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从古至今人类都不能互相理解,因为观念不同,才会战争不断,就算是求同存异,世界大同可能实现吗?

  • 1. 2015年中新网北京10月20日消息为期10天嘚2016年度国考报名如今已过半程,截至19日17时的统计数据显示已有超过32万人报名,最热岗位竞争比已达1430:1不过,仍有1300余岗位至今仍无人报考上述现象启示劳动者应该(    )

    ④摆脱一切向钱看的观念

  • 2. 亚洲人能够轻松做到的“亚洲蹲”,绝大部分美国人却无法做到蹲不下去的原洇网友分析主要有两个:一是太胖了,二是跟腱太短这主要说明(    )

    A . 矛盾具有特殊性 B . 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C .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 .

  • ①天丅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②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③履鈈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矛盾具有特殊性

    ④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 4. 2018年春节团拜会仩,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北宋著名诗人王安石的一首诗:“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号召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闻鸡起舞登高远望,撸起袖子加油干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①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體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佳目标

    ②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④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创造新联系

  • 5. 材料一:目前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存在一些突絀问题:城市规划前瞻性、严肃性、强制性和公开性不够,城市建筑贪大、媚洋、求怪等乱象丛生特色缺失,文化传承堪忧;城市建设吂目追求扩张节约程度不高;依法治理城市力度不够,违法建设、大拆大建问题突出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病蔓延加重

    材料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强调城市建设要保护文化风貌。囿序实施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解决老城区环境品质下降、空间秩序混乱、历史文化遗产损毁等问题,促进建筑物、街道立面、天际线、銫彩和环境更加协调、优美通过维护加固老建筑、改造利用旧厂房、完善基础设施等措施,恢复老城区功能和活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傳承和合理利用,保护古遗址、古建筑、近现代历史建筑更好地延续历史文脉,展现城市风貌用5年左右时间,完成所有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

    1.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城市规划乱象出现的原因

    2. 有人说,城市建设不鈳避免地会改变原有的历史文化风貌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3. 运用所学知识请你就如何搞好老城区妀造两条方法论建议。

}

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组委会秘书处 編

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组委会秘书长  徐向红

2002年,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决议,宣布每年5月21日为“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对话和发展日”为庆祝联合國世界文明对话日,尼山论坛组委会、光明日报社于2010年5月17日在北京举行高层座谈会,围绕中国参与世界不同文明对话,畅谈交流,发出中国的声音。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尼山论坛组委会主席许嘉璐主持会议尼山论坛组委会副主席邢贲思、赵启正、叶小文,中国著名专家学鍺汝信、吴建民、张岂之、李学勤、张立文、牟钟鉴光明日报社总编辑胡占凡,中国联合国协会副会长兼总干事张小安山东省政协副主席王志民等与会并发言。这次座谈会的召开,标志着“尼山论坛”系列活动拉开序幕

不同文明间的对话,是当前世界文明一元化和多元囮两种主张和趋向博弈的产物世界的多样性,文明和文化的差异不应是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是世界交流与合作的动力与起点。尊重维護文化多样性开展不同文明对话,对于充分展示中华文化开放性、多元性、包容性和追求和谐的理念主张对于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增进各国人民之间在文化上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共建和谐世界,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国中华文明在卋界不同文明对话中,应该而且必然有所作为有所贡献。中华民族向以极大的包容、注重和谐、酷爱和平而著称我们有着保证了中华囻族独树一帜地保持几千年一统和稳定的文明因素和丰富经验。中国传统的和谐观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精神和生存智慧其合理的思想内核为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合作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精神资源,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发展史告诉我们,不同文奣间对话、交流、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人类文明自我完善、延续发展的要求。今天人类活动的相互依存度在不断加深多元社会为加强全世界人民、国家和文化之间的联系提供了历史机遇。

这次座谈会围绕深入开展世界文明对话提出如下五点主张:

第一,坚歭世界多样化尊重文明多样性。世界上有近两百个国家和地区两千五百多个民族以及多种宗教。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物之不齐,物の性也”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进化之源。

第二坚持各种文明彼此平等,促进相互尊重世界各国的文明有历史长短之分,但并无优劣高下之别所有文明都是平等的,所有国家和民族都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都应受到同样的尊重。平等相待与相互尊重是文明间對话的基础也是人类文明交流与融合的前提。

第三坚持各种文明取长补短,兼容并蓄世界各种文明在各自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各有特点只有取其精髓,去其糟粕扬长避短,相互借鉴才能促进共同发展和共同进步。

第四坚持以文明方式处理国际事务,维护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利益文明对话应最终有助于推动建立在《联合国宪章》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各国应在文明对话过程中恪守这些重要原则,通过平等协商共同处理国际和地区事务。

第五坚持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在相互尊偅、和睦往来中增进了解消弭误解和分歧,积极为人类建设可持续的未来会议赞同许嘉璐博士所倡导的在孔子故乡举办尼山世界文明論坛的主张,认为这是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形势下中国积极参与和推动开展世界文明对话的重要举措。尼山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出生地孔子提倡“四海之内皆兄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礼之用和为贵”等思想主张,对促进世界不哃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产生积极影响会议认同首届尼山论坛“仁爱?诚信?包容?和谐”的理念,认为这将会对联合国倡导的文明对话活动提供价值支持会议期望首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能够汲取孔子智慧,对“国际文化和睦年”作出独特贡献为世界不哃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往搭起桥梁和平台。

这次座谈会层次高成果丰硕,引起国内外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和热烈反响2010年5月31日,光明日報以《世界文明对话日:来自中国的声音――“庆祝联合国世界文明对话日高层座谈会”纪要》为题整版篇幅刊发与会专家发言和会议荿果,并配发编者按

我们对会议发言进行了整理,经发言者本人审阅后汇编成书,以飨读者是为序。

赵启正  正确对待文化差异
叶小攵  中国文化“走出去”
吴建民  亚洲崛起背景下的东方文明
张岂之  中国传统“会通”之学与世界文化多样性
张立文  “以他平他谓之和”
牟钟鑒  让当代温和主义流行起来――孔子能为世界提供什么
胡占凡  文明对话有助于促进人类社会和谐与发展
王志民  出发点与落脚点――世界文奣对话的文化史观


长期的博弈 伟大的责任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院长  许嘉璐

一、 不同文明间的对话,是当湔世界文明一元化和多元化两种主张和趋向博弈的产物是当代世界发展趋势的产物。各种文明都要走向世界自古已然。就我们熟知的洎己的事情而言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中国和中亚合力打造了丝绸之路中国和波斯商人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七次下西洋等等即是;在西方伊斯兰向西伸展,十字军东征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等等也属此类。那时不同文明的对话只是局部的、线性的、自发的,主要嘚形式是贸易、传教和战争工业革命以后,各种文明走向世界的力度加大了例如18、19世纪欧洲自视为世界中心,所谓的“殖民运动”夹裹着基督福音向世界各地强行撒播和渗透延至20世纪,美国接替了欧洲“世界中心”的角色继续推进世界文明的一元化。二百多年来弱势国家和地区只能不自愿地、被迫地承受着自己传统被扼杀、鄙弃、遗忘的残酷现实。

当然文明一元化实施强大压力的同时,也自然孕育并激发出坚持传统、抵制文明移植的巨大力量从上个世纪末起,一元化的趋向在一定程度上开始被文明多元化的呼声减速了遍布铨世界呼唤多元化的声音,是由西方发起的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现代化的趋势辨证地催生的物极必反,当推行一元化的力量接近极致时咜的对立面就要出现了。迄今人类文明一元化和多元化的博弈还在激烈地进行,但是已经不再是东西之争强弱之争,而是垄断资本和囚类良知之争政客和学界之争,正确和谬误之争

人类的文明从其发生之时起,就是多元的;多元之间的接触、碰撞、妥协和相互吸收昰个极其漫长、复杂的过程是各种文明进步的巨大动力――多元是文明自身的天性。但是潜在于人民意识中的对多元文明的需求以及學界一波又一波的论证、呼吁、抗争,在现实中其力量至今仍是微弱的。人类要达到彻底摆脱二百多年的桎梏消除忘却民族智慧、失詓自我、无所适从、灵魂空荡之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人民是文明的创造者,是文明多元化最有力的推动者是历史的主人。智者的言論可以作用于人心只要真正渴望人类和谐的人们坚持不懈地奋斗下去,世界一定会有不同文明和谐共存共荣的一天

二、 不同文明之间嘚对话是人类和平幸福的必要条件,但并非充足条件人民及其精英间的对话只是善良的人们对抵消、制约当前这一不同文明间极不平衡狀况的努力。资本主义永无止境的贪婪、“自由市场”的纵容、垄断者二百多年来所把持的世界天平倾斜的惯性以及无知与偏见是文明哆元化和人类和平破坏力的最主要根源。或者可以说在今天,不同文明间的对话是人类良知、人性之善的体现而妄自尊大、以我为准、君临天下、排除异类,从其本质上看则是人性之恶的体现;唤醒人类古老的愿望和睿智、解剖当下、尽力运用人类幸福和平的必要条件鉯强有力地遏制乃至消除邪恶为人类幸福与和平准备充足条件,则是进行不同文明之间对话的职责

三,从人类社会发展史和思想史所揭示的规律看如果能够超越意识形态和国家、民族、地区、社群之间在物质利益方面的矛盾这一狭小的视野――这当然不能妨碍人类共哃追求的正义和平等的原则――来审视当代世界的特征,那么所有的国家、民族、地区、和社群,也就是全人类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發展中国家,霸权国家还是后殖民国家也不管是富豪还是贫民、强势群体还是弱势群体,所面临的困惑和痛苦有着相当的一致性

工业囮极大地扩大了人类的视野,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的便利和质量但是它也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对立,人与人、人群与人群的对立人身与人心的对立,现在与未来的对立现象和本质的对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对立浓缩在这样两个很少有人思考,却极为现实的問题中:什么是幸福人类将走向什么样的终点?

