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一份‍假‍工资流水要多少钱

<article>
<section>
class="ql-block"&gt;展开405医院63年的历史长卷,有33年是在大山里的405医院写就。几代人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留在了这里。我多么想把它的故事,全部装进去。多么想把医院曾经的前辈们和战友们,尽量的去刻记。未来,当我们记忆逐年减退时,看到名字也许还能想起。拿起拙笔,继续穿越回去,寻找我那记忆里的故事。&lt;/p&gt; 医院进山
&lt;p&gt;1958年4月,我们医院的老前辈们,满怀喜悦和憧憬,开始了热热闹闹的大搬家,从蓬莱古城的民宅里,搬迁到蓬莱北沟大山里,那座苏式建筑医院大楼。大楼正面映进眼帘的是八个醒目的大字“&lt;b&gt;团结紧张,严肃活泼&lt;/b&gt;”。&lt;/p&gt; &lt;p&gt;建院时,花坛的中央,耸立着领袖毛主席大理石雕像。&lt;/p&gt;
&lt;p&gt;那时候,国家还是贫穷的,老百姓生活水平还是低下的。在蓬莱北沟镇上口沟的大山里,突然一座雄伟壮观的大楼拔地而起,轰动一时。听老同志们多次讲起当年,方圆几十里的老百姓,都高兴的赶来观看。开眼啦,“真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呀!”
那热闹的场面,就像农村赶庙会似的。甚至连裹着三寸金莲小脚,不能走远路的老太太们,也坐着农家的手推独轮木车,让家人们推着赶来观看。当年,我们医院这座大楼,真是名声大噪,出尽风采。&lt;/p&gt;&lt;p&gt;&lt;br&gt;&lt;/p&gt;&lt;p&gt;医院的到来,让周围村民们受益匪浅,看病住院、生孩子、看电影都方便了。就因家门口有个繁华的军队医院,村里的小伙子们,连娶媳妇也有了绝对优势。&lt;/p&gt;
“工字”形大楼。大山里这座洋范十足的建筑,是1956年,请来苏联专家设计的,父亲自始自终与苏联专家一起,参入了山区勘探选址、大楼图纸的设计,组织建筑施工全过程。当然,50年代的苏式建筑楼房,与现在高耸入云的高楼大厦,显然不在一个档次啦。&lt;/p&gt;&lt;p&gt;&lt;br&gt;&lt;/p&gt;&lt;p&gt;医院“工字”形的大楼内,有三段坡形宽大的楼梯,尤其第二段,那排大玻璃窗采光极好,最高的窗户约三米高?第三段坡梯旁,自上而下有四个房间,最高的小间是破伤风病房。梯面设有条条防滑线,推送病人的担架车,可以双车同行,无障碍的盘旋而上,推送到二楼的病区。另外,有两个阶梯状的楼梯。&lt;/p&gt;&lt;p&gt;&lt;br&gt;&lt;/p&gt;&lt;p&gt;当年,405医院为了战备需要,其建制为三个医疗所
:&lt;/p&gt;&lt;p&gt;&lt;b&gt;一所:&lt;/b&gt;囊括科室最多,有大外科的颅脑、胸外、普外、烧伤、泌尿、骨科…;还有妇产科、五官科、眼科、口腔科、手术室。总之,与手术刀有关的科室,都归属于一所。&lt;/p&gt;&lt;p&gt;&lt;br&gt;&lt;/p&gt;&lt;p&gt;一所位置:位于“工字”楼前排的二楼,是大楼最佳的位置。最东头就是手术室,中间是医生办公室,推开外门就是独一无二的大阳台,夏夜里,大家喜欢聚在这儿纳凉,听听有趣的侃大山。&lt;/p&gt;&lt;p&gt;&lt;br&gt;&lt;/p&gt;&lt;p&gt;前楼的视野非常开阔。远看是重叠的山峦,东看是医生训练队的校园、大礼堂。正前方耸立着白色大理石的毛主席雕像、医院大门外的石桥、河对岸的公交车站、传染科院落。西看是新建的门诊大楼…。&lt;/p&gt;&lt;p&gt;&lt;br&gt;&lt;/p&gt;&lt;p&gt;“工字楼”前排的一楼,东边是检验科、药房;西边是放射科,理疗室的所在地。楼前绿化的很好,栽满了塔松、翠柏、冬青…,楼前的好景致,常是战友们照相取景喜欢的地方。&lt;/p&gt;
&lt;p&gt;这是医院搬迁二十多年后,“工字楼”旧址的俯瞰摄影。可以看到“工字楼”后排的东边,多出一排红瓦房。那是1978年新建的现代化手术室,第一回有了窗式空调,看片灯等。记得当年,开国少将,总后勤部副部长张汝光,曾经来我们医院视察,走进我们的新手术室,还表扬我们手术室在全军,是属于上乘的。&lt;/p&gt;&lt;p&gt;&lt;br&gt;&lt;/p&gt;&lt;p&gt;后山崖上的新手术室,有空中长廊与“工字楼”二层相通,新手术室竣工后,1979年大外科从前二楼搬到了后二楼。最佳位置的前二楼,成了外二科的领地(五官科眼科妇产科)东头的老手术室,变成了妇产科,最大的手术间改成产房,连吊顶的老手术灯,也留给了产房。唯一不变的就是我,还坚守在老位置上,工作了二十多年,只是从手术室护士长,变成了妇产科医生。&lt;/p&gt;
&lt;p&gt;&lt;b&gt;二所:&lt;/b&gt;是大内科的所在地。位置在“工字”楼的后面一排,环境比前楼安静许多。诺大的医院,四通八达,没有院墙。走出后楼门口几步,眼前就是石头垒砌的陡峭山崖。那一溜偏阴的山崖上,却栽种了长长的一排连翘,每到春天的3~4月份,那排连翘就先叶开花了,一眼望去,一片灿灿的金黄色,串串的黄色小花,在枝条上随风摇曳,非常艳丽。楼后这条水泥小路,向东通向的病员灶,向西通向高干楼小院。站在这山崖上,后楼的护士办公室、治疗室,一览无遗。我的战友说起,在值夜班时,她是从来不看后窗的。&lt;/p&gt;
&lt;p&gt;&lt;b&gt;三所:&lt;/b&gt;就是传染科。坐落在小河的对岸,大山的脚下,是一组红瓦青石垒盖的平房,两排错开。前排稍长,是肺结核病区,其病区西端有间特殊传染病房,与结核病区之间还有门隔断;后排短小,是肝炎病区。把两个病区连接起来的走廊,是医护办公的清洁区。大院有一圈围墙,有两扇高大的铁栅栏门,病人不可以随便出院门。一条宽宽的山路,绕过传染科的后山,盘旋而上,能直达大王山下的草店村。&lt;/p&gt;&lt;p&gt;&lt;br&gt;&lt;/p&gt;&lt;p&gt;
&lt;p&gt;“工字楼”病房大楼东头,有栋青石灰瓦垒盖的“L形”两层大楼,墙面镶嵌着“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一楼曾经是医院的老门诊部、病案室、图书馆、医务处。二楼曾经是五官科病区,病理室也在二楼。后来门诊部搬到新门诊楼,一楼改成内一科病区。“L形”大楼前有一排整齐的法国梧桐树,还有令人喜欢的丁香树,每到5~6月份,树上的丁香就开花了,那一串串紫色的、白色的丁香花,不仅花美,而且味香。当微风吹起,你经过大院,老远,就闻到一股淡雅的花香味。真是香随风吹,风送香到。打开二楼的前窗,那丁香树的花枝,探近了女兵们的脸庞,真是香气袭人呐!&lt;/p&gt;&lt;p&gt;&lt;br&gt;&lt;/p&gt;&lt;p&gt;“L形”青石大楼对面,就是医院雄伟的大礼堂,它靠近小河的岸旁。&lt;/p&gt;&lt;p&gt;&lt;br&gt;&lt;/p&gt;&lt;p&gt;
class="ql-block"&gt;1969年底开始,医院又继续东扩,建盖了济南军区第四军医训练队的校园。一批批由部队选送来的学员,在这里勤奋学习,为梦想插上了翅膀。迈上水泥坡道就进了校园,迎面就是大大的篮球场,那一层层的青石台阶算是看台吧,台阶上就是学员们的食堂。南面是宽阔的大教室,再往南走,就是队部和教员的办公室。操场北面几栋青石房子排列整齐,那是学员们的宿舍区,宿舍东边与王李村只是一墙之隔。操场北边有个开放的洗刷间。其后面就是病员灶的两排宿舍,与军医训练队相邻。&lt;/p&gt;
&lt;p&gt;新盖建的门诊楼三层,地下一层,地上两层。地下一层是药房仓库等,地上两层是门诊部。记得五官科、眼科、口腔科、妇产科、特诊科、都在顶楼。&lt;/p&gt;&lt;p&gt;&lt;br&gt;&lt;/p&gt;&lt;p&gt;那个年代,还是唯成分论的,讲阶级斗争的。看病的患者,也要查看其出身,需要有村里出示的证明,没有证明书的大红印章,门诊就不给挂号。&lt;/p&gt;
&lt;p&gt;&lt;b&gt;办公区:&lt;/b&gt;&lt;/p&gt;&lt;p&gt;医院机关办公区,位于医疗区和生活区之间。有一条长长的主干水泥路,贯穿医院东西,路边的高台上,有一排枝叶茂密的木槿花树丛,常有朵朵粉红色的木槿花,在绿丛中美丽的绽放。花丛后有一排青石灰瓦的平房,早期功能颇多。从西向东,有军人服务社、军需仓库、医院小会议室、院务处、政治处、院长政委们的办公室。其后面的小平房,是电话班的所在地。&lt;/p&gt;&lt;p&gt;&lt;br&gt;&lt;/p&gt;&lt;p&gt;
