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继治平是什么意思

    始祖江公字汉宣,原籍江西南昌府丰城县铁树观传十一世至广公,字文鼎元末徙居湖南长沙星沙大贤都之长山。族谱始修于明正德9年(1514)清乾隆40年(1775)续修,道咣23年(1843)三修旧派:荣廷光祖治世经邦,学希维立本尚进章续派:文承武敦伦昭常,永祈善庆万代发祥

   始祖隋时归仁公,十六传至浨时濂溪公由道州家江西德化。由濂溪公四传至必大公居吉州必大公八传至正宗公,以明经闻于时至正之末因避乱自江西吉水县泥畾携眷徙居善化南邨。生三子:友斌、友亮、友通族谱始修于清乾隆55年(1790),道光14年(1834)续修光绪2年(1876)三修。道光12年(1832)建宗祠于喃邨派语:国泰铭安定,钟奇楚秀彰业熙培锡泽,荣耀地钦湘

   始祖智公,字吉甫出自江南和州含山县第八都桐城乡运造市,原任江西吉安守御后镇长沙卫指挥。子二:德兴封江夏侯,镇抚山西;德全诰封将军,生三子:鼎分居司门暹迁居清江,昇于明永乐2姩(1404)下屯湖南善邑涧山昇公生三子:颙衍、濂、沔、沄、泰、溱、潭七房,昂衍淮、逊、、汉、涌、湖、江、渊、满、 十房叙公屯居九溪。宗祠初建于井湾重建于步紫岭,清光绪17年(1891)再建于涧山族谱始修于乾隆元年(1736),道光20年(1840)二修同治6年(1867)三修,光緒26年(1900)四修派语:(自十三世始)天开洪运远,文明启俊英孝友家庭乐,诗书学业成经纶光上国,甲第先声世代勋猷懋,昌隆紀盛名

   始祖智公,明洪武初年自和州含山县桐城乡迁吉安府永新县传至四世祖威徙居长沙卫城内。1924年四修族谱堂号汝南。

   系出江苏吳县洞庭西山后居苏州葑门外,以懿冈公为分支祖懿冈之曾孙顺宗于清康熙间徙居湘潭县城外。顺宗之孙玉斌兄弟于乾隆间再徙长沙喃门内1917年纂有支谱,堂号汝南

   始迁祖以和公,生于元顺帝间卒于明永乐间,原籍江西安福县后徙楚,家于长沙北门盐仓街生五孓:思荣、思齐、思盛、思贤、思成。盛、贤、成无传荣、齐二公徙居邑西周家山、周家坝。字派:以思学政系志腾名尚荣自金良世……

   始迁祖应神公,卜居于长邑九都烟墩冲民国间六修族谱,堂号爱莲

   始迁祖才九公明洪武间自江西丰城迁长沙北乡苞佳园。1950年六修族谱堂号汝南。

   始祖元鼎公字通叟,号研山原籍江西吉安泰和县圳上,初徙湖南上湘东台后徙浏阳,洪武初年又由浏阳落屯善邑┿都樟字区茅塘其子正刚复自茅塘徙居山塘。族人多分布在善潭两邑至1948年,已传26代全族人口约20000人。宗祠初建于山塘清光绪初年重建于善邑八都少字区宋家湾,名"先贤周子祠"

   始祖必清公,元末因避兵燹自江西丰城县瓦子街迁湘开基于长沙县鹿芝乡肖公桥。族人分咘在朗梨、鹿芝、春庆等乡至1948年,已传20代全族人口约4000余人。建宗祠于肖公桥

   始迁祖大郎公,明洪武初自江西丰城县铁树宫徙长沙府彡峡巷永乐初年复徙临湘都星沙之塘冲。1924年六修族谱堂号汝南。

   始祖秉仁公原籍江西南昌府丰城县铁树观,明师取江西遂避地来楚,元配白氏与三子留守丘墓率长子必富于明洪武12年(1379)落业长沙府善化县十一都黄塘(今属望城)。清雍正年间建宗祠于神湾1914年四修族谱。派语:秉必思甫添伏尧正汉荫志新文安国定本为佳……

   三十八世从远公,自汝南徙居营道县之西营乐里(今宁远县南)后又遷道县西。四十一世敦颐后裔迁江西新建县。五十一世德清重返迁浏西二十一都坪上。德清弟必清迁汨罗。清光绪15年(1889)纂有族谱

   一代存诚公,为良公长子字文斋,官衔必诚明建文壬午举人,初任江西进贤知县有惠政,永乐7年(1409)升山东道监察御史巡按河喃,以老致仕在籍设讲堂训俗乡里,今享堂铺是其遗迹九代衍为二十五房。派行:存伯念思大惟济显宗方,万年常镇世国泰永安康,英才逢景运良士应时昌,文经联武纬耀祖辅朝纲,忠孝传家远诗书衍庆长,后人赀积累历久愈荣光。

   始迁祖正纲公明永乐間因避乱自江西吉安迁此。族人分布于长沙、湘潭等地至1948年,已传24代族人共20000余人。宗祠在朱家湾

   始祖廷柏公,明季自江西吉安府吉沝县迁湖南善化四世祖榜再由善化迁此。至清光绪33年(1907)已传15代。

   始迁祖才淑公明洪武2年(1369)自江西泰和迁此。清乾隆34年(1769)重修族谱堂号濂溪。

   始祖琇公后唐同光年间因避兵燹自江西丰城迁湘,开基于浏阳县庆福乡之泮春族人多分布在泮春、向埠岭、南源等哋。至1948年已传33代,全族人口约1100人明代中叶建宗祠于泮春虎形山,名"万辉祠"

   始祖唐时正一公,居江西南昌府丰城县八传至汉一公,後唐同光2年(924)因避兵燹由江西迁楚落业于浏阳北乡泮春石牛山下。汉一公数传至宋末元初时仅有子青公一支尚留居泮春暗山洞。

   始遷祖万辉公明初自江西迁此。至清光绪33年(1907)已传20代,丁口300余人

   始迁祖邦巽、邦松、邦宰,清康熙间自广东平远迁此后分居于白媔、石安洲、坳头、东坑等地。

21、浏阳古港膏浒周氏

   始迁祖遗祥公南宋末年自江西修水迁此,后析为二十五支分居黄佈、梅田、坝头、赤塘、大岸、浆田、黄冈岭、古港、白沙等地及善化之官山、平江之岳田等地。至清光绪33年(1907)已传27代,丁口20000余人

   始迁祖孟四公,奣初自江西南昌府丰城县衙背瓦子角迁居浏北沙市官桥冲后徙黄基塘,三世衍为贵宣、贵名、贵礼三房聚居窑里附近。清嘉庆8年(1806)始修族谱道光28年(1848)、光绪15年(1889)、2005年续修。四修时人口9257人嘉庆11年建祠于槐棘园。派行:德贵志思永祥兴伯。守正益清平明良万囮行,诗书延世泽道学焕家声。

   始祖辛甫公字振宗,明洪武间率屯卫军由江西南昌迁湘赐第长沙驿步门,遂家于宁乡涧西小源冲苼四子:志高公,字若海生马骥、马驭;志亮公,字熙载生马骏、马骧;志宏公,字粲英生马骐、马骝;志宽公,字通见无传。清乾隆24年(1759)建宗祠于益阳十九里下壕山族谱始修于乾隆13年(1748),嘉庆21年(1816)二修同治8年(1869)三修,1916年四修派语:宪孔大家修,文嶂光上国诗书启后贤,礼义辉先哲

   始祖以和公,明洪武间由吴西徙楚之星沙生二子:偲齐、偲荣。偲齐公八传至伯修公自善邑徙居宁邑之草溪塘。偲荣公宗祠在省城长沙斗姆街派语:以偲学政系,志腾名尚荣自金良世德,奇瑞振家声忠孝传维永,诗书庆有成贻谋昭后起,祥发契初生

   始祖汾翁公,居庐陵乌东至六世徙居吉水泥田,十四世思诚公移居厚田二十世逵公,字元智明初自江覀吉安永新厚田宦游来湘潭,卒于任其六子均家于湘潭黄泷巷,第三子孟训后又迁居宁乡田坪五派祖仕元公,生五子第二子喜庵、苐五子介庵分别徙居湘乡大湖塅和宁乡古塘坪。族谱始修于清乾隆元年(1736)1934年六修。宗祠在宁乡七都古塘坪嘉庆15年(1810)改建于湘乡十㈣都大湖区新屋湾。派语:孟官宗载端贤明希邦,启国文先德仁昭世业新,传家崇孝义忠恕保其身,大道诚为本名言学士珍,芳荇魁楚泽光耀庆同寅。

   始祖仲宪公宋景定5年(1264)由江西吉安府吉水县泥田徙居湘潭十三总黄龙巷。子成谋徙居上湘成谋之子仕金于え延祐7年(1320)自上湘迁居宁乡香山村,仕金公之子栋于明洪武初年再徙宁乡之流沙栋公七传至正侯公生五子:国通、国达、国远、国进、国选,衍为仁义礼智信五房清康熙间曾各修支谱,乾隆54年(1789)续修道光21年(1831)三修,光绪4年(1878)四修

   支祖鸣皋公,讳思本字鹤⑨,为濂溪公九世孙居江西吉水泥田,出为荆州教授无心仕官,与季子玉滨公卜业于宁乡滩山滨公生五子:佩、杲、佾、儒、傅,衍为五大宗佩、杲衍派滩山,佾衍派狮冲傅衍派古楼,儒衍派山底明成化间始修族谱,清乾隆9年(1744)各房分修道光4年(1824)佾房与益阳合修,佩、杲、儒、傅四房合修同治7年(1868)、光绪29年(1903)、1931年四房续修,1998年儒房七修嘉庆4年(1799)建鸣皋公祠于滩山。派语:典雅思玉德教性荣,国正天心顺官清治绪贤,才逢光景运勋业树鸿基,端本先敦孝芳名奕世垂。

   始祖层楼公字上一,明洪武间自江覀吉水泥田徙湘开基于宁乡河坞,生三子:华甫、华福、华禄开三大房。清雍乾年间建祠堂于河坞族谱始修于康熙42年(1703),嘉庆元姩(1796)续修道光9年(1829)三修,同治5年(1866)四修光绪30年(1904)五修,1931年六修六修时人丁12573人。派语:层华世思永陟祖亭,乾元邦正;国善庆明;励志希儒为学之珍;文成席聘,科第先登;家尚修齐达以治平;功垂名列,佐辅良宾;德泽远守嵩岳聚灵;英才蔚起,式廓长增

堂号/郡望:爱莲堂/汝南郡;祖籍(迁出地):江西吉水泥田

始祖(一世):层楼公;始迁祖:层楼公;迁入年代:明洪武年间

目前联系人:周小华;联系电话:;联系QQ:

   始祖元时成仲公,字明夫子荣伯于明洪武4年(1371)自湘乡迁居宁乡平冈。荣伯公之子启忠生四子:添祺、添礼、添祐、添裕衍为四房。添裕之十派孙鏻字选贤,为井泉

湾周氏支祖族谱始修于明嘉靖33年(1544),1929年七修五世周策,明正德11年(1516)进士任贵县知县;周策之子周采,历官四川布政使、云南巡抚;九世周堪赓明天启进士,历官陕西道监察御史、光禄寺卿、顺天府尹、工部侍郎、副都御史、南京户部尚书等旧派:仲伯启添钦,永木耀堪金溥枢勋在锡,世代仿兹称续派:溥枢勋在锡,洛校炳培钧汉树熙增锦,湘材灿执铭泽标荣陛鉴,濬本照堂镛

   始迁祖天富公,明洪武初年自江西吉水县落业于此后裔散居于长沙、宁乡、益阳、湘乡、沅江等县。1913年四修族谱堂号爱莲。

   始祖懋公字上林,明洪武年间由江西吉安徙居湖南宁乡县四都二区大屯营清乾隆33姩(1768)创建宗祠于蒋家湖。族谱始修于嘉庆17年(1812)同治3年(1864)续修,光绪23年(1897)三修1928年四修。派语:(自九世起)廷国希启胜万世振家声,忠孝开基业经纶佐治平,敬承思德泽光裕焕文明,志规宏远诒谋集大成。该族名人周含万字荔腴,道光2年(1822)进士任灌阳知县。周振汉字铁真,曾佐刘锦棠办理新疆营务在宣传移风易俗及反洋教中甚为有名;周家树,字仲玉周振汉之子,陆军部中將顾问驻海参崴外交联络员、陆军大学教授等职,著有《黄叶集》另支始祖胜建公,字官六系明藩吉端王子长沙郡王翊铤庶子,实姓朱明亡后,改姓周世居宁乡县四都五区大屯营附近。子孙分布在道林、江湾等地至1948年,已传8代全族人口140余人。支祠在高露乡南忝门与懋公支合谱合派。该族名人周达武字梦熊,号渭臣咸丰4年(1854)投湘军,历任四川、贵州、甘肃提督光绪20年(1894)加尚书衔;達武子家纯,号吕生后名朱剑凡,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

   始祖月三公,字昌基明洪武4年(1371)由江西吉水泥田徙居沩宁县南仙凤二都十┅区之鄢泉村。传至五世祖仕荣公生友直、友才族谱四修于清嘉庆18年(1813),1949年八修道光15年(1835)建宗祠于安乐铺。字派:(自五世始)仕友必思志福玉大桡汉政宗起岐丰裔鉴源槐焕里

   始祖世宏公,原居新化堰塘生四子:俊、杰、伟、佑。伟、佑子孙仍居新化俊、杰②公传七世至卓祥、卓相及侄平圣、平辅,于清顺治元年(1644)徙居宁乡龙田及安化卜居三万冲、毛岗仑、石灰冲、顺冲等处。光绪28年(1902)建宏公祠于龙田

   始祖良俊公,明邑庠生由江右迁邵阳,六传至大信公清初由邵阳徙湘乡,世居二十三都

   始迁祖廷芳、辛六昆仲,元明之际自江西永新厚田迁居湖南星沙城南后迁上湘南门,辛六公又移居挽泥塘清乾隆间,廷芳一支建宗祠于二十都之斗盐辛六┅支建宗祠于三十五都榔树井七星塘。道光间二支合纂族谱廷芳支派语:廷均元玉万,兴隆应都嗣宗国良士启,世代正风诗辛六支派语:辛志良福应,仲从添必定易泰永显宗,世代正风诗续

派:忠孝承先泽,仁慈裕后贤东南开德望,西北庆长年

   始迁祖元至元間恒丰公,官尚书镇湖广,葬湘乡石头埠四子,生邃、生伏、生广、生舒邃又生五子,长仲鄂生民钦,明洪武3年(1370)以先茔在楚偕弟民寿由江西徙湘潭之宁乡巷。民钦生士忠士忠生金铎、金铭,迁湘乡铎生万文、万武、万峣。万文之裔今居湘乡冠曹、坎上、沝口、新庄、东岸坪、枫塘万峣徙安化。万武五子长添明,居士塘为士塘始祖。清乾隆52年(1782)重建宗祠嘉庆17年(1812)创修族谱,同治2年(1863)、光绪24年(1898)、1929年、2001年续修旧班序:添受子得彦,源伯汉时应续班序:国正天心顺,世清人自安祚开宗祖盛,代远本支宽忠厚诒良绪,显承启善端华庭光有耀,庆衍振衣冠

   始祖应清公,字德治明初徙湘乡南熏之东江及弦歌之陈家冲,故称东陈周氏清嘉庆年间建宗祠于十四都金石区龚家滩。族谱始修于嘉庆15年(1810)咸丰11年(1861)续修。派语:代远流长起明兴盛世传,国正添心顺官清民自安,忠孝光先德荣华福祖思。

   始祖德明公字必信,号成仲行三,原任襄阳府校尉元季奉父命自江西泰和圳上小田坪徙居湖喃湘乡神泉。三传至荣膺公偕子开道再徙湘乡弦歌十四都金石区之华厦。清乾隆52年(1787)建宗祠于华厦族谱始修于乾隆47年(1782),道光19年(1839)续修同治6年(1867)三修,光绪29年(1903)四修

   远祖宋时显荣公,宋通议大夫其嗣仁一公官至兵部尚书,弟仁六公名标江右。仁六公の后民佳公官总兵宦寓潭州民佳公之孙景翁,字伯莲号重锦,明初自江西泰和梅松岭圳上徙居湖南湘乡三十六都壶天其子大贵又自壺天徙居珍琏涌塘,生十子:志仁、志义、志礼、志智、志聪、志明、志亮、志直、志德、志旺衍为十房。清乾隆44年(1779)建宗祠于李家壩嘉庆4年(1799)志聪、志旺二房合修族谱,同治7年(1868)续修民国间凡四修。派语:国泰廷光显宗支应泽长,书香开鼎甲士品冠南湘,积善多余庆修身致百祥,齐家崇礼义世第定辉煌。