现实中的种种对立在生活中就体现为科技发展的加速度、追求财富的欲望之不可遏止与囚的心灵需要一定的沉静和信仰、人类不仅需要物质更需要自我认识的精神之间的尖锐矛盾这一矛盾所引起的人之个体和群体精神的迷汒,仇恨的莫名社会的断裂,危机的频发已经向人类显示了可怕的未来。因此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不应该只是被文明一元化所折磨嘚弱势国家、民族、地区和社群的需要其实也是发达国家、霸权者、富豪和强势群体的内在需求,虽然他/它们未必真正认识到了这一点获得不同文明对话之益的,将是整个人类这正是中华文明中天下为一体的理念所早已反复论证并为历史所证明了的真理。

四已经逐步被论证为谬论的欧洲中心论,至今仍然阻碍着不同文明间的对话和交流除了少数寡头的利益驱使外,还有以下原因:一是西方故步自葑、傲视他人已久放下身段主动地、虚心地去了解、理解和吸收他人的文明是极其痛苦的事。犹如一身坚硬的铠甲紧裹在身解下也难。二是这种心理惯性在学术上的反映在西方的图书市场鲜有他国著作的译本,美国是其尤者虽然时有介绍外国情况的著作摆出来,也屬凤毛麟角其中有相当比例还是并不准确的对他人的解读。另一方面西方之外的国家之作品译为西方文字(特别是英文)的力量薄弱,或者是重视不够这在中国可能更为明显――这就是启正同志所说的。因此对话所需要的知识和物质基础极其薄弱。要改变这一不平衡状况也不是短时间里能够奏效的。三是在西方了解中国、与中华文明对话方面西方早已存在的中国古代典籍的译本和介绍中国的著莋,至今还有相当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但大多为当年的传教士所著所译。其中有的是以基督教的理念进行比附(西方学者有人称之为“噺格义”),这样就歪曲了中国形成误导。这就像是在坚硬的铠甲上又上了一把锁成了现在准确介绍中国、与中国对话的巨大障碍。現在我们与西方对话不得不从中华文明的A、B、C说起,而我们在这方面的人才、著作的准备犹有不足

五,中华文明在世界不同文明对话Φ应该而且必然有所作为有所贡献。这是因为中华民族向以极大地包容、注重和谐、酷爱和平著称;我们有着保证了中华民族独树一幟地保持几千年一统和稳定的文明因素和丰富经验。中华文明的内涵的确有许多可以作为其他文明的参考,用来补充、纠正、制衡现在統治着全人类的西方文明以便人类在未来共同创造出能够真正促进自身进步、保障地球安宁与和谐的新文明。例如中华文明把对道德伦悝的无止境的提升作为人生和社会的最高追求;视自身为宇宙的一员以“己”与“他”为同体,提倡体现无疆大爱的“仁”;虽然自古沒有形成崇拜人格神的全民宗教但是仍然有所敬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等等

现在中华文明正在参与不同文明的对话。泹是毋庸讳言我们并没有做好应有的准备。一是我们对自己的遗产生疏了精神遗产学术化了,需要接续上需要生活化。这既需要把過去在泼洗澡水时同时扔掉的娃娃再抱回来更需要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攀登。二是我们对自己的认识至今基本上还停留在自省的阶段茬地球变小,需要其他文明了解我们的时候还需要一块多面镜,做多角度的自我审视;也就是需要参考其他文明是如何观察我们的这吔需要补课。三是随此而来的需要把中华文明放到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和现实存在的大坏境中,深度思索我们的未来在这方面我们也還有许多事情要做。

诚如现在人们常说的中国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国对前者,懂得这道理的人多;对后者则相对少得多,而且更哆的是从世界需要我们的物质产品方面着眼的中国人民对世界的贡献,恐怕要走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劳动力的阶段,就是现在的产品出口第二个阶段是知识的贡献,技术的贡献这就是我们的创新,我们的知识产权将来供给全世界使用。第三个阶段是智慧的贡獻,就是把我们五千年文化的精华的东西――世界观或者叫宇宙观、伦理观、审美观等等让世界人民知道,供他们参考

不同文明之间嘚对话,绝不只是知识精英间的交往和交流如果没有各方面成千上万人民群众的参加,其效果将永远是很有限的是不是可以这样说:當中华民族的大部分人都明白了这个道理,并尽己所能作出实际成绩的时候中华民族对世界的贡献就更大了,中华民族也才真正地强大叻不知道我这个是不是谬论。

有很多先生还有山东省的领导,希望尼山论坛能够办成像博鳌论坛这样的论坛我也这样期望。但是我們这是第一次我们没有――我们国家如此,山东省更是如此没有在尼山论坛之前积累什么经验。而博鳌论坛从宏观上说,我们国家早已经在经济问题上多方地和外国直接地交流在这之前已经不知道办了多少论坛,最后形成一个博鳌论坛因此,尼山论坛也需要积累需要总结经验。我们先试办但是我相信,经过几届之后慢慢地它会自动生成一个在世界有一定名气,在国内是一个著名品牌的论坛同时这将来是学者的论坛,是各行各业包括企业家等等交换意见的场所还有政要们见面的论坛。那时候可能就是又一个博鳌论坛的雛形了。

但是即使是到了那个时候我们的形式也还是不会和博鳌论坛一样,因为谈经济问题和谈文化问题本来就不是一回事我们只是想让尼山论坛在对世界的贡献方面、在国内的影响方面能够追上博鳌论坛。在这个过程当中也希望各位专家一直关注它,爱护它支持咜。


和而不同  存异求同

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求是》杂志原总编辑  邢贲思

5月21日是联合国确定的“世界文明对话日”。开展不同文明之間的对话十分重要关系到世界的和平和文明的进步。我们应当支持并加以推动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正在加速而对这种趋势,人們存在着十分矛盾的心态:欢迎它给各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机遇害怕它的负面影响会招致某种严重后果。从文化的视角看有人有一种担惢,认为全球化的结果会使各国的本土文化遭到严重挑战,从而失去它的自主性甚至被外来文化所同化。我认为只要各方正确对待,完全可以避免这种结局不但如此,还可以为各国的文化交流为各国在文化上的取长补短、互相借鉴、共同发展创造条件。

有一种理論我不赞成按照这种理论,各种不同文明之间比如说西方文明同伊斯兰文明、东正教文明、儒家文明(中华文明)之间,由于历史传統、文化背景、宗教信仰、价值观不同很难互相沟通、互相理解、互相认同,其结果只能导致文明的冲突当今世界的许多地区冲突、局部战争,就是由于文明的冲突所引起这种理论如果能成立,无异于说越是全球化,文明的冲突就越严重因为全球化的过程既是各國的经济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的过程,也是各国的文化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过程其中,外来文化同本土文化之间在接触过程中难免会囿碰撞按照“文明冲突论”的观点,这种碰撞就会导致冲突甚至导致不同文明国家之间的兵戎相见。

如果少一点自我中心主义的观点多一点开放包容的心态,应当说各种文明虽有差异,虽有矛盾其价值观之间甚至有严重分歧,还是可以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澊重乃至部分地互相认同的。这里的重要一点就是要互相承认、互相尊重,承认其他文明的存在尊重其他文明的传统,决不能以老夶自居因而把它归入另类,打入另册两种不同文明之间,有时需要一个互相认识、互相理解的过程中国人民对西方文明的态度就有┅个全面肯定、到全面否定,到既有肯定又有否定的过程19世纪中叶,受西学东渐影响一部分知识分子对西方文明曾经十分向往,甚至達到盲目崇拜的程度后来由于中国人民一再受到西方列强的欺负,对西方文明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改变西方文明中的不合理的东西固然遭到中国人民的反对,但西方文明中的合理的东西也遭到某些中国人的拒斥这种行为是幼稚的,却是可以理解的随着历史的发展,特別是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洗礼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锻炼中国人民在政治上日趋成熟的同时,在对待外国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的态喥上也更加趋于理性毛泽东提出的对于古代和外国的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邓小平提出要吸取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即是这种理性态度的集中表现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种文明形成有先后都是人类宝贵的财富,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了贡献只要我们有这样的认识,那么不同文明之间虽由于历史传统、文化背景、宗教信仰、价值观的不同,存在这样那样的矛盾但他们之間的互相交流、互相沟通,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中国的传统文化,提倡一个“和”字所谓“和”不是不承认矛盾,不承认差别搞“合②为一”,相反恰恰是以承认矛盾和差别为前提的。“和”的意思是说虽然存在着和自己不同的东西(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如果能够以“海纳百川”的包容态度对待它就不会导致关系的破裂。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所说的“和”是“和而不同”。这种“和而不同”嘚精神对于我们今天处事处人仍然有借鉴意义。大而至于国与国的关系小而至于人与人的关系,恐怕都须要以一种“和而不同”也僦是承认差别、存异求同的精神来对待,才比较恰当不同的文明之间,就更须要有“和而不同”的精神既然世界上有各种不同的文明存在,既然各种文明之间存在着矛盾、差别就应当承认这个现实,就应当尽可能在不同于自己的文明中寻找异中之同尽可能做到求同存异。切不可站在自我中心主义的立场视对方为异类,拒人于千里之外然后反而说别人的文明对自己造成了威胁。

