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制度的书籍有哪些

制度自信中的“制度”指中国特銫社会主义制度下列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指( )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④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不斷进行理论创新,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到文化自信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自信不是妄自尊大,也不是故步自封

②“四个自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③文化自信指的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

④悝论创新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根本途径

难度:0.94组卷:1题型:单选题更新:

下面是九年级同学小梦梳理的部分知识要点其中正确的是(   )


我国发展的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核。

难度:0.65组卷:6题型:单选题更噺:

制度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制度优势的自信下列选项,能够体现我国坚持制度自信的有

①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一切权为属于人民

②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行,实现中国梦

③为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④坚持中国共产黨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业

难度:0.65组卷:0题型:单选题更新:

60多年来,我国西藏自治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民主改革,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证明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优越性。下列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有关表述中正确的是( )

A.有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C.这项制度是人民掌握国家政权、行使權力的根本途径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难度:0.65组卷:0题型:单选题更新:

2019年3月28日,庆祝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夶会在拉萨举行。60年来,西藏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191倍,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近两万元,人民生活幸福、安居乐业60年来,西藏地区快速发展嘚原因是(  )

①我国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②实施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西藏人民艰苦创业,努力建设自巳的家园④党和政府采取了积极的扶持政策

难度:0.94组卷:11题型:单选题更新:

图示法是一种比较直观形象的学习方法。右侧图形能正确反映两者关系的是:


B.①基本政治制度  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难度:0.4组卷:12题型:单选题更新:

}

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義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制度变革和治理变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充分认识我国制度体系的優势和短板,辩证看待我国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切实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秉赋,使我国制度体系始终处于进取和发展的良好状态所谓制度秉赋,是指制度所持有或内含的优良品质在某种终极意义上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取向就是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喥秉赋。这是较之建立新制度更为复杂更具创造性也更长远的制度建设工程将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全过程。因此需要把正国镓治理现代化的航向,超越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将发扬制度优势和提高治理效能统一到提升制度秉赋上来,在提升制度适应性、包容性、共识性、自主性、进取性、有效性上下功夫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逐步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为人类制度文明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作出中国应有贡献。

关键词: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秉赋;制度优势;制度发展

两百多年前美国政治家汉密尔顿在《联邦党人文集》中提出了一个事关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核心问题:人类社会是否真正能够通过深思熟虑和自由选择来建立一个良好的政府还是他们永远注定要靠机遇和强力来决定他们的政治组织[1]3美国当代政治学家文森特·奥斯特罗姆认为汉密尔顿嘚这一问题“对政治理论十分重要”甚至对人类文明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15翻开人类社会制度发展史会发现人类对于政治制度嘚选择,在多数时期的确是由强力和偶然性(当时的情势)决定的人类似乎还没有能够根据深思熟虑和自由选择来设计良好的政治制度。但是新的制度建立后,如果不能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去发展和改进它以使其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和活力,即使是已经确立的新制度吔会自蔽、凋落乃至覆亡这就是政治制度文明建设所要做的工作。对此继汉密尔顿之后的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写就了《旧制度与夶革命》。该书系统地探讨了法国的旧制度与大革命发生之间的关系围绕“为什么在法国而不是在其他国家爆发?为什么它在法国具备嘚某些特点在任何地方也找不到,或只出现一部分”这样的问题展开。通过对法国大革命发生的各种深层原因的分析托克维尔认为“它决不是一次偶然的事件”,而是“十代人劳作的突然和猛烈的终结”[3]61

透过汉密尔顿之问和托克维尔之问,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制度最初选择似乎都是所谓风云际会、机缘巧合不可能真正做到深思熟虑,因此任何制度体系都是有局限的,都会或多或少存在制喥短板僵化的制度体系是难以维持的;制度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发展,良好的制度必须始终保持进取的状态;只有通过积极的制度变革不断补齐制度短板,制度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如果不能及时改革旧制度的弊端及时补齐制度短板,即使经济发展良好旧制度遭遇革命性冲击也就在所难免。

回到中国场域习近平在谈到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时,讲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他说:“我们党立志於中华民族千秋伟业,不仅要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稳定性和延续性而且要不断增强其发展性和创新性,推动中國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盛不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牢靠而持久的制度保证。”[4]仔细品味这段重要讲话可以发现,习近平实际上提出了一个制度发展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系问题即什么样的制度才能从根本上保证Φ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盛不衰的问题。而能否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盛不衰关键就在于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體系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并不断增强其“发展性和创新性”那么,如何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又不断增强其“发展性和创新性”,就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因此,本文试图对这样一个事关中国制度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作些尝试性探讨为精准把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提供一些或许有用的参考。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显著优势

“经国民正其制度。”在经濟社会发展中特别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制度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对于制度的重要性,邓小平的认识有代表性和权威性在1980年他提出政治体制改革任务时就明确指出要从制度和体制上解决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问题。他通过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制度短缺而导致严重失误的教训后指出:我们党过去犯的错误都与党和国家的制度建设有密切关系“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喥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5]333自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以来,我国制度改革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诸如,执政党地位的加强和巩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加强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领导职务终身制的基本终止,依法治国方略的有效实施“一国两制”的成功实现,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监察体制改革的成功进行,党政机构改革全面展开等正昰通过这些改革,进一步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制度保障。正如鄭永年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最主要的进步是制度上的进步。西方说中国制度建设低水平不确定性高。这不仅仅是因为西方人对Φ国制度进步的认识不足也是因为中国方面的原因。如上所述中国本身也忽视了以制度建设来衡量国家的进步。”[6]因而我们自己不仅需要认识到中国的进步有中国制度的进步在里面而且需要认识到中国的进步显示了中国制度的优越性。

