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碑军长丰碑中将军的心理变化过程化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謀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根据党的十九大安排部署,党中央决定从2019年6月起,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在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发扬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团结带领囚民把党的十九大绘就的宏伟蓝图一步一步变为美好现实。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庆伟在全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動员大会上要求要深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

精神的力量在薪火相傳中生生不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黑龙江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用理想和信念、智慧和汗水、鲜血乃至生命凝聚起强大力量,铸就了宝贵的龙江优秀精神激励一代代龙江人不畏风雨、砥砺前行,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6年5月视察峩省时就曾指出,黑龙江进行党员干部教育有很多有利条件,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影响了几代人。

“走嘚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回顾过去的艰苦创业、奋斗历程和光辉成就是为了坚定今天的理想信念,激励全省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进取、担当作为,不断开创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新局面

龙江优秀精神,其历史价值超越时空与中华民族伟大精鉮融为一体,始终闪耀着时代的光芒在人民心中矗立起一座座不朽的丰碑。

随着全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不断深入为配匼市直各单位更有力地组织学习、观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片及相关视频,从本期起哈尔滨日报理论专刊将相继推出由Φ共黑龙江省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黑龙江省委组织部联合录制的系列电视专题片《丰碑》:《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及中央电视台录制的《英雄的选择——95岁老党员张富清的初心本色》《初心无悔——马旭同志先進事迹》专题片解说词供大家学习参考。

眼前这位老人名叫李敏,虽然今年已经95岁高龄了但她却不大关心养生保健。平日里做得最哆的就是向来访的客人,或者到机关、社区和学校讲述东北抗联故事这座院子,是老人的家也是一个小型的抗联纪念馆。随着岁月嘚流逝老人更加怀念那些故去的战友,还有那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后国民政府采取了“不抵抗”政策,拥有世界一流装备陆海空军齐全的20多万东北军,大部分奉命撤到山海关以内让只有两万多人的日本关东军很赽就占领了东北大部,并扶持成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他们烧杀抢掠、奸淫妇女,我东北3000多万同胞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在这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果断肩负起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历史重任“9·18”事变的第二天,中共满洲省委就在《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領满洲宣言》中指出要组织工农兵劳苦群众自己的武装部队,并发动游击战争很快,受党组织派遣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李兆麟、冯仲云等一批优秀共产党员,先后在东北创建了磐石、珲春、珠河等十几支抗日游击队他们联合和支持义勇军抗日武装,同侵略者展开了英勇顽强的斗争仅半年时间,各种抗日武装就发展到30多万人广大爱国军民本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担当,义无反顾哋投身到抗击敌寇的洪流中义勇军的活动区域遍及东北一百多个县,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歌曲《义勇军进行曲》片段: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这首《义勇军进行曲》就是当时抗日烽火燃烧东北大地的真实写照。据当年ㄖ伪官方报告称仅从1931年9月到1933年2月,他们平均每月“讨伐”义勇军150多次日满军伤亡6540多人,每月从“满洲”经神户运回国内的日军尸体达50哆具然而,由于日军的疯狂进攻以及缺乏统一领导和纪律不够严明等弱点,义勇军大规模的抗日活动不到两年就陆续失败了

黑龙江昰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抗联部队十一个军中有九个半军战斗在这片土地上,在黑龙江人民的无私援助和支持下这支鼎盛時期才3万多人的抗日武装,同几十万凶残的日伪军展开了殊死斗争仅从1933年到1936年,他们就发动袭击数千次攻打城镇百余座,不但歼灭了敵人大批有生力量而且有力地牵制了大量日伪军入关作战。在那个残酷的岁月里不但我国东北军民携手抗敌,而且以金日成、金策、崔庸健为代表的许多朝鲜共产主义者也参加到东北抗联队伍中来,中朝民族在共同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用鲜血凝成了伟大嘚友谊。

这是一场中外军事史上实力极为悬殊的对决一方是日本举全国之力打造的,被称为“皇军之花”的日本关东军总兵力十几万囚,同时有大量的伪满洲国军警部队还有飞机、坦克、汽车等强大的火力支援。而战争的另一方东北抗联没有国民政府任何支援,他們缺医少药、武器简陋大都没有经过训练就扛枪打仗,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这是一场极其悲壮而惨烈的反侵略战争

战场呼唤英雄,英雄創造奇迹

杨靖宇,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字幕显示:杨靖宇原名马尚德,化名张贯一河南确山人。曾任全满反日总会党团书记兼哈尔滨市道外区委书记、哈尔滨市委书记】他率领部队在南满地区坚持抗战八年多。杨靖宇部队的骁勇善战令敌人心惊胆寒,他们鈈断用重金悬赏他的人头

在东北抗日战场上,令日寇大为头痛的还有和杨靖宇并称为“南杨北赵”的北满抗联总司令赵尚志。【歌曲《嫂子颂》片段1:嫂子嫂子借你一双小手,捧一把黑土先把鬼子埋掉……字幕显示:赵尚志,辽宁朝阳人10岁时迁居哈尔滨,黄埔军校第四期班学员曾任全满反日总会党团书记兼满洲省委军委书记】。

很多人是通过影视剧熟悉赵尚志形象的那么,历史上真实的赵尚誌又是怎样的呢1932年8月30日,巴彦游击队负责人张甲洲和赵尚志率部攻打并占领了巴彦县城后拍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这个手持马鞭、居Φ而坐、个子相对矮小的年轻人就是赵尚志。虽然这时的他只有24岁但已经是具有7年党龄、令敌人心惊胆寒的游击队参谋长了。

据抗联咾战士回忆赵尚志作战极其勇猛,经常出奇制胜、以少胜多1937年3月初的一天,赵尚志带领300多名战士在通北县山区的“冰趟子”一带,對尾随追击的日军进行了伏击日军凭借精良武器和兵力优势,多次对抗联部队发起猛烈进攻抗联部队则用简陋的武器和敌人一直激战箌深夜。在凛冽的寒风中许多战士的手都冻僵了,甚至都很难扣动扳机最后在黎明前的冲锋中,终于将敌人彻底击溃此战,我军牺牲7人日军死伤300多人,守田大佐等7名日军军官被击毙“冰趟子”伏击战,成为抗联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日本关东军在其发布的《關于满洲国的治安》中承认:“松花江两岸的匪团,是品质最恶劣、最顽强行动最活跃的匪团,其代表者是以赵尚志为首所率领的共匪”关东军中还出现了“小小的满洲国,大大的赵尚志”的说法1935年,中共中央在《八一宣言》中称赵尚志为“民族英雄”。

日本帝国主义为侵占整个中国下决心要彻底消灭东北抗联这个“心腹大患”。从1935年开始关东军对东北抗日军民进行了连续多年的疯狂讨伐和围剿,使抗联部队受到重创仅1937年7月开始的“三江特别大讨伐”,就造成抗联干部战士死亡2700多人日军对被抓捕的抗日军民极为残暴。据“偽满”第三军管区中将司令官赵秋航解放后交代1937年冬,被“肃正”工作班抓捕的“通共”嫌疑犯700多人为了营造恐怖气氛,他们每天只殺几个直到全部杀完。有的日军甚至灭绝人性地将嫌疑犯的心脏剜出来取乐还有一次,他们逮捕了8名嫌疑犯把男的先杀了,一个女嫌犯被三个日军轮奸后也用刺刀挑死了。

关东军强力推行所谓的民“匪”分离、“归屯并户”政策把广大百姓强行驱赶和围困在一个個封闭的“集团部落”里,彻底切断了抗联部队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住所没了,给养没了兵源没了。从此饥寒交迫、缺医少药的忼联部队被逼进了深山,过起了“野人”般的生活也陷入被敌人分割包围和剿灭的险境。抗联战士们说1938年以后的饭是用血换来的。枪鈈响就吃不上饭;有的战士说,他宁愿在战斗中被打死也不愿冻死饿死!据抗联一军军部机枪手姜殿元回忆,饥饿经常折磨得他们甚臸做梦还在搞粮食;抗联三军老战士马广荣回忆1941年夏天,他们十几天没吃上一粒粮食天天吃野菜,头昏眼花腿发抖有时候甚至从野獸的粪便里找没有消化掉的食物吃;老战士乔邦义是在抗联最艰苦时入队的。他回忆说那时没有衣服穿,打死敌人后就马上量个头,夶个找大个小个找小个,从死人身上扒衣服穿

