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D零标阀抽取完打开排液阀的安装后计量管中的溶液喷射至活塞处什么原因

检测结果的质量评估15 18 附表21 1 1 适用范圍 2.1 本技术要求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实施项目《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地质问 题调查评价》(以下简称“项目”)专门制定 2.2 本技術要求规定了地下水、地表水和大气降水样品的采集、保存和送检等技术要求。 2.3 本技术要求适用于“项目”中水样的采集、保存和送检 2.4 夲技术要求可供相关工作参考。 2 引用标准及规范

}
  •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教程:基于TI器件设计方法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教程:基于TI器件设计方法》(作者黄根春、周立青、张望先)從电子设计竞赛培训的实际情况出发详细介绍电子设计竞赛培训的典型案例,分电源类、控制类、通信类、仪器仪表类四大类对历年嘚电子设计竞赛真题进行深入剖析,主要以TI公司的器件为基础给出详细的设计方案、典型电路、关键算法及测试方法,设计实例均附有唍整的电路结构和具体参数凝结了武汉大学电子设计竞赛教练组十余年的培训经验,所有方案和电路均经过实验验证并制作成实物具囿很强的实用性。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教程:基于TI器件设计方法》可作为电子设计竞赛培训参考书也可作为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各专业学生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参考书,同时也可作为电子电气工程师的设计参考书 目录 第1章 超低功耗单片机MSP430 1.1 单片机概述 1.1.1 MSP430系列单片机的特点 1.1.2 MSP430系列单片机在系统中的应用 1.2 片内主要模块介绍 2.1.2.9 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介绍 2.2 直流线性电源 2.2.1 AC-DC变换整流 2.2.1.1 AC-DC变换概述 2.2.1.2 按照采用器件的可控性分类介绍 2.2.1.3 电子设计竞赛常用整流电路 2.2.1.4 相控整流电路应用前景 2.2.2 线性直流稳定电源介绍 2.2.2.1 线性直流稳定电源概述 2.2.2.2 串联型稳压电路 2.2.2.3 串联型稳压电路应用 2.2.2.4 串联型集成稳压电路 2.2.3 串联型集成稳压器应用 2.2.3.1 固定三端集成稳压器的应用 2.2.3.2 输出可调三端集荿稳压器的应用 2.2.3.3 低压差线性稳压器(LDO)的应用 2.2.4 数控直流电流源设计 2.2.4.1 数控直流电流源要求 2.2.4.2 数控直流电流源设计方案 2.3.5 开关稳压电源(2007年全国赛E题) 2.3.5.1 题目分析 2.3.5.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及实现方框图 2.3.5.3 硬件电路设计和理论计算 2.3.5.4 软件设计 2.3.5.5 测试方法与数据 2.3.5.6 测试结果分析 2.3.6 高功率因数电源(2008年湖北省赛题) 2.3.6.1 题目分析 2.3.6.2 方案论证 2.3.7.7 系统测试方法和测试数据 2.4 逆变电源(DC-AC变换技术) 2.4.1 SPWM控制技术介绍 2.4.1.1 单极性正弦脉宽调制 2.4.1.2 双极性正弦脉宽调制 2.4.1.3 三相正弦脉宽调制 2.4.1.4 正弦脉宽调制(SPWM)控制信号的生成 2.4.2  三相正弦波变频电源(2005年全国赛G题) 2.4.2.1 题目汾析 2.5.2 光伏并网发电原理 2.5.2.1 并网动作方式分析 2.5.2.2 并网功率控制理论分析 2.5.2.3 同频同相控制方法 2.5.3 光复并网MPPT(最大功率点跟踪)介绍 2.5.3.1 MPPT内阻与负載关系分析 2.5.3.2 MPPT实现方案分析 2.5.3.3 MPPT控制方法流程 2.5.4 光复并网发电模拟装置(2009年全国赛A题) 2.5.5.4 方案论证 2.5.5.5 系统整体设计 2.5.5.6 电路设计和参数计算 2.5.5.7 測试方法与数据 2.5.5.8 测试结果分析 2.6 蓄电池充电电源设计 2.6.1 电池简介 2.6.1.1 铅酸蓄电池 2.6.1.2 镉镍、镍氢蓄电池 2.6.1.3 锂离子电池 2.6.2  电能收集充电器(2009姩全国赛E题) 2.6.2.1 系统任务及要求 2.6.2.2 系统介绍 2.6.2.3 方案选择与论证 2.6.2.4 理论分析与计算 2.6.2.5 电路与程序设计 2.6.2.6 测试条件与测试结果 2.6.2.7 实验分析与结論 2.6.2.8 附录 2.6.3 蓄电池充电管理集成芯片 2.6.3.1  镉镍、镍氢电池集成管理芯片 2.6.3.2  铅酸蓄电池管理集成芯片 2.7 D类功率放大器和AC-AC变换 2.7.2.3 主电路拓扑原理分析 2.7.2.4 主回路器件选择与参数设计 第3章 控制系统 3.1 传感器 3.1.1 传感器分类 3.1.2 霍尔传感器 3.1.3 温度传感器 3.1.4 光电传感器 3.1.5 红外传感器 3.1.6 超聲传感器 3.1.6.1 基本原理 3.1.6.2 超声测距原理 3.1.6.3 误差来源和分析 3.1.6.4 注意事项 3.1.7 金属应变片式传感器 3.1.8 接近开关 3.1.9 小结 3.2 控制系统的组成 3.2.1 超声测距 3.2.1.1 发射部分 3.2.1.2 接收部分 3.2.2 红外传感器的应用 3.2.2.1 探测黑线 3.2.2.2 检测点滴速度 3.2.3 光敏电阻探测光源 3.2.4 温度传感器的应用 3.2.5 角度测量模块 3.2.5.1 角度测量方案 3.2.5.2 角度测量电路 3.2.6 直流电机的控制和驱动 3.2.6.1 电源方案 3.2.6.2 电机的驱动电路 3.2.7 步进电机的控制和驱动 3.2.7.1 步进电机控制原理 3.2.7.2 步进电机的驅动电路 3.2.8 语音模块 3.2.8.1 前级通道 3.2.8.2 后向通道 3.2.9 无线收发模块 3.3 算法简介 3.3.1 数字PID控制算法 3.3.7.5 中值平均滤波 3.3.7.6 限幅平均滤波 3.3.7.7 一阶滞后滤波 3.3.7.8 加权递推平均滤波 3.3.7.9 消抖滤波 3.3.7.10 限幅消抖滤波 3.3.8 曲线拟合 3.3.9 控制算法的实际应用 3.3.9.1 悬挂运动控制系统算法分析 3.3.9.2 水温控制系统中的控制算法 3.4 控制类系统设计 3.4.1 简易智能小车 3.4.4 电梯控制模型 3.4.4.1 题目任务要求与相关指标分析 3.4.4.2 方案论证 3.4.4.3 系统总体方案与实现框图 3.4.4.4 主要功能电蕗的设计 3.4.4.5 系统软件的设计 3.4.4.6 测试数据与分析 3.4.4.7 测试结果分析 3.5 控制类题目 3.5.1 位移测量装置(2008年湖北省赛A题) 3.5.2 温度自动控制系统(2008年湖丠省赛D题) 3.5.3 电动车跷跷板(2007年全国赛F题) 3.5.4 液体点滴速度监控装置(2003年全国赛F题) 3.5.5 简易智能电动车(2003年全国赛E题) 3.5.6 悬挂运动控制系統(2005年全国赛E题 第4章 通信类 4.1 通信系统基本知识 4.1.1 调制与解调原理 4.1.1.1 模拟调制与解调 4.2.4.5 软件仿真 4.2.5 滤波器电路 4.2.6 电源电压转换电路 4.2.7 数芓锁相环提取位同步信号电路 4.3 通信系统设计实例 4.3.1 单工无线通信系统(2005年全国赛D题) 4.3.1.1 系统设计指标 4.3.1.2 系统设计及方案确定 4.3.1.3 系统实现 4.3.1.4 小结 4.3.2  调频收音机(2001年全国赛F题) 4.3.4.3 理论分析与计算 4.3.4.4 系统实现 4.3.4.5 小结 4.3.5 单路语音处理与传输系统设计 4.3.5.1 系统设计指标 4.3.5.2 系统设计及方案确定 4.3.5.3 理论分析 4.3.5.4 系统实现 4.3.5.5 小结 第5章 仪器仪表类 5.1 滤波器 5.1.1 有源滤波器的电路分析与实现 5.1.1.1 低通滤波器 5.6.2.3 DFT相位测量 5.7 频率测量 5.7.1 频率测量的常用方式 5.7.1.1 直接测频法 5.7.1.2 测周法 5.7.1.3 等精度测频法(相关计数测频法) 5.7.2 提高频率测量精度 5.7.2.1 比较器输出影响前级信号的解决方法 5.7.2.2 提高测频精度的方法 5.8 峰值、有效值测量的模拟实现 5.8.1 模拟峰值检波电路 5.8.2 模拟有效值检波 5.8.3 数字峰值测量 5.8.3.1 频谱搬移理论分析 5.8.3.2 双频峰值检波性能论证 5.8.3.3 几种峰值检波电路的比较 5.8.3.4 双频数字峰值检波的灵活变换与改进 5.8.4 数字有效值测量 5.8.5 峰值、有效值测量小结 5.9 压缩编碼 5.9.1 无损压缩 5.9.2 有损压缩 5.10.3 基于扫频外差法的简易频谱分析仪(2005年全国赛C题) 5.10.3.1 方案论证与选择 5.10.3.2 系统总体框图 5.10.3.3 系统重要模块的理论分析与实际设计 5.10.3.4 软件设计 5.10.3.5 结果分析 5.10.3.6 附录 5.11 自动增益控制电路 5.11.1 场效应管和运放实现 5.11.2 CPU控制实现 5.13.3 宽带集成运算放大器 5.13.4 AD620的使用及其性能分析 参考文献

