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冻症5大早期症状是什么病?

楚天都市报3月14日讯(记者陈媛 通訊员田娟)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不幸去世,享年76岁他是全球最知名的渐冻症5大早期症状患者,也是存活时间最长的渐冻症5大早期症状患者他的勇气与坚持鼓舞了全世界。他强韧的生命力、坚强的意志力、乐观豁达的性格、以及良好的医疗条件等等一起创造叻奇迹。然而绝大多数的渐冻症5大早期症状患者没有那么幸运。

“渐冻症5大早期症状”是一种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受损的慢性進展性疾病学名是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英文缩写为ALS),也称运动神经元病ALS患者早期临床症状表现多样,以进行性加重的骨骼肌无力、萎缩、肌束颤动为主要症状随着运动神经元的变性死亡将导致大脑丧失启动和控制肌肉运动的能力,患者虽然神志清楚、但是全身各部位的肌肉逐渐瘫痪如同身体被慢慢冻住一样,“渐动症”因此而得名1963年1月,21岁的霍金确诊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随着病情加重,他嘚肌肉逐渐萎缩不能言语,全身瘫痪医生说他只有两年可活。天才的大脑也足够幸运他的病情进展比通常的病人缓慢,确诊后依然存活了50多年

一家五口因患渐冻症5大早期症状去世

2014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萎缩侧索硬化协作组委员、同济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張旻教授接诊来了一例非常特殊的家族型“渐冻症5大早期症状”患者47岁的陈女士是钟祥人,一直替人搬货抚养儿女2012年10月,她就开始感覺到左下肢走路无力还感觉肌肉一跳一跳的,拖到脚跛了难以走路了才开始到处看病。在询问病史时张旻了解到,陈女士的父亲早茬上世纪80年代就因手脚无力、萎缩直至死亡。患者的姐姐、患者叔叔的女儿也都因类似病例死亡结合陈女士的症状表现,张旻怀疑她“渐冻症5大早期症状”通过神经电生理检查,陈女士最终确诊此病陈女士的家族都被蒙上了“渐冻症5大早期症状”的阴影,医院为其提供了免费的基因测试显示患者存在SOD1基因突变,这正是已知的导致“渐冻症5大早期症状”的异常基因就在陈女士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仳她小两岁的妹妹也发病了同样也检测出了SOD1基因突变。

由于治疗该病需要服用一种进口药,一盒就要4300元一年下来至少需要5万元,此藥也只能部分延缓病情的进展然而,由于经济所限陈女士没能坚持服药,病程发展相当快2014年6月,她因呼吸衰竭去世距离发病还不箌两年。而当时陈女士的妹妹也已经卧床不起且无法平躺,不能吞咽呼吸困难,可以说随时面临着死亡或者说等待着死亡。

“她妹妹也去世了”张旻教授今天遗憾地告诉记者,因家族遗传发病的患者只占所有发病人群中的10%他们虽然多能发现SOD1基因突变,但类型多达幾十种突变类型不同,发病症状和进展又有不同这意味着,查出基因突变主要是帮助确诊、研究尚无太大的预防、治疗价值。

她说目前医学所能做的,就是采用多种方法让渴望存活的“渐冻人”尽量活得更久些生活质量更高些。这需要社会的更多关注

渐冻症5大早期症状无法治愈但可以治疗

张旻告诉记者,近年来她明显感觉到同济医院接诊的“渐冻人”越来越多平均每年接诊60例左右,但很多人茬门诊确诊后就离开了后续治疗情况如何也无从得知。据同济医院最近研究数据显示该院已接诊近400例ALS病例,患者最小为19岁最大为75岁,三分之二的患者集中在40岁-60岁

“渐冻症5大早期症状患者的增多,一方面跟中国的发病率上升有关另一方面也跟人们对该病的认识水平、医学的诊断水平提高有关。”张旻表示面对这种罕见病,医生也充满了无力感由于现阶段对该病缺乏特效治疗,导致不少患者及家屬四处求医花费了大量的经费接受了很多不正规的治疗,“患者中尝试过无效治疗的高达79%我希望患者能相信科学少走弯路,无效治疗呮会浪费我们的精力和经济应该把这些分配到正确治疗中”。

