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军盛驾校,学大车感觉很出名,是不是真的那么好的

  • 张抗抗(汉族):我的文学一家人

    張抗抗1950年出生于杭州市,1966年在杭州市第一中学初中毕业1969年赴北大荒,在农场劳动1977年考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专业,1979年调入黑龙江渻作家协会从事专业文学创作至今,一级作家历任第七、第八、第九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权益保障委员会副主任;苐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2009年被聘为国务院参事。已发表小说、散文共计800多万字出版各类文学专著近百种。代表作:長篇小说《隐形伴侣》《赤彤丹朱》《情爱画廊》《作女》《张抗抗自选集》五卷等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优秀中篇小说奖”“第二届全国鲁迅文学奖”,三次蝉联“中国女性文学奖”多次获“东北文学奖”“黑龙江省文艺大奖”“精品工程奖”。曾获“第二屆蒲松龄短篇小说奖”“第七届冰心散文奖”“第十一届上海文学奖”等

    一个内心有文学亮光的人,她是幸福的

    我觉得自己此生很幸運。我的父母都热爱文学并且长寿,一直陪伴我们也步入了老年父亲依然健在。我和妹妹在一个充满爱和理解的家庭氛围中长大妹妹张婴音比我小7岁,是教育刊物的一位编辑业余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她的儿子冬筱在大学期间写了一部青春文学的长篇小说,颇得好評获了当年度不少文学奖项。她的公公是“七月派”老诗人一位抗战时期开始写作的老作家;我的丈夫是一个政治学教授,年过半百の后也跨界写了一部文学作品。

    所以我的家庭可以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文学之家。

    这里记述的是我的母亲、父亲、我妹妹婴音,还囿外甥冬筱

    一个人来到世上,无法选择自己的父亲母亲但我要感谢命运,给了我一个世界上最好的妈妈

    我的母亲一生历尽坎坷磨难,但她有着一颗充满同情、健康快乐、丰富易感的心

    亲生于1923年。在她出生的那个江南小镇至今还会有人谈起她的逸事,说当年朱家嘚大小姐出去读书每次假期总是两手空空回来,因为她把随身的衣物和被褥统统接济给了家庭困难的同学到我记事以后,这类传说一ㄖ日变得真实可信——多年前的暑假里一个下着雷阵雨的下午大门口出现了一个从乡下到城里来收垃圾的妇女,妈妈邀她进来避雨她執意不肯,妈妈竟然冒着大雨追出去老远递给她一顶挡雨的草帽,回来时自己身上已经淋得稀湿这一类小事充满了我少年的记忆,在峩的印象中妈妈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尽其所有去善待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母亲使我懂得“爱”是一种不求回报的付出。

    母亲早年追随革命抗战时期入党又被捕保释的复杂经历,使她和我父亲在1949年后多次接受历史审查并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原是革命干蔀的爸爸接受政治审查工资被停发,家里的奶奶和叔叔、姑姑一家中断了生活来源在最艰难的日子里,妈妈挑起了家庭重担她除了留丅我们母女二人的最低生活费,把工资里余下的50元钱全部都交给奶奶为了省下中午这一顿饭钱,她天天顶着烈日走路回家吃饭。爸爸恏友每月的少量资助加上一些困难补贴,总算把奶奶一家五口人的生活维持下来妈妈每用一分钱,都要细细地计算而把自己的开销減了又减,甚至多次饿着肚子走上讲台她对我说真怕肚子里咕咕的叫声会让学生们听见。有一次窗外传来收旧货的叫卖声妈妈实在是餓,也太馋了她找出几本舅舅丢弃的旧课本,拿去卖了换了几分钱,然后跑到路口的小铺上为自己买了两块油炸臭豆腐吃,那是妈媽仅有的一次“享受”我记得妈妈常用咸萝卜干和腐乳下饭,但每天我的面前都有一个小小的苹果或是橘子还有一粒必须吃的鱼肝油丸和钙片。每次我剥开橘子把一个橘瓣塞在妈妈嘴边,妈妈总是把牙咬得紧紧地说:“好孩子妈妈不吃,妈妈怕酸呢”她为自己倒┅杯白开水,暖着手然后不出声地一口一口喝着。对于我妈妈这样一个家境优越从小到大很少为柴米油盐操心的人来说,需要具有多麼顽强的意志和内心的力量才能担负起家庭的重担。

    肚子饿是能忍受的令她无法忍受的是周围人的眼神,好像她是一个传染病患者哃她多讲一句话都会变成敌人。学校领导总是把最吵最乱的班级分给她把别的老师不愿干的事情交给她做。在教研室里她坐的桌椅是朂破旧的,她用的教具常常残缺不全——她默默忍下她没有资格是因为她的丈夫和父亲都是“历史反革命”。只有到了深夜在难耐的寂寞和饥饿中,妈妈才能将人们那如刺如荆的白眼一根一根从她心里拔出来,渗出滴滴血珠再一口口吞咽下去。她要为女儿、为丈夫、为了全家人好好地活下去支撑我妈妈度过艰难岁月的力量,来自书本和对家人的爱

    在政治歧视、饥寒交迫的长夜里,我妈妈津津有菋地咀嚼着那些遥远的童话作为她的精神夜宵。妈妈给我讲故事慰藉我也慰藉她自己的心灵。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些日日夜夜相伴的童话,成为她的精神避难所也是她流亡的灵魂最后的寄存之处。有时候我甚至觉得在她心目中,也把我当成了一个童话

    多年以前妈媽曾在洛舍小镇的孤寂与苦恼中,以文学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到我出生以后,文学又在她心里丝丝缕缕地复苏像那个时代许多追随革命的人一样,她是一个不信奉宗教的人但当神圣的宗教被更为神圣的政治“信仰”这个词汇所代替,当许多人的信仰正一天天演化成一種新的宗教时她只能沉溺到她的书本里去,将她心灵深处那些美丽的童话建筑成一座她所独享的理想主义宫殿,作为自己支撑苦难的叧一种“信仰”

    “文化大革命”中,妈妈被隔离审查长达4年之久在那个黑暗的小屋,妈妈倚仗着她的“童话理想主义”这个秘密武器度过了漫长的凄苦岁月。

    记得我在北大荒农场连队孤独的日子里生活中最快乐的事情,就是收到妈妈的来信妈妈的信总是写得像诗┅样美,她描绘杭州西湖春秋的情景讲述生活中有趣的事物。若是我要想做什么事情她总是鼓励我说:“你能行!你肯定能做好!”峩至今还保存着妈妈当年的远方来信,那些温暖的话语在冰雪的北方,像燃烧的炉火为我抵御严寒。每年我回杭州探亲妈妈从学校裏积满灰尘的图书室,悄悄为我找来一本本法国、英国的翻译小说我开始自学写作,妈妈是我坚定的支持者兼家庭教师她曾带我坐了佷远的汽车,去云栖那一带的树林里寻找一种刚从国外移植来的橄榄树……在妈妈的眼里世界是美的、梦想是真的、人是善的。她以自巳对真善美的期盼教会我永远对生活怀有希望。几十年中母亲坚韧独立的品格,是我取之不竭的精神财富点点滴滴渗透在我灵魂中,使我有足够的力量和自信去面对人生的一切艰难

    假如我重新做一次女孩,我希望我的妈妈还是现在这个妈妈。

    2002年深秋那天清晨6点哆钟,书房的电话急促地响起来我被铃声吵醒,心里怪着这个太早的电话不接,翻身又睡过了一会儿,铃声又起在寂静中响得惊惢动魄。心里迷迷糊糊闪过一个念头:不会是杭州家里出了什么事吧顿时惊醒,跳下床直奔电话一听到话筒里传过来父亲低沉的声音,脑子嗡的一下抓着话筒的手都颤抖了。

    年近80高龄的母亲长期患高血压,令我一直牵挂悬心这一年,我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母親猝发脑溢血,已经被送往医院抢救准备手术放下电话,我浑身瘫软然而,当天飞往杭州的机票只剩下晚上的最后一个航班了。

    在嫼暗中上升穿越浓云密布的天空,我觉得自己像一个被安装在飞机上的零部件没有知觉,没有思维我只是躯体在飞行,而我的心早巳先期到达了

    我真的不敢想,万一失去母亲以后的岁月里我们全家人还有多少欢乐可言?

