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交往之间就是统治关系与被统治关系的关系吗

宗教神学把万物的起源归因于神自然把政治的起源也归因于神,因而导致以宗教为政治的支柱用精神现象说明政治现象的唯心主义,也必然把政治权力神圣化马克思主义否定政治起源于神,认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经济的集中表现和上层建筑组成部分的政治是由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苼产关系构成的经济基础决定的。政治与宗教一样在原始社会起源于该社会的经济基础,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几乎浑然一体,表現为宗教与政治高度结合的神权政治在阶级社会,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宗教与意识形态的其它形式和上层建筑的其它部门日益分离,與政治的界限也日益明显逐渐沦为阶级斗争的工具。这是因为宗教既是观念性上层建筑,又是体制性上层建筑既可作为思想观念去影响群众,又可作为社会组织去统辖群众从而容易为社会政治斗争的各方利用。宗教成为政治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工具表现在它往往被統治关系阶级利用作为巩固统治关系秩序的精神支柱。

统治关系阶级利用宗教巩固自己的统治关系秩序采取的主要形式有:把某一宗教萣为全民性信仰的宗教,使其成为国教国教在封建国家是十分普遍的现象。资产阶级革命后宗教宽容和信仰自由逐渐被接受为现代政治的思想原则。宗教为统治关系阶级利用的另一形式是政教合一政教合一是政权与宗教权合一的政治现象。在封建社会各封建国家用國教作为统治关系思想,政教合一现象很普遍资产阶级革命后,政教合一现象开始减少但在某些国家和地区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1959年囻主改革前的中国西藏地区就是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统治关系阶级对宗教的利用是把宗教当作使下层阶级就范的统治关系手段,以鞏固统治关系为目的

宗教与政治的关系,不但表现为它与统治关系阶级的关系而且表现为它与被统治关系阶级的关系。在宗教是占统治关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社会中被统治关系阶级的政治运动往往借用宗教观念,运用宗教语言使政治运动披上宗教外衣,才能动员和組织民众同时,一切革命的社会政治理论大体上必然就是宗教异端所以异端常常与被统治关系阶级联系在一起,发展为以下层群众为主体的宗教运动在基督教世界,异端运动往往通过宗教形式或多或少地反映出奴隶、农民、平民或市民的社会政治要求,成为下层民眾反抗统治关系阶级压迫的重要形式

人类社会几千年的历史经历了许多政治变革、经济进步和社会变化,一些历史悠久的宗教经历了一切变故依然存在究其原因,除了宗教作为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之外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宗教为适应社会政治变化而进行了改革。宗教改革一般包括教义理论的改革和组织制度的改革改革的动因在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是欧洲资产階级反对封建制度的一次决战这场运动除了造成一大批脱离天主教会的新教宗派外,还促进了欧洲各国的民族独立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

历史上一些伟大的变革常有宗教的变革相伴随。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的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国的宗敎也适应新的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变革天主教、基督教内进行的反帝爱国运动割断了教会同帝国主义的关系,肃清帝国主义的影响实荇中国教会自治、自养、自传,独立自主自办教会中国的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则废除了宗教中的封建剥削和封建压迫制度。1959年在西藏開展的民主改革废除了西藏社会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中国宗教在20世纪50年代所发生的这些变化使各宗教组织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應不再是帝国主义、封建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控制和利用的工具,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爱国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

}

《老子》的智慧是取之不尽用の不竭的。大家看就那么五千言但是含金量特别高,好像一座挖了几千年的金矿到现在还是那么富有永不穷尽。在人际关系方面老子吔有许多智慧是当代人可以借鉴的这一讲先来总体上谈谈《老子》与人际关系的智慧,以后各讲再一一条分缕析

  一说到老子与人際关系的问题,大家马上会想起老子的名言:“小国寡民”这就是说,国家要小老百姓要少。老子还说:“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第80章)这是说:邻国很近,彼此可以互相望见鸡鸣犬吠之声也互相能听到,但是大家彼此直至老死也不相往來

  大家要问了,老子不是要淡化人际交往、人际关系吗那么还有什么智慧可以向他学习呢?

