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上,人和人的差距究竟是怎样拉开的?

文|李源 · 主播 | 常浩

读过很多书,但是都忘了,读书的意义在哪里?

你好,我是李源。今天想和你分享:如何让你读过的书,成为你人生进阶的能力。

我身上被贴了很多标签:85后最贵的说书人、最年轻的知识大秘、罗辑思维最早的知识策划人、读书怪才......

不过,我更喜欢大家叫我“读书人李源”。

很多人都问过我这类问题:

读了很多人际沟通的书,但是情商一点都没有提升;

读了很多职场技能类的书,但一样都没记住,也不知道怎么用。

尤其是遇到这三类书时:沟通、心理学和投资理财,疑问最多。

其实这种书干货满满,看起来最好读。但因为以下三个原因,也是最难读的书

第一,方法太细碎,不成体系,读完了也记不住;

第二,所有的知识点好像都很重要,所以根本就抓不住重点;

第三,每项具体的方法只有一句话,没有什么案例,所以根本就懒得去实操。

所以你再认真地听课、记笔记,最后也是白耽误了功夫

读书读不懂、懂了不会用?

学会这一招,你能超越90%的人

其实这个问题我在大学期间就遇到过。

2010年的秋天,我正在准备研究生复试,如何在面试中化身「谈判高手」、一举搞定导师,成了当务之急。

为此,我读了不少关于谈判的书:《谈判力》《强势谈判》《谈判的艺术》《麦肯锡精英的谈判策略》《哈佛谈判术》等等。

但书里提到的方法,都没办法直接用在面试上

比如表达崇拜、设置底线、友好互利、循序渐进,这些都和我要去的面试一点关系都没有。每个人面试只有15分钟,我怎么和教授们「循序渐进」呀。

偶然间,我在图书馆翻到了19世纪奥地利外交家梅特涅的传记,爱不释手。

这位传奇人物的谈判「心法」,提炼起来并不难:积极谈判。即制造一种局面,让对方进入到你设定好的轨道,不给对方暴露出弱点的机会

但梅特涅用这个办法,竟然让弱小的奥地利主宰了欧洲的外交半个多世纪。

▲与拿破仑(左)在会谈中针锋相对

后来,我就按照这个「心法」重新思考面试的逻辑,提早准备。

在面试那天,进门后我就把自己本科期间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过的论文,给每位教授递了一份。

他们都觉得挺神奇,追着问我这论文是怎么设计的?谁指导的?怎么本科生还能发核心期刊呢?而且注释还都是英文、法文的,这也太奇葩了?

最后,整个面试过程完全是我在主导,而且气氛特别融洽,完全不是被刁难,而更像请几位老师吃饭聊天。

面试结束,我刚走出校门口,未来导师(现在是长江学者啦)的电话就到了,让我不要再去其他学校面试,就跟着他读书了

总之,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佛系面试”。

我是最后一个面试的,目睹了前面人面试出来后的“惨状”。

和我一起来的好多位同学,其实读书也都挺多的,只不过她们都被那些刁钻的问题难住了,还有哭着离开的。

说老实话,好多问题其实我也未必能答好,我只是没给教授们提问那些问题的机会

后来,我参加各种求职面试,用的都是同一个办法,而且我发现:越是在那种你处在相对弱势的谈判中,「梅特涅心法」就越是有效。

比如说几年前第一次见到前老板罗振宇。

通常一个职场小白,都会被面试官刨根问底。加上根本没有工作经验,也没办法证明自己适合什么岗位,最后只能任人宰割。

但是「梅特涅心法」再一次帮我扭转了局面:我依然是简单写了几本书的读书笔记,见面就聊节目怎么写,也不谈我要找什么工作。

面试当场就得到了罗振宇老师的赏识,特邀我担任他的“知识策划人”。

我策划的40多档节目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不到3年,我成了85后中“最贵的说书人”,受邀给众多集团的企业家们讲课,增值速度提升了10倍。

与罗辑思维的创始人罗振宇老师

记住场景才能活用成自己的

其实,读书抓不住重点、记不住知识点这些只是冰山的一角,在这下面还有一座巨大的冰山:你得从死记硬背的思维中解脱出来

我们最熟悉的是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学霸思维,永远靠死记硬背交答卷。英语是一个词一个词地背,理科是一条公式一条公式地背,文科是一句话一句话的背。

可答案是死的,要解决的问题是活的

就算你背下来《谈判力》的全文,见到面试官还是有可能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比如说高中的时候,我们班上很多理科学霸,为了写出高分作文,背了好多素材和名人名言,但文章却艰涩无比、毫无生趣,怎么都拿不到高分,还容易发挥失常。

