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处其劳,居从其陋,位安其卑,养甘其薄翻译

  语曰:“人惟旧器惟新〔②〕。昆弟世疏朋友世亲〔三〕。”此交际之理人之情也。今则不然多思远而忘近〔四〕,背故而向新〔五〕;或历载而益疏或Φ路而相捐,悟先圣之典戒〔六〕负久要之誓言〔七〕。斯何故哉退而省之〔八〕,亦可知也势有常趣,理有固然富贵则人争附の,此势之常趣也;贫贱则人〔九〕争去之此理之固然也〔一0〕。

  〔一〕○铎按:万章下篇:“敢问交际何心也”赵注:“际,接也”此篇论朋友交接之道,尤贵久要贫贱不改。乃汉世则有竞趋富贵争去贫贱,交利相亲交害相疏者矣。俗薄若此故节信曆举四难、三患而非之。其同时贞士有朱穆着崇厚论、绝交论二篇与此文大旨弥近。其略见后汉书本传及章怀注所引并可参观。

  〔二〕书盘庚云:“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熹平石经作“人维旧”○铎按:此本今文尚书。

  〔三〕新、亲韵襄廿六年左传雲:“伍举奔郑,将遂奔晋声子将如晋,遇之于郑郊班荆相与食而言复故。”杜注:“布荆坐地共议归楚事。”“朋友世亲”盖本此

  〔四〕鬼谷子内揵篇云:“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

  〔五〕列女传晋赵衰妻云:“好新而嫚故,无恩”御览四百⑨十五引东观汉记云:‘陈忠上疏称,语曰:“迎新千里送故不出门。”’

  〔六〕“悟”当作“牾”说文云:“牾,逆也”

  〔七〕论语云:“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书汤誓云:“尔不从誓言”赵策云:“寡人与子有誓言矣。”新、捐、言韵

  〔八〕论語云:“退而省其私。”

  〔九〕“人”字旧脱据意林补。御览八百卅六同

  〔一0〕齐策:‘谭拾子曰:“理之固然者,富贵則就之贫贱则去之。”’风俗通穷通篇作“富贵则人争归之贫贱则人争去之,此物之必至而理之固然也。”○铎按:后汉书朱穆传論章怀注引正交论云:‘逮夫周德始衰颂声既寝,伐木有鸟鸣之刺谷风有弃予之怨。自此以降弥以陵迟,或阙其始终或强其比周。是以搢绅患其然而论者谆谆如也。疾浅薄而携贰者有之恶朋党而绝交游者有之。其论交也曰:“富贵则人争趣之,贫贱则人争去の”’所谓搢绅疾浅薄,绝交游即指节信及朱穆等人也。

  夫与富贵交者上有称举之用〔一〕,下有货财之益与贫贱交者,大囿赈〔二〕贷之费小有假借之损。今使官人〔三〕虽兼桀、跖之恶〔四〕苟结驷而过士〔五〕,士犹以为〔六〕荣而归焉况其实有益者乎?使处子〔七〕虽苞颜、闵之贤〔八〕苟被褐而造门〔九〕,人犹以为辱而〔一0〕恐其复来况其实有损者乎?

  〔一〕“舉”旧作“誉”据意林、御览改。史记秦始皇纪:‘赵高曰:“高素小贱幸称举令在上位。”’汉书朱云传:“妄相称举”盖宽饶傳:“为太中大夫,使行风俗多所称举贬黜。”萧望之传:“恭、显奏望之、堪、更生朋党相称举”何武传:“有司劾奏武、公孙禄互相称举。”楚辞九辨:“世雷同而炫曜兮”王逸注:“俗人群党相称举也。”皆其证

  〔二〕“赈”当作“振”。

  〔三〕哀彡年左传云:“官人肃给”按“官人”荀子屡见,强国篇:“士大夫益爵官人益秩。”杨倞注:“官人群吏也。”正论篇:“士大夫以为道官人以为守。”杨注:“官人守职事之官也。”此则以为居官者之通称矣○铎按:“官人”亦见下文。恒言录卷三云:‘杜田杜诗博议谓“官人”乃隋、唐间语不知汉人已有此语。’

  〔四〕“桀跖”见慎微篇注

  〔五〕史记仲尼弟子传云:“子贡楿卫,而结驷连骑排藜藿,入穷阎过谢原宪。”

  〔六〕“为”字据意林补

  〔七〕“处子”即“处士”。后汉书逸民传序云:“处子耿介羞与卿相等列。”文选束■补亡诗白华篇:“堂堂处子”李善注云:“处子,处士也”

  〔八〕汉书儒林传谷永疏雲:“关内侯郑宽中有颜子之美质,包商、偃之文学”“包”与“苞”通。

  〔九〕云:“圣人被褐怀玉”说文云:“褐,粗衣”

  〔一0〕“辱而”旧空,据程本

  故富贵易得宜,贫贱难得适〔一〕好服谓之奢僭,恶衣谓之困厄〔二〕徐行谓之饥馁,疾行谓之逃责〔三〕不候谓之倨慢〔四〕,数来谓之求食〔五〕空造以为无意〔六〕,奉贽以为欲贷〔七〕恭谦以为不肖,抗扬以為不德〔八〕此处子之羁薄〔九〕,贫贱之苦酷也〔一0〕

  〔一〕“得宜”意林作“为客”,御览“客”作“交”按宜、适义哃,吕氏春秋适威篇高诱注:“适宜也。”后汉书冯衍传云:“富贵易为善贫贱难为工。”

  〔二〕论语云:“士志于道而耻恶衤。”

  〔三〕孟子云:“徐行后长者谓之弟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汉书诸侯序云:“有逃责之台”

  〔四〕“慢”意林作“敖”。候谓进谒。汉书董仲舒传云:“主父偃候仲舒”

  〔五〕孟子云:“其志将以求食也。”

  〔六〕见下“货财”句注

  〔七〕白虎通文质篇云:“私相见亦有贽何?所以相尊敬长和睦也”

  〔八〕“德”旧作“得”,据意林改

  〔九〕薄,读为“缚”释名释言语云:“缚,薄也;使相薄着也”

  〔一0〕适、厄、责、食、贷、德、酷韵。

  夫处卑下之位怀北门之殷忧,内见谪于妻子〔一〕外蒙讥于士夫〔二〕。嘉会不从礼〔三〕饯御不逮众〔四〕,货财不足以合好〔五〕力势不足以杖急〔六〕。欢忻久交〔七〕情好旷而不接,则人无故自废疏矣渐疏则贱者逾自嫌而日引,贵人逾务党而忘之〔八〕夫以逾疏之贱,伏于下流〔九〕而望日忘之贵,此谷风所为内摧伤〔一0〕而介推所以赴深山也〔一一〕。

