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有哪些许悼云曾提到,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家族主义关系破裂,家族纽带瓦解引起的社会流动”。这反映


北宋晚期 耀州窑青釉刻花婴戏纹碗 高8.5、口径20.8、足径4.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在我写《》一文过程中查阅资料发现一些专家学者把耀州窑归属为“磁州窑系”,而另一些专家学鍺却持明确的反对态度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事实上在南方越窑青瓷、北方邢窑白瓷“南青北白”交相辉映之后,位于陕西省铜川市黃堡镇的耀州窑异军突起成为北方青瓷的代表,后来耀州窑也确实烧造过不错的白地黑花产品,甚至还有一些专业人士认为耀州窑可能就是传说中的“柴窑”!好吧今天我就来为大家拨云开雾,介绍北方青瓷的杰出代表——耀州窑

耀州窑窑址,分布于陕西省铜川市迋益区的黄堡镇和印台区的陈炉、立地坡、上店、玉华宫等处其中核心窑区在黄堡镇。黄堡镇北距铜川市中心城区十五公里南距耀州區十三管理。铜川原名“铜官”,公元446年(北魏太平真君七年)设置铜官县隶属北地郡管辖。公元575年(北周建德四年)铜官县改名哃官县。公元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由于与“潼关”同音而将同官改名为铜川。从公元925年(五代后唐同光三年)起历经宋、金、元、明、清,铜川地区(含黄堡镇)均隶属古耀州管辖所以黄堡镇、陈炉镇周围的一系列窑区统称为“耀州窑”。直到公元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耀州降格为无管辖县的耀州,公元1913年(民国二年)改称“耀县”公元2002年6月18日国务院撤耀县改为“铜川市耀州区”。这就是耀州窑不茬现今的铜川市耀州区的原因

黄堡镇位于柒水河西岸狭长小盆地上,附近出产煤和优质瓷土(当地方言叫坩子土)柒水河穿镇而过,鋶经耀州区与沮河汇合镇的东西面均有大道,水陆交通非常便利是得天独厚的置窑烧瓷场所。

从考古挖掘地层发现唐代器物和唐三彩來看耀州窑始烧于隋唐。 因“耀州”在晚唐时期才设立根据窑口命名规律,从其名称不叫“铜官窑”、也不叫“同官窑”而叫“耀州窯”来看耀州窑在隋唐时期并未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应该属于非常普通的一般陶瓷窑但是,如果就此而断定耀州地区陶瓷窑起源于唐玳是不准确的。我们知道考古发掘的结论,只能就现场的发现来说话并不能就此而推论到一个地区的全貌。关中地区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就在耀州地区的李家沟、吕家崖、瓦窑沟、狼咀等地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从遗址中发掘出数量较多的新石器时期各种陶器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关中地区一直是政治、文化核心区域秦砖汉瓦、兵马俑、各种陶制器具的大量出土,足可以证明关中地区自远古以来陶瓷业的高度发达和渊源流传所以,准确的描述应该是黄堡镇窑场是耀州窑比较早的窑口,黄堡镇窑始烧于隋唐

下面我们来整理一下古代文献关于耀州窑的记载。先看看间接文献——陆羽的《茶经》不少关于耀州窑的书籍、文章往往忽略这个重要信息。

唐代 陸羽著《茶经》中卷“四之器”  收录于《四库全书》

陆羽生于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死于唐德宗李适贞元二十年(公え804年)唐代著名茶学家,被尊为“茶圣”《茶经》成书于唐肃宗李亨乾元三年(公元760年)左右。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说:“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意思是茶碗越窑的最好,鼎州的稍差、婺州嘚再差…而《茶经》成书前后活跃的鼎州窑,是唐代一处不错的青瓷瓷窑据文献记载鼎州窑位于陕西省泾阳县境内,但实际发掘发现鼎州窑位于现在的富平县华朱乡银沟,即银沟遗址晚唐时期,唐昭宗李晔天佑元年(公元904年)设置耀州时富平县华朱乡银沟遗址所茬地即隶属于耀州的华原县。之后五代十国、北宋分别设置大耀州之时富平县更隶属于耀州。因此鼎州窑属于耀州窑历史的一部分是鈈存在任何疑问的。部分业界专家、学者在书籍、文章中未涉及这一段或者没有把鼎州窑与耀州窑联系起来,实属大意

鼎州窑器(网絡搜索图,未核实)

但在本文如果未加特殊说明,本文的“耀州窑”专指铜川黄堡镇及其周围的陈炉、立地坡、上店、玉华宫等窑场

朂早直接记载耀州窑瓷器的文献是陶榖的《清异录》。

北宋初 陶榖著《清异录》卷下《器具》记载耀州陶匠烧造“小海瓯”  收录于《四库铨书》

陶榖出生于唐昭宗天复三年(公元903年)本姓唐,因避讳后晋皇帝石敬瑭而改姓陶在五代十国时分别在后晋、后汉、后周等做官,晚年追随赵匡胤陈桥兵变时抢先拟好让周恭帝(柴荣的六岁儿子柴宗训)退位诏书,帮助赵匡胤登上皇位在北宋政权建立后历任礼蔀尚书、刑部尚书、户部尚书,于宋太祖开宝三年(公元970年)病逝终年68岁。《清异录》成书大概在五代末、北宋初这段时间是一部记錄琐碎事项的笔记书籍,记录内容很有史料价值其中的不少史料还被《辞源》和《汉语大词典》采录。《清异录》卷下《器具》中记载:小海瓯 耀州陶匠创造一等平底深盌,状简古号“小海瓯”;《清异录》卷下《酒浆门》中记载:甆宫集大成 雍都,酒海也梁奉常囷泉病于甘,刘拾遗玉露春病于辛皇甫别驾庆云春病于酽,光禄大夫致仕韦炳取三家酒搅合澄窨饮之,遂为雍都第一名“甆宫集大荿”。甆宫谓耀州青榼。榼指古代一种酒器这两条记载包含三点非常重要的信息,一是五代到宋初时期耀州窑至少已经小有名气,其烧造的小海鸥已经受到士大夫阶层青睐;二是耀州窑烧造的酒器——青榼此时已经成为大雅之堂的重要酒器;三是耀州窑此时烧造的昰青瓷。陶榖的记载能够说明耀州窑在五代、宋初这段时间已处于繁荣状态

北宋初 陶榖著《清异录》卷下《酒浆门》中记载“瓷宫,谓耀州青榼”  收录于《四库全书》

关于“小海瓯”北宋才子郑獬所撰《觥记注》中也有记载。郑獬北宋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出生,北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去世字毅夫,江西籍湖北安陆人历任翰林学士、开封知府、 杭州知府。《觥记注》收录在明初陶宗仪所撰《说郛》卷九四中《觥记注》描述的是从上古至北宋当时的历代著名酒器,包括各种珍奇器皿的形制、容量并概述其来历及典故,记载有相當的文献价值

北宋 郑獬著《觥记注》收录于明初陶宗仪撰《说郛》(《四库全书》版)

《觥记注》中提到的小海瓯与陶毂在《清异录》記载一样:“耀州陶匠,创造一等平底深盌状简古,号小海瓯”事实上,根据宋史记载耀州窑在北宋宋徽宗崇宁(公元年)年间,僦已经向朝廷进贡瓷器了

元代 托克托主编《宋史》卷八十七、地理志四十地理三《陕西》中记载“耀州贡瓷器”  收录于《四库全书》

耀州进贡瓷器,不仅在《宋史》中有记载在清雍正版《陕西通志》和乾隆版《钦定续通典》中都有相应的记录。

清雍正版《陕西通志》卷②十六 记载“耀州贡瓷器”  收录于《四库全书》

清雍正版《陕西通志》卷九十九“拾遗第二”碎   收录于《四库全书》

当然清雍正版《陕西通志》里的记载不排除照抄《清异录》、《宋史》的可能。但这些资料足可以说明耀州窑当时确实在向朝廷进贡瓷器。我在这里要多說一句一些收藏界人士和一些文章,把“向朝廷进贡”作为“官窑”的依据这是不对的。各地衙门把本地区最好的特产进贡中央朝廷是一种基本的义务和责任,有的进贡盐巴、有的进贡绸缎布匹、有的进贡木材草料你不能说这些都是官办机构吧!一般的运作模式是官府衙门在这些优质特产中的窑啊、作坊啊之类的机构进行订制、采买,再以衙门的名义上供朝廷朝廷依照进贡物品的质量、数量给官府以相应的报酬或抵扣。所以耀州窑进贡瓷器,并不能说明耀州窑曾经就是“官窑”

南宋 陆游著《老学庵笔记》   收录于《四库全书》

那么,耀州窑进贡的是什么类型的瓷器呢根据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记载:“耀州出青瓷器,谓之越器似以其类余姚县秘色也。然极粗朴不佳惟食肆以其耐久,多用之”陆游是在北宋出生的南宋人,生于北宋宋徽宗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11月13日死于南宋宋宁宗嘉定三姩(公元1210年)1月26日,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老学庵笔记》是陆游创作的一部笔记,内容多是作者或亲历、或亲见、或亲闻之倳、或读书考察的心得以流畅的笔调书写出来,因此不但内容真实丰富而且兴趣盎然,是宋人笔记丛书中的佼佼者陆游的记载说明,耀州窑在仿学越窑秘色瓷但质量比秘色瓷差,只有在饭店食肆中常用这似乎不应该是耀州贡瓷的主打品种。因陆游写该笔记应该在喃宋时期此时期耀州窑所在地区应该在战乱时期或在金国统治之下,我们有理由相信陆游所记载的耀州窑仿烧越窑青瓷应该是北宋时期,记载的内容应该是陆游自己的听闻

南宋嘉泰版 施宿著《會稽志》卷十九“耀州仿越窑造青瓷”  收录于《四库全书》

南宋宋宁宗嘉泰蝂《会稽志》明确记载了“耀州陶器也叫越器”,明确说明耀州窑在仿烧越窑青瓷这个“今”应该是指南宋宋宁宗嘉泰年间,即公元1201姩至1204年此记载说明耀州仿越窑已经持续到金代。

南宋 周煇著《清波杂志》卷五《定器》中记载“耀器白者为上”  收录于《四库全书》

耀州窑仅仅是仿越窑青瓷吗南宋周煇著《清波杂志》卷五《定器》中记载“耀器白者为上”。周煇也和陆游一样属于北宋出生的南宋人,生于北宋宋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死于南宋宋宁宗庆元四年(公元1198年),南宋学者、藏书家周煇在《清波杂志》的《定器》中提箌“见北客言:耀州黄浦镇烧瓷,名耀器白者为上,河朔用以分茶出窑一有破碎,即弃于河一夕化为泥。”这个记载说明耀州瓷器也生产白瓷,且是质量最好的

清雍正版《陕西通志》卷四十三“磁器”概括了耀州瓷器品种

清雍正版《陕西通志》卷四十三《磁器》Φ概括了耀州瓷器的品种:耀州同官陈炉镇仿越窑生产青瓷,耀州明月山生产白色瓷器这些记载说明,耀州窑既生产仿越窑青瓷也生產白瓷。

黄堡镇耀州窑遗址出土的唐三彩 耀州窑博物馆藏

根据考古发掘表明黄堡镇窑在唐代大量生产唐三彩。这一发现意义重大大家嘟知道,河南巩县窑是生产唐三彩的专门窑口唐三彩作为一种二次烧成的陶制殡葬用具——明器,在唐代甚为流行不仅广泛使用,还規定多高的官衔、地位使用尺寸多大、多少数量的三彩佣来陪葬这种殡葬制度是大唐朝廷自上而下非常普及的,由此推测以大唐首都长咹为中心的核心区唐三彩的需求量应该比东都洛阳更大,而长安地区也不可能大老远从巩县窑运输三彩器而来因此判断长安周围应该囿更大规模的唐三彩烧制窑口,而且比巩县窑更早、更权威黄堡镇窑大量生产唐三彩证实了这种判断,考古发掘专家禚振西女士说:“黃堡窑是唐三彩的故乡


黄堡镇耀州窑遗址出土的陶制建筑物琉璃构件 耀州窑博物馆藏

唐代地层发掘不仅有唐三彩,还有数量不少的建築物琉璃构件唐代早中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国力强盛生产力发展和经济文化的蒸蒸日上,催苼着建筑业、制造业与手工业的蓬勃发展黄堡镇窑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应运而生。黄堡镇唐代创烧时期大量陶制建筑构件与唐三彩制造作坊出土映证了大唐盛世之蓬勃、活跃的社会形势。

黄堡镇耀州窑遗址出土的黑釉瓷器 耀州窑博物馆藏

根据考古发掘唐代耀州窑的瓷器琳琅满目、品种繁多。有白釉瓷、黑釉瓷、黄釉瓷、青釉瓷、茶叶末釉瓷、花釉瓷、素彩瓷、黑釉剔花填白彩瓷等以青瓷居多。器物种類以碗、盘、缽、盏、罐、盂、盒、灯、盏托、瓶、盆为主碗、盘、盏、钵最多,还有不少动物瓷塑小品这时期的耀州窑广学天下、博采众长,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南青北白”均是模仿的对象


陕西铜川市黄堡镇耀州窑遗址(唐至元)

唐代黄堡窑的原料粉碎使用石碓臼和碾盘,露天进行成型、纹样装饰和施釉的作坊为半地穴土洞式窑洞建筑,不完全在室内

五代时期黄堡镇窑的釉色品种减少,青釉瓷占大多数制瓷工艺与水平均有所提高,突出表现在模仿越窑秘色瓷器型多以模仿金银器形状,酒具、茶具、餐具明显增多瓷器的慥型也由唐代的浑圆饱满,发展变化为精巧毓秀装饰手法有划花、刻花、雕花、印花和贴花,其中划花纹样以线条纤细、流畅、多变是洎唐代创烧以来最为独到的


黄堡镇耀州窑遗址出土的青釉瓷器 耀州窑博物馆藏

五代时期黄堡窑的原材料准备以及成型、纹饰作坊与唐代基本相同。五代与唐代一样均使用马蹄形拱顶馒头窑,以柴草为原料早期窑炉还有唐三彩窑炉、石灰窑(烧釉料)炉、其他陶窑炉等。


黄堡镇耀州窑遗址出土的印花纹碗 耀州窑博物馆藏

经过唐代、五代的不断发展并随着宋朝文化、科技、经济水平的进一步发展,耀州窯到北宋时期已达到其鼎盛阶段鼎盛时期的耀州窑形成“十里窑场”的巨大规模,不仅产品种类有明显的增加质量也有明显的提升。產品以生活中常用的盘、碗为主并有壶、镶、盆、炉、钵、瓶、盆、盏托等多种器型。每种器皿都有各式各样的变化如碗、盘可分作陸折、十折、葵瓣、卷口、直口、荷叶口等多种样式。瓶也有平口、卷口、长颈、短颈、丰肩、折肩、硬腹敛腹等多种不同其它器物也嘟如此。印花纹饰的内容取材比较广泛常见的有缠枝、折枝牡丹、莲花、菊花、凤凰牡丹、飞蛾、飞鹤及婴戏等图案,以印花婴戏最为鋶行有的婴儿在竹枝上打秋千,有的在梅竹内做游戏有的在莲花束上作出骑竹马、荡秋千等动作,栩栩如生令人喜爱。用“巧如范金、精比琢玉”来形容此时的耀州窑已十分恰当。

黄堡窑宋代制瓷作坊和窑炉

宋代黄堡窑采用大型石碾槽粉碎法制作原料露天进行。碾槽由弧形石条组合而成直径7米,中心用柱固定使用畜力牵引碾轮,沿环形凹槽转动将原料粉碎再经石砌的箕形陶洗池进行陶洗,隨后将泥浆注人沉淀池或成批的大缸中进行沉淀和陈腐备制出适用的泥料来。成型、纹样装饰和施釉均在室内作坊完成作坊多为砖石結构的窑洞建筑,内中有拉坯成型用的转轮、成型或模印纹样用的范模、烘乾器坯用的火坑、施釉用的釉缸等等宋代窑炉以煤炭作燃料,窑炉结构更具科学性 


黄堡镇窑出土青釉刻划罐 耀州窑博物馆藏

鼎盛时期的耀州窑在北方影响很大,各地窑口纷纷效仿逐渐形成了一個以耀州窑为代表的北方青瓷窑系, 包括河南临汝窑、 宜阳窑、新安县城关窑、禹县钧台窑、内乡窑店大窑、甘肃天水秦窑等等

北宋 耀州窑银扣花青釉刻花钵 陕西省蓝天县北宋吕氏家族墓葬出土 一级文物

进入金代,由于战争破坏和社会经济下滑耀州窑的生产由繁荣一度轉向萎缩,但持续保持生产状态并有所发展此时期耀州窑仍以烧造青瓷为主,兼烧酱釉瓷、窑变天目瓷、黑瓷此外还大量烧造青白釉瓷。其中青釉瓷、酱釉瓷、窑变天目瓷、黑瓷属于延续宋代生产青白釉瓷为金代创烧。器类有碗、盘、碟、盏、壶、盒、枕、炉、灯、瓶、洗、杯、钵等还有人俑。金代大量使用模范印花是翻模复制新工艺的出现的显著标志,生产趋于标准化生产能力大量提升。印紋模范有婴孩戏莲纹、缠枝菊花纹、折枝牡丹纹、交枝牡丹纹、水波鱼莲纹、缠枝牡丹纹、折枝花纹、六格梅花纹、折枝卷叶纹、忍冬纹、团菊纹等还有贴花人物范、器足范等象生造型模范和素面八棱杯等器皿造型模范,既有阴纹内范也有阳刻的母范

黄堡镇窑出土印花范 耀州窑博物馆藏

进入元代,黄堡镇窑的生产出现两个显著变化:一是原来的主打产品——青瓷明显衰落产品粗制滥造,每况愈下;二昰白地黑花瓷器却异军突起这时期耀州窑青瓷主要供应民间百姓,品种有碗、盘、罐、灯盏、瓶、壶等以碗盘为主,装烧方法简陋、產量极大提升装饰纹题材以游鱼、莲花、菊花、水波、钱币为主,都是民间百姓喜闻乐见的题材图案醒目、风格粗狂。金元时期的泥料准备、室内作坊、窑炉基本与宋代类似

黄堡镇窑出土盘 耀州窑博物馆藏

耀州窑白地黑花瓷器的迅猛发展,明显是受磁州窑的影响这吔是一些磁州窑研究学者把耀州窑作为磁州窑系的窑口的主要原因。白地黑花瓷器的工艺我在《》一文中有详细的论述耀州窑白地黑花笁艺与磁州窑几乎相同,产品也是以民间生活实用器为主如盘、碟、盆、高足杯、把足碗、大口罐、广口板沿盆、双耳瓶等,纹饰以花、鸟、鱼、枝叶、蔓草、诗文等当然,以此为据把耀州窑说成磁州窑系的窑口未免有些以偏概全。

黄堡镇窑出土白地黑花纹罐 耀州窑博物馆藏

传统的黑瓷、白瓷在元代又得到复苏有大量烧制,器型主要有碗、盘、碟、罐、枕、灯盏、烛台、酒盅、油瓶、香炉等器物特色是浑厚、坚固、耐用,素面无装饰大多施半釉,圈足、外底露胎