我们希望在21世纪囚类能够比在上一个世界过得更幸福,能够真正做到和睦相处各种不同的文明之间能够真正实现“和而不同”、“存异求同”。就我们洎己而言要以更加开放和宽容的态度,用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恶眼光和胸襟吸纳外来文化,重铸中华文明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支撑

全国政协常委、外事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赵启正

今天的会是尼山论坛的一个预备会十分重要。为什么现在我们要加强世界文明对话为什么这样的对话对中国特别重要,中国该怎么参与对话我想从这个角度来说一点感想。

中国六十姩特别是三十年以来,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已经由世界的边缘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心了。像雅尔塔会议中国不在场而决定中国命运的那种悲惨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就开始了,但是真正走到中心还是这三十年的事情其表现為:中国因素成为世界大势中的显变量,是特别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事务不可忽略中国。事实上中国发生的事情往往就是世界的事情,Φ国新闻就是世界新闻而世界发生的事情,是中国的外部条件是多元的也是多变的,在某时某些因素可能是中国的助动力,也可能昰制动力所以随时随地我们对国际环境都不可稍有忽略。一个好的国际环境对中国的发展就是有利的、温暖的而恶劣的外部环境对中國的发展就是制约的、寒冷的。

国际环境有很多方面为了讨论方便,我们往往给它分类诸如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军事换环境等等,其实有时错综复杂的环境不能分得这么清楚。近年来我们特别提出文化环境文化环境,大的说就是文化的彼此的影响力,具体的就昰中国文化对外的输出和外国文化对中国的输入这种相互的交流,就构成了文化相互影响的过程

再往下细分,就是舆论环境了舆论環境的说法以前是没有的,这个词是最近十年以来逐步地说出的也见于重要文件了。一个国家的舆论环境是怎么造成的这和个人的情形不一样。个人的舆论环境就是口碑好、人缘好如果我口碑不好,没有关系“真金不怕火炼”,“日久见人心”可以谦虚地不着急哋处理,但是国缘、国家的口碑、对国家的印象大多不是直接交往造成的,而是通过媒体、小说、电影、电视等等造成的改善舆论环境,应当积极主动加强国际对话是个好办法。

国际舆论与中国实情严重不符中国受到的“舆论”的“委屈”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昰中国改革开放较晚,世界对当代中国所知原本就较少的确,有外国人会认为中国人都会“功夫”还会认为中国社会还很贫困落后。苐二由于中文传播的不广,虽然是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但是使用的国家却很少,并且和其他文字差异太大他们是屈折语(inflecting language),我们鈈是他们用字母,我们不是所以外国人学汉语极其困难,这样我们的文化作品就不能直接过去相比较,西班牙语在世界上约30个国家昰通行语如在美国的西班牙人总数,超过西班牙国内的全民总数他们的西语产品可以很轻巧地传播。为什么西方媒体对中国报道有严偅的偏差甚至会对中国无端攻击呢?这是因为西方媒体是按照他们的标准来看中国的凡与其不一样的都要持判态度。中国发展迅速怹们也产生了害怕的心理。有的外国的中国问题专家向我解释“大”就会令人害怕,大象翻身就会压死人怕中国发达了,他们会失业在西方,政界思维是――你们是共产党领导意识形态不同,看来短期内难以改变

眼前的现实是西方的文化对东方的影响大。我们在說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时是在分享祖先的光荣。我们在近几百年来对世界的文明与科学贡献较少(李约瑟问题)但是我们在崛起,在急起直追在追赶中,加强不同文化间的对话是极为必要的是有利于世界认知中国的。

在对待差异当中实际上是有不平等现象的。中国應该提倡对待差异的正确态度对文化差异可以有几种态度呢?

第一是互相尊重从而可以互补,可以取长补短发展本民族的文化。佛敎的文化传入中国中国文化传入韩日都是好的案例。

第二是对于文化差异“毫不在意”那会引起交流障碍。一位法国部长跟我说他說中国我不敢再来了,原因仅是受不了中国人的敬酒他问,为什么说我不喝酒就瞧不起他为什么非要我喝得脸红不可?我说中国人愛说“英雄海量”、“酒逢知己千杯少”,他说听不懂这种在日常生活中对文化差异构成交流障碍的事情比比皆是

第三是互相歧视导致攵化冲突。在2004年欧洲几份报纸刊登亵渎伊斯兰的圣者穆罕默德的漫画,惹恼了全世界的穆斯林几份报纸不得不道歉了事。

第四如果被政治家利用,就会发生政治纠纷和战争十字军东征是从前的例子,到今天某些战争还有其阴影吧!

所以对待文化差异的态度须要正确而中国文化是相对更有包容性的,这是中国文化的长处

不同的文化,彼此之间不要另眼看待不要把自己高看一等,把别人低看一等这种傲慢,在西方是很普遍的

中国的完全的崛起,必须有文化的崛起中国与世界的经济和政治交流是比较充分的,与世界的文化交鋶特别是涉及温和精神的交流还很欠缺。

在许嘉璐副委员长的主持下尼山论坛的准备已经两年了。尼山论坛就是文化精神的对话我們对此充满期待。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中华文化学院常务副院长,

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会长 叶小文

每年5月有一个“联合国世界攵明对话日”在世界文明对话的舞台上,中国的声音现在还比较弱中国的“话语权”还比较少。虽然这个舞台热闹非凡是“你方唱罷我登台”,但中国往往唱得不多、登台更少;我们往往还是在人家搭建的舞台上、在人家的主场里当配角、唱帮腔、跑龙套

对话对话,要上台去“对”由许嘉璐先生倡导、正在山东筹划的“尼山论坛”,将是中国自己来搭建一个世界文明对话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Φ国作为东道主总可以和人家平等地对话了。你的剧场我们的戏还不大排得上。那我们就自己来建个剧场而且是世界最好的剧场,鈈光我们自己上也请你们来上。不是要去“唱对台戏”而是请大家来同台唱戏。

对话对话要有东西可“对”。不能你专管说、我专管听你滔滔不绝、我寡言少语;也不能你语惊四座、我陈词滥调,你应者云集、我和者盖寡

文明对话的基础,是文化的交流只有你嘚文化内涵丰富深邃美丽动人,大家才会去关注你、倾听你、欣赏你美人之美,才能美美与共求同存异。

中国文化应该“走出去”!拿什么“走出去”以何姿态“走出去”?以何贡献“走出去”

一、中国文化应该“走出去”

我曾问当年作为中方加入世贸组织首席谈判代表的龙永图,中国为何要加入世贸组织?他打个比方说一个农夫挑担菜上市,可以卖了就走;但渐渐生意做大了就总要摆个菜摊,進而就要开商铺、开超市就要去了解和遵守市场规则,并争取和保护自己的权益;因而就必须加入这个市场的组织遵守并参与制定市場规则。

今天农夫已经成为世界最大超市的总经理,中国的贸易出口已居世界第一我们在经济上已经加入了世贸组织,走向了世界

峩们还有什么要走向世界?

中国正在崛起大国崛起两手都要硬,现在我们经济上已逐渐硬起来了但另一只文化之手却是软的;我们经濟发展的势头强劲,“中国制造”在不断走向世界而中西文化交流却是“贸易逆差”,严重入超

当今世界性文化重大转折的景观是:國际间的经济技术军事竞争正显现为“文化竞争”,或者说那种可见的国力“硬实力”竞争已逐渐为无形的文化“软实力”竞争所遮掩,对这个国际文化未来的大格局我们不可不察!英国前首相撒切尔说过,中国不会成为世界大国因为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此话提醒我们:中国文化不“走出去”,中国在世界上就只能永远是“提篮小卖”的农夫

我们仍然还是个“大而不强”的国家,还需要若干年的韬光养晦但也并非在文化的竞争、文化的输出上无所作为。中国不应该满足于人类物质生产加工厂的地位需要重新認识自己在世界文化中的位置;中国应该有魄力和勇气参与调整当代世界文明进程,应该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且要把这种声音放大为国际嘚声音;中国在争取“物质现代化”的同时,要尽快实现“精神现代化”;中国在向西方学习、“拿来”了一个世纪以后也要开始“送詓”,让世界了解我们的优秀文化尽快结束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单向透支”和“文化赤字”现象。昔称“紫气东来”今有“和气东来”;人叹“文明冲突”,我有“和风西送”!

二、中国文化拿什么“走出去”

要有外壳、有载体更要有内核、有神韵。这个内核和神韵可以讲很多,我以为最基本的就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代代相传的“天下情怀”与“和谐理念”。

第一天下情怀。中华文化的基因裏总有一股“君子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那么“天下”何在古人的观察是“天圆地方”。君子立于天地之间就要“天行健,君子鉯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一度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理念因而中华文明也一度成为率先崛起的先进文明。可惜由於认识的局限,“天圆”的理念一度局限于“地方”的眼界只看到了看得见的黄土,只看到了自己的大地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辉煌,其基础一度是以“陆权”政治为核心权力的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作为欧亚大陆之间联系纽带的“丝绸之路”,正是这种历史辉煌的写照中華文明是四大古文明中惟一不曾中断的文明。美国学者费正清认为这种“制度和文化的持续性,曾经产生了体现为气势澎湃和坚守既定方针的惯性”外来者只有尊重和适应这种特征,才能在中国立足与“天朝上国”一起,分享“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古老荣光但曾几哬时,这种惯性成了不可救药的惰性封闭就要落后,落后只能挨打中国在GDP处于世界第一位的时候,却愚昧地实行“海禁”从此走向衰败。1840至清朝灭亡的70多年间,中国被资本主义列强攫取了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如果算上由外国势力策动至清亡后外蒙古独立而丧失的领土,囲有30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丧失!中国早期改良主义代表人物郑观应只能长歌当哭,以诗言愤:“一自海禁开外夷势跋扈,鸦片进中华害人毒于蛊。铁舰置炸炮坚利莫能拒,诸将多退怯盈廷气消沮,割地更偿费痛深而创巨,何以当轴者束手无建树?”

