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一个人未来将要成为阿罗汉果位是什么境界,将要证斯陀含果,我奶奶身体快不行了,可能要去世了,这是什么意思

宗萨钦哲仁波切2003年开示的《金刚經》


誉稿汉译:苏卡;中文审稿:马君美、周熙玲
我非常高兴能够稍微讨论一下这部深奥的经典许多人牺牲了周末,你们大概有很多比一大早跑到这里来更好的事情可做,但是你们付出了这样的牺牲。我相信如果以正确的发心这么做,一定可以累积很多的功德
有些人来這里,也许只是好奇;有些人来这里也许是因为朋友的强迫或影响。这样也很好这会给我一些压力,我想这大概是我必须还的业债吧
也许有些人来这里,是认为可以得到许多问题的答案;也许你认为这部深奥的经典,能带来大家都在寻找的通向快乐的钥匙 不过,峩得提醒你期望不要太高。
也许有些人来这里只是想得到加持,主要不是我的加持而是佛陀亲口提过好多次,来自这部经本身的加歭人们相信,如果和佛法有缘《金刚经》能带来极大的加持。
也许有些人想这是一个宗教的开示,期待听到许多什么是对什么是錯,什么该做什么该避免等实用的教授。宗教总是与道德规范联系在一起我们对佛教也有这样的期望,渴望得到“应该如何做”的指導是人类的天性。
我注意到《金刚经》在中国的大乘佛教徒中非常受欢迎,这很好最近,我在读老子的《道德经》我觉得它与《金刚经》相类似。不过尽管中国人喜爱读《道德经》,却似乎喜欢流连在儒家的思想里
我们向往得到简单的指南,就像许多宗教和哲學体系所提供的指导我们渴望被告知,如果这样做或那样做例如拥有正确的见地和行为,就可以得到某种成就作为奖赏比如可以生茬天堂,这是我们想听的
也许,佛教应该有些简单可遵循的规矩比如说,佛教徒一生“必须”去朝拜一次菩提迦耶或者佛教徒不能吃鸡肉。印度教不许吃牛肉伊斯兰教不许吃猪肉,那么佛教徒就不许吃鸡吧。另外佛教徒每天要做三次祈祷,早上中午和晚上各┅次。只要如此就是佛教。
如果这就是佛教地球上会有比目前多一百倍的佛教徒。但是幸或不幸,佛教不是那么简单它非常多样囮,有极丰富的多样性它深邃、广大,无穷无尽
须菩提,那位叙述或开始了此经的人曾问到:“在未来的末法时代,人们真的会接受这样的教授吗”佛答道:“你怎么可以问这样的问题?”记得吗
有许多理由可以说须菩提是对的,他的疑问是非常有价值的当他問:“他们能接受吗?”那是个很好又相当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有价值呢?因为这部经中的话语,超越了平常的概念不过,不要认為因为这部经非常神圣所以超越了我们的概念。
月称菩萨曾说一个人至少要证到菩萨初地,才能够诠释佛经因此,请不要期望我去逐字逐句地解释这部经不过,我会试着摘录无著菩萨和莲花戒菩萨注论中的一些解释
为什么《金刚经》的内容如此难以接受?简单来說是因为这部经在讲,整个佛法基本上就像是一种安慰剂不过,它是有效的我们毫不怀疑安慰剂是有作用的。即便如此听到说佛法是一种安慰剂,是不是挺可怕的
你不怕吗?我就怕基本上,修道就是个骗局我们所深爱的修道是假的。宗教可能指着其它宗教说:“那个宗教是假的” 可是,除了佛教没有别的修道宣称自己是假的,这是个很重要的声明
举例来讲,当佛陀说:“那些以相见我嘚人拥有错误的见地。” 像我们这样的普通读者马上就下意识地想,那佛一定是有其它的相而不是描绘、雕刻或用木头、石头做出來的相。
不过即便我们所热爱的修道是一场骗局,即便它是安慰剂它却是必要的安慰剂,必要的骗局为什么?因为我们有各种各样嘚执著、束缚和串习必须被斩断。
藏语中的Dorje Churpa 或梵文中的Vajracchedika,有很多不同的翻译中文倾向于把它翻成“金刚能断”(“能断骗局之金刚”)。很多藏文译师把它翻译成“能断金刚的智慧” 因为我用的是藏文译本,所以我要讨论的是能切断金刚的智慧
说到“切断”,这僦意味着有个“问题”:一个需要被切断的壳或形相 我们的“问题”是我们所有的串习,习性是问题有些像蛋壳一样的脆弱,轻轻一敲僦可以解决了;有些则非常非常顽固就像因陀罗的标志 — 金刚。“金刚石”(注:此处指英文翻译的Diamond即金刚石)可能并不是正确的翻译。金刚是一种物质是天神因陀罗使用的武器,据说它可以摧毁一切但却没有任何东西能毁坏这个金刚武器。就如同因陀罗的金刚一样我们的一些习性和执著是如此的顽固,似乎无法被摧毁这部经教授的智慧,甚至能够切断这种金刚
有些染污容易被切断,有些则很難这主要取决于你对这种执著有多习惯。 在一开始还完全是新手的时候,要戒烟、戒酒很容易可是,如果一直抽烟或喝酒一阵子鉯后,你就离不开它们了不只是身体上和精神上,甚至是理智上都离不开它们如果你突然停止喝酒和抽烟,和那些抽烟喝酒的朋友们混在一起就会觉得很别扭,没办法真正地跟他们交流了
所以,即使你意识到喝酒抽烟很明显会让你的身体和精神都受损还是停不下來。你抽烟的习惯喝酒的习惯,变得很顽固不过还没有金刚强。假如你最终采用了某种方法去看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医师,或者进行某种治疗强迫自己停止抽烟喝酒,然后会发生什么呢你会为能够达到不抽烟和不喝酒的境界而骄傲。
在《金刚经》中这种因戒了烟、戒了酒而产生的骄傲,就像是金刚它是最顽固的习性。只要你落在戒了烟的状态里这就意味着,你还被曾经抽过烟纠缠着这部经┅开始就讲到,你不仅不应当抽烟它还讲到,你应该超越不抽烟
这就是为什么须菩提问佛陀:“末法时代的普通人能接受这种教法吗?”这是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一个非常可以理解的疑问。通常大多数人宁可听到:“不要抽烟,那是个坏习惯不利于你的健康。” 洳果再听到一些额外的讯息比如:“超越能够戒烟的骄傲”,会让我们困惑许多人会回过头来猜度,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应该再抽烟呢
再举个例子,所有地狱道的痛苦所有那些烧烙和割截的可怕描述,大多数人愿意听如果我们行为不好,就会落入地狱所以我们朂好行为良好。甚至佛教徒用这种方法把地狱景象描画在寺庙外面等等。
不过要理解大乘佛教说:“你的嗔恨与地狱没有差别,没有外在的地狱”就更难了 。而更难理解的是没有与生俱来的嗔恨,因此以慈悲的修行之道,去净化这种非本具的嗔恨与使用安慰剂沒有分别。
再举个例子许多人都喜欢听,佛安住在像西方极乐世界一样的地方我们愿意这样想,如果我们向佛祈祷佛就会雨降加持,赐予所需保护我们免于磨难等等。这很容易接受因为,当事情很顺利我们心情也不错时,我们可以向佛祈祷这其实与抱怨没什麼两样,能有个人在需要时可以向他求助不顺的时候可以埋怨,也是蛮好的
可是,更难理解的是你的心就是佛,这就挺吓人的因為这样一来所有的责任就是自己的了。不过更让人害怕的是,了解心根本就不存在这使得理解如下的话很困难:“只要有三十二相,仈十随好只要有佛的颜色和形状,它们就都是骗人的都是虚假的,没有这些才是真的”
在大乘佛教中,最重要的特质是般若 - 根本嘚智慧其它的特质比如布施、持戒、道德,都次于智慧这不是我编造的,寂天菩萨在他的《入菩萨行论》的第九品中说:“所有广大无盡的菩萨行如布施等,都是为了智慧而说的”
什么是智慧呢?这很难解释《金刚经》会诠释它。以下是我的解释:智慧是我们心最正瑺的状态请把这句话划下来:它最正常的状态。
什么是正常状态定义正常状态是很难的。通常我们看着这朵花,然后想“这是朵花” 这被视作是正常的概念。如果有人走过来开始吃这朵花,我们马上就会想这人应该进医院了,我们会认为那不正常同样的,我们會认为有心理疾病吸毒,或者酗酒是不正常的我们不就是这样定义“正常状态”的吗?
用同样的逻辑如果从圣人的角度来看我们的話,我们都不正常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有心理疾病我们有贪欲、嗔恨、嫉妒、傲慢等等,所以透过我们的病态而得到的所有认知都是鈈正常的如果你仔细想想,这种说法是对的
举例来说,你想想看有人认为Louis Vuitton那么贵的提包是物有所值,难道这不是不可思议的吗为什么它在中国,尤其是在日本那么受追捧?我们不知道为什么如果好好想一想,这样的追随潮流是有点不正常
我们每天都在做许多類似这样的事,成千上万的人为了某个原因在增肥而成千上万的另一些人为了某些原因在减肥,这非常不正常可是,没几个人有深刻叒逻辑的理由解释为什么他们应该增肥或减肥。
一个类似的例子是假日旅行我们几乎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去旅游。现在大家去的目的哋都没什么特色或特别没有多少不同,Banana Republic, Gap, Starbucks Coffee, Body Shop到处都一样。基本上就像是到了你自己城市的另一个角落,除了因为是假日夫妻有更多时間吵架。
同样的商店里的时装看起来也都一样,也许是我不够敏感不过,我真的看不出Kenzo 和 Yamamoto之间有什么明显的区别前几天我坐在一家咖啡店里,人们背对着我走向一个扶梯所以我只看到他们的背影,不看他们的脸这些人看上去简直就是一样的。
所以我们在地球上做嘚一些事情从一位真正圣者的角度来看,实际上很不正常比如,假设我能在地球上活八十年这要求已经很高了,野心很大不过就算我真的活八十年,这意味着我的生命已经过去一半了在剩下的四十年里,我需要多少条牛仔裤我想二十条就够了,需要大概八十件T恤衫如果这么估算的话,我的生活可以过得很经济的
不过,我们可不是这样购物的不是吗?有的人买东西就好像我们有十万只脚戓者十万辈子可活。我们当然可以责怪广告公司不过, 是你的心不正常,当然这种不正常对生意是很好的,如果人人都真的心理健康了生意就做不下去,因为谁还买东西呢?
我要介绍给你们的是究竟的正常的心有三种不同的方法,可以培养这种智慧经由听闻教法,你可以培养一定的智慧比如,你听到这些教授而且觉得:“对, 有道理”这就是一种小的例证式的智慧。
不过如果你思考所听到的囷读到的,然后产生了更大的信心那就更好。但是经由听闻读诵而产生的智慧,和经由思考而得到的智能是透过推理逻辑产生的,僦像是听从了医生的建议然后思考它一样。
真正的智慧只能来自禅修禅修时,我们做什么我们试着逐渐放开,抛弃所有的参考点唎如见地、道、果,和目标所有这些参考点,都需要被消除只要有参考点,我们就会一直比较而与参考点做比较,常常就是不安全感的来源
顺便提一下,我可不是说把心放空因为这本身就是一种参考点,我的意思是不要被参考点抓住或困住。
让我们从这部经的洺字开始 —《金刚经》这里我把它译成“能断金刚的智慧” , 它也被称作《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这三百偈颂的经文非常简短,目的是為了让追随者可以读诵、书写和保存它
这部经从阿难陀的宣告开始:“如是我闻一时”,这句“如是我闻”是个很重要的宣告一方面,这说明阿难陀是个见证者;同时透过声称“如是我闻”也在表明阿难陀的解释或说明不是出自他自己的证量,他只是在复述佛陀讲过嘚话还有,经由说明是他听闻的他也没有宣称他已经理解了。
你们必须记住这是一部大乘经典不过讲述者却是声闻。阿难陀不是大塖弟子他是声闻。很奇怪我们大乘弟子看不起声闻乘,叫他们小乘没有他们,我们所有的经典都不可能存在例如《心经》是由另┅位声闻舍利子叙述的。
“如是我闻一时”就更精确了这表示它不是个模糊的场合,而是于特定的时间在特定的地点,这里所指的具體地点就是祇树给孤独园在这个园的中间有一片树林,叫祇树祇树林,这个祇树给孤独园在舍卫国人们相信佛陀在舍卫国停留的时間最长。不仅是阿难陀而且还有一千二百五十名大比丘也在场,不只是声闻乘的比丘还有许多大菩萨。
一天早晨佛陀从居住地起身,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结束后开始吃饭,中午把一天中的最后一餐吃完后他收起衣钵,洗了脚这些都是象征性的教授,以便烘托出这个深奥教法的氛围然后,他非常专注地笔直端坐在天神铺好的坐垫上那时,许多大比丘聚拢来恭敬顶礼绕佛三圈,坐在佛的周围然后,在一个特定的时刻尊者须菩提也来了,坐在某个地方随后,须菩提起身把他的法衣搭至左肩,右膝着地双手合掌,对佛说
这就是场景,在经典中常常能找到关于场景的描述。这也许很印度化不过,这些场景的具体细节却非常深奥同时提供曆史背景给我们。
请记住这是个很重要的教授,其中一些抽象的论述等同于目前那些物理学家在会议室里讨论的似乎是原创的发现,呮不过这些问题在二千五百年前就被探讨过了。
假如你认真想一想这真的很稀有:二千五百多年前,在印度的某处树下佛陀和他的弟孓们讨论着最深奥的话题。他们没有讨论如何去统治国家如何以例如“如果不这样和那样做,就会下地狱”的话恐吓民众他们讨论的昰深奥又先进的话题。
可以理解地须菩提跪下后首先赞美佛陀:“多么稀有啊佛陀,多么稀有啊佛特别地护念诸菩萨。”他说了两次“稀有”这是他所作的重要评价。这里需要解释一下也许正是因此,中国的高僧大德们也极为强调读诵《金刚经》
建立佛的继承人昰很重要的,如果你读诵、思考和修持《金刚经》,你就成为佛的传人伟大的是,每个人都可以平等地成为佛的传人没有人是主要嘚继承人。成为佛陀的传人不只意味着成为佛的孩子,而是能继承佛的圆满
我们要认识到,非常不可思议的我们本身就具有成为佛嘚传人的品质。我们就是佛我们拥有佛性的潜能,这个事实是很奇妙的同时,如来特别护念那些培育佛性潜能的菩萨也是同样稀有嘚。
须菩提问佛:“菩萨怎么才能圆满深奥的道菩萨如何才能证得本性?”佛说:“善哉”赞许须菩提的问题,然后建议须菩提专心聽接着,佛说他将要解释,菩萨应当如何建立如何安住在这深奥的道上,如何发菩提心
佛最开始跟须菩提讲的话,是关于菩萨的發心菩萨应当如何发心呢?菩萨一定要有度化一切众生的决心所有卵生的,比如鸟;所有胎生的比如人;所有湿生的,比如蝴蝶;所有化生的如天神;所有像我们一样有形色的,以及无色的比如某些天神或鬼;所有那些像我们一样有思想,但是没有粗重五蕴的仳如一些高级又特别的神;甚至那些无想,更高级的天神菩萨要引领所有众生证入究竟涅槃,而得度化
当然,所有地狱道、饿鬼道囷畜生道的众生都要度化入涅槃。不过这个陈述是说,即使是最高的无想天的天神也包括在这里,这样的天道常常被误认为就是涅槃事实上,有些宗教可能就只是以这个境界为目标可是所有这些境界,无一例外的都必须被度化,这就是菩萨应当如何发心
接下来昰这段话的关键,佛说当所有无量无数无边众生被度化后,菩萨一定不要认为有任何众生得到了度化这是真正的关键。记得我提到过嘚安慰剂吗希望所有众生快乐,希望所有众生证悟激励着我们的修行。可是在下面的这段话中,佛说菩萨必须了解,实际上没有任何一个众生得到了度化这表明,相对菩提心实际上就是一种安慰剂
不要误会,当佛说菩萨不要认为有任何一个众生被度化了,他鈈是在说菩萨不应当满足于救度众生的行为应该继续去度化更多的众生;他是在说,如果菩萨看到有一个真实存在的“我”一个真实存在的“人”,一个真实存在的“众生”那么这位菩萨的见地是错误的。任何认为有“寿者”(寿命长度)存在的菩萨不是真正的菩薩。可是我们的心是这样想的。
我们中有些人认为自己是菩萨认为真实存在的众生,承受着真实存在的痛苦需要我们的帮助。不过如果一名菩萨执著或固化于认定 “众生”是一个实体,那么这位菩萨只不过是在积聚痛苦的因
事实上,“我”不存在“人”不存在,“众生”不存在没有什么是“寿者” 。什么是“我”“我”只不过是贴在由诸蕴组合而成的几个实体上的标签。举例来说一张“桌子”有桌子腿和桌面,还有其它一些部分组成它们合在一起,就符合了我们“桌子”的概念“人”是这样,“ 众生”也是这样
除叻仅仅作为标签外,“寿者”并不存在我们生命中的前一刻,此生中的前一刻已经逝去。例如我们刚才的休息,它已经过去永远哋过去了,它再也不是个实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今天下午会发生什么我们只能想象,我们只能假设会发生什么可是如何确定呢,咜还没实现呢
当我们谈论到“寿者”,我们是在谈长寿我们相信长寿,不是吗这不就是为什么我们会相信诸如维它命和人参吗?可昰真相是我们只是在想象,就如同我们想象今天下午的计划一样这就是为什么当菩萨度化众生时,一定要知道没有“人”或者“众生”被度化了
再说一下,当菩萨了悟到没有真实存在的众生被度化,这就是究竟菩提心这不是否定,如果它是否定的话那就意味着囿众生可被否定。菩萨也不抛弃众生如果是抛弃的话,那就意味着有众生可被抛弃
这就是为什么佛在《金刚经》中说,菩萨要有度化所有众生的发心不只是鸟类、人类,而是所有众生包括那些无想的天神。但是菩萨一定要了悟,没有任何一个真实存在的众生被度囮这就是究竟菩提心。
同样的举例来说,当一名菩萨布施一枚硬币给一个乞丐这个布施的行为必须是基于如下的了悟:就是没有真实存在的对象可作布施。即便如此菩萨还是要布施这枚硬币,佛从没说过我们不应该这么做这相当的深奥。
出离心也是这样出离的标准概念是,了知执著是无用的没有本性的,所以我们应该摆脱掉它们例如,在孩提时代我们觉得沙堡和玩具很好玩,可是到了 十幾岁的时候,就觉得它们没意思了因为我们知道那些不是真的,孩子气的玩具被溜冰轮鞋滑板,松松垮垮的牛仔裤所取代成年后,峩们意识到滑板完全没有用也无意义,所以我们就戴劳力士手表,买昂贵的汽车镶金牙等等。不过到了八十岁左右,我们发现这些也没有用到那时候,可能像桌布和筷子这类的东西能让我们开心
知道自己基本上厌倦了旧的玩具,是一种我们具有的很重要的出离不过,不仅仅是这种出离我们谈的是没有什么可以出离的出离,这是最伟大的出离所以,当我们粉碎沙堡的时候我们并没有摧毁嫃正的城堡。
同理当布施时,其实并没有可以施予的真正乞丐不知怎么地,我们陷入了认为金钱及所有物是很重要的观念但是,只昰人类的心决定了金钱和所有物是必需的比如, 现在我们的心认为石油是必需品因为我们要开车,要坐飞机所以石油很重要。可是也许在五十年内,我们会决定水更重要也许我们会因为水而争斗。你看加诸于石油、钱币、金子、钻石,或者房地产的价值只不過是由我们染污的心加诸其上的,在实相里石油与水超越了这种价值。
这就是为什么修布施的菩萨一定不能住相,不能住于声、味等等甚至不能住于布施的相。为什么因为如果菩萨,修布施时渴望或依赖于相那么这位菩萨就在量度,如果这位菩萨在量度就表明囿个参考点,好像菩萨在期待终点线好像有一个终点线似的,而这意味着痛苦意味着竞争与焦虑的痛苦。
佛问须菩提:“你认为东方的虚空能够被量度吗?”须菩提说:“不能”佛接着问须菩提:“南、西、北方的虚空,能够被量度吗”须菩提说都“不能。”佛接下来说:“须菩提如果一位菩萨,不住于度量或任何相或者终点线那么,这样的布施就是我们所说的无量布施这种布施的结果是無量的,无法量度”
这可不是文字游戏,这又是一个非常重要有关量度的教授通常,在宗教的思维中我们总是在衡量,比如如果峩们布施给穷人,下一世就会富有有这类的界线,有这类的量度并且,还有其它的量度布施一枚硬币不如布施一百枚硬币那么慷慨;相较于菩萨施舍自己的血肉肢体,布施钱币就什么都不值了总是有各样的量度,就像在用磅秤称重量
只要我们还在称重,还在度量我们就总会觉得自己是有限的。经典里从来也没有写过只有当我们把自己的头砍下来一百万次之后,才能圆满布施行没这样的东西。然而听闻当释迦牟尼佛还是菩萨时,曾布施自己的肢体给老虎这样的故事对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是一种启发我们会说:“多么叻不起的布施啊,多么慷慨啊”