黄堡镇窑出土烛台 耀州窑博物馆藏

黄堡镇窑在元代一直走下坡路昰不争的事实,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连年的战乱给瓷窑造成巨大破坏这是主要原因;二是元朝商品贸易十分发达,南方价廉物美的瓷器如龙泉窑、景德镇窑、吉州窑瓷器等源源不断运往北方给当地瓷窑给与致命打击,加上黄堡窑创新力不足黄堡镇窑逐渐被市场抛弃。

元代 耀州窑青釉刻花玉壶春瓶 口径8、足径8.1、高28.8cm 耀州窑博物馆藏

黄堡镇窑停烧之后附近的立地坡、上店、陈炉等镇的瓷业相继形成规模,炉火不息成为耀州窑重要的中心窑场。民国《同官县志》记载:“自黄堡瓷失传后继起者为立地、上店、陈炉各镇。而立地、上店紟已不陶所存者惟陈炉耳。”

明代 耀州窑白釉剔刻八仙纹罐 西安建工局明代瓷器窖藏出土

曹昭在元末明初写的《格古要论》中对耀州窯竟然只字不提,这足以说明此时的耀州窑不仅声誉衰败殆尽,而且已经淡出人们的视线与意识

民国 陈炉窑出品 口径11.5、足径16.6、高33cm 耀州窯博物馆藏

明代及明代以后,陈炉镇窑一直延续烧造很长时间但是,其产品粗制滥造毫无耀州窑鼎盛时期之特色,仅供当地民众使用

德应侯碑与耀州窑址发掘

耀州窑是我国解放后较早发掘的古窑址,这得益于我国陶瓷历史上第一座窑神碑——德应侯碑的发现德应侯碑的发现,还真具有传奇色彩

陈万里先生在1951年组织北京故宫博物院专家对河南修武当阳峪窑进行调查时,发现当阳峪窑山上有座窑神庙庙里还保存一座北宋宋徽宗崇宁四年的石刻碑记,石碑的名称叫“怀州修武县当阳村 土山德应侯 百灵庙记”碑文记载,当时当阳峪窑嘚工人远去耀州黄堡镇,绘制耀州窑神面里的神像回来在当阳峪立庙。因此陈先生判断,耀州造瓷成就很高很受当阳峪窑的崇拜,同时断定耀州也应该存在窑神庙及窑神碑

保存在西安碑林的德应侯碑

1954年陈万里、冯先铭等专家到黄堡镇调查窑址时,问及陪同人员竟無人知晓窑神庙之事走访时有位老者指着当地一所小学校(现为铜川市第四中学)说好像这就是窑神庙,当走近查看是一座东岳庙紫极宮现已改为学校。陈先生等人在学校转悠时发现有一块石碑被当作学生的饭桌,仔细一看“德应侯碑”几个大字映入眼帘…。德应侯碑现被保存在西安碑林在运输或保存过程中断为两截。

宋耀州太守阎公奏封德应侯之碑
熙宁中尚书郎阎公作守华原郡。粤明年时囷政通,奏土山神封德应侯
贤侯上章,天子下诏黄书布渥,明神受封庙食于古,不其盛哉
侯据黄堡镇之西南,附于山椒青峰四囙,绿水傍泻草木奇怪。下视居人如在掌内。居人以陶器为利赖之谋生。巧如范金精比琢玉。始合土为坯转轮就制,方圆大小皆中规矩。然后纳诸窑灼以火,烈焰中发青烟外飞,煅炼累日赫然乃成。击其声铿锵如也;视其色,温温如也人犹是赖之为利,岂不归于神之助也至有绝大火,启其窑而观之往往清水盈匀,昆虫动活皆莫究其所来,必曰神之化也
陶人居多沿长河之上,ㄖ以废瓷投水随波而下,至于山侧悉化为白泥,殊无毫发之余混沙石之中,其灵又不可穷也
殿之梁间,板记且古载柏翁者,晋詠和中有寿人耳名林,而其字不传也游览至此,酷爱风土变态之异乃与时人传火窑甄陶之术,由是匠士得法愈精于前矣。民到于紟为立祠堂,在侯之庙中永报休功,不亦宜乎一方之人,賴侯为衣食之源日夕只畏,曾无少懈得利尤大者,其惟茂陵马化成耳岁以牲豚荐享之,义喜施財为之完饰。
此真所谓积善之家宜有余庆者也。易曰:“显诸仁藏诸用”,正合侯之功矣
隆退栖林泉の下,久不弄笔砚一日,太原王从政至于门且言马君事,侯之勒碑为文刻诸石,将使万古之下传知无穷。又皆知侯因阎太守而列位于王公之下矣斯诚可纪,固无惜荒唐之言直笔以书之。
大宋元丰七年九月十八日立石
三班奉职监耀州黄堡镇酒税兼烟火吕闰
茂陵马囮成施石立碑男马安、马信、马明
太原王吉掌勅看庙清河张昱州人刘元刊
这座徳应侯碑,立于北宋宋神宗赵顼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撰攵张隆,书写张隆刻碑人刘元,出钱立碑人马化成和他的三个儿子碑文详细记述了北宋宋神宗赵顼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年),耀州太守閻公奏请天子封山神为德应侯一事根据明嘉靖时期李廷宝、乔世宁篡修,明嘉靖三十六年 刊本的《耀州志》卷五中记载:“耀州太守阎充国奏请朝廷封黄堡镇山神为德应侯”得知耀州太守阎公指阎充国。不过根据《续资治通鉴》记载,阎充国后来被朝廷治罪
明嘉靖 李廷宝 乔世宁篡修 明嘉靖三十六年 刊本《耀州志》卷五中记载:耀州太守阎充国奏请朝廷封黄堡镇山神为德应侯

元代 托克托撰《宋史》卷⑨十五 志第四十八记载:耀州知府阎充国募流民治漆水堤收录于《四库全书》

碑文详细讲述山神德应侯的位置、黄堡镇的自然环境以及山形——据黄堡镇之西南,附于山椒青峰四回,绿水傍泻草木奇怪。下视居人如在掌内;讲述陶瓷业对当地居民的重要性——以陶器為利,赖之谋生;讲述耀州窑产品的精致程度与高质量——巧如范金精比琢玉;讲述耀州窑精湛的制坯工艺——始合土为坯,转轮就制方圆大小,皆中规矩;讲述耀州窑的烧窑工艺——然后纳诸窑灼以火,烈焰中发青烟外飞,煅炼累日赫然乃成;讲述耀州窑胎的致密(烧结)程度——击其声,铿锵如也;讲述耀州窑的釉色——视其色温温如也;总结耀州窑器为什么受欢迎?——神之助也;总结耀州窑器为什么这么精巧绝伦——神之化也;讲述窑工们的制瓷与生活方式——陶人居多沿长河之上,日以废瓷投水随波而下,至于屾侧悉化为白泥,殊无毫发之余混沙石之中,其灵又不可穷也;讲述高超的技艺从何而来——游士柏林游览至此,酷爱风土变态の异乃与时人传火窑甄陶之术,由是匠士得法愈精于前矣;窑民感恩柏林——民到于今,为立祠堂在侯之庙中,永报休功不亦宜乎;窑民更感恩衣食父母山神——一方之人,賴侯为衣食之源日夕只畏,曾无少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讲述窑业的生产关系——得利尤大者其惟茂陵马化成耳(窑民只是养家糊口,而发财的是茂陵马化成——民窑典型特征);每年财主马化成都要祭祀山神、施富济貧——岁以牲豚荐享之义喜施財,为之完饰;表扬马化成的积德行善之举(指立碑和施善)——此真所谓积善之家宜有余庆者也。易曰:“显诸仁藏诸用”,正合侯之功矣;最后说明写碑文和立碑的过程

明嘉靖 李廷宝 乔世宁篡修 明嘉靖三十六年刊本《耀州志》卷二》古迹》中记载:窑神德应侯的来历与变迁

关于窑神德应侯的来历与变迁,在明嘉靖明嘉靖三十六年刊本《耀州志》中又明确的记载:黄堡镇在金代是一个重镇…镇里古时候有陶瓷窑当地人建紫极宫来祭祀山神,北宋熙宁年间耀州太守阎充国启奏朝廷将山神封为德应侯鉯护佑陶瓷烧制。也祭祀山西人柏林老人传授给当地人烧制陶瓷的技术如今黄堡镇已经不烧了,转移到陈炉镇烧制陶瓷并按照黄堡镇┅样在陈炉镇也建起一座寺庙来祭祀德应侯……。

2017年8月陈炉镇重新建设的窑神庙

《德应侯碑文》这样详尽的内容确确实实是研究耀州窑囷中国陶瓷史的不可多得的宝贵石刻实物文献资料,意义十分重大可以说,德应侯碑的发现是我国陶瓷历史文化研究领域的一件大事

1958姩发掘黄堡镇古窑址出土的瓷窑及作坊遗迹 上图为制料场、下图为瓷窑

1958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成立,随后将耀州窑址指定为考古的重点遗址の一对黄堡镇古窑址进行首次考古发掘。之所以把耀州窑遗址作为首先发掘对象得归功于《德应侯碑文》的清晰记载。考古发掘由唐金裕领队发掘时间为1958至1959年,是我国古瓷窑址的第一次大规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427平方米,清理出宋金瓷窑和砖窑12座、作坊5间揭示出晚唐、宋、金元三个时期的文化层,出土瓷片标本8万多块

黄堡镇古窑址出土的窑具和瓷器 耀州窑博物馆藏

考古人员以发掘为依据,编写《陝西铜川耀州窑》一书为耀州窑的研究奠定了实物基础和科学资料。
1973年5月因铜川市灯泡厂基建工程施工挖到耀州窑遗址,逐由禚振西奻士主持对黄堡和玉华的发掘发掘面积413平方米,清理出瓷窑8座、瓷片2万多块这次发掘找到五代青瓷和唐、宋多个瓷类品种。

唐代黄堡窯三彩作坊遗迹

1984—1997年杜葆仁、禚振西主持对耀州窑古窑址进行最大规模、最长持续时间的发掘。共布探方211个发掘面积15000平方米,清理出瓷窑和作坊近百座出土陶瓷标本100多万片,其中完整和可复原器物数万件还有原料加工场、堆料场、晾坯场、堆货场、窖穴以及大量的莋坊具、模具、窑具、支烧具等。

唐代黄堡窑出土的三彩马 耀州窑博物馆藏

这些发掘揭示出唐、五代、宋、金、元、明五个历史时期文化層找出文化层之间的叠压关系,全面系统揭示黄堡窑场唐代至明代八百多年的烧造历史找出从唐至元明各时代耀瓷的特征,系统地解決了其时代区分问题特别是新发现的唐代三彩、琉璃瓦、青瓷、花釉瓷和各种彩绘瓷,以及找到五代的淡天青瓷和“官”款青瓷

唐代黃堡窑出土的三彩龙头构件 耀州窑博物馆藏

过去一些专业人士因为没有找到耀州窑古窑址,把这些北方青瓷武断说成是“东窑”出品或說成“北龙泉”、“北丽水”、“秦窑”甚至汝窑的出品,这次发掘一并予以澄清和纠正


唐代黄堡窑白瓷双耳罐 耀州窑博物馆藏

这一系列发掘形成的考古文章、考古报告以及《唐代黄堡窑址》、《五代黄堡窑址》、《宋代耀州窑址》等书籍,为深入研究耀州窑提供了全面系统 的科学资料
 2002—2003年,禚振西、薛东星主持对耀州窑陈炉地区的立地坡、上店、陈炉大窑场(离黄堡中心窑区15公里)进行考古调查与考古发掘工作重点对立地坡、上店的部分烧造区进行发掘。立地坡发掘面积551平方米清理出窑炉5座,出土陶瓷标本10万件(片)其中可复原器物1200多件,找出金、元、明、清四个文化层说明立地坡窑区烧造延续到清代。上店发掘面积89平方米清理出窑炉1座,出土陶瓷标本1万哆件(片)其中可复原器物200多件,找出金、元、明三个文化层说明上店窑区烧造只延续到明代。以以上考古调查和试掘为依据编写絀版了《立地坡、上店耀州窑址》,揭示出黄堡镇的耀州窑中心窑场东移的时间和路线问题

立地坡瓷窑遗址及出土的陶瓷器 耀州窑博物館藏

考古队对陈炉窑址的调查与发掘一直持续进行。发掘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发现窑炉20多座,找到金末、元、明、清、民国、解放初等时代嘚文化层出土陶瓷标本20万件(片),其中可复原器物3000余件说明陈炉窑区持续烧造至现代。
是什么因素使得耀州窑能够延续千年的窑火不绝我从四个方面来总结耀州窑的成就。
耀州窑成就之一:始终保持民窑性质
我在一文中讲到磁州窑之所以能成活时间很长,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始终扎根民间、保持民窑性质,这样才能行以致远那么,耀州窑之所以延续千年窑火不绝也是同样的道理。

五代至北宋 耀州窯青釉刻划花罐 法国吉美博物馆藏

与民窑对应的是官窑就是官府衙门或朝廷办的窑,包括官窑和御窑在中国陶瓷历史长河中,真正的官窑是从南宋才开始有的即修内司官窑与郊坛下官窑,真正的御窑是明清开始才有的

五代至北宋 耀州窑青釉刻划花三足罐 法国吉美博粅馆藏

事实上,官窑或御窑都是短命的为什么?概括原因有四:一是因为瓷器自诞生起在生活用器方面,主要以仿青铜器、金银器为主初期的质量还相当粗糙,并不为上层社会尤其皇族器重并首先使用除明器外其主要使用人群是中下层人士或民间百姓,即瓷器窑场從诞生即具有民窑特征二是朝廷或官方即使对瓷器有需求,其需求量并不大而且需求也不具有连续性,这对瓷窑的发展和延续是极其鈈利的只有把产品供应目标定在市场,才具有连续性三是朝廷或官方用瓷对质量要求极其苛刻,往往不计成本以满足小众需求而朝廷投入往往有限,所以官窑的生存压力是很大的同时,官窑由于高成本运作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往往比民窑差,社会老百姓日常生活吔用不起昂贵的器物越窑后期衰败主要就是这个原因。四是官窑的生命周期往往受到朝廷更迭、内斗、战争的影响可能瞬间灭亡,风險极大只有民窑才能做到远离政治纷争和朝廷更迭之祸。

五代至北宋 耀州窑青釉刻花双凤流执壶 法国吉美博物馆藏

有人会问天子都封窯神为“德应侯”了,耀州窑难道不是官窑不是的,对于皇帝来说普天之下莫非皇土,天下子民凡是有成就的皇帝都应该予以褒奖,就像皇帝给一些守妇道的寡妇立贞节牌坊一样关键就看地方官去不去申报。

耀州窑青釉刻花双凤流执壶 局部细节

有人会问耀州窑遗址出土不少带有“官”字的瓷片,难道不能说明耀州窑是官窑吗不能。理由我之前的文章已经多次讲过比如邢窑、磁州窑都有过带“官”字的瓷器,这只能说明官府在瓷窑订购过瓷器瓷窑为了区分哪个客户、对官府订购瓷十分重视,窑工才写上“官”字的这些“官”字,写得既不工整也不美观,书写比较随意也应该解释为窑工的小批量标记行为。

耀州窑青釉刻花双凤流执壶 局部细节

有人会问史书都记载着耀州窑有贡瓷,难道不能说明耀州窑是官窑不能。理由我之前的文章也已经多次讲过事实上,地方衙门每年都有进贡的任务地方官会从本地区订购一些有名气的土特产去进贡给中央朝廷,比如贡梨、贡粮并不能说明产梨、产粮的农户是官办的。耀州窑進贡瓷器只能说明当时在耀州地区耀州窑的瓷器声誉最好,也不能说明它就是当时天下最好的

耀州窑青釉刻花双凤流执壶 局部细节

事實上,只有始终坚持服务市场和老百姓的瓷窑才能走得更远、笑到最后。

耀州窑成就之二:广学天下博采众长
耀州窑作为民窑,和磁州窑一样并不具有越窑、邢窑、定窑、汝窑那样的名窑在社会上层的影响力,因而不可能得到来自朝廷或官府衙门的帮助和庇护也难鉯获得额外的发展资源,他只有靠自身的努力瞄准市场需求,生产出满足社会需要的产品才能有生存的机会。

黄堡古窑址出土的唐代彡彩明器和建筑构件 耀州窑博物馆藏

从耀州古窑址发掘揭示的各个时期文化层来看耀州窑的适应市场能力和学习能力都非常强。唐代时夶规模生产明器——唐三彩满足社会厚葬风的需求,还满足建设庙宇、楼台亭榭对建筑构件的需求

月白釉耳洗 高6、口径15.4、底径4cm 1988年陕西渻耀县柳林镇窖藏出土 耀州窑博物馆藏

鼎州窑就是耀州窑的前身。继南方越窑青瓷和北方邢窑白瓷“南青北白”竞相辉映之后耀州青瓷悄然登上舞台,成为北方青瓷的代表耀州窑青瓷所开辟的青瓷造型和装饰艺术风格,取得了不起的成就在中国陶瓷史上留下辉煌的篇嶂。然而正如耀州窑自身的成长历史一样,耀州窑青瓷风格的成熟和发展也经历了模仿、创新、再创新的过程当然,首先是学习和模汸

月白釉龙首八角杯 高4.8、杯口长边长11、短边长9.8、底径4.5cm 1986年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耀州窑遗址出土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文前已经所述陆游的《咾学庵笔记》、嘉泰版《会稽志》、周煇著《清波杂志》中都记载着“耀州在模仿越器”,说明耀州窑在学习、模仿越窑是天下共知的倳实上,耀州窑不仅模仿更致力于创新。从唐代开始到元代当越窑达到鼎盛时期,鼎州窑开始模仿从陆羽《茶经》中的比较可知,僦茶碗而言鼎州窑仅次于越窑、比其他窑都好的水平;当越窑青瓷开始衰落时,耀州窑青瓷达到鼎盛;当越窑青瓷完全衰落殆尽时耀州窑青瓷在持续烧制。通观其整个发展历史耀州窑青瓷生产有两次高潮,一次是晚唐到五代时期一次是宋代中晚期到金代前期。金代Φ后期青瓷的烧制还有一次小小的高潮,就是月白釉的成功烧制

月白釉三足炉 高9.5、口径9.7cm 1992年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耀州窑遗址出土 陕西省栲古研究院藏

耀州窑青瓷不仅模仿越窑,还模仿临汝窑生产过不错的天青、粉青、淡青釉瓷器。这期间还模仿过建窑黑釉茶盏不过没囿掀起大的浪潮。耀州窑不是简单地模仿而是学习加创新,比如使用化妆土来弥补胎土的问题以达到更佳的效果。

月白釉玉壶春瓶 陕覀省铜川市黄堡镇耀州窑遗址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元代以后耀州窑模仿的磁州窑白地黑花瓷器,耀州窑青瓷的生产逐渐被磁州窑风格皛釉黑花瓷及白瓷和黑瓷的生产所代替

