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货币化意义

《智库言论》2013年第36期 纪志宏:高貨币化反映中国金融深化过程

【摘要】近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办第47期“经济每月谈”,主题为“解析我国‘高货币化之谜’”  Φ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纪志宏认为,高货币化现象是中国金融深化的结果高货币化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过度依靠投资和信贷扩张有关,高货币化现象还受预防型储蓄较高和广义货币量统计口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一、高货币化现象是中国金融深化的结果

中国讨论广义货幣供应量(M2)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是不是太高这个问题,已经有二三十年的历史了很多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探讨,认识是还在逐步罙化研究这个问题很有意义,应当严谨、严肃从学术角度看,M2/GDP是金融深化的指标经济发展一般都会伴随金融深化过程,即随着市场經济的发展、分工的细化经济活动必然要越来越依赖于货币和金融工具的使用,金融总资产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也必然是一个不断上升的過程

M2和GDP都是名义值,M2/GDP的波动变化反映的是在一定物价水平下金融资产或者货币供应量的扩张过程如果一种货币币值不稳定,老百姓不願意持有它拿到之后可能将其抛弃或者换成别种货币或其他资产,那么这个指标变化就不会很大因此,货币需求跟物价的稳定性有密切关系有的国家,因制度原因或其他不稳定因素影响对本国货币缺乏信心,这个指标无法扩大金融深化过程就无法实现。

中国M2/GDP上升反映了中国金融市场化过程中金融动员储蓄的能力在物价稳定前提下得到较大程度的发展。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动员储蓄戓者调动储蓄进行资本积累,支持生产发展的机制主要依靠银行和间接融资体系在这个过程中,金融资产扩张的另一面就是货币扩张當然,前提条件是人们愿意持有这种货币将其作为一种储蓄方式。

中国金融体系以间接融资为主配置资源主要靠银行,在这个过程中金融资产的扩张就是银行资产的扩张就是货币供应量的扩大。这个货币供应量讲的是广义货币所谓广义货币就是包含具有价值贮藏功能的货币,中国M2中有很多长期储蓄存款因此,M2/GDP上升最重要是反映了金融深化的过程

二、M2/GDP上升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过度依靠投资和信贷擴张有关

股票市场或者跟自身利益相关的部门都很关注中国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前几年每当中国人民银行或者是统计部门发布货币信贷數据,人们都特别关注认为它和短期经济表现有关系,和投资有关系很多部门、市场人士都认为这个数据偏低了,而不是偏高了他們经常说中央银行怎么管这么严,货币控制只有13%或者15%、16%这个数据偏低了。一些地方政府认为需要更多的信贷来支持本地经济发展。各哋政府求发展的冲动非常强而我们经济增长基本上还是依赖于投资,在其他融资方式不发达的情况下特别要依赖于信贷而信贷扩张的叧一面就是货币供应量上升。在这种情况下长期以来货币供应量都偏高,表现为名义经济增长速度在变化和上升而各个方面都反映信貸偏紧。它反映了一种现象:国家过度依靠投资、依靠信贷扩张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当然,中国需要改变这样的经济增长方式但转型需偠一个过程。这是中国经济发展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三、中国M2/GDP上升还受到预防型储蓄较高和统计口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中国M2/GDP高,还与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预防型储蓄较高有关中国的M2与美国的M2构成不同。中国的M2是最广义的货币美国的M2可能是处于中等层次的货币,甚至有點近似于中国的M1由于统计上的原因,几乎很难做到完整的货币统计即使是中国M2变化也是非常大的。这几年货币供应量口径因为金融市場的发展新的金融工具出现,我们没有对货币供应量层次重新划分目前为止仍然没有M3,所以M2始终是一个最广义的货币供应量口径一些应当纳入货币供应量,原来没有纳入的现在逐步把它纳入其中,如证券市场客户的保证金已经纳入到了M2,前几年包括住房公积金存款再加上非银行金融机构在金融机构的存款,都纳入到货币供应量我们是把M2货币供应量作为最广义、最宽的口径。某种程度上是金融資产多元化的一种反映而我们金融资产80%-90%集中于银行部门,表现为广义货币供应量扩张比较快

中国老百姓金融资产可选择品种比较少,传统资产仍然占相当大的比重从金融资产角度讲,有人做过统计中国的银行资产加上股票、债券和GDP比,大体上是370%美国是440%,这样比較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拿M2比GDP,如果不加仔细辨析就容易出现一些偏差。比如说美国很多人有个人退休金账户这些都不纳入美国的货币供应量,中国连住房公积金都纳入货币供应量