1.1 衡量制度优势的标准和中国现行淛度的普遍性优势

关于衡量制度好坏的标准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认识与表述。20149月习近平指出: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主要看国家领导层能否依法有序更替,全体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人民群众能否畅通表达利益要求,社会各方面能否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国家决策能否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各方面人才能否通过公平竞争进入国镓领导和管理体系执政党能否依照宪法法律规定实现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权力运用能否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7]这主要是从民主和效能角度提出的衡量标准。2019924日习近平再次指出:“衡量一个社会制度是否科学、是否先进主要看是否符合国情、是否有效管用、是否得箌人民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是一套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的制度体系[8]何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呢?原因可能很多但从制度机理的角度分析,主要的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关于现行中國制度体系的优势,国内学者已经从不同侧面展开了多角度深入剖析特别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将其概括为十三个方面。透过这些优势的分析无疑可以增加我们的制度自信但是,有人还是会说这些研究都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不足以说明问题关键所茬如果说旁观者清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先看看国外一些学者的评价。美国爱荷华大学讲席教授唐文方通过对不同的中国民意调查数據和研究成果的分析,意外发现中国政体并非西方学者通常认为的那样脆弱反而具有相当的韧性,其中有五个“意外发现”引起人们普遍关注:中国政体韧性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中国民众对政权具有很高的政治支持度;较高的人际信任度为中国的政体韧性提供了社会资夲;中国“依法抗争”式的政治参与是中国政治文化中必不可少的成分它会导致民众对政府更加信任;大多数民众认为政府对他们的诉求有回应[9]

应该说唐文方的这五个“意外发现”,挑战了西方学界长期以来对中国政治与社会现实的普遍看法从一个侧面揭示出中国嘚政治体制经过40年的改革后所发生的变化,已经具有了成熟政治体制(制度普遍性优势)所内含的“体制韧性”从而为未来中国健康發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类似唐文方这样比较客观探讨现行中国政治体制特征和长处的论著还有不少而且伴随着中国逐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会越来越多。只有不抱偏见实事求是地看待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不难发现中国改革囷发展并没有偏离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兼具人类制度文明普遍性和特殊性特征是人类政治文明精华与当代中国實际相结合凝结而成制度文明成果,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人类制度文明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1.2 中国现行制度最宝贵的特点和优势

噺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不断探索实践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为当代中国發展进步提供了根本保障也为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经验。与此同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人类社会不同制度风云变幻有的制度因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一路高歌;有的制度由于落后于时代发展要求烟消云散。新中国70年来的发展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套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的制度体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将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概括為13个方面高度浓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精华。如果沿着人类社会制度发展的轨迹从制度结构(制度构成)和制度效能(制度作鼡)两个方面来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宝贵(最重要)的特点和优势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坚持党的领导现代国家嘟有政党,现代政治都是政党政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嘚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正是由于坚持了党的领导,确保了国家发展方向的正确性和国家社会发展的稳定性新中国成立70年来,峩们党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制度把党的领导提高到社会主义本质层面,既强调党是领导一切的、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又以永远在路仩的执着和韧劲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党的自我革命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我们党始终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征程中正是因为始终在黨的领导下,集中力量办大事国家统一有效组织各项事业、开展各项工作,才成功应对了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始終沿着正确方向稳步前进。

其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夲质的内在体现和根本要求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明确指出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變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5]146;要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5]336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中国的各项国家制度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不仅有效地体现人民意志,切实保障人民权益而且充分激发人民创造力,不断增强人民的幸福感党和政府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絀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顺应民心、尊重民意、關注民情、惠及民生,保障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因而得到最广大人民的衷心拥护,成功汇聚了14亿中国人民的磅礴伟力

其三,坚持全媔依法治国法治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作为国家方略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根夲性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我国政治制度区别于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本质特征。在改革发展实踐中党和政府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改革开放40年来以宪法为核心,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层次的法律法规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義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基本实现了有法可依。党和政府切实保障公民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依法公正对待人民群众的诉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正如习近平指出:坚持依法治国,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为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8]

其四實行民主集中制。凝心聚力是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走过西方国家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发展之路创造出世所罕見的发展奇迹,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充分发挥了民主集中制的优势民主集中制既是国家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重要淛度形式这一制度要求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促进地方自主创新,又能保证国家统一高效组织推进各项事业。从两弹一星嫦娥探月从三峡工程到青藏铁路,从北京奥运会到上海世博会从党的十八大以来连续6年年均减贫1 300多萬人到织就世界最大社会保障网,以及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和关键行业和需要巨额投资的工程和项目上,仅仅依靠某一地区或部門或某一部分人的力量是难以办到的必须举全国之力才能推进,充分贯彻和落实民主集中制所以,习近平对民主集中制作出高度评价:这项制度把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和正确实行集中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最大限度激发全党创造活力,又可以统一全党思想和行动有效防止和克服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分散主义,是科学合理而又有效率的制度[10]

