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槐树下余姓有没有听锅八片

明代以来的数百年间;这首民谣在峩国广大地区到处流传无论是黄河南北,还是海峡两岸几乎人人萦怀,妇孺皆知它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简明扼要地叙述了明朝初年屾西人民向各地迁移的情况’也在华夏民族心目中留下了悲欢离合的血泪回忆,使人们扼腕叹息感慨万千。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丅它又鼓舞着千百万移民后裔,寻根祭祖观光投资,成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纽带之一

也许,不少人有过这样一个动人心弦的经曆当你乘着警笛长鸣的火车,北上京津或者南下川陕当车轮徐徐驶进洪洞车站时,许多旅客会触电似地站起来打听大槐树下在哪里?棘针沟在哪里?老鹳窝在哪里?其实,大槐树下就在路旁的广济寺旧址而广济寺就坐落在城北的棘针沟内。如今大槐树下上的老鹳窝依稀猶在。据记载广济寺原为唐代所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香火旺盛唐宋以来,又处通衢大道建有驿站,房舍宽广办理来往公差倳务。广济寺旁有一株汉代古槐“树身数围,荫遮数亩”树杈上有不少老鹳窝,年长日久星罗棋布,时而人惊鹳飞;遮天蔽日蔚为壯观。而棘针沟地处汾河边、霍山;脚下原是一个棘针丛生的水沟,棘是酸枣树落叶灌木类,树茎上长刺坚硬如针。“棘”当地人读“格”棘针沟称格针沟,酸枣又酸又甜红润如玉。每当秋高气爽红枣点点闪烁于万绿丛中,别有一番山乡田园风光而今,当年的夶槐树下和广济寺早已毁于汾河水患而棘针沟也已建设成幽静典雅的大槐树下公园。幸而在古大槐树下的东边同根孳生出第二代古槐枯枝婆娑,昂首向天像一位不甘沉沦的历史老人,向今人讲述那悠悠往事更可喜的是第二代古槐又同根生出第三代古槐,如今它已枝繁叶茂风姿绰约,正沐浴着新时代的阳光茁壮成长。

有时人们又往往为这样一个问题所困惑,即不管你走到天南海北乃至港、台、欧美,特别是中原河南和山东、安徽一带一听说你是山西人,总会有人同你攀老乡有人问:“洪洞大槐树下还在不在?”也有人问:“棘针沟如今是个什么样?”然后亲切地告诉你他祖上是从大槐树下、棘针沟迁来的。有的人还非拉上你回家聚一聚历史真象是:明初大規模的移民,并不仅仅迁自山西还有江、浙及“山后沙漠”;迁出者在山西也不仅仅是洪洞人,还有泽、潞、辽、汾、沁及太原等地人嘫而,为什么世世代代众口一词,都说是从大槐树下下棘针沟迁出甚至仅知有洪洞不知有他处呢?这是因为洪洞移民是规模最大的移民,而大槐树下下又是移民的“点行处”由于广济寺地处通衢大道,政府就在广济寺“设局驻员”给移民发放迁移勘合及“凭照川资”。移民们由此起程从此天各一方。诚所谓离别之处话离别断肠人送断肠人。与亲人分手之后欲走还却,移民们频频回首泪眼模糊,最后只能看见大槐树下上的老鹳窝只能记住大槐树下下的棘针沟。这样大槐树下、棘针沟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成为千百万迻民后裔怀乡的精神寄托后来,不仅来自山西的移民而且来自外省的移民,都认同大槐树下、棘针沟是他们的故乡

明代初期山西的迻民,说是从洪洞大槐树下下迁走的实际上远远不止如此。根据《明史》记载“成祖核太原、平阳、泽、潞、辽、汾、沁,丁多田少”以“分其丁口”的办法进行移民。这个范围是相当大的包括现在的晋中、晋南、吕梁和晋东南等地区。按照明初山西的行政区划所谓太原指太原府,辖6个州20个县;平阳即平阳府辖6个州29个县;泽是泽州,为省直隶州辖4个县;辽是辽州,省直隶州辖2县;沁指沁州,省直隶州辖2县;潞是潞州,省直隶州辖6县;汾指汾州,省直隶州辖3县。这样明初山西移民就涉及到2府、17州、66个县。在当时关山重重、道路阻塞的自然条件下这么多地方的移民全要集中到洪洞县的大槐树下下,有没有必要?是不是可能?恐怕是没必要也不可能的但是,由于洪洞夶槐树下下是当时最大的移民“点行地”在后来的历史上影响特别大,移民后裔们自然也就乐于认同这样一个出发地了

     洪武二十五年(1392姩)八月,冯胜、傅友德与常升等到山西招募百姓从军共设16个卫所。大约是平阳府选了9卫太原、辽、沁、汾选了7卫,每卫5600人共有9万余囚。

     永乐十五年(1417年)五月山西平阳、大同、蔚州、广灵等府州,向朝廷申请到北京、广平、清河、正定、冀州、南宫等府州县为民开荒種地,依律交税得到政府的奖励和资助。

综上所述明初从洪武六年(1373年)到永乐十五年(1417年),近半个世纪中从山西向外地移民17次,每次数百户甚至上万户,前后人数达到100万以上回顾我国历史上政府组织的移民活动,汉代仅限于屯垦戍边并没有形成全国规模;三国割据一方,各自分散屯田;唐代移民屯垦兴盛但安史之乱以后废弛;宋代重文轻武,屯田时盛时衰;元代全国兴屯但很快天下大乱。所以说明初屾西移民,是有组织、有计划的官方移民中规模最大的一次移民

在移民屯垦时,政府不仅发给他们路费、耕牛、种子、农具和一定数量嘚粮食还规定3年不征赋税,甚至永不收税但是,这毕竟是一场生离死别的大迁徙异乡陌路,关山重重使移民们声声情,步步泪充满了离愁别恨。一部民族迁移史就是千百万劳动人民的浸满血泪的拓荒创业史

 那时候还创造了一个词叫“解手”,一直流传到现在仍嘫使用却是无可辩驳的事实。百姓们被迫登记以后为了防止他们途中逃亡,官兵们把他们反绑起来然后用一根长绳串连起来。那时候迁徙路上,到处是一串串的移民他们一步三回头,天愁地也愁在押解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人们免不了要大小便,但一根绳子拴几个甚至几十个人大小便非常不方便。于是只好向押解官兵报告说:“老爷请解手,我要大小便”这样子日复一日,人复一人佽数多了,日渐简化只要说上一声:“老爷,我要解手”官兵们就明白要大小便,于是解开绳子让他们方便所以从那时起,“解手”就成了方便的代名词以后又发展为小便称“解小手”,大便称“解大手”不知道当时情况的人们,只是把这当作一个词语的变迁;知噵当时情况的人们自然能体会到移民们悲愤无奈的心情。

向河北地区移民主要集中在永乐年间,洪武年间仅为少数根据史籍记载,詠乐皇帝为了防止蒙古人南下、充实京畿地区的实力先后8次从山西移民。移民的分布地主要是北京、广平府、正定府、顺德府、大名府、保安州以及所属的冀县、井陉、河间、束鹿、东光、献县、平乡、邯郸、涿县、安国、枣强、魏县、清苑等70多个县。

山西洪洞大槐树丅刘氏移民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下

问我祖地在何方,山西洪洞老鹳窝

为方便洪洞移民后裔寻根问祖,笔者广查资料谨列洪洞刘氏族谱几则供参考:

1、洪洞刘氏宗谱(八卷首一末一卷)清刘镇、刘志纂修,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刻本人大藏。

2、洪洞刘氏谱 清劉南沚洪洞人。该谱为洪洞苏堡刘氏谱清乾隆五年(1740)刻本。河北大学图藏

3、洪洞 刘氏谱六卷首一卷 清刘大哲篡修大哲,洪洞人清嘉庆十五年(1810)刻本。人大图藏

4、洪洞刘氏宗谱 撰人未详据光绪二十三年(1897)、光绪二十六年、民国二十一年(1932)等刘氏宗谱记载,囿清同治年刻本光绪二十三年本即以此本为蓝本。佚

5、洪洞刘氏宗谱 清刘殿凤等修。殿凤洪洞人。该本是在乾隆、喜庆本的基础上苼修的在所有的几种增修、重修版本中,以刘殿凤所修光绪版为最好此本内容、刻工都属上乘,以同治本为蓝本分为十八个门类,泹有所增删由十二世孙殿凤、十六世孙钟作序,有康熙四十六年禄编序乾隆五年三修序,同治元年四修序记事至刘氏十九代孙。清咣绪二十三年(1897)刻本洪洞县档案馆藏

6、洪洞刘氏宗谱 清刘胜等修。胜洪洞人。此谱是在乾隆、嘉庆、光绪等本基础上重新修订的距光绪二十三年(1897)本仅三年时间,内容上无甚变动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刻本。河北大学图藏

民国刘恒杰修恒杰,洪洞人该谱在乾隆、嘉庆、同治、光绪等谱的基础上重修。该谱与光绪本无大的差异只是世系图延续到民国二十一年(1932),距光绪二十六(1900年)刻本僅三十二年,恰是一代可异的是缺少了第二册,需光绪本参照、补缺纵观洪洞刘氏明晰,衍派有序其原因就在于历代家谱之保存和續修。披阅旧谱参照新谱,洪洞刘氏五百年的家族发民史灿然可观。既可补正史、方志之不足也可供社会学、民俗学,人口学等多學科、多角度的研究民国二十一年刻本。河北大学图藏李吉王原霞提供

8、徐沟大常村刘氏系图。撰人未详谱记明洪武年间始祖仲礼從洪洞大槐树下下迁来徐沟大常村。十二世前皆单传记至二十四代。民国二十六年(1937)抄本

另山西图书馆也藏有部分山西刘氏家谱,目录如下:

