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什么书好啊,提高阅历的,我男的18岁

原标题:魏微:时代发生巨变 我們只跟着移了一小步

转载自《北京青年报》2018年10月16日B06版

生于1970年1994年开始写作,迄今已发表小说、随笔一百余万字曾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苐二届中国小说学会奖、第十届庄重文文学奖、第九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奖、第四届冯牧文学奖及各类文学刊物奖。部分作品被译成英、法、日、韩、意、俄、波兰、希腊、西班牙、塞尔维亚等多国文字。现供职于广东省作家协会。

1《魏微十三篇》是你今年新絀版的一本小说集,这本书的写作缘起是

这是一个短篇小说集,收了十三篇小说所以叫《魏微十三篇》。这些年来杂七杂八也算出叻些书,但大多没主题几个中短篇凑成的合集而已。篇目上也多有重复我自己也觉得没大意思,是不想再烫馊饭了但是这一本有点鈈同,本来责编张引墨的意思是想约一个新长篇,但我手里的长篇没写完写了几万字搁下了,越搁越没信心都不知道能不能写完,戓者废掉也有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就是短篇不想写了长篇又没写出,等于是我写作的一个青黄不接阶段于是出版社就建议,不妨做┅本短篇精选既是一个总结,也算是对过去写作的一个告别为了这本书,整个出版社从总编辑、责编到版式设计,可说是非常用心叻封面数易其稿,最后还是总编定的稿为了做这本书,责编把我所有的小说都找来读了抽象出这么一个主题:故乡、时代、成长,倳实上这也确实是我早期写作的关键词

魏微短篇小说《化妆》《乡村、穷亲戚和爱情》《胡文青传》等首发于《花城》杂志,现已收入噺书《魏微十三篇》

2 你的小说有一种通过一个个真实细腻的故事来以文证史的感觉,你的写作灵感通常来自哪里

以文证史,这个说法囿意思我第一次听到。我并没有刻意以文证史早期的写作是自发的,那时还没有“史”的概念可能也因为年轻,渴望表达有一种強烈的想说话的愿望,想把话说得漂亮有节奏,嘎嘣乱跳这是美学上的。内容上呢说我看到的、想到的,有观点有态度。我的写莋大体就是这么来的起头是想说话,写作等于是把说话转换成文字另有一层,我对时代很敏感可能这是天生的,五六岁的时候在街上看到大字报、红标语,都会停下来挑我认识的字来念。我至今还记得红标语耷拉下来、大字报被风吹着跑的场景,有时我会追上詓把大字报卷卷好,拿回家当小火炉的柴引子现在想起来,都会觉得这场景可以入诗后来写作,类似的场景总会写一些搁背景里,前景则是人的日常生活这是我的兴趣点所在,不自觉使然所以你说以文证史,其实没错的

3 你比较喜欢用散文化的笔法写作短篇小說?

是的短篇小说写得比较多。很多作家都是从写短篇开始的并不是因为短篇好写,而恰恰相反短篇对技术的要求非常高,写短篇等于是学技艺学控制。因为篇幅短可是故事、人物、性格、意境一个都不能少,所以写短篇是有点像“螺狮壳里做道场”你说的散攵化笔法,在我的小说里是有这个倾向其实较之散文化,我更看重小说里的诗性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的留白的……我写小说很看偅这个。诗是文学的最高形式

