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釉皮囊壶玉碧底黑釉四系罐是什么年代代

定窑是宋代名窑之一穴人笔记屢有称述。定窑始烧于唐它烧白瓷是受临近的刑窑影响,当时刑窑盛名满天下定窑及其他瓷窑相继仿烧是很自然的事,但后来定盛而刑衰至宋时人们吸知有定而不知有刑了。而定窑系诸窑也确实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制瓷工艺与制瓷风格工整雅素的印花定窑吕器确是陶瓷艺述中的珍品。

可列入定窑系的诸窑除曲阳涧磁村的窑外多在今山西境内,如平定窑、阳城定窑、介休窑此外还有四川的彭县窑也燒定窑风格的白瓷器。

定窑是宋代著名瓷窑之一烧瓷地点在今河北省曲阳县漳磁村及东西燕山村。曲联县宋属定州定州唐未、五代以來是义武节度使的驻地,是这一地区的政治中心也是曲阳瓷器的集散地。定窑白瓷对后代瓷器有很大影响宋以来留下了不少有关它的記载。本世纪20年代未叶麟趾先生第一次对其进行调查指出定窑在曲阳漳磁村。50年代以来故宫博物院、河北省文物工作队等单位对它进荇了多次地面调查与小规模发掘,基本上了解了定窑的烧瓷历史以及与邻近地区瓷窑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各地宋墓也出土了不少定窑器定县两座宋塔塔基出土了一百多件既完整又精美的定窑白瓷,寻于进一步研究定窑的分期断代有极大帮助江南地区南宋墓与北方地區金墓都出土有定窑白瓷,从而也使定窑废于北宋未年金人南侵之说得以修正。

( 一) 定窑的烧瓷历史

曲阳漳磁村窑址发掘中取得的早期标本有平底浅身碗,外施黄釉里施白釉胎厚重,制造较粗糙这种碗具有唐代早期的典型风格。比这种平底碗时代稍晚的是白釉碗这类碗的碗身多做45度斜出,碗身较浅宽圈足,胎较上述平底碗薄里外施釉,这种碗具有标准唐代后期形式五代时期唇口白碗在遗址里稍多,《曲阳县志》里著录有一件五子山院和尚舍利塔记碑碑石立于后周显德四年(957年),立碑人中有“使押衙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呔子宾客殿中使御史充龙泉镇使钤辖瓷窑商税务使冯翱①从碑文可知五代后期这里商品瓷产量已经很大才派瓷窑税务使冯翱在此收瓷器稅。漳磁村窑址面积相当大地面散布标本极多,绝大部分是宋代白瓷有印花、刻花、划花和光素无纹几种。北京通县金大定十七墓、遼宁省朝阳金大定二十四年墓以及流散到英国的金大定二十九年印花陶范、墨书金泰和三年印花陶范这些带纪年铭文的定窑瓷器有力地說明金代定窑仍继续烧白瓷;南京南宋庆元五年(1194年)张同之墓②也出土有定窑印花瓷器,反映了定窑瓷器不仅供应金人统冶的淮河流域鉯北地区商品瓷器也有运到江南地区销售的。窑址标本中还有一定数量的粗瓷如白釉碗之中碗心一周刮釉的叠烧法,具有北方地区金玳瓷窑装烧方法特色此外,粗白碗中碗心书段、李、刘、元、液、蛰等字及纹饰的也不少也具有金元时期特征。遗址里看不到晚于元玳的标本应该说涧磁村窑的烧瓷历史始于唐而终于元。《大明会典》记录的明宣德、嘉靖年间光禄寺每年所需的酒缸、瓶、坛、均由钧、磁和曲阳县等窑承办但在涧磁和燕山村窑址里没有看到这些器物标本。可能明代曲阳另有专门烧造酒缸、酒瓶和酒坛等器物的瓷窑

(二) 定窑瓷器的装饰与釉色

宋代定窑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釉、酱釉、绿釉及白釉剔花器白瓷装饰有刻花、划花与印花三种。划花装飾南北方瓷窑大都采用是宋代早期瓷器的主要装饰方法。

莲瓣纹样在五代时期的越窑瓷器上曾大量使用北宋早期定窑和耀州窑首先吸取了越窑的浮雕技术。定瓷早期刻花除莲瓣纹外,还有莲瓣经纬度与缠枝菊经纬度在一件器物上同时出现布局很不谐调,这可看作是┅种新装饰工艺还处在初期阶段的表现

刻花装饰兴起之后,又盛行刻花与篦划纹结合的装饰在折沿盘的盘心部位刻出折枝或缠村花卉輪廓线条,然后在花叶轮廓线内以篦状工具划刻复线经纬度;装饰经纬度样以双朵花为常见或左右对称,或上下呼应;有两花并放有┅花盛开,一花含苞待放;也有莲花荷叶两枝交错并出布局富有变化。耀州窑青瓷也有这种布局是那时的瓷器装饰共同的特征。定窑刻花器常常在花果、莲鸭、云龙等经纬度饰轮廓线的一侧划以细线相衬以增强经纬度饰的立体感,也使主题更加突出

定窑印花装饰始於北宋中期,成熟于后期纹饰多在盘碗的里部。布局严谨层次分明、线条清晰,密而不乱这些都是它的特点。从大量标本观察定窯印花纹饰似取材定州缂丝,的缂丝纹样局部地移植于瓷器因此,定窑印花装饰一开始就显得比较成熟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此外定窯装饰也受金银器纹饰的影响。因此定窑印花瓷器在宋代印花白瓷中最有代表性,对南北瓷窑均有较大的影响

定窑印花题材以各种花卉最多见,动物、禽鸟、水波游鱼纹等也有一定数量;婴戏纹则比较少见花卉纹又以牡丹、莲花多见,菊花次之布局亦采用缠枝、转枝、折枝等方法,讲求对称;在敞品小底碗内印三或四朵花卉碗心为一朵团花,有四瓣海棠花、五瓣梅花和六瓣葵花;不同于北方青瓷呮一种团菊禽鸟纹有孔雀、凤凰、鹭鸶、鸳鸯、雁、鸭,多与花卉组合如孔雀多与牡丹组合,在大盘的里部为四只飞翔的孔雀孔雀の间间以一枝牡丹,盘心配以鸳鸯牡丹整个纹饰俨如一幅布局严谨的织锦图案,鹭鸶、鸳鸯则多与莲花组合印花龙纹标本在窑址散布較多,印龙纹的都是盘盘里满印云纹,盘心为一姿矫健生动的蟠龙龙身盘曲首尾相接。1948年涧磁村法兴寺遗址曾出土过这种印花云龙纹盤十件六件已流散到国外,其于四件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及上海上海博物馆流散到国外的有一件底部刻划“尚食局”三字铭文,可知這类器物是北宋宫廷里的专用品北宋晚期丝织品盛行婴戏纹,定窑印花器中也有婴戏纹窑址出土标本和传世品中有婴戏牡丹、婴戏莲婲、婴戏三果和婴戏莲塘赶鸭纹等。其中婴戏三果纹比较少见三婴三果间隔排列,缠枝布局三果为桃、石榴与枇杷,三婴姿态不同雙手均拽树枝,一骑于枝上一坐于枝上,一立于枝上赤身露体,肌肉丰满可爱此种纹饰布局其他瓷窑未见。

定窑除以白瓷驰名之外还烧黑釉、酱釉和绿釉器。明人曹昭《格古要论》说“·····有紫定色紫,有黑定色黑如漆,土俱白,其价高于白定”,黑定与紫定胎质与白瓷一亲同样都是白求恩胎,黑定釉色光可鉴人确有洒脱的质感受。但所谓紫定的釉色实际与今天芝麻酱色很接近酱釉、黑釉著色齐都为氧化铁,宋代名地瓷窑都生产酱釉器有人认为是黑釉 烧过火了,就烧成酱色釉这虽有工艺上的根据,但酱色釉的普遍出现應当还有其他原因似与当时社会风尚有关,是有意仿酱色漆器烧制的从定窑、耀州窑、吉州窑、修武等窑烧成的酱色釉看它们都很匀淨,应当说昌有意识烧成的

定窑绿釉器历来不见记载,1957年故宫博物院调查涧磁村窑址时曾发现两片标本胎色洁白,其中一睡刻云龙纹与白釉刻花云龙纹基本相同,可以确定是定窑产品调查时曾就此访问过当地居民,据说过去涧磁村出土过绿釉瓶由此得知定窑绿釉囿瓶盘等器物,而且有刻花装饰这是过去所不知道的。

覆烧是宋代瓷器的装烧方法之一是把盘碗之类器皿反过来烧,因此称为覆烧昰河北曲阳定窑首先创造成的。这种烧法对北方及江南地区青白瓷窑有很大影响在使用覆烧法以前,定窑使用匣钵即一件匣钵装烧一件器物;改用覆烧方法后,用垫圈组合的匣钵取代普通匣钵每一垫圈的高度只占普通匣钵高度的五分之一,因此用同样的窑炉耗用同樣的燃料,烧一次窑比用普通匣钵产量为高这就是覆烧方法为什么得到普遍推广的主要原因。

定窑覆烧方法一般认为始于北宋河北定縣两座塔基出土一百多件北宋早期定窑白瓷,盘碗却是普通匣钵装烧覆烧还未出现;文献提到北宋宫廷不用定瓷,是因为有芒芒是指鼡覆烧方法而出现部无釉的缺点,定窑创用覆烧法的时间似在北宋的中期

定窑瓷器带题款的有15种,大都与宫廷有关15种题款中数量最多嘚是带“官”字的,据不完全统计出土及传世的近80件。这种带“官”字铭文的绝大多数是碗、稻田 也有少量的瓶、壶和缺罐。这些器粅大多出于五代示到北宋前期墓葬之中出土地点有辽宁省赤峰、建平、法库、北京、河北及长沙地区。河北定县出土较多仅定县两座塔基就出土了“官”字款瓷器达17件之多③而多数又出于5号塔基之中。此外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藏品中也有带“官”字款盘、碗、罐7件;流散到国外的有皮囊壶、碗和盘等数件。除“官”字外还有刻“新官”二字的4件出土于上述地区同时期墓葬之中,2件流散到国外

關于上述近80件“官”字款及“新官”字款瓷器的产地,一般认为它们是定窑的产品也有认为是辽官窑的产品。但定县塔基出土大批定瓷の后使人确信“官”字题款绝大多数白瓷是定窑产品。是年出土流散到国外的定窑白瓷有盘底刻“会稽”二字的可以肯定是吴越钱氏萣烧之器,吴越钱氏统治地区属会稽郡定烧瓷器底刻会稽郡字样。传世定窑瓷器碗底刻“易定”二字的有两件碗形相同,大小相等胎体薄厚也一样。早年出土于同一墓中刻字也出于一人之手,字体瘦劲有力时代也属五代后期。出土及传世定窑题款中还有刻“尚食局”、“尚药局”的刻“尚食局”的稍多,刻“尚药局”的仅一件直口平底碗碗外由右向左横刻“尚药局”三字。刻“尚食局”器均為大形盘类器物所刻字体有粗细两种。曲阳涧磁村窑址出土印花雄壮龙纹盘及碎片标本之中都以现过这种“尚食局”的铭文宋宣微院丅设六局,其中尚食局掌管膳食之事尚药局掌管和剂诊候之事,除设有官员外下面设有膳工及医师。流散到国外的还有刻“食官局正七字”铭文的白釉碗刻这种铭文的仅此一件。“食官局”一名不见于宋、辽、金三史职官志有待进一步考证。1957年故宫博物院第二次复查涧磁村窑址时采集标本中有刻“五王府”三字铭文的碗底一伯。“五王府”铭文过去未见这种铭文应当是某五王府定烧的器皿。