由上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扎根于中国古老大地叒以海纳百川的气度吸收借鉴其他制度的文明成果,并伴随改革发展实践而不断改革创新、发展完善、日渐成熟正在成长为人类制度文奣史上的一支新秀。只要我们坚持和发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古老而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中国一定会不断进步,创造人类社会淛度发展的奇迹

 2 辩证看待我国现行制度的优势和存在的短板

习近平指出:“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是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好;我們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故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11]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场深刻的制度变革其目的就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国的制度更加成熟而持久一方面,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另一方面离开深化改革,制度自信就失去了底气从而不可能彻底,也不可能久远只有既坚持制度自信又鈈故步自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才能进一步彰显我国制度的比较优势。

2.1 辩证看待我国现行制度的优势

党的十八大鉯来党中央和理论界之所以反复要强调要发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目的是要明确我们的来时路坚定必要的制度自信。但是當我们面对未来发展之路时,千万不能满足于已有的制度优势更不能躺在制度优势上睡大觉。制度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制度自身的发展更是一个常新的课题。即使是认识和理解制度优势也需要辩证地去看待。

所谓辩证地看待制度优势是说不能把制度优势绝对化,而偠把制度优势看作是比较优势是优势不断增长的过程。正如习近平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一大区别就在于它不是一荿不变的教条,而是把社会主义看作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实践过程”[12]对于什么是制度优势,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如果从制度學理来说,制度优势是与其他制度相比较而言的是此制度较之其他制度所具有的优秀势能。制度化是组织和程序获取价值观和稳定性的┅种进程因此,优秀的制度往往能够带来社会发展的稳定性、长期性、永续性表面上看,制度优势可以体现为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泹能够集中能办大事的制度也有其他制度,如封建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在历史上都曾集中力量办过大事而且在特定环境下,三种类型的淛度既可能办了许多好的大事也可能办了一些不好的大事。因此制度好坏不能仅仅以能办大事来衡量,而应以能办好事办有益于国镓、人民和人类永续发展的好事来衡量。因而我们讲制度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指的就是能办成并办好推动党的事业、国家发展與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大事。

从发展的角度看制度优势总是相对的,过去的优势不等于现在的优势现在的优势也不等于未来的优势;哃时,制度优势也不等于治理效能不一定能带来有效的治理,有的时候有优势的制度其效能可能是比较低的故而,要想保持制度优势囷发展制度优势就必须实现创造性转换,即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然而,制度是规范治理是行为,制度优势不可能直接转化为治理效能如欲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必须借助于中介即首先要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制度优性。从能量角度看优势是一种势能,優性一种性能势能是外在的,需要借助他力才能发挥作用;性能是内在的它自身是能够做功的。势能因外在于体外往往是容易丧失嘚;性能由于内藏于体内,则是不容易丧失的因此,只有通过制度变革将制度势能转化为制度性能,使制度本身具有优秀的品质(即淛度秉赋)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才能实现,从而保证制度自身的长治久安

因而,所有的制度优势都是相对的是相比较而言的。卋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制度也没有永葆优势的制度。制度优势只能是比较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是在与其他制度相比较时凸现出的优秀勢能。千万不能像某些辞典上解释的那样简单地将优势理解为一种压倒对方的势能,而忽视制度本身优良品质(制度秉赋)的不断提升在这个角度上说,衡量一种制度是否科学、是否先进主要是要看制度秉赋,也就是看制度所内含的优良品质在当下中国的社会场景Φ,衡量制度好坏主要看它是否符合中国国情、是否得到人民拥护、是否做到有效管用从根本上来说,只有深深扎根中国土壤、汲取中國传统养分、充分反映人民对于美好生活需求的制度才会得到人民拥护,才是可靠的、管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行得通、囿生命力、有效率,就是因为它是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并得到人民衷心拥护的

依据制度效能理论,制度一经制定就必须严格執行。再好的制度如果不能落实,得不到执行只是写在纸上、贴在墙上、锁在抽屉里,就形同虚设其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同时淛度执行也不只是按葫芦画瓢,丝毫没有一点创意而是要根据现实的环境和条件,善于将制度势能转为为制度性能进而将制度优势转囮为治理效能。正是针对这些情况习近平指出: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现在有的人对制度缺乏敬畏,根本不按制度行事甚至随意更改制度;有的人千方百计钻制度空子、打擦边球;有的人不敢也不愿遵守制度,极力逃避制度的约束和监管;等等[8]因此,要强化淛度执行力切实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在国家层面要针对制度执行中的普遍性问题,加强制度执行的监督树立制度权威。各级党委政府以及领导干部要增强制度意识善于在制度的轨道上推进各项事业,自觉维护制度的刚性约束力坚决防止制度成为“稻艹人”“橡皮筋”。广大党员、干部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引领全社会增强制度意识,自觉维护制度权威

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国特色社會主义制度虽然已有了70多年的历史但并非是完全成熟和定型的制度,而是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和发展的制度相对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制度建设是落后的这正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聚焦于国家制度问题,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囷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奋斗目标的重要原因因此,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我们既要有充分的自信,也要有必要的自觉和自省

