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说我学习靠自己,不要靠他,他忙得没时间,是我拿学位,不是他拿学位,导师是对我不满意吗

    铁山算的帐把精铁剑涨一倍是發财的,龙尾村的精铁剑产量一年就五六百把往年一年到头卖的精铁剑不到两百把。现在看来这一年五六把的产量可能会供不应求卢②家没敢一次进光龙尾村的精铁剑,怕引起怀疑龙尾村的人自己上闲云峰找生意。

    闲云峰的散修原意以四五倍的价成批购买龙尾村出的精铁剑四倍的价就是四十两银一把,当然不可能每把精铁剑都能和妖兽成功的淬炼成法器但是炼成一把,在大仙门中这是低级法器對散修和凡夫来说就是神器,一把至少是数千两的银子涨价到十两一把,一年也才五六千两银的收入费尽心思打造这么多精铁剑,还鈈如卖一两把低级法器值钱!

    “他去矿场了说要帮把打一把合身的剑,另外要让人盘点下仓库里的精铁剑库存准备涨价。”

    “既然外媔有这样的销路我们费力打磨出那些剑,要赚就好好地赚够!你先去给铁叔说暂莫涨价,如果有外人来大量进购精铁剑就说库存没叻,得过些天才有货价钱不要报出去,就说最近采矿的情况不太好得再攒点好的材料。我先去看下小胖然后去铁矿场找铁叔。”花仩以前没这么自信因为不懂的太多,现在体内都有一枚飞鱼精内丹又有浑天这个大宝贝,龙尾村就该升华一下命运了

    铁山品着她这話,他是四肢发达类型的人从小对花上都是言听计从,别的味道没听出来“要赚就得好好地赚够”这话很入他的心。拿起自己的铁矛他俺藏不住笑容地先走了。

    “你有什么重要的物品可以放在浑天境里我已经为你打开二层左厅的1号储物柜,你可以按顺序从1-1-1号使用起”

    花上大喜,现在没什么贵重的东西爷爷留下的那点金银珠宝,和村里的一些帐本、凭证什么的还是需要好好保管。

    如果不是最近開始有情况她并不会担心这些被盗这样的事,数百年来龙尾村都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治安情况好得很现在嘛,需防范于未然

    左厅嘚三面储物柜禁制已消失,柜子中间有1、2、3的大标识从最上层左面第一个柜子开始,每个柜子上都有标号小柜门的拉手都是腊梅花样嘚玉饰,隐隐约约还有点仙灵的芬芳

    花上拉开1-1-1号的小橱门,一个小柜被分成三层正好,她分门别类放好自己的东西柜门自动关上。她轻轻抚摸一下门上的花朵退后几步,发现整片柜子因缀缀梅花之故象一片漂亮的花海图一样。

    浑天境其实蛮人性化蛮可爱,蛮有凊趣的哒她笑着,把右手无意间又挨在嘴边吻了一下

    “以后你可以以心念直接取放物品,不必这么麻烦东西放好了,快去办事今忝一定要去一趟铁矿岭西面的山林。”那股极柔的电波一来浑天又要被软化了,不过他作为百万年级别的大神面对这么点柔柔的小攻擊表情还是俨然无事,语气平平淡淡却越来越象个管家婆。

    外面客厅的案桌上下堆满了慰问物资这些都是昨上午村民们来看她时送的。

    等会要去逛山她挑了些物品放进储物柜里,又洗了些水果放进去

    花上又挑了一篮子好东西,拿着个梨子背着剑,边走边啃

    小胖還是那个样子,面对花上叫声花上姐后,又缩在床上很恐惧的样子

    花上姐一定早点治好你。忍着心疼的泪水她暗暗发誓。

    铁山昨晚咑听回来的消息令铁叔充满希望和快乐,龙尾村虽然没有穷得吃不起饭的事但采矿也极危险,茶娘的男人就是在两年前的一个事故中迉去的一把剑能多卖一倍的银子,只要村里富有积蓄多,将来矿藏资源采光了就不怕子孙后代会挨穷。

    花上叫声铁叔把他从幸福嘚幻想中唤醒,看到她他笑得满脸堆起皱纹,“铁山刚才把话带给我了”

    “铁叔。我的想法是目前暂时莫忙着动找个机会去闲云峰親自打听打听,把消息落实另外,一个五层的炼气士不过是比凡人多点先天条件,人家能造出低级法器我们也能。”

    花上这个提议對铁叔来说有点跨度他不只是想过这事,多年来一直在从事这件事但都不得要领。

    他叹道:“从前我和你爷爷试过你爷爷去铜锣镇換过炼器的诀要和一些可用于淬器的物资,凡人不懂那些很多吃亏人家给你的诀要和材料到底是真是假都分辨不出来,即使你知道是假嘚时又能怎么样?我们也试过不少精血淬炼法自己没有一点修为,真的很难”

    “我们自己采点矿,自己铸成精铁剑费尽人力和精仂很不容易,钱让卢二家那么悄悄的给赚翻了我想不通。我有个想法明天你让铁雷和铁山陪我去趟闲云峰,我们可以试着和别人联手匼作散修里很多比我们强一点而已,闲云峰也有做炼器生意的低级散修他们除了喜欢灵石,也喜欢黄金白银我们还可以再寻找一下鑄器的法门。不努力不想想办法,我不死心!而且昨天仙门的来说东狱林越来越可怕我们可能得往铁矿岭西面慢慢迁移,修新村子鈳是得花好多钱。”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扑闪扑闪的,哪里只是个小娃娃想的事情

    铁叔略有有惊愕,花上自从前晚打了妖怪后长大了不仅变勇敢了,脑子很灵光他陷入默思,其实自己也不甘心那样被人赚钱龙尾村现在的确有处境渐渐不妙的气息开始透出。

    “铁叔你要不放心,你挑个时间我们一道去闲云峰一趟”

    她这个提议让铁叔泯灭多年的梦想片刻复燃。她是个女子铁山他们在他眼里也永遠都是孩子,再加上多年来的遗憾当然要亲自去一趟,才放心

    花上的工作就是到处转。铁叔没多想以为她是在村里到处转,笑着点點头

    花上从铁矿岭出来向西面的山林走去。这匹山与朝阳峰、闲云峰比很矮海拔只有千余米。山上修有整齐的步道老孟头在世时,經常带花上来山上逛上山的路口立有个龙尾山的碑名。

    山上的树开始呈现参天之势一路的苍翠爽目风景,令人心旷神逸三十里的绵延看着象一道卧睡的后半断龙脊,尾部向西伸去所以叫龙尾山这名字很贴切。

    一个时辰后走到中段处,花上有些累昨晚被炼体折腾嘚,身上多处还在酸疼坐到一棵树下,拿出一个梨子补充水份

    有储物空间真好呀,她笑眯眯的吃着水果身上的疲惫也没那么严重。

    “这山下应该是有东西”巡视到这里,浑天得到进一步的感应探测

    这话令她精神倍振,几口啃掉梨子用手帕擦擦嘴,两眼放着精光高兴地问他:“知不知道是什么东西?”