上述八种题铭都是在烧窑前刻在坯足上定窑瓷器传世品中有些铭文是宫廷玉工刻的。这类铭文都与宫殿建筑有关如“奉华”、“凤华”、“慈福”、“聚秀”、“禁苑”、“德寿”等等。定窑白瓷刻“奉华”铭文的有三件上海博物馆收藏有折腰盘及小碗各一件,故宫博粅院收藏一件标本“奉华”字铭还见之于汝窑青瓷器物上,台湾故宫博物院汝窑藏品中有出戟尊、瓶、瓜棱注碗及碟四件器物都刻有“奉华”二字河南禹县钧瓷厂1957年调查禹县钧台窑址时,也采集了一件钧窑出戟尊残品底部刻“奉华”字铭。这八件除钧台出土的在烧前先刻者之外其余七件字体大体相同,都出于宫廷玉工之手是到宫廷之后刻的。:德寿“、”慈福“ 为德寿宫、慈福宫简称清人朱彭《南宋古迹考》中多次提到了它,此外“凤华”、“聚秀”,也似是宋代宫殿名称

“凤华”等均未见宋人著称。流散到国外的一件定窯盘光素无纹,盘心印阴文“定州公用”楷书四字宋瓷没见过这类的铭文。1977年南朝鲜新安海底发现了我国沉船打捞出元代泉窑瓷器の中有两件盘底刻有“使司府公用”字样,“使司帅府”是“使司都元帅府”的简称瓷盘是供这个机构使用的。一件为“定州公用”字銘盘定州是地名,定州辖地有几个县此器或为定州官衙所使用,字铭是楷书体在宋瓷中也比较少见。除刻或印字铭外定窑小杯有鼡红彩在杯里写“长寿酒”三字的,上海博物馆收藏有两件宋代北方白瓷已用红绿黄彩绘纹饰,而定窑宋瓷尚未见到这种标本使用红彩写“长寿酒”的在定窑白瓷中也不多见。

(五) 定州红瓷金花定碗、金装定器、仁和馆四系瓶

宋人邵伯温《闻见录》中“定州红瓷”条雲:“仁宗一日幸会张贵妃阁见定州红瓷,帝坚问曰安得此物妃以王拱宸所献为对。帝怒曰尝戒汝勿通臣僚馈送,不听何也?因鉯所持柱斧碎之妃愧谢,久之乃已”关于定州红瓷苏东坡也有“定州花瓷琢红玉”诗句,唯定窑窑址里未见铜红釉标本两人所记定州红瓷,是否铜红釉现尚难定故宫博物院1950年第一次调查涧磁村窑址时,采集到的酱釉标本中有的呈现红色辽宁阜新县辽墓也出土有酱紅色釉碗。这类酱红色釉或酱釉中闪现红班是铁的呈色,与宋代钧窑以铜为着色剂的钧窑紫红釉不同

定窑有金彩描花器,见于著录的僅有两件黑釉描金花卉纹碗两碗多年前流散到日本,现在分别收藏于箱根美术馆及大和文华馆中故宫博物院定窑藏品中有白釉描金彩雲龙纹盘三件,惜金彩大多伤脱但云龙纹痕则依稀可辨。此盘当为宫廷用瓷定瓷描金的具体制作方法,宋人周密《志雅堂杂钞》说:“金花定碗用大蒜汁调金描画然再入窑烧,永不得脱”考历代陶瓷器上的金彩大都用胶来粘结,大蒜汁虽比田较粘但起不到粘结效果。从传世的几件定窑金花碗上的金彩看多数都已脱落,可见“永不复脱”的记载也是不符合事实的

用金彩描瓷并不限于定窑,福建建窑所产黑釉碗上也有金彩装饰传世品中有三件,一件碗里绘建筑花卉碗里口题有四句七言诗;一件为“寿山福海”四字,字外画双線六花瓣形开光空间金黄色彩画兔毫纹,碗心为朵梅纹;故宫博物辽院1954年调查江西吉字永和镇宋吉州窑窑址时曾采集到一片黑釉碗筷嘚残片标本,内书一“山”字字外也有双线六瓣形开光。由此可知福建、江西地区的黑血肉瓷器也有此种类似的装饰

五代越窑青瓷、浨定窑白瓷和景德镇青白瓷器都有镶金口、银口或铜口的做法,这类做法有两种用意:一种是为了表明使用者身分尊贵或显示豪华在器粅上句镶金口或银口,这一类多见之于五代宋初权贵阶层使用的瓷器一种是为了弥补缺欠,如定窑和景德镇青白瓷因系覆烧器物口若懸河部无釉,用句镶口办法把漏釉部位句起来《吴越备史》、《宋两朝贡奉录》以及《宋会要辑稿》诸书中,在贡瓷名目里有金口、银ロ和金装定器等名称各地墓葬出土文物中,这 类镶金、银、铜墙铁壁口的瓷器实物也有发现如浙江杭州钱氏墓出土镶金口的越窑青瓷,扬州、南京宋墓出土镶金银口的青白瓷河北定县的静志寺与净众院两座塔基出土有镶金银口的定窑白瓷。《吴越备史》所记之“金装萣器”之金句括金银,有广义的金属含义定县净众院塔出土的定窑刻花瓶,除句镶银足外还配有银质带花盖也应属“金装定器”,即带金属装饰的定器吴越钱氏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向宋进贡了“金装定器”2000件,定县静志寺塔基出土有书太平兴国二年(977年)铭文的瓷器同时出土的镶金银口瓷器比钱氏贡宋“金装定器”早三年,句镶工艺不会有什么变化因此可以大体得知钱氏那批贡瓷的句镶工艺嘚情况。

明代陈眉公《妮古录》:“余秀州买得白定(原文误为锭)瓶口有四纽,斜烧成仁和馆三字字如米氏父子所书。”故宫博物院藏品中有“仁和馆”铭文四系瓶一件该瓶小口外撇,短颈瓶形略如橄榄,腹部稍肥大,圈足;瓶身下半部施白釉下半部施黑釉;瓶ロ亦施黑釉,颈肩之间有四系系上部宽、下为尖形,系面印四条直纹由颈肩部向下斜书“仁和馆”三字,字为行书体馆字稍倾斜,書法苍劲有力可以确定这件瓶就是《妮古录》中所说的白定瓶。但这件瓶不是定窑产品无论从瓶的造形、系的式样,器身兼施黑白两種色釉定窑都不见类似标本。山西省博物馆藏品中有一件与此相同的四系瓶肩下斜书“太平馆”三字,字体与书写部位如出一辙可鉯肯定两件瓶属于同一瓷窑的产品。这两件瓶的具体烧造地点应是河北省磁县西面的彭城镇彭城近年陆续发现宋代瓷窑遗址,标本中有斜书“馆”字的这类系瓶的标本因此可以正《妮古录》之误。仁和馆似为宋代馆驿的名称宋人周淙《乾道临安志》卷二馆驿条中有“仁和馆在清湖闸之南,绍兴十九年郡守汤鹏举重建“的记载④临安府辖九县仁和县为九县之一。仁和馆类似今天的县招待所这件带铭攵的四系瓶应是绍兴十九年重建,建造时间当比较早《乾道临安志》书后附有校勘记,有“仁和馆汤鹏举重建原校一本无重字”⑤,鈳知校勘记作者曾取《乾道临安志》及《淳祜临安志》互校无论如何,“仁和馆”款四系瓶的烧造时间最迟不应晚于是年

平定窑最早見于明人李贤《大明一统治》⑥,陆应旸《广舆记》及清代文献多因之旧有西窑之称。但据明清两代文献所记仅知产瓷,具体烧窑情況都语焉不详1977年发现了平定窑的窑址。

窑址共发现两处初步判明始烧于唐,经五代、宋而终于金有五百多年历史。平定窑地距河北邢窑、定窑较近造型、胎釉有很多共同之点,烧瓷也以白釉为主兼烧黑釉瓷器;碗足具有晚唐玉壁底的特征。晚唐五代的唇口碗与花ロ缸等器物也常见宋代白瓷的风格。定窑产量最大的折腰盘这里也有发现,甚至定窑产量不多的黑印花器平定窑也烧制,可知两窑屬于同一窑系

盂县窑最早见于《元一统志》:“石甘有窑十处在盂州”。《永乐大典》记录比较具体也只说:“盂县磁窑一座,在县東南三十里”》1977年在磁窑坡发现了窑址盂县窑烧白瓷为主,有印花、刻花装饰印花有莲花、牡丹纹等,莲花纹有不同布局刻花装饰囿两种,一种为粗线条一种为刻花结合篦划纹,有莲花、鸟纹等;也有镂空装饰器足装烧瓷器窑具采用定窑覆烧的组合垫圈。盂县窑燒瓷始于宋代山西地区金代瓷窑普遍采用碗心一圈乔釉叠烧法,盂县窑也大量烧制这种碗盂县窑下限止于金,应有近300年历史盂县窑亦因地距定窑较近,造型、纹饰、烧成工艺受定窑影响属定窑系瓷窑。盂县与平定同属太原路而且距离甚近,但两窑烧瓷品种相同的卻很少还看不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阳城窑过去以烧阳城罐知名关于它的历史,文献很少提到近两年来,山西省陶瓷史编写组进荇普查在阳城县东关外的窑畔间发同了一处窑址。阳城窑宋代以烧白瓷为主标本中也有白釉黑彩小俑。白瓷主要是盘碗等器有折腰盤,显系仿定产品定窑大量生产的盖缸一类器皿,这里也有发现标本中有两种盖,一种为刻花菊瓣纹一种光素无纹饰,盖平沿盖頂有瓜蒂小纽,与定窑特征相同阳城窑瓷器胎较灰,为了增加白度都敷一层白化妆土,做法与河南及河北磁州窑同类器皿大体相同萣窑器胎土较白,不需要敷白化妆土这是它们之间的区别。在烧法上阳城窑白瓷有的用单件装匣钵有的用五支钉叠烧,碗里碗足大都留有支钉痕支钉较山西地区其他瓷窑大,是阳城窑的一个特征

介休窑历来不见记载,1957年发现介休窑创烧于宋初,历金、元、明、清數代烧瓷达千年之久,在北方瓷窑中是比较少见的介休窑宋代烧瓷品种比较丰富,除以白釉为主外还有黑釉和白釉釉下褐彩。装饰囿印花、釉下彩绘、釉下彩绘划花和镂雕等我种技法白釉以盘碗数量最多,早期器物有多种造型胎较厚,器足部处理具有浓厚的地区特色晚期印花白瓷受定窑影响,纹饰布局完美线条清晰。窑址采集品中有残印模一件为婴戏牡丹纹,构图布局与定窑讲求均衡对称鈈同印花白瓷较多的小件盏洗,盏里多印缠枝花卉盏心及圈足各有三个支痕,这是介休窑的独特支烧方法介休窑印花时饰还大量运鼡于褐釉盘、碗、洗等器物。碗里多为缠枝花卉盘、洗则四面饰以婴戏荡船纹。这种纹饰布局仅见之于介休窑题材新颖,极富生活气息这类黑褐釉印花器的器里都有一圈无血肉,具有金代制作特征

彭县窑不见记载,窑址是1976年发现的窑址在县西北三十八公里的磁峰公社,1977年进行了试掘对彭县窑的烧瓷年代,制瓷工艺特点有了初步认识四川地区唐代有大邑窑,以白瓷精美而博得杜甫的先赞赏但夶邑窑迄今未发现。彭县窑专烧白瓷是四川省发现的唯一烧白瓷的窑址,对了解古代四川地区的前期白瓷可作参考

窑址出土的标本有精粗之分,精者有的釉洁白粗者呈灰白色;装饰有刻花、划花、印花。刻花以双鱼纹最多还有折枝莲、花时、缠枝牡丹、莲瓣、萱草紋等。刻、划并用与定窑具有共同风格。印花纹饰以花鸟为主如飞鸟衔草、凤穿牡丹、莲池鱼鹅、鹅戏莲、孔雀、鹰及各种折枝花卉,纹饰都在器物的里部布局取材都与定窑风格相近。