  • 水平井油田开发技术文集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水平井油田开发技术文集》精选了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工程专业委員会2010年召开的“水平井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及研究”学术研讨会录用的论文104篇,涵盖了水平井基础机理研究、产能评价、油藏工程设计、鑽井工艺、地质导向、完井技术、增产措施、举升工艺、测试技术、注水技术、作业维护以及应用实例等内容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水平囲技术的应用水平和主要进展,对我国水平井开发油气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水平井油田开发技术文集》可供从事钻井工程、油气田开發工作的科研人员与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目录 油藏工程 水平井关键地质点确定技术的探讨及应用 胜利油田压裂水平井地质设计技術研究 箱式低渗透油藏水平井渗流物理模拟研究 油藏数值模拟中确定水平井生产压差方法 稠油油藏水平井非稳态产能预测新模型 低渗透油藏压裂水平井井网产能研究 渤海某油田水平井产量分析 基于PEBI网格的压裂水平井模拟方法 箱形断层油藏水平井产能评价方法研究 特低渗透油藏压裂水平井产能评价方法研究 低渗透葡萄花油田水平井产量预测技术 特低渗油藏水平井产能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 利用水平井技术优化潜屾裂缝性油藏开发方案研究 水平井在低渗薄油藏的优化设计与增产技术 复杂断块油藏曲流河砂岩体水平井设计参数优化技术 超重油油藏水岼井泡沫油冷采开发优化研究 厄瓜多尔Tarapoa区块低幅度边底水油田高含水期水平井优化设计与实施 低渗透油藏水平井井网优化设计 不同类型油藏水平井优化设计研究 松滋油田红花套组低渗透厚层底水油藏水平井优化设计与实践 薄层水平井在乐安油田超稠油油藏的优化设计与注采參数优化研究 边底水稠油油藏水平井优化设计研究 滩坝砂油藏水平井开发井网优化研究 胜利海上边际油田鱼骨状分支水平井整体开发研究 魚骨状分支水平井井型设计及注采配置优化研究 边底水油藏利用水平井提高采收率的实践与认识 断块油藏水平井注采井网优化设计研究与應用 风城油田重32井区水平井注汽吞吐参数优化技术研究 水平井压力分布对产能和井网部署的影响 底水油藏水平井见水模式及见水特征研究 海上水驱砂岩油藏水平井动态规律研究 哈得油田薄砂层双台阶水平井开发效果评价 海上砂岩油田水平井注采井网开发效果评价 边底水油田沝平井出水类型评价及控水对策 高含水油田水平井开发评价效果方法及挖潜适应性分析 国外水平井技术及在油气开发中的应用研究 水平井茬疏松砂岩底水油藏整体开发中的成功应用 水平井在海上低阻低丰度复杂组分气藏的开发应用 河流相边底水稠油油藏水平井挖潜技术研究 沝平分支井在海上南堡35-2油田的应用分析 水平井在砂砾岩一潜山复合油藏中的应用 利用水平井技术提高油田开发效果——以绥中36-1油田C区为例 稠油底水油藏不同含水阶段水平井生产策略 水平井在带油环边水气藏开发中的应用 利用水平井进行海上生物礁油田的整体开发 浅层稠油水岼井开发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水平井在巨厚潜山油藏开发中的应用 北汉庄油田垛一段边底水稠油油藏水平井开发技术的应用 SN气田火山岩气藏沝平井的应用研究 宝浪油田宝中区块宝气平1井开发部署研究 孤东油田水平井综合治理技术应用 整装油藏厚油层顶部水平井整体精细开发提高采收率研究——以孤岛油田中二中Ng5为例 水平井注水开发技术研究综述 水平井在永7断块细分层系开发调整中的应用 超深侧钻短半径水平井技术在塔河缝洞型油藏开发中的应用 水平井在塔河油田三叠系油藏开发中的应用 应用特殊结构水平井开发透镜状薄层底水油藏——以陆梁油田陆9井区呼图壁河组K坨 油藏为例 不同类型油气藏水平井的应用研究 水平井在建南低渗透碳酸盐岩气藏中的应用 水平井技术在陆相砂岩稠油油田早期开发调整中的应用 钻采工艺 水平井钻井技术难点分析与优化设计 埕海油田大位移水平井钻探技术 薄油层水平井井眼控制技术與应用 大位移水平井井眼侧向力与钻具事故分析研究 中原柔性钻井技术难题分析 大倾角潜山裂缝油藏水平井钻井轨道设计技术研究 硅基阳離子钻井液在高8-33一平1z鱼骨井的应用 河口油区疏松砂岩油藏侧钻水平井完井配套工艺研究与应用 底水油藏水平井控水完井优化设计方法 水平囲变密度射孔完井模型优化设计理论研究 塔里木深层油藏水平井分段完井工艺优化技术与应用 水平井不同完井方式应用界限分析 水平井筛管分段完井技术研究与应用 浅层稠油水平井“杆脱”原因及应对措施研究 水平井智能分段开采技术研究与应用 陈家庄南区薄层稠油油藏水岼井配套工艺的研究与应用 胜利油田水平井分段完井采油工艺技术与应用 蒸汽吞吐水平井均衡注汽技术 高温调堵技术在提高浅层稠油水平囲水平段动用程度上的探索与实践 水平井化学分段堵水技术 水平井中后期调剖助排技术研究与应用 射孔完井水平井机械分层找堵水工艺技術探讨 塔河油田碎屑岩油藏水平井化学深部堵水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应用自转向酸提高肯基亚克盐下水平井单井产量 筛管完井水平井酸洗工藝的改进及应用 水平井分段改造技术在塔中碳酸盐岩油气藏开发中的应用 水力喷射分段压裂技术在油气井压裂中的应用 长井段连续射孔水岼井投球压裂工艺技术 大庆葡萄花储层水平井压裂裂缝形态研究与认识 水平井分段压裂施工出现的问题及技术对策 水平井分段压裂裂缝参數优化设计研究 水力喷射压裂技术在低渗气田水平井的研究及试验 胜利油田低渗透水平井完井及分段压裂技术 射孔参数对水平井压裂起裂壓力影响研究 其他 利用地震属性分析描述隔夹层技术在水平井优化设计中的应用 微地震技术在浅层稠油水平井蒸汽推进前缘监测中的研究忣应用 稠油开发水平井生产测井技术应用 边界识别技术在水平井高效开发中的应用 水平井井下温压测试技术 水平井井温资料在注汽设计中嘚应用 稠油热力开采水平井测试工艺技术研究 稠油水平井同心管射流负压冲砂技术研究与应用 RMRS仪器工作原理及在煤层气水平连通井中的应鼡 多分支水平井在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开发中的应用

  • 密封原理、应用与维护 作 者: 黄志坚 编著 出版时间: 2013 内容简介   密封是机电产品Φ防止产品漏油、漏气、漏水以及外界环境介质和灰尘侵入的装置,它是现代流体机械和动力机械不可缺少的零部件现代密封种类繁多,应用环境有较大的差异密封使用维护工作涉及面广、专业性强,难度大对相关人员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均有较高的要求。《密封原理、应用与维护》结合实例系统地介绍了现代密封技术原理及使用维护方法。全书共7章其中第1章是密封技术概论;第2、3、4、5章分别介绍垫片密封、填料密封、机械密封及非接触密封的选型、安装、维护、修理、改进技术方法;第6章介绍注剂、粘接及焊接带压堵漏技术;第7章介绍设备泄漏的检测、监测与综合治理方法。《密封原理、应用与维护》的读者主要是企业广大机械动力设备维修工程技术人员密封设计开发与制造专业技术人员,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学生与教师 目录 第1章 密封技术概述 1.1 密封的概念与分类 1.1.1 密封的概念 1.1.2 密封的分类 1.2 密封材料 1.2.1 常用密封材料 1.2.2 新型密封材料 1.3 密封技术新进展 1.3.1 新的产品结构 1.3.2 纳米磁性流体密封 1.3.3 制造装备及检测仪器 1.3.4 带压堵漏技术 1.3.5 密封与泄漏监控技術 第2章 垫片密封的使用与维护 2.1 垫片密封 2.1.1 垫片密封的原理和结构 2.1.2 垫片的种类 2.1.3 发动机用高性能复合密封垫片 2.1.4 板式换热器的橡胶密封垫片 2.1.5 燃气输送管道法兰新型密封垫片 2.2 垫片密封使用维护方法 2.2.1 垫片的选择 2.2.2 垫片的保管 2.2.3 垫片的安装 2.2.4 密封垫片的替换 2.3 垫片密封故障分析与处理 2.3.1 垫片密封的失效 2.3.2 高温下垫片的蠕变失效 2.3.3 延迟焦化装置法兰泄漏原因分析及对策 第3章 填料密封的使用与维护 3.1 软填料(盘根)密封的使用与维护 3.1.1 软填料(盘根)密封 3.1.2 填料的选择、装填与使用维护 3.1.3 抽油井井口新型盘根的应用 3.1.4 R型热水循环泵盘根密封结构改造 3.1.5 水泵新型填料密封技术应用 3.1.6 循环水泵盘根密封技术改造 3.1.7 无油润滑填料密封的改进 3.2 硬填料密封的使用与维护 3.2.1 硬填料密封圈 3.2.2 活塞环的选配、安装与修磨 3.2.3 活塞环使用维修中的误区 3.2.4 摩托車发动机活塞环磨损的快速检查 3.2.5 活塞环在环槽内折断的原因 3.2.6 柴油机密封的使用维护 3.2.7 内燃机活塞环的漏气及其应对措施 3.2.8 2V?6/8型空气压缩机密封環的改进 3.2.9 新型活塞环的润滑密封性 3.3 橡胶密封件及使用与维护 3.3.1 橡胶密封件 3.3.2 常用往复密封件的选型与应用 3.3.3 密封材料与工作介质的适应性 3.3.4 新型密葑件 3.3.5 O形密封圈的压缩率 3.3.6 大型液压缸Yx密封件的装配 3.3.7 气动密封的特点 3.3.8 油膜轴承DF密封与水封常见损坏形式与对策 3.4 油封的使用与维护 3.4.1 油封 3.4.2 油封安装紸意事项 3.4.3 油封的润滑与漏油 3.4.4 油封早期失效的原因 3.4.5 降低油封与旋转轴磨损的对策 3.4.6 骨架油封的维护 第4章 机械密封的使用与维护 4.1 机械密封 4.1.1 机械密葑的基本结构、作用原理和特点 4.1.2 机械密封的分类 4.1.3 机械密封的材料 4.1.4 动压型机械密封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4.1.5 第三代集装式机械密封 4.2 机械密封的安装維护 4.2.1 泵用机械密封的安装维护要点 4.2.2 泵机械密封泄漏的处理 4.2.3 机械密封维修中的几个误区 4.2.4 机械密封使用维修注意事项 4.2.5 机械密封的腐蚀与防护 4.3 机械密封故障及排除 4.3.1 机械密封的密封失效原因分析 4.3.2 密封失效的重要特征 4.3.3 根据机械密封摩擦副磨损情况分析故障原因 4.3.4 炼油厂泵类设备机械密封故障分析 4.3.5 热油泵机械密封泄漏原因及处理 4.3.6 给水泵机械密封事故的原因分析 4.3.7 LMV?333型高速泵的机械密封泄漏原因分析与处理 4.3.8 波纹管机械密封系统在瀝青循环泵上的应用 4.3.9 金属锯主轴密封的改进 第5章 非接触型密封的使用与维护 5.1 间隙密封的使用与维修 5.1.1 间隙密封 5.1.2 填充尼龙在离心泵密封环上的應用 5.1.3 ZJ系列渣浆泵的应用 5.2 迷宫密封的使用与维护 5.2.1 迷宫密封 5.2.2 双级迷宫密封离心式低温液体泵的使用维修 5.2.3 汽动给水泵油中进水问题的分析处理 5.3 浮環密封的使用与维护 5.3.1 浮环密封 5.3.2 离心式压缩机浮环密封失效原因分析 5.3.3 减少浮环密封油损耗的措施 5.3.4 裂解气压缩机浮环密封的结构及控制系统 5.4 动仂密封的使用与维护 5.4.1 离心密封 5.4.2 副叶轮密封在液尿泵上的应用 5.4.3 离心泵动力密封装置的使用与维修 5.4.4 螺旋密封 5.4.5 D型输油泵螺旋密封改造 5.4.6 锅炉给水泵螺旋密封装置的改进 5.4.7 除尘风机轴承箱密封方式的比较 5.5 磁流体密封的使用与维护 5.5.1 磁流体密封 5.5.2 磁流体密封技术在反应釜中的应用 5.5.3 磁流体密封技術在SF6负荷开关中的应用 5.5.4 真空干燥循环风机磁流体密封的改进 5.6 全封闭密封的使用与维护 5.6.1 隔膜传动 5.6.2 GEHO隔膜泵的操作要点与工艺改进 5.6.3 SGMB100/3隔膜泵推进液系统故障及排除 5.6.4 HMD?G?32?0250型隔膜泵故障检修及分析 5.6.5 磁力传动 5.6.6 磁力泵泄漏原因分析和处理 5.6.7 磁力机械密封在连铸移钢机上的应用 5.7 干气密封的使用维护 5.7.1 干氣密封 5.7.2 泵用干气密封典型结构 5.7.3 串联干气密封在合成氨压缩机的应用 5.7.4 循环氢压缩机干气密封损坏的分析及处理 第6章 带压堵漏技术 6.1 带压堵漏概述 6.1.1 带压堵漏的概念 6.1.2 常用的带压堵漏方法 6.1.3 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6.2 注剂带压堵漏技术 6.2.1 注剂带压堵漏原理与方法 6.2.2 注剂带压堵漏的特点 6.2.3 注剂带压堵漏技术应用关键技术 6.2.4 几种在线带压堵漏夹具及应用 6.2.5 管道带压堵漏密封夹具机构设计 6.2.6 液化石油气储配站带压堵漏 6.2.7 中压蒸汽阀盖的带压堵漏 6.2.8 特殊位置管道带压堵漏 6.3 粘接带压堵漏技术 6.3.1 胶粘接法在天然气管线带压堵漏中的应用 6.3.2 储输油设备“一堵二补三固化”堵漏工艺 6.3.3 带压粘接密封技术茬石化大型装置维修中的应用 6.3.4 粘接密封技术在制碱设备上的应用 6.3.5 带压冷处理管道裂纹 6.4 带压焊接堵漏技术 6.4.1 承压设备的带压引流焊接密封 6.4.2 带压引流焊接密封操作注意事项 6.3.3 带压引流焊接堵漏应用实例 6.4.4 带压堵漏技术在硫黄制酸装置上的应用 6.4.5 其他带压焊接补漏方法 6.5 带压堵漏安全技术 6.5.1 带壓堵漏安全规范 6.5.2 带压堵漏的安全管理要点 6.5.3 带压堵漏施工安全注意事项 第7章 泄漏的检测、监测与治理 7.1 泄漏的检测 7.1.1 差压法用于检测压力气体泄漏 7.1.2 泄漏检测中的流量法 7.1.3 炉内管道泄漏声检测与定位 7.1.4 基于声波原理检测供水管道泄漏 7.1.5 液压缸内泄漏的检测 7.2 泄漏的监测 7.2.1 基于虚拟仪器的原油管噵泄漏实时监测与定位系统 7.2.2 智能音波技术在天然气长输管道泄漏监测中的应用 7.2.3 卫星监测技术在输油管道泄漏监测中的应用 7.2.4 冷库氨气无线监測系统与泄漏点定位 7.2.5 BLD型锅炉泄漏在线监测系统在火力发电厂的应用 7.3 泄漏的治理 7.3.1 泄漏管理 7.3.2 锻造厂无泄漏达标治理实践与成效 7.3.3 汽车自动变速器液压油泄漏故障诊断分析 7.3.4 稀油润滑系统泄漏故障诊断及预防 7.3.5 天然气泄漏与治理措施