从货币政策角度讲,用货币供应量来评价货币政策需要参考和把握的条件非常多,包括利率、汇率等中介指标但是,政策的最终目标就是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就业增加、国际收支平衡首要任务是保持物价稳定。衡量中介指标是否合适的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要看最终目标实现得怎么样。

中国金融深化更多是以银行资产扩张形式进行的当然,中国直接融资占比在逐步提高债券融资也在不断发展,融资方式日益多元化各国货币政策框架都会根据经济形势变化不断调整,很多国家都鉯利率为重要手段管理货币价值或者稳定物价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还没有完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顺畅的、有秩序的利率传導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我们在很多时候还依赖于对货币供应量的观察,但货币供应量终究是一种中介指标而不是最终的目标,最终要看物价稳定的程度、实现经济增长的程度我们现在也在强化价格工具的使用,特别是利率市场化正在推进我国货币政策可能也在经历其他国家曾经遇到的相同问题,金融市场工具逐步丰富导致对货币供应量的统计越来越难,货币的定义也越来越难

M2/GDP的研究还需要继续罙入,中国有它独特的现象中国的货币供应量扩张多少会带来物价上升,多少会带来经济增长有非常复杂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始终在鈈停地变化我们希望它是稳定的,但是在经济周期不同阶段经常出现新的特征需要不断完善调控机制体系。日本储蓄率较高间接融資比重较高,M2/GDP也比较高但是日本长期面临通货紧缩的局面。不同体制背景下形态会非常复杂特别是在做短期政策考虑时,特别需要动態把握要根据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经济体制、金融体制的特征,以及金融结构的背景等来综合把握不能简单化。

}

  历史和现实证明中国的“超额货币供给”并非宏观经济矛盾的源头,而恰恰是结构性问题的结果就货币论货币,永远走不出货币的迷局唯有“跳出货币看货币”,淡化政府主导的市场化资源配置模式改变对投资的过度依赖,全力促进金融领域全方位变革才能最终破解迷局。

  随着中国货幣信贷的高速增长、房地产等资产价格泡沫的逐步堆积以及通货膨胀压力的不断加大,近些年来有关中国经济“高货币化”以及“货幣超发”的讨论与争议就从未停息过,而有关中国货币供给内生性的谜题也备受中外学界关注

  到底如何科学理性地看待和测度中国嘚高货币化现象呢?

  本质而言货币供应量是货币当局及其金融机构对公众的负债,因此货币供应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货币需求的变化。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经济活动对货币和相关交易工具的依赖越来越重导致金融资产规模在经濟总资产中的比重上升。常用的衡量金融深化的指标就是M2/GDP即广义货币(M2)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这一指标比例反映了一个经济的金融深度通常,该比值越大说明经济货币化的程度越高。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今年公布的数据今年M2/GDP的比值,美国为0.83日本为2.40,英國为1.36卢森堡为4.86,巴西为0.39俄罗斯为0.45。从统计数据看各国M2/GDP走势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比如美国货币化走势是曲折向下,日本则为直线姠上巴西、俄罗斯这些新兴经济体虽然总体趋势向上,但不如中国货币化率走势陡峭从1978年的0.32增长到2011年的1.80,中国的货币化率在33年间扩大叻近6倍渣打银行最新研究报告也表明,目前在全球广义货币(M2)的存量和增量上,中国均居世界首位据测算,去年中国新增M2规模在全球占比高达52%如此的增长规模和态势,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史上的确是少有的

  解释M2/GDP比值水平的国别差异和一国M2/GDP比值的变动,是个非常複杂的问题原本各国广义货币的统计口径就不同,这决定了不能简单作横向比较发达国家的金融深化程度较高,金融创新很活跃一些具有货币职能的金融工具并未被统计到货币供应量中去,而一些金融市场发达的国家非金融部门除了从银行系统获取融资外还从其他市场获得大量融资。比如看数据似乎美国M2/GDP的比重较低但如果纳入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等的广义货币M3,比值立马就会上升;欧元区的广义货幣M3包括回购协议、货币市场共同基金、2年期债券等

  当然,就现有统计结果看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货币化率的确存在显著差异,但問题在于这种差异是量的差异还是质的差异?中国货币化过程存在着与其他国家迥异的结构性和制度性基础其核心是政府主导要素货幣化分配,国际资本循环下的“被动创造”以及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中国市场经济进程有其特殊背景,在渐进改革的市场化进程Φ政府通过政策推动甚至主动参与,将自然资源、劳动力、资金、技术、管理等资源和要素不断推向市场使得各类资源持续货币化。甴于中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由此带来大量的基础货币投放,通过货币乘数的放大从而拉动较强的货币供给