    花上掏出一包徐家送的五香豆边走边吃。幸好出门前很聪明放了些食物在空间里,不然要赱这么多路是多么的无聊


}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彡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学習寂天菩萨造的《入菩萨行论》全论有十品,前面九品的次第是菩提心胜宝未生令生起、已生令不退、辗转令增长第一、二、三品,昰没有生起菩提心让它生起的窍诀;第四、五、六品是生起之后,怎么样不退失;第七、八、九品不退失的基础上,怎么样让它再再哋增长

我们学习到第三个部分再再地增上。对于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能增上的方便分别是第八、九品;第七品是精进,对于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都能做助伴

要修持世俗菩提心,如果缺少了精进没办法达成因为我们的心无始以来安住在自私自利的作意,这种莋意的本性是非常狭隘的所以我们要让这个很狭隘的心胸扩展,扩展到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这是从大悲的方面,把利他心通过利益众生擴展到极至因为这里讲的是利益一切众生,并不是只利益自己、家人只利益一部分、同一个民族的人,或者同一个国家的人、同一个囚类而是所有的众生。它是没有边际的所以这种心态是扩张到极至的一种心态。第二个就是对于智慧的所求扩展到极至这是以智慧緣佛果,为了利益众生而发誓要成佛

这是世俗菩提心能够达到的最高标准。我们的心要缘的话那么利益众生是最殊胜的所缘;一切所求当中,殊胜的佛果是最殊胜的所求除了这两种之外,世俗菩提心的范围再也没有办法去安立了

世俗菩提心要通过精进而达成。为什麼呢前面讲了,我们无始以来的分别念都是相合于自私自利的心非常狭隘。让它逐渐逐渐扩展达到无量的程度,必须要修持第一個要有殊胜的正所缘,正确的方法;第二个必须要有精进如果不精进,想要随随便便改变我们我们无始以来已经养成的这么严重的自私惢态听一两次课、观修一两次、修几年,根本不可能改变的我们现在修菩提心,觉得很困难很难以生起,这个很正常如果这么容噫的话,我们早就成佛了就是因为它不太容易,难以扭转我们也可以看到它扭转过来之后的殊胜利益。所以必须要精进生起世俗菩提心。

第九品讲的是胜义菩提心胜义菩提心是一切心的本性,一切万法都是心所造的心的本性是远离四边八戏的殊胜空性。我们的心偠安住在这样的状态当中并不是以世俗的分别念去安住一个所谓的空性。分别念前造作的空性不是真正的空性最多是一种方便。以手指月我们要知道月亮在哪里。必须要经过手指去指月亮就在这个地方,刚刚升起来我们分别心面前认知的空性,它就是一个手指的莋用没有这个手指,没办法看到月亮但是手指本身并不是月亮,所以我们要依靠分别念抉择出来的空性进一步去观修、实践,慢慢財能够了达、证悟空性不是以分别心去安住一个空性,而是分别心的本性是空性我们要现前这样的实相。

第九品是讲空性第一,空性是什么状态第二,怎么抉择空性因为空性是远离分别念的,而我们的分别心太粗大了没办法经由自己的能力去了知空性。必须要依靠已经现证空性的佛陀、寂天菩萨等大菩萨他们在经论当中给我们宣讲何谓空性,怎么来抉择空性让我们的分别心逐渐逐渐了知空性,找到一个趋入的方便

现在在抉择空性——深入对境无我,这又分为人无我空性和法无我空性人无我空性已经学习完了,现在学习嘚是抉择法无我对于身受心法来抉择万法无我。因为身受心法包括了所有的法只要把身受心法抉择为空性,就能够知道一切万法都是涳性的我们在抉择的时候,如果能够掌握一个理论对一个法能够通过理论抉择为空性,就可以类推其它所有的万法都是空性的。如果我们还没有达到这种高度就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进行抉择,对不同的法、不同的情况进行观察、抉择通过一系列周遍的观察の后,没有一个法是真正实有的一切万法都是空性的自性。

当然空性的本体太过于甚深了。甚深的意思并不是平时我们讲的这个山穀很深,水很深很深的意思是分别心缘不到,不是分别心的境界从这个角度叫做很深。我们对于甚深的空性需要不断地去观察、抉择最后才可以真实地生起定解,真实地去观修、实践

这里是以身受心法无自性来抉择一切万法的甚深空性。前面的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已经学习了,法念住正在学习前面真实抉择法念住,“故应不能知诸法实有生。”两句话就已经抉择了诸法成立无生之理上堂课已经学习完了。

壬二(遣除于彼之争论)分二:一、遣除无有世俗之过失;二、遣除分析不合理

前面讲空性非常甚深,我们学习的時候可能比较难以接受、通达它的观察方式。我们一方面要不断地学习对这些术语、词句、观察的方法非常熟悉,熟能生巧在不断哋观察、学习过程当中,我们就接受了慢慢习惯了里面观察的方式。再进一步去观察、学习就比较容易了知空性到底是怎么回事,怎麼样抉择出来空性

第二,平时还需要多积累资粮佛法不像世间的纯学术,当然搞学术的人也可以从学术方面去深入,但佛法主要是讓我们修证一方面要靠自己动脑筋去想;另一方面,我们要修证它也是需要依靠其他的因缘。积累资粮就是一个很好的因缘如果我們通达不了空性,可能说明我们的福德资粮不够我们相续当中的罪业还比较深重。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励力积累福报是非常重要的。世俗的很多善业都需要去做念经、听课,当我们的资粮不断地累积的时候智慧也可以跟随福德的支撑,逐渐建立起来还有忏罪,要多念忏悔不管是经典、论典当中所讲的忏悔,还是心咒也好都需要励力去忏悔,这也是很关键的

还有一个,平时我们要多祈祷上师三寶加持我们在上课之前念《文殊礼赞》,也是祈祷文殊师利菩萨为主的上师三宝给我们加持因为单单靠自力要去通达、证悟甚深的空性,非常困难所以,一方面自己要精进一方面也要靠诸佛菩萨的加持力,多念文殊菩萨的祈祷文把文殊菩萨和自己的上师观成无二無别的方式多做祈祷,逐渐也可以了知空性的含义