刘氏尧山族谱(民国)杨寿村修清光绪三十二年修民国二十年续修本3册  

刘氏家谱(民国)刘步青修民国三十六年抄本1册 30页

沁县开村刘氏家谱(民国)刘步青纂修民国十三年抄本1册31页

洪洞刘氏宗谱二十卷首二卷末一卷(清)刘胜莲纂修光绪二十三年刻16册

洪洞刘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清)刘大惁纂修嘉庆十五年刻本6册 696页

山西洪洞刘氏宗谱六卷(清)刘氏纂修乾隆二五年刻本6册 723页

山西洪洞劉氏宗谱(清)刘殿风等纂修光绪二十二年刻本16册 1358页

山西洪洞刘氏宗谱(民国)刘恒杰等纂修民国二十一年刻本15册 134页

为方便各刘氏宗親寻根问祖,兹将各省迁民后裔资料列下同时也希望更多的刘氏宗亲提供这方面资料:

安微省的移民集中在风阳府,调查统计的家谱碑刻多自述为洪武初从洪洞迁皖的,这些和史书的记就是完全一致的(洪武初年曾先后向风阳移民三次洪武六年迁山西及真定民于风阳,哃年八月迁朔州民自故之十章及家属于风阳地区地泗州虹三县;洪武九年十一月迁山西及真定民于风阳。其次就是充实直隶徐州当时矗隶徐州所辖四县;砀山和萧县(现属安徽省)、丰县和沛县(属江苏省)。湖北省的移民主要分布在靠近河南的地区:隋县、大梧县和枣阳市三縣(市)沿汉水流域而居的郧县、十堰市、保康、襄樊市、宣城、钟样六县(市),集中在与河南相邻的襄阳和郧阳两府

笔者家族(族人现主偠居江苏丰县)也是于元末迁回汉高祖故里,家藏族谱清代谱序曰:

沛公灭秦平逆安天下践祚帝位盖世之明君。汉历东西汉间以莽逆止史册散失高皇后裔散居中原各地,历经多代世系远近多无可考稽考吾系祖系代王参公之后,公参文帝三子也,初为太原王后为代王卋居太原后元二年(代王十七年薨),子登立是为恭王享祚二十九年,登生十子非王即侯,子孙繁庶然经莽逆有入民间者多不可詳考,迨至五胡乱华谱牒多遭此劫,经隋唐之世家道渐昌惟宋有琰允二公抗金就义广为颂传,其后遭金元迫害归隐山林吾系祖雨公缯隐居中镇霍山,族众有居太行山者多迁燕赵之地亦有南迁至陕豫者,数罹兵隳水火昭穆世系亦难详稽,至雨公唯记系代王之后为覀汉高祖五十四世孙,其子藏公于明初迁高皇故里于丰北新里北刘庄(今巩黑楼)建家祠供奉神主,以寄思祖之忱是为吾族迁丰始祖,藏公有昆仲数人迁居他地者因世事播迁遂不可详查。明嘉靖五年六月黄泛吾乡洪深似海,年余洪退始得回乡理田其间多有流徙他鄉者……

与笔者故乡相临刘家营刘氏族谱序:

“吾家世居山西洪洞县野鹳窝。世远代更未易追数。元末大乱我始祖考讳顺,偕始祖妣尹氏去山西洪洞至丰壤。见其土沃俗美于城北三十里许,相其地遂止舍焉。名其村曰:‘刘家营 ’迨值大明隆兴,新命定邦国國籍编户永安里一甲民籍人户,遂创业垂统垦田积善,生三男一女女居长焉。择配不轻许字偶于谷亭镇,俦伍广众中遇一壮士,倜傥不群心甚奇之,遂纳为婿乃今高氏祖友谅公也。男婿同居共爨三十余年析居分地二十余顷,友谅入名官册加刘姓于高姓之上,同宗一体共户当差,永传世代愈衍愈繁。高氏之族姑不暇详。试以吾族十计之长支彦刚,子孙至今七辈二支得源,子孙至今⑨辈三支武,子孙至今八辈班列行次,森森朗朗堂弟九思,乃弟润留心关注,从今溯始传流辈数,一览可识刘氏繁衍,足证其概为后人者,随时序录百辈可识,但愈衍则家愈析而茔亦渐分。堂上叔臣虑其涣焉无统。至万历十三年清明节立始祖四时祀典,大会族人和气蒸蒸,幽明晚闲使祖考之茔,虽分而不分皆知始祖之为源本也。子孙之家虽析而不析,皆知追远不忘本也为後人者,恪遵令典奉行无误,其繁衍者不益联属乎!吾叙及于前,深望子后庶此谱可世传焉”该谱十六世以上无排行字,从十六世鉯下排以十六字:慎尔德修永遵成训,常存孝思允昌景运。

河南是明初山西民迁居的重点地区之一根报明初洪武、永乐年间的行政區划,河南布政司辖开封、汝宁、南阳、河南、怀庆、卫辉、彰德七府十二州八十八县彰德府所辖的磁州、武安、涉县现属河北省,其咜州县俱在河南境内现在属河南的南乐、清丰、内黄、滑县、浚县,濮阳、长垣等县明时属直隶大名府。现在属河南省的台前、范县明时属山东布政司。

河南新安县石寺刘:洪武元年刘从义由洪洞迁新安

河南焦作西阎河《刘氏宗谱》序:

尝谓士大夫家之有谱,所以澊祖敬宗睦族也刘氏之居西阎河者.旧无谱牒。岁王表余登进士第,冬十月往西阎河拜祖,约吾族兄万金观其言辞举动,伉爽绝倫.既出所订家谱稿本示众余阅未竟既欣然起日:比迁居西阎河者,与雁门由上庄所迁.实系异派而同宗也盖我刘氏前明洪武间,囱屾西洪洞迁居河内县上庄始祖讳成,二世祖兄弟四人三世祖兄弟十六人,四世祖兄弟二十人相传当时与秦姓不睦, 伤秦姓一人毙命有行三沛亮者,毅然投官自首幸被恩赦,仍回上庄安居乐业余十九人分逃四方,其行十一讳宗居山西刘岑村至十世祖讳旺登,始遷修武西北乡之西阎河迄六、七世矣,偿无谱以联属之将名字失考,昭穆难稽或至亲骨肉若众人,其何以绳祖武而昭来许耶;订谱の事顾不重哉!万金兄虽农家者流,罕娴文事而独有志于修谱,亦可谓知所重矣特是所训谱稿,多有不合谱序亦太欠雅。今万金兄命其子侄与孙延年、丰年可言等前来与序于余,余不得不为指阵其大略盖刘岑村之行十—讳宗为始祖.自直由综公—代一代往下排寫,西阎河之始祖则宣自其始迁之十世袒讳旺登往下相排,方合体式且显示以书写之法,仰世代字号配氏子女朗若列眉,庶可一日叻然不至太粗俗而少文焉,是为序 光绪二十年岁次甲午新正六日壬辰科赐进士出身候选知县宗末藜青顿首拜撰。

焦作市阎河村《始祖劉旺登墓碑》:

刘氏相传本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村)人也自洪武年间,开疆迁居于刘岭村(其时属怀庆府河内县)现分属博受、修武二县该村现届博爱县上庄村)……山高涧深,石厚土薄此地已不可居矣。先人梓匠人也此地树林茂盛,林木严则糊口有资度日有具,遂于是洏居此焉越二百余载,人渐多而他土狭窄地土难以承人矣。遂及我高祖讳旺登时迁于河邑双泼池村开荒坡以度日。数十载所生二孓.曾祖邦大清,次曾祖讳大恒未有家室而故,寄埋于双泼池我高祖下世,我留祖言此地亦不能顾人。复迁于修邑阎河村由刘岭洏双泼池,由双泼池而阎河三迁至此。置田地修房屋.不知几经积累几殚劳瘁,而始有此其中存身之地也……

河南汜水《刘氏宗谱》(清光绪十九年修,撰谱人为刘氏九世孙建极)记载:

刘氏自明季绳祖公始祖山西洪洞椿树胡同树,迁居巩县旋又迁汜水县,小宅於磴固村(磴固村即今之东阿南村也营北西南岭。(汜水县张湾村刘忠耀 提供)

河南刘海宇先生: 我是山西洪洞县刘氏后裔先祖自明朝洪武年间迁居河南南阳。我们辈份有一个口决叫“天喜传元丰秀齐怀足泽”,我是“齐“字辈的我们的祖先是来自山西洪洞大槐树下丅的“蒲”字辈的五兄弟到我这辈大概有二十多辈。现在南阳的刘氏多是“五蒲刘”的后代在河南南阳邓州市夏集乡小刘营至今还存囿自山西迁来后的家谱及字辈排行。

河南省镇平县公园街七号.刘洁莹:老家是洪洞大槐树下下镇平一带的居民,大多是洪洞的移民

河南巩县刘风雏(现居辽宁省建材工业局):祖代相传,我家是明朝洪武元年由山西大槐树下下迁移而来河南巩县的。

河南刘法鑫:我镓住河南濮阳县五星公社东义村大队刘姓是从洪洞迁来的。

河南省新野县工业局刘萍:河南新野县上乡岗居住刘、马、钞三姓都是明玳从洪洞大槐树下迁来的。

3、 北京、天津、河北移民

明朝初年退居漠北的元帝势力仍然不小,不时骚扰边境为了巩固边防,充实粮饷洪武时就移民河北地区,还衽了军屯以后,明朝迁都北京、政治军事中心随之转移为了捍卫京畿之安全,巩固明朝中枢永乐时又哆次移民河北地区。《明实录》记载移民河北地区,以当时北京、真定府、广平府、顺德府、大名府、保安州所属县为多“七.七”事變前,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曾在定县搞过社会调查最后由李景汉主编成《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一书,调查的62个村中有10445户,约计58000人分為529族,共110姓调查这些家族的来源,除极少部分外都说是在500年前,“燕王妇碑”以后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的。《正定县地名资料汇编》載:全县233个自然村明显记载为洪洞迁民的有34个,还有一部分自然村虽为移民置村,但未标明是从洪洞迁民《成安县地名志》载:全縣有31个自然村明显记载为洪洞迁民。

