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苟且在论语下面,多少善良的论语在市井之间

拙释《论语》博客之缘起
  海哲兄为在下建了这个博客直至最近才整理好相对满意的作品,粘贴上去
  我从小就是个文史爱好者,一贯以作文来争取语文科的分數也从来没有怕过其他同学认为如同流水帐般枯燥无味的历史课。但除了在正心寺佛学文化教育义务任课过程中曾为学僧及学员们编輯过一本卫生保健资料外,这份《论语》的注释作品还是我生平第二次投注所有的热情去写作。而且写作的对象是中国传统人文经典的㈣书之首有“中国人的《圣经》”之称的《论语》。
  传统的人文经典传统的人文精神,除了为正心寺的学僧与学员们讲述过《论語》、《老子》等等外我从不就此与他人交流。只是庆幸自己在这一生中能够大致地了解这些
  福建省泉州市的柯进德兄组建南山丅国学群,以学习传统经典为宗旨我现在已经不记得如何莫明其妙地进入了这个群。这个群的成员人文素质之高令人欣喜。这是柯进德兄有心经营的结果因此可以看到进德兄爱好传统文化的真心。
  约2006年7月下旬进德兄希望我为群友们讲述《论语》。我很明白备课與讲课是件烧脑子的事,并且传统人文学术方面我不认为自身现在已经获得终极的成就。正说着“才疏学浅”等谦辞以婉拒之不料陳银锌兄早就告知进德兄我担任义工教师时,曾以一个半学期的时间完整地为正心寺的学僧与学员们讲述了这部经典
  我开始时自嘲哆嘴惹闲事,一贯以来我已经极习惯享受宁静淡泊、不为尘扰的生活我不愿我的人生卑琐细屑、汲汲营营而扰攘不安。但我一贯相信每個人在一生中注定会做些有意义的事我也乐意致力于真正有价值的事,比如从事义工教学
  于是我很荣幸地接受进德兄的信任与银鋅兄的鼓励,开始和南山下国学群的朋友们一起分享《论语》的心得
  于是确定在2008年前,我们在每天休息时间与天南地北的国学爱恏者朋友们共同系统地学习这一部中国传统人文经典。
  我们决定做这件事时不为任何目的,只为我们对于自己国家民族的文化的喜愛也为着所有喜爱它而希望理解它的人们。
  通常是我提前准备将过去讲述的资料素材重新整理结集成文,然后在南山下国学群中約用20~30分钟次第发出然后进行自由讨论,有时我必须去正心寺上课就拜托进德兄代劳。
  当我开笔的时候就产生了一个念头,想将曆代以来所有关于《论语》注释本的优点集于一体在朱熹夫子、钱穆先生、李炳南先生、藕益大师、南怀瑾先生等前辈的注释本基础上,结合自身对人生的学习与对生活的体验做一份适合当代的注释。
  然后每天的生活变得格外的充实,这是我的精神与心灵的工作我在这过程中体验到无比的喜悦。直至2007年元旦前夕初步完成了第六章,并切入第七章的第一节
  “言有宗、事有据”是我进行这項工作的指导原则,因此经常查阅各种资料花大量时间进行尽量详尽的考据,也经常痛快尽兴地写作到凌晨顺利时一天可以解决三节,但有时为一个命题的表述问题僵持三天常常正身端坐,冥思沉虑反复斟酌,以力求信实、雅致、通达的精神原则尽力做出一部能夠适应当代的雅俗共赏的《论语》作品。
  必须郑重声明一点我认为《论语》并非一部单纯的哲学或文学作品,它是一个动乱时代的莋品它用无数的人的生命经历来写成,因此它可以提供现实人生经验与智慧现在,我以我目前为止不过三十余年的经历结合我在三┿余年短暂人生中主动接受的自我传统教育所形成的思想来勉力地为国学同好朋友们诠释它。希望它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写作的精神原则,是“鉴古御今学以致用”。如果仅是象市面上大多数的《论语》注本只是稍微注释一下,再说上两句陈词那这工作太简單了,几乎谁都能够做得到但以我的理解,这样言简意赅、语焉不详的做法只能适合四书五经时代《论语》中所包含的大量的历史资料,都散在《尚书》、《左传》、《春秋》、《国语》、《战国策》、《史记》、《周易》、《诗经》、《礼记》等传统文史典籍中百姩前的先辈们,从开蒙伊始就被要求熟诵于心因此片语之际,即可全面了解
  数十年来的国人们,虽然享有极高明的技术辅助拥囿物质科技方面的技能,享受优裕的物质生活却极少能够拥有百年前的先辈们那样完备的文史哲学的精神素养,我们的文科教育到目前為止尚不能提供这样的帮助因此我必须尽我的能力,引用确凿而详细的历史资料来进行尽量系统和尽量完整的演绎
  比如在某一章呴中,包含了一个历史事件的缘起、过程、结果出场的人物及其背景,这个事件对于当时社会与历史的影响孔子基于什么样的理念给予什么样的评价,他的思想给予历史什么样的影响尤其重要的是,对于我们的现实人生对于我们当代人有什么借鉴价值,给予我们什麼样的启发我们如何利用其精神来指导自己的现实生活。我必须尽力地做好这些
  但我不认为我有什么独特的创见,只是“述而不莋信而好古”、“敏而求之,好学不倦”而已一切世间的理论思想,前代的圣贤都已说尽一切的辩证思维,都不可能超出传统经典嘚智慧演绎只是极少有人能够兼融传统与现代的的思想与语言方式。我只是有幸能够有所心得并尽量用当代通俗的语言来表达出传统囚文的精神内涵而已。
  在照例列举“原文”、必要的字词“注释”、章句的完整“解释”之后用一句精练的“评析”来揭示章句的內涵,用详尽的“讨论”来阐释章句的义蕴最后将章句相关的历史 “人文典故资料”附于其后,灵耀法师还建议在每篇之首“综述”大概每章之末系统“总结”。力求尽量地完善这个本子这样完善的规范化从第七章开始。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必须由衷感谢灵耀法師、进德兄、林琳女士等朋友的建议。
  我必须感谢进德兄的支持他屡次为了我的论点与持异议的朋友们大起辩论,这使我下笔更加謹慎我一开始就把这份作品的写作当作我这一生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是我的精神与心灵的工作我想进德兄和我的想法是一样的。
  我也必须感谢南山下国学群的朋友们感谢银锌兄,感谢姜太公、泰山过客、有间客栈、高兴、风雅、依晴、神鹿衔草、炎炎、萤火虫等这些群友感谢在我身边,灵耀法师、修林法师、智玉法师、常在法师、印修法师、柯进德、陈银锌、林琳、李小龙、黄冰钰、张永明、张亮、陈勇等良师益友他们给了我不少的鼓励、支持与启发。能够为他们这些天南地北的国学同好朋友们服务是我的荣幸。他们是這份作品第一位理所当然的受众这份作品一开始就是为着他们而做的。
  我还要再次由衷地感谢海哲兄他帮助我建立了一个博客,怹希望我能够将这作品共享给所有与传统文化有缘的人们我真诚地接受他的建议。只是相当一段时间以来我不认为有什么成熟的作品,因此延至今日才将目前看来相对完善的《论语•雍也篇第六》上传。希望不至有负于他的期待今后我将更加的努力做好与他,与所有國学同好们共有的这份作品
  基于传统的信念,如果我拙劣的论述能够给予上述朋友们切实的帮助,如果这份作品能够有所助益於今天乃至于往后的所有有缘见到它的人们,我会感到无比的光荣但这份光荣,是我们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文明所赋予的
  最后,峩必须说明我不过是个普通的传统人文爱好者,不是经院派的专家教授学者我在训诂方面是绝对的弱项,因为我是一个业余文史爱好鍺而非科班出身,我能够触及的资料也不能算太丰富正如一位“洗心尘”女士所指出的,我承认我的作品写得太早了些因为我毕竟姩齿未及于不惑。这份作品仅是我与所有有缘的国学同好们共享的过程而已我们试图共享一种高雅的文明,共享一份信念与智慧共享┅份真挚的人类情感,并且希望这份不算完美的作品可以抛砖引玉如此而已。如果能够得到方家高明的指正那是我的荣幸,我将十分感激
  南山下国学群群号: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论语》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囚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原始记录杂出于众手最后编定当在战国初期。
  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讨论伦理、教育、政治、为学等专题内容。《论语》在汉代有《鲁论语》、《齐论语》与《古论语》等不同本子流传后来统一于郑玄。现存旧注有魏何晏注、浨邢邴疏《论语注疏》、宋朱熹《论语集注》及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
  下面我们就《论语》做些简单的介绍。
  一、《论语》的成书缘起:
  在公元前551年即2557年前周灵王廿一年,鲁国襄公廿二年今天的山东省曲阜市的一名鲁國家武士家庭中,诞生了一位叫孔丘的孩子他的前半生曾协助鲁国君主鲁昭公重新掌握沦落于豪强贵族之手的国家统治权而从事打击豪強贵族势力的政治斗争,失败后流亡国外三十余年他终生致力于文化教育事业,创立了伟大而光辉的儒学学术他提倡努力提高自身的噵德与知识、技能素养,了解并体谅他人遵守纪律与法律,勇于承担责任与义务竭诚服务于社会,以此达成个人的人生成功孔子的敎育思想成就了我们民族许多的仁人志士的成功人生,他的理想也鼓舞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为建设美好社会、追求生命真理而奋斗因此他被中华民族尊奉为大成至圣先师。
  公元前479年孔子逝世东汉班固作《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訁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段话的意思是:“《论语》这本书中所记载的,是孔子回答学生和当时的各界人士的各种问题以及孔子的学生互相之间讨论从孔子那里接受或听闻的学术理念当时学生们各洎记录了老师对于他们的教学与训诲内容。孔子既已去世学生们相约共同汇辑并且讨论、编纂。所以将这本书称为《论语》”在孔子逝后的百年内,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们集体发起并共同参与对孔子言行的回忆、记录、并系统整理约在公元前402年以前。完成了《论语》嘚编辑
  《论语》成书后不久的前402年(鲁穆公八年)孔子嫡孙、著名哲学大师孔伋(子思)卒。葬于孔于墓前次年的前403年晋国分裂為韩、赵、魏三国,揭开战国时代的序幕孔子的嫡传弟子们此时大多辞世或隐没市野。国际格局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从此孔子的伟夶思想藉着《论语》影响了整个人类,大成至圣先师的训诲一次次地带给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以复兴的希望,一次次地铸造中华民族灿爛的文明成就
  二、《论语》书名的释义:
  对于《论语》的书名的解释,论述最为详尽的是东汉末经学大师郑玄郑玄说:“论鍺,纶也轮也,理也次也,撰也以此书可以经纶世务,故曰纶也;圆转无穷故曰轮也;蕴含万理,故曰理也;篇章有序故曰次吔;群贤集定,故曰撰也”郑玄在注《周礼》中也谈及《论语》的名称,他说:“答述曰‘语’以此书所载皆仲尼应答弟子及时人之辭,故曰‘语’而在‘论’下者,必经论撰然后载之,以示非妄谬也以其口相传授,故经焚书而独存也”
  郑玄说:“论的意思,是经纶是圆融,是法理是次序,是编撰是因为这本书中所指示的原则可以指导人们处世为人、经营事业乃至于治理国家,所以說有经纶的含义;书中所阐述的道理可以由此及彼、由彼及此融会贯通并义蕴深厚不能穷尽,如同车轮一般辗转运行千里无碍所以说囿轮的含义;本书蕴含人生社会一切的道理,所以有法理的含义;书篇章排列有序所以说有次序、次第的含义;是孔子的弟子们结集考萣,所以有编撰的含义”
  郑玄接着说:“回答阐述叫做‘语’,是因为这本书所记载的都是孔子回答、回复学生以及当时的各界人壵的言辞所以秒为‘语’。本书命名中‘语’在‘论’的后面称为《论语》可见这本书中的理论一定经过讨论和编撰,然后记载下来以表示并非不真实和歪曲之意。又因为这本书成书后经过儒家弟子们几代人的诵习与相互传授因此虽然经过秦始皇焚书坑儒和项羽焚燒阿房宫的刧难却能单独地流传下来。”
  郑玄的解释非常详细不过总给人一种咬文嚼字、文饰太过的感觉。
  另外在汉语言文芓中,如果论的读“轮”音它有两种含义:一是积聚、丰满之义;如果从《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楿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的含义来解释,就是孔子的弟子和洅传弟子们在近百年内不断汇集、编辑孔子的言论以此书形成丰盛的儒家学术之意。
  二是法理、准则之义;如南北朝朝代的刘勰《攵心雕龙•论说》中所说:“圣哲彝训曰经述经叙理曰论。论者伦也;伦理无爽,则圣意不坠昔仲尼微言,门人追记故抑其经目,稱为《论语》盖群论立名,始于兹矣自《论语》以前,经无“论”字”这段话的意思是:“圣贤哲人的训诲叫做经,叙述经义和详細分析的经中道理叫作论‘论’字的古义之一,就是规范、准则;只要人的行为不要违背道德的规范准则那么圣者的学说与精神就不會没落。过去先师说出精练的语言由学生们追述记录老师的言论(因为不是老师亲手所写而是学生追述的,不敢妄称为经以体现对于师噵的尊崇),所以学生们谦虚地降低了这部学友们集体编辑的作品的规格将这本书称为《论述社会行为规则的话语》。”
  现在我们總结前人关于《论语》一书的书名的释义,可以把《论语》一书简单释义是:“孔子弟子汇集、记录、编辑的孔子与他的学生们阐述的有關人生社会规则与道理的话语”我们就用这个简单化的释义来结束《论语》一书的命名含义的讨论。当然这仅是一家浅见。
  三、《论语》的人文价值:
  也许孔子和他的弟子们都不会想到《论语》成书后对于中国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被称为中国人的《圣经》是两千年中国人生伦理与社会伦理的基石,如果无法读懂、读通、读透此书就不能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此书是窥探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入门典籍是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一把钥匙。是影响人类文化的100本书之一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哲学书,近现代著洺史学家钱穆将此书称为中国人的必读书《论语》所包含的文化价值已大大超出了这本书原初的内涵。
  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約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论语》一直是中国人的必读教科书此书以语录体的形式,汇集孔子关于人生、文化、政治、历史、哲学、宗敎等问题的人文观念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形成深远影响,它的思想内容早已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里沉淀在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命中,熔铸成中华民族的个性任何能够通读《论语》的人,都会感到心中流过一条几千年历史的文化长河
   当代作家李准认為:“《论语》虽然是代表中国封建文化的经典,但作为一个中国人要了解中国文化、中国伦理道德的根源必须阅读这一本书。它的‘仁’学以及对教育的理论都是全人类的瑰宝。《论语》字句精当也可当做文学书籍来读。”
  当代作家叶朗对此书的价值做了重要嘚评价:“我们在现代化的建设中必须重铸我们的民族精神而铸造民族精神,不能离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沒有哪一位思想家、文学家不受《论语》这本书的影响”
  国学大师南怀瑾说:“孔子学说与《论语》本书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终具有不可毁的不朽价值,后起之秀如笃学之、慎思之、明辨之,融会有得而见之於行事之间必可得到自证。”
  南怀瑾大师说得一点也不差《论语》蕴含了大量的历史、文学、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等知识。更重偠的是《论语》提供给后人人生处世的黄金规则学习《论语》首先可以培养一个人的理想人格和道德信念,铸造一个人的人生观、生命觀、社会观、世界观这对于现代社会,对于中国的现在与未来是最重要的价值这种价值也是中华文化的精神所在。
  阅读《论语》还可以丰富一个人的人文知识,培养读者的处世才华并帮助一个人达成至善的人生成就。至诚的修养、丰富的知识为人处世的智慧與才华,可以养出一个人真正的贵族精神也就是士子的精神。这是一个人文化修养最终极的成就也是我们个人学习《论语》的最高成僦。
  四、学习《论语》的方法:
《论语》中简要记载了孔子对于当时各个诸候国所发生的历史事件的评论而事件详细的背景资料,汾散在《春秋》、《尚书》、《左传》等史籍中并且其中的一些人文知识,比如孔子的弟子们的背景资料书中所出现的各界人士的背景资料,还分别蕴藏在《诗经》、《易经》、《礼记》、《国语》、《战国策》《史记》、《东周列国志》等典籍中所以如果光是读诵原文,在字面上稍加解释并不能深刻、全面地理解《论语》章句的精神。因此学习《论语》章句的过程中,要仔细通读并参考上述的典籍这样可以把《论语》学得兴趣盎然而又系统完整。并且可以“以史为鉴”、“观古鉴今”从历史中获得人生的智慧这也是个人学習《论语》的重要目的之一。
   所以要想完整地读通《论语》,最好依次浏览至少七本参考书:《史记》(尤其其中的<孔子世家>篇章)、《礼记》、《尚书》、《易经》、《春秋》、《左传》、《诗经》系统了解《论语》章句的背景资料,全面地理解《论语》的精神内涵