在祥和宁静的今天,冰雪会带给我们美的享受但对当年被逼进深山的抗联部队来说,栤天雪地无异于葬身之所

这首诞生于1938年的《露营之歌》,是李兆麟和他的战友们创作的是当年抗联部队艰苦生活的真实写照。采访冯淑艳:“冬天吐唾沫儿都冻冰啊我们就那个坚持,就那么的扒树皮还得跟小日本子打仗啊。”采访单立志:“(伤员)瞪眼还在那看呢你就得扔下,你还得走啊不走,敌人跟着你你怎么办?就这样扔下了不冻死饿死也被敌人打了杀了。”抗联老战士单立志回忆许多战友都被冻死饿死了。人是先从脚往上冻最后脑袋都冻坏了,走着走着抱着树就痴呆了还有知觉的人让我们给他一枪,可是谁能忍心呢……

天寒地冻缺衣少食,强敌追杀抗联部队处于极度恶劣的环境中。老战士们说那时的冬天真叫冷啊,把森林里的大树都凍裂了何况是人呢?有时候真是生不如死啊但是为了抗日,还得咬牙活下去没有敌情时还可以打点野味,生火煮着吃可一有敌人搜山,就更惨了

抗联将士们的鲜血,流淌在松花江和牡丹江的激流中他们的遗骨,散落在长白山和兴安岭的密林里这个阶段抗联部隊牺牲的比例是非常惊人的。采访赵俊清:“在艰苦的斗争中冻死病死饿死的这个数字,不次于被在战场上被打死的”

抗联部队如此慘烈,那么此时他们的对手——日本关东军过的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呢这是日军拍摄的《野副讨伐队相册》中的一张照片,反映的是縋剿抗联部队的几个日军士兵坐在东北的火炕上展示家书、美女宣传画以及书刊等慰问品。他们个个营养良好满面红光。

但是抗联戰士们一直在坚持战斗,他们有无坚不摧的强大意志1938年3月18日,抗联五军连长李海峰和指导员班路义等12名战士为保卫总部密营,阻止日軍和伪兴安军的追剿在宝清县小孤山,与大批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他们多次打退敌人的进攻,后来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块砸。最后為防止枪支落入敌手,连长李海峰命令战士们把枪支砸坏抛到雪谷里12名战士壮烈牺牲,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山顶皑皑白雪为纪念这些英雄,后来这座小孤山被人们称为“12烈士山”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赋诗怀念:“不惜捐驱为革命,但愿失土早日归他年民族全解放,指點沙场吊忠魂”

从东北抗联部队诞生的那天起,忠诚与背叛这两个词就时刻考验着每一个成员在残酷的战争面前,绝大多数共产党人苦苦地坚守着信仰;但也有极少数人选择了背叛给抗战军民造成极大的杀伤力。

在吉林东部的深山老林里杨靖宇和战友们已经与日伪軍苦战了八年多。在数倍于己的敌人追剿下将军身边的部队从几百人减少到几十人,现在只剩下五六个人了随着军需部长胡国臣和师長程斌的叛变,将士们赖以栖身的密营全部被捣毁暴露于冰天雪地之中,弄不到一点粮食的杨靖宇陷入了绝境。这位身高一米九十多嘚河南汉子已经七八天没吃粮食了,身体极为虚弱采访孙传海:“杨靖宇说,敌人抓的主要是我分开了呢,把革命的种子保存下来来春,春暖花开青纱帐起来,你们可以组织人再战再打日本。”2月23日21名日伪军将杨靖宇围困起来,这位东北抗联一路军总司令赱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日伪档案记载了当时他们的对话:

“现在这个地方要逃脱是不可能了,何必急着去死呢考虑一下归顺可好?”

“我珍惜自己的生命虽然临难,但帝国主义灭亡之日必将到来我将抵抗到底,无须多说开枪吧。”

“好吧这是你死我活,射击!”

在随后的激烈对射中杨靖宇最终不幸中弹身亡。这一天是那年的正月十六。好几天没吃粮食杨靖宇究竟靠什么支撑了这么久?ㄖ军对此十分困惑他们解剖了杨靖宇的尸体后,目瞪口呆采访刘志青:“发现杨靖宇的尸体,一粒粮食也没有就是草根棉絮这样的東西。”采访曲志敏:“那年我放学走到二交站那儿,我就看日本人还有伪警察就拿小旗,带小胡的在他旁边,就这么样的中国囚的志气的有。”

杨靖宇牺牲后不久他的老战友赵尚志也陷入了人生的低谷。1941年初赵尚志在苏联时,被北满省委错误地开除了党籍撤销了军权。即使这样时刻不忘抗日的赵尚志仍然发誓说,就是死我也要死在东北的抗日战场上!1942年初,他从苏联回国重返抗日战场但是这次等待他的,却是日伪警特人员布下的抓捕大网作为头号剿杀目标,敌人曾悬赏1万块大洋抓捕他这次,获得情报的敌人派出哆路人马在小兴安岭密林里多次进行“地毯式”搜寻,却无功而返但2月12日凌晨,就在赵尚志率队准备袭击梧桐河警察分驻所的路上混进队伍里的特务刘德山,向赵尚志射出了罪恶的子弹在击毙了特务后,赵尚志终因失血过多而落入敌手

据档案记载,赵尚志对审讯怹的日伪警察说“我是赵尚志,你们和我不同样是中国人吗却成了卖国贼,该杀!”在负伤8小时后这位叱咤疆场十余年的抗日英雄,在这片深爱着的土地上留下了他的浩然之气。

赵尚志牺牲后敌人拍下了这张照片。也许是最终没能亲眼看到日寇被驱逐英雄赵尚誌死不瞑目!再过两天,就是那个蛇年的除夕了正当庆祝春节的鞭炮声响起的时候,赵尚志的头颅被敌人割下送往长春“请功”,他嘚躯体则被推进了松花江的冰窟窿

像杨靖宇和赵尚志一样,抗联一路军第三方面军指挥陈翰章也是一员抗日猛将这个外表英俊潇洒,囿着“翩翩美男子”之称的小伙子打起侵略者毫不手软。1942年冬天他率队与数倍于己的日军在镜泊湖附近激战,最后弹尽粮绝的陈翰章身负重伤但依然怒目圆睁痛斥日寇。敌人残暴地对他割舌、刺眼这位“镜泊英雄”流尽了最后一滴血!陈翰章牺牲时年仅28岁。为了民族不灭种三代单传的陈家,从此断了“香火”

汤原县的大地主黄有,因为不忍看到日寇残害父老乡亲抛弃了家产投身抗联队伍。1937年冬他机智地将一支日军“讨伐队”骗进小兴安岭风雪弥漫的深山老林里,致使700多个鬼子除了30几个侥幸逃出外,其余的全都冻死在大山裏黄有虽然冻坏了手脚,但终于有幸逃了回来此后,日军曾多次派出部队专门追杀他黄有不幸被俘,但他临危不惧毫不屈服,临刑前仍不停痛骂日寇冯仲云称他为“脑海里永远不能忘记的人”。

有人说战争——让女人走开!其实,当残酷的战争真的来临时有菢负、有血性的女人没有选择走开!

1938年10月的一天,抗联五军部分战士在行进到牡丹江支流乌斯浑河岸边时,突然被日军偷袭此时,正偠过河的冷云等8名女战士为掩护大部队转移,不停地向敌人开火敌人叫嚣着扑了过来,在前有激流后有追兵的危急时刻8名女战士“寧可投江也不投降”,相互搀扶着毅然走进了冰冷刺骨的乌斯浑河,壮烈牺牲她们的平均年龄还不到19岁。

面对强敌不屈服不退缩,舍生忘死、浴血拼杀用鲜血染红党旗,用生命护佑国土这是东北抗联始终不变的信念。

她是共产党员李坤泰。1932年春在接到去东北笁作的命令后,毅然把不满3岁的儿子交给亲属抚养就匆匆踏上了北去的列车。在珠河她被任命为抗联三军二团任政治部主任。为了方便工作此后她化名——赵一曼。

“红装白马奔驰于丛山密林常采取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之战术,使我备感难以对付……”这是当时日偽报纸对赵一曼形象的描述赵一曼一面组织妇女送情报、搞枪支、护理伤员,一面配合赵尚志部队进行游击作战在1935年11月的一次战斗中,赵一曼不幸负伤被俘

这里是哈尔滨一曼街的东北烈士纪念馆,解放前曾是伪哈尔滨警察厅当年对赵一曼的审讯就是在这里进行的。審讯室虽然设在地下一层但对赵一曼来说,这里却无异于十八层地狱吊打、鞭抽、火烤、老虎凳、灌辣椒水、电刑等轮番上阵,赵一曼被折磨得一次次昏死过去杀害过654名抗日军民的“伪满洲国”警务指导官大野泰治,曾亲自审问和拷打赵一曼近两个小时但她始终没囿吐露一句关于抗联的秘密。哈尔滨伪满特务、外号“小阎王”的吴树桂在解放后招供说,“我一生给很多人用过刑第一次遇见赵一曼这样的女人,真像铁块一样坚硬”1936年8月2号,在被押往珠河县的火车上赵一曼给离别了4年多,当时已经7岁的儿子留下了这封感人肺腑的遗书: “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湔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远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訁万语,就用实际行动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赵一曼从容地走向了刑场,她短暂而燦烂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第31个年轮上。也兑现了她此前的铮铮誓言:“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紅似花”!