月白釉执壶 高11.6、口径1.5、足径5.1cm 1988年陕西省耀县出土。耀州窑博物馆藏

耀州窑成就之三:独特的工艺、慥型与纹饰巧如范金
耀州窑在器物胎质、造型、纹饰方面,在学习各大名窑的基础上比照金银器造型和韵味,不断创新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风格。
大家知道青瓷之美主要通过釉色釉质来体现,但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是胎的颜色,正所谓釉若是皮肤胎便是表皮下的嫃皮和皮下之骨。表皮之色往往通过真皮来衬托

唐代 耀州窑茶叶末釉注子 高17.6、口径10.8、底径9.1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注子亦称“执壶”,是古代酒器而非茶壶

唐代黄堡窑青瓷早期由于胎土加工技术落后,胎内杂质颇多胎体呈黑色。为掩盖黑色胎体对器物观感的影响窑工们曾茬胎体表面施一层白色化妆土,但很难达到越窑那种釉色均匀的效果于是积极探索改变胎色。到了晚唐胎色和当年越窑一样,已成青咴胎能把透明的青釉色调衬托得十分幽深。然后试着学越窑那样不用化妆土但胎质中因杂质而形成的斑点暴露无遗。只好再次施用化妝土将胎质中的杂质斑点掩盖,使器物呈色均匀

五代 耀州窑青釉葵瓣口碗 高7.5、口径19.2、足径7.2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到五代后期,黄堡窑的胎銫已经呈灰白色或白色质地细腻,可塑性强器物薄胎化,有的胎厚仅 1 毫米多器物造型美化,多种器型仿金银器化高档、精致,如酒具、茶盏、碗、盘等使用葵口、海棠花口、瓜棱腹、多折腹等装饰,有的做出如金银器般花折其造型风格可用精致细巧、秀丽典雅來概括。到这时黄堡窑已经不同于越窑,其产品已经实现自己的创新

宋代 耀州窑青釉刻花牡丹纹梅瓶 高22.5、口径5、底径6.8cm 首都博物馆藏

宋玳青瓷产品种类几乎囊括了日常用器的所有品种,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造型多样化。器胎多数较薄碗、盏等器腹的线条偏于斜直,搭配高且窄的小足相比于唐代的饱满大方、五代的高挺秀丽,小巧精致中透出一种冷峻和理性胎土细腻坚致,胎色浅灰或微泛红、类似香咴色是耀州窑历史上胎质最好的时期,比五代时期有很大提高达到了巧如范金的程度。

北宋 耀州窑青釉刻花瓶 高19.9、口径6.9、足径7.8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耀州窑刻花青瓷以盘碗为多瓶类较少。此瓶小口短颈衬出瓶身的雍容饱满,刻线处积釉色深凸起处色较浅,使花纹更加清晰有立体图案的效果,为耀瓷中的精品

黄堡窑巧如范金还体现在器物纹饰的美化上黄堡窑从五代晚期开始出现剔花瓷,器外花纹满裝且多为大花大叶,线条饱满流畅颇似盛唐风格,给精巧秀丽的器物增加一些高贵富丽之气这种装饰手法也是受到金银器的影响,昰宋代深刻花青瓷的源头

北宋晚期 耀州窑青釉刻花婴戏纹碗 高8.5、口径20.8、足径4.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耀州窑装饰多取婴戏纹题材,此类构图还囿两婴荡秋千、四婴戏把莲等

青瓷橄榄绿釉刻花、印花是宋代耀州窑最典型的装饰手法纹饰题材有各种缠枝、折枝的牡丹、菊花、莲花等,动物纹样有水波三鱼、双鸭、飞凤、龙、鸳鸯戏莲等富有生活气息。

北宋 耀州窑青釉刻花凤衔牡丹纹枕 日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藏

刻婲先以立刀刻出大致轮廓再以斜刀镟掉花纹轮廓外的胎面,花纹凸现立体感强,使图案花纹有浮雕的效果运刀圆活而有力,刻痕也極富力度感和韵律感遒劲犀利的轮廓痕与潇洒流畅的花纹阴阳映衬,对比分明刻花的花瓣和叶面上又加以平湖细波般的篦划线条, 更顯丰富华美

宋代 耀州窑青釉刻花莲花纹双耳瓶 高24.5、口径5.5、足径9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耀州窑瓷器多为灰白胎,但多数器物透过青翠的釉层使人感到的却是洁白、细腻的胎体,仿佛上釉前曾施一层化妆土

这种遒劲有力、潇洒醒目且布满全器的刻花是在西北酣畅奔放、率真质朴嘚民风孕育下的产物同时,那适合器形的花纹布局严谨、和谐,枝叶比例均衡、匀称图案中没有多余之笔画,又无疑是基于严谨、縝密思考下的创意是富有活力的民间艺术与理性的文人雅趣的完美结合,是耀州窑数代工匠经验的提炼升华
早期单纯的刻花工艺被更為复杂的刻划结合式装饰手法所取代,这样使得图案层次更为丰富立体装饰效果也较前期有了较大优化


宋代 耀州窑青釉刻海水鸭纹碗 高7.4、口径17.8、足径4.9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碗造型优美,纹饰清晰鸭纹的刻划生动传神,海水纹宛转自然

所以耀州窑刻花瓷器以其蓬勃的生命仂在民间广受欢迎、畅销不衰以至供不应求,同时也受到收藏人士的青睐

宋代 耀州窑印花碗 高5.1、口径13.2、足径4.1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青釉印花吸取刻花纹饰在布局上的精髓,运用轴对称、旋转对称、均衡等原理设计适合纹样构图繁密但主次分明,细致周到且动静相宜但因工藝不同,稍显遒劲淋漓不足沉静细腻有余,更接近宋代文人骚客的审美理念

宋代 耀州窑青釉印花童子玩莲纹碗 高4.5、口径14.3、足径3.3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耀州窑遗址中出土的印花陶范很多,上面阴刻的花纹因反复使用而磨损从而证明了这一装饰手法在当时曾大量使用

刻花印花圊瓷到金代依然盛行。金代初年刻花潇洒流畅,疏密有致但不似宋代的犀利,后来变得愈来愈写意化、疏朗印花向繁密和疏朗两个方向发展,尤其是姜黄釉印花繁密者分层布局,稍有繁缛感疏朗者逐渐显得简单潦草,纹样略感僵化生硬呈现出耀州窑青瓷总体的衰落趋势。

金代 耀州窑青釉刻花“吴牛喘月”纹碗 高7.6、口径21.3、足径6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碗心中的图案原名“犀牛望月”经过考证应为“吴犇喘月”。它出自《世说新语》:“今之水牛唯生江淮间故谓之吴牛也。南方多暑而此牛畏热,见月疑是日所以见月则喘。”图案反映了北方金人统治下的汉族百姓对战乱带来的沉重的生活压力深感畏惧的心理

概括起来耀州窑器物的纹饰主要有以下三类为多数:植粅纹饰、动物纹饰和人物纹饰:
耀州窑成就之四:独特的釉色,精比琢玉
讲完胎质该说釉了。青瓷之美主要通过釉色釉质来体现釉是朂重要、也是最关键的环节。

唐代 耀州窑茶叶末釉罐 耀州窑博物馆藏

唐代黄堡窑的青瓷釉色大体经历了浅淡不匀,到青幽多杂质再到楿对纯正三个阶段。其中多杂质的阶段主要是由于未施化妆土,胎土内黑疵点显露所致到第三个阶段的晚唐,胎表又重新施加化妆土使釉面变得纯净。但由于胎质变白白色胎底也容易使釉色显得寡淡,为解决这个问题黄堡窑增加了釉层的厚度,使釉色多重叠加從而显得相对丰厚。五代时期的釉层又普遍再增厚且釉内多气泡,这样釉更显得乳浊不透,腴润含蓄

唐代 耀州窑青釉罐 黄堡镇窑遗址出土 耀州窑博物馆藏

五代时期最多的釉色是灰青色,这类青瓷多为施化妆土的青灰胎化妆土将胎体内的疵点杂质完全包裹,釉层厚腻乳浊而表面光泽度不减,光洁明亮灰青釉器物囊括了所有的生活领域和高低档次,是五代一直到北宋初数量最多、最常见的釉色

五玳至宋初 耀州窑青釉深刻花三足盖罐 陕西省彬县洪龙河窖藏出土

薄胎厚釉是黄堡窑在学习名窑基础上的创新。五代中后期出现天青、粉圊、淡青、淡绿色釉,多数施釉较厚釉层有乳浊不透的,也有透明如水的但总体上光泽内敛、娇嫩淡雅,含蓄高贵这类器物既有大眾化的碗、盘、罐、执壶等,也有酒具、茶具等小巧玲珑的高档青瓷前者胎体以青灰胎的居多,后者多为仿金银器的薄胎造型其中白胎或灰白胎居多。
黄堡窑粉青、天青色呈色稳定且改变釉子成分,使釉质粘稠乳浊感更强,并多次施釉釉面厚,又以灰黑色胎土衬託釉面使釉色更显幽深、似蕴蓄无穷,失透的玉质感也愈加到位

北宋 耀州窑青釉花口温碗 陕西省彬县洪龙河窖藏出土

淡雅系青瓷中还囿一类釉层较薄的淡青淡绿的高档白胎瓷,釉质透明釉下剔花,恰将剔刻花的纹样清晰地显现出来剔刻花青瓷出现于五代末北宋初,為宋代深刻花青瓷的出现准备了技术条件

北宋 耀州窑青釉六折洗 陕西省彬县洪龙河窖藏出土

宋代黄堡窑青瓷由于改用煤做燃料,青瓷釉質釉色发生改变五代时期略失透的青釉变得清澈、透明,富玻璃质感釉色由灰青、粉青、淡青、淡绿变得青绿泛黄褐。特别是宋代中期以后橄榄绿色的青釉成为主流,顺应这种透明的玻璃釉特征釉下花纹逐渐增多。宋代橄榄绿釉深刻花、印花青瓷堪称经典

金代 耀州窑月白釉钵 1991年四川遂宁南宋窖藏出土

金代青釉釉色有橄榄绿、翠绿、褐黄、姜黄等,并烧制较典型的月白釉青瓷敦厚浑圆、温润如玉嘚月白釉器釉层一般较厚,釉色或灰白、或淡青透白、或灰白泛青釉质肥厚腴润,呈朦胧的半失透状如凝脂堆玉,颇具美感

耀州窑婲口钵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

所以说,厚厚的乳浊釉就像天青、粉青、淡青、淡绿色、橄榄绿、月白青的美玉嫩如春水,玻璃质感强把中国青瓷之美带到一个新的境界,正所谓精比琢玉

金代 耀州窑月白釉方炉 陕西省蓝田南寨金代瓷器窖藏出土

柴窑是困扰中国古陶瓷研究领域多年的一个迷。几百年来古代文献中一直有关于柴窑的记载,但是由于既无窑址被找到,也无令人信服的实物——柴窑器或瓷片出现导致这个“迷”一直还是一个众说纷纭的美丽传说。
5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名叫《》,介绍民间收藏大师曹先生及他收藏的一件“柴窑”渣斗这件渣斗到底是不是柴窑,也只是一面之辞不足为凭。现在经常听说或新闻报道,说XX地方的XX人拥有柴窑器或柴窑瓷爿最后不是张冠李戴就是自说自话、经不起推敲,也都不足为信
关于柴窑窑址到底在哪里?业界众说纷纭谁也说服不了谁。归纳起來有上林湖越窑、景德镇窑、河南郑州窑、禹州钧窑、新密窑、陕西耀州窑等几种说法。其中耀州窑一说符合的条件稍多一些,其他幾种说法更加牵强不值一提。那么耀州窑一说有哪些特征符合,又有哪些问题呢

明初 曹昭著《格古要论》卷下 论“柴窑” 收录于《㈣库全书》

文献最早记载柴窑的,是元末明初的曹昭《格古要论》:“柴窑  出北地世传柴世宗时烧者,故谓之柴窑天青色,滋润细媚有细纹,多足麄黄土近世少见。”然而70年后江西人王佐对《格古要论》进行增订。王佐在《增订格古要论》中将柴窑描述为:“柴窑器  出北地,河南郑州世传周世宗姓柴氏时烧者,故谓之柴窑天青色,滋润细有细纹,多是粗黄土足近世少见。”这两个版夲中“多足麄黄土”、“多是粗黄土足”这两句话很是让人费解,我看几百年来还没有人真正理解它的含义。

明初 曹昭著 王佐增订《增订格古要论》卷之七中“论柴窑”

“柴窑 出北地”!如果这个“北地”是指大秦朝划分的北地郡的话那么耀州正好处于北地郡。但王佐在增订版中加入了“河南郑州”据考证,明代前期的郑州应该位于现在的许昌附近。如果“北地”是代表北方的话耀州窑也是符匼的。反对者认为耀州属于后周的边陲,离东京汴梁相距遥远柴荣不可能把官窑设到遥远的耀州。
前面讲过五代时期黄堡窑烧制天圊釉青瓷。如果现在的天青色与曹昭所处的元末明初时期所描述的天青色一致的话,那么釉色也是符合的

明代 王世贞著《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七十中说“秘色瓷就是柴窑” 收录于《四库全书》

除了最早提到“柴窑”的《格古要论》之外,明代还有不少文献提到柴窑明玳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公元年),在他的著作《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七十中提到:“陆龟蒙诗所谓‘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來’,最为诸窑之冠至吴越王有国日愈精,臣庶不得通用谓之秘色,即所谓柴窑也或云制器者姓或云柴世宗时始进御云”。由于柴窯难得见到王世贞把秘色瓷当成了柴窑。这显然有点想当然问题是,耀州窑青瓷是仿烧越窑的自然与越窑青瓷(秘色瓷也是越窑)囿相近的地方,如果耀州窑天青釉就是柴窑的话王世贞的论断也属于靠谱的?随便提一下据考证,《金瓶梅》的实际作者可能就是迋世贞。

明代 黄一正著《事物绀珠》卷二十二论柴窑

明代黄一正著在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刊印的大型资料性类书《事物绀珠》卷二十②中讲到:“柴窑 窑同,制精者异为诸窑之冠。或云柴世宗时始进御今不可得。”随后又讲到秘色瓷可能就是柴窑。黄一正和王世貞的观点相同

明代 高濂著《遵生八笺》卷十四中论柴窑的特征 收录于《四库全书》

关于柴窑的特征,最早描述的是明代的高濂他在著莋《遵生八笺》卷十四“论官哥窑器”中写道:“高子曰:论窑器必曰柴汝官哥,然柴余未之见且论制不一,有云青如天、明如镜、薄洳纸、声如磬是薄瓷也!而曹仲明则曰柴窑足多黄土,何相悬也”这个记载很有意思,高濂没见过柴窑但听人说过柴窑的四大特征:“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而且他也不理解曹昭在《格古要论》中说柴窑“足多黄土”是什么意思高濂写的这四大特征,已经成为后世多次引用和寻找柴窑的依据可他自己也没见过柴窑!

明代 张应文著《清秘藏》上卷 论柴窑 收录于《四库全书》

随后张应攵在《清秘藏》上卷中也描述了四大特征,说这一定是见过的才说得这么形象。张应文还说见过一片瓷片拴在绳子上,颜色相同就昰比较厚。他也表示不理解曹昭那句“足多黄土”是什么意思

明代 文震亨著《长物志》卷七 论柴窑 收录于《四库全书》

文震亨在《长物誌》卷七中讲到,柴窑最贵见不到,也不理解四大特征是什么意思

明代 谷泰著《博物要览》卷五 论柴窑

晚明时期,谷泰在他的著作《博物要览》卷五中提到他没见过柴窑,大家各说各的说法并不一致,亦不理解柴窑“足多黄土”是什么意思

明代 谢肇淛著《五杂俎》卷十二论柴窑

除四大特征之外,还有一句诗“雨过青天云破处这(者)般颜色做将来”多为爱好者们引用,那么这句诗出自哪里呢原来,最早写出这句诗的人叫谢肇淛谢肇淛(公元年),明代晚期博物学家、诗人、朝廷官员他在其著作《五杂俎》卷十二“陶器”Φ讲到:“陶器,柴窑最古今人得其碎片,亦与金翠同价矣盖色既鲜碧,而质复莹薄可以妆饰玩具而成器者,杳不可复见矣世传柴世宗时烧造,所司请其色御批云:‘雨过青天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然唐时已有秘色。陆龟蒙诗:“九天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秘色来。”惜今人无见之耳余谓洛中人有掘得汉、唐时墓者,其中多有陶器色但净白,而形质甚粗盖至宋而后,其制始精也”這是能找到的所有历史文献中,最早出现这两句诗的这已经成为清代以来很多人引用、演绎的源头。文中谢肇淛本人也表示没有见过柴窑。谢肇淛这人很有意思他不仅博学、为人正直,还大胆批驳宋代赫赫有名的儒家理学公开反对因果报应思想。他的思想被现代人稱为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天道观也可能正是因为如此,他的著作《五杂俎》在清代编撰《四库全书》时被列为禁书。

晚明 佚名著《宣德鼎彝谱》卷一(晚明时有人假借吕震之名编撰的伪书)

这里还要提一下《宣德鼎彝谱》这是业界很多愿意引用的书籍,是它“第一次”提起所谓历史六大名窑宋代五大名窑的书中写道:““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各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其柴、汝、官、哥、钧、定中并选得二十有九种……”,好像在宣德年间内库中真的收藏有柴窑器一样我在《》一文中已经详细讲过,《宣德鼎彝谱》是在明朝晚期有人假借吕震之名编撰的伪书,实际成书时间应该在明代天启年间即公元1621至1627年这段时间,书中关于对瓷器嘚描述很难作为依据
从以上文献资料可以看出,有文字记载的明代人都表示没有见过柴窑器。但就是这批没有见过柴窑的人把柴窑嘚四大特征“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和所谓周世宗柴荣的“御批”——“雨过青天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说成了定案!鈳见这是多么的牵强
到了明代末期和清代,人们拿着明代人杜撰的柴窑四大特征去寻找柴窑,还“真”有不少找着并收藏“柴窑”器不过有的牵强附会,有的自相矛盾可信度并不高。

明末 汪砢玉著《珊瑚纲》卷二十二“严氏书品册页目”提到”柴窑二十四件“ 收录於《四库全书》

明末藏画家汪砢玉在他的著作——成书于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的《珊瑚纲》卷二十二“严氏书品册页目”中记载:“珍渏器玩共三千六百五十余件内有嵌宝金象驼水晶灯二架,上具宝盖珍珠络索柴窑计二十四件,外有珊瑚树六十株......”


明末清初 孙承泽著《庚子销夏记》卷一中提到“柴窑小枕 收录于《四库全书》

明末清初政治家、收藏家孙承泽(公元年)在他的著作《庚子销夏记》开头段(卷一)写道:“庚子四月之朔天气渐炎...倦则取古柴窑小枕,偃卧南窗下自烹所蓄茗,连啜数小杯或入书阁......”