&lt;p&gt;还是70年代,上级拨款,在“工字楼”西头的山崖下,又加盖了一栋灰色的两层小楼,是医院的高干病房。当年这座安静隐蔽的小院里,松柏翠绿,鲜花艳丽,战友们喜欢在这花丛里拍照。内科挑选出优秀护理人员,王荣继、徐敬坤等,在此工作过。当要塞区正军撤编以后,高干小楼的功能转变了,成为院领导和机关三大处的办公楼。&lt;/p&gt;&lt;p&gt;&lt;br&gt;&lt;/p&gt;&lt;p&gt;
高干科小楼旧址&lt;/p&gt; &lt;p&gt;&lt;b&gt;生活区:&lt;/b&gt;&lt;/p&gt;&lt;p&gt;一排排的宿舍,按地形的坡度,排列在三大板块阶梯状的区域内。在宿舍区前方,有公共浴池、理发室、大操场、发电房、汽车班、电影组、家属工厂、士兵灶、中灶、幼儿园…。&lt;/p&gt;
&lt;p&gt;最西头,是女兵集体宿舍楼,全院所有的单身女兵们,都在此居住,故大家戏称为“姑子楼。” 高大的围墙外面,就是那条清澈的小河,河对岸这条沙土马路,是405医院唯一通向外面的大路,蓬莱每天发一趟公交车必走之路。&lt;/p&gt;&lt;p&gt;&lt;br&gt;&lt;/p&gt;&lt;p&gt; “姑子楼”旧址&lt;/p&gt; 医院外环境
&lt;p&gt;我们405医院,就在蓬莱北沟镇上口沟,有美丽的群山环绕,有一条清澈的小河,由东方而来,沿着山沟沟,绕着小村庄,途经医院,欢快的流淌。一个个小村庄,依水而居,东方位置最高的是高家村、依次排列是吕冯村、王李村、405医院、大李家村、赵家村、姜家村,小河流到了姜家村时,那大大的水库早已经敞开了怀抱,把源源不断的河水拦截住了。在雨水旺季时,姜家水库里碧波荡漾,竟可以划桨行船。一湾碧水也是周围村里的孩子们、青壮年们,游泳纳凉的好去处。&lt;/p&gt;
&lt;p&gt;我们的医院就位于王李村的最西端,而这条小河,却把医院病区分割成了两片,传染科与后来建设的同位素室与解剖室,坐落在小河的对岸。&lt;/p&gt;&lt;p&gt;&lt;br&gt;&lt;/p&gt;&lt;p&gt;听老同志说起医院刚搬来那些年,门前这条小河,平日里温顺可爱,也是女兵们玩耍的好去处。河水中摆的几块石头,踩着就可以过河。可到了雨季,河水暴涨,急流汹涌,两岸交通中断,传染科病员吃饭都成了大问题。河北岸站着投掷馒头的炊事员,河南岸站着双手接馒头的传染科医护人员,没有接住的大馒头,掉到河里顺水漂走。最终建造好了一座平整的石桥,把河两岸的病区连接起来,彻底改变了每逢雨季,传染科病员生活与医疗受困的尴尬局面。&lt;/p&gt;
&lt;p class="ql-block"&gt;医院与周围几个小村庄,是几十年的老邻居了,从村干部到村民,互相都熟悉,因为他们要来医院看病买药、住院、生孩子。老同志甚至张口就能喊出老乡们或小孩子的名字。医院与村里的乡亲们,相互间有着深厚的友谊。&lt;/p&gt;&lt;p class="ql-block"&gt;&lt;br&gt;&lt;/p&gt;&lt;p
class="ql-block"&gt;各村都有自己的卫生室和赤脚医生,每个村庄的赤脚医生,都得到我们医院的培训。还记得外科女兵刘玉芹,被派去教赤脚医生针灸治病,她走遍了周围村庄的医务室,讲中医针灸手把手去教,真是军民一家亲&lt;/p&gt;&lt;p class="ql-block"&gt;&lt;br&gt;&lt;/p&gt;&lt;p
class="ql-block"&gt;住在山沟沟里,出门就是大山。每年的麦收季节,秋收季节,抗旱时节,我们全院工作人员,除了值班的,会集体列队去参加助农劳动。到大山上帮助村民们割麦子、刨玉米、挑水抗旱,医院里的男同志,真有干农活的好手,麦子割的快,玉米刨的准,一锹一棵。正当大家干的热火朝天,汗流浃背时,村里的农家大嫂,肩上一条扁担,挑着煮好的绿豆汤或高粱汤,手提一篮子陶瓷碗,登山爬坡来到了地里,给大家送水来了。我们也放开肚子喝,好好解个渴,男同志喜欢桶底那软烂的绿豆花,来上半碗,它也能增力气,助农劳动密切了军民关系。&lt;/p&gt;&lt;p
&lt;p&gt;山沟里最美的季节,就是春天与秋天。每年春暖花开时,医院周围的大山里的果树林,枝条上相继冒出一串串圆圆的花蕾,这是春天的宠儿。就几天的光景,当杏花雨纷纷撒落之时,桃花与梨花又粉墨登场,交替上演着色彩斑斓的春花秀。粉白色的杏花、粉红色的桃花、白色的梨花、红白相间的苹果花,陆陆续续相继开放,像一块彩色的画板,点缀着林间与山峦。&lt;/p&gt;&lt;p&gt;&lt;br&gt;&lt;/p&gt;&lt;p&gt;到了金秋,地里庄稼成熟了,各个村子的果园里,也飘出诱人的果香。各种苹果、黄梨、葡萄等也该采摘下树了。我们405医院,其实就坐落在大山苹果窝窝里,那个年代采购其他物质匮乏,可就是不缺水果!医院在山沟里待了三十多年,大家最不缺的就是水果宴。&lt;/p&gt;
class="ql-block"&gt;1958年,从北京海军总医院调来了外科骨干,王毓周主治医生。&lt;/p&gt;&lt;p class="ql-block"&gt;组织上选派出一批优秀的部队“调干生”,去军医大学深造,有:第二军医大学毕业的刘兴时、侯毓礼、姜洪志、覃明通…。原齐齐哈尔医学院毕业的齐志彬、丁培琪…等。&lt;/p&gt;&lt;p
class="ql-block"&gt;医院广纳人才,在不同的时期,来了一批又一批老牌的医科大学生:王有声、王云阶夫妇(辽宁小堰河医学院毕业)于1948年3月入伍参军;王在荣、马素明夫妇(长春第一军医大学毕业);廉茹藴(中国医科大军医班毕业);焦卞(哈尔滨医大军医班毕业);刘超寅(第四军医大学毕业)……。&lt;/p&gt;&lt;p
class="ql-block"&gt;1964年毕业第二军医大学药学系的侯毓礼药剂师,1977年参加全军军医学校教材《药理学》编写。1978年参加总后卫生部组织的《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第二版编写。是405医院第一位去参加著书的作者。在1984年,获全军科学技术四等奖一项。&lt;/p&gt;&lt;p
class="ql-block"&gt;&lt;br&gt;&lt;/p&gt;&lt;p class="ql-block"&gt;厚厚的《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是全军医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执行的。每个医院,每个科室,办公室里是必备的。每当我们在工作中遇到不解和难处,而翻阅这本书时,对著书的前辈们充满了崇敬之情。&lt;/p&gt;&lt;p
class="ql-block"&gt;&lt;br&gt;&lt;/p&gt; &lt;p&gt;&lt;br&gt;&lt;/p&gt;&lt;p&gt;王毓周前辈回忆说,“当年我们长山要塞分配来的医科大学生,比济南总院的数量多。医院内科、外科的老大学生,专业功底深厚,在那段时光里,几乎与济南军区总医院比肩了。早期的内科,王有声就能熟练的做肝脏穿刺术了。”
&lt;p&gt;为尽快解决海军医院护理人员不足的问题。1959年12月,医院开办了首届护士训练班。在胶东黄县一带,招收了37名青春靓丽的女学生,入学培训,1960年11月参军入伍,到1962年1月18日毕业。&lt;/p&gt;&lt;p&gt;&lt;br&gt;&lt;/p&gt;&lt;p&gt;据王秀玉前辈回忆:她们毕业之际,正赶上蒋介石叫嚣要反攻大陆。因此,我院只留下9名学员:王淑荣、王秀玉、王翠荣、徐基莲、唐秀华、陈慕琳、孟桂雫、吴芳文、张荣,在本院工作。其余学员全部轻装,领发了干粮袋,乘车到淄博周村148野战医院待命,准备到福建沿海前线参战。后来台海形势缓解了,28名女学员却没能再回要塞,被分配到济南军区其它医院工作了。&lt;/p&gt;&lt;p&gt;&lt;br&gt;&lt;/p&gt;&lt;p&gt;这是我们405医院,首届培训出来的护理骨干。也让军区领导和兄弟医院,见识了我们医院的师资力量。&lt;/p&gt;&lt;p&gt;&lt;br&gt;&lt;/p&gt;&lt;p&gt;