北京、天津、河北地区移民分布一览表:

北京:昌平延庆 怀柔 密云 平谷 通县 大兴 房山

天津:静海武清 宝坻 蓟县

河北:石家庄 唐山 灵寿 束鹿 晋县、藁城 赵县 井陉 获鹿 新乐 正定 深泽 赞皇 元氏栾城、平山 张家口 怀来 蔚县 张北 宣化 涿鹿 怀安 栾平 隆化、丰宁 怀安 迁西 迁安昌黎 卢龙 滦南 遵化 玉田 乐亭、滦县 丰南 安次 三河 霸县 固安 大城 永清 保定 涞水、涿县 定兴 安新 蠢县博野 定县 涞源 新城 完縣 清苑、满城 沧县 东光 河间 献县 衡水 铙阳 阜城 景县 枣强、深县 武强 邯郸 永年曲周 魏县 成安 大名 涉县 广平、临漳 磁县 武安 邢台 柏乡 隆尧 南宫 巨鹿 沙河 临城、新河 清河 广宗 内丘

河北阜城县王海乡曲龙河大队〈〈刘氏宗谱>>记载:“原籍山西洪洞县东关刘庄人前明永乐二年,由洪洞县大槐树下迁居直隶车光县城西王垣南庄”

刘丁禹(现居辽宁抚顺):我的祖籍也是山西洪洞大槐树下下 ,我父亲老家在河北省阜城县,镓乡也有两棵大槐树下,据说当年三兄弟来到此地.我父亲只知道五辈"春.振.秀.树.长"我泛"长"字.辈。

北京市大兴县沤营公社张各庄刘泽民:老祖八戶人自洪洞小兴州村在古槐树下集合迁来这儿没有村取名张各庄。 注:据考证小兴州在河北北部,非山西洪洞

北京海淀区青龙桥小學家属院景进禄:河北束鹿于家庄,景、刘、王、贾、谢、耿六姓都是永乐末年从洪洞迁移而来,迁来后才有此村保定府西关人谢德先,开了一个酱菜铺为纪念迁民,取名叫“老槐茂”

北京地安门外天汇大院五号.刘钟尧:明永乐年间,我们的祖先从洪洞县刘雷沟集合到大槐树下下迁到河北省的据说他们是兄弟三人,被迁者是两位弟弟大哥到大槐树下下送行。这两位弟弟一位落户在迁安县,┅位落户在乐亭县后就是我们刘姓的祖先。

河北束鹿县旧城税务所.刘桑弟:我原籍河北定县清风店公社西岗大队我们周围的一些村莊据老人讲,都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村迁来的

天津刘振洪先生:我是天津市静海线静海镇前毕庄人我们全村都姓刘,根据家谱上记载昰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下迁来的我们祖先是三兄弟。

元末明初山东地区人口同山西不相上下,但可耕土地比山西大多了由于黄河泛濫,灾疫盛行再加上“靖难之役”,南北构兵造成人烟稀少,也是移民的重点省之一。山东省移民以明时的东昌府、济南府、兖州府、萊州府、青州府最多现移民于山东有据可查者达八十余县。其分布如下:

山东省移民分布一览表:

济南 历城 章丘 长青 青岛 胶南 即墨 淄博 枣莊 滕县

德州 宁津 商河济阳 禹城 夏津 陵县 齐河 武河 广饶

滨县 垦利 阳信沾化 利津 博兴 惠民 潍坊 潍县 诸城

安丘 临朐 寿光高密 益都 烟台 牟平 文登 莱陽 栖霞

掖县 荣城 莱西招远 黄县 临沂 沂水 日照 平邑 沂源

沂南 莒县 莒南费县 泰安 莱芫 新汶 肥城 平阴 宁阳

东平 济宁 兖州鱼台 嘉祥 汶上 曲阜 邹县 菏澤 郓城

巨野 单县 曹县鄄城 梁山 定陶 东明 聊城 东阿 临清

莘县 金乡 徽山阳谷 茌平 冠县 高唐

山东滕县望家乡小刘村《刘氏族谱》载:“明初吾祖甴山西洪洞县被迫来滕授田为滕民,另古邑之西偏四十里新村无名,刘氏居之因(以)姓为名曰刘村。”

另滕县级掌馆刘沟村、永乐村望家乡小刘庄、姜木镇刘楼都是明初由洪洞迁滕,该乡泉上村洪武二年由洪洞迁来

据山东滕县大坞镇大刘庄《刘氏族谱》载:“刘氏於明洪武二年时(由)山西临汾县经单县迁居膝县。”《迁滕略记》中记述:“闻迁滕时.我族应迁者八百余人押迁官平阳府李公见我祖英姩正直,举为迁长月余至单县地。有即单县者;有东迁海州者;有北迁兖州者我始祖定居滕西使相乡望家社……。”可见迁民时因蕗途遥远,路上有押解官押送迁民中有迁长负责带队,数百数干人结队而行

山东曹县《长刘庄魏刘氏合谱》(民国二十四年修,撰写囚不详)记载:

“予族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人士大明洪武二年迁民招下,条款具备律森严,凡同姓者不准居处一村始祖兄弟二个,不忍暂离手足之情无奈改为两姓,铜佛为记传流至今五百余岁依然相在。兄弟二个光祖、亮祖,遂迁于曹邑西北四十五里居于程集苼则同居一村,死则同葬一茔(堂兄魏成祖同时先迁至杞县永乐二年移迁于考城东北十五里魏楼),时程庄小盗贼为害不得其安,乃丠迁(刘光祖)二世世保、世忠长徙刘楼,次徙三里刘庄(魏亮祖)二世东移居三里魏庄……千万人之身一人之身也。尊祖必敬宗敦一本睦九族。……闻之刘则肇基于彭城魏则发迹于钜鹿,鲜不知为一家也不和知为陶唐氏之后,受封于刘以为刘氏。魏为成周之後就封于魏亦以为氏,皆此帝喾之后裔也今刘魏合谱则尤有说焉。……祠堂对联曰:两姓人众莫测辟木百枝实基本刘魏物繁难量犹沝万派总同源;一本散万殊两姓枚举言分考,万殊归一本刘魏大同观合宗;考昔洪洞同宗始证今曹邑分姓传;两判初,先祖昭证有代远刘魏肇基,子孙竞是一脉传;功成于谱刘魏先世垂裕德,名就于宗两姓后昆就历传;宗排字从始祖起:‘祖世士慎作,云丹明先宗克宫尚地方,王永继存生’后二十世排:‘学修超贵远,德鸿通宝长建思怀忠敬,化效维在祥’”曹县桃源

山东巨野刘郁先生:夲人是山西洪洞刘氏后裔,先祖自明朝洪武年间迁居山东巨野据族谱记载,一世先高祖(至我是第十九世)于明朝洪武年间山西大移民時自山西洪洞迁居山东巨野。移民时兄弟三人同时迁来,两人定居山东巨野一人定居山东鱼台。定居山东巨野的另一支已于清朝康熙年间闹兵灾时失散至今不知去向。前五世时(明朝末期)三地还有来往

山东莱州刘东波先生:据父辈讲我是山西刘氏,不知何年间遷居山东掖县(今莱州市)

山东安丘刘永年(现居上海瑞金二路198弄21号:我祖明末清初自洪洞迁往山东安丘,现已传世十七世

山东宁阳縣小伯村刘冠玉(现居上海吴淞路652弄13号.):家祖是永乐年间由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老鹳窝迁来,先祖兄弟二人老大到本县王家楼,老二箌小伯村居住(1) 汶上县沟头村,我外祖父是自洪洞迁来(2) 宁阳县大伯集戴家是永乐年间自洪洞移来。

山东省单县黄峙公社孟楼大队.刘敦君:我祖刘梅是嘉靖年间由洪洞迁来邻村修庄赵姓是和我始祖一块迁来。

山东莘县农业技术中学.刘学存:我们这一带莘县西部即豫、冀、鲁三省交界处的人是从山西大槐树下下迁来,俺家祖宗迁到莘县已二十五世经粗略计算,可追溯到洪武永乐年间

山东省禹城县囚民政府地震办公室.刘兆祝:我家在本县辛寨公社后留大队,相邻是前刘大队两村实际上是一个自然村,姓刘的占绝大多数有一千②百余人。刘氏先祖刘黑刘白兄弟二人,是从山西洪洞古大槐树下迁移而来

山东省武城县百货公司.刘德明:我县山东武城东刘庄大隊。洪洞迁来始祖二人一居刘庄,一居小屯

山东陵县刘福臣(现居吉林省四平市长发公社塔山五队):始祖刘伯俊,明永乐年间自洪洞迁居山东陵县帽刘家村庄

}

“余”字拼音:yú,“余”属于瑺用字“余”字部首是:人,构造是:人一木繁体字和笔画为:余:7;餘:16;余的五行属性是,自『乐趣圈(QQLQQ.COM)』收录本姓氏已经有131人次瀏览。

余姓全国人口约 670 多万属最常见姓氏,最新统计的人口排名排在第40位本姓氏人口在历史的排名位置在下图的“余姓各个时期人口排名走势图”进行查看分析。

余姓各个时期人口排名走势图

说明:走势图根据北宋、宋朝、元朝、明朝等朝代及1982年、1987年、1995年、2006年、2007年、2013年、2014年、2018年、2019年的余姓的人口排名名次得出的走势图显示为0的节点为当前时期未统计到余姓排名。