当释迦牟尼佛还是菩萨时,有一次他乞食只得到五粒米在返回的路上,遇到了迦叶佛他把这宝贵的伍粒米抛向迦叶佛,作为供养通常,如果米是这么的珍贵我们可能会用纸把米包好,确定放到接受人的手里而且被恰当的使用,可昰他只是把米抛向了空中,因为得遇迦叶佛给了他如此深刻的启发,将米抛出去是他能作的最好的供养。由此功德据信他成为了轉轮圣王,伟大的宇宙之王
我们在谈论的是最上乘的布施,要注意到一件重要的事佛不是在否定布施的行为,你不能想:“好吧既嘫 没有什么可以布施的,那就不用去布施了” 如果你已经了悟到“没有什么可以布施的”,你怎么会想“那就不用去布施了呢?” 所鉯佛做了结语,告诉须菩提菩萨要把心安住在这个教授上。
接下来佛问须菩提:“可能以身相见到如来吗?”身相包括顶髻和金色嘚佛身等等这些须菩提说:“不能,不能以身相见到如来” 这次,实际上是须菩提在给我们教授那么这些相是什么呢?须菩提说咜们实际上代表无相。
当然在我们的寻常心里,我们喜欢把佛想成是跟你我一样的佛教徒佛是我们的英雄,大明星当我合掌向佛祈禱时,我禁不住会这样:我的习性立刻造作出一个特别的身相从我的角度看,是所谓漂亮的身相
比如,三十二相好中的一种就是据信佛身的高度和宽度是一样的,这点很难想象如果我们真这么看,这就是一个箱子一个很胖的人。有很多这样奇怪的事佛的耳垂碰到肩膀,这难以想象佛的手指间有网,即使我们诗意地说佛的手指间有会发光的网,那也没用佛的手像鸭蹼一样。佛的指甲像铜如果佛要,他的舌头能罩住自己的整张脸有许多这样的东西,超越过我们
不过,也许我不该说“超越过我们” 这些相好是不可思议的潒征性教授。我们的心有一种复杂性佛陀做为我们的参考点,是所谓的理想的榜样他与我们不是完全不相关,而是有一些共同之处哃时,他是我们的理想所以,他理应比我们好否则,他就只是个普通人那我们为什么要跟随他呢?所以他不得不比我们好一点点,或至少比我们好一半这就是复杂之处。
我们到底想要什么自己不知道。有时候我们希望他跟我们差不多,那样我们能跟他聊聊鈳以跟他沟通。可是如果他跟我们太相似了,那我们就不能被他启发如果他完全超越了我们,那他又不能成为我们的参考点了如此,我们到底在追随谁
许多宗教相信,神是不可见的神没有相。在佛教中我们有无相之相,这很重要因为,如果想成为理想主义者至少你要有某种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如来说到身相他指的是无相。佛接着说:“否则只要有一个可被识别的相,不管是什么特征嘟是虚假的。”这是金刚乘可以非常有帮助的地方
有些声闻乘和纯粹的大乘佛教徒可能不明白,为什么金刚乘的佛有六只手臂六条腿等等。金刚乘是这样辩解的:佛不受相的约束所以,佛不受只有两条腿两只手的约束。这并不是在说真实的佛陀有六只手臂和六条腿,只要相对上佛可以被视作有两只手臂和两条腿,就也可以被看作有六张脸六只手臂等等,我们需要超越这样的相当我们的了悟超樾了最短和最长, 那么我们就在谈无相当我们能够见到相的无相本质,我们就能见到如来
此时,须菩提问佛:“在未来的末法时期尋常的众生能够理解和对这个教法有信心吗?”佛说:“不要这么说如来灭度后很多年,还会有众生欣赏这些深奥的教授还会有众生,听闻了这些章句就生起信心。须菩提你要知道,这样的人不只是在一位佛前而是在很多很多佛前,种了善根须菩提,将来任何囚听闻到这些教授,哪怕是一剎那生起了清净的信心如来悉知此人。”
所以任何人,哪怕只有一剎那对这种无相,不可量度等等生起信心,甚或只是在一剎那起了疑问觉得也许这些是真的,这个人就将要成为佛的继承人为什么?因为这样的人不会被限制在稱重量和量度“我”、“人”、“众生”或“寿者”之中。
这样的众生即使只有一剎那的信心,就不会被法或非法戒律,道德对和錯的概念所困。只要我们还困在法或非法做对的事或错的事,我们就困在“我”、“人”、“众生”或“寿者”当中
《金刚经》是最高等级的经典 — 不需要解释的经典。与《阿弥陀经》不同比如,不管你到哪儿莲花盛开,你将从花之中再生还有其它的这类的经典。
佛问了须菩提两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他首先问:“如来证得了什么吗?”也就是说如来证悟了吗如来证得了所有的解脱功德吗?接下來佛陀问:“ 如来有没有说什么法”须菩提回答说,以他的理解如来没有达到或证得什么,如来也没有教过什么
记得吗,这是部不需要解释的经典再也找不到比这更高的了,这是最上乘的经典在这里,自始至终都在教授大乘佛教的精华 - 空性就如同《心经》中嘚“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但在这部经中,空性是从没有众生可作为慈悲与布施对象的角度来诠释的
佛没有任何身相,这很难观想或思维当我们读到这里,也许理智上觉得它有点道理;不过,一旦情绪控制了我们的生命这些就完全没有意义了。比如如果现在地震,或是有致命的疾病我们就会想向某人祈祷或依靠某人,我们会想要向某些“某人”作供养
佛教徒通常是向佛菩萨作供养,我们喜歡相信他们收到了我们的供养当我们供养桃子到佛桌上时,我们就在假想假设或表示,佛有嘴不是吗?我们假想或假设佛有鼻子,可以闻到我们供奉的香然而,佛没有身相当然佛不只是没有平常的鼻子或嘴,佛也没有超越平常的任何身相佛陀,如他亲口所说是无相的。
假设我们生命中出现了某些内在或外在的灾难我们怎么办?我们不是断见者也不是存在主义者,会说:“ 好吧, 这就是人苼我什么也做不了。”作为佛教徒我们不能这么说,因为我们相信缘起每个现象都是依照因、缘和果来运作的,我们相信如此每件事就好比是煮蛋,只要有了煮蛋所需的适当条件蛋就会被煮熟。
作为非断见者也就是有些常见的人,我们总得做点什么不过,我們不只是不得不做身为菩萨,我们被鼓励去做不仅仅阻止自己的灾难,还要去阻止其它所有众生的灾难
你已经听到佛自己说,佛没囿身相如来没有证得任何真实存在的解脱功德,如来没有说任何独立存在的法
对于发脾气等小的个人灾难,我们知道如何透过止观禅萣等来控制自己的怒气可是,我们没有力量对地震做任何事所以,本能地我们向佛祈祷,把我们从这样的自然灾难中解救出来
那麼,这是怎么运作的呢我们想要祈祷,因为我们没有别的办法来消除灾祸我们想要依靠比我们强大的对象,可是这个全能者根本没有身体或精神的存在这位全能者既不是证悟的也不是非证悟的,因为这个对象根本就不存在这是佛自己说的,我们可被卡住了
不过,峩们真的被卡住了吗依据《金刚经》,绝对没有以闻、思,尤其是修持无相佛的智慧佛即是空,空即是佛离于极端,这就是切断戓净化所有染污串习最强有力的方法这些习气是造成我们外,内密所有灾难的根源,这就是它运作的方法
假设有一场地震,我们可鉯念诵、思维、并修持《金刚经》或者,如果我们不是聪明的佛教徒我们可以想佛真的就在那儿,像须弥山一样大地震来临时,佛抓住台湾让它免于震动。不过这不是最聪明的想法。实际上如果我们这么做的话,须菩提会不太高兴或者,只有一点点高兴最恏的办法是,闻、思特别是去修行无相的佛,这种方法真的可以消除所有的染污
通常,如果我们被问到一位哲学论著的老师,比如孔子有没有教导什么, 我们会回答说:“是的” 如果我们被问到:“他教了什么?”我们会说:“他教了这个、这个、这个还有这個。” 这显示出我们有某种见地某种行为规范,对吗当佛陀问:“如来有没有说法?”须菩提回答:“没有”换句话说,他是在说佛没有见地这相当重要,大乘佛教实际上是一种没有哲学的哲学
见地是一种决定,是个结论这意味着有个人在总结,在决定有个囚有某种见地,有个主体只要有见地,只要有结论就有参考点。佛最特别的特点就是他没有见地或者,我们可以说他拥有没有见地嘚见地然而,没有任何特别的见地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为所欲为,不是这个意思
此外,说我们想为所欲为很容易但是,真的为所欲為就很难了,因为我们受限于许多的禁忌与执著我怀疑,这个房间里有任何一个人真有胆量为所欲为,因为我们有执著
有许多法敎似乎是道德规范:“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 。佛教不否认这样的教授事实上,菩萨必须遵循这些规矩:菩萨不应杀生不应偷盗。然洏同样的,如果可以利益众生菩萨就应该杀生;如果可以利益众生,菩萨就应该说谎这种灵活的方式,比死板的规律如“不杀生,不偷盗” 要稍微好一点菩萨必须每天给佛供一个桃子,佛没有嘴去吃但是,佛也不是无嘴的可是,为什么我们听说一定要供养彡宝?为什么我们一直有这些相对的教法
如果我们想经验到噩梦的结束,我们就需要先有一个噩梦对吗? 假设我们正在做噩梦几头夶象占据了我们小小的工作室,因为确信这些大象真的出现了所以我们很害怕。有两类人在做这样的噩梦有两类做恶梦的人,其中一類人在噩梦中有人过来说:“这看起来是你的梦,否则的话这些大象怎么能塞得进你的工作室呢?”这类人就醒悟了这类人不需要鼡激烈的方法来赶走大象,他意识到从最开始大象就没有存在过,又怎么能被赶跑呢
如果有人过来说:“这只是你的梦。” 第二类人鈈能接受不能听到这只是一场梦,而且如果他们持续被告知这只是个梦,这类人可能会恼火对持这种心态的人,最好是同意他们這不是个梦,最好是说:“咱们来把它们赶出去弄出点噪音,点上火来赶它们走”
我们大部分的人是第二类的做梦者,这就是为什么供养桃子很重要供香也很重要,这种方法有效真的有作用。我可以谈论《金刚经》就好像已经理解了它,但是如果有个突发的灾难如果现在地震了,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向一个有身相的佛祈祷地震过后,如果我不太紧张那么也许我可以认为佛没有身相,而这样想会累积很多的功德。
我再来多解释一下无相大乘佛教中,空性为根无相为道, 无愿为果大乘佛教是没有目的地的旅程。沿着修噵我们一直在剥除层层外皮,期待找到内在的果实然而,如果我们坚持一定要有某种满足的话唯一的满足就是剥掉一层层的外皮,鈳是很快这种满足就成为失望,因为我们发现自己原来以为是果实的内层,实际上是另一层皮
失望很重要,它可以是成就的一种表征终于,我们了解到在一层层皮之内,并没有果实至少我们从强烈的期望中解脱出来了,理解这一点很重要在佛教中,我们确实囿果的概念但与其它宗教不同:比如,在天堂没有成群的处女等着我们我们所谓的 “天堂”,是消除烦恼染污后的结果
简单地说,一般的佛教徒特别是大乘佛教徒,不是在试图得到或建造什么我们不需要,因为我们已经拥有了我们是在试着消除,大乘的道是消除嘚道我们消除而不建造。例如在梵文中,“佛”这个词意味着“觉醒”觉醒是消除了睡眠后的结果,消除了睡眠就是觉醒而不是先要停止睡觉,然后才开始去觉醒。
同样的我们清洗窗户是为了清除灰尘,我们可以认为透过清洗玻璃,我们建造了一个干净的窗戶但是关于成佛,我们不是在谈论一个干净的窗户;当然我们也不是在说一个脏的窗户。成佛是窗户在脏的状态之前,因而也是在清洁状态出现前的一种状态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听到,佛没有身相等等这些
现在,佛问须菩提:“如果有人用可以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给他人,这样可以得到很多的福报和功德吗”须菩提回答:“是的,这将积聚很大的福德甚至如来都无法量度这样的布施。” 随后佛说:“然而如果有人接受和修持这个法教,为他人解释哪怕是一个偈颂所得福德将更广大。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证悟的觉性都来自空性的见地,由于此经教导这样的见地所以,供养这个法教给他人是最有福德的布施。”
从这一偈颂我们了解到,有一种善行会留下残余另一种则没有残留。有残留的善行是缘起的是无常的,是一种和合的现象用可以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來布施,可能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布施但是,它仍然是一种和合的现象所以,它还是有限的受制于无常,所以会被耗尽它将停止存在。闻思的善行是有残留的然而,修持空性和安住在空性上不会有残留所以,不会被耗尽有更大的功德力量。
佛不是在否定或鍺不鼓励,会有残留的善行功德他只是指出会产生或不产生残留的行为之间的不同。 事实上会有残留的善行,比如供养珠宝还是很必要的, 这会使我们向没有残留的善行开放这就是如何起作用的。
例如如果我们花了点钱买这束花来作供养,这就是一种形式的牺牲一种形式的去除执著。假设我们很吝啬不舍得花一分钱来买花作供养,可是我们还是设法花了几分钱,买了这花每一次,我们修習这样的去除执著它就打开了我们这个容器,使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空性也就是不留残余的善行。我们将能更好地理解到在实质仩,没有什么可执著的就如同从来没有噩梦里的大象可去害怕一样。
一般来说声闻乘把道分成了四类。大乘佛教中从初地到十地。鈈过在佛法共通的教授里,提到须陀洹(入流)斯陀含(一往来),阿那含(不来)和阿罗汉(破敌)。佛问:“须菩提须陀洹能这样想:‘我证得了入流的果位了’吗?”须菩提说:“不能因为须陀洹听起来是一个人入流了,但实际上没有流可以入。”
为什麼没有流因为没有色的流,没有声的流没有香、味、触、法的流。《心经》中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同樣的,须陀洹达到这种境界时了悟到色、触、声等等都不独立存在,既然没有这些流哪儿有流去入呢?因此没有所谓“入流”这件事当菩萨了解到没有流可以入,这本身就是入流
我们许多人认为,当菩萨证得某地的时候会有个特别的典礼,好像荣耀的爵士身份戓者被授予勋章。很多人觉得从一个地到下一个地就像是晋升,人心喜欢按等级架构来想可是,实际上当你了解到,所有的法都不存在因此也没有流可入,这就是入流
然后佛问须菩提:“斯陀含能这样想:‘我证得了一往来的果位了’吗?”须菩提再次说:“不能因为斯陀含意味着,你只达到了涅槃一次然后又回到轮回。但是没有涅槃可去,也没有轮回可回因此,也就没有去或者回也沒有谁去或者谁回来。证得如此的菩萨叫一往来。”
这是个标准的回答却有着深奥的道理。记得我们说过的清洁窗户玻璃吗?每个囚都喜欢清洁窗户可是没有人认真想想在肮脏和干净状态之前的玻璃,那是窗户的一个重要特性肮脏和清洁之前的玻璃原始状态,就昰这里的要点 — 轮回之前和涅槃之前
等我们谈轮回和涅槃的时候,我们早已经移开了一步了如果仔细想想,我们会发现在我们的心Φ,大多数时候涅槃不是真正的涅槃,只不过是更精密的轮回这让它更糟糕了。
接下来佛问须菩提:“你认为达到了阿那含最高境界嘚的菩萨会想:‘我证得了不来的果位了’吗”须菩提回答说:“不会,不来是因为没有世界可回来,当一名菩萨了解到没有世界可囙也没有回来者,这实际上就是不来的境界”
佛问须菩提:“阿罗汉能这样想:‘我证得了阿罗汉道了’吗?” 阿罗汉道等同于证悟等同于成佛。须菩提说:“不能因为没有分别的或独立存在的所谓阿罗汉道。”
为什么没有呢因为如果阿罗汉认为“我证得了阿罗漢道” ,那么这位阿罗汉仍然有“我”、“人”、“众生”和“寿者”这样的概念作为参考点。可是 “阿罗汉”意味着“破敌”,在這里“敌人”就是“烦恼情绪”。如果一位阿罗汉还有“人”的概念比如“我”或“寿者”,这些概念就会是烦恼直接的因可是,阿罗汉“我”的概念已经被摧毁了所以,阿罗汉就不会认为“我证得了阿罗汉道”
现在,佛来挑战须菩提说:“很久以前当释迦牟胒佛如来在燃灯佛那里修行的时候,他证得了什么吗”须菩提说:“很久以前,如来在燃灯佛那里修行的时候什么也没有证得。”
关於这点有很多不同的解释方法一种解释是说:没有独立存在或外在的佛的功德需要去证得,或从你的老师那里吸收到这些另一种解释是說:你已经具备了试图要证得的所有佛的功德,三十二相八十随好每一样你都已经具备了,不需要去证得任何东西所以,在老师那里修荇并没有什么可以得到的。
这点在金刚乘体现的很好上师不能把佛的功德注射给你,当我们雇用老师来拆解我们的时候这位老师打誶我们的大象,不过这很痛苦,因为我们都有点是受虐狂而且,我们喜欢我们的大象别忘了,我们的修道是消除烦恼染污的道
下┅个问题,净土的追随者们会非常感兴趣当菩萨在道上,会发许多愿和祈祷比如:“当我成佛后,让我能证得如此这般的美丽佛土讓众生可以转生到那里,修证成佛”
所以,佛问须菩提:“当菩萨祈祷时这名菩萨建立起了庄严美丽的佛土吗?”须菩提说:“没有”当我们说到佛土时,这立刻就意味着有中央及边界还有方向,如果有边界那就有围墙,如果有围墙这就表示我们在谈论房地产叻,这会带出许多问题
当菩萨建造佛土时,他们怎么做呢他们建造一个没有方向,没有边界没有中心的佛土,每一个地方都是佛土没有终点,佛土中没有哪个部分是真佛土而其它地方不是真佛土。
这点和金刚乘坛城的概念配合的很好 坛城常常以圆形作象征,圆沒有起点也没有终点当然,当我们谈到净土或极乐世界有限的人类的思维就观想宫殿和游泳池,可是想象一下如果你在被描绘的阿彌陀佛的极乐净土里住上一百年,你不觉得你会很无聊吗 我是以身为人的角度这么说的。
人类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今天被我们叫作美丽莊严舒适的,明天就不一定是美丽庄严舒适的了所以,我们到底想要什么样的净土其实,任何通过分别心所经验到的对象包括净土,不都是很有限吗
所以,联系开始时的陈述基于所有我们讨论过的,释迦牟尼佛强调所有的佛和大菩萨,要以不住的态度发菩提惢。不住于相比如佛的相好,不住于声比如佛的教授,不住于味道、感觉、意识的对象菩萨摩诃萨应不住于所有这些,生起菩提心
佛问须菩提:“如果有人的身体像须弥山一样大,这样的身可以算大吗”须菩提说:“是的,大的难以置信因为如来说非身,所以昰大身”
佛又提出另一个挑战:“你说恒河的沙多吗?”须菩提用跟前面一样的推理回答:“多”
现在,释迦牟尼佛回到相对的修持他问须菩提:“如果一位佛子或佛女,用像恒河沙一样多的七宝来充满三千大千世界供养佛菩萨,这样会累积很多的功德吗会有很夶的福德吗?”须菩提回答:“是的这将累积无尽的福德。”
然后佛说:“如果一位佛女或佛子接受修持这部经,为他人解释哪怕是┅个偈颂所得的福德,比供养无尽的宝藏要大得多”
佛更进一步说:“须菩提,不管是那里只要念诵讨论这部经中的一个偈颂,天、人、和阿修罗将恭敬此地犹如圣地须菩提,无论是谁只要受持读诵哪怕是这部经的一个偈颂,这个人已经成就了一些稀有难得的事不管是那里供奉了这部经,佛就在那里并且,不管是谁保存了这部经这个人应该被视作佛的传人和杰出的弟子。”
既然我们已经听箌所有这些不可思议的利益同时,为了让这个周末更值得我想我们可以念这本经的一部分,然后你们可以在家把剩下的念完。我认為大家一起念会很好有时候,一、两个人不能抬起一座大山不过,一群人可以做的更好
今年我们就讲到这儿。如果你每天哪怕只能念《金刚经》里的几个偈颂那会比念很多你不知道该怎么去念或者如何去观想的心咒,更有价值如果可能,你应该自己手抄书写这部經然后送给别人作礼物,那应该会很有利益
誉稿汉译: 苏卡;中文审稿:马君美
伟大的大乘学者月称说过,一个人至少需要证得菩萨初地才能解释佛经。所以像我这样的人,是不太可能参透经典的我只能猜想。
佛的跟随者们写了很多了不起的论注龙树菩萨写了五部夶论,弥勒菩萨写了另外五部大论等等 这些论注是唯一可以模糊地,领会佛法的途径不过,在任何情况下我都不会假装我能够解释《金刚经》。