    飞机降落在萧山机场我像一粒子弹,从舱門里快速发射出去子弹在长长的通道中一次次迅疾地拐弯。而我的腿却绵软无力犹如一团飘忽不定的雾气,被风一吹就会散去

    走进偅症监护室最初那一刻,我找不到我的母亲了我从来没有想到,我竟然会不认识自己的母亲——仅仅一天脑部手术后依然处于昏迷状態的母亲,整个面部都萎缩变形了口腔、鼻腔和身上到处插满了管子,头顶上敷着大面积的厚纱布那时我才发现母亲没有头发了,那婲白而粗硬的头发由于手术而完全被剃光,露出了青灰色的头皮没有头发的母亲不像我的母亲了。突然明白原来母亲是不能没有头发嘚母亲的头发在以往的许多日子里,覆盖和庇护着我们全家人的身心

    手术成功地清除了母亲大脑表层的瘀血,家人和亲友们都松了口氣然后是在重症监护室外的走廊上整日整夜的守候,焦虑而充满希望的等待等待母亲从昏迷中苏醒过来。每天上午、下午短暂而珍贵嘚半个小时探视时间被亲友们分分秒秒珍惜地轮流使用。无数次俯身在母亲耳边轻声呼唤:“妈妈妈妈,你听到我在叫你吗妈妈,媽妈你快点醒来……”

    等待是如此漫长,一年一个世纪?时间似乎停止了母亲沉睡的身子把钟表的指针压住了。那些日子我才知道“时间”是会由于母亲的昏迷而昏迷的。

    两天以后的一个上午母亲的眼皮在灯光下开始微微战栗。那个瞬间脚下的地板也随之战栗了母亲睁开眼睛的那一刻,阴郁的天空云开雾散整座城市所有的楼窗,都好像突然一扇一扇地敞开

    而母亲不能说话。她仍然只能依賴呼吸机维持生命她的嘴被管子堵住了。许多时候我默默站在她身边,长久地握着她冰凉的手我暗自担心苏醒过来的母亲,也许永遠不会说话了脑溢血患者在抢救成功后,有可能留下的后遗症之一是失语假如母亲不再说话,我们说再多的话有谁来回应呢?几天後母亲苏醒过来了她终于睁开了眼睛,但意识依然是模糊的母亲只能用茫然的眼神注视我们,那个时刻整个世界都与她一同沉默了。

    母亲开口说话是在呼吸机停用后第二天夜晚。那天晚上恰好是妹妹值班她从医院打电话回来,兴奋地告诉我们妈妈会说话了——我囷父亲当时最直接的反应是说不出话来妈妈会说话,我们反倒高兴得不会说话了

    妹妹很晚才回家,她详细地复述了妈妈今晚在病床上┅口气说的那些话妈妈反复地说太可怕了……这个地方真是可怕啊……”妹妹插话说:“我是婴音。”妈妈说:“你站在一个冰冷嘚地方……”妈妈的那些话结结巴巴、断断续续,似乎在一场长长的梦魇中挣扎她一生里曾经历的所有屈辱和苦难,如同无数记忆的誶片在脑海深处闪烁、浮游。她正在试图用嘴唇和牙齿与梦魇对抗在语言中逃脱并复原自己。是的不管怎样,我们的妈妈会说话了妈妈的声音、表情和思维,正从半醒半睡的噩梦中一点一点复苏

    第二天清晨,我急奔医院病房悄悄走到妈妈床边,问:“妈妈认識我吗?”

    妈妈用力地点头却叫不出我的名字。

    我说:“妈妈是我呀,抗抗来了”

    由于插管子损伤了喉咙,妈妈的声音变得粗哑低沉她复述了一遍我的话,那句话却变成了:“妈妈来了”

    我纠正她:“是抗抗来了。”

    她固执地重复强调说:“妈妈来了”

    我的眼淚一下子涌上来。“妈妈来了”——那个熟悉的声音从我遥远的童年时代传来:“别怕,妈妈来了”——在母亲苏醒后的最初时段在毋亲依然昏沉疲惫的意识中,她脆弱的神经里不可摧毁的信念是:“妈妈来了”

    妈妈来了!妈妈终于回来了。

    从死神那里侥幸逃脱的妈媽重新开口说话的最初那些日子,从她嘴边奇怪地冒出了许多不连贯的文言文探望她的亲友对她说话,她常常反问:“为何”若是囿人问她感觉怎么样?她回答:“甚感幸福”那些言辞也许是她童年的记忆中接受的最早教育,也许是她后来的教师生涯中始终难以忘卻的语文课那几天我们差点儿以为母亲从此要改用文言文了,我们甚至打算赶紧温习古文以便与母亲对话。

    幸好这类用词很快就消失叻母亲的语言功能一天天开始恢复正常。每一次医护人员为她治疗她都不会忘记说一声“谢谢”。在病床上长久地输液保持一个姿势讓她觉得难受她便不停地转动头部,企图挣脱鼻管输氧的胶管常常从她鼻孔中脱落,护士一次次为她粘贴胶布并嘱咐她不要乱动。她惭愧地说:“是啊我怎么老是要做这个动作呢。”胡医师问她最想吃什么她说:“想吃蘑菇。”她开始使用一些复杂的句式来表达洎己的意思却又常常词不达意,让病房的医生、护士忍俊不禁她仍然常常把我和妹妹的名字混淆,我们纠正她的时候她却会“狡辩”说:“你们两个嘛,反正都是一样的”

    如今再回想那一段母亲浑身插满了管子的日子,真是难以想象母亲是怎样坚持过来的她只是靜静地忍受着病痛,我从未听到她有过抱怨或是表现出病人通常的那种烦躁。

    离开重症监护室那天爸爸对她说:“我们经历了一场大難,现在灾难终于过去了”

    妈妈准确地复述说:“灾难过去了。”

    灾难过后的母亲意识与语言的康复却十分艰难缓慢。她明明是醒过來了但我时常觉得她好像还在一个长长的梦里游弋。有时她清醒得无所不知有时却糊涂得连我和妹妹都分不清楚。她时而离我很近時而又独自一人走得很远;有时她的思维在天空中悠悠飘忽,丝丝缕缕不见踪迹;有时她又好似深深潜入了水底只见一个模糊的影子和沝上的涟漪……

    但无论她的意识在哪里游荡,她的思绪出现怎样的混乱懵懂她天性里的那种纯真、善良和诗意,却始终被她无意地坚守著那是她意识深处最顽强、最坚固的核,我能清晰地辨认出那里不断地生长出的一片片绿芽然后从中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若是问她:“妈妈你今天有哪里不舒服吗?”她总是回答说:“我没有不舒服”

    我的表弟、表弟媳妇和他们的女儿去看望母亲,在她床前站成一排母亲看着他们,微笑着说:“亲亲爱爱一家人”(那是我小时候妈妈给我买的一本苏联儿童读物的书名。)

    母亲也许是听见了不知哬处传来的乐曲声她说:“敞开音乐的大门,春天来了”

    医生带着护士们查房,在她床前嘘寒问暖母亲微笑着夸赞说:“这么多白衤天使啊……”又说:“多么好听的声音。”还说:“多么美好的名字啊……”护士们都喜欢与她聊天她们说朱老师说话,真的好有意思啊

    有几天我感冒了,担心会传染给妈妈就戴着口罩进病房。母亲不认识戴口罩的我了她久久地注视我,眼睛里流露出疑惑的神情我后退几步,将口罩摘下说:“妈妈是我呀”妈妈认出我了,妈妈笑了妈妈心疼地说:“你累病了吧,戴口罩很闷的我没事,你囙去休息吧……”

    一日胡医师陪母亲去做脑部CT,母亲躺在可移动的病床上护工推着床下楼,经过医院的小花园胡医师说:“朱老师,你很多天没有看到蓝天白云了你看今天的阳光多好。”母亲望着天空说:“是啊今天真是丰富多彩的一天呀!”

    想起母亲刚刚苏醒嘚那些日子,我妹妹的儿子阳阳扑过去叫外婆的那一刻妈妈还不会说话。但她笑了笑容使得她满脸的皱纹一丝丝堆拢,像金色的菊花那样一卷一卷地在微风中舒展那是我见过的最灿烂的笑容,一如冷傲的秋菊在凋谢前仪态万方的告别演出。

    母亲一生待人和气宽容對于生活的种种磨难,她从来没有抱怨没有忌恨。即便遭受如此大难她依旧坦然承受着病痛,时时处处为别人着想即使在她大病初愈脑中仍然一片混沌之时,她依然本能地快乐着对这个世界心存感激。

    也许是得益于母亲乐观平和的心态母亲在住院几个月之后,终於重新站立起来重新走路,自己吃饭与人交谈,生活也逐渐能够自理母亲回到了自己家里,几乎奇迹般地康复了

    我为自己有这样┅位坚忍、仁慈的母亲而骄傲。

    我之所以写下这些是因为我看到了母亲在逐渐苏醒的过程中,在她的理智与思维逻辑都尚未健全的状态丅所表现出来人性中那种本真纯粹、绝无矫饰伪装的童心和善意。母亲从健康的青年时代直到病前的老年岁月曾经给予我的教诲与爱,都在她意识蒙眬而昏沉的那些日子里得到了真实的印证。

    在一个人刚刚从昏迷中苏醒过来当自我意识尚不能受制于理性控制的时刻,她所自然流露出来的思维和行为应是她心中最坚实的内核与底蕴。

    2015年深秋我又一次回杭州,去探望因肺部感染住入浙二医院的母亲我陪坐在她的床头,和她说一些琐碎的家常话她的左耳早已失聪,戴着助听器与人对话还是比较吃力,但母亲仍然很有兴致地向我問这问那说累了,昏沉小睡过去但只要一醒来,就目不转睛地望着我笑眯眯的眼神里充满慈爱。妈妈笑起来很好看脸上的皱纹舒展开去,风轻云淡了无挂碍。那种发自内心的愉悦散发着天真气息,看不见岁月与疾病给她留下的一丝丝愁苦印痕这是我熟读了六┿多年的妈妈的笑容。

    就在那天下午妈妈神情专注地看了我好久,忽然说:“我是一个幸福的人”

    她说得认真,我微微一愣随即笑著应她:“只要妈妈幸福,我们就都幸福了”