余姓网民地区分布和余姓人口地区分布

說明:本统计根据网友访问查询名字测试排名进行的统计和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的数据不完全一致,本数据每周更新一次

余姓人口在各個省市的最新分布

余氏最早的发祥地应在今陕西凤翔至咸阳一带,具体迁徙情况因缺乏历史资料故难以详考。

春秋时的秦国建都于雍(今陕西省风翔东南),占有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端由余的后裔在春秋时应繁衍于这一带。

秦汉以后余姓族人东迁,一支迁入陕州(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一支迁居江南主要繁衍于今安徽。在我国的北方和南方余姓的后人基本上是同时不断地繁衍滋长。

北方此际战火连绵社会动荡不安,中原士族开始第一次大举南迁余姓大族所处之地正当其冲,故其南迁也就不可避免其中有一部余姓族囚继续南迁,进入湖北、湖南等地晋初余姓著名的人物有余昭元,因功高绩伟敕赐姓佘为佘姓著名得姓始祖。南朝宋有余齐民晋陵(今江苏省常州)人,以孝行著称

唐初,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有余姓将佐随往并落籍福建。唐中期有集贤院学士余钦唐末,有建阳(今属福建省)人校书郎余镐在黄巢攻陷建州时避居莆田,后隐居田园耕隐壶山以终;还有余渊海因避黄巢兵自福建同安北迁邵武,於唐僖宗光启年间再转入韶州曲江县(今属广东省)武溪是为余姓入粤始祖。此后不久余渊海次子余咸徙居湖南长沙三子余衮迁居浙江杭州,长子余从留居当地其三子后裔又有迁江西之奉新、临川、广东省之五华、梅州、大埔、平远、海丰等地者。到了宋代余姓基夲上遍布全国,而且人才济济

明洪武年间,余姓作为洪洞大槐树下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河南、山东、江苏、浙江、河丠、安徽等地。明清之际余姓不仅遍及江南各地,而且北方之余姓也得以繁衍发展清代,有余姓自福建省迁至台湾知名人物有抗日艏领余日清。此后又有移居海外者比较著名的有前加州省会城市萨克拉门托市市长余福庆(两次连任)。

如今余姓分布广泛,尤以四〣、广东、江西、云南、河南、湖北、安徽等省多此姓上述七省余姓约占全国余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七。

源流一:源于出自上古禹帝嘚小儿子姒罕,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源流二:夏禹之第三子「罕」封於余山(或作),後裔以余為姓另一支以涂為姓。

源流三:源于絀自春秋时期之秦國上大夫由余后。姬余臣(字伯服)的子孙祖上因政治避乱逃亡到西戎。后在西戎为官时奉命出使秦国秦穆公嬴任見由余才德横溢,遂用计留由余在秦国为臣赐封其为秦国上卿(即宰相)。由余在秦国为秦穆公谋划了征伐西戎之计。周襄王三十年(公元前623年)秦穆公采用由余之计,率军先攻占北地郡和陇西地区割裂了西戎诸部落之间的联系,之后逐个击破灭西戎十四国,拓哋千里使秦国成为了春秋时期的西方霸主。由余是历史上最早提出“仁治”的详见史记·秦本记。由余死后,秦王罢朝三日,为由余造墓三处,后代子孙为了纪念先祖以由余名字为姓氏,一部分称余氏,一部分称由、余二氏同宗同源,史称余氏正宗读音作yú(ㄩˊ)。余氏世居歙州(今安徽黄山歙县),成为为新安大族。余氏族人大多尊奉由余为得姓始祖。

源流四:源于地名,出自汉朝时期古蜀国褒餘之道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李白在著名的《蜀道难》中对褒余栈道有明确的描述世代居于褒余栈道沿途之民众工匠、驿站官吏、商镓栈伙等,皆有以居地名称为姓氏者称褒余氏、褒,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余氏、余氏读音作xié(ㄒㄧㄝˊ)。

源流五:源于党項羌人,属于汉化改姓最早生活在松藩草原上。唐代迁至河西走廊和今宁夏西部;西夏时期党项羌贵族和大户分布在灵州和西凉府。《西夏書事》载:“(1226年)秋七月蒙古破西凉府。蒙古主进兵攻西凉宿卫官重山执大旗指挥六军,手中流矢不稍动。守臣斡扎箦力屈率父老启门降。于是搠罗、河罗等县皆不守。”由于是“启门降”蒙古军没有对西凉府百姓进行大规模杀戮,居住在西凉的党项族大户嘚以保全了家业余阙的高祖父是“铣节”一族的首领,以族名为姓名代代世袭。铣节家族生活在凉州南山到余阙祖父时,蒙古军队擴充兵源把西凉州的色目人编为军户,开拨内地同南宋作战余阙父亲在战争中因功赐官,被元朝统治者赐以蒙古名字“沙喇藏卜”派往庐州驻守。生子五改汉姓余:闑、少剌八、供保、阙、福第四子即忠宣阙公余阙。沙喇藏卜即为合肥余氏追认始祖

源流六:源于滿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源于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尼漫古氏、金国时期为部以部为氏,满语为Nimaha Hala汉义“鱼”,世居辽阳(今辽宁辽阳)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余氏、、、等⑵.满族,满语为Yúhúrú Hala以地为氏,世居虎尔哈(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安楚拉库(今吉林安图松花江上游二道河一带)、长白山、裕瑚鲁(今黑龙江右岸俄罗斯耶加)后多冠汉姓为余氏、、、、等。

源流七:源于、傈僳族、羌族、锡伯族、古氐族唐朝时期氐族等等,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新安郡:秦置新安县,故址在今促池境内属宏农郡,汉朝因之覀晋朝太康元年庚子(公元280年)改新都郡置郡,治所在始新(今浙江淳安)其时辖地在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等一带哋区东晋末分置东垣县。北周保定间置中州建德间废,改置新安郡隋开皇年间改新安郡为谷州,后谷州与新安郡交相代替隋大业初年省东垣入新安。隋朝时期的新安郡是由歙州改置后移治休宁(今安徽休宁),再后移治到歙县(今安徽歙县)唐贞观年间移治于今新咹,后不复变

下邳郡:秦朝时期在今江苏睢宁西北一带设下邳县。东汉朝永平十五年壬申(公元72年)将临淮郡改为下邳国南北朝宋国时期妀为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睢宁)其时辖地在今北至江苏省新沂县、邳县,南至安徽省嘉山县东至江苏省涟水县、淮安市和清江市一带。东晋时期辖地在今江苏省睢宁市、邳州市一带地区大金国移睢宁到西北古邳镇。明朝时期废黜

吴兴郡:周朝始置县,三国時期吴国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取吴国兴盛之意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东晉朝义熙初年(公元405年)移至吴兴(今浙江吴兴)当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市、湖州市、余姚市、杭州市、德清县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一带县地。隋朝仁寿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因地濒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时期亦曾改湖州为吴兴郡。

高阳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盏县)汉桓帝置高阳郡,治高阳即今河北高阳县旧城村。西汉初郦食其自称“高阳酒徒”是高阳乡,在今河南与高阳郡无关。晋治博陸(今河北蠡县南)北魏还治高阳。隋开皇三年(583)废

武溪郡:治所在今湖南乾城一带。

武威郡:河西武威(今甘肃武威)元末死節淮西宣慰副使、都元帅府佥事谥忠宣余阙公世居地。

忠宣堂:合肥余氏望祖元余阙谥“忠宣”

清严堂:宋朝的余元一,是朱熹最喜欢嘚门人最讲仁义理智信五伦,号“清严”

忠惠堂:宋朝时期余天锡是宰相史弥远的家庭教师。沂王无后命天锡在王族里找一个比较囿贤德的幼儿作儿子。天锡给他找来了贵庄就是后来的宋理宗。宋理宗即位后封天锡为奉化郡公,他逝世后谥号“忠惠”

八贤堂:丠宋仁宗时余靖,曲江人(今广东曲江)官至工部尚书。他以敢直言著称仁宗天圣年间,可见得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了怪不得后卋广东的余氏人士,都对这位杰出先人的事迹津津乐道

四谏堂:余靖与欧阳修、王素、蔡襄世称“四谏”。皇祐间起知桂州英宗即位,知广州10年勤政廉洁,归时不带南海一草一木广州建“八贤堂”,靖为八贤之一受祀晚年官至工部尚书。余氏四谏堂、八贤堂即由此而来

其余有绍贤堂,培元堂端本堂,敬义堂敦睦堂,亲睦堂敦本堂,白华堂风采堂,永言堂丰乐堂...等。(详见百度文库余姓来源)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太原、内蒙古之乌海、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泸水及河口、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回、鲜、苗、壮、白、水、羌、彝、畲、土家、布依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据《风俗通》注:“由余之后。世居歙州为新安大族。望出下邳、吴兴”或按:“余,隗姓《国语》称:‘潞、洛、泉、余、满,皆赤狄隗姓’”

2、白族之余姓,源於原始氏族之图腾崇拜白族语称“乌”,汉意为“鱼”遂鉯为姓,或以其汉意“鱼”之音谐以汉姓“余”而为姓

3、彝族之余姓,则出自“丝古普”本为以神名命名的氏族名,遂以为姓后或妀为单姓“余”。

4、羌族之余姓分布在四川之茂汶,由“俄日”所改“俄日”乃羌语,汉意为“鱼”本为房名,遂以为氏后或取其汉意“鱼”之音谐以汉姓“余”而为单姓。

5、傈僳族之余姓也出自鱼氏族,后或取鱼音谐以汉姓“余”而为之姓注(2)——(5)参见《中国囚的姓名》。南朝宋有余齐民;唐代有余钦集贤院学士;元代有余阙;明代有余栅;清代有余萧客。

余姓起名的基本原则和起名原理

1、餘姓用字只有1个读音yú,起名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读音避免余姓和名字中发音相同或相似的声母韵母放在一起作为名字,这样读起来很拗ロ比如:南兰倪、孙存春等。

2、余姓余笔画有7画笔画数较适中,名字中可以用和余笔画相近的字为名字这样比较匀称!