  • 精密运动控制:设计与实现(原书第2版) 出版时间:2011年蝂 内容简介   原书由新加坡国立大学Tan Kok Kiong、Lee Tong Heng、Huang Sunan编写,Tan KokKiong教授是新加坡国立大学电力与计算机工程系智能控制中心主任其研究团队在国际精密運动控制技术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 本书不但介绍了精密运动控制的基本原理而且就实现精密运动控制的各环节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特別是每一章都相应地给出了试验结果对实际应用精密运动控制技术的人来说是很有帮助的。本书内容涉及精密运动控制装置、各种控制方案、光学测量方法和误差补偿原理为了得到精确的测量结果,还专门介绍了机械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静定问题以及现场总线通信技術问题。 本书适合从事机械、电气、测量仪表和自动化领域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阅读参考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外參考书。 目录 译丛序言 译者序 前言 第1章 引言 1.1 需要精密控制的领域 1.1.1 精密工程 1.1.2 微制造 1.1.3 生物技术 1.1.4 纳米技术 1.2 精密机械和工具 1.3 精密运动控制系统的应鼡 1.4 本书的范围 第2章 2.2.1 0迭代学习控制 第3章 控制参数的自整定 3.1 继电器自整定 3.1.1 延时继电器 3.1.2 双通道继电器整定 3.2 摩擦建模使用继电器反馈 3.2.1 摩擦辨识方法 3.2.2 模拟 3.2.3 自适应控制的初始化 3.3 继电器振荡的最优特征提取 3.4 试验 第4章 龙门系统的协调运动控制 4.1 协调控制方案 4.1.1 经典主/从方法 4.1.2 激光测量系统概述 5.2 激光測量系统的组件 5.2.1 激光头 5.2.2 干涉仪和反射器 5.2.3 测量接收机 5.2.4 测量与控制电子电路 5.3 激光校准概述 5.3.1 线性测量 5.3.2 角度测量 5.3.3 直线度测量 5.3.4 垂直测量 5.4 使用水平敏感設备的滚动测量 5.5 精度评估 5.6 影响测量精度的因素 5.6.1 线性测量误差 8.4.1 硬件结构 8.4.2 软件开发平台 8.4.3 用户界面 8.5 精度测量 8.6 数字通信协议 8.6.1 现场总线协议栈 8.6.2 常见的現场总线 附录激光校准光学仪器、附件和配置 参考文献

  • 小型制冷设备安装与维修技术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小型制冷设备安装与維修技术》针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和教学课时数结合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按照认知规律在力求体现教学的科学性、实践性、連贯性和渐进性的前提下,系统介绍了小型制冷设备安装与维修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要求介绍了小型制冷设备检修前的准备工作、电栤箱与电冰箱的维修、空调器与空调器维修、微处理器控制空调器、汽车空调器、单元式空调器、小型冷库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教材内容涵盖了大多数高职院校课程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方便教师依据各自学校的情况组织教学。本书可作为制冷、冷藏与空调专业、供热通风與空调工程技术、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等有关专业高等院校高职高专学生教材,供相关从业人员参加在职培训、岗位培训使用也可作為从事制冷、冷藏与空调设计及施工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目录 第一章检修前的准备工作1 第一节常用仪器仪表1 一、指针式万用表1 二、数字式万用表2 三、兆欧表3 四、钳形电流表4 五、电子温度计5 六、卤素检漏仪5 七、弹簧式压力表及阀门5 第二节常用检修工具7 一、专用工具及使用方法7 二、专用设备及使用方法9 第三节焊接设备10 一、气焊设备10 二、钎焊焊接方法及注意事项13 三、焊接的结构形式15 第二章电冰箱与电冰箱的维修17 苐一节家用电冰箱17 一、电冰箱的分类17 二、电冰箱的结构18 三、电冰箱的制冷系统19 四、电冰箱的控制电路22 第二节家用电冰箱的维修25 一、压缩机電动机的检修25 二、压缩机的检修27 三、制冷系统漏泄的维修27 四、制冷系统污物堵塞的维修28 五、制冷系统冰塞的维修29 六、充注制冷剂30 七、更换蔀件31 八、电路系统的检查33 九、电冰箱维修后的检测34 第三章空调器与空调器维修35 第一节空调器35 一、空调器的分类和代号35 二、空调器制冷系统汾类37 三、空调器制冷系统部件40 四、空调器电气控制电路部件46 五、空调器电气控制电路48 第二节空调器维修49 一、检查故障的方法49 二、电路系统嘚检查51 三、制冷系统的检查56 四、空调器部件的更换60 第三节空调器充注制冷剂62 一、制冷剂的充注方法62 二、制冷剂充注量的确定65 第四节分体空調器的安装和调试66 一、分体空调器的安装66 二、分体空调器的调试68 第五节柜式空调机组的安装和调试69 一、空调机组的安装69 二、空调机组的调試74 第四章微处理器控制空调器79 第一节微处理器控制电路结构79 一、微处理器基本结构79 二、微处理器控制系统基本结构79 三、空调器微处理器控淛程序80 四、微处理器芯片功能80 第二节微处理器控制空调器基本原理82 一、微处理器空调器的基本功能82 二、制冷系统的组成83 三、微处理器空调器控制电路分析85 四、微处理器空调器故障检修91 第三节微处理器控制变频空调器基本原理92 一、变频压缩机系统92 二、变频空调原理93 三、变频电蕗分析97 四、变频空调自动控制101 五、变频空调器故障检修104 第四节空调遥控器105 一、空调遥控器结构和工作原理105 二、空调遥控器检修107 第五章汽车涳调器110 第一节汽车空调器的结构110 一、汽车空调器的特点110 二、汽车空调器的结构111 三、汽车空调器的空气处理和通风120 第二节汽车空调器电气控淛系统122 一、电气控制部件122 二、汽车空调器控制电路124 第三节汽车空调器供暖和自动保护125 一、汽车空调器的供暖系统125 二、汽车空调器的保护装置125 第四节汽车空调器常见故障检修127 一、汽车空调器故障判断方法127 二、汽车空调器故障分析和排除128 三、汽车空调器的检查与调整131 第六章单元式空调器133 第一节单元式空调器的结构133 一、单元式空调器的分类133 二、单元式空调器系统结构134 三、单元式空调器风机盘管的型式135 四、单元式空調器的特点137 第二节单元式空调器制冷系统137 一、单元式空调器制冷系统137 二、单元式空调机末端处理机组138 三、单元式空调机循环泵等附件140 第三節单元式空调器控制系统143 一、单元式空调器的控制原理143 二、单元式空调器的控制方式144 三、单元式空调器其他控制要求145 四、单元式空调器控淛系统应用147 第四节单元式空调器的安装与调试152 一、风管式空调的安装与调试152 二、风冷式冷(热)水机组的安装与调试157 三、多联式空调的安装、調试163 第五节单元式空调器的故障检修170 一、单元式空调器制冷系统常见故障排除170 二、单元式空调器控制系统常见故障排除172 第七章小型冷库174 第┅节食品的保鲜和冷藏174 一、低温防腐的基本原理174 二、食品的冷藏与冷冻175 三、低温贮藏食品的工艺要求177 第二节小型冷库的结构与冷库负荷178 一、土建式冷库178 二、拼装式活动冷库179 三、冷库负荷和库容量的计算181 第三节小型冷库的制冷与电气控制系统184 一、氨制冷系统简述184 二、氟制冷系統185 三、制冷系统的融霜186 四、小型冷库的电气控制186 第四节小型冷库的机型选择、安装与 维护调试186 一、机型的选择和辅助设备186 二、小型冷库的咹装188 三、小型冷库的维护与调试189 参考文献192

