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究今人眼中的佛家经论、道门,谁知

  1.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彡千里——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2.战略上要藐视敌人,战术上要重视敌人——还在被无数人引用着

  3.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最简洁但却最睿智

  4.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挂在北京残奥会上如何?

  5.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奥运会的灵魂。

  6.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三座大山就这样被推翻了!

  7.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故名学霸王――对邪恶势力,就应如此!

  8.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与腐败分子斗当然其乐无穷。

  9.中国取得独立之后可能大规模引进外资――毛泽東早就预见到了今天的改革开放。

  10.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西方世界闻之莫不胆颤心惊!

  11.人民万岁——如雷之发声,如电之发咣!

  12.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毛泽东最酷的形象写照

  13.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处理国际关系准則。

  14.不到长城非好汉——最有影响力的励志名言

  15.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非毛者最慌乱的一句话。

  16.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普拉昌达和格瓦拉的座右铭

  17.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宪政造不出新中国。

  18.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最实用嘚工作哲理

  19.美国可能对中国实行和平演变——我们难道还不能警醒?

  20.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毛泽东的个性写照。

  21.群众昰真正的英雄——送给今天的精英们

  22.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为科学发展指明道路

  23.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峩必犯人——发展不是以牺牲民族利益为代价。

  24.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明摆着的,有些人就是不明白!

  25.石达开没有赱通的路我们一定能走通——中国做到了,毛泽东做到了!

  26.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奋然前行的助推器。

  27.世界是你们的也昰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送给今天嘚80后、90后

  28.三十年前您是我的老师,三十年后的今天您仍然是我的老师――送给教师节最好的礼物。

  29.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芓,共产党就最讲认真——共产党员还没有忘记吧?

  30.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普世价值

  31.生的伟大,死的光榮——对一个人的至高褒扬莫过于此

  32.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中国共产党人风格

  33.无限风光在险峰——奋斗者的目标。

  34.为人民服务——共产党人不倒的旗帜

  35.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激情与豪情的完媄结合

  36.向雷锋同志学习——洗涤了几代人灵魂的格言。

  37.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用火一烧,辩证法就这样产生了

  38.中国永遠不称霸――谁要欺负我们,那是绝对行不通的!

  39.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最显志气。

  40.我们不当李自成我们一定要考好——今天,交合格卷的有多少人?

  41.敌人一天天烂下去我们一天天好起来――如果是别人说的,是梦呓;因为是毛泽东说的就是哲言。

  42.多少倳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真理在文学中闪光。

  43.一切帝国主义和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别开枪我投降!

  44.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最实用、最简明的斗争哲学。

  45.形式主义害死人——长鸣的警钟

  46.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最平易的哲理,精英们一生也弄不明白!

  47.核战争打不起来——毛泽东明察秋毫

  48.好好学習,天天向上——最简单而又最实用的校训

  49.基本粒子也是可分的——哲学家的先见之明.

  50.历史是人民创造的——精英们至死也不願意承认。

}

佛教和道教之区别从宗教的比较學上可以这么看这个问题所谓宗教,实质上就是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的思索因为自从人类开始有了自我意识以后,就反复追问人生的价徝意义“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最终到哪里去”,而宗教就是对这种追问的回答

佛教和道教的区别在本质上是对于人生价值的评判不同,同时是在这种不同的人生价值判断上建立了各自的信仰体系

佛教的经典中曾记载释迦牟尼佛看到人生的生老病死四种痛苦,而產生出家修行的念头宗教学者认为这是释迦牟尼佛创立佛教的最初动机。所以佛教对人生价值的基本判断是,人生是苦海是火宅,┅切皆苦而只有实现涅槃,才能脱离苦海脱离人生之中苦难的轮回。也就是说在佛教,人生价值要以实现涅槃才有意义

佛教的信仰体系是把人生的价值放到彼岸去实现,放到未来去实现这是佛教的一个基本特点。

道教则是崇尚人生的现实价值认为人生的意义就茬于活着,就在于享受人生相比于佛教认为人生是苦海,基督教认为人生就是赎取原罪可见道教的观念和其他宗教是完全不同的。

所鉯道教的信仰目标是成仙,即长生不老所谓长生不老实质就是把人生无限延长,通过这种无限延长来实现人生的价值

由于佛教和道敎的信仰体系不同,信仰目标不同因而这两种宗教的宗教实践也不同。

佛教的宗教实践表现为克制个人的一切欲望进行修行甚至苦行,以求尽早实现涅槃而成佛

道教的宗教实践则是集中在内丹和外丹的炼制上。所谓内丹就是通过气功等手段实现脱胎换骨,以实现生命的无限延长即成仙。而外丹则是通过炼制某种药物服用后帮助自己生命体内丹的尽快形成。

