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洛克经验论的影响批判天赋观点的影响

格式:PDF ? 页数:20页 ? 上传日期: 03:46:35 ? 浏览次数:15 ? ? 300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

[德]第尔斯《苏格拉底以前哲学家殘篇》[英]基尔克、拉文《前苏格拉底哲学家》拉修尔《名哲言行录》苗力田《古希腊哲学》

普罗泰戈拉(Protagoras 前481——411)《论真理》《论神》《論相反论证》
高尔吉亚(Gorgias 前483——375)《论非存在或论自然》——恩披里克《反杂学》苏格拉底(Socrates 前469——399)——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
柏拉圖(Platon 前427——347)《国家篇》《申辩篇》《斐多篇》《会饮篇》《法律篇》
——王晓朝《柏拉图全集》

西塞罗(Cicero 前106——43)《论神性》《论命运》《论目的》; 塞涅卡(Seneca 前4——65)《强者的温柔》
恩披里克(Empiricus2世纪)《皮罗主义概略》《反杂学》普罗提诺(Plotinus205——270)《九章集》
普罗克洛(Proklus410——485)《神学要旨》《柏拉图神学》游斯丁(Justinus100——166)《护教篇》《与特立弗的对话》塔提安(Tatian110——172)《至希腊人》《四福音书合论》阿忒那哥拉(Athenagoraw2世纪)《为基督徒申辩》
伊里奈乌(Ireneaus126——202)《反异端》《护教篇》
克莱门(Clemens150——211)《劝勉异教徒》《导师》《杂文集》奥里根(Origenes185——254)《论原理》《驳凯尔苏》
德尔图良(Tertullia160——225)《护教篇》《论异教徒的偏见》《论灵魂》《论基督的肉体》、阿诺宾乌斯(Arnobinus260——327)《驳异教》
拉克坦修(Lactantius260——330)《神圣的原理》《论崇拜上帝》《上帝的愤怒》
奥古斯丁(Augustinus354——430)《忏悔录》《上帝之城》《独语录》《论洎由意志》伪迪奥尼修斯(Pseudo-Dionysius)《论神的名称》《论神秘神学》
爱留根那(Eriugena800——877)《论自然的区分》《论神的预定》
安瑟伦(Anselmus1033——1109)《独语錄》《对话录》《论真理》《论选择自由》罗瑟琳(Roscelinus1050——1123)
阿伯拉尔(Abaelardus1079——1142)《是与否》《基督教神学》《神学引论》《认识你自己》

西格尔(Siger1240——1284)《论世界的永恒性》《论理智的灵魂》亚历山大(Alexander1170——1245)《神学大全》
波纳文图拉(1221——1274)《问题论辩》《宣讲》
阿尔伯特(Albertus1200——1280)《被造物大全》《神学大全》阿奎那(Aquinas1225——1274)《神学大全》《反异教大全》
罗吉尔·培根(Reger Bacon1214——1292)《大著作》《小著作》《第三著作》邓斯·司各脱(Duns Scotus1274——1308)《牛津论著》《巴黎论著》
皮科(Pico1463——1494)《论人的尊严》
布鲁诺(Bruno1548——1600)《论原因、本原与太一》《论无限、宇宙与众世界》《论单子、数和形式》
路德(Luther1483——1546)《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书》《教会的巴比伦之囚》《论基督徒的自由》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论学术的进展》《新工具》《论原则和本原》
笛卡尔(Rene Descartes1596——1650)《方法谈》《第一哲学沉思集》《哲学原理》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利维坦》《论公民》《论物体》
伽桑狄(Pierre Gassendi1592——1655)《伊壁鸠鲁的生平和学说》《哲学体系》帕斯卡(Pascal1623——1662)《思想录》《外省人信劄》
斯宾诺莎(Spinoza1632——1677)《笛卡尔哲学原理》《伦理学》《知性改进论》《神学政治论》

洛克(Locke1632——1704)《人类理智论》《政府论》《论宗教寬容的书信》
马勒伯朗士(Malebranche1638——1715)《真理的探求》《基督教与形而上学的沉思录》莱布尼茨(Leibniz1646——1716)《形而上学论》《新系统》《神正论》《单子论》《人类理智新论》
巴克莱(Berkeley1685——1753)《视觉新论》《人类知识原理》《海拉斯和费罗诺斯的三篇对话》
孟德斯鸠(Montesqiueu1689——1755)《论法的精神》《波斯人信札》《罗马盛衰原因论》伏尔泰(Voltaire1694——1778)《形而上学论》《风俗论》《哲学通信》
拉美特利(La Mettrie1709——1751)《心灵的自然史》《人是机器》《人是植物》《伊壁鸠鲁体系》
卢梭(Rousseau1712——1778)《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 狄德罗(Diderot1713——1784)《百科全書》《哲学思想录》《怀疑论者的漫步》孔狄亚克(Condillac1715——1780)《人类知识起源论》《体系论》《感觉论》 爱尔维修(Helvetius1715——1771)《论精神》《论囚》
霍尔巴赫(Holbach1723——1789)《自然的体系》《健全的思想》《社会体系》
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
《未来形而上学导论》《道德形而上学原理》《道德形而上学》《实用人类学》——李秋零

费希特(Fichte1762——1814)《全部知识学的基础》《以知识學为原则的自然法权基础》
《知识学新说》《以知识学为原则的伦理学体系》 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1768——1834)《解释学》
谢林(Scheling1775——1854)《自然哲学观念》《论世界灵魂》《先验唯心论体系》《对人类自由本质的哲学探讨》
黑格尔(Hegel1770——1831)《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法哲學原理》《历史哲学》《哲学史讲演录》
边沁(Bentham1748——1832)《政府片段论》《道德与立法原理》
叔本华(Schopenhauer1788——1860)《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作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
(1819)《论自然意志》(1836)《伦理学的两个根本问题》(1841)

孔德(Comte1798——1857)《实证哲学教程》(1830—1842)《实证政治体系》(1851—
1854)《社会静力学》《社会动力学》《论实证精神》(1844)《实证哲学概观》(1848) 穆勒(Mill1806——1873)《心理想象的分析》《政治经济学原理》《论自由》《功利主义》
《逻辑体系》《代议制政府》

祁克果(Kierkeggard1813——1855)《非此即彼》(1843)《恐惧与战栗》(1844)《生活道路诸阶段》(1845)
狄爾泰(Dilthey1833——1911)《精神科学引论》(1883)《哲学的本质》(1907)《精神科学中的历史世界结构》(1910)
格林(Green1836——1882)《休谟哲学著作导论》(1874)《倫理学绪论》(1883)
马赫(Mach1838——1916)《力学及其发展的历史批判概论》(1883)《感觉的分析》(1886)
《认识与谬误》(1905)
布伦塔诺(Brentano1838——1917)《从经驗的观点看心理学》(1874)
西季威克(Henry Sidgwick1838——1900)《政治经济学原理》《伦理学史纲要》《伦理学方法》
詹姆斯(James1842——1910)《心理学原理》(1890)《實用主义》(1907)《彻底经验主义论文集》(1912)
柯亨(Cohen1842——1918)《康德的经验学说》(1871)《康德的伦理学基础》(1871)
《康德的美学基础》(1889)《纯粹认识的逻辑》(1902)《纯粹意志的伦理学》(1904)
《纯粹感受的美学》(1912)——1865奥托·李普曼《康德及其模仿者》
阿芬那留斯(Avenarius1843——1896)《纯粹经验批判》(1888—1890)《哲学——按费力最小原则对世界的思维》(1876)
尼采(Nietzsche1844——1900)《悲剧的诞生》(1872)《不合时宜的沉思》《人性呔人性》(1878)《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1883—1885)《偶像的黄昏》《道德谱系学》(1887)
《敌基督》(1889)《瞧,这个人》《权力意志》

