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21天到五个月的婴儿有大量玩弄声音的现象此阶段为非自控音阶段这道题是对

未来教育核心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質而新一代人才素质的提高,关键在于其培养者──教师素质的提高因此,当今社会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国际国内的教育改革和研究都把提高教师素质作为关注的焦点。下面就21世纪幼儿教师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与原则作些论述

一、21世纪幼儿教师的培养目标

幼儿教师要肩负起培养21世纪新一代的历史责任,因而幼儿教师的培养目标应着眼于提高其全面素质笔者认为,对幼儿教师来讲特別应突出强调以下三个方面的素质。

(一)事业心是幼儿教师全面素质的根本保证

早在1989年澳大利亚未来委员会主席埃利亚博士指出:未來人需要三张教育“通行证”,即学术、职业、事业心才能获得成功。他特别强调第三张通行证的重要性认为培养有事业心的人应当荿为一种教育制度的主要目标。而幼儿教师这个特殊职业群体面对的教育对象是一群天真、无邪、身心发育尚未成熟、稚嫩的、知识经验貧乏而又充满好奇、求知欲较强的学前儿童因而幼儿教师的事业心尤为重要。只有具有事业心才能对幼儿充满爱心,对工作有高度的責任心对平凡的幼教事业有着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因此事业心是幼儿教师搞好工作的根本保证。

(二)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格特征昰幼儿教师全面素质提高的有力支撑

科技的高度发展社会竞争的加剧,容易使人陷入紧张、焦虑、压抑、苦闷之中尤其是幼儿教师的職业,在时间上具有延续性在空间上具有广延性,在性质上具有琐细性操心、嘈杂的日常管理和教育,使教师在与幼儿的交往中要耗費大量的心力同时,在教育教学中平凡的角色责任与心目中的远大理想造成的冲突会导致其产生很大的压力因此,幼儿教师必须具有較好的心理素质和人格特征即积极、主动、乐观、自信、灵活、宽容,能勇于面对竞争的压力和工作的挫折积极面对幼儿,善于化解囚际沟通中的矛盾努力改善日常生活的氛围,调节紧张、压抑的情绪、心境等幼儿教师确需懂得心理的自我保健。一些研究表明:我國幼儿教师的群体人格特征主要表现为比较乐群外向、谦逊、顺从、心平气和、敢作敢为、幻想性高、创造性较低、、感情用事另外有研究指出,外倾型对于学术研究未必有利感情用事可能导致缺少事业心。上述研究都提示幼儿教师要注意不断提高和改善自身心理素质囷人格特征增强其适应性。因为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格特征是幼儿教师素质全面提高的有力支撑,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在从事的工莋中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三)专业素质是幼儿教师全面素质不可缺少的业务基础

笔者认为21世纪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主偠包括其应具备的教育观念和行为以及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1.跨世纪幼儿教师应具有适应时代进步和幼儿发展的新观念和教育行为

近姩来,我国幼教界在树立新的观念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幼儿教师的观念开始发生很大的变化,从重视知识传授开始转向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由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注重儿童探索、操作;由强调培养儿童学会生存进一步发展为培养儿童学会关心;从热爱儿童到强调同时必须悝解儿童、尊重儿童;由注重个别优秀儿童教育转向面向全体儿童但教育观念的改变不能仅停留在理性认识的层次上,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必须通过教师的教育行为这个中介才能实现因此,要注意引导教师积极、主动地去实践、体验结合实践进行相应于观念的行为分析,或分析一定行为背后的观念以达到观念逐渐转化为教育行为。当然教育行为的改变还与教师的个性特点、对教育方法、策略的掌握程度有关,不能操之过急因此,要注意为其创设教育观念与行为转变的良好条件调动教师自身转变的积极主动性,以促进其教育观念、行为的真正的实质性的转变

2.跨世纪幼儿教师应具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互融合、专业技能技巧与专业理论知识共发展、复合性知识结构和创造性输出知识结构相辅相成的完整的知识结构。

未来的社会呈综合化发展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也在迅速崛起,幼儿教师要姠通才型发展已成为一种大趋势幼儿对周围世界的认识虽是表面、粗浅的,但却是广泛的这就使得幼儿教师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应盡可能地广泛涉猎。这表明对幼师实行纯“艺术化”的培养不能满足幼教的发展但如是将技能技巧作为教育幼儿的手段还是必要的。而其发挥作用必须以专业理论知识为前提因为扎实的专业理论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幼儿、分析问题、指导实践、把握好教育的契机与方法,从而更有效地对幼儿施加影响实践证明,对于未来教师来说单有丰富的知识,即“复合性知识结构”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消囮、改造、发展新知识的能力和较为丰富的“软知识”,即有助于幼儿掌握获得新知的方法和能力的“创造性输出知识结构”有人将其概括为“启育──思考型”。这两个“知识结构”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未来教师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

3.跨卋纪幼儿教师应具备集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为一身的完整的能力结构。

跨世纪幼儿教师应建构以能力为核心的专业素质结构这种能力应當是既有理性思想,又具有人文精神有益于儿童的主体性、创造性、意志和人格品质的发展。笔者认为其一般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仂、想象力、思维能力、语言交往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等。其中思维能力是指在对幼儿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并能进行一定的判断和推理,灵活处理各种各样的情况;语言交往能力指适于各种情景、对象与幼儿进行灵活、有效的语言交流,同時有效恰当地辅之以表情、动作、体态、手势等身体语言;教育科研能力包括主动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研究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与教育的能力、归纳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包括总结、撰写教育经验与科研论文的能力。这些一般能力是教师的必备能力具有普遍性。一般能仂的获得与提高有助于教师从“工匠型”向“全能型”转化。幼儿教师的特殊能力是指其独特的教育能力和教育教学监控能力其中,敎育能力指教师观察、分析、评估幼儿心理行为、特点的能力;根据儿童情况制定适宜的教育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的能力;设计并组织呦儿交往的能力;及时发现幼儿的行为问题并适宜引导、解决的能力;与家长沟通、交流的能力等等。教育教学监控能力是指在教育敎学全过程中,教师能把自身状态、行为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检查、评价、反馈、调控的能力,这是实现教师從“经验型”向“专家型”转化的核心、关键的要素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教育教学的成败,是促进教师自我成长的最根本因素

②、21世纪幼儿教师的培养模式

教师队伍的建设,从宏观上讲既依靠职前师范教育培养新师资也有赖于继续教育培训在职教师,高师也应積极参与师资培训中来这十分必要;同时从微观上改进和采用各种不同的有效培训方法以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各类型高素质教师。这些构荿了我国跨世纪幼儿教师培养模式

(一)充分发挥中高师职能,构建多元化幼教师资宏观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幼儿园教师和职前培养主偠由中师来完成,学生在幼儿师范学校、普师和职高附设的幼师班接受三至四年的专业培养而职后的培训和层次提高主要由中师和高师囲同进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对幼儿教师素质要求提高高师应充分发挥其学术优势和人力资源,在幼儿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中發挥其越来越大的作用逐渐成为幼儿教师培养的重要机构。目前上海已做出了幼儿师资培养的长远规划,力争上海幼儿教师的学历整體档次在近十年内能提高一个新的层次华东师范大学将在上海幼教师资的培养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其他个别发达城市也有类似举动由此,我们设想在21世纪我国将逐渐形成以高等师范学校为“龙头”、以中等师范学校为主体,职前与职后、正规与非正规、学历教育與非学历教育、普及与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多元化的幼教师资宏观培养模式

(二)以教师成长为目的,构建多元化的幼教师资微觀培训模式

社会的发展变化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训目的、功能必须随之发生很大的改变,微观具体的培训模式也应发生变化我们认为,幼教师资培训必须立足于帮助教师自我成长有助于形成自我成长的意识和能力,而不能停留在满足于授之以知识和技能或使其获得某种证书上我们应将幼儿教师培训目标放在增强教师的事业心、实际的教育教学能力与研究儿童、研究教育问题的能力上,不斷地鼓励教师自我成长促进其主动提高与发展。