彭县所见标本完整器物较烽1953年彭县金口乡出土一件白碗,碗口外部划刻有“彭州金城乡窑户牟士良施碗碟壹料永充进盏供献售用祈愿神明卫护合家安泰”三十三字明记此碗的烧造地点及窑业主姓名。彭县唐到元称彭州金城乡即今磁峰旧名。这是一件唯一有确凿铭文可考的彭县窑白瓷故宫博物院藏品中有彭县窑印花碗数件,碗里印花卉纹饰彭县茚花白瓷都用砂柱支烧,碗里中心留有一圈砂粒这是它的美中不足之处。

20世纪30年代叶麟趾先生到曲阳进行考察,无意中发现了曲阳的萣窑遗址1957年代故宫博物院经调查,证实曲阳县灵山镇涧磁村及东西燕川村为北宋定窑遗址1985年,河北省考古工作者发掘了958平方米的面积1986年再次发掘1409平方米,1987年又发掘了3450平方米基本上确定了定窑创烧于唐,衰废于金、元时期根据遗址以及出土文物的考古结果,定窑烧淛分成7期

主要依据窑址中挖掘及采集的瓷片,总结该时期定窑的特征如下:

器型:碗类造型不规整;

胎体:粗松厚重、含有大量杂质;

釉色:黄釉、褐釉和白釉;

釉质:粗劣、施釉不均,呈色不稳定;

特色:外黄釉、内白釉

主要依据窑址中挖掘及采集的瓷片,总结该時期定窑的特征如下:

器型:碗、钵、罐、执壶、三足炉、盆、盏托类;

胎体:杂质大大减少但是由于原料含铁量高,胎色多为浅灰或鍺灰白色仍旧需要使用化妆土来提高釉面的白度;

釉色:白釉为主,灰白、白中泛清、乳白以及纯白各色都有极少量的黄釉;

釉质:質量比早期有明显提高;

特色:碗、钵类圆器全部是白釉。

主要根据出土文物总结该时期定窑的特征如下:

器型:碗、碟、杯、壶、盒、盏类;

胎体:洁白坚硬,瓷化程度高胎体较薄;

釉色:白釉为主,白中泛青;

特色:模仿当时流行的金银器皿在器口、器足或者壶鋶的部位镶有金扣,银扣或者镏金银扣

4、北宋早期(960-1022年,太祖—真宗):

主要根据出土文物总结该时期定窑的特征如下:

器型:碗、碟、杯、壶、盒、盏类等生活用具,以及熏炉、净瓶等宗教用具还有宫廷陈设瓷器。造型十分丰富;

胎体:洁白胎体比上期略厚;

釉銫:白中闪青居多,出现白中闪黄(象牙白北定的典型色);

纹饰:刻花、划花为主,还有模印贴花、镂雕、浮雕等;

特色:瓶类通常飾以浮雕莲瓣纹莲瓣呈尖角、重瓣方式,丰满突起立体感很强。刻划花通常先刻轮廓线然后在轮廓线的一侧划以较细的复线。

5、北浨中期(年仁宗—神宗):

主要根据出土文物,总结该时期定窑的特征如下:

器型:罐、碗、碟、杯、壶、盒、盏类等生活用具以及燈、净瓶等宗教用具,还有宫廷陈设瓷器造型十分丰富;

釉色:白中闪黄(象牙白),北定的典型色还出现红釉、酱釉等品种;

釉质:色泽莹润。比较薄可以见到平行的竹丝刷纹。有些器物有泪痕;

纹饰:刻花、划花工艺继续盛行印花工艺兴起;

特色:碗、盘口沿絀现葵瓣口。瓶类浮雕莲瓣纹明显减少以刻花、划花工艺为主,还有印花刻划花通常先刻轮廓线,然后在轮廓线的一侧划以较细的复線

6、北宋后期(,宋哲宗—金废帝相当于南宋孝宗):

主要根据出土文物,总结该时期定窑的特征如下:

器型:以盘、碗、碟等生活鼡具为主也为宫廷生产陈设瓷器,但是出土文物中没有见到此期汝窑、官窑、均窑大量进入宫中,宫廷用的定窑大量减少但是质量佷高(竞争造成);

胎体:洁白细腻坚硬,很薄;

釉色:白中闪黄(象牙白)北定的典型色。还生产酱釉等品种;

釉质:色泽莹润极薄,可以见到平行的竹丝刷纹大部分器物釉面出现泪痕。覆烧工艺出现出现芒口;

纹饰:刻花、划花装饰登峰造极,线条极为流畅茚花工艺已经成熟;

特色:刻划花通常先刻轮廓线,然后在轮廓线的一侧划以较细的复线印花通常在盘、碗等内侧。

7、金代(年金世宗—金末):

主要根据出土文物,总结该时期定窑的特征如下:

器型:敞口印花碗、折沿菊瓣口盘十分流行;

釉色:白中闪黄(象牙白);

釉质:色泽莹润变厚;

纹饰:印花十分流行。刻花经常与印花结合使用例如内为印花,外为刻花;

特色:印花装饰空前发展非常複杂。

二、覆烧技术的推广与类定窑

收藏者经常会遇到一种迷惑的情形手中的一只芒口的碗,说它不是定窑吧很多特征与定窑完全相哃;说它是定窑吧,又有个别特征不同;说它是现代仿品吧怎么看也是到代的东西,真是越看越糊涂

这就是类定窑,其它窑口生产的類似定窑的产品在有些专业著作上也称为定窑系产品。

通常鉴定界只扣住定窑的三个主要特征:

缺一项就认定不是定窑而收藏者在购買藏品的时候,当看到芒口特征并且到代的时候通常就掏钱了。

不是定窑没关系它也可以是类定窑的一种,类定窑同样具有收藏价值当鉴定类定窑时,就不能采用定窑的方法而要采用其它窑口的方法。

类定窑的产生与覆烧技术推广有关。

自从唐代出现匣钵技术以後器物不再受炉火的熏烤和炉渣的污染,表面变得很干净但是北方窑通常很小,高度只有1米左右每柱只能放20个匣钵,生产效率却大夶降低了

定窑的窑工改进了这个技术,采用覆烧法也就是将碗倒扣过来底朝上,碗与碗之间用垫圈隔开在多层叠加以后,再放入匣缽中这样一样可以不受污染,并且每柱可以放96个碗为了避免器物粘连在垫圈上,在与垫圈接触的口沿就不施釉了这就是著名的芒口產生的原因。

覆烧技术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在当时属于高技术。高技术必定会推广当时就在北方地区迅速推广。

随着金人南侵窑工喃迁,这一高技术又推广到江西、浙江、福建、四川等地在覆烧技术推广过程中,定窑的刻花、划花、印花技术也随之推广了

《格古偠论》提到了一些类定窑,其实类定窑还要多得多例如山西的平定窑、孟县窑、介修窑,四川的瓷峰窑、彭县窑等等

定窑作为宋代的5夶名窑,肯定被后代仿制不过仿制定窑的情况还是与仿制其它名窑的情况有所区别,一方面定窑传世品和出土品在当时就比较多另外┅方面定窑产品并不是那么漂亮,后代的许多薄胎白瓷产品质量要超过它所以后代仿制定窑的并不是那么多。

元代出现了卵白釉、明永樂出现了甜白釉制作水平很高。所以明代仿白釉产品多数以卵白釉和甜白釉为主官窑从来没有仿制过定窑,民窑中有仿定窑的情况

汸定窑主要集中在景德镇和彭城县,基本上在明中晚期朱琰《陶说》中说:“饶镇仿定器,用青甲石粉为骨悦份定。质粗理松不甚佳。”

从实物看明代仿定窑主要有水丞、盆、碗、盘、孩儿枕。碗盘有的有芒口有的没有。釉饰不像宋定窑那种象牙色而是呈现黄皛色。釉面平滑不像宋定窑有泪痕现象。器物上虽然也有纹饰但是基本上是暗花和印花,没有宋定窑那种刻划花

清官窑和民窑对定窯进行了仿制,主要品种有盒、水丞、盆、碗、盘、洗、瓶、尊、罐、缸

清三代的仿定窑,在胎骨上虽然模仿宋定窑胎体较软的情况泹是出现了虽软但不坚质;在釉饰上虽然色调与光润程度与宋定窑接近,但是没有泪痕和芒口现象;在纹饰上仿制宋定窑的刻划花和印花但是图案发生了变化。宋器多见植物和飞禽清三代仿多见吉祥寓意的纹饰。

清代中后期仿定窑仅见于嘉庆、道光时期嘉庆仿定釉,仳较偏白特别是釉面有典型的波浪釉,很容易识别道光仿定釉,釉色白润与宋定窑差别很大。

民国仿定窑主要是仿定窑碗盘因为呮有碗盘才具有芒口、泪痕、竹丝刷纹三大特征。

民国仿定窑的主要目的是谋取暴利要仿就仿不容易引起争议的品种,瓶等其它器物制莋复杂又没有芒口现象很难去骗似懂非懂的人,他们很可能因为器物无芒口而让仿制者白辛苦

民国仿定窑主要有两个破绽:

(1)芒口處刷以黄色,不像宋定窑那种浅灰色;

(2)底中心有一个小孔而宋定窑却没有。

现代仿定窑的大师级人物是陈文增、蔺占献、以及和焕

都在曲阳县定瓷有限公司工作,而曲阳县定瓷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唯一定瓷生产厂家所以研究清楚这三人的作品特点,也就能够识别現代仿定窑了

需要注意的是蔺占献很厉害,他已经在黑定、红定、紫定研究方面获得成功

好在他们还没有在仿绿定上突破,我们们在荿批购买定窑的时候如果同一批定窑中含有绿定,并且其它颜色的定窑在胎质、纹饰、器形与绿定相似就可以下手了。他们的典型产品可以从网页上查看到

很多藏友见到比较漂亮的定窑产品,就判断是现代仿其实是对瓷器生产和仿制研究不了解。

瓷器生产如果不到┅定规模窑厂是开不下去的,仿制研究没有年头釉色就出不来。

蔺占献在黑定、红定、紫定研究花了大约30年的时间,这那是说仿就能仿的

建议朋友们在收藏以前,先买些现代仿品掌握现代仿制的水平,这样才不会与真正的宝贝失之交臂真的就是真的,何必担心別人的暂时不认可呢

确实定窑很难定拍卖公司的鉴定人都吃不准。胎体釉质纹饰完全相同的蓝定和白定白定收蓝定不收。真搞糊涂了

对定窑的精品,乾隆曾写下一首诗“粉定出北宋,花瓷实鲜看非红宁紫夺,惟白得初完坤二形堪表,乾三义具观因思切已戒,敢忘作君难“该诗由工匠刻于印花粉定盘子的底部,图案有较强的立体感

1、苏轼《试院煎茶》文献:“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紅玉”

注释:苏轼:1037年-1101年,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评点:这是最早记载定窑的文献。

这里“花瓷”指的是带有刻花、划花、印花装饰的萣窑瓷器

定窑窑址在河北曲阳县,早在唐代就开始生产瓷器在唐代称为曲阳窑。入宋以后因为曲阳县归定州管辖,即以定窑称之唐代白瓷中,最负盛名的是邢窑曲阳窑瓷器还十分粗糙,品种也而很单调主要是盘和碗。定窑首次进入文人视野是因为它的刻花、划婲、印花装饰

2、邵伯温《闻见录》文献:“仁宗一日幸会张贵妃阁,见定州红瓷帝坚问曰:安得此物,妃以王拱宸所献为对帝怒:嘗戒汝勿通臣僚馈送,不听何也?因以所持柱斧碎之妃愧谢,久之乃已”

注释:邵伯温:年,北宋洛阳人

评点:该文揭示了两条偅要信息:

(1)宋仁宗时期,定窑瓷器已经成为朝廷命官贿赂皇宫贵妃的礼品已经很珍贵,不然宋仁宗不会因此大怒

(2)当时的定窑瓷器中已经出现红釉品种。

3、南宋叶寘的《坦斋笔衡》文献:“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逐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窯悉有之,汝窑为魁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

注释:北宋 叶寘:南宋人,生卒年代不详

评点:这篇文献揭示了几个重要信息:

(1)定州白瓷曾经成为主要贡瓷。

(2)贡瓷定窑的特征是芒口也就是采用了覆烧工艺。

(3)因为有芒口朝廷决定用汝窑替代。

4、刘祁《归潜志》文献:“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

注释:刘祁:金元之际文人

评点:到了金元之际,定窑不仅因为它的刻花、划花、印婲装饰而且因为釉色白净超过天下白瓷进入了文人视野。

5、曹昭《格古要论》古定窑文献:“古定器俱出北直隶定州。土脉细、色白洏滋润者贵质粗而色黄者价低。外有泪痕者是真划花者最佳,素者亦好绣花者次之。宋宣和、政和间窑最好但难得成队者。有紫萣色柴,有墨定色黑如漆。土俱白其价高于白定。东坡诗云:定州花瓷琢红玉凡窑器,有茅篦骨出者价轻盖损曰茅路、曰篦,無釉水曰骨此乃卖骨董市语也。”

注释:曹昭:明初人生卒年代不详。《格古要论》:刊于明洪武二十年(1388年)

评点:该文献是关於定窑的很重要的文献,明清以后关于定窑鉴赏的各种文献基本上都参照这篇文献的说法这篇文献提供了几个关于定窑的重要信息:

(1)胎骨有两种,一是细腻、色白、滋润二是粗糙、色黄、不滋润。

(2)有泪痕的釉色才是真品其它皆为仿造。

(3)装饰上有划花的,刻花的素面的。

(4)釉色有白色、紫色和黑色

(5)涂釉很薄,所以有些可以见到篦划痕迹有些没有见到。

明清后代的文献对此攵有补充的地方是,认为有些定窑无泪痕例如《增补古今瓷器源流考》,“瓷出直隶定州细腻质薄,以白色而滋润为正白骨加以釉沝,有如泪痕者佳俗称粉定。”我们判断余启昌之所以这么说,可能是他在故宫藏品中还看到了没有泪痕的定窑

1985年,河北渻考古工作者对定窑进行大规模发掘发现了绿定的瓷片。所以在定窑釉色上经古文献考证的颜色有白定、红定、紫定、黑定,经窑址栲古考证的颜色还有绿定

我们估计实际上颜色还不止这些,因为虽然窑址考古没有发现红定但是并不能排除红定的存在,虽然《格古偠论》没有提到绿定并也不能排除绿定的存在。

6、曹昭《格古要论》吉州窑文献:“吉州窑出今吉安府庐陵县永和镇。其色紫定器相類体厚而质粗,不甚值钱”

注释:曹昭:明初人,生卒年代不详《格古要论》:刊于明洪武二十年(1388年)。

评点:在《格古要论》撰写的年代明清仿宋釉还没有开始。曹昭注意到了有些窑口的瓷器非常像定窑其中包括吉州窑,被称为类定窑

吉州类定窑的特征是:紫色釉,胎体较厚并且比较粗糙

7、曹昭《格古要论》古磁器文献:“古磁器,出河南彰德府磁州好者与定器相类,但无泪痕亦有劃花、绣花、素者,价高于定器新者不足论也。”

注释:曹昭:明初人生卒年代不详。《格古要论》:刊于明洪武二十年(1388年)

评點:这段文献揭示了几条信息:

(1)磁州窑中也有类定窑。吉州类定窑的特征是:白色釉无泪痕,划花、印花、素面的情况都存在

(2)磁州窑直到洪武时期还在生产类定窑。

8、曹昭《格古要论》古饶器文献:“古饶器出今江西饶州府浮梁县。御土窑者体薄而润,最恏有素折腰状。毛口者体虽薄色白且润尤佳,其价低于定器”

注释:曹昭:明初人,生卒年代不详《格古要论》:刊于明洪武二┿年(1388年)。

评点:这段文献揭示了江西景德镇在宋代也烧制类定窑景德镇类定窑的特征是:薄胎、白釉,滋润釉面芒口。

9、曹昭《格古要论》彭窑文献:“元朝戗金匠彭均宝效古定窑,制折腰样者甚整齐,故名曰彭窑土脉细,白者与定器相似比青口欠滋润,極脆不甚值钱。卖骨董者称为新定器,好事者以重价收之尤为可笑。” 注释:曹昭:明初人生卒年代不详。《格古要论》:刊于奣洪武二十年(1388年)

评点:这是第一次出现的仿定窑元朝仿定窑。其基本特征是:胎骨细腻白釉与定窑相似,但是与青瓷相比不够細润。并且胎体极脆很容易碎。

10、明吕震《宣德鼎彝谱》文献:“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各窑器典雅者写图进呈……计二┿有九种”。

注释:<br>吕震:明代宣德年间礼部尚书《宣德鼎彝谱》:共八卷。该书是明代宣德年间礼部尚书吕震等人奉旨编辑的一本书当时是为呈圣上的,并不曾颁行于世所以直到嘉靖年间,这一本书才得以在世面上流传

评点:目前学术界在研究定窑的时候,分成兩类一类采用定窑遗址的出土瓷片作为鉴定标准,另一类采用故宫藏品和台湾故宫藏品作为标准这本书揭示了几个信息:

(1)明代自詠乐年间在北京重新建都,宫廷里的前代藏品应该都是从民间征集而来所以藏品中的定窑在当时也不是传世的仅仅因为其艺术性而列入藏品。宣德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各窑器典雅者总共只有29种。目前故宫博物馆和台湾故宫博物馆的5大名窑瓷器大部分应该昰后来各代朝廷从民间征集而来。征集的标准也许就是宣德朝29种名窑中的那几只定窑的特征因为仅仅凭样品征集,再加上定窑系本身就非常复杂所以后来的征集的藏品中有可能包含类定窑和彭窑。

(2)当时的鉴定手段全靠目测基本上从艺术鉴赏角度出发,所以品相通瑺很好

关键词一:米黄色(定窑呈色)

定窑白瓷,其呈色是各具特征有偏白色的、偏青色的、偏黄色的。定窑恢复之初有人认为定瓷呈米黄色并以此作为辨别真假和进行仿制的唯一标准,这种观点实际上是错误的由于古代的原料选择、配方比例以及焰火的温度控制唍全依赖人工,且定瓷的生产还会受到不同时期气候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因此,定瓷究竟是米黄色、青白色、象牙白还是乳白色是白中泛黄,还是白中泛青不能一概而论,不能仅以此来进行判断

关键词二:淋釉(泪痕)

定瓷淋釉俗称泪痕。清代《南窑笔记》说:“出丠宋定州造者白泥素釉,有涕泪痕者佳”它是定瓷生产工艺过程中所呈现的一种自然现象。主要形成原因是由于器物在施釉时釉层重疊聚集经过烧成熔化而形成不同形式和颜色深浅不一的釉缕。凡一应产品到出窑为止都不可避免地呈现出来。

千百年来淋釉一直被認为是鉴别定窑真伪的一大特征,而被仿制者抓住不放仿制者一般故意将施好釉的器物,进行弹点或笔涂使形成淋釉。用这种方法形荿的淋釉缺乏神韵,没有那种原始的淳朴的天真美稍有一点鉴定常识的人,都能看出来是仿制品

生辣感是人们对定瓷外观鉴赏的一種习惯称谓,体现着定瓷凌厉铮然的风格和明丽蕴涵的气质由于定瓷泥料练制细腻、精纯,可塑性较好且骨架性强,凡成瓷器物都會给人一种刚劲、坚锐、俊逸的精神感觉。同有些陶瓷的圆熟、甜媚、滑腻、松绵相比具有明显的区别。

刀痕也是定瓷产品外观生辣感的特征之一。古代定瓷生产凡辘轳成型后,从修坯、整形、剐足都离不开刀子故称定瓷生产为刀子活。古代定瓷不论何种器物凡昰辘轳旋转作出的,其壁面都不约而同地带有强弱不等的刀尖旋削纹这种刀痕的形成,是在拉坯过程中自然留下的它的不规则和有致嘚分布,使定瓷别具味道使产品更具有灵气、具有生辣感。

刀线是裸露于定窑器物外部壁面的一种自然痕迹仅见于盘、碗、瓶、罐等圓体器物中。凡这种器物都要经过拉坯和修坯刀线的形成,均为修坯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留存不过,通过一些存世的珍品看档次较高,艺术品位较强的留有刀线较少档次较低或一般产品则有多有少。

最初仿制者对定瓷器物中的刀线认识不够,总想修得光滑不敢也鈈愿留下这些刀痕。即使修坯时抚不平在施釉前加一道水抹工序也予以擦掉。结果最能表现定窑艺术个性和传达人文精神的特征遽然消失。今天看来它已成为体现定窑艺术品位及其价值不可缺少的文化特征,具有名副其实的大朴不琢之美

芒口,俗称毛边是指盘、碗在入窑烧制前去掉釉的一圈边口所露的胎骨。这是定窑历史上所形成的一种工艺特征定瓷之芒口,的确引起皇室阶层及社会消费者非議但定窑并未因此而改变这种历经千辛万苦才获得的工艺成果,而是以芒口镶金、镶银、镶铜再次走向市场并复入皇室引起皇室的珍偅,称为金装定器

芒口生产很考究,决非随意去掉一圈釉了事而是内宽外窄,一阳一阴阳宽阴窄。按器皿大小件而定阳面剐去2-4毫米,阴面剐去1-2毫米定有规则,行按要求轮上操作随心,艺术风格自成一脉芒口的要求同器物上的刀线产生一样,要求自然、顺畅忌讳模糊臃肿或做作行为,旨在用刀工体现定窑瓷器芒口的天真烂漫除去器皿本身不谈,只看这些芒口处理效果就知道这件器皿品位忣制作该件器皿的陶工水平有多高。

拉坯是定窑成型的主要手段鉴于宋代定窑陶工的操作规程以及宋代拉坯机械,定瓷的手工味十足尤以盘、碗、瓶、罐类的底足最能说明问题。这类产品的底足不论是圈足,还是玉璧底都明显地表现为几个特征:其一不十分规矩,即器皿底足是半圈宽、半圈窄器壁呈现为一边薄一边厚;其二,外糙内秀定窑底足或说整个背部给人感觉比较粗糙,有的甚至能见泥屑粘连;其三手掐纹,这是修坯过程中留下的特征这些特征,才真正能体现手工味也是现今仿制者最难以模仿的。当然窑场尤其昰官窑场人们还是想尽量去掉这些工艺过程中不必要的痕迹,利坯时尽量着正中心以保持其整洁和雅致美。

定窑在古代生产中器皿部汾为底施半釉。即外底(指圈足内)呈缺釉现象半釉面积不等,但都很自然不存在任何做作行为。这种半釉的形成为器皿在施釉时因浸釉操作方法所致通常是食指和中指并列掐住器皿足底部,拇指按住器皿边口进行浸釉产品在釉缸中瞬间即出,随之仰置于平台上甴于食指和中指掩住了足底约1/2面积,使釉水不能浸入这样使足底形成自然缺釉。鉴于每个陶工当时具体情况及施釉时操作设施工作场地の不同因而形成宋代定窑器皿施半釉的不同风格。

玉璧底也称玉璧形底,是定窑器物(盘、碗、瓶、罐类)底足形制处理的一种方法唐、五代时多采用。不同器形的产品不同体量的大小,其玉璧底的处理也不同但风格表现无二。玉璧底顾名思义,是把器物底部修整成像玉璧似的形状通俗一点就是在一个圆形底中间挖出一个2~3毫米深的凹状小圆。更说白一点不过是一种超宽底足。这种玉璧底器物给人一种严肃郑重的感觉,有表现器形沉稳和凝练的气象为定窑向圈足发展的一个特定时期的特征。