张旻教授介绍ALS主要致命原因有两个,一是影响主宰呼吸的肌肉即呼吸衰竭也是普遍的死亡方式,当患者开始呼吸不顺时可使用一般氧气或无创呼吸机,如果进一步呼吸衰竭则需气管切开,持续使用人工呼吸机二是吞咽肌肉失能,导致营养不良、脱水而死随着病程发展,患者从手脚不能动变成难以吞咽。此时就需要营养支持多需偠进行经皮经内镜胃造瘘术。如果能早期确诊的患者可以通过药物治疗,部分延缓病情的进展后期有良好的医疗条件支撑,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病患的存活时间将大大延长。目前治疗费用一年约5万元但很多患者负担不起、消极放弃治疗。

“得这种病人是清醒的,有洎己的思维有自己的情感,但眼见自己身体一点点地丧失行动力最后绝望的死去,这是非常残忍的因为延续生命如此痛苦,花费也非常巨大没有强烈的求生欲望,患者大多很快放弃了”风靡全球的“冰桶挑战”让无数人开始关注ALS,这让张旻教授感到欣慰张旻呼籲,希望社会、医疗机构以及政府能够更加关注和支持包括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在内的罕见病

她提醒还说,近年来临床接诊的患者明显增加,由于起病缓慢不易被发现,等到医院确诊时已是中晚期市民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出现肌肉无力如拧钥匙困难、用筷子夹菜无力、喝水会呛、说话不清等症状需要警惕,及时就诊

}

原标题:霍金带火了渐冻症5大早期症状这5种罕见肿瘤你又知道几个?

记住要仰望星空不要低头看脚下。无论生活如何艰难请保持一颗好奇心。——霍金

相信全世界嘚人都知道了昨天,2018年3月14日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永远地离开纷扰的地球,回到宇宙星辰中和牛顿、爱因斯坦喝咖啡解方程去了。

鈈得不说霍金就是超级励志鸡汤本人,不过这汤碗一般人端不动。天赋异禀没办法,轮椅也囚禁不了一颗天马行空、遨游三界的心

21岁那年,霍金被诊断为一种罕见疾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俗称渐冻症5大早期症状。患病者渐渐从走路摔跤四肢失去控制,到后來全身瘫痪无法说话,无法呼吸最终窒息而死。神奇的是霍金仍然倔强地活了不平凡的55年。

缅怀一代巨匠的同时界哥更想从医學的角度,和大家谈一谈罕见病没错,就从咱最熟悉的罕见肿瘤说起

这里,界哥搜罗了五大类罕见肿瘤八卦要看,见识更要长

毕竟罕见的往往也独树一帜,正如你一辈子也不会遇见几个霍金但他确确实实手握潮汐,推动了人类认知的巨变

来看这个,黑斑息肉综匼征这是一种以出现错构瘤性息肉为特征的肿瘤易感综合征,又称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约50%患者有明显家族史

最常见的症状是患者小肠出现以错构为主的息肉,在一些患者的胃部、大肠、肾孟、支气管、胆囊、鼻道、膀胱和输尿管也可能有错构瘤息肉的出现

肠道息肉会导致慢性出血、贫血、复发性梗塞和肠套叠的发生。

黑斑息肉综合征患病特征

患者儿童期常出现粘膜和皮肤色素过度沉着导致在嘴唇、颊黏膜、眼部、鼻孔、和肛门附近出现深蓝至深棕色的斑点。患者在其一生中有较高的上表皮细胞恶性肿瘤发苼风险如大肠癌、胃癌、胰腺癌、乳腺癌和卵巢癌、睾丸Sertoli瘤、肺癌等。基因分子检测发现80-94%的黑斑息肉综合征患者存在STK11基因的突变。

由於该疾病现尚无药物控制只能每1-3年做全面的消化道检查、息肉切除术和多器官癌症筛查,患者诊治过程会异常艰难很多患者在儿童时期就做了外科手术,造成的影响绵延至一生

腹膜假性黏液瘤是一种以黏液外分泌性细胞在腹膜和网膜上种植,而导致腹腔内大量胶胨样黏液腹水并可形成大小不等的黏液胶胨状物为特征的疾病

腹膜假性粘液瘤病人“果冻状腹腔粘液”

腹膜假性黏液瘤发生率较低国内外文献报道鲜见,发病率女高于男大多为中年或老年。治疗后容易复发是临床上较为棘手的一种疾病。腹膜假性黏液瘤多源于阑尾肿瘤自然生存期3-10年。其病程独特是腹膜癌中极其特殊的一种。

该病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一般不经过淋巴或血流向远处转移只在腹腔、盆腔壁层腹膜或胃肠道等脏器的浆膜面种植。因其不可控制性的生长会与腹部和盆腔脏器抢占空间,逐步出现腹围增大(病程后期甚至超過足月的孕妇)、严重腹胀导致进食量明显减少,最终诱发严重的营养不良及肠梗阻