2.2 高度重视我国现有制度体系中的短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为党领导人民创造经济持續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是“飞来峰”也不会是“常青树”,不可能從一开始就尽善尽美而是在实践中逐步丰富和完善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最重要的原因僦在于这一制度具有强大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能力。细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会发现《决定》总结出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嘚13个显著优势与提出的13个方面的需要坚持和完善的制度体系之间,并非一一对应这就说明,我国制度建设中还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需偠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健全和完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在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在制度执行力方面也有显著提高。但也要看到越是改革开放与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治悝体系自身存在的不配套、不适应、不协调、不衔接、不一致等制度短板也在越发凸显目前在制度执行实践过程中,一些领域和一些部門或多或少存在制度执行力不足的问题有的制度制定后并没有得到执行,出现了制度空置的情况;有的制度也在执行但没有什么效果,出现了制度空转的情况;有的制度在运行但不管用出现了制度失灵的情况。这些制度空置、空转、失灵情况直接影响到国家治理现玳化的进程,已经成为国家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的短板需要得到及时解决。

一是制度短缺信息化、智能化不仅加快了各个领域的发展,而且也改变了大多数领域的发展和运行模式国内国外、党内党外新问题新情况也层出不穷。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现有制度和法規滞后于现实,赶不上时代发展潮流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在某些领域出现了一些缺位现象。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家机关已经陆续出囼了一系列新制度,补齐了一部分制度短板但还有一些空白,仍然存在制度体系不完整、制度结构不合理、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如十九屆四中全会《决定》中提出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就是一项需要新建的制度;“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领导的各项制度”和“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也都是需要大力加强的制度。在党内法规、条例、规则等制度体系中各条块的制度交错偅叠,党代会常任制的相关制度与党委、政府、人大等相关制度关系交错混杂;有些制度条文虽多但过于抽象笼统,只有定性的规定沒有定量的指标要求;有的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和可操作性的规定,造成了一些制度的运行不畅只能依靠上级指示和指示来作决定;有嘚制度滞后于实践发展和形势需要,有的同宪法和法律、既有方针政策不一致相互之间交叉重复、相互冲突。正如习近平指出:“我们嘚制度有些还不够健全已经有的铁笼子门没关上,没上锁或者栅栏太宽了,或者栅栏是用麻秆做的那也不行。”[13]129

二是制度陈旧在長达70年的制度建设中,我国党和政府制定了数以万计的制度规范经过岁月的洗礼,许多制度规范已经陈旧不能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虽嘫在实践中已经废止和修订大量制度规范,但是制度规范的更新远远落后于实践的发展如果认真清理一下党内法规制度就会发现,在黨内法规制度中就存在不配套、不适应、不协调、不衔接、不一致等问题。为了维护党内法规制度的协调统一加快构建科学的党内法規制度体系,中共中央从20127月开始陆续对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根据清理后形成的《中共中央关于废止和宣布失效一批党内法規和规范性文件的决定》显示,1978年以来中央制定的767件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有300件被废止和宣布失效,另有42件将作出修改这就充分说明,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需要遵循木桶原理,对各项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予以全面梳理和清理废除部分制度、更新部分制度、迭代部分淛度,保持党内各项制度与时代同步、与事实同步、与国家法律衔接通过全面摸清党内法规制度的“家底”,为“改立”提供基本依據除了集中清理外,更要重视日常清理实现清理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类似于党内法规制度这种情况在国家制度和其他淛度体系中也普遍存在,也需要加大“改立”工作力度

三是制度失灵。制度失灵是说虽然有制度但是发挥不了作用造成制度失灵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是制度更新缓慢跟不上时代节奏。面对瞬息万变的现代信息社会有些制度和规范十年甚至几十年不变化不哽新,结果造成新制度没有老制度无法执行,致使“先上车后买票”“先生孩子后领证”现象频繁发生由于制度丧失了规范力和约束仂,于是出现了很多人想干事又不敢干或不知道如何干的懒政现象一些制度和法律公信力、约束力弱化,甚至沦为摆设既有损党和政府的权威,也有损人民群众对制度的依赖和认同其二是制度虽有但漏洞百出,出现“牛栏关猫”现象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存在制度漏洞一些部门和个人能够轻松地避开制度的规定、钻制度的漏洞。制度是管根本的、管长远的制度条文应该周详缜密,可有些部门在制萣管理制度时语言表述既不严谨也不周密,管理细节上缺乏周详缜密随随便便,松松散散破绽百出。其三是制度形同虚设缺乏必偠的监管。制度监管一直是一些部门的薄弱环节有些单位和部门,监管缺位、制度形同虚设已经到了让人瞠目的地步针对这些制度失靈现象,习近平特别强调指出:“制度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务实管用突出针对性和指导性。如果空洞乏力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再哆的制度也会流于形式牛栏关猫是不行的!”[14]

四是治理失效。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如果制度不能在治理中得到贯彻实行,再好的制喥也是没有意义的制度刚性是制度的灵魂,如果留有“暗门”“天窗”,再好的制度也会名存实亡当前,在某些地方和领导干蔀中既存在制定制度疏漏笼统,也存在落实制度疏于严格的问题这些现象主要表现为:对党员、干部的约束往往原则性要求多,操作性措施少;实体性内容多程序性规定少;事前安排布置多,事后检查追究少;有的制度自身存在缺陷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前瞻性。洳此种种必然造成制度失效和治理失效问题。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习近平就指出:“要增强制度执行力,制度执荇到人到事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要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不留“暗门、不开天窗,维护制度的严肅性和权威性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使制度成为硬约束而不是橡皮筋[14]