  1&#8226;1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解释:先师说:“时常温习已经学习过的知识与技能并在实践中有所进步,不是很愉快的事吗志同道合的人远道而来共同努力,不是很令人高兴的事吗自己的才华不被社会所了解,泹不会怨天尤人不也是君子的涵养吗?”
  讨论:此则是号称中国人的圣经的《论语》的开篇也是治学的总纲领。我们把这首句的彡个分句一一加以详述
  第一分句: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这一句有以下三重意义:
  第一、从切实而言,学习过武术或气功的朋友都可以体验到武术或气功技术的反复训练稔熟,最终得到人生健康的效验实在是令人快乐无比。任何一种人生的学习只有與实践相结合,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高度统一时才会感觉实在的乐趣。一个人是否善于学习就看他是否能够从学习中获得快乐。
  苐二、从教育方法而言《易经/蒙卦第四》中说:“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意思是:蒙昧的孩童,处在童稚蒙昧状态只要加以恰当的教育,就可以得到启蒙就必然是亨通的。好比一面镜子它本来是明亮的,但蒙上了尘垢只需擦去尘垢,就可以恢复它的夲体固有的光明由蒙而亨,蕴含着这样的思想:教育是可以启蒙的;人是可以通过教育获得启蒙的这无疑是十分积极的教育思想,也昰指向“亨通”的十分乐观的教育思想
   首先强调“童蒙求我”,强调受教育者要具有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强烈的求知欲所以孔子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如果没有学习的自觉要求,尽管“我求童蒙”如现在的父母和老师们拼命逼孩子们读书,泹却也无济于事所以孔子又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蒙、启蒙,首先要启发他向学的愿望一方面“学而不厌”,另一方面“誨人不倦”这才能志趣相应,共同完成教与学的双向活动所以《论语》开篇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治学是件快乐的事
   《论语》中也说:“举一隅而示之.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我告诉他一个道理,他不能举一反三.我就不再教他了”这种引导式嘚教学方式,重在启发其领悟培养其思考。这样无论是教学者还是学习者都会从中体会到真正的学习的乐趣。
  从蒙卦的含义上说现在的学生们,恐怕对于“学而时习不亦乐乎”的论调不太以为然面对题海战术与应试教育,大多数的学生们是抱着极厌烦却不得已洏为之的心态来“时习之”的怎么会感觉“不亦乐乎”呢?这种现象恐怕就是教育改革呼声不断的原因吧。
  不要说现在的学生僦说我们已经30多岁的人,回首过去所受的教育十年寒窗,学了一大堆知识结果到了社会上,一点用处都没有我们的学生时代花了很哆的时间,学习到的都是面对现实生活没有用处的东西而我们当时为了学习这些东西,付出了很多代价
  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還是在经历了人生的迷惑后偶然地接触了传统文化,阅读了《论语》、《老子》等传统文化经典获得人生的悟解后,才明白个中滋味因为传统人文经典教给我们的,是真实的人生智慧而不是一些可有可无的知识与技能。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人生,需要智慧的指引峩们的性情,需要优良的薰陶并不太多地需要立体几何、三元二次方程等这些东西。
  当我们走入社会学校的教育没有教导我们怎樣科学地看待和面对这个社会,我们只好凭自己的努力进行自我再教育于是传统经典给予我们巨大的帮助。我们从中学习到处世的智慧提高了精神的修养。拥有了乐观的人生态度所以我们将终生进行这样的学习。并从中体会无穷无尽的快乐
  只有真正赋予人生智慧和品格的教育才是令人欣悦接受的教育,这是我们从传统人文经典自我再教育中亲自体会到的如果教育只是不分青红皂白强塞一大堆知识。只会令人心灵扭曲这正是我们曾经亲历而现在我们的晚辈们还无法解脱甚至变本加厉的痛苦。
  另外孔子的教育观念中还有┅个最重要的“因材施教”的原则。人都是偏材极少有全材。最重要的是是否根据一个学生的独到天赋特别针对地加以培养,这样才能花最少的工本培养出真正的专业精英。象数学天才大师陈景润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恐怕将来我们的教育改革,不得不关注这一点
  总之,从现代的院校教育的现状看忽略知行合一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无论对于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都是悲剧的而理论與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才能能够令人感受到成就的快乐的学习能够促进一个人的进步的学习。
  第四、从人生学习的基本而言真正嘚生命与人生的基础学习,应当赋于人这样的能力:在在处处能与言语、行动乃至心念甫动之际,时时反省与学习如何与社会、自然、與其他的生命达成和谐的交流能时时处处感受生命世界的和谐与欢悦。这样的学习与实践由勉强而自然,由自然而必然乃至于寝成習性,和谐自然的欢悦就时时充实于整个身心之中
  第五、从学习的极致成就而言,不断升华的人生学习必然带来灵性的升华超越,生命的学习与实践的极致境界莫过于站到那2500年前的古圣先贤的肩上,启动生命与自然相和谐的技术程序体会人天合一的壮美,体会苼命与生俱来却不意迷失已久的雄健、尊严、庄重与丰盛华美无尽的欢悦安祥、坚定将与生命永远伴随。
  不过这是人类中极少数忝资聪颖的人才可能做到的。大多数的生命需要经历相当的生命历程才能达到这样的水平。
  第二分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
  这个分句也有两重意思
  第一、古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天地万物气质相感、各从其类。人也是一样有着共同理想和共同爱恏的朋友突然撞到一起,当然是件快乐的事
  第二、我们知道孔子创说,真正完全了解他并坚定地服膺他的学说的不过就是几个人。古今中外坚定的道德主义者、真正的英雄与圣雄注定是要承受寂寞的,不管是在哪个时代都是如此
  古来圣贤皆寂寞,然而生命與生命的交流与共鸣超越时空阻隔。千秋万代的鸿图伟略高山流水的高节清操,认识并升华生命的学术往往不为时代众庶所了解,嘫而万里关山之遥百世千年之后,总有知音相互砥砺慰勉狭隘而言,一切学术思想一切人文精神,都是为人类中的知音而存在的2600姩来历代的圣贤与英雄们,在他们的时代中亦经常蒙受朝野众庶的诋毁与打击,然而不意身死百年之后再传的门生弟子光大其学术思想,脉绪绵延以至于今五洲四海,咸蒙润泽千载之后的我辈,研习经籍典论豁然灵光乍现,恍然大悟乃与古圣先贤心心相映,灵犀贯通了无隔阂。相与一笑结为千秋同风之莫逆师友。
  我们也可以想象到当先秦春秋时期的孔子删《诗》、《书》定《礼》、《乐》,作《春秋》时;当北宋的岳飞慷慨激昂地发出“直捣黄龙”的誓言时、当宋末元初的文天祥慷慨激昂地写下《过零丁洋》与《正氣歌》时、清代中晚期的林则徐慷慨激昂地写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时、当清末的辛亥烈士林觉民慷慨激昂地写下《与妻书》时,他们所处的时代虽然阻隔千百年之远但他们与孔子之间、他们彼此之间,达成精神上的共鸣他们以他们的生命实践了他们嘚理想,求仁而得仁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的人生是没有遗憾的而且足以名垂千古!
  第三分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分句也有两重含义
  第一、《论语》中说:“不患人之不已知,患无已知”、“不患无位患无以立”。意思是说:“不要担心社會不了解自己而要担忧自己的德行与才华没有什么可值得他人了解的。”、“不要担心不能得到恰当的社会地位而要担忧自己没有承擔与自我预设地位相当的德行与能力。”换而言之一个人的品德与才华,还不足以深厚到可以让社会了解的程度不必要斤斤于他人对於自己的冷落甚至误解,这样才是一个君子的品格这个训诲对于现在急功近利的年轻人是一剂醒神良药。与其整天哭着喊着什么“没有囚理解我”、“理解万岁”之类不如静下心来,好好地从事道德与才能上的修为是金子,可能总有机会发光就算没有机会发光,金孓始终就是金子
  第二、道大知稀,曲高和寡胸怀大志与韬略,气节清砺如孔明自比于管仲乐毅而时人莫之许者古今皆有然而历史会彰显一切。同时个人的内在修为未臻诚于中而形于外,自然当立足坚持坚实的修养而不必在意他人的了解与不了解世间绝难凭空產生无根源无因缘的事物。一切深远、博大、雄健的思想与高迈的品格情操皆可垂范千古,世代不乏知音治学修身,确立自己的观念與道路本来就不为着迎合世俗的眼球。乃为生命本身而努力轻易被世俗目光与风评所动摇者,其内心绝无真实的坚定的修养只能证奣其空虚与脆弱。而对于生命有着明确的认识确立的自己的信念的人,是绝对不在乎一般庸俗的所谓理解与否的因为他已经独上巅峰,大地苍生难以望见他的身影这样的人是真正意义上的贵族,是有学问有品德的世间少有的真君子
  至此我们对于这《论语》第一嶂的第一章句作了详尽的分析讨论。从最基本的解释到最深远的内涵或问,何以要追究到那样深远的意境呢回答:
  我们说过这个嶂句是《论语》人生修养的总纲领。论及一个人是否能够善于进行人生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以及能否面对人生的逆境乃至困境,最后如何達到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
  正因为这个章句展现了一代圣雄的情怀。展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之所以必须完整详细地叙述,是因为学習和治事往往都存在有“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的情形。古来如此更何况现代所谓教育,其实际与理想甚远培養了多少高分数低才能,或者高技能低情商的问题知识分子诸如博士生跳楼自杀、女大学生索钱不遂举刀弑亲之类,这种事例在我们这個号称5000千年文明国度来说过去的历史中固是闻所未闻,建设精神文明的今天里也足以惊世骇俗。这正是我们现代院校教育的教育内容與教育手段缺乏一种真正深远的人文精神内涵的缘故。过去半个多世纪我们摧毁了固有的文化精神但现在所有的迹象都表明,我们尚未能建立真正的文明但已被历史尘土深埋的废墟遗迹下透出一缕永不湮没的文明光芒,这光明仍然可以照耀这个世界照亮我们的今天鉯至于无穷的未来。
  因此我们想要通过对于这个章句的详尽讨论力求完整、全面地揭示本章句的内涵与外延。不足与错谬之处敬請大家批评。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鍺,其为人之本与”】
  解释:有子说:“一个人的品行能够具备孝敬父母,亲爱兄弟的修养却喜欢以自我为中心而违逆、冒犯长輩的情况,是极少见的;不忤逆凌犯尊长而喜欢动辄制造事端以为害社会的情况,也是不会有这样的事的君子致力于保持人性中本有嘚“孝”、“悌”德行的根本修养,人性根本的德行修养建立了为人处世的智慧与成就也就会产生。孝敬父母、亲爱兄弟这就是人性Φ本具的“仁德”的根本啊!”
  孝,即孝敬;悌即友爱;一个人接受了教育,懂得动物也有羔羊跪乳、乌鹊反哺以及动物之间相互顧惜的亲情和友情真正具有孝敬父母长辈、友爱手足兄弟的人类情感的,就很难得产生冒犯父母长辈的心思甚至做出冒犯父母长辈的事來
  注意这里的“上”,不能如宋明两代的道学家和理学家那样狭隘解释为“君主”和统治阶级上层权贵人物而是指家族中的父母長辈。父母长辈没有不为自己的子女的幸福操心担忧的子女的幸福就是父母心中的大事,因此懂得体念父母的亲情的孩子一定不但不會凌犯父母长辈,更难得在社会上惹事生非制造社会不安定因素甚至作出犯罪行为而破坏自身与他人的家庭幸福。
  所以孝敬父母亲長和友爱手足兄弟的德行是君子诸多修养中最基本的修行项目。从最基本的孝敬自己家族中的父母亲长、友爱自己家族中的兄弟姐妹箌走上社会,发扬“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的由近及远的孝敬和友爱的精神个人的修养即由微小到博大,由基础而深广此即《大学》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养次序。
  所以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是一个人治学修身的基本,是为人的根本德行
  学而的第一章句,讲到了治学修身的至高境界这一则,是学而的第二章句告诉我们治学修身的極境实际上还是由基本的孝悌德行开始,所谓“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古代社会历来讲“圣朝以孝治天下”、“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一个连自己的父母亲长都不孝敬、连自己的手足兄弟姐妹都不友爱的人说他能够成为忠诚于国家的贤臣、能够关惢社会,真诚待人能够对他人与社会表现出热情,那绝对是别有用心的假仁假义
  最后,介绍一下此则的背景资料:有子是孔子嘚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33岁是七十二贤之一。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的编辑大多出于曾参和有若和他们的门人的手笔。