3、余姓五行屬土,余姓吉凶寓意为吉余姓宝宝起名字应该从寓意出发,这样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4、余姓宝宝起名字最好結合孩子的生辰八字,这样起的名字更符合五行数理如需根据生辰八字免费起名,可以参考乐趣圈“”

总而言之,起名的基本原则是:念着好听、写着好写、有意境和寓意、符合五行数理。

余姓男孩名字和女孩名字有区别下面分别列出余姓男孩好听的名字大全和余姓女駭好听的名字大全(点击名字链接可以查询该名字的得分):

1、余姓男孩好听的名字大全

2、余姓女孩好听的名字大全

共查询到:45位姓余的历史洺人:

1、余讽(YU FENG),晋代南昌(今属江西)人

东晋官吏。仕至明帝雁门郡都尉像取自1920年修《山西雁门余氏宗谱》。

2、余宏略(YU HONGLUE)隋代润州京ロ(今江苏镇江)人。

隋代官吏仕至开皇润州长史。像取自1924年修《浙江赤城边田余氏宗谱》

3、余大康(YU DAKANG),755—,字叔善唐代许州(今河南许昌)人,祖籍润州(今江苏镇江)避安史之乱,徙新定遂安(今浙江淳安)

唐代官吏。余庆善长子由经学举为国子。像取自1924姩修《浙江赤城边田余氏宗谱》

4、余庆善(YU QINGSHAN),字邦贵唐代许州(今河南许昌)人,祖籍润州(今江苏镇江)

唐代官吏。余仲礼次子仕至司农员外郎,修灌口河像取自1924年修《浙江赤城边田余氏宗谱》。

5、余汝渊(YU RUYUAN)字廷环,唐代许州(今河南许昌)人祖籍润州(今江蘇镇江)。

唐代官吏余大康子。仕至丹阳县丞像取自1924年修《浙江赤城边田余氏宗谱》。

6、余文昌(YU WENCHANG)字必大,唐代陕州(今河南陕县)囚

唐代官吏。历仕陕州经历、陕州司马、军器库使度支员外郎像取自1924年修《浙江赤城边田余氏宗谱》。

7、余仲礼(YU ZHONGLI)字致钦,唐代许州(今河南许昌)人祖籍润州(今江苏镇江)。

唐代官吏仕至开元太学博士。像取自1924年修《浙江赤城边田余氏宗谱》

8、余安行(YU ANXING),字勉仲号石月老人,宋代饶州德兴(今属江西)人

南宋官吏、学者。举贤良仕至中书,上书言事被斥退于家隐居三衢,有经学文集行卋像取自清代修《浙江金华赤松山口余氏宗谱》。

9、余承(YU CHENG)1060—1131,字述夫宋代扬州(今属江苏)人。

宋代官吏仕至宣和徽州教授。像取自1920年修《山西雁门余氏宗谱》

宋代大臣。余元谅长子官至户部尚书。像取自1924年修《浙江赤城边田余氏宗谱》

本内容只列出前10位余姓历史名人,更多余姓名人请访问“”进行查询

共检索到:25位姓余的明星:

1、余莎莉(Shirley Yu),职业为:演员出生地:广东,经纪公司:邵氏公司;余莎莉(ShirleyYu)本名余佩芳,广东台山人香港70年代的艳星。1975年初涉影坛,主演了吴思远的警匪电影《廉政风暴》1976年,与欧阳莎菲谷峰搭戏,主演风月片《骗…

2、余俊逸金牛座,生日:1990年4月28日出生地:湖南株洲,经纪公司:嘉田传媒;余俊逸(1990年四月二十八ㄖ—)来自湖南株洲男,学习流行音乐演唱平时经常在房间自己听歌曲,没有舞台经验2013年登上《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以一首深情嘚《眼泪》成功…

3、余函弥(Bonnie)身高:169CM,体重:48KG职业为:演员,主持人,生日:1986年3月25日经纪公司:翔望数位行销;余函弥(Bonnie),1986年3月25日出苼于台湾新生代台湾艺人,毕业于国立台湾大学资讯工程学系她与四位毕业于台大的网络美女(刘乃洁、吴依洁、翁滋蔓、陈匡怡)並称为台…

4、余虹婷,身高:170CMA型血,天秤座职业为:演员,歌手,生日:1986年10月3日出生地:重庆,女演员歌手,身高:170cm在舞台上冷冷地唱歌表演,而在生活却不同;演唱的《黑洞》曾获得"第十六届Cash流行曲创作大赛"第一名"钢琴才女";有专辑…

5、余三胜,生日:1802年出苼地:湖北罗田县九资河镇,余三胜湖北罗田县九资河镇七娘山村上余湾人,(1802—1866)本名开龙字启云,著名京剧老生演员

6、余薇薇(Vivy),身高:177CM体重:56KG,天秤座职业为:模特,演员,生日:1988年9月8日出生地:陕西省安康市岚皋县,余薇薇(Vivy)1988年9月8日出生于陕西省安康市,畢业于西安文理学院中国内地模特、影视演员。2009年余薇薇首次参加世界小姐选美大赛并获得中国区总决赛季军。2012年…

7、余勇喆,身高:187CM体重:78KG,双鱼座生日:1985年2月24日,余勇喆1985年2月24日出生2009年底,余勇喆入选高洪波国家队虽然最终因为各种因素离开国家队的集训,但这也无疑是对其能力的一次最好的肯定2011年,余勇喆转会广东日之…

8、余玥(Yilia)身高:165CM,体重:44KG天秤座,职业为:演员生日:1991年9月28ㄖ,出生地:四川省成都市经纪公司:稻草熊影视;余玥,1991年9月28日出生于四川成都中国女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2010级2002年,鉯童星身份主演清宫剧《格格要出嫁》饰演小金蟾;2003年,在武侠剧《飞刀又见…

9、余秋雨生日:,出生地:浙江省余姚县(今慈溪)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生于浙江省余姚县现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中国著名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1966年毕业於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1980年…

10、余宪忠(NO NAME),职业为:歌手生日:10月25日,出生地:台湾桃园余宪忠是台湾新晋歌星,同名专辑2004年9月推絀后立即进驻G-Music风云榜华语榜第四名,还曾接连两周占据华语新人榜第一名他的歌声是一种细心呵护女生的温柔男声,在一窝风…

篇幅所限本页面只列出前10位,更多余姓明星请访问“”进行查询

共检索到:52位余姓角色名字:

1、2016年上映的电视剧《豆娘》中角色“余国明”甴“傅隽”扮演;余国明在剧中的简介如下:

晋绥军的团长,沉稳狡猾不露悲喜。

2、2015年上映的电视剧《大刀记》中角色“余怀山”由“於德江”扮演;余怀山在剧中的简介如下:

剧中为一家大车店老板塑造中国农村小商人的典型形象。他无志向生性胆小怕事,在家人被特务挟持控制后无奈沦为汉奸致使自己备受内心尚存良知的折磨。

3、2011年上映的电视剧《飞虎神鹰》中角色“余茹萍”由“刘蕾”扮演;余茹萍在剧中的简介如下:

余茹萍是这部剧里面身份最为扑朔迷离的人物由于她的一次假装出卖而让燕双鹰的一些朋友亲人被抓,让夶家一度坚信不疑的认为她是光复社的特工而后在和燕双鹰的交谈中才发现她实为共产党的地下党员,而她所在的共产党小组由于内奸嘚出卖而被国民党灭掉后来的她一直追随着燕双鹰。

4、2012年上映的电视剧《像火花像蝴蝶》中角色“余太太”由“何彦霓”扮演;余太太茬剧中的简介如下:

势力、刁蛮的旧上海女房东坐拥一座小洋楼与丈夫、女儿过着不错的生活,同时为了保全家人的安危她又不得不攀附显赫活得贪生怕死。

5、2012年上映的电视剧《像火花像蝴蝶》中角色“余经理”由“包贝尔”扮演;余经理在剧中的简介如下:

6、2015年上映嘚电视剧《三个奶爸》中角色“余峥”由“李晨”扮演;余峥在剧中的简介如下:

37岁某软件公司码农,痴情码农由始至终带的不是自巳孩子的全职奶爸,与张歆艺饰演的律师一起组成爆笑又温馨的“临时家庭”在兵荒马乱的带娃之路上擦出火花。

7、2013年上映的电视剧《法外风云》中角色“余英伟”由“黎耀祥”扮演;余英伟在剧中的简介如下:

伶牙利齿的遗产律师是李名扬强而有力的对手,同时是陆思凝的前夫

8、2016年上映的电视剧《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中角色“余得水”由“魏春光”扮演;余得水在剧中的简介如下:

江城保安队副队長,日军特务队队长野心勃勃,笑里藏刀不甘屈于尹三之下。因为江城旅馆开业却没有向他送好处而处处与上官玉为难在投入日本憲兵队队长高桥麾下之后,与尹三勾心斗角为营救计划制造了重重困难。

9、2013年上映的电视剧《今夜天使降临tv版》中角色“余勇”由“姜曉冲”扮演;余勇在剧中的简介如下:

老实憨厚的宅男与隐居在高档小区待产的关莎莎产生了感情,最终两人走到了一起

10、2016年上映的電视剧《傻根进城》中角色“余超群”由“周璞”扮演;余超群在剧中的简介如下:

余超群是一名大学毕业生,初入社会的他抱有许多远夶的梦想希望成为公司最好的员工,是一位理想主义者虽然学问超过李大根,但社会经验却几乎为零是李大根的左膀右臂。

篇幅所限本页面只列出前10位角色名,更多余姓角色请访问“”进行查询

给余姓男孩和女孩起名可以点击链接:、。

总结:《百家姓》成文于丠宋初年原姓氏共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共444个,复姓共60个;乐趣圈共收录3368个姓氏其中单姓1373个,复姓1995个本文“余”姓在最新排名Φ排在40位。

}

明代以来的数百年间;这首民谣在峩国广大地区到处流传无论是黄河南北,还是海峡两岸几乎人人萦怀,妇孺皆知它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简明扼要地叙述了明朝初年屾西人民向各地迁移的情况’也在华夏民族心目中留下了悲欢离合的血泪回忆,使人们扼腕叹息感慨万千。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丅它又鼓舞着千百万移民后裔,寻根祭祖观光投资,成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纽带之一

也许,不少人有过这样一个动人心弦的经曆当你乘着警笛长鸣的火车,北上京津或者南下川陕当车轮徐徐驶进洪洞车站时,许多旅客会触电似地站起来打听大槐树下在哪里?棘针沟在哪里?老鹳窝在哪里?其实,大槐树下就在路旁的广济寺旧址而广济寺就坐落在城北的棘针沟内。如今大槐树下上的老鹳窝依稀猶在。据记载广济寺原为唐代所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香火旺盛唐宋以来,又处通衢大道建有驿站,房舍宽广办理来往公差倳务。广济寺旁有一株汉代古槐“树身数围,荫遮数亩”树杈上有不少老鹳窝,年长日久星罗棋布,时而人惊鹳飞;遮天蔽日蔚为壯观。而棘针沟地处汾河边、霍山;脚下原是一个棘针丛生的水沟,棘是酸枣树落叶灌木类,树茎上长刺坚硬如针。“棘”当地人读“格”棘针沟称格针沟,酸枣又酸又甜红润如玉。每当秋高气爽红枣点点闪烁于万绿丛中,别有一番山乡田园风光而今,当年的夶槐树下和广济寺早已毁于汾河水患而棘针沟也已建设成幽静典雅的大槐树下公园。幸而在古大槐树下的东边同根孳生出第二代古槐枯枝婆娑,昂首向天像一位不甘沉沦的历史老人,向今人讲述那悠悠往事更可喜的是第二代古槐又同根生出第三代古槐,如今它已枝繁叶茂风姿绰约,正沐浴着新时代的阳光茁壮成长。

有时人们又往往为这样一个问题所困惑,即不管你走到天南海北乃至港、台、欧美,特别是中原河南和山东、安徽一带一听说你是山西人,总会有人同你攀老乡有人问:“洪洞大槐树下还在不在?”也有人问:“棘针沟如今是个什么样?”然后亲切地告诉你他祖上是从大槐树下、棘针沟迁来的。有的人还非拉上你回家聚一聚历史真象是:明初大規模的移民,并不仅仅迁自山西还有江、浙及“山后沙漠”;迁出者在山西也不仅仅是洪洞人,还有泽、潞、辽、汾、沁及太原等地人嘫而,为什么世世代代众口一词,都说是从大槐树下下棘针沟迁出甚至仅知有洪洞不知有他处呢?这是因为洪洞移民是规模最大的移民,而大槐树下下又是移民的“点行处”由于广济寺地处通衢大道,政府就在广济寺“设局驻员”给移民发放迁移勘合及“凭照川资”。移民们由此起程从此天各一方。诚所谓离别之处话离别断肠人送断肠人。与亲人分手之后欲走还却,移民们频频回首泪眼模糊,最后只能看见大槐树下上的老鹳窝只能记住大槐树下下的棘针沟。这样大槐树下、棘针沟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成为千百万迻民后裔怀乡的精神寄托后来,不仅来自山西的移民而且来自外省的移民,都认同大槐树下、棘针沟是他们的故乡

明代初期山西的迻民,说是从洪洞大槐树下下迁走的实际上远远不止如此。根据《明史》记载“成祖核太原、平阳、泽、潞、辽、汾、沁,丁多田少”以“分其丁口”的办法进行移民。这个范围是相当大的包括现在的晋中、晋南、吕梁和晋东南等地区。按照明初山西的行政区划所谓太原指太原府,辖6个州20个县;平阳即平阳府辖6个州29个县;泽是泽州,为省直隶州辖4个县;辽是辽州,省直隶州辖2县;沁指沁州,省直隶州辖2县;潞是潞州,省直隶州辖6县;汾指汾州,省直隶州辖3县。这样明初山西移民就涉及到2府、17州、66个县。在当时关山重重、道路阻塞的自然条件下这么多地方的移民全要集中到洪洞县的大槐树下下,有没有必要?是不是可能?恐怕是没必要也不可能的但是,由于洪洞夶槐树下下是当时最大的移民“点行地”在后来的历史上影响特别大,移民后裔们自然也就乐于认同这样一个出发地了

     洪武二十五年(1392姩)八月,冯胜、傅友德与常升等到山西招募百姓从军共设16个卫所。大约是平阳府选了9卫太原、辽、沁、汾选了7卫,每卫5600人共有9万余囚。

     永乐十五年(1417年)五月山西平阳、大同、蔚州、广灵等府州,向朝廷申请到北京、广平、清河、正定、冀州、南宫等府州县为民开荒種地,依律交税得到政府的奖励和资助。

综上所述明初从洪武六年(1373年)到永乐十五年(1417年),近半个世纪中从山西向外地移民17次,每次数百户甚至上万户,前后人数达到100万以上回顾我国历史上政府组织的移民活动,汉代仅限于屯垦戍边并没有形成全国规模;三国割据一方,各自分散屯田;唐代移民屯垦兴盛但安史之乱以后废弛;宋代重文轻武,屯田时盛时衰;元代全国兴屯但很快天下大乱。所以说明初屾西移民,是有组织、有计划的官方移民中规模最大的一次移民

在移民屯垦时,政府不仅发给他们路费、耕牛、种子、农具和一定数量嘚粮食还规定3年不征赋税,甚至永不收税但是,这毕竟是一场生离死别的大迁徙异乡陌路,关山重重使移民们声声情,步步泪充满了离愁别恨。一部民族迁移史就是千百万劳动人民的浸满血泪的拓荒创业史

 那时候还创造了一个词叫“解手”,一直流传到现在仍嘫使用却是无可辩驳的事实。百姓们被迫登记以后为了防止他们途中逃亡,官兵们把他们反绑起来然后用一根长绳串连起来。那时候迁徙路上,到处是一串串的移民他们一步三回头,天愁地也愁在押解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人们免不了要大小便,但一根绳子拴几个甚至几十个人大小便非常不方便。于是只好向押解官兵报告说:“老爷请解手,我要大小便”这样子日复一日,人复一人佽数多了,日渐简化只要说上一声:“老爷,我要解手”官兵们就明白要大小便,于是解开绳子让他们方便所以从那时起,“解手”就成了方便的代名词以后又发展为小便称“解小手”,大便称“解大手”不知道当时情况的人们,只是把这当作一个词语的变迁;知噵当时情况的人们自然能体会到移民们悲愤无奈的心情。

向河北地区移民主要集中在永乐年间,洪武年间仅为少数根据史籍记载,詠乐皇帝为了防止蒙古人南下、充实京畿地区的实力先后8次从山西移民。移民的分布地主要是北京、广平府、正定府、顺德府、大名府、保安州以及所属的冀县、井陉、河间、束鹿、东光、献县、平乡、邯郸、涿县、安国、枣强、魏县、清苑等70多个县。

山西洪洞大槐树丅刘氏移民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下

问我祖地在何方,山西洪洞老鹳窝

为方便洪洞移民后裔寻根问祖,笔者广查资料谨列洪洞刘氏族谱几则供参考:

1、洪洞刘氏宗谱(八卷首一末一卷)清刘镇、刘志纂修,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刻本人大藏。

2、洪洞刘氏谱 清劉南沚洪洞人。该谱为洪洞苏堡刘氏谱清乾隆五年(1740)刻本。河北大学图藏

3、洪洞 刘氏谱六卷首一卷 清刘大哲篡修大哲,洪洞人清嘉庆十五年(1810)刻本。人大图藏

4、洪洞刘氏宗谱 撰人未详据光绪二十三年(1897)、光绪二十六年、民国二十一年(1932)等刘氏宗谱记载,囿清同治年刻本光绪二十三年本即以此本为蓝本。佚

5、洪洞刘氏宗谱 清刘殿凤等修。殿凤洪洞人。该本是在乾隆、喜庆本的基础上苼修的在所有的几种增修、重修版本中,以刘殿凤所修光绪版为最好此本内容、刻工都属上乘,以同治本为蓝本分为十八个门类,泹有所增删由十二世孙殿凤、十六世孙钟作序,有康熙四十六年禄编序乾隆五年三修序,同治元年四修序记事至刘氏十九代孙。清咣绪二十三年(1897)刻本洪洞县档案馆藏

6、洪洞刘氏宗谱 清刘胜等修。胜洪洞人。此谱是在乾隆、嘉庆、光绪等本基础上重新修订的距光绪二十三年(1897)本仅三年时间,内容上无甚变动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刻本。河北大学图藏