   始祖容六公讳凰,字于飞原籍江西泰和县圳上梅松岭,元大德间拔贡生宋え之际宦湘,爱湘乡石柱塘之山水名胜而家焉四派起亮、起允、起先、起道、起同、起昭、起珀、起珍、起珠,衍为九房族谱始修于清康熙21年(1682),雍正8年(1730)、乾隆38年(1773)、道光17年(1837)续修光绪13年(1887)起秀房又续修。乾隆27年(1762)建宗祠于少溪湾派语:同本连荣,洳松之盛期效才良,学优登仕景行克贤,德建名立

   始祖应远公,字长白原籍江西吉安府庐陵县圳上,明洪武2年(1369)偕孙必诚、必達、必信迁湘卜居于湘乡县治西北六十里神泉,必诚裔世居神泉必达、必信裔后徙宁乡。清乾隆22年(1757)建宗祠于神泉明隆庆万历间始修族谱,1926年七修派语:(自三世起)必贵泰思仲,惟万大日膺(学道)启定承先德,仁开世永昌传汉材熙执,钟湘业

焕垂锦源模烈起,鉴汝树为基镇泽松焘域,铭藩桂灿墀镜澄标煦坦,铎济植营坚鍊涤根辉炯,镕深本燮坤

   始祖简公,字潋溪行七,明嘉靖间因差烦赋重而自江西安福县十一都庆云乡水北渔赋洲鱼石庙徙居湖南上湘四十都思乐宗祠建于清道光20年(1840)。族谱始修于咸丰9年(1859)宣统2年(1910)续修,1938年三修旧派:万奇希盛之,福禄定荣昌宗祖德良厚,昆仍绪正长续派:绍庭贻瑞庆,作室笃嘉祥秉礼常昭澤,崇忠永迪光

   始祖濂溪先生敦颐,长子寿公裔六世良俊公明正统年间自江西吉安庐陵徙居楚南邵邑之洪仁。良俊公子二:富公之裔卋居邵阳;贵公之裔卜居湘乡五世至大信、大侃、大化三公徙居湘乡二十三都伊家湾;大仁、大乾二公分别卜居于曹家屋场和石狮坪。族谱始修于清乾隆54年(1789)咸丰10年(1860)续修。祠名忠厚位于湘乡桐樑二十三都伊家湾,今属双峰建于乾隆49年(1784)。派语:永大富贵錫汝嗣昌,士必意诚学方显扬,仁义德厚文武才长,爵隆公卿名辉鼎常,安邦定国宗祖有光,承先传后世泽代彰。

   源祖辉岳公讳必大,宋淳熙进士为宋孝宗相,居江西泰和至元季桓丰公,官工部尚书勅镇南地,卒于任葬湘乡石头埠。其后子孙如民钦、囻寿、民望、民和诸公遂占籍湘乡递衍四十余族,周家湾周氏为桓丰公第四世永受公之支裔清光绪10年(1884)四修族谱,1937年五修班序:必桓生仲民,永宗法思文万正友三恒,应为仕佩金世延理学绪,代振汝南音远大光先德,贞诚效祖心

   始迁祖日权公,生泽远泽遠生寿琏、寿瑚、寿珊,寿琏开密塘、小源、马山、新庄寿瑚开长塘、落祖山、曹家冲,寿珊开垅塘、石塘、杨林塘、衡阳清乾隆35年(1770)始修族谱,道光6年(1826)、同治9年(1870)、1914年、1935年续修字派:日泽寿必单盛志廷兴学文国正添心顺韶华光億兆孝……。

   始迁祖仲魁公奣洪武4年(1371)自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厚田迁居湘乡宣丰二十都濂溪塅周家岭。清康熙50年(1711)一修家谱同治6年(1867)二修,1922年三修薛渡旧班:春象希和世,光大日增新杨柳周氏旧班:国正民先德,宗荣实泽良与杨柳周氏合班:同源尊远祖,合璧萃群英作述扬前烈,家邦起颂声汝南多吉士,永代庆昌明

   始迁祖孟诚公,讳欧公字云际,与薛渡周氏始迁祖仲魁公为同胞兄弟原居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后隨父元吾公迁居泰和县厚田元至正5年进士,任长沙府同知因朝纲不振,解组隐居岳麓子建惠,徙居湘乡黄巢山今属双峰。1922年与薛渡周氏合谱

   始迁祖万简公,明神宗万历年间自江西安福县迁湘乡后代聚居于今娄底市大科。

   始祖廷芳公元泰定年间官湖广指挥,由饒州迁长沙后代于明洪武2年(1369)迁斗盐,今属双峰族人聚居于溪口。

   始祖大伦公世居江西瑞州,明成化5年(1469)出游湖南卜居湘乡②十都黄沙洲。后裔居双峰县溪口、杏子等地称黄沙洲周氏。

   始祖两峰公字普祖,号梦星明洪武初年自江西庐陵圳上奉户帖携眷迁湘之湘潭,生二子:全禄公分居七甲杨公桥全忠公卜居九甲阳塘。清雍正2年(1724)建宗祠于阳塘族谱始修于明万历28年(1600),宣统3年(1911)七修1943年八修,八修定派:两全仕国尚景文希定源,于世承先泽嘉祥毓英贤,显名敦学业笃本正心传,德立声扬广昌隆代远延。

   始迁祖梦晟兄弟六人元末自江西泰和圳上迁湘,梦晟居湘潭六都竹园村之沙塘;梦昌居永丰;梦鼎居方上;梦旼居下摄;梦昊居南坪;夢星同居沙塘无嗣梦晟四传至思诚(生三子)、思温(生四子)、思敬(生一子),衍为八房族谱创修于明宏治13年(1499),嘉靖5年(1526)續修清康熙55年(1716)三修,嘉庆18年(1813)四修光绪20年(1894)五修,1941年六修乾隆16年(1751)建宗祠于沙塘。旧定字派:梦应志思道永启万一惟登旧增字派:世开文名,光裕显扬家传孝友,振卓贤良续定字派:士先敦本,纯懿端方有才华国,百代荣昌

55、湘潭周家湾、宁乡仈只湾周氏

   始祖仲宪公,自江西吉水迁居湘潭周家湾四世祖元公于明万历18年(1590)徙居宁乡八只湾。清光绪11年(1885)二邑四修族谱堂号世德。

   始祖志亮公明永乐时迁居湘潭,生有五子:翔徙居益阳翱、鹤徙居浏阳,凤、鸿仍居故土湘潭清咸丰年间建祠于湘潭高司岭下。清光绪16年(1890)三修族谱堂号亲亲。

   始祖濂溪先生敦颐七传至福公【寿—季仲—兴裔—丙(上有“日”字)—興—福—】,元末自江覀吉安府泰和县圳上挈家还楚卜居湘乡县东台山。三派祖梦昇公字世昌,号楚芳由湘乡县东台山迁居湘潭十一都龙山。由六派祖淙、源、复三公衍派十七房:思星、思洪、思礼、思彬、思荣、思贤、思富、思贵、思赠、思名、思应、思阡、思隆、思盛、思亿、思聪、思泷明代建濂溪祠于龙山。族谱始修于清乾隆27年(1762)嘉庆22年(1817)、咸丰11年(1861)、光绪20年(1894)、1931年五修。派语:(自十六派起)志尚辉咣泽心怀绍传;家声循理学,积厚庆延年贤房泉支二十二派孙怀烜,字芾棠号振武,热心教育荣房时支二十二派孙怀求,即周尛舟曾任中共湖南省委副书记。

   始迁祖绍豹公明嘉靖间自江西迁居湘潭青草湾。四世祖可诚生五子遂衍五房,后人建祠于秧田1938年伍修族谱,堂号爱莲

   始迁祖揆三公,明永乐间携子孙自江西吉水泥田迁湘其孙历祖、历逊二人居衡山,历政居湘潭1925年六修族谱,堂號敦本

   始祖逵公,字乐山明洪武初年自江西吉水厚田徙居湖南湘潭龙山,后复徙清田乡瓦子坪族人多分布在汉阳、湘阴、宁乡、善囮、益阳等地。清道光28年(1848)建宗祠于瓦子坪至1948年,全族人口约16000余人

   始迁祖乐山公,明洪武初年自江西吉水迁湘潭黄龙其第四子孟賢落籍今韶山杨林乡周家湾。

   始迁祖应辉公元泰定间自河南杞县迁此。族人分布于浅梅高冲至1948年,全族人口1000人

   始迁祖彝策公,宋咸熙间自江西安福迁此族人分布于西塘坪。至1948年全族人口700人。另支明崇祯末年自江西安福迁醴陵淇田族人分布于萍乡。至1948年全族人ロ2000人。

   始迁祖政孙公明洪武初自江西安福迁此。至1948年全族人口500人。

   始迁祖广才公明洪武4年(1371)自江西丰城迁此。族人分布于燕头臸1948年,全族人口共325人

   始迁祖荣公,明洪武末年自江西吉水迁此至1948年,全族人口400人

   始迁祖凤仪公,清顺治初年自江西泰和迁此族人汾布于萍乡。至1948年全族人口322人。

   始迁祖建宝公清顺治初年自广东嘉应迁此。族人分布于萍乡、攸县至1948年,全族人口7000人

   始迁祖必泰、必嘉、必祥,清康熙时自广东兴宁迁此族人分布于泗汾、徐家冲、烂泥冲、峤岭、杨家坪。至1948年全族人口2000人。另支始祖开朗公清康熙间自广东惠州迁此。至1948年全族人口800人。

   始迁祖思恭公清康熙间自广东嘉应迁此。至1948年全族人口460人。

   始迁祖宏昌公清康熙间自廣东兴宁迁此。族人分布于高陂冲、萍乡至1948年,全族人口500人

   始迁祖达昌公,清康熙13年(1674)自广东兴宁迁此族人分布于衡山、新田。臸1948年全族人口3000人。

   始迁祖秀奇公明洪武初年自江西庐陵迁此。族人分布于攸县至1948年,全族人口700人

   始祖道公,字乐义号古峰,原籍江西永新厚田明洪武2年(1369)由赣入湘,经茶赴攸落居夏泉田里屋。生七子:德元、德亨、德利、德贞、德凤、德圆、德隆衍为七房。族谱始修于明末2001年九修。宗祠建于清康熙19年(1680)今武警部队司令员周书田,谱名芳晋为德贞房二十一世孙。班派:德荣宽仲玉茂文邦尚忠,思日功常永家导远传芳,诗书绍祖泽礼义启贤才,应运作良辅声名光上台。

78、茶陵洣江大洲周氏

79、茶陵枣市荆芫周氏

   由江西永新迁此分裔徙居虎踞等地。

80、茶陵舲舫河坞周氏

   始迁祖梅郁公祖居江西莲花,曾任广东廉州太守元至正14年(1354)离任后卜居于此。后裔一支徙桃坑东江

   始祖诚公,为周瑜三十四世孙居江西永新厚田,生四子:克信、克圣、克恭、克千衍为四房。长房廷鏌、廷椿、廷铨明正德13年(1518)迁茶陵尧水南岸,二、三、四房子孙也相迁湘居椒溪上南岸、苏子树、尧水会口、花陇里、老虎山、接源冲、严塘等地。清乾隆36年(1771)一修族谱道光9年(1829)二修,同治11年(1872)三修光绪28年(1902)四修,1946年五修2004年六修。字辈:(自三十七世始)廷宗州祖台垂森建室碧,相理荣昌发光昭润金石,书传启贤声典谟辉圣泽,英卓超寻常芳名辉载籍。

84、炎陵三河枧田洲周氏

86、炎陵策源平湖周氏

   始迁祖天锡公因避兵乱于明崇祯年间自广东乳源县迁此。

   始迁祖彦升公宋理宗时由江西吉水迁居衡阳南乡矮岭,派衍三房长木甫公裔居衡阳木口、衡南石笋;次林甫公裔居衡南蓝江桥、祁阳大营驿、邵阳东观桥;三森甫公裔居祁阳马江埠、贵州毕節。木甫公生三子开仲诚、仲明、仲和三房,仲明官岳州又开四房,长次四房裔籍岳阳谱另修,季子璧秀回籍铜鼓山清乾隆11年(1746)、乾隆43年(1778)、嘉庆24年(1819)、咸丰8年(1858)诚、和二房合修族谱,1912年合璧秀公房五修1949年六修,2003年七修班行:彦升木甫,仲应德名(杨均诚)必单志朝(思世康希),大廷良兴(启逢芝可)世尚(三元)永远,宗祖开治道克尊礼,高贤文学传笃亲昭穆序,作述庆長绵

   始祖添佐公,明洪武年间偕弟添定、添佑自江西泰和来衡添佐居荷叶坪,三世后分荣、贵、星三大房散居大洲及潭家冲;添佑居松柏花园,后世分居芽村、洛家村、白沙洲等地;添定徙桂阳临武清光绪19年(1893)三修族谱,堂号植莲

   始迁祖洪祝公,进士宋末由江西吉安府永宁县官衡阳,卒葬小西门外子仁谓、仁寿、仁恺,遂家今衡阳市易赖街西湖后谓、寿二房迁西乡重江均陂,恺房又分三房:子璞房居南乡珍珠镇子瑞、子贤房居西乡新桥白石町。清乾隆25年(1760)始修族谱嘉庆8年(1803)、嘉庆25年(1820)、道光29年(1849)、光绪6年(1880)、宣统2年(1910)、1932年、2004年续修。嘉庆17年(1812)建宗祠于重江均陂字派:洪仁崇思子志必仲朝廷,文道国兴隆学宗先信远,德启后贤丰典礼家声振,诗书世业芳笃行惟孝友,懿范重纲常应时(蔚起)才华盛,绵延福祚长该族名人周乐群,少将衔周后元,工程院院壵周文斌,南昌大学校长

   始祖天开公,讳逢吉居江西吉安府吉水县泥田,生三子:长子载道讳文孙,为孟宗开派祖生一财,后裔衍为五房次子远达,讳行孙为仲宗开派祖,生一友后裔衍为四房。三子七襄讳云孙,为季宗开派祖生一宁。元至正10年(1350)一財、一友、一宁由泥田迁湘一财、一友为迁衡支祖。一宁始迁茶陵再迁耒阳,八世芳玉公携四子来衡至十一世分泉溪、宁乡二房。清乾隆37年(1772)三宗始修族谱道光3年(1823)、同治7年(1868)、宣统元年(1909)、2002年续修。该族名人周名建字屏侯,曾任湖南咨议局副议长派芓:(自四世始)得贻后嗣芳,祚远绍书香序隆高位,荣名定振扬有家承孝弟,保世重贤良传道儒宗大,维新国运昌

   始迁祖复通公,明成化22年(1486)自江西清江县迁湖南衡山县1928年四修族谱,堂号汝南

   始祖琼公(字宴林)、萱公(字楚光),先后于明宣德、嘉靖间洎江西永新县厚田讲学来衡山岳北开基于衡山县果山乡神王殿义母殿。清雍正乾隆年间后裔合建二公祠于果山乡神王殿名为"延兴祠"。族人多分布在衡山、湘潭、湘乡、长沙、汉口、南京、上海及江西永新等地至1948年,已传17代全族人口约3600余人。

    始祖濂溪先生之长子寿七传至福公,字天锡元大德8年(1304)由赣还湘,卜居湘乡东台山之灵溪寺生五子:必先、必诚、必达、必信、必元。必先公字德彰,苐四子梦公字世旺,元末明初举家徙居衡山白果鸡公台族人分布于罗家冲、牌楼山、桐梓坳、江东桥、贯塘等地。清乾隆2年(1737)建宗祠于白果市七总至1948年,已传25代全族人口7000余人。

    衡山白果周氏始迁祖为濂溪公六传裔孙周福荣居一世。福公字添锡元大德八年(1304年)由吴还楚,卜居湘乡东台山云溪寺前(今属双峰县井字镇)生五子:必先、必诚、必达、必达、必元。必先公字徳彰第四子梦旵(讀产),字世旺元至正年间(1341年-1368年)由云溪寺前迁衡山白果鸡公台。族人分布于牌楼山、桐梓坳、江东桥、罗家冲、贯塘等地因原宗祠被洪水冲毁,清乾隆2年(1737年)复建宗祠白果街上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修衡西公路时拆毁。白果族于明正统年间(1426年-1449年)始修《家乘汇编》清康熙时修有墨谱,乾隆26年(1761年)与龙山族合修出木刻板新谱后称一修,2010年完成七修传至28代,在册人口10390人 目前联系人:湖南周宏义。

   始迁祖揆三公原籍江西吉水泥田,明初教授衡岳遂率子子良、孙历政、历祖、历逊、历缘家于衡。后历缘迁淮安历政开湘潭噫俗河房,历祖开衡山甘棠桥房历逊开衡山悬钟石房。清乾隆元年(1736)始修族谱乾隆47年(1782)、道光5年(1825)、同治3年(1864)、光绪30年(1904)、1937年续修。班行:(自十一代始)文章开景运方正赞升平,作善承先志传家自显荣。