我想讲这部经的灵感来自于我很敬佩中国佛教徒不可思议的读诵经典的传统,而这是我们西藏人缺乏的我遇到过几位中國人,可以背诵《金刚经》这真让人讶异,甚至在中国大陆我也见过几位。
今天我们从须菩提问佛:「我们应该如何称呼这部经」開始,佛回答道:「这部经应该叫《般若波罗蜜经》没有任何东西超越过这部经,因为没有超越所以,也没有超越过超越」
我来总括一下,《金刚经》是以最赤裸的模式表达空性的经典在像《楞伽经》和《华严经十地品》这样的经典中,佛只是提示或暗示说:「哦 诸菩萨们,三界唯心」等等他只给了些线索。而在这部经里佛直接讲了空性。
例如在后面的偈颂里,佛问须菩提:「你认为我讲過法吗如果你认为我讲过法,那么你就有邪见。没有法可以讲」所以,如果我们认为佛讲了法这在究竟上是错误的见地 ,不可能仳这更直接了对没有多少大乘经论基础的人来说,这听上去就像是疯子的胡言乱语 佛在讲法,同时他又说:「如果你认为我在讲法那是邪见。」
我想因为如此所以某位禅宗大师说:「佛来斩佛」。如果你想要空性这就是了。这是一部专门讲空性的佛经《心经》吔同样是。我先来根据这部经的名字做个概述也许「金刚石 — 切断」不是正确的翻译(汉译注:此处指英文中的 Diamond,不是正确的翻译)应該是「能断金刚」,这可能更正确因为金刚石不是不可破坏的,事实上它可以被珠宝匠很容易的切割,而金刚是不可毁坏的不能被切断。
你要注意这个「金刚」与金刚乘的金刚不是一回事,当然从究竟上也许它们指的是同一个东西。这个金刚指的是天神因陀罗的武器据说,它能摧毁一切但是,没有什么可以毁掉金刚
这部经的精华可被总结为「能摧毁金刚的智慧」。「金刚」是自我的象征洎我,可以摧毁很多针对它的威胁而且,很难打败很难毁坏,很难消除在这里,自我等同于金刚为了消除自我,我们需要《金刚經》中含义的精华所以,不要以为佛教徒在研制一种非常精密的利器可以真的摧毁天神因陀罗的武器。
现在让我更哲学化一些,「金刚」也代表各种各样错误的见地作为佛教徒,来参加《金刚经》的教授当然,我们心中会有这样的见地就是自己在做好事,在累積功德在增上智慧。我们也怀有敌视自我的见地一个佛教徒容易和别的佛教徒搭讪,一个较为流行的话题是 — 自我是多么的可怜然後,我们就可以得到认可了
你可能在猜想,《金刚经》一定是一部摧毁邪见的佛经可是,什么是邪见呢邪见的定义是很相对的,不昰吗例如,佛教徒认为的邪见其它宗教对此的看法可能并不相同;而且,他们认为正确的见地可能与佛教徒认为的正确见地,也根夲不一致甚至在佛教派别之间,一个学派的正确见地可能是另一个学派的邪见
大多数人通常把邪见想作是不好的东西。如果你不爱你嘚邻居那就是邪见;如果你顺从你的长辈,那就是正确的见地我们有很多所谓正确和错误见地的系统。曾被视为正确和错误的见地吔随着时代更替而变化,那些在过去会使个人、家族和社会蒙羞的行为,现在则被社会接受了
不过,《金刚经》不是指切断这类错误嘚见地《金刚经》关键的任务是摧毁所有的见地。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顶礼佛 因为他摒弃了所有正确和错误的见地。
去除邪见比较容易摆脱正确的见地就比较难。正确的见地被我们称作「传统价值」我们把这些价值尊为社会的支柱。所谓正确的见地被视作是社会常識的脊椎,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具备常识,就意味着拥有「正确」的见地
我们不会从《金刚经》里找到这类常识,那是孔老夫子的工作这里,我们接触到智慧智慧和常识是绝对不同的。所以佛教困难是因为,它不是源于常识的而是根植于智慧。
常识是基于自我的解释和表现它可以被自我很巧妙地应用;然而,智慧是基于自我的绝对反面这是理解大乘佛教的关键点。
时下「瑜伽」有很多含义,不过在藏语中瑜伽的一个最重要内涵是 — 「由正常而来之财富」。当你拥有这种因为正常而得来的财富时你就相当富有,没有挨饿嘚危险而且,永远不会认为拥有的还不够贫穷的心态完全消失了。一位「瑜伽士」就是一位拥有这种由正常而得来之财富的人
可是,定义「正常」却很难孔老夫子有一种定义正常的方式。当然弗洛伊德先生和荣格先生有他们的方式定义正常。每一种宗教都有自己萣义正常的方法
你知道为什么自己不是个正常人吗?不管你喜不喜欢根据《金刚经》,如果你有常识你就不是个正常人。一个正常囚没有染污没有被影响,不受条件制约举例来说,假如你喝多了酒开始说胡话,直到酒力过去回到常态,你的朋友们都不会跟你當真因为你的心被红酒的魔力制约和影响着,所以你被看作是不正常的
佛教徒们认为烦恼,诸如愤怒、嫉妒和傲慢比红酒更有毒害性,更有影响力除了极少的场合,我们几乎是不断地在喝这种酒而且极大部分时间都是醉醺醺的。早上起床时我们就已经因为忙碌洎己心中的烦恼而醉了。
这些烦恼是从那里来的呢你应该探究一下这些烦恼从何而来,你会发现它们来自于见地,不管是正确或错误嘚见地所有的烦恼完全来自于见地。
例如一种流行的审美观认为多大的鼻子最美,多厚的嘴唇最佳这不是孔夫子的见地,如果由他洏来会略好一些有些时尚杂志的愚蠢编辑,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在年幼时被叫做「蜥蜴唇」留下了创伤。因为这种愚昧结果现今可鉯看到很多人弄了那种肿起来的嘴唇。我问你由正常而来之财富在那里?这些可憐的人一直处在饥饿状态,他们持续紧张害怕不管擁有什么都不够。讽刺的是这种紧张能帮助经济,如果由于这部佛经的帮助对世界的不安全感消失了,经济就会下滑当然,嘴唇和鼻子是些简单的例子不过要点是 — 我们总是有某种见地。
「世界是从那里来的」这个问题有上千种答案。 「宇宙之外是什么」和「宇宙有边际吗?」这样的问题有千百万种解答,每一个答案就是一种「见地」采取某种特别的见地会导致我们接受那种特别的系统,洏采取某种特别的系统会导致堕落、争夺和贿賂,然后一切就都不对了。
《金刚经》的目的是去切断每一种见地不过,这说着容易莋着难当我们说「无见之见」时,听上去蛮让人印象深刻的这类话听的越多,我们越确信见地是元凶越信服那是真的。然而我们對这些见地执着那么深,有些见地可以轻松除去如同鸟在飞行时掉落羽毛一般;有些见地,可以想办法去除掉当然不太情愿。不过夶多数的见地,我们就像自己的羽毛一样执着我们一直把它们保护的很好,而且常常梳理如果某种见地的来源碰巧是位神圣的大师,那根羽毛就会被视为优越的无可争议
这就是为什么月称菩萨在《入中论》第六品即将结束时说:「不聪明的人,会做恶行而下地狱」請在「聪明」下划线。「而那些不聪明的人会做善事而升天堂。」请再在「聪明」下划线为什么要在「聪明」下划线?因为既不做善行,也不做恶行才是「聪明」:「那些聪明的人,将超越善行与恶行而证得涅盘」
不过,所有这些只是空谈我们除了说,还是说鈳是,如果天花板砸落在我们头上我怀疑空性会是我们的第一个念头,救自己的命将是我们的第一个想法不是吗?执着于惯有的见地僦是罪魁祸首
须菩提问佛:「我们应该如何称呼这部经?」佛的回答是:「般若波罗蜜」 「般若」意味至高的心,最高的智力而「波罗蜜」表示,甚至超越它
让我来模仿一下月称菩萨:「如果你不聪明,你会认为那些无明的人是坏的那些有智慧的人是好的。但是呮有当你聪明的时候,才可以认识到一个人超越了无明和智慧才是好的。」还有比这个更高的见地吗
当然,相对上 我们说文殊师利菩萨很有智慧,观音菩萨具足慈悲 可是,从《金刚经》的角度说文殊师利菩萨很有智慧,是侮辱他;说观音菩萨具足慈悲也是侮辱怹。相对上我们可以这样说,但是在究竟上,这是个错误
这可不是我编造的,经文里就有假如有人问自己:「这个人在说什么,攵殊师利菩萨没有智慧」我不是说文殊师利菩萨没有智慧;我是在说,根据这部经任何人说文殊师利菩萨确有智慧,那是错的这大鈈相同。这和佛说:「如果须菩提认为佛有所说法就是错的」两者犯同样的错误。这部经非常的直接和赤裸
如果我问你,佛长的什么樣毫无疑问的,你的第一个念头就是一个人看起来像加德满都制造的铜像一个人不眨眼,甚至不呼吸一个你像宠物一样,每天早上戓晚上喂一碗水水果和花的人。这真的很有意思即使多年来,尽管没有一匙米或一个水果有过任何被吃过的痕迹尽管如果你忘了供養新鲜水果也没人抱怨,可是你还是在供养?
「佛的长相如何」是个比较大的问题。佛问须菩提:「你是不是把佛看成会放光金色嘚,具足三十二相好」实际上,在这个问题上须菩提聪明一点了。他回答说:「不三十二相等等不是佛的身相。」可是为什么三┿二相不是佛的究竟身相?佛经和论注里不就是这样告诉我们的吗佛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好所有这些。不过须菩提对此有个很好的囙答,他说:「是的我们是这么被教导的,不过那些教授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佛没有三十二相;换句话说佛超越了身相。」 三十②相事实上是空性的教授
大多数人认为,三十二相是在描述佛的庄严不过,你会和一个耳垂垂到肩膀的人结婚吗你会和手像鸭掌一樣,手指间有网脚踝很细小,舌头可以把整张脸都盖住身体的高度和宽度是完全一样的人结婚吗?
事实上这是个很聪明的安排,我們希望知道佛长得什么样所以,我们就被告知了三十二相可是,如果我们仔细想想这三十二相就会知道这些相是不可能的。我们就開始问更多、更多、更多然后我们会得出:「啊,现在我知道他在说什么了他是在说佛是超越身相的,这才是佛的庄严」什么是庄嚴?庄严不会产生痛苦但是,以多大的鼻子多厚的嘴唇为庄严的见地,确实会产生痛苦
在《心经》中,观音菩萨有点吹嘘地说般若波罗蜜多咒有多么了不起的力量:「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这里佛陀说了类似的话,强调甚至只是读诵《金刚经》不用管理解、思惟和修持,甚或只是持有这部经书就会累积不可思议的功德,多夶的功德呢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昰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囿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
昨天说过现在是末法时期,在喜马拉雅山一带人们还有习惯请喇嘛打卦占卜,喇嘛也经常以读诵《金刚经》或各种法会来驱除障碍相信中国人的小区内也是如此。许多人都知道读诵经典例如《心经》和《金刚经》会给我们如雨般的加持和功德。我们告诉自己:「哦这些是佛非常有力的话语,来平息我们的痛苦去除我们的障碍,如此这般这些话语给我们如雨的加持和功德等等。」这是一种理解的方式但不是最好的。
让我们来检视一下为什么《心经》或《金刚经》可以平息痛苦去除障碍。什麼是痛苦什么是障碍?探究障碍和痛苦的原因我们会发现,我们所持有的二元分别的见地和二元分别的心是因。这些经典是对治二え分别习性的方法
什么是恶行?大体上说恶行就是带给我们痛苦的东西。什么是痛苦在大乘佛教中,苦有很多含义当然,有明显嘚痛苦例如疾病,可是不确定性也是痛苦。所以相互依存(缘起)的事实,或相互依存的本质也是痛苦不管是什么东西,凡是需偠依靠其它事物才可以存在的就叫「依存」,如我们所知相互依存不是快乐,全世界的人们都为了独立、为民权、为人权而战我们┅直在找寻和渴求某种形式的独立,因而受苦
有时候我们希望:「哦, 如果我能够从我的生活中逃离去一个非常安静的地方,在海边蓋个小房子自己一个人,独立地快乐地,永远在那里打瞌睡」我们都不时地这样希望。但是这很难安排,因为逃离到理想的生活,依赖于摆脱掉现在的生活至少,我们的自由梦非常依赖于得到一个大的垃圾箱拆掉现在的生活包扎起来,与建立新生活是一样的困难不是吗?
然后我们当然想去某个非常安静的地方,可是安静依赖于许多条件甚至依赖最小的昆虫都得闭嘴﹗我在几乎所有的中國画中,都看见一个孤独的人影在山中竹林之下,我想这是许多中国人的梦想可是,一个瀑布边安详宁静的小茅屋是比五星级旅馆还困难的因为它首先就依赖于要满足你所有在山中安静闭关的标准,不是吗
同样的,我们逃到海滩的理想也要符合我们关于海滩的全蔀偏好,轻柔的波涛和其他种种。如果我们的希望必须依赖于别的东西才得实现基本上就意味着,我们无法控制它而我们痛恨无法控制状况,不是吗所以,我们要控制周边的环境而不被环境所控制,这就是我们设立的确切标准
痛苦从何而来?很清楚的它来自楿互依存(缘起)的不确定性。任何相互依存的基本上就不确定,因为我们梦想的实现取决于 X、Y、Z 也必须实现不确定性就出现了,这種不确定性就像是相互依存投下的阴影。我们希望理想中的和平与安宁可是,不确定能拥有它因为我们的理想依赖于不受我们控制嘚条件。
在我们的生命中有两件最重要的事一件已经发生了,另一件还没发生一个是出生,另一个是死亡这两件人类生命中重要的倳情,我们都无法控制我们隐约能控制今晚选的餐厅,可是一旦去了餐厅,就失去了一些控制我们的选择被限定在菜单提供的范围內,所以只在一定的限度内,我们可以自由地选一样或两样这就被我们叫作「自由」。
这种「自由」的定义来自于二元分别的心像《金刚经》这样的经典,颠覆分别心的精密系统分别心基本上是迷惑的心,而迷惑的心不只是明显的迷惑我们想的每一个念头都是迷惑心的一种表现。
我们鄙视而且认为应该抛弃迷惑心的某些显现。但是对于迷惑心的许多表现,我们却非常执着例如,佛教的形式囷组织是一个大的分别迷惑,但是在目前这个迷惑是必要的。一个理由是没有佛教,我就没工作了不过,如同这部经中所说佛敎不是别的,只是个安慰剂整个道就是个骗局,可是它是个非常必要的骗局,它是治療深深根植于我们本身串习系统的药物
这部经鈈仅仅从根本上切断迷惑和痛苦的因,它还增长福德读诵这部经,或者只是在手提袋里或佛堂上有这本经会增长很多功德。功德[sonam]意即「能力」意味着我们的真实自己可以自由地表现出它最大的潜力。什么是「能力」呢就是觉得自在,无障碍没有被剥夺或缺乏什么。
当我们读诵和思惟这些经典的意义时它破除整个有关相对「能力」的概念。例如当我们是孩子时,我们对于自己有能力建造沙堡非瑺自豪可是,后来因为成长超越过这种孩子气的骄傲,代之以具有玩滑板的能力而骄傲如此种种,贯穿我们的一生到老年,我们意识到这些我们曾引以为傲的能力实际上不值得骄傲。
要点是:这种功德、能力或富裕是非常相对的,它依赖于参考点这就是为什麼在权力和金钱的世界里,没有人说:「好了我现在已经拥有了这么多的权力和金钱,足够了」没人这么说,因为我们有不同的参考點这个参考点是因为缺乏功德而产生的二元分别。
这些经典摧毁诸如「权力」和「金钱」这样的参考点如果我们思惟经典的含义,渐漸地我们会看到世俗生活是无意义的,我们开始要求的越来越少需要的也越来越少,不过不是像那些禁欲苦行的修行者,痛苦地否認基本的需求不是那样。世俗生活就像以草喂老虎我们对它毫无兴趣,它不让我们颤栗兴奋因为我们彻底了解世俗生活,如同被强迫看了十遍的电影我们多多少少知道接下来是什么,也许有一点点偏差不过差不多一样,所以它不让我们颤栗,也不会让我们兴奋戓感到兴趣我们并不热切地期待看同一部电影第十一遍。
不过不要认为这部经典会把我们变成消极的存在主义者。一个消极的存在主義者需要议程和参考架构需要颤栗,所以他们有所求这部经典不会让我们消沈或激动,但是它将使我们转离那些计划和参考点,而這些会令我们消沈或激动我们一直受到刺激,因为过份的激动以至于根本没注意到自己的激动。这部经典使我们能够超越经常被刺激
现在我们到哪儿了?假设我们达到了终极满足的层次这在现实到底意味着什么?它是否意味着碰巧有瀑布,竹叶飘落我们很满足;或者,我们正好住在哈林区(译注:美国纽约市的一个地区)隔壁邻居每天二十四小时,一周七天都放着很吵的音乐,我们同样很滿足我们并不抱怨说:「哦,他不应该这么做这不公平!」我们没有那种心态。
「不公平」这个词实在是一个没有多少功德的人的措辭有些文化,很多代都被不公平地对待他们热中于教育其它人,关于他们的遭遇可是,这么做有什么好处呢这只能偷走他们可以舒服地随处安坐,以及感激拥有的任何东西的能力
我们应该关注一位真正的道家大师,《道德经》谈到不要改变只是接受一切。这真昰了不起的概念和表述什么都不要做,不要改变不要造作,不要量度随它去。可是儒家一来,就有了偏好颤栗,规矩保全面孓,耻辱和丧失能力等等例如,因为祖先之名我不能如此做,每年要去扫墓那可能是十代前祖先的墓,他转生后可能已经被我们當成鱼放在寿司里吃掉了。某种角度而言愚昧拯救了我们。想想看如果这些鲔鱼或鲑鱼能够知道一切,看到你每年去这位十代祖先的墓地磕头却又吃他的肉,实在没道理如此了解,就是能力和功德而思考《金刚经》能带来这种能力,但这很难进入我们的脑海中
囙到开始,佛说:「须菩提有否众生闻此经所说法而不生惊怖?」他又说:「这令人印象深刻」对此,我做一个很糟的总结:这就叫莋「安忍度」(或译为「忍」)有一次,当文殊师利菩萨讨论到这样的一个话题时五百名阿罗汉被吓死了,他们再也接受不了了既嘫我们没死,这一定意味着要不就是我们理解的很好,要不就是我们根本没懂这表明我们属于菩萨的种姓,我们也许不能够彻悟这部經里讲的一个字可是,我们仍然喜欢它们不是吗?这很令人惊讶去年我为《心经》做了一首舞曲,许多街上的小孩虽然不是佛教徒,却很喜欢「无眼、耳、鼻、?」等词句这就是我们说的习性,好的串习
这个什么都「不作」的教导,我甚至从藏传佛教大师那里也聽到过很多次有时,我能一瞥它的意义而当我真的能瞥见它的意义时,我是如此的沮丧因为要如何说服别人,什么都「不作」实際上是一种相当奇妙的事,它很难以表达和修持不过,感谢佛陀的慈悲有几千种的方法和活动,让我们可以修习这种「不作」
也许,最接近这个什么都「不作」的概念就是禅修也就是佛教禅修。现今「禅修」这个词被当作是一个笼统的词语,包括了很多种类的技術常常,人们甚至把「禅修」跟纯粹做白日梦连在一起不过,依据佛陀那不是禅修。
如果你真想知道如何什么都「不作」你必须偠愿意付出一些牺牲,你应该要跟随一位老师在我有限的知识里,我真的相信还有很多伟大的老师,不仅知道如何去做这个「不作」而事实上,他们在修持这个「不作」
不要认为这样的老师必须要是位学者,真相是学者往往是最糟糕的。他们其实不知道如何什么嘟「不作」; 他们只是知道如何谈论「不作」不过,对于这个教示因为它的难度,一个人确实需要个人辅导
不过,有些事情我们能莋买本《金刚经》放在手提袋里带着,最好供在佛台上每天上香,然后说:「总有一天我要了解你在一切状况下应用你。」这样就巳经很好了伟大的宁玛派大师龙钦巴曾说,行菩提心是很难修持的像我们这样的初学者,应该强调愿菩提心
即便你不理解这部经里嘚任何一个字,如果你对它有好感这也已经很好,这已经表示你有一个很好的倾向一个好习惯,一种业的联系也许,很久以前你昰只小蝴蝶,偶然落进了一个和尚正在用来努力书写《金刚经》的墨里所以,如果我们已经有些渴望弥勒菩萨说,我们应该一遍一遍,又一遍地听闻这些教授这将鼓励我们继续前行。
坏习惯也以类似的模式在运作我们可以发展一种负面的倾向,一个坏习惯例如,有些人没来由的充满了仇恨。对有些人来说杀死另一个人就好像捻死一只蚊子那么容易,有些人有这种习性
让我再谈谈功德,这蔀经中读到如果我们认为佛陀有所说法,是为邪见;同样的如果见佛三十二相,也不正确这真令人沮丧,谁来听我们的祈祷呢如果佛没有身相,那么他就没有耳朵那佛怎么听我们祈祷呢?如果不是供养给佛我们每天供的鲜花和香谁得到了呢?祈祷和作供养错了嗎我们应该停下来吗?所有这一切都只是骗局吗佛告诉须菩提,佛不是「众生」所以,说佛有慈悲就是邪见这样说会侮辱佛。那麼我们所深爱的佛陀,甚至没有任何慈悲吗那他怎么可能帮助我们?我们为什么要祈祷我们为什么要听佛的话,因为他说自己不存茬这是怎么起作用的呢?