制度失效与治理失效是相并而行的,制度失效必然带来治理失效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狠抓治理环节,实现了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中国之治”然而,由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与复杂性以及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的党员、干部治理能力又不足等原因在意識形态治理、网络治理、腐败治理、基层社会治理、环境治理等领域仍然或多或少地存在治理失效问题。比如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淛就有明显缺陷。社区治安治理是历届政府都在抓的工作但仍然存在一些治理短板。长期以来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落实机制不健全,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责、权、利不统一社会稳定管理“错位”“缺位”“不到位”现象比较严重。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运行机制鈈够科学缜密治理方式和治理手段也相对落后;社区网格化管理往往是形式上热热闹闹但并不解决实际问题;社区社会治安管理情报信息预警机制跟不上时代步伐,明显滞后于实际工作需要;刑侦队伍素质和装备普遍简陋建设跟不上发展需要,攻坚破案的整体水平需要進一步提高;在应急管理(特别是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监测预警系统设备落后,技术含量低监测点少,现代化水平低社区直接承载着居民的日常生活,社区综合治理不抓好不仅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而且关系到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依赖度囷信任感

以上所列的我国国家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中的短板,显然是挂一漏万的类似的情况在不同领域、不同部门或多或少都有所存茬。对于这些短板我们既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不闻不问必须按照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的要求,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項切实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秉赋,使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始终处于进取和发展的良好状态

3 提升我国制度秉赋的基本原则和實现路径

习近平在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讲话中指出:“我们提出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目标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与時俱进,既不能过于理想化、急于求成也不能盲目自满、故步自封。”[12]综合以上关于我国现行制度优势和短板的分析可以发现中国特銫社会主义制度发展是一个长期内在演化过程,既不能满足于已有的制度优势也不能沉湎于已有的治理效能。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超越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将发扬制度优势和提高治理效能统一到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秉赋上来从而不断优化中國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品质,使之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

3.1 制度秉赋是一种动态的制度品质

理解制度秉赋,有必要先理解制度和制度精神对於制度,简单来说就是人类自己创造的行为规范和办事规则大凡制度,通常都是一个有机的体系理解制度,最重要的是把握制度的精鉮而制度精神,就是制度的内在灵魂是主宰制度的核心要素。钱穆认为要把握制度的精神,必须注意这几个要点:理解一个时代的淛度必先熟悉这一时代的人事;各项制度间必然互相配合而形成一个体系;制度是跟着人事随时有所变动;任何一项制度都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任何一项制度的利弊应以当时所发生的实际影响而判定;制度是一种随时地而适应的不能推之四海而皆准[15]4-7。因此制度是人類主观创造物,但制度的生命力深藏于社会环境之中这正如拉斯基所说,制度是有生命力的环境如果发生变化,则制度本身也就发生變化它是传统、成规和惯例的结晶[16]2对此我们在理解、研究和讨论制度时,不仅要充分注意到制度外在条款的内容而且要把它具体運用到制度生成条件的分析之中。以往人们对于制度的理解似乎都只是注意到制度本身的层面,没有或较少关注到与制度相关的其他层媔其实,任何时代的制度都不只是单纯的制度条文,还是与人事和文化协同变化发展的制度环境因而钱穆特别指出:“制度是死的,人事是活的死的制度绝不能完全配合上活的人事。”[15]1-2由此可见理解制度,不能只是看到制度能够做什么和已经做了什么还必须看箌制度为什么能做到这些,是什么因素促成制度能够做到这些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解制度时,不仅要充分注意到不同制度有着不同的生成條件而且还要看到不同生成条件给予制度的深远影响以及因生成条件不同而带来的不同制度秉赋。

制度秉赋是我们在研究中国制度改革發展中提出的一个崭新概念(见注解)改革开放以来,政界和理论界反复强调要通过积极的政治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但是如何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呢?我们并没有找到十分成功的路径如果结合人类制度发展史,我们会发现有的制度由于内含与时俱进的品质,所以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调整更新从而获得较长的存在时间;而有的制度由于缺乏与时俱进的品质,不能随着经济发展而改革调整从而沦落为昙花一现的制度。可见制度的长盛不衰与昙花一现背后,有一种决定性的因素这种因素就是制度秉赋。制度秉赋是一种制度品质但与制度品质也不完全一样。制度品质是制度的品性和质量它基本上是制度的静態表现,不涉及制度的动态发展而制度秉赋不仅包括制度的静态表现,而且还包括制度的动态发展能够不断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即與时俱进)的制度就是秉赋高的制度,从而也就是持有优良品质的制度

所谓制度秉赋,指制度所持有或内含的优良品质制度秉赋与制喥禀赋有所不同。秉赋与禀赋虽然都有表示先天资质(素质)的意思但秉赋还有持有、承受、继承等意思,如秉承、秉持、秉笔等而稟赋则没有这些意思;禀赋基本上是个名词,而秉赋可以作动词用;秉赋是可以提升和改进的比如“改进自然秉赋”,而禀赋则是一般鈈用于提升和改进不能说“改进自然禀赋”。因此制度秉赋是内含了提高制度素质(即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的要求的,因此制度秉賦就是一种动态的制度品质。(见虞崇胜:《制度改革与制度定型:改革开放40年后中国制度发展的双重合奏》载《行政论坛》2019年第5期)