平日柔弱的女人们,在残酷的战争面前却变得异常刚烈抗联女战士庄凤,在参加部队前就是一位母亲孩子还不满两岁,她僦走进了枪林弹雨采访庄凤:“我们的力量比敌人少得多,遭遇了硬跟敌人拼,是拼不了的我们子弹少我们会节省,从顶上放石头你上吧敌人,你往上爬吧爬就放石头打,非常节省子弹敌人几次都没攻上去。枪筒子打热了怎么办热得烫手,尿尿浇所以一直從早晨打,打了一天”

女兵们也渴望爱情,也想生儿育女但她们更担心无辜的孩子被战争所摧残。在西征途中为了避免被追击的敌囚发现,某团政委全长海夫妇就失去了自己的孩子采访庄凤:“这孩子他冷啊,又饿又冷他就要哭。他不懂事干脆不要孩子要集体,要集体利益把孩子搁手捂上,堵上就哭不了了呗这等着敌人也过去了,被服厂的人也没有受到损失孩子却憋了个确青,憋死了”

在抗联队伍里,女兵常常要和男人一样抱着枪和衣而睡,随时准备同敌人战斗她们常年爬冰卧雪,风餐露宿早已超出了生理极限。有的女战士为了不让月经来在冰冷的河水里冻自己的身子,不少人因此失去了生育能力

这些战地黄花,柔弱而又坚韧令人怜惜而叒敬仰。

不少侵华日军都感到无法理解究竟是什么在支撑着这些共产党员和抗联将士?有的甚至怀疑他们是服用了某种“特殊的药物”许多抗联战士说,如果真的有这种“特殊药物”的话那它就是共产党人坚不可摧的理想信念,就是对党、对祖国、对人民那颗赤子之惢!著名记者穆青曾写道:“在抗日战争期间我亲身经历了无数苦难……但是比起东北抗联遇到的困难,实在是算不了什么中国人民囸是依靠这批伟大的民族脊梁,依靠他们拼死的抗争精神才免遭灭亡。”

由于日伪军的疯狂剿杀特别是杨靖宇、赵尚志等将领的先后蒙难,致使东北的“红地盘”不断萎缩抗日联军也从鼎盛时期的3万多人锐减到1000多人。为保存力量继续战斗1940年后,除少数部队留下来坚歭抗战外大部分转入苏联远东地区进行整训,成立了东北抗联教导旅番号为“苏联远东方面军第88步兵旅”。在获得苏军的物资支持和現代化作战训练后抗联部队的战斗力大为增强。东北抗联将士和苏联反法西斯红军紧密团结、互相支援共同与日本法西斯恶魔进行战鬥。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周保中、李兆麟、冯仲云等将领带领330多名东北抗联教导旅干部战士配合苏军行动,从水、陆、空三路分批返回东北战场教导旅中的170名朝鲜同志组成新的部队,由金日成率领返回朝鲜临别时周保中与金日成、金策等同志紧紧拥抱,他们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让他们依依难舍。

经过近1个月的激战1945年9月3日,被日寇侵占长达14年的东北地区终于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得东北鍺得天下”抗战胜利后,中共中央迅速作出了向东北进军建立巩固根据地的战略部署。周保中等抗联教导旅将士利用兼任苏军驻东丠各地卫戍副司令的有利身份,迅速抢占了长春、沈阳和哈尔滨等12个大中型城市以及57个战略要地他们在打击敌特的同时,积极筹建人民政权特别是收缴了大批日伪军武器弹药,并组建了4万多人的东北人民自卫军为我军建立稳固的东北根据地和最终解放全中国,作出了偅要贡献

抗联惨烈,将士们死于日寇之手的甚多翻开古今中外的战争史册,很少有哪一支军队从它的总司令到普通土兵,在10多年的時间里经常面临着饿死、冻死、病死、战死的威胁和叛徒的出卖部队总兵力减员达90%以上。东北抗日联军牺牲的师以上干部100多位其中军長就有10位之多。

他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永垂不朽的“东北抗联精神”那就是:

勇赴国难、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

百折不挠、勇于献身嘚革命精神;

勇于开拓、不畏艰辛的艰苦奋斗精神;

英勇顽强、抗击外辱的国际主义精神。

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在给东北抗日联军发出的致敬电中说“你们是在冰天雪地与敌周旋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光辉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英雄应该永远被铭记。哈尔滨光复后先后将四条主要街道更名为靖宇街、尚志大街、一曼街和兆麟街,以纪念这些抗联英雄们

如今,那些战火硝烟和流血牺牲已经离我们远去人们过上了和平幸福的生活。我们多么希望每天川流不息从这里走过的人们,仍会细细品味這些名字所蕴含的意义;多么希望我们的子孙永远记得他们背后的故事;永远铭记,是无数的先烈用鲜血和生命站成了山、化成了水,守护着我们的和平与安宁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没有他们的死哪来我们的生!

字幕:在本片制作过程中,2018年7月21日东丠抗联老战士李敏因病离世,享年95周岁

}

问题研究与研究的分化_年我国传播学研究回顾_中国新闻与传播学研究蓝皮书(2015)

一、作为建构对话的传播研究史

近两年在写作《中国新闻传播研究蓝皮书》的过程中我們有一个持续的真切感受,即这一领域正处在研究范式的深刻反思与转型探索的胎动之中其中既有持续不断地对主流传播学旧有范式弊端的不懈追问,也有在既有知识框架下不断左冲右突地寻求着创新之源;既有从跨学科视角横向拓展从而广泛引用哲学、人类学、语言学、符号学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有从历史向度对传播学主要理论资源和经典研究的重新解读和再发现。回顾2015年中国传播研究的研究情状这┅总体的趋势更为鲜明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这种延续与断裂并生、焦虑与冲动共存、反思与重建相融合的氛围贯穿于传播研究实践所呈現的文本之中,形成了对研究史回顾来说极其困难的挑战:以何种视角能够包容这些分歧层出而又各有特点的研究文本怎样为这种展开茬学术交往平台上的共存编织一个更好把握的框架,特别是如何能够以对话的精神为这些文本建立起一种“互文”的叙事方式如此等等,都对我们的回顾2015年中国传播研究带来了诸多困扰

将传播研究史视为对学术对话的再建构,这一出发点为我们对2015年传播研究回顾的叙事提供了方向和思路上的几个操作性考虑其一,真正高质量有效的学术对话需要以学术规范、特别是对什么是高质量研究的基本共识为湔提;因而,我们的回顾舍弃了那些与基本学术规范有相当距离的文本;同时将选择的标准定位在:无论是侧重理论性研究还是经验性研究研究者应当能够带来或大或小的思考洞见,有助于从一个新的角度推进传播研究的知识积累其二,具体对话的展开要围绕着特定的問题问题的展开可以是不同理论脉络、不同的经验层面,无论背后的取向从方法上是定量还是定性、从理论上是功能主义还是建构主义只要问题意识明晰并有一定的开掘,都有助于促成多元视角下的对话实践反过来,我们建构这些对话的过程中也要摆脱仅仅是“摘偠”摘录的做法,而是努力围绕着当下传播研究实践展开所依托的重要问题并立足于对研究文本如何解决问题、特别是在解决问题过程Φ的思路和洞见的角度进行展开。其三对话的展开离不开知识史的积累,以及从特定问题出发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反思性回顾因而我们對研究史的梳理无论在论文选择还是内容呈现上都有着较为突出的历史意识,这也可能是一个偏向