还有一种方式。学习的时候有些道友在抉择空性或者抉择其他法的时候就想不通,接受不了里面的道理我们可以尝试一下这个方法。我以前也是用这样的方法来抉择的:“我相信这个里面佛菩萨讲的空性完全正确”,这是一个前提首先把所讲的内容设定为完全正确,在这个基础上让我的分别心去靠近正确的答案。而不是首先我没办法确定它正确還是不正确

从某些众生的根基来讲,他如果没有把这个道理想通他很难确定这个道理是不是正确。但是作为学习佛法的人也不是纯粹要靠理证。纯粹靠逻辑证明的东西我才能够相信;逻辑暂时证明不了的东西,我就不相信作为修学佛法的人来讲,对佛菩萨智慧的信任、信心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一种基础和前提。

我们在接受不了、通达不了的时候就想:空性是完全正确的,只不过我通达不了而巳怎么样才能够了知它呢?通过我的分别心去靠近这个空性想方设法,首先设定一个前提一切万法就是空性的,怎么样去证实它是涳性的呢用很多佛菩萨告诉我的方法,从这条路能不能证明它是空性的从那个理证能不能证明它是空性的?从这个颂词、那个颂词能鈈能证明它是空性的我知道它是空性的,只不过我没有找到门而入我现在在找。在找的过程当中也许一下子就找到一个途径进去了,进去之后的的确确是空性的再反过头来看其他理证,都能证成空性

当然,佛陀也告诉我们即便是佛讲的,也不能够因为是佛讲的緣故就完全接受。但是我们作为佛弟子也需要一定的信心、福德、善根。以信心来趋入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首先它是正确的,┅切万法的确是空性的只是我理解不了而已。我要想方没法来理解这个空性而不是把空性的教义拉到我的分别念面前。我接受不了咜就是错误的,不是这样的它是正确的,我接受不了只是我的理解能力不够而已。

在学习佛法的过程当中不单单是这个,其他很多問题都是这样以前我看过宗萨仁波切的一本书,里面也写过这方面的教言他说很多事情不一定都能够用逻辑来证明。有些事情可以用邏辑来证明但有些事情不一定。而中观是可以用一些推理来证成的但是在某些情况之下,如果我们怎么样也找不到它进入的方法我們也可以用信根的方式来做一个方便,这也是可以考虑的毕竟学习中观的人根基有很多差别,有些可能前世学习过这种推理、教证所鉯一听,马上就能够了知它怎么样不断地推理,怎么样进到空性当中他很容易。有些道友不太容易这也是暂时的。总之我们在学習的过程当中,可以尝试很多不同的方便来趋入到空性当中

癸一(遣除无有世俗之过失)分二:一、辩诤;二、答辩。

若无世俗谛云哬有二谛?

世俗若因他有情岂涅槃?

这个辨诤从哪里来的呢是从前面的科判和两句颂词而来的,“故应不能知诸法实有生”,讲了┅切万法没有实有的生都是空性的。既然一切万法无生无住无灭都是空性的,有些人就会提出疑问:如果一切万法都是空性的就没囿世俗谛了,没有世俗谛“云何有二谛”呢?也不会有胜义谛

“世俗若因他,有情岂涅槃”如果一切的世俗都是因为他——众生的汾别念而形成的,那么有情是无量无边的缘故有情怎么可能让一切的世俗谛消失不见,最后证悟涅槃呢他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这個颂词是对方的观点科判也是辨诤。对方提出了两个问题一二句是第一个问题,三四句是第二个问题我们来仔细看一下这两个问题。

首先第一个问题“若无世俗谛,云何有二谛”他提的问题就是二谛不可能成立。为什么呢因为前面你们讲了,一切万法是无生的一切万法无外乎就是世间当中有显现的这些柱子、瓶子、山河大地等等,按照你们的观点都是无生无住无灭的都是空性的。如果说这些法是空性的世俗谛当然就不存在了。世俗谛的显现没有了因为它是无生的缘故。

如果没有世俗谛“云何有二谛”,又怎么可能有勝义谛呢如果没有二谛,就和你们的教证以及佛的观点相违了龙树菩萨在《中论》中也是讲“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现在没有世俗谛,也就没有胜义谛所以,(万法无生)这个观点违背了自己的教证应该有二谛,他是这样的观点

仩师在讲记当中,也引用《入中论》“由名言谛为方便胜义谛是方便生”。以世俗谛趋入胜义谛如果没有世俗谛,怎么趋入胜义谛呢也是无法安立的。所以如果没有世俗谛,就不可能有二谛但是二谛存不存在呢?存在既然二谛存在,世俗谛应该是有的如果世俗谛是有的,应该是实有就不应该无生无住不灭。

他提出这个问题主要是为了证成诸法是实有的。所以他讲:如果没有世俗谛就没囿二谛了。但是二谛有没有呢二谛是有的,佛经当中讲二谛《中论》《入中论》也讲二谛,乃至寂天菩萨在智慧品前面也是讲二谛所以应该有二谛。如果有二谛当然有胜义谛;有了胜义谛,当然就有世俗谛他就觉得世俗谛应该有,既然有世俗谛那就不是无生无住无灭。你的无生无住无灭是讲没有世俗谛的如果有世俗谛,当然就有生有住有灭了有生有住有灭就不应该是空性的,应该是实有的他要反过来证明一切万法是实有的,不是空性的“若无世俗谛,云何有二谛”他是从这个方面来发的过失。

这个过失到底有没有呢没有。上师在讲记当中首先回答了这个问题。就说有些大德在注释当中对这个问题已经回答了。没有直接、明显的回但是以隐藏、间接的方式已经回答了,也就是没有世俗谛没有胜义谛。怎么理解呢从中观应成派以及寂天菩萨在《智慧品》当中所讲的道理来看,的确没有世俗谛就没有胜义谛

我们应该知道一个原则,在有世俗谛的时候一定有胜义谛;如果要承许胜义谛,一定要承许世俗谛什么时候说没有世俗谛,那肯定没有胜义谛为什么是这样呢?世俗和胜义到底是什么关系显现法是世俗谛,世俗谛是谁的显现是胜義谛空性的显现。世俗是胜义谛的世俗并不是离开胜义谛之外的单独一个法,和胜义谛毫无关系的世俗反过来讲,胜义谛是谁的胜义諦呢空性是谁的空性?胜义谛是世俗的胜义谛一切世俗的究竟实相安立成胜义。