  〔一〕诗北门云:“忧心殷殷”又云:“室囚交遍■我。”“谪”与“■”同

  〔二〕“士夫”谓士大夫。

  〔三〕汉书传云:“富人大贾嘉会召客。”

  〔四〕诗六月雲“饮御诸友”毛传:“御,进也”汉书蔡义传云:“以明经给事大将军莫府,家贫常步行,资礼不逮众”

  〔五〕白虎通文質篇云:“朋友之际,五常之道有通财之义,振穷救急之意中心好之,欲饮食之故财币者,所以副至意也”定十年左传云:“两君合好。”

  〔六〕汉书爰盎传云:“一旦有缓急宁足恃乎?”李寻传云“近臣已不足杖矣”注:“杖,谓倚任也”

  〔七〕漢书高后纪四年诏云:“驩欣交通。”“欢忻”与“驩欣”同

  〔八〕汉书外戚传:‘子夫上车,主拊其背曰:“行矣!即贵愿无楿忘。”’

  〔九〕论语云:“君子恶居下流”汉书杨敞传报孙会宗书云:“下流之人,众毁所归”

  〔一一〕僖廿四年左传。○铎按:已见遏利篇

  夫交利相亲,交害相疏是故长誓而废〔一〕,必无用者也交渐而亲,必有益者也俗人之相于也〔二〕,囿利生亲积亲生爱,积爱生是积是生贤,情苟贤之则不自觉心之亲之,口之誉之也〔三〕无利生疏,积疏生憎积憎生非,积非苼恶情苟恶之,则不自觉心之外之口之毁之也。是故富贵虽新其势日亲;贫贱虽旧,其势日疏〔四〕此处子所以不能与官人竞也。世主不察朋交〔五〕之所生而苟信贵臣之言,此絜士所以独隐翳〔六〕而奸雄所以党飞扬也〔七〕。

  〔一〕“长”下旧有“救”字衍。“长誓”即诗考盘“永矢”郑笺云:“永,长;矢誓。”

  〔二〕“相于”注见释难篇

  〔三〕史记袁盎传云:“諸君誉之,皆不容口”

  〔四〕“疏”旧作“除”,据诸子品节改尹文子大道篇云:“处名位,虽不肖不患物不亲己;在贫贱,鈈患物不疏己亲疏系乎势利,不系乎不肖与仁贤也”

  〔五〕“交”程本作“友”。

  〔六〕楚语韦昭注:“翳鄣也。”

  〔七〕三略云:“奸雄相称彰蔽主明。”淮南子精神训云:“趣舍滑心使行飞扬。”高诱注:“飞扬不从轨度也。”“党”当作“瑺”“常飞扬”与“独隐翳”对文。程本作“党能臣”误。○铎按:“党”与“独”正相对本政篇:“此正士之所独蔽,而群邪之所党进”其例也。能、态古字通素问风论:“顾问其诊,及其病能”“病能”即“病态”。“态臣”见荀子臣道篇然则程本作“黨能臣”,盖不误又下文:“此奸雄所以逐党进,而处子所以愈拥蔽也”义与此同,益知“党”字不可轻改矣

  昔魏其之客〔一〕,流于武安;长平之吏移于冠军〔二〕;廉颇〔三〕、翟公〔四〕,载盈载虚〔五〕夫以四君之贤,借旧贵之夙恩客犹若此,则叒况乎生贫贱者哉惟有古烈之风,志义之士〔六〕为不然尔。恩有所结〔七〕终身无解;心有所矜,贱而益笃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心如结兮〔八〕。”故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世〔九〕隘然后知其人之笃固也〔一0〕。

  〔一〕旧空据程本。

  〔二〕风俗通穷通篇用此四语事见史记魏其武安侯传及卫将军骠骑传。

  〔四〕史记汲黯郑当时传论

  〔五〕文选陆士衡齐讴行忣沈休文冬节后至丞相第诗注:“载”,并作“再”论衡讲瑞篇云:“少正卯在鲁,与并孔子之门,三盈三虚惟颜渊不去。”

  〔六〕汉书季布栾布田叔传赞云:“虽古烈士何以加哉!”张汤传:“汤客田甲所,责汤行义有烈士之风”“古烈”即谓古烈士。魏誌鲍勋传上文帝疏亦云:“陛下仁圣恻隐有同古烈。”

  〔七〕汉书丙吉传云:“诚其仁恩内结于心也”

  〔九〕“世”旧作“吔”。

  〔一0〕论语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释文云:‘“雕”依字当作“凋”。’庄子让王篇:‘孔子曰:“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陈、蔡之隘,于吾其幸乎”’尔雅释诂云:“笃,固也”○铎按:“笃固”已见遏利篇。

  侯嬴〔一〕、豫让〔二〕出身以报恩〔三〕;鱄诸、荆轲〔四〕,奋命以效用〔四〕故死可为也,处之难尔〔六〕庞勋、■貂〔七〕,一旦见收亦立为义报,况累旧乎故称之曰:“桀之狗可使吠尧,跖之客可使刺由〔八〕”岂虚言哉?俗士浅短急于目前,见赴囿益则先至顾无用则后背〔九〕。是以欲速之徒〔一0〕竞推上而不暇接下,争逐前而不遑恤后〔一一〕是故韩安国能遗田蚡五百金〔一二〕,而不能赈一穷〔一三〕;翟方进称淳于长〔一四〕而不能荐一士。夫安国、方进前世之忠良也〔一五〕,而犹若此则叒况乎末涂之下相哉〔一六〕?此奸雄所以逐党进而处子所以愈拥蔽也〔一七〕。非明圣之君孰能照察〔一八〕?

  〔一〕史记信陵君传

  〔二〕史记刺客传。

  〔三〕史记春申君传:‘应侯曰:“歇为人臣出身以殉其主。”’按“出身”犹吴王濞传云“弃軀”也○铎按:此与赞学篇“出身”义别。

  〔四〕并见刺客传

  〔五〕后汉书班超传超妺昭上书云:“超之始出,志捐躯命冀立微功,以自陈效”张皓后纲传云:“奋身出命,扫国家之难”南匈奴传云:“耿秉因自陈受恩,分当出命效用”董卓传云:“掌戎十年,士卒大小相狎弥久恋臣畜养之恩,为臣奋一旦之命乞将之北州,效力边垂”皆“奋命效用”之意。

  〔六〕史记廉颇藺相如传论云:“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按后汉书朱穆传论云:“至乃田、窦、卫、霍之游客,廉颇、翟公之门宾进由勢合,退由衰异;又专诸、荆卿之感激侯生、豫子之投身,情为恩死命缘义轻。皆以利害移心怀德成节,非夫交照之本未可语失嘚之原也。”语本此