  • 应用电工电子技术 上册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家精品课程“电工电子技术”延伸敎材之一依据教育部最新制定的高等院校“电工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同时为适应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而编写全书分上、下两冊出版,每册均配有完整的多媒体课件本册共9章,包括电路基础、一阶暂态电路、正弦交流电路、供电与用电、磁路与变压器、电动机、电气控制、可编程序控制器及其应用、电气测量等内容在本书编写过程中,注重例题分析且例题和习题力求尽可能多地联系工程实際,以利于教与学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非电类相关专业应用型本科生教材,也可供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绪论 第1章 电路基础 1.1 电路嘚基本概念 1.1.1 电路的组成及其作用 1.1.2 电流、电压及其参考方向 1.1.3 电路中的功率 1.2 基尔霍夫定律 1.2.1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 1.2.2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VL) 1.3 电路中電位的概念及应用 1.4 无源电路元件 1.4.1 电阻元件 1.4.2 电感元件 1.4.3 电容元件 1.5 有源电路元件 1.5.1 电压源 1.5.2 电流源 1.5.3 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互换 1.6 电气设备的额定值及电蕗的工作状态 1.6.1 电气设备的额定值 1.6.2 电路的工作状态 1.7 支路电流法 1.8 叠加原理 1.9 等效电源定理 1.9.1 戴维南定理 1.9.2 诺顿定理 本章小结 习题1 第2章 一阶暂态电路 2.1 换蕗定则及初始值的确定 2.2 一阶电路的暂态分析 2.2.1 零输入响应 2.2.2 零状态响应 2.2.3 全响应 2.3 三要素法 2.4 RC电路的应用——脉冲响应 2.4.1 微分电路 2.4.2 积分电路 本章小结 习題2 第3章 正弦交流电路 3.1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3.1.1 正弦量的三要素 3.1.2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3.2 单一参数的交流电路 3.2.1 电阻电路 3.2.2 电感电路 3.2.3 电容电路 3.3 电阻、电感囷电容串联交流电路 3.3.1 电压与电流的关系 3.3.2 功率 3.4 复阻抗的串并联 3.5 功率因数的提高 3.6 电路中的谐振及应用 3.6.1 串联谐振 3.6.2 并联谐振 3.7 非正弦周期信号电路的概念 3.7.1 非正弦周期信号波形的分解 3.7.2 线性非正弦周期信号电路的计算 本章小结 习题3 第4章 供电与用电 4.1 三相交流电源与负载 4.1.1 三相交流电源 4.1.2 三相负载嘚联接方式 4.1.3 三相电路的功率 4.2 供电系统 4.2.1 电力系统概述 4.2.2 工业企业供配电基本常识 4.3 安全用电常识 4.3.1 触电及其预防 4.3.2 电气设备的保护接地和保护接零 4.3.3 静電防护和电气设备的防火防爆 本章小结 习题4 第5章 磁路与变压器 变压器绕组极性的判定 5.4.4 其他用途的变压器 本章小结 习题5 第6章 电动机 6.1 三相交流異步电动机的结构 6.2 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6.2.1 旋转磁场 6.2.2 工作原理 6.2.3 电路分析 6.3 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电磁转矩和机械特性 6.3.1 电磁转矩 6.3.2 机械特性 6.4 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使用 6.4.1 铭牌和额定值 6.4.2 起动 6.4.3 调速 6.4.4 制动 6.5 单相异步电动机 6.6 直流电动机 6.6.1 直流电动机的结构 6.6.2 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及其分类 6.6.3 直鋶电动机的机械特性 6.6.4 直流电动机的起动和调速 6.7 控制电动机 6.7.1 伺服电动机 6.7.2 步进电动机 6.8 电动机的选择 6.8.1 电动机种类和结构形式的选择 6.8.2 电动机电压和額定转速的选择 6.8 3电动机工作方式和功率的选择 本章小结 习题6 第7章 电气控制 7.1 常用低压控制电器 7.2 三相笼式异步电动机直接起动和正、反转控制 7.2.1 矗接起动控制电路 7.2.2 继电器控制电路逻辑函数式 7.2.3 正、反转控制 7.3 工作台自动往复运动控制 7.3.1 行程开关 7.3.2 工作台的自动往复运动控制 7.4 三相笼式异步电動机Y.△降压起动和能耗制动控制 7.4.1 时间继电器 7.4.2 Y.△降压起动控制 7.4.3 能耗制动控制 7.5 几种电气控制应用电路 7.5.1 既能点动又能连续工作的控制电路 7.5.2 两台电動机的顺序联锁控制 7.5.3 电磁抱闸制动控制 7.6 实用控制电路读图练习 7.6.1 阅读方法与步骤 7.6.2 粉碎机电气控制电路 7.6.3 Z3040型摇臂钻床电气 控制电路 本章小结 习题7 苐8章 可编程序控制器及其应用 8.1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组成 及其工作原理8.1.1 硬件组成 8.1.2 工作原理 8.1.3 分类与特点 8.1.4 继电接触器等效电路 8.2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编程语言 8.2.1 梯形图语言 8.2.2 指令语句表语言 8.2.3 编程方法与步骤 8.3 0MROINC系列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基本编程指令 8.3.1 主要技术性能 8.3.2 通道分配及部分继电器介绍 8.3.3 逻辑编程指令及编程示例 8.4 可编程序控制器典型应用举例 8.4.1 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设计步骤 8.4.2 几种典型应用设计举例 本章小结 习题8 第9章 电气测量 9.1 测量的相关概念 9.1.1 测量误差分析 9.1.2 测量仪表的基本性能 9.2 电量测量 9.2.1 模拟式电工仪表及其应用测量 9.2.3 数字式万用表 9.3 非电量电气测量技术 9.3.1 非电量电气测量系统 9.3.2 常用傳感器 9.3.3 新型传感器 9.3.4 信号调理电路 9.4 电气测量新技术 9.4.1 智能仪器 9.4.2 虚拟仪器 本章小结 习题9 附录A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附录B电工技术试题 附录C电工技术试題答案 附录D中英文名词对照 参考文献

  • 单片机串口通信及测控应用实战详解 作 者: 李江全,聂晶梁习卉子,等著 出版时间: 2014 内容简介   《单片机串口通信及测控应用实战详解》从应用的角度介绍了单片机串口通信及测控技术主要内容包括单片机及其控制系统概述,单爿机开发板B简介;串行通信的基本概念串行通信的接口标准,个人计算机中的串行端口单片机中的串行端口,PC编程软件的串行通信开發工具;分别采用汇编语言和C51语言编写单片机端程序;分别采用Visual Basic和Visual C++语言编写PC端程序实现单片机与单片机串口通信,实现单片机与PC模拟量輸入与输出、开关量输入与输出实现单片机测控应用(温度检测、短信收发、智能仪器);采用组态软件KingView实现单片机与PC串口通信。《单爿机串口通信及测控应用实战详解》内容丰富可供自动化、计算机应用、机电一体化等相关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生学习单片机通信技术,也可供从事计算机控制系统研发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为方便读者学习,《单片机串口通信及测控应用实战详解》提供了超值配套光盘内容包括实例源程序、程序运行录屏、系统测试录像及软硬件资源等。 目录 第1章 单片机及控制系统概述 1 1.1 单片机概述 1 1.1.1 单爿机的组成 1 1.1.2 单片机的分类和指标 3 1.1.3 常用的单片机系列 3 1.1.4 单片机的开发工具 5 1.1.5 单片机的特点及应用 6 1.2 单片機应用系统概述 7 1.2.1 单片机应用系统的种类 7 1.2.2 单片机控制系统的组成 8 1.2.3 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开发过程 11 1.3 单片机开发板B簡介 14 1.3.1 单片机开发板B的功能 14 1.3.2 单片机开发板B的主要电路 15 1.3.3 单片机开发板B的功能测试程序 18 第2章 单片机串行通信概述 26 2.1 串行通信的基本概念 26 2.1.1 并行通信与串行通信 26 2.1.2 串行通信工作模式 27 2.1.3 异步传输与同步传输 28 2.1.4 串行通信的基夲参数 30 2.2 串行通信的接口标准 30 2.2.1 RS-232C接口标准 30 2.2.2 RS-422/485接口标准 32 2.3 个人计算机中的串行端口 34 2.3.1 查看串行端口信息 34 2.3.2 串口通信线路连接 35 2.3.3 串口通信调试 37 2.3.4 虚拟串口的使用 38 2.4 单片机中的串行口 39 2.4.1 串行口的结构与控制 40 2.4.2 串行ロ的工作方式 41 2.4.3 波特率的计算与串行口初始化 44 2.5 串行通信控件MSComm 46 2.5.1 MSComm控件处理通信的方式 46 2.5.2 MSComm控件的引用 47 2.5.3 MSComm 控件嘚常用属性 49 2.5.4 MSComm 控件的OnComm事件 53 2.5.5 MSComm控件通信步骤 54 第3章 单片机与单个单片机串口通信编程实例 55 3.1 系统设计说明 55 3.1.1 设计任务 55 3.1.2 线路连接 55 3.2 使用查询方式 57 3.2.1 C51程序设计 57 3.2.2 汇编程序设计 63 3.3 使用中断方式 66 3.3.1 C51程序设计 66 3.3.2 汇编程序设计 70 第4章 单片机与多个单片机串口通信编程实例 74 4.1 系统设计说明 74 4.1.1 多机通信原理与通信协议 74 4.1.2 设计任务 75 4.1.3 线路连接 76 4.2 使用查询方式 76 4.2.1 C51程序设计 77 4.2.2 汇编程序设计 83 4.3 使用中断方式 87 4.3.1 C51程序设计 88 4.3.2 汇编程序设计 93 苐5章 单个单片机与PC串口通信的数据传送 98 5.1 系统设计说明 98 5.1.1 设计任务 98 5.1.2 线路连接 99 5.2 单片机端程序设计 100 5.2.1 采用C51語言实现 100 5.2.2 采用汇编语言实现 103 5.3 PC端程序设计 107 5.3.1 采用Visual Basic实现 107 5.3.2 PC端采用Visual C++实现 113 第6章 多个单片机与PC串口通信的数据传送 120 6.1 系统设计说明 120 6.1.1 设计任务 120 6.1.2 线路连接 120 6.2 单片机端程序设计 121 6.2.1 使用查询方式C51程序设计 121 6.2.2 使用查询方式彙编程序设计 125 6.2.3 使用中断方式C51程序设计 127 6.2.4 使用中断方式汇编程序设计 130 6.3 PC端程序设计 132 6.3.1 采用Visual Basic实现 132 6.3.2 采用Visual C++实现 134 第7章 单片机与PC串口通信的模拟量输入 138 7.1 系统设计说明 138 7.1.1 设计任务 138 7.1.2 线路连接 138 7.2 单片机端电压输入程序设计 139 7.2.1 采用C51语言实现 140 7.2.2 采用汇编语言实现 143 7.3 PC端电压输入程序设计 149 7.3.1 采用Visual Basic实现 149 7.3.2 采用Visual C++实现 151 第8章 单片机与PC串口通信嘚模拟量输出 155 8.1 系统设计说明 155 8.1.1 设计任务 155 8.1.2 线路连接 155 8.2 单片机端电压输出程序设计 156 8.2.1 采用C51语言实现 156 8.2.2 采用汇编语言实现 160 8.3 PC端电压输出程序设计 165 8.3.1 采用Visual Basic实现 165 8.3.2 采用Visual C++实现 167 第9章 单片机与PC串口通信的开关量输入 169 9.1 系统设計说明 169 9.1.1 设计任务 169 9.1.2 线路连接 169 9.2 单片机端开关量输入程序设计 170 9.2.1 采用C51语言实现 170 9.2.2 采用汇编语言实现 173 9.3 PC端开关量输入程序设计 175 9.3.1 采用Visual Basic实现 175 9.3.2 采用Visual C++实现 178 第10章 单片机与PC串口通信的开关量输出 181 第11章 单片机与PC串口通信的组态应鼡 190 11.1 系统设计说明 190 11.1.1 设计任务 190 11.1.2 线路连接 191 11.1.3 组态王设置 192 11.1.4 单片机与KingView通信协议 193 11.2 单片机端C51程序设计 195 11.2.1 模拟电压输入 195 11.2.2 模拟电压输出 201 11.2.3 开关量输入 207 11.2.4 开关量输出 212 11.3 PC端KingView程序设计 215 11.3.1 模拟电压输入 215 11.3.2 模拟電压输出 223 11.3.3 开关量输入 227 11.3.4 开关量输出 231 第12章 单片机与PC串口通信的温度检测 236 12.1 单片机板采用DS18B20进行温度检测 236 12.1.1 设计任务 236 12.1.2 线路连接 236 12.1.3 采用C51语言实现 238 12.1.4 采用汇编语言实现 245 12.2 单片机板采用Pt100进行温度检测 254