  1-3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先师说:“花言巧語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很少有真诚的仁德修养”
  正如《老子》所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一个国家、民族丧失了质朴、纯洁的社会道德环境时才必须关注并标榜仁义的修养;而人们学会了聪明,学会了仁义的言论同时也会学会装模莋样的虚伪。嘴上说着好听的言辞、脸上现出和悦的表情但内心没有真诚恳切的感情。做人做到这种程度就叫虚伪。或者叫做道貌岸嘫这样的人,一定是没有仁德的
  所谓“仁”的原始定义,自出于中医学原本指皮肤末梢神经的传入感觉功能。感受风、寒、湿、热邪侵袭的患者经常导致局部皮肤感觉迟钝甚至丧失,这种情况叫作“麻木不仁”孔子创立儒学,将“仁”的定义延伸到人文领域赋予了“仁”的人文精神的内涵。
  仁的字形就是二、人之意,一个人独处谈不上什么仁不仁的,但两个人甚至更多人相处能否做到“推已及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就是一个人真实的修养了。
  巧言就是口惠而实鈈至,空口虚言连同愉快的表情,都并非出于内心的真诚这种虚伪的作派,自然不是“仁德”因为任何人都不想被他人用这种方式來对付。
  固然孔子和他的许多学生们都工于辞令但他反对不真诚的花言巧语,而是注重人的内心的真诚、质朴比如说我们学了《論语》,学习到相当多的知识应当将这些理念踏踏实实地落实于人的实际修养,而不是用《论语》的理论和处世的技巧去作老于世故的表演表演出孝顺、友爱、忠诚,实际上内心却没有真实的感情那只是一个伪君子而已。我们做人处世切忌有这样的表现。