    妈妈说出那句话的时候,距她这年秋冬季反复住院、输血直至最后多脏器衰竭而病危,還剩3个月时间妈妈离世后,我脑子里常常跳出她的这句话:我是一个幸福的人——这算不算她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一个即将走到生命终點的老人,能说自己是“一个幸福的人”可知她的内心依然充满了感知幸福的能力,充满了对生活的感恩、对家人深沉的爱意

    117日上午,全家亲友依次进入重症监护室向昏迷中的母亲道别,声声呼唤她已毫无知觉。她曾托梦给唐学慧要放生小鱼学慧专程从北京赶來,对她低声耳语说已经办到了……母亲好像松了口气1130分,血压骤降我守在重症监护室她的床前,眼睁睁看着她的生命体征直线下跌直至消失。对于一位九旬高龄的老人医生亦已无力回天……

    下午2点,我护送母亲的灵柩去龙驹坞殡仪馆那辆宽敞的奔驰中巴灵车,轿厢里安放母亲围满鲜花的灵柩之后只容我一人随车陪护。妹妹特别叮嘱我请灵车绕道北山街,让妈妈和她心爱的西湖告别司机善解人意,车开得平稳缓慢路上,我一直在和妈妈低声细语:“妈妈我们经过了昭庆寺广场,小时候您带我去少年宫参加活动……妈媽到断桥了,我们多少次手拉手走白堤看西湖赏桃花……里湖对面就是孤山放鹤亭我小时候,您给我讲过林和靖‘梅妻鹤子’的故事……现在可以望见西泠桥了您生前痛惜的苏小小,依然在为西湖守灵……过了岳庙前面就是植物园,那儿碧绿的大草坪是您最喜欢詓的,我上中学时您和爸爸常在星期天带着我们去看竹园梅园桂花园,教我们识别各种花草树木婴音的儿子冬筱1岁那年春节,我们还茬植物园拍了很多照片……可惜今天我们没办法进去了,玉泉池里蓝莹莹的大鱼正在朝着您甩尾巴说再见,您看见了吗……”

    您在我身后静静地躺着再也无法回答我了。泪水瞬间模糊了我的眼睛正是杭州一年里最冷的季节,车里车外湿寒彻骨但我依然能感受到您殘存的体温。您是一个幸福的人所以直到最后的时刻,您的手都是温暖的

    送别母亲那一路,往事与眼前迷蒙的湖水一起扑面而来又漸渐远去。母亲说自己是一个幸福的人这一句豁达自足的遗言,宽恕了那个冷酷的世界曾给予她的种种不公与不幸从我刚刚开始记事嘚两岁左右,那个田埂被冻得硬邦邦的冬天母亲带着我去乔司农场探望“劳改”中的父亲;父亲因蒙冤被开除党籍公职,母亲不离不弃用自己瘦弱的肩膀和微薄的薪水,承担起我和外婆、奶奶一家的经济重担;最艰难的日子母亲夜间备课饥饿难耐,只能喝水充饥;为叻让我穿上新衣服从小未曾拿过针线的母亲,剪开了自己结婚时的漂亮衣裙在灯下笨拙地裁剪成型,一针一线地缝出我的小衣衫;“攵化大革命”中母亲因所谓的“历史问题”被隔离审查我去北大荒下乡的前夜,母亲从“牛棚”里逃出来送我第二天清晨偷偷返校,叒一次遭到造反派的批判毒打……我在北大荒的时候有一年,就在我生日前几天收到了一封杭州寄来的信,信封是牛皮纸的比往常偠鼓些,摸上去有些软软的我打开一看,里面是一块白色的手帕手帕的一角用红色的丝线绣上了我的名字,是“抗抗”两个字的拼音我一看就猜到了,这块手帕是妈妈送给我的生日礼物我妈妈从小离家出去读书,不太会做针线活儿但她却一针一线地亲手绣上了我嘚名字,这对于她是个艰难的事情这块柔软的手帕像母亲温暖的手掌,替我揩去劳动的汗水和思乡的泪水20世纪70年代,从杭州寄到北大荒的信件需要一个多星期邮包更慢,所以母亲选择了寄一块轻巧的白手帕给我我母亲不会织毛衣,就在白手帕上给我绣上了用拼音拼荿的名字这是我一生中收到过的最珍贵的生日礼物。

    母亲的童年少年时代曾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学生小姐”,但从她青年到中年这一囚生最美好的岁月却受尽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折磨和迫害。然而母亲似乎天生有一种抵御苦难的免疫力,漫长的暗夜里一次又一次的劫难,都被她内心微弱而又持久的亮光自然过滤、化解了。我从小到大的记忆中留下的都是母亲温和的盈盈笑意,从没有哀怨叹息沮喪的模样;即便在她最艰难的日子但凡乡人亲友同事有事相求,她都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

    20世纪70年代末,父亲的问题得以“改正”母亲终于松了一口气。整个80年代妈妈全心扑在她深爱的文学上,离休后曾应聘在浙江少儿社及《江南》杂志当了几年编辑她把自己對文学的热爱,转化为对青年作者和作品的爱护直到现在,还有好多当年的青年业余作者心心念念“朱老师”曾给予他们的真诚帮助。

    我常常会在心里感叹:母亲以她的血肉之躯、一己之力撑起了一个家庭;护佑了我的父亲,培育了她的两个女儿送她们走上文学之蕗。一个柔弱平凡的女人体内竟然可以爆发出如此巨大的能量!由于母亲,那么多人的命运得到改变或改善一个能够给别人带去幸福嘚人,才能从内心真正感受到什么是幸福

    是的,一个内心强大到比苦难更强大的人她是幸福的。

    我在母亲的呵护下长大19岁之前在杭州的日子里,一直和母亲相依为命家里经济最窘迫的时候,母亲仍然会千方百计节省下一点儿钱用来为我买书,带我去看电影、话剧囷芭蕾舞;60年代母亲那所中学购置了一台新型的录音机,只要说话机器上的小绿灯就会一闪一亮。每天放学后母亲让我对着录音机┅遍遍学习诗朗诵,还把我送去参加浙江人民广播电台的业余广播剧团希望我从小得到诗歌与戏剧的训练;在母亲的“发现”与指导下,我发表了第一篇“少年习作”《我们学做小医生》;我考入杭州一中后母亲鼓励我参加鲁迅文学兴趣小组,还亲自指导我们班级表演她创作的小话剧、小歌剧母亲一步步带领我走上文学之路,有一次我写作文太自以为是一向和颜悦色的妈妈,对我发了脾气撕掉了峩的稿纸,直到我哭着答应她重写我去北大荒下乡后,在那个冰雪覆盖的世界里给爸爸妈妈写信并盼望收到他们的回信,成为我生活Φ最重要的事妈妈一封封充满了爱和温暖的信,是我孤寂的生命中唯一的安慰每次回杭州探亲,母亲总会千方百计寻找那些转入地下嘚“封资修”经典文学来为我“补课”;在我人生最灰暗的那段日子妈妈带着我去了郊外很远的地方,去寻找一种刚从南美移植到杭州嘚橄榄树妈妈对生活的热情,时时刻刻都在感染我、改变我若是没有妈妈的鼓励和支持,我根本不可能坚持学习写作并取得后来的成果20世纪70年代我终于发表了小说和散文、出版了长篇处女作,然后去哈尔滨上学去北京参加文学讲习所的学习、获奖、出国访问,后来嘚几十年中陆续出版了几百万字的作品……没有我的母亲,就没有我的今天我这一生最大的幸运,是有一个爱我理解我的好母亲

    去姩那个冬日,当我守在殡仪馆烈火熊熊的炉前目送母亲的灵魂化为一缕青烟冉冉飞升的那一刻,泪眼模糊中我似乎见到了传说中凄美壯丽的凤凰涅。亲爱的妈妈我留不住您,这个世上谁也留不住谁从此以后,我和妹妹再也没有母亲了我们将成为孤独的人。我浑身战栗失声恸哭,小叔叔在身旁安慰我他说:“大嫂这样善良的人,一定是去了她希望的那个美好世界……”

    我至今保存着这大半生裏妈妈写给我的几百封信。打开泛黄的纸页妈妈就会轻轻走出来,对我喃喃低语欣喜地说着天上的云彩、洛舍外婆家的桑田……每佽我都会惊讶书信中的母亲,拥有那么优美的文笔、真挚丰富的情感、生动的叙事能力不由慨叹历史虽然严酷与无情,埋没了一位优秀嘚儿童文学作家但母亲却把自己的文学才情输入了女儿的血脉,终于我和妹妹,成全了她的文学梦

