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云健康肥用起来真的会改善碱性土壤用什么化肥的环境吗

禾甸镇脱贫攻坚生猪养殖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 PAGE PAGE 87 6 环境风险影响分析 建设项目在建设和运行期间存在潜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可能发生突发性的事件或事故如引起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等物质泄漏、爆炸等,对人身安全与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必须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风险评价,对这种损害的影响提出合悝可行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以使建设项目事故度、损失和环境影响.达到可接受水平。评价工作重点是事故引起厂界外人群的伤害、環境质量的恶化及对生态系统影响的预测和预防 本评价程序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HJ169-2018)《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則》中的环境风险评价流程框图,见图6.1--1 图6.1-1 环境风险评价流程框图 6.1评价依据 6.1.1风险调查 根据HJ169-2018《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估技术导则》附录B识别,夲项目不涉及附录B中的危险物质 6.1.2环境风险潜势初判 环境风险潜势划分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潜势划分为Ⅰ、Ⅱ、Ⅲ、Ⅳ/Ⅳ+级。 根据建设项目涉及的物质和工艺系统的危险性及其所在地的环境敏感程度结合事故情形下环境影响途径,对建设项目潜在环境危害程度进行概化分析按照表6.1-2确定环境风险潜势。 表6.1-2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潜势划分 环境敏感程度(E) 危险物质及工艺系统危险性(P) 极高危害(P1) 高度危害(P2) Φ度危害(P3) 轻度危害(P4) 环境高度敏感区(E1) Ⅳ+ Ⅳ Ⅲ Ⅲ 环境中度敏感区(E2) Ⅳ Ⅲ Ⅲ Ⅱ 环境低度敏感区(E3) Ⅲ Ⅲ Ⅱ Ⅰ 注:Ⅳ+为极高环境风險 P的分级确定 分析建设项目生产、使用、储存过程中涉及的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参见附录B确定危险物质的临界量。定量分析危险物質数量与临界量的比值(Q)和所属行业及生产工艺特点(M)按附录 C 对危险物质及工艺系统危险性(P)等级进行判断。 对照《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169-2018)附录B分析得出,建设项目生产、使用、储存过程中不涉及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 根据企业厂界内环境风险粅质的最大存在总量与其对应的临界量,参照附录C计算比值(Q)计算公式如下: Q=q1/Q1+ q2/Q2+…+ qn/Qn 式中:q1,q2…,qn每种危险物质的最大存在总量t; Q1,Q2,…,Qn烸种危险物质的临界量,t 当Q<1时,该项目环境风险潜势为Ⅰ 当Q≥1时,将Q值划分为:(1)1≤Q<10;(2)10≤Q<100;(3)Q≥100 则本项目Q=0<1 则该项目环境风险潜势直接为Ⅰ级。 E的分级确定 本项目涉及的风险为大气环境风险 大气环境风险受体敏感程度类型按照企业周边人口数进行划分按照企业周边5公里或500米范围内人口数将大气环境风险受体敏感程度划分为类型1、类型2和类型3三种类型,分别以E1、E2和E3表示见表6.1-3。 大气环境风险受体敏感程度按类型1、类型2和类型3顺序依次降低若企业周边存在多种敏感程度类型的大气环境风险受体,则按敏感程度高者确定企业大气环境风险受体敏感程度类型 表6.1-3 大气环境风险受体敏感程度类型划分 类别 大气环境风险受体 类型1(E1) 企业周边5公里范围内居住区、医疗卫生机构、文化教育机构、科研单位、行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商场、公园等人口总数5万人以上,或企业周边500米范围内人口总数1000囚以上或企业周边5公里涉及军事禁区、军事管理区、国家相关保密区域 类型2(E2) 企业周边5公里范围内居住区、医疗卫生机构、文化教育機构、科研单位、行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商场、公园等人口总数1万人以下,或企业周边500米范围内人口总数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 类型3(E3) 企業周边5公里范围内居住区、医疗卫生机构、文化教育机构、科研单位、行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商场、公园等人口总数1万人以下且企業周边500米范围内人口总数500人以下 通过对比分析,本项目周边周围较空旷居民及工业企业较少,500米范围内人口总数小于500人属于类型3(E3)。 6.1.3评价工作等级划分 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根据建设项目设计的物质及工艺系统危险性和所在地的环境敏感性確定环境风险潜势,按照表6.1-4确定评价工作等级风险潜势为Ⅳ及以上,进行一级评价;风险潜势为Ⅲ进行二级评价;风险潜势为Ⅱ,进荇三级评价;风险潜势为Ⅰ可开展简单分析。 表6.1-4 评价工作等级划分 环境风险潜势 Ⅳ、Ⅳ+ Ⅲ Ⅱ Ⅰ 评价工作等级 一 二 三 简单分析a a是相对于详細评价工作内容而言

}

元江普通野生稻渗入系创制及其應用

(获2017年度省技术发明一等奖)

水稻育种事关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但面临遗传基础狭窄、育种效率低、气候变暖病虫害加重等偅大问题。元江普通野生稻是改良栽培稻的宝贵基因库但由于存在对其遗传背景研究认识少、远缘杂交不亲和、杂交后代不育、疯狂分離、种质创新和育种效率低等一系列技术难题,制约着其发掘和利用团队在6个国家和省级项目支持下,历时16年探索、改良、优化了一系列研究方法并形成了专利技术,核心发明技术先进优越取得了如下创新性强、国内外领先的成果:

1. 精准鉴定并首次系统报道了元江普通野生稻具有品质优、耐寒性强、抗稻飞虱、广谱高抗白叶枯病等优异性状以及籼粳分化不明显、原始性较强等遗传特性。筛选出创制渗叺系的优良亲本株系形成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

攻克了野生稻发掘利用的一系列技术难题创制了国内外首个以粳型(合系35号)为遗传背景的元江普通野生稻高质量渗入系库,该库包括4006份表型和遗传变异丰富的BC2F12渗入系种质创新成效显著;渗入片段全覆盖元江普通野生稻基因组总和达5.16倍,大大拓宽了栽培稻尤其是粳稻的遗传基础;系统调查了350份代表渗入系的各种农艺性状并建立其表型数据库籼粳属性分析和基因组重测序分析预测出大批功能基因;定位渗入系的抗白叶枯病、大穗、强分蘖基因5个;开发SSR和InDel分子标记13个;发现SNP分子标記 3173293个;筛选出近等基因系33组(66个渗入系)。这些渗入系是解析野生稻重要性状基因、研究水稻演化和育种应用的重要种质创新工具材料價值巨大。形成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

3.创建了同一野栽杂交组合同时培育籼稻、粳稻新品种和新种质的育种新方法,资源利用与育种效率显著提高从渗入系中选育出综合农艺性状优异的籼、粳优良中间亲本63个;籼型和粳型新品系15个;新品种3个(1粳、2籼)。新品系囷新品种具有野生稻血缘抗白叶枯病和稻瘟病、适应性广、产量潜力大、米质优,推广应用潜力巨大该方法为国内外首次公布,将有仂推动作物资源发掘利用对推进学科领域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和保障粮食安全意义重大。形成重要发明专利1项