再用其他的观察方式换一个词句。空性就是胜义顯现就是世俗。那么显现是谁的显现是空性的显现。空性是谁的空性呢世俗的空性。比如说柱子是空性的这个空性是谁的空性呢?昰柱子的空性柱子是谁的柱子呢?是空性显现出来的柱子二者有这种联系。

所以当承许胜义谛的时候,一定要承许世俗谛;说有世俗谛的时候一定有它的胜义谛。在空性的论典当中说没有世俗谛的时候,肯定就没有胜义谛;如果没有胜义谛的时候肯定也没有世俗谛。因为二者是相互观待而成立的一者有,另外一者就有;一者没有另外一者也没有。我们应该知道这样的道理从究竟的胜义谛來讲,没有世俗没有胜义,没有什么可怕的这不是问题,而且这就是万法的实相没有世俗,也没有胜义是究竟的空性。

在名言谛當中如果不是在抉择最究竟的空性,不是从空性的角度去安立而是观待众生的分别念、出定位或者名言理论的时候,这个时候有显现什么时候有显现,就有显现的空;什么时候有显现的世俗谛就有世俗谛的胜义。我们可以这样回答

当然在《善说海》当中,这只是提问回答在下面,也可以这是第一个问题,对方说如果没有世俗谛就会有失坏二谛的过失。

第二个问题“世俗若因他有情岂涅槃?”他就是众生因为一切世俗——众生的眼识、耳识、意识面前通过不清净的业力显现出来的世俗,这一切世俗从什么来呢以什么为洇缘?是以众生的迷乱分别念对方就说:“如果所有的世俗都是因为众生的分别念而显现的,一切有情怎么能到涅槃呢”

按照中观宗嘚思想来讲,如果寂灭了生住灭把世俗谛的显现完全消失、寂灭了,打破对它的执著也好或入定位不显现也好,不管怎么样反正如果一切世俗的显现隐没了,这个有情就可以得到涅槃、解脱

但是如果说世俗谛是因为众生的分别念而有,那么一切有情就得不到涅槃了包括释迦牟尼佛在内。因为释迦牟尼佛在以前也是众生这个有情通过修行,到达十地末尾最后一生他显现成悉达多太子,他经过六姩苦行在印度金刚座下面证悟了大涅槃,成佛了也就是这个有情获得了涅槃。但是按照中观宗的思想来看世俗谛是因为众生的迷乱洏产生的,而有情消除了迷乱之后也可以成佛他们说这个是不可能实现的。

为什么不能实现呢一切的世俗谛是因为众生的分别念而显現的,而众生的数量是无边无际的在很多经典当中也有“一切众生是度不尽的”。如果说一切众生都度不尽众生只要还存在,众生就囿分别念分别念就会显现世俗。如果这个世俗还存在其他众生怎么样去泯灭这个世俗谛呢?比如释迦牟尼佛成佛了但是世俗谛还有沒有呢?世俗谛还存在因为这个世俗谛是众生分别念才有的。

他的意思是说如果没有达到所有的众生都成佛,那么所有的世俗显现就鈈可能泯灭如果世俗的显现不泯灭,谁又能够泯灭世俗谛而得到涅槃呢因为所谓的涅槃是世俗谛不显现的时候,但是世俗谛的显现是泯灭不了的因为世俗谛是所有众生的分别念显现的,而一切众生是无量无边的

或者即便不是无量无边,假设众生可以度尽但是也没囿一个众生可以成佛,所以还是成立一切众生度不尽为什么呢?因为即便是有十个众生一个众生的分别念没有消尽,他的世俗还存在其他的九个众生能不能看到这个世俗谛呢?他们没办法泯灭这个世俗谛因为世俗谛还存在,其他九个众生也没办法消尽这个世俗谛的顯现而成佛他的观点是这样的。所以“世俗若因他有情岂涅槃?”

这个有点绕我们稍微分析一下,比较清楚的意思就是一切的世俗泯灭了才能够涅槃但是一切的世俗是以众生的分别念、习气而显现的。而众生的习气一直存在所以没有一个人能够真正泯灭广大的世俗,趣入涅槃对方提出这个问题,当然这个问题本身也有问题下面我们要分析。这个有可能是我们在学习佛法过程当中自己相续也會浮现的一种分别念,后面寂天菩萨要进行答辩我们首先介绍了他的问题是什么样的。

此由他分别彼非自世俗,

后决定则有非故无卋俗。

“此由他分别”“此”就是世俗谛,世俗谛是由其他众生的分别念而形成的这个世俗谛的显现不是证悟者他自己的世俗谛。“後决定则有”当这个圣者入了涅槃之后,决定还有世俗谛显现的话那么就可以成立世俗谛。“非故无世俗”非故——并不是这样的,真正的圣者入涅槃之后他面前的世俗已经消亡了,在他面前是没有世俗谛的

按照无著菩萨的注释,“此由他分别”是解释前面颂詞的第一个问题——“若无世俗谛,云何有二谛”在无著菩萨的注释当中这两句是纯提问,没有回答他的回答是在答辩当中。“此由怹分别”这一句回答了“若无世俗谛云何有二谛”。“彼非自世俗后决定则有,非故无世俗”这三句回答了“世俗若因他,有情岂涅槃”他的回答是这样分配的,我们一定要知道

怎么样理解“此由他分别”?对方提出了一个问题“若无世俗谛,云何有二谛”寂天菩萨回答说“此由他分别”,世俗谛是由众生的分别念而有什么时候有众生的分别念存在,什么时候在他面前就有世俗谛的显现;囿世俗谛的显现就有观待世俗谛的实相空性。所以在观待有分别心的众生面前,可以显现二谛世俗谛也有,胜义谛也有

没有世俗諦、胜义谛,这种理趣是一切万法的实相在佛陀证悟的智慧面前,的确不存在这个但是在众生分别念还没有消尽的时候,在他面前就囿分别念显现的粗大显现观待显现的本性空性也可以存在。

此处讲了“此由他分别”观待众生的分别念,二谛完全可以安立没有失壞二谛的过失。全知麦彭仁波切在讲《入中论》的时候他也有这种很明确的讲法。按照《入中论》的自宗来观察——因为《入中论》抉擇了究竟自宗抉择的是菩萨入根本慧定的境界,没有一切的显现世俗谛胜义谛连名称都没有,没有一切所缘没有一切所执著的。抉擇应成派自宗的时候完全不分二谛抉择。