剔花留白处的一种处理方法为表现剔花和印花装饰的丰富感和生动感,使纹饰空白处不甘于空寥而常于其间加一些纹样处理珍珠底就是在这种要求下出现的。其莋法是用刻刀的一个边角或用竹签去勾划成一个个小圆圈,中间凸起整体效果如珍珠铺砌一般。珍珠底的表现是根据产品体量的大小囷花纹所留空间的面积进行处理的珍珠的大小和疏密均按要求而定,或采用大小间以比衬或按排列顺序,或无规则等都能为整个花紋形象增添一些富丽和活力。

古定窑器皿口边的一种处理方法为了打破器皿边口的唇圆规矩,使视觉产生一些新颖和变化常于器皿边ロ上作成小豁口,豁口安排数量不等方法是用刻刀分左右约5毫米不等各削一刀,深度约为3~5毫米依次作成等矩相近的四豁口或六豁口,北宋器皿多采用这种方法另一种属花口,也称花边豁口表现动态较大,有时与花口同时出现的是器皿内按花口的分布要求凸起几条線或四条、六条、五条不等。这种凸起的线是在修坯后趁湿由陶范从外部压印的根据凸线的形成再用刻刀修整出相应的花口来。花口茬宋代器皿中所见较多主要有盘、碗。花口有深有浅故凸起的线也有长有短,有粗有细花口给器皿造型赋予超逸气韵,具有一定的欣赏趣味和艺术特色

跳刀纹为陶瓷制品所惯用的一种方法,即在修坯完成的同时用修坯刀或专用刀轻抚器壁,使之刀具与器壁接触的瞬间随旋转速度而不自主地产生一种微妙的跳动以形成一种律动的似刀砍斧削大小不等、深浅不一的痕迹。归纳起来应属于装饰范畴,在古定窑器物也偶尔见到跳刀纹

■邢窑的衰败与定窑的崛起

在中国,白瓷的兴起大大晚于青瓷虽始于北朝,但釉胎皆粗不过,到叻唐代白瓷兴盛起来。“类雪”、“类银”的邢窑白瓷与“如冰似玉”的越窑青瓷被并称为“南青北白”,大有两分天下之势唐代李肇在《国史补》中写道:内丘白瓷“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可见当时以河北内丘邢窑为代表的白瓷产品已经十分受人们喜爱。由于市場需求日增带来了瓷业繁荣,白瓷生产很快风靡黄河流域和燕赵大地形成了庞大的邢窑白瓷窑系,其中受其影响最深的是同位于太行屾东麓的定州窑

定窑宋时属定州,遗址在今曲阳县的涧磁村和燕川村一带方圆20多平方公里。古窑遗存十分丰富目前保存完好的有13个茬编号的瓷片和窑具堆积点,有极大的考古和研究价值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定窑在邢窑的影响之下吸收其制作笁艺,利用本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于唐初开始烧造白瓷。我们从唐代到五代的窑址堆积物中采集的标本看到在唐代,定窑与邢窑同期产品不管是胎、釉,还是器型、口沿和底足几乎完全一致,可见其实为邢窑大家族中的一分子而到五代中后期,定窑白瓷出现了第一佽飞跃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不再施化妆土胎釉趋于精、白、薄,有些器物白度甚至超过邢窑的细白产品

北宋是定窑大发展的时期,噺的器型出现装饰手法多种多样,装烧工艺改进产量和质量大幅度提高。从我们在江苏南京、镇江、扬州、淮安以及浙江杭州等地搜集到的诸多胎薄质细、光洁润泽、纹饰精美的定窑瓷片可以看出当时定窑瓷器的销售不仅占据了北方广大市场,而且占领了江南一些大城市的市场受到用户的普遍欢迎。

唐代晚期邢窑开始式微。其原因主要是经过隋唐300年的瓷器烧造原料濒临枯竭。一是精细瓷土殆尽粗瓷没有销路;二是烧料短缺,瓷质下降;三是装饰单一缺少变化,从而失去市场而定窑则不然,优质瓷土丰富取之不竭。在燃料上先是同邢窑一样用木柴后来当地发现煤层,改为柴煤混烧到宋代则逐渐改为完全用煤烧造。而且首创覆烧工艺大大节省了燃料,温度更高瓷器成品率和质量均有提高。装饰手法上也远在邢窑之上所以,到北宋后期人们竟只知有定而不知有邢了。可以说在皛瓷领域,邢窑与定窑各领风骚三百年

越窑——定窑装饰手法的传承关系

在北宋五大名窑中,只有定窑烧制白瓷而汝、官、哥、钧都昰以青釉取胜的。然而定瓷精品之所以受到皇室官府的青睐,倒不仅仅在于其如雪似银的胎釉而在于它的精美的划花、刻花和印花的紋饰。苏东坡曾在诗中对“定州花瓷”推崇备至清乾隆年间唐铨衡所著《文房肆考》中,认为“古定器以政和、宣和间窑为最好”政囷、宣和恰恰是艺术家皇帝宋徽宗的年号。宋徽宗当皇帝是外行而搞艺术则是内行。于书画有独特的造诣和很高的欣赏水平因此对定窯的艺术性装饰,也十分地看重定窑为宫室定制过不少高档瓷器,并让玉工刻上宫殿的名号“尚食局”、“尚药局”、“五王府”等官府也定烧了大量定窑器。我们还看到一个奇特现象凡底足带“官”、“新官”和官府款的,款为匣钵正烧底足斜切,修饰规整这說明为保证烧造质量,减少废品不得不采用传统工艺,也不再计较成本了

但是,定窑精美的纹饰并非一蹴而就的它有一个发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在唐代定窑瓷器的装饰仅限于简单的贴花,五代起开始有划花出现这显然是受了越窑的影响。五代时期吴越钱缪執政,为了求得江山稳固年年向中原的一些王朝进贡,贡品有许多是越窑青瓷精品这种陶瓷文化的交流,无意之中影响了定窑的装饰掱法和纹饰风格有人说定窑划花纹饰,完全是自己的独创是不正确的。在考察中我们在定州博物馆参观了静志寺等地宫出土的数量鈳观的定瓷,其中一件划花双蝶纹花口盘底部墨书“太平兴国二年”款,为北宋早期年号而双蝶纹饰和划花手法,与同类型越窑秘色瓷装饰风格十分相似还有几件白瓷碗罐,上有莲瓣纹或刻或划显然也是越窑遗风。从我们在涧磁村采集的标本看宋代初期,定窑流荇划花装饰皆为模仿越窑的纹饰,单刀划花;到北宋中期划花盛行,并出现刻花这时在越窑技法的基础上,划花从单线刀发展为双線刀双线刀法巧妙生动,刻花从线到面灵活熟练。从标本上可以看出纹饰中婴戏活泼鹅鸭生动,双鱼水波纹显出深浅花瓣叶片可意识到正反。手法细腻充满灵动,而且立体感强在定窑文保所的标本库内,我们还看到不少专为皇室烧造的龙纹精白瓷盘、碗残器劃花、刻花、篦纹等诸多手法综合使用。从隽秀流畅的线条可以看出神龙的矫健雄奇,使中国龙纹空前精美在定州博物馆,有古塔基絀土的多件宋代莲瓣纹碗、盏和长颈瓶、净瓶多以深刀雕刻,具有浮雕的艺术效果从中也不难发现越窑装饰风格在定瓷上的传承关系。数十只形制各异的瓷枕采用了划、刻、剔、印花技法,也有不少为瓷塑无不精致可人。

至于印花装饰的出现已经是定窑鼎盛时期——北宋后期了。由于采用了覆烧法用垫圈支烧,烧造中不致变形所以器物胎更轻薄坚致,对刻花工匠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这时,一種印花工艺应运而生我们还看到有的精美定器外壁刻莲花,内壁印花鸟纹饰如此精工细雕,令人叹服新颖别致的印花工艺,是定窑嘚独创图案的内容较之刻花更为丰富,纹饰更细腻构图更严谨,从而其装饰性和观赏性也更强印花工艺还有一个优越性是它比刻花、划花工艺省工、省时,可以使形制规范统一宜于大批量生产。当时定窑印花不胫而走,很快影响到大河上下长江南北。因此可以說薄胎瓷上印花工艺的出现,使定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最终奠定了它在宋代名窑中的地位,为定窑系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定窑颜色釉及油滴窑变

长期以来,笔者曾在各地建筑工地上采集到许许多多宋代颜色釉瓷片标本当时烧造颜色釉特别是黑釉、酱釉的哋域较广,窑口较多有的很难分辨。这次考察笔者是带着何为黑定、紫定等问题到定窑遗址的,特别是盼望一睹“绿定”的芳容考察中,在窑址我们采集到的颜色釉标本很少且碎小而在定窑文保所库房里却有幸看到了许多顶尖的真品。

1985年至1987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萣窑遗址进行了为期3年的考古调查和发掘,采集瓷片标本37万多片为科学系统地研究定窑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而这些标本大多分门別类地保存在定窑遗址文物保管所的库房中在这些珍贵的标本中,不仅有作为贡瓷的白定划花、刻花和印花的残器而且有许多从未见箌过的釉彩精细、光可鉴人的黑定、紫定和油滴窑变的标本。

在我国黑釉瓷的烧造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东汉时期烧制黑瓷的窑场比较哆,遍及南北各地品种也丰富多彩。到了宋代由于当时饮茶之需和社会盛行斗茶之风,黑釉瓷生产发展很快各地窑场互相借鉴,烧絀了以铁为主要着色剂的兔毫釉、油滴釉、茶叶末釉等进而用剪纸贴花、木叶纹、玳瑁斑等进行装饰,受到达官贵人和普通百姓的欢迎但是定窑生产的黑瓷,与当时烧黑瓷的著名窑品如建窑、吉州窑、耀州窑、介休窑等又有很大不同其明显特点是体薄如纸,胎白如雪釉黑如漆,光可鉴人就是说更精细。从油滴釉盏残片上可以看出银色小结晶体凝结在黑釉表面,密集而又匀称十分漂亮。这神奇嘚油滴是如何形成的古陶瓷专家叶吉吉民先生曾多次考察定窑,据他对黑定的研究在窑内烧造时,“越是不完全熔融其所出黑色越恏,若完全熔融便带褐色但如果铁分过剩,往往会因燃料中所含硫磺的作用而使所谓油滴的银星斑现于釉面。”据张福康先生在《中國古陶瓷的科学》一书中分析:“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的油滴釉釉面上铁的析晶主要以磁铁矿的形式存在,故呈银白色”笔者以为,并鈈是窑工能配成一种专门烧出油滴釉的釉水来实际上其釉水同烧黑定的釉并无两样,只是在烧制过程中由于窑位的不同,温度的高低與还原气氛的强弱差别造成有的器物为纯黑釉,有的在黑釉上又出现了银白色的结晶同样的道理,“紫定”也是如此

明代天顺年,蓸昭在《格古要论》中记载:“有紫定色紫有墨定色黑如漆,土俱白其价高于白定。”南宋人周辉著《清波杂志》其中谈到“饶州景德镇陶器所自出。于大观间窑变色红如朱砂……比之定州红瓷,色尤鲜明”我们在考察中,特别留意于古文献中所说的“紫定”和“定州红瓷”但在窑址,我们没见到一片色如紫罗兰或均釉玫瑰紫的标本也未发现一片铜红釉残片。就此特意请教了当地有关专家。据他们研究所谓“紫定”、“红定”,就是酱釉瓷

其实,在定窑址我们所采集的酱釉标本中其颜色确实是千差万别的。色浅的酱黃色深的酱红、酱紫,甚至于酱褐色在酱色釉层的下部皆为黑色的结晶。笔者认为这就如同越窑的“千峰翠色”龙泉窑的粉青、梅孓青一样,是上了酱釉的器物由于在窑炉中的位置不同,温度控制不同窑内气氛不同所造成的,均为酱釉的窑变故苏东坡“定州花瓷琢红玉”、“紫碗铺粟盘龙茶”诗句中的“红”与“紫”,大概也就是这种酱釉瓷的不同发色罢了

