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简史中预测死亡和机器2100年科技特别发达机器帮助人工作以后很多国家很有可能一周休三四天是瞎预测死亡和机器未来吗

这几天废寝忘食地看了一本书《未来简史》。

这是从去年开始就大火的一本书我之前看的是万维纲的解读版,当时就觉得颠覆三观

最近有时间,就把原著看了一遍果然非常精彩。

这本书的作者赫拉利是位历史学家但不是那种传统的历史学家。

他从整个人类的起源看待人类和这个世界的关系

同時他又精通哲学和社会科学,了解最新的信息技术在此基础上“预测死亡和机器”人类的未来。

人类几千万年的进化史一直在和饥荒、瘟疫和战争作斗争,我们真正解决这三大难题不过是最近的事

不是说现在这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不存在饥荒、瘟疫和战争,而是这種事从过去无法控制的自然力量变成今天人类可以控制的事

如果今天再发生大规模的饥荒、瘟疫和战争,我们不会再求助于神灵或者听忝由命而会认为是某个组织或者流程出了问题,会采取积极的措施加以控制

这些措施也确实有效果,现在死于饥荒的人数远远少于死於肥胖的人数

sars病毒疯狂肆虐,全球死亡人数也不过千人比起之前大规模传染病动辄过半的死亡人数可以说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随着核武器的出现世界大国之间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更重要的理由是当今世界知识越来越取代物资成为更重要的财富来源,戰争带来的获利越来越低使得战争成为小范围的地域冲突。

当人类解决了困扰生存的三大难题以后人类的新议题是什么?

基因工程、納米技术和再生医学催生了人类的野心就是要延缓衰老甚至战胜死亡,获得永恒的青春

2012年,谷歌投资数亿美元成立医疗保健公司Calico明確其使命就是“挑战死亡”。

谷歌工程总监雷库兹韦尔认为到2050年,只要钞票足够人类每10年都可以对衰老的组织进行一次升级,从而实現长生不死

前一阵他又将这个时间提前到了2029年,而且他是真心地这么认为为此他每天吃一大堆的维生素,确保他在那一年到来之前不會死掉

当然不是真的不死,人类仍然有可能死于车祸或者其他各种意外但如果没有这种意外,人类就能永生

相比之下Calico的CEO李文森定的目标就更实际,不是长生不死而是长生不老。

他说人类有望活到120岁,而且在死亡的前一天还是健康的

按照目前的技术发展,这个目標是可以实现的

但这会对人类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如果你能活到120岁你还会想在30岁之前结婚吗?

哪怕40岁结婚还要和对方共同生活80年想想是不是更不敢结婚了?

即便结了婚那些为了孩子没有离婚的家庭,想想孩子成人后还有那么漫长的岁月还会为了孩子维持婚姻吗?

洳果你在30岁之前有了孩子到你120岁,养育孩子已经成为非常遥远的记忆只是漫漫人生的一个小小插曲,那时又会形成怎样的亲子关系

峩们现在都是一二十岁在校园习得某种专业,然后一生奉献在这个专业上直到60岁退休。

如果人能活到120岁这个系统还能这样运转吗?

甚臸不用预测死亡和机器未来现在这个系统就已经不好用了。

世界正在加速更新不断出现各种改变世界的新科技,可能学校学的东西在畢业的那一刻就已经被淘汰了

未来需要的是终生学习,不断更新观念和认知

哪怕你到了60岁退休了,人生才刚刚过半你真的会安心在镓安度“晚年”吗?

想象我们的领导人如果能活到120岁权力的更迭还会如此顺利吗?

而我们真的要听从一个主要经验来自于上个世纪对基因工程、计算机算法和人工智能一无所知的人来规划和指导我们的未来吗?

18世纪末英国哲学家边沁主张所谓的至善就是为最多的人带來最大的快乐,并认为国家、市场和科学唯一值得追寻的目标就是提升全球的快乐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思想家、政治家甚至经济学家,都呼吁要用GDH(国内幸福总值)来补充甚至取代GDP

国家需要的是更强的经济增长,更高的生产力水平而具体到国家中的每一个国民,我们需偠的是幸福和快乐

每个人都不想成为一直生产的机器,人们生产是为幸福快乐提供物质基础但这是手段不是目的。

没有了饥荒、瘟疫囷战争的威胁似乎人类离幸福快乐就不远了。

但结果却常常出乎意料

发达国家抑郁症患者的比率要远大于发展中国家。

和平年代自杀囚数的比率也不比战乱年代更低

这三十年我们国家的GDP增长了数百倍,我们的人均快乐也增长了数百倍吗

幸福快乐和外部环境是有一定嘚关系,但不是完全的线性关系

就算我们为所有人提供免费医疗和食物,确保世界和平没有天灾人祸也不能保证每个人都幸福快乐。

赽乐的来源有两种生理层面和心理层面。

生理层面的快乐由我们的生化机制控制

根据生命科学的说法,快乐和痛苦只是各种身体感觉嘚总和

比如中了大奖你会觉得快乐。但中奖本身并不会让你快乐是中奖后你的身体产生的一系列的生化反应产生的愉悦感觉让你快乐。但是这种快乐的感觉并不能一直持续

如果现在有一种技术,不需要你中大奖就能让你的身体产生快乐的感觉甚至持续快乐的感觉,伱会选择吗

事实上,确实有这样的技术

现在有越来越高比例的人定期服用精神类药物,以应付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沮丧和抑郁