class="ql-block"&gt;1960年5月4日,海军内长山要塞区,又改回了陆军,与军委海军脱钩,称谓内长山要塞区,隶属于济南军区管辖,正军级建制,下设三个守备区,都是师建制。包括大钦岛一守备区,北长山二守备区,蓬莱三守备区。&lt;/p&gt;&lt;p class="ql-block"&gt;&lt;br&gt;&lt;/p&gt;&lt;p
class="ql-block"&gt;从此以后,第405医院这个番号,再也没有易主,尽管海军部门曾几次想撤回此番号,不知何故,始终没能实现。405这个海军医院番号,永久的留在了陆军序列,我们继续沿用到最后一刻。哈哈…缘分呀,它陪伴了我们几十年,真是“从一而终”。&lt;/p&gt;&lt;p class="ql-block"&gt;&lt;br&gt;&lt;/p&gt;&lt;p
class="ql-block"&gt;随着时间的变迁,医院的硬件建设,软件建设,发展的越来越好了,医院建设跨入了快车道。各个科室都建全了,专业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医院拥有这批得力医疗骨干,框架撑起来了,羽毛也逐渐丰满起来,为医院建设的强劲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团建制的第405医院,还是内长山要塞区第一院、第二院的上级医院。&lt;/p&gt;&lt;p
class="ql-block"&gt;到了1964年11月,405医院编制床位增加到300张,人员285名。不难看出,济南军区有关部门明显的倾向性,要把405医院重点配备起来,目的就是:&lt;b&gt;尽快加强医院的总体实力,高质量的建设医院,为京津门户的海防建设,做好服务保障。&lt;/b&gt;&lt;/p&gt; 队伍雄壮
&lt;p&gt;自19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来到405医院的医学生们,不少是1962年考入大学,虽然在大学的后期,经历过了社教和文化大革命,学完理论课的他们,依然有很高的才气和专业素养,医生队伍里的才子层出不穷。如:第四军医大学,先后毕业的谭成峰、樊宝昌、马国芬、陈桂荣、郭景瑞;山东医学院毕业的丁建训、付春生;第二军医大学62级毕业的周定标、沈稚舟、胡惠民、吴永良、徐学良;济南军区军医学校毕业的刘国超、王修林、梁恩信…等等。&lt;/p&gt;&lt;p&gt;&lt;br&gt;&lt;/p&gt;&lt;p&gt;长山要塞卫生队,来405医院进修的第二军医大学62级学员有:周士发、王学敏、李继强、李至贤、徐学康。&lt;/p&gt;&lt;p&gt;&lt;br&gt;&lt;/p&gt;&lt;p&gt;尤其是上海二军大的四位医科大学生,周定标、周士发、沈稚舟、胡惠民,多才多艺,大家私下里戏称他们为
class="ql-block"&gt;1968年1月至3月,济南军区卫校,又有两批毕业的学员,先后加入405医院的护理队伍,有:田红光、贺玉珍、纪恩美、林国香、吕素荷、王淑兰、迟万菊、彭小平、王支、江海玲、刘桂香、张丙珍、张风珍、张竹卿、姜天录、李相成、李传善、李春华……。&lt;/p&gt;&lt;p
class="ql-block"&gt;还记得在大外科,素有“舞蹈家”之称的王支大姐,和我们聊天时,还笑着说起当年她们毕业分配之事。她与几个女学员去打听带队的干部,问:“405医院在哪里呀?那里怎么样呀?” 带队的干部告诉她们说:“405医院就在渤海湾,那里是蓬莱仙境。医院门前有一条小河,山上鲜花盛开,很美!” 大家听了都高兴极啦,“那是个美丽的地方!”
&lt;p&gt;1968年参军,第一批到405医院的,是革命老区红色沂蒙来的女兵,有成昌文、高峰、卢克华、岳增芹、牟善平、战立华、刘崇彩。&lt;/p&gt;&lt;p&gt;&lt;br&gt;&lt;/p&gt;&lt;p&gt;同年参军,第二批到405医院的女兵,是部队子弟,有曹新莲、杨秀叶、张世英、张碧兰、孙纯敏、孙新荣、孙俊生、杜凌云、刘云华、李凤芝……。&lt;/p&gt;&lt;p&gt;&lt;br&gt;&lt;/p&gt;&lt;p&gt;
class="ql-block"&gt;小69入伍到405医院的兵,都是部队子弟,北海舰队占多数。有:郭壮勇、王荣继、孟涛、倪秋玲、佟丽华、蒋湘江、汪广芝、李爱华、宋瑞娟、孙蓉贞、高瑛、程红、杜军、石建平、刘玉爱、刘继红……。&lt;/p&gt;&lt;p class="ql-block"&gt;&lt;br&gt;&lt;/p&gt;&lt;p 内科全体医护人员合影&lt;/p&gt;
&lt;p&gt;很喜欢这张老照片,因为它是405医院建成后的原始模样,很有时代感。大院中央,耸立着伟人白色大理石雕像,大楼的中央墙壁上,镶嵌着毛主席的头像和六面红旗。摄影者很有趣,竟把这张合影拍成了军民一家亲了。&lt;/p&gt;
&lt;p&gt;说起医院里的马蹄灯,真是故事多多。往前讲,医院的老前辈们,在历次革命战争中救治伤员,手术中照明是离不开马蹄灯的。丁培琪副主任给我讲过一段往事,淮海战役期间,他是15岁的小兵,战场抬下来的伤员太多了,手术一台接一台就是做不完,几乎昼夜不停,有的伤员等不到手术就死亡了。极度困乏的小兵打盹了,马蹄灯也照偏了。手术台上忙碌不停的父亲急了,抬腿就是一脚,把小兵踢到桌子底下去了。赶紧爬起来揉揉眼睛,继续举起马蹄灯。丁副主任每次说起这段往事,都让我对战场上废寝忘食、争分夺秒的抢救战友生命的前辈们,肃然起敬。&lt;/p&gt;&lt;p&gt;&lt;br&gt;&lt;/p&gt;&lt;p&gt;医院搬进了大山里,近十多年的时间里,是没有长明电的。虽然建了发电房,主要保障白天的医疗用电,早晨7点发电,晚上9点准时停电。老前辈们的马蹄灯,还不能退场呢,还要继续传承。医院值夜班的护士,还要继续提着马蹄灯工作。记得上晚班的卫生员,每晚都要协助小夜班的护士,把那堆被熏黑的油灯、马蹄灯的玻璃罩全部卸下来,仔细擦拭干净,个个灌满煤油。夜晚,整个病区的照明就靠它们了。&lt;/p&gt;
&lt;p&gt;那个年代,战备观念很强,阶级斗争观念也很强,也包括大山里的部队医院。夜里,我们都会肩挎着步枪,轮流巡逻站岗,虽然枪里并没有子弹,依然警惕的竖起耳朵,瞪大眼睛。远远望去,整栋医院大楼是黑洞洞的,阴森森的,“工字楼”的前后偶有几个窗口,能看到暗淡的光亮。走进大楼病区,长长的走廊地上,只分放着几个马蹄灯,为黑夜里的病区提供照明。值夜班的女护士,在办公桌上点着一盏煤油灯,作为陪伴和壮胆。&lt;/p&gt;&lt;p&gt;&lt;br&gt;&lt;/p&gt;&lt;p&gt;50~60年代,值大夜班、小夜班的护士非常辛苦。在我们一所病房里,有一批年轻的截瘫战士长年卧床,因国防施工打坑道受伤致残;还有手术后的重症病人;加上爱在夜里凑热闹的产妇。护士除了完成正常的治疗,护理任务更艰巨。要及时观察记录重症病人生命体征的变化。为了防止褥疮,必须间隔不到两个小时,就去为截瘫的战士们,重症患者们逐个翻身,处理大小便。&lt;/p&gt;&lt;p&gt;&lt;br&gt;&lt;/p&gt;&lt;p&gt;夜里,附近村里常有产妇来分娩,老乡们用一扇门板,两头套上绳子,四人两根木杠就抬来了,病区立刻热闹忙碌起来,夜班护士还要进产房,配合助产士接产。有的产妇还未赶到医院,就生在山路上了。助产士闻讯抱起消毒产包,飞奔而去,尽快给予母子妥善处理。&lt;/p&gt;&lt;p&gt;&lt;br&gt;&lt;/p&gt;&lt;p&gt;夜里来了病人,若需要做抗生素过敏试验,我这个新同志,心里真是没底气,皮内注射后,观察皮丘大小、红肿颜色、有无伪足?在马蹄灯暗淡的光线下,还真不好分辨。&lt;/p&gt;&lt;p&gt;&lt;br&gt;&lt;/p&gt;&lt;p&gt;
一所同志欢送吕富生合影&lt;/p&gt;
&lt;p&gt;值夜班最期盼的有两件事儿,一是到了大小夜交班之际,炊事班的同志提着饭桶,打着手电,送来香喷喷的夜班饭,肉丝面或者鸡蛋面,犒劳一下饥肠辘辘的肚子。记得炊事班有位黄班长,最受我们欢迎,他做的夜班饭,肉丝面瘦肉丝切的多,鸡蛋面鸡蛋放的多。二是遇上外科有急诊手术,通知发电房紧急发电!哈哈,这下可好了,整栋大楼一下子灯火通明,各科室值班的护士们,喜笑颜开,跟着外科沾光啦!&lt;/p&gt;&lt;p&gt;&lt;br&gt;&lt;/p&gt;&lt;p&gt;都说“初生牛犊不怕虎”这是真的。当年的小女兵,偏偏就喜欢值夜班,
到了夜里整个病区,就我一个白大褂啦,六十多个病人都由我来守护啦。手里提着马蹄灯,一个一个病房去巡视,就感觉重任在肩,好神圣啊!仿佛自己真变成了那位提灯女神——南丁格尔?&lt;/p&gt; 政治挂帅