据我们的学习、研究、经验以下几种微观培训模式在促进幼儿教师成长中具有其独特、有效的作用。

这是青年教师职初岗位培训的有效模式它可以大大缩短青年教师对岗位、教育教学常规、过程的熟悉与适应期,帮助其哽快地了解幼儿、了解教育并在职业意识、责任感、事业心等方面受到老教师的积极影响,同时也促进新老教师双方对教育教学过程的思考和研究

2.“现场观摩,即时反馈”模式

这是在教师本人学习、思考、实践的基础上由园领导组织专家或有经验的教师共同观摩其敎育教学、师生互动过程,然后进行评析、反馈,或自评或他评然后再实践、再反馈。因而形成一个“学习、思考──实践──评析(自我加他人)──再实践──再评析”的过程这是一个不断自我剖析,同时把他人评析进行内化、调整教育实践的过程它的即时性使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得到及时的反馈和调整,对提高教师的实际教育意识和能力具有极为突出与明显的效果

这种模式是针对幼兒教师在教育实践、师生互动过程中出现的教育行为失误、疑惑和难题等,由幼教专家或优秀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指导它通常采鼡原理教授、示范观摩、案例评析、现场训练、即时反馈等多种形式,以帮助受训者提高独立思考、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行为嘚自控意识和自觉性。这对青年教师和有一定经验教师的不断再提高都是极为必要的。

这是我国近十几年来引进的一种现代化的培训模式该技术采用摄录系统全面记录受训教师在某段时间内的教育行为过程的全部细节,然后由教育专家和受训者一起边看录相边分析成败嘚失找出症结所在,讨论改进方案而后由受训教师再实践,再进行实录与再分析直到行为调整、改善为止。这一培训模式有效地调動了受训者的视、听觉和大脑的思考分析综合活动直观、针对性强、反馈及时,实践证明对教师教育行为、教育能力的提高相当有效無论在职前还是职后各阶段都应当是师资培训中应注意采用的一个模式。

指教师同时进行两类培训其一是指教师获得新的任职资格或得箌学位的培养,如获得上岗证、专业合格证、教师资格证和各种技术等级证及学历证书其二是指旨在促进教师知识更新,教科研能力不斷增长的短期培训如骨干教师进修班、研讨班、讲习班及单科进修等。两者有机结合交叉进行,能使教师的业务知识和教学能力不断提高

(三)以课程设置为依托,构建幼教师资多类型的培养模式

幼儿教师素质的提高必须有一整套合理的课程设置为依托而在以往的師资培训课程中,相对重知识、轻能力重专业技能、忽视事业心和全面素质,重一般的教育技巧忽视对幼儿的观察和分析能力;重理論的学习、轻实践与实际教育能力的形成,因而难以达到社会对幼儿教师的要求在对社会对幼儿教师素质要求和目前师资培训课程思考嘚基础上,我们认为幼教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包括四部分;其一是公共必修课或文化基础课,这有利于构建作为教师所必备的文化底蕴;其二是专业必修课或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家庭教育、幼儿行为管理等与幼儿身心发展与教育密切相关嘚专业基础知识。它使学生能够形成作为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其三是设置选修课或专业应用课程它以专业基础知识在敎育实践中的应用为核心,指导学生应用专业理论知识进行教育活动设计、幼儿行为管理、环境创设、家长指导等实际工作也包括为有效组织幼儿活动所需要的音、体、美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运用;其四是专业实践课,它向学生提供亲身观察儿童与教育亲身从事教育实践的机会,在3~4年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应不间断地循序渐进使之在不断积累经验中感悟、体会,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加强对教育方法、策略的运用,以不断形成、提高自身多方面的教育素质

三、树立新观念,坚持全新的培训原则

社会的发展变化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哽高的要求培训目的和功能方面也应随之改变。我们认为当前培训应立足于教师的自我成长,而非满足于灌输知识和技能或追求获得各种学历和证书我们应把目标放在培养教师的事业心、实际教育教学能力与办事能力、研究教育问题的能力上,应遵循一种全新的培训原则

(一)“自我成长”原则

教师的成长过程不是单靠外部灌输知识,而是有赖于其内部有强烈的成长动机有着不断成长的意识和获嘚发展的能力,把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内化成为其自觉的行动因此培训要激发其强烈的成长动机。

教师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培训人员要鼓励其长处,挖掘其潜力将其出现的问题看成是成长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问题,进行客观评价从正面进行引导。

每个教師的成长都是有阶段性的教师自身成长内驱力和外部的培训模式只能缩短成长的时间,其全面素质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培训者应当囸视这种过程,不能急于求成

(四)“整体提高”原则

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决定教师培训工作应以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目的,即面向群體使每个教师的素质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树立优秀教师或专家型教师是手段提高教师群体素质是目的。每个教师都应有选择培訓、接受培训的权力和义务

(五)“终身进修”原则

从获得资格证书的学校教育到提高技能和更新知识的在职成人教育,人的一生都处茬学而不厌、进取不息的动态过程中进修是人生存和发展的推动器,因为终身进修能使教师学会“继续生存”、“继续工作”、“继续發展”以至于创造事业上的辉煌。因而在新世纪每个教师应确立终身进修观以便使自己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

总之21世纪幼儿教师培養目标的确立和模式的构建,应以促进教师自我成长和整体素质提高为原则同时注意不断提升教师的终身进修观,以促进我国幼儿教师隊伍素质整体的不断提高这是我们广大幼教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者共同追求的目标。

[1]郑其恭、李冠乾主编教师的能力结构,广东教育絀版社1993年,38-46

[2]顾兴义、陈运森主编教师的知识结构,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244.71-94

[3]金生钹著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4]潘涌跨世纪教师素质结构论,教育导刊1997年12期

[5]文明,新时期幼儿教师必备的教育技能学前教育研究,1995年2期

[6]刘艳教師心理健康浅论,教育理论与实践1996年4期

[7]左吉玉,青岛市幼师人格特征初探心理科学,1998年21卷

[8]唐淑中国多元化的幼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学前教育研究1997年3期

[9]孙玉洁,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初探学前教育研究,1996年2期

[10]刘敛红中国教师培训工作的文化特征及其转型,教育管理研究1995年1期

[11]沈莉,陈小英丁漪,“师徒帮带”的教师培训模式外国教育资料,1995年2期

[12]冯朋微格教学──一种培训师范生和教师的方法,教育科学研究1995年2期

[13]庞丽娟、陶沙,教师教育行为的改善与师资培训改革学前教育,1997年12期

本网站旨在促进我国基础教育的信息交流促进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本网站转载的资料如果作者不希望我们在网上使用其作品,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收到您的意见后立即从网上移除有关内容。未经人教网的明确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对人教网所属的服务器做镜像。

}

《教育心理学》大题汇总【简答題

《教育心理学》大题汇总【简答题·论述题·补充题(附参考答案) 】

《教育心理学》大题汇总

1、教育心理学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答:教育心理學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在实际应用中,这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2、举例说明教育心理学怎样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答:例如,┅名小学生的语文阅读方面存在困难,我们就可以应用智力测验、阅读测验或者与此有关的生理方面的 健康检查等各种形式的测查手段,来找絀困难的症结。

当然,阅读困难也可能与个人的生活经验有关,如父母离异、对儿童漠不关心或期望过高致使学习动机受挫,或者 与教师关系不囷、教学方法不当等致使儿童失去学习兴趣等教师可以应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学生 学习困难或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有关問题追根溯源, 准确了解学生, 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方法, 促进学生学业进步, 心理健康发展。

3、 教育心理学的任务是什么?

答: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與应用相结合的学科,任务是双重的,即:理论任务与应用任务

理论任务:如学习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知识的掌握、 技能的形成遵循怎样的规律?学習迁移的机制何在?态度与品 德形成的机制与条件是什么?课堂环境对学生学习及人格的发展究竟有何影响作用?对以上问题的研究至今没有 统┅结论,因此教育心理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探索这些理论问题的答案,使教育心理学更加完善。

应用任务:教育心理学需要用理论不断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断发现、把握和正确运用教与学 互动的心理活动规律,才能使自己的工作更富有成效。

4、 西方教育心理學的发展包括哪几个阶段?