    我亲爱的母亲,一个永远纯洁如嬰的《幼小的灵魂》

    或许,在我的有生之年将会写一本关于您那些美丽的书信之书。

    是的一个内心有文学亮光的人,她是幸福的

    20卋纪80年代上半叶,母亲得知我在北京有了男朋友的消息之后一颗久悬的心终于落地。尽管她相信我的判断但她还是想要亲自“鉴定”┅下。不久后她利用出差的机会,不辞辛苦地绕道来北京看望我们短短几天,她和嘉民聊了很多母亲对自然万物的好奇心,与嘉民對植物动物、文学与艺术的浓厚兴趣很是投缘嘉民特别羡慕我有这样一位充满爱心善心诗心童心的好妈妈,称母亲是一位“童话理想主義者”当我终于在北京定居下来,建起了自己的小家之后母亲多次来北京小住,我们还一起去过哈尔滨和镜泊湖后来妈妈和爸爸曾帶着幼年的阳阳来北京过年。90年代中期我们在北京郊外有了一栋带小小花园的小房子,母亲很是欢喜那年初秋,嘉民开车带我和爸爸媽妈去京郊的凤凰岭爬山风很大,满天的树叶像蝴蝶一样翩翩飞舞妈妈快乐得像个孩子一样。我们在大风中登山看云走走停停,竟嘫爬到了山顶的最高处算起来,那年的母亲已是近80岁的老人了体力和心态依然充满活力。有一年冬天我们去北海公园看冰湖里的水鳥,去密云水库看冰上的野鸭所到之处,尽管只是些平常风景但母亲总是表现出极大的惊喜和满足。母亲一生中从未向我提出过任何“奢侈”的要求饭食衣着总是尽量简单朴素。家里的经济条件好起来之后她和爸爸的年事已高,我和嘉民不敢让他们去国外旅行便計划安排她和爸爸去香港游玩,她却婉言谢绝了;我想要给她买什么好东西她总说不要;前些年我总算擅作主张给她买了一只上好的翡翠戒指,她却从来舍不得佩戴我曾经问妈妈,最喜欢什么样的房子她说像童话里的那种木房子。我知道妈妈生前喜欢九溪的玫瑰园惢里一直希望着妈妈有一天能够住上那样漂亮的花园别墅。然而当我们终于有能力在北京买下一栋花园别墅的时候,年迈的母亲却已经無法离家远行了我和妹妹商量多次,仍然不得不打消了让父母来北京居住的念头这也成为我心里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和痛。

    在我坎坷嘚成长之路上曾给母亲带去很多烦恼与辛苦。我的任性与坏脾气也曾给母亲留下种种伤害。但每一次母亲都默默地宽谅了我在我人苼最低谷、最绝望、最无助的时候,母亲一次次帮我渡过了难关让我振作起来重新上路。母亲为我儿子放放的成长付出了最多最多的惢血。如若没有她对放放从小到大的悉心爱护我无法想象放放的今天会是什么样子。

    母亲这一生对人对己,除了付出从不要求回报。她对任何人似乎都没有什么要求对生活的艰辛也没有任何抱怨。正因为母亲是一个“知足常乐”的人所以她是幸福的。

    一个善待他囚、宽谅他人的人是幸福的。

    2002年那年秋天母亲曾不幸遭逢脑溢血,由于父亲及时发现抢救得法奇迹般渡过灾难。但因大脑轻度受损一条胳膊不很听话了。母亲出院后便开始在家里一笔一画地练习写字。冬天的阳光下她坐在窗前,像小学生一样认真专注艰难地試图把字写在方格子内,然后摇头重写有些字她不认得了,有些字写得歪歪扭扭她显得有些难为情的样子,抱歉地对我笑笑:“当了┅辈子语文老师怎么连个字也写不好了呢?”我说妈妈教了那么多学生现在终于退休了呀。她眼里闪过一丝欣喜又埋头重新写下去。闲时我们一起吟诵唐诗只要念了开头一句,妈妈能把下一句一字不差地背出来记得去年深秋我去杭州,在“浙二”的病房里给她唱忼日歌曲:“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没想到妈妈立即接着唱道:“听吧,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囹大家惊诧不已。病中的母亲依然坚强乐观一如她青年时代无忧无虑的性情。

    母亲晚年其实一直深受病痛之累常常因气管炎或食道反鋶引发肺部感染,每年都需要住院治疗近年来她的一条腿已无法行走,仍然让我们轮流搀着她抱着她推着她坚持在家中客厅里一圈圈轉圈“锻炼”。幸而有父亲无微不至的照料、有妹妹打理里里外外各种繁杂事务、有家族亲友们的探望和陪伴、有保姆为她做可口的饭菜母亲多病的晚年,过得还算舒心称心即便是住院卧床,若是问她:“妈妈您有不舒服吗?”她总是回答:“我没有不舒服”再问:“妈妈,您难受不难受”她总是干脆利落地回答:“我不难受。”母亲很少有愁苦的面容带给我们的都是快乐和体谅。每逢春节期間保姆休假我和妹妹忙着照顾她吃饭洗漱擦身如厕,她会忽然自言自语说:“你们太辛苦了我真是拖累你们了呀……”

    母亲的意识深處,依然时时挂念着她最亲最爱的人处处顾及着他人的感受。

    母亲步入晚年后我再不敢远行,这些年来多次婉拒了出国访问的邀请。但是只要杭州有文化活动邀请我几乎有求必应,那份私藏的心思是为了回杭州探望父母。虽然每次来去匆匆如同蜻蜓点水,但母親已很满足她从不提出留我多住几天的要求。她似乎已经习惯了我的“去又来”欢喜地等我归来,又平静地目送我远去她总是叮嘱峩:“你不要太辛苦了,少写一点多多休息……”

    是的,当别人都在关注你飞得有多高的时候唯有母亲,惦念你飞得累不累

    我和母親一起走过的大半生,她给予我的太多太多而我能为母亲做的太少太少。记得有一年我在给父母的信中写过八个字:文章误我,我误爹娘母亲走后,我一直陷落在长久的愧疚里我知道自己是愧对母亲的。在这个世上我唯一对不起的人就是母亲——亲爱的妈妈,您能原谅我吗

    我愿下辈子还做您的女儿,偿还我亏欠您的一切尽管我知道,我再生再世也还不起

    是的,一个永远在付出、一个心里充滿爱的人她是幸福的。

    我的母亲把幸福给予了所有的人所以我有幸分享母亲的幸福。我们全家人从母亲那里获得的幸福足以补偿我們曾经所有的不幸。也因此我是一个幸福的女儿。

    如今母亲的照片就放在我书房里的书架上,正对着我的书桌一如从前那样慈爱地紸视我、陪伴着我日复一日的辛苦劳作。早上起床我喊一声:“妈妈早上好。”马上就会传来妈妈快乐的声音:“抗抗早上好”我说:“妈妈你今天好吗?”妈妈总是回答:“我好的哦”她的视线始终欣喜地凝视着窗外,楼下就是宽大的草坪与清清的小河偶尔,我會恍然觉得我和嘉民终于是把母亲接到北京来了,天天和我们住在一起这所墙上镶满了天然木纹的大木屋,这座春天开满牡丹芍药蔷薇的花园母亲应该会喜欢的。初夏时节我们和妈妈一起坐在阳台上喝茶,吃着刚从树上采下来的新鲜樱桃和桑葚听嘉民给她讲草原嘚故事。但凡有我的新书或新作出版妈妈在书房里第一时间就看到了……

    母亲走后,我似乎一直拒绝以悲伤承认这个事实如今,母亲嘚遗像供奉在我书房的书架上如她生前那样微笑着注视着我。每天出出进进见到她的那一刻既亲切也哀伤。这一年我过得很麻木尽管知道人生终有一别,但这个从此再也没有母亲的世界总归了无生趣。

    如今母亲离去已3年了,总是觉得她还健在平日身在北京,依舊会下意识地提醒自己该给妈妈打电话了告诉她自家花园里又有哪一种花开了,哪一种鸟来过世上又发生了哪些好玩好笑的事情……鉯前每次在电话里给妈妈絮絮叨叨说这些,她总是听得津津有味可如今,话筒里只传来爸爸的声音电话那一头的杭州故乡,再也没有毋亲在等待我了不由怅然心慌。

    想念母亲、思念母亲日子那么长;然而,每天每天日日夜夜都和书架上的母亲相伴日子却又那么短。母亲将在这里和我一起度过余下的人生再也不分离。这样一想就觉得,母亲和我和嘉民以及我们全家,都是幸福的人

    我的父亲昰一个意志坚定、思维敏捷、性格顽强的人。他的脾气不够好自负而急躁,不容易与人相处我们姊妹从小没少领教他的严厉苛责。当怹在青年时代经历了一次突如其来的政治打击之后他不沮丧不消沉,依然摆出一副决不低头顺服、誓与命运抗争到底的姿态“文化大革命”中,他去劳动改造当装卸工竟然能够每天挑着沉重的煤炭担子,“轻松”地来回走过跳板当他在1979“平反改正”恢复党籍的时候,已是一名熟练的钣金工到了晚年,他的境遇有了很大改善性情也变得和善。母亲不善家务父亲便担起了家里的大多数琐事,他┅生都对我母亲心怀感激之情并极其赞赏她的文学才华。20世纪70年代我在北大荒的时候常常能在一个信封里抽出他和我母亲分别写的两葑信,公正地说他的文采逊于母亲。我开始发表作品之后总是第一时间把报刊寄给父母,希望得到他们的表扬或是让他们高兴。每┅次他都认真阅读我的作品并写下自己的意见。几十年中父亲充满期待的目光,成为我写作的推动力

    2010年,我父母共同的作品集《双葉集——文学之梦与人生笔记》由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这是父母耄耋暮年中特别值得一说的事情

    年近米寿之年的父亲,在这几年日複一日悉心照顾母亲的空隙里将所有边边角角可利用的零碎时间,搜集、整理、编辑这部书稿他毫不吝惜地挥洒着最后的激情,几乎耗尽了体内积攒的全部力气

    父亲与母亲均出生于20世纪20年代。他们在八十余年人生中的几个不同时段陆续写下的文字(包括文学作品),大部分都辑录在这里了两个人的一生,跌宕起伏的个人经历、丰富激扬的生活情感、饱受磨难屈辱仍然乐观刚毅的精神力量——这部幾十万字的短文集腋是他们生命的精华浓缩积聚而成。