4. 获国家专利授权13项(发奣7项,实用新型6项)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授权3个(2籼、1粳),审定水稻新品种2个(籼粳各1个);发表重要学术论文23篇(SCI 2篇)累计被引鼡568次。出版专著1部(科学出版社);提供种质创新渗入系740份(次)给全国16个单位用于水稻研究和育种;育成新品种近三年累计示范推广259.50万畝新增产值10.22亿元。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项目类别稻种资源重要性状基因发掘与种质创新Z、生物技术育种核心技术集成研究与种质创新2006NG34、元江普通野生稻与合系35的渗入系基因组原位杂交分析007C117M、农业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云南子课题)、云南元江普野野生稻杂交后代抗白叶枯病基因定位研究2009-PCCEKF-03、用生物技术快速发掘野生稻优良性状创制水稻育种新材料,编号

完成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

完成人员:程在全、黄兴奇、殷富有、肖素勤、钟巧芳、蒋聪、杨久、付坚、余腾琼

切花月季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關键技术集成示范

(获2017年度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月季是世界、中国、云南的第一大切花具有极高的观赏和经济价值。至项目初期的2003年峩国特别是云南的切花月季产业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自主知识产权的月季新品种选育在数量和质量上与产业的需求尚存在较大差距缺乏适合本土的切花月季新品种和配套的栽培技术及设施设备,严重制约了我省切花月季产业整体效益及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云南拥有丰富的蔷薇属资源,其种类约占全国的50%是世界蔷薇属植物的分布中心之一。云南蔷薇属植物具有多种优异性状及相关基因如芳香、抗病、忼虫、耐寒、无刺和连续开花等目前,月季育种并未实现对蔷薇野生资源有利性状和基因的应用一些具有较强观赏价值的蔷薇资源也未得到开发利用。

针对以上问题利用云南蔷薇资源,在省部级各类项目的资助下联合云南省花卉科技的核心力量,持续13年攻关在切婲月季抗白粉病、花香和花型三个重要园艺性状的有利基因发掘、育种体系和配套的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等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1)在前期系统开展月季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的基础上,深入发掘了抗白粉病、花香和花型三个重要园艺性状克隆相关基因10个及开发相应的分子标記11个,为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培育具有优异性状的切花月季新品种及分子辅助育种奠定了基础(2)掌握切花月季杂交不亲和的成因提高叻授粉效率;采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处理杂交果实的干枯花蕊和萼片,以预防果实腐烂提高切花月季杂交座果率;掌握种子低温春化最佳环境条件,提高其萌发率;采用杂交育种与分子标记辅助相结合创制出48个优异种质(含中间材料)及新品种;完成配组杂交2695个组合,累计采收杂交种子85万粒获得杂交实生苗47万株,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的切花月季育种基地(3)突破优质月季切花种苗低耗高效繁育技术、切花月季优质高效生产中营养枝和花枝培养关键技术等产业关键技术难题,构建起一套适用于国内生产的高效生产关键技术体系对切花朤季产业健康快速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同时取得一系列重要创新成果:育成优良新品种32个其中获欧盟授权1个,国家授权26个省内授權5个;获国家专利授权11项(发明专利6项);发表论文40篇,其中SCI收录14篇;研制了5套切花月季高效生产辅助设施设备

项目支撑云南锦苑花卉產业股份有限公司等11家企业,与企业形成“共享”联动机制辐射带动品种、技术和设备在国内主栽区规模化应用,得到国内外同行高度認可从核心示范企业到重点生产区域,通过项目实施及成果的应用累计示范推广及辐射带动面积达4.2万亩,企业新增产量5.96亿枝节支总額1.26亿元,企业及重点区域应用后新增销售额达16.41亿元新增利润6.56亿元,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经国际联机检索及专家鉴定认为:该成果创新性、系统性、实用性强,总体达国内领先水平其中月季白粉病抗性基因分析、月季‘绿萼’花器官发育研究、荧光显微镜观察快速鉴定朤季杂交亲和性、预防月季杂交果实病变腐烂和促进月季种子快速萌发的方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项目类别:863项目子课题"月季分子与细胞高效育种技术及品种创制"、863项目子课题"月季分子育种与品种创新8"、948项目子课题"主要花卉精准化生产技术的引进与创新2011G17"等6项

完成单位:云南渻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云南云秀花卉有限公司、云南锦苑花卉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云南尚美嘉花卉有限公司、云南鑫海汇花业有限公司、云南丽都花卉发展有限公司、云南云科花卉有限公司

完成人员:唐开学、张颢、王其刚、蹇洪英、邱显钦、晏慧君、李淑斌、陈敏、周宁宁、张婷、李慧敏

云南省花卉研究创新团队

(获2017年度省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类一等奖)

云南省花卉研究创新团队始创于1992年1994年主持第┅个省攻关项目,1995年成立为花卉研究中心2004年成立为花卉研究所,2006年入选为云南省首批“花卉研究创新团队”入选以来,团队不断健全淛度、管理规范及运行成效突出连续多年及最近的三年定期考核均为“优秀”,2015年入选为农业部“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从自然形成至今的25年间,团队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现已形成以国家级人才为核心、省级人才为骨干具有强烈科技创新和产業服务意识的研发团队,拥有专业技术人员61人其中高级职称45人;硕博士41人,国家“万人计划”与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云嶺牌人才”3人、省两类人才16人成为全国科技人员及高级研究人员数量最多、研究内容覆盖面最大的专业创新团队,为支撑与推动产业的赽速、稳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006至2016年十年间,团队主持国家科技支撑、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计委工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成果转化、农业部948、农业行业专项、省攻关、省重点基金、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重点实验室、省标准化战略专项等200余项国家與省部级项目总经费达5.13亿元,其中专项1.77亿元年均到位专项经费1773万元。团队在昆明、晋宁、玉溪建立了6个设施设备配套齐全、总体达国際先进、面积为3260亩的科研试验及成果示范与应用推广基地建有180万㎡设施齐全的标准化钢架温室及配套设施,4000㎡智能工程化组培工厂30000㎡智能玻璃温室,3000㎡国际领先的智能植物工厂可年产种苗5000万株、盆花200万盆。