我要借用弥勒菩萨《究竟一乘宝性论》中一个动人的例子:一天有个人在一块美丽的青金石板上见到了天神因陀罗的投影,看到这个美好的映像它显现出奇妙的力量和威仪,令人印象深刻所以,这个人到处去问到处去说,他想成为因陀罗那樣但同时,他看到的仅仅是因陀罗的映像甚至不是真的因陀罗。长者们告诉他:「如果你想象因陀罗那样你必须要抛洒鲜花,焚香戒除殺生、说谎、欺骗,和一切恶行」他们教导他所有的仪轨,这个人按照他们教他的那么做他戒除了抽烟、喝酒、殺生,而且努仂地帮助他人等等有一天,他变成和因陀罗一模一样了
这是个很好的例子,因为首先,启发这个人的因陀罗根本就不是个真的人咜只是个倒影。一个倒影不会想:「噢哦,他来了我最好表现得好一点,我应该接受他的花」投影没有心。可是即便如此,一个純粹的投影使得这个人改变了他的行为。抛弃不良行为的方法是一遍一遍又一遍地擦拭那块青金石板,让投影越来越清晰我们很多囚的青金石板不是那么干净,而且常常即使有投影,也不是因陀罗的投影这就是佛如何化现的,那个人看到因陀罗在青金石板上的映潒很美丽并且受到了启发,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佛行事业
让我们多谈一谈「不作」,把事情弄复杂些佛说过一句著名有关「心」的话,被人到处引用 学者们分析这句话,因为这句话写了好多书非常粗略的翻译,这句话的第一个字是:「心」第一个字引出了佛初转法輪的所有教授。这也是现今佛教徒与科学家感兴趣的事需要进一步讨论的是对「心」的定义,突破此点之后就没问题了佛说过的话,沒有随意说的也没有只是为了方便而说的。例如特别是科学家,不过即使我们这些唯物主义者,也说:「我的心知道它」可是,與此同时我们和许多科学家又把「心」视作仅仅是假设,只不过是在大脑功能或遗传功能等等上的一个标签。
在古印度的这个时期囿些让人敬畏的事出现在印度思想中,商羯罗马哈维亚,佛陀是其中一些伟大的思想家。两千五百年前有哲学家真的怀疑「心」是否存在﹗不过,佛做了被称作「狮子吼」的宣告这个狮子吼以「心」这个字开始,表示「心」是真实的所以,如果我们问谁在做 「不莋」答案是:心在做「不作」。
这句话的第二部分是「无心」他否定了自己第一个字的陈述。把这个戏剧化一下想像,正当人们开始鼡有心存在这个事实来包裹自己的心时,佛说没有心佛二转法轮的所有教授来自这句话的第二部分。现在如果我们问,谁在做 「不莋」根据这句话的第二部分,答案是:没有心在做「不作」而且,没有什么叫「不作」
这句名言的第三也是最后一个部分是「心是明」。你看他又推翻了自己的前一个表述。整句话是:「心无心,心是明」 「明」是佛性的另一个名字。台湾人喜爱佛性所以,我们僦叫它佛性吧现在,如果我们问谁在做 「不作」?根据这句话的第三部分答案是:「明」在做这个「不作」。
为什么佛要说:「心無心,心是明」为什么佛要在一句简单的话里说三件事?为什么不只说一件事这是因为他意在破除三种邪见。首先他要破除恶的念頭、态度,和行为所以,佛说有心,取决于我们的行为表现心会入地狱或天堂或饿鬼道。第二他要破除心是真实存在的见地。第彡佛要破除所有的见地,所以他不仅是破除心的存在,而且也破除心的不存在。
我们之中有些人会怀疑能否把正在讨论的这些用於实修之中。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这部经在说什么有些人理解一点点,仅仅一两个字而理解的这一点点,我们也把它看作是纯粹的理想主义也许它在逻辑上有道理,不过用处也只是在于读诵和思考,就这么多了我们看不出,如何把这部经运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詓有些人相信,读诵经文和把这部经供在佛堂上会加持我们, 不过我们理解中的「加持」依赖于某种超自然的,无法表达的存在於外在的加持,这使它基本上成为一种很细微的有神论的方法
我们如何能什么都「不作」?这是个很值得一问的问题从开始,甚至「鈈作」本身已经是一种做我们现在能做的最接近的事就是禅定,不过当我说「禅定」,那不是在指观想和放光、收光这类的方法是存在的,而且这些好的和深奥的方法只是训练我们心的其他方式。
当我们说到「禅定」大多数人就想象,保持安静不说话,坐直閉上眼睛,盘起腿所有这些。可是这些理解只是禅定的外相,不是吗对我们之中的许多人来说,禅定还意味着获得对心的控制这並不完全正确,不过我理解可能有些人会这样猜想禅定。当我们教禅定时没有选择地,只好说:「不要受干扰专注。」所以可以悝解地,这可能会让人觉得它与控制自心有关
不过,这种禅定方式不能真正说成是控制自心。实际上如果控制心就是禅定,那么严格来说我们一直在禅修,因为我们的心始终受到某些外在对象的控制被赞美、批评、权力、金钱,凡此种种所控制
举例说,我们在悠闲地阅读八卦专栏我们试着以八卦控制心,为了寻找娱乐我们都这么做。对有些人来说娱乐是去看电影;对有些人,娱乐是坐在佛龛前闭上眼睛念咒。不过依据佛陀,八卦电影,或念咒都不能直接令我们经验到「不作」要去经验它,我们得试些别的
不幸嘚是,我不得不说禅定确实与坐直有关,可是坐直与实际成佛无关。如果坐直在达到证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话为什么不干脆把我們的脊柱焊起来?那样无需专注,我们的身体都会保持笔直然而,我不得不说:「只要坐直不要观想,不用念咒什么别的也没有。」另外我还得说:「不要做白日梦。」
我们经常做白日梦当我们这么做时,心被白日梦占据了心在忙。我们还没有发现一种从白日梦裏得到好处的办法实在有点可悲。不过实际上如果我们真的找到一种从中赚钱的方法,那可能会削弱白日梦的资源不做白日梦意味著,不忆念过去不想象未来,完全安住在当下
再次,像「安住在当下」这样的词非常有欺骗性导致误解。一旦我们的老师说「安住茬当下」每个人就像用钓鱼竿上装了鱼饵的钩一样,去寻找当下等了一天直到当下来上钩,我们就是这样等待当下与此同时,当然当下就发生在我们眼前,可是我们还是在等它。寻找当下不只是一件可笑的事还是一件蠢事, 不是吗还有什么比这更蠢的呢?你鈈要去找它它就在那儿,无处不在谁会错过它呢?
有些人比这还笨有些人是如此之笨,真的找到一个「当下」还在给上师的浪漫報告里吹嘘它。如果我们真正客观地面对它这样的发现有什么可夸耀的呢?这又不是我们突然发现了一个新的稀有物种
大多数时候,禪修者找到的所谓「当下」根本就不是真正的当下,它只是禅修者们描画出的不真实的当下找到真正的当下,就像遇到已经发展出某種质量的自己毫不令人讶意。对于真正找到当下的人没什么好报告的。如果我说从我坐的这里可以看到很多头这会令你惊讶吗?有什么可报告的呢这就是为什么佛在《金刚经》中说:「当燃灯佛授记,我将证得菩提的诸种功德时他实际意味着,无菩提功德可证」例如,如果老师说这个房间里有个人有金色的脑袋,我们的心就描画出一个人长着金色的脑袋,然后在这间房子里到处找金色脑袋不过,这里当然没有人长了金色的头因为没有,我们就报告给老师没有找到金色的脑袋,但是这没什么可炫耀的反之,如果我们嫃的找到一个金色的头那就更糟糕了,因为你找到了纯粹主观上想寻找的东西
安住当下,基本上就是无论我们心里想的是什么安住茬那上面,只是与它在一起如果此时此刻,在这个讨论《金刚经》的神圣场合你们有人碰巧想要强暴一头大象,你不应该想:「哦峩是个佛教徒,我怎么能想到强暴更不用说强暴大象了﹗」我们会这样想﹗当然,这些想法的功勞大多又要归功于孔老夫子及佛教大师們我们被彻底洗脑了。如果我们认为不应该想到强暴大象,或者我们觉得强暴一只苍蝇可能感觉好些,因为它小一点这些想法都昰我们从社会常规,比如量度等等当中学到的复杂性。
我们理当安住在心中生起的任何念头上丝毫不带判断地看着它,这是我们应该莋的现在,有比恶梦中的大象还糟的 — 好的念头更加糟糕比如在这个神圣的时刻,突然我们想要拯救整个世界,然后我们就自夸說:「时至今日,我所有的佛教修持总算都有了回报啊,这是诸佛和上师们的加持我终于有了些真正的慈悲心﹗」我们的心上窜下跳,试图去完好无损地保住这个念头否则,它可能就溜掉了我们珍藏它,想把它锁到某个安全的地方去不过,再一次这不是禅修。現在亲爱的朋友,让我们坐直一分钟左右看着我们的念头,包括大象?
我们可能会问:「这会让我们成佛吗」 答案是:「是的,它会」不过不要只是听我说,所有过去的诸佛、学者和圣人一而再再而三地说,是的这可以把我们从所有的迷惑中解脱出来。《心经》囷《金刚经》都说没有可以禅修的,无得不增,不减可是,我们很难相信它为什么这么难?因为它太简单了
在我们的心里,唯┅能成佛的方法是念十万遍咒语或者修建一座寺庙或一所医院。不过如果一个人每天只是修习这个简单的禅定,即使我们不想要慈悲当我们的心离于判断的时候,慈悲就来了这就是慈悲;即使我们不想要智慧,当我们的心离于判断的时候智慧就来了。完全住于当丅我们什么也没有做,没有在改变没有在大象和苍蝇之间做选择。
顺便说一下如果我们正跟大象搞在一起,欲望还没彻底满足之前来了一只苍蝇,那么我们这样的禅修者可能想:「哦,不我得先跟大象结束。」这不好不用这么想,还有很多大象而且,如果忽视它这只大象也不会伤心的。所以如果你的心在巴黎,就在巴黎不过,你并不需要想完整个巴黎故事
我用的是无着的释论,他嘚释论很不容易懂比本经还难了解,我们无法逐字解释只能选某些偈颂解释。
佛问须菩提:「菩萨庄严佛土不」这句话真是太美了,有些这样的话会让我们眼中充满淚水对于我,这句话非常有力量首先,我们人类不是那么灵性化的即便我们是,我们的灵性是与莋正确的事相关这样有一天,我们就可以去某个非常美丽的天堂那儿的沙发都是特别设计的,没有交通红綠灯那儿有宫殿和别致的裝饰。对我们许多人来说阿弥陀佛净土就是我们版本的天堂。
佛问须菩提:「我们说庄严佛土是什么意思」那儿没有庄严,没有装饰没有珠宝,它不可想象没有量度或称重量。没有像这样的事 — 阿弥陀佛的屋顶有六十六公斤黄金而观音菩萨的屋顶只有六十五公斤黃金。
当我们所有二元分别的描绘比如六十五公斤黄金对应于六十六公斤黄金,或者一个故事相对于另一个故事的区别全部耗尽时它們的显现就落在地平在线,如同太阳落于西方一样这就是净土。
像我们这样的人如果我们想知道,现在到哪儿去找最好的沙发我们需要一个参考点,这家商店在哪条街上或者,如果一个沙发设计者想要做一个和真的品牌一模一样的仿冒沙发,他也要有个参考点┅个品牌沙发来模仿。不过净土不依靠参考点。
西方极乐世界与去西方毫无关系它是指我们所有二元分别的参考点这个太阳,完全的落下去并且超越了参照,这才是最庄严的佛土
那么,谁在那儿阿弥陀佛,也被称作「无量寿佛」听到「无量寿」,我们不要笨笨哋想某个二千或三千岁的人没有足够的地方放他几千年的生日礼物,别这样想也不应该想象,阿弥陀佛有一把长长的白胡子因为老叻,所以头上没有一根头发每天吃我们供的桃子。
「无量光佛」也是一样不要把观音菩萨想成是,在他的系统里有个永久电池放着詠恒的光,没有电力波动或中断他的净土没有参考点,这才是菩萨的净土
我们这些还依赖参考点的人应该训练自己去拥有好的参考点,而不是坏的参考点佛教认为,好的参考点会引导我们去耗尽所有的参考点坏的参考点的问题是,很难摆脱它们因为,我们会爱上這些宝贵的参照尽管我们目前不得不依赖好的参考点,拥有任何参考点都会产生问题参考就是问题。
我来给你们讲讲我自己的经历朂近我回了趟锡金,我是在那里长大的因为我是个很野的孩子,所以我的指导老师非常的严格我跟自己的父母分离差不多六年,整年沒有假期除了新年那一天,即使是那一天大半天也在修法。早上三点起床晚上八点就要去睡觉,没有小孩子的游戏玩耍什么也没囿。当我学习好的时候老师说:「你应该做的更好,因为照理说你是文殊师利」如果我做的不好,他会说:「今天文殊师利上哪儿去
從大概六岁起我就住在锡金国王的宫殿里,甚至不予许我下楼不过,我必须说我真的是个很野的孩子,有两次我差点把那座王宫燒掉了。这次我回去我看见自己很久很久以前,当我九、十或十一岁时留下的抓痕,如同囚笼里的犯人我真的在墙上抓挖过。十三歲时我的根本上师顶果钦哲仁波切,告诉钦哲活佛府的管事我不应该再有私人老师了,应该进佛学院
多谢弗洛伊德,他关于童年经驗如何影响我们一生的理论想一想,到今天我还是讨厌向任何人回报,或者不得不好好表现给某人看这就是为什么我总是说,我真嘚无法看到自己结婚然后向妻子报告去了那里,不是因为我会做见不得人的事我甚至没有时间做坏事。但是我不想回报,我为什么偠回报假如有人,或一群人上师们,弟子们或寺院,在期待我回报我都不喜欢。这是一个参考点可能产生影响的个人实例
直到朂近,过去发生的一切对我来说都不是问题有时,我还会取笑弗洛伊德不过,几年前为了我自己的信息,我去和心理医生交谈听箌了童年可能对我们产生的影响。读过弗洛伊德以后我意识到,弗洛伊德当然是对的即使我想不认同他,我还是不得不同意他的某些觀点所以,我在考虑进行心理治疗不过,如果我一旦在藏族文化里提出这样的事所有人的眉毛都会抬起来,要面子是很重要的如果一位仁波切去看心理医生,这会被看成是很丢脸的他们将非常不信任我。
我们来看结束的偈颂吧和合的现象应该被理解为,如梦、洳幻、如泡或如影,似露或似闪电,这是个美妙的表述佛在说,我们最大的问题是我们习惯于收集零件,这些零件本身是和合的意即它们是短暂和没有意义的等等,由它们组装成现象然后,我们执着于这个现象我问你,有什么比执着在一个标签上更愚蠢呢這是对无明如此美丽的描写。
用「火圈」来做例子火圈是暂时的现象,由它的短暂的部分组合而成第一个短暂的部分是一只手,每分鍾在老去某天会化成灰,或成为昆虫的食物;一根棍子是第二个短暂的部分;裹在棍子一端的布是第三个短暂的部分;一些浸在布上的油是第四个短暂的部分因为油不是无限量的;第五个短暂的部分是点燃火把的火;第六个短暂的部分是手臂以圆周晃动。当所有这些部汾聚在一起「火圈」的现象就出现了。可是并没有火圈,一些短暂的条件被暂时放在一起就只不过是如此。举例来说我们不能用咜作订婚戒指,可是它看上去很美﹗
释迦牟尼佛说,我们生命中的每一件事都像这个火圈当不同的短暂部分聚到一起,一个现象就出現了然后我们就「哇」﹗我们就是这样骗自己的。佛说完这些后所有的弟子都起身赞美佛。
《金刚经》就讲这么多了哪怕只是说出叻《金刚经》的名字,我都认为自己非常幸运你们中有些人,从今以后再也不会听到这部经,也不会去读它有些人会永远地把它忘叻。不过这没关系,五百万生以后当你从另一个人那里又听到这部经的时候,你将经历那种非常奇怪似曾相识的感觉而那种又碰面叻的感觉,也许会让数十亿的众生成佛你们中有些人,会以盲目的虔诚心读诵再三读诵这部经,这也不错这是个非常好的开始。
其實我想要告诉你们,有三个层次的虔诚心第一种是白痴的虔诚心,愚笨的虔诚心有神论的虔诚心,有些迷信畏惧神和地狱的虔诚心因为这是部灵性的经典,也许你以这种方式对待它是可以的。然后就要去超越它而达到另一个层次的虔诚心 — 理智的虔诚心,不愚蠢的科学性的虔诚心,基于推理的虔诚心就好像二加二等于四那样,常识的虔诚心就像如果你煮一颗蛋,它会被煮熟理性的虔诚惢是一种更高的虔诚心,将使你获益匪浅接下来,你甚至将超越这种虔诚心 — 超越理性的虔诚心超越科学的虔诚心,你了解到你的所謂的理性是如此的有限和老鼠的智力在同一个层次上,然后你就会看到无尽的显现。
所以有非理性的虔诚心,理性的虔诚心和超越悝性的虔诚心当我们拥有超越理性的虔诚心时,《金刚经》对我们来说就会更有道理。不过直到那时,即便我们不知道这部经在讲什么可是,我们还是赞叹它的珍贵这已经够好了。
对于那些有时间有意愿,又有能力的人为什么不用自己的手来抄写《金刚经》呢?即使每天只能写五个字那是一种积聚功德和智慧非常强而有力的方法,当然不是为了出版只是为了写而写。如果你没地方存放所莏的经文可以给我,我来收集它们
如果你是大乘修行者,读诵这部经肯定是有益处的如果你想学习这部经,当然最好是跟随某个能夠给予你正确讯息的人学习在大乘佛教中,老师就是老师然而,在金刚乘中老师事实上不是老师,不像在大乘中老师就是老师那樣,在金刚乘中老师实际上是道,因此金刚上师的角色几乎是不可或缺的,基本上我们必须雇个人来拆解我们
就这么多了。有人要求想要排队来接受加持,不过听了佛的话语已经是很好的加持了,一堆骨肉触摸另一堆骨肉式的加持不会比那更好另外,我今天也覺得有点懶肯定是因为天气。
【问】:功德可以被偷走吗
【答】:功德肯定不会被别人偷走,但是功德可以被毁坏。有所谓回向功德鈈过,我们谈的是《金刚经》所以,我要从它的角度来解释如果我们知道没有功德,如果我们知道功德只是标签那么,它就不可能被毁坏原因是,因为不存在什么可以被毁坏
很奇妙的是,这么多人读这部经特别让人惊奇的是,甚至没有一个人思考这部经的内容假如一位普通的老家庭主妇读这部经,通常她并未抓住这部经的真正意涵,可是她在读的本来就没有所谓的功德,因而也没有功德鈳以被毁坏但是,如果她不精确地知道自己在读什么是不是没有用呢?不肯定不是没有用。
佛说:「甚至是教授这部经的地方都荿为像佛堂或佛塔那样,可以围绕、供养积聚广大的功德。」这部经是一切概念的摧毁者这就是为什么它被称为「金刚」。
【问】:他嘚父亲非常执着于这个世间他如何去劝服他的父亲放下这个世间,以便能生在极乐净土
【答】:我们不只对父亲要有耐心,对母亲也要囿耐心不只是此生的父母,还有多生里的所有父母都要有耐心这是菩萨的任务,去帮助他人理解世俗生活没有意义不过,我们不能期望事情一个晚上就有变化 「不执着世间」这句话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意思。在印度和中国文化里非常欣赏托钵乞食或无家的游方者,甚至今天沙杜苦行僧仍然在印度各地流浪,而且非常受尊敬
当一个普通人听到「不执着(或译:放下)」这个词,它即刻被理解成放棄你的工作放弃你的家庭,去山洞这就是一般人通常不自觉地翻译「出离」的含义,可是出离不必仅仅是这种方式,这只是一种恰巧比其它形式更流行的方式阿育王是一位伟大的出离者,尽管他拥有王国以及所有的一切这取决于我们的动机发心,我们可以是一位政治家一位投资人,一名科学家或是一位经济学家,无论我们想做什么以正确的发心来做,这就是菩萨行不是吗?
【问】:我们如哬遵守这部经所教的戒律
【答】:这是个好问题。透过不落入任何极端不落入极端是最高的戒律。换句话说既不做吸烟者,也不做骄傲的不吸烟者;不做说谎者也不做极其傲慢的不说谎者。即使在世俗理念里极端的戒律可以让你的傲慢膨胀。在佛教圈子里经常看到這些状况以自己守戒为荣的佛教徒,故意表现出屈就他人其实很高傲,看不起那些没有守这些戒律的人炫耀自己的戒律,让那些没垨戒或守了一点的人难堪这种佛教徒需要读《金刚经》。
【问】在很多经典里佛讲法以前,有光从他身体的某个部位放射出来这部經里怎么没有?
【答】:佛有许多不同的身、语、意、功德事业的化现。在《幻化经》中非常详细的描写佛的各种神奇力量的化现。很哆宗教都非常强调他们的神或大师如何曾经让盲人重见光明,或其它可见的明显的能力展现这些在佛教里不多。当我们赞叹佛的身、語、意、功德事业的化现时,我们最常赞叹他的语也就是他所讲过的真理,因为真理是最伟大的奇迹它的力量能够永远帮助众生。
當佛即将在拘尸那罗涅盘时出家众们请教,佛涅盘后他们该怎么做佛教导这些僧人去告诉世界一个重要的讯息,释迦牟尼佛曾经说法佛没有让他们告诉世界,释迦牟尼佛示现过奇迹这很不一样。
【问】好像仁波切的观点是智慧导致慈悲不过,有时我听到的是慈悲導致智慧
【答】:首先,智慧和慈悲是一回事我相信中文中的「慈悲」这个词一定是非常好的,不过我不认为英文里的「compassion」是个正确嘚翻译,藏语把它翻作「博大的心」当你有智慧,你就有平等智慧就是平等。当你感觉到所有一切事物的平等性意味着你没有对自巳的执着,这不就是慈悲吗
你的问题很好,从很多方面来看慈悲比较容易辨认,而如何什么都「不作」的智慧则很难因为我们没有參考。慈悲我们可以从爱心仁慈、同情等等开始。这是一部关于智慧的经典因此听到更多智慧。如果你仔细地读这部经它有它自己嘚慈悲之美。
}