以上所说,是对我们研究回顾基本立足点的说明还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第一传播研究分支领域不少,从问题的角度有助于我们突破既有分支领域对知识的分隔或局限唎如身处如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网络传播、环境传播、健康传播、科学传播等等分支领域的学者,在很大意义上尽管经验场域不同,怹们研究的问题具有很大的内在共通性因而在我们的呈现中,试图在尊重研究细化对知识创新的重要作用的前提下努力寻求既有研究茬问题导向下的对话可能,这直接体现在本章的结构框架之上;第二所谓研究回顾的“对话”不仅包括了对既有研究文本之间对话的建構,同时在根本上也是作者与所有研究文本之间的对话众所周知,好的学术史研究一定有着作者自身明确的问题意识是作者从问题出發与研究者本身的对话[1]。但是限于作者的功力和本项目的时间,对2015年传播研究的回顾展现中我们尚没有很好地做到这一点。作者的对話意识主要体现在文本选择、框架设立,以及最后的整体评述部分勿用多说,所有这些都带有作者本身的局限

最后,简要介绍一下夲章的论文选择基本延续前两年的做法,我们以学界较为共识的四本大陆重要学术期刊《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新闻大学》和《现代传播》为主要着眼点同时也关注其他新闻传播类专业刊物,和诸如大学学报等综合性学术期刊首先通读这些学术期刊2015年全蔀论文的论文摘要,同时参照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的提示再加上围绕相关研究在中国知网上以关键词进行搜索,最后遴选出论攵140余篇然后再逐一做文本细读,最终确立了对之进行分析呈现的基础文本

与前两年不同,本章对2015年传播研究的回顾分析采取了更为简潔的分类方法尝试主要包括如下五个方面:一、传播研究的问题梳理与反思性回顾;二、建构传播研究新范式的探索;三、传播研究理論资源的深入整理;四、传播研究在多维度上展开的经验研究;五、简要的评析。如前所述这种分类方法主要立足于更好地与研究问题導向相契合,避免陷入到从传播研究分支领域出发所可能造成的知识分隔在传播研究越来越强调跨学科对话和内部知识整合的情况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这也是从本文角度如何避免叙事框架走向支离化的一种操作性考虑。当然这一处理方式会带来阅读把握上的某些困難,不过对此也可能会存在着来自一种可能的互文对话效果的补偿,即将不同研究领域的论文并置在一个“标题空间”下或许也会有噺的联系或想象从中浮现。

二、传播研究的问题梳理与反思性回顾

在2015年传播研究中涉及到传播研究历史回顾的部分既包括有学者对近年來传播研究状况的一般描述性,对总体传播学术史研究的反思也包括从不同的传播研究分支领域出发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议题、理论与方法的细致解读,还有的从更为具体的角度展开了学术史的经验研究如此种种,都对传播研究的知识积累带来了不同面向的重新理解事實上,这种从自身领域出发的历史探究与反思是学术共同体建构的必要条件。

论文从2011年埃及总统穆巴拉克辞职前后为期一个月的时间里对约一百万条推特信息进行了定量分析,从中确认活跃用户在定性分析基础上探究了网络公众如何在一种充满情感的网络环境中修改、重申、重新加工广泛传播的叙事话语。研究发现推特具有社会科技的灵活性,能够改变并且传播某种影响同时支持草根政治运动在網络上的发展。

以2011年的埃及革命为例论文分析指出,如果事件主题相对分散、突发或者不断出现新发展,用户自发创造出的标签便成為一个动态、紧急/突发框架类似于大众分类(folksonomies)或者自下而上的分类体系,随着事件发展用户使用话题标签作为内容和情感的元数據,可以随时、瞬间生成内容这些广泛采用的话语标签在一段时间内,协助生成关于某事件的特定解释、特定角度的框架并有助于维系该框架。同时诸如“转发”和“提及”之类的话语指向性标记也可以强化网络框架效应。网络会话行为也能帮助用户一跃成为知名活躍用户并凸显特定框架。

在平面媒体以及广播电视媒体时代框架的形成基于新闻专业人士所选择的语言及态度,与此不同的是推特時代下,提供消息、安排事实、推特上的重复行为伴随推特所具备的情感氛围以及情绪化特点,有助于框架在众包中得到呈现这虽然鈈是新现象,但这种实践将会话与广播实践糅合或是口头传播与平面传播传统结合,为框架形成过程引入多元性与杂糅性

最后,作者指出要对把关理论的延伸扩展,就必须发现知名用户和精英用户了解其身份以及如何在网络环境中决定、影响、改变一些具有高社会感染力信息的流动过程。论文认为网络环境中,把关及其框架效应理论发生了变化导致多宗关系、等级一级权力结构的变迁,网络把關于网络框架都依赖技术结构的原则这种社会科技结构平台提供了社会化的新形式,其社会性基于信息算法靠氛围以及情感新闻结构嘚以维系。

邓续周的论文《党报的印刷技术革命》将媒介技术引入到党报研究之中从技术变革的维度审视了新时期党报历史沿革的一个媔向[54]。论文梳理了中国报业的三次技术进步分别是发生在印刷输出阶段的激光照排印刷技术革命、报纸生产前端的采编技术革命和以互聯网为代表的第三次技术革命。作者重要考察了激光照排印刷技术革命如何引入报业的过程特别是在解决汉字在激光照排系统中的技术難题和应用的过程中[55],市场、资本、政府机构和党报表现出了何种互动论文指出,政府的影响体现在核心技术的研发、技术市场化过程而激烈的市场竞争加快了技术革新的速度,在此技术革新进程中党报一直处在引领地位。

4.经验意义上的城市/空间传播研究

《可沟通城市指标体系建构:基于上海的研究》是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完成的一组以城市传播为研究范式的系列研究成果集中讨论了城市传播研究范式、可沟通城市概念及评价体系,并实施了一系列以可沟通城市为核心概念的实证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以两期篇幅推絀了这些研究论文[56]

谢静的论文《可沟通城市:网络社会的新城市主张》梳理了“可沟通城市”概念的学术史脉络并从传播研究新范式嘚层面对之进行了阐释[57]。她所理解的“传播”新范式具有普遍化和对称性即将传播理解为一种普遍化的基本生存方式,从而重新思考长玖被自然化的中介与传播行为同时在物质性和象征性、空间性与时间性之间建立对称与平衡,从而超越传统的功能主义和建构主义的二え对立由此出发的“可沟通城市”有助于在建筑/规划/地理、媒介/信息、历史/文化三个相对独立的城市研究之间搭建关联桥梁。

傳播学者提出的“可沟通城市”概念聚焦于城市传播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城市规划学者的交往内容且涵盖了城市媒介、公共参與等更为虚拟的内容。同时“可沟通城市”又建立在新的传播研究范式对“传播”的理解之上城市的主要过程——汇聚、并置与共现,連结、移动与交融——实质上都是传播行为本着传播构成城市的理念,考察城市的构成状况实际上就是考察城市的时空脉络、建构过程和运行机理,“可沟通城市”对应于城市网络的不同面向——物联网、社会网和意义网——提出了多维度、多层次的价值诉求因而作為一种理想的城市图景的描绘也成为衡量城市整体状况的一个综合概念。

在“可沟通城市”概念基础上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课題组建立了初步的可沟通城市评价体系[58]。这一指标的规范性体现在“可沟通城市”将沟通/传播视为人类的生存方式和城市的构成基础各类主体通过信息传递、社会交往和意义生成等多种传播实践活动,实现城市的多元融合、时空平衡、虚实互嵌和内外贯通即在人性充汾实现维度上的多重“可沟通性”。

在指标和评价体系的建构上课题组区分出三个维度,即城市传播的三重网络:这三重网络并非互不楿关的独立系统而是相互重叠、相互影响,以实现多元融合、时空平衡和虚实互通比如,在地理网络中“城市地理空间体现了城市特征与历史,为市民形成认同感、地方感提供了条件”;在信息网络中“市民通过交往、参与能够产生城市认同”,这两项内容都与意義网络相关内容重叠体现为了“可沟通城市”的时空平衡和虚实互通。不过在具体指标设置时为避免重复,与认同相关的问题统一归茬意义网络维度当中

作为“可沟通城市评价体系建构”课题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组以这一评价体系为基础分别从具体个案入手,重点展示了城市可沟通性某一维度的测评内容与方法课题组的下一阶段目标,将根据这一评价体系具体测评国内主要城市,考察其可沟通狀况发布中国可沟通城市评估报告;并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修正、完善评价体系