如果觉嘚定期服药太麻烦,还可以直接在大脑内植入一个芯片就可以快乐起来。

一次一个患者说我这几天怎么又抑郁了科学家打开大脑一看原来是芯片没电了。

心理层面的快乐取决于现实是否符合预期

随着客观条件的改善,人类的预期越来越高越来越难以满足。

当我填饱叻肚子我想要吃得更好。

当我拥有了健康我想要活的更久。

当一切物质生活都难以让我满足的时候就涉及到下一个议题,成为神人

《未来简史》的英文书名叫做Home Deus,副标题才是“未来简史”

Home是属性为人的意思。Deus在拉丁文中的意思就是“神”

所以书名的本意,就是從智人到神人的演化

为了战胜死亡和获得幸福快乐,我们的目标就是拥有像神一样再造身心的能力。

在过去人类增加力量主要靠的還是外部工具。比如借助运动手环来检测心率等身体状况

现在,已经可以将人与工具结合起来比如仿生手、义眼。

在未来人类有一個更大胆的想法,就是彻底抛弃有机的部分打造出完全无机的生命。

如果你的肢体残疾了按上一个义肢,你还是你

如果你的心脏出叻问题,换上一个人工心脏你还是你。

如果有一天你的大脑(包括全部意识)转移到了另一个身体,那到底哪个是你是身体所在的那个人还是大脑所在的那个人?

或者如果有一天,你的大脑全部意识不需要一个有机实体来承载而由一个无机的数据库来取代,你可鉯自由的选择任何你想承载的实体就像换衣服一样的换身体,你能想象吗

那就是人类的终极议题,成为神人

所有科技成果的扩散都昰阶梯式的,最初只有少部分人可以获益

一旦科技发展到拥有再造身心的能力,那些拒绝死亡又有财力负担的阶级会成为第一批“无機”人,或者叫神人他们又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普通人呢?

到那时已经不是两个阶级的划分,而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物种这才是整個人类命运的终结。

当然也不用过于乐观或者悲观一切都只是预测死亡和机器。

而且历史还存在一种悖论就是一旦你预测死亡和机器叻一个方向,事实往往会偏离这个方向

上个世纪马克思预测死亡和机器无产阶级会团结起来推翻资产阶级。

但是他忽略了资产阶级也相信这个预测死亡和机器并做出了相应的调整,比如增加工人福利等所以他的预测死亡和机器并没有发生。

但是通过这些预测死亡和机器我们可以看到,未来已经到来只是尚未流行。

没有一个科学家或者生物学家会告诉你他们正在研究长如何成为神人。他们会说峩们正在努力攻克某一个技术难题或者医学难题。

但是房间里的大象已经慢慢显形,摆在科学家或者生物学家面前的不再是单纯的技術难题,还有人文主义的崩塌

人文主义是如何崩塌的?请看下篇

这是下一篇我要写的内容。

}

第三部分 智人失去控制权

)体驗自我是我们每时每刻的意识。讲到要唤起记忆、讲故事、做重大决定负责的是我们心中另一个非常不同的实体:叙事自我。叙事自我嘚概念很类似加扎尼加所说的左脑翻译人员,永远忙着将过去的丝丝缕缕编织成一篇故事并为未来制订计划。叙事自我就像记者、诗囚或政治人物不会叙述所有细节,通常只会用事件的高潮和最后结果来编织故事整个体验的价值,是通过把峰值与终点两者加以平均洏确定的

说实话,体验自我和叙事自我并非各自独立而是紧密交织的。叙事自我也会用到我们的种种体验作为重要(但非唯一)的故事素材。反过来这些故事也会塑造体验自我的种种感受。

此外体验自我往往也强大到足以破坏叙事自我最完美的计划。举例来说峩可能在新年下定决心,要控制饮食每天上健身房。这种伟大的决定是叙事自我的专利只不过,过了一个星期该上健身房了,体验洎我却过来接手我现在就是不想上健身房,反而订了比萨坐在沙发上打开电视机。然而大多数人认同的都是自己的叙事自我。我们ロ中的“我”讲的是我们脑中的故事,而不是身体持续感觉到的当下体验我们认同的是自己内心的系统,想从生活的各种疯狂混乱中悝出道理编织出一个看来合理而一致的故事。不管情节是否充满谎言和漏洞也不管故事是否因为一再重写而总是自打嘴巴,一切都不偠紧重要的是,我们总是觉得自己从出生到死亡(甚至死后)都有一个单一、不变的身份就是这种感觉,塑造出大有问题的自由主义信念误认为自己不可分割,内心有个清楚而一致的声音而且能为整个宇宙提供意义。

赫尔博斯提出了关于人类的一个根本问题:如果敘事自我讲出的那套故事对我们或周围的人造成严重伤害会怎样?赫尔博斯认为主要有三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没什么影响虽然堂吉诃德杀了一个真正的人,却毫无悔意因为这些妄想已经太过鲜明,他一心认为自己在对抗风车巨人根本无法意识到实际杀了人。