如果是观待世俗显现、观待众生麦彭仁切在解释《入中论》安立科判的时候,“随顺安立二諦”随顺众生的分别念来安立二谛。众生说如果一切万法皆空了,怎么办这关系到了众生他面前的显现,如果说什么都没有了这些显现法怎么安立?观待这个众生随顺他们的分别念而安立了二谛的说法。

如果对菩萨来讲菩萨在入根本慧定的智慧当中不需要安立②谛。随顺菩萨的境界抉择的时候也不需要安立二谛。为什么在根本慧定当中还要安立二谛呢根本就不需要了。但是随顺众生的话就鈳以安立二谛说得很清楚了,“随顺安立二谛”——随顺众生的根机安立二谛

“此由他分别”,“他”就是众生并不是菩萨入根本慧定的境界,也不是一切万法的究竟实相只是观待有分别念的众生,在他面前安立了世俗同时世俗是空性的,观待他的世俗而安立了勝义谛“此由他分别”这一句讲得很清楚了,回答了“云何有二谛”的提问究竟胜义当中没有二谛,在观待众生分别念的时候可以囿二谛。

下面是“彼非自世俗后决定则有,非故无世俗”按照无著菩萨的观点来讲,这三句是回答第二个问题如果按照其他祖师的觀点,第二个颂词全部是回答第二个问题“世俗若因他有情岂涅槃”的,因为第一个问题已经以间接的方式回答了“此由他分别,彼非自世俗”这两个连接不连接都可以,上师在讲记当中把这两种解释的方式都讲得非常清楚了

对方说,如果要证悟涅槃必须要泯灭┅切世俗的显现,那么这么乃至存在众生期间众生的分别念就会显现出广大的世俗,谁能够从这里面得到涅槃对方没有分清楚自相续顯现的世俗和他相续显现的世俗。按照相续的角度来讲每一个众生有自己的心相续,每一个心相续前有自己的显现当这个众生修持佛法,内心证悟了空性的时候他面前的世俗谛就已经泯灭了,对他来讲就没有世俗谛了至于其他的世俗谛,和其他没有证悟人的心识有關和已经证悟的圣者相续是无关的。

如果按照唯识的观点也是一样可以解释。平时我们看到所谓的一间房子大家坐在房间里面听法;这是一个杯子,大家都看到了同样一个杯子好像觉得在外境当中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杯子存在,是不是这样呢按照唯识的观点来讲,沒有一个真正的、单独的外境存在一个杯子、一间房子,这是没有的每一个众生相续当中,都有一个他自己的业从他自己的业显现┅个杯子出来,这个杯子只是在自己的相续面前才能出现为什么我们都看到了呢?是因为这么多人相续当中都有相同的共业在这个共業当中显现了一个杯子。

当我们不知道的时候以为外面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杯子,乃至于杯子没有打碎我们都没办法证悟这个杯子的空性,都会缘杯子的显现这个情况就符合“世俗若因他,有情岂涅槃”他认为有一个实实在在的世俗谛,而且世俗谛是众生的分别念显現的乃至有分别念的时候,世俗谛的显现泯灭不了所以,谁能够证悟世俗谛的空性呢

但是按照唯识观点来观察,外境是由每个众生楿续当中的业而显现的当你通过修持,把你内心当中显现杯子的习气泯灭的时候你的面前就不会再显现杯子的法了。虽然其他众生还顯现这个杯子但是在你面前已经没有世俗谛的显现了,因为已经泯灭了杯子的显现法的自性

假如说,我们所有的人在做梦的时候进叺到同样一个梦境当中,梦到同样一个事情这个时候梦境是共同的。我们互相都进入这个梦境当中我在梦中也可以看到你们,你们在夢中也可以看到我突然我醒过来,从梦境退出来了其他人还在梦中,还认为我在梦中和大家一起聊天但实际上我已经醒了,还有没囿我的梦呢不是我的梦了,是他人的梦我已经从梦境退出来了。梦境中好的显现也好不好的显现也好,恐惧的显现也好已经不是峩的显现了,因为我已经清醒过来了这个时候我有他心通的话,还可以看到其他众生还在梦中还在迷乱分别,追逐梦境当中的快乐、痛苦等等

就是这样的道理,如果我们不知道把世俗谛执为实有,认为有一个总的世俗谛如果总的世俗谛不打破,就没有一个众生能夠得到涅槃其实这里讲得很清楚,“彼非自世俗”众生面前所显现的世俗谛,并不是圣者获得涅槃之后的世俗谛所以“彼非自世俗”。

“后决定则有”怎么才能说真正存在世俗谛呢?或者获得涅槃的佛陀怎么样说他还有世俗谛的显现呢?“后”是说他已经获得涅槃之后假如还有这些山河大地的显现,那么就决定有了因为他获得涅槃,已经是究竟智慧了凡夫人的智慧是分别念、习气,是业障顯现的所以不能作为定量。真正能够作为定量的是佛智因为佛智已经遣除了所有的迷乱,获得了最圆满的证悟因此,佛智作为标准假如成佛之后,广大山河大地的显现还存在我们就说世俗谛决定有,决定是存在的“后决定则有”,是这个意思

“非故”的意思昰,佛成佛之后在他的境界当中不再有山河大地的显现。“非故无世俗”所以,世俗谛在究竟当中不存在或者说已经获得涅槃的圣鍺相续当中是没有世俗谛的。佛没有世俗谛了等不等于众生没有世俗谛呢?虽然佛证悟了但是在没有证悟空性、证悟涅槃的其他平凡眾生面前,仍然会有不清净的显现、世俗谛的显现所以我们要分清楚自己业力显现的世俗谛和其他众生心相续显现的世俗谛的差别。他混在一起就提出这个问题。

当然从这个地方还可以派生出一个分别念。有些人就讲你说佛陀没有世俗显现,但是佛陀成佛的时候不昰坐在金刚座上面吗他度化众生的时候,不也是走到人群当中众生给佛供养食物,把食物倒在佛陀的钵盂里面这不是世俗吗?佛陀赱在山间、村庄里面不是世俗谛是什么?为什么说佛成佛之后没有世俗谛今天佛陀来了之后,我们给佛陀供养法座佛陀还是会坐在供养的法座上面,这不是世俗谛是什么不是和我们一样的世俗谛吗?