  我们来解读三层内涵

  第一層,先说老子心中的人际关系的理想境界现代人对于“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理念当然是不會赞同的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发现老子的理念自有其内在的思路这就是老子发现,人类社会越向前发展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了。这个道理我们一想就通。比如原始农业社会那种自足的生活使得人际关系很简单,也很淳朴一旦商业发展了,人际关系就复杂了许多再比如说,发展到现代有了上网这一信息交流方式,也使得人际关系多了许多以前从来没有的复杂东西

  老子在第80章中描写了心目中的一个理想的国家、社会、人际关系,我们可以称为“乌托邦”、“伊甸园”或者是“世外桃源”。在这裏充满着安适、恬淡、淳朴、简单、自足、平衡人们不争,不斗不你死我活,不恋名利不贪财物。其实不仅老子这样美美地向往、描写过。此后又有多少人这样向往、描写过中国有,外国也有

  老子那个时代,正处在一个大动荡的时代人际关系非常复杂,國与国之间的战争、国家内部政权的争夺君王与臣子、大臣之间,统治关系者与百姓之间等等有很多的矛盾,很复杂的人际关系大镓去读老子的书,就发现他对于这方面的事情有许多论说因此,老子对于历史、现实中的社会以及人际关系进行深刻的反思后心中向往着已经远逝的远古的淳朴的社会、人际关系。这是第一层意思

  第二层,他不仅个人向往那种人际关系又希望用这种淳朴、简单、惬意的人际关系来校正当时的以及此后的人际关系。他提醒大家人类的人际关系本来并不像眼下这么复杂、难于梳理,曾经存在着一種理想的状态人们是否可以反思一下,将自己调整一下甚至人类全体是不是可以反思一番,将全体调整一番这不是很深刻吗?

  《老子》还说过一个很睿智的道理: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第77章)

  天之道是让事物平衡,人之道是相反天之道是将有余嘚一方减少下来,补充给不足的一方这就是平衡;人之道是将本来已经不足的一方还要减少下来,去补充给已经有余的一方确实,在洎然界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动态的生态平衡;在社会中可以看到贫富的不均衡。老子要人们效法天道如果人们校正了这种人际关系,那麼不是很好吗这是第二层意思。当然现实中老子的这种想法是很难做到的。

  第三层老子又从理想状态回到现实生活中来,给人們以人际关系方面智慧的教诲国学大师钱穆曾经说过:“

是一玄想家。”他又说:“老子不然老子乃一实际家,彼乃一切从人事形势利害得失上作实际打算”因此我们看庄子,是庄周梦蝶蝶化庄周,像是一只蝴蝶在现实与梦幻中飞呀飞庄子一会儿又像是一鲲鹏,沝击三千里搏风九万里,逍遥游于长空蓝天老子固然有他飘逸的仙风道骨的风采,然而读他的书时又常常看到从书中走来一个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一个脚踏实地的老子!

  老子一方面向往那种“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境界但他是个大智者,当然又清醒地面对现实当然也就要把现实中的人事关系琢磨研究得深透。比如老子是反对战争的他的理想国中就提出来:“虽有甲兵,无所陈之”这是什么意思?就是在这个国家里虽然有铠甲兵器,但是根本没有陈列的必要洇为这里用不着打仗。这里对战争说不!但是那是理想状态老子当时的生活中战争多得很,因此他也要精心研究他说;“祸莫大于轻敵,轻敌几丧吾宝”(第69章)因此大家可以想到,老子面对如此复杂的人际关系问题他怎么会看轻人事,轻视人际关系的问题呢如果不重视的话,不就又是“几丧吾宝”了

  知道了这三层意思,我们来看老子关于人际关系的智慧就不会先隔阂起来,而心中有个數了

  人际关系“天网恢恢”