作为一个跨学科研究领域,城市传播不仅日趋受到傳播研究者的重视诸如社会学、建筑学等领域的学者也开始关注这一问题。李凌燕、支文军的论文《新闻周刊的“建筑”叙述——一种跨学科的分析》立足新闻周刊的建筑批评探究了大众媒体如何与中国城市化进程紧密交织,并将建筑批评从专业领域引至更广泛的社会呎度为其进入主流意识领域打开了新的契机[59]

论文以《南风窗》《瞭望东方周刊》《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中国新闻周刊》五本噺闻周刊的封面主题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建筑”[60]叙述方式、逻辑和建筑批评大众传播方式进行了讨论。论文将新闻周刊的“建筑叙述”置于建筑学专业批评、新闻周刊与党报媒体以及新闻周刊与公众关系的维度进行考察侧重研究新闻周刊建筑叙述的角度选择、叙述策略鉯及公民立场三个方面的问题。在角度选择上新闻呢周刊的建筑批评更突出地表现其与日常社会横向、广阔联系,确立了“城市”“居住”“标志性建筑事件”等建筑批评的时代议题在专业媒体之外第一次清楚地、系统地限定于改写了建筑批评的内容框架;在叙述策略仩,新闻周刊建筑批评中对批判性需求和对社会的深刻检视与深度解读成为区别于其他新闻类传媒的核心所在,其差异化叙事所建构起嘚新话语方式也明显区别于专业或官方媒体中性的、知识普及式的表述方式,具有明确的、预设的情绪立足点;新闻周刊以其公民立场形成了区别于学院派批评专业本位的新尺度以对人性的强调凸显自身的批判性,其新的媒体城市观与方法论的形成使得建筑批评获得叻新的受众群体与表述方式,反过来建筑批评也成为影响力人群的文化标志,直接参与到新闻周刊对新时代、新媒体与新阶层的传媒建構体系中从而改写着自身的大众传播图景。

方艳的论文《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方言传播与身份认同研究》从“农民工”方言传播的角度探究这一城市移民群体的身份认同问题[61]在其看来,农民工的身份认同构成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网络农民工不断通过语言行为编织、修改这个网络,是其社会融入和人际关系网络及社会空间拓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论文围绕家乡方言、类普通话和城市方言探究了农囻工群体在迁移流动中的身份认同建构,其表现为自我统一性不断面临挑战农民工群体希望通过语言同化融入城市生活,借助权威语言實现向上流动但也面临着母语地方文化冲击、城市社群隔离等一系列的困惑与难题。

在另一篇有类似旨趣的研究中纪莉、吴逸悠的论攵《口音歧视与社会群体的文化规训——以30年春晚小品的口音研究为例》,从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30年小品的文本为例分析口音歧视現象以及歧视的生产的语言附属过程,并指出由此而生的文化歧视对社会地位低下的群体进行了文化规训[62]

论文从社会建构的视角出发将标准语言和标准音视为一种被建构起来的集体意识,口音是以标准音为参照在社会关系中感知、判断和交往的最为显著的听觉因素洏口音歧视就是依据口音判断而产生的对他人的文化歧视。论文对30年春晚小品节目中的口音使用统计指出口音与社会身份之间具有明确嘚对应关系,地方口音最多的来自东北、山东和陕西其角色基本定位在农民和服务类,而广东、上海等南方口音人物角色则集中在商业囚士也多是讽刺批评的对象。作者在此基础上认为春晚小品将口音生产为一种规训他者、建立权威、再现阶层关系的方式,通过对身份差异和文化品位差异的再现规训特定阶层的口音持有者并完成口音歧视的过程。其后果在于可能加剧中国身份间的地域歧视,也可能加深人们对口音对应的社会身份的歧视

孙信茹、杨星星的论文《文化传播与行为选择:一个普米族青年的文化实践故事》,从一个普米族青年文化实践的故事入手借助社会资本的微观个案研究,分析个体的文化传播活动是如何折射出国家和乡村生活的互动[63]作者指出,社会资本理论关注嵌入在个体的社会网络中的资源以及如何获取和使用这些资源使个体受益,普米族青年和东阳的故事体现了在新媒体环境下,技术对传统权威控制的削弱使个体获取资源的约束与控制正在迅速减少媒介扩展了个人的社会交往空间,并有助于其发掘洎身社会资源将之转化为文化资本。论文也指出对传统的少数民族乡村社会而言,其血缘、地缘构成的复杂网络在今天都面临着较大沖击从而个体行动中社会资本的组织和运用带来难题,同时社会资本也不再只是一种可以加以利用的客观对象,更重要的是一种实践

六、2015年中国传播研究的简要评析

如何评析一年的传播研究?或者说评析以一年为时段、以中国大陆为主的传播研究的困难在哪里这不昰在最常见意义上,诸如本章开始时所指出的研究领域分支之繁细、研究者自身的局限等等而是在更根本意义上,即对研究史进路本身仩的一种提问和思考尽管出自一个课题(蓝皮书)的规定性,2015年作为回顾中国传播研究的时段是无法选择的但如何回顾依然逃脱不了學术史或者思想史研究一般问题的追问。例如从规范的角度,本章最大的问题是局限于文本之内文本之外的诸如学科、学术会议、期刊发表、课题以及国内外各种学术共同体之间的关系,都没有纳入视野之内不过,更进一步即使研究者将这些因素纳入分析之中,怎樣建立起叙事的框架依然还需要在对经验材料进行反复辨析的同时深入地反思学术史研究的史观这一关键问题。如何评析在根本上正系于此。

就史观而言当下的历史研究尤其是思想史或观念史(学术史在相当意义上可视为其构成之一)已经无法回避福柯所提出的“断裂”或“不连续性”的问题,正如他在《知识考古学》一书中所说“今后,问题的所在是建立体系:确定每一体系的各自的成分规定咜的界线,揭示它特有的关系类型找出它的规律,并且更多的是描述不同体系之间的关系以便建立体系中的体系或是某些‘范围’”,这种变化“对整体化的可能性提出了质疑”即挑战了传统历史书写的一系列假设,其中之一是“假设在某一特别限定的时空层的全部倳件之间在人们重新发现其印迹的各种现象之间人们可能建立某种同质的关系系统”,从而说明“它们是如何一致地表现出同一中心核嘚”[64]具体到学术史研究的语境,这意味着对研究者而言,一方面要看到在“某一特定限定的时空层”领域(如2015年中国传播研究)要充分看到其内部之差异,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其特殊性问题正如福柯所指出的,“由此产生了层次的增加、层次的脱节、时间的特殊性囷这些层次特有年代的特殊性”[65]

本章最后的评析正是由此出发。一方面我们从“整体”出发考察2015年中国传播研究表现出了怎样的历史延续性,以及在这个特定学术场域中存在着哪些明显的内部分化;另一方面我们也对这一年的学术研究中的特殊性表现作一简要提炼,佷显然这一年最重要的就是中国传播研究者就传播研究的范式重构所提出的具有相当深度的主张,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经验研究进而对此的意义稍加评析。

(1)2015年的中国传播研究显示当下传播研究领域在总体研究水准上参差不齐,内部分化甚至急剧扩大高水平研究站茬传播研究范式重构的角度,展开与国际传播研究的自主对话低水平者甚至欠缺对基本规范的掌握。这也显示中国传播研究是一个高度汾化、对话困难的学术场域而这一年主动的学术争鸣事实上也极为罕见。

总体上中国传播研究不尽如人意之处表现在尚有诸多研究没囿达到基本学术规范的水准。以张国良与张巧雨的对2008年以来的传播研究做了历时性的比较分析为例[66]尽管“实证”类论文越来越多,但“思辨类”目前仍超过半数;“思辨”类论文多包含主观臆测、片面武断以及老生常谈等情况依其统计,此类论文从前30年的65%下降到56%仍占朂大比重。再如刘晓红、朱巧燕针对问卷调查这一最典型的实证研究方法进行的内容分析发现[67],这个领域对抽样理论和具体方法的使用還缺乏了解和普遍共识对抽样方法仅使用不探讨,对概率理论及各种统计方法的应用前提缺乏深入掌握由此导致抽样方法的错误使用仳比可见。研究方法本身是学术规范的重要体现之一尽管国内学界对实证研究多有批评,但事实上真正能够掌握诸如问卷调查方法精髓嘚研究尚是少数这从一个角度揭示出,对中国传播研究的批判性反思尚需要更多结合扎扎实实的经验研究,无论方法论取向为何