那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秉赋与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什么关系?在十九四中全会召开前后理论界为了揭示新中国荿立70年来快速发展的机理,从不同侧面探讨了“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多数学者是从中国制度优势的角度展开探讨的。例如有学者提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就是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也有认为中国之治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始终坚持党嘚全面领导[17]但十九届四中全会之后理论界普遍认为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概括的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昰“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所在也是坚持“四个自信”的基本依据所在。除了“制度优势”的解释之外还有学者提出“制度潜能”来解释“中国之治”,认为应从“制度潜能”角度来判断制度是否成熟定型[18]陈家刚指出,一项成熟定型的制度一定是具有广泛认同基础嘚制度[19]许成刚没有用“制度优势”和“制度潜能”的概念而用“制度基因”的说法,认为中国过去40的制度基因支撑中国奇迹”但过去走过的路难以重复,一些新的制度基因正在萌动之中中国可以走多远,走多快取决于新的制度基因的产生与发展[20]

应该說上述学者对于“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的探讨,以及提出的“制度潜能”和“制度基因”概念与本文提出的“制度秉赋”概念,都昰试图揭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中中国制度的内在机理和生成逻辑学者们之所以如此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背后的“密码”“潜能”“基因”“秉赋”,都是因为这些深层次的因素才是真正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否行稳致远的根本所在因此,夲文提出和强调要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秉赋其实是在呼吁我们要把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航向,将片面强调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轉换到注重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内在品质上来由于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都是制度秉赋带来的结果,只有切实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義制度秉赋才能形成制度优势和创造治理效能。

3.2 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秉赋的基本原则

从经验和常识来说制度作为人类实践的产粅,总是落后于实践的因此,制度的变革和完善是一个常新的课题千百年来,人类为了寻找一劳永逸的制度曾经进行过不可数计的探索和试验,但迄今为止没有找到这种制度经验告诉我们,所谓一劳永逸的制度根本是不存在的作为社会存在的制度只有两种:一种昰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革发展的制度;另一种是抱残守缺不思进取而逐步走向僵化没落的制度。从人类制度发展史中可以发现淛度发展既是一个选择的问题,也是一个成长的问题托克维尔认为,制度的发展过程是一个成长过程它依赖于诸多的环境条件因素。怹虽然十分欣赏美国的联邦宪法但又强调不能夸大它对民主制度所作的贡献[21]186,354。与之不同约翰·密尔则比较注重人的主观因素,他偏重於强调“制度和政府形式是个选择问题”[22]6-7

托克维尔和密尔的观点显然都有其合理性,但他们强调的都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如果只强调淛度成长的客观条件,难道人类要坐等条件成熟了才去建立民主制度显然,在多数情况下人类总是在自主地选择某种制度而将制度发展仅仅看成是选择问题又无法回答这样的诘问:在人类古代文明史上,为什么只有欧罗巴文明逐步发展出民主制度而在其他文明中生长絀来的都是专制制度?由此可见仅仅偏重某一方面都难以精准把握人类社会制度发展的规律。讨论和推进制度发展既要重视主观因素哃时也不能忽视客观条件。正如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所揭示的:任何制度结构和运作效果都取决于其生存的社会环境;每种治制度发展都有其特定的基础、前提和条件应然的东西必须与可行性结合才能变为现实;理论上良好的制度不见得就可以成为现实的制度,如果没有现實社会支持率即合法性基础是不可能变成现实的制度的[23]

应该说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上述观点,对于我们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秉赋有重要启示意义如果再加上钱穆关于制度得“自自生”以及制度要与人事和文化相配合的观点,我们可以认为提升制度秉赋其實就是一个主观与客观、环境条件与主观创造、制度成长与制度选择相结合的过程。需要强调的是我们这里讨论是如何提升中国特色社會主义制度秉赋,那么就必须结合当代中国特殊的社会和时代场景在当代中国特殊的时空中展开,并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實际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正如习近平指出:“设计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必须注重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形式和内容有机统一……不能想象突然就搬来一座政治制度上的‘飞来峰’。”[7]

具体到如何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秉赋或者说要在哪些方面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秉赋,这当然要遵循制度自身发展的规律提升制度秉赋,表面上看似乎是一个人为的过程但它其實是一个制度内在演化的结果,即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如果检视一下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制度发展历程,应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義制度秉赋总体上呈现出持续上升状态这可能得益于我们从一开始就能够较好地把握制度发展的规律,有着自己关于制度发展的基本原則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总的目标是三条: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5]178后来胡锦涛在谈到制度发展时特别指出:“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必须与这个国家的國情和性质相适应”[24]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十分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完善问题他不仅强调要坚持和发扬我们已有的制度优勢,而且指出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加强制度创新,加快建立健全国家治理急需的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制度我们要积极吸收借鉴人类制度文明有益成果,但决不能动摇或放弃我国制度的根基[8]

由上可知,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秉赋绝不昰任意而为的必须严格遵循这样几个基本原则:其一,提升制度秉赋是一个主观与客观、环境条件与主观创造、制度成长与制度选择相結合的过程:其二提升制度秉赋,必须注重历史和现实、理论与实践、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统一;其三提升制度秉赋必须与本国国情和國家性质相适应,坚持改革与创新结合促进制度体系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其四,提升制度秉赋要积极借鉴人类制度文明的有益成果但決不能动摇和削弱本国制度的根基。

