500-1120=?结果又如何表示呢?

答:此题学生只要知道借1当60,就已经理解钟面上的问题,只要有道理,算出结果正确的就可以。如15-11=4(小时),4小时-20分钟=3小时40分

3.不规则图形移补后变成规则图形但仍有多余或减少的部分,可以用规则图形的周长公式来求吗?

}

2的32次方-1可以被10到20直接的某两个数整除,求这两个数,

我可以再问你一个问题吗可以啊2.求证;5的23次方-5的21次方能被120整除这个怎么做

你好厉害哇,谢谢,我还有一个问题,不知你可不可以一起解决你应该举一反三啊不是同一个题说说1.数学家发明了一个魔术盒,当任何数对(a,d)进入其中时,会得到一个新的数;(a-1)(b-2).现将数对(m,1)放入中得到数n,再将数对(n,m)放入其中后,如果最后得到的数是 (结果要化简)好吧还是谢谢您不客气,以后再联系恩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0能被10整除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