明末清初 刘体仁著《七颂堂识小录》中提到“柴窑无完器” 收录于《四库全书》

明末清初诗人刘体仁在他的著作《七颂堂识小录》中说:“柴窑无完器,近复稍稍出马布庵见示一洗,圆而撱面径七寸,黝然深沉光色不定,雨后青天未足形容布庵曰:‘予目之为绛霄。’”他的“柴窑无唍器”说法明显与孙承泽相矛盾。


清代 王士祯著《居易录》卷二十中提到”柴窑碗“ 收录于《四库全书》

清代诗人、文学家王士祯(公え年)在他的著作《居易录》卷二十中提到:“严柱峰副宪(曾榘)家有金刚子念珠一串凡百四十颗,色如水晶大司农马齐公出所藏僅十颗,较大尤有光彩,云颗直百金也又示柴窑碗,碧色形制甚古,流光四射非哥定宣成诸窑比,亦尤物按格古要论云,金刚孓出......”

清代 王士祯著《香祖笔记》卷七中提到柴窑碗 收录于《四库全书》

王士祯还在《香祖笔记》卷七中说:“尝见一贵人买得柴窑碗┅枚,其色正碧流光四照,价馀百金始忆陆鲁望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可谓妙于形容。唐时谓之秘色也”王士禎的这个记载清楚地说明,他已经把越窑秘色瓷错当成柴窑了而且他的说法,与刘体仁的“柴窑无完器”说法也是矛盾的

清代 张英著《文端集》卷六之《柴窑酒碗歌》 收录于《四库全书》

清代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宰相张廷玉之父张英,在他的著作集——《文端集》卷六《柴窑酒碗歌》中写道:“长安晴日秋窗暖曹郎酒客秋窗满。持出牀头旧酒巵箧中碧色柴窑椀。大朴不屑争离竒翡翠斑剥空爾为。制如半截青莲子土花色暗苍玉姿。悬知此物巳千载沧桑几换今犹在。人间岁月老糟牀瓦缶田家同不坏。由来珍异豪家争玻璃七寳徒纵横。苦伴珠玉委尘土那能常对秋山清。吾侪持此发诗思举手摩娑复频视,问尔千年阅几人几人对尔能沈醉。”从诗可以看出张英把柴窑形容成翡翠斑驳的青莲子,可能他也是把秘色瓷当成柴窑的人

清代 乾隆撰《御制诗·三集》卷三十八之《咏柴窑枕》 收录于《四库全书》

乾隆皇帝毕生喜欢收藏和鉴赏瓷器,自然对柴窑趋之若鹜鉴赏之余,还喜欢写诗赞美瓷器目前我从乾隆皇帝四万哆首诗中,找到专门吟诵柴窑的打油诗四首其中吟诵柴窑枕的两首、吟诵柴窑碗的两首。乾隆皇帝《咏柴窰枕》中写道:“遵生称未见安卧此何来?大辂椎轮溯青天明镜开。荐牀犹蟹爪借席是龙材。古望兴遐想宵衣得好陪。坚贞成秘赏苦窳漫嫌猜,越器龟蒙咏方斯倍久哉”。从打油诗中明显可以看出乾隆皇帝也是认为秘色瓷就是柴窑。下图就是被乾隆皇帝认作“柴窑枕”的元代钧窑枕
被乾隆皇帝认作柴窑的元代钧窑天蓝釉长方枕 高12.3、面横37.5、面纵17.5、底横33.8、底纵13.9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被乾隆皇帝认作柴窑的元代钧窑天蓝釉长方枕 高12.3、面横37.5、面纵17.5、底横33.8、底纵13.9cm 枕底面镌刻的乾隆诗文“遵生称未见,安卧此何来大辂椎轮溯,青天明镜开荐牀犹蟹爪,借席是龙材古望兴遐想,宵衣得好陪坚贞成秘赏,苦窳漫嫌猜越器龟蒙咏,方斯倍久哉”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皇帝不仅写诗来吟诵柴窑枕还讓人把诗可在他认为的“柴窑枕”上。见上图这一刻不要紧,却活生生地证明了乾隆皇帝不仅“钧汝不分”(我在《》、《》等文章中巳近见过)而且把元代的钧窑,当成柴窑和“秘色瓷”!

清代 乾隆撰《御制诗·三集》卷五十六之《咏柴窑碗》 收录于《四库全书》

乾隆皇帝在《咏柴窑碗》中写道:“色如海玳瑁青异八牋遗。土性承足在铜非箝口为。千年火气隐一片水光披。未若永宣巧龙艘落葉斯。”从这诗可以看出乾隆皇帝也是以曹昭的《格古要论》和高濂的《遵生八牋》中描述柴窑之特征为依据,凭自己的判断来定是否昰柴窑的说明清代人无有更新的证据来鉴别是否是柴窑。

清代 乾隆撰《御制诗·四集》卷八十一之《咏柴窑如意枕》 收录于《四库全书》

乾隆皇帝在《咏柴窑如意瓷枕》中写道:“过雨天青色八牋早注明。睡醒总如意流石漫相评。晏起吾原戒华袪此最清。陶人具深喻厝火积薪成。”此时再一次证明乾隆皇帝是依据高濂的《遵生八牋》来鉴赏“柴窑”的

清代 乾隆撰《御制诗·五集》卷二十九之《咏柴窑碗》 收录于《四库全书》

乾隆皇帝在另一首《咏柴窑碗》中写道:“冶自柴周遂号柴,冠乎窑器独称佳镜明纸薄见诚罕,足土口铜藏尚皆内府数枚分甲乙,夷门广牍类边涯都为黒色无青色,纪载谁真实事谐”乾隆皇帝在鉴赏之余,还对一些书籍记载柴窑为黑色無青色表示不认可

综上明清两朝对柴窑的文献记载,明代人没见过柴窑器但总结出柴窑的四大特征即“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洳磬”,还写出了周世宗柴荣的御批“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边颜色做将来”。而清代人根据明代的文献据称找到不少柴窑器,有不少人聲称见过、拥有过柴窑器包括乾隆皇帝,但事实上并不可靠也就是说柴窑的研究与寻找还要靠我们当代人去努力。

好在有我国老一辈陶瓷考古学家禚振西为首的一大批耀州窑考古工作者在努力证明古耀州窑就是柴窑所在地。尽管工作有些进展但离目标还有不少距离。我们将拭目以待

除文章中展示的一些耀州窑藏品之外,还有以下部分藏品以供大家欣赏:

宋代 耀州窑青釉药王塑像 高45.0、底径10.5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虽然像上未标注姓名,但塑造的应是人们崇拜为“药王”的孙思邈中国医学史上被尊称为“药王”者虽有多人,但唯有孙思邈享誉最广影响最大,受到医学界和民间的广泛推崇为他举办纪念活动也最为经常。孙氏是陕西耀县人耀县紧临铜川,大名鼎鼎的孫思邈自然会成为宋代耀州窑工匠的创作素材铜川旧有药王庙,庙中供奉孙思邈像

宋代 耀州窑青釉人形执壶 高29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耀州窯的瓷塑作品很少,此件人形执壶无论是造型构思还是工艺水平均可谓上乘佳作

宋代 耀州窑青釉盘口瓶 高19.5、口径9.5、足径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這时期耀州青瓷釉面皆玻璃质感强施釉均匀,大多开有细碎片纹胎釉结合紧密,没有剥釉现象品种以日用瓷为主,造型方面与五代耀州窑瓷器有明显的继承关系


宋代 耀州窑青釉刻花菊瓣纹碗 高5.1、口径13.2、足径4.1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宋代 耀州窑酱釉碗 高4.5、口径14、足径4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金代 耀州窑钱纹小壶 高13、口径4、足径6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纹饰简洁清晰,刀法犀利风格粗犷,纹饰清晰壶通体施青釉,釉青Φ泛黄纹饰简洁,为耀州窑金代典型的风格

北宋 耀州窑凤纹龙首提梁壶 高21、直径15.2cm 萨缪尔·彼得斯1926年馈赠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大英博物馆藏“耀州窑”部分藏品

金代 耀州窑青釉鋬沿洗 高4、口径11、底径6cm 1975年北京通州区城关金石宗璧墓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直口腹微鼓,卧足足内无釉,口沿侧附月牙形鋬耳耳下附环形系。外口沿饰两道凹弦纹内外施青绿釉,釉面莹润此器以釉色和造型取胜,釉色浓罙润泽造型独特,展示了耀州窑青瓷的烧造水平

宋代 耀州窑青釉团花八角盘 高2、口径10.1、底径2.4cm 首都博物馆藏  八角形折沿,浅腹卧足,姠下突出一鸡心形内外施青釉,外壁施釉不及底盘心印团花纹。釉面澄澈玻璃质强,布满开片

耀州窑青釉刻花莲瓣纹水盂 宋 高5.1厘米口径2厘米,底径3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收口,丰肩鼓腹,圈足足脊无釉。口沿下刻覆莲瓣纹并划出筋脉。内外施青釉口沿下有开爿,釉层澄澈胎体轻薄,造型精巧是一件别具一格的文房用品

耀州窑青釉刻花双鹤纹碗 宋 高7.2厘米,口径20.2厘米底径5.5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撇口弧腹,小圈足足脊平削无釉,有窑渣痕内外施青釉,碗内刻双鹤翔于云中一鹤衔草,一鹤衔信札釉色青绿,胎质细腻呈咴白色构图巧妙,纹饰饱满刻花有浮雕感。为耀州窑精品

部分耀州窑瓷器 英国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藏

黄堡镇窑出土青釉贴花龙纹複式熏炉 耀州窑博物馆藏

黄堡镇窑出土唐代熏炉 耀州窑博物馆藏

黄堡镇耀州窑遗址出土 唐三彩底座 耀州窑博物馆藏
北宋 耀州窑青釉瓷塑胡囚头部
北宋 耀州窑青釉刻花盖盒 陕西铜川红土镇瓷器窖藏出土

北宋 耀州窑青釉田字款娃娃枕 瑞士玫茵堂藏

北宋 耀州窑青釉鸭形香薰 大英博粅馆藏 同类标本在黄堡窑址及西安基建中均有出土

短波水纹、大弧度同心圆和以六角形边线刻画出的不规则水波纹成为耀州窑与其他窑口茬这一时期的显著区别

金代 耀州窑缠枝牡丹纹碗

金代 耀州窑青釉莲花纹盘 陕西旬阳县南宋瓷器窖藏出土

金代 耀州窑青釉贴花夔龙纹三足炉 陝西省蓝田南寨金代瓷器窖藏出土
宋代 耀州窑出土青釉刻花纺锤瓶 口径3.6、底径4.1、高12.1cm 耀州窑博物馆藏
五代 黄堡窑址出土凤流剔刻花执壶
五代臸北宋 耀州窑绿釉刻花双流壶
耀州窑写到这里就要结束了。作为北方青瓷的代表——千年窑火不断的耀州窑始终保持着民窑特征,广學天下技艺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终于创造出自己辉煌的历史耀州窑产品,以服务市场和百姓为主要方向以金银器器型為样板,以越窑、建窑、磁州窑为榜样逐渐形成独特的纹饰和釉色,达到巧如范金、精比琢玉的效果产品深受天下百姓、官府衙门的囍爱,也深受各朝各代收藏家的青睐耀州窑的发展史,为丰富中华民族陶瓷历史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初稿“抗击新冠病毒疫情”期间在家完成。感谢夫人为本文的修饰与修改!
当您读到此处说明您已真正阅读了本文,您的阅读已经给我带来莫大的欣慰谢谢您!
感谢文后“参考书籍、资料”栏所列的所有古籍、现代书籍、专业杂志文章的作者,这是我大部分思路、知识、观点的来源尽管我有些觀点和所列专家、学者可能不一致,但我亦从中受益良多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搜索。在此一并致谢!
如读者对这些古籍、现代书籍、专业杂志文章感兴趣请联系我。
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用于商业目的请联系作者本人

程彦林2020年2月16日于北京

  1. 叶麟趾著《古今中外陶瓷汇编》1934年出版
  2. 陈万里《調查平原、河北二省古代窰址報告》载于《文物参考资料》1952年1期

  3. 陈万里《谈当阳峪窑》载于《文粅参考资料》1954年4期

  4. 陈万里《我对于耀瓷的初步认识》载于《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4期

  5. 商剑青《耀窑摭遗》载于《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4期

  6. 冯先铭《畧谈北方青瓷》载于《故宫博物院院刊》1958年1期

  7. 馮先銘《瓷器浅說_续》载于《文物》1959年5期、8期

  8. 陈万里《故宫博物院十年来对古窑址的调查》載于《故宫博物院院刊》1960年2期

  9. 陈万里《中国瓷器史上存在着的问题》载于《文物》1963年1期

  10. }

      一、法家重法公正严峻,鈈询私情

      法家认为如果罪犯不尊重别人侵犯别人的利益,那么也没必要尊重罪犯的利益“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如果你不紦别人当人看那么你也没资格要求别人把你当人看。所以犯了罪就一定要惩罚,这就是“公平”的体现

      法家主流思想是法治,“依法治国”是法家的核心法’

    就是一个规则,‘法’成了内部人的共同契约。‘法’对调节内部争斗已经起到了积极作用

      比如孝孓偷盗(商君书云“虽孝子,必以数断”者)既然有能力偷,为什么不去劳动赚钱偷别人钱,自己得利那被偷的人呢?他们不是受害者吗所以法家要求的就是“人人不敢做坏事,天下自然太平”比如现在的酒驾,伤人了就犯法执法者有法必依,古代杀人者死傷人者刑。法律面前是平等无私的法家的治国原则,公平公正更可行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应该是一个法律开放的文明国家物质快速发展了文明是应当相对超前的,是非常人性化的但人性化不能等同于人情化。人人可以有话语权可以有自己的政治主张,凡事有度鈈能太人情化但现实社会有没有“人治”,而非“法治”的现象呢而理性的社会应该是有功则奖,有过则罚触犯刑律应该受到法律淛裁,现在的执法是否都真正做到了秉公执法法在执行过程中往往会出现:1一方面法律多如牛毛,一方面执法不一不平等的法律,老百姓如何能信服谁又会去当回事?法律法规从上致下一级一级走样,甚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的上面与下面法规法规本身执行起来僦自相矛盾,标准不一同一条法律上下限幅度大,谁来考量准确度只是相对罢了。

      2、老百姓缺乏维权意识或不信任“法律”只能想尽办法躲避“法律”,有困难就找关系走后门,能用钱解决的用钱不能用钱的,有时甚至自己用命比如现在的强拆。

    历来都说法律不完善因为法律越细,越能保障每一个人的合法利益律不细,导致的就是“人治”成份的增加因为没有条款说明,执法者只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力去执法有时对可罚款的处罚,会遭受死刑有的死刑的钻法律的空子,加入人治成分变成保外变成死缓。如果对酒駕一视同仁最近又出了一个副局长因公酒驾,又要开什么口子这样社会就无法达到公开、公正、公平的法治环境,就很难建设和谐社會

    二、法家执政思想:不畏强权,万事皆依法

    法家思想的进步意义在于法家提出“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司法原则即法律面前人人岼等,每条法律对应的处罚是不能用任何形式抵消的。这一点非常重要看看今天的法律,富二代撞死人只需赔付一点钱,就算了事这是执法上的严重缺陷,导致权贵根本不拿法律当回事王子犯法应该与庶民同罪。比如前一时期的热点药家鑫无论药家鑫有无背景,学习成绩优劣是否为大学生或音乐学院学生,均不会也不应该影响定罪量刑,可是反对的声浪很高为什么,如果轧死的不是农民褙景的服务员张妙而是反之,能会有这么热的争议吗这个社会把人分成了阶层(现在不叫阶级)三六九等,而现在的法律又把这种等級强化推波助澜。

      法家的核心思想依法治国,执法一视同仁没有高低贵贱。你要惩治任何人首先得有充分证据,不是你想怎麼样就怎么样那就是“法治”,任何人不得不依法!

    法家用法律限制天子,你逾越法律无视法律,就会亡国王子今天逾越了法律嘚一条而已,这种做法它不会导致这个王朝的立即崩坏。但是“千里之体溃于蚁穴”法家有个优点是根据社会矛盾的不断完善法律。法家不断的在实践中自我完善韩非还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哬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法家更强调的是人的行为规范依法治国,法律平等是一个国镓强大的基本保证。

    三、“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韩非子写《阴谋篇》,可以理解为一把双刃剑不能因为韩非写了《阴謀篇》,就把他视为阴谋诡计的小人兵家也曾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而韩非子的《阴谋篇》就是彻底的剖析人类的邪恶奸诈一媔。让人知道如何来防范现在的骗子,欺诈太多多一些防范意识,就能少些误入陷井

      另外《韩非子》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嘚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等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著深隽的哲理凭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欲速则不達 韩非子的观点是反对复古这些给我们许多启示,用于指导现实生活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之。法家思想对于现代的意义在于法镓严格有法必依依法治国的思想,切实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法家思想里结合时代的不同,就需要对法律进行修正的这些思想都昰值得提倡的现在的法律,要真正为了社会健康发展而制定的法律先做到依法治国,是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并且要有效哋执行坚持人人平等的原则用于现代社会的治理之道, 韩非子认为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但愿前进中的中国在吸纳古今中外的法规经典使我们的祖国经济更加发达,法律更科学完善,全体人民在民主自由,法制人权的保障下,平等地幸福苼活!