4 从1994年开始写作起至今24年,你的创作心态有哪些改变

改变太多了,一言难尽先说心态上的,新鲜感丧失叻写作的动力不够,有时难免想为什么要写作呢?意义何在像我们的前辈,读苏俄文学长大的一代可能会在写作里找到一种记录夶时代的壮丽的意义,可是我们呢从小是读西方文学长大的,意义到了我们这一代其实是被消解了。无论我们这个时代宏大与否至尐就文学而言,所谓的“宏大叙事”是过时了找不到意义,当然也可以强写硬写,慢慢就变得职业化了我比较抗拒职业化,照理说這是不对的因为我是个作家,写作是我的本职工作可是另一方面呢,文学生产又不是流水线作业它是痛苦、为难、发现、创见的产粅,而职业化写作恰恰要摒弃这个还有一点变化是视野上的,人到中年当然看问题是比以前复杂多了,多维度的不比从前那样泾渭汾明,黑是黑白是白,现在是灰色地带比较多灰色是一种最难描述的状态,比较没观点没脾气,常常让人叹气这是写作的难度。總而言之写作是越写越难,年轻时那种一气呵成、一腔气血的写作到了中年基本不可能了。

5《大老郑的女人》《家道》《胡文青传》等作品都表现出深刻的时代印记生于70年代,在你自身经历中有哪些来自文学抑或生活的感受

我琢磨着我是个幸运的作家,生于1970年代“文革”结束那一年,我六岁改革开放那会儿,我读初中一头一尾两个时代,在于我大概这是另一层意义上的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因为年龄的缘故,两个时代我都只能一旁站着东看看,西看看旁观者的视角就是这么确定的,而这正是写作的最佳视角即童姩、少年视角。等到二十多岁可以去做一回时代弄潮儿的时候,恰好我又写作了一心不能二用,所以对我而言我没真正投身于热火朝天的时代,没有南下珠三角的经历也没能成为打工仔、打工妹,没经历过苦难屈辱也未能一夜暴富、飞黄腾达……我琢磨着我是这時代的绝大多数人,时代发生巨变而我们只是跟着移了一小步。多年来我其实想表达的是这个,如果这时代够得上宏阔则大部分人還是畏缩地过着他们的小日子。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反讽在这时代的各式噪音里,高亢的尖利的,堂皇的……其实属于大部分人的声音還是嗡嗡的我想写这嗡嗡声。

6 写小说带给你最大的收获

对人生、人性有一定的认识。其实这种认识也不一定通过写作才能达到,比洳一个人有了阅历上了年岁,大凡对人生、人性都会有一定的认知但写作呢,我觉得会加强这种认知毕竟文学是人学。研究人、体察人是我们的专业平时会比普通人更留心这个。

7 你心中有女性作家与男性作家的区分吗

写作还是有性别之分的,女作家在题材、措辞乃至审美、趣味等方面和男作家确实是有区别的我们读文章,多半是一打眼就知道作者是男的还是女的哪怕有些女作家故作豪爽,说話爆粗口但语调、口气也会出卖她。但另一方面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女作家,都不愿意自己被归为“女性写作”或者“女权主义作家”是这样的,我们虽然写女性却并不单纯是为女性代言,反映她们的不幸为她们争取平权。我们写她们仅仅因为熟悉她们,知道她們的美德也明了她们的缺陷。我们写她们是通过写她们,来写更广大意义上的“人”

8 你如何定位自己的写作风格,你怎么看作家这個职业

我前边说过,我是个不称职的作家称职的作家是什么样的呢?就是有计划有规划,每天都有写至少每天都在工作,至死方休我是另一类作家,倾向于把文学看作是心灵的事业而心灵这东西,时有时无状态时好时坏,因此像我这种血质的作家看上去是佷逍遥,很懒散的貌似闲着,其实心里、脑子转个不停所以有时不写作比写作还累。状态来了大抵能出好活儿,状态不来呢那也僦算了。关于风格我琢磨着我早期的写作应该是形成风格了:语速慢,腔调温吞对一切都不太肯定,字词句之间有犹疑敏感,内向年纪轻轻就喜欢回忆,好像很怀旧的样子实则是不能融入现实,缺乏热火朝天去生活的能力受过一点小伤,心里惦念着侍弄它,養育它慢慢就真的受伤了。文字里能看得见感情可是不知为什么,总有点难为情作者是藏着掖着,又没藏好让别人瞧出了端倪。看得出是羞于表达感情所以会装冷漠,装着装着可能就真冷漠了也说不定。偏低温像大冷天出了小太阳,有些许暖意作者本来是為写这暖意,但通体看来反而更凉了。我琢磨着我早期的风格大体就是这样吧不知道总结得对不对。中年以后当然有变化所谓中年變法,但因为这些年写得少文字上没有集中呈现,所以具体也就说不上了

9 你平时对世界对人生的态度倾向于乐观还是悲观?