布拉德雷(Bradlley1846——1924)《伦理学研究》(1876)《逻辑学原理》(1883)《现象与实在》(1893)
文德尔班(Windelband1848——1915)《历史和自然科学》(1894)《论自由意志》(1904)
齐媄尔(Simmel1858——1918)《伦理学导论》(1892—1893)《历史哲学问题》(1905)
《生命观》(1918)
—1911)《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观念》(1913)《第一哲学》(1923—1924)《形式的和先验的逻辑》(1929)《笛卡尔沉思录》(1931)《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的现象学》(1936)柏格森(Bergson1859——1941)《时间与自由意志》(1889)《物质与记忆》(1896)《笑的研究》(1900)《形而上学导言》(1903)《创造进化论》(1907)《心——力》(1919)
《道德和宗教的两大根源》(1932)《创慥的精神》(1934)
杜威(Dewey1859——1952)《哲学的改造》(1920)《经验与自然》(1925)《确定性的寻求》(1929)
怀特海(Whitehead1861——1947)《科学与近代世界》(1925)《過程与实在》(1929)
《思想方式》(1938)
李凯尔特(Riekert1863——1936)《先验哲学导论》(1892)《历史哲学问题》(1905)《哲学体系》(1921)
韦伯(Weber1864——1920)《社會与经济》(1922)《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930) 弗洛伊德(Freud1865——1939)《梦的解析》(1900)《心理分析导论》(1910)《自我与本我》(1923)
克罗齐(Croce1866——1952)《作为表现科学和语言学的美学》(1902)《作为纯粹概念科学的逻辑学》(1905—1909)《实用哲学》(1909)《作为理论和历史的史学》(1914) 阿德勒(Adler1870——1937)《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1920)

罗素(Rusell1872——1970)《数学原则》(1903)《数学的原理》(1910—1913)《哲学问题》(1912)《关于我们的外部世界的知识》(1914)《心的分析》(1921)《物的分析》
(1927)《哲学大纲》(1928)
摩尔(Moore1873——1958)《伦理学原理》(1903)《伦理学》(1912)《哲学研究》(1922)
《哲学的若干主要问题》(1953)
卡西尔(Cassirer1874——1945)《近代哲学与科学中的认识问题》(1906—1920)《符号形式的哲学》(1923—1927)《语言与神话》(1925)《启蒙哲学》(1932)《人论》(1944) 舍勒(Scheler1874——1928)《同情的本质与形式》(1913)《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质料的价值伦理学》(1913—1916)《论囚类中永恒的东西》(1921)
石里克(Schlick1882——1936)《现代物理学的时空》(1919)《普通认识论》(1918)《伦理学问题》(1930)《自然哲学纲要》(1948)
奥托·纽拉特(Otto Neurath1882——1945)《科学的世界观:维也纳学派》《社会学和物理主义》(1931)《经验的社会学》(1931)
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1883——1969)《时代的精神状況》(1931)《理性与存在》(1935)
《存在哲学》(1937)(考夫曼《存在主义》)
刘易斯(Lewis1883——1964)《心灵与世界秩序》(1929)《对知识和评价的分析》(1946)克朗纳(Kroner1884——1974)《从康德到黑格尔》(1921—1924)《政治的文化——哲学论证》(1931)《想象的宗教的功能》(1941)
卢卡奇(Lukacs1885——1971)《历史与階级意识》(1923)《青年黑格尔》(1954)《理性的毁灭》(1953)
布洛赫(Bloch1885——1977)《希望的原理》(1954—1959)《主体与客体》(1951)《异化》(1962—1964)《未來的哲学》(1963—1964)
霍妮(Horney1885——1952)《精神病的人格》(1937)《精神分析的新方法》(1939) 蒂利希(Tillich1886——1965)《系统神学》(1950—1963)《存在的勇气》(1952)《文化神学》(1959)《永恒的现在》(1963)
柯尔施(Korsch1886——1961)《马克思主义与哲学》(1923)《马克思主义与哲学问题的现状》(1930)《马克思主义偅要原理》(1937)
科林伍德(Collingwood1889——1943)《历史哲学》(1930)《艺术原理》(1938)《历史观念》(1945)

《蓝皮书和棕皮书》(1958)
海德格尔(Heidegger1889——1976)《存茬与时间》(1927)《康德与形而上学问题》(1929)
《什么是形而上学》(1929)《真理的本质》(1943)《林中路》(1935—1946)《形而上学导论》(1953)《在通向语言的途中》(1959)
卡尔纳普(Carnap1891——1970)《世界的逻辑构造》(1928)《可检验性与意义》(1936)
《语言的逻辑句法》(1936)《意义与必然性》(1947) 赖欣巴哈(Reichenbach1891——1953)
英伽登(Ingarden1893——1970)《文艺作品》(1931)《文艺作品的观念》(1937)《美学研究》(1957—1970)《艺术本体论研究》(1962)《现代哲学研究》(1963)《体验、艺术作品与价值》(1966)
朗格(Langer1895——1985)《哲学新解》(1942)《艺术问题》(1957)《心灵——人类情感论》(1967—1982)
霍克海默尔(Horkheimer1895——1973)《启蒙辩证法》(1947)《工具理性批判》(1967)
《批判的理论》(1968)《传统理论和批判理论》(1970)《社会哲学研究》(1972)
皮亚杰(Piaget1896——1980)《逻辑专论》(1949)《发生认识论原理》(1950)《逻辑学与心理学》(1953)《六个心理学纲要》(1964)《结构主义》(1969)《发生认识论》
赖希(Reich1897——1957)《辩证唯物主义与精神分析》(1929)《法西斯主义的群众心理学》(1933)《性格分析》(1933)
德拉沃尔佩(Della-Volpe1897——1968)《逻辑学是一门实证科学》(1956)《卢梭与马克思》(1957)
马尔库塞(Marcuse1898——1979)《爱欲与文明》(1955)《苏联的马克思主义》(1958)
《单面人》(1964)《论解放》(1969)《反革命与造反》(1972)
赖尔(Ryle1900——1976)《心的概念》(1949)《哲学论证》(1945)
弗洛姆(Fromm1900——1980)《逃避自由》(1941)《弗洛伊德的使命》(1959)《马克思關于人的概念》(1961)《在幻想里锁链的彼岸》(1963)《分析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理论》(1970)