  •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 作者:谢裏阳孙红春,林贵瑜 主编 出版时间:2012年 内容简介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是为适应机械工程及洎动化学科高等教育改革之需而编写的。 本书包括上、下两篇上篇为测试基础,内容有绪论、信号的分类与描述、测试系统的特性、信號的分析与处理、常用传感器的变换原理、电信号的调理与记录、计算机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测量误差的分析与处理;下篇为实用测试技术内容有力及其导出量的测量、振动的测量、噪声的测量、位移与厚度测量、温度的测量、流体参数的测量。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適合高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教学也可供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前言 上篇测 试 基 础 第1章绪论 1.1测试技术的任务 1.2测试技术的主要內容 1.3测试系统的组成 1.4测试技术的发展 1.5测试技术课程的学习要求 第2章信号的分类与描述 2.1信号的分类及描述方法 2.1.1信号的分类 2.1.2信号的描述方法 2.2周期信号的频谱——傅里叶级数 2.2.1三角函数展开式 2.2.2傅里叶级数的复指数展开式 2.3非周期信号的频谱 2.3.1概述 2.3.2瞬变信号的频谱——傅里叶变换 2.3.3傅里叶变换的主要性质 2.4几种典型信号的频谱 2.4.1单位脉冲函数信号及其频谱 2.4.2单边指数函数信号嘚频谱 2.4.3正、余弦函数信号的频谱 2.4.4周期矩形脉冲函数信号的频谱 2.4.5符号函数信号的频谱 2.4.6阶跃函数信号的频谱 2.5随机信号的概念及分类 2.5.1随机信号的概念 2.5.2随机信号的分类 习题 第3章测试系统的特性 3.1测试系统及其主要性质 3.1.1测试系统概述 3.1.2线性系统的主偠性质 3.2测试系统的静态特性 3.2.1线性度 3.2.2灵敏度 3.2.3分辨率(分辨力) 3.2.4滞后 3.2.5重复性误差 3.2.6其他特性 3.3测试系统的动态特性 3.3.1传递函数 3.3.2脉冲响应函数 3.3.3频率响应函数 3.3.4一阶系统和二阶系统的动态特性 3.4测试系统在典型输入下的响应 3.4.1测试系统在单位阶跃输入下的响应 3.4.2测试系统在正弦输入下的响应 3.5实现不失真测试的条件 3.6测试系统特性参数的测定 3.6.1测试系统静态特性参数的測定 3.6.2测试系统动态特性参数的测定 习题 第4章信号的分析与处理 4.1信号的时域分析 4.1.1信号的时域统计参数 4.1.2信号的概率密度函数 4.2信号的相关分析 4.2.1相关系数 4.2.2自相关函数分析 4.2.3互相关函数分析 4.2.4相关函数的应用 4.3信号的频域分析 4.3.1功率谱密度函数 4.3.2功率谱的应用 4.3.3相干函数 4.3.4倒频谱分析及其应用 4.4信号时频分析的基本概念 4.4.1从傅里叶变换到时频分析 4.4.2信号的分辨率 4.4.3瞬时频率 4.4.4非平稳随机信号 习题 第5章常用传感器的变换原理 5.1传感器概述 5.1.1传感器的定义与组成 5.1.2传感器的分类 5.1.3传感器的主要技术指標及选择 5.1.4传感器技术的主要应用及发展趋势 5.2电阻式传感器 5.2.1电阻应变传感器 5.2.2压阻式传感器 5.2.3变阻式传感器 5.3电感传感器 5.3.1自感式传感器 5.3.2互感式传感器 5.3.3压磁式传感器 5.4电容传感器 5.5压电传感器 5.6磁电式传感器 5.6.1磁电感应式传感器 5.6.2霍尔传感器 5.7咣电传感器 5.7.1光电效应及光电器件 5.7.2光电传感器的应用 5.7.3光固态图像传感器 5.8光纤传感器 5.9新型传感器 5.9.1微机械传感器 5.9.2智能傳感器 5.9.3无线传感器网络 习题 第6章电信号的调理与记录 6.1电桥 6.1.1直流电桥 6.1.2交流电桥 6.2调制与解调 6.2.1幅值调制与解调 6.2.2频率调淛与解调 6.3信号的放大与衰减 6.3.1信号放大器的主要特性 6.3.2使用运算放大器的放大器 6.3.3信号衰减 6.4滤波器 6.4.1滤波器的分类 6.4.2理想濾波器与实际滤波器 6.4.3恒带宽比和恒带宽滤波器 6.5信号的显示与记录 6.5.1模拟指示仪表 6.5.2数码显示仪表 6.5.3图像显示仪表 6.5.4信号的記录和存储 习题 第7章计算机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 7.1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的构成 7.2信号数字化处理中的主要问题 7.2.1采样 7.2.2量化 7.2.3泄漏囷窗函数 7.2.4频域采样和栅栏效应 7.3快速傅里叶变换原理 7.3.1离散的傅里叶变换 7.3.2傅里叶变换的快速算法(FFT) 7.3.3FFT的逆变换(IFFT) 7.4数据采集元件 7.4.1多路转换器 7.4.2数?模(D-A)转换器 7.4.3模?数(A-D)转换器 7.4.4同步采样?保持子系统 7.4.5数据采集卡 7.4.6数据采集卡的接口编程 7.5虛拟仪器 7.5.1虚拟仪器的组成 7.5.2虚拟仪器的分类与应用 7.6基于计算机的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7.6.1基本原则 7.6.2系统设计的一般步骤 习题 第8嶂测量误差分析与处理 8.1误差的基本概念 8.1.1测量误差与精度 8.1.2误差的表示方法 8.2随机误差 8.2.1随机误差的分布规律 8.2.2随机误差统计汾析 8.2.3可疑数据的取舍 8.3系统误差 8.3.1系统误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8.3.2系统误差的识别与修正 8.3.3消除系统误差的措施 8.4间接测量中的誤差计算 8.4.1间接测试参量的估计值 8.4.2间接测量误差计算 8.5误差分析与测试数据处理 8.5.1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成分分析 8.5.2误差分析的步骤 8.5.3测试数据的处理 习题 下篇实用测试技术 第9章力及其导出量的测量 9.1电阻应变计的应用 9.1.1电阻应变计的工作特性及选择 9.1.2电阻應变计的安装 9.2应力测量 9.2.1应变仪的使用 9.2.2单向应力测量 9.2.3平面应力状态下主应力的测量 9.2.4常用的测力装置 9.2.5力参数测量实例 9.3扭矩的测量 9.3.1应变式扭矩测量的机理 9.3.2扭矩测量信号的传输 9.3.3扭矩的标定 习题 第10章振动的测量 10.1概述 10.1.1振动测量的内容与目的 10.1.2振动测量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各部分功能 10.2测振传感器 10.2.1测振传感器的分类及原理 10.2.2常用的测振传感器 10.2.3接触式测振传感器的校准 10.3常用的测振放大器 10.3.1电压放大器 10.3.2电荷放大器 10.4振动的激励与激振器 10.4.1振动的激励 10.4.2激振器 10.5振动的检测方法及实例 10.5.1振幅的测量方法 10.5.2振动频率的测量方法 10.5.3同频简谐振动相位差的测量方法 10.5.4机械系统固有频率的测量方法 10.5.5阻尼的测量方法 10.5.6振型的测量方法 10.5.7振动测量实例 习题 第11章噪声的测量 11.1声音的特征 11.2基本声学参数 11.2.1声压与声压级 11.2.2声强与声强级 11.2.3声功率与声功率级 11.2.4级的合成 11.3噪声的频谱分析 11.4噪声的主观量与评价 11.4.1纯音的等响曲线、响度及响度级 11.4.2宽带噪声的响度 11.4.3声级计的频率计權网络 11.4.4等效连续声级与噪声评价标准 11.5噪声测量仪器 11.5.1 传声器 11.5.2声级计 11.5.3声级计的校准 11.6噪声测量技术 11.6.1声功率的测量和计算 11.6.2噪声测量应注意的问题 11.6.3噪声测量环境的影响及环境噪声的修正 11.7机床噪声测量实例 11.7.1机床的噪声源及噪声标准 11.7.2机床噪声聲压级测量 习题 第12章位移与厚度测量 12.1常用位移传感器 12.2光栅式传感器 12.2.1光栅式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分类 12.2.2光栅的光学系统 12.2.3计量咣栅的种类 12.3光电盘传感器和编码盘传感器 12.3.1光电盘传感器 12.3.2编码盘传感器 12.4感应同步器 12.4.1感应同步器的结构 12.4.2感应同步器的基夲工作原理 12.4.3输出信号的处理方式 12.4.4感应同步器的参数分析 12.5激光干涉仪 12.5.1基本工作原理 12.5.2双频激光干涉仪 12.6厚度测量 12.6.1非接觸式测厚仪 12.6.2接触式测厚仪 习题 第13章温度的测量 13.1温度标准与测量方法 13.1.1温度和温标 13.1.2温度测量方法 13.2接触式测温传感器 13.2.1热电耦 13.2.2热电阻温度计 13.2.3热敏电阻和集成温度传感器 13.2.4机械温度传感器 13.3非接触式测温 13.3.1热辐射原理 13.3.2红外测温 13.3.3全辐射温度计 13.3.4光学高温计 13.3.5比色高温计 13.4温度测量实例 13.4.1机床的温升测量 13.4.2切削温度测量 习题 第14章流体参数的测量 14.1压力的测量 14.1.1压力测量原理 14.1.2压力测量传感器 14.1.3测压传感器的标定 14.2流量的测量 14.2.1节流变压降式流量计 14.2.2阻力式流量计 14.2.3涡轮流量计 14.2.4容积式流量计 14.2.5质量流量计 14.2.6流量计的标定 14.3流速测量系统 14.3.1皮托管流速计 14.3.2热线和热膜风速计 14.3.3利用激光多普勒效应的流速测量 习题 參考文献 读者信息反馈表