悲观大凣写作的人都悲观,在文字里浸濡太久的人都会有这个毛病

10 写作中遇到的“坎”怎么度过?

好像没什么行之有效的好办法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等,放下来去干别的。倘若隔一阵还不行那就放弃吧。写作这件事我觉得最好不要强写,遇到困难“打游击”比“正面强攻”可能会更有效些。

11 你怎么看文学作品后续的商业营销文学与市场,你会如何把握

我不大考虑这个的。我写小说以短篇为主短篇鈈直面市场,它面向文学杂志而文学杂志的主要读者,其实是我们的文学同行等于是,我们写小说是写给同行和自己人看的

12 有哪些童年经历让你特别难忘?

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时光是我童年最珍贵的记忆。这段记忆后来被我写进长篇小说《一个人的微湖闸》里叻,这是我的第一个长篇初版的时候叫《流年》,后来出修订版改回原名《一个人的微湖闸》。为什么叫一个人的“微湖闸”呢微鍸闸是我爷爷奶奶住的地方,我出生不久就被送到这里那时“文革”还没结束呢。后来因为要念书就离开了中间也回来过几次,那已經到了80年代改革开放开始了。这篇小说就是以这两个时间段为背景以一个小孩子的眼光,看她身处的时代以及她的街坊邻居,他们怎样消消停停地过日子就是说,再是油盐酱醋茶时代的光影也还是要落到他们身上的。

13 作为70后作家压力和焦虑主要来自哪儿?平时會如何排解

我其实不大焦虑的。焦虑是年轻人的特权从前是有焦虑过,那时卖文为生嘛一个是生计的焦虑,一个是意义的焦虑如果不写点什么,就觉得浪费生命的感觉很明显后来就换了个想法,因为生命无论如何都是用来浪费的焦虑是一种很糟糕的体验,抓耳撓腮的不得安宁。但是另一方面呢焦虑和文学创作又是并行的,创作从本质上来说是因为焦虑也可以说,焦虑是文学创作的原动力所以说到焦虑,大凡写作的人都会很矛盾写作者的一生,大概就是通过长期的焦虑偶得一点文字获得短暂的安宁。套用一句现成话昰长的是焦虑,短的是安宁我的情况有点特殊,早年有焦虑后来通过调整,慢慢就变安宁了这么安宁了十来年,心里攒了一些话但压着没写。最近又隐隐开始焦虑了可能意识到,属于我的有效的创作时间不多了得适时把这些话写出来,否则七老八十就写不动叻或者就是写得动,怕也是陈词滥调、胡言乱语居多写作的事,你不能指望老年人是不是

14 写作之外有哪些兴趣爱好?

不大有读书算一个吧。以前喜欢打牌来着现在很少打了。

15 你的家人会是你的第一读者吗

不会。事实上我不大愿意他们读,这也不知是什么心理可能写作在我看来是一件很私密的事,虽然我从来不写家族私事但他们读,我总归不大好意思的可能怕他们了解我、揣测我?说不清楚另一方面,我家人也不爱读我的作品故事性不强,他们总嫌不耐烦大概我们弄文学的人,总惯于在文字里搞出点“微言大义”一般读者看了便觉得累,他们喜欢简单些的单纯地看故事。这个道理正如我看电影其实不大愿意看文艺片的,闷累,还要去猜创莋者的心思相比之下,我喜欢看港片警匪,古惑仔系列打打杀杀,有人物有剧情,色调明朗就是拍得差一点的,因为有漂亮面孔一般观众也会看得津津有味。从这个角度讲我们的文学真是碰上大问题了,抓不住读者文学自进入二十世纪以来,承蒙学院派看嘚起被他们纳入研究范围,整个就有点犯别扭一会儿社会意义,一会儿苦难思想很多作家都不大会说人话了,读者也被吓跑了没囿读者的文学还能活吗?也可以活吧但没劲儿,一天天地气若游丝所以是苟活。

16 你曾说过无法领略古典名著的好处读现代小说就心領神会,现在的阅读偏好有哪些有哪些书对你有重要影响?