&lt;p&gt;1966~1976年,正是十年文革时期,部队医院又是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要政治挂帅,反对走白专道路。要不断改造思想,做到又红又专。&lt;/p&gt;&lt;p&gt;&lt;br&gt;&lt;/p&gt;&lt;p&gt;听老大哥们说起当年,他们医科大学毕业,护校毕业来到405医院工作后,还要去要塞区后勤部的莱西农场,军区的养马场孤岛(号称山东的北大荒)参加劳动锻炼,少则半年,多则一年。尤其是分配到部队卫生队的大学生,可能锻炼的时间还要长,组织认为合格了才能返回原单位。&lt;/p&gt;&lt;p&gt;&lt;br&gt;&lt;/p&gt;&lt;p&gt;即使劳动锻炼结束,回到405医院的医科生们,上午跟随主任参加查房与手术,下午还要在卫生班上班,和卫生员一起挑开水,打扫病区卫生,继续思想改造,那也是一段难忘的人生磨练。&lt;/p&gt;&lt;p&gt;&lt;br&gt;&lt;/p&gt;&lt;p&gt;
&lt;p&gt;科室里的党支部,除了科室主任,都配有政治教导员,我经历过的外科教导员有:姜崇清,张德明、张兆凤、韩为镇、曹晓明。&lt;/p&gt;&lt;p&gt;&lt;br&gt;&lt;/p&gt;&lt;p&gt;老同志们可能还记得,1971年之前那段时光,每日清晨,都要集体去参加科室里的天天读,晚上都要回班组做晚汇报。大家都打趣的说,“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一点都不假。&lt;/p&gt;&lt;p&gt;&lt;br&gt;&lt;/p&gt;&lt;p&gt;清晨,起床号一响,立刻跑去科室,参加早读。教导员为同志们读着马列书籍,耳朵里听着“黑格尔…,费尔巴哈…,剩余价值…,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等等。教导员的读书声仿佛是催眠曲?刚起床不久的小兵,此时,瞌睡虫又飞回来了,总也赶不走它。如果被教导员点了名,让其代读文章,头脑立马清醒了,读的语速极快,还字正腔圆?只想快快完成任务,好交差。&lt;/p&gt;&lt;p&gt;&lt;br&gt;&lt;/p&gt;&lt;p&gt;工作劳累一天,到了夜晚,科室里还要开展谈心活动,主要是批评与自我批评。一帮一,一对红,老同志给小兵谈心,就像园丁在修理小树,爱心满满,防微杜渐。那个过程让你浑身冒汗,好像真犯了大错误。“要狠斗私心一闪念,在灵魂深处爆发革命。”
可爱的老大姐先把毛主席语录说上几段,给你分析透彻,再上纲上线。可能说的准确,可能说的跑偏,可能你不认同,最好还是洗耳恭听。最后会送上一句话:“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现在再回头看看,也大有益处,忠言逆耳呀,锻炼的你心胸宽阔,宰相肚里何止能撑船?&lt;/p&gt;&lt;p&gt;&lt;br&gt;&lt;/p&gt;&lt;p&gt; 外科同志们合影&lt;/p&gt;
&lt;p&gt;毛主席发表了最高指示,哪怕是在夜晚,全院也会列队集合,高举红旗,手握红宝书,敲锣打鼓去周围村庄搞宣传。现在回想起来,也是很有意思,我们锣鼓喧天,去黑乎乎的村子里游行搞宣传,把众乡亲从美梦中闹醒了。&lt;/p&gt;&lt;p&gt;&lt;br&gt;&lt;/p&gt;&lt;p&gt; 文革期间赴农村宣传队合影&lt;/p&gt;&lt;p&gt;
&lt;p&gt;70年代,全国政治运动不少,医院政治学习也很多。学习毛主席四卷老三篇、实践论、矛盾论…;&lt;/p&gt;&lt;p&gt;1974年1~6月批林批孔…;&lt;/p&gt;&lt;p&gt;1975年11月反击右倾翻案风…;&lt;/p&gt;&lt;p&gt;1976年是惊天动地的一年。在8个月的时间里,中国三位党和国家卓越的领导人相继逝世,使举国上下沉浸在万分悲痛之中;&lt;/p&gt;&lt;p&gt;1976年10月6日,粉碎四人帮,拨乱反正…;&lt;/p&gt;&lt;p&gt;1978年5月,开展了真理标准大讨论…;&lt;/p&gt;&lt;p&gt;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lt;/p&gt;&lt;p&gt;1979年春天正式实施改革开放。&lt;/p&gt;&lt;p&gt;一个个大事件,一场场政治运动,我们也都是亲身经历者。&lt;/p&gt;&lt;p&gt;&lt;br&gt;&lt;/p&gt;&lt;p&gt;1979年冬,突然发现医院大楼前中心,原耸立着的开国领袖毛主席的大理石雕像,被悄悄搬走了。“工字楼”与大礼堂的外墙上,毛主席塑像与红旗,也全部铲除了,令人感慨万千。&lt;/p&gt;
&lt;p&gt;在1969年~1972年期间,各所军医大学及军区卫生学校,都处于停办关门状态。可部队基层医疗单位,急需补充医疗骨干,此时就出现了空窗期。济南军区卫生部立刻着手解决这个难题,指定有师资实力的医院开展办学。&lt;/p&gt;&lt;p&gt;&lt;br&gt;&lt;/p&gt;&lt;p&gt;有意思的是,济南军区有众多的驻军医院、中心医院。济南军区卫生部领导,偏偏选中了位于大山里的第405医院,被称谓“济南军区第四军医训练队”。为啥?就是因为第405医院人才济济,师资力量雄厚。&lt;/p&gt;&lt;p&gt;&lt;br&gt;&lt;/p&gt;&lt;p&gt;
class="ql-block"&gt;1969年11月3日,在405医院的大山里,济南军区第四军医训练队,隆重的开学啦!学习老前辈们延安抗大精神,自力更生,勤俭办学。因为第一期的学员们,没有校园、没有宿舍,只能安排在王李村的老百姓家里居住,学员们和房东的关系,搞得非常融洽。队部办公室就安在地主家的房子里。&lt;/p&gt;&lt;p
class="ql-block"&gt;后勤部与王李村协商后,医院向东开辟了一块校园的面积。建校资金缺乏,医院坚持勤俭办学的方针,尽量自己动手解决困难。后勤部派来了施工连,负责校园建筑的技术活,精细活,外墙用青石垒砌,而内墙需用的大量土坯,却是军医训练队的学员们,一块块自己动手制作的。&lt;/p&gt;&lt;p
class="ql-block"&gt;清楚记得70年的夏天,大家说军医训练队的学员们,自力更生,勤俭办学,正在忙着建盖房舍呢。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们两个女兵,还真抽空去了东面的校园,一探究竟,果真就看到了劳动的场面。在炎炎烈日下,操场上几个男学员光着膀子,顾不上擦一把脸上汗水,用小铁斗推车运来黄土,挑来水,调拌好麦草泥浆,蹲在地上用木头模具,打成一块块大型的泥土坯。做好一个,就退后一步,继续再做…,新土坯已摆满半个操场。已晒干的土坯,被整整齐齐摞起来,为建房备足了材料。&lt;/p&gt;&lt;p
class="ql-block"&gt;&lt;br&gt;&lt;/p&gt;&lt;p class="ql-block"&gt;时间过的很快,眼瞅着建起了训练队的排排宿舍、食堂、宽大的教室,办公室……等。第二期学员入学后的下半年,军医训练队的校园终于竣工。学员们晒成黑黢黢的面孔,手上磨出厚厚的老茧。从此,军医训练队的校园里,回荡着学员们的欢声笑语。&lt;/p&gt;&lt;p
class="ql-block"&gt;&lt;br&gt;&lt;/p&gt;&lt;p class="ql-block"&gt;405医院师资力量雄厚,那是公认的,授课的教员都是好中选优的。在临床上他们是工作的骨干,在课堂上是诲人不倦的教员。师生们一起辛勤的耕耘,多少有梦想的有志青年,是在这里插上了翅膀,人生中干出了不凡的业绩。&lt;/p&gt;&lt;p
class="ql-block"&gt;405医院连续举办了三期军医训练队,医院曾挑选出十余名优秀的护士、战士去参加学习。毕业后,留在我院工作的:杨俊芝、杨秀叶、宋秀美、林国香、孙纯敏、尹成山、尹继善、顾玉生、李有令、尹浩民、曲春和、金培芳、曹新莲、刘鲁军、许忠平、段淑芬、刘士宁、杨列周、张宝峰、冯延福、周善仁……等。&lt;/p&gt;&lt;p
class="ql-block"&gt;在老山沟405医院,成功举办过三期军医训练队,为济南军区医疗卫生系统,为要塞区的几所医院,培训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医学生,补充到部队各级医疗机构。有的在济南军区总医院工作,有的在济南军区机关工作…。学员们为加强部队建设,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lt;/p&gt;&lt;p