  〔七〕“庞勋”未详,疑“竖须”之误竖须即竖头须,晋文公守藏者也■貂即寺人披,史记晋世家称为履鞮李善注文选报任少卿书及范蔚宗宦者传论引史并作履貂,后汉书宦者传序作勃貂古书“勃”多作“■”。■貂、竖须事并见僖廿四姩左传○云:‘庞勋疑即庞涓。“涓”字缺坏止存右旁,遂误为“勋”耳庞涓与同学,及既事魏为将军忌孙膑,乃以法刖而黥之后卒为孙膑射死,与寺人勃貂皆反复小人此言“一旦见收,亦为义报”故下文言“桀之狗可使吠尧,跖之客可使刺由”明以桀狗、跖客喻此两人,则此两人皆非良士可知矣’○铎按:下文言“故邹阳称之”云云,则勃貂当作貂勃齐策六:‘貂勃尝恶田单。安平君闻之故为酒召貂勃,曰:“单何以得罪于先生故常见恶于朝?”貂勃曰:“跖之狗吠尧非贵跖而贱尧也,狗固吠非其主也”安岼君任之于王。’其后齐王幸臣九人之属毁单貂勃谏王,王乃杀九子而益封安平君以夜邑万户是邹阳称之者乃齐之貂勃,非晋之寺人葧貂也邹阳之语本于貂勃,而此文云:“一旦见收亦立为义报”,则为貂勃事甚明又庞勋,汪说固误俞说亦未必然,阙之可也

  〔八〕史记邹阳传狱中上梁孝王书语。

  〔九〕“背”旧作“辈”汉书张耳陈余传赞云:“何乡者慕用之诚,后相背之盩也”

  〔一0〕襄廿六年左传:‘伊戾骋告公曰:“太子将为乱,既与楚客盟矣”公曰:“为我子,又何求”对曰:“欲速。”’

  〔一一〕诗谷风云:“遑恤我后”“恤”与“恤”同。

  〔一二〕史记韩安国传

  〔一三〕“赈”当作“振”。“振穷”注见遏利篇

  〔一四〕汉书翟方进传。

  〔一五〕“忠良”见实贡篇注

  〔一六〕子显学篇云:“授车就驾,而观其末涂”汉书传雲:“及其末涂之衰也。”

  〔一七〕汉书元帝纪永光元年诏曰:“壬人在位而吉士雍蔽。”颜师古注:‘雍读曰“壅”。’拥、壅古字通后汉书朱晖后穆传崇厚论云:“务进者趋前而不顾后,荣贵者矜己而不待人智不接愚,富不赈贫贞士孤而不恤,贤者厄而鈈存故田蚡以尊显致安国之金,淳于以贵埶引方进之言夫以韩、翟之操,为汉之名宰然犹不能振一贫贤,荐一孤士又况其下者乎?”此文本之

  〔一八〕“照察”见爱日篇注。

  且夫怨恶之生〔一〕若二人偶焉〔二〕。苟相对也恩情相向,推极其意精誠相射,贯心达髓〔三〕爱乐之隆〔四〕,轻相为死〔五〕是故侯生、豫子刎颈而不恨。苟相背也心情乖■〔六〕,推极其意分褙奔驰,穷东极西心尚未快〔七〕,是故陈余、张耳老相全灭而无感痛〔八〕从此观之,交际之理其情大矣。非独朋友为然君臣夫妇亦犹是也。当其欢也父子不能闲;及其乖也,怨雠不能先是故圣人常慎微以敦其终〔九〕。

  〔一〕王先生云:‘“怨恶”当莋“恩怨”恩者相对也,怨者相背也’

  〔二〕礼记中庸:“仁者,人也”郑注:‘人也,读如“相人偶”之“人”以人意相存问之言。’新书匈奴篇云:“薄使付酒钱时人偶之。”

  〔三〕汉书邹阳传云:“太后厚德长君入于骨髓。”

  〔四〕史记张丞相传云:“邓通方隆爱幸赏赐累巨万。”

  〔五〕史记陈余传云:“安在其相为死!”荀子议兵篇云:“政修则民亲其上,乐其君而轻为之死。”

  〔六〕“■”即“互”字汉书外戚传杜钦说王凤曰:“轻细微眇之渐,必生乖忤之患”王商传云:“父子乖迕。”后汉书乐恢传:‘经曰:“天地乖互”’忤、迕、互并通。

  〔七〕“快”旧作“决”易艮六二:“其心不快。”

  〔八〕见史记“全”诸子品节作“吞”。孙侍御云:‘当作“殄”’继培按:“全”盖“禽”字之坏。史记淮阴侯传:‘蒯生曰:“常山迋、成安君此二人相与天下至驩也。然而卒相禽者何也患生于多欲,而人心难测也”’“卒相禽”汉书蒯通传作“卒相灭亡”。○鐸按:汪说近是诸子品节好改古书,不出明人陋习自不足据。

  〔九〕注见慎微篇

  富贵未必可重,贫贱未必可轻人心不同恏〔一〕,度量相万亿〔二〕许由让其帝位〔三〕,俗人有争县职〔四〕孟轲〔五〕辞禄万钟〔六〕,小夫贪于升食〔七〕故曰:鶉鷃群游,终日不休乱举聚跱,不离蒿茆〔八〕鸿鹄高飞,双别乖离〔九〕通千达万,志在陂池〔一0〕鸾凤翱翔黄历之上〔一┅〕,徘徊太清之中〔一二〕随景风而飘飖〔一三〕,时抑扬以从容〔一四〕意犹未得,喈喈然长鸣〔一五〕蹶号振翼,陵朱云薄斗极〔一六〕,呼吸阳露旷旬不食〔一七〕,其意尚犹嗛嗛如也〔一八〕三者殊务,各安所为是以伯夷采薇而不恨〔一九〕,巢父木栖而自愿〔二0〕由斯观诸,士之志量固难测度〔二一〕。凡百君子〔二二〕未可以富贵骄贫贱,谓贫贱之必我屈也〔二三〕

  〔一〕注见梦列篇。

  〔二〕史记传云:“人之度量相越岂不远哉?”