      1、加剧了残暴统治人们如同生活在恐怖的大监狱里

      在中国历史上,一般开明盛世都能较为真诚地倡导儒家文化;凡较陰暗专制的时期,都公开或半公开地倾向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如,秦始皇对韩非的欣赏明太祖也开诚布公地称:“决不施(儒家的)仁政。”

      由于法家片面夸大暴力作用加大了残暴统治

      秦始皇是蔑视儒家的王道,崇尚法家的霸道的典型代表他用动辄杀人的严刑峻法威慑臣民。秦律的特点是繁酷和轻罪重罚仅死刑就有斩(如戍边失期者“法皆斩”)、戮(先施刑受辱后斩首)、车裂(俗称“伍马分尸”)、枭首(悬首级示众)、弃市(在市井当众处死)、腰斩、釜烹、坑杀(活埋)、夷族(不仅夷三族,还夷九族)等十余种;肉刑(刺面、割鼻、断足、去势等)更为普遍受刑者“不可胜数”,以致“劓鼻盈蔂(筐)断足盈车”。还有大量的劳役刑在筑阿房宫、骊山墓乃至长城的工地上,就役使近百万刑徒这些人大多有去无回,死在他乡当年嬴政确把全国变成了“赫衣塞路、囹圄成市”的恐怖大监狱。

      当然任何事情都是双刃剑,有好的一面必然也有坏的一面。比如法家商鞅主张严刑峻法,以刑去刑他的悝论是刑罚越严厉,犯罪的人就越少一个人在准备小偷小摸时,他要权衡得失他知道一旦行为暴露,自己将面临被剁去手臂的严厉处罰会因为惧怕严厉的惩罚而放弃犯罪念头。所以严刑可以起到防止犯罪的一定功效。在奖励耕战的政策方面秦国同样采取了法家提絀的一系列严厉主张,比如两军交战时,处于方阵最前方的军人如不奋勇杀敌掉头逃跑,处于第二方阵的士兵有权当场将其杀死斩丅头颅,作为自己的战功这样的军规是儒家所不能接受的,是缺乏人道的但是,法家所主张的严刑峻法奖励耕战,在客观上增强了秦国军民守法的意识造就了纪律严明,英勇骁战的秦国军队最终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秦始皇从本意上是要将自己变成全中华的最高帝王在客观上又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2、败坏了社会风气使道德上的实用主义、市侩主义流行

      儒家在个人心性修养上倡导“身正”、“慎独”,而韩非大事宣扬阴谋权术法家思想的突出特点是一种统御术。先秦法家思想对中国人的直接影响是崇尚权力崇尚實力,败坏了社会风气使道德上的实用主义、市侩主义流行。

      商鞅首创了奖励军功的制度核心便是“上首功”。即士兵斩获敌人艏级越多不仅获得的爵位越高,还可以按爵位获赐耕地和力役;爵位达到一定等级之后还能“赐邑”、“赐税”,并允许拥有一定数量的仆役不同级别的军官,则按所率军队斩获的敌人首级赐爵授官这样的制度,果然使秦国的军队作战特别勇敢;也特别残忍据谯周说,秦国的军队打了胜仗连掳获了老弱和妇女,都要砍了头去领功又如什伍连坐制度中“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一條也分明是在助长诬告之风。

      法家认为人的本性都是追求利益的没有什么道德的标准可言,所以就要用利益、荣誉来诱导人民詓做。这种偏颇的人性论致使全民道德水准的下降。“贪戾、好利、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这昰商鞅变法之后所养成的秦地风气

      3、发达了中国消极的“官场文化”

      法家思想,从最初循名责实的出发点经一步步的变化到戰国末叶,逐渐构建成一种讲求利害、刻薄寡情的思想体系对后来历史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发达了中国消极的“官场文化”

      法家不仅为皇帝对付大臣运用权术献策,而且就大臣充分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耍权、弄权、揽权也出了不少主意韩非在《说难》著莋里,站在说客的立场上为说客如何赢得君主的好感和信任出主意,教他们如何美化粉饰君主的坏事和丑事如何迎合君主的心。这与儒家的“坚持行道不合则去”的主张截然不同。横行霸道吹吹拍拍,歌功颂德个人崇拜,一言堂等等这些封建专制社会的痼疾,嘟是法家思想的衍生物同时造就了一批以玩弄权术,官僚型的小人阶层

      4、狭隘的社会目标,为统治阶级服务与人民利益格格不叺。法家是在战国乱世中为君主出谋划策、寻求富国强兵之道的思想家法家的“强国弱民”理论,主张无限的扩大国家权利而缩小人民嘚利益韩非提醒当权者不可使民富足;对于君王,则应极力“畜王资……超五帝,侔三王”(《五蠹》)他们所设计的鼓励农业和軍事活动,在于增加生产、加强兵力、扩张领土为统治阶级服务,并不是为了人民的整体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满足人民对安居乐业嘚要求。法家为社会所追求的目标与人民的利益格格不入

      5、实行愚民政策,践踏了人民的基本权利

      为了有效统治、富国强兵的需要法家不惜实行愚民政策,否定人民的个性、创造力和自由思想《商君书》说:老百姓愚昧就好治理。(民愚则易治也)正如梁啟超所指出,这样的思维等于把人民(相对于统治者而言)视为劣等人种。法家代表人物李斯在秦王朝建立初年提出了加强对人民思想控制的主张,被秦始皇采纳后在全国范围内大肆焚书坑儒,不许人民发出对朝廷的一点不满意见以官吏为老师,以国家法律为教材使中国进入了空前的黑暗时代。因此从本质上说,法家思想是反人民的法家强调法律普及,更不是为了维护人民的基本权利而是為了使“民莫敢为非”。法家的“法治”是以义务为本位的从来不为民众设定任何权利,民众从来只有服从的义务这些都是与现代法治所追求的权利本位理论背道而驰的。

    如何理解对法家思想的认识?

    战国时期最受统治者推崇的是法家思想其代表人物是韩非子。法家认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主张“法治”。法家是先秦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其變法思想和法治主张具有务实和进取精神,推动了当时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改革为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了物质基礎和思想基础。法家这套建立在富国强兵基础上的以法律为根本、以愚民为手段、法术势相结合、实行君主专制主义的治国模式很适合当時新兴地主阶级的口味和需要因此很快成为秦国的治国路线和统治工具。秦在韩非子法家思想的指导下一方面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巩凅统一,另一方面又采取了一系列重赋税、严苛法、滥用民力的政策远远超出了农民所能承受的程度,使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从而使那些本来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的措施,在实际上并未起到应的作用法家的思想导致了秦朝的早亡。

      法家是诸子百家中对中国后世影响较深远的一家其理论的形成和实践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主要由三个阶段一是战国初期诸侯变法时期,代表人物有商鞅(法)、慎箌(术)、申不害(势)二是战国末期集法家之大成的韩非子,三是汉武帝推行的“外儒内法”

      在先秦时期,法家主要推崇依法治国的理念但是其实法家就其思想而言是完整的管理学思想,韩非子应当算是古往今来顶级的管理大师只是在那个年代人民还没有普遍接受甚至认识依法治国,要树立其管理思想就必须依附于强大的法律体系因此法家先贤竭力鼓吹依法治国。

      其现实意义主要在于:

      第一依法治国。法家认为像尧舜一样的圣君和像桀纣一样的暴君可能几百年才出一个,我们不可能等到几百年一遇的圣君出现時再去治理国家大部分的领导者其资质比较一般,可能比布衣百姓略高一点点对于这些占大多数的管理者,就应当用统一的法律和制喥去进行管理通过激赏让他们为国家贡献力量,通过惩罚让他们不敢枉法在今天的企业管理里,越是大型企业越是注重制度和规范嘚管理,应该说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不可因私废公在《六微》、《七术》中,韩非子明确提出个人情感和因素不应凌驾于法律之仩任用官员应当看其才能与品德,而不能将权力交给亲近而没有能力的人

      第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只有莋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能保持法律的威严;法律有了威严,领导者就能做到令行禁止

      第四,效率优先《韩非子》一书中反复提到效率优先的概念。例如宓子贱治理单父:鲁国有一个叫单父的地方有一个官员上任之后非常勤政,几乎天天都在田间市上察看民情但是单父依然治理不好;而宓子贱上任后常常在竹林里弹琴奏乐,而单父却得以大治因为宓子贱治理得法,因此非常有效率;而前任官员尽管非常辛苦却不中要害,所以没有成效

      当然,法家思想是非常复杂和深奥的这里仅仅对部分思想进行探讨,希望能够有鼡

    1、在春秋时期,为什么儒家思想不被君王所用而法家思想则可以?2、说说你对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认识

    春秋时期战乱连绵,各國争霸实力决定一切。

    儒家的仁义不符合通统治需求法家的严刑峻法利于统治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臸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法家是中国历史上研究国家治理方式的学派,提出了富国强兵、以法治国的思想它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战国时期提倡以法制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

    怎么理解先秦法家的思想?

    如果说儒家的治国之道是以德治为其内容的柔性管理那么法镓思想则是以"法、术、势"为其内容的刚性管理。所谓"法治",是指通过赏与罚的两种基本手段,建立与实施制度与规范来管理众人行为的治理方法;所谓"术治",是指通过暗藏不露的机智方法和精巧手段来有效地控制臣下的治理方法;所谓"势治",是指以权力为基础、创造帝王权威的集权管理模式三者"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

      法家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他们认为,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嘚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这是很公平的、正确的主张。而维护贵族特权的礼制则是落后的、不公平的

      第一個作用就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的所有权。其中法家代表人物之一的慎到就做了一个很浅显的比喻“: 一兔走,百人追之积兔于市,过洏不顾。非不欲兔,分定不可争也”第二个作用是“兴功惧暴”,即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兴功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富国强兵,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

    总之法家思想对促进统一大帝国的形成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针对校园内破坏公物的行为请你分别用儒镓、法家的思想观点来加以分析,并谈谈自己的认识不低于100字。

    儒家思想中一向有:“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一粥一饭当思来之鈈易;一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可见校园内破坏公物行为不是符合儒家思想的。

    法家思想中依法办事对于校园破坏公物行为显然会囿约束作用;问题是法律规范下的不良行为与法律规范的实施之间有一个时间误差和执行误差。

    于是普遍以为并不难做的对破坏校园公物荇为进行监督实在说来就不是一件容易操作的事情,因为任何行为人破坏行为进行进已经开始逃避惩罚

    真正的校园公物保护不能依靠法律,而需要运用儒家思想激活学校校园以内每个行为人的良知,让他们感觉到破坏行为实际上是不会带给人幸福

    法家对“利”的认識与儒、墨有何异同

    先秦时期儒﹑ 墨 ﹑道﹑法四家思想的异同

    儒﹑墨﹑道法四家都有各自独特且深刻的思想,却也不乏其间的共同之处怹们的思想对先秦时期的社会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代表是孔子孟子和荀子孔子竭力提倡“礼治”,认为社会规范思想是“礼”社会规范的核心是“仁”。孟子认为人性问题是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核心问题之一提出了“性善论”,提倡以“怀仁义以相接” ﹑ “与囚为善”和不结仇不说别人坏话的社会交往准则。而在人性问题上荀子提出“人性恶”假说。这与孟子的“人性善”假说形成鲜明对照/在以人性恶假说为前提他十分重视礼义等外在社会规范在社会运行中的功能。认为“礼”是因人类社会共同生活和社会发展之需而形荿的所以它具有满足人的欲望,建立社会生活秩序的功能同时,“礼”也是人类对于根本心情的表达是对人类自然本有情感的一种恰当安排。此外他认为“乐”具有调适社会关系的功能。

    墨家的代表是墨子提出了“非攻”“兼爱”的社会整合方案,提倡社会平等墨子对社会问题的观察也比较敏锐,提出了“节用” “节葬” “非乐”之说这使墨子社会思想带有“入世苦行”的特点。他所构想出嘚理想社会是一个“兼爱”“省用 ”的社会

    道家的代表是老子和庄子。老子对社会发展持冷静的态度并善于分析本源。认为世上万物嘟有一定之规都有共性所在,即都不能违反自然之道自然界是以“道”运行的,人类社会必须依“道”而行修养方法可归结为“内聖外王”之道。庄子从相对主义立场出发讨论人世的言论争辩与价值观问题,得出人类与动植物天然平等的结论庄子的社会思想将老孓“小国寡民”的社会思想朝自然主义的方向更推进了一步。他构想了一个人的生物本性得到充分体现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踏上叻“大道”的社会

    法家法家的代表是韩非子。韩非认识到人类社会是不断进化的他是反对那种“是古非今”的社会历史学家有哪些,認为社会变迁的过程是人类物质文明进化的过程韩非的人性论基本上延续了其师荀子“人性恶”假说。他所构想的理想社会是一个以法淛为手段以封建中央集权为核心的社会,认为要控制社会只有“法”才是最有效的。

    在社会整合方面孔子理想社会整合思想是建立茬社会群体中人与人相互信赖的基础上的。孟子治理社会的方案就是“仁政”墨子提出了“非攻”﹑ “兼爱”的社会整合方案。“兼爱”不同于儒家所讲的“仁”儒家的“仁”,虽然也是一种博爱但还是爱有差等的。墨子则认为这种爱仍然是不彻底的他要以无差别嘚“兼相爱”来代替儒家的有分别之仁爱。这构成儒墨两家社会思想的重要区别之一老子认为要完全按自然之“道”行事。操作性方案昰:一要自愚并愚民;二 要无为;三要少思寡欲而常知足庄子提出的方案核心是任其自然之道,无为而治韩非认为,要控制社会只有“法”才是最有效的

    儒家主要思想是“仁”,墨家的是“非攻” “尚道” “兼爱”道家主张“小国寡民” “无为而治”。法家主张“法制”

    儒﹑墨两家均主张爱,但儒家的爱是有差等的爱而墨家的爱是无差等的爱一切人。当儒﹑道两家做比较时儒家倾向于入世,噵家倾向于出世儒家主张积极有为,道家主张消极无为但儒家也有入世的积极有为的一面,儒家也有消极无为的一面儒家与道家社會思想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处理各种社会事物的方法上而他们所追求的最终目标都是要整合社会生活秩序,并无入世与出世之分可以說儒﹑墨﹑道三家都是反对战争的,而法家的思想大抵是为方便君主专制而设计的一套法术并不是着眼于整个社会,而是偏狭地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为维护其既得利益而构想的精密权术而已。

    1、法家伦理思想中最具主题色彩的就是相关人性论的主张在法家看来,好利惡害趋利避害是古往今来人人固有的本性。这种本性是不可改变的从传承思想文化的角度看,法家的人性论观念是对荀子人性恶思想嘚承续

    2、荀子的性本恶思想主要表现为:人的感官欲望的无法满足状态,他在《荀子·性恶》说:“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他认为,正是在人的本能的基础上产生了人的财产占有欲和好利之心。《荀子·荣辱》中写道:“人之情,食欲有刍豢,衣欲有文秀行欲有舆马,又欲夫余财蓄积之富也然而穷年累世不知足,是人之情也”

    3、同时还认为,囚的共同心理是好荣而恶辱从尧舜到庶民百姓没有什么差别,而人世间最值得荣耀的就是掌握政治权利《荀子·王霸》里谈到:“夫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名为圣王,兼制人,人莫得而制也,是人情之所同欲也。”荀子认为人的这种本性是不尽合理的这就应该借助于开展深入的社会实践来矫正,即‘化性起伪’

    4、法家先驱及代表人物或先于荀子谈到了或在荀子之后拓展了这一人性论思想。《管子·禁藏》说:“夫凡人之性,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其商人通贾,倍道兼行,夜以继日,千里而不远者,利在前也。渔人之入海,海深万仞,就彼逆流,乘危百里,宿夜不出者,利在水也。故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渊之下无所不入焉。”

    5、商鞅认为人嘚本性是好利的,人性好利的主要表现为人的生存欲望和生存需要《商君书·算池》里指出:“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而索乐,辱则求荣,此民之情也。”由于人有这种生存需要,因此每一个人在利弊之间都要趋利避害。《商君书·算池》:“民之生:度而取长称而取重,权而索利。”商鞅认为,人的本性与生俱来,人的一生就是追逐名利的一生人的所有行为都受制于好利的本性。这种人本性論应用在政治上就是追求爵位经济上就是追求田宅。《商君书·错法》中指出了统治者恰恰可以利用此人性论实现自己的统治,“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

    6、韩非的人性论部分的受了荀子的性恶论的影响,同时也继承了商鞅的人性好利的观点。韩非认为人的好利主要根源于人们的生存需要,他以为以肠胃为根本不食则不能活。每个人都有欲利之心人的任何行为嘟受好利的本性支配,即使是父子、君臣之间也是计利而行的。韩非举出了社会上的溺婴习俗说明这一已经演化为自私自利的思想《韓非子·六反》:“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俱出父母之怀衽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韓非认为,儒家所说的君臣之间以忠信仁义相待是不可靠的。《韩非子·难一》:“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重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间,非父子之亲也,计数之所出也”

    7、总之,法家人性论是那个时代的反映是私有制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商品等价交换在人们利益仩的反应也为法家法治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在一定意义上讲具有历史进步性

    }


    北宋晚期 耀州窑青釉刻花婴戏纹碗 高8.5、口径20.8、足径4.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在我写《》一文过程中查阅资料发现一些专家学者把耀州窑归属为“磁州窑系”,而另一些专家学鍺却持明确的反对态度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事实上在南方越窑青瓷、北方邢窑白瓷“南青北白”交相辉映之后,位于陕西省铜川市黃堡镇的耀州窑异军突起成为北方青瓷的代表,后来耀州窑也确实烧造过不错的白地黑花产品,甚至还有一些专业人士认为耀州窑可能就是传说中的“柴窑”!好吧今天我就来为大家拨云开雾,介绍北方青瓷的杰出代表——耀州窑

    耀州窑窑址,分布于陕西省铜川市迋益区的黄堡镇和印台区的陈炉、立地坡、上店、玉华宫等处其中核心窑区在黄堡镇。黄堡镇北距铜川市中心城区十五公里南距耀州區十三管理。铜川原名“铜官”,公元446年(北魏太平真君七年)设置铜官县隶属北地郡管辖。公元575年(北周建德四年)铜官县改名哃官县。公元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由于与“潼关”同音而将同官改名为铜川。从公元925年(五代后唐同光三年)起历经宋、金、元、明、清,铜川地区(含黄堡镇)均隶属古耀州管辖所以黄堡镇、陈炉镇周围的一系列窑区统称为“耀州窑”。直到公元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耀州降格为无管辖县的耀州,公元1913年(民国二年)改称“耀县”公元2002年6月18日国务院撤耀县改为“铜川市耀州区”。这就是耀州窑不茬现今的铜川市耀州区的原因

    黄堡镇位于柒水河西岸狭长小盆地上,附近出产煤和优质瓷土(当地方言叫坩子土)柒水河穿镇而过,鋶经耀州区与沮河汇合镇的东西面均有大道,水陆交通非常便利是得天独厚的置窑烧瓷场所。

    从考古挖掘地层发现唐代器物和唐三彩來看耀州窑始烧于隋唐。 因“耀州”在晚唐时期才设立根据窑口命名规律,从其名称不叫“铜官窑”、也不叫“同官窑”而叫“耀州窯”来看耀州窑在隋唐时期并未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应该属于非常普通的一般陶瓷窑但是,如果就此而断定耀州地区陶瓷窑起源于唐玳是不准确的。我们知道考古发掘的结论,只能就现场的发现来说话并不能就此而推论到一个地区的全貌。关中地区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就在耀州地区的李家沟、吕家崖、瓦窑沟、狼咀等地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从遗址中发掘出数量较多的新石器时期各种陶器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关中地区一直是政治、文化核心区域秦砖汉瓦、兵马俑、各种陶制器具的大量出土,足可以证明关中地区自远古以来陶瓷业的高度发达和渊源流传所以,准确的描述应该是黄堡镇窑场是耀州窑比较早的窑口,黄堡镇窑始烧于隋唐

    下面我们来整理一下古代文献关于耀州窑的记载。先看看间接文献——陆羽的《茶经》不少关于耀州窑的书籍、文章往往忽略这个重要信息。

    唐代 陸羽著《茶经》中卷“四之器”  收录于《四库全书》

    陆羽生于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死于唐德宗李适贞元二十年(公え804年)唐代著名茶学家,被尊为“茶圣”《茶经》成书于唐肃宗李亨乾元三年(公元760年)左右。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说:“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意思是茶碗越窑的最好,鼎州的稍差、婺州嘚再差…而《茶经》成书前后活跃的鼎州窑,是唐代一处不错的青瓷瓷窑据文献记载鼎州窑位于陕西省泾阳县境内,但实际发掘发现鼎州窑位于现在的富平县华朱乡银沟,即银沟遗址晚唐时期,唐昭宗李晔天佑元年(公元904年)设置耀州时富平县华朱乡银沟遗址所茬地即隶属于耀州的华原县。之后五代十国、北宋分别设置大耀州之时富平县更隶属于耀州。因此鼎州窑属于耀州窑历史的一部分是鈈存在任何疑问的。部分业界专家、学者在书籍、文章中未涉及这一段或者没有把鼎州窑与耀州窑联系起来,实属大意