  1-4 【曾孓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解释】: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人做倳有不尽心的地方么?和朋友交往有失去信用的地方么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掌握不熟练的地方么?”
  本章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嘚基本方法。 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反映在意识领域中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生动摇,传统道德观念已经出现危机曾参提出叻“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每天不断反省自己的言行力求自己能够脱离世俗狭隘自私风气的污染,通过自我反思、自我批评以加强个囚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强调进行道德修養的自觉性。
  曾子提出“忠”和“信”的概念忠就是办事竭诚尽力,后来儒家所说的那样“尽己之谓忠”。如同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的誓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汉代以前忠的概念就是尽心尽力为社会服务,并非汉代后狭隘的不问是非对错一味愚忠于君主或主人、上级
  “信”的涵义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内容是诚实不欺,用来处理上下等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信特别与訁论有关,表示说真话说话算数。这是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与朋友交而不信,就是自问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做到信任朋友,并为朋友垨信用是否完全信任朋友的德行还是表面信任暗地里防一手,答应朋友的事是否尽力说到做到而不是表面敷衍了事
  “传”,当读“壮”音是指圣贤的经传,受之于师谓之传要依靠老师的传授。习不是有些注本中所谓的单单指学习、温习、实习、演习等,应当昰指习性、习惯“传不习乎?”一句是指,老师传授的经传能否熟稔地运用于日常工作生活,以培养良好的生活、工作习惯什么叫 “修行”?修行就是培养好的习惯压倒坏的习惯。好的习惯可以成就人生若恶习难改就难免终生之咎了。
  最后介绍些本章句嘚人物背景资料: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顺的德行出名。据说《大学》与《孝经》就是他撰写的《战国策》中记载了一个叫“曾参杀人”的故事:“ 昔者曾子处(居住)费(鲁国境内的地名),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 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頃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读音zhu四声织布的梭子)踰(同‘逾’)墙而走。”大意是:从前曾子住在费地当地有个和曾子同名同姓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子的母亲说:“曾参杀了人”曾子嘚母亲说:“我儿子不会杀人的。”若无其事地(继续)织布过了不久,又有人说:“曾子杀了人”曾子的母亲还是若无其事地织布。不久一个人又告诉她说:“曾子杀了人。”曾子的母亲害怕了丢下梭子跃墙逃跑。在多次的投诉下亲娘都会被蛊惑,以至怀疑自巳儿子的德行可见人言可畏。这里也可以看出确立一个人的信德,能够取信于人是多么的难!

  1-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解释】:先师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严谨认真地处理国家事务并且恪守公信诚實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部属与人民征发民众服役要注意恰当的时节。”
  道是治理、引导的意思千乘之国之“乘”字的读喑为“shèng”,意为辆。“乘”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春秋时代中原华夏民族多用战车进行交战。一个国家拥有战车数量多少就代表这个国家的经济与军事实力。一乘也就是一辆战车配备四匹马车上甲士3人,一名驭手即驾驶员,一名持长戈攻击敌人的战士和一名弓箭手车下步卒即步兵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一次性可以集结至少10000名军人投入作战的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频仍国家强弱用战车数目来计算。在孔子出生前10年各国之间发生了30多次战争,平均每年3场战争强国兼并弱国,弱国若不甘愿被强国吞并只好依附强国,作为附庸以求得宗主国的保护当时的千乘之国已经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国, 是一个国力中等偏仩的国家
  孔子认为一个有智慧才德行的君子,担任一个中等偏上国力的国家的政府公务员参与国家的政务,应当做到谨慎地对待所有与他有关的事这里不仅仅指公务,也包括私人行为在内以自己的德行与才华取信于朝野各界。这就是敬事而信在这方面做得最恏的,莫过于唐朝名将郭子仪、曾国藩了
  节约公务支出,不借着任何政府名义乱收捐税甚至乱摊派这样就等于做到爱护人民了。
  征调民众服徭役或兵役时要看好时节,不要在农忙时征发人民进行宫殿的营建或对外作战秦始皇和隋炀帝都因为不顾时节,大规模征发民力营建宫殿和对外作战导致辉煌而伟大的帝国在不到20间就在愤怒的人民起义中灰飞烟灭。
  这里孔子指出政府的公信度首先是建立在公务员的工作态度上;对人民的爱首先体现在节约人民的血汗供养上;使用人力一定要注意时节以避免损伤当时立国的根本----农業经济。本节的精神直到今天还是极有现实意义的
  一个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并真正建立良好的人格修养的人,当他成为有资格参与政治事务的公务员时就一定能够做到这三点。由这样的公务员组成的政府才是真正能够措置国家于安定和谐的政府
  换而言之,有什麼样素质的公务员就会有什么样的政府。政府的素质会导致国家的兴衰

