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坑口,据说是扒房子,从墙里扒出来的,帮忙看看怎么样?

“大虫乱起,狗头虎也乱起。”是浙东地区的一句俗语,比喻社会(或家庭)不安定,从上到下都开始乱套。

我们知道这句俗语里的“大虫”指的是老虎,但“狗头虎”指的又是哪一种动物呢?

那我们先从“狗头虎乱”开始说起。

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初,浙江东部沿海的温岭县霍乱流行,病死者无数,因为对传染病的恐惧,大家把装着尸首的棺材,抬到城外,不及深埋下葬,就匆匆逃了回来。“狗头虎乱”也是从这时开始的,它们成群出没,挖出棺材,啃食尸首。而当霍乱过后,“狗头虎”又空前猖狂,它们出没于乡里,咬死咬伤小孩无数。

“狗头虎乱”是真实事件,县志里也有记载。据老人们讲应该是发生在日本人烧杀抢掠温岭县沿海之后。所以那句“大虫乱起,狗头虎也乱起”的俗语,我怀疑它的出处就在这里,前半句的“大虫”可能是比喻比“狗头虎”还要凶狠的日本人。日本人杀人放火,“狗头虎”也乘机作乱,那个时期,时局极度动荡,老百姓在离乱中艰难度日。

传说“狗头虎”是非常多疑的,怕人。但当它们是一群的时候,遇见独行的人,会围上来,这个时候对于人来说,如果应对不当,是相当危险的。

下面我说一个真实的故事,是我外婆亲身经历过的。那是在解放初期,我外婆从温岭县松门镇去龙门列岛,当时松门和龙门诸岛无陆路相连,需要舢板在各岛间摆渡,到了第一个小岛,要下船步行穿过全岛,到下一个摆渡点,才能坐船去另一个小岛。那时有些岛上还有“狗头虎”,平时坐渡船的人多,大家一块结伴而行,遇见“狗头虎”也不会太怕。而那次从松门摆渡去龙门,就我外婆一人,上岛时遇到了“狗头虎”,而且不是一只两只,是一群。我外婆说,当时她就蹲下,拣起地上的泥块向它们扔了过去,“狗头虎”一见泥块飞过来,马上就跑了。

我很好奇,问她:为什么扔泥巴呢?扔石块不是更好吗?

外婆告诉我:“狗头虎”的心是泥做的,你扔泥巴它就会跑,扔它石头,它反倒可能会扑过来。还有,遇到狗头虎时千万别转身跑,一定要蹲下,手放地上,做出抓泥巴的样子。

这种应对方法有点奇怪,但在老辈人的叙述里又似乎非常有效。

最后,我还想说说“狗头虎”最令人不齿的凶残一面——食腐肉。

它们对人类下葬的尸体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听老人们说,以前山上有新坟被它们刨开过,棺木咬的稀烂,尸体被拖出,吃得只剩下脚筒骨。我还听说,在农村“狗头虎”对停在外面的棺材也会下手,几只“狗头虎”前赴后继,不停地用头去撞棺材板,直至棺材从长凳上跌落下来,它们再从棺木碎裂处拖出尸体……

所以当地就有死人下葬三天后“还山”的习俗。就是三天后,家属去山上看亲人的新坟是否安好, 有没有被“狗头虎”扒开......

我认为“狗头虎”应该是“豺”。

那“狗头虎”到底是什么动物呢?单从字面理解,这似乎是一种狗头虎身的野兽。据老辈人回忆,这种动物大小和狗差不多,头略小,体毛偏黄色,并有深色纵纹。“狗头虎”一般为群体出没,从这一点看出,它们和狼的生活习性相似,喜群居。但从体形和颜色来看,却可以排除是“狼”,因为狼比狗大得多,而且狼的皮毛呈灰褐色。

我翻过一些资料,像《温岭县志》、《浙江动物志》,里面对“狗头虎”是何种动物都语焉不详,百度上也没有“狗头虎”的百科词条。所以我只能综合我了解的一些线索做出一个判断,我认为“狗头虎”应该是“豺”。它们以南方有林的山地、丘陵为其主要的栖息地,是仅次于狼的第二大犬科猛兽。

至于“狗头虎乱”的出现,我认为也有环境破坏方面的深层原因,从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起,由于山林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狗头虎”失去了栖息和隐蔽条件,它们所赖以为生的野生动物数量日渐减少,捕食困难,迫使它们的活动范围向村落扩展,盗食家畜,甚至出现食人的行为。

解放后,人们又以害兽对“狗头虎”加以捕杀,致使这种动物在当地很快走向了灭绝。也许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狗头虎乱”正是这种犬科猛兽最后的疯狂。

豺:其声如犬,人恶之,以为引魅不祥。其气臊臭可恶。罗愿云∶世传狗为豺之舅,见狗辄跪,亦相制耳。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房子墙皮脱落看到红砖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