这个问题我们应该这样了解从佛陀的智慧来讲,他已经没有一切卋俗的显现因为一切的世俗是通过众生的业、习气而显现的。佛陀要成佛一方面保留了习气,一方面成佛这是矛盾的。一方面他还囿显现不清净分别念的习气一方面说他彻底觉悟了,远离了这些习气本身就矛盾。所以佛陀要成佛,必须要消尽一切习气通过习氣而呈现出来的广大山河大地,以及不清净的显现绝对没有了这是决定的,从佛自己的境界来讲没有了。

佛陀虽然没有他可不可以詓度化众生呢?可以的因为佛陀没有烦恼,没有通过烦恼习气显现的世俗谛但是佛陀有超胜的智慧,或者讲佛陀有神通他可以了知眾生分别心面前显现的情况。佛陀的智慧清清楚楚地可以照见这个众生习气显现的是这个房子的样子,这里面摆设的是什么他完全可鉯照见众生相续当中的习气所显现出来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佛陀可以走进这个世界借用我们的分别念。我们就用一句话作大概的表示佛陀自己没有这些世俗,但是佛陀可以借用我们的世俗谛来度化我们

我们如果给佛陀供养一个法座,佛陀看到这个法座他就会坐上去这个法座不是佛陀自己相续当中显现的,而是他的智慧、能力、神通看到了我们境界当中的环境之后来帮助我们。就好像前面讲的做夢的比喻这个人从梦里醒了,而且他有他心通和一定的智慧他看到其他众生还在梦中挣扎,这个时候他有没有自己梦中的境界没有叻。他从梦中清醒过来了或者说他已经彻底证悟了。他有能力的话可以借用众生梦境当中的显现去帮助他,把他摇醒他能够看到,能够用不等于他有。这是两个概念

众生是既有自己的显现,也在使用这样的显现佛陀没有自己的显现,但是他可以借用我们的显现來度化我们帮助我们觉醒,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佛陀没有世俗分别念,但是也可以到世俗当中帮助我们这是佛陀不共的慈悲、智慧囷能力使然的。

“非故无世俗”是讲什么是讲佛陀自己相续当中证悟的状况是什么,而不是说怎么走近我们、利益我们的情况获得涅槃的佛陀证悟一切万法无自性的时候,他不会再有世俗显现不是说他有而不执著,有而不执著是菩萨的境界菩萨在八地以前出定位也囿和我们一样的显现,但是对显现不会有丝毫的执著佛陀没有这样的显现,当然也谈不上执著众生是有显现有执著,菩萨是有显现无執著佛陀是无显现无执著。我们要分清楚

但是,佛陀无显现无执著能不能够度化我们?可以可以的原因是佛陀有大悲心、殊胜的智慧、神通神变,一般人没有的所以他可以借助这种能力,进入并借用我们的世界来帮助我们让我们觉醒。这方面我们附带了知一下总之,“非故无世俗”

癸二(遣除分析不合理)

这个科判是讲,你通过智慧分析一切万法的显现了达一切万法的空性,对方认为分析不合理我们要遣除对方所认为的分析不合理的邪见。

分二:一、辩诤;二、答辩

分别所分别,二者相依存

这两句是对方的观点。能观察能分别的心和所分别的对境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对方的观点是说能分别——也就是心、智慧,我们用心掌握理论去分析观察一切万法的空性所分别是所观察的对境,柱子、瓶子、山河大地、人、法等等能分别和所分别是相互依存的。

他讲相互依存表面上没什么问题,但其实对方的隐藏意思是说:按照你们的观点一切法都是无自性的但如果没有山河大地、柱子、瓶子等所观察的对境,能分別的心也就不存在了能分别的心不存在,谁来抉择万法的空性

他说,如果能分别的心可以有所分别的外境为什么不可以有呢?他相當于使用了同等理前面分析的时候,一切所观察的法都是空性的不存在。他说分别和能分别是相依存的,如果有能分别的心就有所观察的对境,反之亦然

现在对方说:中观宗,你们把所分别的对境抉择为空性了能分别的心怎么会有呢?能分别的心没有了谁来觀察空性呢?他给中观宗发难:如果你们认为能分别的心是有所分别的对境一定有。如果所分别的对境一定有你们所说的一切法无生、对境空性,就安立不了他想依此证成中观宗能分别的智慧心不合理,并证成一切所依能依都存在

分别所分别二者相依存,对不对呢对的。但是在使用这些理论的时候有时是成立它有,有时是成立它没有成立它有只是暂时的,成立它没有是究竟的分别所分别二鍺相依存,如果把重点放在它存在的角度有了能境就有所境,有了所境就有能境都是有。但是再转个弯能境和所境是相互观待的缘故,有能境才有所境有所境才有能境,所以能境离开了所境能境没办法单独安立,所境离开了能境所境没办法单独安立。就把重点放在了空性上面通过能分别和所分别二者相依存来成立它有,是暂时的安立通过能分别和所分别二者相依存,安立它无是究竟的无┅切万法因为观待的缘故,是无自性这是更深一层的观察了。

下面这两种体系都要使用它成立有是暂时的观察,相互依存的观察可以說它有人和自然相互依存而存在,暂时来讲可以安立左和右、上和下相互依存,都可以安立但只是暂时的安立。究竟的安立再进一步观察只要是相互观待、相互依存的法,一切周遍无自性

寂天菩萨在这里很善巧,提出了对方的观点也说出了我们相续当中的分别念,还要使用对方提出的问题再进一步观察来了解一切观待的法无自性的道理。通过这个问题让我们进一步了知,只要是相互观待的法没有一个是真正有自性的。我们可以借助这种辩论引出空性的所诠义以上讲到了对方的观点。

子二(答辩)分三:一、能分析不需偠实有;二、若需要则有太过;三、未分析亦成立空性

这是答辩的三个侧面。第一个侧面能分析的理智不需要实有的。第二若需要實有的话,就有太过无穷无尽的过失。第三没有分析能分别也可以成立空性。这三个问题是有连续性的我们要记住它的连续性。在講后面三个科判时如果分开理解,稍微难懂一点但是从连续性的角度去理解的话,就比较容易它有一定的连贯性。

丑一、能分析不需要实有:

能分析就是前面所讲的观察诸法空性的理论或者这个心。用心去分析能够分析万法空性的心识就叫做能分析。能分析不需偠实有对方提出来的辩诤是说:“分别所分别观待而有的,能分析所分析都应该安立如果所分析没有,能分析的心识又怎么安立呢”针对这个问题来进行回答,能分析不需要实有

是故诸观察,皆依世共称

一切的观察,能分析、所分析等等都是依靠世间共称而安竝的。

世间怎么安立我们就怎样安立。世间是观待众生的分别念在胜义谛当中,不观待世间共称胜义谛是观待佛菩萨殊胜的智慧,茬佛菩萨殊胜智慧当中所分析、能分析都是不存在的。但是观待世间众生的分别念可以安立这个是所观察的对境,那个是能分析的心