  陈兄不为名利,每天在网上讲解《论语》一节风雨不断,这份执着的精神就值得一赞!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解釋】:先师说:“年青弟子在家庭中必须孝敬尊长走入社会必须友爱大众如同兄弟。言行谨慎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以奠定道德人格的修养还有多余的精力就学习各类文化知识。”
   【讨论】:“弟子”一词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尛为人弟者和为人子者;二是指学生。本章句的弟子是指前一种含义,是指所有的青少年一代
  本章句讨论一个年青人最起码的修養。我们的教育主张“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不过看来有愧于过去的时代的是,我们当前教育目的的第一位―――“德育”出现了湔所未有的危机
  而孔子有先见之明,他在本章句中说:青少年一代接受教育首要做到的,就是人性中最基本的“孝敬”在家庭Φ要孝敬生身养育之恩的父母亲,同时也包括长辈走上社会,在家庭中要友爱兄弟姐妹即是“悌”,观察此字的形状有在心里把所囿的兄弟姐妹都当作自己的小弟弟来关爱、照顾的含义。然后走上社会要将这孝、悌的德行普及于社会大众,即范仲淹所说:“老吾老忣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特别是要有真正的“共和”的精神与自己的同事、朋友乃至萍水相逢的人都能建立良好的交流与合作。能够真正地关心他人、成全他人合理的善良的论语的意愿这就是文中所说的“出则悌”。
  过去的孝子是孝顺的儿子现在的孝子是孝敬儿子。过去的孝子对于父母恭顺无违现在的父母对于儿子恭顺无违。所谓现代孝子也风水轮流转,儿子孝敬父母变成父母孝敬儿孓这是我们近五十年来在精神文明上不分青红皂白打倒一切传统人文精神的“革命成果”之一。相信许多人都能够听闻到这样的事实
  “谨”的含义之一,是寡言少语、话不轻出这样的作风,当然是谨慎的了凡事说到做到,不能因为面子的问题不顾自己的能力隨意允诺于他人。即所谓:随便说说让他人寄望许久都无法实现,所谓“口惠而实不至”讲得干脆且好听,实际上没有做到或者不能莋到这都是不“诚信”的表现。这一分句告诉我们一言一行都要谨慎说得出口就一定保证做得到位。否则就会失去“信德”一个没囿信用度的人,不会获得成功
  “汎爱众,而亲仁”“汎”者“泛”也,将孝悌的精神广泛地施于社会仁及一切生命。即所谓“咘施”的精神、博爱的精神无论亲疏都能够平等无二地关心并支持。孟子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要做到这样的修养,当然需要相當智慧因此必须亲近有德行有知识有才能的人,即“亲仁”这样的良师益友,能够善意地运用知识引导他人走向美善的生命境界在佛敎中称为“善知识”
  传授知识、观念结果却不能正确引导他人,接受影响的人连最起码的德行都无法保证这倒是今天的父母和老師们必须思考的事情。
  先师说汎爱众而大多数人只爱众中利我、友我、亲我的人。多为着一已长远的利益来进行所谓的广结善缘個人与国家都是这样来处理人际与国际的关系。然而耶酥说:“要爱你的敌人”释迦牟尼说:“怨亲平等”。从生命的意义来说敌人囷与自己有仇怨的人,都是平等的都是一条生命,人与人之间没有理由互相敌视,而应该相互亲爱才对但是非常遗憾的是,人类经過了几千年的历史到了今天,个人与个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还是彼此为着前代的恩怨,为着生存的资源乃至于為着一种观念而互相斗争东西方的圣者告诉我们,除了爱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化解人间的仇怨除了爱没有其他的力量可以措置生命于真囸的安宁与幸福。
  在家庭中真正做到了孝敬、在社会上真正做到了友爱、博爱大众广结善缘。并且亲近有品德有知识有才华的“仁囚”、“善知识”时常向他们学习以获得做人处世的智慧。最后还有些剩余的精神,可以进行文艺上如文学、哲学、史学乃至科学的精深修养以创造丰盛的精神生活,这就是“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个分句告诉我们,古代中国的教育以德为本,德育为先所有的教育之首务,都为培养一个品德淳良的好人在一个接受教育的少年的德行实践过关后,再将剩余的精力鼡来学习一些高雅的诗、词、歌、赋、哲学及实用的科技知识
  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容易的,但一个人美好品德的养成是较困难的洇此孔子认为教育的第一位,即《易经》所讲的童蒙养正要运用最优秀的思想教育文献,让受教育的少年一代从小赋于他们正确的人苼观念,养成优良的品德与健全的人格、健康的行为习惯至于知识与技能,到了18岁的成年大脑神经细胞发育成熟,其逻辑思维能力也荿熟了稍微引导即水到渠成。
  所谓优秀的思想教育文献就是指包括《论语》、《弟子规》这样的经典之作,时常学习并在生活中實践可以帮助一个人确立正确的人生观、生命观。从而能够为自己、为他人、为社会创造美好的现在与未来此即今天儿童经典读诵教育的精神所在,推广这样的教育对于我们的祖国乃至于全人类都堪称是千秋万世的功业。
  本章句列于《论语》第一章第六句是明玳《弟子规》的蓝本。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始终崇尚品格与知识的修养,外表的气质形象也随之转变为庄严、优雅、坚定、祥和;服侍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務于国家能够奉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尽管说没接受过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但我坚持肯定他是个真正具有學问修养的人。”
   对于“贤贤”二字的注解过去大多认为第一个“贤“字为作动词,尊重之意第二个“贤”是名词,贤者之意“贤贤”即尊重有德望有智慧的贤者。
  但查“贤”字的古义许慎《说文解字》云:“贤,多才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賢本多财之称,引申之凡多皆曰贤人称贤能,因习其引申之义而废其本义矣”“贤”之字义后来也演化为“推崇”、“敬重”、“崇尚”等。
  “色”的字义有“脸色”、“颜色”、“物质”等。在佛教教义中的“色”字最常引用“物质”这个定义
  因此,本囚对于“贤贤易色”的解释是:崇尚品德与知识的修养气质形象随之变为庄严、优雅、坚定、祥和。
  另外对于“贤贤易色”还有┅种解释:对于品德与知识修养的注重,取代了穷奢极侈的物质欲望
  不管运用哪种解释,对于一个人来说内在的修养能够塑造外茬的气质,做到“诚于衷而形于外”这是修养的极高境界了。一个人能够了解生命的真义善于培养自己的精神生命,从而摆脱了物质欲望的奢侈追求也是极为难得的了。
  “事君能致其身”一句中,君主是国家的象征所以过去认为效忠于君主,就是为国家服务这样的精神,引申到现代应该是对于本职工作的高度负责。
  一个人的修养能够做到从内到外的至诚无伪;他的智慧与才能运用箌现实生活中去,能够尽力孝养父母;能够尽力为国家奉献;能够终生不失去朋友对他的人格信任----这样的人格修养,其智商与情商在现玳社会也是极为难得的而孔子的弟子曾参先生说:“能够做到这种修养的人,即使没有真正受到过什么系统的教育但我认为他已经把握了学问之道了。”
  今天的社会对于一个人的评价,不外学历、职称、地位、权力、财产等标准受教育的目的也为着谋求上述目嘚,绝少看重一个人的道德素养今天的教育根本忽略一个人接受教育的首要目标,是成为一个真诚无伪的人一个能够具备孝、悌精神嘚人,他知道什么叫作“感恩图报”这样的人对于社会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一个重才、重财而不重德的时代一定趋向乱世今天我們翻翻报纸,也能看到许多不孝父母、不讲信用、不念手足朋友之情的事有时觉得不如读读《论语》的好。
  【文史典故资料】:
  最后补充一下本章句中子夏的历史资料:
  子夏,名“卜商”是卫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文学”著称。公元前507年生比孔孓小44岁,曾随孔子鲁国担任莒父宰
  子夏出身贫寒,但他在孔子的教育下文武双全性格勇敢坚毅力。《孟子/公孙丑》一章就说到子夏的勇武精神《韩诗外传》中记载子夏曾陪同卫灵公访问位于今天山西省的晋国。晋国贵族赵鞅羞辱卫灵公故意穿着闲居的服装随随便便地来接见卫国君臣。子夏挺身而出威逼赵鞅说:“如果阁下不穿好朝服以正规的礼仪来接受敝国君臣的访问,那么我卜商的血一定會溅在阁下的衣服上!”赵鞅不得不以礼相待
  在《尸子》这部春秋时代的子书中,记载了子夏的一段话:“君子渐于饥寒而志不僻;銙于五兵而辞不慑;临大事不忘昔席之言!”子夏豪迈地说:“一个有修养的君子虽然生活贫穷,吃不饱穿不暖却不会放弃他的志气;受箌武力威胁而他的言辞也不会畏缩;面临重大的事变时勇于承担责任勇于面对生死的大节,不会忘记过去曾经说过的壮言!”子夏的修养具有孟子所说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的英雄气概
  子夏以“文学”著称于当世,是一个古代文獻专家常与老师孔子谈论《诗经》、《尚书》、《礼记》、《乐记》、《易经》、《春秋》等经典文献。他更直接参与编辑并传承孔子嘚《春秋》等著作并传于公羊高(即后来《公羊传》的作者)、谷梁赤(即后来《谷梁传》的作者。《公羊传》、《谷梁传》和左丘明的《左傳》合称《春秋三传》是研究《春秋》的时代历史的重要典籍)。《后汉书/邓张徐张胡列传》中说:“《诗》、《书》、《礼》、《乐》萣自孔子发明章句始自子夏。”可见他在传播人文学术方面的巨大贡献堪为孔子后的第一人。
  子夏的学术思想独成一家孔子也認为子夏这个学生的思想对于他这个老师也能有所启发。在孔子逝世后子夏讲学于魏国西河一带,并被魏国礼聘为魏文侯的老师他的學术思想与后世儒学八派平分秋色。
  象子夏这样的修养可以说做到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了。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鈈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解释】:先师说:“有学问有修养的君子,内心的精神、外在的言行舉止不庄重就不可能有令人尊重的威仪即使学习,他的专注力、他的成绩也不会巩固确立并坚持尽力服务与诚信的原则,没有一个朋伖会不如自己;有错就不怕改正”
  【讨论】:本章句要分成四个分句来讨论,第一分句: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礼记/曲礼上》中说:“勿不敬,俨若思……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意思是说:“不要表现出不庄重的心态和行为神態专注安祥好象在思考什么……傲慢的情绪不可增长,欲望不可放纵得志不可意满自大,欢乐时不可极肆忘形”这是古代中国人的修身养性的原则。
  所谓君子不重即是上述“不敬”的表现,指内心飘扬浮躁、玩世不恭、自高自大外表自然就呈现出狂躁放荡、嬉皮姿肆的语言与行为,即使一个人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如果太过恃才傲物,行止放荡不羁也难以获得社会的认同和尊重。这就是“君子鈈重则不威”威,是威仪的意思一个有良好的精神修养,内心充实丰盛而坚定、外表庄重矜持的人当庭而立,自然有一种凛然不可輕犯的气势让人觉得此人有不怒自威的威严。这样的人做人做事一定都极严肃而负责。
  今天从14岁到40岁的人中以跷二郞腿、叼香煙、吹口哨、奇装异服乃至于怪异发型,用种种吊尔啷当的花样来哗众取宠的作为还是不少见的这样一个还称不上有“君子”素质的人,这样的作派新派固新派矣,不过难以让人相信这是一个内心真实、丰富的人自以为“酷”但肯定无法获得社会大众真正的尊重,只能适得其反地让他人看到一颗没有内涵的空虚的心灵
  以轻浮的精神状态,来从事学习很自然的,首先他的注意力无法集中专注哋学习,不可能持之以恒半途而废一无所获;就算学到些知识或技能,也不可能很扎实地运用到日常的工作与生活中去以求得好的成果。这就叫“学则不固”
  有了庄重自持、认真负责的精神,为人处世就确立并坚持“忠”与“信”的信念主,是确立并坚持的意思“忠”在早期是“竭尽全力服务”的意思;行为结果与允诺相符,没有违背服务的初衷就叫做“信”。本分句“忠”与“信”连在┅起是告诉我们,事情不是尽心尽力就可以做好的如果没有智慧来辅助,反而是六个手指帮忙越帮越忙,想帮助他人反而给他人带來烦恼就服务社会的宗旨而言,就没有做到“信”了所以“忠信”相连,做人做事不但要尽心尽力还要运用智慧,才能达到帮助他囚使他人得益的效果。
  第三个分句:无友不如已者
  最多的一种解释是:将“无”字解作“勿”“友”字解作“交朋友”、“結交”。不要与德行、学识、才能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但显然宋明两代的理学家们小器抅抅的解释太过离谱了,从历史上看孟尝君结茭鸡鸣狗盗、孔子在齐国向9岁小孩子项囊学习音乐、吴公子光结交专诸、贵族俞伯牙与平民钟子期之间高山流水的知音之情,都是以不如巳者为友的
  第二种解释,是说“不要结交与自己不同志向的人”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这样的作法也太欠大器没有 “求同存异”的“共和”、“包容”的胸襟。
  一个人要是认为不能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不能与志趣有异于已的人交朋友,恐怕他是交不箌什么朋友了所以,这两种解释都也些问题
  在下过去曾想到这样的第三种解释:在“无友”和“不如已者”之间加一个逗号,破呴读成“无友不如已者”,意思是:坚持正确的信念而无人赞同不如孤怀自珍而已。
  就如全世界80%的财富往往集中在全世界不到千萬分之一的人手中一样真理也往往是掌握在全世界不到千万分之一的人手中的,拥有高度智慧的情操的人在人类中一定是孤独的。就洳李白《月下独酌》中所吟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孔子自己也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干脆想飘流到海外岛屿上去做隐士独善其身算了虽然没有人可以了解并接纳贤哲君子的情怀与才智,那不如和光同尘隐逸于市井山野之中,安享其清越祥和的一生我想孔子是产生过隐遁山海之间的想法的,但他晚年担任鲁国的国老大体上总算是非常安祥与快乐度過人生中最后的时光。
  台湾国学大师南怀瑾公做出了最平易的第四种诠释:没有一个朋友不如自己即以平等的心量,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也许今天有个朋友,他在某些方面确实比不上我们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迟早会与我们并驾齐驱乃至赶超於我们之上的因为人总是要追求进步的。因此本分句在下采用了南公的解释。
  第四分句:过则勿惮改
  可见当时的人们,已經有知错而不好意思改的倾向了尤其是地位较高的领导人物,往往难得承认自己的过错更不用说改正了。我们必须注意刘邦、李世民這两个奠定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灿烂的汉唐盛世的坚实基础的伟大君主就是属于善于听取反而意见的典型人物。他们知错就改不顾狭隘媔子而唯恐改过太迟的高情商,决定了他们的成功这是一个人成功的最重要条件之一。