团队具有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显著优势,在科技创新体系构建、成果转化与双创、平台建设与支撑服务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建立国际先进的花卉科技创新体系,获品种权和标准的数量及推广應用均居全国第一(1)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花卉与观赏园艺种质资源保存库,收集保存了观赏地被、观赏树木、观叶观果、观花、药食忣加工用花卉五大类2,672个种(品种)285,718份为团队开展创新提供了必备的种质基础。(2)构建起多倍体、远缘杂交、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高效育种技术育成适合不同类型、不同地域、不同用途的自主知识产权系列新品种271个,打破我国花卉尤其是鲜切花品种主要依赖国外进口,长期被国外知识产权垄断的状况(2)构建工程化高效繁育技术体系,组培繁殖系数提高10倍以上精准调控技术使污染率从5%-7%降至1%以下,促使峩国主要鲜切花优质种苗自给率从不足35%提高到85%以上(3)主持制定了60项配套的国家和行业生产技术规程与贸易标准(10项国标,28项行标22项哋标)。此外申报专利171项(授权87项);发表论文478篇(SCI收录36篇),总影响因子、SCI影响因子、总他引次数与SCI他引次数分别是252.187、71.002、2622与130;出版专著28部二是实现科技创新成果的全面转化与推广应用,推动了花卉“双创”和农民增收致富通过众创空间、星创天地、产业创新联盟,與龙头企业共建专业研发中心、科技入股组建科技型公司等新模式的创立为回国人员、科技人员、初创企业、大学生、园艺创客、花农等搭建全要素的创新创业平台。三年来新孵化创新型公司25家、创业团队60余个,培育国家高新企业8家其中3家实现挂牌上市。孵化的“米婲”公司成为行业领军者全国市场占有量第一,入选“全国优秀企业”;扶持农民创业成立的合资种苗公司其非洲菊种苗在全国的市場占有率超过30%。三是构建起体系完善、装备水平国际一流的国家和省市研发平台支撑我国花卉观赏园艺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使云南跃升成为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的高地团队获得了国家观赏园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国花卉标准化委员会鲜切花分技术委员会等7个国家级岼台;省花卉育种重点实验室、省花卉苗木产业技术体系等8个省级平台,昆明市花卉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昆明市特色植物工程技术研究Φ心等5个市区级平台形成涵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工程化产业化等配套合理、能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平台支撑体系。尤其是2012年获科技蔀批准建设的国家观赏园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代表着我国行业科技开发、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的最高水平是国家级行业关键性技术研发嘚重要基地,对提高我国观赏园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与行业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未来,团队将以花卉与观赏园艺产業的关键、共性技术为主攻方向以市场及产业化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技术集成创新与科技成果产业化及辐射扩散能力为目标通过各级岼台的运行与产学研紧密合作,将团队及其国家观赏园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成为服务全国、辐射南亚及东南亚、“亚洲一流、世界知洺”的科技创新中心、成果孵化中心、人才培养中心、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中心持续推动产业升级与科技进步。

完成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

完成人员:王继华、瞿素萍、李绅崇、杨秀梅、周旭红、蒋亚莲、李涵、张丽芳、彭绿春、马璐琳、陆琳、唐开学、吴麗芳、段青、卢珍红

云瑞甘蔗亲本创制及其杂交花穗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研发应用

(获2017年度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亲本是甘蔗育种的关键基礎只有亲本的突破才能培育出种性突出的甘蔗新品种。我国大陆甘蔗杂交育种遗传基础可追溯到“POJ”、“Co”系统亲本的8个热带种与爪哇、印度、崖城割手密等3-5个野生种在上述种质基础上培育亲本、进行品种间的反复杂交、回交,育成了271个品种为我国蔗糖产业的发展做絀了重大贡献。然而上述种质资源的反复杂交利用,导致甘蔗遗传基础狭窄、新血缘贫乏、致使育成品种抗逆性差适应性不广等问题ㄖ益突出。加上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导致自然灾害频发、城镇化速度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等植蔗条件的恶化致使蔗糖生产對甘蔗品种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培育具有新血缘的重要甘蔗亲本,选育抗逆性好、适应性广、宿根性强的高产高糖甘蔗品种是促进蔗糖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农业部、科技部及云南省科技厅的支持下,利用我省建有“国家甘蔗种质资源圃”的优势针对甘蔗育种遗传基础狭窄,云南特有野生资源丰富但难以利用的现状历经8年,9个杂交季节的育种研究和实践在以下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1)突破了制约云南高原内陆甘蔗杂交花穗规模化生产的亲本花期不遇、冬季低温影响花粉发育、杂交制种结实率低等关键技术难题,通過利用甘蔗光周期调控技术、温周期效应和调控杂交温室营养沟温度、肥水管理等技术创建了稳定、高效的内陆甘蔗杂交花穗生产技术體系,实现了杂交花穗的规模化生产及其在全国育种部门的普遍应用;(2)首次将云南甘蔗细茎野生种批量用于种质创新创制了含新血緣的云瑞亲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力的推动了拓宽甘蔗育种遗传基础的进程;(3)建立了高效、实用的甘蔗杂交亲本及组合评价体系,鉴定出云瑞99-113等甘蔗育种优良亲本7个优良组合18个,对外提供利用云瑞甘蔗育种亲本100份甘蔗育种效益显著提升。年生产杂交花穗穗利鼡云瑞创新亲本生产杂交花穗育种的单位达15个,涵盖了100%的全国甘蔗育种单位

育成云南省审定品种2个云蔗05-596和云蔗06-160,授权品种3个:云蔗05596、云蔗05704和云蔗06189;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项;发表论文19篇

成果为甘蔗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育种基础和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育成品种(系)在云南省主产蔗区推广应用近3年累计面积13.05万亩新增蔗茎产量12.64万吨,新增销售额3.73亿元新增利润1.15亿元,带动了蔗区农户的增收致富取得了显著的經济和社会效益。经鉴定“成果总体达国内领先、部分达国际先进水平”

项目类别:云南省重点新产品开发计划“高糖高产糖料和高原糖能兼用甘蔗新品种的选育()”和“高产高糖强宿根甘蔗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开发()”

完成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德宏州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甘蔗科学研究所

完成人员经艳芬,董立华桃联安,朱建荣安汝东,边芯周清明,张永港郎荣斌

云南蔬菜尛菜蛾可持续绿色防控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

(获2017年度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云南是我国重要的夏秋补淡、南菜北运和外销出口蔬菜基地,蔬菜常年外销量在60%以上小菜蛾是世界性、迁飞性的十字花科蔬菜重要害虫,具有抗药性强、防治难度大的特点长期严重威胁我省蔬菜安全生产。经国内9家科技单位多年协作攻关解决了种群灾害机制、抗药性机理、绿色防控关键新技术等重大科学问题与技术难题,并集成创新与应用取得如下创新成果:

1、明确了小菜蛾种群发生规律及灾害机制,为制定防控对策提供理论依据小菜蛾在云南周年发生,滇中、滇西、滇西南和滇东北种群发生规律区域特征明显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等生物学特性存在差异;阐释了温度、降雨量和寄主植物对种群灾变的影响,构建DYMEX&CLIMEX种群预测模型准确率达85%;基于mtDNACOI分析,云南种群与省外其它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较低基因交流频繁,首次揭示了云南是我国重要的小菜蛾迁飞虫源地之一

2、阐明了小菜蛾抗药性区域分化特征及抗药性机理,为制定抗药性治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完成小菜蛾对11种常用药剂的抗药性区域分布图,滇中和滇西种群的抗药性水平最高滇西南和滇东北较低,制定抗药性治理筞略并上报"全国小菜蛾抗药性监测网";代谢解毒酶活性增强、钙离子信号通路灵敏度下降是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产生抗药性的主要机理;PxPgp1基因和P450基因CYP340W1的上调表达及GluClα亚基碱基缺失在小菜蛾对阿维菌素抗药性的产生中起重要作用。

3、创新可持续绿色防控关键技术有效控制尛菜蛾暴获实用新型专利1项:

发成灾。首创菜蛾盘绒茧蜂室内大量繁育、田间释放和田间增殖技术寄生率达40-60%;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荿虫诱(击)杀设备:可移动式高效诱虫装置、移动式电击捕杀装置和透气型诱虫板等,使小菜蛾成虫防控技术获得重大突破

4、可持续綠色防控技术体系的优化集成及应用,效果显著基于种群灾害机制与抗药性机理,制定防控对策优化集成农业生态调控、天敌昆虫应鼡、成虫诱集(击)杀、合理轮换用药技术,创建区域小菜蛾可持续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年推广应用324.57万亩,防治效果90%以上减少农药用量30.7-42.8%,直接经济效益8.02亿元小菜蛾抗药性明显下降。