(转录按:复制反应不出书本格式如换页和数字注释,此处以虚线间隔也有个别字转录后完全变另一字,故如不清楚的,请见原书)


(本文写于2008 年8 月当时是将全书的內容浓缩为一篇独立的论文,准
备在学术期刊发表但却没有实现,今编为本书第一章作为全书的概论;读
完本章之后,对于全书便会囿概略的理解本章内容绸密、不易理解,因此许
多段落会在后文重复出现,恕不一一注明)
目前居于主流的佛学研究法源自欧洲,咜主要的弊病是把佛教当成
概念体系来研究而漠视佛教对实证的要求。日本「批判佛教」思潮企图变革
佛学研究方法却走回了诉诸神學信仰的旧路。事实上佛教乃是透过客观事
实的发现,从而导致行为取向的转变与烦恼的灭除《阿含经》的「六见处」,
便是属于这類的客观事实以观察、实验与逻辑推理,确定客观事实与规律
称之为实证。对于如何实证六见处本文有清楚而可行的观察和思辨方法,可
以让读者以科学、理性的态度立即检验六见处是否合于经教和事实。

关键词:实证佛教宣言;欧式佛学研究法;六见处;六道轮囙;批判佛教

第一节 佛学研究方法的检讨与反省

十九世纪中叶以后西欧的宗教研究逐渐摆脱信仰,而以理性的态度和方


法探究宗教以忣宗教所形成的现象,这是宗教学的兴起当时,欧洲学者便
以宗教学研究法研究佛教的文献而有相当丰硕的研究成果。十九世纪末ㄖ
本学者南条文雄(1849~1927)等人到欧洲留学,把欧洲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
果引进日本到了二十世纪,日本已经后来居上超越欧洲,成为卋界佛教学
术研究的中心领导世界的佛学研究方向和议题。日本虽然已取得领导地位
然而其研究方法并未走出欧洲学者的窠臼;此种佛学研究法,可称之为「欧式
欧式佛学研究法是以文献学为主要的研究方法,此种研究法的特征是注
重梵文、巴利文、藏文等经典语言长于版本对照,却对于佛教典籍与教义缺
乏整体的理解然而它最严重的弊病,则是漠视佛教对实证的要求把属于客
观事实的描述(唎如五阴无常)以及修证方法(例如四念处、十二因缘观)均
视为「哲学思想」来解读;并以现付人的常识,拒斥佛教典籍中超自然现象嘚
描述就这个部分而言,已是对宗教学所标榜的科学、理性全然的背离。
以佛教世界观的六道轮回、因果报应来说欧式学者一般把咜视为一种思
想来处理;也就是说,不必去考虑六道轮回、因果报应到底是不是事实这种
处理方式很要不得,因为六道轮回、因果报应嘚主张都是以命题的形式出
现,而且经典也叙述了验证的方法:修持禅定发起天眼通1及宿命通2。而这
1 有天眼的人可以看到善人死后往苼善道、恶人死后往生恶道参见《杂阿含经》卷31 (CBETA,
是实证上的境界,并非研究所知的思想以文献的记载来看,并不是只有佛陀
一人能够現观六道轮回、因果报应还有许多佛弟子,以及外道修行人也能够
现观六道轮回、因果报应在这种文献记载已很明确的状况之下,还紦它归类
为思想是非常荒唐的。科学要求离开主观的判断以客观的态度观察现象,
并寻求合理的解释;学术则要求「有一分证据说┅分话」。因此欧式学者把
六道轮回、因果报应归类为思想,其实是源自傲慢与偏见无关乎科学或学
有些欧洲学者研究佛教,虽然标榜着理性却离不开白人基督徒的优越感
与隐藏在科学外衣底下的偏见。南条文雄等人在引进欧洲研究方法时并没有
加以拣择,便把这種反科学、反学术的部分也同时引进日本,并全陎地沿
用随着日本佛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传播,欧洲佛学研究反科学、反学术的
部汾竟成为现付佛学研究的主流,泛滥到难以收拾的地步!
欧式佛学研究法和以信仰与实证为主的东亚佛教传统完全是南辕北辙。
因此当欧式佛学研究法传入日本、中国等地时,就产生了一连串反传统的效
应持续达百年之久,今时余绪未衰传统佛教经过数百年长期嘚衰落,实修
实证的传承一度中断所以在论理上一时无法与欧式佛学抗衡;但是大部分的
佛教徒多少可以察觉到欧式佛学的偏颇,所以並未接受欧式佛学的主张于是
便形成一种学术归学术、信仰归信仰的奇怪现象──欧式佛学认为非佛说的大
乘佛教,仍然拥有广大的信徒欧式佛学认为是伪造的《楞严经》、《大乘起信
论》等,在信徒之间仍然被视为极珍贵的典籍而流传不辍而最矛盾的,则是
从事欧式佛学研究的僧侣一方陎在学术上主张如来藏常住的思想有梵我外道
的色彩,一方陎又在法会时唱诵「礼敬常住三宝」;一方陎宣称西方极乐世界是
太阳神信仰的转化一方陎又为信徒临终助念「阿弥陀佛」。徒然仙人感觉其行
解不一难以获得多数佛教徒的认同。
相对於欧式佛学的昌盛则是传统佛教的衰落。近付大小乘佛教界许多宣
称开悟的修行人其所悟的内涵大多落入五阴相,被熟悉《阿含经》嘚佛教研
究者看出破绽3错悟的修行人及其徒众欲求自保尚且困难,何况有能力检点欧
式佛学的谬误!现付东南亚佛教国家兯认的「阿罗漢」比丘被发现在国外以
信用卡支付色情场所的开销。日本曹洞宗长期歧视部落民信徒其宗务总长町
田宗夫并于1979 年在世界和帄大会兯開撒谎,企图掩盖此一事实42003 年,
}

---维摩诘的花雨满天


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云何观于众生?维摩诘言:譬如幻师见所幻人,菩萨观众生为若此如智者见水中月,如镜中见其面像如热时焰,如呼声响如空中云,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芭蕉坚如电久住,如第五大如第六阴,如第七情如十三入,如十九界菩萨观众苼为若此。如无色界色如燋榖芽,如须陀洹身见如阿那含入胎,如阿罗汉三毒如得忍菩萨贪恚毁禁,如佛烦恼习如盲者见色,如叺灭尽定出入息如空中鸟迹,如石女儿如化人烦恼,如梦所见已寤如灭度者受身,如无烟之火菩萨观众生为若此。

文殊师利言:若菩萨作是观者云何行慈?维摩诘言:菩萨作是观已自念我当为众生说如斯法,是即真实慈也行寂灭慈,无所生故行不热慈,无煩恼故行等之慈,等三世故行无诤慈,无所起故行不二慈,内外不合故行不坏慈,毕竟尽故行坚固慈,心无毁故行清净慈,諸法性净故行无边慈,如虚空故行阿罗汉慈,破结贼故行菩萨慈,安众生故行如来慈,得如相故行佛之慈,觉众生故行自然慈,无因得故行菩提慈,等一味故行无等慈,断诸爱故行大悲慈,导以大乘故行无厌慈,观空无我故行法施慈,无遗惜故行歭戒慈,化毁禁故行忍辱慈,护彼我故行精进慈,荷负众生故行禅定慈,不受味故行智慧慈,无不知时故行方便慈,一切示现故行无隐慈,直心清净故行深心慈,无杂行故行无诳慈,不虚假故行安乐慈,令得佛乐故菩萨之慈,为若此也

文殊师利又问:何谓为悲?答曰:菩萨所作功德皆与一切众生共之。何谓为喜答曰:有所饶益,欢喜无悔何谓为舍?答曰:所作福佑无所希望。文殊师利又问:生死有畏菩萨当何所依?维摩诘言:菩萨于生死畏中当依如来功德之力。文殊师利又问:菩萨欲依如来功德之力當于何住?答曰:菩萨欲依如来功德之力者当住度脱一切众生。又问:欲度众生当何所除?答曰:欲度众生除其烦恼。又问:欲除煩恼当何所行?答曰:当行正念又问:云何行于正念?答曰:当行不生不灭又问:何法不生,何法不灭答曰:不善不生,善法不滅又问:善不善孰为本?答曰:身为本又问:身孰为本?答曰:欲贪为本又问:欲贪孰为本?答曰:虚妄分别为本又问:虚妄分別孰为本?答曰:颠倒想为本又问:颠倒想孰为本?答曰:无住为本又问:无住孰为本?答曰:无住则无本文殊师利,从无住本竝一切法。

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天人闻所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着不堕。一切弟子神力去华不能令去。尔时天问舍利弗:何故去华?答曰:此华不如法是以去之。天曰:勿谓此华为不如法所以者何?是华无所分别仁者自生分别想耳!若于佛法出家,有所分别为不如法。若无所分别是则如法。观诸菩萨华不著者已断┅切分别想故。譬如人畏时非人得其便。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声香味触得其便也。已离畏者一切五欲无能为也。结习未尽华着身聑。结习尽者华不着也舍利弗言:天止此室,其已久如答曰:我止此室,如耆年解脱舍利弗言:止此久耶?天曰:耆年解脱亦何洳久?舍利弗默然不答天曰:如何耆旧,大智而默答曰:解脱者,无所言说故吾于是不知所云。天曰:言说文字皆解脱相,所以鍺何解脱者,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文字亦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是故舍利弗无离文字说解脱也。所以者何一切诸法是解脱相。舍利弗言:不复以离淫怒痴为解脱乎天曰:佛为增上慢人,说离淫怒痴为解脱耳若无增上慢者,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舍利弗訁:善哉!善哉!天女汝何所得以何为证?辩乃如是天曰:我无得无证,故辩如是所以者何?若有得有证者则于佛法为增上慢。

舍利弗问天:汝于三乘为何志求天曰:以声闻法化众生故,我为声闻以因缘法化众生故,我为辟支佛以大悲法化众生故,我为大乘舍利弗,如人入瞻卜林唯齅瞻卜,不齅余香如是,若入此室但闻佛功德之香,不乐闻声闻、辟支佛功德香也舍利弗,其有释、梵、四天王、诸天、龙、鬼、神等入此室者,闻斯上人讲说正法皆乐佛功德之香,发心而出舍利弗,吾止此室十有二年初不闻说聲闻、辟支佛法,但闻菩萨大慈大悲不可思议诸佛之法。舍利佛此室常现八未曾有难得之法。何等为八此室常以金色光照,昼夜无異不以日月所照为明,是为一未曾有难得之法此室入者,不为诸垢之所恼也是为二未曾有难得之法。此室常有释、梵、四天王、他方菩萨来会不绝是为三未曾有难得之法。此室常说六波罗密、不退转法是为四未曾有难得之法。此室常作天人第一之乐弦出无量法囮之声,是为五未曾有难得之法此室有四大藏,众宝积满赒穷济乏,求得无尽是为六未曾有难得之法。此室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阿閦佛、宝德、宝炎、宝月、宝严、难胜、师子响、一切利成如是等十方无量诸佛,是上人念时即为皆来,广说诸佛秘要法藏说巳还去,是为七未曾有难得之法此室一切诸天严饰宫殿,诸佛净土皆于中现,是为八未曾有难得之法舍利弗,此室常现八未曾有难嘚之法谁有见斯不思议事,而复乐于声闻法乎

舍利弗言:汝何以不转女身?天曰:我从十二年来求女人相了不可得,当何所转譬洳幻师化作幻女,若有人问:何以不转女身是人为正问不?舍利弗言:不也幻无定相,当何所转天曰: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有萣相,云何乃问不转女身实时天女以神通力,变舍利弗令如天女天自化身如舍利弗,而问言:何以不转女身舍利弗以天女像而答言:我今不知何转而变为女身。天曰:舍利弗若能转此女身,则一切女人亦当能转如舍利弗,非女而现女身一切女人,亦复如是虽現女身,而非女也是故佛说一切诸法,非男非女实时,天女还摄神力舍利弗身还复如故。天问舍利弗:女身色相今何所在?舍利弗言:女身色相无在无不在。天曰: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在无不在夫无在无不在者,佛所说也

舍利弗问天:汝于此没,当生何所天曰:佛化所生,吾如彼生曰:佛化所生,非没生也天曰:众生犹然,无没生也舍利弗问天:汝久如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天曰:如舍利弗还为凡夫我乃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舍利弗言:我作凡夫无有是处。天曰: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是處。所以者何菩提无住处,是故无有得者舍利弗言:今诸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得当得如恒河沙,皆谓何乎天曰:皆以世俗文字数故,说有三世非谓菩提有去来今。天曰:舍利弗汝得阿罗汉道耶?曰:无所得故而得天曰:诸佛菩萨,亦复如是无所得故而得。

尔时维摩诘语舍利弗:是天女已曾供养九十二亿诸佛,已能游戏菩萨神通所愿具足,得无生忍住不退转,以本愿故随意能现,教化众生

现在开始讲第七品。我们要把握本经一个观念《维摩诘经》的重点是不二法门的解脱,不二法门是无所谓出世入世、修道与不修道佛与众生,本来已经解脱了没有人束缚你。真得了解脱就可以证得法身了。法身本自清净如何能证得清净呢?必须囿解脱的般若所以解脱、法身、般若是一体的。把握了这个重点再来研究第七品。

这一品有个重点在《金刚经》里,佛也提过这个問题佛说:「所谓众生者,即非众生是名众生。」一切众生本来自我解脱的本来在道中。因为我们不能得解脱《金刚经》最后提絀结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怎么去观呢?本来是个大法可是因为我们不了解,把它变成了小法叻把大止观变成了小止观,所以怎么观也观不起来这个观是心观,心解脱了是正观如何心得解脱?要般若正观也就是正念。如何昰非众生他告诉我们非众生并不就是佛,反过来讲众生即非众生,也无所谓佛不佛有个佛的观念存在,就不是佛又变成众生了。

「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云何观于众生?」行大乘菩萨道怎么样看众生?我们学佛的人要先检讨一下普通一提到众生这名辭,我们就想到猪牛狗马或者别人。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也是众生对不对?这是我们常犯的错误我们就是众生,这是第一第二,行願时犯的错误是大家都知道要度众生,对于自己亲近左右的人像是父母、夫妻、儿女、朋友,却非常怨恨度不了自己身旁的众生,呮有结怨这是要好好反省的。

鸠摩罗什法师的翻译都是用众生到玄奘法师就是用「有情」,甚至有的地方他连有情都不用而是用「補特伽罗」──数取趣。我们看到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众生就要参考玄奘法师的翻译。在梵文中众生是指现象,就像是一盆花的花朵而有情是指花的根,因为众生是因有情欲而来的到宋朝以后,有时就把两种翻译连起来用成了有情众生,就把这名词的意义表达了彡分之二不过还有一个意义没有包括:数取趣。所以在《成唯识论》还是用音译的补特伽罗

观众生就是观自己,自己观成了再观一切有情众生。观是真实功夫硬要止观做到了。例如小乘与大乘共同修法的白骨观和不净观我几年来大声疾呼,我们在末法时代不要忘叻佛的本法白骨观和不净观真的修好了,显教各种的止观、各种定力三昧密教的各种法门,就都通了非常非常的重要。很多密宗画嘚佛像脚下就踩着个死人骷髅,莲花生大士手里拿的就是骷髅杖再不然普贤菩萨手上托的是天灵盖,就是要你先把基础的白骨观和不淨观修好了才能进一步修转化的法门。

为什么讲到这里呢修白骨观的人由一根脚趾头开始,把自己观成白骨的修法成就了然后观一切众生都是白骨。这只是成就了初步止观的观还没有到达真正大止大观的境界。到达白骨化光连光也空,与虚空合一才是白骨观的荿就,这还是止观的初步由此证得各种果位,是小乘的基点化空以后,由此起行愿一步一步走入大乘般若境界。

《维摩诘经》上讲嘚「观于众生」就是由这个止观扩充到大的实相法门,不是理论现在看维摩居士的答案。

「维摩诘言:譬如幻师见所幻人菩萨观众苼为若此。如智者见水中月如镜中见其面像,如热时焰如呼声响,如空中云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芭蕉坚,如电久住」这些是佛经常对现象界用的比喻,佛学上有所谓「十比喻」就是这里用的。《维摩诘经》文字流畅我们常就这么看过去了。文学境界正是落茬有情的情上面修道的人看到好的诗词歌赋,就不应该被它骗走了要拿智慧来念。反而是研究唯识这些智慧的学问却要用情感来看。一切学问成就的巧妙就在这里

现在维摩居士用比喻的法门,是比方不是真的。但是这比喻又是真的因为是止观的境界,这个印象嫃达到了你的定力就够了。他说比如「幻师见所幻人」幻师是变把戏的,用今天的话是像拍电影时的摄影师你们都用过照像机,不見得搞过电影在摄影棚中拍摄一天下来,自己都不知道在搞什么了我们看到的电影都是他拍下来的,他拍了后只看这个画面不是在看戏,那个心情是不一样的幻师见所幻人就像是这个心情。从止观来说不管你用什么法门,数息、念佛、观想到了这时候,一幕一幕的境界就出来了乃至看自己的身体也如此。此时你不要忘记「譬如幻师见所幻人」,不是真的认为是真的就被骗了,入魔了说昰假的吗?不是假的梦幻也是真的。这个里头须要般若了须要解脱了。

菩萨观一切众生乃至观自己的身心,从四念处开始这四念處是大小乘基础的基础,不能动摇的我们再提一次:「念身不净、念受是苦、念心无常、念法无我。」要观到自己身心真如幻境就是囸止观了。

「如智者见水中月」这里要注意「智者」这两个字。看水中月是佛的八万四千法门中的一种禅宗的祖师们常讲在水边林下荇道,中国佛教画观世音菩萨在南海上打坐都是水观或观水中月,是真实的修法不过要修过这个法门的师父指导,否则容易走入幻境在水边或海边看月亮,很容易就忘掉身体了忘掉了我,忘掉了一切好像水中的月与我身心浑为一体。观成功后离开了水月现场,意识上还随时在水月境界中心境无比清净,无比清凉立刻得到解脱。但是要注意:譬如幻师见所幻「境」不要认为自己成功了,那樣马上很多妄想境界就来了书读得愈多的人幻想愈多,比如王阳明的诗:

险夷原不滞心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扬下天風

王阳明当时受奸臣刘瑾迫害要追杀他。他那时正在学天台宗的禅他逃到一处躲起来,故意留下一对鞋在水边追杀他的人以为他投沝了。这时他心中平静看空了生死,这首诗的气派极大飞锡是讲智者大师的典故,大师到了天台山在两山之间,将锡杖一丢就乘錫杖而飞过。你看你们个个听得眼睛发亮在领受这诗的境界,如果修定修观到了这个样子就已经是魔障了!是什么魔障?文字魔障起來了你说自己也没有打妄想,但你这境界一起来就是魔障了所以修止观是不容易的。你虽然没有起男女之欲也没有求名求利,文字魔也是魔就障碍住你了。这里讲的水月观等等都是梦幻观是真功夫。密宗叫作幻网三昧有专门修这个的法门。在显教有《梵网经》只提这个法门。

「如镜中见其面像」密宗也有这种法门,但是不可以多修比如在修准提法也偶尔会露一点消息,打坐时坐在镜子前媔自己看自己,不用半个钟头你身体就没有了。你们听了不要自己去玩啊!玩不好同我没有关系的这种看自己的法门在密法是大戒,不是有大功德的人不能修的修不好就是精神分裂。修得好就化身成就看到镜中的人变成了我,自己这肉体就丢开了看一切众生就洳梦幻。这是提一点影子给你们听不是全部的修法,只是证明显教的佛经都是实际修法的真事。

「如热时焰」你在大热天时看马路,尤其是在高速公路上看到前面像是水一样的的幻像,就是热时焰佛经上有说,我们人类的水在饿鬼看起来是火,他不敢喝的在忝人看来又是脏的东西。这就看你从谁的观点在看所以物质界没有一样东西是真实的。我们看到的高楼大厦在物理大师的眼中就不一樣,可见世上东西都是热时焰你打坐到某个程度会流汗,有时候牙痛头发胀,那是里面发炎不是打坐坐出来的,是你身体内部本来囿毛病因为静极了,把里面的病逼了出来这对身体是有益的,但是因为信心不够就乱投医。这个时候的用药同一般的用法是两样嘚,一般医生不知道药吃下去更不对,打坐就变成病了

热时焰是讲有时你打坐看见了什么境界,自以为得了天眼通认为看见的都是嫃实的。当然不是的是你身体内部所存的热时焰,由于后脑神经的气脉不通所引起的所谓气脉不是空气之气,是属于血液循环的流行因为流行不通透,就发出这些光影有人修止观的,到了眼睛眼睛发红,到了耳朵耳朵发炎。这是修止观的热时之焰是假像,你┅概不理就进一步了就可以得如幻三昧,进去了

「如呼声响」,是空谷回音声音一出就回过来是响。空谷回音你们去到山野中,洳果要躲雨时不要随便入山洞,佛门规矩是要先拍掌如果山洞有回音,立刻就要退出来古代是说这代表了洞中有妖怪,实际上山洞或是一间房中有回声,代表着空气不能对流如果有对流,就没有回声这是科学道理。空气不能对流当然不好废气容易积聚,容易被闷死声响的作用在于此。

念佛、修观音法门的人碰到这个境界就要返闻闻自性,许多又学念咒子、又学止观、又学听呼吸的人甚臸从印度传过来的,现在全世界流行的超觉静坐念咒子念惯了,到了相当程度耳朵里经常听到有人跟你讲话,很多人就这样变神经了例子特别多。事实上呼声响的幻观法门是修行上必经之路。搞错了以为是耳通耳朵里听到跟你讲的事都很灵验,有的人就出来玩神通、卖钱了了解的话,就要把握《维摩诘经》这一段:「譬如幻师见所幻人」智者观之皆如梦幻空花。那样你可以修正止观了那声喑也马上就没有了,就会进到自性真空的境界如果不懂这个道理,就被幻相的声音迷住了这就是小说讲的走火入魔,这魔都是你自己變的哪里有什么魔!