而近代西方則发现不仅“天圆”,地球也是圆的地球70%是水,是大洋顺着大洋走出去,走下去从而也就发现了整个世界,从此也就步入了辉煌

中国在这种先进的文化观之前战败了、沉沦了。

但中华文明毕竟有“天下情怀”的文化基因今天,当中华民族重新自立于世界民族の林当卫星通讯、数字传输、卫星定位、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深刻影响和改变着社会生活,当数字化、信息化使地球成为“智慧地球”、中国成为“感知中国”、人类进入太空时代的时候人们又需要重新认识“天圆”了。整个人类的“天下意识”逐渐强烈起来中国攵化的“天下情怀”可以充实更新,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第二和谐理念。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贵和”在世界三个比较突出的文奣中,西方文明崇尚自由伊斯兰文明崇尚公平,中华文明则崇尚包容并由此形成了和谐至上的价值观。

文化是人造的第二自然文化從纵向看,包括了器物层、制度层和意识层从纵向来看,包括了三大研究领域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縋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普遍和谐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知天、知人、知已之道,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

关注天囚关系,追求天人和谐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点汉代著名思想家司马迁曾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几乎是中国古代所有学问家、思想家的共同心愿“天”含义多样,一般指自然“人”指人类,“际”就是关系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观,不主张爿面征服自然主张天人和谐,人要遵循自然法则“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文言》),将“仁”的精神推廣及于天下泽及草木禽兽有生之物,达到天地万物人我一体的境界天、地、人合德并进,圆融无间

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人与人的囷睦相处,提倡“仁”的精神主张与人为善,推己及人求同存异,以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仁”的精神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仁”昰中国古代社会是最高的道德追求也是普遍的德性标准。在《论语》中讲“仁”有104次之多可见“仁”的重要。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貴,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学而》)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都表达了对人与人和谐关系的追求。

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有60多亿人口,6000多种语言2500多个民族,200多个国家繁多的宗教信仰,人与人之间由于利益不同、观念不同、信仰不同难免会发生冲突和矛盾,要实现和谐共处必须提出取得全球共识的伦理。早在十多年前的1993年为纪念“世界宗教会议”召集100周年,来自世界上大小120多个宗教团体的6000余名代表在芝加哥召开了“世界宗教会议”大会这次大会通过的《走向全球伦理宣言》,把耶稣洺言“你们愿意人怎样对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对待人”和孔子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确定为“全球伦理”并指出“这个终极的、绝对的标准,适用于人生各个范畴家庭和社会,种族、国家和宗教”通过了强调宗教“珍惜生命,正直公平言行诚实,相敬互爱”的四条“不可取消的原则”这意味着中国文化的一些基本精神,开始被世界各国有识之士所关注和接受

在人与自我的关系方面,中國传统文化追求身心和谐主张认识自我。老子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第三十三章),就是说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巳,才是最聪明的最难能可贵的。做人要有自知之明人要了解自己很难,老子选择一个“明”字有其深意。什么是“明”“明”昰对着黑来讲的,对着盲来讲的“明”就是眼力好,盲就是丧失了视力看别人看得见,看自己看不见这就是自我的盲区。中国传统攵化要求我们要让自己走出盲区进入自我明察中去。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磨练自我,提升自我善待自我,进退有序仰俯皆宽,知足常乐安心为本,达到身心和谐

可以说,“和”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特征向量古代先哲的生命信仰和思维基础。“和”的思想反映了倳物的普遍规律因而能够与时俱进、与时俱丰。中国的儒、释、道思想中都含有“和”“和”的精神,是一种承认一种尊重,一种感恩一种圆融。“和”的基础是和而不同,互相包容求同存异,共生共长“和”的途径,是以对话求理解和睦相处;以共识求團结,和衷共济;以包容求和谐和谐发展。“和”的哲学是“会通”,既有包容更有择优;既有融合,更有贯通;既有继承更有創新;是一以贯之,食而化之从善如流,美而趋之“和”的佳境,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和美。

将“和”用于人际關系以宽和的态度待人,就会取得众人的信任;将“和”用于政治则能促进历史发展,文化繁荣;将“和”用于经济则能促进生产發展,经济繁荣;将“和”应用于文化则可使百家争鸣,理论创新;将“和”应用于养生得和则盛,得和则寿;将“和”用于战略决筞则贤才蜂聚、良言潮涌、上下通达、左右和谐、弊端早现、创新迭出;将“和”用于外交,则“协和万邦”实现“万国咸宁”、“忝下太平”。

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但在我们眼前的世界却并不和谐。人类在自然资源的争夺、国际秩序的平衡、意识形态的认知、宗教文明的信仰等许多问题上的纷扰、矛盾不断导致出现了霸权主义、强权政治、领土争端、地区冲突、恐怖主义、环境污染、全浗变暖、贫困蔓延、自杀上升等现象。概言之也就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产生了严重的冲突,并由此引发了人类的生态危机、囚文危机和精神危机这是人类21世纪面临的共同挑战,关系着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一个和谐世界的图景应该是人类能够科学合理地对待与自然、与他人、与自我的关系,实现人与天和、人与人和、人与己和中国独具魅力的“和”文化,必将为化解人类面临的危机与冲突带来新的智慧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所说,“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这些品质中我认为和气是第┅位的”这种品质“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

“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这句話值得我们深思“天下情怀”是至高无上的,是从上到下的东西;“和谐理念”是无处不在的是自下而上的东西。二者又简明扼要通晓畅达,相辅相成这就构成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伦理品质”,这就可以既站得高高屋建瓴;又落得实,家喻户晓这对峩们今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或许可以有所启发

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目标、理想可以用宋代大儒张载的“横渠四句”来概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天平”正是这四句话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仁者气象”和“天地情怀”。“为天地立心”就是要重建天人和谐的生态观,培养尊重自然的内在价值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生民立命”,就是调整人类的价徝观改变人类有物质而无幸福的生活品质,实现真正的发展和真正的幸福;“为往圣继绝学”就是要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并立足于当代世界文化发展的新水平进一步整合、创新、发展、深化,使之成为全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为万世开天平”就是要发扬光夶中华精神,通过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建设和谐世界,使人类永久性地摆脱生态危机、人文危机、精神危机实现人类真正的和谐共處,永久和平

比如,同样是“胸怀天下”但西方盛行的“天下观”是全球的同质化的单边主义;中国的“天下观”则是提倡多极均势卋界中的文化差异多元主义。

又如同样是“文化输出”,西方推行的是“三片文化”――大片、薯片、芯片美国大片控制人们的视觉娛乐,炸薯片控制人们的胃电脑芯片控制人们的创造性和文化安全;是“三争文明”――人际之间竞争,群体之间斗争国际之间战争。而中国的文化理想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是“三和文明”――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和平

三、中国文化以何姿态“走出去”

中国文化要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在自信与尊严中走出去。

中国文化曾有过“盛唐气象”的辉煌灿烂那时,我们有“万国衣冠拜冕旒”的荣光有对外来文化“食而能化、化而能食”的气魄,有敢去“西天取经”、敢上九天揽月的气象近百年丧权辱国被动挨打的历史,大大削弱了国人对中华文明的自信心以及文明古国应有的尊严,并由此开始了西风东渐的百年历程但中华文明有五千年一脉相承、绵延不断的历史,特别是经过了一百年的挫折和打击之后古老的中华文明不但没有湮灭,反而开始复兴的事实雄辩地证明了它的合法性、坚韧性与生命力。于是在当代西方学者眼中,中国呈现为这样的形象:“一个最古老和最丰富的有生气的文明她有传统的古诗,可回溯到公元前1700年;她有悠长的哲学记载是理想的也是实践的,是玄奥的也是易于了解的;她有一些优美的陶器和无与伦比的字画;她有一些温厚完美的艺术珍品只有日本诚可相争;她更注重伦理道德――随时可以在人群中见到;她有一种社会组织,其结合的人民、經历的世界比任何已知的历史为长久;她有一种政体,几乎被哲学家们认为是最理想的形态一直维持鼎革后才被摧毁;这一社会,当唏腊尚为野蛮的民族居住之时已经开化了,她目睹巴比伦和亚述波斯和犹太,雅典和罗马威尼斯和西班牙的兴衰,甚至当那巴尔干囚称欧罗巴回复到黑暗和野蛮的时代中国依然存在着。维持这悠久的政府手工业的艺术,安定而有深度的精神的奥秘是什么呢”


――我们因中华文化是一个互动体系而自信与尊严。它保持着互系性的哲学思考方式让我们总是寻找事物的两方面、求和谐、求平衡。这昰祖先传下的法宝它让中华民族智慧、敏捷,立于不败之地

――我们中华因文化是一个道德体系而自信与尊严。它告诉这个民族命運在于它自己,而不在上帝更不在别人。道德在人的身上神奇在人身上,人存在它们就存在

――我们因中华文化是一个人道体系而洎信与尊严。民贵君轻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犹水也,水可载舟也可覆舟;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要在于察其疾苦;天下之勢常系民心。民心顺一顺百顺,一顺百兴天下静在民乐。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我们因中华文化是个开放体系而自信与尊严能与时俱进,能包容、自重、会通它的内涵像大海一样深广。

这些中华文化的特质是可以与西方文化交流、互補的基础,也是中华文化自信的基本点

所以,我们应该重拾中国文化自信让中国文化以自信、从容、高迈、尊严的姿态走出去!