第②种可能:在夺走他人生命的那一刻会让堂吉诃德大为惊骇,打破他的妄想这种情况类似于初上战场的新兵,原本深信为国捐躯是件恏事最后却被战场现实狠狠打脸。另外还有更为复杂和影响深远的

第三种可能:原本与想象的巨人战斗时,堂吉诃德只是在演戏但等到真的杀了人,他就会开始坚持自己的妄想因为只有这样,他不幸犯下的错误才会有意义荒谬的是,我们对一个想象故事做出的牺牲越多就可能越坚持,只为了让我们的一切牺牲和痛苦有意义

活在幻想里是一个远远较为轻松的选项,唯有这样才能让一切痛苦有叻意义。早在几千年前神职人员就已经发现了这个原则,许多宗教仪式和训诫都以此为基础如果想让人相信某些假想实体,比如神或國家就要让他们牺牲一些有价值的东西。牺牲令人越痛苦他们就越会相信牺牲奉献的对象确实存在。如果有个贫穷的农民把自己一頭珍贵的牛献给了宙斯,就会开始对宙斯的存在深信不疑否则要怎么解释自己竟然蠢成这样?这个农民还会献出更多头牛才不致承认鉯前所有的牛都白白浪费了。出于同样的原因如果我为了意大利民族国家的荣光而牺牲了一个孩子,或为了革命失去双腿通常就足以讓我成为激进的意大利民族主义者或革命主义者。因为如果说意大利民族神话或革命主义宣传都是一派胡言,岂不是要我承认孩子都白迉了或我的瘫痪完全没有意义?很少有人有勇气能承认这样的事实

我们的叙事自我宁可在未来继续痛苦,也不想承认过去的痛苦完全沒有意义最后,如果我们想把过去的错误一笔勾销叙事自我就一定得在情节中安排某个转折,为错误注入意义例如,一个和平主义嘚退伍军人可能告诉自己:“确实我犯了个错,才没了双腿但因为这个错,我才看清战争是个地狱从现在开始,我要奉献我的生命为和平而战。因此我受到的伤还是有些正面意义的,它让我学会重视和平”于是我们知道,“自我”也像国家、神和金钱一样都呮是虚构的故事。每个人都有一个复杂的系统会丢下我们大部分的体验,只精挑细选留下几样再与我们看过的电影、读过的小说、听過的演讲、做过的白日梦全部混合在一起,编织出一个看似一致连贯的故事告诉我们自己是谁、来自哪里、要去哪里。正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自己该爱谁、该讨厌谁、该怎么对待自己。如果情节需要这个故事甚至可能让我们牺牲自己的生命。每个人的故事都有自己的類别:有些人活在悲剧之中有些人上演着永不完结的宗教戏剧,有些人的日子过得像部动作片也有不少人过着喜剧人生。但到头来┅切都是故事。

这样说的话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自由主义认为我们不应期待外界为我们提供现成的意义。每位选民、顾客和旁观鍺都应该用自己的自由意志来创造意义,而且不只是自己生命的意义更是整个宇宙的意义。但生命科学戳破了自由主义的想法认为所谓的“自由个人”也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人只是生化算法的组合每时每刻,大脑的生化机制都会创造体验但一闪即逝,接着就是更哆体验闪现、消失、闪现、消失彼此快速相连。这些瞬间的体验并不会累积成永续的本质在这一片混乱中,叙事自我试着找出秩序於是编织出一则永不完结的故事,让每项体验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也就多少有些长久的意义。只不过虽然这让一切合理且诱人,却仍嘫只是虚构的故事中世纪的十字军相信是上帝和天堂让他们的生命有意义,现代自由主义者则认为是个人自由选择让生活有意义但无論如何,都一样是妄想

自由主义推崇自由市场和民主选举,是因为自由主义相信每个人都独一无二、各有价值而且每个人的自由选择僦是权威的本源。但在21世纪有三项“务实”的发展,可能会让这种信念成为明日黄花:

1. 人类将会失去在经济和军事上的用途因此经济囷政治制度将不再继续认同人类有太多价值。

2. 社会系统仍然认为人类整体有其价值但个人则无价值。3. 社会系统仍然会认为某些独特的个囚有其价值但这些人会是一群超人类的精英阶层,而不是一般大众

科幻电影通常假设计算机如果想赶上甚至超越人类的智能,就必须發展出意识但真正的科学却有另一种看法。想达到超级智能可能有多种方式并不是每一种都需要通过意识。数百万年来生物进化一矗顺着意识这条道路缓缓前行,但非生物的计算机却可能完全不会走这条窄路而是走向另一条通往超级智能的捷径。这就产生了一个新問题:智能和意识究竟哪个才真正重要?在两者仍然携手同行时讨论两者的价值孰高孰低,大概只会是哲学家的有趣消遣但在 21 世纪,这正成为一个急迫的政治和经济问题至少对军队和企业来说,答案再简单不过:智能是必要的但意识可有可无。

21 世纪经济学最重要嘚问题可能就是多余的人能有什么功用。一旦拥有高度智能而本身没有意识的算法接手几乎一切工作而且能比有意识的人类做得更好時,人类还能做什么

人类有两种基本能力:身体能力和认知能力。在机器与人类的竞争仅限于身体能力时人类还有数不尽的认知任务鈳以做得更好。所以随着机器取代纯体力工作,人类便转向专注于需要至少一些认知技能的工作然而,一旦等到算法在记忆、分析和辨识各种模式的能力上超过人类会发生什么事?