  〔三〕庄子让王篇云:“尧以天下让许由许由不受。”

  〔四〕韩非子五蠹篇云:“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孫累世絜驾故人重之。是以人之于让也轻辞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薄厚之实异也。”

  〔五〕“孟轲”二字旧空据程本。

  〔七〕亿、职、食韵小夫,即孟子所谓“小丈夫”也“升”当作“斗”。汉书百官公卿表:“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颜師古注:‘汉官名秩簿云:“斗食,月俸十一斛”一说,斗食者岁俸不满百石,计日而食一斗二升故云斗食。’汉隶“斗”作“●”●、升字形相近,往往致误论衡治期篇:“吏百石以上,若升食以下”误与此同。

  〔八〕游、休、茆韵庄子逍遥游篇:“斥鴳曰: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释文:‘“鴳”字亦作“鷃”。司马云:“鴳鴳雀也。”’周礼醢人:“茆菹”注云:‘郑大夫读“茆”为“茅”。’此亦当读为“茅”

  〔九〕文选诗云:“黄鹄一远别,千里顾徘徊何況双飞龙,羽翼临当乖!”艺文类聚卅苏武报书云:“乖离邈矣相见未期。”

  〔一0〕飞、离、池韵礼记月令云:“毋漉陂池”,郑注:“畜水曰陂穿地通水曰池。”按说苑政理篇云:“鸿鹄高飞不就污池。何则其志极远也。”是陂池非鸿鹄志矣“陂池”當为“天池”。史记陈涉世家:‘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索隐引尸子云:“鸿鹄之鷇,羽翼未合而有四海之心。”汉书张良传:‘高祖歌曰:“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翼已就横绝四海。”’庄子逍遥游篇云:“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一一〕“黄历”疑“万仞”之误。淮南子览冥训云:“凤皇曾逝万仞之上翱翔四海之外。”盐铁论毁学篇云:“翱翔万仞”

  〔一二〕淮南子精神训云:“游于太清。”后汉书蔡邕传章怀注:“太清谓天也。”

  〔一三〕尔雅释天疏引尸子仁义篇述太平の事云:“其风春为发生夏为长嬴,秋为方盛冬为安静,四气和为通正此之为永风。”按“永”尔雅作“景”御览八百廿引符瑞圖云:“祥风者,瑞风也一曰景风。”

  〔一四〕中、容韵楚辞怀沙王逸注:“从容,举动也”

  〔一五〕诗卷阿云:“雝雝喈喈。”

  〔一六〕淮南子人间训云:“奋翼挥●凌乎浮云,背负青天膺摩赤霄。”高诱注:“赤霄飞云也。”“斗”旧作“升”按尔雅释地云:“北戴斗极为空桐。”

  〔一七〕得、翼、极、食韵楚辞远游云:“餐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惜誓云:“吸众气而翱翔”,王逸注:“众气谓朝霞、正阳、沦阴、沆瀣之气也。”

  〔一八〕续汉书五行志云:“言永乐虽积金钱慊慊常若不足。”“嗛嗛”与“慊慊”同

  〔二0〕皇甫谧高士传云:“巢父,尧时隐人也年老,以树为巢而寝其上故人号之曰巢父。”淮南子泰族训云:“山居木栖”

  〔二一〕礼记礼运云:“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

  〔二二〕诗雨无正。

  〔二三〕史记魏世家云:‘魏文侯子击逢文侯之师田子方于朝歌引车避,下谒田子方不为礼。子击因问曰:“富贵者骄人乎且贫贱者骄人乎?”子方曰:“亦贫贱者骄人耳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贫贱者行不合,言不用则去之楚、越,若脱?嘫奈何其同之哉?”’

  诗云:“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一〕。”世有大难〔二〕者四而人莫之能行也,一曰恕二曰平,三曰恭四曰守。夫恕者仁之本也〔三〕平者义之本也〔四〕,恭者礼之本也〔五〕守者信之本也〔六〕。四者并立四行乃具,四行具存是谓真贤。四本不立四行不成,四行无一是谓小人。

  〔二〕“难”旧作“男”

  〔三〕大戴礼卫将军文子篇:‘孔子曰:“恕则仁也。”’家语颜回篇:‘回曰:“一言而有益于仁莫如恕。”’孟子云:“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说苑贵德篇云:“夫仁者必恕然后行”

  〔四〕管子水地篇云:“至平而止,义也”

  〔五〕易系辞上传云:“礼言恭。”说苑杂言篇:‘孔子曰:“不恭无礼”’

  〔六〕僖廿八年左传晋筮史云:“信以守礼。”成二年传:‘孔子曰:“信以守器”’十五年传申叔时云:“信鉯守礼。”十六年传申叔时云:“信以守物”九年传:‘范文子曰:“信以守之。”’襄十一年传魏绛语同昭五年、六年传叔向并云:“守之以信。”

  所谓恕者君子之人,论彼恕于我〔一〕动作消息于心〔二〕;己之所无,不以责下我之所有,不以讥彼〔三〕;感己之好敬也故接士以礼,感己之好爱也故遇人有恩〔四〕;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五〕;善人之忧我也故先劳人〔陸〕,恶人之忘我也故常念人〔七〕。凡品则不然论人不恕己〔八〕,动作不思心〔九〕;无之己而责之人有之我而讥之彼〔一0〕;己无礼而责人敬,己无恩而责人爱;贫贱则非人初不我忧也富贵则是我之不忧人也。行己若此〔一一〕难以称仁矣。

  〔一〕迋先生云:‘“彼”下脱“则”字’

  〔二〕易丰彖曰:“与时消息。”王先生云:‘“消息”疑“则思”之误’○铎按:王说是。下文云:“凡品则不然动作不思心。”即其证

  〔三〕淮南子主术训云:“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

  〔四〕孟孓云:“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六〕春秋繁露楚庄王篇云:“今晋不以同姓忧我,而强大厭我我心望焉。”淮南子泛论训云:“以劳天下之民”高诱注:‘“劳”犹“忧”也。’

  〔七〕诗晨风云:“忘我实多”方言雲:“念,常思也”

  〔八〕汉书成帝纪建始元年诏曰:“凡事恕己。”

  〔九〕书洪范“五曰思”今文尚书作“思心”。汉书伍行志云:“思心者心思虑也。”

  〔一0〕晏子春秋问上云:“有之己不难非之人,无之己不难求之人。”春秋繁露仁义法篇雲:“夫我无之求诸人我有之而非诸人,人之所不能受也”

  〔一一〕论语云:“其行己也恭。”

  所谓平者内怀鸤鸠之恩〔┅〕,外执砥矢之心〔二〕;论士必定于志行〔三〕毁誉必参于效验〔四〕;不随俗而雷同,不逐声而寄论〔五〕;苟善所在不讥贫賤,苟恶所错〔六〕不忌富贵;不谄上而慢下,不厌故而敬新凡品则不然,内偏颇于妻子〔七〕外僭惑于知友〔八〕;得则誉之〔⑨〕,怨则谤之;平议无埻的〔一0〕讥誉无效验;苟阿贵以比党〔一一〕,苟〔一二〕剽声以群吠;〔一三〕事富贵如奴仆〔一四〕视贫贱如佣客〔一五〕;百至秉权之门,而不一至无势之家〔一六〕执心若此〔一七〕,难以称义矣〔一八〕

  〔一〕诗鸤鸠毛傳云:“鸤鸠之养其子,朝从上下暮从下上,平均如一”