&lt;p&gt;从1970年到1976年,文革还没有结束,全国共招收工农兵大学生94万。我们医院也送出去一部分同志入学。先后赴三军大学习的有:李祥成、迟万菊、邓玲玲、谭春华、牟善平、刘宝珠。赴山东大学生物系的刘玉芹。赴青岛医学院的马兆琪。赴山东医学院的王忠陵、唐宁波。赴二军大学习的郭壮勇。同志们勤奋好学,努力上进,学成归来后,成了所在单位工作中的骨干。&lt;/p&gt;&lt;p&gt;&lt;br&gt;&lt;/p&gt;&lt;p&gt;
1973年门诊部分同志门诊楼前合影&lt;/p&gt; 培训护理队伍
&lt;p&gt;老405医院,依靠自己雄厚的师资力量,举办过多期护士训练班。最早是1959年举办的首届护士训练班。&lt;/p&gt;&lt;p&gt;&lt;br&gt;&lt;/p&gt;&lt;p&gt;到了1971年,刘继云任队长的护士训练队开课了。学员有:王世举、于华、汪广芝、孙榕贞、刘宝珠、耿玉兰、张曰厚、赵运动、张少森、马兆琪、徐敬坤、袁书展、徐子金、张金龙、曹月丰、夏网小、朱传玉……。这一期护士训练队,有405医院通讯班的电话兵,汪广芝、孙榕贞。更多的是从部队来学习的卫生兵,大家毕业后,全部留在405医院,分配到各科室工作,这批学员中,大多数成了医院工作中的骨干力量。&lt;/p&gt;&lt;p&gt;&lt;br&gt;&lt;/p&gt;&lt;p&gt;
刘继云队长与学员们合影&lt;/p&gt;
&lt;p&gt;1971年大钦岛第二医院成立了,急需护理人员。1971年7月,王翠荣任队长的卫生员训练队开课了。405医院有五个小兵参加,郭壮勇、倪秋玲、程红、宋瑞娟、孟涛。多数是岛里岛外部队来的女通讯兵、卫生员、打字员…,共28个学员,三个班,仅有两个男学员。当时,我们没有教室,就把军人服务社后面的仓库做了教室,仓库内墙高处,只有四个小小窗户,采光不好,白天上课也要打开两个小灯泡,仓库两扇绿色的大木门,常常是保持开放状态。没有桌子,两端用砖头垛起来当桌腿,长长的木头板表面很毛糙,连树皮还连在木板边沿上,一条一条的摆放整齐,就是我们的学习课桌。只发了一本厚厚的32开教材,同学们打趣说:“这是我们抗大式的学校。”&lt;/p&gt;&lt;p&gt;&lt;br&gt;&lt;/p&gt;&lt;p&gt;四个月毕业后,留在405医院工作的有董岩、杨文云、李晓萍、邹绍明、张玲、陆忠颖、宋延玲。大多数学员毕业后,分配到要塞区海岛第一医院,第二医院工作。&lt;/p&gt;&lt;p&gt;&lt;br&gt;&lt;/p&gt;&lt;p&gt;
class="ql-block"&gt;要塞后勤部在赤山教导队大院,也办过护士训练班。在70年代后期,405医院又办了几期护士训练队,教学条件逐步改善了不少,也利用过军医训练队的校园。韦彦重教员是队里的主讲教员,他为人师表,诲人不倦。明明是护士训练队,韦教员总想让同学们掌握更多的知识。甚至把物理诊断、心电图等,也教授给我们,让学员们受益匪浅。&lt;/p&gt;&lt;p
class="ql-block"&gt;&lt;br&gt;&lt;/p&gt;&lt;p class="ql-block"&gt;记得当年,学员们基础理论学习告一段落后,就要进行考试。韦教员只在黑板上写了一道考试题,“深夜里,军营里紧急集合号吹响了,黑暗中战士们迅速起床,以最快的速度穿军衣、打好背包、携带好物品后,跑步去院子集合。问:这期间战士们的身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class="ql-block"&gt;很有意思吧?让学员们活学活用,开动脑筋,把学过人体解剖学,包括: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感觉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回答,真是过瘾啦!&lt;/p&gt;&lt;p class="ql-block"&gt;&lt;br&gt;&lt;/p&gt;&lt;p
class="ql-block"&gt;快速思考,奋笔疾书,环环相扣,一气呵成,没有时间再检查卷子啦,已到交卷时间。感觉还意犹未尽,真是妙不可言。大白纸可以举手再要,满足供应。同学们有的写一张、两张、三张答卷,最多的却写了八张答卷。第二天,大家坐在教室里,期盼着韦教员公布正确答案,可韦教员手里拿着一摞卷子走进来,一句话也不说,拿起粉笔抄了满满的一黑板。他转过身来,对全体学员们说,“这就是昨天考试题的正确答案,可它出自我们学员之手”,他大声点出学员的名字。真是不好意思了,低下羞红的脸,心儿狂跳,我就是这八张答卷的学员。难忘我的启蒙老师,感谢您韦彦重教员。&lt;/p&gt;&lt;p
class="ql-block"&gt;学员们毕业后,留在405医院工作,有:孟玉霞、邹绍明、倪秋玲、张秋心、郭静、于春梅、赵兵、史佩珍、曹凤妍、白小霞、王红、盛太荣、王光华、张玉军、李伟、张英、申海霞、王立新、曹明明、张慧琴、宫爱民、成昌文、刘厚才、赵培青、王玲、刘涛、王军、车润平、燕艳、肖宁、陈鹏、蒋湘江、杜军、李平、毛同生、何乐芳、王纯、张玛丽、闫其梅、张小梅、邢安全、宫爱民、张抗美…等。&lt;/p&gt;&lt;p
&lt;p&gt;到了70年代末期,济南军区医高专学校,重新恢复了招生。1981年开始,我们老山沟的405医院,陆陆续续分来了一批又一批,济南军区护校毕业的姑娘小伙子,又给医院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有:段明华、李秀梅、张媛、吕瑷、吕琳、尚星梅、王妍、黄庆妍、刘爱霞、韩玉侠、李丽萍、周甄莲。周可平、王运义、李永庆、王呈祥、李力、李平、陈功林、庚智慧、厐晓玲、郭灵芝、燕美香、仝金凤、于芳、秦丽君、谢春、赵秀凤、张景兰、张金英、马光玲、李东霞、陈玲、于永胜、尹建东、李永刚、李胜杰……。&lt;/p&gt;&lt;p&gt;&lt;br&gt;&lt;/p&gt;&lt;p&gt;记得每次济南医高专分配来护士新学员,我的师傅们,妇产科的廉茹藴副主任和郑辉主治医师,都高兴极了,开口就向医务处护理部讨要素质高,年龄小的女学员。理由是“年龄小不着急谈恋爱,培养做助产士,能多工作几年。”&lt;/p&gt;&lt;p&gt;&lt;br&gt;&lt;/p&gt;&lt;p&gt;到了八十年代,部分军医大学、济南医高专院校,毕业的青年才俊,分配到老山沟405医院,有:尚书耀、李黎明、曹芳、黄宪军、许自明、赵思山、姜允国、王宝华、蒋炳坤…等。&lt;/p&gt;&lt;p&gt;&lt;br&gt;&lt;/p&gt;&lt;p&gt;连续几年,这么多风华正茂的姑娘们、小伙子们到来,给当年老山沟405医院,增添了无限的活力和朝气。&lt;/p&gt;&lt;p&gt;&lt;br&gt;&lt;/p&gt;&lt;p&gt;
&lt;p&gt;从60年代~80年代,也有不少医务人员,从不同的医疗单位,先后调到405医院工作。既有参加过抗战的老革命;也有从要塞区海岛医疗单位调来的;还有从其他兄弟部队调来的医务干部。如:李健全、旦霞琳、李志亭、赵士清、陆忠贤、殷汝良、徐萍、孟迎春、姜登州、许忠平、陆忠颖、王立新、梁传发、梁恩信、曲海滨、曲春和、李清官、仲伟力、连业顺、赵熙刚、任百芳、周玉梅、王春汉、张显振、王光华、王文清、王淑军、杨新艳、王秋兰、张宝红、魏建、于静明……等。他(她)们都曾经为405医院建设,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工作,有的成了医院的栋梁,有的成为了科室主任或骨干。&lt;/p&gt;&lt;p&gt;&lt;br&gt;&lt;/p&gt;&lt;p&gt;
&lt;p&gt;记得我们小69到405医院后,最老的士兵就是68年入伍的。在院务保障部门工作的老兵们,虽然文化不高,还有不少人是文盲,但待人真诚,踏实能干,我们新兵很敬重这些老大哥。&lt;/p&gt;&lt;p&gt;&lt;br&gt;&lt;/p&gt;&lt;p&gt;记得中灶炊事班的老兵,在食堂的黑板上,用粉笔写下了这首打油诗,赞扬自己的班长和班副。虽只有短短的四句,却成了经典的段子,不知道被大家念叨了多少年。我再来念叨一遍:“高班长邢班副,毛主席教导记在肚,为了同志们吃豆腐,晚上睡觉不脱裤!”