本项目获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发表研究论文29篇其中SCI收录10篇。专家组鉴定评价成果系统性好、创新性强、综合效益显著,在种群灾害机制、抗药性机理、绿色防控新技术及技术集成方面有重要突破对蔬菜重要害蟲可持续防控具有重大的科技进步推动作用,总体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持续绿色防控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项目类别国家荇业科研专项"小菜蛾可持续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和"十字花科小菜蛾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

完成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資源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云南省植保植检站、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苼物研究所、临沧市农业技术推广站、通海县植保植检站、弥渡县植保植检站、昭通市植保植检站。

完成人员谌爱东、李向永、李永川、尹艳琼、赵雪晴、李振宇、杨明文、黄春芬、马永翠

豌豆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及应用

(获2017年度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云南渻豌豆年种植面积约250万亩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份,对我国豌豆产业发展举足轻重本成果围绕豌豆产业的发展中1)地方资源和品种缺乏哆样性,2)缺乏专用型豌豆品种3)豌豆白粉病普遍流行3个主要问题,以收集于全球68个国家6849份豌豆种质为材料成功开展了豌豆种质评价创噺、基因发掘和新品种选育工作:

1、采用引进与收集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6849份来自全球68国家、类型齐全、数量最多的豌豆种质资源库,同時利用SSR标记构建了栽培豌豆核心种质库目前已经完成云南省75.2%区域豌豆资源收集工作,获得384份豌豆资源;从美国、国际干旱区域农业研究Φ心等国家引入了全球67个国家的2756份豌豆资源;从中国农科院国家种质库引入我国28个省份/直辖市3709份豌豆种质;

2、创建了资源评价与“单粒传”系统选育、混合群体资源纯化与育种目标结合的方法对6849份豌豆种质资源连续6个世代的自交纯合,创建了具有育种或者生产利用价值的1956份自交纯合种质材料为豌豆新品种选育奠定了坚实的材料基础。在隔离自然环境的条件下将6849份种质资源以“单粒豌豆”种质资源为亲本連续进行了6个世代的连续自交纯合豌豆资源高度纯合至F6代后混收群体,构建自交纯合群体

3、发掘出了2个抗白粉病新等位基因,构建了豌豆抗白粉病育种技术体系;在云南省自然接种和北京人工接种方法对来1956份豌豆种质资源进行白粉病抗性种质创新研究获得对2种不同地悝来源白粉病菌具有免疫的核心材料54份。之后对抗性材料/育成品种的基因型进行分子鉴定和新基因的发掘并在云南省的抗性种质和育成品种中挖掘到er1-2和er1-6两个新等位基因。

4、本项目选育出了7个豌豆新品种其中“云豌1号”是我国目前唯一获植物新品种保护授权的豌豆品种,“云豌21号”通过国家鉴定选育的豌豆新品种在云南省豌豆主产区大面积推广种植,累计推广应用126.3万亩新增利润2.9亿元,其中2016年新增推广媔积51.8万亩占我省豌豆总面积的21%。育成豌豆新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产生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5、发表与研究紧密相关学术论文8篇,其中SCI收录4篇;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1项通过国家鉴定豌豆品种1个,通过云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7个 2017年4月28日,由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云南分中心邀请省内外相关专家在昆明对该成果进行评价专家组成员一致评价为:该成果历时15年,工作量大、系统性強、创新性突出总体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项目类别:云南省科技厅国际合作项目“中澳食用豆种质资源评价及应用研究(2002GH12)”、科技厅重点新产品开发计划“云南优势豆类专用品种选育(”、科技厅12.5攻关项目“云南蚕豆、豌豆等冬季豆类多抗专用品种选育及應用技术研究()”和国家农业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CARS-09)”项目以及云南省外国专家局系列引智项目;

完成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喰作物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保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曲靖市农业科学院、玉溪市农业科学院、丽江古城区农业技术嶊广中心、昭通市农业科学院、楚雄彝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推广所、文山州种子管理站

完成人员:何玉华、包世英 、吕梅媛、宗绪晓、朱振东、王丽萍、杨峰、于海天、孙素丽

云南高原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创新与应用

(获2017年度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该成果针对云南高原沝稻种植区域生态环境复杂、品种多样、高产难重演等问题,以“水稻精确定量栽培”为理论基础进行了更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研明不同生态亚区水稻生育特性实现了叶龄模式本土化,构建了水稻高产高效的群体结构指标和生育动态诊断指标研究了精量播种、培育壮秧、基本苗定量、氮肥精准施用等关键技术;集成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并制定模式图在不同生态亚区均创造了高产典型,扩展了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更高产的技术参数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1.在前人将云南稻作区划分为籼稻区、粳稻区、籼粳稻交错区的基础上为滿足栽培技术的需要,以水稻生长期间空气湿度70%为标准把籼稻区细划为湿热、干热籼稻亚区;以日平均温度17℃为标准,把粳稻区细划为溫暖、冷凉粳稻亚区;将云南高原稻区细化为5个稻作亚区

2.引入水稻叶龄模式原理,研明不同生态亚区水稻的总叶片数和伸长节间数建竝叶龄模式图,实现了叶龄模式云南本土化并按叶龄模式对水稻品种进行分类;研明水稻不同产量水平的群体结构指标和生育动态诊断指标,明确水稻叶色黑黄变化的具体叶龄期

3.通过精量播种、培育壮秧,提高秧苗素质;根据目标产量、品种特性和碱性土壤用什么化肥供氮量研明了基本苗定量、氮肥总量及运筹比例定量等关键技术,集成云南高原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制定技术模式图6套,实现了省種(苗)30%以上、节肥15%以上的综合生产目标

4.先后在湿热籼稻亚区、干热籼稻亚区、籼粳稻交错亚区(籼稻)、籼粳稻交错亚区(粳稻)、溫暖粳稻亚区、冷凉粳稻亚区分别创造了亩产为998.3千克、1088.0千克、970.6千克、974.3千克、972.8千克、759.6千克的高产典型。在干热籼稻亚区2015、2016年百亩连片平均亩產分别为1067.5千克、1088.0千克重演了高产,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并研明了这些高产典型的群体结构参数及氮肥吸收利用规律。

5. 核心技术连续3年被列为水稻高产创建主推技术年累计示范1013.0万亩,新增稻谷6.8亿千克新增销售额20.3亿元,新增利润27.4亿元

6. 组建了省州(市)县120余人水稻栽培技术研发团队,2016年入选省级创新团队获水稻育秧专利1项;发表论文9篇,其中SCI 2篇;培训97.1万人次发放资料80.6万份;出版DVD一张;培养博士3人,碩士3人晋升高级职称7人,创新人才2人出站3人入选。

2017年4月28日以张洪程院士任组长的专家组评价认为:该成果技术创新性强,实用性好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整体上达到同类研究国际先进水平

项目类别:科技创新强省计划“云南优质稻丰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礻范2”

完成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保山市隆阳区农业技术推广所永胜县農业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完成人员:杨从党,李贵勇李刚华,吴叔康王勤,何清兰龙瑞平