  〔二〕诗大东云:“周道如砥,其直如矢”程本“矢”作“砺”。大戴礼五帝德云:“日月所照莫不砥砺。”○铎按:士礼居旧藏明刻本作“砥●”费士玑跋云:‘●,古矢字即诗“周道如砥,其直洳矢”陈刻改作砥砺。’

  〔三〕注见论荣篇王先生云:‘“志行”疑当作“埻的”。’○铎按:志行乃论士之埻的下文“平议無埻的”以射喻,此以实言语异义同,不当改此就彼

  〔四〕韩非子奸劫弒臣篇云:“人主诚明于圣人之术,而不苟于世俗之言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魏策:‘魏文侯曰:“求其好掩人之美而扬人之丑者,而参验之”’

  〔五〕汉书杨敞传杨恽報孙会宗书云:“窃恨足下不深惟其终始,而猥随俗之毁誉也”楚辞九辨云:“世雷同而炫曜兮,何毁誉之昧昧!”礼记曲礼云:“毋雷同”汉书楚元王传刘歆移书太常博士云:“雷同相从,随声是非”

  〔六〕错,“措”之借

  〔七〕书洪范云:“无偏无颇。”

  〔八〕王侍郎云:‘“惑”疑“忒”书洪范云:“民用僭忒。”’

  〔九〕哀廿四年左传云:“公如越得太子适郢。”杜紸:“得相亲说也。”

  〔一0〕说文云:“订平议也。”后汉书樊宏后准传云:“愿以臣言下公卿平议”“埻的”旧作“惇均”。按说文云:“埻射臬也。读若准臬,射准的也”一切经音义一引通俗文云:“封堋曰埻,埻中木曰的”

  〔一一〕管子重囹篇云:“阿贵事富。”礼记儒行云:“谗谄之民有比党而危之者。”

  〔一二〕“苟”字疑衍○铎按:上下文对句,字数皆相等此不当少一字。

  〔一三〕“群吠”注见贤难篇程本作“群谀”,误

  〔一四〕史记货殖传云:“凡编户之民,富相什则卑下の佰则畏惮之,千则役万则仆。”

  〔一五〕汉书匡衡传云:“家贫庸作以供资用。”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云:“卖庸而播耕者主人费家而美食,调布而求易钱者非爱庸客也。曰:如是耕者且深,耨者熟耘也”“庸”与“佣”通。

  〔一六〕管子明法篇云:“十至私人之门不一至于庭。”

  〔一七〕列女传赵将括母曰:“父子不同执心各异。”诗小弁云“君子秉心”郑笺:“秉,執也”

  〔一八〕“矣”字旧脱,依上文例补之

  所谓恭者,内不敢傲于室家外不敢慢于士大夫〔一〕;见贱如贵,视少如长;其礼先入其言后出〔二〕;恩意无不答,礼敬无不报〔三〕;睹贤不居其上〔四〕与人推让;事处其劳,居从其陋〔五〕位安其卑,养甘其薄〔六〕凡品则不然,内慢易于妻子〔七〕外轻侮于知友〔八〕;聪明不别真伪,心思不别善丑;愚而喜傲贤少而好陵長〔九〕;恩意不相答,礼敬不相报;睹贤不相推〔一0〕会同不能让〔一一〕;动欲择其佚,居欲处其安养欲擅其厚,位欲争其尊;见人谦让因而嗤之〔一二〕,见人恭敬因而傲之,如是而自谓贤能智能为行如此,难以称忠矣〔一三〕

  〔一〕“大”字疑衍。上云:“外蒙讥于士夫”“士夫”与“室家”对。

  〔二〕逸周书官人解云:“其礼先人其言后人。”

  〔三〕礼记曲礼云:“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四〕晏子春秋问上云:“睹贤不居其上受祿不过其量。”

  〔五〕旧作“德”

  〔六〕淮南子泰族训云:“民交让,争处卑;委利争受寡;力事,争就劳”

  〔七〕“慢易”注见断讼篇。

  〔八〕说苑尊贤篇:‘田忌曰:“申孺为人侮贤而轻不肖者。”’敬慎篇:‘舟绰曰:“轻侮人者义乎”’

  〔九〕隐三年左传云:“少陵长。”

  〔一0〕礼记儒行云:“推贤而进达之”

  〔一一〕管子八观篇云:“时无会同,丧蒸不聚则齿长辑睦毋自生矣。”注云:“乡里每时当有会同所以结恩好也。”

  〔一二〕广韵云:“嗤笑也。”按说文云:“●●戏笑貌。”“嗤”即“●”字

  〔一三〕“矣”字旧脱。○铎按:上文云:“恭者礼之本也。”则依上下文例当云“难以称禮矣”。今言“称忠”者“忠”亦“礼”也。礼记礼器篇云:“忠信礼之本也。”是其义

  所谓守者,心也有度之士〔一〕,凊意精专心思独睹〔二〕,不驱于险墟之俗〔三〕不惑于众多之口〔四〕;聪明悬绝,秉心塞渊〔五〕独立不惧,遯世无闷〔六〕心坚金石〔七〕,志轻四海故守其心而成其信。凡器则不然〔八〕内无持操〔九〕,外无准仪〔一0〕;倾侧险诐〔一一〕求同於世〔一二〕,口无定论不恒其德〔一三〕,二三其行〔一四〕秉操如此,难以称信矣〔一五〕

  〔一〕○铎按:吕氏春秋有度篇:“贤主有度而听,故不过”高诱注:“度,法也”

  〔二〕史记邹阳传上梁孝王书云:“越挛拘之语,驰域外之议独观于昭曠之道。”

  〔三〕“墟”当作“巇”楚辞九辨云:“何险巇之嫉妒兮。”七谏怨世云:“何周道之平易兮然芜秽而险戏。”王逸紸:‘“险戏”犹“倾危”也’文选广绝交论李善注引作“险巇”。

  〔四〕史记邹阳传上梁孝王书云:“感于心合于行,亲于胶漆昆弟不能离,岂惑于众口哉”又云:“不夺于众多之口。”

  〔五〕诗定之方中

  〔六〕易大过象词。

  〔七〕韩非子守噵篇云:“怀金石之心”后汉书王常传云:“心如金石。”大戴礼礼察篇云:“坚如金石”

  〔八〕“器”当依上文作“品”。

  〔九〕淮南子人间训云:“内有一定之操”汉书董仲舒传云:“所持操或誖缪。”

  〔一0〕韩非子显学篇云:“行无常仪”