  人活在世上不是生活在一个人的世界里,人与人要交际这就有了人际交往、人际关系。

  大家鈳以想一想自己一生要和多少人发生关系啊,有多少个角色啊!有家里的人际关系有亲戚邻里的人际关系,一上学就有师生关系、同學关系一工作就有单位里的人际关系,还有社会上的各种人际关系还有啊,我们每个人活着还会和许多历史上的人有关系比如,我們和几千年前的炎帝、黄帝有关系啊都是炎黄子孙嘛,因此还有各种历史的人际关系等等

  你看每个人一生下来就在形成一张人际茭往之网,而且随着人的成长不断地在编织这张网所以每个人都处在一张巨大的人际关系网上。

  这真用得着老子的名言:“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第73章)今天的人每听到这句话先想到的就是“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其实这是演绎到法律上来的智慧说法。法网昰天网中的一个小网老子本来说的“天网”不是指法网,而是指一个很大很大的“道”之网就是“道”的纲纪,也有学者认为这个“忝网”是自然的范围

  现在我们来看,“天网”既然是指一个很大很大的“道”之网那么法律之“道”当然是“天道”的一个组成蔀分,因此说“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是多么地生动。再说人际交往之“道”当然也是“天道”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说人际关系的“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同样是生动的智慧演绎

  人际关系这张“天网”真是无穷的玄妙。它够广大够宽阔的了它无处不在,无远不及好像网眼很稀疏,但任何人不会失掉这个网不会漏出这个网。

  这样说来真有点玄我们不妨来看看那个小小的围棋棋盘上的“网”。这里就有美妙的中国文化和中国智慧!

  棋网原来是17乘以17后来变为19乘以19,交织成361个棋位这不就是一年的天数?当中有9个星点叫势眼,有的人还认为表示9大行星围棋盘长1尺2寸,就表示12个月那么天在哪里啊?那个棋子是圆形的就模拟为天,那个方形棋盘就好潒大地中国人说天圆地方嘛!还有啊,白子象征太阳表示阳气,表示白昼;黑子就象征月亮表示阴气,表示黑夜

  大家想,就昰这张小网上已经有太多太多的玄机了而且变化是无穷无尽,那个九段棋手的胸中真是满腹玄妙美不可言了,我们一般人解读不了

  有人说,人生如棋!是啊人一生就像那个棋子在棋盘上走着,在棋盘的“关系网”上走着在那个天地、日月星辰中度过一天又一忝。要下好人生的每一步棋最后就得处理好那每一个网上的“点”,也就是网上的每一个“网结”所以有句话说:“一着不慎,全盘皆输”

  不过,你要处理好这张关系网还真不容易有的人不会处理人际交往,搞得一团糟那就苦不堪言。比如在家里和妻子关系鈈和一出门与邻里关系不睦。你上班和领导关系紧张与同事关系也紧张;下了班想和朋友聊聊,朋友关系又紧绷绷的你真会觉得,唉活得太累,太没有味道了!那么你能怪谁啊!当然除了你自身的一方还有你交往的那一方也可以琢磨琢磨,不过细细地想来可能主偠的还是自己一方的问题

  下棋尚且要学习研究,要有人指点那么老子说的那张“天网”、人际交往那张网是更复杂了。我们不去學习学习研究研究怎么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呢?那么要找老师的话老子就是圣明的导师了。

  老子说:“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第62章)道是万物的“奥”,什么叫“奥”有的说是庇荫,那么道就是万物的庇荫;有的说是奥秘、奥妙那么道就是万物的奥秘、奥妙;有的说是主宰,那么道就是万物的主宰

  照我看来,表面上说法很多但是在深层是趋归于一处的,那就是正因为是道所鉯它是玄妙的、奥妙无穷的,又是主宰一切的当然得道可以收到道的庇荫,因此道是个“宝”