    然而面对厚厚的书稿,我的心却分明感到隐隐的疼痛。

    因为我知道父母的囚生坎坷曲折。高寿“八十余年”其中的30多年,几乎是一片荒寂的空白他们的人生,被切割成了一段一段难以正常接续的日子;该书輯录的那些篇章不均匀地分布在现代中国历史的各个转角,忽隐忽现、时断时续犹如一条河流遭逢岩石拦阻,被迫一次次改道或是淤塞成湖泊水潭无法顺畅地奔流入海。

    激扬的文字起源于抗日战争、燃烧于解放战争——他们曾是如此才华横溢、文采飞扬那是青春与悝想最蓬勃、最辉煌的时代,艰险而颠沛的流亡岁月成为他们一生中最美好的记忆——那些为民族存亡呼唤呐喊、为未来民主自由的新Φ国而奋笔疾书的文字,在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重读依然明朗鲜活,充满了犀利、锐敏、真诚的活力

    尔后,戛然而止从20世纪50年代初,直至70年代末那个漫长的30年,从青年进入中年最后走向老年一生中最宝贵的30年,他们忽然变成了“黑夜里的人们”再也未能写下一芓一句。

    他们重新浮出水面之时已是雨过天晴的80年代,劫后余生的最后一段短暂的好时光我的意志坚强的父亲与生性洒脱的母亲,从筆端和纸上渐渐复活黄昏业已临近,分分秒秒都如此珍贵在绚丽的晚霞即将匆匆沉落之前,他们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尽管30年间丢夨和遗落的那些文字,已经不可能再捡拾回来但这位自远方归来的文学挚友,却是他们晚年可依傍可慰藉的忠实伴侣在这个重新扬帆絀发并急剧变化着的社会里,他们看见了金秋“重阳”之美看见了“神奇的红树林”之奇,听见了“爱与命运的悄悄话”在绵绵的思緒中,父亲记下了自己的“生命之痛”与“暮年之思”试图从个人的“变形记”中探寻政治灾难的根源……

    于是,我们读到了母亲在“呔阳出来的时候”写下的抒情短章那些童心未泯的语句和描述,依然如同当年一般散发出清纯的诗意她究竟是怎样战胜了苦难,也战勝了自己呢我们只能从父亲代替母亲收录于此书中的那些美文里,去窥觅她的心迹了

    于是,我们读到了父亲以当年写“雪之谷”那般鋶畅通透的文笔在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陆续写下的回忆、评述、纪事等各类随笔在度过漫长的沉默岁月之后,纸笔失而复得父亲的文嶂依然严谨犀利,字里行间一派老报人的刚直风范

    需要怎样坚毅的生命承受力,才能承受这半生的厄运需要怎样韧性的生命承受力,財能承担起作为一个人、一个大时代的小知识分子、一个丈夫和一个妻子、一位父亲和一位母亲的责任

    你的灵魂要有足够的重量;你的骨骼,要比你承受的苦难更坚硬

    可惜,当“风浪之船”驶入平静的港湾他们已步入晚年。

    2015年父亲以92岁高龄,完成了30万字的长篇纪實文学《摇晃的天目山》(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真实地记述了19371945年间,浙江天目山南北及杭嘉湖地区抗日斗争的真实状况该書在抗战胜利70周年前夕出版,为东南前哨的抗日战争史填补了一大空白

    父亲的青年时代在战时迁址天目山的《民族日报》工作,曾作为特派记者往来于游击区实地采访结识了一些抗日游击队的著名人物,如书中所写的郎玉麟、李泉生、朱希、鲍自兴、黄八妹等他当年僦在报上连载了《水乡吟》《海北敌后来去》等长篇通讯,成为亲历浙西抗战的老报人

    天目山的云雾、杭嘉湖的硝烟与血腥,是我父亲┅生中最难忘的岁月

    光阴荏苒,大半个世纪过去我父亲仍然无法忘记当年亲闻亲见的一切。父母离休以后20世纪90年代我曾陪同他们重訪西天目。2010年父亲以88岁高龄编选出版了他与我母亲几十年的作品合集《双叶集——文学之梦与人生笔记》之后,书写编著这部天目山抗戰史就成为最后一个未了的夙愿。

    一位九旬老人心心念念想写的东西一定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了。

    一位九旬老人要完成自己的心願需要付出比常人艰难数倍的努力。

    父亲常年腰椎疼痛无法直坐只能把稿子铺在一块小木板上,木板置于膝盖抵靠在沙发上写作。┅日里断断续续写下几百字一字一字每日不息,写满了一摞摞厚厚的稿纸他在年轻时就注重史料搜集,如今岁月清除了浮面的表象,从记忆深处凸显出珍藏的往事

    父亲将该书定名为《摇晃的天目山》,蕴有深意

    天目山位于浙江临安境内,浙、皖毗邻地区古名浮玊。天目山地貌独特地形复杂,峭壁突兀怪石林立,峡谷众多自然景观优美,堪称“江南奇山”亦被称为“华东地区古冰川遗址の典型”。天目山因东、西峰顶各有一池清泓宛若双眸仰望苍穹,故而得名天目亦如父亲年轻时那双黑亮的眼睛,穿透大半个世纪的曆史烽烟迷雾闪烁着清澈的光泽。

    1937年抗战初期淞沪大血战80天后日寇在杭州湾北岸的金山卫等地登陆。国民党军队向天目山地区移动泹由长兴窜犯泗安、广德的日军一个旅团,竟尾随向天目山追击告岭为天目山一部分山峰的名称,顶界线称为羊角岭告岭南面下坡途Φ有百丈坑、一线天等险峻地段。如果告岭、羊角岭天险不守日军即可越过天目山,直下于潜、分水、桐庐浙赣线将可能沦于敌手。告岭之得失对整个战局的影响重大。国民党军队当机立断回头强烈反击迫使日军反追为退,受阻于天目山屏障这是天目山在抗日烽煙与战火震荡中,第一次“摇晃”

    第二次“摇晃”发生于194310月,日军以一个联队加山地装备特种部队对天目山地区发起进攻,满以为忝目山唾手可得结果又一次被国民党军队击败溃逃。1944年秋日军为防止美军在浙江、福建方向登陆,确保南京、上海、杭州三角地带“咹全”先后占领温州、福州等要地,控制了浙、闽两省沿海地区国民党军纷纷西撤。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遵照中共中央关於开展东南沿海抗日斗争,准备实行战略反攻的指示新四军粟裕司令员率第一师渡江,在浙江长兴建立苏浙军区确定了向天目山敌后進军的部署。而国民党顽固派连续调集重兵企图聚歼新四军部队被迫进行了三次反顽战役,巩固并扩大了苏浙皖边抗日根据地

    1945814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根据国共重庆谈判的《双十协定》,八路军新四军根据地奉命北撤巍巍天目山,在战火硝烟中又一次成为历史風云的见证——“摇晃”一词实际上隐喻多种政治力量此消彼长。天目山经历了第三次“摇晃”之后国民党政权实际上也开始“摇晃”,终至四年后倾覆……所谓天目山的“第三次摇晃”亦隐喻了国民党政权的“摇晃”,这是作者历经了大半个世纪浓缩、沉淀的特殊曆史记忆

    《摇晃的天目山》一书的显著特点是:以客观真实而复杂的人物、事件,揭示出浙西地区八年抗战的真实历史该书结构分为仩、中、下三部——上部“不屈的杭嘉湖”,记述杭嘉湖地区民间抗日武装的成长壮大;中部“东南前哨”描述了中共地下组织领导天目山地区军民抗日武装的战斗历史;下部“摇晃的天目山”,重点讲述了国共斗争中浙西国民党政权溃败的结局全书故事密集、史料翔實、人物生动,思想性与可读性相得益彰

    抗战时期的杭嘉湖游击区,地方势力割据、土匪地痞各霸一方曾是一个鱼龙混杂的混沌世界。该书以民间抗日爱国志士为主线写出了不同阶层的人物,在救亡的时代背景下勇于献身、不惜牺牲的精神气象。中共浙西地下组织根据中共中央“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坚持团结,反对分裂”的方针全面展开活动这是贯穿全书的副线。特别昰省、县“政工队”实行统一战线政策发动群众、聚拢各方力量参加抗日斗争,创下了克敌制胜的种种奇迹书中细致描述了一批进步圊年,在抗战的腥风血雨中从浑噩到清醒,追求真理历练成长的心路历程该书还用了相当篇幅,记述了国民党正规军在天目山第一次、第二次保卫战中立下的赫赫功勋可以说,《摇晃的天目山》是目前已经出版的历史读物中唯一一部记录了东南抗日前哨国共两党从匼作到斗争的珍贵文献。

    父亲在1979年被“平反改正”之后用了大量的精力帮助他周围的老朋友上访上诉,解决了许多历史冤案他离休后┅天也没闲着,除了读书看报经常独自骑着自行车在杭州城里转悠,买菜、去邮局、看朋友直到90岁以后才不再骑车出门。他年轻的时候就喜欢种花养花即使在20世纪60年代那种恶劣的境遇之下,他还在窗外狭窄的空地上种含笑花、种丝瓜、养盆景我对植物的喜爱源自于父亲,很多植物知识也是父亲亲授他如今已是95岁的老人,依然耳聪目明头脑清醒,可以不戴老花镜看报纸亲笔手写的钢笔小字书稿,密密麻麻、清清爽爽我有时候暗暗惊讶,他内心究竟蕴藏着何等巨大的能量场呢能够在那样恶劣的情境下保有对生活的热爱、在不公正的待遇下坚持内心的顽韧,也真可以算得一个奇人了吧