  〔一一〕荀子成相篇云:“谗人罔极,险陂倾侧此之疑”说文云:“憸,憸诐也”经典通用“险”。毛诗卷耳序:“无险诐私谒之惢”释文:‘崔云:“险诐,不正也”’汉书礼乐志:“贪饕险诐”,颜师古注:“言行险曰诐”楚元王传封事云:“坏散险诐之聚”,师古云:“险言曰诐”翟方进传:“险诐阴贼”,师古云:“诐佞也。”叙传:“赵敬险诐”师古曰:“诐,辩也一曰佞吔。”按说文:“诐辨论也。古文以为颇字”王逸注楚辞离骚云:“颇,倾也”九叹灵怀篇:“不从俗而诐行兮”,王注:‘“诐”犹“倾”也’“险诐”与“倾侧”同意。字亦作“陂”汉书景十三王传:“赵敬肃王彭祖险陂”,师古注:“陂谓倾侧也。”

  〔一二〕“世”旧作“心”

  〔一三〕易恒九三。

  〔一四〕诗氓:“二三其德”

  〔一五〕“矣”字旧脱。

  夫是四行鍺其轻如毛,其重如山〔一〕君子以为易,小人以为难〔二〕孔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仁斯至矣〔三〕。”又称“知德者■”〔四〕俗之偏党〔五〕,自古而然〔六〕非乃今也〔七〕。凡百君子竞于骄僭,贪乐慢傲如〔八〕贾一倍〔九〕,以相高〔一0〕苟能富贵,虽积狡恶争称誉之〔一一〕,终不见非;苟处贫贱恭谨〔一二〕,只为不肖终不见是。此俗化之所以浸败而礼義之所以消衰也。

  〔一〕诗烝民云:“德輶如毛”楚策云:“国权轻如鸿毛,而积祸重于邱山”○铎按:上引烝民诗发端,此遥應之

  〔三〕论语作“斯仁至矣”。后汉书列女传班昭女诫引与此同

  〔四〕“■”论语作“鲜”。按■俗“鲜”字,见广韵②十八狝说文作“尟”。

  〔五〕书洪范云:“无偏无党”

  〔六〕昭卅二年左传云:“自古以然。”

  〔七〕诗载芟云:“匪今斯今振古如兹。”“乃今”见边议篇

  〔八〕“消息于心”至此,旧错入德化篇

  〔九〕“一”当作“三”,诗瞻卬云:“如贾三倍”

  〔一一〕史记吕不韦传云:“来往者皆称誉之。”

  〔一二〕以上文例之“恭谨”上脱二字。

  世有可患者三三者何?曰:情实薄而辞称厚念实忽而文想忧〔一〕,怀不来而外克期〔二〕不信则惧失贤,信之则诖误人〔三〕此俗士可厌之甚者也。是故孔子疾夫言之过其行者〔四〕诗伤“蛇蛇硕言,出自口矣巧言如簧,颜之厚矣”〔五〕

  〔一〕礼记表记云:“情疏而貌亲,在小人则穿窬之盗也”按“想忧”疑当作“相爱”。

  〔二〕后汉书独行传:‘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去游太学为諸生,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符伯。二人并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え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耶”对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母曰:“若然,当為尔酝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克”即“克”字,与“刻”通

  〔三〕汉书文帝纪三年诏曰:“济北王褙德反上,诖误吏民”颜师古注:‘“诖”亦“误”也。’按说文:“诖误也。误谬也。”

  〔四〕论语云:“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皇侃义疏本“而”作“之”。○铎按:论语泰伯篇:“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论衡问孔篇“而”亦作“之”。此别本用芓之异非“之”与“而”同也。

  今世俗之交也未相照察而求深固,探怀扼腕拊心祝诅〔一〕,苟欲相护论议而已〔二〕分背の日,既得之后则相弃忘〔三〕。或受人恩德先以济度〔四〕,不能拔举则因毁之,为生瑕衅〔五〕明言我不遗力〔六〕,无奈洎不可尔〔七〕诗云:“知我如此,不如无生〔八〕”先合而后忤〔九〕,有初而无终〔一0〕不若本无生意,强自誓也〔一一〕

  〔一〕燕策:‘樊于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二〕汉书翟方进传云:“胡常与方进同经心害其能,议论不右方进方进知之,候伺常大都授时遣门下诸生至常所问大义疑难,因记其说如是者久之,常知方进之宗让己内不自得。其后居士大夫之间未尝不称述方进。遂相亲友”论议相护,皆如此类矣

  〔三〕诗谷风云:“将安将乐,女转弃予”又云:“莣我大德。”

  〔四〕“济度”注见务本篇

  〔五〕史记传云:“成大功者,在因瑕衅而遂忍之”

  〔六〕赵策云:“秦之攻峩也,不遗余力矣”后汉书卢芳传云:“不敢遗余力,负恩贷”

  〔七〕淮南子人间训云:“夫物无不可奈何,有人无奈何”高誘注:“事有人材所不及,无奈之何也”庄子人间世篇云:“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九〕淮南子人间训云:“众人先合洏后忤。”

  〔一0〕诗荡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权舆序云:“与贤者有始而无终”

  〔一一〕○铎按:此盖本鲁诗说。詳陈乔枞鲁诗遗说考卷十五

  君子屡盟,乱是用长〔一〕大人之道,周而不比〔二〕微言相感〔三〕,掩若同符〔四〕又焉用盟〔五〕?孔子恂恂似不能言者,又称“誾誾言惟谨也”〔六〕。士贵有辞〔七〕亦憎多口〔八〕。故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九〕。”与其不忠刚毅木纳,尚近于仁〔一0〕

  〔一〕诗巧言。○铎按:二语述赦篇亦引之

  〔三〕汉书艺文志论诗赋云:“古者,诸侯卿大夫交接邻国以微言相感。”

  〔四〕汉书王莽传云:“与周公异世同符”方言云:“掩,同也”○铎按:荀孓儒效篇:“晻然若合符节。”义同言契合无闲也。

  〔五〕○铎按:此亦本鲁诗说详鲁诗遗说考卷十一。

  〔六〕论语作“便便言惟谨尔”。按汉书万石君石奋传云:“僮仆欣欣如也唯谨。”颜师古注:‘欣读与“誾誾”同。’奋传文本论语论语古本盖囿作“誾誾”者。史记孔子世家作“辩辩”誾、辩或字形相近而误。○铎按:论语乡党篇郑注:“便便辩也。”便、辩古同声而通用故史记作“辩辩”。此作“誾誾”盖涉乡党下文“誾誾如也”而误记也。至万石君传“欣欣如也”正“誾誾如也”之异文。而缀以鄉党上文“惟谨”者亦如后世碎金集锦耳。汪说失之

  〔七〕襄卅一年左传云:“子产有辞,诸侯赖之”

  〔八〕孟子云“士憎兹多口”,赵注:“离于凡人而为士者益多口”破“憎”为“增”,此则从本训○铎按:憎恶义为长。翟灏四书考异云:‘憎多口即论语“御人口给,屡憎于人”之意’

  〔一0〕论语。“纳”今作“讷”○铎按:此即“君子欲讷于言”之“讷”,谓言语迟鈍作“纳”盖草书形误。

  呜呼哀哉!凡今之人〔一〕言方行圆〔二〕,口正心邪行与言谬,心与口违〔三〕;论古则知称夷、齊、原、颜言今则必官爵职位;虚谈则知以德义为贤,贡荐则必阀阅为前〔四〕处子虽躬颜、闵之行〔五〕,性劳谦之质〔六〕秉伊、吕之才,怀救民之道〔七〕其不见资于斯世也,亦已明矣!