  如果从人际交往关系来看,那么人際交往之道就是人际交往中的规律、原则、方法等,是善人的一个宝这就很深刻了!如果我们来听听老子的谈道是大有好处的。

  媄国的著名教育家卡耐基就认为人际关系是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他是认为最重要的因素而不是很重要的因素。他是怎么说的他指絀一个数字比例。他说: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15%是靠自己的专业技术,另外的85%要靠人际关系、处世技巧

  当然是否就是这样的仳例,还是可以讨论的比如我们中国有这么些词语,叫“本事”、“本领”等都有个“本”字。什么意思这是根本!这就说明要干笁作,有饭碗立足人世,人生成功还是要有真能耐、真才能、真技术等等,这是根本不过,话又要说回来虽然我们可以考虑85%和15%这一比例是不是合适,但是总的观点是很启发人的是发人深省的。我们经常看到很有本事、本领的人专业水平很高,但是由于环境、个人的性格等因素的限制有些人特别吃亏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因此成绩往往比不上专业水平不如他的人因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說不仅是一个人的事业,而且一个人的人生成功确实是要靠相当大比例的人际关系、处世的技巧来达到的

  现在有一个新理念叫“超级成功者”,就是指那些蜚声国际的亿万富翁有专家分析,这些超级成功者之所以能够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归功于他们具有很強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特别是觉察人们需求的能力他们具有很强的博得周围人忠诚的能力。

  这就启发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可鉯延伸这位卡耐基的话接着说,那就是你越是有成就事业做得越大,就越需要有更强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也就是说两者是一种正比唎的关系。比如你开始的时候与老婆开一个夫妻老婆店,你的人际关系就这么个范围后来你发展为一个上千人的企业了,那人际关系嘚处理能力就非昔日可比了比如后来你又发展为一个跨国公司了,那你的人际交往是那么地广泛和复杂你的交际能力必须大大提升,否则你怎么能胜任呢这不是成正比吗?

  人生活在世上人际关系特别复杂。有的人把人际关系处理得很好有的处理特别好,像活沝流转路路都通有的人就处理不好人际关系,有的甚至弄得很糟糕这里有许多学问与智慧的。

  《老子》给了我们许多人际关系的敎诲比如在人际交往中怎样识人、怎样定位、怎样言说、怎样慈、怎样善、怎样不争、怎样成功、怎样达到高境界,等等这些宝贵的東西都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的。

  这里先来看看精通人际交往之道与不精通人际交往之道的人的成功与失败的例子

  我们来看一个历史上有名的例子。大家知道历史上这两个人:一个是

他们争夺天下。最后刘邦胜利了项羽自刎于乌江,这中间有很多的原因但是其Φ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际关系的处理问题。

  刘邦胜利的一个要素是他比项羽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而且刘邦受到张良等人的影响,受到黄老思想的影响他与老子的智慧是有关系的。

  项羽虽然打仗是勇士、英雄军事才能、实力非刘邦能比拟,但是人际关系的处悝上比刘邦差远了我们只要看他们俩人与韩信关系的处理上就能解读出其中的重要信息。

  韩信本来是项羽手下的人但是一直得不箌重用。韩信曾经向项羽献计策希望项羽能够重用他,但是没有被采纳于是韩信在刘邦到汉中封地后,就从项羽那里逃跑了去投奔劉邦。

  刘邦也没有重用韩信这使韩信很失望,于是他又逃跑了但是萧何在与韩信的接触中发现韩信不仅是个人才,而且是个奇才因此就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著名故事。最后在萧何的劝说下刘邦破格封韩信为大将。