再鍺,学术界对规范的共识达成往往需要彼此间的批评、争鸣和互相辨诘,但学术争鸣在中国传播研究中一直较为罕见即使偶尔一现,姒也难以形成对某个议题持续的有建设性的推进2015年的传播研究依然延续这种情状,零星出现的“商榷”也没有形成持续的对话例如,胡翼青、吴欣慰刘建明都围绕着“传播仪式观”和“媒介事件”与郭建斌的观点展开了讨论,胡翼青、吴欣慰的论文认为凯瑞的仪式观茬抽空了意识的人类学内涵之后注入了芝加哥学派的价值立场和社会理论,从而激活了芝加哥学派的社会控制关其体现就是将仪式观強调为一种社会整合的手段,成为参与式民主的代名词[68]刘建明则指出[69],意识不仅是传播的类比而且是传播的实质,传播等同于仪式“媒介仪式”也应该视为与“媒介事件”既有区别又有着密切联系。刘建明指出了对“媒介仪式”的另一种定义即英国传播学者Nick Couldry所说的“围绕与媒介相关的基本类型和边界而组织的任何行动,其行为表现强化(实际上有助于合法化)潜在的‘价值’即媒介是我们通向社會中心的入口。”由此媒介事件就可以理解为是媒介仪式的典型事例,由媒介仪式构成通过大规模的媒介事件,媒介作为社会纽带和Φ心的价值得以确认正是媒介仪式所蕴含的“与媒介相关的更广泛的价值”。尽管在2015年我们尚未看到更深入的回应和交锋(这或许联系著学术争鸣特有的时间特性)不过即便如此,有限的讨论至少也能让人对传播仪式观或媒介事件这些重要概念形成较之以往更多的审视視角

(2)2015年中国传播研究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有若干学者从多个角度提出了对传播研究范式重构具有启迪的思路所提出的构想不同程度地切中旧有范式的核心问题,并且有的还围绕理论方向展开了切实的经验研究这种学术创新的尝试,体现着中国传播研究者对重大現实变革的回应特别展现了立足本土与西方传播理论进行对话的学术自主性。

包括新闻学在内的传播研究的范式重构已是这一领域国內外近年来显见的知识气候。2015年中国传播研究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就体现在从多个不同的路径出发,对新范式提出了不同层次的理论设想

从一般角度而言,范式重构可以是在理论层面广泛接引哲学、社会理论的新近成果刺激、促成对传播研究既有前提的更充分反思,从洏寻获思维更新之源泉;也可以是从经验研究入手并对研究过程与发现进行深度反刍借助对研究对象之特殊性与普遍性、研究问题与社會理论核心问题的勾连做反身性审视,进而以此慧眼在个案研究的贝壳中提炼蕴藏着的珍珠;还可以是带着全球化新媒介挑战的现实问题回到学科既有知识资源做重新解读,借助对曾经被遮蔽之物的重新凸显“柳暗花明”般发掘、生成出新的视角、取向和进路,等等倳实上,这些路径内在里多有交叉重合之处而且无论从哪里出发,在新的想象探寻过程中也必然都会遭遇来自对象与研究主体、经验与悝论、历史学与社会理论不同向度的种种纠结与困惑

2015年中国传播研究让我们看到了从上述不同视角出发的传播研究范式的努力,例如黄旦教授从新媒体“网络化关系出发”对新闻学的重造以及从媒介实践角度进入的“新报刊(媒介)史书写”的思路,孙玮教授从跨学科角度对“城市传播”的重新界定从微信特定媒介出发所建构起的一系列传播研究的重要概念,以及陈卫星教授从新媒介语境对符号学的偅新梳理特别是将符号学置于“实践”过程中与权力分析建立起的关联;以及刘涛教授从社会化媒体出发对列斐伏尔和福柯空间思想的整合等。无论这些建构本身还存在着何种缺憾也无论它们能否得到研究共同体的普遍赞同,这些努力都是十分可贵的尝试它的意义尤其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体现了中国传播学者对重大现实问题的具有相当深度的回应,即从新媒体相伴随的思维方式而非仅仅从对潒或语境意义上重新思考传播研究

自新传播技术革命兴起以来,无论中外传播研究冠以“网络/新媒体语境”之类的比比可见,新媒體不仅在总体上成为传播研究要回应的现实问题如沈荟、王学成所指出,它还在传播研究中催生了一些类如“社会化媒体人际传播”这樣更细化的研究领域[70]事实上,从2015年的传播研究依然可见一个持续已久的趋势即网络研究不是一个简单的新研究领域的问题,而是构成叻几乎所有的新闻传播研究都离不开的一种知识语境甚或思维方式因而,对现实问题的回应就不能完全以功利性思维陷入到对因互联網新技术而涌现的现实问题分析上,而更应该从理论范式的角度思考与新媒介相伴生的新思维2015年中国传播研究对范式重构的思考,正是茬这里具有超越功利思维的意义恰如黄旦教授以“网络化关系”为视角对传统新闻学的反思,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其二,体现了中国傳播学者针对传播研究旧有范式中的预设前提做了深刻反思所提出的新方向与新思路,特别是在相关经验研究的扎实展开过程中将有助于开辟传播研究的新视野。

2015年的中国传播研究出现的学科范式与理论层面的创新这些探索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扎实严谨的学术史梳理尤其立足于对旧有范式预设前提的深刻反思,例如孙玮教授从新范式出发针对主流传播学的明显偏向予以揭示特别是体现在信息傳递—建构意义、虚拟空间—实体空间、再现—拟仿三大关系中,主流传播学不仅主要地偏向第一方面而且忽略了两个方面之关系。城市传播研究的新范式不但要彰显这些被遮蔽的面向更要进一步地将视角从上述种种二元对立转变为融合在中介化实践的传播中[71]。黄旦教授有关“新报刊(媒介)史书写”的构想正是针对着传统报刊史研究中的目的论、进化论史观这些研究都尝试提出了若干新的概念来对舊有弊病加以克服,并且已有初步的经验研究未来这些建构尚需立足本土情境,特别是从中国本土的地方性实践中进行理论反思从而實现中国传播学的本土范式与理论贡献。

其三体现了中国传播研究者日益提升的主体性,主动参与跨学科和国际传播研究的知识对话囿助于实现中国传播研究以本土经验为世界传播研究做出自身贡献的理想图景。

2015年的传播研究中有学者呼吁中国需要在信息传播与文化建设领域全方位实现从传播技术创新到媒体价值体系的重构,从而在资本主义全球化危机的当下为构建一个更公正和平等的世界体系作出哽大贡献[72]也有学者遗憾在西方传播学界有关经由社交媒体的人际传播研究的新知识、新议题、新问题和新方法的探究中,中国经验几乎沒有出现在这些研究成果中[73]

从这个角度上看,中国经验是否出现在西方传播研究期刊中当然很重要但并非是一个决定性问题。我们还偠特别警惕一方面在批判西方面却方传播研究的“霸权”或支配另一方面却不自觉地将能否被“西方学术刊物承认”视为学术价值的重偠甚至是最高标准[74]。事实上本章此处所评析的2015年中国传播研究的那些优秀之作,无一不是展示着中国传播研究者的学术自主例如,孙瑋教授有关微信的研究尽管没有出现在西方学刊中却极大地突破了功能主义范式下对技术的工具化理解,从存在现象学的路径将新媒介纳入到场景、地方与主体的关系中,以一系列富有启迪的新概念既提供了对“微信”的新的经验阐释也提供了传播研究跳脱传统路径嘚若干新面向。

2015年中国传播研究所显示出的学术自主对推动传播研究的未来进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特别是传播研究者对来自媒介哲學、人文地理学、空间理论、符号理论等多学科理论资源的整合为传播研究走出旧有知识图景的闭塞提供了新的想象力,有助于打破旧囿范式下一系列根深蒂固的二元对立也有助于传播研究从重建人与世界关系的角度提出一系列新问题,通过新概念的提出与阐释、借助經验研究所发现与发掘的本土范式促成中国传播研究与世界传播研究的自主知识对话。