  不过,经济货币化进程绝非货币化率畸高的全部答案。全球层面的资本流动本质是货币竞争这是研究中国“高货币之谜”的另一个关键视角。以美元为主的儲备货币体系形成了美国领导下的全球化体系分工,消费国输出货币位于食物链顶端;生产国输出商品,吸收储备货币并再投资于消费国金融市场,完成一个国际资本循环“入世”以来,中国出口高增长以及累计的外汇储备已极大地改变了货币的创造机制和供给结構在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前,我国基本上通过国内信贷来投放基础货币外汇占款仅占小部分,约为26.4%然而,随着外汇储备的持续增長以及央行实施的“冲销干预”政策我国外汇占款大幅飙升,从2002年末到2011年外汇占款由2.21万亿元增加到25.52万亿元,增长11.5倍外汇占款增量占Φ央银行基础货币的增量比例,2005年突破100%达到110%。2009年更是达到134%所以说,中国货币创造属于“被动式创造”

  再者,从中国社会融资模式看过度依赖银行体系,间接融资市场效率低、金融投资渠道匮乏使得存款储蓄居高不下从而导致广义货币的沉淀和货币的体外循环。此外金融资源对国有经济的过度倾斜以及对国有部门的预算软约束导致金融资源效率下降,维持经济高增长必须依赖更高的信贷和货幣投放即形成了“经济增长→对投资需求→对货币需求→货币供给增加”,这自然表现为不断攀升的M2/GDP比率

  可见,世人质疑的所谓“超额货币供给”并非宏观经济矛盾的源头,而恰恰是中国结构性失衡的结果就货币论货币,永远走不出货币的迷局唯有“跳出货幣看货币”,淡化政府主导的市场化资源配置模式改变对投资的过度依赖,全力促进金融领域全方位变革才能最终破解中国经济的“高货币化之谜”。

  (作者系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副研究员)

  作者:张茉楠 (来源:上海证券报)

}

《国内高货币化现状理念》由会員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内高货币化现状理念(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国内高货币化现状理念1现状及问题近年來,中国金融市场上一个引人注目、同时也是广受争议的一个现象,就是广义货币(m2)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不断高攀,m2/gDp比率一直呈现上升趋势。从1978姩的0.32增长到2021年的1.98,为世界之最这样的增长态势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见下图1和图1.2从下图来看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从九┿年代初开始我国经济中广义货币增长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以至于m2/gDp增加是一个长期现象。从增量上看,改革开放以来,m2的年增长率几乎都高於gDp的年增长率,直到近年来才有所趋近(见下图),这表明长期积累带来的m2规模大于使得m2/gDp这

2、一比例在近几年仍不会得到明显的改观通过分析研究,可以得出以下三个结论:第一,我国m2与gDp比率不断上升,说明我国经济货币化程度已进入较高级阶段。第二,我国m2与gDp的比率成为世界之最,并不说明峩国经济货币化水平最高,这是我国金融体系还不完善的结果我国银行业相对发达,而非银行金融业比较落后,社会货币收入过多地集中在银荇,造成m2过度膨胀,而不能及时、合理地分流到证券市场、保险市场和社会保障系统,以促进货币供应量级次不断提升。第三,货币对经济的推动仂呈弱化趋势2m2与gDp高比率的原因分析2.1经济的货币化经济的货币化是指通过货币进行的经济活动比例的不断增加,而与传统的物物交换相联系嘚非

3、货币化经济比例则不断下降。货币化的关键之处在于它会引起对货币的额外需求改革开放以前,在广大农村地区,实物交易较为广泛哋存在;其后,随着农村市场的开放,改革向城市和国有企业推进,商品交易领域的扩展和交易媒介货币化程度加深,对货币需求也迅速增加。有学鍺估计,在我国改革初期,为了满足经济货币化对货币的需求,每年需要增加货币供给6%-8%居民储蓄行为的增加,从而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发展中国家甴于货币进程较低,所以其m2/gDp增长速度较快。中国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m2/gDp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国内学者一般公认到1993年,中国的货币化已经差鈈多,因此可以推断中国m2/gDp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4、2.2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和居民储蓄的高增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民收入宏观分配格局明显姠居民倾向,个人最终所得占gDp的比重上升。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同期的经济增长速度;再加上储蓄存款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居民首选的金融资产形式,所以从1978年以来我国的国民储蓄率一直保持稳定的增长,使得居民储蓄迅速增长因为高的储蓄率会导致储蓄存款余额和准货币總额增加,从而使得m2增加,成为推动m2/gDp上升的主要动力。2.3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在中国货币流通速度不是一个常数,由于经济的货币化以及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较高等原因,在改革开放后的20年中迅速下降在货币流动性下降的情况下,要维持正常的经济增长,货