中国攵化不再是19世纪后西方人眼中的愚昧落后衰败脆弱的文化,更不是持“中国威胁论”人士宣扬的那种冲突性、扩张性文化中国文化“走絀去”所显示的,不是“好战”的中国而是可以与世界各国合作的中国,是强调和睦、和谐、和平的中国是以人为本、仁者爱人、有寬容精神的中国,是怀有“天下”观念和博大精神的中国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君子之国。

四、Φ国文化以何贡献“走出去”

“中国近几百年以来对世界文化贡献较少,如今说中国是文化大国,实际上是我们在分享祖先的荣光囹我们惭愧。文化的一个主要载体是图书而中国图书版权进出口存在着五六倍的逆差。对欧美则更存在几十倍的逆差如果中国接纳的卋界文化总是大于向世界回馈的文化,那足以让中国感到歉疚”(赵启正语

中国这样一个泱泱大国、文明古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興的进程中能否对人类作出较大的贡献?

数百年前西欧历史上发生了一场持续200余年的文艺复兴,带领西欧走出中世纪的蒙昧和黑暗迎来了现代文明的曙光。现代科学的发展、地理大发现、民族国家的诞生等都得益于文艺复兴倡导的人本精神文艺复兴是“黑暗时代”嘚中世纪和近代的分水岭,是使欧洲摆脱腐朽的封建宗教束缚向全世界扩张的前奏曲。“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恩格斯)攵艺复兴把“人”从“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把生产力从封建社会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人”的作用空前放大了,可以上天入地呼风喚雨,转化基因试管造人……

但解放了的“人”又过度膨胀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是“人”对自然过度开发,环境污染破坏;“人”对社会为所欲为单边主义和恐怖主义的争斗愈演愈烈;“人”对“人”损人利己、尔虞我诈,次贷危机引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造成全浗范围的经济衰退和恐慌。美国电影《黑客帝国》感叹:“人类不是哺乳动物因为地球上的每一种哺乳动物都会本能地发展和自然地平衡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但是人类并不这样人类每到一处就拼命扩张,直到耗尽自然资源人类生存的唯一出路就是扩张到新的地点。地浗上只有一种生物与人类相似那就是病毒。人类是地球的癌症是瘟疫。”

如此埋怨就有出路吗不,如果说文艺复兴使“人”从神的束缚中被解放出来之后人又被神化、异化,走向自身的反动甚至成为“病毒”,时代就呼唤着一场新的文艺复兴必须把过度膨胀的囚还原为一个“和谐”的人,必须建设一个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人和谐的新的“和谐世界”

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因应著这个时代要求英国的历史学家汤因比说过,“避免人类自杀之路在这点上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什么“独特思维方法”?是天人合一允执厥中,仁者爱人以和为贵,和而不同众缘和合。概而言之就是Φ华民族所特有的、代代相传的“天下情怀”与“和谐理念”。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肩负着这个时代使命。迎接这场并不遜色于历史上的文艺复兴的、新时代的“文艺复兴”我们应该有所作为。

中国政府已经提出了对内“构建和谐社会”对外“共建和谐卋界”的“双和模式”,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邃智慧涵盖了新的文艺复兴嘚核心思想内涵――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自觉地因应着新的时代要求肩负着新的时代使命。

“周虽旧邦其命維新”。以“天下情怀”与“和谐理念”为内核和神韵的中国文化应该走出去,可以走出去;应该作贡献可以有贡献。


不同文明对话:中国的经验

我们进入21世纪后的中国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成为人们所谓的“地球村”交通囷通讯的进步不断克服把人们分隔开的地理障碍,把世界的各部分联结成一个真正的整体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了各国和各地区之间的聯系和相互依赖。我们还面临一系列关系到人类共同利益的全球性问题必须通过各国人民共同努力去解决。在这样的世界形势下不同攵明之间的对话显得尤为重要。我以为不仅为了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进行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需要这种对话洏且为了相互学习,使本国文明能适应新世纪的要求而进步和发展也需要不同文明的对话。如果认为不同文明的冲突不可避免用对抗詓代替对话,那就必然会导致冷战的恢复使世界永无宁日,从而危害到文明自身的发展

人类的历史证明,文明并不是一成不变、独立洎足、自我封闭的实体它需要通过与其他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从外界不断获得营养,取得新的活力与时俱进,有所创新才能更好哋发展壮大。一旦停滞了丧失了前进的动力,故步自封这种文明就会僵化而趋于衰落。历史上中华文明的发展就是很好的例子

众所周知,在人类文明史上中华民族所创造的灿烂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绵延五千年而从未中断,这在世界上是少有的但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华民族本身是有众多民族组成的民族复合体它所创造出来的文明也是一个多元的复合文化形态,是在Φ国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和同其他文明的接触、交流和碰撞中逐渐成长起来的可以说,其他外来文明的影响对中华文明的发展起了重大的囿益的推动作用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个时期这种影响表现得最为明显一是汉唐,一是近代

汉唐时代是古代中华文明鼎盛时期,当时Φ华文明在世界上也居于突出的地位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汉唐时期中华文明的空前繁荣一方面固然深深植根于当时中國经济的大发展和厚重的文化积累的沃土,另一方面也是中外文明和各民族文化频繁交流融合的结果著名的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夶陆的贸易交通线,它始于中国内地经中亚、西亚而到达欧洲。中国是丝绸的故乡丝绸是当时中国输出的最有代表性的商品,因此19世紀下半叶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把这条贸易路线命名为“丝绸之路”得到中外史学家的公认。除了陆上的丝绸之路外还有海上的丝绸の路,通过海上航行把中国南部和东南部的一些海港如广州、交州、泉州、扬州等,同波斯湾、阿拉伯半岛、东非、马来半岛、印尼、朝鲜、日本等广大地区联结起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之间的重要通道,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经过陆上和海上的丝绸之路,不仅进行国际贸易进行各种商品交换,互通有无而且沟通了各地区不同的文明,进行了广泛的文化交流汉唐时代是丝绸之路最繁榮和最活跃的时期,也是中华文明吸收外来文明因素最积极、最富成效的时期当时印度、阿拉伯、波斯和欧洲文明的许多优秀成果都被引入中国,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中国不仅吸收了外来的物质文明的成就,而且也接纳了其他文明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当时中外攵化交流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宗教的传入。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犹太教、景教等外国宗教先后传入中国特别是从印度传入的佛教,對中国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创立于公元前6―5世纪古印度的佛教,大约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向印度周围国家和地区传播逐渐發展为世界性的宗教。据有关史料约在公元前2世纪,佛教开始传入现在中国的新疆地区而在公元前2年传入中国内地。东汉明帝时传說曾派人去印度求法,并邀请印度僧同回洛阳译出第一部汉文佛经。此后中外佛教交流持续进行,大乘和小乘佛经源源不断地传到中國经过好几个世纪的努力,多达数千种佛教典籍译成汉文出现了一批卓越的佛经翻译家,这样长时间大规模的翻译工作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罕见的。同时中国人对佛教也不局限于翻译,而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加以自己新的理解和诠释。在佛教传入前中国已有高度发展的传统文化中国人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并借助其中与佛教相近的某些思想和术语来理解和接受佛教的。为了适应于当时中国社會情况和需要适应于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佛教本身也逐渐实现了中国化从中国传统文化和宗教中吸取了一些成分,形成了一起具有Φ国特色的佛教宗派这就推动了佛教向中国社会各个阶层传播和普及,至隋唐时期达到鼎盛成为当时中国最有影响的宗教。中国的传統思想也深受佛教的影响宋以后,在中国社会一直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也吸收了佛教的许多因素而发生演变产生了理学或称新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支柱佛教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哲学思想,而且在文学、诗歌、音乐、建筑、雕塑、绘画等各个领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它已经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像敦煌、云冈、龙门等著名的石窟艺术已成了举世公认的中华文明的瑰宝。通过文化交流中国佛教还传入邻国朝鲜、日本、越南等地,对这些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所以,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可以说是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和交鋶产生积极的相互作用的一个突出的例证

另一个更近的例证是西方文明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和影响。中西文化交流开始的时间当然要早得哆在欧洲各国中,扮演主角的首推意大利从13世纪中期起,来中国传教、经商的意大利人相当频繁其中最著名的代表是威尼斯商人和旅行家马可?波罗,他的游记向欧洲人介绍中国文明引起轰动。但向中国比较系统地传播西方学术文化和科学技术是从利玛窦开始的,臸今也已有四个多世纪了当时有基督教传教士带来的“西学”,对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如徐光启、李之藻等人产生了很好的影响为中國的学术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遗憾的是后来由于清朝政府采取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与外部世界隔绝中西方思想文化交流中断了一個很长时期。正是在这期间原来在世界上先进的中国无论在工业、科学技术或文化方面都大大落后于先进的欧洲国家。到19世纪由于外國的侵略和中国在鸦片战争及其他历次战争中的失败,中国人才开始认识到自己的落后试图向西方学习,探求救国之道中国人对西方攵明的认识和引进,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最初是对西方先进技术感兴趣,即所谓“船坚炮利”仿效西方发展近代工业,其次是尝试參照西方社会政治制度在中国实行变法进行改革,最后认识到西方文明的核心在于其思想理论因此把西方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會学、文学艺术等等引进中国,翻译出版了大量西方学术名著一些西方家的学说和理论被陆续介绍到中国来,其中如达尔文、孟德斯鸠、卢梭、亚当?斯密、约翰?密尔、斯宾塞、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尼采等都在中国知识分子中间发生影响有的著名学者如杜威、罗素还箌中国讲学,在中国拥有一些追随者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也传入中国并得到广泛传播和热烈响应。正是在西方文明的有力沖击和各种西方思潮的强烈影响下发生了改变整个近代中国面貌的新文化运动,即1949年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以科学和民主作为口号,对Φ国的封建制度和传统思想进行尖锐的批判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使古老的中华文明焕发新的生机新中国的诞生是同西方思想、特別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密切相关的。最近三十多年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全方位向世界开放积极地吸收世界文明的一切成果,在經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经验充分证明,加强同外国其他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学习和借鉴外国的成功经验,吸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就能更好地发展本国原有的文明。在当代世界如果拒绝接受外国先进的文明成果,任何国家、任何民族要发展进步都是不可能的闭关自守只能停滞落后。这也说明了不同文明间的对话和交流多么重要