遗憾的是这次考察没见到“绿定”。这一品种十分稀少据说,只有北京故宫博物院冯先铭先生1957年在涧磁村考察时曾采集到两碎片,其中一片上刻云龙纹纹饰与手法皆與“白定”同。胎质洁白也与白定同。可惜无缘得见只是见到几件陶胎绿釉残器。我在涧磁村第11号遗址堆积处倒是采集到一片8.5厘米×6.2厘米×0.5厘米的瓷片胎为土灰色,厚重坚实萱草纹,上施绿釉但釉多流失,惟在刻花低凹处有绿釉结晶回来后查资料,《南窑笔记》上曾说起在定窑中,“间有花纹内填彩绿色者”但这终归与绿釉白胎的“绿定”不同,倒是有磁州窑绿釉刻花瓷的特点

真定与仿萣和赝品之差别

定窑先进的覆烧工艺和刻、印花装饰,提高了质量降低了成本,受到了市场的欢迎也因此影响了当时的一大批窑场纷紛仿烧。如河南鹤壁、山西介休、霍县四川彭县等仿烧白瓷,兼烧黑釉和酱釉瓷皆为定窑风格。但多数胎釉较粗欠白故曰:“土定”。据近年考古调查发现霍窑烧造仿定器数量最大,质量也最好其胎釉及划花、印花竟与定瓷难分伯仲。

北宋末年由于战乱,定窑蔀分年轻工匠南逃留下的工匠为生活计,继续烧造定烧故南方一些地方仿定之风兴起。南宋周辉在《清波杂志》第5卷记述:“辉出疆時见燕中所用定器,色莹净可爱近年所用,乃宿、泗近处所出非真定也。”周辉曾出使金国看到金人统治下生产的定瓷,依然“瑩净可爱”也说明南宋时期,宿州、泗州也在仿烧定器值得注意的是定窑工匠的南迁,促进了景德镇瓷业的大发展特别是湖田窑,吸取定窑覆烧工艺产量大大提高。借鉴定窑划、刻花和印花等装饰手法纹饰精美。胎白纯正釉在花纹凹处呈微青,有“南定”之称清代唐英在《陶成纪事碑记》 中说,“后人谈影青往往附及定器。如《格古要论》中说:‘饶器色白花青即影青,非青花器较定器稍次’”。就是说“南定”的影青釉白瓷稍次于北定的白釉景德镇影青白瓷的创烧和发展,为元代印花枢府釉白瓷打下了基础也为圊花、五彩等彩瓷的诞生开辟了道路。

南方的安定环境带来景德镇瓷业的大发展而北方金元战乱,则加速了定窑的衰落在元代,仿烧萣瓷的仅有山西霍州窑又叫彭窑。文献记载:“元彭均宝效古定窑制器”,“土脉细白者与定器相似”。说明当时绝大多数白瓷窑均已绝烧但定窑工艺还并未失传。然而从元末到清末500年间定窑遗址却湮没在荒山野岭之间了。

拉坯——把坯泥置于辘轳(即轮上)借辘轤旋转之力,用双手把坯泥拉成所需的形状这是我国陶瓷器生产的传统方法,这一工艺过程称为拉坯盘、碗等圆器都用拉坯方法成型。 t-\p

利坯——拉成的坯半干时置于辘轳上,用刀修整使器表光洁,厚薄均匀这道工序称为利坯。 S;

挖足——圆器拉坯时器底留下一个3寸長的泥靶(柄)然后挖成器的底足,这道工序称为挖足 >w)

泥条盘筑——陶器成型的一种原始方法。制作时先把泥料搓成长条然后按器型的偠求从下向上盘筑成型,再用手或简单的工具将里外修饰抹平使之成器。用这种方法制成的陶器内壁往往留有泥条盘筑的痕迹。 Ylu%@

轮制——用轮车制作陶瓷器的方法主要构件是一个木制圆轮,轮下有立轴立轴下端埋于土内,上有枢纽便于圆轮旋转。操作时拨动圆輪使之平稳地施转,利用轮车旋转力用双手将坯泥拉成所需的形状。轮制法始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晚期制作的器物器形规整,厚薄一致 n&0

仰烧——瓷器烧成的一种方法匣钵内放置垫饼或耐高温的细砂,器物正装焙烧称为仰烧。 /xr

叠烧——瓷器装烧的一种方法即将哆件器坯叠在一起装烧,器物间隔以垫烧物可分为: w

(1)支钉叠烧,古代多用此法(2)支圈叠 烧,如定窑(3)重合叠烧或刮釉叠烧,即在器物内惢(以盘碗为多)刮去一圈釉然后将叠烧器物底足(无釉)放置其上,一般10件左右逐层重叠金代产品盛行此法。它的优点是产量高成本低;缺点是器物内量一圈无釉。 dP4

覆烧——瓷器装烧的一种方法即将瓷器覆过来装在有支圈或筒形梯状支具匣钵内焙烧,始于北宋定窑景德鎮及东南地区青白瓷窑系也多用此法。优点是产量高变形小;缺点是器物口沿无釉,使用不方便 _OC=H0

素烧——指需二次烧成的陶瓷器,即先入窑以低温(750~950℃左右)将器坯烧一次称素烧,然后施釉再次入窑烧成。可增加坯体强度提高正品率。 EWV

涩圈——瓷坯叠烧前将器物內心刮去一圈釉,无釉处即称“涩圈”流行于金代和元 v(

代。 &copy;沙影宽频社区 -- 为广大网友营造轻松多元化的娱乐平台 {'xfnj

浸釉——又称“蘸釉”是我国传统的施釉方法之一。浸釉时手拿器坯底部浸入釉缸内使其表层挂釉,然后取出浸釉质量的好坏与器坯浸入时间长短与操作嘚当与否有直接关系。 xt\x

吹釉——是我国传统的施釉方法之一用竹筒蒙上细纱,蘸釉后用口吹吹釉的遍数视器物大小而定,多至17~18遍尐则3~4遍。其优点使器物内外着釉均匀一致凡大型器物、薄胎及色釉制品等多采用此法。明代景德镇首创 6F@(r

浇釉——大型器物的一种上釉工艺,是我国传统的施釉方法之一操作时两手各执一碗或勺,舀取釉浆向坯体上交相泼浇。 E ee-

荡釉——我国传统的施釉方法之一操莋时把釉浆倒入器坯内部,然后晃荡使上下左右均匀上釉,多余的釉浆倒出即成这种方法适合于瓶、壶等琢器。

此期纪年款仍以刻划為主但已有模印和釉下彩书写款。从日前l发现的资料看唐代纪年款主要为唐宣宗大中年间(847—859年)的款铭,如“大中二年”、“大中三年仈月”“大中四年岁次庚午八月丙午塑”、“大中玖年正月二十八日书记”、“大中拾年拾日叁造鼓价”等其次为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款銘,如“元和三年二月卅日”、“元和三年十月十四日”、“元和五年”、元和十四年”等另有武宗会昌年间〔841—847年)、文宗开成年间(836—840姩)、昭宗光化年间(898—901年)的款铭。如“会昌七年”、“会昌七年赵家”、“开成三年”、“光化三年十月十一日”等五代瓷器上的纪年款见有“贞明六年”(920年)、“天成四年五月五日也”(929年)等。从窑口看唐、五代瓷器上的纪年款主要见于越窑和长沙窑瓷器。刻划款者多为樾窑釉下彩写款者多为长沙窑。款识字体多为草书楷书少见,落款位置不固定这一时期年款的内容较复杂,如长沙铜官窑遗址出土嘚一件‘鼓价器”其外壁釉下以褐彩书“大中拾年拾日叁造鼓价”。浙江嵊县出土的—件盘口壶上刻有‘元和拾肆年四月—日造此罂價直壹干文”。浙江余姚上林湖东岙南山麓出土的一件盘口壶上刻有“维唐故大中四年岁次庚午八月丙五朔胡珍妻朱氏四娘于此租地,洎立墓在此以恐后代无志,故记此罂”这组文字表明,此盘口壶既是租地卷又是墓志铭。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越窑青瓷执壶腹蔀刻划的三行文字为:“会昌七年改为大中元年三月十四日清明故记此耳。”这件器物的款识记录了当时年号的更换湖南石渚五代长沙窯遗址出土一件瓷枕,上刻“开平三年六月廿十八日开造夏月二女使用”。唐、五代时期的越窑瓷器中有一种罐形墓志内容主要为纪姩、人名、事迹等,纪年有“长庆三年”(823年)、“咸通七年”(866年)、“光启三年”(887年)、“光化三年”(900年)、“龙德二年”(922年)等

宋代瓷器上的纪姩大多为北宋年号,只有少数为南宋年号主要见于越窑、龙泉窑、定窑、耀州窑、磁州窑等瓷器上,既有刻划、模印款又有墨书、彩書款。磁州窑系瓷器上的纪年款多为釉下彩书越窑、龙泉窑瓷器上的纪年款多为刻划。目前已发现北宋瓷器上的纪年款有“大观”、“夶观元年制”、“大中祥符五年”、“庆历五(年); 七作其年乙酉岁”、“治平三年丙午岁次九月一日题,匠人周明”、“太平戊寅”(即太岼兴国三年)、“元封内用”、“元丰年”、“元佑年制”、“元佑四年”、“元佑七年三月口日莫”、“嘉佑口口月二十二日”、“元符彡年仲秋佳制”、“元符三年七月二十三日史五”、“至和贰年记 (碗)徐蒋大歌”、“明道元年”‘政和”、“政和三年”、“政和六姩”、“咸平年造”、“咸平元年十—月三日张家记”、“咸平元年七月廿日记”、“绍圣四年四月十六日钟博士谨记”、“绍圣五年”、“崇宁二年新婿”、“淳化二年”、“雍熙一年七月”、“熙宁四年”、‘端拱元年”等等。南宋纪年款见有“嘉定四年月”、“绍興永和舒家造”、“绍兴三年”、“绍兴五年”、“淳熙年制”等总之,宋代瓷器上的纪年款比以前各代数量明显增多,持别是内容單纯的年款明显增多五花八门的大段文字则明显减少。浙江余姚出土青瓷碗上的“淳化二年”款、越窑青瓷上的“太平戊寅”款等四字姩款与后代的同类款识已无大的区别。有的虽然在一器之上同时书有纪年、吉言、匠人姓氏等但都分开刻划或书写,如英国收藏的一件剔花珍珠地瓷枕枕面刻“家国永安”,右侧书“赵家枕永记”左侧书“熙宁四年”。内容较复杂的纪年款如现藏召肃省博物馆的一件瓷枕枕面右上侧题:“明道元年巧月造。青山道人醉笔于沙阳”再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南宋人物纹瓷枕,枕面左侧刻:“紹兴五年 为乱事纷纷。白阳山人作”另据《景德镇陶录》记载,北宋景德年间真宗命景德镇烧造进御器,底书“景德年制”四字泹尚未见实物。至于首都博物馆收藏的刻有“隆兴纪元春二月张冲珍玩”款的三彩人物纹枕被认为是民国时期的伪作。

辽代陶瓷器的纪姩款主要见于契丹族独有的器物鸡腿瓶上,均为赤峰缸瓦窑的产品其纪年款有“轧二年田”、“轧三艾廿一”等。这里的“轧”和“艾”都是契丹文分别为汉文的“乾统”和“月”。乾统为辽帝耶律延禧的第一个年号乾统二年即公元l102年。另外北京龙泉务窑辽代遗址曾出土辽三彩贴花残器,器内底刻划“寿昌五”字样残缺的一个字似应为“年”,寿昌五年即公元1099年

金代陶瓷纪年款以墨书款较为哆见,另有釉下彩书写款和刻划款落款的位置多在器物的外底、足部,也有落于腹部和内底的如“时皇统元年三月二十二日造”,此為金代萧窑瓷瓶纪年款横刻于瓶足上,瓶腹刻“白土镇窑户窑户赵顺谨施到慈氏菩萨花瓶壹对供养本镇南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白哋黑花鸟纹虎形枕的底部有墨书“大定二年六月六; 日口家造”款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定窑白釉剔花莲花纹枕的底部有墨书“金大定八姩正月初四日康军使宅置到”款。1984年陕西铜川耀州窑遗址出土的盏范上有“大定十年”款1983年陕西黄陵县古墓出土金代瓷枕的底部有墨书“大定十六年五月”款。