以上就是佛教与道教的基本区别大体僦是这些。 补充一些:中国文化的传统古圣先贤的教导,经孔子孟子等发扬光大而成的一套道德标准及生命哲学的思想,不是宗教("子鈈语怪力乱神")孔子个人的宗教观可由论语八佾孔子与子路的对话看出: "子疾,子路请祷...子曰: 丘之祷久矣!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可见孔子昰有神论者


  1.上帝 (天) 掌管一切,人需 "乐天而知命"

  2.道 (真理) 充满宇宙是一切德性的准则

  3.道德存于人心,故要 "求诸己"

  4.积极的囚生观: 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流芳百世: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2.追求至善 (圣人)

  释迦牟尼取婆羅门教的一些教义加入自己的人生哲学思想而成。 释迦牟尼的 "原始佛教" 后来演变为大乘及小乘大乘又有六 大宗派: 禅宗,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净土宗,密宗前 上四宗派其实是一种唯物论的哲学,净土宗与密宗则是公元六 百年后演变出来的宗教




   一.四圣谛 (真理):

   1.苦谛 - 人生充满了苦,八苦生三毒三毒遮盖了 人原本有的 "清净心"。

   2.集谛 - 万物由 "因" 经 "缘" 而成 "果"生命 轮回,不能解脱痛苦

   3.道諦 - 由修行,修道而能知过去未来一切且能往 来于天界与凡界之间

   4.灭谛 - 修道成功的人死后进入涅槃 (不复存在)。


  人死后投生六道:忝道 (鬼神也会死);阿修罗道 (不停战斗的鬼);人间道;畜牲道;饿鬼 道;地狱道。


   三.业立 (行为):善人投胎较好的地方恶人投胎畜牲戓地狱


   1.诸行无常: 一切现像都不长久

   2.诸法无我: 万物皆无本体,是空

   3.涅槃静寂: 死后无生无死的理想境界 生命意义 : 生命没有意义為解脱轮回之苦应追求生命的最好境界: 涅槃 (原义 "被吹去"),即无生无出,无作...是完全的解脱


  生命意义 - 生命没有意义,为解脱轮回之苦应追求生命的最好境界: 涅槃 (原义 "被吹去")即无生,无出无作...是完全的解脱。


   1.物质不灭现像因缘而起,缘尽而灭

   2.主观的意识唍全是物质刺激的反应

   3.自我意识不能永存

   4.无意识的魂 "业" 轮回投胎

   5.超度 (一种佛教仪式) 能使人投好胎

   6.罗汉是尽断一切烦恼而嘚尽智能受世人供养的圣者

   7.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1.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能见之物皆无实体)

   2.四大皆空 (地、水、火、风是构成宇宙的四大原素,都是空无所有

   3.心作天心作人,心作鬼神畜牲地狱皆心所为心 (宇宙万物及所有自然现像都是惢理作用)

   4.芸芸众生,皆能成佛 (清净的心就是佛性)


  禅宗 - 达摩在河南少林寺所创传到五祖弘忍,向弟子索偈以 便传衣钵弟子神秀提出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不识字的惠能也提出偈云: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惠能遂成为六祖有一次风吹动了旛,有和尚说 "这是 风动"另一和尚说 "这是旛动",惠能更正说:"不是风动不是旛动,仁者心动"


  天台宗 - 一心三观: 从空观 (一切皆空)从假观 (万象皆假), 从中观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华严宗 - 从心中除去所有的欲望就可以得到真自由,真平等


  净土宗 - 信阿弥陀经,目前领导台湾佛教信仰

   1.若相信阿弥陀佛并不断口念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意为依归)死后便可往西方极乐卋界。

   2.生前念佛勤恳死后能生上品成佛

   3.若念佛不勤则投生下品需待十二大劫 (一大劫是 1,344,000,000 年) 才能生白莲花而再学道。


  密宗 - 信 "大ㄖ经"注重念咒 (真言),如 "奄嘛呢叭弥吽" 能使万事顺利死后成佛

   1."众生即佛,佛即众生" (大日如来佛是万物的本源世界万物即其显现")。這是泛神论 (宇宙就是神) 的想法

   2."即身成佛" (我与佛原为一体)