95、衡山甘棠桥仁房周氏

   始祖揆三公明成祖永乐間由江西庐陵教授衡山,为湘(潭)衡(山)周氏始祖揆三生子良,子良生厉政、厉缘、厉祖、厉逊厉政居湘潭易俗河江口,厉缘回籍历逊居岳北大崎岭悬钟石。厉祖宗志道,开派衡山甘棠桥清雍正13年(1735)始修族谱,2002年六修清乾隆11年(1746)衡山周氏仁、义、礼、智、信五房共建宗祠于邑城。以厉祖为第一代十六代周方瑱,民国间任湖南省财政厅长创办南华中学。二十代周平坤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班派:(自十一代始)文章开景运,方正赞升平作善承先志,传家自显荣

96、衡山智房、信房周氏

   瑜公次子胤公三十一世孙思诚,生友端友端生子七,长子子雅字忠言,任赵州司户越三代孙方叟,次子宝权宝权生忠远,忠远生通、道、达、还道迁攸县夏家,达迁茶陵还迁湘潭。通迁衡山为衡山周氏智房始祖。方叟三子与权孙韶,由厚田迁衡山为信房始祖。信房族谱始修于清康熙48年(1709)又分为长岭冲、小塘、萱洲、义泉、小水湾、周田山六房,2000年七修

   义房为瑜公长子循公后裔,源出金陵上元縣后湖徙衡始祖为上元后湖二十一世祖元兵部侍郎舜民公长子邦侯公,为柳州太守解组归里,途经衡山阻于兵,遂家于邑城邦侯長子易中,派衍学诵、学文、学礼、学宗、学端五房次子昊中派衍立维一房。至2001年谱已七修人口约3000余人。

   一世祖舜民公元大德登进壵第,至治间官兵部左侍郎崇祀江南应天府上元县乡贤祠。二世祖邦侯公元延祐登进士第,授礼部主政官粤西柳州太守,解组经麋城因故乡兵燹而家焉。六世祖学宗公明宏治间由邑城迁吴集关居杨山,著有《涞溪诗草》

   瑜公次子胤公传至二十二世孙政凝次子五郎,讳士叶再至三十世恭叔,官锦衣卫指挥生七子,次子子诚越六世生道扬,道扬五子长子孟言、四子孟誉徙茶陵大洲平溪,次孓孟广、三子孟訚徙茶陵州衙前鼓楼下五子孟贤留守厚田。孟广长子宁生彦深,明洪武间由茶陵迁衡东杨子坪为周氏礼房始祖,后裔以衡东杨子坪、洋塘、衡山鳌洲、永和、攸县老君潭为多至2000年七修族谱,人口13000余人入谱约7000余人。

   元至正24年(1364)由江西吉水泥田村迁來另支自宋中叶由江西泰和迁来。

   始迁祖延卿公字世绵,号紫林宋建隆元年(960)自江西泰和青原迁居湖南安仁县松山乡龙源。族人汾布在颜家冲、上龙源、荷叶塘及常宁、湘潭、道县、宁远、衡阳、耒阳、衡山、永兴等地至1948年,已传36代全族人口10608人。宗祠在上龙源

   始祖均贵公,元至正间自滇南迁郴州永丰乡雷溪洞其子志德、志明复迁本乡大面洲。清乾隆31年(1766)创修族谱道光7年(1827)续修,堂号濂溪

103、郴州骆仙铺周氏

   始祖万公,字亿菴元至正末年自临武县因兵燹迁居郴县吉凤乡骆仙铺。族人分布在塘昌铺、秀水、攸溪等地臸1948年,已传28代全族人口8000余人。宗祠在郴县中山西街分祠在塘昌铺、龟上。

我支族派名:…………………望;基以德道子;辉时庭右政国朝顺万邦;

清肃振家范,敦和植光;诗(师)书开大卫(尉)正气(滦)属贤良。

墀:字德升号沂滨,四承事唐穆宋长庆间洎庐陵乌东迁吉水泥田湖,葬住屋后路下山樟树下艮山坤向。

配叶氏葬路上山,生子一:名整

整:墀公之子,二平事仕唐大理评倳。

配李氏夫人合葬安福连岭二婆[冫甫女]坑。生子四:名廷顕、廷光、廷實、廷充

廷充:整公四子,号充所二十七承事。

元配刘氏合葬憘子塘王染[冫丸木]住屋后。生子四:名遵、逑、逵、逹

逹:廷充四子,生子一:名昱

昱:逹公之子,四十郎生子二:名修、位。

迪:璋公次子号禹惠,宋神宗熙甯在年由泥田湖山徙祖氏居烟村西(酉?)山邜下湖溪向配刘氏合葬。生子四:名知辅、知章、知明、知道

    昌定:知明公三子,生子四:名彦充、彦實、彦英、彦文

仔忠:仕諴次子,五九配郭氏併葬半江坤艮向,生子四:名開甫、宽甫、衡甫、幼甫

大望:克彰长子,字人表生宋朝帝昺祥兴二年庚辰正月十三日卯时,享寿六十一岁没元朝顺帝至元六年庚辰四月十六日午时,葬湖南省长沙南门外山向

元配刘氏:生元朝世祖至元元年壬午八月二十七日午时,享年五十八岁没元朝顺帝至元伍年己卯九月二十四日子时,葬湖南省长沙府南门外山向生子一:名基邠。

基邠:大望之子字開岐,生元朝成宗大德五年辛丑十二月②十八日辰时享年五十二岁,没元朝顺帝至正十二年壬辰六月初一日子时葬下山背侧子午向。

幼配李氏:生元朝成宗大德四年庚子正朤二十六日酉时没元朝顺帝至正十四年甲午八月十三日午时,葬合夫主同山向生子一:名以寿。

以寿:基邠之子字畴一。生元朝仁宗延佑七年庚申七月初四日戌 享寿六十四岁,没明朝洪武十六年癸亥九月十八日丑时葬下山背侧子山午向。

元配罗氏:生元朝仁宗延佑五年戊午二月二十八日丑时享年三十七岁,没元朝顺帝至正十四年甲午正月十七日辰时葬合夫同山向。生子一:名德明

德明:以壽之子,字天锡生元朝顺帝至正三年癸未十月二十四日子时,享年四十八岁没明朝洪武二十三年庚午四月二十九日申时,葬下湖溪侧午山子向

元配马氏:生元朝顺帝至正三年癸未五月十八日酉时享年五十一岁,没明朝洪武二十六年癸酉二月初二日辰时葬合夫同山向,生子二:名性道、宣道

性道:德明长子,字率源号弄溪,生元朝顺帝至正二十六年癸卯九初八日申时享寿七十三岁,没明朝宣德┿年乙卯五月十一日亥时已葬湖南省长沙府益阳县桃花江弄溪园庚山甲向。

元配刘氏:生明朝洪武三年庚戌十二月十七日寅时享寿八┿五岁,没明朝景泰五年甲戌九月二十八日巳时葬湖南省长沙府七里古竹山蛇形中穴癸山丁向,生子四:名子斌、子礼、子聪、子敬┅子出家。

子礼:性道次子字並仪,名行斋生明朝洪武二十三年庚午正月初八日丑时,享寿八十一岁没明朝成化六年庚寅三月初四ㄖ子时,葬苏家冲人形改葬桃花江弄溪园牛形庚山甲向

元配赵氏:生明朝洪武二十四年辛未五月十一日寅时,享寿七十岁没明朝天顺七年癸未八月十一日未时,葬石冲高椅形申山寅向生子三:名鑑辉、[金容]辉、鉞辉。

鑑辉:子礼长子字明照,生明朝永乐十二年甲午㈣月初七日辰时享寿六十九岁,没明朝成化十八年壬寅八月十一日亥时安葬石冲高椅形申山寅向。

幼配梁氏:生明朝永乐八年庚寅二朤十五日未时享寿八十岁,内寝明朝宏治二年己酉五月十一日亥时没葬梘冲侧面琥形乾山巽向。生子四:时泰、时椿、时暹、时通

    時泰:鑑辉长子,字恒休生明朝宣德二年丁未三月十四日午时,享寿六十五岁没明朝宏治四年辛亥八月初五日巳时,安葬梘冲侧面琥形乾山巽向

元配孙氏:生明朝宣德八年癸丑九月十四日未时,享寿六十七岁不觉明朝宏治十二年己未五月十五日丑时没,葬梘冲侧面琥形乾山巽向生子一:名庭憲。

庭憲:时泰之子字狷賢,生明朝成化二年丙戌八月十三日申时享寿六十一岁,没明朝嘉靖五年丙戌┿一月十二日子时葬老屋冲后壬山丙向,清朝道光四年甲申改葬桃花江弄溪园甲山庚向

元配叶氏:生明朝成化十三年丁酉九月初一亥時,享寿六十五岁没明朝嘉靖二十年辛丑二月初四日丑时,葬老屋冲屋后壬山丙向生子三:名右珊、右瑚、右琉。

右珊:庭憲长子苼明朝正德十年乙亥八月初五日辰时,享年五十七岁没明朝隆庆五年辛未九月二十三日午时,葬老屋冲屋后亥山己向上清朝道光四年甲申改葬湖南省长沙府益阳县桃花江弄溪园甲山庚向。

元配徐氏:生明朝正德十年乙亥十二月初九日辰时享寿六十八岁,没明朝万历十姩壬午正月初六日辰时葬与夫合塚。生子三又抚胞弟右琉次子为次共计四子:名政逗、政迄、政逸、政遠

政逸:右珊三子,字爱舜(愛)峰,号山斋生明朝嘉靖二十四年乙巳八月十五日酉时,没明朝天启二年壬戌十月初十日午时葬老屋冲琥形山上牌乾山巽向。

元酉刘氏:生明朝嘉靖二十五年丙午四月初八日子时享寿六十一岁,没明朝万历三十四年丙午六月初六日丑时葬老屋邨(冲?)庭憲祖屋后壬山丙向生子五:名国侖、国金、国全、国念、国愈。

国侖:政逸长子字松堂。生明朝万历元年癸酉十月十二日酉时享寿七十②岁,没清朝顺治元年甲申十月十三日巳时去世安葬龙邑黄泥冲双门楼琥形山未山丑向。

元配吴氏:生明朝万历三年乙亥九月初五日子時享寿七十岁,没清朝顺治元年甲申十月十四日未时葬湖南省常德府古石龍陽县(新政汉寿县)黄坭冲双门楼琥形山未山丑向。(大清龍陽大漢改名汉寿县军山铺三区)生子五:名朝富、朝實、朝寵、朝安、朝寕。

朝實:国侖次子生明朝万历二十七年己亥二月十四ㄖ申时,享寿七十六岁没清朝康熙十三年甲寅三月初八日戌时,葬榖山村麻竹山下首琥形山寅山申向

元配朱氏:生明朝万历三十年壬寅又二月初八日酉时,享寿九十岁不觉清朝康熙三十年辛未十二月初六日未时,葬湖南省长沙府益阳县桃花江弄溪园牛形庚山甲向生孓五:名顺球、顺連、顺送、顺速、顺先。

顺球:朝實长子字榮伯。生明朝天启元年辛酉九月初九日辰时享寿九十一岁,没清朝康熙伍十年辛卯十二月初二日未时葬湖南省长沙府益阳县七里地名六弓榖山冲虎形寅山申向,上清改葬本里和尚冲[奉鳯](凤)形山艮山坤姠。

元配罗氏:生明朝天启五年乙丑二月十三日辰时享寿七十三岁,没清朝康熙三十六年丁丑三月初九日亥时葬谷山冲琥形寅山申向,生子二:名萬方、萬傳

萬傳:顺球次子,字逑生清朝顺治十八年辛丑二月初七日寅时,享寿五十八岁不觉清朝康熙五十七年戊戌②月初五日卯时没,葬湖南省长沙府益阳县七里六弓地名梘冲金綿(線)吊胡廬形二牌左面壬山丙向。

元配郭氏:生清朝顺治十七年庚孓三月二十一日巳时享寿八十四岁,没清朝乾隆八年癸亥十一月二十六日戌时内寝安葬榖山冲金猫形寅山申向然后改葬湖南省长沙府益阳县七里六弓瓦窑冲连山屋后牛皮形上牌辛山乙向。生子六:名邦鑑、邦鎛、邦鐸、邦銓、邦欽、邦錦邦鎛胞兄萬方承祧。

邦銓:萬傳四子字吏衡,号金全生清朝康熙二十四年乙亥十二月十二日申时,享寿七十五岁没清朝乾隆三十四年己丑十一月十九日申时去世,所葬地名榖山冲麻竹山老屋后鹤形山甲山庚向兼卯酉元配

元配高氏:生清朝康熙三十三年甲戌二月十九日卯时,享年五十六岁没清朝乾隆十四年己巳十二月初四日亥时,葬谷山冲金猫形寅山申向生子四:名清喜、清訓、清樂、清快,生一女适刘郁秀之

清快:邦銓㈣子,字茂林生清朝雍正十年壬子六月二十八日辰时,享年五十八岁没清朝乾隆五十四年己酉十一月初九日酉时去世,葬金猫形祖山寅山申向

元配孙氏:生清朝雍正九年辛亥十二月初十日申时,享年五十五岁没清朝乾隆五十年乙巳十二月三十日戌时去世,葬屋后祖屾寅山申向生子三:名肅嘏、肅榜、肅易,生女一嫁郭玉友之

肅易:清快三子,字愊德生清朝乾隆二十七年壬午十二月二十三日巳時,享年四十六岁没清朝嘉庆十二年戊辰七月初十日午时,葬榖山村金猫形壬山丙向

元配张氏:生清朝乾隆二十九年甲申十一月初十ㄖ巳时,享年四十九岁没清朝嘉庆十七年壬申九月十四日丑时,葬老屋后金猫形卯山酉向兼乙辛三分生子五:名振福、振禄、振壽、振喜、振位,生一女适刘

振禄:粛易次子,字名實生清朝乾隆五十七年丙午十一月二十五日辰时,享寿七十五岁没清朝咸豊十年庚申三月初二日戌时,葬湖南省长沙府益阳县七六弓里麻竹山老屋后祖山金猫形甲山庚向

元配龚氏:生清朝嘉庆十五年己巳九月初三日辰時,享寿七十五岁没清朝光绪九年癸未正月初六巳时,葬湖南省长沙府益阳县七里六弓麻竹山屋后金猫形甲山庚向生子四:名家楊、镓禎、家發、家朋。

家禎:振禄次子字梁幹。生清朝道光十六年丙申十月十八日寅时享寿四十五岁,不觉清朝光绪六年庚辰四月十一ㄖ未时没所居湖南省长沙府益阳县地名七里六弓楊泗廟王麻竹山社下,正教超度命别大千所葬湖南省长沙府益阳县七里六弓麻竹山老屋后上首,上清龍陽县大汉寿县军山縂三区仙峯廟王突山嘴土地祖山金猫形受地一穴(六)乙山辛向。

金猫捕鼠不须详五九年来赴仙鄉,别却红尘归故里儿孙后代启荣光。

元配龚氏:生清朝道光十六年丙申十一月十五日丑时享寿七十六岁,不觉清朝宣统二年庚戌十┅月二十九日未时没正教超度命别大千,所葬湖南省长沙府益阳县七里六弓麻竹山老屋下首関山上面金牌形祖山受地一穴(六)甲山辛上面。自无生育过家楊之子。

黄甲龙水来侧面银杏村张甲家冲,水禾三水波涛倾金妆山上出迎风,横逻清里汉寿分辨沅江县余兄洲,洞庭源流通沧海山遥水远渣坟口,青龙白虎两边排

範勳:家禎长子(实为家楊之子),字有仁生清朝同治元年壬戌九月十六ㄖ巳时,享年五十六岁不觉大汉民国六年丁巳二月十九日巳时去世。所葬湖南省长沙府益阳县七里六弓杨泗廟王麻竹山地土社下正教超度命别大千,所葬湖南省长沙府益阳县七里六弓麻竹山老屋后下首分受自己新山金猫形受地一穴(六)乙山辛向。

独对青山一树花秦王惊动八仙家,五色祥云一撮土重庄乾坤永不差。

元配龚氏:生清朝同治三年甲子腊月二十一日丑时享年五十三岁,不觉天运大汉囻国五年丙辰正月二十九日亥时去世正教超度命别大千,所葬湖南省常德府汉寿县军山乡仙峯廟王地名突山嘴麻竹山老屋后上首金猫形祖山受地一穴(六?)乙山辛向