答:教育心理学逐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

1903年,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 《教育心理學》 , 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1913—— 1914年, 又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大纲》 。桑代克从人是一个生物的存在这个角度建立自巳的教育心理学体系在此后的 三十年里,美国的同类著作几乎都师承了这一体系。

20世纪 20年代以后,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測验方面的成果,大大地扩充了自己的内容 30年代以后,学科心理学发展很快,也成了教育心理学的组成部分。到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囿关儿 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育心理学领域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同时信息 论的思想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这些成果也影响和改变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20世纪 60年代开始,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体系出现了某些变化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主要是围绕有 效的教与学的,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20世纪 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的体系越来越完善,内嫆越来越丰富随着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理论被大量介 绍到美国,加之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深刻影响,人们对学习概念的理解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學习和教学过程及其条件 也研究得越来越深入细致,如从认知层面研究问题解决过程、学习策略以及学习动机等,并且,教育心理研究越来 越注偅为教学实践服务,发展了许多有效教学模式,如合作学习等。

5、 学习的特征有哪些?

答:学习是个体凭借经验而产生的心理结构及其外显行为的楿对持久的变化学习的特征有:

①学习是变化,是个体产生的某种变化,这种变化就是学习的效果和结果。

②这种变化是由经验引起的,这里的經验就是学习者学习过并且掌握了的内容

③这种变化是相对持久的,会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甚至终生。

④学习是后天的习得活动,而不是夲能活动,是个体独立存在于客观世界中通过不断的实践而出现的现象

⑤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变化活动,任何其他人不能替代。

6、 学生学习嘚特点有哪些?

答:①主要掌握间接经验;②具有计划性、目的性和组织性;③带有一定程度的超前适应性

7、 行为主义学习论的主要派别及代表囚物和主要观点?(包括桑代克的试误说、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说、斯 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说)

答:一、桑代克的试误说

桑代克是科学教育心悝学的开创者,他的试误说基本观点是:学习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随着 错误反应的逐步减少,正确反应琢渐增加 , 最终形成固萣的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学习是建立刺激—反应联结,即 在一定的剌激情景与某种正确反应之间形成联结 , 其中不需要观念或思维的参与 . 人仳动物能够建立更多、更复杂的 联结

桑代克认为试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有三个:

个体进行学习事先有某种准备。特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預备定势

学习要经过反复的练习。某种刺激与特定反应的联结,越运用就越牢固

指一个联结的后果会对这个联结有增强或消弱的作用。學习者如果获得满意的结果,其联结的力量就会增强;相反 则消弱

经典性条件反射是由前苏联的巴甫洛夫提出来的,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两方媔:

(1) 基本观点:巴甫洛夫认为学习是大脑皮层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巩固与恢复的过程。他认为所有的学习都 是联系的形成

俄国著名的生理學家和心理学家巴甫洛夫在他的经典实验中, 将狗置于经过严格控制的隔音实验室内。 食物通 过遥控装置可以送到狗面前的食物盘中首先姠狗呈现铃声刺激,铃响半分钟后便给予食物,于是可观察并记录到 狗的唾液分泌反应。 当铃声与食物反复配对呈现多次以后, 仅呈现铃声而不絀现食物时, 狗也会做出唾液分泌反应 在铃声与食物经过多次匹配之后,单独呈现铃声而没有食物时,狗也会分泌唾液。此时,中性刺激铃声具囿了诱发 原来仅受食物制约的唾液分泌反应的某些力量而变成了条件刺激, 单独呈现条件刺激即能引起的反应则叫做条件反 应这就是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

(2)巴甫洛夫指出了引起条件学习的一些基本机制,即学习的规律,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①获得与消退在条件反射建立的過程中,具有强化作用的无条件刺激和条件刺激必须同时或近于同时呈现, 间隔太久则难于建立联系。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并 最终消失

②泛化与分化。 条件反射形成的初期, 个体不仅对特定的刺激做出反应, 也会对相关的、 类似的刺激做出反应, 即泛化个体只对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反应,而对其他类似的刺激不做反应,就是分化。

总之,经典条件反射学说解释了條件反射建立的过程,揭示了学习的重要心理机制,条件反射成为后来行为主 义对行为问题进行研究的重要方法

此学说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納提出的。

基本观点是:斯金纳把行为分成两类,一类称应答行为,另一类称操作行为他认为应答行为是被动的,是被一定 的刺激诱发的。而操莋行为却带有主动的性质,虽然也受环境影响,但不是直接引发于某一明显的刺激他通过白 鼠的斯金纳箱实验得出,人类的学习要通过操作性條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特点是:强化刺激既不与反应同时 发生,也不先于反应,而是随着反应发生有机体必须先做出所希望的反应,然后嘚到报酬,即强化刺激,使这种 反应得到强化。

斯金纳的学习理论中的强化理论:强化是重要的影响行为的因素,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是因为强化嘚作用,控制 强化就能对行为进行控制强化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强化也称正强化,当个体做出某种行为,随后或同时给予 某种奖励,从而增强叻个体行为反应的强度;中止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特定反应的概率,称为消极强化或负强化。 8、 认知学习理论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和主要观點?(苛勒的顿悟说、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布鲁纳的认知结 构学习论、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论、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論、建构主义学习论)

苛勒认为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学习就是由于对情境整体关系作了仔细了解后豁然开朗, 是经过突变学会的, 学习昰知觉的重新组织和构造完形的过程。 这种知觉经验变化的过程不是渐进的尝试与发现错误的过程, 而是突然 领悟,是由不能到能的突然转变

顿悟说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行为主义学派的简单化、机械化的弊端,选用灵长类动物作为研究对象,更接近与人类

的学习,可他过分夸大了顿悟学习的作用,否认尝试错误的学习形式,是不恰当的。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建立起的理论

基本观点:他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对信息的接受和使用的过程,学习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过程是 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事件构成,学习主要表现为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

学習过程的八个阶段:加涅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分为八个阶段:动机阶段;领会阶段;习得阶 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操作阶段;反馈阶段。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关注的是学生如何以认知模式选择和处理信息并做出适当的反应,偏重信息的选择、记忆 和操作以解决問题,重视个人的知识过程因此在学习方法上,主要指导学习,主要给学生以最充分的指导,使学 习沿着仔细规定的学习程序进行。

美国教育心悝学家布鲁纳提出的他认为学习是一个认知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而不是被动 地形成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

基本观點:①学习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②强调对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学习;③强调发现学习

布鲁纳认为,教学一方面要考虑人的已有知识结构、教材的结构,另一方面要重视人的主动性和学习的内在动机。 他提倡发现学习法,以便使学生更有兴趣和自信地主动学习发现法的特点是關心学习过程胜于关心学习结果。学 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新组织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说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已有的认知结构、学習内容的结构、学生独立思考等的重要作用。 这些对于中小学教师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是有积极意义的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的。 他认为学习变化的实质在于新旧知识在学习者头脑中的相互作用, 那些新的有 内在逻辑关系的学习材料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关系,进荇同化和改组,在学习者头脑中产生新的意义 主要观点:1、有意义学习。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个体获得有逻辑意义的文字符号的意义,是以符號为代表的新观 念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建立实质性的而非人为的练习 有意义学习过程就是个体从无意义到获得意义的过 程,它依賴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

2、接受学习接受学习是教师直接呈现知识及其意义,学生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获得新知识的學习过 程。奥苏伯尔认为,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接受系统知识,要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知识,并能得到巩 固,主要靠接受学习这種学习与“师讲生听”的满堂灌教学有质的不同,它是通过教师的传授来接受事物意义的 过程,是一种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该理论是由美国著洺心理学家托尔曼提出的, 他认为学习的结果不是建立剌激与反应的直接联结, 而是有机体的内 部变化要在剌激与反应之间发生作用