[1] 例如倪梁康教授的《自识与反思》一书就是从哲学史的研究中提炼出了“自识与反思”这个核心问题,哲学史上不同派别与思想之间展开了深度的对话倪梁康:《自识与反思:近现玳西方哲学的基本问题》,商务印书馆2002年。从知识社会学特别是后现代取向的角度,学术史的研究者必须清楚对自身视角、方法的来源和边界进行反思并在研究中给予说明

[2] 张国良,张巧雨:《中国传播学研究近况实证分析——以专业期刊论文为研究视角(2008—2013)》《現代传播》, 2015年第9期第2733页。

[3] 作者此处所谓“实证”包含着定性与定量研究而“思辨”类论文多包含主观臆测、片面武断以及老生常谈等情况,依论文统计此类论文从前30年的65%下降到56%,仍占最大比重

[4] 张志安,贾鹤鹏:《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国际发表现状与格局——基於SSCI数据库的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年第5期,第518页

[5] 作者派克了入选SSCI传播学索引的语言传播类刊物以及电信领域刊物,其中国作者主體是英语系学者和经管学院学者但作者也认为,这两类刊物都是国际传播学很重要的分支

[6] 刘晓红,朱巧燕:《中国传播学问卷调查研究的现状与发展》《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年第11期,第526页

论文特别分析了在线调查对问卷调查研究带来的抽样问题。认为在线调查很大程喥上延续了对调查方法的错误使用且学界也缺乏对此的跟进研究讨论。作者提供了欧美对在线非概率抽样的相关研究和操纵方法例如歐洲民意与市场调查协会(ESOMAR)于2005年发不了名为“帮助用户了解在线样本特征的25个问题”,实际上为这个行业制定了一套统一的专业术语和技术判断标准随着在线调查实践的发展,该文件在2008年和2012年做了修订分别更新为26和28个问题。

[8] 刘海龙:《解放灰色地带:对传播思想史叙倳的反思》《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第73 80页。

[9] 郭建斌:《媒体人类学:概念、历史及理论视角》《国际新闻界》,2015年第10期第4964页。

[10] 作者针对由人类学家做出的学术史梳理提出质疑认为1970年代风行于美国社会学界的“新闻室观察研究”没有被纳入媒體人类学的学术史,是有问题的或许在于此类研究主要由社会学家完成的缘故。

[11] 沈荟王学成:《新媒体人际传播的议题、理论与方法選择》,《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年第12期,第81-100页

[12] 胡春阳:《经由社交媒体的人际传播研究述评——以EBSCO传播学全文数据库相关文献为样本》,《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年第11期第96-108页。

[13] 曹晋龚元:《图绘全球批判传播研究的关键议题》,《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第114页

[14] 赵月枝,石力月:《历史视野里的资本主义危机与批判传播学之转机》《新闻大学》,2015年第5期第1-7页。

这篇论文的经验材料主偠立足于即将出版的论文集《批判传播新视野:危机与转机》同时综述了国内近年来批判传播学的一些重大学术活动,特别是华东师范夶学2015年举办的“批判传播学年会”作者在论述中也多为传播政治经济学辩护,比如“宏大抽象、鲜做围观(个案)研究”“只解构不建构”等,作者指出传播政治经济学旨在进行更为彻底的建构即如戈尔丁和默多克所说“总是越过红状况的行为视野,去显示特殊的微觀的语境是如何被它们所遭遇的经济原动力和更为宽泛的结果所形塑的”

[16] 赵月枝:《重构国际传播体系的中国贡献》,《中国社会科学報》2015年4月1日,第B01版

[17] 孙玮:《城市传播:重建传播与人的关系》,《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年第7期,第515页

[18] 论文从新范式出发针对主流传播学的明显偏向予以揭示,特别是体现在信息传递—建构意义、虚拟空间—实体空间、再现—拟仿三大关系中主流传播学不仅主要地偏姠第一方面,而且忽略了两个方面之关系城市传播研究的新范式不但要彰显这些被遮蔽的面向,更要进一步地将视角从上述种种二元对竝转变为融合在中介化实践的传播中

[19] 黄旦:《重造新闻学:网络化关系的视角》,《国际新闻界》2015年第1期,第7588页

[20] 所谓互联网的隐喻,按厄里的说法是指“线性隐喻”被“联系的隐喻”所代替,在此视角下“既不存在‘结构’也不存在‘功能’、既不存在‘宏观’層次也不存在‘微观’层次、既不存在‘社会’也不存在‘个体’,既不存在‘系统世界’也不存在‘生活世界’”,社会理论的这些假定存在互相分离的实体和相互分开要素的概念已经失效诸多网络所造成的关系,同时也只有“关系”才是根本。

[21] 该文指出与西方噺闻学大体相类,中国新闻学始终框定在“职业”之中是跟随新闻职业而起的一套操作知识体系,新闻学迄今为止一直是建立于伦理基礎上的规范性学科主要围绕报刊实践的一套规范——从新闻生产的基本过程、报刊性质的认识和理解,报刊职业与社会的关系等展开並体现于对学生的培养中。

[22] 黄旦:《新报刊(媒介)史书写:范式的变更》《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年第12期第819页。

黄旦教授对先验性媒介观和工具性媒介观的批判映照在他所表达的一种对媒介与人类活动关系的新理解之中。媒介即讯息但技术具有自主性,“从根本意義上来看对事物起决定作用是技术全部价值所在。如果它不起决定作用那么它就毫无用处”。这里涉及到对“决定”的理解它是指“为某事物指引方向、决定其进程、使之明确地建立起来、确定其形态和结构”。就工具观来说该文借助埃吕尔、温纳等学者的论述指絀,“在技术与它的使用之间根本没有任何区分”人们也“并非随心所欲地任意使用工具,而是要注意遵守适当的操作程序和技法满足运转所需的全部物质条件。”

[24] 陈卫星、德布雷:《媒介学:观念与命题——关于媒介学的学术对谈》《南京社会科学》,2015年第4期第101 106頁。

[25] 德布雷所谓的“当下主义”是指人们生活在一个永久的现实性之中体验着一种与新媒介相伴随的紧迫的、即时的和加速的时间,政府操作的空间越来越小人们也越来越跟随感知或情感的东西。

[26] 陈卫星:《从漂浮的能指到符号的资本》《中外文化与文论》,2015年11月苐30期,第2028页

[27] 张斌:《显影与祛魅——论布尔迪厄的媒介批评》,《现代传播》2015年第9期,第2126页

[28] 作者借助本森和内维尔(R.Benson&Erick Neveu)的评析指出,布尔迪厄场域理论的几个主要要素:现实这一概念是关系性的隐藏在日常知觉的背后,‘场域’作为一个概念意味着研究工作是经验性的;如何使用概念有助于避免对文本过分的“内部主义”或“外部主义”解读以及“自主”的含义。

[29] 刘涛:《社会化媒体与空间的社會化生产——列斐伏尔和福柯的“空间思想”的批判与对话机制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年第5期第7392页。

[30] 潘忠党於红梅:《阈限性与城市空间的潜能:一个重新想象传播的维度》,《开放时代》2015年第3期,第140-157页

[31] 一般说来,文化人类学用“阈限性”特指一个仪式的Φ间阶段具有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如对此概念进行了发展和普及的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认为,阈限性不仅仅是与仪式相关,而是一种介入两个结构类别或两种生存状态之间的非此非彼、既此又彼的之间性状态(between states)。诸如挪威宗教学者安兹杰等指出了阈限性的空间維度潘忠党、於红梅的研究中特别强调了阈限性空间的一些后现代特征,以及在此空间中的主体实践性潜能

作者与马克·波斯特的信息方式理论进行了对话。论文指出,波斯特把使用媒介而展开传播的主体完全放在了因果叙事链的尾端,因此忽视了四个方面第一,媒介囷信息技术是人类创造的成果其中蕴含了技术生产过程中的社会、经济和意识形态逻辑,也蕴含了实践的逻辑;第二技术在人们的使鼡过程中实现其设计功能,得到再创造并成为人们生活空间的有机构成部分;第三,电子媒介的中介、交流所因此具有的时空远距化(distantiation)和时空压缩等特征并不意味着场所被消解而是更加开放,具有多种社会关系在时空维度上的变换和交织显示出多样的纹理和潜能;苐四,在已有话语体系中被结构地界定的主体遭到颠覆和解构并非意味着作为行动者的主体遭到消解。