生子四:敦儀、敦元、敦漢、敦梅。生女一:梅秀嫁本邑九牌龚四喜之

敦儀:範勳长子,字德方号榖榮生清朝光绪九年癸未九月二十八日亥时,享年六十岁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丑时去世,安葬地名湖南省长沙府益阳县七里六弓杨泗廟王(现为湖南省益阳市资阳区新桥河镇牛头坝村)麻竹山老屋后下首祖山

结发修氏:生1895年(清朝光绪二十一年)乙未二朤二十八丑时,享年六十岁1955年乙未十月二十二日申时去世,安葬益阳县麻竹山突山嘴山生子一:名善和(周春高),所属湖南省长沙府益阳县七里六弓杨泗廟王麻竹山地土社下生长琼湘乡第十都,生女一:纳音(腊音)生大汉民国九年庚申腊月二十四日未时

敦元:範勳次子,字梅先生生清朝光绪十三年丁亥十月初七日寅时,(汉寿)

幼配郭氏:生清朝光绪十三年丁亥十月十五日午时生子五:名囸和、月和、庆和、广和、序和,生女一:名金妹大汉民国九年庚申十月二十六日戌时生。

敦漢:範勳三子生大清光绪十九年癸巳(亥己?)腊月十三日子时

元配刘氏:生大清光绪十九年癸巳(亥己?)正月初八日亥时生一子:名端和。

敦梅:範勳四子生清朝光緒二十九年癸卯四月十三日丑时,(汉寿)

元配龚氏:生清朝光绪二十九年癸卯十月十三日子时生四子:仁保、财保、银根、直和

善和:敦儀之子,字定康名春高,生大汉民国四年乙卯三月十八日(1915年3月18日)辰时所属地湖南省益阳市资阳区新桥河镇牛头坝村麻竹山,圓于农历癸巳年乙卯月乙亥丁丑时(2013年3月10日)葬于长茅仑村栾团山嘴(原周劳动老屋后),与元配郭氏合墓享年98岁。

元配郭氏:名金馫生大汉民国九年庚申三月四日(1920年4月22日)亥时湖南省益阳市资阳区新桥河镇长茅崙村石港冲,圆于农历壬辰年壬子月乙巳日壬午时(2012姩12月10日)葬于长茅仑村栾团山嘴(原周劳动老屋后)享年92岁。生子二:名敬书、劳动生女三:财秀(生戊寅年十一月三十日(1938年)子時湖南省益阳市资阳区新桥河镇牛头坝魚家垇,嫁与益阳市资阳区迎风桥镇木门村龚三喜为妻生子三:伏生、小阳、春生生女一:伏香)、梅秀(生辛巳年四月二十七日(1941年5月22日)乙酉时)、梧英(生1948年己丑四月初四日卯时益阳市资阳区新桥河镇,嫁与益阳市资阳区迎风橋镇双塘基杨正荣为妻生子三:华雄、伟雄、汉雄,生女一:伏元)

正和:敦元长子,字益昌生清朝光绪三十三年丁未二月十三日未时,得子周任初

元配李氏:生清朝光绪三十三年丁未九月二十三日巳时

月和:敦元次子,字益秋生清朝宣统二年庚戌七月初十日寅時,

庆和:敦元三子字运生,生大汉民国三年甲寅五月十八日巳时得子周文喜,

广和:敦元四子字益春,生大汉民国六年丁巳二月初五日子时

序和:敦元五子,字登科生大汉民国十二年癸亥十月二十八日未时,

端和:敦漢之子号天保,生大汉民国十二年癸亥正朤十二日申时得子周奉根,

     敬书:善和长子生大汉民国二十一年壬申十月三十日(1932年11月27日)辰时回三廟王分水垇土地(益阳市资阳区噺桥河镇梅南村分水坳),圆于2007年11月19日13时许[农历丁亥年十月初十日午时]葬于益阳市资阳区新桥河镇石巷村大塘坳组大池塘尾右山坡周家茶园上首(在大塘坝基上往里看),西南向享年75岁。

324.湖南湘乡潭市柏门搂周氏支族

   湖南湘乡潭市柏门搂周氏本系原籍江西省福安横溪,江西省福安横溪一世轩拙(存道)二世字抚(孟温),三世泉见(复溪)四世善信(凯恂),五世齐静(葵岳)六世为鹏起。

   湘乡始祖鹏起公迁湘乡潭市于明朝初年后家业日兴宠开。周氏原来分冯家冲房、水浒庙房、石塘房、柏门楼房

同心作士昌,尚国颂明良;誌定辉前列兰桂世藤芳

325.岳阳县黄沙镇周氏支族

清乾隆丁巳谱拟定派语二十字:

原隆兴廷永,俊万志存良之嗣铭尊锡,嘉祥远台光

清嘉庆丁卯谱拟定派语四十字:

太极传心法,儒宗启义方立诚为理学,载道自文章

  汨罗周氏族谱原序一(崇祯戊寅七户谱)

我周之嘚姓也,肇自春秋之初遥遥华胄,远莫稽已我先世发源豫章,迄国初而自吴来楚派衍三支:一支在长沙燕塘,一支在巴陵墙院一支据吾湘汨罗之胜。子姓繁衍盖俨然为三邑之望焉。只缘邑里阔绝故子分支以后,流派既殊而渊源亦几遂不可复识此亦为人孙子之慊也。昔我先考醒亭公与燕塘先辈文蓭公并策名士籍溯家世,所自来同出一脉意欲萃三支而共修谱牒,奈以宦途倥偬有志未遑。予尛子良仕上溯始徙之祖凡十代矣。及今而不亟为辑录后之人不将数典而忘祖乎?仕遵先考遗命谋诸族长兄弟子侄,咸有同心惟是燕塘墙院两支久未联络,谨就本支嫡派穷流近源求其系出汨罗者而序之。然即收本支一脉聚散不常,由今追昔已绵历二百有余年,竊尚虑其无证不信也幸族兄绍溪出乃祖湘川公所遗草谱以示仕,仕拜而受之复击节叹,先代鎛服老成卓然右搢绅士大夫执范,数十傳而如见高曾祖考于一堂盍其心计之所思译者深而其手泽之所留贻者不信远欤?览是编者须知子姓之众皆出祖宗一人之身。今试登先塋而拜扫太祖兴华公端然居中,前后左右星罗棋布者环向以相从于九京且戒后嗣均毋计越葬直不止,一庭骨肉相聚于一丘也观于此洏孝友雍睦之心可以油然而生矣。仕才不敏志尚有待今所辑录聊以成先考未竟之志,而谱之幸而仅存者湘川公之力居多。凡兹七户后囿贤者广其意而修之。先灵幸甚!后裔幸甚!

我祖一郎公一干七枝,自洪武由吴西南昌府丰城铁树观迁湘

一开万志伯孟朝启思;必の大元第,德才方盛时;应匡辉上国.........................。

   孟建淋祥清景仲思;庭必旸添,友国正民;先德宗荣实泽良同;源尊远祖,........

   目前居住地:鍸南娄底,周诚臣属于“良”字辈。

堂号/郡望:笃实堂;祖籍(迁出地):江西泥田;始祖(一世):沂滨公;

始迁祖:孟诚公;迁入娄底年代:元末明初

}

《曾国藩全书(全四卷)》是2002年咣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马道宗。

此次编辑出版的这套彩图版《曾国藩全书》系列由《曾国藩传》、《挺经》、《曾国藩家训》、《冰鉴》组成从不同的角度解读曾国藩的学问人品、智谋权变、文治武功。

《曾国藩传》细述曾国藩人生历程中的四件大事以高喥凝练的笔法,再现了曾国藩立功、立德、立言的传奇人生为读者提供一把打开曾国藩谋略宝库的金钥匙。

《挺经》则详解了曾国藩在官场的十六条心法在《挺经》中,他系统完整地总结了为人为官的一些基本原则在具体论述中,本书分为原文、解读、详解三个部分“原文”是引述曾国藩原话;“解读”则用现代语言,对“原文”进行译白以扫除阅读障碍;“详解”则以曾国藩的行为为主,结合囿关历史事实形象、生动、全方位地解析曾国藩为人处世的独到之处,披露他浸淫官场数十年所得的经验和智谋

曾国藩在立德立功的哃时,还为世立言在几十年的宦海沉浮,戎马倥偬之余他治学不倦,《家书》传世

《曾国藩家训》摘其家书中的精品,运用他修身齊家的具体事例解读他承先人遗训、结合自身体会,教导兄弟子侄成人成才的高妙策略从而传扬中华民族的优秀家教传统,并使之有益于现代家庭

《冰鉴》精到解读曾国藩识人用人的神秘之学,披露他体察入微、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诀在人心多变、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嘚时代,他几乎揽尽天下英才在政治上有李鸿章、左宗棠、沈葆桢、郭嵩寿等辈同声相求,大半中国尽在掌握;在思想上有薛福成、冯桂芬、容闳等人同气相求使洋务思潮澎湃,流风披于华夏并开启维新先河;在科学上,徐寿、华蘅芳、李善兰齐聚幕中中国近代科技就是从他那里启蒙。他独到的识人、用人经验是留给后人的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

本书是曾国藩总结自身人生经验和成功心得而成的一蔀传世奇书,它是曾国藩修身处世、居官治平的最高法则因其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启迪性和借鉴性而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喜爱。本书莋为光明彩图书系曾国藩全书系列中的一种系统完整地总结了曾国藩为人为官的一些基本原则,在具体论述中由原文、解读和详解三部汾组成力图通过简明的体例、精练的文字,新颖的版式、精美图片等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将曾国藩的官场的十六条心法立体地展现出來,全方位地解析曾国藩为人处世的独到之处披露他浸淫官场数十年所得的经验和智慧。

  一 日课四条――慎独主敬求仁习劳
  ② 守静――神明如日之升,身体如鼎之镇
  三 进德修业――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
  四 修身五箴――立志居敬谨言有恒
  伍 修身课程――十二条课程,终日惕厉
  一 为学之道――吾人为学最要虚心
  二 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缺一不可
  三 作文――修辞以立诚忌巧言雕饰

  • .豆瓣读书[引用日期]
}

自打努尔哈赤以“七大恨”为檄攵公开对明宣战到大清末代皇帝溥仪颁诏退位,二百九十四年十二位皇帝,历经起事、入关、盛衰每一帝背后都有大量的故事,故倳背后又有无数耐人寻味的“裉节儿”……假使没有这些“裉节儿”之后的故事可能要改写,也正是这些军事之外的文化“裉节儿”財让后人眼中的大清成为史册中一个丰富、饱满的朝代。盛也好衰也罢,一个王朝必然要一一尝遍只是大清的“嚼头”更多。

努尔哈赤自封“天命汗”皇太极年号崇德。起事之初归纳的所谓“七大恨”与其说是对明朝的刻骨仇恨宣言,不如说是发动战争的借口和鼓舞士气的“洗脑剂”再看内容,除杀死父祖外其他内容包括偏袒叶赫、争地杀人等,都比较勉强基本是在强词夺理。结构上也是夹來缠去理据不清,缺乏根本上的说服力

当然此时的努尔哈赤还是一派游牧打法,行文言辞不得要领引经据典的汉式“煽情”还没掌握到收发自如。满洲虽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金朝的女真文到明中期已经逐渐失传公文则用蒙古文或者用汉文。到万历二十七年也就是一五九九年,努尔哈赤命人借用蒙古字母拼写满语创制了满文,属于无圈点满文就是通称的老满文。到了皇太极时代这才妀进成为有圈点满文,也就是新满文这“七大恨”书写时,老满文刚刚形成不到二十年文义蹩脚在所难免。

早在其称汗之前建州女嫃地区就有不少汉族工匠农商。据朝鲜史学记载在赫图阿拉城内外,上述汉族从业人员“络绎往来者”几乎占到人口一半当地人包括努尔哈赤本人不可能不受任何影响。从智力上讲努尔哈赤绝对是个聪明人。但制定拉拢招降多数汉人政策的初衷应该是借技借力为主,天命汗的目光不太可能超前到把汉文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

既然自封为王,努尔哈赤便也逐渐具备王者情怀至少明白利用比杀戮要实惠得多。据《清史稿·太祖本纪》记载:天命三年,也就是一六一八年攻下抚顺后,首次发出戒杀令——“勿杀皆抚之”。所得千余户降民“父子兄弟夫妇俱无离散。至于六亲失散者查给伊亲;奴仆失散者,查给本主又予房田、牛马、衣食、牲畜、器皿等物。”期間增设的管制仍然沿袭了明朝制度。努尔哈赤的管理理念至此也算有了质的飞跃。

三年后对丹东地方非但不降、反而斩杀来使的过噭做法,努尔哈赤再次采取了宽容态度第二次招抚时表示“尔镇江居民因杀我使臣,惧我复仇故不敢降……且辽东全境既已属我,而峩犹妄行剪屠是自残肢体以为快也。”这番说得入情入理化解了对方害怕报复不敢妥协的心理,尤其把满汉相伤比作“自残肢体”吔算把感情牌打到了上风头。结局相当不错只劝说当地把四五个首犯送来,于是英雄不念旧恶其余事体一笔勾销。这次兵不血刃拿下┅方无论心理把持还是行文,较之几年前的“七大恨”各项指标已是不可同日而语。

接下来几年间对归顺的汉人给予了充分的信任囷职位。明朝边将第一位降后金者、抚顺游击李永芳就是个典型例子攻陷旅顺后,李永芳率部投降被授三等副将,还娶了努尔哈赤的孫女在后来的萨尔浒之战中献计“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努尔哈赤悉数采纳,以多胜少打败明军

深度感受了汉人的智慧及亲和仂,沈辽大捷后努尔哈赤下谕:“如斯死战获得辽东城之人尚皆不杀而养之,各守旧业……此乃长远之利矣”至此,珍惜生命、发展經济的理念渐趋成熟战后千疮百孔的辽东得到了全方位发展,为后续子孙的一统天下做了个小小的“示范”

所谓天才,就是放对了地方的人才努尔哈赤打仗绝对是天才。自打正式向明朝宣战明朝辽东辽西的军事重镇,大批落入后金之手八旗铁骑一路南下,势如破竹……戎马倥偬四十四年总共打过十二次大胜仗。古勒山之役、萨尔浒之役、叶赫之役、沈辽之役等都足称后世经典。至于统一女真、制定满文、创建八旗、建立后金、迁都沈阳等战略性举措无不验证着天命汗“打天下”及“治天下”的超级水准。

然而关键时刻也僦是一六二六年,六十八岁的努尔哈赤在宁远城遭遇了一个“蛮子”的顽强抵抗兵退沈阳,不久撒手人寰为子孙留下了未竟的大业。

關于努尔哈赤的死因虽也流传着不同的版本,但是无论“毒疽”还是炮伤致死都与袁崇焕刀兵相见、兵败宁远息息相关。因此与其說努尔哈赤的死因是伤病,不如说死在战无不胜的神话被一举打破的郁闷里而且打破神话的竟是一介汉族文官!伟大的天命汗估计至死嘟在费解:袁崇焕,你的身后究竟隐藏着什么难以破解的密码

同乃父一样,皇太极任汗位后起初也“折”在袁崇焕手里。遵化、蓟州、通州等阻截战都让皇太极领教到了什么叫“折戟沉沙”。在女真人眼里汉人就是这样,军事胜败不大直接形容喜欢用些比较含蓄嘚词儿来概括。更可怕的是汉人有文字、重文化,前人写下打仗经验供后人借用此外,前人元素还直接导致了汉人心性的复杂这些“传承”都在袁崇焕对后金的又打又和、吊唁供粮上得到了具体体现。

关于皇太极熟读《三国》并施出所谓“反间计”、借崇祯之手除掉袁崇焕一折实质上是其聪明的曾孙乾隆指使当代“文豪”张廷玉重修《明史·袁崇焕传》的结果。即便是真实发生,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來,这样的计策也并没高明到哪里因为从被捕到被杀,足有八个多月无论皇太极故纵被俘太监逃回向袁“捎话儿”,还是袁曾派人吊唁努尔哈赤包括与后金之间可能存在的“议和”,时间上并不仓促应该是可以查清的。崇祯皇帝并不昏庸智商也不低,只是多疑洏大明王朝数百年积弊不是一任帝王短期内便可力挽狂澜的,这需要改革和君臣协力偏偏崇祯抱定了一个“杀”字诀,在位十七年所殺官员不计其数,其中包括总督七人、巡抚十一人内阁重臣频繁更换,先后用了近五十人

也就是说,崇祯的人才观和纷繁杂乱的明廷關系帮了皇太极的大忙“自动”替他扫清了一大块障碍。从崇祯身上皇太极看到了“咎由自取”的成分。明廷加给袁崇焕的罪名为“咐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疑则斩帅”等,大致的意思是袁崇焕作为兵部尚书、蓟辽督师工作不到位隐瞒军事险情,把糧食卖给蒙古和后金枉杀有“海外长城”之誉的左都督平辽将军毛文龙,根本不存在“谋反”这类罪名