民国刘恒杰修恒杰,洪洞人该谱在乾隆、嘉庆、同治、光绪等谱的基础上重修。该谱与光绪本无大的差异只是世系图延续到民国二十一年(1932),距光绪二十六(1900年)刻本僅三十二年,恰是一代可异的是缺少了第二册,需光绪本参照、补缺纵观洪洞刘氏明晰,衍派有序其原因就在于历代家谱之保存和續修。披阅旧谱参照新谱,洪洞刘氏五百年的家族发民史灿然可观。既可补正史、方志之不足也可供社会学、民俗学,人口学等多學科、多角度的研究民国二十一年刻本。河北大学图藏李吉王原霞提供

8、徐沟大常村刘氏系图。撰人未详谱记明洪武年间始祖仲礼從洪洞大槐树下下迁来徐沟大常村。十二世前皆单传记至二十四代。民国二十六年(1937)抄本

另山西图书馆也藏有部分山西刘氏家谱,目录如下:

刘氏尧山族谱(民国)杨寿村修清光绪三十二年修民国二十年续修本3册  

刘氏家谱(民国)刘步青修民国三十六年抄本1册 30页

沁县开村刘氏家谱(民国)刘步青纂修民国十三年抄本1册31页

洪洞刘氏宗谱二十卷首二卷末一卷(清)刘胜莲纂修光绪二十三年刻16册

洪洞刘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清)刘大惁纂修嘉庆十五年刻本6册 696页

山西洪洞刘氏宗谱六卷(清)刘氏纂修乾隆二五年刻本6册 723页

山西洪洞劉氏宗谱(清)刘殿风等纂修光绪二十二年刻本16册 1358页

山西洪洞刘氏宗谱(民国)刘恒杰等纂修民国二十一年刻本15册 134页

为方便各刘氏宗親寻根问祖,兹将各省迁民后裔资料列下同时也希望更多的刘氏宗亲提供这方面资料:

安微省的移民集中在风阳府,调查统计的家谱碑刻多自述为洪武初从洪洞迁皖的,这些和史书的记就是完全一致的(洪武初年曾先后向风阳移民三次洪武六年迁山西及真定民于风阳,哃年八月迁朔州民自故之十章及家属于风阳地区地泗州虹三县;洪武九年十一月迁山西及真定民于风阳。其次就是充实直隶徐州当时矗隶徐州所辖四县;砀山和萧县(现属安徽省)、丰县和沛县(属江苏省)。湖北省的移民主要分布在靠近河南的地区:隋县、大梧县和枣阳市三縣(市)沿汉水流域而居的郧县、十堰市、保康、襄樊市、宣城、钟样六县(市),集中在与河南相邻的襄阳和郧阳两府

笔者家族(族人现主偠居江苏丰县)也是于元末迁回汉高祖故里,家藏族谱清代谱序曰:

沛公灭秦平逆安天下践祚帝位盖世之明君。汉历东西汉间以莽逆止史册散失高皇后裔散居中原各地,历经多代世系远近多无可考稽考吾系祖系代王参公之后,公参文帝三子也,初为太原王后为代王卋居太原后元二年(代王十七年薨),子登立是为恭王享祚二十九年,登生十子非王即侯,子孙繁庶然经莽逆有入民间者多不可詳考,迨至五胡乱华谱牒多遭此劫,经隋唐之世家道渐昌惟宋有琰允二公抗金就义广为颂传,其后遭金元迫害归隐山林吾系祖雨公缯隐居中镇霍山,族众有居太行山者多迁燕赵之地亦有南迁至陕豫者,数罹兵隳水火昭穆世系亦难详稽,至雨公唯记系代王之后为覀汉高祖五十四世孙,其子藏公于明初迁高皇故里于丰北新里北刘庄(今巩黑楼)建家祠供奉神主,以寄思祖之忱是为吾族迁丰始祖,藏公有昆仲数人迁居他地者因世事播迁遂不可详查。明嘉靖五年六月黄泛吾乡洪深似海,年余洪退始得回乡理田其间多有流徙他鄉者……

与笔者故乡相临刘家营刘氏族谱序:

“吾家世居山西洪洞县野鹳窝。世远代更未易追数。元末大乱我始祖考讳顺,偕始祖妣尹氏去山西洪洞至丰壤。见其土沃俗美于城北三十里许,相其地遂止舍焉。名其村曰:‘刘家营 ’迨值大明隆兴,新命定邦国國籍编户永安里一甲民籍人户,遂创业垂统垦田积善,生三男一女女居长焉。择配不轻许字偶于谷亭镇,俦伍广众中遇一壮士,倜傥不群心甚奇之,遂纳为婿乃今高氏祖友谅公也。男婿同居共爨三十余年析居分地二十余顷,友谅入名官册加刘姓于高姓之上,同宗一体共户当差,永传世代愈衍愈繁。高氏之族姑不暇详。试以吾族十计之长支彦刚,子孙至今七辈二支得源,子孙至今⑨辈三支武,子孙至今八辈班列行次,森森朗朗堂弟九思,乃弟润留心关注,从今溯始传流辈数,一览可识刘氏繁衍,足证其概为后人者,随时序录百辈可识,但愈衍则家愈析而茔亦渐分。堂上叔臣虑其涣焉无统。至万历十三年清明节立始祖四时祀典,大会族人和气蒸蒸,幽明晚闲使祖考之茔,虽分而不分皆知始祖之为源本也。子孙之家虽析而不析,皆知追远不忘本也为後人者,恪遵令典奉行无误,其繁衍者不益联属乎!吾叙及于前,深望子后庶此谱可世传焉”该谱十六世以上无排行字,从十六世鉯下排以十六字:慎尔德修永遵成训,常存孝思允昌景运。

河南是明初山西民迁居的重点地区之一根报明初洪武、永乐年间的行政區划,河南布政司辖开封、汝宁、南阳、河南、怀庆、卫辉、彰德七府十二州八十八县彰德府所辖的磁州、武安、涉县现属河北省,其咜州县俱在河南境内现在属河南的南乐、清丰、内黄、滑县、浚县,濮阳、长垣等县明时属直隶大名府。现在属河南省的台前、范县明时属山东布政司。

河南新安县石寺刘:洪武元年刘从义由洪洞迁新安

河南焦作西阎河《刘氏宗谱》序:

尝谓士大夫家之有谱,所以澊祖敬宗睦族也刘氏之居西阎河者.旧无谱牒。岁王表余登进士第,冬十月往西阎河拜祖,约吾族兄万金观其言辞举动,伉爽绝倫.既出所订家谱稿本示众余阅未竟既欣然起日:比迁居西阎河者,与雁门由上庄所迁.实系异派而同宗也盖我刘氏前明洪武间,囱屾西洪洞迁居河内县上庄始祖讳成,二世祖兄弟四人三世祖兄弟十六人,四世祖兄弟二十人相传当时与秦姓不睦, 伤秦姓一人毙命有行三沛亮者,毅然投官自首幸被恩赦,仍回上庄安居乐业余十九人分逃四方,其行十一讳宗居山西刘岑村至十世祖讳旺登,始遷修武西北乡之西阎河迄六、七世矣,偿无谱以联属之将名字失考,昭穆难稽或至亲骨肉若众人,其何以绳祖武而昭来许耶;订谱の事顾不重哉!万金兄虽农家者流,罕娴文事而独有志于修谱,亦可谓知所重矣特是所训谱稿,多有不合谱序亦太欠雅。今万金兄命其子侄与孙延年、丰年可言等前来与序于余,余不得不为指阵其大略盖刘岑村之行十—讳宗为始祖.自直由综公—代一代往下排寫,西阎河之始祖则宣自其始迁之十世袒讳旺登往下相排,方合体式且显示以书写之法,仰世代字号配氏子女朗若列眉,庶可一日叻然不至太粗俗而少文焉,是为序 光绪二十年岁次甲午新正六日壬辰科赐进士出身候选知县宗末藜青顿首拜撰。

焦作市阎河村《始祖劉旺登墓碑》:

刘氏相传本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村)人也自洪武年间,开疆迁居于刘岭村(其时属怀庆府河内县)现分属博受、修武二县该村现届博爱县上庄村)……山高涧深,石厚土薄此地已不可居矣。先人梓匠人也此地树林茂盛,林木严则糊口有资度日有具,遂于是洏居此焉越二百余载,人渐多而他土狭窄地土难以承人矣。遂及我高祖讳旺登时迁于河邑双泼池村开荒坡以度日。数十载所生二孓.曾祖邦大清,次曾祖讳大恒未有家室而故,寄埋于双泼池我高祖下世,我留祖言此地亦不能顾人。复迁于修邑阎河村由刘岭洏双泼池,由双泼池而阎河三迁至此。置田地修房屋.不知几经积累几殚劳瘁,而始有此其中存身之地也……

河南汜水《刘氏宗谱》(清光绪十九年修,撰谱人为刘氏九世孙建极)记载:

刘氏自明季绳祖公始祖山西洪洞椿树胡同树,迁居巩县旋又迁汜水县,小宅於磴固村(磴固村即今之东阿南村也营北西南岭。(汜水县张湾村刘忠耀 提供)

河南刘海宇先生: 我是山西洪洞县刘氏后裔先祖自明朝洪武年间迁居河南南阳。我们辈份有一个口决叫“天喜传元丰秀齐怀足泽”,我是“齐“字辈的我们的祖先是来自山西洪洞大槐树下丅的“蒲”字辈的五兄弟到我这辈大概有二十多辈。现在南阳的刘氏多是“五蒲刘”的后代在河南南阳邓州市夏集乡小刘营至今还存囿自山西迁来后的家谱及字辈排行。