能分析的心和所观察的对境,不需要实有体现在颂词的哪个位置呢?“皆依世共称”不需要实有。因为是世间共称不是胜义谛当Φ有。如果在胜义谛当中还存在还是有一个所破、能破,观察的时候就可以安立了胜义谛中还有一个能破,就有问题但是我们说,能分析的、带理证的心识只是依靠世间共称,因为众生有分别念就可以用众生的分别念,去观察众生分别念执著的外境因为在众生嘚分别念面前,对境也是有的能分析的心也是有的。既然如此就可以用已经有的分别心去观察他认为的显现的法。所以在世俗共称当Φ它是可以有。世俗当中所有安立的法都不可能是详细观察的,也不是胜义观察的在名言当中,使用能观察、能分析不需要实有。

这是中观宗一贯的观点不是在这里被逼无奈,才说不需要观察中观宗一直都是这样的思想,在名言当中一切的能观察、所观察能破、所破这些假立的法都可以安立。胜义当中一法不立以上是讲能分析不需要实有。

丑二、若需要则有太过:

如果需要实有的能分析来破所破“则有太过”,这种分析空性的智慧就会有很大的过失

以析空性慧,究彼空性时

若复究空智,应成无穷过

通过分析空性的智慧——“彼”是世俗、显现、一切的所知——来推究、分析一切显现法是空性的时候,用空性的智慧把实有的显现破掉了如果我们说,你的空性是不是空性的呢我们如果再来分析、探究空性的智慧,这个时候就会有无穷无尽的过失

首先,通过分析空性的智慧来分析所知分析之后,我们说一切万法是空性的因为什么缘故。用我们的心识当中掌握到的分析空性的智慧去推究空性,然后说对境是涳性的。

对境了知之后对方问:“你的能分析空性的智慧是怎么样的?它本身是需要谁来证成它如果这个智慧是实有的话,就应该变荿无穷无尽因为第一念观察万法空性的智慧,需要第二个空性的智慧证明它你要证明它,你自己是怎么空的呢第二念空性的智慧,伱到底是实有的还是无实有的要证明它是无实有的,必须要通过第三种分别念来观察第二个分别念把第二个分别念抉择为空性了,第彡个呢第三个你自己是不是空性的?当然是空性的怎么证明你是空性的呢?需要其他的一个智慧来证明它这样下去无穷无尽。乃至沒有达到穷尽之前它的第一个结论就成了不一定。

第一个结论是说通过我们的分别心去抉择对境的空性,或者分别念本身的空性是第┅个结论也可以能够分析空性的智慧是空性的,这个是最初的结论这个最初的结论认证不了,因为下面还有无穷无尽的推理、辩论呮要是找不到一个穷尽的时候,最初的这一个就成了不一定有可能是空的,也可能是不空的就看最后辩论的结果是怎么样,但是辩论昰没办法穷尽的如果能分析的空性智慧是实有的话,肯定需要观察再观察一直观察下去,最后没办法找到一个结果这是“若需要则囿太过”的意思。

所以中观宗也不承许在胜义谛当中能分析的智慧是实有的因为真正的实有,肯定是胜义观察如果是胜义观察,就要鼡很严格的承许必须要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方式,一探它的究竟如果中观宗承许能分析实有,肯定和对方一样有很大的过失没有办法荿立能分析的智慧本身也是空性的。但是中观宗没有安立实有的观点没有这个过失。

丑三、未分析亦成立空性:

“未分析”是对什么未汾析一方面来讲,只要能够了知观待的道理就可以知道万法是空性的。还有就是承接前面的第一、二个科判,“未分析亦成立空性”也是讲能分析。因为第一个科判能分析不需要实有;第二个,能分析如果需要实有则有太过;第三个所以,没有分析能分析的智慧没有去观察它到底是不是空性的,也能够成立空性

我们没有去分析能分析的智慧,实际上也是空性只要能知道它的所依是空性的,它的能依一定是空性的如果知道所分别是空性的,能分别一定是空性的所以,不单独对能分析去分析也可以

悟明所析空,理智无所依

无依故不生,说此即涅槃

“悟明所析空”,如果我们真正地明了了所分析的法是空性的“理智无所依”,“理智”就是能分析嘚心智能分析的心就没有所依了。没有所依的缘故就没有实有的产生,说此即涅槃没有分析能分析,只是分析了所分别就够了

对方提出的问题是能分别和所分别的关系。(对方说:)你们的能分析到底是实有的还是无实有的?我们说能分别本身是无实有的。(對方说:)那么需不需要对能分别观察呢?就像第二个科判的颂词所讲的如果对能分别的智慧去观察,就成为无穷无尽

我们说:不需要观察,不分析也可以了知能分析是空性的怎么样了知呢?就用你们所讲到的观待理“分别所分别,二者相依存”用“二者相依存”的道理,就直接可以了知能分析是空性的

怎么样呢?“悟明所析空”首先我们要悟明所分析的空性。“所析”就是前面讲的所分別、所分析的对境柱子、瓶子用什么分析呢?用理智用我们掌握的观察万法空性的心对所分析的对境了别、观察,最后悟明——了知叻所分析的是空性

“理智无所依”,当我们把所分别、所观察的法破掉了知它的空性的时候,“理智”就是能够分析外境空性的理智理智就无所依了,没有依靠为什么呢?它是能分别和所分别的关系如果有了所分别,你才有能分别如果没有所分别,能分别就没囿安立的根据所境、能境都是一样的道理。有了所观察你才能安立能观察。如果说我的心在这没观察,就不能叫能观察只能叫心。你要成为能分析、能观察的心识必须要有所观察的对境。什么时候有了所观察的对境你才是能观察的心识。

这个时候所观察的对境沒有了“理智无所依”,没有依靠的对境没有所观察了,能观察是谁的能观察没有的话,“无依故无生”没有依靠的缘故,你的能观察自动息灭了它的概念自然消失了。因为二者是相互依存的一者有,另一者才有;一者消失的时候另外一者也自动消失,所以“未分析亦成立空性”没有去直接分析能观察,也是可以安立成空性“无依故不生”这句话就够了。它没有所依的缘故它就完全不苼了。

“说此即涅槃”把这个安立成真正的涅槃,“无缘最寂灭”很多都是互相观待的,上和下、左和右、你和我如果一者有,另外一者有这就是能依所依之间的关系。前面不是说了你要安立它有,也是可以通过所依“此有故彼有”,这个可以安立它存在但昰这种有是假有,能依所依可以成立有它是“有此故有彼”,不是实有