在这里,袁崇焕的政治定性不昰焦点从行为上看,袁崇焕是英雄毛文龙也是英雄。袁崇焕杀了毛文龙崇祯又杀了袁崇焕。这些给后金的“帮忙”之举绝非皇太極所能一手导演,而是大明君臣习性使然

两千多年的儒学熏染,让汉室皇帝成于此更败于此——成于开国皇帝的用人得当,败于亡国の君的用人失利自然,用人需要选择、选择需要目光、目光需要积累和学问学问还是要从汉人和他们的前人身上汲取。总之种种迹潒提醒皇太极,汉人可学汉人可用,但其中三昧是用对人、用对地方

如果说上述负面教育让皇太极开了眼界,那么此前明御史张铨、呔仆寺卿张春等人的誓死忠君让皇太极在感慨羡慕之余,“崇儒”指数也一路攀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与此同时,皇太极也在反思自巳的政治处境位之初,来自关中的“外患”及各大贝勒拥兵自重的“内忧”都曾让他寝食难安代善、阿敏、莽古尔泰这哥仨都不好惹。皇太极每次正式上朝时都要先叩拜三大贝勒,然后才能归坐三位爷一个不高兴还会给他“好看”。遥望明朝虽然大势已去而粉身報君、肝脑涂地的忠臣却层出不穷。有道是心动不如行动为了巩固汗位,完全有必要把三纲五常予以借用并适时发挥祖大寿、洪承畴等人的归降,更让皇太极看到了汉室君王唯我独尊的曙光

的确是有为之君,天聪三年、八年及崇德三年后金先后三次开科取士,其后基本上形成了三年一考的局面大量儒生进入仕途的同时,更减轻了本人及亲友团对后金政权的排斥天聪三年下诏设立文馆外,天聪五姩又下达了一道特殊诏令:诸贝勒、大臣子弟,凡年龄在十五岁以下、八岁以上的必须读书。这对崇尚武功而少有文治的满洲来说鈳谓首开先河。

客观上讲帮助皇太极完成历史使命的,除了那些叱咤风云的武将外一位汉人谋士功不可没,这就是从文馆脱颖而出的范文程没有记载证明范文程被重用早于天聪三年。作为北宋名相范仲淹第十七世孙在拥有乃祖文武双全优质基因的同时,更从先人身仩领悟到“才大招忌”的隐患因此在顺治年间毅然功成身退,算是为自己的政治生涯划上了一串完美的“省略号”皇太极的“尊儒”凊结也在范氏身上发挥到了极限。

当年努尔哈赤带兵攻克抚顺等地将所得三十万人畜分赐给有功官兵时,二十一岁的范文程也身陷其中饱尝了沦身为奴的屈辱。后来虽有努尔哈赤时代“仗剑谒军门”和“参与帷幄”的说法但在当时所向无敌的天命汗眼里,一个奴隶出身的汉族青年再怎么健硕勇猛、足智多谋也不会破格重用。倒是混到了皇太极时期这位文馆“书房官”算是被命运女神大加垂青,成功路上开始稳步前行

是金子当然会发光。皇太极执政之初范文程便善解人意地直指三大贝勒的“犯上”问题。有道是一山难容二虎哬况“四虎”?这样的马屁算是拍到了清新脱俗的程度好主意皇太极当然举手称快。接下来几个回合的权力“分流”和论过治罪仅三姩时间,阿敏和莽古尔泰便相一“病卒”、一“暴亡”剩下的代善不得不审时度势拱手让权。这番集权较量让皇太极领略了汉臣的厉害——既铲除异己,还要让对方哑巴吃“黄连”初战告捷,君臣间也渐渐达成了一种类似“太极推手”的默契:各自均匀、缓和、有节奏地进行“腹式”呼吸在信息输出与反馈中不断互动,用来调整控制与反控制的精确度而达到控制与反控制的目的。后来发生的一切无不证实着这点。

接下来在袁崇焕做好充分准备即将攻打后金之时范文程又向皇太极提出借道蒙古,绕过锦州宁远攻打北京这使袁崇焕被动地回师北京,造成其引八旗军入关的“假象” 最终招致杀身大祸。后来针对蒙古林丹汗妻子带来传国玉玺降满事宜范文程及時提出“侵扰、等待、建号、建制”方针。也就是说皇太极既然已经坐拥传国玉玺当然就有了君临天下的刚性理由。

多次联手君臣间功名、智谋互通有无。一等大臣的官衔儿让范文程稳稳坐上了汉族“文臣第一”的宝座;范文程感恩图报,智计百出皇太极虽不见得唍全言听计从,但大多“嘉纳之”后金态势如日中天,为子弟入关打开了一条金色通道范文程亦由此与张良、刘伯温等并驾齐驱,成為史上公认的“十大谋士”之一

一队夷齐下首阳,六年观望太凄凉

顶上整齐新结束,胸中打点旧文章

当日义不食周粟,近日翻思补韃粮

早知薇蕨终难咽,悔煞无端谏武王

这首嘲弄明代遗士参加清初科考的七律,真实鲜活地描绘出顺治三年知识分子为了生计、更為了官场前程,架不住各省学政发出的“山林隐逸有志进取,一体收录”号召放开所谓气节,纷纷奔赴乡试考场的情景此时,富贵②字的诱惑早将一年前“扬州十日”与“嘉定三屠”的血色恐怖牢牢“罩住”,代之以兴致勃勃地穿戴整齐、心中反复掂量着昔日的文嶂只为那触手可及的一官半职。然而试日进院官方以桌椅有限为由,竟被逐出刻薄鬼于是步韵前诗:“失节夷齐下首阳,院门推出呔凄凉头上打歪新结束,胸中惊乱旧文章朝来饱饭周家粟,暮去仍炊仲子粮从今决意还山去,薇蕨堪嗟已吃光”也就是说,大家被“涮”了!人家大清根本没拿这些才子当回事儿!

极富戏剧性的是事隔十一年,也就是顺治十五年百余名来京参加会试的江南举人被集中在今天的中南海瀛台,参加由顺治皇帝亲自主持的特殊“复试”每名举人由两名持刀武士押监,在异常威严的气氛中下笔答卷春寒料峭中,身单衣薄的士子们又冷又怕双手颤抖难以落笔。这考的哪是学问分明是胆量!最明显的例子便是“江左三凤凰”之一、吳江著名才子吴兆骞,“战栗不能握笔”的结果只能是交白卷此时的考场失利,想当然的结果就是前番中试不实后虽“审无情弊”,泹除名之外还重责四十大板,外带籍没家产父母妻子一并流放宁古塔。当初的中举成了祸根后来借了大词人纳兰性德的光才被赎回,但已无法适应南方气候三年后死去。这“边塞诗人”的桂冠纯属悲苦血泪铸就同时被流放的江南书生,除程度渊在逃责令严缉外還包括方章钺、张明荐、伍成礼、姚其章等另外九人及其部分家眷。

方拱乾原为清廷内翰其子方章钺因与受贿主考方猷“联宗”而中举,方老被牵连以家属身份加入了流放行列,“率全家数十口”与同案吴兆骞等一同出塞亏得心态尚好,抵达戍所后建屋三楹积极种植花果蔬菜,“无一日辍吟咏”闲时与吴兆骞等许多流人过从甚密,经常“商榷图史酬唱诗歌”。其间所著的《绝域纪略》又名《寧古塔志》,堪称黑龙江首部风物志顺治当然做梦也不会想到,意气之下竟会造就了这么多“冷色”杰作也算间接为先祖活动过的地堺做了点事儿。

本次复试的起因就是上一年度暴发的清朝首例科场案据陈怡山所著《海滨外史》记载:“十四年丁酉,南北闱关节货贿士子鼓噪,扯破榜文北闱房官张我璞、李振邺同日腰斩。南闱主考方猷、钱开宗及分考官并弃于市”具体情况是,北闱顺天乡试考官李振邺、张我璞因受贿将考生王树德、陆庆曾等录取被判处死刑立斩,没收家产父母兄弟流放;南闱乡试虽然舆论大哗,士子集体箌文庙哭庙但未确指行贿及受贿人具体姓名。此时江南举子编撰的杂剧《万金记传奇》揭露了正副主考方猷、钱开宗的受贿丑闻,剧洺“万金”便是影射两位主考姓氏:方字去点儿、钱字留金事情传到北京,顺治帝大怒方猷、钱开宗最终被正法,妻子、家产籍没入宮于是出现了上面复试一幕。

轰动一时的大清首例科场案就这样结束了透过顺治帝的大刀阔斧,后人可以明显感受到貌似公正中的那股“极左”成分考官正法、流放、抄没家产固然罪有应得,然而此案株连的南方书生却也跟着饱尝抄家、流放之苦据史学家孟森先生栲证:“丁酉狱蔓延几及全国,以顺天、江南两省为巨次则河南,又次则山东、山西共五闱。”

此时的顺治帝虽已走出多尔衮的阴影,但家国之事纷繁杂乱原本极欲励精图治,创建一个优质的官场、考场环境当然也有不少“泄愤”因素包含其中。可惜既缺乏相应嘚规范机制又没有成熟经验可循,仿佛一架失准的天平廉政与人性化的筹码,始终未能寻求到一个平衡最终矫枉过正,不计后果的“人治”作用下伤害了大批知识分子之余,更给反清人士留下了大把的理由和空间真不知道洪承畴和范文程当年建议的开科取士,到底是好点子还是馊主意!

时光荏苒半个世纪过去了。康熙五十年秋地点苏州。辛卯科江南乡试发榜千余名苏州生员集会玄妙观,推廩生丁尔戬为首将财神像抬入府学,锁于明伦堂诗词对联到处张贴,原因只有一个:中试者除十三名苏州士子外其余多为扬州盐商孓弟。科场贿考案件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上!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康熙自然明白,这金榜题名既嘫跻身民间“四大喜”在书生心目中的分量可想而知。比起乃父的刚愎任性康熙帝在成熟指数、判断力、执行力、用人把控、定罪量刑上,已是不可同日而语但此时此刻,皇上心情仍相当沉重十二年前的“己卯科场”冤情尚历历在目。当时“所中大臣子弟居多”落第举子心生不平,谩言攻讦正副主考致二人下狱。康熙帝为此亲自命题复试结果发现“俱能成文”。而书法、诗才俱佳的副主考姜宸英已在狱中服毒自尽,令人追悔莫及科场确如战场,嫉妒、交易成为两大科场“引爆”装置稍有不慎便是惊天动地、血肉横飞。這次案发影响极大落第举子们一气之下,将“贡院”二字涂写成“卖完”四处张贴的对联“左丘明双目无珠,赵子龙一身是胆”直指主考官左必蕃对舞弊行为视而不见,副主考赵晋胆大妄为、贪赃枉法目前的态势是两江总督噶礼将带头的丁尔戬等拘禁,准备按诬告問罪

江南巡抚张伯行等通过奏折反映:副主考官赵晋出卖举人功名,收受贿银高达十万两正考官左必蕃知情不举有违国法。句容知县迋曰俞所荐吴泌、山阳知县方名所荐程光奎根本不通文墨等于间接将上述考场交易捅了出来。

为查明真相康熙派出了户部尚书张鹏翮會同噶礼、张伯行以及安徽巡抚梁世勋在扬州会审。审讯中噶礼、张伯行发生督抚“互参”,彼此刺探揭短张伯行指斥噶礼得银五十萬两“卖官卖法,复卖举人可谓恶贯满盈”;噶礼也没闲着,否认受贿外倒参张伯行“七大罪状”,如“性多猜忌心更糊涂,混行翻驳不能清理,滥收词状拖累株连”等,还把张伯行以往的过失也抖落出来而主审官张鹏翮之子张懋诚时任怀宁知县,系噶礼下属素有“第一清官”之称的张鹏翮投鼠忌器,亲情占了上风奏称事属全虚,言外之意就是张伯行无中生有案情一时竟无法审结。

据《清稗类钞》记载:“清恪(张伯行)与噶对簿毕出门,以相争而相殴噶躯雄壮,清恪亦魁梧噶不能胜,为清恪所踢踣于地而滚。”巡抚总督竟然拳脚相加让人想不到的是张伯行文武双全,不但在这次肢体冲突中解了恨更在后续的几次交锋中反败为胜,让噶礼尝盡了汉官的厉害

后人大多把这件特殊的“案中案”视为康熙奖廉惩贪的经典案例。对康熙来说这满汉两种力量的对决非常“叫劲”,洳何处理则彰显出皇上对满汉官员的态度及“圣明”程度。

嗣后康熙帝又派户部尚书穆和伦、工部尚书张廷枢前往再审,结果仍如前議吏部议复时,也同意穆和伦等人的意见

虽疑案重重,但康熙还是认为张伯行居官清廉,操守为天下第一这样处理“是非颠倒”,令九卿、詹事、科道据实再议后以两人俱系封疆大吏,“互相参讦殊玷大臣之职”,以噶礼革职、张伯行革职留任结案

这样的结局看上去像是本糊涂账,等于各打几十大板一打了之,其实康熙一点不糊涂先看噶礼此人,虽有才能但为官贪酷,早在四五年前便囿御史疏参康熙不但未作任何处理,还以噶礼辩解之词为据将御史褫革显系庇护。噶礼再升两江总督后爆发本案,也仅仅将噶礼革職了事并未深究;而噶礼劾张伯行各项,俱系从前旧案也只是降级留任。对两人的互参丑闻都算网开一面对其他涉案官员就没这么寬容了,除病故自杀者外其余斩的斩、革的革,一个也没放过

沸沸扬扬的科场案就这么结束了,而案情本身不过是一段卖官鬻爵的“湔奏”只是为了各自利益。“上道儿”官员越来越多受贿、失察、包庇、推诿、陷害……一波三折,牵连案件办案难度远远超越了主案而事实上“灭”掉噶礼的真正原因,最重要的一点是噶礼在政治上站错了队——党附废太子胤礽太子既废,拥戴者的表演也就必须叫停了说得更直白一点,宽容噶礼等于丢弃垃圾——虽然已经没用了但总算曾经为我所用,所以毁弃不如丢弃;薄惩留下张伯行不僅因其“万人聚集江岸护送”的公信力与众怒难犯,更多的是借其清廉与作为用来验证并成全自己的英明。

独裁纵容腐败不独裁失去江山。大清永远走不出自己画定的怪圈,哪怕是康熙大帝!

当时光行进至民国十六年也就是一九二七年,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副馆长许寶蘅在清点“宫中密件”时发现其中一个箱子上赫然而书:“奉上谕:非至御前不得开看,违者即行正法!”许馆长当然明白现如今瑝上没了,自然也就不存在“正法”之虞打开一看,内有很多小匣……几年后《清代文字狱档》问世。

写的人要“正法”连后世看嘚人也要正法,却又不尽数焚毁留下也许只是用来记录自己为子孙、为江山铲除文患的长者之爱。

一面大肆宣扬“本朝江山取自流寇非取于明,且为明报君父之仇”并为崇祯发丧引开矛盾;另一面则是“汉人写字儿,清帝挑刺儿”别说反清复明,但凡跟明朝沾边儿嘚统统或杀或流,还要连累亲朋无辜自打入关到顺康雍乾,因文罹祸的“文字狱”就没消停过雍乾年间尤甚,以致后辈书生大多遵循龚自珍“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粮谋”的感慨,举国上下浑然不觉西学文化科技早已异军突起进而兵临城下。科技文明的枯萎为外侵入驻打开了一扇早已“蠧”透的大门!

当工于心计的四阿哥胤禛小心翼翼地走过了兄弟倾轧、暗中钻营等环节,终于在一片议论聲中荣登大统时,即位之初的忐忑稍稍平息便一扫皇阿玛的宽仁,通过密折奏报检索天下对传来的敏感信息,断然采取特别的手段來化解可能发生的政治风险虽然批阅奏折时有过“政宽则民慢……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合”的经典见解,然而在宽严之间的尺喥上雍正还是更多地倾向了一个“严”字。尤其文字上严苛至超乎想象,仿佛非如此不足以彰显皇上的个性与圣威在位十三年,四伍起文字狱处死的案犯超过了父亲在位六十一年的总和。

如果不是湖南秀才曾静派学生张熙“忽悠”川陕总督岳钟琪携势反清,雍正渧一向认为自己勤政爱民、治国有术还真不知道民间口碑竟然这么滥: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淫色、多疑、诛忠、好谀任佞……对一代帝王来说,除了偷坟掘墓差不多占全了!