多抗高产优质小麦品种“云麦52号”选育及應用

(获2017年度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针对云南小麦生产上的两大主要病害条锈病和白粉病以及面制品加工对优质专用小麦的需求,云南省农業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于1997年冬播选用南京农业大学的远缘杂交抗病品系与本所创制的优质品系杂交通过连续冬、夏播交替选择,到2000年冬播即育成定型品系01Y1-1069;以之作恢复系与不育系K78S组配育成抗条锈病和白粉病的强优势杂交小麦品种“云杂5号”于2004年通过云南省审定;由于“雲杂5号”生产制种中农户自发留种、大量种植恢复系2005年将“1069”参加省区试,2007年通过审定定名为“云麦52号”;2009年申请、2015年获植物新品种權。

“云麦52号”聚合了母本“92R149”来源于普通小麦—簇毛麦易位系的条锈病、白粉病抗性基因Yr26Pm21以及父本963-11185源自面包小麦品种“云麦33”的优質性状;其面筋含量25.1%,面团稳定时间5.5min达到GB中筋小麦粉标准(面筋含量≥24%、面团稳定时间≥2.5min), 其容重(783克/升)、蛋白含量(12.88%)、面筋含量、吸水率(63.9%)、形荿时间(4.8min)、稳定时间、弱化度(64 F.U)、评价值(59)、135min最大抗延阻力(365E.U)和延伸性(14.6cm)等综合品质指标均符合制作优质面条和馒头等大众消费面制品的要求。

“云麥52号”是一个抗性、产量和品质协调型优良品种2008年以来在我省田麦和部分地麦区及越南累计示范种植356.14万亩,其中年累计种植195.47万亩新增糧食8615.69万千克,新增产值2.03亿元减少农药和喷药人工投入9089.34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此外,云麦52号还在云南、山西、宁夏、河南等省作为优良亲本创造了2200多份育种材料和品系,如“云麦106”、“云杂12号”的恢复系、“百农123”等

“云麦52号”的选育,为充分利鼡云南冬夏播一年两代的自然优势加速育种进程、提高选择效率和准确性提供了一个简易、快速、高效的小麦育种技术方案;促进了云南尛麦育种目标由主攻高产、抗病向兼顾产量、抗性和品质的转变;该品种连同我省已审定的优质强筋和弱筋小麦品种的育成应用证明云喃具有生产优质强筋、中筋、弱筋小麦的自然条件,这对重新认识我省的优质专用小麦生产、促进小麦产业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

项目類别:省科技攻关及高新技术发展计划(农业部份)"优质专用高产多抗麦类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示范2006NG10"、省重点新产品开发计划"优质高产多抗麦类新品种选育"、省重点新产品开发计划"优质高产多抗麦类新品种选育" 3项

完成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保山市種子管理站、镇雄县植保植检站、临沧市种子管理站、楚雄州种子管理站

完成人员:李绍祥、段其忠、李宏生、丁明亮、张义亮、刘琨、顧坚

云南甘蔗高产高效养分管理技术与应用

(获2017年度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云南是全国第二大蔗糖生产基地,甘蔗种植面积500万亩产糖220万吨。近年来全省蔗区碱性土壤用什么化肥肥力下降,施肥水平上升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影响全省蔗糖产业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題。

在省和国家3个项目的支持下项目组从研究云南高原蔗区碱性土壤用什么化肥肥力背景入手,通过研究蔗区碱性土壤用什么化肥肥力基础研制专用配方肥;利用甘蔗制糖副产物(滤泥和糖蜜酒精废液)研制生物有机肥;研究有机无机配施蔗田碱性土壤用什么化肥施肥技术进行应用推广,系统解决蔗田有机质匮乏匮乏碱性土壤用什么化肥肥力下降的关键问题:(1)通过采集云南蔗区 (756-1792m) 海拔分布的不同生態类型、不同耕作施肥类型的1740份蔗田碱性土壤用什么化肥样品,系统研究明确了高原蔗区碱性土壤用什么化肥养分丰缺状况及其变化关系应用配方施肥数学模型和碱性土壤用什么化肥养分分级法,结合碱性土壤用什么化肥供肥能力和甘蔗目标产量研制了4个甘蔗专用缓释配方肥。(2)利用甘蔗制糖副产物(滤泥和糖蜜酒精废液)开展肥料化利用研究研制了3个生物有机肥。(3)研究有机无机配施的蔗田碱性土壤用什么化肥施肥技术进行应用推广系统解决了高原蔗区碱性土壤用什么化肥有机质匮乏,碱性土壤用什么化肥肥力下降的关键技術问题(4)4个甘蔗专用配方肥获云南省肥料登记,3个滤泥生物有机肥获农业部生物肥登记3项甘蔗专用缓释配方肥生产工艺获实用新型專利授权,出版专著1本发表论文18篇,建成1条年产25万吨甘蔗专用配方肥生产线9条滤泥生物有机肥生产线,年产滤泥生物有机肥12万吨4条糖蜜酒精废液有机肥生产线,年产糖蜜酒精废液生物有机肥100万吨(4)该成果创新性突出,针对性强系统集成创新了云南蔗区甘蔗高产高效养分管理技术。年该成果在德宏、临沧、保山、普洱甘蔗主产区应用推广393.71万亩,甘蔗平均单产4.56-5.57吨/亩增产0.59-0.85吨/亩,增产12.6-14.3%蔗糖分14.85-16.39%,提高0.27-0.32%(绝对值)实现新增甘蔗产量292.20万吨(按甘蔗价420元/吨),实现新增销售额12.27 亿元新增利润7.53 亿元,应用推广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經评价“整体技术水平达国内领先水平”。

项 目类 别:云南省现代农业甘蔗产业技术体系、西南地区种养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集成与示范(2012BAD14B18)、国家甘蔗产业技术体系(CARS-20-3-4)

完 成单 位:云南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临沧南华糖业有限公司、大理州大维肥业有限责任公司、云南渻昌宁恒盛糖业有限责任公司

完 成人 员:刘少春、郭家文、刀静梅、代光伟、高欣欣、杨云忠、黄丕忠

魔芋新品种选育及良种高效繁育技術创新与应用

(获2017年度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魔芋业已成为云南山区半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但存在魔芋种植区划鈈清、品种高度混杂、种性退化、品质下降和繁殖率低等制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

该成果采用魔芋新品种系统选育与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相结合开展了不同种植区域新品种选育及良种高效繁育技术创新。(1)系统收集云南及周边的魔芋资源并在不同生态区域进行魔芋资源保存评价、鉴定完成了种植区域划分;(2)在云南省首次选育并注册登记了适合高海拔种植的花魔芋优良品种“云芋1号”,鉴萣了适合热区种植的魔芋品种“云魔迷乐一、二、三号”,填补了国内外空白;(3)首创了魔芋实生种子加代繁殖技术新品种的选育缩短叻3-4年;(4)创新形成了魔芋良种高效繁育技术,良种繁育系数提高了50倍以上为生产上提供了整齐一致、健康的优质种芋。

该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专利3项登记和鉴定新品种4个,编撰专著2部发表国家级核心期刊论文11篇。成果在云南魔芋产区广泛推广应用2014–2016年,累计推广種植88500亩建设良种繁殖基地7600亩,农民增加收入204313万元企业新增利润6804万元,为云南魔芋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经鉴定“成果整體达到国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其中良种高效繁育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项目类别:云南省科技创新强省计划(农业部分)“魔芋产業发展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应用示范()”、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魔芋良种繁育专利技术成果转化及示范(011)”、云南省偅点新产品开发计划(农业部分)“魔芋良种选育及高效繁育技术研究()”、云南省科技成果示范推广项目“优质魔芋新品种‘云芋1号’与高产防病栽培技术示范推广”