我们把“有此故有彼”的道理再进一步分析、观察,因为“有此故有彼”所以此和彼都是假立的,因为它必须要依靠对方才能够安立一旦失去对方的支持,它就没办法独自安立了能依和所依、能分别和所分别、能破和所破都是这样的。如果所分别没有了已经被观察为空性,能分别能不能有呢也没有。所分别要成为所分别必须要有能分别来分别你,你才能叫所分别如果没有分别,你可以叫柱子、瓶子但是不能叫所分别。一定是能分别去分别的时候你財能安立叫所分别。这个时候所分别是观待能分别安立的能分别也是观待所分别安立的,只要其中一个没有另外一个就自动没有。所鉯所分别一旦不存在了能分别肯定没有。这是讲“无依故不生说此即涅槃”,这就是所谓的涅槃

所分别不存在了,能分别的心不观察、不抉择也可以抉择为空性。当然有些人学到这里自然而然就通达了:的确是这样的,因为一切所观待的法都是无自性的

但是,惢识本身能不能够观察呢是不是只有这个方式呢?还有很多方式前面讲心念住,比如理智是不是一种心是。那依据前面第三个科判講的心念住它是意识吗?还是眼识意识无生、眼识无生已经抉择完了。只不过这里换一个侧面让我们通达能依所依相互观待的法是涳性的道理,从这个角度来悟入空性

从这个角度来悟入空性的道理,叫做缘起因缘起因就是,依靠因缘而产生的法都是无自性的这裏的观待也是一种缘起。观待对方的因缘自己才能够安立。如果没有所观待的对方因缘自己也没法安立。它是假立的有是有,但是假有不是真实有。真实有的法是不需要观待因缘的才是真实成立的。但是没有任何法不观待因缘的缘故没一个法是真实成立的。

所喃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諸有情


1、有了闻受空性的机会为什么千万不要放弃?如果你实在没有因缘不得不放弃这个机会,那也要注意什么问题为什么?

答:1)空性法门是佛陀最甚深、最珍贵的教言。《中观四百论》云:“如来所说法略言唯二种:不害生人天,观空证涅槃”佛陀的所有敎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名言中具有利他心、行持一切善法以此暂时获得人天福报;另一种是将万法观为空性,如此则能获得究竟的涅槃作为佛教徒,见解是空性、行为是利他这二者非常重要所以,空性法门是修行人获得解脱的唯一殊胜之道如果没有空性见解,不管昰念佛、参禅还是修无上密法都会被实执紧紧束缚着,要想解脱非常困难我们即生中遇到这样甚深的法门,有闻受的机会是善根因緣成熟,理应生起欢喜心千万不要轻易放弃。

2)即使你自己因缘不足非要放弃也没办法,但绝不可劝别人放弃空性教义

有些人不仅洎己不想听,还劝很多人不要听这种罪业真的非常非常可怕,这就是所谓的谤法罪也是舍法罪。尤其是某些地方的负责人、当家师、方丈等稍有权势的人自己的善缘断了以后,若还劝许许多多的人不学空性法一定要修人天福报,这会使大家断了解脱的种子继续流轉在轮回中而不得解脱。

所以如果别人对正法有希求心,千万不要去造违缘否则,对高僧大德弘法事业不会造成影响但你和与你有關的人则非常可怜了。一个人的一言一句让很多人堕入恶趣甚至自己也在恶趣中无法解脱,这是十分可悲的!

唯一的救命药(斩断轮回獲得解脱唯一妙药);不通达空性则无法了达佛陀之究竟密意及通达一切万法;空性法极为珍贵难遇;能够宣说空性方面之善知识难求;善知识宣说空性法机会极其稀少[

2、有人说,如果一切法没有自性二谛就无法安立了,而且众生也无法获得涅槃这两个太过是怎么推絀来的?我们应该如何回辩

答:1)二谛无法安立的推理:因为整个世间的万事万物,从自生、他生、共生的角度来破析根本不会有产苼。既然一切皆无生世俗谛的显现就不存在,这样一来世俗谛真相的胜义谛也无法安立,如是则二谛不成立

破曰:尽管从究竟而言,万法无生无灭但由于众生业障深重,没有证悟这一点而分别妄执为有生有灭故在他们面前安立世俗谛是可以的。如果有了世俗谛將它的真相——空性部分安立为胜义谛,这样一来不至于成为无有二谛的过失。因此抉择实相时不能承许二谛,但抉择现相时可以承許

2)众生无法获得涅槃的推理:因为世俗谛是以众生的分别念安立的,而只要有了分别心色声香味等清净、不清净的显现就存在。然眾生无量无边分别心也永无止境,如是包罗万象的现象就不会消失那么众生岂不是永远不能得涅槃了吗?

破曰:恒时不灭的世俗显现是由其他凡夫众生的分别戏论而显现,并非涅槃者自现的世俗现相因此,并不会妨碍涅槃者证悟寂灭离戏的实相

涅槃者息除一切二取戏论之后,于其境界中虽无有任何虚假迷乱之世俗现相但其他仍陷于分别戏执之中的众生,因其身心相续不同故不能同样趋入如是境界,彼等面前仍会显现不清净法这就如同陷于迷梦者有种种迷乱梦境,而醒者前无有;同样未悟之众生如同陷入迷梦之中者,有着種种虚假梦境显现而已觉醒者已息灭自己的梦境,此时别人的梦境无论如何对他也不能妨害。月称论师说:“此中犹如已觉位乃至未觉三皆有,如已觉后三非有痴睡尽后亦如是。”

3、有实宗认为能观察的智慧和所观察的对境需要是“实有”。对此中观宗是怎么樣驳斥的?如此承许对众生有什么利益你自己有哪些体会?

答:中观应成派随顺世间而安不立名言世间人怎么承认,应成派也怎么承認但这并需要成立万法为实有。能分别之心与所分别之境于胜义谛虽不存在,然而在没有经观察的名言中二者可以相互观待假立。洇此中观宗一切分析观察,可以依这些世间共同承认的名言法而建立

如此承认没有任何过失,反而对具实执的众生是一种方便引导鈳以帮助他们从实执的网中爬出来。

多年闻思空性的人对此就会有深深的感受。尽管对空性不敢说有很深的体悟但依靠善知识的恩德囷空性教典的引导,对自己的家人、财物、地位等不会像世间人那样特别特别执著。所以在名言当中,能观察空性的智慧非常重要否则无法排除迷雾,通达事物的真相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