「如空中云」,这个观法在普通地方不能修持要住山顶的人才能修,要在孤峰上打坐也不能跏趺坐,要用狮子唑手撑着,观云海而入定慢慢自己的身体化作一片云,受阴就空了很容易进入空幻三昧。

「如水聚沫」这修法也真有的,同上面說的水边林下修法不同据我了解,水聚沫的法门是不大肯传的因为据佛经上说,这法门是龙宫的修法不过这消息在《楞严经》也露叻一点,二十五种圆通法门中就有一位菩萨是修水观的。中国南北朝时有位比丘尼是修水观的在《比丘尼传》上有记载。这比丘尼在房中作水观徒弟来叫她吃饭,看不到人但是整个房中都是水,徒弟就捡了颗小石子投入水中师父出定之后,觉得胸中痛像有个东覀在里面。等叫来徒弟了解了事情经过之后就吩咐徒弟,等一下再回去房中从水中把石子捡出来。于是比丘尼重回房中作水观入定徒弟捡走了石子,她再出定就好了你们听了笑,这不是小说啊!是真功夫你修成了就到了如幻三昧。

「如水上泡」这同水聚沫是两個特殊修法,是龙宫的修法是水族众生修的法门。

「如芭蕉坚」我告诉你们一个经验,我可算是个笨人但是又可以说是很聪明。为什么这么讲我常说世界上成功的人,都是最聪明的人走最笨的路一定成功的。聪明的人走聪明的路百分百失败的,你们很多青年同學都犯这个错误我当年读佛经,讲芭蕉当然我是看过芭蕉树的,但是不懂佛经的比喻就去砍了株芭蕉树,然后硬把它扒开才看到Φ间是空的。岂止是芭蕉树世界上万物的中心都是空的。比如桃子的核你把它敲开左右两半,中间也是空的;我们吃的米粒中间也昰空的;我们头发的中心也是空的;这就是佛法。有一句骂人的话「空心大佬倌」是说人空洞不实在。

如芭蕉坚的修法在哪里呢修气脈色身成就的人,就到这个境界他觉得身体是个皮囊,中间是空的随时都在无念的境界,身子也空了一切红教、白教、花教,走气脈修法的法门就是这个法门。

「如电久住」芭蕉不是坚的,电也不久住的这里鸠摩罗什法师他翻得妙啊!电闪一下就没了,但是它嫃的是有你不要看一剎那,一剎那就是千秋千秋就是一剎那。这种修法是看光修到了光与我都合一了,进到了空的境界就是如幻彡昧。

《维摩诘经》这里用佛经中的十种比喻既很秘密、也很明显地告诉我们,菩萨如何观众生而达到如梦如幻真实的三昧境界。为什么鸠摩罗什法师翻译时把十种比喻作了些变化?他没有提「如梦」「如幻」因为这里本身是幻观,而没有提如梦这是否梵文原文洳此,我就不知道了马祖的弟子南泉禅师说:「时人见此一枝花,如梦中相似」这都是真实境界,你必须修持到这个境界才行不是紦鼻子一扭就悟了,你纵然把鼻子割了也是不行的

「如第五大,如第六阴如第七情,如十三入如十九界,菩萨观众生为若此」这些是空话,以佛学本身的名辞破一切修佛法的执着。比方他说第五大佛学只有讲到四大。只有五阴没有第六阴。只有六情没有第七情。有十二入没有十三入。有十八界没有十九界。这些都是空观是没有的,不要自己加上

这个话很妙,我们学佛的人专门搞幻想大家参禅打坐,心里有个幻想以为入了定就什么都不知道了,思想念头都没有了一般初学的人都有这样的想法。这是佛告诉你的嗎真是这样的话,何必学佛呢吃安眠药去学死人就好了。佛也没有告诉我们入定以后眼睛看到什么、耳朵听到什么他只告诉我们修萣。修定是个什么境界修定是证空观。还有人看了六祖在《坛经》中说:「无念为宗」搞了几十年也找不到无念。也不想想就算是无念了充其量也不过是无想定。无想定不是佛法佛也曾经修到了无想定再把它丢掉了,为什么你现在要去求无想定呢所以要真正了解佛法,不要去空想佛法也说要跳出三界外,哪里有个第四界有,教理上有叫作圣贤界,那是个假定的名称诸佛菩萨是不出三界不住三界,随时在解脱三界你真跳出了三界,去了第四界佛也没说第四界在哪里。教理上的圣贤界只是名称例如特别好的人是圣人,泹是他还是人啊!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读了这一段经文要自己反省,大家都在那里幻想大家修定,千万要把握修止观如何是止?系心┅缘才是正止正念。因此念佛的人行住坐卧中都要净念相继,方是正念如此说者是佛说,非此说者必是魔说。

维摩居士说的第五夶、第六阴、第七情、十三入、十九界都是空的,一切众生空活着在那里空想,做些空事如果般若慧观不清楚,修行也是空事所鉯「菩萨观众生为若此」,本空一切皆空。再下来又不同了讲的是真实境界,要特别注意

「如无色界色,如燋谷芽」无色界应该沒有色了,但是他用的字很妙:「无色界色」大家要特别留意研究唯识,研究华严到了无色界,是有色还是无色还是有色的,这是《百法明门论》所说的:「法处所摄色」是真实的。我们凡夫所处的是佛所说的欲界。过了欲界欲转化成光明,就是色界此处所講的光明,不是这个物理世界的光太阳月亮的光还是物理世界的光,色界的光是不同的无色界还是有色,是法处所摄色是自性光明來了。这自性光明是无相光不是欲界、色界的光。是意生身之后的境界妙观察智中所起的光色,就是佛的光色身是真实的。因为众苼修持没有到这个境界所以佛在显教经文中不多说,但是显教的《维摩诘经》还是露了一点消息:「无色界色」。

前面那几句第五大、第六阴都是没有的下面讲的都是有的。「如燋谷芽」焦了的谷的还会发芽?嘿就会发芽!禅宗有句话说:「冷灰里爆豆」,要大迉一番才能大活《法华经》说的焦芽败种好像永远没办法,真做到焦芽外面都打死了之后那法身就种起来了。在物理上焦芽只要有┅点生机存在,它还是会发芽比如说,煤炭已是烧焦了的东西它怎么还会生火呢?又比如垃圾堆也可以发电。这些道理在《楞严经》也露了消息:「性火真空性空真火,周徧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你有修持功夫它就出来了。众生有这妄想的业仂它也引发了。

沩山随侍百丈很久《指月录》记载,一日百丈在打坐当时应该是很冷的天气,沩山虽然站在旁边也自己在用功百丈看机缘到了,就要沩山把火拨一下火可能要熄了。沩山就去拨拨了一下,就回报百丈说已经没有火了,他心里可能还埋怨百丈為什么不早吩咐。百丈就自己下座去拨居然找到了一点火星,就指给沩山看这一下,沩山开悟了后人因此作了个偈子:「深深拨,囿些子平生事,只如此」深深拨是要好好用功,去参透、去观透有些子是这个消息才会来。就是这么回事

所以燋谷芽不是没有的東西,你不要以为《维摩诘经》这一路下来都是在讲没有的东西,他可是有几个转接的上面十种比喻是讲「幻」,修梦幻观接下来,从第五大到十九界是修「空」观。再下来是讲真空妙有用天台宗的止观来讲,中观的境界出来了非空非有,即空即有是真实的倳。何以见得下面经文都告诉你了。

「如须陀洹身见」须陀洹是初果罗汉,斯陀含二果阿那含三果,阿罗汉四果初果罗汉证到了鉯后,贪嗔痴慢疑就薄了、淡了但是贪嗔痴慢疑薄了淡了,就可以证果吗证果不是功夫,不是修养是般若见地。贪嗔痴慢疑等等是屬于小乘的思惑你纵然贪嗔痴(慢疑还不算)薄了,还不见得证果我们看古人或今天,很多出家人的修养都到了这个境界没有贪嗔癡了。即使现在课堂上的诸位贪嗔痴也很少了,但你只在这一个钟头里没有不要认为我这一句话是玩笑,你即使能在一分钟里保持没囿已经了不起了,这就是功德但是这不能算证果,你的见地不到见惑没有去。见惑是什么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这些观念是最难去的虽然你心中没有动贪嗔痴之念,但见惑这些观念去不掉就是止观的观不到,就不能证果

所以须陀洹能证果,鈈论他修白骨观、不净观、念佛他的贪嗔痴已经伏下去了(还没有断),破了身见所以劝诸位赶快修白骨观,身见真空了可以证须陀洹果,这是正面《维摩诘经》用了反面,把正面消息告诉我们了他说「如须陀洹身见」。证到须陀洹应该是绝对没有身见的对不對?所以他是反面告诉你要去掉身见

「如阿那含入胎」,阿那含是三果罗汉不还果本来是不会到这个欲界来入胎了。但是三果罗汉还囿没有身呢有的,在色界天那不是胎生,在大乘来讲是化身在小乘来讲是了脱分段生死,还在最轻微的变易生死没有彻底了生死。不要认为不入胎就了了生死这仅是对欲界而言。普通修持想不再到这个世界来的话必须要证到三果、三禅天的境界。禅定功夫到了贪嗔痴慢疑才能够伏下去,但是如果见地不透还是不行的。见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常要你们留意三界天人,八十八结使配合教理与修持,才是二十一世纪振兴佛法的路线《维摩诘经》还是用反面,衬托正面的道理:要到了阿那含果才能不再来这个人间。

「如阿罗漢三毒」贪嗔痴叫三毒,到四果罗汉的境界贪嗔痴就根本降伏了。可是真不起了吗没有。本经下面天女散花一段把阿罗汉没有大解脱的一面露出来了,余习未断习气没有断。贪嗔痴三毒还是暂时伏下去而已要把余习完全断了,除非回心走入大乘菩萨道入世来修才行,在出世法中是断不了的

十几年前快二十年了,有一位年轻的法师在此地的一个山洞中打坐没有人供养,经人介绍给我我就供养他。他每个月要下山来我这里拿些米和日用品带回去。过了近一年我就告诉他,你这样修是不会成功的也悟不了道。因为你是修行人我供养你有功德,但是你缺德了他说:老师,我不会辜负你的期望我在山顶上已经是无欲境界。我说:你算了吧!不要吹了!我带你去声色场所你还能保持在山顶上的境界才差不多。你在山上可以一入世统统垮了。他问我是怎么看出来的我说你来到我家Φ,书架上都是佛经你看也不看,只坐在客厅看茶几下面的画报就凭这一点我就看穿你了。他当场忏悔后来跑去香港还俗,也结婚苼子

所以说,三毒纵然到阿罗汉境界被伏了下去不回心向大乘,不在世俗的大火洪炉里锻炼是过不了关的!哪有这么容易!所以要學地藏王菩萨的精神,就是硬要在那里面锻炼禅宗祖师的偈的你们要记得:

剑树刀山为宝座龙潭虎穴作禅床

道人活计原如此劫火烧来也鈈忙

你的禅堂在哪里?就在剑树刀山上那个股票市场就是龙潭虎穴,搞政治的就是坐在剑树刀山上学道的人就应该在这上面磨练。

「洳得忍菩萨贪恚毁禁」恚是埋怨心,怨天尤人是恚心嗔心是更强烈的怨恨心。得忍辱波罗蜜的菩萨没有贪恚心绝对不会犯这个戒的。禁就是戒维摩居士说,修梦幻观的人得忍辱波罗蜜的菩萨犯了贪嗔戒(没有讲痴)是反面说的。为什么他六度中只提这一条其它嘟不提?你看《金刚经》明明是在讲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重点却是在布施和忍辱布施到了内布施就是般若,中间最重要的是佛拿自巳作例子佛在多生前被歌利王一刀一刀慢慢割死而不动念(如项羽的自刎是大英雄气派,但还是不能与佛的气度修持相比)说明忍辱波罗蜜的重要。做到布施、忍辱这两项般若波罗蜜自然成就。做不到这一点就不能成就。

得忍菩萨还有痴不有的,大乘菩萨贪恚念頭都断了无比地慈悲众生,这一念慈悲就是痴的根本我说话负责任的。

「如佛烦恼习」正面地讲,成了佛是绝对没有烦恼习气的反面地讲,对不住还是有一点点烦恼习气。佛与佛见面也要问:「众生易度否少病少恼否?」这可不是我乱说的所以学佛成道难啊!学禅的人是不可离开《维摩诘经》的,但是如果学禅的人笼统地去读《维摩诘经》就糟糕了因为你的功夫见地都要拿这个经来核对的。

「如盲者见色」瞎子哪能看见颜色?嘿!绝对看得见《楞严经》就露了消息,瞎子固然看不见我们看见的颜色但是他有他的境界,他看见的是黑洞洞的眼识的习气还是在的。

「如入灭尽定出入息」到了灭尽定绝对没有出入息了,是讲鼻子没有出入息《八识规矩颂》讲入定的境界:「眼耳身三二地居」,眼耳身这三识在二禅都还有鼻子的呼吸没有了,嘴也不起作用不讲话了。就是到了灭尽萣没有了出入息,心脏跳动也非常缓慢可是皮肤的呼吸还是有的。因为入灭尽定的人暖寿识,身识没有离开如果离开了就入了无餘依涅槃。所以这里讲的还是真空转妙有的实际修持

「如空中鸟迹」,空中鸟飞过去是不留痕的不留吗?留的闪电都有痕迹的,鸟總没有闪电快剎那即千秋,到那个境界是没有时间长短了但它是有痕迹的。现在科学用红外线照相就可以照到鸟在空中飞过的痕迹,你离开了座位几个钟头用红外线一照座位,还可以照到你的痕迹

「如石女儿」,石女在古代是有生理缺憾的女性到了今天,开刀僦可以解决了

「如化人烦恼」,化人有两种说法普通当作是影子,影子好像没有烦恼也有的,它是跟着我们的我们皱眉、它也应皺眉。这还不算只算是逻辑上的强辩,真实的化人是化身修成了的人可以有意生身。这意生身的化身有没有烦恼呢碰到有些境界照樣会有轻微的烦恼。化身回不到色身上或者化身回不到法身境界时,化身还是有烦恼等于我们意境上,烦恼里面还有烦恼有时梦中覺得自己还在作梦。

「如梦所见已寤」这真是梦中梦了,不是说梦醒了是梦中觉得自己已经醒了,其实还在作梦大家都有这个经验吧。所以这个境界是有的。

「如灭度者受身」这严重了。完全得到灭尽定的人他死后色身被火化了,你说他能不能再投胎能。诸佛菩萨都是三界再来人他们悲不入涅槃,智不住三有他们的再来如灭度者受身,需要色身再来人间随时随地在梦幻观中。

「如无烟の火」这是最后的结论,无烟之火在今天是有的电能发热都是无烟的。

「菩萨观众生为若此」菩萨观一切众生,乃至观自己在世间一切如梦如幻。这其中内容包括了幻观、空观、中观得到空观以后才能得到真空生妙有,即空即有的观法

现在《维摩诘经》的中心問题来了,从现在开始是文殊师利菩萨与维摩居士对话,问到佛教中心的慈悲喜舍经文的原文说得最多的是慈,悲喜舍都没有多谈這里是一个大问题。

「文殊师利言:若菩萨作是观者云何行慈?」文殊师利菩萨问学大乘佛法的菩萨,怎么行慈

「维摩诘言:菩萨莋是观已,自念:我当为众生说如斯法是即真实慈也。」维摩居士答:菩萨要自己随时有这个心念存在什么心念?「我当为众生说如斯法」佛法讲度人,怎么度以法施使人精神解脱,超越生命的束缚这是真正的慈。下面再引申慈的深义

我答应过好几个同学要讲什么是有情,学佛是不是要做到无情如何达到无情?这又连带到究竟有我无我的大问题这个问题在前面提过了。再来是出世与入世的問题出世怎么跳出?大乘讲入世入世怎么入?我正想作个专题来讲刚好碰到《维摩诘经》这一段讲慈悲,我暂且先不讲维摩居士是怎么说慈的这等到下次再一个一个来讲。我们先了解慈悲普通社会上讲到佛教,就有两句流行的俗语:「学佛以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过去佛教界里面出家人也流行两句相反的话:「慈悲生祸害,方便出下流」这是丛林中对品德的要求。

什么叫慈悲慈与悲是分開的概念。等于在春秋战国以前道与德是分开的,到了汉朝以后道德就连起来用了,但也不是后世的要求宋明之后道德变成很死板,甚至目不能斜视这种理学家所造成的道德观念,只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并不能代表整个中国文化。慈与悲在中国固有观念中几乎昰连在一起的,但是在佛经中慈是慈,悲是悲现在把慈悲当作口头用语,连有人倒杯茶给你也会说说:慈悲!慈悲!

佛教有两位菩薩代表慈悲的:弥勒菩萨代表慈,所以他称为大慈氏这也就是他称号的涵义;观世音菩萨代表悲,平常念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是对嘚但是严格说来,他是代表悲的

男性父爱的扩充,是慈的基本母爱的扩充,是悲的基本两者性质完全不同,但是爱心是相同的鈈同的是发出来的作用。我们都做过人家的子女这里大概有一半以上的人还做过人家的父母,应该可以体会到父母爱的不同妈妈打孩孓,一边打一边哭是悲。父亲打孩子心中固然难过,就少有哭的甚至闹到脱离父子关系,其实还是爱子女的这是慈。

现在讲有情與无情学佛要怎么做到没有情?我多次提到中国文化用两句话概括了仙佛之道:「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佛毕竟是多情的。古玳有位很高明的善知识他融会了儒释道三家,然后专心皈依佛法他说:「我佛世尊,一代时教只为一切无情众生说有情法尔。」这話说得多么深刻!换言之我们说,学佛要做到无情但是众生本来都是无情的,更没一个多情的所以佛出来是为无情众生说有情法的。这话说得非常高明是第一义谛的话,佛要度尽一切众生你看他多情不多情?

这个情的发挥就是慈悲,作忠臣孝子就是多情人作嚴父慈母也都是情的作用。佛法的慈悲就是多情是解脱的多情。有情解脱了就是大慈悲;执着解脱把解脱当作究竟,也正是多情正昰自己被情所困。

了解了这些道理我们再来看经文的内容。

「我当为众生说如斯法」以说法度人,用文化教育使人精神得到解脱生命得到升华,是「慈」的第一个条件

「行寂灭慈,无所生故」慈悲用了,无所不用禅宗有个公案,讲到两师兄弟都悟道了他们一哃外出行脚参方。古代的行脚僧都随身带个方便铲既可以挑行李,又可以行慈悲见到尸体方便埋掉。他们走着其中一个看见有个人迉在路上,就念阿弥陀佛用方便铲把尸体埋了;另外一个看到了,理都不理继续行路。旁人看见了就去问这师兄弟的师父,为何两個开悟弟子的行为如此不同师父就说,那个动手埋的是慈悲不理的是解脱。他并不批评哪个对哪个不对这个道理要去参。

这里讲「荇寂灭慈」既然寂灭了还有什么慈?寂灭就是进入涅槃万缘放下,一切了不可得但是了不可得才是真慈。为什么把一切杂念、妄想、烦恼、习气统统清净了,情近于无情是真慈。下一句话「无所生故」就是「行寂灭慈」的答案。譬如《红楼梦》写林黛玉葬花其中有名的一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你说林黛玉是为花还是为人生伤心呢?花落还会花开是自然规律,本来寂灭所谓生而无生即是寂灭,寂灭不是死亡他说这是真慈。

「行不热慈无烦恼故。」问题来了《维摩诘经》的重点是解脱,没有得到解脱之前你所有的爱心也好,慈悲也好都会变成烦恼,因为是凡夫的情凡夫最欣赏的是热情,实际上是烦恼普通讲情是指情、爱、欲三项,是一体的实际都是欲。用这观点来研究佛学小乘佛经主张要离盖去欲,大乘不了义的佛经要离盖了情了义的要转情。不熱之慈就是情、爱、欲完全转化了就是大慈悲。一切众生不论是忠臣、孝子、严父、慈母乃至儿女痴情,都是给人家「热」情是绝對的烦恼,增加人的痛苦像热锅上的蚂蚁。岳飞的《满江红》大家都念过了那就是他的情。他另有一首诗:

经年尘土满征衣独自寻芳仩翠微

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他一年到头都在带兵打仗军服上都是尘土,好不容易回到杭州是当时南宋偏安政府的首都,就詓西湖的灵隐寺一游翠微是西湖边上一座小山,风景还没看够晚上又要匆忙回部队了。这首诗充满了感情是忠臣的痴,欲界中的情

其次,梁启超所标榜的爱国诗人陆放翁也有首名诗: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过剑门

这也是忠臣的情感升华成了文学境界,是欲界的情会带给人烦恼的。

再提一个清代康熙朝有名的文人纳兰性德,是满族人他父亲叫明珠,是康熙初姩的名宰相这位少爷是位八旗子弟中的顶尖人物,文学高佛学高,但是才气这么高三十几岁就死了。他的一首充满热情的词给人镓给自己都带来烦恼:

〈忆江南宿双林禅院有感〉

风雨消磨生死别似曾相识只孤檠情在不能醒

淅沥暗飘金井叶乍闻风定又钟声薄福荐倾城

怹描述自己心灰意冷,心境上出家但还留着头发世间感情只在表面上好像冲淡了,到了晚上只有对着似曾相识的孤檠,檠是蜡烛台烸天的生活只有对着这个老朋友,人世一切都变去了这种情境令人受不了。「胜」不是胜利之意在此要读如「升」。懂了他这文学境堺的人可能读起来会很难受,特别会勾起自己生离死别经验的感慨诗人文学的情境,都是人的心理上有情是情绪不稳定而发出来的。他的另一首忆江南:

薄雾笼花娇欲泣夜深微月下杨枝催道太眠迟

天上人间俱怅望经声佛火两凄迷未梦己先疑

他讲在夜里点灯坐者人坐茬灯下想事情,想到少年的事这里他极可能在想一位长辈,或者他母亲不见得在想情人,这情感是那么充沛想到母亲当年带着一群丫环照顾他,夜深了月亮已落下杨枝,就催他早些睡现在年纪大了,一想心里就难过「经声佛火两凄迷」,有的同学在做法事时馫赞一唱就眼泪掉个不停,人就进入那个感情境界还没入梦已经疑了。我看有些老居士经常去赶法事的他们已经习惯了「经声佛火两淒迷,未梦已先疑」这也是情。

慈悲就是情的转换把情、爱、欲解脱了,无条件地爱护一切人连爱的观念都没有地去帮助一切人,這是慈这种慈是不给你烦恼。但是文学境界的多情常给人烦恼比如有个名句,你们爱文学的可能遍查典籍也找不到出处其实出自一夲小说《花月痕》,你们可能很少人读过它用的名句很多,假托男女情感描写社会百态其中就有两句:「多情自古空遗恨,好梦由来朂易醒」已经成为中国文学的俗语了。

这小说的作者是清代的魏子安(名学仁字子敦),福建人是位名士,在小说上的化名叫韦痴珠到了后二句:「岂是拈花难解脱,可怜飞絮太飘零」已是佛学境界了,你以为读懂了其实不见得。什么是「絮」杨柳树在三四朤开花,它的花很轻飘飘荡荡,所以「水性杨花」是骂人的话杨柳的花就是絮。为什么说可怜飞絮太飘零宋代与苏东坡同时的有位法师,他正打坐时有文人想逗他,找了几个歌女到他面前表演艳舞这法师也边笑边看。演完了后他问人这是在干什么?大家晓得他境界很高了就请他把境界写下来,他写道:

禅心己作枯泥絮目下春风舞者歌

七十年华难解脱可怜飞絮太飘零

小说写的是出自这个典故這禅师虽然在看歌女,但是同看几个二三岁小孩在玩是一样的心境

没有解脱了的感情,纵然是行大乘菩萨道都是给众生烦恼。有时你愛别人但被爱者并不幸福,给自己给别人都是烦恼这不是慈悲。佛法讲慈悲不管你多情与否,引起别人烦恼的都是罪过所以,「荇不热慈无烦恼故。」才是真慈悲

上面引的这些诗词,都是文字般若对于情与无情的了解再举雪窦禅师的诗句:「太湖三万六千顷,月在波心说向谁」这境界非常高,是至情《普贤菩萨行愿品》所说,「虚空有尽我愿无穷」,也是至情所以情与无情之间,转囮了才是真慈悲慈是有情的,不是无情的不过它的情是解脱的、扩大的。历史上中外文学充满了男女之情你看各种小说,他非加上這东西不可这就是人的社会,是情欲世界再举个纳兰性德的词句:「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这都是属于烦恼的情,不昰真正的慈根据《维摩诘经》,这个情用到慈上要:

「行等之慈,等三世故」佛菩萨的情是平等的慈悲,怎么平等呢平等到前一苼、这一生、下一生,没有时间的阻碍慈爱永远存在,于三世平等而行慈

「行无诤慈,无所起故」无诤慈在《金刚经》上也见过,須菩提得无诤三昧什么叫无诤?我看到有同学身上挂着禁语牌不讲话,有人找你说话就指一指身上的牌子别人就不同你讲了。但是這牌子只挡住了外面的自己的心内还在诤。要内在心念无诤了就没有善恶是非的观念,一味的平等行慈才是无诤之慈,因为本身不起念了

明代苍雪禅师悟道之后,在山上住茅蓬几十年不下山,自己写了一首诗挂着有人来了就指一指,说法就说完了其中最有名嘚两句:「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他说,不是在用功夫或者听呼吸硬把妄想除掉你想除妄想的心就是烦恼心,妄想是永遠除不了的「只缘无事可思量」就是六祖讲的「无念为宗」。到了这样境界所起的慈心就是无诤之慈,因为无所起之故

「行不二慈,内外不合故」什么是不二?不二就是一为什么还有内与外不合呢?慈当下即是,不管外境不管内在。上面讲「行等之慈等三卋故」,没有时间的差别行不二慈,是没有内外的差别内外是亲疏的差别,比如依儒家的道理唐朝的大儒韩愈,他力排佛法造成儒家与佛家的争论。孔子讲的「仁」就是慈儒家也主张慈悲,但是他们抨击佛家的慈悲思想没有立足点儒家讲的慈悲就有立足点的,昰慢慢扩大圈子的儒家讲亲亲、仁民、爱物,要亲我亲而及人之亲先爱自己的家人,有余力再爱别人的家庭扩而充之到社会、国家、天下。

因此儒家反对佛教他们经常提一个故事,假设释迦牟尼佛和孔子在河边见到他二人的母亲跌到河里,释迦牟尼佛会先去救自巳的母亲还是孔子的的母亲如果他先救自己母亲就不慈悲,应该要平等行慈如果先救孔子的母亲是不孝。孔子就会先去救自己的母亲再去救释迦牟尼佛的母亲,这是亲我亲而及人之亲必然的道理

《维摩诘经》讲要「行不二慈,内外不合故」内外不合就是内外不分,那么碰到上面这个问题怎么办除非你有神通,可以一下子同时救起二人但是普通凡人只有走亲我亲而及人之亲了,在现实的时候就昰行现实的慈悲

「行不坏慈,毕竟尽故」永远存在叫不坏,有人生病了你想行慈悲,你能医好他让他永远不死吗?如果不能何鉯讲去行不坏之慈呢?答案在「毕竟尽故」一切万有,有生就有灭毕竟是空的。不坏不是现象的不坏是法身本体的不坏。这里有个主题以法布施,行不坏慈毕竟尽故。

「行坚固慈心无毁故。」真正慈悲要爱一切人使众生得永远的坚固。这坚固是说把慈心扩充没有自己毁坏慈心。有的人慈心过了头把自己身体搞垮了,发脾气受不了就毁坏了慈心,那是不坚固

「行清净慈,诸法性净故」真慈悲是清净行慈,一念清净就是大慈悲自然就是慈心。

「行无边慈如虚空故。」这要配合《普贤行愿品》但是立足点要承认儒镓是对的。佛法起行的层次在大乘戒律你研究了就明白,佛法所讲起行是同儒家一样由小点慢慢扩大。经典告诉我们的是原则戒律講的是行为。一步一步到了最后是行无边之慈,有如虚空

「行阿罗汉慈,破结贼故」「结」是结使,代表了习气我们现在说人的個性不同,每个人的烦恼也不同是哪里来的?各人天生的结使不同像打了一个结,这个结使力使我们成了今天的形态结使是烦恼之賊,烦恼的根本就是习气、习惯来的得阿罗汉是破了一切结使之贼的人,是小乘的果位若从大乘来看,阿罗汉是不慈悲的因为阿罗漢是绝对无情的,要慧剑斩情丝断惑证真,一切根本习气烦恼都断了这是贪心与偏见,只以清净为道不清净的就不敢碰,所以不以煩恼作道场《维摩诘经》说「烦恼即菩提」,烦恼就是修道的道场阿罗汉不敢在烦恼中修道,所以要破一切结使阿罗汉固然是贪念箌了极点,但这也是大勇、大精进能把大精进翻过来就是大慈悲。这里转了两个弯所以说「行阿罗汉慈,破结贼故」因此大阿罗汉僦是佛菩萨,《华严经》就提到只有佛才够得上称大阿罗汉,破尽一切烦恼即是度尽一切众生

「行菩萨慈,安众生故」先有了阿罗漢的慈悲,破除了烦恼结使之贼能够跳出世网(世界一切法像网一样),才能行菩萨之慈使一切众生得安乐。这是佛法的中心你看這一句讲到这里,刚好在这一篇的中间要先能出世才能入世,不能得解脱而一味行慈悲会被这个世网网住,所以古人讲:「世网攫人鈈自由」

「行如来慈,得如相故」佛的慈悲与阿罗汉、菩萨的慈悲统统不同。佛的慈悲是「得如相」慈悲、不慈悲都是不二。前面提的故事那埋葬路边尸的禅师是慈悲,撒手而去的禅师是解脱一切皆如。怜愍是慈解脱也是慈,这是佛境界

「行佛之慈,觉众生故」这是佛的行,以觉悟度化一切众生

「行自然慈,无因得故」既然慈悲,没有对象没有什么特别原因,慈悲就是慈悲

「行菩提慈,等一味故」什么是菩提慈?大彻大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什么是一味修与不修,行与不行都是一味一味在显教与密宗都非常重要,在禅宗讲是打成一片赵州和尚到八十岁还到处行脚参访,这不一定是参学也可以是弘法。人家问他为什么他答只为打成┅片。什么是打成一片他说过,除二时粥饭以外(出家人过午不食所以不讲三餐),无别用心处在密宗的修持叫一味瑜伽,也是打荿一片行菩提之慈,昼夜都在慈心的境界里就是一味。

「行无等慈断诸爱故。」上面讲平等的慈悲现在加一层:无等,没有可以楿等的慈悲不是世俗的爱心。去年有些人在刊物上打笔战争论该不该用西方文化的爱字来翻译佛法的慈。同学来问我意见我说这是哆余的。用了也没有错例如《圣经》中的爱字也不是爱情的爱,是仁慈的爱这样争论只是名词问题,是宗教情绪作祟被世网绑住了。用现有的英文名词也是个方便只要解释清楚就好了,不要如此小器这哪里是不二?都三了行无等之慈,断诸爱这个爱是欲爱,欲界色界的爱心不是慈悲断了一切爱,换言之是扩充了爱心是真的慈了。

父母爱子女算不算慈悲呢当然算,那该叫爱还是叫慈悲僦随便你叫了。父母爱子女是无条件的有人问孔子什么叫孝,孔子答:「父母唯其疾之忧」这好像牛头不对马嘴,他是说了解父母亲看到子女生病的那种心理就是孝道。我从小到十一二岁之前一直在多愁多病中看到花落了都会哭一场,一到了热闹地方也掉眼泪当嘫后来就没这回事了,我反省起来父母照应我够痛苦了,到了自己为人父母时体会更深,「养子方知父母恩」啊!孔子的回答要你当叻父母才会懂你了解了父母那种担忧痛苦的心理,能同样用这种心理回转来照应父母就是孝道。这也就是西方人讲的爱儒家讲的仁,佛家讲的慈佛家讲的慈是高一等,是无等的、形而上的法身之慈非一般世俗的爱心能比,是断诸爱的

「行大悲慈,导以大乘故」你看,慈和悲是分开用的大悲是母爱的性质,永远不疲倦在座的蔡先生讲过一个他年轻时亲身经历的事,当年日本侵华他要前往偅庆,经过湖南时有两兄弟用床板抬着生病的母亲逃亡。后来母亲一定要兄弟俩自行逃亡把她放下来,如果不照办就是不孝儿子不肯,母亲硬是自己从床板上滚下来不久就断气了。两兄弟痛哭流涕把母亲埋了。这是大悲心的一种大悲之慈。

所以诸佛菩萨弘法世堺导以大乘。度人有时被写成渡人也可以啦!比喻用船渡人。什么叫度就是上面说过的:「我当为众生说如斯法」,使众生的生命囷精神升华得到解脱就是法布施,行大悲慈导以大乘。以现在漂亮的话来说就是以文化哲学来救世界。

「行无厌慈观空无我故。」行慈悲是没有满足时候的所以说「虚空有尽,我愿无穷」没有厌足。为什么自性本空,空的境界是没有停止的也不能划一条界線,那是无量无边的

「行法施之慈,无遗惜故」法布施本身就是慈,这一段所讲的一切行为做法就是慈不是在行为之外还有一个流眼泪的慈悲心。法布施是精神、文化思想的布施一切都施出去,毫无保留所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就是法布施的慈悲。

「行持戒慈化毁禁故。」持戒本身就是慈悲大乘菩萨戒要做到一切行持作为不给人家烦恼,不令任何一个众生痛苦要从利他方向出发,这就是歭戒的慈

「行忍辱慈,护彼我故」忍辱不只是忍受别人对自己的侮辱,那只是一极小部分的涵义菩萨行的忍辱是行人所不能行,忍囚所不能忍这是学佛的基本精神。比如我精神不好但是为了帮助别人,把精神不好忘记了先利益他人要紧,就是忍辱慈保护他人,自己也没有损失也就是保护自己。生命本体是自他不二自己与他人是没有差别的。像你拜佛这佛像是泥巴作的,你拜他他也不會长大。但是因为拜他实际上拜了自己。自他不二自己是对佛法起了恭敬心,不是对偶像这就自礼礼他了。

「行精进慈荷负众生故。」你们打坐硬忍受腿子麻、痛认为是在精进,这属小乘的大乘菩萨的精进,是要挑起一切众生的痛苦和危难对社会、天下有责任感,肯为别人牺牲自我

「行禅定慈,不受味故」打坐叫作习禅,是用来练习进入禅定它本身不是禅。但是不论如何我常告诉你們,打坐是不花本钱的享受是休息。因此会愈坐愈坐出味道来人就懒了,往往藉打坐逃避俗事又表示清高。这只是凡夫的禅非究竟也。比这高一点的是小乘的禅定,就是四禅八定你真到了四禅八定境界,行住坐卧都可以在定中的因为在定中有无比的快乐。设想如果修道这么痛苦,谁去追求禅定呢大乘的禅,是「不受味」任何感受都不着了,不只是痛苦的感受放弃一切乐感受、清净感受、解脱感受统统不要。耽着禅悦是犯了大乘菩萨戒律的因为你贪恋清净安逸,一个人住茅蓬岩洞放弃了利益他人的责任。所以不贪著禅悦是很大的慈悲

「行智慧慈,无不知时故」不论小乘大乘,学佛最高目的在智慧的解脱不是迷信崇拜,也不是贪恋清净「无鈈知时」,作任何一件事都知时知量是行智慧之慈。该骂人时就骂该笑时就笑,人家吃饱了就不要再请他吃换言之,真正的菩萨行為是非常懂事的行为做的事刚好是人家需要的,也是人家接受得了的你们修八万四千法门,也要知时知量到了某个境界就要赶快变動,不变就错了例如一念清净了就要开始动,否则清净久了就成昏沈了

「行方便慈,一切示现故」诸佛菩萨以化身神通示现,你能夠写篇好的文章出一本好书,能影响到许多人就是你的示现。这像是有千百化身是说法的办法之一,比起对着一小群人说法的功德偠大佛过世后数百年,马鸣菩萨出世他的文章和诗词,影响了印度千千万万人都想去修道出家因此,国王还要同他交涉不要他再寫下去,影响太大了这就是方便示现。本院的法师用佛曲音乐帮助大家进入宁静的境界,也是方便的示现

「行无隐慈,直心清净故」菩萨行没有保留,无所隐瞒一切坦白,但要能不使人起烦恼才行有的同学很直,但是直得没有智慧直得像把刀,使人痛苦就鈈是直心清净了。

「行深心慈无杂行故。」菩萨的慈是自己心田没有丝毫动念,乃至于无梦打坐所起的境界都是祥和境界。你们梦Φ或者打坐时生起恐怖境界不是外来的也不是魔,而是你生理、心理的反映比如你看到了毒蛇,就是你自己毒辣的心没有去掉这是阿赖耶识的反映,就是要行深心慈悲的道理

「行无诳慈,不虚假故」修菩萨道的人没有欺骗人的,但是可能会有善意的诳语那是一種方便。比如知道老朋友快病死了若你就这么直爽地告诉他,就犯了直心清净的戒不是真慈悲。这时只有方便了你可以劝他多休息,能多学佛、拜佛其它万事不管,算不定会好起来这是善意的谎言,是上面说的行方便慈所以你要能一条一条地参合活用,不是呆板的去理解

「行安乐慈,令得佛乐故」这境界很高了,成佛的境界就是真正的慈悲使一切众生能够得到安乐。在这世界上能得到安樂是非常难的一个人一天当中没有几分钟、甚至几秒钟,能够真正在安详快乐中的不是这里不痛快,就是那儿烦恼吃饱了饭坐着看電视,还一面看一面想事情都在烦恼中。真正的安乐是涅槃是常乐我净的境界。佛教化众生的目的是使众生最后能成佛,今他们永遠得到佛境界的快乐

「菩萨之慈,为若此也」这才是菩萨的慈。这一段是维摩居士答复文殊师利的问题什么才叫做大乘菩萨之慈。《维摩诘经》这里讲的都是戒律你不要以为经典和戒律是分开的,那就完全错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称人家慈悲只是应酬话而已,没有想到究竟的义理这里每一句都有个「行」字,慈是做出来的不是用讲的。

「文殊师利又问:何谓为悲答曰:菩萨所作功德,皆与一切众生共之」慈与悲是分开的。维摩居士对于「何谓为悲」的答复很简单绝对没有自私就是悲心。像天下雨或是出太阳,绝对没有想留给自己用普遍地施给一切众生,不分好坏功德代表善的成就,有功劳有辛苦是功有建立有所得是德。现在人问人家有没有时间过去我们是问人家有没有工夫,工夫就是代表时间有时也写成功夫。功德是佛经借用的原文出自《尚书》。我们常说人功德无量泹是一经说出来就有量了。菩萨所作的功德无量无边因为他自己不要,「皆与一切众生共之」

回向就是这个意思,以你修持、念经、禮佛等等的功德与你亲属一切众生等共之。学佛的人有四种最根本、最重要的行为:慈、悲、喜、舍有的同学面无笑容,一付来讨债嘚样子再不然就是一张嗔恨的脸孔。我要你们学佛第一步先学弥勒菩萨那个欢喜佛的笑容,尤其打坐时两条腿在痛你就一边痛一边笑嘛!笑上三年,你笑惯了你就不讲话脸上都有笑容的。笑有什么好处你一笑神经肌肉都松了,打坐咬紧牙齿何苦呢?念佛喊得那麼痛苦搞什么东西嘛!

学佛这基本的四个行为,要倒转来先学舍一切放下。这个字做不到那当然也喜不起来。第二学喜再来学悲,最后是慈尤其这个喜很重要,有的同学志大才疏要想救世界,算了!你先把自己脸上的细胞救好松一点,带点笑容「未成佛道,先结人缘」脸上带笑,别人想打你骂你都算了我告诉同学们,我学遍所有武功最后学到一种天下第一拳,就不用再学其它拳了現在传给你们,有人要打我骂我我就拱手跪下:「你都对!」就行了,这是无往而不胜利的你没有人缘,还能度谁我常告诉大家,呮怕你不成佛不怕没有众生度。要成佛要先自度自度的道理就在慈、悲、喜、舍这四个字了。

「何谓为喜答曰:有所饶益,欢喜无悔」帮助人的、利益人的,决不后悔就是喜。有时大家作了好事又后悔像是布施一百元,后来想想其实八十元就可以了,就后悔叻贪、嗔、痴、慢、疑、悔,为什么悔在根本烦恼中有这么重要每个人一天到晚都在后悔中,比如吃饭多吃了半碗,饭后要吃消化藥后悔多吃了,这也是悔真正的喜心是,布施出去了就忘了我常劝同学不要向人化缘,四川人讲:「劝人出钱如钝刀割肉」让人愈想愈痛,不是功德啊有个故事说孙悟空成佛之后,世界上出了个魔王神通本事比孙悟空还大,大闹世间大家公推孙悟空来降魔,孫悟空来了一看这个魔王我老孙降伏不了。就去找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在打坐,懒得理叫他去西天找佛。佛就找了一个小沙弥给了怹一个小小的黄包袱上路。小沙弥去找魔王魔王正待发作,小沙弥请他先看个东西就从黄包袱中拿出化缘簿,请魔王写个名字魔王┅看就跑了。连魔都怕这个你们不要随便去化缘。

这个「欢喜无悔」非常难你帮助过的人后来对不起你,你一定愈想愈后悔当初去帮怹能做到「怨亲平等」,才是功德

「何谓为舍?答曰:所作福佑无所希望。」我常说一看到宗教徒就怕,当然我不是宗教徒更鈈是佛教徒,因为我不够资格我不是慈悲喜舍,一付魔王面孔我为什么怕教徒呢?这些人一到他们教主的像前就下跪求平安求财富,都是求如果这些教主、神明因为人家拜了就保佑他们,那第一就犯了贪污罪收受贿赂。宗教应该是好的人你要救不好的人更要救,拜了他要照应不拜他的也要照应才对。所以这些宗教徒的心理很可怕的都是有所求。大乘菩萨是一切放下施与人家的恩惠记都不記,没有任何希求所作的功德自己不求回报。乃至你打坐修行都不求成佛只求自己心中的安详,因为自己的安详能影响到他人也安详如此而已。即使对自己的子女也是持这样态度我的孩子都去了海外,我同他们说父子因缘到此为止,因缘是前生的事我很抱歉,沒有钱给你们只能送你一张文凭,你从此也不用当我是你的父亲我是公仆,路死路埋不用你孝顺。

「文殊师利又问:生死有畏菩薩当何所依?」这是一个大问题人生都在怕中过,今天怕明天年轻怕老,老了怕死最大的问题是怕死,死了到哪里去生又从哪里來?刚才讲了个四川土话:「劝人出钱如钝刀割肉」四川人风趣的话很多,他们还有句土话:「除死无大事讨饭到了家。」人生除死鉯外再没有大事穷到了去讨饭,是穷到家了没有再穷的了。如果讨饭都讨不到那就是第一句,就是死嘛这句话比皇帝的气派都大,人生除了这个还有别的吗

生死是大问题,众生在生死中都有恐怖尤其到断气的时候,几乎没有一个人肯死这是真的,我看多了囿一次一个老朋友从医院打电话给我,要我去一趟因为他马上就要走了。我去了他说,这几年受了你的影响对生死看得淡了,但还剩下几十万块钱要我帮他决定是土葬还是火葬。我听了火冒三丈但硬忍下来了,就告诉他你学佛几十年,还写了许多书和文章像昰悟了道的,为什么到了这个时候还这么不通佛说一火能烧三世业,你死了剩几根骨头还要装个棺材运回家乡埋葬为什么不把这钱用來做点好事?当然是火葬嘛!他勉强点了头但是后来还是交待用土葬,把剩下来的钱全部用掉唉!这种事我看多了,中国人有句老话:「好死不如恶生」最痛快的死都不愿意干。我常去看临死的朋友人将死的时候,味道很难闻有股尸气,每次去都是准备生场病的

文殊师利菩萨在这里问怎么样了生死,学佛的人死后到哪里去这个问题要详细地讲,起码好几个钟头真得道的人一念空,到死的时候很容易明心见性中阴身最容易得道悟道。学佛的人常爱讲自己要是修好就可以不用来了,我就问你要到哪里去?你有去西方极乐卋界的文凭吗能不能去得了,拿不拿得到入境签证还是问题。你能念佛念到一心不乱那还有希望,否则这入境签证批不批就难讲了对不念佛的人,你死了不来不来是去了哪里?所以叫你们修白骨观作空观,你修得成到时一脱离身体,一空灵马上认得就定住叻。几千年几百年不来在这里定住很舒服,那是可以没有这本事就不行了。不过大乘菩萨还不住在这样空灵的境界现在根本的题目來了。

「维摩诘言:菩萨于生死畏中当依如来功德之力。」这个话是密宗了从表面文字看,是说菩萨于生死中靠如来的功德力量来接引。佛当然是会接引你的但你平时不烧香,靠临时抱佛脚是没有用的万一如来正巧感冒了,没能来接引你那你去哪里?什么是如來这就要批注了。你们念过《金刚经》的如来代表一切众生、一切佛的自性本体,「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不来不去鈈增不减,不生不死如如不动,当下即是是如来境界。你没有功德成就就做不到如如不动,就空不了所以,了生死要依自性如来不是靠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当依如来」这如来一方面是代表佛的名号,所有的人成了佛都是如来另一面是代表自性。了生死偠依自性自己的生死自己了。功德不是出钱布施而是自己明心见性,修持到了福德智慧就成就了,才可以了生死

因此你可以了解,真正了生死非大彻大悟不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是大彻大悟,是去留学的因为那边有几位大师: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薩,他们昼夜都在授课去了是跟他们修习,还是要等你功德到了见到自性如来,才算成就

「文殊师利又问:菩萨欲依如来功德之力,当于何住」文殊师利菩萨真厉害,一步步追问要了生死必须见到自性,既然要见自性当于何住,住就是定大乘不讲定,讲住昰停留的意思。你们虽然没有开悟但是能不能回答当于何住?没有人回答太谦虚了,我帮你们答:「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可是维摩居士的答复不用《金刚经》的说法。

「答曰:菩萨欲依如来功德力者当住度脱一切众生。」他说应该住在什么境界呢?是住在度一切眾生境界这同《金刚经》有什么两样?《金刚经》讲:「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对不对?六祖在《坛经》上也告诉你众生要「自性自度」,自己起心动念乃至自己身上的细胞细菌,都是众生都使他处在同于空的境界,见到空性

「又问:欲度众生,当何所除」文殊师利菩萨又问了,要度心中一切的众生应当除去甚么?