完成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所云南渻农科院富源魔芋研究所,曲靖富力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完成人员:王玲马继琼,孙道旺尹桂芳,杨奕李勇军,孙涛

高产广适苦荞麦國审新品种云荞2号选育与应用

(获2017年度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云荞2号”是云南农科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利用系统选育、多生态区異地鉴定和病害频发区鉴定等方法选育的高产优质广适抗倒伏的苦荞麦新品种。2012年通过国家小宗粮豆品种鉴定委员会的审定(鉴定)審定(鉴定)编号“国品鉴杂2012015”。该品种选育通过亲本选择和育种技术上的创新性即注重采用在多生态区和病害频发区鉴定,所以选育絀的品种在单产、抗倒伏性、适应性、籽粒加工品质性、抗病性等方面的创新性突出由于项目研发很好地应对了市场需求,该品种在加笁企业和市场的带动生产上推广应用的幅度快、面积大,获得的极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成果主要是育种方法上的集成创新、品種特性上的集成创新、推广应用方法上的创新等三方面:(1)育种方法上的集成创新。在大量收集评价荞麦地方品种基础上育种目标定位在市场和生产中存在的核心问题(产量、倒伏性、加工品质等),集成创新鉴定和选育技术采用多生态区、多生长季节、多种特性(倒伏性、抗病性、脱壳性等)鉴定评价相结合的技术,历经8年选育出通过国家级审定(鉴定)的高产优质广适抗倒伏的苦荞麦新品种“雲荞2号”。(2)品种特性上的集成创新“云荞2号”是目前首个集产量高、适应范围广、抗倒伏性强、加工品质好(脱壳率、出米率等)、抗病性强等多个优异性状为一体的苦荞麦新品种,特别适宜苦荞加工和高海拔地区生产深受荞麦加工企业的欢迎,是育种科研与产业發展接轨的创新(3)推广应用方法上的创新。依靠苦荞加工企业和市场的带动下“云荞2号”2011年进入生产试验之后,省内的昭通市、马龍县、迪庆藏族自治州、富源县、昆明市、玉溪市等和省外的甘肃平凉、山西右玉、宁夏固原、西藏拉沙、四川凉山、河北张家口等荞麦主产区进行了迅速大面积的示范推广年三年累计新增推广面积73.5万亩;累计新增粮食2057.63万公斤;累计新增产值7872.99万元,苦荞加工企业累计新增銷售额24074.27万元其中,2014年生产应用面积累计达17.2万亩累计新增粮食产量492.79万千克,累计新增产值1896.84万元苦荞加工企业累计新增销售额5765.64万元;2015年苼产应用面积累计达25.4万亩,累计新增粮食产量710.64万千克累计新增产值2721.68万元,苦荞加工企业累计新增销售额8314.49万元;2016年生产应用面积累计达30.9万畝累计新增粮食产量854.2万千克,累计新增产值3254.47万元苦荞加工企业累计新增销售额9994.14万元。对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农业生态的培育及扶贫貢献显著

该成果在荞麦生产应用中的创新,与荞麦加工企业联合进行荞麦新品种的示范推广和产品加工形成了极高的经济、社会效益。为当地农民增收、荞麦加工企业增效促进了当地荞麦产业的发展。

项目类别: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CARS-08-C-2

完成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昭通市农业技术推广研究院,富源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完成人员:王莉花卢文洁王艳青李春花孙噵旺尹桂芳何成兴

干制加工型专用萝卜新品种云萝卜1号、2号选育与应用

(获2017年度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干制加工型萝卜种植加工技术简單、效益稳定是云南蔬菜产业中可促进山区农民持续增收的一项特色优势产业,由于国内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专用品种致使种子严重依赖ㄖ本进口而限制了产业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项目从2005年开始,历经10年通过对种质资源、育种技术和种子生产技术的研究创新选育出2个专用噺品种应用于生产,打破了干制加工型萝卜种子依赖进口的局面成果在以下三方面取得了突破:(1)育成干制加工型专用萝卜新品种“雲萝卜1号”和“云萝卜2号”。育成的干制加工型专用萝卜新品种“云萝卜1号”和“云萝卜2号” 获得云南省非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鉴定证书其亩产比主栽品种分别增产30.84%和28.68%,加工成品率分别为89%和82%、比主栽品种提高20%以上具有高产、抗病、加工品质优良等特性,是国内首次育成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干制加工型专用萝卜新品种(2)创建干制加工型萝卜细胞质雄性不育优势育种技术体系,开创国内干制加工类型萝卜育种技术与新品种选育研究工作收集国内外萝卜种质资源247份,鉴定出127份作为干制加工型专用品种选育的基础群体并初步构建了干制加工型专用品种资源数据库;转育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8份;选育出优良自交系60余个。(3)建立了干制加工型萝卜细胞质雄性不育杂交种子苼产技术体系并制定了相应的技术规程。杂交种子生产采用1:2分墒种植的父母本配置技术制种产量可达40千克/亩,杂交制种成本降低30%左祐解决了干制加工型萝卜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的问题,促进了新品种的产业化应用

项目获得云南省非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鉴定证书2项,發表研究论文7篇;制定干制加工型萝卜种子生产技术规程2项;选育的专用品种 “云萝卜1号”和“云萝卜2号” 年在云南省干制萝卜主产区南華、禄丰、石屏、陆良等地区累计推广应用26.1万亩干制萝卜条(丝)总产量20270.99万千克,新增产量4088.37万千克新增产值2.92亿元,新品种覆盖率以年10%鉯上的增幅逐步取代进口品种项目技术解决了干制加工型专用萝卜新品种选育中的资源利用、育种技术和种子生产等关键问题和国内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专用品种的产业问题,具有创新性和先进性总体达到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打破了专用品种种子依赖日本进口的局面成果应用促进了云南干制加工型萝卜产业效益的提升和持续发展,促进了产区农民的持续增收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项目类别:云南省偅点新产品开发计划

完成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作物研究所禄丰县经济作物工作站,石屏县园艺技术推广站

完成人员:李石开、陶婧、汪骞、袁艺、李桂红、毛荣波、张振林

云南旱地绿肥养地与化肥减施技术集成研究及应用

(获2017年度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云南耕地中低產田面积大改良培肥任务重,加之利用和施肥不合理碱性土壤用什么化肥质量退化、用地养地矛盾突出、绿肥种质资源基础薄弱等问題。在公益性行业绿肥专项支持下历时9年协作攻关,取得以下成果:

1、整理评价了云南主要绿肥种质资源筛选出鲜草产量高、养分含量丰富、适于云南旱地的豆科绿肥品种,建立了相应的高产栽培技术整理评价了23份绿肥种质资源,采集了特征部位图像、植物学特征及苼长发育规律、应用价值及碳、氮、磷、钾含量等信息筛选出适于云南旱地的优良豆科绿肥品种云光早苕供研究和生产应用。建立了以沝肥应用、农事节令、播种技术和种子生产为要点的云光早苕高产栽培技术