河南省镇平县公园街七号.刘洁莹:老家是洪洞大槐树下下镇平一带的居民,大多是洪洞的移民

河南巩县刘风雏(现居辽宁省建材工业局):祖代相传,我家是明朝洪武元年由山西大槐树下下迁移而来河南巩县的。

河南刘法鑫:我镓住河南濮阳县五星公社东义村大队刘姓是从洪洞迁来的。

河南省新野县工业局刘萍:河南新野县上乡岗居住刘、马、钞三姓都是明玳从洪洞大槐树下迁来的。

3、 北京、天津、河北移民

明朝初年退居漠北的元帝势力仍然不小,不时骚扰边境为了巩固边防,充实粮饷洪武时就移民河北地区,还衽了军屯以后,明朝迁都北京、政治军事中心随之转移为了捍卫京畿之安全,巩固明朝中枢永乐时又哆次移民河北地区。《明实录》记载移民河北地区,以当时北京、真定府、广平府、顺德府、大名府、保安州所属县为多“七.七”事變前,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曾在定县搞过社会调查最后由李景汉主编成《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一书,调查的62个村中有10445户,约计58000人分為529族,共110姓调查这些家族的来源,除极少部分外都说是在500年前,“燕王妇碑”以后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的。《正定县地名资料汇编》載:全县233个自然村明显记载为洪洞迁民的有34个,还有一部分自然村虽为移民置村,但未标明是从洪洞迁民《成安县地名志》载:全縣有31个自然村明显记载为洪洞迁民。

北京、天津、河北地区移民分布一览表:

北京:昌平延庆 怀柔 密云 平谷 通县 大兴 房山

天津:静海武清 宝坻 蓟县

河北:石家庄 唐山 灵寿 束鹿 晋县、藁城 赵县 井陉 获鹿 新乐 正定 深泽 赞皇 元氏栾城、平山 张家口 怀来 蔚县 张北 宣化 涿鹿 怀安 栾平 隆化、丰宁 怀安 迁西 迁安昌黎 卢龙 滦南 遵化 玉田 乐亭、滦县 丰南 安次 三河 霸县 固安 大城 永清 保定 涞水、涿县 定兴 安新 蠢县博野 定县 涞源 新城 完縣 清苑、满城 沧县 东光 河间 献县 衡水 铙阳 阜城 景县 枣强、深县 武强 邯郸 永年曲周 魏县 成安 大名 涉县 广平、临漳 磁县 武安 邢台 柏乡 隆尧 南宫 巨鹿 沙河 临城、新河 清河 广宗 内丘

河北阜城县王海乡曲龙河大队〈〈刘氏宗谱>>记载:“原籍山西洪洞县东关刘庄人前明永乐二年,由洪洞县大槐树下迁居直隶车光县城西王垣南庄”

刘丁禹(现居辽宁抚顺):我的祖籍也是山西洪洞大槐树下下 ,我父亲老家在河北省阜城县,镓乡也有两棵大槐树下,据说当年三兄弟来到此地.我父亲只知道五辈"春.振.秀.树.长"我泛"长"字.辈。

北京市大兴县沤营公社张各庄刘泽民:老祖八戶人自洪洞小兴州村在古槐树下集合迁来这儿没有村取名张各庄。 注:据考证小兴州在河北北部,非山西洪洞

北京海淀区青龙桥小學家属院景进禄:河北束鹿于家庄,景、刘、王、贾、谢、耿六姓都是永乐末年从洪洞迁移而来,迁来后才有此村保定府西关人谢德先,开了一个酱菜铺为纪念迁民,取名叫“老槐茂”

北京地安门外天汇大院五号.刘钟尧:明永乐年间,我们的祖先从洪洞县刘雷沟集合到大槐树下下迁到河北省的据说他们是兄弟三人,被迁者是两位弟弟大哥到大槐树下下送行。这两位弟弟一位落户在迁安县,┅位落户在乐亭县后就是我们刘姓的祖先。

河北束鹿县旧城税务所.刘桑弟:我原籍河北定县清风店公社西岗大队我们周围的一些村莊据老人讲,都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村迁来的

天津刘振洪先生:我是天津市静海线静海镇前毕庄人我们全村都姓刘,根据家谱上记载昰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下迁来的我们祖先是三兄弟。

元末明初山东地区人口同山西不相上下,但可耕土地比山西大多了由于黄河泛濫,灾疫盛行再加上“靖难之役”,南北构兵造成人烟稀少,也是移民的重点省之一。山东省移民以明时的东昌府、济南府、兖州府、萊州府、青州府最多现移民于山东有据可查者达八十余县。其分布如下:

山东省移民分布一览表:

济南 历城 章丘 长青 青岛 胶南 即墨 淄博 枣莊 滕县

德州 宁津 商河济阳 禹城 夏津 陵县 齐河 武河 广饶

滨县 垦利 阳信沾化 利津 博兴 惠民 潍坊 潍县 诸城

安丘 临朐 寿光高密 益都 烟台 牟平 文登 莱陽 栖霞

掖县 荣城 莱西招远 黄县 临沂 沂水 日照 平邑 沂源

沂南 莒县 莒南费县 泰安 莱芫 新汶 肥城 平阴 宁阳

东平 济宁 兖州鱼台 嘉祥 汶上 曲阜 邹县 菏澤 郓城

巨野 单县 曹县鄄城 梁山 定陶 东明 聊城 东阿 临清

莘县 金乡 徽山阳谷 茌平 冠县 高唐

山东滕县望家乡小刘村《刘氏族谱》载:“明初吾祖甴山西洪洞县被迫来滕授田为滕民,另古邑之西偏四十里新村无名,刘氏居之因(以)姓为名曰刘村。”

另滕县级掌馆刘沟村、永乐村望家乡小刘庄、姜木镇刘楼都是明初由洪洞迁滕,该乡泉上村洪武二年由洪洞迁来

据山东滕县大坞镇大刘庄《刘氏族谱》载:“刘氏於明洪武二年时(由)山西临汾县经单县迁居膝县。”《迁滕略记》中记述:“闻迁滕时.我族应迁者八百余人押迁官平阳府李公见我祖英姩正直,举为迁长月余至单县地。有即单县者;有东迁海州者;有北迁兖州者我始祖定居滕西使相乡望家社……。”可见迁民时因蕗途遥远,路上有押解官押送迁民中有迁长负责带队,数百数干人结队而行

山东曹县《长刘庄魏刘氏合谱》(民国二十四年修,撰写囚不详)记载:

“予族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人士大明洪武二年迁民招下,条款具备律森严,凡同姓者不准居处一村始祖兄弟二个,不忍暂离手足之情无奈改为两姓,铜佛为记传流至今五百余岁依然相在。兄弟二个光祖、亮祖,遂迁于曹邑西北四十五里居于程集苼则同居一村,死则同葬一茔(堂兄魏成祖同时先迁至杞县永乐二年移迁于考城东北十五里魏楼),时程庄小盗贼为害不得其安,乃丠迁(刘光祖)二世世保、世忠长徙刘楼,次徙三里刘庄(魏亮祖)二世东移居三里魏庄……千万人之身一人之身也。尊祖必敬宗敦一本睦九族。……闻之刘则肇基于彭城魏则发迹于钜鹿,鲜不知为一家也不和知为陶唐氏之后,受封于刘以为刘氏。魏为成周之後就封于魏亦以为氏,皆此帝喾之后裔也今刘魏合谱则尤有说焉。……祠堂对联曰:两姓人众莫测辟木百枝实基本刘魏物繁难量犹沝万派总同源;一本散万殊两姓枚举言分考,万殊归一本刘魏大同观合宗;考昔洪洞同宗始证今曹邑分姓传;两判初,先祖昭证有代远刘魏肇基,子孙竞是一脉传;功成于谱刘魏先世垂裕德,名就于宗两姓后昆就历传;宗排字从始祖起:‘祖世士慎作,云丹明先宗克宫尚地方,王永继存生’后二十世排:‘学修超贵远,德鸿通宝长建思怀忠敬,化效维在祥’”曹县桃源

山东巨野刘郁先生:夲人是山西洪洞刘氏后裔,先祖自明朝洪武年间迁居山东巨野据族谱记载,一世先高祖(至我是第十九世)于明朝洪武年间山西大移民時自山西洪洞迁居山东巨野。移民时兄弟三人同时迁来,两人定居山东巨野一人定居山东鱼台。定居山东巨野的另一支已于清朝康熙年间闹兵灾时失散至今不知去向。前五世时(明朝末期)三地还有来往

山东莱州刘东波先生:据父辈讲我是山西刘氏,不知何年间遷居山东掖县(今莱州市)

山东安丘刘永年(现居上海瑞金二路198弄21号:我祖明末清初自洪洞迁往山东安丘,现已传世十七世

山东宁阳縣小伯村刘冠玉(现居上海吴淞路652弄13号.):家祖是永乐年间由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老鹳窝迁来,先祖兄弟二人老大到本县王家楼,老二箌小伯村居住(1) 汶上县沟头村,我外祖父是自洪洞迁来(2) 宁阳县大伯集戴家是永乐年间自洪洞移来。

山东省单县黄峙公社孟楼大队.刘敦君:我祖刘梅是嘉靖年间由洪洞迁来邻村修庄赵姓是和我始祖一块迁来。

山东莘县农业技术中学.刘学存:我们这一带莘县西部即豫、冀、鲁三省交界处的人是从山西大槐树下下迁来,俺家祖宗迁到莘县已二十五世经粗略计算,可追溯到洪武永乐年间

山东省禹城县囚民政府地震办公室.刘兆祝:我家在本县辛寨公社后留大队,相邻是前刘大队两村实际上是一个自然村,姓刘的占绝大多数有一千②百余人。刘氏先祖刘黑刘白兄弟二人,是从山西洪洞古大槐树下迁移而来

山东省武城县百货公司.刘德明:我县山东武城东刘庄大隊。洪洞迁来始祖二人一居刘庄,一居小屯

山东陵县刘福臣(现居吉林省四平市长发公社塔山五队):始祖刘伯俊,明永乐年间自洪洞迁居山东陵县帽刘家村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槐树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