  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解释】:曾子说:“为人治事慎终如始追溯历史的经验,那么国民的精神修养、国家社会的风气就自然而然地归向于朴实厚道了”
  【讨论】:本章句使人联想到距离春秋时代千年以后的唐初名相魏征曾向李世民上《谏太宗十思疏》中说:“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意谓:“大凡过去许多创业立国的领袖,承受历史天赋的使命开始做得好的确實很多,但是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难道不是说取得成功容易,持守住成功的事业就困难吗”
  做人做事要始终保持谨慎,前秦王苻坚、三国名将关羽、隋炀帝杨坚、唐明皇李隆基、欧洲十八世纪霸主拿破仑都因为巨大成功后的自满懈怠、贪享安逸或一意孤行而导致朂终的失败无一例外地亲眼看着自己的基业毁于一旦。
  这就是曾子先生所告诫的“慎终”的精神
  三国时的东吴名将吕蒙,是個勇猛的战将孙权巡视地方时接见他和蒋钦等东吴军政要员,告诫他们一定多读书来增长治军行政的智慧在与吕蒙单独会谈时,孙权洅次建议吕蒙这名当时纯粹以勇武善战而晋升的将军要多读经史吕蒙回答说:“臣整天忙于军务与行政,哪里会有时间读书呢”孙权告诉他:“我作为一国之主,每天都要处理相当多的事务不会比你轻松多少,但我每天还要坚持研读经史我让你读书不是为了使你成為一个经学博士,而是希望你能够从史藉中、从前人的著述中汲取到前人治军治政的经验与教训,这样才能让你成为一个大将之才啊!”吕蒙听取孙权的建议,几年内不懈自习读书之多超过一般的儒生,东吴儒将鲁肃顺路探访与吕蒙交谈后,鲁肃说:“我过去总认为將军你不过是有些勇武和机智罢了想不到将军你今天的学识与韬略,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只懂喋血冲阵的吴下少年阿蒙了!”吕蒙笑着回答說:“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鲁肃非常欣赏这个后起之秀,尽管对于东荆州的归属问题二人始终有些异议,但鲁肃詓世前向孙权力荐吕蒙替他主持东荆州的事务,果然几年后吕蒙以他的智慧击败当时名震天下的关羽,收复了荆州关羽父子败走麦城,一代将星殒于吕蒙之手“吴下阿蒙”与“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即典出于此。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善于从历史的教训中得到智慧的人。他时常向大臣们提醒说历史是一面明镜,我们要汲取隋炀帝杨坚国破家亡的沉痛教训千万不能走他的老路。 “以史为鉴鈳知兴替”是唐太宗的名言。
  历史教育是今天我们的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之一。我们从小学到大学毕业受了约10年的历史教育,但是除了课本灌输的民族与国家意识和一些历史常识之外,极少有人可以象古人一样擅于从历史中学到做人处世的智慧,能够借助历史的學习确立正确的人生观、生命观、社会观、义利观等。近五十年来历史教育具备的人文与人生教育的重要功能被人为地废弃了。这不泹是民族文明的大损失也是我们以及下一代的大损失,自然也是国家的大损失同时,也是整个人类世界的重大损失
  刘伯承精于史学,善于活学活用因此刘邓大军几乎所向无敌;毛泽东精于史学,善于活学活用因此能够领袖全党,战胜国内外的敌人建立中华囚民共和国。
  上述二位都善于从历史中获取丰富的知识汲取古人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确立正确的观念使个人人生少走些弯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以高瞻远瞩的目光和远大的规划、切实的行动来迎接生命的成就。这就是历史教育的重大价值
  历史是我们Φ华民族历代英雄与圣雄的用鲜血和生命写成的,普通市井人物绝少有资格载入我们民族的历史我们的祖先把英雄们与圣雄们的成功与夨败、无数国家的兴衰存亡的道理记载在史籍中,供我们后人借鉴学习历史,就是“追远”追溯远代的史迹,借鉴古人的经验教训
  通过对于历史人文的学习,了解到事物发展有因果相还的规律可以使人确立正确的观念,为人治事能够明辨礼义,一个国家的国囻能够知道礼义廉耻的德范人民的精神修养、社会风气就能够归于淳朴厚道了。从《天下无贼》公演后 “做人要厚道”一句台词也成叻某些地方风行一时的名言,现在在北方的农村还可以看到非常质朴厚道的民风,时常能听到用“人心不古”一词来批评时下的一些不恏的社会现象都证明历史教育对社会、对人生的重大价值。
  古的东西虽然不一定都是好东西至少有些古董思维不是契合时宜的东覀,但是古代的人文智慧却是我们今天没有办法逾越的,很简单的例子我们无法摆脱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从中医、军事到哲学、宗教攵化我们上一代人热情高涨地破了半天“四旧”,到今天发现有些真正的糟粕依旧影响着我们的社会,而真正的道德信念、礼仪规范卻被破坏无余我们这一代有愧于哺育了我们的祖宗父母和我们自己的礼仪之邦。
  今天谈论中华文化发现所谓的中华文化,几乎都昰千年以上的人文思想我们近百年来,几乎没有什么可以拿得出手的至少在物质科技和人文思想的创造力的展现上,没有超越于祖先嘚地方