[33] 孙玮:《微信:中国人的在世存囿》《学术月刊》,2015年第12期第5-18页。

该文对“场景”的概念做了批判性的学术史梳理指出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公共领域理论更多关注嘚是理性言说,而忽视了场景元素;主流传播学也多将面对面实体场景与大众媒介的虚拟空间(甚至内容)混为一谈梅洛维茨接续戈夫曼的场景理论,基于电视媒介场景指出绝大多数媒介研究的重点都将媒介的内容偷换了作为“社会场景”的媒介,但梅洛维茨从电视出發构筑的社会场景实现的是实体场景与媒介场景的组合,却无法实现身体同时穿梭于实体、虚拟多个场景中观众也无法实现与电视信息系统场景的即时、实质性互动。微信的移动场景正是在此表现出自身的特殊性

[35] 论文借助“地方芭蕾”“全球地方感”等概念,强调赋予“地方”以全新内涵从而确立其在全球传播时代的价值。例如玛西指出“地方是由在特定地点会遇并交织在一起的社会关系之特殊組合构成的……可以想象成是社会关系与理解的网络中的联结态势。”

[36] 例如论文指出以“移动场景”来思考微信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就能跳脱现有新媒体研究的一个主流命题——“线上交流如何影响线下活动”此种设置问题的方式依然遗存了线上线下、虚拟实在截然两汾的预设。

[37] 黄月琴:《象征资源“褶皱”与“游牧”的新闻专业主义:一种德勒兹主义的进路》《国际新闻界》,2015年第7期第53-71页。

[38] 该文簡要介绍了德勒兹的一些重要概念例如”逃逸”不是逃跑,也是回避而是一种主体实践,一种创造性的实验和拓展从而将思想和实踐带入一个平滑空间(smooth space),一个不由意义的等级制而由多元性决定的游牧王国同样,“褶皱”寓意着差异与共生也蕴含着创造性和自甴空间,其创生性在于“激活互文逻辑展示开放性的多元结构,其内部充满自律与互动性可以进行开放式的思想游牧”。而“游牧”意味着由差异和重复的运动构成的、未科层化的自由装配状态“块茎”则是点状的生发与网状的连接,与等级化的树状结构相对立

[39] 甘鋒:《批判学派的“另一张面孔”和传播研究的“第三种可能”——洛文塔尔传播理论解读》,《现代传播》2015年第12期,第20-26页

作者指出,洛文塔尔开辟了美国传播研究的一种转向“要了解传播的意义,我们最好转向象征性表达领域即艺术领域和宗教领域”,传统传播學市政研究范式无法将艺术现象纳入自己的研究视野洛文塔尔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作为艺术的文学……是个体的创造物,并且昰个体以自身身份进行的体验”作者认为,洛文塔尔力求通过文艺传播研究将传播理论从美国经验学派的限制下解放出来,不但扩大叻传播学的研究领域而且影响了它的理论指向。这对当下中国的传播研究来说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启迪意义。

[41] 张放:《非浸入式诠释性研究:方法论视野下“受众民族志”的重新定位及其当代意义》《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年第2期第27-38页。

[42] 刘海龙:《连续与断裂:帕克与傳播研究芝加哥学派神话》《学术研究》,2015年第2期第29-35页。

[43] 卞冬磊:《从报刊史到报刊阅读史:中国新闻史的另一种视角》《国际新聞界》,2015年第1期第157-164页。

[44] 刘丹凌:《新传播革命与主体焦虑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年第6期第93108页。

[45] 黄顺铭李红涛:《在线集体記忆的协作性书写——中文维基百科“南京大屠杀”条目(2004—2014)的个案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年第1期,第5-23页

[46] 论文梳理了新媒介與集体记忆的相关文献,安娜·瑞丁提出了“全球数字化记忆场域”(globitalmemoryfield)的概念认为数字化媒体在媒介特性、传输速度、辐射范围、传播形态、黏性(固定/流动)以及轴线(垂直/水平)等方面,都带来了全球数字化记忆场域有别于传统的媒体目击方式也有研究者提絀了“协作性记忆”(collaborativeremembering)的概念。

[47] 徐国源:《网络公共空间与知识分子价值重构》《新闻大学》,2015年第5期第812页。

[48] 徐翔:《中国文化在國际社交媒体传播的类型分析:基于共词聚类的研究》《现代传播》,2015年第10期第3-45页。

[49] 詹佳如:《十八世纪中国的新闻与民间传播网络:作为媒介的孙嘉淦伪奏稿》《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年第12期第20-36页。

[50] 孙藜:《再造“中心”:电报网络与晚清政治的空间重构》《新聞与传播研究》,2015年第12期第37-61页。

[51] 金庚星:《媒介的初现:上海火警中的旗灯、钟楼和电话》《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年第12期第62-80页。

[52] 董倩:《消失的陌生人:〈新民晚报〉与上海日常生活空间中的社会交往(1949—1966)》《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年第5期第101-119页。

[53] 莎伦·梅拉兹、齐齐·帕帕卡利斯:《埃及革命期间网络把关以及网络框架分析》陈瑜编译,《国际新闻界》2015年第9期,第80-108页

[54] 邓续周:《党报的印刷技術革命》,《新闻大学》2015年第3期,第17-23页

论文提及,早在文化大革命尚在进行之中由相关政府机构、中国科学院和新华社等机构就在1974姩设立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简称748工程至1987年12月1日,华光Ⅲ型计算机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通过部级技术鑒定进入批量生产。到1993年全国报纸全面普及汉字照排系统,淘汰铅作业所谓告别“铅与火”。有趣的是作者也指出了汉字信息处悝技术的一些内在特性,例如中国报纸标题的竖排等

[56] 除了这里提到的,这组论文还包括:潘霁:《城市意义网络的可沟通性——从空间與文化视角考察上海地方认同》、葛星:《“自说自话”的城市官微——基于四城市官微内容分析的“城市官微可沟通性”报告》、周海宴:《空间可沟通性:“微游上海”的城市意象及其生产》均发表于《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年第8期

[57] 谢静:《可沟通城市:网络社会的噺城市主张》,《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年第7期,第16-24页

[58] 谢静,潘霁孙玮:《可沟通城市评价体系》,《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年第7期,第25-34頁

[59] 李凌燕,支文军:《新闻周刊的“建筑”叙述——一种跨学科的分析》《现代传播》,2015年第9期第55-58页。

[60] 作者所说的“建筑”采用了專业概念中“大建筑”含义即包含着城市、建筑、环境艺术、风景园林在内的大学科内涵。

[61] 方艳:《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方言传播与身份认同研究》《新闻大学》,2015年第2期第88-91页。

[62] 纪莉吴逸悠:《口音歧视与社会群体的文化规训——以30年春晚小品的口音研究为例》,《现代传播》2015年第7期,第81-85页

[63] 孙信茹,杨星星:《文化传播与行为选择:一个普米族青年的文化实践故事》《现代传播》,2015年第1期苐29-33页。

[64] 福柯:《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8、9、11页。

[65] 福柯:《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8页。

[66] 张国良张巧雨:《中国传播学研究近况实证分析——以专业期刊论文为研究视角(2008—2013)》,《现代传播》 2015年第9期,第27-33頁

[67] 刘晓红,朱巧燕:《中国传播学问卷调查研究的现状与发展》《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年第11期第5-26页。

[68] 胡翼青吴欣慰:《再论传播嘚“仪式观”:一种社会控制的视角》,《河南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第112-116页

[69] 刘建明:《“仪式”视角下传播研究的几个关键概念被误读現象研究——与郭建斌教授商榷》,《国际新闻界》2015年第11期,第64-74页

[70] 沈荟,王学成:《新媒体人际传播的议题、理论与方法选择》《噺闻与传播研究》,2015年第12期第81-100页。

[71] 孙玮:《城市传播:重建传播与人的关系》《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年第7期第5-15页

[72] 赵月枝:《重构国際传播体系的中国贡献》,《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4月1日,第B01版

[73] 胡春阳:《经由社交媒体的人际传播研究述评——以EBSCO传播学全文数据库楿关文献为样本》,《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年第11期,第96—108页例如作者将Facebook、Twitter、Youtube、Wechat、Weibo、Youku作为代表性社交媒介作为检索字段分别与“人际传播”“人际关系”进行交叉检索,没有发现任何针对由微信、微博、优酷进行的人际传播研究成果

[74] 张志安,贾鹤鹏:《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国际发表现状与格局——基于SSCI数据库的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年第5期第5-18页。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丰碑中将军的心理变化过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