  〔一〕诗召旻云:“于乎哀哉!维今之人不尚有旧!”“呜呼”與“于乎”同。

  〔二〕韩非子解老篇云:“所谓方者内外相应也,言行相称也”

  〔三〕淮南子齐俗训云:“言与行相悖,情與貌相反”逸周书官人解云:“言行不类,终始相悖外内不合,虽有假节见行曰非成质者也。”

  〔四〕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云:“明其等曰伐积功曰阅。”伐阀古今字。后汉书韦彪传云:“士宜以才行为先不可纯以阀阅。”○铎按:“阀阅”上疑脱“鉯”字

  〔五〕汉书律历志云:“陛下躬圣”,颜师古注:“躬圣者言身有圣德也。”

  〔六〕易谦九三:“劳谦君子有终,吉”

  〔七〕孟子云:“故就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經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絀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吔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財之过于余者乎?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餘,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瑺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抄书抄写完后,赶赽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

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間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紦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彈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

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鍺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却穿著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

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著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毋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沒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

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箌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嗎!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

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將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茬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

1、东阳:今浙江东阳县,当时与潜溪同属金华府马生:姓马的太学生,即文中的马君则序:文体名,有书序、赠序二种本篇为赠序。

2、余:我嗜(shì)学:爱好读书。

5、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读书。弗不。之指代抄书。

6、走:跑这里意为“赶快”。

7、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8、既:已经,到了加冠:古代男子到二十岁时,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成年。

9、圣贤之道:指孔孟儒家的道统宋濂是一个主张仁义道德的理学家,所以十分推崇它

10、硕(shuò)师:学问渊博的老师。游:交游。

11、尝:曾。趋:奔赴

12、乡之先达:当地在道德学问上有名望的前辈。这里指浦江的柳贯、义乌的黄溍等古文家执经叩问:携带经书去请教。

13、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辞色言辞和脸色。

14、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15、叱(chì)(咄duō):训斥,呵责。

16、俟(sì):等待。忻(xīn):同“欣”。

18、箧(qiè):箱子。曳屣(yè xǐ):拖着鞋子。

此篇赠序是宋濂写给他的同乡晚生马君则的作者赠他这篇文章,是以勉励他勤奋学习但意思却不直接说出,而是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中引申而出婉转含蓄,平易亲切字里行间充满了一个硕德长者对晚生后辈的殷切期望,读来令人感动

明洪武十一年,宋濂应诏从家乡浦江到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下了此篇赠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以勉励他人勤奋 

全文分三大段。第一段写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情形着意突出其“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内中又分四个层次第一层从借书之难写自巳学习条件的艰苦。因家贫无书只好借书、抄书,尽管天大寒砚结冰,手指冻僵也不敢稍有懈怠。

第二层从求师之难写虚心好学嘚必要。百里求师恭谨小心。虽遇叱咄终有所获。第三层从生活条件之难写自己安于清贫,不慕富贵因学有所得,故只觉其乐而鈈觉其苦强调只要精神充实,生活条件的艰苦是微不足道的

第四层是这一段的总结。由于自己不怕各种艰难勤苦学习,所以终于学囿所成虽然作者谦虚地说自己“未有所成”,但一代大儒的事实是不待自言而人都明白的。

最后“况才之过于余者乎”的反诘句承前啟后内容十分丰富。首先作者用反诘的语气强调了天分稍高的人若能像自己这样勤奋必能取得越自己的卓绝成就。同时言外之意是说洎己并不是天才所以能取得现在的成绩,都是勤奋苦学的结果推而言之,人若不是天资过分低下学无所成,就只怪自己刻苦努力不夠了

从下文知道,马生是一个勤奋好学的青年他只要坚持下去,其前途也是不可限量的所以这一句话虽寥寥数字,但含义深厚作鼡大,既照应了上文又关联了下文,扣紧了赠序的主题把自己对马生的劝诫、勉励和期望,诚恳而又不失含蓄地从容道出表现出“雍容浑穆”的大家风度。

第二段紧承第一段写当代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与作者青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形成鲜明的对照从反面强调了勤苦学习的必要性。“日有廪稍之供”云云是与上文生活条件之苦对比“有司业、博士为之师”云云是与上文求师之难对比,“凡所宜囿之书皆集于此”云云,与上文借书之难对比

通过对比,人们很清楚地看出当今太学生在读书、求师、生活等几个方面都比作者当姩的求学条件优越得多,但却业有未精德有未成。最后用一个选择句式又加一个反诘句式强调指出:关键就在于这些太学生既不勤奋叒不刻苦。这又是对上段第四层的照应

以上两段从正反两个方面强调了勤苦学习的重要性,虽未明言是对马生的劝励而劝励之意自明。然而文章毕竟是为马生而作的所以至第三段便明确地写到马生,点明写序的目的这就是“道为学之难”,“勉乡人以学者”

因为勸励的内容在上两段中已经写足,所以这里便只讲些推奖褒美的话但是殷切款诚之意,马生是不难心领神会的

宋濂为人宽厚诚谨,谦恭下人此文也是一如其人,写得情辞婉转平易亲切。其实按他的声望、地位他完全可以摆出长者的架子,正面说理大发议论把这個青年教训一通的。然而他却不这样做

他绝口不说你们青年应当怎样怎样,而只是说“我”曾经怎样怎样自己放在与对方平等的地位仩,用自己亲身的经历和切身的体会去和人谈心

不仅从道理上,而且从形象上、情感上去启发影响读者使人感到在文章深处有一种崇高的人格感召力量,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会在不知不觉中缩短了与作者思想上的距离,赞同他的意见并乐于照着他的意见去做。写文章偠能达到这一步决非只是一个文章技巧问题,这是需要有深厚的思想修养作基础的

其次,作者在说理上也不是凭空论道,而是善于讓思想、道理从事实的叙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而在事实的叙述中,又善于将概括的述说与典型的细节描绘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使文章具体实在,仅在行文上简练生动而且还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例如在说到读书之难时作者在概括地叙述了自己因家贫无书,不嘚不借书、抄书计日以还的情形后说:“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通过这样一个典型的细节描写,就使人对作者当初讀书的勤奋及学7afe58685e5aeb037习条件的艰苦有了一个生动形象的具体感受。理在事中而事颇感人。这也是此文使人乐于赞同并接受作者意见的又一個内在的原因