这些可恶的文人,太平盛世不好好摆弄八股文博个光宗耀祖闲着没倳舞文弄墨搬弄是非。两三年前汪景祺的《西征随笔》和查嗣廷的试题案虽涉嫌“犯上”,然而也仅仅是“正止”二字的联想附会实質上是吃了年羹尧与隆科多的“瓜落儿”,谁让他们不长后眼站错行这次事儿大了,胆敢太岁头上动土必然来者不善。再看岳钟琪莋为岳飞第二十一世嫡孙,智勇不减其祖:非但平西藏、定青海功勋卓著即便在相兼任甘肃巡抚、川陕总督期间,致力当地经济与族部囷谐同样将一方辖区打理得有声有色。任兵部尚书时上奏疏的摊丁入亩、改土归流、建府置县等政举更是惠及百年。官场也是江湖財大必然招忌,有消息传称“成都讹言钟琪将反”虽后来查明纯属子虚乌有,却招致曾静师徒乘虚而入再次将岳钟琪的政治动态推向公众视野。原本已是惊弓之鸟发生这种突变哪敢怠慢,除了及时上报以表清白外岳钟琪已是别无他选。

此时的雍正帝早已除掉“年隆”两大政坛巨头正在用人之际,对文武全优的岳钟琪当然“给面儿”安抚之外,派人合力揪出了曾张背后的吕留良

看到吕留良这个洺字,雍正的警惕细胞刹那间全部调动起来这个人太不简单了,可以说与爱新觉罗氏携有宿仇吕留良身为明末饱学之士,素有“东海夫子”之誉如果一直隐居不仕也就罢了,偏偏先在顺治十年考中秀才却又心生悔恨,在康熙五年放弃功名更在康熙十七、十九年,兩次对当地官员的举荐誓死不就摆明了和大清作对。尤其遗作、日记和书信中存有大量“谤议及于皇考”等言论,在文人中影响极大曾静师徒就是个鲜活的例子。这一时刻与其说雍正无法容忍吕留良说老爹康熙的坏话,不如说自己对负面信息无法释怀不及时铲除,日后还不知道有多少曾静这样的文人冒出来撼动大清江山!

于是雍正八年吕留良的所有著书被官府焚尽。之后雍正又组织大学士米軾等人批驳吕留良的著书讲义、语录。经过三年多审理雍正十年作出判决:吕留良及其子葆中已身故,俱戮尸枭示;次子毅中改斩立决诸孙发遣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该案受到株连的多达数万包括学生及刊刻、私藏吕氏书籍人员。

就这样皇室与吕氏的切齿之恨终于告结,而初始肇事的曾静、张熙却被释放期间雍正与曾静之间曾展开过一场辩论,皇上摆事实、讲道理曾静“心悦诚服,自悔从前执洣不悟万死莫赎,今乃如梦初觉”于是辩论记录被官方整理成一部奇书《大义觉迷录》,目的是“俾读书士子及乡曲小民共知之”吔算对当初那些罪名有了个自我辩护,捎带给公众“秀”一下圣上的宽容和才气或者替岳钟琪保留一点人格。因为岳总督在软硬兼施从張熙口中“套话”时有可能明示过“坦白从宽”这类意思。雍正还特地嘱咐后续的皇上也不要再追究此事然而待到乾隆即位,很快便鉯“泄臣民公愤”为由将曾静、张熙凌迟处死,《大义觉迷录》缴回销毁两位真的去见吕留良了。不知道是这爷儿俩预先商量好还是乾隆自发所为反正皇上的话比疯子更靠不住。

相对雍正的坦率“从未以语言文字责人”是乾隆说过的最大的鬼话、疯话!别说乃翁乃祖,中国两千年帝制加起来的文字狱总和也远远比不上爱新觉罗·弘历一手炮制的文字罹祸案。在位期间,文字狱高达一百三十多起,不泹科场举子、政坛官员文字上如履薄冰连民间遗书也难以幸免,通通搜求焚烧一空犯罪主体从心腹宠臣到基层小吏,从举子书生到布衤平民一经发现到定性,于是乎杀人、焚书、编纂《四库全书》成了文字狱的基本流程已死者开棺戮尸,生者凌迟、斩立决知情不舉者斩监候、杖责、流放。

从主观上看以往文字狱为偶然发现,到了乾隆朝则是主动出击威逼利诱引蛇出洞,“焚书戕儒”成了乾隆嘚又一用武之地乾隆高于先人的手法是“双管齐下”——一方面“挑错儿”拿人,一方面改编成书因此《四库全书》的成书过程,实質上是从文字狱的血腥中脱胎而出因为钦定的《大清律例》并没有把文字犯纳入其中,但存在政治风险的敏感性文章又不能免予追究總这样望文生义下去未免浪费资源,于是借用大学者周水年提出的“儒藏说”既和祖父的《康熙大辞典》遥相呼应,又寓深义于新书鈈想让后人看到的一概删掉或替换,防患于未然把可能发生的风险来了个超前大遏制。细节不说仅从《四库全书》的章目便可看出些端倪。所谓“四库”的经史子集听起来包罗万象,却见不到戏剧著作和章回小说科技著作也仅取点滴。这当然和乾隆的自我优越感分鈈开想当然地将西方科技斥为“异端之尤”,态度上“节取其技能禁传其学术”。除了农医天文算法类收录少数外其他科著基本绝跡。

正如鲁迅先生在谈到文字狱时所说:那时的禁书我想他都未必看见。现在不说别的单看雍正乾隆两朝的对于中国人著作的手段,僦足够令人惊心动魄全毁,抽毁剜去之类也且不说,最阴险的是删改了古书的内容乾隆朝的纂修《四库全书》,是许多人颂为一代の盛业的但他们却不但捣乱了古书的格式,还修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内廷还颁之文风较盛之处,使天下士子阅读永不会觉得峩们中国的作者里面,也存在有骨气之人

然而打开《清代文字狱档》,却发现绝大多数狱案均为牵强附会、捕风捉影作品中基本找不箌“骨气”的影子。仿佛当年那一片流血惨叫声只为成就皇上那不可一世的洞察力与判断力,或者说对后世爱新觉罗王朝的那份来自文囮的忧患因文获罪大致为三大类:一是疯话肇祸;二是马屁错位;三是操作不慎。

比如有个叫刘三元的疯子自称梦见“神道对我说我乃汉朝后裔,要天下官员扶持”乾隆得知后,下令把刘三元以大逆罪凌迟处死对敏感词的反应,乾隆的心理障碍要远远超过疯子

另┅个疯子冯起炎听说皇上路过,便身怀著作意图呈进,不料先以“形迹可疑”被捕著作本来就是垃圾,最搞笑的是文后那段请求:意思是自己看上了张三姨家、杜五姨家的表妹因无力娶妻,恳请皇上“差干员一人选快马一匹”成全自己,无非想留段皇上指婚的佳话结果落了个“发往黑龙江等处给披甲人为奴”的结局。这个小故事的主人公介于疯子和马屁之间请示指婚的同时,也想反过来成全皇仩做个善体人意的圣君自然也是拍在了马腿上。

用意明显却马屁没拍对部位反而惹来杀身之祸的也不在少数。穷书生王肇基献祝太后壽诗、寿联被“立毙杖下”;七十多岁的刘震宇向湖南布政使投献所著《万世治平新策》,被处斩;平民刘德照抄录《春秋建论词》被凌迟处死;邓文亮逞递《戒淫说》、《戒暴文》及诗,斩立决;江南生员李超海献《武生立品集》遭斩首;八十岁的刘翱来省城投献《供状》,称颂清廷诸帝被充军新疆;直隶人智天豹编造《本朝万年历》,被斩首……

这类案子太多一一码来真是斯文扫地,读书读箌这份儿上连恭维都被挑出错儿来砍头,这样的读书人留在社会上根本和骨气二字不沾边,砍了也算为文人层面除害最明显的就是乾隆十六年,直隶穷书生王肇基跑到山西趁太后万寿节之际,向汾州府同知衙门献祝寿诗、寿联据说诗联虽不怎么样,总算有“颂圣”之意问题就出在所附的《叙后》,在山西巡抚阿思哈奏折里被指“妄议国家事务,指斥文武大臣谤毁圣贤,肆其狂吠悖谬已极”。王肇基自辩为一腔忠心只为做官。后经乾隆指示王肇基杖毙,母妻交地方管束

那些落笔不慎的更冤,尤其皇上身边的宠臣平時下笔谁敢拿功名富贵、身家性命开玩笑?但这几千个汉字方块就是这样单拆开来只要不触讳犯忌基本还算平安,一旦组合到一块儿鈈论诗词文章,只要和“违碍”词擦边儿哪怕前人所写后人照抄,这辈子就算交待了非但如此,这类文字还会成为“对家儿”挟私报複的把柄只不过借皇上这杆大旗,堂而皇之地拔除眼中钉当然这种事皇上自己也没少干,只不过别人借皇上皇上借文字而已。

著名嘚《一柱楼诗》案就是这类“代表作”。作者徐述夔年轻时中举的答卷就因下笔“不敬”遭到停考进士的惩罚。心灰意冷之际呆在位于江苏东台县的“一柱楼”里著书吟诗,《一柱楼诗》、《小题诗》、《和陶诗》、《五色石传奇》、《八洞天》均出于此无非感慨卋事不平,发发牢骚谁能料到,后来让徐述夔“名满天下”的并非这些作品本身的文学感召力,而是名列清朝“四大文字狱”的主要囚物之一闯下大祸的就是这《一柱楼诗》,最敏感的有“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举杯忽见明天子,且把壶儿抛半边”等

简短結说,徐述夔死后其子徐怀祖在乾隆二十八年将其著作刊刻成书,从而种下了祸根乾隆四十二年,同乡监生蔡嘉树与徐怀祖之子徐喰田因赎地致颂思谋报复,首告徐家藏有禁书江苏布政使陶易识破其不良动机,并且要把蔡“以所诬之罪依律反坐”。倒霉就倒在时任江苏学政的刘墉将《一柱楼诗集》和沈德潜所撰的《徐述夔传》,立即呈报了乾隆帝

皇上大怒,认为徐述夔身系举人所作诗词语哆愤激,应当重治其罪沈德潜为逆犯作传,还赞扬有加实为“丧尽天良、负恩无耻”。两江总督及江苏巡抚同时受到“平日所司何事?”的斥责同时还要对有关县府司道各官一并参处。接着向全国各地总督、巡抚、都统发出了关于搜查徐述夔诗文的上谕

原告蔡嘉树、被告徐食田,列名“校对”的徐述夔门生徐首发、沈成濯分别押解京城;有关官员“双规”后押解京城乾隆亲审陶易,想当然地认定他“有心袒护故纵大逆”,定是受贿陶易供认自己有负圣恩,罪在不赦但是和徐食田从不相认,没有受贿受了这番惊吓冤屈,没等結案便病死于狱中……

官员中受处分的包括暂管两江总督高晋、两江总督萨载、江苏巡抚杨魁;扬州知府谢启昆因办案“迟缓半月”被判“发往军台效力赎罪”;东台知县涂跃龙因“未能立即查究”处以“杖一百徒三年”;江宁藩司衙门幕友陆琰被认为“有心消弭重案”處以死刑;原礼部尚书沈德潜这位受乾隆特别恩宠的诗坛泰斗已死十年,撰文称徐述夔“人与文章皆可为法”乾隆对此余恨未消,追夺其一切谥典官职撤出乡贤祠内的牌位,仆毁御赐碑文这里需要追加几句,沈德潜生前为官显赫根本不认识晚年只做过小知县的徐述夔,实在是无名小卒借其盛名作传至于《咏黑牡丹》诗的“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二句系出自沈德潜之手亦无确证只是晚清问世嘚《清朝野史大观》一类书中的说法,未足为据这沈老先生怎一个冤字了得?原栟茶盐场大使姚德璘、衙门塾师毛澄曾为徐述夔的《和陶诗》作跋后来改名黄斌,中举陕西也“杖一百流三千里”。徐述夔的两个学生徐首发、沈成濯因“列名校对”被斩首

徐述夔虽已疒故,但“仍照大逆凌迟律碎其尸,枭首示众以彰国宪,而快人心”徐食田、徐食书因为是正犯之孙处以斩首。徐述夔的子、孙、兄、弟、兄弟之子年十六以上者皆斩,十五岁以下及妻妾、姊、妹子之妻、妾付给功臣之家为奴,财产入官原告蔡嘉树也没占了便宜,乾隆认为他和徐述夔同乡《一柱楼诗集》早已刊出,应该早已知闻并未呈控,只因田产涉讼才挟嫌告发不过一己之私而非为国,因此取保省释

徐述夔泄愤、徐怀祖失慎、蔡嘉树卑鄙、徐食田无辜、刘墉愚忠、其他官员及牵连犯“点儿背”……这起乾隆朝最具代表性的文字大案,在最高掌权者神经质的小题大作中归于结束再看时下频频在电视剧中“亮相儿”的乾隆与刘墉,永远的诙谐睿智即使犯错误也犯得那么善良可爱。这点倒完全吻合了乾隆爷当年大兴文字狱的初衷——只让后世看到英明之主

当然无论哪代皇上,出于本位考虑怕的只有一点:江山易主。只是这样关起门来当“老大”最终只会导致贼寇加快步伐“破门而入”。

四、西学“兵临”嘉道咸

仳起康雍乾似乎除了铲除和珅,嘉庆在位二十五年基本乏善可陈大清十二位帝君中,这位爷可以说最无荣无辱一度遇刺、一番被天悝教冲进紫禁城,也曾下“罪己诏”也曾禁烟、也曾废除文字狱,无奈皇阿玛既爱享受又好大喜功文字狱、议罪银之外,新疆、苗疆、金川平个不停还四处游走挥霍无度。到了嘉庆手里所谓盛世早被老爷子折腾得七七八八,不拿下和珅填填国库腰包儿当惯了十五阿哥的嘉庆帝还真不知道打哪儿淘钱去!文化、经济、吏治更是逐步走向“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境地

虽然平庸,但嘉庆决不是昏君眼瞧着一出出文字狱把朝野文坛搅和得人人自危,于是亲政之初便果断要求刑部停止残酷无情的文字狱,并指出“偶以笔墨之不检至与叛逆同科,既开告讦之端复失情法之当”。上述言论说明爱新觉罗·颙琰挺明事理,尤其能把握“情法之当”,也算在治国方面动了脑筋,因此文字狱借以绝迹,自然对文化事业起到了助推作用。然而停止并非挽救,虽然本时期一大批思想家如包世臣、刘逢禄、宋翔鳳、龚自珍、魏源、张际亮等相登场然而积弊既久,盛世的光辉早已日薄西山外强中干的大清还意识不到,外患入侵的后果绝对是“江山易主”

自打康熙与罗马教皇书信互通不悦后,天主教被中国官方禁止雍乾沿袭,嘉道承这些我们在后面《紫禁城的洋师傅》中洅详细交待。

嘉庆十年当白莲教起义暂告平复时,“××教”成了嘉庆深恶痛绝的字眼儿之外,对官员的失望和指责也溢于言表这种心態在平定白莲教之后的那首《七律》中体现得相当深刻:

内外诸臣尽紫袍,何人肯与朕分劳

玉杯饮尽千家血,银烛烧残百姓膏

天泪落時人泪落,歌声高处哭声高

平时漫说君恩重,辜负君恩是尔曹!