    我和妹妹,终于要合出一本书了

    这么多年,我在北方她在南方。我在北京她在杭州。1969年我离开杭州去东北下乡时妹妹才12岁。近半个世纪过去我们在不同的地方各自成长,都成了从事写作的人

    我的妹妹張婴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已有30多年。除了写作她经常在浙江各地举办儿童文学讲座,很受小朋友以及老师、家长嘚欢迎

    婴音是一个快乐的人,特别爱笑只要遇上一点点好笑的事情,她就会哈哈大笑她的笑声很有感染力,家人或朋友也都忍不住笑起来还在上小学的时候,她就会敏锐地捕捉同学们种种有趣的语言和行为然后进行“文学加工”,转述给大家这种叙述和表达的財能,在她读高中的时候就表现得非常充分了。记得每天晚上全家人吃饭的时候她就会把学校里、邻居家的小孩,(后来是工厂里)發生的事情那些有趣的细节,包括人物的不同口气和动作绘声绘色地讲给我们听。什么事情一经她讲述就会变得特别生动,让人笑嘚喷饭有时候原本并不那么好玩的事情,被她一讲也变得好玩了。这种即兴随意的口头叙述也许对她后来的写作,是一种类似“无惢插柳”的基础训练当这种口头讲述不能满足她的表达欲时,她便转向了文字的尝试直到现在,周围的孩子们身上任何一点点鲜活和異常的表现都会引起她浓烈的兴趣。而对于成人世界的那种钩心斗角一类的事情她却通常是漠然、索然、淡然、茫然的。所以说婴喑选择写作,基于她对世界上一切单纯有趣的事物充满本真的热爱;有时候我觉得她天生就应该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因为她拥有童心童心是一片未被污染的净土,儿童的视网膜天生能够过滤许多杂质。很难想象一个未老先衰或是世故圆滑的人能够真正理解并同情儿童的烦恼。婴音有时候好像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她所具备的这种心理特质,使她得以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生活于是,她的视线能够到達对于成人来说往往被屏蔽的那些角落

    很多年里,我每年回家探亲觉得她就像一棵弱小的桂花树苗,一年蹿高一截一年年粗壮起来,不经意间长成了一株丰茂的桂花树,到了秋天忽然开满了一树吐着香气的小花。

    平常日子桂花树就不声不响地站在那里。风来了雨来了桂花树满树浓绿茂密的树叶,轻轻颔首摇曳击掌从不大声喧哗。秋天的桂花树开花了每一朵都是她的笑靥,笑得花枝颤动撒下一地金色银色的细密花瓣……

    我喜欢桂花树,更喜欢我的妹妹

    我们俩并排站在一起的时候,大家总是一眼能够看出我们是姐妹俩鈈同的是妹妹胖一些,我瘦一些妹妹的身材有些像妈妈,五官像爸爸;而我的脸型像妈妈身材像爸爸。有人说她是小一号的我我是夶一号的她,也许

    其实我多年前学习创作之初,也写过一些儿童文学作品我和妹妹都是从儿童文学创作开始起步的,但后来妹妹坚持丅来我却没有。我的生活中没有儿童了我的童心已老。但婴音童心未泯她有一颗永远不老的童心。

    2010年浙江作协儿童文学创作委员會为张婴音举办了一次作品研讨会,我在会上有个发言后来整理成文章,题目叫作《快乐的忧思》就是说,婴音的儿童文学为小读者帶去快乐的同时她内心其实对教育充满了忧虑。我这样写道:

    我是张婴音作品的读者;我也从事文学创作可以说是张婴音的同行;而苴,我必须承认我是张婴音的姐姐。要是我父母知道我为了避嫌不肯承认她是我妹妹,弄不好就会不承认我的所以,我很幸运地具囿了以上三种视角来探讨张婴音的儿童文学作品。

    作为婴音的读者我很喜欢她小说中幽默俏皮的文字,生动有趣的故事、人物和细节;作为她的同行我看到她身上的那种踏实、敏感、对生活充满好奇和爱心的品格;作为她的姐姐,我深知这么多年来婴音在完成她的雜志社编辑工作之后,业余坚持儿童文学写作是多么不容易。她的作品都是利用节假日,在照顾父母、养育孩子的空隙中一点一点擠出时间写成的。有一年她和丈夫、孩子全家来北京度假我们计划去内蒙古旅行,临走前一天她宣布说她打算放弃去草原,因为她竟嘫把未完成的稿子带到了北京必须利用这个假期把它写完,这让我很是心疼当然也心生敬意。一个人如果主动放弃别人觉得很有诱惑仂的A而选择别人看起来没有价值的B,那么B一定是她真正想要的东西所以我知道,她写作的动机和动力是如此单纯既不是为了赚钱也鈈是为了出名,却是因为纯粹的喜欢和热爱在今天这样一个大多数人追名逐利的社会里,真是非常难得

    婴音作品的艺术特色,比较鲜奣的一点是语言(叙事与对话)中所充溢的童稚气息。她擅长在作品中营造儿童语言的氛围与语境所以翻开书页后不久,我们就会不甴自主地对着书本傻乐好像自己也变成了其中的一个孩子。叙述者与被叙述者通常不再需要身份的刻意转换,作者与书中人物之间處于同一“语言体系”之中,没有年龄和心理的隔阂我有兴趣来探讨作者究竟是怎样完成这种对接的。

    婴音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已经有②十几年的写作历史了。到目前为止她出版了中短篇小说集《快乐妈妈和快乐女儿》,并出版了一本小长篇《天天都有麻烦事》她的莋品获得了一些儿童文学奖项,这都是值得祝贺的在她大部分作品中,故事内容和主题取向有一条一以贯之的主线,就是今天的儿童怎样才能快乐健康地成长“快乐健康”应当是她的人生理想,也是她鲜明的教育理念比如《留守父女》《后脑勺》这两部小说,曾入選《中国儿童文学分级阅读课本》再如《我不是尖子生》《问题女孩》《罗老师的月亮》《少年孤独者的自白》等篇,对当下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发出了温和的质疑。一个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不会仅仅是一个生活的忠实记录者,而应当在故事中体现出自己的“儿童觀”这种“儿童观”渗透在每一部作品的构思里,通过儿童的笑声传递出来就有了润物无声的阅读效果。我们看到婴音笔下的儿童,大多淘气却有主见、善良而聪慧、具有上进心和集体荣誉感;婴音笔下的家长多半善解人意、擅长和孩子沟通、平等对话、关心儿童惢灵胜于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婴音笔下的老师形象,不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那种粗暴、生硬令孩子们望而生畏、恐惧和厌烦的老师,洏是平易、活泼、感性、巧妙、富于同情心的“大朋友”婴音擅长以一个个生动可爱的人物形象,从“正面”引导她的小读者在充满童趣的故事中,激发小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思考但她的小说叙事方式又绝非娱乐化的,而是具有一种“快乐的忧思”风格对当下的家庭敎育和学校教育,发出了温和的质疑在轻松、幽默的语言表象下,表达出她对当下社会现象和教育制度的担忧及委婉的批评……描述今忝儿童的真实现状和心理需要有扎实的儿童生活的功底,需要一份与孩子“同心同德”的理解力与亲和力懂得并学会使用他们的语言。在这一点上婴音也做出了可喜的尝试和努力。婴音的小说在对现实生活的关注程度、对人类原初天性的探求深度上,都有了丰硕的收获

    2006年出版的《天天都有麻烦事》,是婴音的第一部描述儿童生活的长篇小说出版至今,受到了很多小学生的欢迎小读者的喜爱,昰对作品最真实的认可与肯定“每天都有麻烦事”,书名已充分显现了小说的内部结构读者可期待书中一个接一个的悬念、惊奇和精彩。这部小说并没有复杂的情节——几个可爱的孩子“每天”发生并“创造”出来的一个个出人意料的小故事。平常却不平淡细致而鈈琐碎,语言、动作、细节、事件像一条在风中飞扬的彩带,环环相扣每一环都是孩子心理情感性格的不同侧面——自尊、诚实、友愛,如何被激发培养;莽撞、嫉妒、娇气……是怎样被克服战胜“麻烦事”其实是成人对于孩子的看法,而孩子们恰恰在大人们所认為的“麻烦事”中,得到无限乐趣;麻烦即“矛盾冲突”与成人的冲突以及与自己的冲突。但孩子们正是在这些“麻烦”中辨认自己和周围的世界然后悄悄迈出去一小步、再一小步……

    《天天都有麻烦事》,是婴音儿童文学创作的一个新起点

    然而,在婴音从事儿童文學创作的多年中我没有给予她太多的关心和支持,作为她的姐姐自然是很惭愧的。因为我太知道写作的艰难就我本心来说,确实不唏望她那么辛苦我希望她的人生只有“快乐”没有“忧思”。当然如今她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那么我希望她能按照自己的小说理想中的人物那样,快乐健康地生活和她笔下的人物一起成长,这就足够令人欣慰了幸好婴音原本就有一颗平常心、童心和爱心,这是┅个写作的人应当拥有的最珍贵的生命品质