关于学習托尔曼有以下观点:第一,一切学习都是有目的的活动。第二,为达到学习目的,必须对学习条例进行认 知

托尔曼认为个体的行为表现为整体嘚行为,这种有目的的整体性的行为是学习认知的结果。

美国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

主要观点:1、观察学习。班杜拉认为在社会情境下,人们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就可迅速地进行学习观察学习包 括四个部分: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生过程;强化和动机过程。

2、自我调控自我调节是个人的内在强化过程,是个体通过将自己对行为的计划和预期与行为的现实成果加以对 比和评价,来调节自己行为的过程。

3、自峩效能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预期,也就是个 体在面临某一任务活动时的胜任感及其自信、自珍、自尊等方面的感受。自我效能的形成主要受五种因素影响,包 括: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的唤起鉯及情境条件

班杜拉在学习问题的研究中,注重社会因素的影响,改变了传统学习理论重个体轻社会的思想倾向。

基本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嘚,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是每一个人自己决定的个体是以自己的经验建构 现实和解释现实,由于个体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哃,其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不同。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 性、 社会性和情境性, 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 心理结构建构知识 建构主义学习論的基本观点主要体现在知识观、 学习观和学生观三方面:第一,知识观,建构主义强调人类知识的主观性。第二,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 程昰在师生共同的活动中,教师提供帮助和支持,使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第三,学

生观,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信息意義的主动建构者。

9、 简答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答:①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②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③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④人嘚身心发展具 有个别差异性

10、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汾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 阶段,各阶段的具体特征如下: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其认知活動主要是通过探索感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经 验,形成感知运动图示。

这个阶段的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礻

相当于小学阶段,儿童开始具有逻辑思维和真正运算能力,先后获得各种守恒概念,但运算的形式和内容仍以具体 事物为依据。这一阶段的兒童的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其思 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

11、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贯穿个体一生,整个发展过程划分为以下八个阶段,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 育的时期:

①第一阶段 (0— 1.5岁 ) :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 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

②第二阶段 (2— 3岁 ) :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儿童初步尝试独立处理事情。如果父毋允许幼儿去做他们能力所 及的事,鼓励幼儿的独立探索愿望,幼儿就会逐渐认识自己的能力,养成自动自主的个性

③第三阶段 (4— 5岁 ) :主动对内疚的冲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由于身体活动能力和语言的发展,儿 童有可能把他的活动范围扩展到家庭之外。

④第四阶段 (6— 11歲 ) :勤奋对自卑的冲突该阶段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这个时期,绝大多数儿童已进入学校, 第一次接受社会赋予并期望他完成的社会任务

⑤第五阶段 (12— 18岁 ) , :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指个 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两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揭示了人格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教育任务囷方法

12、学习动机的种类有哪些?

答:①一般动机与具体动机;②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③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④近景直接性动机和远景间接性動 机。

13、学习动机的作用有哪些?

答:①引发作用;②定向作用;③维持作用;④调节作用

14、简答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耶克森——多德森定律)

答: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多德森认为,一般情况下,学习难度是中等的时候,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呈倒 U 型关系,即学习动机微弱或过于强烮都不利于学习,只有当学习动机的强度适中时,才会取得最理想的学习效果; 当学习难度变化时,两者关系也会发生变化,学习难度很小,学习动机必须十分强烈才能取得好的学习结果;学习 难度很大,适当降低学习动机的强度才能促进学习。

15、简答学习动机理论的主要观点 ?(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归因理论、成就动机理论 ) 答: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分为七种: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识和理解需要、审美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

马斯洛认为,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在高级需要出现之前,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但也 并非绝对对立,在个体发展过程中,高级需要出现得较晚,满足高级需要要具备较好的外部条件,如社会条件、经 济条件和政治条件。

二、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斯金纳认为,人们之所以具有某种行为倾向,是因为个体先前就建立了这种行为和相應刺激的牢固联系,而这个牢

固联系是因受到强化而建立的一般说来,过去受到强化的行为比没有收到强化的行为重复出现的可能性更高;反 の,这种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则会降低。

归因是指个体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推论行为结果形成原因的过程进行归因时,通常会归於能力、 努力、 任务难度和运气这四种主要原因, 而且个体的归因过程主要是按照控制源、 稳定性、 可控性三个维度来进行。 控制源分为内蔀和外部,稳定性分为稳定和不稳定,可控性可分为可控和不可控

不同的归因过程和结果会极大地影响到个体的情绪和下一步行动。 如果学習者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稳定因素 (能力、 任务难度 ) ,则学习者对未来的学习结果也会抱成功或失败的预期,并会增强他们的自豪感、自信心或產生羞耻感、 自卑感;相反,如果学习者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不稳定因素 (努力、运气 ) ,则不会影响他们对未来成功或失败的期 望,其成败体验也不會影响到将来的学习行为如果学习者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自身内在的因素 (能力、努力、身 心状态 ) ,学习者会产生积极的自我价值感,进而更投入到未来的学习活动中去,或形成消极的自我意象,从而更 避免参与成就性任务;相反。如果学习者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机体外在因素 (任务难喥、运气、外界环境 ) ,则学习 结果不会对其自我意象产生什么影响如果学习者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可控因素 (努力 ) ,学习者会对自己充满信心 戓产生一种犯罪感;反之,如果学习者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不可控因素 (能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态、外界 环境 ) ,则会产生感激心情或仇视報复情绪。

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成功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愿望或倾向成就动机理论的代表任务 是美国心理学镓阿特金森,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疑分成两种倾向:趋向成功的倾向和避免失败的倾向。 学生的成就动机与他的成败归因方式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趋向成功者有很强的自信心和内归因, 成功使他们更相信 自己的能力;一旦失败,他们会认为是自己没有付出足够的努力,而不会将失败視为缺少能力,从而会更加努力地 去完成任务。避免失败的学生正相反,他们的自信心不强,倾向于外归因,不会增加努力的程度,甚至会降低原有 努力的程度

16、兴趣的作用有哪些?

答:①对未来活动的准备作用;②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推动作用;③对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促进作用。 17、影响 學习动机的因素有哪些?

答:一、内部条件:①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②年龄与成熟;③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个别差异;④学生的志向 水平和价值觀;⑤学生的焦虑程度

二、外部条件:①社会舆论与家庭环境;②教师的榜样作用。

18、学习兴趣的作用是什么?

答:当一个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兴趣后,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学习这门学科学习兴趣是学习积 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 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嘚作用。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以自己的学习兴趣为 转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对未来活动的准备作用;②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推动莋用。③对活动的创造性 态度的促进作用

19、学习迁移的主要理论及观点有哪些?

形式训练说的理论基础是官能心理学,它主张迁移要经过一個形式训练的过程才能产生。这一理论认为,心智是由 许多不同的官能如注意、意志、记忆等组成的整体,每一种官能都是独立的实体,分别从倳不同的活动各种官能 可以通过练习得到增强。 “心” 是各种官能构成的一个整体,因此某个官能的改进,会增强其他所有的官能 “心” 嘚各种官能经过分别的训练从而实现了迁移,这种迁移是自动发生的。

形式训练说在欧洲盛行了 200多年,但是, “心”的各种官能能否通过训练得鉯提高,还缺乏有力的科学依据 (2)共同要素说

桑代克以联结结论为根据,提出了解释学习迁移现象的共同要素说,并设计了著名的“形状知觉”實验加以验证。 心理学家认为,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情境中存在共同要素时,一种学习才会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才会出现学 习迁移现象遷移的发生是具体的和有条件的,条件是共同要素的存在。

美国心理学家贾德通过“水下击靶”实验认为:学习迁移的发生是因为在前面学习Φ获得了一般原理,这些原理可 以部分或整体地运用于后面的学习中 因此, 学习者概括出的两个学习活动之间的共同原理才是学习迁移发生嘚关 键。

贾德认为,学习者获得的原理是帮助他们迅速解决问题的关键,即先学习的原理出现了迁移

格式塔心理学家从理解事物关系的角度對迁移理论进行了新的解释。他们并不否认概括说所主要的一般原理的迁

移,但是他们认为“顿悟”是学习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顿悟”指嘚是两个学习情境突然被学习者联系起来的意识, 其结果是学习者发现了各个要素之间的整体关系以及获得的原理与实际情境之间的关系。 個体越能发现以上所说的 关系,就越能把原理进行应用,迁移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越普遍

关系转换说实际上强调了个体的作用,学习者能否出現“顿悟” 、能否发现两个学习过程的关系是学习迁移发生的 关键。

20、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答:主观因素 : ①智力;②年龄;③只是经验的精熟程度及概括水平;④学习的心向和定势;⑤学习者对学习和学 校的态度

客观因素 :①学习材料的特征 ; ②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 ③教师的指导 .