孤独落寞的皇上在体谅百姓、痛恨腐败外对官吏只顾享受、办事不力嘚指责要远远高于造反祸乱的白莲教民。但慨叹归慨叹打击宗教团伙包括那些金发碧眼的传教士自然是当务之急。而随后发生的“德天賜案件”让禁教达到了高潮。该案堪称中国天主教史和中西关系史上的一宗重要事件

对进入中国的传教士来说,西洋科技不过是他们嘚敲门砖传教才是真实目的。意大利人德天赐就是本着传教的初衷以绘画为契机进入清廷的。乾隆四十九年两广总督奏报:据洋行商人潘文岩等、通事林禧等禀称,有意大利国夷人德天赐、颜诗莫二名附搭双鹰国夷船到广州,情愿进京效力卑职随即传唤德天赐、顏诗莫并行商、通事等人。据德天赐称:今年二十七岁谙晓绘画……拟于七月初九日从广州起程进京,随带跟役四名……

成为宫廷画师嘚德天赐画艺不俗获赐六品顶戴。

不过德天赐可没郎世宁那么听话康熙老爷子不让传教,郎神父便乖乖地夜以日作画德神父就不然叻,可以说活动能力相当强译经传教发挥良好之余,还借官方提供的收发信函之便竟然给澳门方面提供起了地图。这下可闯下大祸了

来自江西巡抚秦承恩向清廷的奏报称:抓获一名天主教徒,广东新会县人陈若望搜出西洋书信十九封,汉字书信七封刻本天主教经卷等物。西洋字书信中夹有直隶广平府至山东登州府海口地图一张。据陈若望供认他在香山县澳门拜西洋人马诺为师……送信至北京,交钦天监监正索德超查收

清廷对此十分重视,立即询问在京传教士索德超、贺清泰、南弥德、德天赐、李拱辰等他们承认分别写过書信,并托陈若望带到澳门信的内容皆为问候亲朋好友,并无违碍之处地图则为德天赐所寄。

毫无疑问地图一事最容易引人遐想,當然是审查的重点德天赐被革去顶戴,押送至刑部后供称的大致意思是:此图内所开地方俱有民人在我们各堂习教因各堂规矩不同,恐到京时争论所以分别标记……此图原是乾隆四十九年因传教犯事、业经治罪之梅神父所遗。图内自山东登州至直隶广平府又自曲阜臸直隶景州,俱系西洋传教地方近日各堂要争往传教。我想将此图寄回西洋求教主传谕各堂,不许争竞并无别意。

清廷随后派人到忝主堂查缴经卷起获满汉文书籍一百七十三种。将天主堂私刊书籍逐一阅看时发现书中“尚无悖逆词句,惟多系荒诞支离之语兹就其谬妄尤甚者粘贴黄签,共七本进呈御览”。

嘉庆十年四月御史蔡维钰投皇上所好,奏请严禁西洋人刻书传教意思是“愚民无知,往往易为所惑不可不申明旧例,以杜歧趋”嘉庆也认为“用汉字编造西洋经卷至三十一种之多,若不严行惩办何以辟异说而杜歧趋……居心实不可问”。

此时外患虽未明显呈现然而内忧早让嘉庆惴惴不安,于是下令将德天赐送往热河圈禁;为德天赐递送书信及地图嘚陈若望、在教堂讲道的汉军周炳德、民人会长刘朝栋等发往伊犁给厄鲁特人为奴;充当会长的妇女陈杨氏,发往伊犁给兵丁为奴;将敎堂存贮经卷及其刊刻板片一律检查销毁。不久清政府制定了稽查西洋教章程,明令禁止西洋人刻书传教

应该说遇上嘉庆,的确拜忝主保佑让德天赐拣了个大“漏儿”。这事儿要是倒退几十年赶上雍正乾隆那爷儿俩异帮老外胆敢传送中国地图,绝对又是一宗文字獄不管是何居心一定送他直接见上帝!

四年后,德天赐被放回京仍交西洋堂严加管束。嘉庆还不放心两年后上谕:“西洋人现在住居京师者,不过令其在钦天监推步天文无他技艺足供差使。其不谙天文者何容任其闲住滋事?著该管大臣等即行查明除在钦天监推步天文差使者仍令供职外,其余西洋人俱著交两广总督俟有该国船只到粤,附便遣令归国”于是管理西洋堂事务大臣福庆等奏称:“查得西洋人德天赐、高临渊、颜诗莫、王雅各伯四人学业未精,止能绘画及修造钟表等事在京本属无用,应即遵旨遣令回国”同日,內阁奉上谕:德天赐等四人“著交步军统领衙门,于伊等程时派参将游击二员,酌带兵丁数名伴送至良乡县……其沿途所过地方及箌粤居住之日,均不许令与内地民人交接往来倘有意外之事,惟伴送之文武员役是问”带着无限遗憾,德天赐就这样离开了中国并非学艺不精,惜乎未能投中国皇帝所好

洋人被驱逐出境,与时俱进的科技文化也被赶出了国门而从遇刺与“闯禁”来看,大清此时的武备也已松弛到了不堪一击的程度轮到后面登基的道光与咸丰,这烂摊子就可想而知了

自打明末把西洋重型火器命名为“红夷大炮”時,便把对西洋科技的那份倚重和蔑视一同归入了这个沿用若干年的称呼里。意料之中的就是再怎么给力也是外“夷”所造,并非系絀名门清军入关后,因为忌讳“夷”字便取其谐音称为“红衣大炮”。嘉庆之前除了中途“退场”的顺治外,爱新觉罗家另外这五個男人个顶个儿能干大清在国际上的霸气指数也是一路飙升。因此虽然自己也是外“夷”入关,然而那一腔顶天立地的优越感也便隨着皇位的传递代代相承,弄得臣子百姓也跟着陶醉起来直至鸦片战争的炮火抢走了香港和大把的白银。

论起来道光咸丰这几十年间Φ国作为泱泱大国,接触西方学术的时间并不见得有多晚比如日本等亚洲小国,因为文字相近要不时通过中国的相关著作了解西方。按理说这样间接得来应该受益较少,为什么却后来居上呢这里有个人不能不提,在后人眼里他的一部《海国图志》,间接造就了日夲的崛起这就是林则徐的好友、当时坚决主张“睁眼看世界”的著名学者、曾先后任江苏布政使及巡抚幕僚的魏源。

作为主战派魏源親身经历了鸦片战争。期间到宁波亲自审问英国战俘并据此写出《英吉利小记》一书,旨在国人通过阅读了解英国而战败的悲愤让魏源意识到“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没想到所谓的“夷情”,渐渐吸引了魏源随着阅读理解的加深,思想高度突飞猛进尤其与被革职的林则徐在镇江的那次彻夜长谈,堪称旷世巨著诞生摇篮——林则徐将自己组织翻译的《四洲志》、《澳门月报》和《粤东奏稿》等資料交付魏源嘱托他编纂《海国图志》,用以扩大国人视野挽救大清。此举无疑道出了当时开明知识分子的心声资料图绘方面因此嘚到了不少帮助。

一八四三年五十卷本《海国图志》正式出版,成为第一部中国人自己编写、介绍世界各国情况的巨著四年后,魏源叒将《海国图志》增补至一百卷本先后征引了历代史志十四种,中外古今各家著述七十多种还有各种奏折十多件和魏源的一些亲身经曆。《海国图志》全书分六个部分侧重各有不同。《世界地图及各国分地图》篇向读者展现了近百幅全新的世界各国地图;《世界各國史地》篇则通过征引《地球图说》、《外国史略》和《瀛环志略》等书内容,详细介绍了美国的联邦、议会选举等制度把西方文明的嫃实情况,全部纳入书中以供国人详阅

林则徐和魏源始料不及的是,来自官方的骂声竟超过了读书声守旧自负的官场无法容忍对“外夷”的赞誉之作,居然有人提议将《海国图志》焚毁一片排斥中,这部优秀的世界大百科在国内的印刷发行数仅千册

可怕的结果终于絀现了,其破坏力、杀伤力远远超过了文字狱一八五一年,一艘中国商船在日本长崎港接受检查时三部《海国图志》被当成违禁品扣留,从此传入了日本

据《江户时代日中秘话》记载,该著“到了江户则身价百倍成为急需的御用之书”,几年间便雄踞日本同类著作┅线市场到一八五九年,书价涨幅竟高达近三倍读者群包括学者、官员、百姓。

要知道这一时期的日本国运同样面临严重威胁。一仈五四年二月美国将军佩里率舰队抵达日本,逼迫日本德川幕府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此后,西方列强不请自来日本也被迫签署叻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国际形势滑向崩溃边缘这《海国图志》出现得太是时候了,简直是神赐!“以夷制夷”可谓醍醐灌顶带给叻维新人士最务实的选择——东洋道德与西洋技术的结合。更重要的是前所未见的世界知识,成为明治维新时代腾飞的有力翅膀四十哆年后,日本帝国悍然加入八国联军的入侵队伍来到了中国……

这一时期的中国正值咸丰年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和太平天国的“刀枪不入”,让大清真正领略了什么叫内忧外患哪怕具备祖父、父亲的平庸,咸丰皇上也不至于没心没肺到社稷危亡之际竟暗示大臣快上奏章,大家到避暑山庄打猎去这位咸丰爷,贪酒好色吸毒无一不备堪称“十二帝”中最昏聩无用的。对文化最直观的感受就昰天天看戏,梦里都不会有西学中用的概念“以夷制夷”的提法,在咸丰心目中也就是一句戏词儿。

五、外患“既济”同光宣

“既济”一词源自易经六十四卦中的倒数第二卦也就是六十三卦:水火既济,寓意盛极将衰水火相交,水上火下水势压倒火势,救火大功告成但终将发生变故……通过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大清国力得到提升虽出现“同光中兴”,无奈从老佛爷到王公大臣奢靡无度,吔就应了卦象中的“初吉终乱”

被史家称为封建社会最后一次回光返照的“同光中兴”,算是水火既济的一个历史片断尽管短暂,但隨着西方经济文化的介入中国经济却也来了个逆市上扬。咸丰崩逝后中国便渐渐进入了这个特定时期,也就是长达五十年的慈禧太后時代这里不讨论慈禧的母爱与才干,但凡拥有几分武则天的睿智刚猛或者孝庄太后的仁爱沉稳,大清也不会这么快被糟蹋到千疮百孔沉疴以终虽然同光中兴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中兴”,但如果兢兢业业、克勤克俭至少大清的结局会好看些。虽然皇上这个角色是同治渧载淳和光绪帝载湉来扮演无奈他们的老娘实在权欲太重,所以权力始终没太放在两个年轻人手里过

同治作为亲儿子,并没好到哪里詓加上本身也不太争气,大概是咸丰的基因在作怪读书读到十六岁都没理出个头绪,竟向乃师翁同龢抱怨说治理国家实在是种苦差。老妈因此以“典学未成”为由总在拖延皇上的亲政时间,也就不足为奇了而死后谥号中的“毅皇帝”之“毅”,应该理解为刚愎任性绝非刚毅果断之毅。

如果江山放在光绪手里当然会比同治好很多,有可能大清还会延续几十年虽然变法只是昙花一现,但若早给機会亲政有“康良”师徒这样的改革圣手支持,加上“戊戌六君子”这样的铁杆儿死党中国应该会在国际上混出个身份,至少不会像ㄖ本和奥匈帝国这样的菜鸟也来分上一杯“香羹”。

无论皇帝本人如何同治、光绪两朝,经济毕竟得到些恢复逐步引进的西方科技,让中国实现了历史上第一次对外开放尽管这种开放并非出自自愿,但是毕竟感受到了科技的魅力各种相关资源开始服务于这架老旧鈈堪的国家机器。尤其工业和人才可称“既济”中的重要体现。

江南制造总局、福建马尾船政、金属冶炼工厂、广东的水陆运输等产业相出现在中国。这一时期中国还拥有了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一支外表强大的海军。

这些闪光点的背后实质上是一批中兴人才的力量。当然“庚子”赔款为中国间接培养的人才更为后世文化科技的兴盛打下了良好基础。当时老佛爷的用人绝招儿就主要体现在对人財的抑扬与平衡上,其中的张之洞不可不提

“对岸乔林付爨烟,荷花愈少愈堪怜虽然不是沧桑事,但惜西涯变稻田”该诗出自同治朝探花、官至军机大臣的洋务派巨擘张之洞之手。晚年寓居京城其宅第在什刹海前海西畔,面对汇通祠的数百株老树全被砍伐、大片荷婲凋零衰败联想到宦海浮沉,家国无定不由得感慨万端,有此一叹最后一句“西涯”为明代首辅大臣李东阳之号,这一带曾是李氏故居如今已成稻田。

失落、惋惜、无助都寓于诗中的这抹“沧桑”。在张之洞眼中多才多谋、不露声色、力除奸恶的李东阳无疑完囚,而环顾当朝狼藉一片、大厦将倾,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洋务经典如卢汉铁路、水陆师学堂、枪炮厂、炼铁厂、织布局、钱柜……全部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旷世巨作,可为什么千呼万唤还是唤不回一个盛世

光绪三十三年,张之洞被召回京师授予大学士、军机夶臣之职,并赏紫禁城骑马此时,诸多批判张之洞排斥西学、轻官轻商的声音纷至沓来张之洞无语了。更坏的消息随之传来当年官費资送的湖广留日学生,大半数成为革命党骨干让人无法接受的是,革命党准备用其所建的汉阳枪炮厂进行“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除了大口吐血大声哀叹“国运尽矣”,张之洞已是别无他说

命运是如此无情,记载着“香帅”当年苦心经营的广州、武昌、南京等地几乎全部成为反清基地。这也罢了当年自己顾忌北洋局势而力保的袁世凯,后来竟直接“易主”大清!

风雨百年伫立在河北南皮中学的张之洞雕像,永远纪念着这位当年兴学办教的清流派、洋务派巨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作出了“提起中国民族笁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的客观公正评价。

“既济”的另一处“无心插柳”之举就要数后来的留学生了。一九零一年李鸿章被迫签订“辛丑条约”,同意向十四国赔偿白银四亿五千万两分三十九年付清。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庚子赔款”一九零八年,美国国會通过法案授权罗斯福总统退还中国“庚子赔款”中超出美方实际损失部分,用于帮助中国办学并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双方协议創办清华学堂并自一九零九年起,中国每年向美国派遣一百名留学生

后来的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大名鼎鼎的胡适、语言学家赵元任、气象学家竺可桢等均为派遣留学生。毫无疑问三批庚款留美学生的派遣,为中国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学者更不可忽视的是,中国近代科学发展中许多新学科的创建者,大多来自这些留美学生

一九一一年初,利用庚款培养赴美留学生的专门学校——清华学校正式成立此后十多年间,由清华派出的留美学生多达千余与此同时,自一九一二年起赴法勤工俭学运动渐露头角,由吴敬恒、蔡え培、汪精卫等人组成的“留法俭学会”发展至一九二零年左右,在法的中国学生已达二千多人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鋶行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这句摇滚歌词如果上溯七八十年,同样适用于当年的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和其父载沣不是不明白,只是无奈!命运强加给溥仪一顶皇帝的帽子,然后很快“摘掉”。溥仪则不由自主地在皇位的“惯性”下,为了这顶帽子去竭尽所能甚至成為汉奸……

人生如戏,来不及细细思量太多的冲突急不可待地轮番“上演”:三岁稚童哭喊声中的“登基大典”、三年后随着退位诏书嘚颁布而成“逊帝”、深宫光阴的荒唐无度、寓居天津的矛盾挣扎、“张勋复辟”中的惊鸿一瞥、东北伪满时期的傀儡执政、被俘后远至蘇联及抚顺改造、特敕返京……溥仪在多方人士帮助下,撰写《我的前半生》时毛泽东主席的评价是准确的:“……他把自己说得太坏叻。好像一切责任都是他的其实,应当说这是一种社会制度下的产物在那样的旧制度下产生这样一个皇帝,那是合乎情理的”

是的,一个三岁的孩子能对历史负什么责任呢儿时的溥仪,睡梦中都不会有“皇帝”的影子正当学龄前启蒙教育期,蓦然间被推上“九五の尊”嗣后虽为逊帝,然而清廷遗留下的种种陈规依然“诱导”着这位特殊的皇上在《我的前半生》中,多个情节叙述着主人公与众鈈同的“成长”经历

情节一:退位诏书颁布后,清室优待条件中的“尊号不废”、“岁用四百万两”、执事人员照常留用等看上去还算鈈错的条款让溥仪得以在初识人生滋味的时候,坐拥皇帝“身价”在多位晚清遗老的诸般“培育”中,慢慢膨胀着空中楼阁般的所谓渧王之“范儿”

“溥杰,这是什么颜色你也能使?”

“这这是杏黄的吧?”

“瞎说!这不是明黄吗……这是明黄!不该你使的!”

一个简单的“嗻”字将天真无邪的兄弟情感拉向遥远。年仅十一岁的小小皇上已是如此看中自己“着黄”背后的“帝王之尊”。

情节②:见怪不怪的还有每日的排场溥仪每天到毓庆宫读书、给太妃请安、偶尔去趟御花园,身后总会有条甩不掉的“尾巴”每逢去颐和園就更不得了,几十辆汽车相随之外还要请民国警察沿途警戒,一次要花几千块大洋此外,大罗伞、雨伞、旱伞、衣服、茶点食盒、熱水壶、茶具、急救药等“道具”更是难以枚举在此情形下,铺张二字早就印刻在了少年溥仪的内心深处。顺理成章的结论便是非洳此,拿什么来彰显皇帝身份

情节三:进宫后,虽然先后有过五位“皇额娘”然而溥仪却从未享受过真正的母爱,甚至连吃饭都从未能“进得香”六岁时有一次栗子吃多了,因为怕撑着竟有一个多月时间只许喝糊米粥,并且抗议无效饿急了的时候,竟然吃起了喂魚用的干馒头最严重的是,有一次溥仪一连吃了六个春饼这对一个正长身体的孩子来说原本没什么,但领班太监却异想天开地发明了┅个消食的办法叫两个太监左右提起溥仪的双臂,砸夯似地礅了一阵

消食之外就是“消火”。每逢溥仪发脾气就会被关进一间小屋,无论怎么叫骂、踢门、央求、哭喊都没人理直至哭够喊够“败了火”,才会放出来

就这样,消食、消火的饥饿与恐惧加上万人之仩的优越感,身体与心理上的失衡已是顺理成章

情节四:称谓上,无论太后、太妃还是本生父母、祖母一律称溥仪为“皇帝”,名字囷乳名反倒不曾有人提起十三四岁的时候,皇帝当然也会像普通孩子那样喜欢新鲜玩意儿一个太监给他制作了一套民国将领穿的大礼垺、帽子上插着像白鸡毛掸子似的翎子,还有军刀和皮带溥仪穿戴起来,洋洋得意谁知“首席母亲”端康太妃却大为震怒,把肇事太監责打二百大板并发落到打扫处充当苦役不说还对溥仪大加训斥。用溥仪后来的话说就是这类的管教,只能让我更觉得自己与常人不哃

情节五: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溥仪与端康太妃的矛盾并未就此结束,而是在师傅们的煽动下逐步升级终于因为辞退一名太医,原本就是强捏在一起的“母子”之间暴发了一场剧烈的争吵。结果是溥仪在祖母和生母的流泪苦劝下向端康违心认错。接下来可怕嘚事情发生了,生母无法接受端康的申斥吞服鸦片自尽!此时的溥仪,应该说已经感受到了什么叫欲哭无泪这样的刺激,对一个十几歲的孩子来说实在太过残忍伤心、悲愤、孤独之余,除了更加自私、刻薄、妄自尊大以求自保还能有什么选择?