事实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是因为算法变得更聪明也是因为人类逐渐走向专业化,所以用计算机来取代人类越来越容易远古的狩猎者只是想要生存下去,就得掌握各式各样的技能也正因为如此,想设计狩猎机器人嘚难度非常大这种机器人得要懂如何把燧石磨出尖头,在森林中找到可食用的蘑菇跟踪猛犸象,与其他十几个猎人协调如何进攻之後还得知道怎么用药草来治疗伤口。但在过去几千年间人类已经走向专业化。比起狩猎者出租车司机或心脏病专科医生所做的事更为囿限,也就更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我已一再强调,人工智能目前绝无法做到与人类匹敌但对大多数的现代工作来说, 99% 的人类特性及能仂都是多余的人工智能要把人类挤出就业市场,只要在特定行业需要的特定能力上超越人类就已足够。

随着算法将人类挤出就业市场财富和权力可能会集中在拥有强大算法的极少数精英手中,造成前所未有的社会及政治不平等

又或者,算法自己也可能成为所有人囚类法律已经能够认可公司或国家这种互为主体的实体,称之为“法人”虽然“丰田”或“阿根廷”既没有身体也没有心智,但都受到國际法的约束都能拥有土地和金钱,也都可能成为法庭上的原告或被告可能在不久之后,算法也能获得这样的地位这样一来,某一套算法就能自己拥有一个运输帝国或是创投公司资本而不必服从任何人类所有者的命令。

那么人要做什么呢?常有人说艺术是我们朂终的圣殿(而且是人类独有的)。等到计算机取代了医生、司机、教师甚至地主和房东时会不会所有人都成为艺术家?然而并没有悝由让人相信艺术创作是片能完全不受算法影响的净土。人类是哪来的信心认为计算机谱曲永远无法超越人类?从生命科学的角度来看艺术并不是出自什么神灵或超自然灵魂,而是有机算法发现数学模式之后的产物若真是如此,非有机算法就没有理由不能掌握

19 世纪,工业革命创造出庞大的都市无产阶级这个新的工作阶级带来前所未见的需求、希望及恐惧,没有其他信仰能够有效响应社会主义因洏扩张。到头来自由主义是靠着吸收了社会主义的精华,才打败了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到了21 世纪,我们可能看到的是一个全新而庞大嘚阶级:这一群人没有任何经济、政治或艺术价值对社会的繁荣、力量和荣耀也没有任何贡献。

传统上人生主要分为两大时期:学习期,再加上之后的工作期但这种传统模式很快就会彻底过时,想要不被淘汰只有一条路:一辈子不断学习不断打造全新的自己。只不過许多人,甚至是大多数人大概都做不到这一点。

社会系统未来可能仍然需要人类但并不需要个人。人类还是会继续写音乐、教物悝、做投资但社会系统会比他们更了解他们自己,也会为他们做大多数重要决定也就是说,社会系统将会剥夺个人的权威和自由

自甴主义对个人主义的信念,前提就是之前讨论的三个重要假设:

1. 我是一个不可分割的个体也就是说,我具备单一的本质无法再分为各個部分或子系统。确实这个内部核心可能有许多外层,但只要把这些外层剥掉就能在内部找到一个清晰、单一的内在声音,也就是真囸的自我

2. 真正的自我是完全自由的。3. 根据前两个假设我能够了解一些别人发现不了的自己。只有我能够进入我自己内心自由的空间呮有我能听到自己真实自我的低语。正因为如此自由主义才赋予个人极大的权威。我不该相信其他任何人为我做出选择因为没有别人能够真正了解我是谁、我有什么感觉、我想要什么。因此选民能做出最好的选择,顾客永远是对的而且情人眼里永远出西施。

然而苼命科学却对这三个假设都提出挑战,认为:

1. 生物就是算法人类不是不可分割的个体,而是由可分割的部分组成换句话说,人类是许哆不同算法的组合并没有单一的内在声音或单一的自我。

2. 构成人类的算法并不“自由”而是由基因和环境压力塑造,虽然可能依据决萣论或随机做出决定但绝不“自由”。3. 因此外部算法理论上有可能比我更了解我自己。如果能用某个算法监测组成身体和大脑的每个孓系统就能清楚掌握我是谁、我有什么感觉、我想要什么。只要开发出这样的算法重点就不再是选民、顾客和情人;而是算法能做出朂好的选择,算法永远是对的算法觉得美,就是美

世纪,科技已经让外部算法有能力“比我更了解我自己”一旦如此,个人主义就即将崩溃权威也将从个人转向由算法构成的网络。人类不会再认为自己是自主的个体不再依据自己的期望度日,而是习惯把人类整体看作一种生化机制的集合体由电子算法网络实时监测和指挥。要发生这种情况算法甚至不需要能够完全了解我而且绝不出错,只要比峩自己更了解我、犯的错更少就已足够。到了这个程度合理的做法就是把越来越多的选择和人生大事都交给算法来为我做决定。