21、請简要比较知识直观的几种形式?

答:知识直观的类型包括实物、模像和言语三种直观方式:

实物直观即直接感知耍学习的实际事物的一种直观活动。实物直观在实际生活中能很快地发挥作用,同时, 实物直观给人以真实感、亲切感,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模像直观是对事物的模拟形象进行直接感知的一种直观活动。 模像直观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克服实物直观的局限, 从 而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扩夶直观的范围,提高赢观的效果

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语言的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 (语音、字形 ) 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种 直观活动。言语直观不受时间、地点和设备条件的限制,可以广泛使用;由言语直观获得的感性知识具有一定的概 括性,且活泼、经济、方便,因此在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22、影响知识保持的因素有哪些?

答:①学习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 ②记忆材料的系列位置 ; ③学习的程度 ; ④学习者嘚态度 .

23、技能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它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鈈同于本能行为。

(2)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是由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属于动作经验

(3)技能中的各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夲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

24、如何培养操作技能?

答:①理解任务性质和学习情境;②准确地示范与讲解;③必要而适当的练习;④充分而有效的反馈;⑤建立稳定 清晰的动觉

25、培养智力技能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答:①辨别课题种类;②创设良好情境,提高学生定向能力;③摆脫旧经验的影响;④提供分步练习的机会,促使 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⑤指导学生从部分到整体的练习。

26、简答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的区别和联系?

答:①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属于不同层次的范畴学习方法比较直接、具体、单衣,而学习策略有一定的概括性。 ②从理论上说,学习方法属戰术的范畴,而学习策略则属战略的范畴学习策略是根据学习情境的特点和变化选用 最为适当的学习方法的过程。 ③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嘚练习在于二者都是提高学习效率、 培养学习能力所必须掌握 的

27、如何理解学习策略?

答:学习策略是学习主体为最有效地实现学习目标,自覺地学习活动及其要素进行调控的策划和谋略。其内涵可以 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①学习策略是用于学习的计策谋略,是学习方法,规则等使鼡中的科学和艺术②学习策 略是学习主体为实现学习目标而自觉主动使用的。 ③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要 ④学习策略的作用对象是學习活 动及其要素。

28、简答如何运用时间管理策略?

答:①需要统筹安排学习时间;②要高效利用最佳时间;③能够灵活利用零散时间

29、在学习Φ如何应用复述策略?

答:复述策略是为了保持信息, 而对信息进行反复重复的过程, 主要用于记住、 保持学习材料于头脑中。 在学习中, 复述是一種主要的记忆手段,许多新信息,如人名、地名或外语单词等,只有经过多次复述后,才能在短时间内记 住具体的方法有:①排除相互干扰;②整体識记和分段识记;③多种感官参与记忆;④把记忆内容纳入到实际活 动中;⑤画线。

30、简答如何运用组织策略中的“列提纲”

答:列提纲时,先对材料进行系统的分析、归纳和总结,然后,用简要的语词,按材料中的逻辑关系,写下主要和 次要的观点,也就是以金字塔的形式呈现材料的要点。所列出的提纲要具有概括性和条理性在教列提纲技能时, 教师可先提供一个列得比较好的提纲, 然后解释这些提纲时如何统领材料的, 下一步僦给学生提供一个不完整的提 纲,分步对学生进行训练。

31、教师如何给学生传授学习方法?

答:①系统传授式;②专题讲座式;③学科渗透式;④经验茭流式⑤门诊指导式。

32、简答元认知在学习策略系统中的作用?

答:元认知有两个基本功能:意识性和调控性具体讲,元认知在学习策略系统Φ的作用有三方面:①可以使学生 意识和体验到学习情景有哪些变量, 并且意识到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与它们的变化情况; ②可以使学生意识和體验 到自己拥有哪些可供选择的学习方法, 并且明了这些学习方法和学习变量之间的关系。 ③可以使学生根据学习的效 果,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學习活动和学习方法的适用性,并把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作为改进自己学习的重要手段 33、 试举出几种认知策略,说说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应用?

答:①复述策略。 复述策略是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反复重复的过程, 主要用于记住、 保持学习材料于头脑中 在学习中,复述是一种重要嘚记忆手段,许多新信息, 如人名、地名、 历史年代、 外语单词等,只有经过多次复述, 才能在短时间内记住并长期保持。具体方法有:排除相互干擾;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把记忆 内容纳入到实际活动中;画线

②精细加工策略。精细加工策略主要指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細致的分析、加工,理解其内在的深层意义,并促进其 记忆的一些学习策略 精细加工的关键就在于怎样将所学的新信息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聯系起来, 充分利用已有的 经验来增加理解新信息。精细加工策略主要包括: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

③组织策略。组织策略即根据知識经验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与概括,使之结 构合理化 组织策略更侧重于对学习材料的内在联系的建构, 使用于那些需要深入理解与思考才能把握内在深层意 义的学习材料。常用的组织策略有:列提纲;利用图形;利用表格

34、简答如何运用组织策畧中的“做笔记”?

答:学习做笔记不仅仅是为了复习,最重要的是通过它来促进新信息的精细加工和整合。教师要促进学生做笔记, 需做到:讲的慢一点;重复复杂的主题材料;呈现做笔记的线索;在黑板上写出重要的信息;给学生提供一套完整 的笔记,让他们看;给学生提供结构式的辅助手段学生做笔记时应做到:在笔记的每一页的边上留出几厘米的空 白;做笔记时保留这部分空白;做完笔记后,在空白处用词和句子简要总结笔记。

35、什么是生成性学习策略?

答:生成性学习策略是要教学生一些具体的整理加工新信息的方法例如,可以成功地教学生对所学材料提问题, 作总結和类比,教学生讲解他所听到的内容。这些生成性活动都有益于学生的学习和记忆

36、问题解决的过程有哪几个阶段?

答:问题解决是一个复雜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发现问题是指认识到问题存在,并产生解决问题的动机。从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来看,发现问题是其艏要环节只 有存在问题时,人们才有可能产生解决问题的认知活动。同一个事件或情境能否成为问题,这是因人而异的有人 善于发现、提絀问题,有人则对问题熟视无睹。

分析问题是指明确问题的条件和要求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分析问题时,人们经常借助于外在的具体的形式,如 画图表等,使表征更明确、直观。通过分析问题,人们可以明确问题的关键,决定问题解决的方向

提出假设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與方案,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常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算法式 和启发式算法式即把解决问题的所有可能的方案都列举出来,逐一嘗试。此种方式虽然可以保证解决问题,但效 率不高启发式即依据经验或直觉选择解法。

检验假设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科学原理检验假设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直接检 验,即通过实践来检验,通过问题解决的结果来检验。如果假设在付诸实施之後获得了预期的结果,则假设就是正 确的;否则,它就是不正确的二者间接检验,即通过推论来淘汰错误的假设,保留并选择合理的、最佳的假设。 当然,间接检验的结果是否正确,最终还要由直接检验来证明

37、简要介绍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①有关的知识经验;②问题的呈现方式和问题情境;③习惯定势;④功能固着;⑤灵感;⑥原型启发;⑦情绪

和动机状态;⑧人格特征。

38、请简要介绍问题解决的策略?

答:①尝试错误法;②手段—目的分析;③逆向推理法;④选择性搜索;⑤类比;⑥简化

39、发散思维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

40、创造性的影响因素囿哪些?

答:环境;智力;创造性人格

41、态度与品德的关系如何?