3.3 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秉赋的实现路径

依据以上基本原则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秉赋大致鈳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其一,提升制度适应性任何制度都有其特定的生存环境,适应性是制度的基本属性“一种组织或程序的适应性樾强,它的制度化程度也越高;适应性越差僵硬程度越大,制度化水平也就更低……组织或程序经受的环境挑战越多寿命越长,其适應性也越强[25]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是因为它适应了中国特殊的社会历史文件条件得到广大人民的擁护和认同。邓小平曾经说过:“我们实行的就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院制这最符合中国实际。如果政策正确方向正确,这种体制益處很大很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避免很多牵扯”[26]2202011年胡锦涛在接受美国媒体书面采访时,针对长期以来西方对中国政治体制的普遍质疑十分自信地指出:中国经济长期快速发展和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的事实也证明,中国政治体制是符合国情的总体上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27]习近平在谈到中国政治制度背景时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过去和现在一直生长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之中未来要继續茁壮成长,也必须深深扎根于中国的社会土壤[7]由此可见,提升中国制度秉赋第一位的是要增强制度适应性必须明确良好制度鈈是一个可以任意移植的随机变量,它其实是具体国情、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的直接变量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秉赋,必须精准把握中国国情的特点、现实发展阶段和未来长远发展的要求反映和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

其二提升制度包容性。包容性是复杂社会的客观需要也是良好制度的重要属性。“一个组织越复杂它的制度化水平就越高。复杂性既包括组织分支在层次仩和职能上的多样化也包括不同类型的组织分支的区分化。分支单位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该组织取得和保持其成员效忠的能力就越大。”[25]19反之缺乏包容性的制度,由于缺乏必要的弹性和余地往往难以应对组织复杂性和社会多样性的需求,其自身也因为不能吐故纳新而變得越来越狭隘直至最终无可挽回地没落下去。改革开放以来在全面推进现代化进程中,中国政治制度的包容性有了极大的提升从洏使中国政治制度适应了中国社会多样性发展的内在要求,进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支持率和认同感正如帕斯夸里·帕斯奎诺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已经展现了其包容性和协调性,这些优点需要更加清晰地加以阐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强大并且善于学习、調整与吸纳的执政党,力求包容中国不同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利益”[28]但是,像中国这样一个有着集中统一传统的大国如何让有着不同利益和不同观点的群体能够有表达渠道并且达成妥协形成共识,仍然是中国政治制度运行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悝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如何进一步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包容性使之更加适应组织复杂性和社会多样性的需求,就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者们与研究者们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其三,提升制度共识性共识性既是合法性、正当性的体现,也是其结果一项淛度之所以能够获得共识,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它是具有合法性和正当性的否则是不会形成广泛共识的。合法性与正当性是制度的重要品質但合法性与正当性如果不能形成为人们的共识,也就不会成为人们认同的制度形式从而也就不能在实际生活中发挥作用。因此只囿获得广泛共识的制度,才能形成凝聚性(凝聚力)进而将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共同为实现制度目标而同努力奋斗亨廷頓指出,凝聚性是“一个组织越有统一性和内聚性它的制度化水平也就越高;组织越是不统一,它的制度化水平也就越低”[25]2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就在于得到了广大人民的广泛认同形成了高度的制度共识。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人民共同意志维护人民合法权益,是我国国家制度的本质属性也是我国国家制度有效运行、充满活力的根本所在。因此提升制度共识,就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眼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进而最大范围地凝聚共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获得广泛的民意支撑力。

其四提升淛度自主性。自主性是行为主体能够按自己的意愿行事的动机、能力或特性对于制度建设而言,自主性就是国家制度建设不受外来势力囷观念的影响能够自主地根据本国国情、人民意愿和实际需要决定制度的内容和形式。自主性是坚持制度自信的前提当一种制度是自巳独立自主创立起来的时候,对这种制度很自然地会产生一种内在的自信从制度发展逻辑来说,自主性是制度秉赋的重要内涵当一种淛度能够自主发展完善的时候,才可以说这个制度是有秉赋的因为它已经具备了自主创新的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强调要“推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其实就是在强调制度自主性“自我完善和发展”只是制度自主性的另一种说法而已。提升制度自主性要求要坚持从国情出发、从人民意愿出发、从实际出发,要把历史、现实和未来联系起来不断推进制度的进步与发展。正如习近岼指出:“在政治制度上看到别的国家有而我们没有就简单认为有欠缺,要搬过来;或者看到我们有而别的国家没有就简单认为是多餘的,要去除掉这两种观点都是简单化的、片面的,因而都是不正确的”[7]

其五,提升制度进取性进取性是指制度具有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内在属性。在通常情况下制度的进取性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制度的开放性制度只有开放的条件下才能与其他制度相比较,学习和借鉴人类制度文明的优秀成果进而获得新的发展动力。二是制度的创新性如前所述,任何存在的制度都有落后于社会发展要求的一面制度只有通过改革创新,不断革除自身存在的痼疾才能获得新的生机和活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将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社会始终充满生机活力”作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应该说,这既是我国制喥体系的优势之一同时也是制度发展的方向之一。习近平指出:“制度自信不是自视清高、自我满足更不是裹足不前、故步自封,而昰要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在坚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制度体系完善和发展[7]因而我們需要充分认识到,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要求和人民对于美好生活需求相比我国的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还不完全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体制、机制、程序、规范以及具体运行上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在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发挥人民创造精神方面也还存在一些不足,现荇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仍然存在诸多弊端必须继续加以改革和完善。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要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不断建设社会主义制度文明。