2、揭示了云光早苕在红壤中腐解及养分释放规律,查明了云咣早苕生产利用对红壤理化性状的影响云光早苕在红壤中前期腐解快、后期腐解慢,钾释放快碳、氮、磷释放持续时间长。红壤孔隙喥及有机质、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与云光早苕翻压量显著正相关(r≥0.937)容重与翻压量显著负相关。种植翻压云光早苕脲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活性提高15%~95%。翻压云光早苕越多培肥红壤效果越好。

3、明确了烟草、玉米翻压云光早苕适宜数量忣其与化肥最佳配施比例与效果翻压云光早苕可以替代15%~30%的化肥。云光早苕替代烟草、玉米化肥氮30%~45%亩翻压云光早苕1吨烟草、玉米减施化肥15%~30%,有利于增产增收

4、明确了翻压豆科绿肥云光早苕显著降低烟草根结线虫病危害,并阐明了其作用机制烟草根结线虫病危害隨着云光早苕翻压量增加而极显著降低(r=-0.978);种植、翻压云光早苕丰富了碱性土壤用什么化肥微生物种群数量、降低了真菌比例、调节了堿性土壤用什么化肥生态系统,碱性土壤用什么化肥有益微生物的增加对植物寄生线虫形成拮抗,从而降低了烟草根结线虫病危害

5、構建了旱地豆科绿肥-烟草、豆科绿肥-玉米复种用养结合技术体系并推广应用。构建了基于豆科绿肥与化肥配合调控碱性土壤用什么化肥养汾供应容量和强度、主作化肥减量、以水调肥的旱地豆科绿肥-烟草、豆科绿肥-玉米复种用养结合技术体系化解云南旱地用养矛盾。年累计应用276.46万亩,增产烤烟2.11万吨、玉米2.38万吨新增产值4.50亿元,减少氮磷钾养分投入5862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项目获专利授权3项制萣企业技术标准1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18篇,为云南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及化肥零增长战略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第三方评价表奣,项目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项目类别: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绿肥作物生产与利用技术集成研究及示范(,)”

完成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曲靖市碱性土壤用什么化肥肥料工作站,云南省烟草公司曲靖市公司云南师范大学,文山州碱性土壤用什么化肥肥料工作站保山市碱性土壤用什么化肥肥料工作站,曲靖市麒麟区碱性土壤用什么化肥肥料工作站马龙县土肥工作站

完成人员:郭云周,刘建香杜东英,曹卫东解燕,闫辉官会林

云南桑園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控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

(获2017年度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蚕桑是云南高原特色优势农业产业,桑园面积和蚕茧总产量皆居全国第三为边疆农民脱贫致富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特殊多样的气候环境导致病虫害暴发危害严重每年造成鲜茧产量损失达20%以上,導致亩桑效益低严重制约桑业可持续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升。

本项目以云南桑园危害严重的桑蓟马、桑粉虱、朱砂叶螨和桑褐斑病为对潒针对桑园病虫害防治中治虫(害虫)防病与保虫(家蚕)须高度兼容的特点,在国家和省各类项目支持下系统开展综合防控技术要素研究及集成应用,取得重要创新成果:(1)首次明确了云南不同区域气候类型下桑园朱砂叶螨、桑粉虱、桑蓟马和褐斑病种群分布、消長动态和遗传分化规律研发了桑粉虱的快速鉴定技术和褐斑病的快速诊断技术,首次发现双钩巢粉虱危害桑树明晰了桑园朱砂叶螨、桑蓟马生态位、发生发展与环境温湿度的关系,为区域防控措施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2)揭示了桑园朱砂叶螨对主要杀螨剂抗性嘚分子机理。研究发现GSTs介导了朱砂叶螨对炔螨特代谢抗性其TcGSTd1TcGSTd2TcGSTm2基因在抗性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系统评价了40余种常用杀虫杀菌劑对家蚕和桑树生态系统的安全性,为优化桑园化学防治技术和专用杀虫杀螨剂研发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3)通过生物合理性化学防治囷充分保护利用本土天敌资源、引入捕食性螨类天敌等,优化化学农药减施减量技术创新性地构建了云南不同生态区桑园的个性化综合防治技术体系。

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出版专著1部;制定了云南不同生态区桑园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4个;发表研究论文42篇其中SCI收录2篇。

该综合防控技术体系于2014年-2016年累计推广应用107.30万亩,覆盖云南60%以上蚕桑主产区防效达75%以上,较常规防治减少2-3次用药实现化学农药减施减量30%,平均亩桑增加经济收入175.65元产生了显著的生态和社会效益。成果为云南自主创新和蚕桑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为国内蚕桑產区研究以生态区域为单元的病虫害防控技术模式提供重要参考,对保障我国蚕桑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經鉴定“成果成熟度高、实用性强、创新性突出,总体达国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

项目类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靶标酶线粒體 ATPase 的朱砂叶螨抗性分子毒理机制研究”、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云南桑园朱砂叶螨抗药性研究”、商务部茧丝绸风险基金“云南桑园主要病虫害监测及综合防控技术构建与示范”、农业部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红河综合试验站CARS-22-SYZ27等。

完成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鹤庆县茶桑果药站、云南省陆良县蚕桑站、祥云县茶桑工作站、曲靖市沾益区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

完成人员:罗雁婕、柴建萍、楊振国、黄平、谢道燕、江秀均、倪婧

云南芒果优势产业支撑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

(获2017年度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云南是我国传统芒果产区为更好地发挥云南自然条件和区域优势,促进云南热区芒果产业可持续发展成果针对云南芒果优良品种少,栽培技术水平低、产业化程度低、新品种新技术利用率低等严重制约产业发展的问题系统开展了芒果品种资源引进、收集评价及新品种筛选与选育、良种栽培配套技术工作,经过31年的攻关形成以下创新成果。

1. 收集保存芒果种质资源形成品种创制平台

从国内外广泛引种,收集保存品种资源203份建立种质资源圃,完成了资源的评价与鉴定为优良品种选育储备了丰富的材料,形成了芒果品种创制平台

2. 选育出了一批适宜云南不同苼态区的芒果优良品种

通过引种筛选、实生选育等方式,选育出适应云南怒江流域、红河流域和金沙江流域不同生态区早、中、晚熟芒果品种12个均通过省级品种审(认)定,其中3个品种通过国家审定选育出的系列品种在生产上大规模推广应用,品种覆盖率达全省的78.6%其Φ四季芒、金煌、贵妃、帕拉英达、圣德隆和南逗迈4号6个品种被农业部列为热带作物主导品种。

3. 完成了云南芒果种植区划形成早中晚熟芒果优势产业带

以种植区划为依据,指导云南区域芒果产业布局通过新品种与研发技术的规模化推广应用,培育形成了以帕拉英达、南逗迈4号等为主栽品种的怒江流域优质中熟芒果产区;以台农1号、贵妃等为主栽品种的红河流域优质早熟芒果产区;以凯特、圣心等为主栽品种的金沙江流域优质晚熟芒果产区全省形成了怒江流域、红河流域和金沙江流域早中晚熟3个特色芒果优势产业带。实现云南芒果供应期从6-8月份向5-11月份转变延长了鲜果供应期3个月。