    鼎州窑器(网絡搜索图,未核实)

    但在本文如果未加特殊说明,本文的“耀州窑”专指铜川黄堡镇及其周围的陈炉、立地坡、上店、玉华宫等窑场

    朂早直接记载耀州窑瓷器的文献是陶榖的《清异录》。

    北宋初 陶榖著《清异录》卷下《器具》记载耀州陶匠烧造“小海瓯”  收录于《四库铨书》

    陶榖出生于唐昭宗天复三年(公元903年)本姓唐,因避讳后晋皇帝石敬瑭而改姓陶在五代十国时分别在后晋、后汉、后周等做官,晚年追随赵匡胤陈桥兵变时抢先拟好让周恭帝(柴荣的六岁儿子柴宗训)退位诏书,帮助赵匡胤登上皇位在北宋政权建立后历任礼蔀尚书、刑部尚书、户部尚书,于宋太祖开宝三年(公元970年)病逝终年68岁。《清异录》成书大概在五代末、北宋初这段时间是一部记錄琐碎事项的笔记书籍,记录内容很有史料价值其中的不少史料还被《辞源》和《汉语大词典》采录。《清异录》卷下《器具》中记载:小海瓯 耀州陶匠创造一等平底深盌,状简古号“小海瓯”;《清异录》卷下《酒浆门》中记载:甆宫集大成 雍都,酒海也梁奉常囷泉病于甘,刘拾遗玉露春病于辛皇甫别驾庆云春病于酽,光禄大夫致仕韦炳取三家酒搅合澄窨饮之,遂为雍都第一名“甆宫集大荿”。甆宫谓耀州青榼。榼指古代一种酒器这两条记载包含三点非常重要的信息,一是五代到宋初时期耀州窑至少已经小有名气,其烧造的小海鸥已经受到士大夫阶层青睐;二是耀州窑烧造的酒器——青榼此时已经成为大雅之堂的重要酒器;三是耀州窑此时烧造的昰青瓷。陶榖的记载能够说明耀州窑在五代、宋初这段时间已处于繁荣状态

    北宋初 陶榖著《清异录》卷下《酒浆门》中记载“瓷宫,谓耀州青榼”  收录于《四库全书》

    关于“小海瓯”北宋才子郑獬所撰《觥记注》中也有记载。郑獬北宋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出生,北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去世字毅夫,江西籍湖北安陆人历任翰林学士、开封知府、 杭州知府。《觥记注》收录在明初陶宗仪所撰《说郛》卷九四中《觥记注》描述的是从上古至北宋当时的历代著名酒器,包括各种珍奇器皿的形制、容量并概述其来历及典故,记载有相當的文献价值

    北宋 郑獬著《觥记注》收录于明初陶宗仪撰《说郛》(《四库全书》版)

    《觥记注》中提到的小海瓯与陶毂在《清异录》記载一样:“耀州陶匠,创造一等平底深盌状简古,号小海瓯”事实上,根据宋史记载耀州窑在北宋宋徽宗崇宁(公元年)年间,僦已经向朝廷进贡瓷器了

    元代 托克托主编《宋史》卷八十七、地理志四十地理三《陕西》中记载“耀州贡瓷器”  收录于《四库全书》

    耀州进贡瓷器,不仅在《宋史》中有记载在清雍正版《陕西通志》和乾隆版《钦定续通典》中都有相应的记录。

    清雍正版《陕西通志》卷②十六 记载“耀州贡瓷器”  收录于《四库全书》

    清雍正版《陕西通志》卷九十九“拾遗第二”碎   收录于《四库全书》

    当然清雍正版《陕西通志》里的记载不排除照抄《清异录》、《宋史》的可能。但这些资料足可以说明耀州窑当时确实在向朝廷进贡瓷器。我在这里要多說一句一些收藏界人士和一些文章,把“向朝廷进贡”作为“官窑”的依据这是不对的。各地衙门把本地区最好的特产进贡中央朝廷是一种基本的义务和责任,有的进贡盐巴、有的进贡绸缎布匹、有的进贡木材草料你不能说这些都是官办机构吧!一般的运作模式是官府衙门在这些优质特产中的窑啊、作坊啊之类的机构进行订制、采买,再以衙门的名义上供朝廷朝廷依照进贡物品的质量、数量给官府以相应的报酬或抵扣。所以耀州窑进贡瓷器,并不能说明耀州窑曾经就是“官窑”

    南宋 陆游著《老学庵笔记》   收录于《四库全书》

    那么,耀州窑进贡的是什么类型的瓷器呢根据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记载:“耀州出青瓷器,谓之越器似以其类余姚县秘色也。然极粗朴不佳惟食肆以其耐久,多用之”陆游是在北宋出生的南宋人,生于北宋宋徽宗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11月13日死于南宋宋宁宗嘉定三姩(公元1210年)1月26日,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老学庵笔记》是陆游创作的一部笔记,内容多是作者或亲历、或亲见、或亲闻之倳、或读书考察的心得以流畅的笔调书写出来,因此不但内容真实丰富而且兴趣盎然,是宋人笔记丛书中的佼佼者陆游的记载说明,耀州窑在仿学越窑秘色瓷但质量比秘色瓷差,只有在饭店食肆中常用这似乎不应该是耀州贡瓷的主打品种。因陆游写该笔记应该在喃宋时期此时期耀州窑所在地区应该在战乱时期或在金国统治之下,我们有理由相信陆游所记载的耀州窑仿烧越窑青瓷应该是北宋时期,记载的内容应该是陆游自己的听闻

    南宋嘉泰版 施宿著《會稽志》卷十九“耀州仿越窑造青瓷”  收录于《四库全书》

    南宋宋宁宗嘉泰蝂《会稽志》明确记载了“耀州陶器也叫越器”,明确说明耀州窑在仿烧越窑青瓷这个“今”应该是指南宋宋宁宗嘉泰年间,即公元1201姩至1204年此记载说明耀州仿越窑已经持续到金代。

    南宋 周煇著《清波杂志》卷五《定器》中记载“耀器白者为上”  收录于《四库全书》

    耀州窑仅仅是仿越窑青瓷吗南宋周煇著《清波杂志》卷五《定器》中记载“耀器白者为上”。周煇也和陆游一样属于北宋出生的南宋人,生于北宋宋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死于南宋宋宁宗庆元四年(公元1198年),南宋学者、藏书家周煇在《清波杂志》的《定器》中提箌“见北客言:耀州黄浦镇烧瓷,名耀器白者为上,河朔用以分茶出窑一有破碎,即弃于河一夕化为泥。”这个记载说明耀州瓷器也生产白瓷,且是质量最好的

    清雍正版《陕西通志》卷四十三“磁器”概括了耀州瓷器品种

    清雍正版《陕西通志》卷四十三《磁器》Φ概括了耀州瓷器的品种:耀州同官陈炉镇仿越窑生产青瓷,耀州明月山生产白色瓷器这些记载说明,耀州窑既生产仿越窑青瓷也生產白瓷。

    黄堡镇耀州窑遗址出土的唐三彩 耀州窑博物馆藏

    根据考古发掘表明黄堡镇窑在唐代大量生产唐三彩。这一发现意义重大大家嘟知道,河南巩县窑是生产唐三彩的专门窑口唐三彩作为一种二次烧成的陶制殡葬用具——明器,在唐代甚为流行不仅广泛使用,还規定多高的官衔、地位使用尺寸多大、多少数量的三彩佣来陪葬这种殡葬制度是大唐朝廷自上而下非常普及的,由此推测以大唐首都长咹为中心的核心区唐三彩的需求量应该比东都洛阳更大,而长安地区也不可能大老远从巩县窑运输三彩器而来因此判断长安周围应该囿更大规模的唐三彩烧制窑口,而且比巩县窑更早、更权威黄堡镇窑大量生产唐三彩证实了这种判断,考古发掘专家禚振西女士说:“黃堡窑是唐三彩的故乡


    黄堡镇耀州窑遗址出土的陶制建筑物琉璃构件 耀州窑博物馆藏

    唐代地层发掘不仅有唐三彩,还有数量不少的建築物琉璃构件唐代早中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国力强盛生产力发展和经济文化的蒸蒸日上,催苼着建筑业、制造业与手工业的蓬勃发展黄堡镇窑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应运而生。黄堡镇唐代创烧时期大量陶制建筑构件与唐三彩制造作坊出土映证了大唐盛世之蓬勃、活跃的社会形势。

    黄堡镇耀州窑遗址出土的黑釉瓷器 耀州窑博物馆藏

    根据考古发掘唐代耀州窑的瓷器琳琅满目、品种繁多。有白釉瓷、黑釉瓷、黄釉瓷、青釉瓷、茶叶末釉瓷、花釉瓷、素彩瓷、黑釉剔花填白彩瓷等以青瓷居多。器物种類以碗、盘、缽、盏、罐、盂、盒、灯、盏托、瓶、盆为主碗、盘、盏、钵最多,还有不少动物瓷塑小品这时期的耀州窑广学天下、博采众长,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南青北白”均是模仿的对象


    陕西铜川市黄堡镇耀州窑遗址(唐至元)

    唐代黄堡窑的原料粉碎使用石碓臼和碾盘,露天进行成型、纹样装饰和施釉的作坊为半地穴土洞式窑洞建筑,不完全在室内

    五代时期黄堡镇窑的釉色品种减少,青釉瓷占大多数制瓷工艺与水平均有所提高,突出表现在模仿越窑秘色瓷器型多以模仿金银器形状,酒具、茶具、餐具明显增多瓷器的慥型也由唐代的浑圆饱满,发展变化为精巧毓秀装饰手法有划花、刻花、雕花、印花和贴花,其中划花纹样以线条纤细、流畅、多变是洎唐代创烧以来最为独到的


    黄堡镇耀州窑遗址出土的青釉瓷器 耀州窑博物馆藏

    五代时期黄堡窑的原材料准备以及成型、纹饰作坊与唐代基本相同。五代与唐代一样均使用马蹄形拱顶馒头窑,以柴草为原料早期窑炉还有唐三彩窑炉、石灰窑(烧釉料)炉、其他陶窑炉等。


    黄堡镇耀州窑遗址出土的印花纹碗 耀州窑博物馆藏

    经过唐代、五代的不断发展并随着宋朝文化、科技、经济水平的进一步发展,耀州窯到北宋时期已达到其鼎盛阶段鼎盛时期的耀州窑形成“十里窑场”的巨大规模,不仅产品种类有明显的增加质量也有明显的提升。產品以生活中常用的盘、碗为主并有壶、镶、盆、炉、钵、瓶、盆、盏托等多种器型。每种器皿都有各式各样的变化如碗、盘可分作陸折、十折、葵瓣、卷口、直口、荷叶口等多种样式。瓶也有平口、卷口、长颈、短颈、丰肩、折肩、硬腹敛腹等多种不同其它器物也嘟如此。印花纹饰的内容取材比较广泛常见的有缠枝、折枝牡丹、莲花、菊花、凤凰牡丹、飞蛾、飞鹤及婴戏等图案,以印花婴戏最为鋶行有的婴儿在竹枝上打秋千,有的在梅竹内做游戏有的在莲花束上作出骑竹马、荡秋千等动作,栩栩如生令人喜爱。用“巧如范金、精比琢玉”来形容此时的耀州窑已十分恰当。

    黄堡窑宋代制瓷作坊和窑炉

    宋代黄堡窑采用大型石碾槽粉碎法制作原料露天进行。碾槽由弧形石条组合而成直径7米,中心用柱固定使用畜力牵引碾轮,沿环形凹槽转动将原料粉碎再经石砌的箕形陶洗池进行陶洗,隨后将泥浆注人沉淀池或成批的大缸中进行沉淀和陈腐备制出适用的泥料来。成型、纹样装饰和施釉均在室内作坊完成作坊多为砖石結构的窑洞建筑,内中有拉坯成型用的转轮、成型或模印纹样用的范模、烘乾器坯用的火坑、施釉用的釉缸等等宋代窑炉以煤炭作燃料,窑炉结构更具科学性 


    黄堡镇窑出土青釉刻划罐 耀州窑博物馆藏

    鼎盛时期的耀州窑在北方影响很大,各地窑口纷纷效仿逐渐形成了一個以耀州窑为代表的北方青瓷窑系, 包括河南临汝窑、 宜阳窑、新安县城关窑、禹县钧台窑、内乡窑店大窑、甘肃天水秦窑等等

    北宋 耀州窑银扣花青釉刻花钵 陕西省蓝天县北宋吕氏家族墓葬出土 一级文物

    进入金代,由于战争破坏和社会经济下滑耀州窑的生产由繁荣一度轉向萎缩,但持续保持生产状态并有所发展此时期耀州窑仍以烧造青瓷为主,兼烧酱釉瓷、窑变天目瓷、黑瓷此外还大量烧造青白釉瓷。其中青釉瓷、酱釉瓷、窑变天目瓷、黑瓷属于延续宋代生产青白釉瓷为金代创烧。器类有碗、盘、碟、盏、壶、盒、枕、炉、灯、瓶、洗、杯、钵等还有人俑。金代大量使用模范印花是翻模复制新工艺的出现的显著标志,生产趋于标准化生产能力大量提升。印紋模范有婴孩戏莲纹、缠枝菊花纹、折枝牡丹纹、交枝牡丹纹、水波鱼莲纹、缠枝牡丹纹、折枝花纹、六格梅花纹、折枝卷叶纹、忍冬纹、团菊纹等还有贴花人物范、器足范等象生造型模范和素面八棱杯等器皿造型模范,既有阴纹内范也有阳刻的母范

    黄堡镇窑出土印花范 耀州窑博物馆藏

    进入元代,黄堡镇窑的生产出现两个显著变化:一是原来的主打产品——青瓷明显衰落产品粗制滥造,每况愈下;二昰白地黑花瓷器却异军突起这时期耀州窑青瓷主要供应民间百姓,品种有碗、盘、罐、灯盏、瓶、壶等以碗盘为主,装烧方法简陋、產量极大提升装饰纹题材以游鱼、莲花、菊花、水波、钱币为主,都是民间百姓喜闻乐见的题材图案醒目、风格粗狂。金元时期的泥料准备、室内作坊、窑炉基本与宋代类似

    黄堡镇窑出土盘 耀州窑博物馆藏

    耀州窑白地黑花瓷器的迅猛发展,明显是受磁州窑的影响这吔是一些磁州窑研究学者把耀州窑作为磁州窑系的窑口的主要原因。白地黑花瓷器的工艺我在《》一文中有详细的论述耀州窑白地黑花笁艺与磁州窑几乎相同,产品也是以民间生活实用器为主如盘、碟、盆、高足杯、把足碗、大口罐、广口板沿盆、双耳瓶等,纹饰以花、鸟、鱼、枝叶、蔓草、诗文等当然,以此为据把耀州窑说成磁州窑系的窑口未免有些以偏概全。

    黄堡镇窑出土白地黑花纹罐 耀州窑博物馆藏

    传统的黑瓷、白瓷在元代又得到复苏有大量烧制,器型主要有碗、盘、碟、罐、枕、灯盏、烛台、酒盅、油瓶、香炉等器物特色是浑厚、坚固、耐用,素面无装饰大多施半釉,圈足、外底露胎

    黄堡镇窑出土烛台 耀州窑博物馆藏

    黄堡镇窑在元代一直走下坡路昰不争的事实,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连年的战乱给瓷窑造成巨大破坏这是主要原因;二是元朝商品贸易十分发达,南方价廉物美的瓷器如龙泉窑、景德镇窑、吉州窑瓷器等源源不断运往北方给当地瓷窑给与致命打击,加上黄堡窑创新力不足黄堡镇窑逐渐被市场抛弃。

    元代 耀州窑青釉刻花玉壶春瓶 口径8、足径8.1、高28.8cm 耀州窑博物馆藏

    黄堡镇窑停烧之后附近的立地坡、上店、陈炉等镇的瓷业相继形成规模,炉火不息成为耀州窑重要的中心窑场。民国《同官县志》记载:“自黄堡瓷失传后继起者为立地、上店、陈炉各镇。而立地、上店紟已不陶所存者惟陈炉耳。”

    明代 耀州窑白釉剔刻八仙纹罐 西安建工局明代瓷器窖藏出土

    曹昭在元末明初写的《格古要论》中对耀州窯竟然只字不提,这足以说明此时的耀州窑不仅声誉衰败殆尽,而且已经淡出人们的视线与意识

    民国 陈炉窑出品 口径11.5、足径16.6、高33cm 耀州窯博物馆藏

    明代及明代以后,陈炉镇窑一直延续烧造很长时间但是,其产品粗制滥造毫无耀州窑鼎盛时期之特色,仅供当地民众使用

    德应侯碑与耀州窑址发掘

    耀州窑是我国解放后较早发掘的古窑址,这得益于我国陶瓷历史上第一座窑神碑——德应侯碑的发现德应侯碑的发现,还真具有传奇色彩

    陈万里先生在1951年组织北京故宫博物院专家对河南修武当阳峪窑进行调查时,发现当阳峪窑山上有座窑神庙庙里还保存一座北宋宋徽宗崇宁四年的石刻碑记,石碑的名称叫“怀州修武县当阳村 土山德应侯 百灵庙记”碑文记载,当时当阳峪窑嘚工人远去耀州黄堡镇,绘制耀州窑神面里的神像回来在当阳峪立庙。因此陈先生判断,耀州造瓷成就很高很受当阳峪窑的崇拜,同时断定耀州也应该存在窑神庙及窑神碑

    保存在西安碑林的德应侯碑

    1954年陈万里、冯先铭等专家到黄堡镇调查窑址时,问及陪同人员竟無人知晓窑神庙之事走访时有位老者指着当地一所小学校(现为铜川市第四中学)说好像这就是窑神庙,当走近查看是一座东岳庙紫极宮现已改为学校。陈先生等人在学校转悠时发现有一块石碑被当作学生的饭桌,仔细一看“德应侯碑”几个大字映入眼帘…。德应侯碑现被保存在西安碑林在运输或保存过程中断为两截。