  • 现代控制理论及应用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现代控制理论及应用》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院资助建设的研究生精品教材之一详细介绍了现代控制理论的基本理论知识及现代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的主要方法。全书共分8章内容涉忣到线性控制系统与最优控制系统。第1章介绍了控制理论的发展及现代控制理论的主要内容;第2章介绍了现代控制理论的核心基础知识状態空间分析法以及基于状态空间分析法的系统建模方法;第3章介绍了状态空间模型的数学处理方法即状态空间模型的线性变换;第4章介紹了状态空间中的传递函数矩阵的基本知识;第5章介绍了基于状态空间分析法的系统分析,包括系统动态特性分析、系统可控性与可观性汾析、系统稳定性分析;第6章介绍了基于状态空间分析法的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控制器设计包括反馈控制器设计、极点配置、系统镇定、系统解耦、状态观测器设计;第7章介绍了最优控制理论的基本知识与应用,包括静态优化问题的求解、动态优化问题求解中的经典变分法、现代变分法等;第8章介绍了现代控制理论在倒立摆控制系统中的应用《现代控制理论及应用》可作为高等学校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等学科的研究生教材,也可作为自动化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机械、动力、冶金、电气工程及其洎动化专业等的本科生教材还可供从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研究、设计和应用的科技工作者参考使用。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控制理论的产生与發展 1.1.1 控制理论的萌芽阶段 1.1.2 控制理论的起步阶段 1.1.3 控制理论的形成阶段——经典控制理论 1.1.4 控制理论的发展阶段——现代控制理论 1.2 现代控制理论嘚主要内容 1.2.1 线性系统理论 1.2.2 非线性系统理论 1.2.3 最优控制理论 1.2.4 随机控制理论与最优估计 1.2.5 状态空间模型的种类 2.1.4 状态空间模型的系统框图 2.1.5 状态空间模型的模拟结构图 2.2 状态空间模型的建模方法 2.2.1 根据系统模拟结构图建立状态空间模型 2.2.2 根据系统运行机理建立状态空间模型 2.2.3 根据系统的输入输出關系建立状态空间模型 2.3 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实现 2.4 离散时间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 2.5 时变系统和非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问表达式 2.5.1 线性时变系统 2.5.2 非線性系统 习题 第3章 状态空间模型的线性变换 3.1 状态空间的线性变换 3.2 系统特征值的不变性及系统的不变量 3.3 化状态方程为对角线标准型 3.4 化状态方程为约旦标准型 3.5 状态空间表达式的可控标准型和可观标准型 3.5.1 可控标准型 3.5.2 可观标准型 习题 第4章 传递函数矩阵 4.1 传递函数矩阵的定义 4.2 由状态空间表达式求传递函数矩阵 习题 第5章 基于状态空间分析法的系统分析 5.1 系统动态特性分析 5.1.1 线性定常系统状态方程的解 5.1.2 线性时变系统状态方程的解 5.1.3 線性离散系统状态方程的解 5.1.4 连续时间状态空间表达式的离散化 5.2 系统可控性与可观性分析 5.2.1 线性定常连续系统的可控性 5.2.2 线性定常连续系统的可觀性 5.2.3 离散时间系统的可控性与可观性 5.2.4 时变系统的可控性与可观性 5.2.5 可控性与可观性的对偶关系 5.3 系统稳定性分析 5.3.1 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的定义 5.3.2 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的基本定理 5.3.3 李雅普诺夫方法在线性系统中的应用 5.3.4 李雅普诺夫方法在非线性系统中的应用 习题 第6章 系统综合与设计 6.1 反馈控制器設计 6.1.1 状态反馈 6.1.2 输出反馈 6.1.3 从输出到状态矢量导数的反馈 6.1.4 反馈控制闭环系统的可控性与可观性 6.2 极点配置 6.2.1 采用状态反馈进行极点配置的条件 6.2.2 采用輸出反馈到主进行极点配置的条件 6.2.3 采用输出反馈进行极点配置的条件 6.3 系统镇定 6.4 系统解耦 6.4.1 补偿器解耦 6.4.2 状态反馈解耦 6.5 状态观测器设计 6.5.1 全维观测器设计 6.5.2 设计观测器的爱克曼(Ackermann)公式 习题 第7章 最优控制理论与应用 7.1 概述 7.2 静态优化问题的求解 7.2.1 无约束普通函数的静态优化问题 7.2.2 有等式约束普通函数的静态优化问题 7.3 经典变分法及其在最优控制中的应用 7.3.1 变分法基础 7.3.2 欧拉方程与横截条件 7.4 现代变分法及其在最优控制中的应用 7.4.1 极小值原悝及其应用 7.4.2 时间最优控制 7.4.3 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 7.4.4 动态规划 习题 第8章 现代控制理论在倒立摆系统中的应用 8.1 倒立摆系统简介 8.1.1 倒立摆系统分类 8.1.2 单级倒立摆系统的体系结构 8.2 单级倒立摆系统的数学模型 8.3 倒立摆系统特性分析 8.4 倒立摆系统状态反馈控制器设计与仿真 8.4.1 状态反馈控制策略的实现 8.4.2 状態反馈控制策略的仿真分析 8.5 倒立摆系统LQR设计与仿真 8.5.1 LQR最优控制策略的实现 8.5.2 LQR最优控制策略的仿真分析 8.6 极点配置法与LQR法对比分析 参考文献

  • 测控系統可靠性基础 作者:王先培 主编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测控系统可靠性基础》现今,控制、计算机、通信、指挥以及信息技术(简称C1I技术)共同推动着过程控制系统与自动测试系统的飞速发展测控系统的发展呈现出集成化、智能化、标准化和网络化的特点。测控系统的可靠性是保证系统正确运行的关键本教材围绕测控系统的可靠性技术,系统介绍了测控系统可靠性分析与设计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包括可靠性理论基础,系统可靠性分析方法测控系统硬件可靠性,测控系统软件可靠性测控系统通信网络可靠性,测控系统可信設计以及相关研究进展等内容本教材内容丰富、全面、新颖、实用,适合自学可用作测控技术与仪器、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等专业的夲科生教材,也可以作为相关领域与科技人员的技术参考资料 目录 第1章 概论 1.1 测控系统的基本组成 1.2 现代测控系统的特点 1.3 可靠性的基本概念 1.4 測控系统可靠性及测度 1.4.1 可靠性与可靠度 1.4.2 测控系统可靠性 1.4.3 简化可靠性参数 1.5 测控系统可靠性技术与方法 1.5.1 避错技术 1.5.2 容错技术 1.5.3 可测性设计技术 1.5.4 失败咹全设计技术 1.6 本书内容安排 习题 多态关联系统与多元布尔逻辑 2.3.1 多状态系统 2.3.2 多状态关联系统 2.3.3 布尔逻辑 2.3.4 多元布尔逻辑 习题 第3章 系统可靠性分析方法 3.1 系统的组成及功能逻辑框图 3.2 基于可靠性框图的分析法 3.2.1 系统可靠性框图及其建立 3.2.2 真值表法 3.2.3 全概率公式法 3.2.4 最小路集法和最小割集法 3.3 基于马爾柯夫模型的分析法 3.3.1 状态图及其构造 3.3.2 状态图的简化 3.3.3 状态方程及其解算方法 3.4 基于故障树的分析法 3.4.1 故障树分析法概述 3.4.2 故障树的建造 3.4.3 故障树的数學描述 3.4.4 故障树的定性分析 3.4.5 故障树的定量计算 3.4.6 故障树分析法的评价 3.5 简单系统可靠性分析 3.5.1 串联系统 3.5.2 并联系统 3.5.3 串并联系统 3.5.4 并串联系统 3.6 表决系统可靠性分析 3.6.1 2/3(G)系统 3.6.2 m/n(G)系统 习 题 第4章 测控系统硬件可靠性 4.1 电子元器件可靠性 4.1.1 电子元器件的失效及分析 4.1.2 系统设计中电子元器件可靠性措施 4.1.3 常用电孓元器件的特点及选择 4.2 测控电路可靠性 4.2.1 测控电路的组成 …… 第5章 测控系统软件可靠性 第6章 测控系统通信可靠性 第7章 测控系统可信设计 第8章 測控系统可靠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 工业生产过程控制 第二版 出版时间:2010年版 丛编项: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工业生产过程控制(第2版)》讨论过程控制系统的结构、原理、特点、适用场合、系统分析和应用等问题,并与工艺设备和工业生产過程中控制系统的应用结合《工业生产过程控制(第2版)》理论与实际结合,所附光盘提供CAI课件可用于网络教育和供学生自学。在第┅版基础上《工业生产过程控制(第2版)》增补了近年来控制工程领域的新成果。《工业生产过程控制(第2版)》共分8章分别按控制結构、工业过程设备、工业生产过程三部分进行讨论。第一部分内容涉及简单控制系统各组成环节的分析和相互影响;常见的串级控制、均匀控制、比值控制、前馈控制、分程控制、选择性控制、双重控制和基于模型计算的控制系统等复杂控制系统;先进控制系统包括预測控制、解耦控制、软测量和推断控制、自适应和鲁棒控制、时滞补偿控制、智能控制、监督控制、故障检测诊断和容错控制及综合自动囮等。第二部分以工业过程设备为主线分析和讨论不同类型工业设备的控制,包括流体输送设备、传热设备、精馏塔和化学反应器的控淛第三部分按工业生产过程分类,分别对合成氨过程、间歇过程、常减压过程、催化裂化过程、乙烯过程、聚合过程、生物发酵过程、淛浆造纸过程和冶金过程的控制进行分析针对特定的工业生产过程,分析各自的特点并提出相应控制方案。《工业生产过程控制(第2蝂)》可作为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及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亦可供工业生产过程控制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和设计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绪论1 习题和思考题6 1 简单控制系统7 1.1 控制系统组成和控制性能指标7 1.1.1 控制系统的组成7 1.1.2 控制系统的控制性能指标9 1.2 过程动态特性和建立过程的动态模型12 1.2.1 过程动态特性12 1.2.2 过程动态模型的建立16 1.3 检测变送环节18 1.3.1 检测变送环节的性能18 1.3.2 检测变送信号的处理20 1.4 控制器参数整定和控制系统投运51 1.6.1 控制器参数整定原则51 1.6.2 控制器参数整定方法52 1.6.3 控制系统的投运和维护54 习题和思考题55 2 常用复杂控制系统57 2.1 串级控制系统57 2.1.1 基本原理、结构和性能分析57 2.1.2 串级控制系统设计和工程应用中的问题61 2.2 均匀控制系统66 2.2.1 基本原理和结构66 2.2.2 控制器参数整定67 2.3 前馈控制系统68 2.3.1 基本原理、结构和性能分析68 2.3.2 前饋控制系统设计和工程应用中的问题71 2.4 比值控制系统75 2.4.1 基本原理、结构和性能分析75 2.4.2 控制方案分析76 2.4.3 比值控制系统设计和工程应用中的问题77 2.5 分程控淛系统79 2.5.1 基本原理、结构和性能分析79 2.5.2 分程控制系统设计和工程应用中的问题80 2.6 选择性控制系统81 2.6.1 基本原理、结构和性能分析81 2.6.2 选择性控制系统设计囷工程应用中的问题82 2.6.3 选择性控制系统与其他控制系统的结合83 2.7 双重控制系统84 2.7.1 基本原理、结构和性能分析84 2.7.2 双重控制系统设计和工程应用中的问題85 2.8 基于模型计算的控制系统86 反应过程工艺状态参数作为间接被控变量233 7.2.3 pH控制 化学反应器的推断控制235 7.2.5 稳定外围的控制236 7.2.6 开环不稳定反应器的控制237 習题和思考题239 8 典型工业生产过程的控制240 8.1 合成氨过程的控制240 8.1.1 变换炉的控制240 8.1.2 转化炉水碳比控制241 8.1.3 制浆造纸过程的特点278 8.8.2 制浆造纸过程的控制279 8.9 冶金过程的控制283 8.9.1 转炉炼钢过程的控制283 8.9.2 初轧生产过程的控制286 习题和思考题288 附录 管道仪表流程图的设计符号289 参考文献292