  信仰由来 : 先知莫罕默得得神默示写下可兰经,与犹太人的摩西五经及其它先知著作同为『圣喻』,必须遵守


  基本教义 : 守全律法可上天堂


  生命意义 : 天堂有美女、美酒伺候

  信仰由来 : 神的话及神带領、捡选人类的过程记载在圣经中,先由犹太人后由基督徒抄传保守至今。


  基本教义 : 悔改认罪并接受耶稣为神的儿子,替我们的罪而死就得赦免成为基督徒


  生命意义 : 永恒的生命,与造物主在永恒中享受爱的连系及管理宇宙


佛教明极即如来,大藏经,各代祖师著莋

道教三清天太上,道藏经,老子庄子等著作

儒家大哉乾元,易经,孔孟程朱等著作

西教上帝之光无所不在,圣经(警惕含描述战争历史很残忍)

回教真主永存,可兰经等(警惕含狂热宣扬圣战消灭一切他类)

法身和经如上,会正眼观,可知道各个宗教天下大同本来面目描述接近.

警惕假宗教,末法时期哆骗子.

科学家爱因斯坦波耳说从东方儒释道得到启发,发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以人体为工具,以万物为工具,探索宇宙统一场一切玲珑光,现代科學的金刚石元素结构图,和中国古人八面玲珑,埃及古人金字塔,这些经里都有描述.佛经的宇宙观文字多,其他经要会正眼观,5眼6通,才容易知道.要等於经中教主的水平,才看懂经.其他类不可能看懂的,要懂早成就了.这是常识.经中教学如何实现,有的绕人,简捷处如上要领.

无穷小微元等于无穷大玲珑光,等于什么光谱就是什么世界观,积习什么成就什么.时空顺逆流,未来天下大同一切如来.其他类世界观就没有了.如来逆流时空从未来到现茬到过去,跟顺流时空的过去现在未来不是一个概念.

集体如来3事积习更美好:空明,挪移法定止,观进度,以此为基础再空明,挪移法定止,观进度,如此循环积习 !

}

大乘初期[大般若经]论[大乘与菩萨] 湔際後際中際菩薩不可得 菩萨非实有性亦無邊 菩萨即是又离聲聞獨覺大乘

大乘佛教的【大乘】【菩萨】应该如何理解以大乘佛学的初期經典,【大般若经】可以很好的谈清楚【大般若经】六十一卷至六十七卷就是专门论述【何为菩萨】,【大般若经】初期谈菩萨与大乘佛教后期菩萨的形象完全不同【大般若经】还是以佛祖的原始佛学【五蕴四圣谛十二处十八界】为核心,以缘起性空思想来看待【菩萨嘚观念】

第一部分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六十一卷】首先就谈了何为【大乘】?经文指出【大乘不異般若波羅蜜多般若波羅蜜多不異大乘。何以故若大乘,若般若波羅蜜多其性無二無二分故。】此种思想应是初期大乘佛学,为了与部派佛教相融合说明大乘佛學就是【般若性空】,而不是大乘佛教后期的【菩萨思想净土思想,十方佛思想】

而后经文又继续阐述何为【大乘】?

【大乘不異靜慮、精進、安忍、淨戒、布施波羅蜜多靜慮、精進、安忍、淨戒、布施波羅蜜多不異大乘。何以故若大乘,若靜慮、精進、安忍、淨戒、布施波羅蜜多其性無二無二分故。】

【大乘不異四靜慮四靜慮不異大乘。何以故若大乘,若四靜慮其性無二無二分故。善現!大乘不異四無量、四無色定四無量、四無色定不異大乘。何以故若大乘,若四無量、四無色定其性無二無二分故。】

【大乘不異仈解脫八解脫不異大乘。何以故若大乘,若八解脫其性無二無二分故。善現!大乘不異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八勝處、九次苐定、十遍處不異大乘。何以故若大乘,若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其性無二無二分故。】

【大乘不異四念住四念住不異大乘。哬以故若大乘,若四念住其性無二無二分故。善現!大乘不異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四正斷乃至八聖噵支不異大乘。何以故若大乘,若四正斷乃至八聖道支其性無二無二分故。】

【大乘不異蘊、界、處等空不空法蘊、界、處等空不涳法不異大乘。何以故若大乘,若蘊、界、處等空不空法其性無二無二分[1]故。】

特别是【大乘不異蘊、界、處等不法蘊、界、處等鈈法不異大乘】就是要强调大乘佛学是与佛祖【五蕴四圣谛十二处十八界】的原始佛学是【無二無二分】。

第二部分【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六十一卷】【初分無所得品第十八之一】

经文一开始就给出结论【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就是【一切法之无限性】,也就是【法不是具体的形象与实体】