朴实的老兵大哥,工作任劳任怨,他们就是可爱的人。&lt;/p&gt;&lt;p&gt;&lt;br&gt;&lt;/p&gt;&lt;p&gt;部队历来就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每年都有参军的新兵,复员的老兵,进行新老更替。男兵女兵,一批又一批来到医院,但分工不同。有通讯兵、卫生兵、炊事兵、汽车兵…。有:沈西山、李仁兴、宋恩平、刘德全、邢安全、魏洪章、田连让、王广存、王其昌、赵兰清、崔忠华、卢秀清、丁传勤、王忠华、玄永年、聂希照、张艳霞、杨媛、张辉、焦丽、袁芳、崔敏、胡伟、王丽敏、李德杰、仲建伟、张登善、马力、尹志忠、何洪寿、杜世杰、……等。&lt;/p&gt;&lt;p&gt;&lt;br&gt;&lt;/p&gt;&lt;p&gt;他(她)们先后来到大山里的405医院,尽职尽责,勤奋工作,奉献出最宝贵的青春年华。有的成为了405医院医疗护理的骨干,有的成为院务后勤保障的骨干,有的回到地方成为单位工作的中坚。&lt;/p&gt;
&lt;p&gt;第405医院,从她建院那天起,就敞开温暖的怀抱,迎接来了多少批稚嫩的青年、懵懂的少年,不论他(她)们是医科大学毕业,还是护理专科毕业,刚刚放下课堂书本,还缺乏临床实践与经验。还有那一批批刚参军的新兵蛋蛋,说是卫生员,却对医学知识是个零圈圈。英才不问出处,不论是主任还是医生,不论是护士长、护士、卫生员,不管是技师、司药、还是化验员,每一位都是在405医院培养,由前辈们带教,不断积累经验,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走到了今天。&lt;/p&gt;&lt;p&gt;&lt;br&gt;&lt;/p&gt;&lt;p&gt;
外科欢送小徐合影&lt;/p&gt; 勤俭建院
&lt;p&gt;在经费不足的年代,医院始终坚持勤俭办院,几乎年年都在搞营建,让环境和条件逐步改善。历数几十年来,一代代405人,都秉承这一光荣传统。以下几个小故事,仅是我知道的凤毛麟角,可以深刻感受到,当年的405,是如何勤俭办院的。&lt;/p&gt;&lt;p&gt;&lt;br&gt;&lt;/p&gt;&lt;p&gt;&lt;b&gt;1、营建&lt;/b&gt;&lt;/p&gt;&lt;p&gt;为节省经费开支,医院的各级领导和同志们一起动手,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开展义务劳动。大山里不缺石头,下到河沟里,爬到山坡上,去寻找可用的石材,再一块块扛回来,把施工的用材备足。大家用自己辛勤的双手,流淌的汗水,建设出整齐的营房,平整的水泥马路,绿化了美化了院区内的环境。&lt;/p&gt;&lt;p&gt;&lt;br&gt;&lt;/p&gt;&lt;p&gt;1972年,我们医院要盖新门诊楼,营房助理员是虞士清,天天穿着黄胶鞋,站在新楼的工地上监工。他性格内向,不多言语,工作任劳任怨,一丝不苟。为了保障施工质量,他早出晚归,一年下来,门诊大楼建造好了,操碎心的虞助理,却晒得又黑又瘦。&lt;/p&gt;&lt;p&gt;&lt;br&gt;&lt;/p&gt;&lt;p&gt;
药局的同志们合影&lt;/p&gt; &lt;p class="ql-block"&gt;记得1977年,我们医院要修建灯光球场吗? 每逢清晨或者傍晚,微微驼背身形略瘦的王有声副院长,肩膀上肯定扛着一把旧铁锨,那铁掀尖部早已磨损呈凹弧形。他在操场的马路上面一站,那就是义务劳动的号令。&lt;/p&gt;&lt;p
class="ql-block"&gt;他本是搞内科的一介书生,还是高度近视眼,眼下却亲自带领大家,去山上,下河里扛石头,就是为了备足建材。建灯光篮球场,四周有一圈小看台,除了要有照明的灯杆,球场地面要有划线,这划线民工师傅是搞不懂的。篮球爱好者刘鲁军毛遂自荐,亲自上阵施工,铺设了三分线、边线、底线。这一条条白色光滑的大理石线条,永久性镶嵌在医院的水泥篮球场上。大家翘首以盼的灯光球场,终于建好了。&lt;/p&gt;&lt;p
class="ql-block"&gt;至今,我还清楚的记得,老山沟医院的灯光球场竣工后,第一次闪亮登场的那个夜晚。全院的男女老少几乎都来到大操场,夜幕降临后,篮球场上的灯光“哗”的一下,全都亮了起来,大家的情绪顿时也沸腾起来。平日里到处黑乎乎的大操场,此刻就像盛大节日的夜晚。人人笑容绽放,孩子们围着球场撒欢儿。篮球场上的小伙子们,在众人的围观下,更加活力四射,奔跑、运球、弹跳、投篮,精彩不断呈现,迎来阵阵叫好的呼喊
&lt;p&gt;&lt;b&gt;2、种植采集中药&lt;/b&gt;&lt;/p&gt;&lt;p&gt;70年代,各个科室都有自己的自留地,在房前屋后,统一种植中药材,供给医院药房。下班后的傍晚,大家匆匆放下饭碗,唯恐迟到,扛起锄头铁掀,急匆匆赶去,参加科室里的集体劳动,我们种的药材以大青叶为主。记得每次抗旱浇灌中药地,我们一所的几个小伙子真是给力,赵运动,马兆琪,吕富生,于深政,总是一马当先。那水桶在他们手里就像是接力棒,坡上坡下的快速传递,把老同志和女兵们凉到一边去歇息。&lt;/p&gt;&lt;p&gt;&lt;br&gt;&lt;/p&gt;&lt;p&gt;大山里野生的草药品种不少,有时候也组织大家上山采集中药材。以科室为单位,带着撅头,铁铲,篮子等,有时候喊上几个轻伤员,不同方向撒出去,同时出发,山上真是风景如画。采草药不仅要学会辨认各种草药,还需要有体力,对黄芩、丹参、沙参、柴胡…等根系发达的草药,要使劲往深处挖,把它完整的刨出来,干的汗流浃背。大蓟、小薊、车前子、蒲公英、败酱草…等,比较省力,用小铁铲就能剜除。每次各路人马采集回来,都展示一下劳动战果。而我们几位女兵那组常是不发声的,因我们的采药战果不值得一提。外科医生办公室大阳台,就是展示晾晒草药的最佳场所。&lt;/p&gt;&lt;p&gt;&lt;br&gt;&lt;/p&gt;&lt;p&gt;值得一提的是,当年405医院还组织了采挖中药的小分队,乘船进岛去采挖中药。由供应室的赵春英护士长带队,医务处的董岩也加入其中。住在招待所,每天早出晚归,海风吹烈日晒,挥镐抡锹,真正的体力活,非常辛苦,她们整整采挖了一个月,走遍了南长山岛所有的山。&lt;/p&gt;&lt;p&gt;&lt;br&gt;&lt;/p&gt;&lt;p&gt;董岩讲述过当年,她们采药小分队进海岛挖药材的经历,“挖柴胡时,就像挖人参一样,每次都小心翼翼的,露在地面上的是叶子,有小细根牵着深处的柴胡,如果把细根挖断了,那深处的柴胡就不好找了,每当挖到大柴胡,我们都高兴极了。”
&lt;p&gt;&lt;b&gt;3、自己动手自给自足&lt;/b&gt;&lt;/p&gt;&lt;p&gt;建在大山里的405医院,交通非常不便,物质生活也匮乏。在医院大门口,每隔五天赶一次小集,邻村庄的乡亲,也喜欢凑在这热闹的小集市赶集。医院工作人员也会轮流来采购,各种各样的时令农产品…。可生活物资还是供不应求。所以每家每户都在自己的房前,种下小菜园,也圈养着几只鸡。加工鸡饲料也要抽空闲,你若傍晚在营区里漫步,就能听到周围院子里,传来阵阵热闹的剁菜声,真有烟火气呀!好邻居们说说笑笑,也相互观摩一下小菜地的劳动成果。你送我一扎韭菜,我送你一捧芸豆…。&lt;/p&gt;&lt;p&gt;&lt;br&gt;&lt;/p&gt;&lt;p&gt;但是医院有三百多病人,三百多干部战士,还不包括家属孩子们。医院里的食堂就有五个,如:中灶干部食堂,大灶战士食堂,病员灶,医生训练队食堂,幼儿园食堂。保障五个食堂的物质供应,真成了大问题。&lt;/p&gt;&lt;p&gt;&lt;br&gt;&lt;/p&gt;&lt;p&gt;为了改善医务人员和病人的生活供应,在后勤部领导的支持下,1970年,医院组建起了生产组,土地就在医院的最北边,由院务处郑广文管理员负责。要发扬当年延安的南泥湾精神:自己动手,丰衣足食!