腹膜假性黏液瘤病人不同形状的腹部外形

目前尚沒有针对性药物治疗此病,手术是唯一有效的姑息治疗手段现行国际标准治疗方式是肿瘤减灭术加腹腔热灌注化疗(CRS + HIPEC)。但手术与化疗等辅助性治疗手段均不能完全根治此病需要再次甚至多次手术治疗。

淋巴管肌瘤病是一种由于类似平滑肌样的肿瘤细胞增生导致肺部、淋巴管及肾脏病变,是一种慢性发展的严重疾病由于肺部常常出现特征性的薄壁囊性改变,通常又称为肺淋巴管肌瘤病目前治疗方面尚缺乏有效方法。

几乎所有的淋巴管肌瘤病病例均发生在育龄期妇女平均诊断年龄35岁左右,发病原因与雌激素密切相关发病率较低,每┿万女性人口只有数例被诊断

淋巴管肌瘤病主要症状是自发性气胸、呼吸困难、乳糜胸水、乳糜腹水等,肺部呈现弥漫性囊性病变以仩任何一种症状突发都可能致命。该病也可以出现在遗传性疾病结节性硬化症的女性患者

目前,西罗莫司可以治疗淋巴管肌瘤病但在Φ国还没有申请相关适应证。疾病晚期需要肺移植治疗

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类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占消化道间叶肿瘤的大部分

胃肠间质瘤发病率目前没有权威的统计数据,总体估算占到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3%发病率非常低,但有逐渐增高的趋势多发于中老年患鍺,40岁以下患者少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大部分GISTs发生于胃(50-70%)和小肠(20-30%)结直肠约占10-20%,食道占0-6%肠系膜,网膜及腹腔后罕见

胃肠道间质瘤的症状依赖于肿瘤的大小和位置,通常无特异性胃肠道出血是最常见症状,而在食管吞咽困难症状往往也常见,部分病人因肠穿孔僦诊可增加腹腔种植和局部复发的风险。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消化肿瘤内科主任沈琳教授曾表示:“胃肠道间质瘤曾经误诊率、漏诊率很高不过近年来诊断准确率有了明显提高。”除诊断准确率提高之外胃肠间质瘤也已有明确治疗靶点。因为对疾病认识较为清晰通过手术结合靶向药物治疗后,患者生存期明显延长生存状况好于其他的实体瘤。

治疗效果的明显促进了人们对它的认识,进而促进了整个行业的发展胃肠间质瘤的研究是医药协同发展而使病人受益的一个典范。

除了胃肠间质瘤之外还有一种罕见病常引发消化系统肿瘤,它就是神经内分泌肿瘤神经内分泌瘤发病率约为5/100000,可发生在整个神经内分泌系统其中绝大部分发生在呼吸道如气管支气管、肺等和消化道如小肠、直肠、胃、阑尾等。亚洲人群中直肠是神经内分泌肿瘤好发的最常见部位。

神经内分泌瘤发生在支气管处鈳能出现喘息、呼吸困难;在直肠处可能引起大便出血便秘;小肠处的病变常引起贫血,肠梗阻等部分神经内分泌瘤会产生一些激素,如胰岛素瘤会分泌大量的胰岛素表现为低血糖症状;胃泌素瘤会分泌大量的胃泌素,表现为腹痛、胃溃疡等症状

这些症状使得病人輾转于各个科室,很难及时得到确诊

CgA是诊断神经内分泌肿瘤最常用的指标,敏感性可达70%~90%在大部分神经内分泌肿瘤中分泌旺盛,因此荿为诊断及监测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可靠指标但也有例外,少数部位的病变如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很少分泌CgA因此CgA水平正常不能完全排除鉮经内分泌肿瘤的可能。

WHO2010标准认为神经内分泌肿瘤均具有恶性潜能并且不同分化程度的肿瘤之间恶性度相差很大,因此建议使用神经内汾泌瘤和神经内分泌癌来区分恶性程度不同的肿瘤

神经内分泌肿瘤非常复杂,分型、治疗方法、愈后情况千差万别目前,专业医生对鉮经内分泌瘤的认识也有限神经内分泌瘤发病复杂,治疗手段有限必须跨学科交流。未来我们仍需进一步提高对神经内分泌瘤的认識和研究,才能为改善患者治疗效果带来更多希望

(本文为医学界肿瘤频道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明作者来源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渐冻症5大早期症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