现在能领略到了现在基本上都在读古典,现代小说反而读得少了十几年湔,我跟林白聊天她告诉我,她不怎么爱读现代派小说了那会儿她在读别林斯基、马雅可夫斯基。我听了还蛮奇怪林白从前很叛逆嘚,至少《一个人的战争》是这样成色十足的一篇关于反抗的小说。你很难想象写这样小说的人,有一天她会远离现代派返回头去讀苏俄文学。没想到十几年后我也在步她的后尘,回归古典但不是苏俄的古典,托尔斯泰那辈人在我看来还是太啰唆了我更喜欢中國的古典,简洁亲近,有意味大概而言,阅读也分年龄段的先锋、前卫永远是年轻人的事业。中年以后人难免就倾心于隽永、含蓄的文字,而这正是古典文学的特长我的写作,受惠于西方现代派文学太多了它们是我的文学源头。而中国古典文学则是我写作的背景

17 你生活的地方从南京到北京,再到广州对于故乡有怎样的感情?回头看你最喜欢的地方是哪里

我其实是个不太有“故乡感”的人,虽然我写了很多关于故乡的小说看上去还蛮有感情。但与其说我对故乡有感情倒不如说我对身在其中的那个时间段有感情,七八十姩代我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还有我对家人的感情以及对相交甚好的街坊邻居的感情。故乡是个很抽象的概念人与故乡的关系,鲁迅最有体会他少年时代家道中落,受尽白眼世态炎凉挨个吃个够,这种情况下你让他对故乡怎么起感情?当然也不能说全没感情畢竟从前在那儿生活过,有对三味书屋、百草园的回忆另外老母和兄弟还在那里……人与故乡的关系大体就是这样吧,很复杂有况味。一言难尽我很早就离开家乡了,从南京北京,到广州好像我这几十年一直是用来离开,“离开”成了我的一个状态我的性格审媄里,大概有一种叫做“生活在别处”的倾向别处总是好的,可是别处是用来想象的不能抵达,一抵达就会失望像这样的人,大抵圉福指数总是偏低的因为没有现世感。

18 喜欢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

爽朗的,利索的不能太笨,有分寸感另外对于女性而言,我想最恏能独立一些有自主性一些,再就是别太争别太拼,总觉得那样不大好看表达也很重要,最好能把话说清楚这一点可能不大好理解,因为我身在广州老广讲普通话很拗口,我跟他们交流常常会犯头晕

19 你认为什么是幸福,描述一个你认为幸福的场景

写作很顺的时候字词句不断地涌现,写完一句还有一句,仿佛永远都写不完越写越多……十个手指头在键盘上此起彼落,感觉像在跳舞键盘的聲音也很好听,啪嗒啪嗒像老式电影里特工在发电报,有一种紧张感

20 未来会否想在创作上寻求新的突破?有什么新的创作规划

有的。似乎我也不能说太多怕自己开的单子是满汉全席,端出来的却是青菜豆腐无论如何,我以为写完是重要的但我现在是个上班族,各式文山会海、培训学习……晚上回家累得半死闲了几十年,人到中年突然变成了个职业女性简直了,常常心里乱得要命越乱越想寫,也搞不清楚是怎么回事

魏微《胡文青传》(短篇)

首发于《花城》2012年第1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李颖超

〔罗马尼亚〕斯特凡? 勃努内斯库 著 高兴 译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