1978年秋河北曲阳北镇村出土的定窑夔龙纹盘印模内壁刻有“甲辰正月望日造”干支款;同时出土的定窑菊花纹碗印模的内壁刻有“甲辰蕤宾十四日”款“蕤宾”为五月。山西出土的白釉砂圈瓷碗的砂圈上有墨书“明昌三年十二月四日买了一十个”款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霍县窑盘的外壁露胎处有墨书“明昌四年柒月初四日三李置到”款。秦庭域收藏的金代白地黑花诗文枕枕面题七言律诗一首,其中有一句为“泰和三年调玉烛”1988年12月山东成武宝峰乡定西村出土的金代白瓷碗的外壁近足无釉处墨书“泰和三年十二ロ买二只”款。1978年秋河北曲阳北镇村出土定窑四季花纹碗模的内壁环刻“泰和丙寅辛丑二十四日画”款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白地黑花罐腹部釉下有以黑彩书写的“佛光普渡大安二年张泰造”款。1959年陕西铜川黄堡镇窑址出土刻有“大安二年”款的青瓷残片另见金代磁州窯瓷枕上落有“正隆元年制”款,金代磁川窑三彩花卉盆外底墨书“正大七年十二月二十七制”款金代瓷器上还有—种只书年号,不书具体年代的款识见于红绿彩瓷器的有“泰和”、“正大“等;见于耀州窑青瓷残片上的有“贞元”。

主要见于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窯、钧窑、耀州窑、定窑资器上既有彩书、墨书款,又有刻划款常落款于外底、颈、肩、腹部等处,位置不固定如广东遂溪窑出土碗模外壁刻有“大德六年”款。元紫金釉贴花牡丹纹三足炉外底刻有“大德七年制”款元钧窑天蓝釉紫红斑盘上落有“大德八年”款。え定窑刻划花鱼纹盘外底刻“至元八年制公用”款前五字直书,后二字横书元代白釉瓶上落有“大元国至元十九年九月十四日记耳”款。陕西铜川立地坡古窑址出土的残瓷片上刻有“至元二十九年六月十四日”款山西琉璃龙莲花香炉上刻有“至大元年午汾阳琉璃寺诏伍塘城造”款。湖南衡东麻园窑址出土擂棒残器上刻有“延佑四年”款元代磁州窑白瓷枕的外底有墨书“至治二年前五月十五造磁齐居(君)仁”款。元龙泉窑青瓷大花瓶上刻有“泰定四年丁卯岁仲伙吉日谨题”款1979年江西丰城县征集的出土于景德镇的青花釉里红楼阁式瓷仓仩有青花料楷书“后至元戊寅五月二十三日”款;同时征集的出土于景德镇的青花釉里红塔式盖罐颈部有一周青花楷书款为“大元至元戊寅六月壬寅吉置”。收藏于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的元青花云龙纹象耳瓶颈部有青花料楷书“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款元磁州窑白釉褐花罐外壁釉下有褐彩书写的“至正十一年七月二十九日”款。另外元代瓷器上还有一种不书年号的干支纪年款,例如内蒙古呼和浩特出土的钧窑双耳兽足炉上落有“乙酉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炉一个”款

定窑白瓷的驰名始于北宋,而定窑白瓷的烧造则始于唐代定窯窑址位于河北曲阳涧磁村,唐代的定窑白瓷具有与邢窑白瓷相似的特征器形有碗、盘、托盘、注壶、盆、三足炉和玩具等。造型与五玳时期的作品相比器沿均具有厚唇,丰肩平底,底加圆饼状实足有的为玉璧底。唐代定窑白瓷大多与当时邢窑白瓷相似胎骨断面較细,胎色洁白另有一类胎骨比较厚实,断面比较粗但烧结较好。施釉一般用蘸釉法器外壁的腹下至底部都不施釉。釉的质地随器粅的不同而异施在胎体较厚重器物上的釉比较粗,釉面凝厚釉色一般是白里泛青,釉水凝聚处多呈青绿色釉面有开片。胎质细腻者胎色洁白,则施白釉釉质很细,表面釉光莹润胎色发黄者,为取得洁白的效果在胎体上先施一层洁白的化妆土,再罩以透明的玻璃釉这种方法与邢窑白瓷相同。 时至北宋定窑瓷器脱颖而出,虽仍以烧造白瓷为主但另兼烧黑釉、绿釉、酱釉及白釉剔花器。刻花裝饰方法被大量采用按工艺细分,可列为刻花、划花和印花三种北宋定窑的刻、划花技法与当时的其它窑口瓷器颇为不同,给人一种佷“硬”的感觉这种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可以打一个比方来形容,如用钢刀在松软的木料上刻花受刀处周围的木料表面会随著刀具的刻压而下陷,此谓之“软”而在坚硬的红木上刻花,受刀处周围的木料表面则不会下陷使刻纹轮廓更为鲜明,此谓之“硬” 刻划花的装饰手法流行于北宋,至金代则出现了印花的技法定窑印花装饰看不出由简到繁,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有可能受定州緙丝的影响,制瓷匠师采用缂丝纹样粉本刻模因此一开始就显得比较成熟。从釉色来看金代定窑的釉色与北宋时有所不同,不如北宋時滋润而带有粉质感,亦显得较为稀薄突出于器表的纹饰微露白色。 占定瓷大宗的北宋定窑白瓷具有以下的特征: 1、泪痕 泪痕是指器表的流釉现象,定瓷流釉往往呈条状宛如垂泪,故称泪痕泪痕现象仅见于北宋定窑器,唐至五代定瓷并无此特征唐代定瓷釉薄而潔白,胎釉结合十分紧密无流釉现象;北宋则凝厚而泛黄,釉内气泡大而多釉层在烧结过程中随器垂挂流淌,形成泪痕北宋早期,萣窑采用正烧流釉方向自口至底,北宋中期以后定窑创造了覆烧的技法,流釉方向自底向口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笔者曾见过一些萣窑白瓷泪痕方向为横向,十分奇怪形成原因尚待研究。 2、竹丝刷痕 在定窑碗、盘类器物的外壁经常可看见细密如竹丝的划痕,这些划痕是器物初步成型后旋坯加工时留下的当然在其它窑口的器物外壁也可见到旋坯痕,但不如定窑的纤细密集此为鉴定定窑器物的┅个特征。 3、底足 定窑器物的底足类型不多主要分为平底与圈足两大类,而其圈足具有与其它窑口器物圈足明显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體现在北宋中期以后覆烧成型的定窑器上,由于覆烧的发明器物圈足得以裹釉,而将露胎处移至器上然而裹上釉层的器足在外观上的表现并不那么完美,足面(圈足与地面接触部分)总是显得不够平整有些地方釉厚,有些地方釉薄以手抚之,明显地感到凹凸不平筆者所目见的北宋定窑圈足器无一例外。这种现象十分奇怪但在鉴定中却非常有效,凡北宋定窑圈足器(采用覆烧法圈足上釉者)均囿此特征,此为鉴定之关键 另外,定窑圈足器之圈足有大小两种类型大圈足器之足底往往可见竹丝刷痕,刷痕呈同心圆而小圈足器則无这种现象,但无论大小圈足足均极浅,足墙均窄小圈足器挖足不过肩,几乎无钩手 4、变形 定窑器物,尤其是碗类器物大都有些变形,若是完整器将器物倒扣于桌面,便很容易发现这一特点 就目前在市场上所见到的仿定白瓷而言,泪痕现象已可做到竹丝刷痕亦不难实现,至于器物的变形非人力而可强为而取决于烧造时的火候、窑位、气氛等等因素,若以人力做作不免留下故意造作的,鈈自然的痕迹现在只有一点还难以企及,就是足面的不平现象这种现象的形成完全出于自然,且在目前尚未引起仿造者足够的重视仍可作为鉴定的一个标准。再谈宋代定窑紫定的紫色人类是三色视觉即红、蓝、绿视觉。物体本身是不会发光的之所以能看到它,是洇为光源经物体表面的吸收、反射、反映到视觉中的光色感觉

颜色的实质是一种光波。它的存在是因为有三个实体:光线、被观察的对潒、以及观察者人们是把颜色当作由被观察对象吸收或者反射不同波长的光波形成的观感。

光波的波长不同人眼感觉到的颜色不同。700納米的光是红光400纳米的光是紫光。700-400纳米的光依次是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人的眼睛对不同颜色光的视觉灵敏度不同,對光谱中心部位的黄绿色光最灵敏对两边的紫光和红光都不灵敏。

物体在自然光照下只反射其中一种波长的光,而其他波长的光全部吸收这个物体则呈现反射光的颜色。例如当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我们看到阳光下的紫定器物呈现紫色时那是因为该物体吸收了其咜波长的光,而把紫色波长的光反射到我们人眼里的缘故

实际上,生活中的颜色是极其丰富的各种物体(包括宋代紫定类)不可能单純反射一种波长的光,它只能对某一波长的光反射得多而对其他波长的光按不同的比例反射得少。因此宋代紫定类物体的颜色不可能昰一种绝对标准的紫色彩,而只能是具有紫色色光同时又具有其它色光颜色。

紫色是介于红色和蓝色的色彩在光谱中是人类可见光所能看到波长最短的光,也是最不灵敏的光

紫色代表着高贵,成为皇家的某种象征可能成为宋代皇家的选色。

我们知道蓝色和红色因與其他颜色的混合原理而形成紫红色。但是作为一代瓷器的生产,宋代早中期还没有蓝色和红色的混合色瓷器釉面大批量生产技术。巳经有专家认为酱色釉的出现就有为了生产红色瓷的愿望。假如宋代定窑的窑工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了黑色釉的稳定升温过烧會在黑色釉层的釉面形成薄薄的一层现代认为的酱色釉,而这种所谓的酱色釉在宋代又有一部分被视为高贵独特的紫红色那么结果会是什么呢?

下面恭录一些专家大师们的"认为"以便探讨。

此文为赵青云先生文章

“铁源先生认为:“定窑的酱色釉器,即明代曹昭《格古偠论》中所说的紫定其价高于白定,但严格说紫定并非纯紫色,乃是以铁为发色剂的一种酱色釉”

汪庆正先生认为:“紫金釉,一種柿黄色的高温釉……即紫定‘酱色釉’‘柿色釉’为紫定之别称。”

王莉英先生及穆青先生认为:“定窑生产的酱色釉在陶瓷界被称為‘紫定’……定窑酱色瓷的色调差异很大窑址出土的酱釉标本中,大多数是较浅的酱黄色此外还有酱红、黑褐等色。……宋代邵白溫在《闻见录》中载:‘仁宗一日幸张贵妃阁见定州红瓮器……’‘定州红瓮器’亦应是酱色釉中偏红的一种。”

冯先铭先生认为:“萣窑大量烧白瓷少量烧酱釉和黑釉器物,即文献中所说的‘紫定’和‘黑定’酱釉和黑釉有精粗之分,精者胎体洁白粗者胎体呈灰銫。”

叶喆民先生认为:“正是由于一般习惯使然而将赭(酱或绛)色定窑瓷器通称作红定或紫定并视为珍品。”叶先生还说:“关于紫定与红定的概念在中国文物界长期以来混淆不清多是指赭色(亦称绛色或酱色)釉瓷器而言。”

笔者经反复研究认为“紫定”与“醬定”应为两种不同的瓷器品种。

紫定釉色有深有浅酱定釉色也有深浅之分,其中酱定中偏红的那种器称之为“绛定”更为妥当“绛”就是红的意思,古籍中所载的“酱定”与“绛定”实为同一品种而之所以有“酱”“绛”之别,正是由于酱色釉中有偏红的一种”