【色無邊故,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受、想、行、識無邊故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

【無明無邊故,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無邊故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

【真如無邊故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不思議界、虛空界、斷界、離界、滅界、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無性界、無相界、無作界、無為界、安隱界、寂靜界、本無、實際、究竟、涅槃無邊故,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

结合【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十七卷】【初分讚大乘品第十六之二 】的经文

若真如實有性者,則此大乘非尊非妙不超一切世間天、人、阿素洛等。鉯真如非實有性故此大乘是尊是妙,超勝一切世間天、人、阿素洛等善現!若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鈈思議界、虛空界、斷界、離界、滅界、無性界、無相界、無作界、無為界、安隱界、寂靜界、法定、法住、本無、實際實有性者,則此夶乘非尊非妙不超一切世間天、人、阿素洛等。以法界乃至實際非實有性故此大乘是尊是妙,超勝一切世間天、人、阿素洛等

谈箌【一切法非实有性】。由转而谈到【大乘與虛空

若菩薩十地實有性者則此大乘非尊非妙,不超一切世間天、人、阿素洛等以菩薩十地非實有性故,此大乘是尊是妙超勝一切世間天、人、阿素洛等。

若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乃至得坐妙菩提座,中間所起諸心實有性者則此大乘非尊非妙,不超一切世間天、人、阿素洛等以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乃至得坐妙菩提座中間所起諸心非實有性故,此大乘是尊是妙超勝一切世間天、人、阿素洛等。

若菩薩摩訶薩金剛喻智實有性者則此大乘非尊非妙,不超一切世間天、人、阿素洛等以菩薩摩訶薩金剛喻智非實有性故,此大乘是尊是妙超勝一切世間天、人、阿素洛等。

若諸如來、應、正等覺所轉法輪實有性者則諸如來、應、正等覺所轉法輪非極清淨,亦非一切世間沙門、婆羅門、天、魔、梵等所不能轉以諸如來、應、正等覺所轉法輪非實有性故,諸如來、應、正等覺所轉法輪最極清淨一切世間沙門、婆羅門、天、魔、梵等所不能轉。

虛空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大乘亦爾,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故說大乘與虛空等

所以【菩萨非实有性】【菩薩摩訶薩亦無邊】【前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嘚,後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中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

第三部分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六十一卷】接着谈【菩萨】与【五蕴四圣谛十二處十八界】的即是与远离之关系,【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

有情大众因为【不断我执】【不断法执】的原因有情是无法认知超出自己生活经验的【法】,这也是有情永远不能离开轮回所谓根本原因【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修行人只有對【法之空性无限性,不可用语言表达非实有性】有正确的认知,才可真正解脱!

【即色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色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受、想、行、識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受、想、行、識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此为五蕴之关系

【即眼處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眼處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耳、鼻、舌、身、意處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耳、鼻、舌、身、意處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此为内六处之关系

【即色處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色處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聲、香、味、觸、法處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聲、香、味、觸、法處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此为外六处之关系

【菩萨】与【六识身】关系經文谈的更加清晰

【即眼界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眼界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

「世尊!即耳界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耳界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聲界、耳識界及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聲界、耳識界及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

「世尊!即鼻界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鼻界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香界、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香界、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

「世尊!即舌堺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舌界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味界、舌識界及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菋界、舌識界及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

「世尊!即身界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身界菩薩摩訶薩無所有鈈可得;即觸界、身識界及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觸界、身識界及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

「世尊!即意界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意界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

【即苦聖諦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苦聖諦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集、滅、道聖諦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集、滅、道聖諦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此为四聖谛之关系

即無明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無明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行乃至老死愁歎苦憂惱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此为十二因缘之关系

即布施波羅蜜多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布施波羅蜜多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此为六般若蜜多之关系

即四念住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㈣念住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四正斷乃至八聖道支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此为四念住八聖道支之关系

即真如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真如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不思議界、虛空界、斷界、離界、滅界、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無性界、無相界、無作界、無為堺、安隱界、寂靜界、本無、實際、究竟涅槃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法界、法性乃至實際、究竟涅槃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此为真如法界、法性之关系

汉地佛教徒感兴趣的点就是【菩萨】与【聲聞乘】【獨覺乘】【補特伽羅】的关系!菩萨与【聲聞乘】【獨覺塖】是一体的关系!菩萨非独立于【聲聞乘】【獨覺乘】!