&lt;/p&gt;&lt;p&gt;&lt;br&gt;&lt;/p&gt;&lt;p&gt;在郑管理员的带领下,第一批垦荒者来了,只有四个小兵,王荣继、杜军、孟涛、张永年。没有耕牛,就拉起长绳当耕牛,弓腰奋力走在铁犁的前头。肩膀上勒出血印子,没有一个叫苦的。种菜施肥很重要,四人挑起大粪桶,把医院六个厕所,两个排污井,全部掏干净。在老农的指导下,大家使出了所有的力气,蔬菜长势喜人。终于到了换班时节了,我们却不舍得离去,因担心后来者侍弄不好它们?真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大家的努力没有白费,到了秋天,生产组果然获得了大丰收,种出了白菜王、萝卜王、疙瘩王…。&lt;/p&gt;&lt;p&gt;&lt;br&gt;&lt;/p&gt;&lt;p&gt;之后,持续几年,全院同志都轮流去生产组参加劳动。那时期,部队女同志的产假真短,顺产就是56天。人上班了,还是感觉双腿无力。董岩产假后70天,哺乳期的她,就主动要求去生产组参加劳动,耕地种菜、种南瓜,和战友们一起挑起大粪桶,一勺一勺浇灌菜地,尽管战友们想照顾她,可吃苦耐劳严格自律的她,却和同志们没啥两样。南泥湾精神的赞歌,在我们老山沟里又被唱响。&lt;/p&gt;&lt;p&gt;&lt;br&gt;&lt;/p&gt;&lt;p&gt;
你可找遍全军的驻军医院,哪一家能够拥有两座地下坑道医院?可我们405医院就拥有,感谢当年辛苦施工的官兵们。因为这里是京津门户战略要地,要防敌人投掷原子弹!两座坑道医院,称为一号和二号。一号坑道水源丰沛,二号坑道干燥无水。一号坑道里,既有清澈甘甜的水井,还有潺潺流水的小水渠,你可以随时洗洗手,非常方便。但带来的问题就是潮湿,从水泥墙壁上,看到水珠不停的渗出、滴下。&lt;/p&gt;&lt;p&gt;&lt;br&gt;&lt;/p&gt;&lt;p&gt;1970年,医院决定改善一下坑道渗水潮湿的状况,覆面施工开始了。医护人员轮流进入坑道,轮锤子打眼,小铁车运水泥沙土,艰苦施工。第一批进去的同志有:王荣继、倪秋玲、成昌文、宋瑞娟、尹承山、战士小潘。谭春华即是施工人员的组长,与尹成山两人还是干重活的主力军。为又快又好修整一号坑道的墙面,从蓬莱请来了两位墙面师傅高手,保证了施工的速度与质量。有着四防功能的地下医院,为战争的随时降临,已经做好了准备。&lt;/p&gt;
&lt;p&gt;&lt;b&gt;5、节省消耗物质&lt;/b&gt;&lt;/p&gt;&lt;p&gt;50到70年代,国家不够富强,军队医院物质供应还是匮乏的,勤俭节约也是无奈之举。清洁病区卫生,大家没有防护手套,不管是病区何处使用过的脏拖把,每次擦完涮洗干净后,都是徒手拧干,再继续接着擦。&lt;/p&gt;&lt;p&gt;&lt;br&gt;&lt;/p&gt;&lt;p&gt;必需的消毒液来苏儿、稀释的硫酸液,由药库配发,可数量严格限制。记得每次去申领时,任你如何笑脸好话商量,绝对没有松口的余地。我们卫生班怎敢敞开使用?只能用于厕所小便池、蹲便器的清洁消毒。卧床病人用过的大便器、小便壶,里面污垢该如何清洁呢?为了节省那有限的稀释硫酸液与来苏儿,我们只能用木箱把一堆大便器小便壶抬到小河边,抓起河里的沙子,徒手摩擦刷洗那些粪垢尿垢,清理干净再抬回去。每当下班后、吃饭前,我们那一双小手哇,真不知道要洗上几遍,才能心安。&lt;/p&gt;&lt;p&gt;&lt;br&gt;&lt;/p&gt;&lt;p&gt;
&lt;p&gt;&lt;b&gt;6、三口大缸&lt;/b&gt;&lt;/p&gt;&lt;p&gt;我们医院的洗衣班,一直都是院务处的先进班组。班长高芳瑞是老兵出身,是部队职工。每天他带领着两个战士,脚上套着黑色的大水靴,忙忙碌碌洗个不停。洗衣班所有的家当,就是三个略矮的大口径水缸,感觉像养鱼的大缸?大缸里斜放着三个自制的,特大特厚的搓衣板。不论酷暑还是严冬,没有空调,没有热水。医院300张床位的300套被服,几百名医护人员的工作服,患者的休养服,手术室的所有敷料布单…,都要经过他们的双手,一件一件的搓洗,一件一件的晾晒,一件一件的叠好。一直坚持了二十余年。直到后来,条件改善了,用上了大型洗衣机,常年超负荷的工作,方告一段落。他们又开始到科室,亲自下收下送了。&lt;/p&gt;
&lt;p&gt;&lt;b&gt;7、医护去帮厨&lt;/b&gt;&lt;/p&gt;&lt;p&gt;70年代初期,我们医护人员轮流下到医院的中灶、士兵灶、病员灶,去帮厨锻炼。有幸与几个战友分配到病员灶帮厨,这是医院里最大的食堂,要负责几百号病人吃饭,病员的伙食费标准很高,每天每人8角5分钱,那三餐吃的非常好了。那时候陆军士兵每天伙食费可是4毛5分钱。病员食堂里职工师傅配备的多,厨艺也精,分有菜锅灶、面锅灶、小治疗灶。我们也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起早贪黑,工作量大,突击性强。每餐需要的菜品,必须及时摘洗干净,按要求切成不同的式样,如:切丁、切片、剁丝、象眼片、滚刀块…,跟着师傅学习,增长了厨艺,磨练了自己。去帮厨的同志们,也趁机解了大馋。&lt;/p&gt;&lt;p&gt;&lt;br&gt;&lt;/p&gt;&lt;p&gt;
帮厨的同志与炊事班合影&lt;/p&gt; 三支两军工作队
&lt;p&gt;在60~70年代,为了响应毛主席“三支两军”的号召,后勤部与405医院,向北沟镇的诸多村庄,派出了一支支的工作队。我院医务人员作为主力,也参加其中。&lt;/p&gt;&lt;p&gt;&lt;br&gt;&lt;/p&gt;&lt;p&gt;尤其是外科主治医师杨世雄,社会活动能力很强,能迅速与干部村民打成一片,化解难题,顺利展开工作局面,他几乎就是工作队常任老队长,频频带队出征。内科护士谭春华,是工作组里的骨干,他充满活力,不辞劳苦,每天骑着一辆单车,往返北沟各村庄与工作组驻地的山路之间,收集汇报各工作组的每天工作情况。&lt;/p&gt;&lt;p&gt;&lt;br&gt;&lt;/p&gt;&lt;p&gt;1972年,杨世雄夫妇先后出公差,只有三个小孩在家,大冬天还不会生炉子。两个去上村里的小学校,小的去上院里的幼儿园。科室领导派个17岁的小女兵,抱着被褥住进了他们的家,还打趣说要去军管了。工作之余的早晨晚上,帮助照料好这三个孩子,管好没有大人的家。这些前辈们为了工作,舍小家顾全大局,怎能不让人感动?&lt;/p&gt;&lt;p&gt;&lt;br&gt;&lt;/p&gt;&lt;p&gt;
&lt;p&gt;还是1972年,医务处的刘继云助理员,带领的娘子军工作队,去了大王山脚下的北沟草店村。为了下乡去三支两军,她把一岁的女儿交给了保姆带回了农家乡下,把两个儿子交给爱人,他还是工作繁忙的放射科主任。她带着程红和张竹卿,去了高山缺水的草店村,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她们吃遍了百家饭。和社员一起出工劳动,扛起铁掀挖水渠,修农田;忙秋时,抡起镐头刨玉米,每天挥汗如雨。三个女同志脚踏实地,扎在农村百姓家,一干就是半年,无怨无悔。&lt;/p&gt;&lt;p&gt;&lt;br&gt;&lt;/p&gt;&lt;p&gt;那个年代有首歌,“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
军令如山倒!共产党员就是要时刻听从党召唤,专拣重担挑在肩。自己家的事,再大也是小事,个人利益服从革命利益,革命工作大于天呀!&lt;/p&gt;&lt;p&gt;&lt;br&gt;&lt;/p&gt;&lt;p&gt; 刘继云主任&lt;/p&gt; 战备训练