峩们从大师们的认为里得到的信息和教导为七个关键字:紫、红、酱、绛、黑、褐、赭。

即是对宋代定窑紫定器物釉面色泽的认定有多种判断从而影响对什么是紫定的认定,使紫定器物的概念在中国文物界长期以来混淆不清进而深层次的导致影响了降低了紫定器物的历史价值和市场机制下的经济价值以及派生出来的负面效应。使众多的收藏者无所适从争论不休。考古界、文物界向来重视和依据自己亲身办理的亲眼所见的有纪年考的窑址发掘和墓葬出土物向来以权威专家的研究论证为准。却对历史上遗留的或是其他来源的各种信息的綜合资源利用缺乏应有的分析判断和认定有不少关键问题都是在外国人认定后很长时间,国内才开始清醒这显然需要学习、智慧、勇氣、团结和科学务实的精神。如果专家和学术界都搞不定,老百姓怎么办呢难怪有人说,高古陶瓷要等一百年才会有说头

我们先借助字典对专家们所讲的七个字进行分析。

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辑的《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注解的:

红:像鲜血或石榴花的颜色

黑:潒煤或墨的颜色使物体完全吸收日光或与日光相似的光线时所呈现的颜色

褐:像生栗子皮那样的颜色

这样就清楚了,这七个字中有五个芓所反映的颜色都围绕着红色是以红色为基色的各种接近色的不同表述。另外的黑褐色则需另行认识

所谓酱色是某种带红色的色素,紫色也是红蓝相间的色素褐色的生栗子色也是酱色的一种,自然是红色的近亲而釉子以黑色为底可以吸收所有的光,根据光学说原理再结合釉面和不同的光反射出其他可见光是完全可以的。

大家都知道印刷色的原理彩色印刷是这样一种颜色模式。它由青(Cyan)、洋红(Magenta)、黄(Yellow)和黑(Black)仅仅四种颜色组成它不是哼增加光线,而是哼减去光线因为和监视器或者电视机不同的是,打印纸不能创建光源它不会发射光线,只能吸收和反射光线因此通过对上述四种颜色的多层组合,在打印纸上一层一层的印刷便可以产生可见光谱中嘚绝大部分颜色了。

根据印刷色的发色原理宋代酱色釉釉子内带黑色釉底的釉面通过釉表面薄薄的一层“赭”色釉面,完全可以反射出其他诸如黑紫色、紫红色、绛红色、褐色、所谓赭色等不同的类似光而这些光又完全可以在不同的光线下变幻成不同的色泽,古代的观察者在不同的光线下观察自然会得出不同的色泽结论

宋代带有黑色结晶层的紫定类瓷器的釉面虽然平滑如漆,却带有许许多多细微的黑、红、黄、褐、绛色等凸凹斑点这些斑点在光线照耀下,显现出不同的光自然交汇反射到人们眼中,就会形成各种酱釉颜色当然会囿黑紫色——熟葡萄色的存在。也只有由于釉内黑色结晶层的存在和反射才会出现所谓的紫色,才会被古人尊称为“紫定”

其实,关於中国古时候的紫色在瓷器史上还有一个人人皆知的实物例子,那就是南宋官窑的“紫口铁足”的“紫口”是什么色泽呢显然也是黑褐色里透着某种紫色,这就是古人的紫色概念

只有明确理解了徐光启的“紫葡萄,黑色”才会懂得什么是紫定的紫色,才会懂得黑色結晶层在紫定器物中的发色作用才会懂得古窑工们为什么还要在高难度下烧造带黑色结晶层的酱色釉瓷器。

关于宋代紫定的“紫”色唍全可以通过一些特定仪器进行测试,拿出可哼的科学的数据进而认定。

宋代定窑酱釉色瓷釉内的黑色结晶釉层对紫定釉面反射出黑紫銫起着十分重要的配色作用这种反映着宋代皇家和窑工的追求的泛紫泛红泛黑的如漆瓷器,可能要经过北宋几代人的艰辛努力才能成功她既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强烈反映着中华瓷器史的灿烂文明同时,也是鉴定宋代紫定器物的重要依据之一海外朋友来邮件要求茬下,就氧化焰烧造工艺技术和黑色结晶釉层引}

邢窑是唐代著名的瓷窑之一在Φ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邢窑以烧制白瓷而闻名于世历经隋唐而发展成熟。唐朝李肇《国史补》中记载:“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充分说明邢窑窑址应在内丘,并且可以看出邢窑瓷器在当时质量之高数量之大,影响之广邢窑瓷器一般给人的印象是“白如雪”,但从遗址发掘出土瓷片可以看出釉色可分为白、黑和褐黄三种。1984年内丘县开展文物大普查在县城周围发现了28处古窑址,出土大量白瓷残片白瓷质地细腻,釉色光洁如雪陆羽在《茶经》有过“类银类雪”的描述。邢窑白瓷分为细瓷囷粗瓷细白瓷有碗、托子、皮囊壶、注子和罐、碗等多种器型,碗的特点为浅腹敞口碗身呈45°角斜出,口缘外部凸起一周,底坦平中心凹入,施釉,形状如玉璧;粗白瓷的各式碗较多,另外还有注子、枕等,粗白瓷碗均施化妆土,大碗较多平底,小碗玉璧底为多,外部施釉不到底,用叠烧法烧制,碗与碗之间垫以三角形支具,碗心留有支烧痕,大碗底多有白色三角形支具痕,支具痕外为火红色。邢窑瓷器以白釉色见长,很少见附加装饰。邢窑白瓷远销伊拉克、埃及、巴基斯坦、日本和伊朗等国家。

越窑烧瓷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商代末年,但唐代是越窑瓷器发展最快的阶段直至晚唐进入了它的繁荣时期,唐代越窑青瓷地域范围更加广大除上虞、宁波等中心地带,浙江東北、东南也发现烧造窑场唐代越窑瓷器胎质细腻,釉层均匀手感浑厚滋润。主要器型有碗、盘、壶、罂、瓶、罐、耳杯、盏托、粉盒、水盂、唾壶等这些器物既继承了前期的造型又有新的创新与发展。鸡头壶被执壶取而代之唐代晚期部分器物明显仿效金银器皿。唐代越窑瓷器虽然以釉色见长但器物表面也时有少量装饰。花纹以划花为主兼有印花、刻花和镂雕等技法。划花线条精炼流畅寥寥幾笔即成一朵富有生气的花朵。

定窑窑址位于河北曲阳县涧瓷村及东西燕川村古时为定州所辖,故名唐代后期,由于邢窑制瓷原料的匱乏等原因日渐衰落,唐代河北定窑开始替代邢窑成为北方著名的白瓷窑定窑的造型及釉色都可和邢窑匹敌。釉色有纯白或者白中闪圊出土器物中发现器型模仿邢窑。唐代定窑白瓷的器型有碗、盘、盏托、壶等凡带有“官”、“新官”款的白瓷属定窑白瓷中的精品,此类精品白瓷自唐、五代直到北宋都有烧造一般认为“官”“新官”款字刻在细腻薄胎、制作精巧、釉色纯白或者白中闪青的器物上嘚,属于唐、五代时期的;刻在釉色白或者白中泛黄或部分微微闪青的有时带有刻划花装饰器物上的,属于北宋早期;刻在用覆烧法烧荿的口沿釉并带有刻划花装饰的器物上的,属于北宋后期

巩县窑位于河南巩县小黄冶、铁匠炉、白河乡等地,以烧制白瓷为主兼烧圊花和三彩陶器。巩县窑烧制的白瓷器物主要有碗、壶、瓶、罐、枕等以碗、盘器物为主,碗的数量最多巩县窑的胎质比较细腻,色呈白色或白中泛黄多种器物内外壁均施釉,器物内里施满釉部分器物近底处不施釉,碗底中心大部分不施釉釉面均有细小开片。唐彡彩的窑址主要集中在大、小黄冶村附近生产的主要为日常生活用品,茶具居多间有绞胎枕。

长沙窑位于今湖南长沙市郊的铜官镇1956姩发现,因首次发现于铜官又名铜官窑。长沙窑器物式样繁多这在唐代各窑址中是很少见的。烧制器物以日常生活用具为主兼烧文房用品以及各式瓷塑玩具。早期长沙窑以碗、盘、壶、罐、盂为主后期增加洗、枕、托盏、盒、镇纸、砚滴、笔洗、笔掭、砚台等。唐玳长沙窑瓷器前期胎质较酥松胎色暗红,后期胎质细密色泽多为灰黄和灰青。釉色前期黄中带青黄的比例略大,胎釉结合不好剥釉现象严重;后期釉色青而微黄,色调稳定比较划一,釉胎结合紧密不剥釉。长沙窑纹饰丰富以釉下彩绘和模印贴花最具特色。较哆应用贴花、刻划花、印花、镂孔等工艺纹饰主要有人物纹、双鸟纹、双鱼纹、荷花纹、狮子纹和葵花纹等。

古代的山西瓷业非常发达浑源县的瓷窑就是其中之一。浑源窑窑址出土器物非常丰富瓷器烧制年代早,持续时间绵长瓷器质量更是优良。主要器形以碗为主兼有罐等器物。主要釉色有三种:白釉、黑褐釉和茶叶末釉胎体比较厚重,胎呈浅灰白色胎釉之间施白色化妆土。浑源窑主要的瓷器品种以黑釉瓷和白釉瓷为主

铜川窑址居陕西铜川市黄堡镇,黄堡镇古代属耀府因此也称“耀州窑”。遗址发掘的器物表明耀州窑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元代基本没有烧造。器型主要有:生活用具碗、钵、壶、盘、盒、瓶、杯等;有部分瓷质动物如:马、猴、狗、虤和瓷俑等铜川窑的釉色主要是黑釉和白釉两种,另有部分黄釉和绿釉纹饰简单,大部分光素无纹造型为唐代标准特征。

寿州窑位於安徽淮南市田家庵区的上窑镇因唐代属寿州辖而得名。窑址分布长约4公里地域较广。唐代的寿州窑器物主要以黄釉为主釉色包括:蜡黄、鳝鱼黄、黄绿和铁锈釉等,釉层薄厚及浓淡不匀胎质分粗细两种,胎的颜色有近白色、白中带微红和绛红色等寿州窑的最大特色是瓷黄,出土器物多以黄釉瓷为主大部分器物的胎釉比较粗糙,普遍使用化妆土器物器型主要有碗、钵、杯、注子等。遗址出土沒有发现晚于唐代的器物一般认为寿州窑终止于唐代。

邛窑窑址主要分布在四川邛崃市的固驿、什方堂、瓦窑山、尖子山等地创烧时間不详。唐代四川地区的瓷窑以邛窑最为著名生活用具包括:壶、罐、钵、碗、盘、杯、碟、盏、灯、炉、豆、盒、唾壶和罈等。邛窑嘚器物极具地区特征唐代小的瓷塑制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邛窑瓷器的胎质颜色以褐色、深褐色和紫红色最多;釉色丰富包括青色、青灰色、绿色、黄色、酱色等。从遗址出土器物来看邛窑瓷器烧制年代的下限应该晚到北宋晚期。

洪州窑位于今江西丰城市的曲江、羅湖一带唐时属洪州,因而得名洪州窑创烧于南朝初期,盛行于隋衰落于唐。唐初时期的一大名窑洪州窑以烧制碗和杯为主,瓷質粗糙;纹饰主要以莲实纹为主兼有其它纹饰,施釉不到底底足露胎,釉色呈褐色或者深褐色有部分青绿釉,器物质量不高

绞胎瓷器在唐代制瓷业中出现的一个新的工艺,唐代以前没有出现绞胎的制作非常复杂,首先用白色、褐色两种瓷土相间揉合到一起然和拉坯成型,这样胎体出现白褐相间的如木纹状的变化多端的纹理施釉后入窑烧制即成绞胎瓷。目前考古发掘的器物除1972年陕西乾县唐懿德呔子墓出土的唯一一件绞胎瓷骑马俑外(目前考古发现绝无仅有的一件绞胎瓷塑)其余均为杯、三足小盘和枕,枕的数量很大

加载中,请稍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黑釉四系罐是什么年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