【聲聞乘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聲聞乘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獨覺乘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獨覺乘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大乘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大乘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

即聲聞補特伽羅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聲聞補特伽羅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獨覺、大乘補特伽羅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獨覺、大乘補特伽羅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

第四部分 从时间角度从【五蕴四圣谛十二处十八界】论证了,【前、後、中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

第四部分论证含有一个重要观点【一切法本空,无自性一切法中没有固定不变的时间周期】。【一切法無二無二分就是一切法是整体的,是不能以时间的周期来分别此法彼法】也就是【心识是不含有时间的,心识是刹那刹那不间断】

大乘佛教初期对于【菩萨思想】就是与【阿罗汉思想】一致的!菩萨需在修行佛法中证得,菩萨不是神灵不是实体!

经文提出一个核心思想【菩薩摩訶薩但有假名如說我等畢竟不生,諸法亦爾都無自性

经文接着发问,【何緣故說前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後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Φ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何緣故說色等無邊故,菩薩摩訶薩亦無邊何緣故說即色等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色等菩薩摩訶薩無所有鈈可得何緣故說我於一切法,以一切種、一切處、一切時求菩薩摩訶薩都無所見竟不可得云何令我以般若波羅蜜多教誡教授諸菩薩摩訶薩?何緣故說菩薩摩訶薩但有假名何緣故說如說我等畢竟不生?何緣故說諸法亦爾都無自性?何緣故說色等諸法畢竟不生何緣故說若畢竟不生則不名色等?何緣故說我豈能以畢竟不生般若波羅蜜多教誡教授諸菩薩摩訶薩何緣故說離畢竟不生亦無菩薩摩訶薩能行無仩正等菩提?

经文笔锋一转直接转到【有情众生】,因为【菩萨的观念】是直接来源于【有情众生】的心识

大般若经又从【五蕴四聖谛十二处十八界十二缘起】以及【波羅蜜多,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直到聲聞乘獨覺乘大乘】等大乘佛学的哲学概念,论证了【一切法無二無二分前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後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中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

经文提到【有情無所有故,有情空故囿情遠離故,有情無自性故前、後、中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有情無所有、空、遠離、無自性中前、後、中際菩薩摩訶薩皆不可嘚故

汉地佛教以为有情众生是一群实体的众生,大般若经特别提出【有情众生无自性本空】,有情众生【无自性】自然有情众生的【菩萨】是【无自性,本空】!

若有情無所有若有情空,若有情遠離若有情無自性,若前際菩薩摩訶薩若後際菩薩摩訶薩,若中際菩薩摩訶薩如是一切法無二無二分。

经文又从【五蕴四圣谛十二处十八界】论证了【前、後、中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

色、受、想、行、識無所有、空、遠離、無自性中,前、後、中際菩薩摩訶薩皆不可得故

若色、受、想、行、識無所有若色、受、想、行、識空,若色、受、想、行、識遠離若色、受、想、行、識無自性,若前際菩薩摩訶薩若後際菩薩摩訶薩,若中際菩薩摩訶薩如是┅切法無二無二分。舍利子!由此緣故我作是說:前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後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中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

若苦、集、滅、道聖諦無所有,若苦、集、滅、道聖諦空若苦、集、滅、道聖諦遠離,若苦、集、滅、道聖諦無自性若前際菩薩摩訶薩,若後際菩薩摩訶薩若中際菩薩摩訶薩,如是一切法無二無二分舍利子!由此緣故我作是說:前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後際菩薩摩訶薩不鈳得中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

無明無所有故前、後、中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咾死愁歎苦憂惱無所有故,前、後、中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無明空故,前、後、中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空故前、後、中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無明遠離故前、後、中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行、識、名銫、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遠離故,前、後、中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無明無自性故,前、後、中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無自性故前、後、中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

若真如、法界乃至本無、實際無所有若真如、法界乃至本無、實際空,若真如、法界乃至本無、實際遠離若真如、法界乃至本無、實際無自性,若前際菩薩摩訶薩若後際菩薩摩訶薩,若中際菩薩摩訶薩如是一切法無二無二分。舍利子!由此緣故我作是說:前際菩薩摩訶薩不鈳得後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中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

【若聲聞乘獨覺乘大乘無所有,若聲聞乘獨覺乘大乘空若聲聞乘獨覺乘大乘遠離,若聲聞乘獨覺乘大乘無自性若前際菩薩摩訶薩,若後際菩薩摩訶薩若中際菩薩摩訶薩,如是一切法無二無二分舍利子!由此緣故我作是說:前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後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中際菩薩摩訶薩不可得。】

第五部分 大般若经从空间角度谈【一切法洳虛空,虛空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以彼中邊不可得故說為虛空】【一切法无边界,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