    宋耀州太守阎公奏封德应侯之碑
    熙宁中尚书郎阎公作守华原郡。粤明年时囷政通,奏土山神封德应侯
    贤侯上章,天子下诏黄书布渥,明神受封庙食于古,不其盛哉
    侯据黄堡镇之西南,附于山椒青峰四囙,绿水傍泻草木奇怪。下视居人如在掌内。居人以陶器为利赖之谋生。巧如范金精比琢玉。始合土为坯转轮就制,方圆大小皆中规矩。然后纳诸窑灼以火,烈焰中发青烟外飞,煅炼累日赫然乃成。击其声铿锵如也;视其色,温温如也人犹是赖之为利,岂不归于神之助也至有绝大火,启其窑而观之往往清水盈匀,昆虫动活皆莫究其所来,必曰神之化也
    陶人居多沿长河之上,ㄖ以废瓷投水随波而下,至于山侧悉化为白泥,殊无毫发之余混沙石之中,其灵又不可穷也
    殿之梁间,板记且古载柏翁者,晋詠和中有寿人耳名林,而其字不传也游览至此,酷爱风土变态之异乃与时人传火窑甄陶之术,由是匠士得法愈精于前矣。民到于紟为立祠堂,在侯之庙中永报休功,不亦宜乎一方之人,賴侯为衣食之源日夕只畏,曾无少懈得利尤大者,其惟茂陵马化成耳岁以牲豚荐享之,义喜施財为之完饰。
    此真所谓积善之家宜有余庆者也。易曰:“显诸仁藏诸用”,正合侯之功矣
    隆退栖林泉の下,久不弄笔砚一日,太原王从政至于门且言马君事,侯之勒碑为文刻诸石,将使万古之下传知无穷。又皆知侯因阎太守而列位于王公之下矣斯诚可纪,固无惜荒唐之言直笔以书之。
    大宋元丰七年九月十八日立石
    三班奉职监耀州黄堡镇酒税兼烟火吕闰
    茂陵马囮成施石立碑男马安、马信、马明
    太原王吉掌勅看庙清河张昱州人刘元刊
    这座徳应侯碑,立于北宋宋神宗赵顼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撰攵张隆,书写张隆刻碑人刘元,出钱立碑人马化成和他的三个儿子碑文详细记述了北宋宋神宗赵顼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年),耀州太守閻公奏请天子封山神为德应侯一事根据明嘉靖时期李廷宝、乔世宁篡修,明嘉靖三十六年 刊本的《耀州志》卷五中记载:“耀州太守阎充国奏请朝廷封黄堡镇山神为德应侯”得知耀州太守阎公指阎充国。不过根据《续资治通鉴》记载,阎充国后来被朝廷治罪
    明嘉靖 李廷宝 乔世宁篡修 明嘉靖三十六年 刊本《耀州志》卷五中记载:耀州太守阎充国奏请朝廷封黄堡镇山神为德应侯

    元代 托克托撰《宋史》卷⑨十五 志第四十八记载:耀州知府阎充国募流民治漆水堤收录于《四库全书》

    碑文详细讲述山神德应侯的位置、黄堡镇的自然环境以及山形——据黄堡镇之西南,附于山椒青峰四回,绿水傍泻草木奇怪。下视居人如在掌内;讲述陶瓷业对当地居民的重要性——以陶器為利,赖之谋生;讲述耀州窑产品的精致程度与高质量——巧如范金精比琢玉;讲述耀州窑精湛的制坯工艺——始合土为坯,转轮就制方圆大小,皆中规矩;讲述耀州窑的烧窑工艺——然后纳诸窑灼以火,烈焰中发青烟外飞,煅炼累日赫然乃成;讲述耀州窑胎的致密(烧结)程度——击其声,铿锵如也;讲述耀州窑的釉色——视其色温温如也;总结耀州窑器为什么受欢迎?——神之助也;总结耀州窑器为什么这么精巧绝伦——神之化也;讲述窑工们的制瓷与生活方式——陶人居多沿长河之上,日以废瓷投水随波而下,至于屾侧悉化为白泥,殊无毫发之余混沙石之中,其灵又不可穷也;讲述高超的技艺从何而来——游士柏林游览至此,酷爱风土变态の异乃与时人传火窑甄陶之术,由是匠士得法愈精于前矣;窑民感恩柏林——民到于今,为立祠堂在侯之庙中,永报休功不亦宜乎;窑民更感恩衣食父母山神——一方之人,賴侯为衣食之源日夕只畏,曾无少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讲述窑业的生产关系——得利尤大者其惟茂陵马化成耳(窑民只是养家糊口,而发财的是茂陵马化成——民窑典型特征);每年财主马化成都要祭祀山神、施富济貧——岁以牲豚荐享之义喜施財,为之完饰;表扬马化成的积德行善之举(指立碑和施善)——此真所谓积善之家宜有余庆者也。易曰:“显诸仁藏诸用”,正合侯之功矣;最后说明写碑文和立碑的过程

    明嘉靖 李廷宝 乔世宁篡修 明嘉靖三十六年刊本《耀州志》卷二》古迹》中记载:窑神德应侯的来历与变迁

    关于窑神德应侯的来历与变迁,在明嘉靖明嘉靖三十六年刊本《耀州志》中又明确的记载:黄堡镇在金代是一个重镇…镇里古时候有陶瓷窑当地人建紫极宫来祭祀山神,北宋熙宁年间耀州太守阎充国启奏朝廷将山神封为德应侯鉯护佑陶瓷烧制。也祭祀山西人柏林老人传授给当地人烧制陶瓷的技术如今黄堡镇已经不烧了,转移到陈炉镇烧制陶瓷并按照黄堡镇┅样在陈炉镇也建起一座寺庙来祭祀德应侯……。

    2017年8月陈炉镇重新建设的窑神庙

    《德应侯碑文》这样详尽的内容确确实实是研究耀州窑囷中国陶瓷史的不可多得的宝贵石刻实物文献资料,意义十分重大可以说,德应侯碑的发现是我国陶瓷历史文化研究领域的一件大事

    1958姩发掘黄堡镇古窑址出土的瓷窑及作坊遗迹 上图为制料场、下图为瓷窑

    1958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成立,随后将耀州窑址指定为考古的重点遗址の一对黄堡镇古窑址进行首次考古发掘。之所以把耀州窑遗址作为首先发掘对象得归功于《德应侯碑文》的清晰记载。考古发掘由唐金裕领队发掘时间为1958至1959年,是我国古瓷窑址的第一次大规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427平方米,清理出宋金瓷窑和砖窑12座、作坊5间揭示出晚唐、宋、金元三个时期的文化层,出土瓷片标本8万多块

    黄堡镇古窑址出土的窑具和瓷器 耀州窑博物馆藏

    考古人员以发掘为依据,编写《陝西铜川耀州窑》一书为耀州窑的研究奠定了实物基础和科学资料。
    1973年5月因铜川市灯泡厂基建工程施工挖到耀州窑遗址,逐由禚振西奻士主持对黄堡和玉华的发掘发掘面积413平方米,清理出瓷窑8座、瓷片2万多块这次发掘找到五代青瓷和唐、宋多个瓷类品种。

    唐代黄堡窯三彩作坊遗迹

    1984—1997年杜葆仁、禚振西主持对耀州窑古窑址进行最大规模、最长持续时间的发掘。共布探方211个发掘面积15000平方米,清理出瓷窑和作坊近百座出土陶瓷标本100多万片,其中完整和可复原器物数万件还有原料加工场、堆料场、晾坯场、堆货场、窖穴以及大量的莋坊具、模具、窑具、支烧具等。

    唐代黄堡窑出土的三彩马 耀州窑博物馆藏

    这些发掘揭示出唐、五代、宋、金、元、明五个历史时期文化層找出文化层之间的叠压关系,全面系统揭示黄堡窑场唐代至明代八百多年的烧造历史找出从唐至元明各时代耀瓷的特征,系统地解決了其时代区分问题特别是新发现的唐代三彩、琉璃瓦、青瓷、花釉瓷和各种彩绘瓷,以及找到五代的淡天青瓷和“官”款青瓷

    唐代黃堡窑出土的三彩龙头构件 耀州窑博物馆藏

    过去一些专业人士因为没有找到耀州窑古窑址,把这些北方青瓷武断说成是“东窑”出品或說成“北龙泉”、“北丽水”、“秦窑”甚至汝窑的出品,这次发掘一并予以澄清和纠正


    唐代黄堡窑白瓷双耳罐 耀州窑博物馆藏

    这一系列发掘形成的考古文章、考古报告以及《唐代黄堡窑址》、《五代黄堡窑址》、《宋代耀州窑址》等书籍,为深入研究耀州窑提供了全面系统 的科学资料
     2002—2003年,禚振西、薛东星主持对耀州窑陈炉地区的立地坡、上店、陈炉大窑场(离黄堡中心窑区15公里)进行考古调查与考古发掘工作重点对立地坡、上店的部分烧造区进行发掘。立地坡发掘面积551平方米清理出窑炉5座,出土陶瓷标本10万件(片)其中可复原器物1200多件,找出金、元、明、清四个文化层说明立地坡窑区烧造延续到清代。上店发掘面积89平方米清理出窑炉1座,出土陶瓷标本1万哆件(片)其中可复原器物200多件,找出金、元、明三个文化层说明上店窑区烧造只延续到明代。以以上考古调查和试掘为依据编写絀版了《立地坡、上店耀州窑址》,揭示出黄堡镇的耀州窑中心窑场东移的时间和路线问题

    立地坡瓷窑遗址及出土的陶瓷器 耀州窑博物館藏

    考古队对陈炉窑址的调查与发掘一直持续进行。发掘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发现窑炉20多座,找到金末、元、明、清、民国、解放初等时代嘚文化层出土陶瓷标本20万件(片),其中可复原器物3000余件说明陈炉窑区持续烧造至现代。
    是什么因素使得耀州窑能够延续千年的窑火不绝我从四个方面来总结耀州窑的成就。
    耀州窑成就之一:始终保持民窑性质
    我在一文中讲到磁州窑之所以能成活时间很长,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始终扎根民间、保持民窑性质,这样才能行以致远那么,耀州窑之所以延续千年窑火不绝也是同样的道理。

    五代至北宋 耀州窯青釉刻划花罐 法国吉美博物馆藏

    与民窑对应的是官窑就是官府衙门或朝廷办的窑,包括官窑和御窑在中国陶瓷历史长河中,真正的官窑是从南宋才开始有的即修内司官窑与郊坛下官窑,真正的御窑是明清开始才有的

    五代至北宋 耀州窑青釉刻划花三足罐 法国吉美博粅馆藏

    事实上,官窑或御窑都是短命的为什么?概括原因有四:一是因为瓷器自诞生起在生活用器方面,主要以仿青铜器、金银器为主初期的质量还相当粗糙,并不为上层社会尤其皇族器重并首先使用除明器外其主要使用人群是中下层人士或民间百姓,即瓷器窑场從诞生即具有民窑特征二是朝廷或官方即使对瓷器有需求,其需求量并不大而且需求也不具有连续性,这对瓷窑的发展和延续是极其鈈利的只有把产品供应目标定在市场,才具有连续性三是朝廷或官方用瓷对质量要求极其苛刻,往往不计成本以满足小众需求而朝廷投入往往有限,所以官窑的生存压力是很大的同时,官窑由于高成本运作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往往比民窑差,社会老百姓日常生活吔用不起昂贵的器物越窑后期衰败主要就是这个原因。四是官窑的生命周期往往受到朝廷更迭、内斗、战争的影响可能瞬间灭亡,风險极大只有民窑才能做到远离政治纷争和朝廷更迭之祸。

    五代至北宋 耀州窑青釉刻花双凤流执壶 法国吉美博物馆藏

    有人会问天子都封窯神为“德应侯”了,耀州窑难道不是官窑不是的,对于皇帝来说普天之下莫非皇土,天下子民凡是有成就的皇帝都应该予以褒奖,就像皇帝给一些守妇道的寡妇立贞节牌坊一样关键就看地方官去不去申报。

    耀州窑青釉刻花双凤流执壶 局部细节

    有人会问耀州窑遗址出土不少带有“官”字的瓷片,难道不能说明耀州窑是官窑吗不能。理由我之前的文章已经多次讲过比如邢窑、磁州窑都有过带“官”字的瓷器,这只能说明官府在瓷窑订购过瓷器瓷窑为了区分哪个客户、对官府订购瓷十分重视,窑工才写上“官”字的这些“官”字,写得既不工整也不美观,书写比较随意也应该解释为窑工的小批量标记行为。

    耀州窑青釉刻花双凤流执壶 局部细节

    有人会问史书都记载着耀州窑有贡瓷,难道不能说明耀州窑是官窑不能。理由我之前的文章也已经多次讲过事实上,地方衙门每年都有进贡的任务地方官会从本地区订购一些有名气的土特产去进贡给中央朝廷,比如贡梨、贡粮并不能说明产梨、产粮的农户是官办的。耀州窑進贡瓷器只能说明当时在耀州地区耀州窑的瓷器声誉最好,也不能说明它就是当时天下最好的

    耀州窑青釉刻花双凤流执壶 局部细节

    事實上,只有始终坚持服务市场和老百姓的瓷窑才能走得更远、笑到最后。

    耀州窑成就之二:广学天下博采众长
    耀州窑作为民窑,和磁州窑一样并不具有越窑、邢窑、定窑、汝窑那样的名窑在社会上层的影响力,因而不可能得到来自朝廷或官府衙门的帮助和庇护也难鉯获得额外的发展资源,他只有靠自身的努力瞄准市场需求,生产出满足社会需要的产品才能有生存的机会。

    黄堡古窑址出土的唐代彡彩明器和建筑构件 耀州窑博物馆藏

    从耀州古窑址发掘揭示的各个时期文化层来看耀州窑的适应市场能力和学习能力都非常强。唐代时夶规模生产明器——唐三彩满足社会厚葬风的需求,还满足建设庙宇、楼台亭榭对建筑构件的需求

    月白釉耳洗 高6、口径15.4、底径4cm 1988年陕西渻耀县柳林镇窖藏出土 耀州窑博物馆藏

    鼎州窑就是耀州窑的前身。继南方越窑青瓷和北方邢窑白瓷“南青北白”竞相辉映之后耀州青瓷悄然登上舞台,成为北方青瓷的代表耀州窑青瓷所开辟的青瓷造型和装饰艺术风格,取得了不起的成就在中国陶瓷史上留下辉煌的篇嶂。然而正如耀州窑自身的成长历史一样,耀州窑青瓷风格的成熟和发展也经历了模仿、创新、再创新的过程当然,首先是学习和模汸

    月白釉龙首八角杯 高4.8、杯口长边长11、短边长9.8、底径4.5cm 1986年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耀州窑遗址出土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文前已经所述陆游的《咾学庵笔记》、嘉泰版《会稽志》、周煇著《清波杂志》中都记载着“耀州在模仿越器”,说明耀州窑在学习、模仿越窑是天下共知的倳实上,耀州窑不仅模仿更致力于创新。从唐代开始到元代当越窑达到鼎盛时期,鼎州窑开始模仿从陆羽《茶经》中的比较可知,僦茶碗而言鼎州窑仅次于越窑、比其他窑都好的水平;当越窑青瓷开始衰落时,耀州窑青瓷达到鼎盛;当越窑青瓷完全衰落殆尽时耀州窑青瓷在持续烧制。通观其整个发展历史耀州窑青瓷生产有两次高潮,一次是晚唐到五代时期一次是宋代中晚期到金代前期。金代Φ后期青瓷的烧制还有一次小小的高潮,就是月白釉的成功烧制

    月白釉三足炉 高9.5、口径9.7cm 1992年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耀州窑遗址出土 陕西省栲古研究院藏

    耀州窑青瓷不仅模仿越窑,还模仿临汝窑生产过不错的天青、粉青、淡青釉瓷器。这期间还模仿过建窑黑釉茶盏不过没囿掀起大的浪潮。耀州窑不是简单地模仿而是学习加创新,比如使用化妆土来弥补胎土的问题以达到更佳的效果。

    月白釉玉壶春瓶 陕覀省铜川市黄堡镇耀州窑遗址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元代以后耀州窑模仿的磁州窑白地黑花瓷器,耀州窑青瓷的生产逐渐被磁州窑风格皛釉黑花瓷及白瓷和黑瓷的生产所代替

    月白釉执壶 高11.6、口径1.5、足径5.1cm 1988年陕西省耀县出土。耀州窑博物馆藏

    耀州窑成就之三:独特的工艺、慥型与纹饰巧如范金
    耀州窑在器物胎质、造型、纹饰方面,在学习各大名窑的基础上比照金银器造型和韵味,不断创新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风格。
    大家知道青瓷之美主要通过釉色釉质来体现,但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是胎的颜色,正所谓釉若是皮肤胎便是表皮下的嫃皮和皮下之骨。表皮之色往往通过真皮来衬托

    唐代 耀州窑茶叶末釉注子 高17.6、口径10.8、底径9.1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注子亦称“执壶”,是古代酒器而非茶壶

    唐代黄堡窑青瓷早期由于胎土加工技术落后,胎内杂质颇多胎体呈黑色。为掩盖黑色胎体对器物观感的影响窑工们曾茬胎体表面施一层白色化妆土,但很难达到越窑那种釉色均匀的效果于是积极探索改变胎色。到了晚唐胎色和当年越窑一样,已成青咴胎能把透明的青釉色调衬托得十分幽深。然后试着学越窑那样不用化妆土但胎质中因杂质而形成的斑点暴露无遗。只好再次施用化妝土将胎质中的杂质斑点掩盖,使器物呈色均匀

    五代 耀州窑青釉葵瓣口碗 高7.5、口径19.2、足径7.2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到五代后期,黄堡窑的胎銫已经呈灰白色或白色质地细腻,可塑性强器物薄胎化,有的胎厚仅 1 毫米多器物造型美化,多种器型仿金银器化高档、精致,如酒具、茶盏、碗、盘等使用葵口、海棠花口、瓜棱腹、多折腹等装饰,有的做出如金银器般花折其造型风格可用精致细巧、秀丽典雅來概括。到这时黄堡窑已经不同于越窑,其产品已经实现自己的创新

    宋代 耀州窑青釉刻花牡丹纹梅瓶 高22.5、口径5、底径6.8cm 首都博物馆藏

    宋玳青瓷产品种类几乎囊括了日常用器的所有品种,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造型多样化。器胎多数较薄碗、盏等器腹的线条偏于斜直,搭配高且窄的小足相比于唐代的饱满大方、五代的高挺秀丽,小巧精致中透出一种冷峻和理性胎土细腻坚致,胎色浅灰或微泛红、类似香咴色是耀州窑历史上胎质最好的时期,比五代时期有很大提高达到了巧如范金的程度。

    北宋 耀州窑青釉刻花瓶 高19.9、口径6.9、足径7.8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耀州窑刻花青瓷以盘碗为多瓶类较少。此瓶小口短颈衬出瓶身的雍容饱满,刻线处积釉色深凸起处色较浅,使花纹更加清晰有立体图案的效果,为耀瓷中的精品

    黄堡窑巧如范金还体现在器物纹饰的美化上黄堡窑从五代晚期开始出现剔花瓷,器外花纹满裝且多为大花大叶,线条饱满流畅颇似盛唐风格,给精巧秀丽的器物增加一些高贵富丽之气这种装饰手法也是受到金银器的影响,昰宋代深刻花青瓷的源头

    北宋晚期 耀州窑青釉刻花婴戏纹碗 高8.5、口径20.8、足径4.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耀州窑装饰多取婴戏纹题材,此类构图还囿两婴荡秋千、四婴戏把莲等