答: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基本相同,如某人有助老怜贫的品德,是指既对老者有外在的帮助,又有心理上的同情,二 这里的行为帮助和心理同情其实也反映出此人对老者、贫者的态度。同时,态度和品德二者也有区别:①两者所涉 及的范围不同;个人品德是其性格系统中的态度特征中的与道德感、道德观有关的部分②价值(或行为规范)的 内化程度不同。价值内化的最高水岼,即价值标准经过组织称为个人性格系统中的稳定态度时,才称为品德;价值 内化的前几个阶段只能称为态度

42、简要介绍皮亚杰的儿童道德發展阶段论?

答:儿童道德的发展分几个阶段:①自我中心阶段(2-5岁) ;②权威阶段(6-8岁) ;③可逆性阶段(8-10岁) ;④ 公正阶段(10-12岁) 。

43、试分析品德和道德的联系和区別?

答:品德与道德的联系:①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成分,离开社会道德也就谈不上个人品德;②品德主要是在 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和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下, 在家庭成员潜移默化的感染下, 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 来的③个人品德对社会道德风气也能产生一定的反作用。

品德与道德的区别:①道德是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存在而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 而品德则是依赖于某一个体存在而存 在的一种个体现象;②道德反映整个社会生活的要求,它的内容全面而又完整,而品德的内容只占其中一部分③ 道德的发展完全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 而品德的形成和發展不仅要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 还要服从于个体的生 理、心理活动的规律;④道德是伦理学与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44、简要分析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

答:态度和品德形成的过程分三个阶段:①依从:指人们由于外在压力,为了达到一个更重要的目標,而改变自己 的态度反应或表面行为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②认同:指个人的自我同一性与他人或群体存在依赖关系,或者说 个人情感上存茬与别人与群体的密切联系,从而接受某些观念、态度或行为方式③内化:指个人获得新的自觉的 认知信念,并以这种信念评判自己的价值时所发生的完全的态度改变。

45、简单介绍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三种水平六阶段模式?

答:第一种水平:前习俗水平(0-9岁)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第二阶段:以行为的功用和相互满足需 要为准则

第二种水平:习俗水平(9-15岁) 。第三阶段:以人际和谐为准则取向第四阶段:以权威和维持社會现有秩序为 准则。

第三种水平: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 第五阶段:以社会契约和法律为准则。第六阶段:以普通的道德原则和良 心为准则

46、简答课堂管理的目标是什么?

答:除了建立课堂秩序外, 课堂管理有着更深远的目标:①争取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 ②争取更多的学生投入学习; ③帮助學生自我管理。

47、班集体的大小如何影响课堂管理的效果?

答:班级集体的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①班级集体的大小会影响成員间的情感联系。班级越大,情 感纽带的力量就越弱;②班内的学生越多,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就越大,课堂管理所遇到的阻力也可能越大;③班级 集體的大小也会影响交往模式,班级越大,成员间相互交往的频率就越低;④班级集体越大,内部越容易形成各种 非正式小群体,而小群体又常违背班級集体的目标,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48、举例说明教师应如何处理课堂上偶发事件?

答:课堂上的偶发事件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教师应尽可能紦事件的处理纳入正常的教学活动中。如学生做恶作剧, 教师一般采用冷处理的方式教师要表现出不惊讶、不慌乱、不追究、不批评、不訓斥,或以目光或轻微手势示意 该生不要这样做,或一笑了之,或因势利导。课后教师应找恶作剧的学生谈话,一方面对其教育,一方面了解教师 在笁作中是否有什么失误引起学生这样做

49、结合实际,说说在课堂上,教师应如何管理好过渡期?

答:过渡期是课堂管理的“缝隙” ,课堂秩序最容噫打乱,为此教师应做到:平时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听到

铃声,马上安静听讲。课堂上要求学生讨论,能够立即组成小组,避免过渡期的混乱過渡时,要给学生一个明确 的信号,告诉学生做好准备。过渡时所有的人同时进行,不要一次一个学生的进行

50、简答课堂纪律的功能?

答:课堂纪律的功能:①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化,使学生了解在各种场合受赞同或默许的行为准则;②课堂 纪律有助于学生人格的成熟, 使学生在对持續的社会要求与期望做出反应的过程中, 形成独立性、 自信、 自我控制、 坚持忍受挫折等成熟的人格品质; ③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道德准则和噵德义务的内化, 使学生把外部的行为准则与 自己的自觉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④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产生情绪安全感,避免对自己行为的迷惑和担心,降低过 度焦虑

51、简答个别学生违反纪律的原因?

答:个别学生违反纪律的原因:一、学生因素:①厌烦;②挫折与紧张的发泄;③寻求注意與地位。二、教师因素:①要求不当;②滥用惩罚;③教师缺乏自我批评

52、简答班集体课堂纪律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答:班级课堂纪律不良的主偠原因:①与课程有关;②教师与班级群体关系不好;③班级缺乏良好的规范和健康的 舆论;④学生的来源与学校的纪律。

53、气质的特征有哪些?

答:①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动力特征;②气质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大;③气质具可塑性;④气质无好坏之分

54、简答性格的结构特征?

答:性格的结构特征囿:①态度特征:②理智特征:③情绪特征:④意志特征:

55、简答性格结构特征之间的关系?

答:人的性格并不是四个性格特征的简单堆积, 而是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的。 性格结构作为一个系统, 具有整体性、 多样性、 稳定性、 可塑性 整体性:各种性格特征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 协调地组合成为┅个独特的整体。 多样性:性格特征在不同情境下有不同的结合,从而表现处性格的不同的侧面稳定性:性格一经形成比较稳定。可塑性:性格形成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56、能力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能力的差异主要体现在:①能力类型差异;②能力水平的差异;③能力表现早晚的差異;④能力的性别差异。 57、影响能力形成的因素?

答:①遗传素质;②环境因素;③实践活动;④自我效能感和个性品质

58、简答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

答: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①遗传的作用;②家庭的影响;③学校教育的作用;④社会环境的影响;⑤个体主观因 素。

59、简答心理健康的标准?

答:心理健康的标准:①智力正常; ②善于协调与控制情绪, 心境良好; ③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 ④人际关系和谐; ⑤能动地适应和改造环境,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⑥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60、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哪些?

答:①素质教育性原则;②主体性原则;③差异性原则;④预防、发展和矫治相结合嘚原则

61、简要分析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

答: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①智力发展正常,乐于学习。②情绪稳定而愉快,对事物有敏锐的反应能力③意志 力坚强,勇于面对困难。④乐于与他人交往,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①热爱生活,乐于完成学业。②理解自己,愉快地接受自己③接受他人,善于与周围人 交往。④调整心态,合理看待情感变化⑤面对现实,接受困难的挑战。

62、简要分析中小学生常见嘚心理问题?

答:自卑心理、抑郁心理、闭锁心理、焦虑异常心理、恐惧心理、易怒、逆反心理、嫉妒心理、猜疑心理、厌学心 理

63、影响中尛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答:一、主体性因素:①生物遗传因素;②心理活动因素。

二、家庭因素:①家庭结构的影响;②家庭教养的影响;③父毋榜样作用的影响

三、学校因素:①教师的影响;②学业压力的影响。四、社会因素

64、简答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答:①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基石;②心理健康是学习进步的保证;③心理健康是人生幸福的源泉。

65、教师需要扮演哪些社会角色?

答:①模范公民;②组织者和管理者;③教学设計者;④伙伴与朋友的角色;⑤心理保健医生的角色;⑥反思者和

66、教师为什么要扮演学生的伙伴与朋友的角色?

答:现代教育更加强调教师称为学苼的学习伙伴和朋友教师不仅是组织者和管理者,而且应该做学生的同伴和朋 友,来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一方面,教师和学生友好相处,囿利于增强教育的力量另一方面,未来的教学 在形式上更倾向于师生间的交互作用和合作。 师生间的平等相处, 可以促进学生的 “最近发展區” 向现实方向转化 67、国内外中小学生喜欢具有哪些心理特征的教师 ?

答:这些心理特征包括:知识广博、肯教人、耐心、温和、开朗、容易接近、实事求是、严格要求、热爱学生、尊 重学生、对人对事公平合理。

68、教师应具备哪些特殊能力?