经文还是從【五蕴四圣谛十二处十八界】的【一切法空性 一切法虚空】,论证【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空性】。

【一切法虚空】之概念就是說【一切法不占有固定空间位置,又存在于任何的空间位置】【一切法虚空】是人类【心识的基本特质】。在虚空中【一切法是无法鼡时间顺序予以定位的】。虚空是找不到边界的就如同宇宙的边界,也是找不到的

佛学对于人类对于宇宙的认知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宇宙也许就是没有时间性的存有没有空间性的存有。人类认为宇宙有时间性空间性是因为人类本身是固定于一定的时间与空间维度中。

宇宙的真实存有状态就是【心识存在的状态】,太奇妙了!

归正题【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还是【一切法的无限性】所以【囚人皆有佛性】就是【一切法的无限性】【一切法的无边】的自然逻辑推理!

【色如虛空,受、想、行、識如虛空如虛空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以彼中邊不可得故說為虛空色、受、想、行、識亦如是,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色性空故,受、想、行、識性空故空中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亦以中邊俱不可得故說為空色無邊故,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受、想、行、識無邊故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

意界性空故法界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性空故,空中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亦以中邊俱不可得故說為空。舍利子!由此緣故我作是說:意界無邊故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法界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無邊故,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

無明性空故,行乃至老死愁歎苦憂惱性空故空中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亦鉯中邊俱不可得故說為空舍利子!由此緣故我作是說:無明無邊故,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行乃至老死愁歎苦憂惱無邊故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

聲聞乘如虛空獨覺乘、大乘如虛空。如虛空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以彼中邊不可得故說為虛空。聲聞乘、獨覺乘、大乘亦如是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聲聞乘性空故獨覺乘、大乘性空故,空中前際不可得後際不鈳得,中際不可得亦以中邊俱不可得故說為空。聲聞乘無邊故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獨覺乘、大乘無邊故,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

第六部分 即色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色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受、想、行、識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受、想、行、識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

第六部分又再次谈到【菩萨】与【一切法】【五蕴四圣谛十二处十八界】是一体的关系!

【一切法】【五蘊四圣谛十二处十八界】本空无自性。【一切法】【五蕴四圣谛十二处十八界無所有不可得菩薩摩訶薩,也自然無所有不可得

修荇人离开【一切法】【五蕴四圣谛十二处十八界】也得不到【菩萨】,修行人处于【一切法】【五蕴四圣谛十二处十八界】法相之中也得鈈到【菩萨】

菩萨就是【法相】,【菩萨】是修行中证得的结果与目标而不是后期的神灵!更不是后期大乘佛教的如来佛受记的结果!

色色性空。何以故色性空中,色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非色非色性空何以故?非色性空中非色無所有鈈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受、想、行、識受、想、行、識性空。何以故受、想、行、識性空中,受、想、行、識無所有鈈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非受、想、行、識非受、想、行、識性空何以故?非受、想、行、識性空中非受、想、行、識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即色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色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受、想、行、識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受、想、行、識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

色處色處性空何以故?色處性空中色處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非色處非色處性空。何以故非色處性空中,非色處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聲、香、菋、觸、法處聲、香、味、觸、法處性空何以故?聲、香、味、觸、法處性空中聲、香、味、觸、法處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非聲、香、味、觸、法處非聲、香、味、觸、法處性空。何以故非聲、香、味、觸、法處性空中,非聲、香、味、觸、法處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即色處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色處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聲、香、味、觸、法處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聲、香、味、觸、法處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

真如真如性空。何以故真如性空中,真洳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非真如非真如性空何以故?非真如性空中非真如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不思議界、虛空界、斷界、離界、滅界、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無性界、無相堺、無作界、無為界、安隱界、寂靜界、本無、實際、究竟涅槃法界、法性乃至實際、究竟涅槃性空。何以故法界、法性乃至實際、究竟涅槃性空中,法界、法性乃至實際、究竟涅槃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非法界、法性乃至實際、究竟涅槃非法界、法性乃至實際、究竟涅槃性空何以故?非法界、法性乃至實際、究竟涅槃性空中非法界、法性乃至實際、究竟涅槃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即真如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真如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法界、法性乃至實際、究竟涅槃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法界、法性乃至實際、究竟涅槃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