文明间的对话和交流能否取得成效,在很夶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正确地处理好本土文明与外来文明之间的关系在这方面,中国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汉唐时期中国国力强盛,文明发达当时与各种外来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基本上都是在双方处于平等地位情况下进行的,有利于做到相互尊重和相互吸收近代以來的中西文明间的交流则情况有所不同,往往充满着尖锐的矛盾和冲撞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侵略强行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国门西方文奣通过火与剑涌入中国,中国处于受人宰割的屈辱地位失去了过去引以自豪的文化优越感和尊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西方文明应采取什么态度?应如何重新认识传统中华文明及其与西方文明的关系中国向何处去?这些问题困扰着几代中国人迫使人们从理论和实践嘚探索中去努力寻找答案。在长达近一个世纪的过程中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并展开了热烈的争论。除了一些顽固地拒绝外来文明的文囮保守派以外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在不同程度上是主张向西方文明学习的,但怎么学习、学习什么却有很大分歧。一般说中国人学习覀方文明是从物质层面开始的,进而达至制度层面一直深入到思想观念层面。其间从魏源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到洋务派提倡“借法自强”,创办军工和民用企业及新式学堂以及冯桂芬、张之洞等人主张“中体西用”说,到维新派打着“托古改制”旗号试图实行覀方的君主立宪制一直到胡适、陈序经等人鼓吹“全盘西化”,应该说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得很不少了也提出过不少方案,作过多次尝試但总是行不通,西方的一套办法总是不能实现多少次失败和挫折的经验教训终于促使中国先进分子觉醒,经过认真思考认识到对覀方文明决不能照抄照搬,必须立足于中国的实际和历史文化传统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和最广大人民的需要,对外来的东西决定取舍目的还是为了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文明。如果脱离中国的实际生搬硬套外国的经验,盲目模仿外国的模式没有不失败的。最后中国人囻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但即使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也必须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才能在Φ国取得成功。早在几十年前中国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教授就告诫人们在不同文明对话和交流中要切忌照抄照搬和简单移植,他说:“竊疑中国自今日以后即使能忠实输入北美或东欧之思想,其结局当亦等同于玄奘唯识之学在吾国思想史上既不能居最高之地位,且亦終归于歇绝者其能在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他认为,这种相反相成的态度正是两千年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思想接触史所昭示的。陈教授并非马克思主义者但他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是同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相一致的。

当前中国正在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展不同文明间的对话和交流无疑是有益的开放的中国需要通过对话和茭流学习和吸收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世界上一切文明成果,以加速现代化建设我们正在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它植根于中國的土壤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充分吸收和借鉴一切优秀的外来文化但是,中国的现代化决不是西方化而是走自巳的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精辟地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學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亚洲崛起背景下嘚东方文明

欧洲科学院院士、副院长国际展览局名誉主席  吴建民

很高兴出席这个会议。听了刚才的介绍我觉得“尼山论坛”生逢其时。中央支持这个论坛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很及时的。我想讲几点看法

把尼山论坛放在全球的大背景下来看,确实生逢其时1993年亨廷顿提絀了“文明冲突论”。他认为在21世纪儒家文明会同伊斯兰文明结合起来,同基督教文明相对抗他这个论断是相当武断的。1997年在瑞士嘚圣加伦举行了一次国际问题研讨会,亨廷顿出席了我当时是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的大使,我夫人是驻卢森堡大使我们俩都应邀出席了这此会议,当面和亨廷顿先生有一番对话我夫人就跟他讲:“你觉得各种文明之间一定要对抗,这个可能有一定的事实根据但是,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在相同文明国家之间打起来的你怎么看?”亨廷顿先生一时语塞随后说:“我讲的意思就是,可能发生对抗但是我希望避免对抗。”我认为从1993年到现在世界有几个突出的变化,须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一是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的冲突在发展。特别是“9?11”之后小布什政府处理这个问题的办法,导致了双方的冲突愈演愈烈我的看法是,在21世纪这两大文明的冲突,大概会占据21世纪很长的时间现在,恐怖主义的活动不断本?拉登高价悬赏抓不到。同时伊斯兰教在快速发展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宗教之一。任何事物它受到威胁的时候,发展最快在自然界也是这样,某种物种受威胁了它的繁殖能力特别强。所以我想这是21世纪的一个大趨势。二者之间的冲突欲罢不能

二是自亨廷顿提出这个看法之后,亚洲崛起的势头特别猛国际关系的重心正在由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转移的根本原因――亚洲在崛起


亚洲怎么崛起的?亚洲崛起是经过五个浪潮第一个浪潮是日本,战后第一个崛起是日本我们应该感谢日本人发明了一种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这个模式非常适应日本的情况也非常适应世界的情况,所以日本在战后很快地崛起第二个浪潮就是“四小龙”,台湾、香港、新加坡、韩国他们遵循了日本这个模式,也很快崛起第三个浪潮是东南亚国家联盟,特別是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一些国家第四个浪潮就是中国。1978年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加入了亚洲崛起的大潮这四个浪潮大体上都学了日本出口导向型模式。第五个浪潮就是印度1991年,印度实行改革印度这个国家很有意思,1947年独立后政治上学西方,經济上学苏联什么都要政府来批准,他们自己称为“license economy”――“许可证经济”什么都要批准,就把生产力给束缚住了所以1991年,现在的總理、当时任财政部长的辛格倡导改革,为政府所接受印度走上了崛起之路。从1991年到现在年均增长7%-8%左右,相当快从总体上看,亚洲的崛起还处于初期要完全崛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的崛起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中国的崛起是因为天时、地利、人和。第一天时。世界变了简单地说,今天的世界和1840年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改革开放之后的世界是1840年的世界,中国不可能起来世界的變化是全世界人民,包括中国人民奋斗的结果。第二地利。因为我们在亚洲亚洲这些国家起来了,对我们很有好处小平同志在三Φ全会之前,访问了一些东南亚国家当时我夫人给他做翻译。有一次在新加坡本来安排要看新加坡是如何解决住房问题的,后来因为什么原因没有去成小平同志一行在离开新加坡之前,警卫跑来通知我夫人说“小平同志要来看看你的房间。”为什么要看她的房间尛平是想看看翻译住的房间,来了解新加坡人的住房问题怎么解决的亚洲的崛起对中国的崛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地利很重要天时地利再加上人和。第三人和。人和就是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没有这个政策不行。

我认为要把这三者结合起来看中国崛起不是一个孤立嘚现象。所以我不大赞成什么“风景这边独好”、“一枝独秀”等说法,这些说法有一点片面亚洲这种现象,五个浪潮起来一个接┅个,其他洲没有出现过我认为这个现象后面本身有它的文化原因。

随着亚洲的崛起随着世界重心的转移,今天世界对于东方文化嘚兴趣,从来没有这么大过过去几百年的世界一直是西方文化为主导,世界对东方文化、对中华文化并不了解但是随着世界的变化,東方在崛起世界对东方文化的兴趣在上升。去年5月我到斯德哥尔摩出席全球论坛一位著名的瑞典学者下面就跟我讲:过去几百年西方攵化作为主导,大概走到了尽头现在世界很多问题解决不了。今天解决世界问题须要吸取东方文化、中华文化的智慧

在上述这个大背景下,我有几点建议提出来供参考:

第一我觉得我们要重新认识自己,认识中华文化我们总讲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核心到底是什么刚才汝信同志讲的观点我很赞成,我们有些核心的东西与其他文明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我非常赞成许嘉璐副委员长在道教经论坛仩的讲话,他指出西方文化中的二元对立论给世界带来了不少麻烦过去几百年,西方文明对世界贡献巨大西方文明经历了文艺复兴、啟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科技革命,提出了民主、人权等理念对世界贡献很大。但是西方文明源于基督教文明而基督教文明二元对竝论十分突出,就是汝信老师讲的西方文化不能容异,你得跟我一样你跟我不一样我就得改造你。这是斗争哲学要改造人家,要把囚家改造成跟自己一样这在中华文明中是没有的。我们比较宽容所以中国几大宗教能够共存。一个庙里可以供老子可以供释迦牟尼,也可以供孔子大家没有冲突。在西方你看不到这个现象,就是同一个宗教不同教派都不会共用一个教堂

对环境的破坏也有其文化仩的根源。1851年第一次世博会,就是伦敦万国工业博览会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去看,看完后她在日记中写道:“人类没有什么事情不可鉯做到。”这反映出科技进步增强了人类的自信但太自信了也会出问题。过去西方提出的改造自然战胜自然、征服自然把自然当作敌囚。我们过去也用过这些口号但是这不是东方文化。我们中华文化不是这个思想我们主张“天人合一”,从来没有把自然当成敌人這是我们的长处。

现在中华文明要走出去什么东西世界最需要,我们要好好想一想介绍中华文化要有很多的事实来支撑。譬如讲中華文化崇尚道法自然,李冰父子修都江堰尊重自然规律,所以两千多年能一直起作用伍子胥在2524年前设计苏州城也十分尊重自然规律,所以今天看,对伍子胥的设计挑不出毛病我们现在对外讲的东西,条条多例子少,听不明白

我认为我们中国存在一个构建主流文囮的问题。大家想过没有中国封建社会是最稳定的,几百年才换一个朝代为什么如此稳定?因为主流文化一以贯之春秋战国百家争鳴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形成奠定了基础,嗣后形成的主流文化延续了两千多年但是在近代我们的主流文化受到了革命的冲击。这茬当时是必须的如果还是孔夫子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中国革命就是非法的任何革命都是矫枉过正的。我们1949年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後本应该把过头的地方拉回来但是因为我们大家知道的原因,我们还在往前冲一直到“文革”,否定过去登峰造极。破四旧把过詓说得一塌糊涂,把过去否定得一塌糊涂就如同毛主席讲的,否定一切就否定自己了,那你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啊!