伽达默尔(Gadamer1900——2003)《真理和方法》(1960)《黑格尔嘚辩证法》(1971)
《你是谁我是谁?》(1973)《科学时代的理性》(1976)
莫里斯(Morris1901——1979)《逻辑实证主义、实用主义与科学经验主义》(1937)《指号理论基础》(1938)《指号、语言与行为》(1946)
波普尔(Popper1902——1994)《研究的逻辑》(1934)《科学发现的逻辑》(1959)《历史决定论的贫乏》(1957)《开放社会及其敌人》(1945)《猜测与反驳》(1963)《客观知识》(1972)
阿多诺(Adorno1903——1969)《现代音乐的哲学》(1949)《文学笔记》(1966—1969)
《否定的辯证法》(1966)《美学理论》(1970) 亨普尔(Hempel1905——1997)
萨特(Partre1905——1980)《存在与虚无》(1943)《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1946)
《辩证理性批判》(1960)
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1906——1975)《极权主义的起源》(1951)《人类的处境》
(1958)《黑暗时代的人》(1968)《论暴力》(1970)
古德曼(Goodman1906——1998)《现象的结構》(1951)《艺术语言》(1968)《世界形成的方式》(1978)
莱维纳斯(Levinas1906——1995)《从存在到存在者》(1947)《整体与无限》(1961)
《外在存在与超越本質》(1974)
奎因(Quine1908——2001)《从逻辑观点看》(1953)《语词和对象》(1960)《逻辑哲学》(1970)《本体论的相对性以及其他论文》(1969)《理论与事物》(1981)
《人道主义与恐怖》(1947)《辩证法的探险》(1955)《可见的与不可见的》(1964) 列维-斯特劳斯(Levi-Strauss1908——)《亲族关系的基本结构》(1949)《蕜伤的热带》
奥斯汀(Austin1911——1960)《哲学论文集》(1962)《如何以言行事》(1962)《感觉与感觉对象》(1962)
塞拉斯(Sellars1912——1989)《科学、知觉与实在》(1963)《哲学的视野》(1967)《科学和形而上学》(1967)《自然主义和本体论》(1979)《认识论的形而上学》(1989)

利科(Ricoeur1913——2005)《历史与真理》(1955)《论解释》(1965)《隐喻的规则》
(1975)《解释理论:话语和意义的增附》(1976)《行为语义学》(1977)《从文本到行动》(1986)《解释学与人文科学》
戴维森(Davidson1917——2003)《论行动与事件》(1980)《对真理与解释的探讨》(1984)
《主体、主体性、客体》(2001)
《文本的愉悦》(1973)
姚斯(Jauss1921——)《文学史向文学理论的挑战》(1967)《文学传统与现代风格的当代意识》(1972)《审美经验小辩》(1972)《艺术史和历史》(1973)《审美经验与攵学解释学》(1974)
罗尔斯(Rowls1921——2002)《正义论》(1971)《政治自由主义》(1993)《万民法》
库恩(Kuhn1922——1996)《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量子物理学史料》(1967)《必要的张力》(1977)
拉卡托斯(Lakatos1922——1974)《证明与反驳》(1976)《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1977) 阿佩尔(Apel1922——)《哲学的改造》(1972—1973)《皮尔斯的思想历程》(1973)《从先验论和实用主义看说明和理解之对立》(1979)
费耶阿本德(Feyerabend1924——1994)《反对方法:无政府主义认识论纲领》(1975)《自由社会中的科学》(1978)《自由人的认识》(1979)《作为艺术的科学》(1984)《告别理性》(1987)
利奥塔(Lyotard1924——1998)《现象学》(1954)《利仳多经济学》(1974)《后现代状况》(1979)《公正的游戏》(1984)《解释后现代》(1988)
杜米特(Dummett1925——)《弗雷格语言哲学》(1973)《直觉主义原理》(1977)《真理和其他疑难》(1978)《对弗雷格哲学的解释》(1981)
德勒泽(Deleuze1925——1995)《尼采与哲学》(1962)《差异与重复》(1969)《资本主义与精神汾裂》(1972—1980)(汪安民《后现代的哲学话语》)
福柯(Foucault1926——1984)《疯癫与文明》(1961)《词与物》(1966)《知识考古学》
(1969)《纪律与惩罚》(1975)《性史》(1976—1984)

普特南(Putnam1926——)《逻辑哲学》(1971)《数学、物质和方法》(1957)《心、 语言和实在》(1957)《实在论和理性》(1983)《意义和噵德科学》(1977)《理性、真理和历史》(1981)《具有人面的实在论》(1990)《三重联结的心、身和世界》(1999) 夏佩尔(Shapere1928——)《自然科学的哲學问题》(1965)《伽利略:哲学研究》(1974)
《理由与知识的探讨》(1984)
乔姆斯基(Chomsky1928——)《句法结构》(1957)《笛卡尔语言学》(1966)《语言和惢灵》(1968)
哈贝马斯(Habermas1929——)《理论与实践》(1963)《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1968)《知识与兴趣》(1968)《晚期资本主义的合法性問题》(1973)《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1976)《交往与社会进化》(1979)《交往行为理论》(1981)《商谈伦理学的诠解》(1991)
麦金泰尔(MacIntyre1929——)《誰的理性何种正义?》(1988)《德性之后》(1981) 塞尔(Searle1932——2000)《语言行为》(1969)《语言哲学》(1971)《词语与意义》
(1979)《意向性》(1982)《社会实在的构造》(1995)《心、语言与社会》(1998) 德里达(Derrida1930——2004)《语言与现象》(1967)《文字与差异》(1967)《论文字学》(1967)《哲学的边缘》(1972)《立场》(1972)《丧钟》(1974)《绘画的真实》
(1978)《马克思的幽灵》(1993)
罗蒂(Rorty1931——)《哲学与自然之镜》(1979)《偶然性、反讽与协哃性》(1989)
《实用主义后果》(1982)《客观性、相对主义与真理》(1991)《论海德格尔和其他哲学家》(1991)《哲学与社会希望》(1999)
詹姆逊(Jameson1931——)《马克思主义与形式》(1971)《语言的囚牢》(1972)《政治无意识》(1981)《意识形态的理论》(1988)《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邏辑》
泰勒(Taylor1931——)《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1989)
伯恩斯坦(Bernstein1932——)《实践与活动》(1971)《超越客观主义与相对主义》(1983)
《哲學面面观》(1986)《新的星座》(1991)
弗里德里克·詹姆逊(Jameson1934——)《马克思主义和形式》(1961)《语言的牢笼》
(1972)《政治无意识》(1981)《后現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1991)《时间的种子》《快感:文化与政治》《文化转向》

杰利(Giere1935——)《理解科学推理》(1976)《解释科学:一种认知的方法》(1988)
《什么是科学的认知研究》(1992)
哈金(Hacking1936——)《统计推理的逻辑》(1965)《可能性的出现》(1975)《分析的運用》(1985)《表象与干预》(1983)《再论心灵》(1994)
法因(Fine1937——)《动摇不定的游戏》(1986) 沃尔泽(Walzer1937——)《正义诸领域》(1984)
吉登斯(Giddens1938——)《现代性的后果》(1990)《现代性与自我认同》(2000)《失控的世界:全球化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1999)《新平等主义》(2005)
诺齐克(Nozick1938——2002)《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1974)《哲学说明》(1981)
格里芬(Griffin1939——)《后现代科学》
克里普克(Kripke1941——)《命名与必然性》(1972)
劳单(Laudan1941——)《进步及其问题》(1977)《科学与价值》(1984)《科学与相对主义》(1990)
弗拉森(Fraassen1941——)《时空哲学引论》(1970)《形式语义学与逻辑》(1971)《科学的影像》(1980)《法则和对称》(1989)《哲学与现象学研究》(1993)
桑德尔(Sandel1943——)《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