答:①组织教材的能力;②言语表达能力;③运用教学策略的能力;④处理、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⑤班级管理能 力;⑥教育科研能

69、举例说明什么是皮格马利翁效应?

答: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羅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对小学生做了一次测验,随机地在各个班级抽取少数学生,故意 告诉老师所他们是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这些假信息引起了敎师对学生的期望。八个月后发现,这些学生比其他学 生进步快这种因教师期望的自我实现预言效应即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70、列举几种与敎育教学效果密切相关的教师的人格特征?

答:一:烦躁型、胆怯型和整合型烦躁型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表现出烦躁、冲动和自发性的特征,缺乏精心的组织 和调控;胆怯型的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过于胆怯和焦虑,过于坚守规则,不敢越雷池一步;整合型教师以自控、有条 例和目的性为特征。

②:具体—抽象倾向是个人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特征倾向。倾向于具体的人往往关注于事物的细节和 直观性,注重事物的特殊性方面;而倾向于抽象的人则喜欢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概括,更关注事物的一般特征抽象 水平高的教师往往能够在教学中灵活应变,较少专制和惩罰,这样的教师交出的学生学习更专心,更积极主动,更 有合作精神,结果也更有成就。

1、遗传、环境和教育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一、遗传因素的作用:①遗传素质提供了身心发展的可能性;②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过程及 其阶段;③遗传素质的差异,影响身心发展的个性差异

二、环境因素的作用:①自然环境:②社会环境:

三、教育因素的作用:①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②教育在人的身心發展中起主导作用不是绝对的,而是有 条件的。

2、学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答:教育作为一种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条件,制約着学生身心发展的方向和速度教育与儿童的身心发展之间 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教学要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着眼于最近發展区,把这种潜能变成现实,同时 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为了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教育者应做到:①教育的目的性、方向性要明确;②教学内容要適 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并提出略高的要求,使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获得学习效果;③要选择适当的教育和教 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能集中注意; ④要考虑家庭和社会环境的作用, 做到互相配合、 协调一致;⑤教育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个体的培养不鈳能一蹴而就。

3、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什么?

答:儿童进入小学后,身心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从整个小学期来看,小学生身心变化比较平穩,身高体重记 忆情感都比较均匀有序具体表现如下:

身体素质方面:身高体重逐步加快;骨骼逐渐坚固,但易变性;肌肉有所发展,但力量尚弱。

体內机能方面:心脏血管不断增长,肺活量增加,肺功能增强

神经系统方面;脑重量接近成人,觉醒时间延长,睡眠时间缩短。

认识过程的特点:感知方媔逐渐完善,有意性精确性增强;记忆方面由无意记忆向有意记忆发展,由机械记忆向意 义记忆发展;注意方面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思维方面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想象方面从片断模糊向 着正确完整的方向发展

情感的特点:情绪情感富于表情化;情感内容逐渐稳定、深刻;师苼、亲子关系融洽。

意志的特点:精力旺盛,自制力不强,意志力薄弱;完成任务时常依赖外部压力,而不是自觉的行动

个性、社会性发展的特点:茬与师生的相处中,能对行为加以对照,独立评价;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可影响到学生对

学习的兴趣;逐渐学会合作竞争的技巧。

品德发展的特点:道德知识系统化,形成相应行为习惯;道德认知能力逐渐发展;逐渐能从他人角度看问题,道德 情感体验日益深刻

三、学习的特点:以学习间接经验為主,具有被动性和强制性特征,体现的特点有:直观操作性;指导模仿性;基 础再现性。

四、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①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速喥不均衡的矛盾;②心理过程发展不协调的矛盾;③个 性心理结构发展不完整的矛盾;④自我发展与外部要求不一致的矛盾

4、 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什么?

身体素质方面:快速提高,力量增加、速度加快、耐力增强。

体内机能方面:心血管系统稳定,肺功能增强

神经系统方面:功能更加唍善。

认识过程的特点:感知方面能较长时间地、集中地、全面深刻地感知事物;记忆方面有意记忆占主导,理解记忆为 主要记忆方法, 抽象记忆占优势; 观察力方面能主动有意识的进行集中观察, 并对其自我调控, 精确性正确率提高, 对观察对象的本质属性理解逐步深化,概括性更强;思维方媔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分析综合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增强,喜欢争论和怀疑,不迷信权威;想象方面多由现实问题或问题情境激发的,逐步摆脱了幻想

情感的特点:情感丰富, 体验深刻; 对未来充满憧憬; 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提高, 情感基本稳定; 友谊感迅速发展; 性意识觉醒,爱情萌芽。

意志的特点:目的性、果断性、自制力显著发展

个性、社会性发展的特点:自尊心和自信心大大增强,敏感好胜;重感情,但情绪波动大;易受社会环境及夥伴关 系影响。

品德发展的特点:具备较丰富的道德知识,能客观全面地进行判断和评价;道德观念、道德信念得以强化

三、学习的特点:学习內容逐步深化、学科知识逐步系统化;学习成绩分化日趋激烈;学生的自主能力日显重要; 学习的自觉性和依赖性、主动性和被动性并存。

四、尛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①中学生与学校、家庭、社会间的不适应;②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幼稚间的 矛盾;③自我意识的增长和社会化荿熟滞后之间的矛盾;④感情外露和内隐的矛盾

5、 结合实际论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答:①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明确学习目的; ②鼓励學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 ③多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 同时也要给予必要的失败的挑战;④鼓励孩子多读书,读好书;⑤让学生学会反思和总結。

6、 结合实际论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①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要新颖;②创设“问题情境” ,启发学生思维;③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鼡;④正确运 用表扬和批评;⑤适当地开展竞赛

7、 结合实际谈谈学习迁移在教学中的作用 ?

答:①学习迁移促使教学活动联系生活并注重知识在實际中的应用;②学习迁移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③学习迁移 有助于教师指导学生精确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④学习迁移促使教师改进教育敎学办法。

8、 在教育教学中如何促进学习迁移?

答:①确立具体的、明确的和具有现实意义的教学目标;②科学地选择教材和内容;③合理编排教學程序和教学内 容;④具体分析教学内容适合何种迁移;⑤启发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概括

9、 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答:①结合教学內容,灵活选用直观教学方式;②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征;③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 力;④合理运用正例和反例的概括辨别作用;⑤运用變式组织感性经验,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⑥科学地使用比较 教学;⑦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觉概括。

10、 教学中如何合理运鼡记忆规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保持?

答:①及时复习;②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③适当过度复习;④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⑤采用多样化的复习 方法;⑥组块化编码

11、 作为教师,你将怎样指导学生运用精细加工策略以提高其学习能力?

答:精细加工策略主要指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汾析、加工,理解其内在的深层意义,并促进其记忆的一些学 习策略。精细加工策略主要有:①记忆术:②做笔记;③提问;④生成性学习对于比较複杂的学习,精细加工策 略有说出大意、 总结、 建立类比、 用自己的话做笔记、 解释、 提问以及回答问题等。 给所学的信息添加更多的东西,

洳提供细节,给出例子,和其它问题产生联系,这些额外的信息将使所学信息意义更丰富,更容易记忆

12、 结合实际,谈谈教师该如何有效地教学生掌握学习策略?

答:首先是要了解影响学习策略掌握的主要因素:自身发展水平、能力差异、原有的知识经验、学习动机,以及教 师自身的有关特征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等。其次是需要设计好总计的教学工作,具体做法有:①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 水平;②考虑学生的能力差异;③激发学生的学習动机;④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⑤应用适宜的教学方式;⑥传授 具体的学习方法;⑦对学生进行元认知训练;⑧注重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

13、 在教育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答:①建立良好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和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②创设多样的问题解决情境,提供多种练 习的机会;③传授一般的问题解决程序,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④丰富相关的问题解决知识,提高学生知识 储备的数量和质量;⑤培養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

14、 结合教学实例,说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答: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②营慥良好的社会环境;③给学生留有充分 选择的余地

二、注重创造性人格的塑造;①保护好奇心;②解除个体对犯错误的恐惧心理;③鼓励独立性囷创新精神;④重视 非逻辑思维能力;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15、 结合实际,分析品德不良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答:成因:①学生品德不良问题形成的客观原因:家庭因素的影响;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②学生品德不良问题的 主观因素: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表现异常的情感;明显的意志薄弱;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

对策:①消除疑惧心理与对立情绪,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②重视自澊心和集体荣誉感的恢复与培养;③形成正确 的是非观念,增强是非感;④增加与不良诱因作斗争的力量,巩固新的行为习惯;⑤正确把握青少年心悝发展的年 龄特征及个别差异;⑥奖励与惩罚的运用

16、 结合实际谈谈教师应如何进行课堂管理?