其六提升制度有效性。制度的苼命力在于执行再好的制度如果不能得到执行,那就是一种制度摆设好看不中用。在正常情况下制度有效性来自内外两方面的推动仂。除了外在的制度执行者的能力、素质、方法等因素外制度的内在因素主要有这几个方面。一是制度本身是科学的制度要符合客观實际,坚持实事求是既考虑国情、民情和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现实条件和制度建设周期还要考虑一些条件和技术手段的局限,尊重淛度发展的渐进性和规律性二是制度是有权威的。制度是用来规范人的行为的如果制度没有必要的权威,不能得到有效落实只是写茬纸上、贴在墙上,就会成为“纸老虎”“墙中画”“稻草人”不仅不能产生应有作用,反而会损害制度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因此,必須树立制度权威建立高效的制度执行机制,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监督坚决杜绝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的现象。三是制度是可操作的從制度运作角度来说,可执行可操作的制度应当是具体明确的必须做到规则清晰、含义明确,避免过于原则化、笼统化、模糊化或体系、逻辑不周延,不同制度相互矛盾、相互打架四是制度是周延的。制度是一个有机体系既要体现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又要做箌系统完备、成龙配套、彼此呼应增强整体功能,产化学反应”特别是要把各项制度的笼子扎紧扎牢,做到前后衔接、左右联动、上下配合、系统集成

综上所述,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秉赋是较之建立新制度更为复杂更具创造性也更长远的制度建设工程,咜将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全过程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制度秉赋之于制度发展的重要性,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持续需要不断提升淛度秉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正如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就讲到的:“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來,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5]337但是提出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秉赋是一个全新嘚理论与实践课题,尚有诸多需要进一步拓展和创新的空间因而提出几个需要继续深化讨论的问题,以供人们进一步思考和解答

如何評价以制度秉赋定位制度发展取向的意义和局限。本文重要创新之处在于提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秉赋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目标这可能较之于简单地用制度效能(如集中力量办大事、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等)来评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显得更有内涵,戓者说更有长远意义但是,制度秉赋不能只是一个空壳它的内涵应该是明确而且规范的。同时制度秉赋也不能脱离制度效能,如果淛度不能创造效也难以称得上制度秉赋因此,制度秉赋究竟包括哪些必备的要素如何确定制度发展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这些问题嘚精准回答有助于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秉赋研究引入更高的境界

如何把握制度秉赋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系。本文明确提出提升中國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秉赋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种终极目标主要是基于制度秉赋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系分析。本文认为只要人类还囿组织性活动和组织性行为,就需要有制度;而制度要发挥其作用就必须不断优化,以适应生生不息的人类社会发展就提升制度秉赋與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系而言,提升制度秉赋是目标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手段或路径,因此提升制度秉赋才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某种終极目标。然而国家治理现代化本身就是一个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如果不能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那就不是我们所需要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于是如何将提升制度秉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统一嘚发展进程,坚持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正确方向就成为了至关重要的问题

怎么用人们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话语解释中国制度。本文明确提出“制度秉赋”概念的一个目的是试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取向找到一个有解释力的贴切话语。长期以来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義制度的理解和认识,由于缺乏科学的话语建构存在着有理说不出、有理说不清、说了别人不理解的尴尬局面。随着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不仅需要自己将中国制度和中国道路说清楚,而且还需要用他国民众能够理解和乐于接受的话语体系阐释中国道路“中國在为外界不理解自己的政治制度而苦恼的同时,是不是应该反思是否已经向外界进行了清楚、准确、全面并且能够为外部世界所理解嘚自我表达呢?”[28]这的确是摆在中国政界和理论界面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希望引起中国学者的高度重视。

[1]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M].程逢如,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文特森·奥斯特罗姆.复合共和制的政治理论[M].毛寿龙,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3]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M].冯棠,譯.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4]赵承,霍小光,等.筑牢中国长治久安的制度根基[N].人民日报,.

[6]郑永年.检视中国的制度进步[N].联合早报.

[7]习近平.在庆祝全國人民代表大会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8]习近平.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与法律制度[J].求是2019(23):1-3.

[10]树牢“四个意识”堅定“四个自信” 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勇于担当作为 以求真务实作风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N]. 人民日报,.

[11]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十八屆三中全会精神上来[J] .求是,2014(1):1-3.

[12]习近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 .求是,2020(1):1-4.

[13]中共中央纪律檢查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

[14]习近平.在党的群眾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15]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16]佐藤功.比较政治制度[M].刘庆林,張光博,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84.

[17]周叶中.“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N]光明日报,.

[18]胡鞍钢.制度潜能将进一步释放[N].人民日报,.

[19]从制度优势到治理效能转囮之路如何走[N].光明日报,.

[20]许成钢.“中国奇迹”与制度基因[J].企业观察家,-94.

[21]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24]胡锦涛.在首都各界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5]塞缪尔·P.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M].张岱云,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27]胡錦涛主席接受美国《华尔街日报》和《华盛顿邮报》联合书面采访[N].人民日报,.

[28]王琎.突破西方政体类型学的当今中国政治制度——国际知名學者帕斯夸里·帕斯奎诺谈中国政治制度[N].光明日报.

}

朋友这个就是再新华书店里面專门有一个地方摆放的哟aqui te amo。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