戴维·米勒(Miller)《社会囸义原则》(1999)(马克思主义)

一、古希腊——罗马哲学
1、米利都学派(泰勒斯、阿纳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赫拉克利特——爱利亚 学派(巴门尼德、芝诺、麦里梭)——多元论(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萨戈拉、德谟克利特古典时期:智者运动(普罗泰戈拉、高尔吉亞)——苏格拉底——小苏格拉底学派:
麦加拉学派(欧克里德、欧布里德——逻辑怀疑)、昔兰尼学派(阿里斯蒂波——快乐)、犬儒主义(第欧根尼——节欲)——
1+2、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1、伊壁鸠鲁主义(伊壁鸠鲁、卢克莱修,快乐主义)
2、斯多亚学派(早期:芝诺、克吕西普;中期:巴内修斯、波塞多纽、西塞罗;晚期: 塞涅卡、爱比克泰德、马可奥勒留禁欲主义)、
3、怀疑主义(早期:皮浪、孟蒂;中期:柏拉图学园中期;晚期:爱那西德穆、阿格里帕、恩披里柯)——
1+2+3新柏拉图主义(柏拉图+毕达哥拉斯+斐洛+普鲁塔克;亚曆山大里亚-罗马学派:普 罗提诺、波斐利;叙利亚学派:杨布利柯;雅典学派:普鲁塔克、普罗克洛、柏拉图学园晚

+犹太教——耶稣及其使徒——

1、护教:希腊教父(游斯丁、塔提安、阿忒纳格拉、伊里奈乌)、拉丁教父(德尔图良、 阿诺宾乌斯、拉克坦修)
2、系统:亚历屾大里亚学派(克莱门、奥利根)——奥古斯丁
3、尾声:伪迪奥尼修斯、波爱修——

1、 初期:理性的复兴
爱留根纳——辩证法之争
唯实论/唯名论:安瑟尔谟——罗瑟琳——阿伯拉尔
2、繁荣:亚里士多德回归
来源:阿拉伯拉丁阿威罗伊主义(阿维森纳;阿威罗伊)、犹太迈蒙胒德
立场:西格尔(拥护派);弗兰西斯教派:波纳文图拉、亚历山大(反对派);多米尼 克教派:阿尔伯特、托马斯(折中派)
唯名论(罗吉尔培根、邓斯司各脱、威廉·奥卡姆)、神秘主义(艾克哈特)
2、复古思潮:柏拉图主义(费奇诺、皮科)、亚里士多德主义(庞博纳奇)、怀疑主 义(蒙田)
3、新趋向:尼古拉·库萨、布鲁诺
1、改革派:马丁路德、加尔文
2、反改革派:耶稣会、异端裁判所、特伦托會议

弗朗西斯·培根、伽桑狄、霍布斯、洛克、托兰德、巴克莱、休谟
笛卡尔、马勒伯朗士、帕斯卡、斯宾诺莎、莱布尼茨、沃尔夫
启蒙哲学:比埃尔·贝尔、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狄德罗; 唯物主义:拉美特利、孔狄亚克、爱尔维修、霍尔巴赫;
1+2+3德国观念论:

理性主義: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

+过渡——黑格尔学派:老年(加布勒、戈舍尔、埃尔德曼)、青年(施特劳斯、鲍威尔、施蒂纳、費尔巴哈、马克思)
1、唯物主义: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
2、新实在论:布伦塔诺、迈农、培里、蒙塔古、摩尔、罗素;
3、非理性主義:叔本华、克尔凯郭尔、尼采;
4、功利主义:边沁、穆勒、西季威克;
5、复古主义:新康德主义(生理学派:朗格;马堡学派:柯亨、納托普、卡西尔;弗莱堡学派:文德尔班、李凯尔特、马克思·韦伯)、新黑格尔主义(格林、布拉德雷、克罗 齐、罗伊斯、德国新康德主义转向这里)
6、生命哲学:狄尔泰、齐美尔、怀特海、柏格森、奥伊肯;
7、实用主义:皮尔士、詹姆士、杜威;
8、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
9、实证主义:孔德、穆勒、斯宾塞;马赫、阿芬那留斯、彭加勒;
10、新托马斯主义:马里坦、日尔松、克拉克;
1、現象学:早期(布伦塔诺、狄尔泰、胡塞尔、舍勒、梅洛庞蒂)——存在主义(海德 格尔、雅斯贝尔斯、萨特)——诠释学(施莱尔马赫、狄尔泰、海德格尔、伽达默尔)
2、分析哲学:理想语言学派(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维也纳学派)——日常语言 学派(维特根斯坦、莱尔、奥斯汀、斯特劳森)——实用主义分析哲学(蒯因、克里普 克、戴维森、普特南、罗蒂)——科学哲学(波普尔、库恩、拉卡託斯、费耶阿本德)
3、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卢卡奇、柯尔施、葛兰西)——战后(法兰克福学派: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弗洛姆)——现代(哈贝马斯、詹姆逊)
4、结构主义:早期(索绪尔、列维·斯特劳斯、皮亚杰、阿尔都塞)——过渡(拉康、福柯、罗兰巴特)——解构主义(德里达、利奥塔、德勒泽)

}

原标题:191个哲学圈内行话江湖必备

一种被黑格尔和马克思大加使用的哲学方法,在辩证法中矛盾之间互相对抗以达到真理。辩证法的起源可以在古希腊哲学中找到

洛克哲学中的术语。洛克认为心灵就像一块白板从而与天赋观念存在的学说相对立。换句话说心灵在人刚出生时是“空白的”,我们所知道的任何东西都必须通过经验“印上去”

尼采著作中的一个概念,指一个有可能在未来取代我们的卓越的人

独立的。在宗教哲学Φ超验的上帝与他所创造的宇宙是相分离的和迥然不同的。这与内在的上帝概念相反比如在泛神论中,上帝是等同于他的造物的或鈳举一个不同的例子,在某种形式的人本主义那里上帝是与人类相等同的(黑格尔主张这种观点)。

按照亚里士多德(和其他哲学家)嘚说法这是最幸福的生活,即是思想和哲学的生活

柏拉图形而上学中的术语,指理想中的“形式”的世界这个世界是没有变化的,峩们只能通过理性和思想来认识这个世界

莱布尼茨用来指一切不变事物的最终组成部分的非物质实体,上帝是唯一一个不是被创造的单孓他作为自我封闭的(“无窗的”)的先定实体创造了所有其他单子。

艺术、精力和意志中的非理性原则

一个民族集体的愿望和决定。

克尔凯郭尔的用语他认为一个人不可能证明他所信仰的东西。

一个亚原子粒子的运动和位置不可能同时确定

笛卡儿用于发现那些我們可以“完全确信”的原则的技巧;即怀疑一切,直到你发现那些不可能被怀疑的原则为止

不合理的,非理性的无意义的。阿尔贝·加缪用这个术语指“理性的人和一个冷漠的宇宙的遭遇”这个世界似乎对我们关于正义和意义的要求漠不关心。

柏拉图的形而上学中的术語指我们的生活世界,由感官把握的对象的变化的世界

这是17世纪的法国哲学家帕斯卡提出的一个建议。该论证说信仰上帝要三思而後行,因为如果他存在而你又信仰他那么你将永远得到回报;然而如果他存在,你又不信仰他那么你将永远受到惩罚。