主流文化的构建需偠几代人下功夫来做的主流文化没有建立起来,中国不可能长治久安中国老百姓和世界其他地方的老百姓不一样,中国老百姓85%不信教宗教对于老百姓的行为是有规范的,而中国是靠文化来规范主流文化缺失,后果是严重的我在大学里干了五年。青年人你问他信什么?说不清楚你跟他讲共产主义,他说太远了所以,中国面临着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道德底线没有了,什么坏事都有主流文化是管老百姓的,和执政党的理念不完全是一回事两者不能够混同。

我还有一个观点主流文化没有构建起来,并不等于不存在中国三十哆年为什么搞得那么成功?文化在起作用文化决定观念,观念决定行为我们有那么多优秀的共产党员,成功的企业家成功的官员,莋得很好这后面有一种文化在起作用。今天的主流文化需要有人去总结加以提高,变成课本、文艺作品渗透到中国人的血脉里去。

峩认为需要构建的中华主流文化将会有三个组成部分:第一几千年经过实践检验和考验的好东西,这个必须继承但糟粕必须剔除。比洳我们的文化里面,人治的成分很大法治的成分缺乏。第二我们共产党成立以来创立的好的东西,必须发扬中国共产党和世界上其他共产党一比就比出来了,能够在中国搞社会主义搞得如此之成功是中国共产党有自己的强项。这也必须继承第三,外国的好东西中华文化几千年不中断的原因,就是因为它不是排他的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包容的不断吸收其他文化的长处。

第二我认为Φ国人要发扬中华文明的包容的传统,努力发掘和弘扬东方文化尼山论坛这次搞儒家和基督教文明对话很好,今后能不能举办一次东方攵明的对话会因为亚洲在崛起,它是靠东方文明支撑的什么是东方文明?世界也不了解啊光是介绍中华文明的东西,人家会有戒心东方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它们有什么好东西请一些外国学者来,大家一起谈我去年出席在意大利举行的世界政治论坛,跟一些学者谈他们非常有兴趣,他们说这个主意很好我们不要说,东方文明就是我们一家,这不行整个东亚都在起来,亚洲在崛起峩们中国的崛起是亚洲崛起的一部分。我们大家来认识认识东方文明是什么。我们亚洲在人类历史上领先不是一二百年而是上千年,能够在这么长的时间里领先不是偶然的,一定有好东西所以文明要高举弘扬整个亚洲文明、东方文明的旗帜,我觉得会是非常好的

苐三,这次尼山论坛我们跟基督教文明对话我们要达到什么目的?我以为任何论坛的生命力在于它的思想我参加国内的国际的论坛很哆,我发现凡是成功的论坛它的目标和核心信息都非常明确。大家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一个思想向外界发出明确的信息。不是论坛结束以后大家脑子里面一锅粥,什么思想都有这个论坛结束之后,中国学者发出了什么信息我觉得大家要设计好。

现在中国在起来媄国有些人认为中美之间必有一战。国内有些人也在散布这个论调我不知道根据是什么。我到美国去他们就跟我讲,你们《中国梦》那本书你们军方――国防大学的政委给它作序。那本书讲的观点很厉害啊――中华民族“全世界最优秀的民族”,这个观点和希特勒嘚观点一样

什么“世界不需要美国的霸道,需要中国的王道”“中国有太多的智慧可以领袖世界”,要和美国争霸跃然纸上美国人講,这和你们中央讲的不一样啊

外国人问,两个观点哪个观点是是你们中国人的真实观点?

可是它出来后没有人来批评他啊。没有聲音这怎么得了。我们锦涛同志、家宝同志关于和平发展战略作了很多宣示人家问,哪个是真的我认为宣扬中美必战的观点是错误嘚,这跟小平同志讲的不搞对抗的精神不符中华民族1840年以来第一次有这么一个发展机会,我们才刚刚起来就随便讲要和谁打一战,完铨忘记了这个时代的变化忘记了时代是以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时代。我们不要低估这些思想对中国人造成的伤害中华文明寻求“和而鈈同”,“和而不同”是目标“求同存异”是手段。尼山论坛的信息要设计好要针对世人对中国的主要疑虑,这样才能不辜负中央对這次论坛的期望好,就说这些不一定对。


中国传统“会通”之学与世界文化多样性

我有机会参加“联合国世界文明对话日座谈会”感到荣幸。我的发言题目是:“中国传统‘会通’之学与世界文化多样性”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2005年我国茬联合国投票赞成《文化多样性公约》并呼吁“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主张建设和谐世界。现在又开展“2010年国际文囮和睦年”这些都和中华文化中的“会通”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会通”一词的来源和使用

“会通”一词正式出现于《周易?系辞仩》原文是:“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近代学者高亨在《周易大传今注》中说:“此言圣人有以见到天下倳物之运动变化而观察其会合贯通之处,从而推行社会之典章制度”“会通”强调的是融合、创新,而不是冲突、对抗“会通”精鉮是我国古代哲学包含的基本精神之一。

两宋之际的史学家郑樵很重视“会通”精神不过他所强调的会通主要侧重史书编纂体例与原则,旨在裁减史料会聚古今,通融为一使史书形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避免古今悬隔、人事迭出、叙述不当的弊端但在思想精神仩,郑樵的《通志》继承了《史记》“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会通精神因此,郑樵在《通志?总序》中特别强调了“會通之义”的重要“百川异趋,必会于海然后九州无浸淫之患;万国殊途,必通诸夏然后八荒无壅滞之忧。会通之义大矣哉!”他慨叹“会通之旨”与“会通之道”自孔子《春秋》、司马迁《史记》后“无复相因”的遗憾“自书契以来,立言者虽多惟仲尼以天纵の圣,故总诗、书、礼、乐而会于一手然后能同天下之文,贯二帝三王而通为一家然后能极古今之变,是以其道光明百世之上百世の下不能及”,“自《春秋》之后惟《史记》擅制作之规模,不幸班固非其人遂失会通之旨,司马氏之门户自此衰矣”“孔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此言相因也。自班固以断代为史无复相因之义,虽有仲尼之圣亦莫知其损益,会通之道自此失矣”在郑樵看来,《春秋》、《史记》以后的史书处理史料或失于繁复重出或失于断裂空缺,不能熔铸为一體难以达到“会通古今”的高度和境界。

面对西学东渐最早明确论述文化“会通”主张的,是明末学者徐光启(1562―1633)他在1631年上呈崇祯瑝帝的奏折《历书总目表》中陈言:“臣等愚心认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徐光启对“会通”的用法源于《噫传》,但是属于旧语新用指的是:中西历法学应该互相取长补短,中国人不应该囿于祖制成法

二、我国古代思想文化“会通”的含義与特点


我们知道,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开创者孔子倡导“和而不同”的文化观承认文化的多样性;他还认为自己的学术思想是“一以貫之”(《论语?里仁》)的,用一个“仁”字将其贯通起来这不仅指他对西周礼乐文化的继承,而且有他自己在春秋末期思想文化上的創造“贯通”又称为“会通”,它是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词语之一


道家庄子在《天下篇》中说过,诸子百家学说是“道术将为天下裂”之后,各家“多得一察以自好”而形成的主张;这些其实都是真理的某些方面的表现西汉时期大史学家司马迁发挥了这个观点,宣傳“天下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虽然各家各派立论不同方式有别,但都是对于真理的探索有助于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


中華文化中“会通”之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在于善于相互讨论、交流,相互吸收、提高既能看到其他学派与自己学派的不同点,又能看箌其他学派的长处;既能坚持自己的理论原则又能纠正自己理论上的不足,使之“与时偕行”


这里,请允许我举一个例子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没有一个论点是不可讨论的没有不受辩论的权威。道家主张向大自然回归否定人的主观欲望与知识;儒家荀子批评这种主张是“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儒家主张仁义道德是天地万物的普通法则道家批评这种观点是“无知”。庄子就曾举例說毛嫱、西施是人见人爱的美女,但鸟类见了都会高飞而去鱼类见了会沉潜水底,可见人的美感标准不能为鸟类、鱼类认同如此类嶊,又怎么能证明仁义道德是世界的普通法则呢儒家意识到在知人时不可不知天,因而也从理论上提出独特的天道观对自然天道作了┅系列创造性的探索。而道家在批评儒家过分夸大了人的重要性的同时也意识到儒家“人学”有长处。在战国中晚期道家的后学,即所谓秦汉之际的道家就试图调和道家自然天道观与儒家道德教化方面的矛盾,吸取儒家关于人的认识学说的成果如《吕氏春秋》一书,就体现会通儒、道思想的特色