再看看班上的作文大神,既没怎么旁征博引,举例子也不过是司马迁、李白和“感动中国”这些老案例。甚至有个同学不管什么题材都一律用司马迁举例子。

虽然你会觉得这样也太low了吧,但人家就是次次都能得高分。后来我注意观察,总结过他们写作的心法秘籍,简单说来四句话:

张爱玲的语感,《红楼梦》的格调,三毛的价值观,央视纪录片的句型

就在你跟着老师背课文时,他们却悄悄在书桌底下读三毛、张爱玲的全集培养语感和句式的美感。

他们的「心法」其实很简单:记住场景

我当年就用这个方法修炼,最后高考的时候,作文轻松拿到了满分

同样的,你在职场和生活中是跟具体的人和事打交道,更需要记住场景,而不是只记答案。

像《谈判力》这种方法书,里面提供的是答案,没有场景,所以你根本就记不住,记住了也不会用。

而梅特涅的传记,虽然没那么理论,没那么多高深的思考模型,但是每一个场景都那么鲜活,看完一遍就再也忘不了。

后来我就养成了一个习惯,但凡读到专业的方法书,我一定会找相关行业里面最顶级大神的传记配合着读,只有顶级大神亲自验证过有效的方法,才可以列入我的心法清单里面

这就像是左手倚天剑,右手屠龙刀,两者合一了,才能拿到里面的「武穆遗书」。

榜样身上有无穷的能量与智慧

走过这么多弯路,明白了这一点:如果你要学谈判技巧,为什么不直接跟着外交家、谈判高手学,而非要死记硬背那些知识点折磨自己呢?

试想有如此传奇人物做案例,配合着《谈判力》来读,有场景有故事有细节,你还愁记不住?

我的传记课程都是这样的:选一个领域最牛的人作为案例,提炼出他的心法,结合相关领域的那些专业书,对比着这些牛人人生关键结点或是某件具体事情上的决策行为展开解读

这样的课程,因为有故事、有场景,理解起来丝毫不费劲,你在实践这些「心法」时,就会事半功倍。

感谢十点课堂,让我有了这样一个机会。我们双方共同制作了《听读书怪才讲名人传记,收获影响终生的人生经验》音频课程。

我不想单纯地说故事——

而是要把历史和现实连接起来,把这些名家名人请下神坛,化身成你自己、你的父母、你身边的小人物。

看看这些智者的事业观、婚姻观,学习他们如何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做出选择与取舍,以及他们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例如——

人生选择上鲁迅从一个生活拮据的北漂,到一代文豪,不全是因为他的才华,还因为他面临该在大城市奋斗还是在小城市生活的难题时,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情感经营上面对徐志摩的冷漠和移情,张幼仪坚决地签了离婚协议,不是因为她也无情,而是因为她懂得及时止损,把坏的婚姻变成了自己的好学校,成为了人人歆羡的女Boss

我也不想单纯地解读拆解名人传记——

而是要把人物特性提炼出来,查理·芒格的高财商、宫崎骏的细节控...再与心理学、管理学等知识和现代人的生存现状结合起来转化为普通人也能用的思维方式和做事方法

我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提炼这些不平凡的人,他们人生细节的精华。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希望你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听到24个好故事,又能收获24个心法,陪你走过未来的路。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可以拖到文章底部,了解课程详情。我是李源,我们十点课堂见。

24期音频,每期40分钟

可永久回听,大人和孩子可终身学习

听读书怪才解读24部名人传记

一本人物传记都不到的价格

值得大人、小孩终身学习的「24部经典人物传记」

}

差不多同时加入职场的年轻人,都是怀着美好的向往和足够的动力去开始职场生活,每个人都想升职加薪,充满正能量,但为什么多年后这些人会逐渐拉开差距,有些人风生水起,有些人郁郁寡欢,或许他们间的差别就在于一个思维,我称之为“多一圈思维”

你身边是否有这样的故事发生:

两人都差不多时间进公司,大家业绩结果也差不多,为什么他升职了?肯定是靠拍马屁得来的。两人都差不多时间进公司,为什么老板就喜欢他?为什么别人都有好事轮到,就我没有?这样类似的情况很多,基本都可以归为一个情况:为什么干同样的活,他能得到老板的认可?当看到同龄人都混得比我好,我感觉很失落,只有跳槽或转行。

我们从老板的角度来看看这个问题,为什么用他不用你?

中国是个讲究人情和面子的社会,很多人把对方职场的升高加薪,都归咎于会拍马屁,归咎于他会做人,会搞关系,不会去拆解他的努力和付出,不会去认可他的能力比我强。

诚然会拍马屁在职场很重要,这一定是能起到加分的作用,但如果他没有其他价值,一切也都是水中花和镜中月,因为老板最主要的职责是对公司负责,对结果负责。

老板提拔或喜欢一个下属,不外乎二个原因:

我用着顺手凡事交代给他的事,他都能办好,并保证结果符合我的要求,我就喜欢用他。他不可或缺他在某一方面具有稀缺性的资源优势,对部门业绩贡献较大,我必须要留住这样的人。不管是哪个原因,说到底就是他有价值。

谁的价值越大,谁的机会就越多!