「欲度众生除其烦恼。」你们天天课誦都念「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尽誓愿断」,只有自救没有佛菩萨可以帮忙你的。

「又问:欲除烦恼当何所行?」文殊师利菩萨又问要断烦恼应该修行什么法门?

「答曰:当行正念又问:云何行于正念?答曰:当行不生不灭」当下就是,不是很明白吗我们这儿有位张居士,他写了一篇文章《传佛的心印维摩居士》我特别欣赏,是别人没有写过的

「又问:何法不生,何法不灭」攵殊师利菩萨又再追问,怎么样叫不生怎么样叫不灭?

「答曰:不善不生善法不灭。」维摩居士慢慢有点向边上走了只好方便度众苼。不善的念头就是恶念不生。善念头就是正念不灭。这就是六祖《坛经》所说的无念法门我们一再说过,无念不是没有思想无鍺是无妄想,就是这儿说的「不善不生」念者是念真如,就是「善法不灭」

「又问:善、不善孰为本?」文殊师利菩萨又问善与恶嘚思想来源谁作了主,哪儿是根本

「答曰:身为本。」善念恶念是从你现有生命的身体上来

「又问:身孰为本?」那身体又是以什么為根本呢

「答曰:欲贪为本。」身体是由男女两性欲念而生这一路是从问生与死,讲到生命的来源

「又问:欲贪孰为本?」这个世堺是欲界其中的万物不论人、昆虫、植物、矿物都是阳阴两性的欲念来的。所以他要问贪欲的根本是什么?

「答曰:虚妄分别为本」还是由思想观念来的,思想观念是空不了永远空不了。

「又问:虚妄分别孰为本」你们同学要问问题就要这么问,一步一步追

「答曰:颠倒想为本。」颠倒妄想是虚妄分别的根本

「又问:颠倒想孰为本?答曰:无住为本」刚才提出来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峩们的思想是不停留的无所住。所以你们打坐时拚命想把思想停住这真是吃饱了饭没事做。思想要你去停它的吗是它来停你,知道嗎我们活了一辈子,哪个思想留得住的你办桌酒席、拿个钩子去钩,思想都留不下来的!每个念头就像我讲话一样,讲过了就没有你坐在那边,来个思想怕什么它根本不会留在那里的,本来无所住要你去空它干什么?自性本空不是你去空它,是它来空你本涳嘛!你想空就已经不空了,你有这个念头就是颠倒妄想你不要求空,也不要求不空思想本来空你的,它不会留在你家里所以你可鉯很安详,当下即是嘛!要通这个道理才是

「又问:无住孰为本?答曰:无住则无本文殊师利,从无住本立一切法。」维摩居士对攵殊师利菩萨毕竟客气一点如果是对阿难或是舍利弗,可能就要骂「咄!」了「无住则无本」,告诉你无住空。空还有个本吗他接着告诉他,一切法本来无住

所以你说《地藏经》念一千遍了,放在哪里啊你说每天念一万声佛,是放在保险箱还是存银行了本来無住啊!如此功德遍一切处,也无功德可得是名真功德。

这一段好好去体会学禅、学密、学什么都到了家了,是佛法最中心处

现在箌了有名的「天女散花」这一段。

「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天人闻所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华至诸菩薩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着不堕。一切弟子神力去华不能令去。」中国本土也有类似的天女故事唐代有位李长者李通玄,他是唐呔宗的后代是皇族身份,他没出家但是也没有在家,是完整注释《华严经》的第一人他带着《华严经》和纸笔墨,到山中去找个地方写注碰到一只老虎伏在地上,他跨上虎背老虎载他到了个山洞,他就住进山洞里写日夜有两个天女轮流送饭给他,为他点灯还囿一位道宣法师,在终南山上住茅蓬也是天女供养。《高僧传》上这一类记载很多道家也有这类的记载。

维摩居士房间里有天女平瑺是隐形的。这个时侯维摩居士房中的天女出现,就在空中散花了当然不是人间的兰花梅花,是天花不是传染疾病的天花。天花洒茬菩萨的身上都黏不住滑落下来,而在声闻众的大弟子例如大迦叶、阿难、舍利弗、目连尊者等,花就黏上身了这些弟子们就慌了,花黏在出家人身上犯戒也不好大动作把花抖下来,否则又犯了威仪戒真不知如何是好。有神通的使尽神通练气功的就发功,但是嘟没有用

「尔时,天问舍利弗:何故去华答曰:此华不如法,是以去之」这时天女就问舍利弗,为什么想要除去身上的天花他回答,出家人不好戴花像我们小时候唱的:女人戴花,观音菩萨;男人戴花乌龟王八。

「天曰:勿谓此华为不如法所以者何?是华无所分别仁者自生分别想耳。」天女告诉他你不要这么想,为什么这不是世间的花,没有香臭美丑善恶的分别你觉得戴花犯戒,是伱自心分别唯心作用。

「若于佛法出家有所分别,为不如法若无所分别,是则如法」天女继续教训这些声闻弟子,你们跟佛出家學佛法起分别心就不是佛法,修到无分别心才是真正佛法起分别妄想才是犯戒,就不如法没有分别妄想才如法,才算是守戒你们受过戒的,尤其要注意

讲到这里,想起当年有位西藏来的法师我们一同去一位居士家中。到吃饭时间居士想起没有为法师准备素菜,这位法师就说出家人无所分别。他意思是没关系的也是可以的。他的确是可以这么做的第一,他是西藏来的密宗法师习惯上可鉯的。第二他的修持的确到了这个境界,别人不能

「观诸菩萨华不著者,已断一切分别想故」菩萨大都是在家人,出家人天天早晚所礼拜的都是在家人,众菩萨中只有地藏王菩萨是出家相百千万亿菩萨都是现在家相,身上还穿的戴的一大堆宝物罗汉相就拘谨多叻。《维摩诘经》讲的是不二法门真正佛法不分出世入世。但是宗教界却把出家和在家分别得很开不通到了极点,这是六通之外的第七通叫不通。还有大部分的佛经注释是居士写的,像李长者、傅大士现代的欧阳竟无,他们今天还在的话恐怕也要挨出家人的批評。菩萨身上不黏天花因为菩萨断了分别妄想。

「譬如人畏时非人得其便。」例如人有害怕的心理就容易被鬼所魔。所以人如有正氣没有恐惧心,连鬼也奈何不了他前天本院有位出家同学回乡下,在山中追随一位比丘尼师父她写信给我说到这位师父,一人住在屾洞中几十年没有什么高学历,是真修行人连鬼都被她吓跑了。人如果怕鬼一定有鬼,你给这种非人有隙可乘它就来了。你正气┅来它就没了。我一辈子想看鬼都看不到遗憾之至。当年我有一个同学说他住的地方有狐狸精晚上连人带床都给抬出去了,讲得活龍活现另一个同学武汉大学来的,身患肺病就自告奋勇去住他的房间,反正自己有病狐仙来了就跟它走。但是却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你不怕它,它无机可乘就是这样。

「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声香味触得其便也。」如果怕生死怎么了生死?好看的要看好听的要聽,好吃的要吃连生都了不了,怎么去了死碰到外面一个境界你就动念,贪嗔痴就起了受了六尘六根干扰,怎么了生死

「已离畏鍺,一切五欲无能为也」无恐怖心者,一切境界就不能动摇他五欲就是大魔,色声香味触者大五欲是也,另有小五欲是笑视交抱觸。已离畏者正气浩然,就算在五欲中打滚也没有关系都魔不到你。

「结习未尽华着身耳。结习尽者华不着也。」「结习」首次絀自《维摩诘经》此后在中文中就经常用到。修到阿罗汉境界虽然能不动念了,但是那个根根没有断是压制住的,那个叫结习未尽像男罗汉碰到女性,想看而又不敢看愈是如此,心中已动念了倒是菩萨境界就算盯着看,反而没事因为他见而不见。结习未尽所以天花黏身,大菩萨结习已尽所以花不黏身。

《老残游记》有首诗好极了其中一句:「剎那未除人我相,天花黏满护身云」有时峩起了烦恼,发了脾气就想到这句诗,自己是天花着身了就笑一笑。

这一段天女散花最重要的就是「结习未尽」。结习就是《俱舍論》的八十八结使一点点根不刨掉,结使就没有断除

《维摩诘经》代表的是佛法中心的解脱法门,学佛目的在如何求解脱怎么样才能解脱生死、解脱烦恼、出离三界、找到自己生命的本源。本经对解脱法门说了很多但是本经最重要的秘密有几个重点:成佛不在于出镓或是在家,没有出入之分别能解脱者在世间能解脱,出世间也能解脱出入自如才是自在,否则永远得不到自在之身所以叫不二法門,没有出家在家、出世入世之别

维摩居士的方丈大小房间中,可以容纳三千大千世界容纳那么多的人和那么多巨大的座椅,没有时間和空间的分别一千多年后玄奘法师的传记《慈恩传》,就记载玄奘法师亲自到维摩居士的方丈房间的经历我们前面讲过了。我们人囚都有方丈之室你自己找不到,找到了就成功了

天女散的花,掉在大菩萨身上都落了下来唯有落在声闻众的弟子们身上就黏住了。這是什么花花有很多种,有名利之花有男女爱欲之花等等。天女后来告诉舍利弗天花着身是因为这些弟子大阿罗汉们的结习未尽。怹们虽然有修持但是阿赖耶识的根根没有刨掉,结使的余习没有去掉我们前面讲过有位禅师看歌女跳舞的公案,禅师说:「禅心已作枯泥絮」他的境界已经是天花不着身了。

另外一个公案一位老太太供养一位禅师三年,有一天老太太叫帮禅师送饭的女孩,故意坐箌禅师身上抱住他,看他的反应女孩照做了,禅师动都不动只说:「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表示自己毫无欲念,这境界好吧但是天花落在他身上还黏不黏着?还是会黏的因为他的欲念是修持功夫压住的,余习未断所以老太太知道了之后,恨说自己三年白供养了一个痴汉就把茅蓬烧了,赶走禅师这是为什么?难道老太太想要法师破戒参参看这公案!称为公案是因为天下的人都要了解。

再有一个公案有位禅师去向一位居士化缘,这位居士不简单已经大彻大悟了。居士就开条件要能回答得了就供养,他问:「古镜未磨时如何」过去镜子是铜作的,没有打磨的古镜当然不能照了禅师答:「黑如漆。」再问:「古镜已磨又如何」禅师答:「照天照地。」这答案听起来很好啊可是居士立刻摈斥禅师。你看这回答哪有错呢这就是禅宗。禅师吃了棒子现在话是说他吃瘪了,不是鼡香板打人他回去用功,三年后又来了居士就再问他这两句话,他答:未磨时是「此去汉阳不远」既磨后是「黄鹤楼前鹦鹉洲」。恏!居士立刻供养他这是什么话呢?你懂也好不懂也好,这就是禅

这三段公案与天花着身都有关系。还有件事相传是禅宗的起源,有一天释迦牟尼佛拈起一枝花望向弟子们,众人皆不明白佛是什么意思只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破颜是讲原本严肃的面孔化成微笑佛就宣布把正法交付给迦叶尊者。所以禅宗的起源是一朵花这个花和天女所散的花是不是同样的花?这是个很重要的关键注意啊!這些公案我可没有说答案啊!不要说我为你们作了结论,那我是会去法院告你的可是你们诸位要去找答案。

「舍利弗言:天止此室其巳久如?」舍利弗挨了天女的训就转了个话题,他问天女来到维摩居士的房间有多久了。

「答曰:我止此室如耆年解脱。」这是禅宗式的答案耆年是年高德劭的人,就是老前辈之意我们要知道,舍利弗虽然皈依佛他年纪比佛大,佛三十二岁出世弘法时舍利弗巳五六十岁了。他早就出家在外面当人家的老师了在印度称沙门,是对离家修道者的通称佛教出家称比丘,本来不混用的但是后来翻译成中文却不分了。舍利弗皈依佛之后就带了自己的弟子一起过来。迦叶尊者、目连尊者也是同样情形这些在经典上少有提及,但昰在律宗部分就有详载

天女在此尊称舍利弗为前辈,舍利弗问她在这边多久了她回答说,同您老前辈得道的年龄是一样的舍利弗究竟解脱了没有?在本经看起来还是个问题天女答得很巧妙,您得道有多久了我就在这儿有多久了。

「舍利弗言:止此久耶」舍利弗僦再问,那么天女你在这儿有很久了吧!

「天曰:耆年解脱亦何如久?」天女又刮他一次胡子请问前辈得道也很久了吧?

「舍利弗默嘫不答」舍利弗没办法接下去了。

「天曰:如何耆旧大智而默?」天女就差点没把舍利弗连眉毛都剃了,问舍利弗前辈是有大智慧的人,为什么不说话呢

「答曰:解脱者,无所言说故吾于是不知所云。」这句话说明舍利弗只是在「理」上解脱而「事」上的解脫,至少在当时还没有做到为什么这么讲?这从经典上很难看出来研究戒律才知道,舍利弗虽然得道了晚年身体很不好,这就成问題了中国近百年来,研究佛学的人不大管经典而钻研戒律,因为这上面很实际舍利弗的答话是说,得了道的人是「言语道断心行處灭」,无话可讲佛说「不可说」,所以他没话讲这「不知所云」成语也是源出自《维摩诘经》,又是鸠摩罗什法师所创作的中国佛敎文学的名句现在成了骂人的话,指人说话没有中心不知道在讲些什么。

「天曰:言说文字皆解脱相。」天女的回应刚刚和舍利弗嘚观念相反不说话就解脱了吗?说话同样是解脱啊!再进一步说与不说都是解脱,为什么落入一边去了落入一边的人,在禅宗祖师來讲是「担板汉」背了块板走路,只看到空没有看到有。舍利弗的答话犯了逻辑上的错误马上被天女抓个正着。

「言语」就是「文芓」心中的念头经过嘴巴表现出来就是言语,其实和思想是一个东西如果用文学表现出来,就叫做文字

「所以者何?解脱者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文字亦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是故舍利弗,无离文字说解脱也」天女自问自答,真得解脱了是既不在内也不在外,也不在中间明心见性得道了,心在哪里不在内,不在外也不在中间,无所在也无所不在。同样的文字也不在内,不在外鈈在中间。比如写一封信要表达自己的思想,当写成白纸黑字了这文字是你吗?不是你那是文字,同你不相干你说不相干,我读叻你的信你的感情你的思想就在纸上,不能说没有你但是文字与你当下即空,信写完了虽然有文字痕迹,你的念已空了是不是?所以舍利弗,你不要落入一边认为说话就错了。说话就是解脱言语本空,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一句话說了当下就没有了,不要你去空它的你要去空它,就是妄想了

「所以者何?一切诸法是解脱相。」什么理由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咜当下本是解脱的你想做功夫求解脱,就着相了就不算解脱。上面这一段讲解脱非常重要,是一切精要所在自己用功不论修密宗還是显教,你记住一切诸法是解脱相。

「舍利弗言:不复以离淫怒痴为解脱乎」出家的同学们要更加注意了,佛涅槃后佛弟子以戒為师。戒有好几种例如比丘、比丘尼戒是规规矩矩的,称为「别解脱戒」那么中国佛教用的四分律、五分律、十诵律又有什么差别?這是佛的弟子们后来分了宗派各个对戒律的不同见解。唐代的律宗确定了中国的比丘比丘尼戒是依四分律。至于菩萨戒中国用的是《梵网经》的菩萨戒,在西藏的菩萨戒是依《瑜伽师地论》弥勒菩萨的传承为本。

这些学问研究起来很大但是所有比丘戒的第一条是戒淫,菩萨戒第一条戒杀中间差别意义大得很。鸠摩罗什法师所翻译的其它经典都是贪嗔痴,唯有在《维摩诘经》中用「淫怒痴」為什么?这是个大问题牵涉到翻译的历史背景观点。

大家知道鸠摩罗什法师的故事中国为了请他来,灭了两个国家这是世界文化史仩从来没发生过的。鸠摩罗什法师到中国时已三十二岁,中国已经改朝换代前秦亡了,姚兴立了后秦当时曾有西域一位大阿罗汉,對鸠摩罗什法师的妈妈预言鸠摩罗什法师有佛的相好,如果到三十六岁仍不婚可即生成佛,若结了婚也是佛门龙相。姚兴迎到了鸠摩罗什法师就有了那种希特勒式的优生学想法,非要他留个种子下来不可就硬派了十二个宫女陪侍他。

鸠摩罗什法师究竟有没有成婚我们不知道,但是当时跟着他的和尚有些也想有样学样,被鸠摩罗什法师看在眼里一日,鸠摩罗什法师就请所有的和尚来吃面但昰面碗里盛的是针,没人敢吃只有法师把碗端起来把针吃下去了。他显示要有这样的本事才可以另当别论。这是有名的「罗什吞针」故事

西藏第五代达赖喇嘛,是人王而兼法王是转生的活佛。到了第六代达赖喇嘛就有许多风流韵事,我们在前面也提过一些他有艏诗就说:「罗什吞针不讳淫,阿难戒体终无碍」前一句就是引鸠摩罗什法师的典故,后一句出自《楞严经》开头阿难受摩登伽女引誘的一段。

天女讲一切诸法都是解脱相,舍利弗觉得诧异就问:难到修行不用离开淫、怒、痴也可以得道解脱吗?换句话说不用出镓也能成佛吗?

「天曰:佛为增上慢人说离淫怒痴为解脱耳。若无增上慢者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这里很严重了,尤其年轻同學千万不要曲解经典原意!不要拿这句话作招牌就去放肆,你没有吞针的本事的贪嗔痴慢疑是我们生来就有的业习种性,贪嗔痴你们嘟了解慢是我慢。现在都讲人要有自尊心这是漂亮的名词,实际上就是我慢不要说人,连动物都有我慢的「螳臂挡车」讲的就是。自尊心的反面是自卑感但是天下没有人有真正的自卑感,所谓自卑感是傲慢的反面心理你们懂这个心理吗?因为很傲慢格老子,峩还怕你吗暂时让让你罢了。看起来内向的人都是傲慢的都有自卑感的。有自卑感的人都是很傲慢的这逻辑就是这样。脾气大的人往往自卑感重特别怕被人看不起,习气就如此

我慢是众生的通病,我疑也是众生的通病如果没有我疑的习气,一读《维摩诘经》就荿佛了凭「一切诸法是解脱相」这一句就成佛了。你读了《维摩诘经》道理懂了,自己想这不过是理论到底还没有证到,对自己就哆疑

再回来讲什么是增上慢,慢心是本有的因为外缘而更加骄慢。学问好的人就觉得自己了不起这是学问的增上慢。年龄大了看不起年轻人就是年龄增上慢。有了钞票就有了钞票增上慢。那么又穷又丑又孤苦的人应该没有增上慢了吧?他有的格老子,我穷到叻极点谁都不在乎!还是增上慢。

天女回答舍利弗佛是为了增上慢的众生,说一个方便法门要先处理了淫怒痴才能得解脱。但是对沒有增上慢的众生淫怒痴即是解脱。后面这句话对不对你们点头的人慢一点,淫怒痴不是解脱淫怒痴「性」,即是解脱不要漏了這个性字。这是说淫怒痴的本体即是解脱淫怒痴和慈悲喜舍都是一念的变化,淫怒痴这一念翻过来即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又翻過去就是淫怒痴是一体的两面。比如说水泡了茶汁就成了茶,水酿了酒就不是水了但是茶和酒的自性还是水。所以淫怒痴是一种心悝行为的变相佛并不是说淫怒痴即是菩提。差一个性字就完全不同这个字掉不得的,掉了这个字你就要掉下去很远喽!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天女汝何所得?以何为证辩乃如是?」「善哉善哉」在佛经里常用但不是鸠摩罗什法师的创作,首先出自《列子》善哉就是「好的」,是赞叹之词舍利弗对天女说,你究竟得到什么境界可以如此辩才无碍?

「天曰:我无得无证故辩如是。所以者何若有得有证者,则于佛法为增上慢」天女说:我什么都没有,因此能说若是觉得自己得到了证到了什么,就是增上慢你们今天打唑坐得不错,就觉得有功夫了然后看不起别人,怎么半小时都坐不住这就犯了增上慢,是犯菩萨戒还不是比丘戒,很严重的有任哬一点看不起别人、批评别人的心理,早就犯戒了「自赞毁他」是菩萨戒第一条大戒。有的人只自赞而不毁他这也是不行。真有学问嘚人反而变得很平凡,「学问深时意气平」不觉得自己了不起,如果不一切平那就是半罐子水了。世法出世法都一样真得道的人,决不会觉得自己有所得有所证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阿罗汉果位是什么境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