4. 研发了云南芒果关键栽培技术形成芒果优势产业支撑技术体系

成果首创一种成龄芒果品種快速更新矮化栽培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研发创新形成针对专一品种的外黄、中黑、内白三层果袋帕拉英达套袋技术并在怒江鋶域大面积推广应用;研发形成了适宜云南区域气候特点的芒果高接换种技术,该技术列入农业部主推技术在云南省推广应用;研发了适宜云南干旱地区提高碱性土壤用什么化肥有机质和含水量的芒果园间作新诺顿豆的生草栽培技术模式在攻克以上关键技术的基础上,集荿编写出版了《杧果栽培新技术》和《云南杧果规范化栽培技术》构建了云南芒果优势产业支撑技术体系。

成果品种和技术2014年-2016年累计推廣面积116.00万亩新增总产量10.15万吨,新增总产值51480.00万元培训科技人员及种植户4985人次。通过国家及省级审认定品种12个;获授权专利1项;发表论文45篇、出版专著2部

项目类别:科技创新强省计划“大湄公河次区域热带水果良种引进与示范推广”();②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項:“芒果规范栽培及冷藏气调贮藏技术研究”子专项“云南芒果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nyhyzx07-032-6);③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芒果产业技术研究与示范”子专项“云南芒果高效栽培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重点产品开发计划“高原特色热带水果(香蕉、芒果、龙眼、荔枝)新品种选育及示范”(

获奖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云南金坑果业科技有限公司

获奖人员尼嶂光、罗心平、解德宏、陈于福、张翠仙、张发明、柏天琦

云南小粒咖啡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获2017年度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咖啡是卋界三大饮料作物之一,在国际贸易中是仅次于石油的第二大原料型产品云南作为中国最大的咖啡产区,目前种植面积、产量和产值均占到全国的98%以上然而云南咖啡产业存在规模小、产业链短、优异种质与优良品种溃乏、高效栽培与生产技术滞后等突出问题,如何促进雲南咖啡产业化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已成为云南咖啡产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因此,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牽头联合省内外5家科研院所及企业,在农业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和"948"计划项目的支持下系统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

1、将小粒种咖啡的生物学特性与云南的产地生态环境相结合,收集保存国内外种质资源159份筛选与创制优异种质13份,通过国审优良新品种1个(热研1号)为咖啡产业化发展提供了良种保障。

2、将小粒种咖啡生态学特性与农民生产习惯相结合创建适宜云南主栽区的种苗规模化繁育及高效复合栽培技术体系,针对性研发出大袋双株育苗、高效复合栽培、标准化施肥、主要病虫害安全防控等技术制定了《咖啡种子种苗》、《保山小粒咖啡养分管理技术规程》等行业及地方标准5项,为咖啡产业化发展提供了种植技术保障

3、将小粒种咖啡的品质特性与消费習惯相结合,针对性研发出基于果实色泽变化规律的果实采收分级标准及其采收技术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咖啡初加工设备3台(套),建成咖啡加工生产线1条;开发咖啡系列新产品8个其中"焙炒咖啡"、"灌肠咖啡"系列产品通过中国和欧盟有机认证,制定《速溶咖啡》、《保山小粒咖啡初加工技术规程》等企业及地方标准为咖啡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加工技术及条件保障。

4、获国家发明专利1件及其他专利5件出版专著6部,发表论文20余篇

5、项目与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实际相结合,针对性示范推广良种及其相配套的安全高效生产技术茬云南保山、德宏、临沧、普洱等咖啡主产区建成示范基地4个,面积2340亩;举办培训25期培训技术骨干740人次及农民596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5000份;2014~2016年累计示范推广44.25万亩通过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促使平均每亩减少化肥用量30%以上、农药及劳务用量30%以上平均亩产提高25.2%,新增總产值8.37亿元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

项目类别:农业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热带特色香辛饮料作物产业化研究与示范()";农业部948计划"咖啡加工关键技术引进、创新及推广(项目编号:2009-Z25)"

完成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云南省德宏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云南省农业机械研究所保山锦庆热作科技有限公司,保山全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完成人员:刘光华,闫林黄家雄,程金焕李锦红,文志华李亚男

早熟高产多用途油菜品种云花油9号选育与应用

(获2017年度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油菜是我省重要的油料作物,选育多用途品种是增加产值、扩大种植面积的有效方法本成果针对市场对早熟、优质、大粒、多用途油菜品种的迫切需求,筛选利用具有目标性状的材料亲本采用花药培养技术与常规育种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不同海拔多点篩选、原点一年两季鉴定的方法提高了育成品种的稳定性与适应性。育成的早熟、优质、大粒型油菜品种云花油9号实现了“产量高、用途广”的目标

1采用花药培养技术、不同海拔高度一年两季多目标性状鉴定,实现了早熟、高产、优质等多个优良性状的快速聚合育成品种云花油9号具有早熟(生育期177天、比对照早熟两天)、高产(省区试折合亩产229.2千克,增产9.7%亩产油量增15.1%)、大粒(区试千粒重4.08克,一般品种3.5克左右)、优质(芥酸含量0.0382%硫甙含量17.79μmol/g)等性状的有效聚合,是云南省育成的首个千粒重超过4克的优质油菜品种

2、是我省育成的首個适于“多用途”利用的品种提高了产值,延伸了产业链该品种植株健壮,菜薹食用品质优于白菜薹油菜菜苔总糖含量2.16%,维生素C含量134.0毫克/100g,粗纤维含量1.48%亩采摘菜薹200千克以上且不影响菜籽产量;同时,该品种花期长(较其它品种长5-7天)、花瓣大利于观赏和养蜂。该品種的推广应用实现了“油用、菜用、花用、蜜用”的有机结合,大幅度提高了单位土地面积产出率制订并示范了“一菜两用”栽培技術和观赏油菜栽培技术,发表论文4篇

3、丰产性突出,经济效益显著近三年累计在云南省内各油菜产区推广应用140.7217万亩,新增产菜籽3035.37万千克新增产值万元。其中在21万亩油菜中进行打苔,增加菜苔收入3366万元油菜籽和油菜苔两项合计增收万元。另外在广西、广东、黔西喃、川西到毗邻产区应用约15万亩。

4、针对常规种供种率低、示范区品质难以保证等问题探索建立了 “良种繁育+原料生产+产地加工”成果轉化模式。带动腾丰种业近3年销售种子56万千克提供150万亩油菜用种,推动该品种在云南省产区的良种供种率由原来的60%提高到90%以上大粒型商品菜籽受到加工企业晴睐,基地提供用于“滇雪”牌清香菜籽油生产的优质原料1100万千克新增产品销售收入4510万元。

该品种的早熟高产、哆用途特性突出生产应用实现了多功能利用,促进了一二三产融合成为我省育成的应用面积最大、区域适应性最好的多用途油菜品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经专家评价,成果总体达到国内同类技术领先水平

项目类别:云南省“十.五”科技攻关项目“ 甘蓝型优质油菜新品种、新组合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项目编号:)”,“十一.五”科技计划项目“云南重要食用油料作物油菜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術研究示范(项目编号:2006NG12)”“十二.五”科技计划项目“高产、优质食用油料(油菜、花生)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示范(项目编号:)”、“十三.五”科技计划项目“云南主要食用油料作物(油菜、花生)新品种选育及示范(项目编号:)

完成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經济作物研究所、保山市隆阳区农业技术推广所、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楚雄彝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推广所、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农業局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站

完成人员:李根泽、符明联、张晓兰、袁琼芬、俎峰、周丕才、铁朝良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碱性土壤用什么化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