谁的价值越大,谁的收益就越多!

为什么看到同龄人混得比我好,看到别人升职加薪,我表面强颜欢笑,内心却苦笑不已?

这其实都是见不得人好的心理做作怪。

如果你是一个乞丐,你绝对不会去羡慕和妒忌一个百万富翁,但当你看到同样的乞丐朋友今天乞讨的钱比你多时,你就会产生一些不满的情绪。

心理学上可以归纳为“螃蟹效应”:当你在篮子里放一只螃蟹时,你必须要盖上一个盖子,才能防止螃蟹爬出来。

但当你篮子里放了一群螃蟹时,你无需放盖子,因为当有一只螃蟹想爬上去的时候,其他的螃蟹就会用钳子把他拉下来。

如果你始终都是用这种心理去对待职场的时候,你的前路注定是一堵墙。

如果想要拆除这堵墙,可以试试刚才上文说的这个思维“多一圈思维”!

这个思维来源于这个故事:德国人一向以做事严谨认真著称,人们发现他们在制造汽车,给汽车安装轮胎时,喜欢比操作规范要求的还多拧一圈,而法国人一向以浪漫著称,他们在安装轮胎时就喜欢少拧一圈,久而久之,就造就了德国汽车和法国汽车的品质差别。

身处职场的人们,请用“多一圈思维”代替“螃蟹思维”,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去行动。

拆解对方的行为过程-多一圈看同事看到别人某件事做的比自己好,或者某件事得到老板好评时,除了看结果以外,多去看看他的行动是什么?看看他中间做了什么事?看看他的做事思路是什么?

当你把对方的过程逐一拆解后,相信你就不会只认为他就是运气好,或者他只会拍马屁等这样武断的判断了,相信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能拆解的越细化,对自己的帮助也越大,为了这个目标,有时可以很诚心的去向对方请教下一些细节,在职场永远不要只顾自己低头拉车,还必须学会抬头看路。

比如当你看到某同事和你都同样完成了指标,但老板为什么更欣赏你同事?

你就需要去拆解同事的过程,他除了结果以外,是否做了一些你没做的事情,比如:

他每天和老板沟通进度,让老板随时掌控。他除了这个结果外,还关联了其他项目,让老板有意外收获。他为了完成结果,善于调用同事或跨部门的合作,让老板觉得他有团队主义。他对外更多宣称老板的帮助对结果至关重要,让老板更有面子。所有这些都是想搞清楚对方做了哪些努力,做了哪些比你多一圈的努力,以便可以更好的学习和提高自己。

懂换位思考-多一圈看老板当你接受某个任务时,第一时间要做的就是换位思考,想想老板让你做这个事,他除了想要这个结果外,他还会关注什么?他还需要什么?

当然要达到这个效果,你必须通过和老板的沟通来明确他的需求,只有明确的目标以后,才可以去思考下一步的行动,才有可能做出超过老板预期的效果。

比如老板对你说:下周公司要开会,你帮我做一套汇报的PPT,模板和数据我发给你。

如果你只回复一个OK,并简单的把给你的数据填入PPT模板里面,显然是不够。

这时的你一定要多问老板几个为什么,比如:

1:最晚什么时候交给你?

2:这次参会人员有哪些?

3:重点想突出哪方面的业绩?

只有当你能了解到更多老板的需求后,你才可以去落实这个任务,至于你要把结果做到符合老板预期还是超过老板预取,都可以自己掌握。

刨根问底 拆解目标-多一圈对自己当你准备开始某件事情时,拆解目标很重要,对自己刨根问底式的问为什么,把目标变成更多可以跟进和量化的小目标,这样思维模式有利于自己去接受更大目标的挑战。

对自己严格的要求,对自己一步步的目标分解,拿出一种死磕自己的精神去工作和做事,你的成功概率会大大增强。

比如你是自媒体新手,目标是在百家号开通原创,那你就必须刨根问底的拆解目标:1.每天看多少行业优秀人士的文章?

2.每天写出几百字的文章?

只有通过对自己细化目标分解,对自己提出更高的明确要求,才能一次次的完成阶段性的目标,最终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从一壶冷水到沸水是需要时间去一点点加热的,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发展规律,所谓欲速则不达,只有符合规律,尊重原则,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职场更是一场马拉松,今天的多拧一圈或许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当你每件事,每个行为都本着多拧一圈的想法去落实时,你和同伴的差距也在慢慢的拉开。

人和人的差距,必定是你做了其他人没有做的事情!