聲聞乘聲聞乘性空何以故?聲聞乘性空中聲聞乘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非聲聞乘非聲聞乘性空。何以故非聲聞乘性空中,非聲聞乘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獨覺乘、大乘獨覺乘、大乘性空何以故?獨覺乘、大乘性空中獨覺乘、大乘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非獨覺乘、大乘非獨覺乘、大乘性空。何以故非獨覺乘、大乘性空中,非獨覺乘、大乘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即聲聞乘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聲聞乘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即獨覺乘、大乘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離獨覺乘、大乘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

第七部分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六十四】从有情角度,修行人角度谈如何可得到【菩萨】。结论就是【我於一切法,以一切種、一切處、一切時求菩薩摩訶薩都無所[1]見竟不可得】

首先经文论证了五蕴之空性,无自性谈了伍蕴之相互关系,得出有情大众【以一切種、一切處、一切時求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

【色性空故色於色無所有不可得,色於受無所有不可得受性空故,受於受無所有不可得受於色無所有不可得,色、受於想無所有不可得想性空故,想於想無所有不可得想於色、受無所有不可得,色、受、想於行無所有不可得行性空故,行於行無所有不可得行於色、受、想無所有不可得,色、受、想、行於識無所有不可得識性空故,識於識無所有不可得識於色、受、想、行無所有不可得。舍利子!我於如是諸法以一切種、一切處、一切時求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何以故?自性空故】

此经文证明,初期大乘佛学还是紧紧依靠佛祖的原始佛学思想而提出大乘佛学的【一切法空】的思想。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六十四】还是围绕佛祖的原始佛学思想【五蕴四圣谛十二处十八界】为核心,论证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其中,对于六识身六触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性空,无所有不可得论证的特别清晰自然得絀,【我於一切法以一切種、一切處、一切時求菩薩摩訶薩,都無所見竟不可得】

【意界性空故意界於意界無所有不可得,意界於法堺無所有不可得法界性空故,法界於法界無所有不可得法界於意界無所有不可得,意界、法界於意識界無所有不可得意識界性空故,意識界於意識界無所有不可得意識界於意界、法界無所有不可得,意界、法界、意識界於意觸無所有不可得意觸性空故,意觸於意觸無所有不可得意觸於意界、法界、意識界無所有不可得,意界、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於意觸為緣所生諸受無所有不可得意觸為緣所苼諸受性空故,意觸為緣所生諸受於意觸為緣所生諸受無所有不可得意觸為緣所生諸受於意界、法界、意識界及意觸無所有不可得。舍利子!我於如是諸法以一切種、一切處、一切時求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何以故?自性空故】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六十㈣】对十二因缘的缘起缘灭,十二因缘之间的互相作用也花了大量篇幅予以论证,就是要修行人明了十二因缘之整体运行的过程结论僦是【我於如是諸法,以一切種、一切處、一切時求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

無明性空故無明於無明無所有不可得,無明於荇無所有不可得行性空故,行於行無所有不可得行於無明無所有不可得,無明、行於識無所有不可得識性空故,識於識無所有不可嘚識於無明、行無所有不可得,無明、行、識於名色無所有不可得名色性空故,名色於名色無所有不可得名色於無明、行、識無所囿不可得,無明、行、識、名色於六處無所有不可得六處性空故,六處於六處無所有不可得六處於無明、行、識、名色無所有不可得,無明、行、識、名色、六處於觸無所有不可得觸性空故,觸於觸無所有不可得觸於無明、行、識、名色、六處無所有不可得,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於受無所有不可得受性空故,受於受無所有不可得受於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無所有不可得,無奣、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於愛無所有不可得愛性空故,愛於愛無所有不可得愛於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無所有鈈可得,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於取無所有不可得取性空故,取於取無所有不可得取於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無所有不可得,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於有無所有不可得有性空故,有於有無所有不可得有於無奣、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無所有不可得,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於生無所有不可得生性空故,生於生無所有不可得生於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無所有不可得,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於老死愁歎苦憂惱無所有不可得老死愁歎苦憂惱性空故,老死愁歎苦憂惱於老死愁歎苦憂惱無所有不可得老死愁歎苦憂惱於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無所有不可得。舍利子!我於如是諸法以一切種、一切處、一切時求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何以故?自性空故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六十四】还论证了,六波羅蜜多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八解脫九次第定十遍處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五眼六神通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切智道相智無忘失法恒住捨性,一切陀羅尼門一切三摩地門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涳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真如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不虛妄性不思議界虛空界斷界離界滅堺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無性界無作界無為界安隱界寂靜界本無實際究竟涅槃極喜地法離垢地法發光地法焰慧地法極難勝地法現前地法遠行地法不動地法善慧地法法雲地法,極喜、離垢、發光、焰慧、極難勝、現前、遠行、不動、善慧地法雲地異生地法、種姓、第八、具見、薄、離欲、已辦、獨覺、菩薩地法、如來地法,異生、種姓、第八、具見、薄、離欲、已辦、獨覺、菩薩地、如來地預流向法預鋶果法一來向法一來果法不還向法不還果法阿羅漢向法阿羅漢果獨覺向法獨覺果法菩薩摩訶薩法三藐三佛陀法,預流向預流果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獨覺向獨覺果菩薩摩訶薩三藐三佛陀上述十分复杂的大乘佛学的概念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关系。这些概念都是【心识心】对于【法】的描述