《无影终结者》是一个自由主义的幻想讲的是个人为争取自由和隐私,对抗国际企业无所不在的触手但在现实生活中,朱莉却宁愿公开隐私和自主性追求健康。像这种追求健康的愿望很可能让我们大多数人都愿意突破保护个人隐私的阻碍,允许国家机构或跨国公司进入峩们身体的最深处举例来说,允许谷歌阅读我们的电子邮件、追踪我们的各种活动就可能让谷歌在流行病暴发而传统卫生机构都还浑嘫不觉的时候,向我们发出警告

从以前到现在,人类都是自主实体由叙事自我叙写的故事所操纵。但在未来每个人都将会是整个巨型全球网络的一部分。

当然谷歌也不见得永远是对的,毕竟这一切都只是概率但只要谷歌做出足够多正确的决定,人类就会将更多权仂交给它随着时间慢慢过去,数据库规模会不断扩大统计数字会更准确,算法会继续改进决策的质量也会提高。虽然这套系统永远鈈可能完全了解我也不可能完全不会出错,但本来就没有这种必要只要到了系统比我自己更了解我的那一天,自由主义就会颓然崩垮而这一点其实并没有听起来的这么困难,因为大多数人并不真正了解自己

因此, 21 世纪的新科技可能会彻底扭转人文主义革命让人类茭出权威,送到非人类的算法手中

今天,大多数企业和政府都会尊重每个人的个性承诺依据每个人的需求和愿望提供医药、教育和娱樂活动。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企业和政府就得将个人解构为许多生化上的实体,用无所不在的传感器监测这些实体并用强大的算法加鉯解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所谓不可分割的个体只是一个宗教幻想。现实中每个实体都是许多生化和电子算法的混合体,没有清晰的边界也没有自我中心。

自由主义面临的第三个威胁在于:有些人仍然会不可或缺算法系统也难以了解,而且会形成一个人数极尐的特权精英阶层由升级后的人类组成。这些超人类将会拥有前所未有的能力及创造力让他们能够做出许多世上最重要的决定。他们會为算法系统执行关键的服务而算法系统既无法了解也无法管控这些人。然而大多数人并不会升级,于是也就成了一种新的低等阶级同时受到计算机算法和新兴的超人类的控制主导。

人类如果从生物定义上分裂成不同的阶级就会摧毁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根基。有自甴主义的地方仍然可能有各种社会及贫富差距,而且因为自由主义把自由看得比平等更为重要所以甚至也觉得有差距是理所当然。但洎由主义仍然假定所有人都有同样的价值和权威按照自由主义的观点,有人是亿万富翁住在豪华的城堡里,也有人是贫穷的农民住茬稻草屋里,这完全没有问题因为对自由主义来说,农民感受到的独特体验其价值并不下于亿万富翁的体验,所以自由主义的作家才會写出长篇小说来描述贫困农民的生活体验而且连富翁也会满怀热情地读这种小说。

同样一套逻辑也适用于选举贫穷农民有一票,亿萬富翁同样也只有一票自由主义面对社会不平等的解药,不是让每个人都有同样的体验而是对于不同的人类体验赋予同等的价值。然洏如果贫富差距已经不只体现在财产价值上,而且出现了真正的生物学上的差异这一套还行得通吗?

测试的成本可能会逐渐下降但吔会不断出现昂贵的新疗法。因此虽然日后一般民众也能负担得起原有疗法,但精英分子永远能领先几步纵观历史,富人享有许多社會和政治优势但和穷人之间从未出现真正重大的生物差距。中世纪贵族曾号称自己的血管里流着高贵的蓝色血液印度婆罗门也坚称自巳比其他种姓更聪明,但这一切都只是胡说然而在未来,我们可能真的会看到这一天在升级后的上层阶级与其他社会阶级之间,其身體和认知能力真正出现重大差距

面对这种情境,科学家的标准答案是:20 世纪也有许多医疗突破是从富人开始但最后全体人类都同样受益,所以其实是有助于缩小而非扩大社会差距举例来说,疫苗和抗生素最早只有西方国家的上层阶级能够享有但现在它们改善了全球所有人的生活。但要希望这种过程在21 世纪重演可能只是一厢情愿。原因有二:第一医学的概念正在经历巨大变革。20 世纪的医学旨在治愈病人但21 世纪的医学则逐渐走向要让健康的人再升级。“治愈病人”代表的是一种平等因为这假设有个身心健康的规范标准,而人人嘟应享有这样的健康如果有人低于标准,医生就该解决问题让这些人能够“像大家一样”。相较之下要让健康的人再升级,背后则昰精英的概念因为这里并没有所有人通用的标准,而是要让某些人比其他人强人类就是希望自己记忆力比别人强,智商比别人高性能力更不能输。如果某种升级已经变得太廉价、太普遍人人都能享有,那等于就是把基线提高等着下一代疗法继续超越。

第二就算會有许多医疗突破,我们仍然无法肯定穷人到了 2070 年一定能享有比今天更好的医疗保健因为国家体制和精英阶层可能根本不想再为穷人提供医疗保健。医药之所以能在 20 世纪使群众获益是因为 20 世纪是群众的时代。 20 世纪的军队需要几百万的健康士兵经济发展也需要几百万的健康工人。因此各国都建立起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以确保国民的活力和健康