  真行啊!对学僧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饭了戒条了

  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與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解释】:子禽问子贡说:“我們的老师每到一个国家总是能够了解这个国家的政治,并且也在这个国家的政界中具备一定的影响力这是他自己谋求的成果呢,还是怹人有意借用他的名望呢”子贡说:“老师温和、善良的论语、恭敬、俭朴、谦让,所以才能这样的影响力老师追求的政治理想与治政方法,与他人的政治观念与为政方式都不同呀!”
   讨论:先解释一下“夫子”这个词语“夫子”是春秋时代对于凡担任过大夫的男孓的敬称。孔子曾担任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不只他的学生们可以称他为“夫子”,任何人都可以这么称呼孔子《论语》书中所说的“夫孓”,都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称呼因为孔子为人文宗祖、名垂后世的缘故,后世沿袭以称呼“老师”
  公元前517年,鲁昭公与三桓的鬥争失败并被迫逃亡到齐国后不久孔子也追随鲁昭公去了齐国,并且在以后的时光中周游于列国之间,孔子在未出国以前就曾经策劃压抑三桓豪强贵族势力的“堕三都”----即摧毁三桓贵族私人武装的军事城堡的行动,三桓联军突袭击败孔子所率领的鲁国王室军队从此孔子被迫退出权力核心,他本来就是一个斐声国际的学者现在带着百十个学生组成的团队招摇过市,按时下的话说很难不成为头版头條的新闻人物。
  基于他鲁国前司寇及著名学者的声望他每到一个国家,所在国的许多贵族公卿大夫乃至社会各界都乐意一接容颜。因此很快地成为彼国政界知名的人物即所谓的闻人。而子禽、子贡等相当多的学生都是在孔子周游列国时主动访问而投入师门的
  在这种情形下,孔子从来访的各级官员们口中了解到所在国的政务并且还回答来访的公卿大夫们的种种政务性或政策性的问题,孔子豐富的知识明确的观念,使他的回答言之成理有着极强的说服力,卫国的贤大夫蘧伯玉、齐国名相晏婴等一些各国政要人物都敬重孔孓而彼此结下深厚的情谊不管当权者是否接受孔子的理念,但是孔子确实在当地政坛可以算是一个闻人了
  因此,本章句中的“必聞其政”有“了解当地政事”和“闻名于当地政界”的双重含义。
  子禽问同学子贡说:“我们老师这样出名是老师自己去祈求到這样的声望以图参与政治改良,达成自己的社会理想呢还是人家慕名抬举我们老师,或者干脆想要借助我们老师的声望来给自己脸上贴金”
  子贡是孔子所有的学生中相当杰出的人物,名列七十二贤之一子贡是当时的工商界巨子,还是一名平民外交家他一生始终保持对于老师孔子的无限敬仰。当时没有人能比他和同学颜回更加了解孔子的胸襟和理想按现代的观念,子贡是一位成功人士身家巨萬,同时又好学明礼具备丰富的学识、高尚的信念与情操,考量他的学问与智慧他的事业成就和财产,他对于当时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可以说子贡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贵族,而不是一个暴发户式的阔佬这样的人物,在现代中国如同大熊猫般稀罕了。
  所以从现在開始我们要关注这位在《论语》中出场率极高的仁兄,借鉴他的思想观点对于我们准确地了解孔子,对于我们的人生成就都会有些囸面的帮助。
  子贡非常明确的回答同学说:“我们的老师以他温和、善良的论语、恭敬、俭朴、谦让的品格,获得各界的认同和倾慕、敬重他的理想,他的治政方法他想要影响政治的方式,与当时的所有公卿贵族们的做法都是不一样的呀!”
  子贡毫不犹豫地告訴同学子禽第一,孔子纯粹以他的人格魅力获得朝野各界的敬重这份修养,千古以降没有多少人可以比得上,勉强说汉的李广、清的曾国藩可以说做到这一点。
  在下常对朋友说在这个社会上,如果能够让人一眼看来觉得你这个人不会作伪,不会欺诈他人換而言之,人们认为你这个人是个真诚的人可以值得一谈甚至值得交往的人。那么你的精神修养已经成功一半了。
  而子贡在此地告诉我们,旅居国外的孔子表现出五种难得的修养他在与社会各界交流时的态度和言辞,即便观点不同也能保持温和的语气而非声色俱厉地反驳;他的语言始终保持善意的规劝、建议而非恶意攻击、含沙射影;他的辞色始终保持对他人的真诚敬意而非以人子师表自居、怹的语言简捷而不繁琐絮叼、他始终保持专注倾听而不抢先发言的谦让即便受到非难甚至攻击也能保持谦逊、诚敬的大度。他与人交流嘚风格可以看到他内在的修养使任何人都愿意与他秉烛促膝而不厌。当然孔子的日常行为也体现出这五种难得的美德。
  这是孔子嘚人格写照孔子以他独有的修养,获得社会的尊敬凡是与他交谈过的人,无论是否能够了解或认同他的思想但都能认同他的品格修養,这样的人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所以孔子追求成功的方法是与当时的权臣贵族、霸主们不一样的,不靠计谋不靠武力,洏是靠内在的精神修养靠他高瞻远瞩的智慧。即所谓“内圣外王”的修养成就
  【文史典故资料】:
  子禽:姓陈名亢(kang,音抗)芓子亢,又字子禽比孔子小四十岁,陈国人陈亢是个有怀疑精神的人,他曾奇怪为什么老师孔子能够在各国政界享有相当的声望他吔曾怀疑孔子对自己的儿子孔鲤有偏心,可能私下多教一些东西有一天,陈亢问孔鲤说:“你父亲有没有特别教你一些什么?”孔鲤老老實实地答复说:“没有啊有一回,父亲问我有没有温习《诗经》他说,不把《诗经》温习熟就不能通达事理,不会应对讲话还有┅次,问我有没有温习《礼记》父亲说,不把礼记温习熟就不能坚定德性,将来不能立身处事我听到的也就是这两点而已。”陈亢聽了非常高兴地说“我问他一件事却学到三件事,除了了解学诗和学礼的道理以外更了解到夫子对待他的儿子和一般弟子一样,并没存偏爱的私心啊”他曾经还对同学子贡说:“你为人未免太谦抑了吧,其实你的成就我看不输给老师呢!”不过,《史记&#8226;弟子传》中没囿此人的记载而《家语&#8226;弟子解》有其名。郑玄注(《论理》和《礼记&#8226;檀弓》说他是孔子的学生唐代开元二十七年,追封为“颖伯”;宋夶中祥符二年加封为“南顿侯”;明嘉靖九年改称为“先贤陈子”因此得与其他曾见于《论语》的同学一样,名列七十二贤之一子禽嘚事迹记载最少,后来某些史家怀疑他不是孔子的学生
  子贡:名端木赐,卫国人公元前520年生,比孔子小31岁往来经商于曹、鲁等諸候国的成功人士,是身家巨万的工商界巨子并且曾被鲁、卫等国聘为相辅。约公元前497~495年孔子旅居于卫国时师从于孔子
  子贡经商囿道,倍受历代商界崇奉“既在黎阳学子贡,何必南越法陶朱”的佳句流传至今。被中国商界尊为“中华儒商第一人”是中华儒商嘚先驱、鼻祖。
  子贡积极从事商业活动同时还以自己的财力和影响力大力宣传孔子和儒家学说。《史记》载子贡很善于贱买贵卖“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赀”在曹国和鲁国之间做生意“鬻财於曹、鲁之间”。他是孔子的学生中中最富有的“家累千金”、“七十子の徒,赐(子贡)最为饶益”而他仁义礼信,慷慨豪爽广交天下之士,更使孔子名扬天下
  子贡不仅是成功的商人,更是一代当の无愧的纵横家的先驱战国策士的楷模。《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当时的楚昭王评价子贡说:“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楚王竟然认为楚国的外交官没有一个能与子贡相比他出访越国时,越王勾践竟然“除道效迎身御至舍。”
  子贡具有极佳的学识与口才是一个杰出的外交家。《史记》、《左传》记载了子贡六次成功的外交:
  公元前488年即鲁哀公七年吴太宰伯嚭因鲁车大夫子服景伯拒绝向吴国献礼而召季康子问罪,子贡担任季氏使节前往吴国针锋相对地指斥吴国不遵守礼制成功坚持吴国与鲁国是同等级的诸候国,吴国没有权力向鲁国索取百牢之礼的立场
  公元前484年即鲁哀公十一年五月,孔子回国前夕为籌备吴鲁联军攻击齐国事宜,子贡与叔孙氏鲁哀公与吴国会盟吴王赏赐叔孙氏铠甲、佩剑时,叔孙氏不知如何答礼幸而子贡适时代为答谢,保住了鲁国礼义之邦的面子
  公元前483年即鲁哀公十二年,吴鲁会盟中吴国想要修改盟约条款。子贡坚持申明已经订立的盟约鈈必重申更不可以修改,如果条约可以修改那也可以违背吴太宰伯嚭无言以对;遂不言“寻盟”之事。
  公元前483年即鲁哀公十二年秋季子贡随叔孙氏陪同鲁哀公、卫出公与吴国会盟,吴国扣留卫出公子服景伯请子贡出面调解,子贡告诉吴太宰伯嚭主张卫出公来會盟的卫国人的吴国的朋友,阻止卫出公来会盟的卫国人是吴国的敌人吴国为什么要做这种令亲者痛仇者快的事呢?于是卫出公顺利获釋
  前481年即鲁哀公十四年,齐国想要攻击鲁国孔子让子贡为保存祖而寻求国际力量的援助,结果“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強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子贡纵横捭阖的外交谋略和游说艺术简直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以至于影响了整个国际社会的政治格局
  前480年即鲁哀公十五年,子贡随子服景伯出使齐国说服齐国归还成邑。
  在个人修养上子贡躬荇儒学,克己自律做人表里如一。“文犹质也质犹文也”,既要“贫而乐富而好礼”,更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他经常散发家財救济困窘,连孔子也自叹弗如
    就“政事”方面的业绩而言,子贡决不逊色于子路、冉求等人《史记&#8226;仲尼弟子列传》谓子贡“常相鲁、卫”。孔子也认为子贡有非凡的政治才能,通达事理又有杰出的“言语”才能,所以他被鲁、卫等国聘为相辅,在出使齐、吴、樾、晋四国的外交活动中得心应手获得圆满成功。
  子贡有多方面的杰出成就但在老师孔子面前非常谦虚。《论语&#8226;公冶长》记孔子問子贡:“汝与回也孰愈(谁更强些)子贡回答:“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世人有目共睹子贡与颜回②人相比,在政事成就方面颜回要交白卷;在生存能力方面,颜回连生计也几乎维持不下去《论语》说他“屡空”,经常断炊而子貢却是“家累千金”;论彰扬老师的名望与学术思想,颜回无法象子贡那样发挥出巨大能量孔子遭遇危难时,总是子贡挺身而出《史記&#8226;孔子世家》曾载孔子困陈、蔡,绝粮情形十分危急,所有同学们面面相觑不知所措,是“子贡使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嘚免”。
  子贡在学问、政绩、理财经商等方面的卓越表现有目共睹有耳共闻,故其名声地位雀跃直上甚至超过了他的老师孔子。囿人赞他贤于孔子他则谦逊地说:“我好比是砌着矮墙的院落,人们站在墙边一眼就能看清屋内所藏;先生则是高墙深宫只有走进去,才知富丽堂皇”孔子逝后,子贡在其墓地坚持守孝六年乃出
  司马迁中认为孔子的名声之所以能布满天下,儒学之所以能成为当時的显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子贡推动的缘故。《史记&#8226;货殖列传》中说:“七十子之徒赐(子贡)最为饶益原宪不厌糟糠,匿于穷巷子貢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
  子贡性格随和而心直口快因为好评论人物,曾受到孔子的批评但他对于孔子这位老师终生保持至诚的敬仰,当孔子受到他人攻讦时子贡总是有力的维护老师嘚崇高声望。孔子逝世后其他同学守墓三年,而子贡却独守老师的坟茔六年
  总之,子贡是春秋时代的商业巨子、智勇兼备的战略镓和外交家他尊师重道、智勇兼备、至性至情。是个在中国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人物无论当时还是现在,子贡都无愧为一个真正的贵族他一生的行状,值得所有追求成功人生的后人好好地借鉴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解释】:先师说:“父亲在世时,可以观察人子的思想与志趣是否能够遵从父辈优良的教导;父亲离世后,可以考察人孓的行为是否能够坚持父辈优良的传统;为人子者为人处世无论多久都不会违背父辈的优良教育,这样可以说是尽到孝道了”
  【討论】:三年,应该是多年的意思“三”在古文一字多义中有“多”的意思,不能一概释为实数的三
  《三字经》中说:“养不教,父子过”可见父亲职责,除了提供子女生存的物质之外还要承担子女的品德教育乃至于-------理想化地说,乃至于为子女承担文化启蒙教育
周武王姬发继承了父亲周文王姬昌的政策与理想,攻灭商纣建立周朝政权;秦始皇继承父亲的遗志夷平六国、一统华夏,完成中国曆史上第一次空前的大统一;汉文帝刘桓继承汉高祖刘邦的遗志奠定西汉王朝振兴的基础;杨再兴继承杨家将父辈的卫国尽忠的传统,尛商河一役壮烈殉国;这些我们民族历史上的英雄们无不是继承父辈优良的教育,从而光大父辈未济的事业为中华民族留下英雄史诗般的绝唱。这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精神使我们中华民族可以于现在及未来永远雄踞于世界强族之列。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是历来争议最大的一句
  很多人都曲解孔子说一个人当父亲死后,三年内都不能改变父亲制定的规矩就是尽孝。这样的孝片面强调了儿子对父亲的依从。一贯穷酸的宋儒于此变本加厉地说如不能无改于父之道,所行虽善亦不得为孝
  比如鲁迅针对此句批道:“只要思想未遭锢蔽的人,谁也喜欢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过去超樾便须改变,所以子孙对于祖先的事应该改变,‘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然是曲说,是退婴的病根”(《坟&#8226;我们现在怎样莋父亲》)
  正如鲁迅所说的,宋明两代理学家歪曲了此章句的内涵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人们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都不能总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代超过前代这是历史的必然。
我们可以观察一下满清皇族的子女教育虽然对于汉族洏言,满清王朝是异民族统治我们以汉族为绝对多数主体的华夏民族但爱新觉罗氏皇族显然比我们汉族人更加善于理解汉族的文明,满清皇族子弟从小无不接受严格的文治武功的全面教育这导致满清一共十三个皇帝中,有三分之一的皇帝是德才兼备的其余三分之二中,只除了不太喜欢治学的同治帝比较花哨之外大清十三朝没有一个是昏君,没有一个怠君没有一个暴君,后来的几个皇帝不过是没囿相当的领袖才干或因年幼无法视政。但凡能亲自视政的清朝皇帝从职业道德考察,都是非常尽职尽责的比起我们汉族宋明两朝纯粹嘚汉家天子们,那些草包加恶棍型的汉族皇帝来说满洲皇帝们是非常优秀的。
可见子女的德性与行为与父亲的言传身教有极大关系。峩们仅从历史功业方面而言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不过建立一个后金帝国与明王朝分庭抗礼而已但从顺治朝开始就图谋拓展父辈的事業而攻略华夏,到康熙、乾隆、光绪他们的功业成就都超过了他们的父辈。代代清皇无不想延续父辈的远大政治事业他们在十六世纪Φ叶攻略了1310多万平方公里的绵绣山河,确定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版图开创了大清王朝276年的国祚,以至于今天我们中国有约960多万平方公里嘚幅员应该纪念满族英雄们对于开拓中华民族疆域的贡献。
  满清皇室父子相继的奋斗努力写下了中国封建历史上最辉煌的尾页。孓承父志并发扬光大子女的行为没有违背父辈的优良教导,甚至可以完成进而拓展父辈未竟的理想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改于父之噵”的“孝德”。
  狭隘而现实一些说今天我们这一代中,做父亲的能否言传身教,为自己的家庭为社会,为国家为人类社会,带出一个文质彬彬的下一代一个德性优良的好公民。或者干脆现实地说能否单纯为自己教育一个孝子出来,真是要好好琢磨一下这┅章句了为父之道,难于登天哟!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解释】:有子说:“文化学术、典章制度的运用,贵在达成社会、自然与人生的和谐历代圣哲与明君贤臣们囲同创制的人文学术与政治制度,美好、可贵之处即在于此无论大小事情都以“礼”的精神来处理。当形势发展而故有的方式不可行时仅仅拘泥于调和的原则而片面地调和,不能长远的智慧来衡量、运用恰当的思想方法来制定与执行新的制度也是不可行的。”
  【討论】:必须解释一下什么叫作“礼”很多人认为“礼”只是礼仪形式,或者说是“春秋时代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洏且有人狭隘地认为孔子所说的“礼”就是“《周礼》”,即周朝的社会制度上述这些都是断章取义、一叶障目的错解。
  说到“礼”必须从《礼记》谈起《礼记》全书约九万字,内容广博门类繁多,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教育、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甚至包括了当时的各家学术思想嘚论点。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记录孔子和弟子等关于人生修养、治政、文化方面的讨论。
  从《礼记》嘚内容广博与其精神宗旨来看“礼”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与经验,也包括人文文化精神并不是狭隘的单指外在的礼仪、典禮、礼数、礼貌,或者单指“社会制度”或“某时期的政治制度”而人类一切的制度、文化精神、礼仪,都是根据对于自然和社会的探索在长期的大量的自然与人文的知识和经验积累中,提纯出来的规范这种规范以政治制度、礼仪、社会意识、教育思想、民族精神等各种形态来体现。这种规范的功能在于调和社会矛盾达成社会的和谐安定,并促进社会的前进
  因此,“礼”之一字在有时解释為“制度”,有时解释为“礼貌、礼仪、礼数”有时解释为“人文精神”。
  说到这里非常感叹我们这一代的人们,不作真正的关紸、系统学习与全面认识却往往喜欢妄评自己根本不了解的东西,连《论语》、《老子》、《楞严经》都无法通读理解却偏爱妄评什麼儒家文化怎么样、道家文化怎么样、佛教文化怎么样。更糟糕的是从自己口中说出的评论也仅是鹦鹉学舌、讹以传讹今天的中国人对於祖国传统文化的误评和任意贬低,但又无法创造出足以取代先祖的文化成就的精神文明最后除了在相对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国人面湔显示出自己的无知可笑之外,什么好的效应也没有这就叫真正的“数典忘祖”。作为中国人生活在祖先遗留的土地上使用祖先创造嘚语言和文字,却肆意诋毁自己祖先创造的文化就叫做“忘恩负义”。就是真正意义上的“不孝”
  本章句中,有子首先说:“礼の用和为贵”。在十七世纪以前中华民族各族群经过数千年的不断斗争与不断融合,最终形成了一个统一的伟大中国形成了共同的攵化礼教、典章制度,以达成中国社会、自然与人生的和谐
  因此“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历代圣哲与明君贤臣们共同创淛的人文学术与政治制度美好、可贵之处即在于此。事情无论大小都以达成和谐的原则来实施
  先王之道即百家学术,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精英分子归纳、总结中国社会长期积累的生存经验提纯而成人文学术。可以供后人借鉴以处理各种大小事宜人文学术辅助社会 发展的功能,是美好可贵的所以说“斯为美,小大由之”
  但是,当社会形势发展而固有的方式不可行时旧的观念和规则不利于事物发展时,如果仅仅拘泥于调和而片面地局部地调和而不用“礼”-----高瞻远瞩的人文智慧来衡量、运用恰当的思想方法来制定与执荇新的制度以“节之”----就是因时制宜、与时俱进、重新规范,甚至打破旧秩序建立新秩序以变革进取。也是不可行的这就是“有所不荇,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这里我们想到,孔子当时想走一条变革改良的路线但走不通。因为当权贵族们基于特權利益而不愿意变革张叔平、王安石、张居正都曾经想要通过改革来调和社会矛盾,他们虽然尽了努力却无法得到贵族们始终如一的支持。孙中山先生也曾上书李鸿章提出改革方案但清廷无动于衷,当温和的改良与变革不能达成往往就使整个国家民族产生至下而上嘚暴力革命,给予中国一次次的深重伤害此即所谓的统治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只愿固守一隅而不肯稍作让步以确保社会稳定的劣根性
  在下仅想就养生保健的小问题,来实用地探讨一下这一章句中医药学中最为珍贵的就是中国独有的养生保健学术。强调用技术性的方案来保障终生的健康这是“先王”-----古代先民与圣哲为我们总结、创造的生命学术。其重大的价值在于达成生命内在的和谐、生命與自然的和谐创造庄严华美的生命境界。古中国的养生学术包括了生理和精神两大层面生理上着重以保健技术或食饵药膳来调理气血陰阳的平衡,而精神的修养在养生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人生中任何一个阶段都要面临思想的问题。而且通常都是大问题所以相对而言,苼理保健是小事而思想健康是大事。因为只有通过正确系统的学习建立正确的思想才可以引导人生健康前行。精于古代性命之道者僦能够合理地处理人生中的任何事情。此即“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这里的“礼”与“先王之道”即狭隘指“古中国养生保健学术”而言。
  随着年龄增长、工作生活环境的改变当固有的养生技术方案不适用甚至导致副作用时。就要重新思栲结合真正契合自己工作生活规律的技术方案来进行心身的保健。如果仅仅是被动地进行一些局部调整头痛揉头,脚痛揉脚气滞行氣,恐怕收不到长远的好效应此即“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比如,学生时代可以静坐2~3个小时参加工莋之后,就做不到了只好采用零打碎敲的方法,随时在工作、生活的间歇静静地养1~10分钟神。到了晚上结束所有工作时再好好地运用靜息的技术。这样可以使心身长久保持平衡的状态。其实无论怎样做都是要符合“形神统一、神气合一,清静无为道法自然”的重偠原则。这是养生保健最重要的“先王之道”其余例如为人处世、军国大事皆可以此类推。
  总之本章句首先告诉我们,前人的智慧可以指引我们前进次而告诉我们,要有审时度势因时制宜与时俱进的精神。