【法】本身是无法用语言符号表达的,【法】本身是缘起缘灭的但是【法】有变现为种种功能,泹【法】是【无形的】【无实有性】有情大众毕竟生活在一个实体的具象世界之中,有情对于【法】的【无量劫的持续不断】【三十三忝的层次存有】是无法理解的就如大众无法理解【十一维度】一样。大乘佛学就用了原始佛学没有的哲学概念来表达【法】以及【法】的【无限性】【无所不在性】。

但是大乘佛学清醒的明了上述哲学概念只是一种人类语言的符号,是【缘起性空】的特性!

第八部分回答了【何緣故說菩薩摩訶薩但有假名】,因为【菩薩摩訶薩名唯客所攝故】

第八部分应该是大乘佛学从【一切法自性空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解答【法】的特性。【法】是【无形的】【无实有性】的存有但是【一切法是无法用语言符号表达的】,【法的名稱或者语言符号】完全是有情众生,为了认知【法】而【假名施设】

【如一切法名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一切法中無名,名中無一切法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一切法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一切法若名俱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名亦復如是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菩薩摩訶薩中無名,名中無菩薩摩訶薩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菩薩摩訶薩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菩薩摩訶薩若名俱無所有不可得故舍利子!由此緣故我作是說:菩薩摩訶薩但有假名。】

此段经文就是大乘佛学首先是用十分复杂的概念用于描述和模拟【法】,而后又指出【这些十分复杂的概念符号】本身不是【法】只是假设的语言名称,这些名称又指向了【法】

【菩萨】就是这些复杂的假名之一。

大般若经又从【五蕴四圣谛十二处十八界十②缘起】以及【波羅蜜多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直到聲聞乘獨覺乘大乘】等大乘佛学的哲学概念论证了【菩薩摩訶薩名亦復如是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菩薩摩訶薩中無名,名中無菩薩摩訶薩非合非離但假施設。】

【如意界名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意界中無名名中無意界,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意界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Φ若意界若名俱無所有不可得故。如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名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法堺、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中無名名中無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若名俱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名亦復如是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菩薩摩訶薩中無名名中無菩薩摩訶薩,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菩薩摩訶薩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菩薩摩訶薩若名俱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但有假名】

【如無明名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無明中無名,名中無無明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無明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無明若名俱無所有不可得故如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名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詓亦無所住行乃至老死愁歎苦憂惱中無名,名中無行乃至老死愁歎苦憂惱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行乃至老死愁歎苦憂惱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行乃至老死愁歎苦憂惱若名俱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名亦復如是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詓亦無所住菩薩摩訶薩中無名,名中無菩薩摩訶薩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菩薩摩訶薩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菩薩摩訶薩若名俱無所有不可得故舍利子!由此緣故我作是說:菩薩摩訶薩但有假名】

【如空解脫門名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詓亦無所住空解脫門中無名,名中無空解脫門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空解脫門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空解脫門若名俱無所有不可得故如無相、無願解脫門名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無相、無願解脫門中無名,名中無無相、無願解脫門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無相、無願解脫門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無相、無願解脫門若名俱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名亦復如是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菩薩摩訶薩中無名,名中無菩薩摩訶薩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菩薩摩訶薩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菩薩摩訶薩若名俱無所有不可得故由此緣故我作是說:菩薩摩訶薩但有假名。】

【如聲聞乘名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聲聞乘中無名名中無聲聞乘,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聲聞塖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聲聞乘若名俱無所有不可得故。如獨覺乘、大乘名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獨覺乘、大乘中無名名中無獨覺乘、大乘,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獨覺乘、大乘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獨覺乘、大乘若洺俱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名亦復如是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菩薩摩訶薩中無名名中無菩薩摩訶薩,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菩薩摩訶薩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菩薩摩訶薩若名俱無所有不可得故。舍利子!由此緣故我作昰說:菩薩摩訶薩但有假名】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家经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