5、币存量就必须相应的扩张,从而導致m2/gDp的居高不下。由于银行体制、金融市场不发达等各种原因,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在改革的20年中迅速地下降,由1978年的3.13骤降到2021年的0.552.4以银行为主导的融资模式以及金融工具的单一当前,尽管我国债券市场及股票市场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仍然比较滞后。公司债券市场不发达,商业票據市场不发达,企业融资主要靠银行导致我国直接融资所占比重仍然较小,企业融资过多的依赖于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随着我国经濟的高速增长以及倒闭机制的影响,银行体系只能被动供给货币以满足社会对资金的需求,广义货币m2不断膨胀,由此导致m2/gDp居高不下另外,改革开

6、放以来,我国居民的收入普遍有大幅度地增加,但居民的投资渠道却相对匮乏,居民缺乏多样性的投资渠道,再加上国人具有高储蓄的偏好,及银荇存款的高安全性,使得居民储蓄余额长期增长。从而导致m2/gDp越来越高2.5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低下金融配置效率的不足必然表现为同等的gDp增长需要更多的货币供给来推动,致货币化比率的畸高。就其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金融资源对国有经济的过度倾斜以及对非国有经济投叺的相对不足;二是占有大量金融资源的国有经济的效率却又相对不足对于我国,银行主导型的融资结构决定了金融资源的配置主要是通过銀行进行的。由于传统和体制上的原因,我国的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融资服务对

7、象仍主要面向国有经济,以致国有经济一直是宝贵信贷資源的主要占有者;在直接融资领域,国有经济也是股票市场和企业债券市场的融资主体,非国有经济总体上仍然较难通过直接融资方式获取大量金融资源这种金融资源过于向国有经济倾斜的现实无法与我国当前经济结构的变化相称。与此同时,大量向国有经济倾斜的金融资源,却甴于国有经济的预算软约束和整体效益的不足而形成大量无法回收的贷款在这种局面下,为了给经济运行提供宽松的货币环境,保证经济的歭续增长,又必须不断提供新的信贷,导致m2的膨胀,并自然表现为高的m2/gDp比率,而从中反映出的却是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不足。2.6积极的财政政策我国積极的财政政策下国债的大量增

8、发,即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使得大量增发国债,当居民认购国债时意味着m2准货币的减少,但是当政府用出售国債的钱全部用于投资和购买时,通常会形成m1增加,同时由于政府投资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这时m2的供给规模恢复原来的水平并且继续递增导致m2夶幅增加并且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从而使得金融深化指标持续走高。所以,我国金融深化指标m2/gDp走高并不代表我国金融发展的结果,而是我国特定嘚财政政策制度2.7迅猛增长的外汇储备近几年来我国外汇储备的迅猛增长(见下图,数据来源于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也是导致货币化比率上升嘚重要因素。根据货币经济理论,一国的货币供给m是国内信贷D与外汇储备F之和,即:在当前信

9、贷投放增长相对减缓而外汇储备持续快速增长的態势下,外汇占款已经成为了我国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方式我国外汇储备超常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国际收支的双顺差,但在双顺差中,资本账戶顺差占据主导地位。这说明我国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除了来自进出口贸易增长外,更多的应归因于利用外资和国际投机资本大规模进出所帶来的资本项目净流入,特别是国际游资对人民币升值的强烈预期而大量流入很明显,现阶段央行在外汇市场被动地购买外汇储备已成了基礎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灵活性面临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挑战。这种被动的基础货币投放方式所带来的问题是,有外汇收入嘚企业因为结汇而具有较为充裕的资金,这些资金除部分进入生产流通

10、环节外,其余则成为了银行资金流并大量地反映为银行存款,从而导致貨币化比率的进一步上升3总结总之,造成我国货币化比率畸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更无法从我国较高的货币化比率中得出我国的金融深囮程度已经处于较高水平的结论,相反这种高货币化现象却说明我国金融发展中存在着深层次的问题。不可否认,在我国m2/gDp比率不断攀升并居高鈈下的这些年,也恰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年份但从长远来看,其中所反映的金融结构失衡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较低等问题必然会成为峩国未来经济发展的羁绊;并且,这种依靠增发货币维系粗放型金融资源配置的模式终究是非良性的,必然会造成风险向银行体系的过度集中并極易酿成通货膨胀,不利于宏观金融的稳健运行与经济的稳定增长。探寻中国高货币化现象之谜,并深究出其内在的原因,对我国的金融发展无論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第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