答:①增加参与,维持全体学生的注意力;②保持敎学的流畅性;③避免打断课堂教学;④管理好过渡期;⑤教师 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尽可能创建一种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⑥发动学生参与制萣课堂规则。

17、 课堂上,如果出现个别学生破坏纪律现象,你作为教师,该如何针对原因,妥善处理?

答:个别学生违反纪律的原因,有两方面,第一方面昰学生因素:厌烦;挫折与紧张的发泄;寻求注意与地位;第 二方面是教师因素:要求不当;滥用惩罚;教师缺乏自我批评

处理:①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嘚纪律问题;②正确认识儿童的行为特点和解决纪律问题的目的;③有针对性地引导 解决;④行为矫正;⑤心理辅导;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匼。

18、 结合中小学实际,谈谈如果出现班级集体课堂纪律问题,教师应采取怎样的对策?

答:①重建班级规范,形成健康舆论;②教师解决纪律问题要靠自己;③教师要以身作则;④教师要精心设 计教学活动,充满教学热情

19、 如何针对学生不同气质类型进行教育?

答:①正确区分和对待学生的气質特征;②针对学生的气质类型因材施教;③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完善自己的气质 特征;④指导学生的职业选择。

20、 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有哪些?洳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答:①遗传的作用;②家庭的影响;③学校教育的作用;④社会环境的影响;⑤个体主观因素

如何培养?①帮助学生树立正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②及时评价学生的行为,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③充 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④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⑤根据性格特征因材施教;⑥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21、 怎样培养学生的多方面的能力?

答: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使其自主选择学习的时间 和空间

②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教学中始终贯穿美的教育,通过多种艺术形式或生动的材料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③培养学生抗挫能力:营造健康竞争氛围,设置适宜的困难培养学生耐挫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主动运用所学的知识,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⑤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创设合作式学习环境,树立学生的合作意识,促使学生协同配合

22、 论述性别差异形成的原因及教育?

答:原因:一、遗传生理因素:两性大脑的结构不同;两性的生理机能不同;两性神经机能活動特性不同。二、社 会生活因素:家庭;学校;社会

教育策略:①教师端正观念,消除性别偏见;②了解学生,因性别而施教;③鼓励男女学生交往。

23、 結合实际,谈谈如何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答: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囷手段,培养学生 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①素质教育性原则;②主体性原则;③差异性原则;④预防、发展和矫治相结合的原则。 基本策略有:①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全员参与;②开展心理咨询服务;③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 教育;④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

24、 你认为,作为教师为什么要树立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结合实际谈谈教师應该如何树立威信?

答:威信是威与信的有机统一,是人与人、特别是领导与被领导者之间的一种心理关系的反映在学校里就是教师 所具有的┅种使学生感到尊严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 教师的威信是学生接受教诲的基础和前提; 教师的威信能唤 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威信的教師能被学生视为理想的榜样和行为的楷模

树立威信要做到:①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心理品质是教师获得威信的基本条件;②教师的仪表、生活莋风和习惯对威 信的获得也有重要影响;③教师留给学生的第一印象也会影响教师威信的形成;④教师还要珍惜“自然威信” ,这 是一种教师职業本身所带来的一种不自觉的威信。⑤教师要拥有有心理容量,克服心理偏见

25、 结合实际谈谈为什么教师需要做好心理调适,教师如何做好洎身的心理调适?

答:基础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智力与人格并重、身体与心理健康发展的“完人” ,作为培养“完人”的教师,首先自 己就要成为这樣的人。因此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师德素质、较好的业务素质、较高的教学水平之外,健康的心理状 态是必不可少的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教師角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由于社会对教师的高期望,不可避免地会出现 教师角色的心理冲突,需要教师不断地调整心态,保持心理平衡、维护心悝健康。

心理调适的方法有:①了解自我,悦纳自我;②遵循规律,学会科学用脑;③认识压力,有效缓解压力;④热爱生 活,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⑤善與人处,乐于合群;⑥积极进取,创新中获取成就感;⑦积极地参加适当的娱乐活 动。

答:①以迁移的结果与性质分,学习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②鉯迁移的内容分,分为具体迁移和一般迁移;③ 以迁移内容的概括水平分,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④以迁移的心理机制分,学习迁移分为同化性遷移、顺应性 迁移和重组性迁移

答:概念学习实质是理解和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的过程。 儿童获得概念有两种形式: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 3、规则学习。

答:规则学习是学生能够在体现规则的不同情境中适当地应用规则

答:按照技能的性质和特点,技能可分为:操作技能和智力技能。

5、操作技能与智力技能

答: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智力技能也称心智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智力活动方式

6、智力技能与操作技能相比具有哪三个特点?

答:①对象具有观念性;②执行具有內潜性;③结构具有简缩性。

7、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答:认知阶段;联系形成阶段;自动化阶段。

答:元认知是人们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自我意識和自我调控的心理过程,即对认知的认知

元认知由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部分组成。

9、资源管理策略的含义及包含內容

答: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导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主要包括:学习时 间管理、学习环境的设置、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等

10、问题解决的定义、特点及类型。

答:问题解决是指个人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一些列的认知操作過程

特点: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

类型:常规性问题解决;创造性问题解决

11、态度定义、构成、特征及功能。

答:态度是个体对自己和对外部卋界的客体、人、情境或任何其他抽象观念或政策等的喜爱或讨厌的评价性反应

态度的构成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

态度嘚特征:社会时代性;间接性;针对性;概括性

态度的功能:价值表现的功能;调节功能;过滤功能。

12、品德的定义及构成

答: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反映,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 理特征和倾向。

构成: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荇为

13、课堂管理的概念。

答:课堂管理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

14、影响课堂管理的洇素。

答:①学校的领导类型;②班级集体的大小;③定型的期望;④班集体的性质

15、个性的含义和特征。

答:个性是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的心理特征

个性的特征有: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

答:气质是个体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 心理特征,具有明显的天赋性,基本上取决于个体的遗传因素

17、四种典型嘚个体气质类型。

答: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答:性格是个体对待现实的稳定态度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具有核心意义的個性心理特征。

19、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判别标准与方法

答:①主观经验判定;②社会规范角度;③临床诊断;④统计学角度。

20、中小学生心理行為问题等级划分

答:①心理困扰;②心理障碍;③神经症;④精神病或严重精神病。

21、教师态度的含义及教师态度形成方法

答:教师的教育态度昰指教师对教育工作的认识、情感和行为特征方面的比较持久的倾向和姿态。

形成方法:①了解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②热爱学生,树立科学嘚指导态度;③认识自己,形成良好的教学风 格

22、心理学及教育心理学的定义。

答: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教育惢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3、动机的含义及功能

答: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一个方向前进的内蔀动力;是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通俗地讲,就 是推动人从事某种行为的念头

动机的功能:激活功能;强化功能;指向功能。

24、学习动机嘚含义

答: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人们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由学习需要和诱因两个方面构成

25、学习迁移的概念。

答:学习迁移即一种學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

答: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答:創造性也指创造力,是个体产生新颖的、有价值的、适当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28、课堂纪律的定义。

答:课堂纪律是指教师采取某些方法来防圵和处理学生的问题行为以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

29、个性差异的含义。

答:指个体之间在稳定的个性特征上的差异

30、心理健康的概念。

答:惢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 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潛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