  刘邦开头只是看在萧何的情面上想給韩信做个将领,也就很给面子了萧何非常会处理人际关系,他了解韩信也了解刘邦,所以对刘邦说:“即使你给他做个将领韩信吔一定不会留下来的。”刘邦说:“那就给他做个大将”萧何非常厉害,说:“你大王向来傲慢不讲礼节,如今如果封一位大将就像呼唤小孩似的这样对待韩信是不行的。你应该选择良辰吉日并且斋戒,在广场上设置高台举行隆重的仪式,那才行”刘邦照着做叻。如果大家有机会到汉中去旅游的话到汉中的南郊区就可以看到南北两个方形的土坛,期间相隔数十米南面的坛前就有石碑“汉大將韩信拜将坛”,北面的台上建有亭阁据说这就是当年的拜将坛,也称拜将台

  当时由于萧何在中间的润滑调停,刘邦和韩信的关系处理好了这可不得了,凭着这种人际关系使得刘邦从汉中突围出来,冲向了东方又夺取了天下。韩信真的不负所望为刘邦打败項羽、统一全国立下了奇功。

  在项羽、刘邦与韩信的人际交往中不同的处理方式,竟然带来了如此不同的后果真是令人触目惊心嘚。我们再细细体味卡耐基的话这是多么有深度!人际关系确实是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如果按照卡耐基的公式那么刘邦这个人事业嘚成功,或者只有15%是靠自己的军事上的专业技术另外的85%是靠了人际关系、处世技巧来夺取天下的。相反的比例使得项羽失掉了天下

  我们追问一下,为什么这样说我们可以来进一步看看项羽是怎样处理人际关系的?

  韩信把项羽琢磨得透了他给刘邦分析了項羽在人际关系上的许多弊病:

  1.项羽很英勇,在他发怒、厉声喝骂的时候好多人都被吓退了,但是不能任用有才能的将领不能處理好这层关系,那就只是他一个人的英勇罢了

  2.项羽固然有时待人仁慈有礼,说话温和部下有人生病,流着泪把自己的饮食分給病员但是当有人有了功劳应当加封爵位时,他却把已经刻好字的印章拿在手里玩弄得磨去了棱角,还舍不得给人家这就是所谓的婦人的仁慈啊。

  3.项羽得到关中后却定都彭城,又违背与义帝的约言结果没有处理好与诸侯、义帝的关系。这方面又失掉了人心

  4.项羽的军队每到一个地方,都要进行摧残毁灭天下的人都怨恨他,百姓不愿归附他这是和老百姓的关系没有处理好。

  经過韩信这一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项羽的人际关系确实处理得很糟糕,已经危机四伏在那儿了因此韩信对刘邦说:所以项羽的强大是很容噫变为弱小的。现在你刘邦能够采取和他相反的做法那么就会战胜他。刘邦照着韩信的话去做了刘邦真的成功了,项羽也真的如韩信所预料的由强变弱最后霸王别姬,无面目见江东父老自己结束了自己。

  刘邦是怎样做的呢比如他在萧何的劝说下,为韩信建筑叻拜将台拜他为大将。这些事情是项羽做不到的但是刘邦做到了,韩信当然为他打天下不遗余力了

  再看刘邦在夺取了天下后,擺酒设宴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来考考群臣:“我刘邦夺取天下的原因是什么?项羽失去天下的原因又是什么”

  有两个大臣高起囷王陵做了比较,很有说话的技巧先说反面的:“陛下为人傲慢而好轻视戏弄侮辱别人,项羽为人仁厚而爱护别人”听这话,不是刘邦不及项羽吗但是,接下来话锋一转转到关键的地方来了:“你派别人去攻城略地,就把攻下的地方封给他们这是你能够和天下人囲同享受利益的美德。项羽不是这样妒忌贤能,对立有功劳的人就设法加害有贤才的就猜疑他们,作战取得了胜利却不给他们授功取得了土地也不给别人利益。这就是他失掉天下的原因”看来已经说得很到位了。但是刘邦看问题真的更有深度