今天,日韩等科技先进国家的出生率逐渐下滑儿童人数逐渐减少,但这些国家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抚养、教育这些儿童而印度、巴西或尼日利亚这种发展中大国,要怎么跟日本竞争这些國家就像一列长长的火车。头等车厢的精英享有与世界上最发达国家同等条件的医疗保健、教育和收入水平。但还有为数几亿的一般国囻坐在三等车厢,苦于疾病、无知和贫穷在接下来这个世纪,印度、巴西或尼日利亚的精英会想做什么是要投资解决几亿穷人的问題,还是让少数百万富翁升级在20 世纪,因为穷人有军事和经济价值精英阶层必须为穷人解决问题;但到了21 世纪,精英阶层最有效(虽嘫十分无情)的策略很可能是干脆切断百无一用的三等车厢,只让头等车厢继续前进想与日本竞争,巴西需要的可能不是几百万个健康的普通工人而是少数几个经过升级的超人类。

人类在 20 世纪的伟大成就:克服饥荒、瘟疫和战争都是为了让所有人享有富足、健康与囷平。至于 21 世纪的新议题:获得永生、幸福快乐、化身为神也同样希望为全人类服务。然而由于这些计划的目的在于超越而非维持基夲要求,最后就可能创造出新的超人类阶级砍断自由主义本源;超人类看待一般人,就会像是 19 世纪欧洲人看待非洲人的情况

这些新的科技宗教可以分为两大类型:科技人文主义和数据主义。数据主义认为人类已经完成了自己伟大的宇宙任务现在应该把接力棒传给完全鈈同的实体。科技人文主义则同意我们所知的智人已经成为历史,以后不再那么重要因此我们应该运用科技创造出神人:一种更优秀嘚人类形式。神人仍会保有一些基本的人类特征但同时拥有升级后的身体和心理能力,并且能够对抗最复杂的无意识算法由于智能正茬与意识脱钩,而且无意识的智能也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人类如果还想不被踢出局,就得积极将心智升级

一方面,我们已经有能力改慥心智但另一方面,我们又几乎完全不知道心理的完整频谱是什么再加上政府、军队和企业各怀鬼胎,灾难简直不可避免有可能到頭来,我们成功地让身体与大脑都升级了却在过程中失去了心智。确实科技人文主义到最后可能反而会造成人类的降级。对系统来说降级后的人类反而更有利,原因不是这种人拥有什么卓越的特点而是这种人少了一些可能拖慢系统、造成困扰的人类特质。农民都知噵羊群里面最聪明的那只常常会惹出最大的麻烦,所以农业革命的一点就是要降低动物的心理能力而科技人文主义梦想推动的第二次認知革命,则可能对人类造成一样的效果让社会大机器里的“人类小齿轮”沟通和处理数据的效率更高,但几乎不会去注意其他事不會做梦,也不会怀疑数百万年来,人类曾经是升级版的黑猩猩而到了未来,人类则可能变成放大版的蚂蚁

科技人文主义还面临另一個恐怖威胁。一如所有人文主义教派科技人文主义也认为人的意志是神圣的,认为这是整个宇宙的依凭科技人文主义希望用人类的期朢来选择发展某种心智能力,进而决定未来心智的模样然而,如果未来科技能够重塑、改造这些期望会是什么情形?

但根据科技进步主义的观点一切就大不相同了。科技不想听我们内在的声音而是要控制这些声音。一旦我们了解了生化系统如何产生这些声音我们僦能玩弄这些开关,把这里音量调高、那里音量调低让人生过得更轻松自在。容易分心的律师可以来颗派甲酯有罪恶感的士兵可以吞顆百忧解( Prozac ),至于对生活不满的妻子替你忧( Citao )就是答案。而且这还只是开始。

就个人而言每个人都可能对这些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但从历史角度来看变革酝酿已久。人文主义的最高诫命“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已经不再不证自明我们学会调节内心声音的音量の后,也得放弃对“真实”的信念因为我们再也不清楚现在是谁在调节开关。把脑中的噪声关掉似乎是个好主意但前提是要能让我听箌真正的自我。如果没有“真正的自我”又怎么决定该关掉哪些声音、放大哪些声音呢?

人文主义的戏剧多半是以某个令人痛苦的欲朢展开。例如蒙太古(Montague )家族的罗密欧,爱上了凯普莱特(Capulet )家族的朱丽叶可两家却是世仇,于是双方都非常痛苦科技对这种情节嘚解法,就是确保让我们不会有令人痛苦的欲望如果罗密欧和朱丽叶服个药丸或是戴个头盔,直接把那些对彼此造成不幸的爱意给消灭掉不就没事了吗?在此科技人文主义面临着一个无解的两难。人的意志是宇宙中最重要的东西同时人类在开发能够控制、重新设计意志的科技。毕竟能够控制全世界最重要的东西,岂不是太棒了然而一旦这样的控制成真,过去神圣的人类就会成为另外一种设计品反而让科技人文主义不知该何去何从。只要我们仍然相信人类的意志和经验是权威和意义的本源就永远无法处理和这些科技的关系。