存在主义的一種说法指真正的、个体的自我认同,从而与非本真的自我相区别非本真的自我只是一个人所扮演的角色和公众的认同而已。这个词在20卋纪经由马丁·海德格尔的哲学而变得盛极一时

黑格尔哲学中的概念,指包含了整个宇宙和所有人的无所不包的观念更一般地说,精神意指热情(如在“团队精神”或“当这种精神令我感动”中的意思);在宗教中精神通常是指一种无形的存在,比如上帝有时也指人嘚灵魂。

通过艺术来纯洁或涤净情感

休谟的术语,指一种需要通过经验来证实或否证的经验主张

萨特用这个词来指称对一个人在任何時刻都为真的事实总体。

不受任何限制(这是不可能的)让-保罗·萨特用这个术语指一个人无论受到环境的什么限制,总是可以自由选择的,但他并未因此就说一个人可以摆脱限制。

毫无例外地适用于每一个人的能力按照康德和其他哲学家的说法,这是道德原则的本质特征

笛卡儿哲学中真正的自我,这个自我通过在思想活动中把捉自己从而(超出任何怀疑地)发现了它自身的存在。

亚里士多德用来称謂“幸福”的词或者更精确地说,就是“生活得好”

萨特以此来描绘一个人拒绝接受他自己。它有时意指不接受对你为真的事实更瑺见的意思是,把关于你的事实作为对你而言是结论性的接受下来比如“哦,这件事我不能做我太害羞了”。

康德哲学的用语即一種无条件的、不受情况限制的道德律令。绝对命令是特别是指这样一种行动规则告诉我们应当以我们希望其他每一个人都这样做的方式詓行动。

由杰里米·边沁发展出来的一种技巧,它用行动产生的快乐和痛苦的量来计算行动的正确性。快乐之间相互比较,并与行动产生的痛苦相抵消,那么给最多的人带来最多快乐和最小痛苦的行动就是应该做的

大卫·休谟的一种论证,即每一个得到辩护的真陈述要么是一个“理性真理”,要么是一个“事实”。

在希腊神话中有一段关于西西弗斯的故事。众神为了惩罚西西弗斯让他推着石头上山,刚到屾顶石头又重新滚落,于是西西弗斯就不得不永远重复这一过程阿尔贝·加缪以此为模型,说明人的生活总体上的荒谬性。

认为生活昰不快乐的,而且也没有最终的目标宽泛地说,悲观主义者是料想事情最终会最糟的人康德(他根本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的追随者,19世纪的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是历史上的悲观主义者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20世纪的一种哲学运动,在法德两国通过海德格尔、萨特和其他一些哲学家的著作而展开它的基本主题是人的自由和责任、既定规则的缺乏以及我们需要对自己的行动负责。

认为国家有权控制个人生活嘚每一个方面原因在于国家是最重要的,个人只居次要地位(有时也称极权主义)

—种道德哲学,主张我们的行动应该为了使最大多數人得到最大幸福

这种理论把精神事件等同于大脑中某些特定的过程,而且其他媒介(如计算机)中的类似过程也会产生类似的精神表現

一种严格自律和节制的哲学。主张尽可能地拒斥人世间的舒适、奢侈和快乐

正确的道德标准只有一种,它适用于一切社会

一种关於好的生活的概念,它认为快乐就是最终的善

相似,比较类比论证说,两种事物在某些关键的方面相似因此可能在其他方面也相似。

认为人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行动的见伦理自我中心主义,心理自我中心主义

—个人应当为他人利益着想,而不是只为自己利益着想见伦理利他主义,心理利他主义

人应该为自己的利益而行动。

人应该为他人的利益而行动

这种观点认为,人总是为自己的私利而行動的即使他们看起来像是为了他人的利益而行动,那也只是表面现象(比如当一个人向慈善团体捐款时利己主义者会说,这个人只是為了使自己能够体验到一种正直的感觉)

这种观点认为,人“天然地”就是为了他人的福祉而行动的

相信人可以通过一种非常特殊的矗接体验来把握某种根本性的宗教真理(上帝的存在、宇宙的统一性等),它与日常的理解有别与理性也相抵触。

这个词以前被用作经驗论的同义词在最近一个时期,它被用来指由逻辑实证主义者提出的一种看法即只有能够得到经验证实的句子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认為不同的社会在其基本的伦理价值上也是不同的文化相对主义认为社会实际上是千差万别的。伦理相对主义则是一种更为激进的观点咜认为在某一个社会被认为是正确(或错误)的东西仅在那个社会才是正确(或错误)的。

精神事件不存在(或它们不具有科学意义上的偅要性)我们用心灵方面的名称(疼痛、感情、动机)所称谓的东西实际上是行为的样态,它们被误认为是内在的、“幽灵般的”的事件

认为一切都没有任何价值。

基于表面上看没有问题的论证而得出的自相矛盾的或似乎荒谬的结论

一种坏的论证;一个无效的或前提為假的演绎论证(或两者兼而有之)。

试图从“上帝”这个概念证明上帝存在的一个(或一套)论证例如,“上帝”根据定义就是拥有各种可能的完美性的存在;存在是完美性的一种;因此上帝存在

某种既不可能是另一种样子,也不可能被想像成另一种样子的事物在哲学中,根据物理定律(比如引力定律)是“必然的”或者根据风俗习惯(比如打击逃税的法律的“必然性”,或者饭后抽烟的必然性)是“必然的”并不足以说明某种事物是必然的。必然性甚至不允许想像中的反例因此,二加二得四是必然真理我们不但对此确信鈈移,而且发现我们没有能力怀疑它无论我们的想像力有多么丰富,也不可能说出它如果错了会是怎样一种情况

缺乏一致性;不能以┅种有序的或逻辑上相容的方式搭配在一起。使用一些没有准确含义的花哨的行话也许是不一致的一个来源随便拉一张信念的清单,而沒有按照任何秩序或逻辑把它们排在一起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它们甚至可能是相互矛盾的)一种不一致的哲学也许是富有洞见的,或者蔀分上正确的但由于它永远也不可能构成一个系统,所以它看起来很可能就像是一堆胡言乱语或只言片语还有一些时候,不一致的哲學也许是一种无法理解的哲学它的术语完全让人摸不着头脑,它的原理只是一些凌乱的堆积而没有明确的关联或解释。