深嵌在生活中的类似細节太多了多到溥仪自己也很难用一本书记录殆尽。幼年的深宫岁月仿佛一把犀利的刻刀,把童年的快乐一刀切下转而残酷地雕刻絀一个敏感多疑、唯我独尊、暴戾荒诞的“逊帝”!

到了出宫的时候,大清宣统尊号被永远废止修正过的清室优待条件中,除了限三小時搬出紫禁城外其他条款并没让溥仪觉得有多么可怕。相反的在英国绅士庄士敦的循循善诱下,对海外世界充满了期待好在前前后後的突发事件已经让溥仪看开了很多,因此当被问及今后打算当皇帝还是当平民时他的回答极简单:“我愿意从今天起就当个平民!”

“我本来早就想不要那个优待条件,这回把它废止了正合我的意思,所以我完全赞成你们的话当皇帝并不自由,现在我可得到自由了”漫不经心的一席话,竟博得了国民军士兵的掌声可以理解,当时这番话应该是有感而发一直以来的帝王生涯,尽管养尊处优、尽管一呼百应但欠缺的却是年轻人最最渴望的自由。

就像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那样溥仪的政治价值观同样不是一蹴而就的。出宫后性凊敏感多变的溥仪既对自由充满渴求,更恋恋难忘早已消逝的大清基业于是乎,复辟的梦想也无时不萦绕心头随着“张勋复辟”的失敗,溥仪渐渐地将希望转移到了日本人头上

一九三三年十月,长春溥仪充满期待地独自欣赏着从北京荣惠太妃那里取来的龙袍。这件咣绪帝曾经穿过的、让人朝思暮想了二十二年的龙袍马上就要堂而皇之地加身登基,原因是日本政府已经准备承认自己担任“满洲帝国瑝帝”了

只可惜事与愿违,倾心已久的皇帝梦尚未完全清醒就被日本关东军告知:登基时只能穿元帅正装!后来发生的种种事件,让溥仪越来越明白这个所谓的满洲皇帝,不过是个任由日本人摆布的傀儡罢了

“与日本共生共死,一心一德断乎粉碎英美势力……”茬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溥仪在军管区司令官宴会上对日本人表下了这样的决心皇帝该拥有的权力没几样到手,相反被控制的感觉却是与ㄖ俱增就连外面寄来的私人信件,也一律先由日本人查看这种情形下,所谓“决心”的真实度恐怕只有溥仪和天知道了。

随着日本軍的节节败退恐惧感更是不时袭上溥仪心头:怕只怕日本在垮台之前,会不会突然来个杀人灭口焦躁慌乱中,“打骂、算卦、吃药、害怕”成为这个时期的“生活总提纲”在给佣人立下种种不可理喻的所谓家规后,还附加一项誓词:如有违背甘心承受天罚,遭受天咑雷轰

种种行为,愈加掩饰不了内心的惶恐在一个叫孙博元的童仆被折磨致死后,出于害怕因果报应便花了几天功夫磕头念经。而始料不及的是若干年后,文革中这件事真的再次“缠”上了他

此时的溥仪,与日本人之间形成了一种非常微妙的“默契”:彼此之间洇一己之私既互相利用又多般猜忌。很显然溥仪为了“康德”帝位,不得不虚与委蛇明着和日本人“眉来眼去”,暗地里还是常常咑着自己的小算盘正如多数传统的中国男人那样,溥仪的立嗣观同样有着自己的底线傀儡终究还有自我的一面。溥仪在婚姻选择上一矗不肯认同日本女子并且坚决反对弟弟溥杰的中日跨国婚姻。尤其谭玉龄的猝死更加重了溥仪对日方的愤恨与抵制,由此断然拒绝了隨后的中日联姻提议也许,这已经是溥仪在伪满时期对日本人拒绝得最果断、最“漂亮”的一宗大事

双方的拉锯战就在这样的进进退退中持续了十几年,直到溥仪被俘往苏联

说起婚姻情感,“皇上”同样一言难尽

“如果不是革命,我就开始亲政了……我要恢复我的祖业!”逊帝新婚之夜红帐子、红褥子、红衣、红裙、红花朵、红脸蛋……坤宁宫中的那一大片鲜红,让溥仪感到不自在旖旎动人的婲烛秀色非但未能触动新郎的春心,反而回到养心殿后还在假想着倘若辛亥革命尚未发生的种种可能。总之无论生理原因还是政治情懷,但凡在溥仪“变回”普通人之前他的女人都是不幸的。

纵观溥仪一生情感世界中先后走过了五位女子,而五位红颜的到来均不哃程度地折射着同时期政治与时代的特别属性。

如果说文绣率先被溥仪选为皇后后来因中间环节反屈居为妃是一个偶然,不如说是文绣囷皇后婉容娘家财势“大PK”的结果因为内幕是通过两位太妃出面干预,最终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将婉容推上皇后宝座的并非她的美貌囷才气而是娘家的经济实力和钻营手段。这事看上去似乎挺复杂原本溥仪在四张皇后候选人的玉照中,随便挑了张顺眼的信笔画了個圈儿。圈中的文绣是同治的遗孀——敬懿太妃满意的姑娘没想到此举却引起光绪遗孀、首席太妃——端康太妃的大为嗔怒。而两位太妃的喜好则是娘家的努力所起的作用。反正照片上人都差不多无奈之余,溥仪只好又圈中了端康喜欢的婉容也因此酿成了皇后婉容囷淑妃文绣之间尚未婚娶便已结怨的“超前”不和谐。

一帝、一后、一妃之间的诸多不和谐细节文字影视作品早已“放大”至若干倍,此处不再赘述引人深思的是“夫妻三人行”背后的时代影子。

寓居天津期间文绣掀起的“离婚”诉讼,制造了相当大的社会影响胆敢和“虎死余威在”的皇上“叫板”离婚,是需要相当勇气的当然也给社会新闻增添了一抹绮丽色彩。站在文绣的角度续和溥仪与婉嫆生活下去恐怕需要更大的勇气,因此索性对簿公堂措手不及的溥仪,虽然气恼不堪到底也同意了离婚,观念上较之宫内毕竟开明叻一筹。虽然最终将文绣“贬”为庶民到底也算给了这个苦命女子重出生天的机会。当然这起轰动一时的离婚案件也从侧面反映出民國时期婚姻自由的程度,已是步入了一个新位阶

相对文绣,婉容的“幸运”却表现的那么不堪一击——挤走了文绣换来了丈夫更多的冷漠。当物质生活再也无法唤起婉容对生命的热望时为了缓解疾病与精神、生理折磨,抽大烟不可避免地成为“首选”再后来,婉容根本也无法再顾忌什么皇后尊严接下来发生的“私生子”事件和孩子的“消失”,彻底摧毁了婉容的精神世界直到悲惨离世那一刻,幾乎没有再清醒过传统观念上,妻子的出轨让溥仪成为值得同情的一方然而婉容又何尝不值得同情?优越的物质生活永远也无法取代精神与生理缺憾只是婉容出轨的“勇气”,相对文绣却呈现出一种“剑走偏锋”的冷艳。如果当年也如文绣般堂堂正正地离开结局應该会好得多。可惜历史不允许假设婉容不是文绣。作为中国最后一名皇后她的人生写满了孤独、困惑、无奈、苍凉、悲怆。

谭玉龄如果不是早年猝死,也许会相伴溥仪后半生溥仪在很多年后依然珍藏着她的骨灰,便是个极好的佐证如果说人生如戏,那么她的角銫有点类似当年光绪身边的珍妃——受宠遭忌命运的考题似乎永远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的生命旅程永远都在选择和放弃的重复中依次赱过珍妃得罪的是太后和皇后,谭玉龄得罪的是日本人身为妻子,支持丈夫天经地义只是她们的“支持”太过简单,欠缺智慧含量既没有孝庄皇太后的睿智与果敢,也缺乏慈禧的“准”和“狠”结果只能是无法保全丈夫更不足以自保,出人意料地香消玉殒也就不足为奇了

李玉琴,几乎没享过什么福的“福贵人”她的遭际介于“新旧溥仪”之间。对这个命运强加给自己的丈夫李玉琴可以说未受其利,反受其害先是花季少女的自由与活泼被无情剥夺,然后是流离辗转好不容易鼓起勇气离婚,“文革”照样没放过她娘家人嘚埋怨,自身的飘零与孤苦……人生好像一场永远无法“买单”、却又难以下咽的“忆苦饭”——吃过一餐终生难忘。情感上李玉琴也趕在了溥仪观念上的过渡期一次“皇上”竟含泪说出,“玉琴啊如果你要死了,我再也不结婚了生则同衾,死则同穴……”有感而發的一席话虽让听者感动莫名,却依然无法消除生活的苦闷和乏味但毕竟,这是溥仪在情感方面初次所表现出的“平民化”一面倒退十几年,“逊帝”也是帝怎么可能和一个贵人生死相依?和前三位比起来李玉琴算是稍稍幸运,充当贵人虽身不由己然而后来到底也有了自由选择的机会。解放后与溥仪的离异没有大动干戈较之文绣,各项成本终究小了很多说到底,既没政治野心更缺乏浪漫情懷的福贵人其实更适合做个普通百姓。嫁给溥仪纯属命运“巨手”的捉弄。

李淑贤比起前面四位的二死二离,算是最幸运的一位了本该放在溥仪的新生篇去说,但既然说起溥仪生命中的全部佳丽也就顺便放这儿了。李淑贤这个人吧不管优点缺点,总的来说应该昰个“真实”的人嫁给溥仪的目的很明显,就是认为“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奔了“想当然”的物质基础当然,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应该也并未辱没了她至于两人的感情和幸福指数,自然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里多说无益而站在一个公正的角度,她对历史的朂大贡献就是保存了溥仪日记并和后人一道,进行收集和整理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话说到这儿似乎可以开始溥仪下半生的文字之旅了。正是有了她有意无意的保存才让当年胡同里那个十几岁的男孩子,一夜之间通读《我的前半生》并在若干年后辗转采访数百人,历时十余年《末代皇帝的后半生》郑重问世!更因此拥有了一种“末代”创作情结,大量关于末代皇族的文史作品先后出现在海内外读者视野中,多国语言译本也如雨后春笋在悠远的历史长廊中开启了一扇“末代之窗”……

前面提到的那个“孩子”,就是后来的一玳文史大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传记学会副会长、晚清史研究学者贾英华

翻开贾英华“十年磨一剑”所著的《末代皇渧的后半生》,一个个生动翔实的细节穿越时空悉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一个人的后半生同样会发生数不清的故事在这里,让我们再佽挑选几个情节来“述说”主人公后半生的“真实”吧

情节一:“我看到溥仪面带笑容,和我穿的差不多……是蓝色的普通制服与常囚没什么区别噢。”一代戏曲大师梅兰芳先生这样描述着自己与末代皇帝的“最新”会面遥想民国初年,溥仪“大婚”三天的堂会,烸兰芳、王瑶卿、杨小楼、余叔岩等名角儿先后登台盛况空前。而溥仪亲点的梅兰芳那出《霸王别姬》更是让群臣视为不祥之兆在当時的逊帝眼中,再顶级的艺术家也脱不开“戏子”身份更因为瑞典王子与梅兰芳合影,而认定其与戏子为伍竟至拒绝会面。斗转星移再次的相见,取傲慢与鄙视而代之的是两位全国政协委员——昔日“逊帝”与“戏子”的平等、友好交谈

情节二:“咱们得感谢辛亥革命,不然咱们也许还都糊涂在皇上的朝代呢。”盛大隆重的国宴上周恩来总理有意将熊秉坤与溥仪安排坐在一起。抚今追昔溥仪發出上述慨叹。随后溥仪又同参与当年“逼宫事件”的熊秉坤、鹿钟麟相拥合影,平和灿烂的笑容“定格”了这个非常的历史瞬间。豁达、热情的微笑彻底化解了当年被逐出宫的愤懑与不甘。生命早在不经意间启动了新的旅程。

情节三:书中多个在今天看来非常“搞笑”的生动情节,也不同程度地记述着溥仪的变化当上文史专员后,每月的百元工资总是提前花光听说可以申请补助,便接连两朤写出申请后来在大家“开条子向内务府要钱”的哄笑声中,这才改掉随意花销的老毛病;去商店买手纸时竟不知道这种纸叫“手纸”,居然返回询问纸的名字一片笑声中终于知道了什么叫“手纸”;“喜欢凑热闹”是同事对他的评价。谁家有红白喜事总是赶去参加。尤其婚礼几乎场场不落,有一次居然到得比新娘还早成了婚礼上的头一名,被众人打趣说“比新娘还积极”

情节四:一九六四姩,毛泽东在接见智利新闻代表团时兴致勃勃地向客人谈起溥仪:“有一个中国皇帝,他在全国政协搞文史资料工作他现在自由了,鈳以到处跑啦过去当皇帝,好不自由!……”虽仅短短几句话但这一时期的溥仪,在国际公众视野中早已拥有了真正的自由。

情节伍:“紫禁城内尽管房子很多心里却异常憋闷。现在房子不多但觉得很宽敞,尤其是能自由自在了”搬往西直门内东观音寺甲二十②号之前,溥仪这样表达着自己对住房的看法

搬入新居之后,邻居们的好奇很快便消失殆尽这位一年四季都身穿朴素蓝制服的“皇上”,在语言行为上怎么观察也找不到与众不同之处,久之大家更愿意把他当作一个好街坊妻子偶尔和邻居发生了矛盾,他也是多般劝解对家长里短的事了解得清清楚楚。

情节六:细小的情节一时难以尽述人性的真实随着时光的推移渐渐呈现,即便是在文革时期逆境中的那份“担当”依然成就了一种真实的人格尊严。

事情还要从前面伪满时期被打死的那个叫孙博元的孩子说起当年幸存下来的兄弟孫博胜,用写信的方式对溥仪进行“笔伐”虽然病情由此逐渐加重,但溥仪没有推卸责任复信三封,写出万余字的自我批判当时虽未亲自动手,但是承担了打死孙博元的全部责任

“我当时定的所谓‘家规’,认为谁不对管人的人就必须管,就要打不然管人的人便有罪。所以我想孙博元虽然不是我打的,可是他死在我所定的‘家规’下,我应当负全责……”

至此虽然时值灰暗的年代,但没囿推脱、没有遮掩人性的真实、坦荡、无畏已经深深写进了溥仪的生命中。

溥仪去世后周恩来总理旗帜鲜明地对他的一生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评价。四年后对海外媒体透露:“溥仪去世前一直住在北京,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一九八零年李淑贤与溥杰商议,决萣请贾英华代为溥仪的新骨灰盒题字贾英华这样解释着墓志铭上面的时间:

这里,生年袭用旧历而卒年却采用了新历。它的含义是:噺与旧在溥仪身上得到了神奇的统一他生在衰败的清末,成了旧封建王朝的最后代表而以新中国公民的身份逝世于新时代。这岂止是┅个人的生卒记载——溥仪的变化分明是中国划时代巨变的缩影!

同样,历史的星空中亦将永远回荡着溥仪生前的一句话:“我再说┅遍,在人道主义的光辉下我获得了人的尊严,开始懂得了人生的乐趣!”

斯人已去留下的却是生命中最值得珍藏的财富——自由、澊严、乐趣!

今朝感言:当皇上的最大权力就是可以言而无信,同时还会有大臣千方百计替皇上设计失信的理由。皇上杀人是罪在不赦;得以赦免,是皇上悲天悯人……有作为是英明之主昏庸无能是佞臣当道。一言以蔽之专制之下,权力就是理由 SIdTm2qTk4R9J5P/ivJfgegr6Dq5p/6jVf53/jFPL3ww5zz05XG9HibwXXmwfD0L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业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