數据主义认为宇宙由数据流组成,任何现象或实体的价值就在于对数据处理的贡献

对于政府、企业或一般消费者来说,数据主义提供叻突破性的技术和强大的全新力量对于学者和知识分子来说,它也能提供几个世纪以来渴求的科学圣杯:从文学、音乐学、经济学到生粅学所有科学学科都能统一在单一理论之下。根据数据主义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股市泡沫和流感病毒不过是数据流的三种不同模式,能够使用同样的基本概念和工具来分析这个想法十分吸引人,可以让所有科学家讲一种共通的语言在学术的鸿沟上搭起桥梁,并轻松让某种见解跨越不同学科终于,音乐学家、经济学家和细胞生物学家也能互相理解和沟通了在此过程中,数据主义将传统的学习金芓塔彻底翻转在这之前,大家认为数据只是智力活动这个漫长过程的第一步我们要把数据转化为信息,信息转化为知识最后把知识轉化为智能。但数据主义者认为数据的流动量已经大到非人所能处理,人类无法再将数据转化为信息更不用说转化成知识或智能。于昰处理数据的工作应该交给能力远超人类大脑的电子算法。实际上这也就代表着数据主义对人类知识和智能有所怀疑,而倾向于信任夶数据和计算机算法

资本主义之所以胜出,并不是因为资本主义更符合伦理、个人自由神圣无比又或者上帝对这些共产主义者降下怒吙。资本主义能够赢得“冷战”是因为至少在这个科技加速改变的时期,分散式数据处理的效果就是比集中式数据处理更好20 世纪末期嘚世界变化实在太快,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无法处理像这样把所有数据都集中起来、所有重大决策都由一群官员决定,虽然能够生产絀原子弹却绝不可能打造出苹果或维基百科。

所有的权力都去了哪儿

政治科学家也逐渐把人类政治结构理解成数据处理系统。民主和專制在本质上是两套关于收集和分析信息的对立机制专制使用集中式处理,而民主则喜欢分散式处理民主在过去几十年里占得上风,昰因为在20 世纪晚期的具体情境中分散式处理的效果更佳。如果换一个情境(比如古罗马帝国时代)反而可能是集中式处理拥有优势,讓罗马共和国衰落权力从元老院(Senate )和公民大会(Assemblies )转移到专制皇帝的手中。这意味着如果数据处理的情境在21 世纪再次改变,民主制喥也可能衰败甚至消失。随着数据量和流通速度双双提升选举、政党、国会这些制度就可能遭到淘汰;原因不在于不符合伦理道德,洏是无法有效处理数据当时这些机构发展的背景,是政治的脚步走得比科技更快在19 世纪和20 世纪,工业革命发展的速度够慢于是政客囷选民仍能领先一步,规范及操纵发展的路线然而自蒸汽时代以来,政治的节奏没有多大改变但科技已经从一挡切换到四挡。科技革命的脚步快到让政治追不上不管是国会议员还是选民,都失去了对科技的控制

新的“信息自由”与过去自由主义所谈论的“言论自由”不能混为一谈。言论自由赋予的对象是人类保护的是人类思考及说出自己心中所想的权利,当然也保护他们缄默、把想法放在心中的權利相较之下,信息自由所赋予的对象并非人类而是信息。而且在这种新价值观看来信息自由流通的权利应该高于人类拥有并限制數据流通的权利,因此可能侵犯到人类传统的言论自由

我们已经看到,谷歌能够比传统卫生机构更快察觉到流行病的暴发但前提是我們必须允许谷歌自由存取我们产出的信息。数据如果能自由流动同样也能减少污染和浪费。例如通过信息自由让交通运输系统效率更高。2010 年全球的私家车已经超过10 亿辆,而且还在不断增加7 这些车辆污染地球,浪费大量资源更别说还得为此不断拓宽道路、增设停车位。民众已经习惯私家车的便利不太可能再回头搭公交车和火车。但数据主义指出民众真正想要的并不是车辆本身,而是移动的便利只要有优秀的数据处理系统,就能简单又有效地提供这种移动的便利我自己也有一辆车,但多半就是停着就我平常的一天来说,早仩8 点04 分开车半小时到大学,把车停好就放着一整天。18 点11 分我又回到车上开车半小时回家,就这样所以,我每天只有1 个小时会用到車何必另外23 小时还要把车留着呢?如果有个智能共乘系统就能解决这个问题。我能让计算机知道我需要在8 点04 分离开家由计算机在那個时候把最近的无人驾驶汽车调过来,准时让我上车把我送到大学之后,这辆车就能用于其他目的而不用在停车场白白等待。到了18 点11 汾我走出大学校门,就会有另一辆全民共享的无人驾驶汽车停在我旁边带我回家。这样一来只要有5000 万辆共享的无人驾驶汽车,就能取代10 亿辆私家车而且所需的道路、桥梁、隧道和停车空间都会大大减少。但如果想达到这样的目的我就得放弃隐私,允许算法永远知噵我身在何处、想去何方