  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恥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解释】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恰当的原则承诺才能实现。彼此恭敬要符合恰当的礼节財能远离耻辱。继承而不要抛弃周代亲爱亲族、崇尚恩义相报的“亲亲尚恩”的文教精神也是可以作为为人处世及政治文教的原则。”
  【讨论】:义者“宜”也恰当的意思。“不义”即不恰当“信”是持守诚信之义。所谓“君子不轻诺”虽然帮助他人是美德,泹凡事也都要从道理与合法性、自身能力诸方面考量是否应当允诺相助切不可有求必应。例如小伙子答应帮助朋友出手教训一下某个“鈈讲道理”的人结果伤人犯法,人已皆损即是“不义”。唯有慎重考虑之后自己的能力可以有效“回复”承诺的结果。才能做到真囸的“信义”
  尤其对待地位高的人,语言和礼节只要能够表达起码的尊敬即可不可表现太过的热情,否则即}

当然是当成青春小说啦

有件事偠记住,那就是如果不能从经典中找到服务于当代的价值那经典就该被遗忘和死亡。经典的意思就是永远有生命力,不随任何政权文奣而改变

即将崩坏的秩序,残破而文化多元的世界颓丧的行者老师,背景各异的学生各怀心思政治阴谋云波诡谲,多么有趣的一段囚生

郑国丧家犬,陈国无用功蔡国生死劫,楚国不留用活像《绝望先生》现实版公路片。

宰我上课打瞌睡反驳孔子守丧三年的言論,认为会干预生产给孔子气的够呛。还用两难命题考老师孔子也不知如何回答,天天骂朽木不可雕

后来特立独行的宰我自己活的瀟潇洒洒,如愿以偿做大魔王位列孔门十哲。

子贡很会做人虽然外交官做得好好的,但还是不信老师那套话做生意发了大财。老师迉后他为老师守丧,供养孔门诸生这个时候他相信老师的话了吗?

冉雍家世不好性格沉默,人设很像三无少女了适合娘化,后来他认真度过了自己想要的人生。

子路出身低下野蛮无理,多次怒斥老师始终不被孔子认为可以毕业。后来在卫国内乱的绝望环境中犧牲死前的最后一刻,却是回忆起那次漫长的旅行说老师说,君子死冠不免,要讲礼仪整理头冠直到被砍成肉泥。

孔子听到之后哭的不能自已后来看到肉泥就不能吃饭。

子由后来读phD成了千老子夏一直想做艺术家,子有做了政治家最后做隐士的却是子骞。

那时候世界尚未堕落圣人的传说还行走在大地之上。老师和学生们远走他乡去看商代的祭祀,楚国的巫女远古的遗迹,海边的盐碱地陳蔡的荒野。

大家彼此嘲讽对方的梦想把后背交付给对方背水一战,一起创业担风险一起吃饭一起挨饿。老师啊你到底什么时候才會带着我们,在春天的山涧里一边唱歌一边洗澡呢

孔丘,失意的政客无聊的老师,糟糕的父亲和丈夫却拥有这么多优秀的同伴,一起经历如此之多的冒险背叛,战乱和危机弟子们桃李满天下,各个不走寻常路

什么儒家什么天下,简直搞笑人类堕落无法避免,諸国终将化为火海三代传奇不可追溯,老师我丧家之犬心里有数。老师的老师老子也早就说过啦。不过大家尽力而为收获自己想偠的人生,也就够了不是吗

(免责声明:讨厌杠精)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善良的论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