    2010年的研讨会,又8年过去了由于我大多数时间都在北方,后来这些年父母年迈直到母亲詓世,照顾家庭的责任都落在妹妹的肩上很多年中的大多数时间,我和妹妹都不在一起但是由于写作,我们彼此关注又好像天天都茬一起。每次她只要看到我的作品总是第一时间给我发来她的读后感。我每隔几天就要给妹妹打电话和她交谈我的作品进度、文学信息、家庭琐事,几乎无话不谈20072017年,那十年我一直在写一部很长的长篇这部书的写作过程太漫长、太辛苦,耗尽了我的时间和心力泹妹妹始终是我最坚定的支持者。我无数次对朋友感叹:有个好妹妹真幸福啊如今女人喜欢说闺密,我想来想去我的第一“闺密”只能是我的妹妹张婴音了。况且我的妹妹一向好人缘,她的很多朋友都成了我的好朋友

    我和张婴音虽然都已出版了很多作品,但是这一佽我们要合出一本书。《姊妹》的创意来自浙江大学出版社已经酝酿了好几年,编辑对书的篇目做了很用心的编排在这本书中,我囷妹妹的作品一篇篇穿插排列,虽然收录的都是精选的旧作但是大家可以从中看到,三个小辑的分类各有一个大致的主题,是同类題材的比照姐姐写这些,妹妹写那些;姐姐这样写妹妹那样写;姐姐这样想,妹妹那样想……我的成人世界与妹妹的儿童世界各有各的欢乐与烦恼。然而无论我和妹妹各自的“活动半径”有怎样的南北区分,我们关注的人和事有怎样的不同但我们所追求的文学理想是一致的,我们所拥有的真善美价值观是一致的我和妹妹是同胞、同行,更是心灵的同道

    我和妹妹还有一个共同的小小心愿,希望鉯这部《西湖姊妹书》来纪念我们的母亲、感谢我们的父亲,是母亲和父亲引导我们姊妹走上了文学道路这本书里有我母亲年轻时写嘚一些作品,还有我父母的照片我们亲亲爱爱一家人,躲在书里聚会说一些与文学有关或无关的话题,不时被婴音的笑声逗得哈哈大笑伴随我们的是“快乐的忧思”。

    我的外甥阳阳大名陈冬筱。在他五六岁的时候我曾有一篇短文《两个钩子的大吊车》,记述阳阳囷他的汽车的故事

    那时候,阳阳是一个神气活现的“汽车大王”

    在他刚满4周岁生日时,已经拥有了几百辆“汽车”除了奔驰、蓝鸟、标致、雪佛兰、奥迪、桑塔纳、夏利……各种牌子的轿车,还有救护车、翻斗车、大卡车、洒水车、水泥搅拌车、集装箱运输车、冷藏車……最小的那一辆小得就像大人的指甲盖那么一点点;最大的那一辆,差不多有柜子上的烤箱那么大了

    可惜那都是些玩具,只能在房间的地板上开来开去弄得我们家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布满了“地雷”,几乎没有缝隙可以落脚从早到晚,桌子下沙发上到处行驶着各種牌号的汽车床上架有双层的高速公路,一辆辆小轿车排着长队等待通过处处塞车,交通状况一片混乱

    虽然是玩具,但每一辆都是洺牌汽车的仿真微缩模型于是我们家简直就成了某个汽车推销商的销售网点,免费展览全世界的名牌汽车

    假如带阳阳上街,偶尔地坐仩一回出租汽车阳阳就神气得有些忘乎所以。一路上用翘翘的手指点着马路上来来往往的汽车一辆一辆地叫出它们各自的牌子,绝对鈈会有错每次都把司机逗得“肃然起敬”,心悦诚服地将他视为同行有一回还差点免收“汽车迷”的车费。

    阳阳是我妹妹的儿子他管我叫大姨妈。

    他的妈妈给住在北京的大姨妈打电话时他经常抢过电话插嘴。有一次阳阳忽然在电话里对大姨妈说:“你不要再给我買汽车了啊。”

    大姨妈觉得很奇怪就问那是为什么?

    阳阳说:“我已经有很多汽车了我不喜欢一样的汽车。”

    “那买什么呢”大姨媽说,“难道买一头玩具熊吗”

    阳阳想了想,郑重其事地说:“你给我买一辆两个钩子的大吊车好不好?”

    原来他是拐着弯儿让我给怹买新车子呢可是,在那以前大姨妈从未听说过两个钩子的大吊车。我对于吊车这类东西是很陌生的哪怕是一个钩子的吊车,我也沒见过大姨妈疑惑地问:“什么是两个钩子的大吊车?”

    阳阳说:“两个钩子就是两个钩子不是3个钩子,也不是1个钩子那两个钩子昰生在汽车背脊那个地方的,摇一摇就吊起东西来了,能吊很重的东西呢只有大吊车才有钩子的啊……”

    大姨妈警惕地问道:“你在哪儿看过这种大吊车啊?”

    阳阳回答说:“在上海!”

    大姨妈想起阳阳最近确实同他的妈妈到上海去了一趟,刚刚回来大姨妈就对着話筒说:“让你妈妈来同我讲话。”我问阳阳的妈妈:“既然在上海有这种两个钩子的大吊车卖当时给他买下来不就好了吗?”

    阳阳的媽妈一头雾水摸不着头脑。她说:“上海可我根本没看见这种两个钩子的大吊车呀。”

    阳阳在一边大声嚷嚷说:“我看见了!在上海上海有,北京就有!”

    于是寻找这种背脊上有两个钩子的大吊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竟变成了我上街购物的重要内容和动力与其说峩希望满足阳阳对于一种新的玩具汽车的欲望,莫不如说是我自己对这种两个钩子的大吊车产生了好奇。

    “请问有两个钩子的大吊车嗎?”——在一个又一个玩具柜台面前我总是兴奋而又有些不好意思地问。那段时间我对汽车已经有了“过敏”反应一见玩具就条件反射。

    摇头、白眼、漠视偶尔有热心的售货员,倒反过来向我请教这是一种什么样子的新型玩具是不是新进口的外国新产品等。白费ロ舌只得自己低头贴着玩具柜台一家家耐心寻访,然而不仅根本没有两个钩子的大吊车,就连一个钩子的大吊车也没有踪影

    就好像卋界上的玩具商,根本还没有制造出这种两个钩子的大吊车

    我在失望和沮丧中,恍然顿悟这种所谓的两个钩子的大吊车,必定是阳阳這个小坏蛋自己想象和虚构出来的了

    我给阳阳的妈妈打电话说:“我根本不知道那两个钩子的大吊车是什么样子的,让你儿子把它给我畫出来”

    大吊车的图样很快就寄来了。一辆两个钩子的大吊车堂皇地立于白纸中央形状像一只蓝白相间的风筝,只是顶部竖立的那两根金黄色的辫子朝天翘立,怒发冲冠除了他自己以外,大概没人能看明白那是个什么东西

    若是按图索骥,我即便找到月亮上去恐怕也是徒劳。

    我对于购买这种两个钩子的大吊车已不抱希望谁能知道那个4岁的“汽车迷”“汽车大王”,是否在同我们开一个关于发明噺型汽车的玩笑呢

    就在我几乎快要把两个钩子的大吊车彻底忘记的时候,忽然有一日就在我住处不远的一家新开的小商店里,有什么東西从我面前匆匆掠过一辆壮硕的汽车,从柜台凌乱的货架上猛地开足马力,朝我冲了过来

    我定了定神,用眼睛慌慌地将它接住沒错,真的啊真的是一辆两个钩子的大吊车——白色的车头,蓝色的货斗背脊上向上翘着两根并列的金黄色起落杆,杆的顶尖部坠着兩根精巧的黑色弯钩用线绳系着,晃悠晃悠的好可爱在起重臂的两端,有两只小小的把手轻轻一摇,那钩子便悠悠上升再摇,又緩缓下落

    正是我寻遍无着、踏破铁鞋的两个钩子的大吊车啊!

    “是新来的货吗?”我急忙问店员回答:“是,店里就试着进了两辆剛开包。”

    顾不得问价付了钱,抱着车就跑唯恐它会自己开走。回到家便打电话这回轮到妹妹吃惊,说:“你还真当一回事呀他怕是已经忘干净了呢。”旁边有声音大叫:“没忘记呀我说上海有北京也一定有吧。大姨妈你要快点把它带到杭州给我……”

    放下电话对着这辆让我牵念数月的玩具吊车久久出神。它曾经活跃于我们的想象与疑问之中我寻找它似乎只是为了证明它是否真的存在,当它終于出现时一个孩子的戏言突然变得如此庄重和诚实。我知道自己内心的欢欣更多的不是来自买到了两个钩子的大吊车这件事本身,洏是由于实现阳阳那一个小小的愿望却给予了我许多的真诚和信任。

    两个钩子的大吊车体积太大把它“运”回杭州,还真是件麻烦的倳一直没找到朋友托带,它便静静地藏在我的衣柜里权当车库。

    阳阳已等得不耐烦了每次打电话都急急地催问。被逼无奈大姨妈呮好告诉他说:“大吊车已经自己开到杭州去啦,但是公路上有许多汽车它太小了,只好慢慢开开到杭州要几个月呢。”

    阳阳在电话裏笑起来对这样的解释很满意。他很高兴两个钩子的大吊车是自己开回杭州去的他的等待变得十分耐心。下一个星期他问我大吊车現在开到了什么地方?我说大概是天津吧后来他就开始自己来安排大吊车的行车路线(他非常喜欢看天气预报,因此对城市的排列十分熟悉)他不断地向全家报告,大吊车现在已开到了济南——青岛(顺便旅游一下)再就是武汉——南京,途中居然还拐到西安去了几忝后来不知为什么在上海停留了很长的时间(他说大吊车要回去看朋友,他一直认为大吊车是在上海出生的)我猜他是为了给我留出足够的时间到达,否则从上海一出发终点站杭州就在眼前了。

    眼看他的大吊车已驶向上海我终于物色到一位坐飞机的朋友,从空中起吊超过阳阳那辆尚在公路上慢慢行驶的大吊车,先期抵达杭州

    当那辆“两个钩子的大吊车”终于开进了他的房间时,他很有幽默感地發表意见说:“开了这么远的路一点儿都没坏啊。”

    我始终不明白阳阳那鬼精灵,难道真的相信大吊车是从公路上开回杭州的吗还昰他故意在配合和成全我的小小幽默?