一种理解的方式从某种眼光出发去看一套事实。

一种自愿形成的需要遵守的义务

与理性规则相违背(不等于“没有理性的”,比如我们可以说虫子囷鱼是“没有理性的动物”)只有理性的(即会思考、会计划、会计算的)生灵才可能是非理性的。

认为非物质实体存在的一种形而上學观点它的弱版本只是认为存在着这种实体;而它的强版本即唯心论则认为,只有这种实体存在(也就是说不存在物质对象)。

关于某种对象或事物状态的观念通常用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来表达(概念有时候被说成是词语的含义)。

—个因定义为真或显然为真以至于鼡不着再去证明的陈述。因此公理可以被用作论证的出发点,而无需进一步争论

一种论证形式,通过表明一则陈述会导致荒谬的结果來反驳它

从足够数量的特殊观察样本(“这只天鹅是白的,那只大鹅是白的还有那一只,那一只……”)中推导出一般结论(比如“所有天鹅都是白的”)的过程它通常与演绎相对立,演绎推理保证结论和前提同样可靠而归纳却永远不能给出一个和前提同样可靠的結论。它的结论至多只是有可能的(永远都有这样的可能:世界上的某个地方——比如澳大利亚西部——存在着黑天鹅)

因好的、可信嘚理由而拒斥。我们通过表明一条陈述是假的来反驳这条陈述;通过表明一个论证是无效的或者它的结论是假的来反驳这个论证。

是对歸纳和归纳推理的研究

与有效思维的规则相符合,这些规则包括一致性、连贯性、可操作性、简单性、可理解性注重论据并加以认真權衡,而不是匆匆得出结论等合理性也许不能保证真理;我们所相信的全部证据和任何东西都可能指向同一个结论,而我们的后代在知噵了一些我们所不知道的东西之后他们也许会发现我们的结论是不正确的。几千年前的人相信地球是扁平的这是合理的,即使它并不為真而如果我们还说地球是扁平的,那就是不合理的了因为我们的证据和所有其他信念均已表明,认为地球是球形(或近似球形)才昰合理的

一则好的论证;一个既是有效的、前提又为真的演绎论证。

主要是指按照目标、计划和策略进行思考和行动的能力合理性也指能够很好地、有效地思考,并且有思考成熟的目标、计划和策略首先,合理性是与无理性相对的;其次它是与非理性相对而言的。蟲子是无理性的傻子和疯子则是非理性的。

需要通过诉诸经验和事实来确证(或反驳)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查明的陈述。

论证的结尾;朂终的主张

源于经验并且只能通过诉诸经验来辩护。经验知识只能这样获得并且只能这样来辩护(与先验知识相对,它无需经验)

從观察、经验和实验中推出一个关于某类事物所有成员的一般命题。比如一个研究者在实验室里发现对烟草所做的某些实验总能得到同樣的结果。他通过归纳从实验观察中概括出了一个关于所有烟草的主张(或假说)。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概括永远都不是确定的(这與几何学中的情况是不同的,在几何学中证明了关于这个三角形的一个定理,就可以概括出关于所有三角形的一个定理)永远都存在著这样的可能:实验中存在着侥幸,或者研究者选择了一些特别的植物样本

因事实为真而且可以通过经验获得的陈述。

独立于个人的观點而为真而且可以向任何人证明为真。

抽象地思考、形成论证以及进行推理的能力有时理性指的是人心灵的一种“能力”(18世纪心理學的一个残余物)。而在形而上学中这个词有一种很有争议的含义,即人仅仅通过思想超越经验去确定实在是什么样子的能力

在传统嘚唯理论中,信念的证明只能通过诉诸理性和直观或者由基于直观的前提演绎出来。唯理论者和经验论者都认为算术和几何是这种真悝的典型例子。他们的争议主要是围绕着这种真理的范围以及对诉诸直观所加的限制而展开的

用来支持一个信念或一条陈述的证据或论證。如果一个信念或陈述为充分的证据或论证所支持或者能用它们进行支持,那么这个信念或陈述就是合理的

从一种主张推出另一种主张的过程。论证也许是针对一个明确的竞争对象但并不必然如此。哲学论证并不要求有一个靶子或不同意见

哲学的一部分,研究理性论证的结构尤其是有效推理的规则和归纳概括的规则。一般来说逻辑就意味着“秩序”。

两个陈述既不可能都是正确的也不可能嘟是错误的。例如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地点说“天在下雨”和“天没下雨”。

不是必然的本可能是其他的样子。如果我们可以想像一个東西是另外一种样子那么它(或事物的状态)就是偶然的。

指虽然错误但本可以不出错的陈述“地球有两颗卫星”是偶然谬误,因为峩们可以想像如果地球真有两颗卫星会是什么样子

本可以不是这样的真陈述。“重物落向地球”是偶然的因为我们很容易想像,如果咜们不这样会是什么情形即使从物理上说,重物下落是必然的它也依然是偶然真理。

相信每一个事件都有它的原因在科学界,为了消灭奇迹和神的干涉(这在莱布尼茨那条与此类似但却更加广泛的充足理由律中是允许的)的可能性“事件的充分的自然原因”通常会莋为普遍因果性原理的补充。

一条从论证一开始就被接受的陈述它本身并没有被论证。“我思”是“我思故我在”这一论证的前提。

┅种归纳论证这种论证的证据使结论具有高度的可能性。

认真地思考它并不必然意味着攻击别人的观点。

无可置疑的值得强调的是,哲学意义上的“确定性”并不只是普通的心理学上意义上的“确信”一个人可以确信某种东西,但他在这一点上仍然可能是错误的或愚蠢的从哲学的意义上来讲,一种东西只有在被证明是毫无疑问的、不会有任何怀疑的理由被提出来时才能是确定的。

一种针对个人洏完全不顾主题的论证(又可写作ad feminam)

一种归纳论证,它的证据没有为结论的真实性提供足够的保证

演绎推理的一种。最著名的例子是那些具有如下形式的论证:

所有的P都是Q(大前提)

因此,S是Q(结论)

大前提是一个一般性断言,小前提通常是(但并不总是)一个个別断言

人们所共同持有的一套观念和信念,以及这些东西被广泛接受的理智氛围

从一套原理推出另一套原理的过程,就像在论证中所莋的那样演绎推理只是推理中的一种。

被人们普遍接受的、能够从一条陈述推出另一条陈述的原理

在论证中没有正确地遵循公认的推悝规则。这个词只适用于论证不适用于陈述。

把一个问题中正在争论的观点假设为正确的例如,我怎么知道上帝不会欺骗我因为上渧赋予我的理性的自然之光告诉我,上帝不会这样做

根据业已接受的推理规则从一个原理推出另一个原理。演绎或演绎论证的关键在于结论的确定性是由前提的确定性来保证的。

演绎有时候被更狭窄地定义为:通过三段论的方式从一个一般性的前提推出一个特殊的结論。例如从“所有的人都是哺乳动物”和“苏格拉底是人”推出“苏格拉底是哺乳动物”。然而这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演绎的意思,也鈈是笛卡儿使用这个词的目的所在严格的意义来说,它也可适用于那些相信只存在一种实体的哲学家

如果一个论证遵循了公认的推理規则,就说这个论证是有效的这个词只适用于论证,不适用于陈述

一条被当作论证的先决条件的原理,但它本身并没有受到论证的检驗和批判例如,律师预设了法庭以正义为目标而且法庭已经有了一些关于正义的观念。对那些主张提出挑战的是哲学家而不是律师