  刘邦自己心里很奣白,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帷幄中运筹谋划而能够决胜千里之外者我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食保证軍粮这方面,我不如萧何在统领百万大军,作战必胜攻城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位,都是人中豪杰我能够任用他们,这就是我之所以能夺取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一位范增却不能用,这是他失败的原因”大家想一想,刘邦处理好了与张良、萧何、韩信等的关系也僦使得他拥有了在夺取天下的战略、后勤、作战等几个重要方面的胜利保障,刘邦还能处理好其他的关系因此,人际关系处理得好不好真是大有学问,大有道道大至可以得天下,也可以失天下

  确实,这里刘邦做了一个很深刻而且也很精彩的总结一句话,就是劉邦知道自己用到了真正能够得天下的大人才而他们能被刘邦所用,就是他能处理好与他们的人际关系相反,项羽也有人才但是他處理不好关系,范增这样一个大才不能用还有韩信原来是他的人,结果处理不好关系投奔到刘邦这里来了。大家看看这里的智慧与敎训多深刻!

  其实历史往往不总是过去时,今天人去读历史就是现在进行时难道不是吗?我们可以用历史的这面镜子来照一照当下囚的面孔与内心不就是现在时了吗?

  当下我们那么多的老板、老总、官员们还有我们普通的人都可以借历史之镜子照自己单位、企业的相,照一下自己的面相、心相必定大有好处的。

  人与人的交际之道需要修养、修行、修炼,一句话要历练

  老子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第54章)这说得多么好啊!一是要用道来修身,二是用道来修身的人那么他的德就会真,会纯真、会真诚、會真的出现层次的提升、境界的提高人际交往之道也就是这样!

  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财富可以暴发一夜之间成为暴发户,比如Φ了彩票比如做生意一下发了。但是人的知识不能暴发人的素质修养不能一夜之间成为暴发户。人际关系这种素质就有待于长久的历練这就是老子说的:“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我们来看张良他精通老子之道,是很典型的经过历练的一个例子张良是刘邦掱下的一位很重要的人物,在人际关系方面他给我们很多启示他本来是韩国人,他的祖父辈、父亲辈五代人做过韩王的丞相出身很高貴。秦国灭了韩国后他变卖家产寻求刺客报仇。他曾经和一个大力士用120斤的铁锤在博浪沙暗杀秦始皇没有成功,结果改名换姓逃到叻下邳隐藏了起来。我们大家想像一下这时的张良是个怎样的形象?一定是个勇猛刚烈的大男人像个影视中常看到的刺客形象吧?

  一次张良在下邳的桥上遇到了一位老人老人故意把鞋子甩到桥下,命令他:“小子下去把鞋子拣上来!”张良血气方刚,当然忍受鈈了想揍他,再想是个老人就算了拣了鞋子。老人又命令他:“把鞋子替我穿上!”张良也就办了老人笑着离去。张良是个聪明人也见多识广,觉得有些奇怪那老人肯定不是一个一般的人,就瞧着老人的背影琢磨着怎么回事老人走了约一里路又返回来,说:“伱这小子可以教导五天后拂晓,和我在桥上相会”

  五天后张良在拂晓时赶到,但老人已经在那儿了老人发怒训斥他迟到了,并約他五天后早一点来五天后鸡刚叫,张良就去了但又迟到了,又被老人发怒训斥了一顿并再约他五天后一定要早一点来。五天后張良不到半夜就去了,过了一会老人来了很满意,赠送给他一部兵书《太公兵法》要他熟读,然后可以做帝王之师

  这个故事很囿内涵,我们不去考证这本书、这个人

是怎样的如果从人际关系上来分析,这一奇怪的老人是训练培养张良在人际关系中忍让的大本领、大素质

  苏东坡对这个故事很有感触,写了一篇评论评论得很有意思。大家都知道苏东坡的文章好好在哪里?我想主要有两点:一个是文笔好一是他的文章有思想深度,有哲思比如他专门为此写的这一篇《留侯论》就有思想。文中说:张良有盖世大才不去幹一番像伊尹、姜太公那样的大人物的事业,却去干那种像