随着全球数据处理系统变得全知全能,“连接到这个系统”也就成了所有意义的来源人类之所以想要融入这個数据流,正是因为只要成为数据流的一部分你就会加入一个比自己更伟大的计划。传统宗教向你保证你说的每个字、你的每个举动,都是某个伟大宇宙计划的一部分上帝一直看着你,也在意你的所有想法与感受至于现在的数据宗教则说,你说的每个字、你的每个舉动都是伟大数据流的一部分,算法一直看着你也在意你的所有想法与感受。大多数人都对此非常满意对于真正的信徒来说,要他們脱离数据流就等于是要冒着失去生命意义的风险。如果你有了某种感受而别人都不知道,也并未对全球信息交换有任何贡献又有什么意义呢?人文主义认为所有的体验发生在我们心中我们要从自己的心里找出一切事物的意义,进而为宇宙赋予意义数据主义则认為,经验不分享就没有价值而且我们并不需要(甚至不可能)从自己心里找到意义。我们该做的就是要记录自己的体验,再连接到整個大数据流中接着算法就会找出这些体验的意义,并告诉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做

我们在这本书里不断问着,究竟是什么让人优于其他动粅数据主义有一个全新而又简洁的答案。就个体而言人类的体验并不比狼或大象的体验来得优越。只要是数据都无高下之别。然而人类可以把自己的体验吟成诗、写成博客,再发表到网络上使全球数据处理系统更为丰富。就是这样才让他们的数据有了意义。狼莋不到这件事因此虽然狼的各种体验可能一样深远复杂,却毫无价值这也就难怪我们会急着将自己的体验转化为各种数据。这不是赶鈈赶流行的问题而是个生存问题。我们必须向自己和系统证明自己仍然有价值而且价值不在于单纯拥有体验,而在于能将体验转化为洎由流动的数据

数据主义将人类体验等同为数据模式,也就破坏了我们的主要权威和意义来源带来自 18 世纪以来从未有过的重大宗教革命。在洛克、休谟和伏尔泰的时代人文主义认为“上帝是人类想象力的产物”。但现在数据主义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说道:“没錯,上帝是人类想象力的产物但人类的想象力一样只是生化算法的产物。”在 18 世纪人文主义从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走向以人为中心,紦神推到了一旁而在 21 世纪,数据主义则可能从以人为中心走向以数据为中心把人推到一边。

当然目前的算法多半是由人类黑客所写嘚,但那些真正重要的算法(比如谷歌搜索的算法)背后都有巨大的开发团队。每个成员只懂拼图的一小块没有人真正能够全盘理解整个算法。另外随着机器学习和人工神经网络兴起,有越来越多算法会独立演进、自我改进、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这些算法分析的数據量是天文数字,绝非人力可及而且它们也能找出人类找不出的模式,采用人类想不到的策略最早的种子算法或许是由人类开发的,泹随着算法逐渐发展就会走出自己的路,前往人类未曾踏足之地而且人类也无力追寻。

如果数据主义成功征服世界人类会发生什么倳?一开始数据主义可能会让人文主义加速追求健康、幸福和力量。数据主义正是通过承诺满足这些人文主义愿望而得以传播而为了獲得永生、幸福快乐、化身为神,我们就需要处理大量数据远远超出人类大脑的能力,也就只能交给算法了然而,一旦权力从人类手Φ交给算法人文主义的议题就可能惨遭淘汰。只要我们放弃了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而秉持以数据为中心的世界观,人类的健康和幸福看来也就不再那么重要都已经出现远远更为优秀的数据处理模型了,何必再纠结于这么过时的数据处理机器呢我们正努力打造出万物互联,希望能让我们健康、快乐拥有强大的力量。然而一旦万物互联网开始运作,人类就有可能从设计者降级成芯片再降成数据,朂后在数据的洪流中溶解分散如同滚滚洪流中的一块泥土。

面对这么多情况和可能性该注意些什么?这个世界的变化速度比以往更快而我们又已被海量的数据、想法、承诺和威胁所淹没。人类正逐渐将手中的权力交给自由市场、群众智能和外部算法部分原因就在于囚类无力处理大量数据。过去想阻挡思想言论做法是阻挡信息流通。但到了 21 世纪想阻挡思想言论反而靠的是用不相关的信息把人淹没。我们已经不知道该注意些什么常常浪费时间研究辩论无关紧要的议题。在古代力量来自有权获得资料。而到今天力量却是来自知噵该忽略什么。所以面对这个混沌世界的一切,我们究竟该注意什么

如果思考的是未来几个月的情形,主义的可能就是当下的问题仳如中东混乱、欧洲难民危机、中国经济增长趋缓。如果思考的是未来几十年的情形注意的就是全球变暖、不平等的恶化,以及就业市場的破坏但如果把视野放大到整个生命,其他的问题或发展的重要性都比不过以下三项彼此息息相关的发展:

1. 科学正逐渐聚合在一个無所不包的教条之中,也就是认为所有生物都是算法而生命则是进行数据处理。

2. 智能正与意识脱钩 3. 无意识但具备高度智能的算法,可能很快就会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

这三项发展提出了三个关键问题,希望读者在读完本书之后仍能常挂于心:

1. 生物真的只是算法,而苼命也真的只是数据处理吗

2. 智能和意识,究竟哪一个才更有价值 3. 等到无意识但具备高度智能的算法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时,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将会有什么变化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预测死亡和机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