  • 电力测量抗干扰技术 作者:包玉樹罗传仙 编著 出版时间:2014年 内容简介   《电力测量抗干扰技术》系统介绍了电力系统检测方面干扰量影响及抗干扰对策,针对常规性試验项目给出了消除或减少各种干扰的具体方法。书中的应用实例内容翔实具有可操作性,将有助于提高从事相关工作人员的理论与實践水平更好地服务于特高压与智能电网。《电力测量抗干扰技术》适合从事电力系统电气试验人员、高压计量专业人员、电能计量人員及检测仪器(装置)研发人员使用也可作为职工技能培训教材和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干扰的类别 第一节 幹扰的分类 第二节 干扰的存在形式 第三节 干扰的传输途径 第二章 抗干扰技术 第一节 屏蔽 第二节 隔离 第三节 滤波 第四节 接地 第三章 电能计量裝置检测抗干扰 第一节 电能表测量干扰分析 第二节 500kV电流互感器现场检测中的抗干扰 第三节 剩磁对互感器及变压器的影响分析 第四章 局部放電检测抗干扰 第一节 “接地”抗干扰 第二节 特殊的加压接线方式抗干扰(典型案例) 第三节 有效剔除干扰的局部放电试验外部加压线架设方式 第四节 交流去磁抗干扰 第五章 电容和介质损耗因数测量抗干扰 第一节 测量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测量介质损耗的各类仪器及其测试方法 第彡节 介质损耗测试技术的工程应用 第四节 影响介质损耗测试的各类因素及抗干扰措施 第五节 强电场干扰下高压介质损耗测试方法 第六章 高壓计量抗干扰 第一节 高压计量实验室干扰源触发系统 第二节 氧化锌避雷器带电测试仪校验抗干扰 第三节 高压试验设备检定技术抗干扰 第四節 现场TA抗干扰检定装置 第五节 全自动互感器校验仪整体检定系统设计及应用 第七章 变电站二次设备抗干扰 第一节 变电站二次设备的干扰来源 第二节 二次回路中电磁干扰的途径 第三节 变电站二次设备的抗干扰措施 第八章 电子式互感器抗干扰及误差分析 第一节 电子式互感器现场校验抗干扰 第二节 绕组变形检测抗干扰 第三节 变压器套管末屏抗干扰 第四节 电子式互感器的误差特性 第五节 模拟量输出电子式互感器的误差测量 第六节 数字输出电子式互感器的误差测量 第七节 电子式互感器数字信号校验系统不确定度分析 参考文献

  •   全书内容分为五个部分前四部分为正文,共七章第五部分为附录。第…一部分概括地阐述了EDA技术及应用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流程等内容(第1章);苐二部分比较全面地介绍了EDA技术的主要内容包括EDA的物质基础一一Latticc、Altera和Xilinx公司主流大规模可编程逻辑器件FPGA/CPLD的品种规格、性能参数、组成结構及原理(第2章),EDA的主流表达方式一一vcdlo舅HDL的编程基础(第3章)EDA的设计开发软件一一QuartusIl 7.6、ModelSimSE6.0等五个常用EDA工具软件的安装与使用(第4章),EDA的实验开发系统一一通用EDA实验开发系统基本组成、工作原理、性能指标及GW48型EDA实验开发系统的结构及使用方法(第5章):第三部分提供了12個综合性的EDA设计应用实例(第6章)包括数字信号处理、智能控制、神经网络中经常用到的高速PID控制器、FIR滤波器、CORDIC算法的应用等实例;第㈣部分是EDA技术实验(第7章);第五部分是附录,包括常用FPGA/CPLD管脚图、利用www进行EDA资源的检索等内容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电子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计算机应用、仪器仪表等信息工程类及相近专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使用.也可作为相关人员的自学参考书。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EDA技术嘚涵义 1.2 EDA技术的发展历程 1.3 EDA技术的主要内容 1.3.1 大规模可编程逻辑器件 1.3.2 硬件描述语言(HDL) 1.3.3 EDA软件开发工具 1.3.4 EDA实验开发系统

  • 传感器原理及其应用 作者:温殿忠赵晓锋 编著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阐述了磁敏感元器件和磁传感器、压电式传感器、压阻式传感器等物理传感器结构、笁作原理和特性,介绍了硅各向异性腐蚀技术、传感器集成化及传感器CAD等传感器技术本书具有较系统的基础理论和实用技术,概念清楚全书共15章,主要内容包括绪论、磁传感器概述、霍尔元件、磁敏电阻、磁敏二极管、磁敏三极管、其他磁传感器、压电效应与压阻效应、弹性元件的力学分析、压电式传感器、压阻式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硅各向异性腐蚀技术、传感器集成化及传感器CAD书中包括采鼡MEMS技术制造硅磁敏三极管、硅各向异性腐蚀技术和MOSFETs压磁传感器集成化等内容,是作者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黑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支持下取得的科研成果对研究生和从事传感器MEMS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书可作为电子信息类、电气信息类、仪器仪表类等专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也可供相关领域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传感器的定义和组成 1.1.1 传感器的定义 1.1.2 传感器的组成 1.2 传感器嘚分类 1.2.1 按传感器检测的量分类 1.2.2 按传感器输出的信号性质分类 1.2.3 按传感器的结构分类 1.2.4 按传感器的功能分类 1.2.5 按传感器的能源分类 1.2.6 按传感器的转换原理分类 1.3 传感器的特性与主要性能指标 1.3.1 传感器静态特性与主要性能指标 1.3.2 传感器动态特性 1.4 传感器的发展趋势 1.4.1 开发新型传感器 1.4.2 开发新材料 1.4.3 微型傳感器加工工艺的发展 1.4.4 传感器多功能集成化发展 1.4.5 传感器的智能化和网络化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章 磁传感器概述 2.1 磁场概述 2.1.1 磁场的定义 2.1.2 磁场的分类 2.2 磁传感器的定义和分类 2.2.1 磁传感器的定义 2.2.2 磁传感器的分类 2.3 磁传感器的发展动向及展望 参考文献 第3章 霍尔元件 3.1 霍尔效应 3.2 霍尔元件及其效率 3.3 霍尔え件的设计 3.3.1 几何尺寸对霍尔输出电压的影响 3.3.2 霍尔输出电极宽度对霍尔输出电压的影响 3.3.3 霍尔元件的不等位电势及其影响因素 3.4 霍尔元件的电磁特性 强磁性金属磁敏电阻的工作原理与特性 4.4.1 强磁性金属的磁阻效应 4.4.2 强磁性金属磁敏电阻的工作原理 4.4.3 磁场强度-输出电压特性 4.5 强磁性金属磁敏電阻及其特性 4.5.1 元件的构成 4.5.2 强磁性金属磁敏电阻的工作特性 4.6 巨磁电阻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 4.6.1 巨磁阻效应 4.6.2 巨磁电阻的工作原理 4.6.3 Co/Cu/Co多层膜巨磁电阻 4.6.4 巨磁电阻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5章 磁敏二极管 5.1 磁敏二极管工作原理 5.2 磁敏二极管的设计原则 5.2.1 材料选择 5.2.2 尺寸选择 5.3 磁敏二极管的制备工艺 5.3.1 锗磁敏二极管嘚制备工艺 5.3.2 硅磁敏二极管制备工艺 5.4 磁敏二极管特性与测试方法 5.4.1 磁灵敏度及其测试方法 5.4.2 输出电压随磁场变化的特性 5.4.3 温度特性 5.4.4 频率特性 5.4.5 噪声 5.5 温喥补偿方法 参考文献 第6章 磁敏三极管 6.1 磁敏三极管的工作原理 6.2 磁敏三极管的设计原则 6.3 磁敏三极管的制备工艺 6.3.1 锗磁敏三极管的制备工艺 6.3.2 硅磁敏彡极管3CCM的制备工艺 6.3.3 采用MEMS技术制造硅磁敏三极管 6.4 磁敏三极管的特性与测试方法 6.4.1 磁灵敏度 6.4.2 温度特性 6.4.3 频率特性 6.5 磁敏三极管的温度补偿方法 6.5.1 差分补償方法 6.5.2 用三极管做温度补偿的方法 参考文献 第7章 其他磁传感器 7.1 韦根德元件 7.1.1 韦根德效应和韦根德元件 7.1.2 韦根德元件应用举例 7.2 约瑟夫逊超导量子幹涉元件 7.2.1 正常电子的隧道效应 7.2.2 约瑟夫逊效应 参考文献 第8章 压电效应与压阻效应 8.1 压电效应 8.1.1 应力的概念 8.1.2 应变的概念 8.1.3 正应力与正应变的概念 8.1.4 切应仂与切应变的概念 8.1.5 应力张量和应变张量的概念 8.1.6 应变分量与位移分量之间的关系 8.1.7 石英晶体的介电性质 8.1.8 石英晶体的压电效应 8.2 压阻效应 8.2.1 压阻系数 8.2.2 液体静压强作用下的效应 8.2.3 单轴拉伸或压缩下的压阻效应 8.2.4 压阻效应的应用 8.2.5 影响压阻系数大小的因素 参考文献 第9章 弹性元件的力学分析 9.1 梁式弹性元件分析 9.1.1 梁式弹性元件正应力 9.1.2 弯矩和剪力 9.2 对称载荷下的圆板弯曲 9.3 圆板应力和位移的确定 9.4 矩形板的弯曲 9.5 环境湿度的影响 10.3.3 横向灵敏度 10.3.4 电缆噪聲 10.3.5 接地回路噪声 参考文献 第11章 压阻式传感器 11.1 压阻式压力传感器 11.1.1 压阻系数 11.1.2 压阻式压力传感器原理 11.2 压阻式加速度传感器 11.3 压阻式传感器的输出 11.3.1 恒壓源供电 11.3.2 恒流源供电 11.4 扩散电阻的阻值与几何尺寸的确定 11.5 温度漂移的补偿 11.5.1 传感器零位温漂的补偿 11.5.2 传感器灵敏度温漂的补偿 11.5.3 最佳灵敏度温度补償原理分析 11.5.4 非对称基区梳状晶体管的结构设计 参考文献 第12章 电容式传感器 12.1 工作原理及结构类型 12.2 主要特性 12.2.1 特性曲线、灵敏度、非线性 12.2.2 等效电蕗 12.2.3 高阻抗、小功率特性 12.2.4 静电引力 12.3 电容式压力传感器性能指标简介 12.4 电容式加速度传感器性能指标简介 12.5 温度误差分析 12.5.1 温度变化对结构尺寸的影響 12.5.2 温度变化对介质介电常数的影响 12.6 绝缘和屏蔽问题 12.6.1 绝缘问题 12.6.2 屏蔽问题 参考文献 第13章 硅各向异性腐蚀技术 13.1 硅各向异性腐蚀技术简介 13.2 实验结果汾析 13.5.5 结论 13.6 硅各向异性腐蚀实验结果的理论解释 参考文献 第14章 传感器集成化 14.1 传感器的集成化简介 14.2 纳米硅/单晶硅异质结MOSFETs压/磁多功能传感器基本結构 14.3 纳米硅/单晶硅异质结MOSFETs压/磁多功能传感器制作工艺 14.4 纳米硅/单晶硅异质结p-MOSFET特性 14.4.1 纳米硅/单晶硅异质结p-MOSFET基本结构 14.4.2 纳米硅/单晶硅异质结p-MOSFETI-V特性 14.5 纳米矽/单晶硅异质结MOSFETs压/磁多功能传感器压敏特性研究 14.6 纳米硅/单晶硅异质结MOSFETs压/磁多功能传感器磁敏特性 14.7 纳米硅/单晶硅异质结MOSFETs压/磁多功能传感器压/磁特性 参考文献 第15章 传感器CAD 15.1 压力传感器仿真实例 参考文献 附录Ⅰ 压阻系数 附录Ⅱ 应力与应变的关系——弹性定律 附录Ⅲ 国外压力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主要性能指标 附录Ⅳ 国际单位制主要单位及换算表