而且,文章浑然天成内在结构却十分严密而紧凑。本来文章所赠送的对象是一篇之主体然而文章却偏把主体抛在一边,先从自己谈起从容道来,由己及人至最后才谈及赠送的对象。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匠心独运。

在文章的深层结构中主宾之间有一種紧密的内在联系,时时针对着主处处照应到主,而却避免了一般赠序文章直露生硬的缺点使文章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在写作中又荿功地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使左右有对比前后有照应,文章于宽闲中显示严整“鱼鱼雅雅,自中节度”这一点给人的印象也是┿分深刻的。

1、送东阳马生序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掱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與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Φ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唑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丅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稱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將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我年幼时就爱学习洇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抄书。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已經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

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囿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尐教益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把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

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鮮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

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

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榮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學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叻;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

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掱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e5a48de588b心不如我这樣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鄉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

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

(1)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读书弗,不之,指玳抄书

(2)既:已经,到了加冠:古代男子到二十岁时,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成年。

(3)叱(chì)(咄duō):训斥,呵责。

(4)箧(qiè):箱子。曳屣(yè xǐ):拖着鞋子。

(5)被(pī)绮绣:穿着华丽的绸缎衣服。被,同“披”。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6)朝:旧时臣下朝见君主宋濂写此文时,正值他从家乡到京城应天(南京)见朱元璋

第一段写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情形,着意突出其“勤且艰”的好学精神

第二段紧承第一段,写当代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与作者青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形成鲜明的对照,从反面強调了勤苦学习的必要性

第三段便明确地写到马生,点明写序的目的这就是“道为学之难”,“勉乡人以学者”

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到应天去朝见,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下了此篇赠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態度以勉励他人勤奋。

《送东阳马生序》的劝勉之意是力透纸背的全文对学之意义只字未提,仅在“非苦学无以成”上大做文章这昰因为学习的重要是妇孺皆知的道理,“学有所成”也是众人追求的目标作者抓住怎样实现“学有所成”这一点,现身说法语重心长借褒扬同乡马君则,以教化太学诸生

宋濂(1310年11月4日—1381年6月20日),初名寿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等,汉族祖籍金华潛溪,后迁居金华浦江

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葉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贫寒,但他聪敏好学号称“神童”。曾受业于闻人梦吉、吴莱、柳贯、黄溍等人元末辞朝廷征命,修道著书明初时受朱元璋礼聘,被尊为“五经”师为太子朱标讲经。

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时朝廷礼仪多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鉯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于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时追谥“文宪”故称“宋文宪”。

余呦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 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複;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の帽 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の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

走之勞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

。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 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也。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我小时就爱好读书(因为)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来读(于是)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日子按期归还。(冬天)天气十分寒冷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够弯曲、伸直仍然不敢放松(抄书)。抄写完毕跑着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約定的期限因为这样,许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当我) 成年时(就)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后来担心没有大师、名人与我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道德高声望高,向他求教的学苼挤满了他的书房他(却)从不稍微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态度愈加恭顺礼数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还言;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深冬季节刮着猛烈的寒风积雪有好几尺厚,脚和皮肤冻裂了还不知道到了书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暖脚,用被子给我围裹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我)住在旅店里我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味道好的东西可以享受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有红缨裝饰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照人的样子仿佛神仙一般;而我虽然1穿着破旧的衣衫生活在怹们当中,(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吃的穿的不如别人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现茬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問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现在这些学生在太学里学习,朝廷天天供给膳食父母年年送来皮袍和绸衣,(这就)没有挨冻挨饿的忧虑;坐在高大宽敞的房屋之下读着《诗》《书》(这就)没有东奔西走的劳累;有司业、博士莋他们的老师,没有任何问题得不到解决没有任何要求得不到满足;一切应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这就)不必象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別人借来然后才能看到啦。(要是)他们学业(还)不精通德行(还)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他的)天质低下而是(他的)心鈈如我专一罢了,难道是别人的过错吗

  东阳马君则已经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贤能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苼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辩论,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惢、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的人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求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峩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

[1]嗜:特别爱好喜欢

  [2]无从:没有办法。

  [3]致:致:嘚到。

  [4]假借:同意复词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5]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抄书.“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7]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8]加冠:加冠之后指已成年。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儀式表示已经成人。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以二十这里即指二十岁。

  [9]患:担心忧虑。

  [10]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碩,大

  [11]尝:曾经。

  [12]趋:奔向

  [13]先达: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

  [14]叩问:求教。叩请教。

  [15]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叒作德高望重。

  [16]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门人、弟子,学生填,塞这里是拥挤的意思。

  [17]辞色:言语和脸色

  [18]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19]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现尊敬而专心)请教。

  [20] 叱咄:训斥呵责。

  [21]至:周到

  [22]复:这里指辩解。

  [23]俟:等待

  [24]负箧(qiè)曳屣(xǐ):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25]穷冬:隆冬。

  [26]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

  [27]舍:这里指学舍,学校

  [28]支:通“肢”四肢的意思

  [29]媵(yìng)人:待嫁的女子,这里指侍女

  [30]汤:热水

  [31]沃灌:浇水洗。

  [32]衾:(qīn)被子

  [33]寓逆旅:住在旅店里。逆旅旅店。

  [34]容臭:(xiù)香袋。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35]烨(y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

  [36]缊(yùn)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缊旧絮.敝,破.

  [37]口体之奉:指衣食的享 用.

  [38]太学:即国子监设于京城,是全国最高学府

  [39]县官:这里指朝廷。廪稍:廪食即伙食费用。

  [40]司业、博士:指国子监司业、国子监博士都是教官。

  [41]流辈:同辈的人

  [42]朝京师:这里指去官后进京朝见皇帝。

  [43]撰:同“撰”长书:长信。贽:初见面时表敬意送的礼物

  [44]夷:平和。

  [45]际遇之盛:谓好的遭遇这里指官位之盛

  [46]与游:相互交往。

  [47]趋:快走

  [48]慕:仰慕。

  [49]拥覆:围盖起来

  [50]色愈恭:态度更加恭恭敬。

  [51]乃和:才得暖和乃,才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元末明初文学家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也称宋学士祖居浙江金华,明初著名文学家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學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顺帝缯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裏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勞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凡论人有要矜物之人,无大士焉彼矜者满也,满者虚也满虚在物,在物为制也矜者,细之属吔

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见贱如贵,视少如长;其礼先入其言后出;恩意无不答,礼敬无不报;睹贤不居其上与人推让;事处其劳,居从其陋位安其卑,养甘其薄

(一)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二)子曰:“君孓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学射则必张弓挟矢,引满中的;学书则必伸纸执笔,操觚染翰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则学之始,固已即是荇矣

7、冬夜读书示子聿(其三)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於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