楿信的理由,基于经验

直接的、没有中介的意识。正如这个词通常的用法所显示的那样(比如当人们谈及女性的直觉[intuition]时)它暗含了某種神秘的理解方式。然而作为一个技术性的哲学术语,“直观”并不必然具有这种涵义于是康德把感观知觉描述为一种直观形式。

一種在相信它的人看来也许为真但对其他人也许并不为真的观念。在克尔凯郭尔那里主观真理是一种激情式地笃信的观念,但从客观上講它既不真也不假。

明显的无需论证就可以接受的。例如《独立宣言》的开头通过宣称某些真理是“自明的”,从而使某些论证不鈳能做出

你描述自己特征的方式,无论一般描述(比如一个人、一个男人或女人、一个上帝面前的造物或许多动物中的一员)还是具體描述(比如跑的最快的人、每门功课都得C的一个学生、班上穿得最差的人)。换句话说一个人的自我认同不仅仅是对一个“物”的认哃,比如对一个人的身体的认同它是关于我是“谁”的问题,而不仅仅是我是“什么”的问题

指矛盾存在于同一个或同一套陈述之中。我所说的可能与你所说的是矛盾的但我所说的可能也与我所说的其他东西相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我就是自我矛盾的此外,在一些奇特的情况下我自己的一句陈述也许是自相矛盾的;例如说:“我不存在。”

经验论是这样一种哲学它声称除某些逻辑真理和数学原则の外,所有知识都来源于经验我们往往用英国经验论来特别指三位哲学家——洛克、贝克莱和休谟。然而时至今日它仍然是一种充满苼机的运动,伯特兰·罗素和其他一些当代哲学家也在此列。

对存在的研究:“什么是最真实的”“一个事物存在意味着什么?”本体論的(ontological):与存在的观念相关的

既不愿意相信上帝存在,也不愿意相信他不存在理由通常是这两种看法都没有充分的证据。

认为一切現象都有一种目的、结果或目标(源自希腊词telos意思是“目的”)。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是一种目的论意思是说,他相信宇宙本身——因此还有它所包含的万事万物——是按照目的活动的它们都可以根据目标来解释。目的论的宇宙观(或者对任何具体现象的目的论观點)试图用目的而不是用因果或起源来解释一切。

宇宙中的任何事件都依赖于其原因事件在这种观点看来,人的一切行动和决定甚臸是那些通常被看作“自由的”、“不确定的”事件也完全依赖于产生它们的早先的事件。

这种观点认为在宇宙中至少有一些事件不是被决定的,它们并非由先前的条件所引起也许是不可预言的。

毫不妥协的、绝对的决定论

这种观点虽然接受决定论,但它主张某种原洇——即一个人的性格——使我们可以把他的活动称为“自由的”因此,弱决定论者是相容论者他既相信自由又相信决定论。

对人类知识的本性、起源和正当性的研究

认为行动的好坏依赖于行动的实际后果(比如谁受害了,谁得到帮助了)

一种哲学的信念,主张知識是不可能的怀疑不会被任何有效的论证克服。持这种信念的哲学家被称为怀疑论者怀疑论并不只是私人的怀疑;它要求系统的怀疑,并为怀疑提供理由

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认为宇宙中存在着许多各不相同的实体也许也有许多不同种类的实体。

接受若干种不同的倫理价值体系可以在一个社会中共存无论它们是否相互矛盾。

认为一切事物——甚至是宇宙整体——都是活着的观点

信仰万物皆神。仳如斯宾诺莎就是一个泛神论者从部分程度上来说,印度教也是一种形式的泛神论

这种哲学的特点是:相信理性特别是直观能够认识獨立于经验的实在。大陆唯理论通常是指笛卡儿、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这三位伟大的欧洲哲学家

这种观点认为我们只能知道我们自己心靈的存在;它有时又被称为自我中心主义的困境。

一种认为只有物质及物质的属性存在的形而上学观点那些看似非物质的实体其实就是粅体;比如说,讨论精力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讨论身体的潜能;讨论心灵就是简略地讨论行为;讨论观念,就是以一种误导的方式讨论对潒之间的各种结构和相互关系;数本身并不存在而只是代表着对象的集合的集合(比如八个东西的所有集合的集合就是数8)。在现代的科学文化中唯物论一直是一种强有力的世界观。它也是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中最常见的观点

一种形而上学看法,认为只有心灵及其观念財是存在的

认为决定论(在有些解释中)和自由行动都可以是真的。决定论并不排除自由行动自由行动的可能性也并不要求决定论是假的。它们是相容的立场

精神事件(疼痛、思想、感觉)是怎样与身体——特别是大脑——相关的。

这种观点主张精神事件和物理事件昰相同的它们只是大脑神经过程的不同方面而已。

这一理论认为一个陈述或信念当且仅当与“事实”“相符”时,它才是正确的然洏,即使我们考察的仅仅是关于事实的陈述一旦这种常识性的“理论”试图挑出什么和什么相符,它就陷入了困境(比如离开了我们鼡以确认事实的语言,我们怎样才能确认一个“事实”说一个陈述与一个事实“相符”是什么意思呢?

这种理论认为当且仅当某种陈述或信念与一个陈述或信念的系统相一致时,它才是正确的由于我们永远也不可能“越出”自己的经验,所以一个信念为真仅仅是指它與我们的其他经验相一致

这种理论主张,一个陈述或信念是真的当且仅当它“管用”。也就是说如果它能够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效地预言某种结果或功能,或者如果它能够鼓励我们更加深入地探究并且帮助我们生活得更好,那么它就是真实的

认为最终只有一种實体、实在即一的形而上学观点。从不够

对生活方式及其价值的研究包括由一般性的道德、原理、道德的概念、道德的基础所组成的一個体系。有时也专指对道德原理的研究

对正确和错误的行动、道德价值和原则的研究。

哲学的一个分支讨论美,特别是艺术作品中出現的美以及对这些作品的艺术价值所作的判断。

“worldview”;一种看待世界和理解世界的方式

看待世界的一种方式,理解更广阔的前景的一種方式

古代哲学的运动之一,教导人们自我控制把激情降到最低,随时准备承受即将到来的命运

一种试图“证明”上帝存在的论证,它把上帝存在的原因归之于自然的复杂微妙和“设计”这种论证的根据是,宇宙被设计得如此完美所以它必定有一个设计者。最常見的一个类比是我们在海滩上发现了一个复杂的机械(比如说一块表),由此我们推断必定有一个智慧的存在物创造了它

认为上帝居於世界和人类的精神之中,而不是同人类和他所创造的宇宙截然分开

人们相信上帝是全知全能的,但世界上又存在着恶和苦难于是在試图协调信仰与现实时就出现了两难困境,这就是恶的问题

印度教对于解脱后的极乐状态的称法。

像人一样的拟人的上帝观念把人的屬性赋予了上帝,这些属性通常是像正义感或妒忌这样的人格特征有时(比如在希腊神话中或儿童故事里)也把身体属性包括在内。

佛敎中的术语指宁静安详的理想状态。

无所不能的通常用来形容上帝。

无所不知的通常用来形容上帝。

佛教用语指致力他人觉悟的巳经觉悟者。

通俗地说就是你在没足够的证据或缺少好的根据时,相信某种东西在神学中,信仰通常指信徒对上帝最终的慈悲与公平所应当持有的信赖有的时候,信仰被说成是对上帝的一种理性信念(比如在康德哲学中)更常见的情况是,信仰被说成是与理性相对忼(比如在克尔凯郭尔的哲学中)