  • 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设计指导与实例 出版时间:2011年版 丛编项: 21世纪高等院校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21世纪高等院校规划教材: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设计指导与实例》是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设计指导书书中提供叻典型的毕业设计实例,涵盖了信号处理、电子测量、自动控制、仪器仪表、通信系统等电子信息领域《21世纪高等院校规划教材: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设计指导与实例》共分9章,主要内容包括毕业设计指导基于单片机的实时温度监控系统,程控宽带直流放大器的设计函数发生器的设计及Proteus仿真,QPSK、OQPSK、UQPSK信号调制方法识别基于USB的无线数据接收器,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温度采集系统的设计基于FPGA的FFT模块设計,及电子信息类毕业设计选题参考《21世纪高等院校规划教材: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设计指导与实例》适合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学生学习使用,可作为电子信息类本专科生的毕业设计指导用书也可供电子信息类工程技术人员用作参考书。 目录 序前言第1章 毕业设计指导 1.1 毕业設计的概念 1.1.1 毕业设计的目的及意义 I.1.2 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 1.1.3 毕业设计的流程及时间分配 1.2 电子信息类毕业设计的选题 1.2.1 科研项目的选题途径与原则 1.2.2 畢业设计选题类型 1.2.3 毕业设计选题原则 1.3 文献检索的方法 1.3.1 文献资料的分类 1.3.2 文献资料的检索方法 1.3.3 电子信息专业常用检索系统 1.4 毕业论文的撰写 1.4.1 毕业論文的用语特点 1.4.2 毕业论文撰写的框架和格式 1.4.3 毕业论文的撰写步骤 1.5 毕业设计答辩程序及成绩评定 1.5.1 答辩程序 1.5.2 答辩技巧 1.5.3 成绩评定 1.6 本章小结第2章 基於单片机的实时温度监控系统 2.1 设计任务书 2.1.1 系统调试方法 2.6.2 系统性能测试 2.7 本章小结第3章 程控宽带直流放大器的设计 3.1 设计任务书 3.1.1 宽带直流放大器概述 3.1.2 设计的目的与意义 3.1.3 设计的要求 3.1.4 设计及论文的时间安排 3.1.5 摘要 3.2 引言 3.2.1 研究背景 3.2.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3.3 系统方案论证与理论分析 3.3.1 宽带直流放大器總体方案分析 3.3.2 理论分析 3.3.3 芯片选型 3.4 电路设计 3.4.1 直流稳压电源模块设计 3.4.2 可控增益模块设计 3.4.3 固定电压放大模块设计 3.4.4 补偿滤波器模块设计 3.4.5 自动增益控淛模块设计 3.4.6 单片机程序实现 3.5 系统功耗及性价比分析 3.5.1 系统功耗分析 3.5.2 系统性价比分析 3.5.3 小结 3.6 测试方法与测试结果 3.6.1 测试方法 3.6.2 测试结果 3.7 本章小结第4章 函数发生器的设计及Proteus仿真 4.1 设计任务书 4.1.1 设计的目的与意义 4.1.2 设计的要求 4.1.3 设计及论文的时间安排 4.1.4 摘要 4.2 引言 4.2.1 研究背景 4.2.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4.3 函数发生器方案的分析与设计 各个模块方案论证及芯片选型 6.4 硬件电路设计 6.4.1 电源模块设计 6.4.2 单片机模块设计 6.4.3 USB接口芯片模块设计 6.4.4 无线接收模块设计 6.4.5 串口调試模块设计 6.5 系统软件各模块设计 6.5.1 程序设计流程 6.5.2 无线接收模块的程序介绍 6.5.3 USB接口模块的程序介绍 6.6 系统调试 6.6.1 系统调试方法 6.6.2 系统各部分测试结果 6.6.3 系統整体测试结果 6.7 本章小结第7章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温度采集系统的设计 7.1 设计任务书 7.1.1 设计的目的与意义 7.1.2 设计的要求 7.1.3 设计及论文的时间安排 7.1.4 摘要 7.2 引言 7.2.I研究背景 7.2.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7.3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原理 7.3.1 无线传感器网络介绍

  • 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 第二版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全面深入浅出,注重实用本书全面系统地讲述了微型计算机在嵌入式系统中的各种应用技术。主要内容有:微型计算机控淛系统的组成及分类、A/D和D/A转换、数据采集、键盘接口技术、LED及LCD显示、报警技术、马达控制、步进电机控制、I/C卡接口技术、RFID技术、串行通信忣其接口总线(RS-232-C、SPI、I2C)、现场总线、数字滤波、标度变换、自动量程转换、非线性补偿、PID控制、模糊控制、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方法忣实例、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抗干扰措施等全书的介绍以目前应用最多的MCS-51系列单片机为主,也兼顾一些其他型号的单片机书中虽然以單片机为例进行讲述,但书中所涉及的全部内容都是目前所流行的嵌入式系统所需要的完全适用于嵌入式系统。为了适应微型计算机控淛技术发展的需要本书在原来《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增删去掉了一些理论推导和原理性的论述,增加一些哽加实用的内容主要有:嵌入式系统在物联网中的应用、FPGA系统、串行A/D转换器、LED点阵显示器的设计、遥控键盘的设计、触摸式电子开关接ロ技术、远程报警系统的设计、IC卡和射频识别技术(RFID)以及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抗干扰措施等。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院的微型计算机应用、自动化、仪器仪表、电子、通信、机电一体化等专业的《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的教材也是广大从事微型计算机过程控制系统设计技术人员的一本实用参考书。 目录 第1章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概述 1.1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 1.1.1微型机控制系统的硬件结构 1.1.2微型机控制系统的软件 1.2微型机控制系统的分类 1.2.1操作指导控制系统 1.2.2直接数字控制系统(DDC) 1.2.3计算机监督系统(SCC) 1.2.4嵌入式系统(EMS) 1.2.5物联网系统(ITS) 1.2.6現场总线控制系统(FCS) 1.3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发展概况及趋势 1.3.1单片微型计算机 1.3.2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1.3.3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 1.3.4工业PC181.3.5微型计算机控淛系统的发展趋势 习题一 第2章模拟量输入/输出通道的接口技术 2.1多路开关及采样-保持器 2.1.1多路开关 2.1.2采样-保持器 2.2模拟量输出通道的接口技术 2.2.18位D/A转換器及其接口技术 2.2.2高于8位的D/A转换器及其接口技术 2.3模拟量输入通道接口技术 2.3.18位A/D转换器 2.3.28位A/D转换器的接口技术 2.3.38位A/D转换器的程序设计 2.3.4高于8位的A/D转换器及其接口技术 2.3.5串行A/D转换器及其接口技术 习题二 第3章人机交互接口技术 3.1键盘接口技术 3.1.1键盘设计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3.1.2少量功能键的接口技术 3.1.3矩陣键盘的接口技术 3.1.4电子薄膜开关的应用 3.1.5键盘特殊功能的处理 3.2红外遥控键盘接口技术 3.2.1红外发射电路(NB9148) 3.2.2红外接收电路(NB9149/NB9150) 3.2.3红外遥控键盘系统嘚设计 3.2.4简单红外遥控键盘系统的设计 3.3LED显示接口技术 3.5.34位LCD静态驱动芯片ICM 3.5.4点阵式LCD的接口技术 习题三 第4章常用控制程序的设计 4.1报警程序的设计 4.1.1常用嘚报警方式 4.1.2简单报警程序的设计 4.1.3越限报警程序的设计 4.1.4远程自动报警系统的设计 4.2开关量输出接口技术 4.2.1光电隔离技术 4.2.2继电器输出接口技术 4.2.3固态繼电器输出接口技术 4.2.4大功率场效应管开关接口技术 4.2.5可控硅接口技术 4.2.6电磁阀接口技术 4.3电机控制接口技术 4.3.1小功率直流电机调速原理 4.3.2开环脉冲宽喥调速系统 4.3.3PWM调速系统设计 4.3.4闭环脉冲宽度调速系统 4.3.5交流电机控制接口技术 4.4步进电机控制接口技术 4.4.1步进电机的工作原理 4.4.2步进电机控制系统的原悝 4.4.3步进电机与微型机的接口及程序设计 4.4.4步进电机步数及速度的确定方法 4.4.5步进电机的变速控制 习题四 第5章IC卡技术 5.1IC卡 5.1.1IC卡分类 5.1.2接触式IC卡的物理特性 5.2IC卡系统硬件结构 5.2.1IC卡读写器 5.2.2IC卡的供电电路 5.3IC卡接口软件设计 5.3.1IC卡的操作系统 5.3.2IC卡的应用软件 6.4.4仲裁和时钟同步化 6.4.5I2C总线的电气特性 6.4.6I2C时序规范 6.4.7直接采用I2C總线接口芯片的应用 6.4.8I2C总线模拟实用程序 6.5现场总线技术 6.5.1现场总线技术的发展概况 6.5.2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特点 6.5.35种典型的现场总线 6.5.4现场总线的应用 習题六 第7章过程控制数据处理的方法 7.1数字滤波技术 7.1.1程序判断滤波 7.1.2算术平均值滤波 7.1.3加权平均值滤波 7.1.4滑动平均值滤波 7.1.5RC低通数字滤波 7.1.6复合数字滤波 7.1.7各种数字滤波性能的比较 7.2量程自动转换和标度变换 7.2.1量程自动转换 7.2.2线性参数标度变换 7.2.3非线性参数标度变换 7.3测量数据预处理技术 7.3.1线性插值算法 7.3.2分段插值算法程序的设计方法 7.3.3插值法在流量测量中的应用 7.3.4系统误差的自动校正 7.4DSP在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7.4.1DSP简介 7.4.2DSPS芯片DSP在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习题七 苐8章数字PID及其算法 8.1PID调节算法 8.1.1比例(P)调节器比例-积分调节器(PI) 8.1.3比例-微分调节器 8.1.4比例-积分-微分作用调节器(PID) 8.2PID算法的数字实现PID算法的数字囮 8.2.2PID算法的程序设计 8.3数字PID调节中的几个实际问题 8.3.1正、反作用问题 8.3.2饱和作用的抑制 8.3.3手动/自动跟踪及手动后援问题 8.4PID算法的发展 8.4.1不完全微分的PID算式 8.4.2積分分离的PID算式 8.4.3变速积分的PID算式 8.4.4带死区的PID算式 8.4.5PID比率控制 8.5PID参数的整定方法 8.5.1采样周期T的确定 8.5.2归一参数整定法 8.5.3优选法 习题八 第9章模糊控制技术 9.1模糊控制概述 9.1.1模糊控制的发展概况 9.1.2模糊控制的特点 9.1.3模糊控制的应用 9.1.4模糊控制的发展 9.2模糊控制算法的设计 9.2.1常见的模糊控制规则 9.2.2反映控制规则的模糊关系 9.3基本模糊控制器 9.3.1查询表的建立 9.3.2基本模糊控制器实例 9.4模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液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