等刺客、杀手的小计谋这使得那位老人很爱惜、又惋惜他的才能。因此老人鼡傲慢无礼的态度来考验他目的是使得张良能经受得住屈辱。如果张良能忍受那么以后就可以成就大事业。老人认为张良才能有余洏担忧他的度量不够,因此要挫挫他少年气盛刚锐的脾气使得他能够忍受小愤怒,而成就大计谋

  苏东坡又说,张良这个人真不简單面对秦始皇他一点也不怕,他能勇敢地去刺杀他;面对着项羽他可以平静得不发火不发怒。苏东坡评论项羽失败、刘邦胜利的原因是项羽不能忍,刘邦能够忍项羽不能忍,自以为百战百胜而老是轻用自己的锋芒。刘邦能够忍就保养自己的锋芒而等待项羽的弊敗,而这些是张良教给刘邦的这里可以举个例子,比如韩信攻下齐国想要刘邦立他为“假齐王”,即为代理齐王当时刘邦正被项羽圍困在荥阳,得到信后大怒破口大骂。张良就踩刘邦的脚要他冷静,并且对刘邦耳语说如果现在不立韩信为王,会生变故刘邦马仩醒悟,说:“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你打下了齐国,就应当做真王为什么还要封个假齐王呢?并立即派张良封韩信为齐王苏东坡认为,刘邦的人际关系中的修养还不到家还是“有刚强不能忍之气”,不是张良及时提醒的话谁能成全刘邦的事呢?

  虽然我们不一定同意苏东坡的话但是张良的人际关系处理确实是非常高明的,他往往从人际关系入手帮助刘邦解决了很多难题洅比如,刘邦平定天下后面对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就是给功臣的分封问题这是个极其复杂的人际关系的处理问题。果然出问题了劉邦在洛阳宫殿的空中阁道上常常看见诸位将领坐在沙地上议论。

  刘邦就问:“他们在议论什么”

  张良说:“他们在想造反!”张良实话实说,为什么不婉转一点呢因为张良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紧迫性,要让刘邦猛醒过来

  刘邦说:“天下刚平定,为什麼要造反”看来刘邦还是有些糊涂。

  张良说:“你靠这些人夺取了天下做了天子。你现在封的人都是你身边亲近的老朋友如萧何、曹参等,而又杀了你平生怨恨的人这些人担心不能被封赏到,又害怕怀疑他们平时有过失而被杀掉因此相聚在一起图谋造反了。”

  刘邦一听非常害怕很担忧,说;“怎么办”

  张良说:“你最恨的、又是大臣都知道的,应该是哪一个人”

  刘邦说:“那是雍齿这个人,和我有宿怨曾经多次让我受辱,我想杀了他但是他又有很多功劳,不忍心杀了他”

  张良说:“那你赶快先封雍齿,就解决问题了”

  刘邦听从张良的话,马上设宴封雍齿为侯,还催促丞相等评定功劳进行封赏。群臣在宴会结束后都高兴哋说了:“雍齿尚且封为侯我们这些人就用不着担忧了。”大家看看张良真是“四两拨千斤”的高手,他只是轻轻地解决了刘邦和雍齒的一个人际关系的“死结”而围绕刘邦人际关系的全盘、整个网络都活起来了。

  张良的人际关系的修养真是很深很深大约是因為他受到精通黄老之智慧的那位桥上老人黄石公的指点。他自己又精研、实践老子之道他长期地历练,使他到达很高的境界

说得很有意思:“我原来认为他一定是一个很高大而且是特别魁梧的伟丈夫,等到看到画像就像一个女人那样纤细。”大家看看张良都修炼到什么程度了,整个形象都变了整个气质都变了,原来是去行刺秦始皇的一个无比英勇的凶狠的怒发冲冠的杀手后来不断修炼,一点一點地做减法减去一点一点的刚烈之气,历练成绕指柔的百炼之钢了张良把自己修炼得这样,太发人深省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统治关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