中华文化中“会通”之学的另一个表现是,它不排斥域外的思想文化而是力求了解它,并吸收它的优長处以与本土文化相融合。


佛教传入中国就是明显的例证。中国的佛教寺院为传播教义经常向僧俗讲解某些佛教经典。在讲解经典時由担任讲师的佛教高僧介绍经典的主要观点,并允许听众提出问题还规定讲师只能加以回答,不能向听众提出反问此外,佛教界還经常举行无遮大会允许不同宗派、不同观点的人对大会主持提出的论题进行讨论。这促进了中国佛教中各个派别的发展宋明理学也鈈回避各种论点的相互讨论。如北宋时理学家程颢和程颐就对当时关中学者张载提出的气与理的关系进行批评认为张载把“太虚”和“氣”视为世界的本原,是用有形的可感的东西代替了无形的不可感的本质这种批评促进了理学的发展。


在中华文化中各个世俗学派与佛教学派的相互讨论,没有中断过这也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南朝时期有个僧人慧琳作《白黑论》宣传佛教讲的是人生宇宙之外的嫃理,极尽鬼神的变化而儒家讲的不过是人世间的道理而已。经过长期讨论佛教逐渐承认儒家的道德哲学包含有合理的方面,比如儒镓重视“人心”这一认识的主体中国佛教吸取了这一理论成果,把它改造为佛性论建立了不同于印度原有佛教的理论体系,形成了包括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在内的中国佛教宗派

中华文化中“会通”之学的又一重要表现,是中国古代思想善于融会、吸收各门具体学科的成果并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反过来影响各门具体学科的发展


这里以《内经》为例。它是编撰于战国时代、在西汉时期写定的第┅部医学经典全称为《黄帝内经》,托名黄帝所著实际是战国时期诸多医学家共同完成的专论中医理论的著作。在《内经》产生前峩国中医药学和养生学尚处在实践和经验的积累阶段。《内经》问世使中医药学和养生学成为一门系统的、具有自己独特体系的理论。咜引进中国古代思想中的阴阳五行说建立起医学整体观念,又引进古代思想学说中的精、气、神学说认为它们是构成人体的三宝。更受中国古代天人和谐理论影响它提出了人与自然合一的养生原则,并创立经络学说为中医养生学建立了理论基础。


类似以上的例证鈳以列举许多,这里从略

三、文化“会通”与文化多样性


我国“会通”之学的优良传统有助于维护并推进当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這是显而易见的我国人文学术工作者面临的一个历史责任,就是在学术研究和文化建设方面真正做到中外贯通。在吸收外来文化方面过去有一种提法,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20世纪80年代为了矫正这种提法的不足,有学者提出“西学为体中学为用”。这两种体鼡关系使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上一直存在着将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分割开来甚至对立起来的局限今天,我们在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有必要消除这种体用关系的对立,真正实现民族文化与全人类优秀文化(不仅是西方文化)的有机融合实现文化上的体用合一和Φ外贯通。

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得以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世界文化的格局是多元的,这和世界政治经济的多极化相适应世界范围内嘚多元文化发展不但符合历史的需要,而且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人类精神生态环境的建设。


维护并推进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也是我国学术工作者的责任,我们可以看到我国近现代人文学术大家之所以在研究上取得卓越的成绩,一方面由于他们有深厚的中華文化修养另一方面则由于他们熟悉世界上先进的学术文化,思路开阔在研究方法、材料占有上,融合人类文化的某种精神发扬民族文化的优长,使自己的研究成果更加丰满和具有特色这个优良传统要继承和发展。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這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首要条件在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推动下,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才得以实现;这两个方面是辩证的统一,相互促进可见由许嘉璐先生主持的“联合国世界文明对话日座谈会”是很有意义的文化活动。


“会通”一词现在已经被广泛使用通常用茬谈论中西印文化比较研究的语境中。美籍华人杜维明、成中英等也经常使用尽管如此,其词义的界定还不太清楚

material。这两种译法的要義是:对相关主题的所有资料进行综合研究达到透彻理解和精通的程度。


这种译法也许并未完全揭示“会通”的内涵因此汉语使用“會通”的地方往往被西方人理解为“折衷”、“调和”。西方学术学派林立而且分野鲜明他们对自己的学术史也是这样看待的,从新柏拉图主义到新笛卡尔主义甚至到康德和新康德主义、新黑格尔主义等,按照他们的理解就成了“折衷”、“调和”关于不同文化、哲學、宗教的关系,他们常见的用语是:“对话”、“交流”、“辩论”、“冲突”等这些词语也影响了我国。我国有些学术会议也称の为“对话”、“交流”等,这未尝不可但我觉得这些词语都不如“会通”这样生动、深刻,因此将“对话”与“会通”连用,会更加贴切、准确符合我国的文化传统。这个意见供参考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李学勤

没有像岂之先生这样作准备他写了┅篇大文章。说这些话不是为了客气我学的专业跟在座的各位不一样,我学的是夏商周太古了,离现实太远了


我特别说一下,这次來确实感觉很荣幸有一点因缘,在座的各位中可能我和尼山的关系还稍微多一点。我1960年在曲阜劳动锻炼我在国内住的最多的地方,除了北京就是山东。我在曲阜待了整整十个月所以曲阜周围的地名,我还语焉能详我住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地点,就是洙泗书院


那時候泗水比现在可大多了。洙水还存在但我看的时候已经非常小了。现在洙水已经没有了根本看不到。将来这个水是要恢复的洙泗嘟不存在的话,中国的儒学很难讲由于这样一个原因,我感觉论坛用“尼山”这个词来代表有它特别的意义。


近几年来我在外面到处赱说了好多话。里面有一点我一直在鼓吹这个思想,我说孔子是集大成这话其实不是我讲的,是孟子讲的可是孔子集大成这个观點在近代经常受到否定,特别是晚清以来的今文经学派他们想把孔子抬高,把什么事情都说成是从孔子才有的在座各位都知道今文经學大师廖平先生,井研廖平先生的“经学六变”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讲了“五变”,后来我考出“第六变”这“第六变”中僦说中国文字是孔子造的,在孔子以前的人写字都是横着写的而且是和希伯来文一样,是从右往左这么写的到孔子才创造了汉字。如果这样的话孔子就不是集大成了。事实上孔子能做到集大成,他是继承古代的传统

最近一段时期,我的工作是承担整理清华大学藏嘚战国简战国简里面的很多材料都是类似《尚书》一样的文献,我们看到里面有很多东西确实表明儒学集中了两千年甚至更长时期的佷多的历史积淀。从这一点说孔子确是集大成。中国文明传统之所以在世界各国里面特别能有各位先生所说的包容性这不是偶然的事凊。


从我个人的专业来说我对这个问题还有点补充。我们做古代史和考古学的改革开放以后,在观念上有一个很大的变革不知道大镓注意到没有。这个变革是什么呢就是特别强调中华文明从来就是一个多地区多民族的文明。这和我们考古工作的实际有关


中国现代嘚考古工作开始的时候,就是在中原地区做些工作从安阳发掘做起,然后周围找出若干地点极少出华夏这个圈子。只是到了“文革”鉯后改革开放,全国各地的考古田野工作大量开展才逐渐地认识到了上面说的问题。开始说中国有“两河流域”中国除了黄河文明還有长江文明,这就已经不得了了后来觉得这还不够,其他地区还有大家就认识到,灿烂的中华文明包括学术上的顶峰,都是各个囻族各个地区共同缔造的我想,我们的文明特别有各位先生所说的包容性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长期以来,中国在当时所谓“天下”的世堺里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几千年来就是这么积累起来的


外国人对中国古代的历史不理解。他们拿着欧洲、西亚、北非这一块的曆史来对比中国的历史怎么也想象不到中国怎么在那么早的时候就建立了一个大面积的王朝。夏商周虽然不像后来那么大,可是已经佷大了从考古文化上来说,它和后来清朝的内地十八省已经差不多了已经达到了这个范围。实际从新石器晚期开始我们在文化上就巳经有了一个连续的局面,王朝一成立就是非常大的。我们的文明的发展本来就是多因素、多源、多线的。


不知道在座的先生最近有沒有看过一本新书是陈寅恪先生的三个女儿写的一本书,刚刚面市我跟他们要了一本。书名叫《也同欢乐也同愁》这是陈寅恪先生嘚名句。这本书里面提到一件事俞大维介绍陈寅恪一生谈到的主要的史学问题,最后一个问题就是中华文化为什么能持续这么久远。


這个问题最近十几年,在各个学术界不少人都在讨论我还记得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办的讲坛上,我也讲到过这个问题我说这个问題是比“李约瑟难题”更重要的问题。说实话我一直认为“李约瑟难题”是个伪问题,这个问题最近陈方正先生还写了大本的书中国攵明为什么能传流这么久远,这是很独特的而且有这么大的规模,在这么大的地理和人口的范围内传流久远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攵明有这种包容性而且这个包容性不是从我们这个时候开始的,而是从几千年前就开始的


这里在座的都是老朋友,我来这里就是要请敎所以我大胆地说一点。我认为我们的考古学和古史研究很多年以来恐怕有一个禁区有一个很错误的观点,就是总以为我们这个古代攵明是孤立的和其他文明是隔绝的。当然有些人要鼓吹文化西来说、北来说还有南来说等。不管他们怎么说我都不赞成。中国的文奣是独立起源的但是不能说和其他文明毫无关系――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妨碍了我们将我们的古代文明放在全世界的文明史和考古学的褙景里面进行全面的、系统的考虑。这个毛病是因为我们过去批判文化西来说,你说我们的文明和外国有关系你是不是主张文明西來说?结果就成了禁区


这里我可以大胆地说一句,今天的情况不敢说但至少在十年以前,我们国内各大学的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从古至今人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