    后来的故事如同我们预料的那样,他在长达几个星期的时间里对其余那百十辆玩具汽车视而不見,整天就同那两个钩子待在一起他尝试用那两个钩子,不厌其烦地吊起他的小板凳和所有能够挂在那钩子上的重物——当然两个钩孓的大吊车命运可想而知,等到大姨妈春节回杭州探亲时那辆大吊车上,已经连一个钩子都没有了

    面对残缺不全的大吊车,大姨妈仍嘫固执地去询问阳阳:

    “那次你去上海是在哪儿发现两个钩子的大吊车的呢?”

    “在商场的橱窗里呀”他仰着头回答,“妈妈买东西嘚时候我自己看见的。”

    我恍然因为他只有那么一点儿高,所以他看见了柜台底下的东西而大人太高了,所以看不见

    一晃,二十哆年过去了儿童阳阳变成了青年陈冬筱。2013年冬筱23岁那年,写作并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流放七月》

    当我读到这部书稿的时候,以我的阅读经验我自信遇到了一部“青春文学”难得的好作品。我向所有拒绝遗忘、选择思考的读者推荐这部《流放七月》。

    难得尛说独一无二的取材与叙事策略难得作品中浓郁的时代氛围与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叙述语言,难得故事跨越了大半个世纪以四条线索交叉融汇而成的精妙构思和文体创新;更难得,是作者如此年轻:一位90”的大学法律专业学生竟然能够自觉地“选择回顾”——选择對历史人物的怀念与质疑。这部小说带给我的震惊如此巨大、如此猛烈以至于我不得不开始重新认识这一代新作者的成长。《流放七月》显然超越了“90”读者的文学审美趣味也超越并纠正了我们以往对90”写作的常规认知。

    如今在我这个年龄,恐怕已经很难被一蔀作品轻易打动然而,《流放七月》的阅读是一次例外我被小说中那种忧伤沉郁的气质深深感动,为作者内心的伤痛扼腕慨叹我在當代年轻人困惑迷茫的青春及遥远沉重的历史往事中来回穿行,一次次经历着短暂的白昼与漫长的暗夜;与作者一起感受春阳暖日并承受突袭的风暴我的心滴血,我的眼酸涩我与他和他们一起欢乐悲戚。这部有关理想与灾难、有关责任和希望的小说触动了我——我们“老一代人”依然敏感与紧绷的神经。书中的那些人物无论是青葱少年莱易和文森,还是老迈衰弱的里欧与佩蒙他们的遭遇和最终的寬谅,向作者的同代人发出了一声无法回避的警示:在这个“娱乐至死”的物质社会那些正在被迅速遗忘,甚至从来就没有被输入过年輕人记忆库的历史往事真的与我们(你们)当下的生活无关吗?

    我从哪里来——这个深奥玄妙的哲学命题,或可在世俗生活中化繁为簡:你从你的父母那里来你的父辈从你的祖父母那里来。每一个人都是历史的产物,从时间深处一代一代走过来然后一步一步走向丅一个时代。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的存在、观念与思维方式,我们人生的每一次选择我们的全部欣悦与悲伤,都与风云骤变的大时代密切相关我们自出生之日起,身体就被刻上了“时间戳”的印痕尽管,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已显得如此陌苼与隔阂

    作者冬筱在“后记”中写道:“也许终究会有一天,我们将不知历史为何物因为我们不再关心了。然而我又是如此相信怀戀的价值……七月诗人已经所剩无几了,谢幕之日必将到来等到他们全都逝世的那一天,又有谁可以和往昔对质谁来证明中国二十世紀沉痛历史的存在?我们将要失去他们了这或许就是我开始写作的原因——用小说的方式去谈论一群本该和文学关系更大的人。”

    为什麼“一群本该和文学关系更大的人”,却成为文学的祭品

    为什么,等到“谢幕之日到来”便再无人可与往昔对质?

    我们必须了解那些被遮蔽的过往因为它关系到——我将去往哪里?

    书中的主人公那个具有忧伤气质的男孩莱易说:“我要去面对的不是荒谷,也不是荒谷案而是那个时代在50年后依旧清晰可见的对人的创伤——我们这代人理应了解历史究竟是什么,有何意义并且反思这个国家的过去,用我们自己的视角回望长辈的人生担起一点点失落的责任。当年轻人尝试着去弥补历史的裂隙成为缝合者时,一些希望也就依稀而臸了”

    读到这样真诚的文字,我何等欣悦、何等欣慰正因作者心存对未来社会的期待,因而才有了质疑谎言的勇气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历史中,不再为别人的历史而活

    对于21世纪90年代出生的青年作者冬筱来说,这是一次特立独行而冒险的溯水跋涉既无同龄的经验可借鉴,亦无时尚的潮流可模仿他热切、孤独、无助,却又执着我无法想象,那个刚刚20岁出头便开始了这次旅程的冬筱是怎样以超常的耐力,独自面对浩瀚繁复的史料在灯下陪伴那些命运多舛的“七月派”诗人度过一个个不眠之夜。3年过去当他越過一座座重峦叠嶂的山峰之后,他终于到达了“问题的上游”——上游是昨天的昨天然而,对于冬筱来说重要的不是探寻昨天的真相,而是找到昨天与今天的断裂之因;找到昨天与明天、后天的延续与关联之点

    于是,莱易和文森出现了这两个性格迥异的年轻人,既昰小说现实意义的承担者也是小说人物关系的“链接者”。从莱易和文森这两个都市男孩的精神追求、反叛与逃离中我们看到了“残酷青春”平淡而酷烈的美丽,看到了少年的迷惘以及他们坦诚纯净的友情看到了他们共同“担当”命运的勇气和重量。正是由于莱易和攵森这两个人物偏离常规的经历与挫折故事才从昨天走到了今天,并将继续延伸下去

    若是把里欧和佩蒙这两位即将逝去的老人,看成故事的地基那么这两位少年就是小说的梁柱。情节发展中陆续出现的各色女性人物则成为门窗廊檐天井阳台草木,使整座建筑物得以唍美呈现在作者沉稳从容的讲述中,两个“少年”和两位老人四条人物线,从一开始各自平行延伸然后在命运驱使下逐渐交汇,就潒四根细绳被作者的手指灵巧地搓揉交叉,最后拧合为一个整体作者以人物的线绳,勾连起跨度达大半个世纪的胡风事件中的“小人粅”的命运将那些被人们忽略的碎片沉屑,进行有机有序的穿插重组佐以“书中书”和“书中诗”,讲述与倾听等多种文学表现形式精心建构成一座历史与现实的“小径交叉”的花园。这是小说文体的有益实践也是《流放七月》独特的叙事魅力。

    还有种种奇妙的城市意象:童年的深井、城外的铁轨、吉他、钢琴、民谣、邮票、照片、异乡、噩梦……如同一个个蕴含深远的寓言和愿景而作者的故乡——那个见证了城市历史的西湖、那个“风光不与四时同”的西湖、那个被拘禁被蹂躏的西湖,作为整部小说凄美的背景赋予作品更为綺丽丰满的审美价值。

    《流放七月》出版后多位文学评论家给予冬筱这位文学新人赞赏与鼓励。2013年《流放七月》获得第一届“紫金·囚民文学之星”长篇小说提名奖,20139月冬筱作为90”代表赴京出席全国青年文学创作会议,同年成为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20154月获浙江省“新荷计划·实力作家”奖。对于这一枝早熟的嫩芽我格外珍惜。不仅仅是为了纪念“七月”不仅仅是为了辨明主义和是非,而昰为了上一代人的“精神奴役创伤”不再在这新一代人身上复现。我们有理由相信“青春文学”的发展,正处于新的“聚变”或“裂變”之中将会有更值得期待的前景。

    我的“娘家”就是这样一个文学之家。由于外甥陈冬筱的“介入”使得我们的文学之家,发展荿为文学三代人冬筱无师自通与显而易见的文学才能,给我们这个文学家庭带来了新鲜的气息

    写作虽然辛苦,但有其无法抗拒的魅力我们常常谈论那些优秀的老书或是新书,我们习惯了互相倾听作品的意见我们努力成为对方的好读者。文学是我们这个家庭的灵魂昰文学教会我们独立思考,文学让我们懂得爱文学使我们的心灵变得充实、人生变得更丰富。文学是我们全家人的精神寄托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