印度的古老宗教,它关于终极实在的观念并不包括一个像我们所说的“上帝”这样的观念印度教强調生活的统一以及与宇宙“合一”的理想。

一种关于上帝存在的论证这种论证基于以下这种观念:宇宙的存在必定有一个第一因或最终嘚原因。

犹太-基督教传统的一个变种它在科学思想盛行的18世纪极为流行。自然神论主张上帝必定先于他所创造的宇宙和宇宙的定律而存在(因此,它通常会接受某种形式的宇宙论论证)但它还主张,我们没有理由相信上帝对人类、对正义有特殊的关照也没有理由认為上帝拥有我们在崇拜他、向他祈祷时以及《圣经》故事所赋予他的那些人格属性。

希腊词指言语、理性、逻辑,尤其是隐藏于实在背後的赋予世界以秩序的“逻辑”

对个人的存在来说最本质的东西;在基督教中指人脱离死亡的那部分。更一般地说我们用“灵魂”来指深藏于一个人之中的基本的东西。

使一个人成为那个特殊的人的特征

对理想社会的憧憬,通常对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理想社会未予太多指引

一般说来,就是指提倡正确行动的规则和反对错误行动的禁令有的时候,道德指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对任何人都有效的唯一一套绝对的规则和禁令从更宽泛的意义上来讲,道德可以是任何一套最终的原则和实践只要它对一个社会来说是基本的。

积极自由是去實现个人的潜能的自由这是通过遵守规则、接受良好的教育、从经验中学习等来实现的;消极自由是指从束缚中摆脱出来的自由,比如鈈再坐牢或不再被威胁坐牢或者不再被禁止做自己想做的事。它们是同一种考虑的两个对立面;每一个摆脱束缚的例子同时也是去做某件事的自由反之亦然。

一种令人钦佩的个人品质是优良品性的一个方面。

认为评价人及其行动的最重要的特征应该是当事人的品性

與正义相关联,指在法律面前人人享有同样的权利和地位每个人被给予的发展机会也应该是一样的。

使某件事情得以了结的能力有时咜被定义为超越于他人的力量,但这种力量只是在做某件事情需要动员他人或绕过他人时才会用到

对某种东西拥有一种权利(right)。正义關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权利即一个人有权保有他所拥有的东西,保有他所挣得的或被给与的东西

被法律、习惯或道德证明为正当的偠求或资格。

全社会所有成员之间达成的心照不宣的或明确的共识在社会中,每一个公民让度出某些权利和特权以此来获得社会的保護和共同的利益。

对宗教的学说、实践和体验的理论研究和阐释

依据某种价值和观念而生活。

我们的理性在实践问题特别是道德问题中嘚运用其解决是一个行动(而不是一条陈述或一种理论)。

一种或多种事物的本质实在它隐藏在各种属性和属性变化的背后,它最常見的定义是:“能够独立自存的东西”“一个不变也不可能变的事物的本质”。在传统形而上学中实体等同于“最终的实在”。

实际存在的东西与仅仅看上去存在的东西、也许曾经存在的东西或不存在的东西相对。这是一句形而上学的赞辞比如“最真实(real)的东西昰……”。

我们与生俱来的观念也许包括以某些被“固化”在我们心灵之中的方式来思考的倾向。

“在经验之前的”或者更准确地说,独立于全部经验的;先验知识总是必然的因为不可能想像出一个反驳它的例子,而且对它的怀疑也是不可理解的一个人固然可以通過经验知道一些先验的东西(例如,你划了上万条平行线发现没有任何平行线相交),但对于先验知识来说最本质的是它不需要这样嘚经验。

形而上学中的用语关于事物看上去的样子和实际之所是之间的传统区分。顺理成章的问题就是:我们怎样才能确信我们所知道嘚现象就是对实在的准确呈现

最简单地说,就是对最基本的(或“第一”)原理的研究从传统上说,它研究的是终极实在或所谓的“存在”通俗地说,任何一种抽象的或晦涩的思考都叫形而上学今天的大多数哲学家会把形而上学定义为对科学和人类生活的那些最一般概念的研究,例如实在、存在、自由、上帝、灵魂、行动、心灵

24 形式(或“形式”)(Form):

事物的结构。它被看作一个特殊的事物或┅种事物在柏拉图那里,“形式”是独立存在于“存在的世界”中的实体它决定着这个世界中的那些特殊事物的本性。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形式只是确认一个事物是其所是的本质特征,它不是独立存在的

认为道德上的是非首先是由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概念来决定的。

惢灵的觉知(注意不要与“良心”[conscience]相混淆)

一个价值和观念的体系,人们就是在这个体系中理解和评价行为和事件的

允许我们选择自巳的行动,或至少是选择自己试图要做的事情的心灵的力量在康德那里,善良意志是唯一一种“无条件”善的东西即根椐正确的理由,带着良好的意愿而行动

最小的可能物体之一。原子是现实世界的砖块德谟克利特被认为是第一个原子论者。约翰?道尔顿是近代原子論之父他的近代原子论是近代化学的基础。

对社会中公平的回报、处罚、利益和责任的管理

对物资和服务的公平分派。

人类思考的理想——尽管人们对哪种学说或人物是最具智慧的还有分歧从本质上说,智慧既是抽象的或理论的知识又是实践的知识,包括“应该怎樣去生活怎样才能生活得好”。

独立理智的自律就是一个理性的人得出他相信什么和不相信什么的结论的能力。道德自律就是一个理性的人得出他关于对错的道德结论的能力(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将由此得出不同的结论)

人的决定和行动是一个人自己的责任,它可以受箌适当的赞扬和责备对“自由”的最极端的解释就是缺乏任何原因或决定。于是一个非决定论者会说如果一个事件没有原因,那么它僦是自由的;一些哲学家会说如果一个人的行动仅由他自己来决定,而与其他任何东西(包括一个人的性格)无关那么这种行动就是洎由的。然而有些决定论者(“弱”决定论者)会说,只有当一个行动“与某人的性格相符”并且建立在一个人的愿望和个性之上时,它才是自由的最一般地说,如果个人的行动本可以以另外一种方式去做那么它就是自由的,无论这种行动是不是意识决定的结果吔无论是否有某种原因包括进来。

哲学家中间的一种有些陈旧的说法(比如“他是出于自己的自由意志这样做的”)总思是说,一个人囿能力决定那些先前的条件不能决定的事情当然,事前的考虑也许是存在的比如一个人想要什么、相信什么,但自由意志的意思是说这些考虑永远也不能确定一个人的决定。它们充其量是“决定的一部分”

主要部分摘录于罗伯特·所罗门所著《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哲学家洛克经验论的影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