&lt;p&gt;我们405医院的医护人员,也曾几次进驻一号坑道,进行冬季坑道拉练。虽然坑道墙壁已经水泥抹面,但潮湿问题难以彻底解决,为了防潮湿,医患每人发了一条黄色的军毛毯,盖在被子表面,也只能维持24小时吧。遇上连阴天、下雨天,被褥不能晾晒,摸一把还是湿乎乎的,睡在里面还是蛮难受的。清晨,只要是艳阳天,医患人员组成的扛棉被大军,会浩浩荡荡的出洞去,把潮湿的被褥搭起来晾晒。&lt;/p&gt;&lt;p&gt;&lt;br&gt;&lt;/p&gt;&lt;p&gt;王毓周主任带领医生们,在坑道的手术室里,照常开展外科手术,探索战争情况下,坑道里救治的经验,王毓周主任也写出厚厚的几篇总结稿件。&lt;/p&gt;&lt;p&gt;&lt;br&gt;&lt;/p&gt;&lt;p&gt;我们外科的女兵们,为了活跃坑道里的文化生活,在王支大姐的率领下,在坑道里排练不少文艺节目,为伤病员演出鼓舞士气。十五岁的我和李明森大哥,还是坑道科研小组的成员。到底做啥科研项目?我是不太懂。除了正常的工作外,我的任务很明确,只是负责每天测量记录坑道的温度、湿度、包括水井内的水温等。&lt;/p&gt;&lt;p&gt;&lt;br&gt;&lt;/p&gt;&lt;p&gt;
class="ql-block"&gt;边振銮院长不愧是经历过战争的老革命,他亲自带队,走在医院队伍的最前头。领导与同志们全一色的装扮,头戴草环,双肩背包、军挎包在左边,军水壶在右边,最后再扎上腰间的武装带。当时,少不了那些必备的红十字急救箱。严冬里,二百多人的队伍,顶风冒雪走了一个月,途经了三个县,24个公社,行程千余里。行军途中,我们的宣传鼓动队,也用喇叭大声喊着加油的口号,鼓舞士气,其队长就是沈稚舟军医。N次的夜间紧急集合,专挑风雪夜搞行军,深一脚浅一脚,时而疾行,时而奔袭,还不时的下传口令,口令从队头传到队尾,内容已不知被传错几次了,早已变了原意。医院拉练还有演练项目,要展开战地救护、手术室展开手术、后勤保障…等。总之,要学会在运动中生活、训练和打仗。每到一处借房扎营,支锅做饭。宣传队还要与驻村老百姓开军民联欢会。这也是405医院走的最远的一次野营拉练,让年轻同志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锻炼。故六十年过去了,战友们对当年的野营拉练,还是念念不忘。&lt;/p&gt;&lt;p
&lt;p&gt;没有电视的年代里,医院里的文体活动,历来开展的有声有色。医院俱乐部主任韩为镇、政治处的朱爱民干事,组织的文体活动非常给力,经常组织宣传队,自编、自导、自伴奏。一批批战友参加其中,那真是小伙子帅,姑娘们靓,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活跃了医院的文化生活。&lt;/p&gt;&lt;p&gt;&lt;br&gt;&lt;/p&gt;&lt;p&gt;有文革早期,405医院去后勤部参加汇演,有:陈兰芳、周志芳、吴芳文、秦学彦…等,演出的柳琴演唱“老三篇”,让人印象深刻。&lt;/p&gt;&lt;p&gt;1968年以后宣传队员有:王支、郭秀英、田红光、彭小平、卢克华、成昌文、孙纯敏、丁蔚青…等。&lt;/p&gt;&lt;p&gt;&lt;br&gt;&lt;/p&gt;&lt;p&gt;记得当年,科室里也都有各自的小宣传队,利用业务时间排练节目,定期与科室住院的休养员们联欢。逢年过节,全院还要组织各科室大汇演。&lt;/p&gt;&lt;p&gt;1970年秋,又是全院的大汇演,我们外科排演的藏族舞蹈《洗衣歌》登台亮相,优美的歌声,整齐的舞步,美丽的服饰,统一的道具,让全院同志眼前一亮,很受欢迎。&lt;/p&gt;&lt;p&gt;&lt;br&gt;&lt;/p&gt;&lt;p&gt;当然还有更出彩的。受到上级部门钦点,外科的小宣传队,要代表长山要塞区的基层部队宣传队,去济南军区参加文艺汇演。王支大姐是导演演员一身兼,演出非常成功,获得了前三名。外科的小宣传队,为内长山要塞区,为405医院争光啦!&lt;/p&gt;
class="ql-block"&gt;听老同志们讲起过医院大礼堂的故事。58年医院进山,10年没有礼堂,只有一个大会议室,供全院开会学习使用,后来改做了医院幼儿园。为了满足全院同志们政治教育,文化娱乐的需求,医院党委决定建设一座大礼堂。1968年8月动工,首先需要挖好地基,医院的同志们拿起铁锹铁掀一起上阵…,后勤部派来了建筑施工连,带来了图纸。就在上上下下为筹集建设资金而发愁时,我们德高望重的前辈,张增景老院长,慷慨解囊投入其中,使得医院大礼堂顺利竣工。张增景老院长爱院如家,感人至深的故事,永远载入了405医院不朽的史册,让后人铭记!&lt;/p&gt;&lt;p
class="ql-block"&gt;大礼堂建成了,可舞台上没有金丝绒的大幕,空荡荡的,仿佛是一匹骏马没有马鞍?在布票紧缺的年代,如何能购置来金丝绒大幕布?真是要动一番脑筋。好巧,正在济南三支两军的李健全主任,找到了购买的渠道,医院领导闻讯大喜,赶紧派人丈量好舞台的尺寸…,终于水到渠成。挂上金丝绒幕布的大礼堂,拉上大幕后,在灯光的映衬下,显得庄严、高档、大气,熠熠生辉。&lt;/p&gt;&lt;p
&lt;p&gt;这座大礼堂建成后,成了405医院瞩目的建筑之一,成为了医院政治教育,文化娱乐的中心。70年代政治运动繁多,首长在台上作报告,我们在台下当忠实的听众。可到了节日盛会,首长在台下当观众,科室里的文艺骨干们,却登上舞台成了主角。她们在台上载歌载舞,尽情挥洒着青春的活力。那欢声笑语,那热烈的掌声,在大礼堂回荡。&lt;/p&gt;&lt;p&gt;&lt;br&gt;&lt;/p&gt;&lt;p&gt;我们405医院,虽然位于老山沟里,不知道多少国家的、全军的、大牌的新年春节拥军慰问团,纷沓而至。记得手术室里的黄有云老大姐,最喜欢与我们讲起她看过的经典,著名舞蹈家——刀美兰,来405医院演出的场景。拥军慰问团来到大山里,就在这大礼堂,为我们奉献上一场场的精彩。还记得1979年,海政文工团来到我们老山沟医院,奉献一台精彩的演出,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卞小贞的女声独唱,“泉水叮咚”;歌唱家吕文科的男声独唱,“西沙,我可爱的家乡”;还有舞蹈“海岛泉边”,海陆空三位小战士那俏皮可爱的表演,过硬的舞蹈功底,让人大开眼界!&lt;/p&gt;&lt;p&gt;&lt;br&gt;&lt;/p&gt;&lt;p&gt;
&lt;p&gt;405医院中的年轻人,占了大多数,朝气蓬勃,活力无限,更是有各种球类爱好者。晚饭后的大操场,工字楼前,都是羽毛球、排球爱好者的活动场所。两人对阵,灵动的脚步,球拍用力的挥洒,羽毛球上下翻飞…。排球爱好者们,随意围成个大圆就开打,你发球,我接球;你托球,我垫球;你来扣,我来救…,虽是业余爱好,可欢乐笑声一片。关键是大家的体质得到了锻炼。&lt;/p&gt;&lt;p&gt;&lt;br&gt;&lt;/p&gt;&lt;p&gt;政治处朱爱民干事,把体育活动组织有声有色,医院里有篮球队,而且女篮、男篮俱全。女篮有耿玉兰、刘宝珠、江海玲、仝金凤、林伟兰…;男篮有刘世宁、刘涛、郭壮勇、赵运动、于深政、尹浩民、尹成山…。乒乓球队有李爱华、罗淑萍、医训队学员李龙。我院的乒乓球队多次在要塞区比赛中,获得好名次。每次医院组织体育活动,如田径比赛、拔河比赛、马拉松比赛等,从准备到比赛,都会让全院同志兴奋上好几天!&lt;/p&gt;&lt;p&gt;&lt;br&gt;&lt;/p&gt;&lt;p&gt;外科丁建训医生的单双杠,在我们几百人的医院里,是独一无二的,在夜晚月光下,常能看到他锻炼的身影。&lt;/p&gt;&lt;p&gt;&lt;br&gt;&lt;/p&gt;&lt;p&gt;
</section>
</articl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做工资假流水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