}

龟兔赛跑的故事我们从小听到大,一只自以为是的兔子,因为睡懒觉,输给了能力“欠费”的乌龟。职场上,这两种人都让老板很头疼。兔子型员工聪明能干,但偷奸耍滑、自以为是。乌龟型员工能力不行,但认真努力,态度特别好。要态度还是要能力,永远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过去,我比较喜欢和兔子型员工一起工作。特别是在我们公司这种工作强度很大的地方,每个人都忙得晕头转向,想要跟上大部队的节奏,基本只能靠自学成才。聪明机灵是个得天独厚的优势。

可后来遇到一个名校毕业的男孩,我的想法就改变了。

这个男孩做事能力超强,速度超快,同样一件事,别人做两三天,他可能一天就做完了。可是,剩下的时间里,看着同事们加班加点地熬夜,他就坐在办公室里玩手机。偶尔有同事试探地找他帮忙,他要么糊弄着干一点,要么根本不理。

这个同事就这样轻轻松松地干了几年,升职的名单上始终没有他。他怒了,跑去找老板理论,以他名牌大学高才生的背景,卓越的能力和表现,凭什么不给他升职。

老板一句话就把他怼了回去:“你的能力能当组长,可你的态度只能当个组员。”

能力再强,也无法弥补态度的短板。因为一个人的成就常常取决于他愿意做多少,而不是他能做多少。态度决定行动,行动决定命运。

这些年,我见过很多聪明的人做着蠢事,也见过很多不那么聪明的人做着聪明的事。

前两天,一个辞职创业的同事姐姐在朋友圈里发了一张年会照片,一个小姑娘站在她旁边,旁白是:恭喜我们新副总。

新副总?我挺惊讶的,这个小姑娘我认识,腼腆羞涩,说话磕磕巴巴,更夸张的是,她的第一份工作是我们这儿的客服。客服是个技术活,不仅得会说话,还得懂得临场应变,不好干。所以,当时我就跟同事说,别太为难小姑娘,我都替她捏把汗。

可没想到,不到三年,她就当上了客服部的一把手。我忍不住给同事发微信八卦,同事跟我说了一件事儿。

有一次,一个五十多岁的阿姨打电话退货。销售员忽悠了人家一通,害得阿姨买了一堆没用的东西回家。这种顾客其实也好打发,连快递都不会寄,你就把退货流程往复杂了说,说着说着,她就不想退了。

可这小姑娘偏不,给人家把退货流程说得明明白白,连快递都帮人叫了。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但大家都不知道,直到老板的朋友找她退过一次货,才忍不住称赞这姑娘太热心了。

其实,整个客服部里,比她伶牙俐齿、头脑灵活的人比比皆是,可有些人接待客户反馈的态度就是表面热情,内心冷淡,心思都是两个字:拖着。把顾客拖疲了,也就认栽了。可一直这样的话,公司估计也就悬了。

说起这个小姑娘,同事忍不住感叹,见的人越多,越觉得态度比能力重要。一个人拥有多少和你没关系,只有那些愿意为你付出的,对你来说才有意义。

职场也是同样的道理,就算能力再强,不肯付出,偷工减料,上班比谁都懒散,下班比谁跑得都快,这样的人,真的不值钱。

有时候,人特别糊涂。我们愿意花大价钱提高自己的智商、情商,也愿意费尽心思地去做大项目,认识大人物,可却常常忘记一个简单的道理,态度也是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

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话,我觉得特别有道理:你现在的态度,决定十年后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能力代表现在,态度代表未来。进退之间的差别就取决于一个人的态度。

没有好的态度,能力会与日俱减。但只要态度积极,能力差也早晚能够得到改进。

我一直觉得,能力强本身是件好事,但有时,恃才傲物真的会拖后腿。理由有二。

首先,人和人之间智力上的差别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大,就在你自鸣得意的时候,那些你曾经看不上眼的人可能已经迎头赶上,龟兔赛跑就是最好的诠释。能力这种老本,吃不了太久。第二,靠聪明取胜这件事儿,本身就不靠谱。无数天才都告诉过我们,这个世界根本没有天才,你以为的天赋,不过是别人锲而不舍的态度。

曾经有个前辈跟我说:你做的每一件事都不会白做的。有些事看上去可能没什么立等可取的价值,但叠加在一起就是你的态度。态度这东西千金难换,多少老板有钱也买不来一个愿意用心工作的员工。

可是,一个人是不是用了心,其实很明显。工作越久,你越会发现,用心才是金字招牌。

把实力留给自己,把态度留给世界,才是一个人深到骨子里的智慧。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真正拉开人与人差距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