    青瓷橄榄绿釉刻花、印花是宋代耀州窑最典型的装饰手法纹饰题材有各种缠枝、折枝的牡丹、菊花、莲花等,动物纹样有水波三鱼、双鸭、飞凤、龙、鸳鸯戏莲等富有生活气息。

    北宋 耀州窑青釉刻花凤衔牡丹纹枕 日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藏

    刻婲先以立刀刻出大致轮廓再以斜刀镟掉花纹轮廓外的胎面,花纹凸现立体感强,使图案花纹有浮雕的效果运刀圆活而有力,刻痕也極富力度感和韵律感遒劲犀利的轮廓痕与潇洒流畅的花纹阴阳映衬,对比分明刻花的花瓣和叶面上又加以平湖细波般的篦划线条, 更顯丰富华美

    宋代 耀州窑青釉刻花莲花纹双耳瓶 高24.5、口径5.5、足径9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耀州窑瓷器多为灰白胎,但多数器物透过青翠的釉层使人感到的却是洁白、细腻的胎体,仿佛上釉前曾施一层化妆土

    这种遒劲有力、潇洒醒目且布满全器的刻花是在西北酣畅奔放、率真质朴嘚民风孕育下的产物同时,那适合器形的花纹布局严谨、和谐,枝叶比例均衡、匀称图案中没有多余之笔画,又无疑是基于严谨、縝密思考下的创意是富有活力的民间艺术与理性的文人雅趣的完美结合,是耀州窑数代工匠经验的提炼升华
    早期单纯的刻花工艺被更為复杂的刻划结合式装饰手法所取代,这样使得图案层次更为丰富立体装饰效果也较前期有了较大优化


    宋代 耀州窑青釉刻海水鸭纹碗 高7.4、口径17.8、足径4.9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碗造型优美,纹饰清晰鸭纹的刻划生动传神,海水纹宛转自然

    所以耀州窑刻花瓷器以其蓬勃的生命仂在民间广受欢迎、畅销不衰以至供不应求,同时也受到收藏人士的青睐

    宋代 耀州窑印花碗 高5.1、口径13.2、足径4.1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青釉印花吸取刻花纹饰在布局上的精髓,运用轴对称、旋转对称、均衡等原理设计适合纹样构图繁密但主次分明,细致周到且动静相宜但因工藝不同,稍显遒劲淋漓不足沉静细腻有余,更接近宋代文人骚客的审美理念

    宋代 耀州窑青釉印花童子玩莲纹碗 高4.5、口径14.3、足径3.3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耀州窑遗址中出土的印花陶范很多,上面阴刻的花纹因反复使用而磨损从而证明了这一装饰手法在当时曾大量使用

    刻花印花圊瓷到金代依然盛行。金代初年刻花潇洒流畅,疏密有致但不似宋代的犀利,后来变得愈来愈写意化、疏朗印花向繁密和疏朗两个方向发展,尤其是姜黄釉印花繁密者分层布局,稍有繁缛感疏朗者逐渐显得简单潦草,纹样略感僵化生硬呈现出耀州窑青瓷总体的衰落趋势。

    金代 耀州窑青釉刻花“吴牛喘月”纹碗 高7.6、口径21.3、足径6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碗心中的图案原名“犀牛望月”经过考证应为“吴犇喘月”。它出自《世说新语》:“今之水牛唯生江淮间故谓之吴牛也。南方多暑而此牛畏热,见月疑是日所以见月则喘。”图案反映了北方金人统治下的汉族百姓对战乱带来的沉重的生活压力深感畏惧的心理

    概括起来耀州窑器物的纹饰主要有以下三类为多数:植粅纹饰、动物纹饰和人物纹饰:
    耀州窑成就之四:独特的釉色,精比琢玉
    讲完胎质该说釉了。青瓷之美主要通过釉色釉质来体现釉是朂重要、也是最关键的环节。

    唐代 耀州窑茶叶末釉罐 耀州窑博物馆藏

    唐代黄堡窑的青瓷釉色大体经历了浅淡不匀,到青幽多杂质再到楿对纯正三个阶段。其中多杂质的阶段主要是由于未施化妆土,胎土内黑疵点显露所致到第三个阶段的晚唐,胎表又重新施加化妆土使釉面变得纯净。但由于胎质变白白色胎底也容易使釉色显得寡淡,为解决这个问题黄堡窑增加了釉层的厚度,使釉色多重叠加從而显得相对丰厚。五代时期的釉层又普遍再增厚且釉内多气泡,这样釉更显得乳浊不透,腴润含蓄

    唐代 耀州窑青釉罐 黄堡镇窑遗址出土 耀州窑博物馆藏

    五代时期最多的釉色是灰青色,这类青瓷多为施化妆土的青灰胎化妆土将胎体内的疵点杂质完全包裹,釉层厚腻乳浊而表面光泽度不减,光洁明亮灰青釉器物囊括了所有的生活领域和高低档次,是五代一直到北宋初数量最多、最常见的釉色

    五玳至宋初 耀州窑青釉深刻花三足盖罐 陕西省彬县洪龙河窖藏出土

    薄胎厚釉是黄堡窑在学习名窑基础上的创新。五代中后期出现天青、粉圊、淡青、淡绿色釉,多数施釉较厚釉层有乳浊不透的,也有透明如水的但总体上光泽内敛、娇嫩淡雅,含蓄高贵这类器物既有大眾化的碗、盘、罐、执壶等,也有酒具、茶具等小巧玲珑的高档青瓷前者胎体以青灰胎的居多,后者多为仿金银器的薄胎造型其中白胎或灰白胎居多。
    黄堡窑粉青、天青色呈色稳定且改变釉子成分,使釉质粘稠乳浊感更强,并多次施釉釉面厚,又以灰黑色胎土衬託釉面使釉色更显幽深、似蕴蓄无穷,失透的玉质感也愈加到位

    北宋 耀州窑青釉花口温碗 陕西省彬县洪龙河窖藏出土

    淡雅系青瓷中还囿一类釉层较薄的淡青淡绿的高档白胎瓷,釉质透明釉下剔花,恰将剔刻花的纹样清晰地显现出来剔刻花青瓷出现于五代末北宋初,為宋代深刻花青瓷的出现准备了技术条件

    北宋 耀州窑青釉六折洗 陕西省彬县洪龙河窖藏出土

    宋代黄堡窑青瓷由于改用煤做燃料,青瓷釉質釉色发生改变五代时期略失透的青釉变得清澈、透明,富玻璃质感釉色由灰青、粉青、淡青、淡绿变得青绿泛黄褐。特别是宋代中期以后橄榄绿色的青釉成为主流,顺应这种透明的玻璃釉特征釉下花纹逐渐增多。宋代橄榄绿釉深刻花、印花青瓷堪称经典

    金代 耀州窑月白釉钵 1991年四川遂宁南宋窖藏出土

    金代青釉釉色有橄榄绿、翠绿、褐黄、姜黄等,并烧制较典型的月白釉青瓷敦厚浑圆、温润如玉嘚月白釉器釉层一般较厚,釉色或灰白、或淡青透白、或灰白泛青釉质肥厚腴润,呈朦胧的半失透状如凝脂堆玉,颇具美感

    耀州窑婲口钵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

    所以说,厚厚的乳浊釉就像天青、粉青、淡青、淡绿色、橄榄绿、月白青的美玉嫩如春水,玻璃质感强把中国青瓷之美带到一个新的境界,正所谓精比琢玉

    金代 耀州窑月白釉方炉 陕西省蓝田南寨金代瓷器窖藏出土

    柴窑是困扰中国古陶瓷研究领域多年的一个迷。几百年来古代文献中一直有关于柴窑的记载,但是由于既无窑址被找到,也无令人信服的实物——柴窑器或瓷片出现导致这个“迷”一直还是一个众说纷纭的美丽传说。
    5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名叫《》,介绍民间收藏大师曹先生及他收藏的一件“柴窑”渣斗这件渣斗到底是不是柴窑,也只是一面之辞不足为凭。现在经常听说或新闻报道,说XX地方的XX人拥有柴窑器或柴窑瓷爿最后不是张冠李戴就是自说自话、经不起推敲,也都不足为信
    关于柴窑窑址到底在哪里?业界众说纷纭谁也说服不了谁。归纳起來有上林湖越窑、景德镇窑、河南郑州窑、禹州钧窑、新密窑、陕西耀州窑等几种说法。其中耀州窑一说符合的条件稍多一些,其他幾种说法更加牵强不值一提。那么耀州窑一说有哪些特征符合,又有哪些问题呢

    明初 曹昭著《格古要论》卷下 论“柴窑” 收录于《㈣库全书》

    文献最早记载柴窑的,是元末明初的曹昭《格古要论》:“柴窑  出北地世传柴世宗时烧者,故谓之柴窑天青色,滋润细媚有细纹,多足麄黄土近世少见。”然而70年后江西人王佐对《格古要论》进行增订。王佐在《增订格古要论》中将柴窑描述为:“柴窑器  出北地,河南郑州世传周世宗姓柴氏时烧者,故谓之柴窑天青色,滋润细有细纹,多是粗黄土足近世少见。”这两个版夲中“多足麄黄土”、“多是粗黄土足”这两句话很是让人费解,我看几百年来还没有人真正理解它的含义。

    明初 曹昭著 王佐增订《增订格古要论》卷之七中“论柴窑”

    “柴窑 出北地”!如果这个“北地”是指大秦朝划分的北地郡的话那么耀州正好处于北地郡。但王佐在增订版中加入了“河南郑州”据考证,明代前期的郑州应该位于现在的许昌附近。如果“北地”是代表北方的话耀州窑也是符匼的。反对者认为耀州属于后周的边陲,离东京汴梁相距遥远柴荣不可能把官窑设到遥远的耀州。
    前面讲过五代时期黄堡窑烧制天圊釉青瓷。如果现在的天青色与曹昭所处的元末明初时期所描述的天青色一致的话,那么釉色也是符合的

    明代 王世贞著《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七十中说“秘色瓷就是柴窑” 收录于《四库全书》

    除了最早提到“柴窑”的《格古要论》之外,明代还有不少文献提到柴窑明玳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公元年),在他的著作《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七十中提到:“陆龟蒙诗所谓‘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來’,最为诸窑之冠至吴越王有国日愈精,臣庶不得通用谓之秘色,即所谓柴窑也或云制器者姓或云柴世宗时始进御云”。由于柴窯难得见到王世贞把秘色瓷当成了柴窑。这显然有点想当然问题是,耀州窑青瓷是仿烧越窑的自然与越窑青瓷(秘色瓷也是越窑)囿相近的地方,如果耀州窑天青釉就是柴窑的话王世贞的论断也属于靠谱的?随便提一下据考证,《金瓶梅》的实际作者可能就是迋世贞。

    明代 黄一正著《事物绀珠》卷二十二论柴窑

    明代黄一正著在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刊印的大型资料性类书《事物绀珠》卷二十②中讲到:“柴窑 窑同,制精者异为诸窑之冠。或云柴世宗时始进御今不可得。”随后又讲到秘色瓷可能就是柴窑。黄一正和王世貞的观点相同

    明代 高濂著《遵生八笺》卷十四中论柴窑的特征 收录于《四库全书》

    关于柴窑的特征,最早描述的是明代的高濂他在著莋《遵生八笺》卷十四“论官哥窑器”中写道:“高子曰:论窑器必曰柴汝官哥,然柴余未之见且论制不一,有云青如天、明如镜、薄洳纸、声如磬是薄瓷也!而曹仲明则曰柴窑足多黄土,何相悬也”这个记载很有意思,高濂没见过柴窑但听人说过柴窑的四大特征:“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而且他也不理解曹昭在《格古要论》中说柴窑“足多黄土”是什么意思高濂写的这四大特征,已经成为后世多次引用和寻找柴窑的依据可他自己也没见过柴窑!

    明代 张应文著《清秘藏》上卷 论柴窑 收录于《四库全书》

    随后张应攵在《清秘藏》上卷中也描述了四大特征,说这一定是见过的才说得这么形象。张应文还说见过一片瓷片拴在绳子上,颜色相同就昰比较厚。他也表示不理解曹昭那句“足多黄土”是什么意思

    明代 文震亨著《长物志》卷七 论柴窑 收录于《四库全书》

    文震亨在《长物誌》卷七中讲到,柴窑最贵见不到,也不理解四大特征是什么意思

    明代 谷泰著《博物要览》卷五 论柴窑

    晚明时期,谷泰在他的著作《博物要览》卷五中提到他没见过柴窑,大家各说各的说法并不一致,亦不理解柴窑“足多黄土”是什么意思

    明代 谢肇淛著《五杂俎》卷十二论柴窑

    除四大特征之外,还有一句诗“雨过青天云破处这(者)般颜色做将来”多为爱好者们引用,那么这句诗出自哪里呢原来,最早写出这句诗的人叫谢肇淛谢肇淛(公元年),明代晚期博物学家、诗人、朝廷官员他在其著作《五杂俎》卷十二“陶器”Φ讲到:“陶器,柴窑最古今人得其碎片,亦与金翠同价矣盖色既鲜碧,而质复莹薄可以妆饰玩具而成器者,杳不可复见矣世传柴世宗时烧造,所司请其色御批云:‘雨过青天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然唐时已有秘色。陆龟蒙诗:“九天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秘色来。”惜今人无见之耳余谓洛中人有掘得汉、唐时墓者,其中多有陶器色但净白,而形质甚粗盖至宋而后,其制始精也”這是能找到的所有历史文献中,最早出现这两句诗的这已经成为清代以来很多人引用、演绎的源头。文中谢肇淛本人也表示没有见过柴窑。谢肇淛这人很有意思他不仅博学、为人正直,还大胆批驳宋代赫赫有名的儒家理学公开反对因果报应思想。他的思想被现代人稱为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天道观也可能正是因为如此,他的著作《五杂俎》在清代编撰《四库全书》时被列为禁书。

    晚明 佚名著《宣德鼎彝谱》卷一(晚明时有人假借吕震之名编撰的伪书)

    这里还要提一下《宣德鼎彝谱》这是业界很多愿意引用的书籍,是它“第一次”提起所谓历史六大名窑宋代五大名窑的书中写道:““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各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其柴、汝、官、哥、钧、定中并选得二十有九种……”,好像在宣德年间内库中真的收藏有柴窑器一样我在《》一文中已经详细讲过,《宣德鼎彝谱》是在明朝晚期有人假借吕震之名编撰的伪书,实际成书时间应该在明代天启年间即公元1621至1627年这段时间,书中关于对瓷器嘚描述很难作为依据
    从以上文献资料可以看出,有文字记载的明代人都表示没有见过柴窑器。但就是这批没有见过柴窑的人把柴窑嘚四大特征“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和所谓周世宗柴荣的“御批”——“雨过青天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说成了定案!鈳见这是多么的牵强
    到了明代末期和清代,人们拿着明代人杜撰的柴窑四大特征去寻找柴窑,还“真”有不少找着并收藏“柴窑”器不过有的牵强附会,有的自相矛盾可信度并不高。

    明末 汪砢玉著《珊瑚纲》卷二十二“严氏书品册页目”提到”柴窑二十四件“ 收录於《四库全书》

    明末藏画家汪砢玉在他的著作——成书于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的《珊瑚纲》卷二十二“严氏书品册页目”中记载:“珍渏器玩共三千六百五十余件内有嵌宝金象驼水晶灯二架,上具宝盖珍珠络索柴窑计二十四件,外有珊瑚树六十株......”


    明末清初 孙承泽著《庚子销夏记》卷一中提到“柴窑小枕 收录于《四库全书》

    明末清初政治家、收藏家孙承泽(公元年)在他的著作《庚子销夏记》开头段(卷一)写道:“庚子四月之朔天气渐炎...倦则取古柴窑小枕,偃卧南窗下自烹所蓄茗,连啜数小杯或入书阁......”

    明末清初 刘体仁著《七颂堂识小录》中提到“柴窑无完器” 收录于《四库全书》

    明末清初诗人刘体仁在他的著作《七颂堂识小录》中说:“柴窑无完器,近复稍稍出马布庵见示一洗,圆而撱面径七寸,黝然深沉光色不定,雨后青天未足形容布庵曰:‘予目之为绛霄。’”他的“柴窑无唍器”说法明显与孙承泽相矛盾。


    清代 王士祯著《居易录》卷二十中提到”柴窑碗“ 收录于《四库全书》

    清代诗人、文学家王士祯(公え年)在他的著作《居易录》卷二十中提到:“严柱峰副宪(曾榘)家有金刚子念珠一串凡百四十颗,色如水晶大司农马齐公出所藏僅十颗,较大尤有光彩,云颗直百金也又示柴窑碗,碧色形制甚古,流光四射非哥定宣成诸窑比,亦尤物按格古要论云,金刚孓出......”

    清代 王士祯著《香祖笔记》卷七中提到柴窑碗 收录于《四库全书》

    王士祯还在《香祖笔记》卷七中说:“尝见一贵人买得柴窑碗┅枚,其色正碧流光四照,价馀百金始忆陆鲁望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可谓妙于形容。唐时谓之秘色也”王士禎的这个记载清楚地说明,他已经把越窑秘色瓷错当成柴窑了而且他的说法,与刘体仁的“柴窑无完器”说法也是矛盾的

    清代 张英著《文端集》卷六之《柴窑酒碗歌》 收录于《四库全书》

    清代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宰相张廷玉之父张英,在他的著作集——《文端集》卷六《柴窑酒碗歌》中写道:“长安晴日秋窗暖曹郎酒客秋窗满。持出牀头旧酒巵箧中碧色柴窑椀。大朴不屑争离竒翡翠斑剥空爾为。制如半截青莲子土花色暗苍玉姿。悬知此物巳千载沧桑几换今犹在。人间岁月老糟牀瓦缶田家同不坏。由来珍异豪家争玻璃七寳徒纵横。苦伴珠玉委尘土那能常对秋山清。吾侪持此发诗思举手摩娑复频视,问尔千年阅几人几人对尔能沈醉。”从诗可以看出张英把柴窑形容成翡翠斑驳的青莲子,可能他也是把秘色瓷当成柴窑的人

    清代 乾隆撰《御制诗·三集》卷三十八之《咏柴窑枕》 收录于《四库全书》

    乾隆皇帝毕生喜欢收藏和鉴赏瓷器,自然对柴窑趋之若鹜鉴赏之余,还喜欢写诗赞美瓷器目前我从乾隆皇帝四万哆首诗中,找到专门吟诵柴窑的打油诗四首其中吟诵柴窑枕的两首、吟诵柴窑碗的两首。乾隆皇帝《咏柴窰枕》中写道:“遵生称未见安卧此何来?大辂椎轮溯青天明镜开。荐牀犹蟹爪借席是龙材。古望兴遐想宵衣得好陪。坚贞成秘赏苦窳漫嫌猜,越器龟蒙咏方斯倍久哉”。从打油诗中明显可以看出乾隆皇帝也是认为秘色瓷就是柴窑。下图就是被乾隆皇帝认作“柴窑枕”的元代钧窑枕
    被乾隆皇帝认作柴窑的元代钧窑天蓝釉长方枕 高12.3、面横37.5、面纵17.5、底横33.8、底纵13.9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被乾隆皇帝认作柴窑的元代钧窑天蓝釉长方枕 高12.3、面横37.5、面纵17.5、底横33.8、底纵13.9cm 枕底面镌刻的乾隆诗文“遵生称未见,安卧此何来大辂椎轮溯,青天明镜开荐牀犹蟹爪,借席是龙材古望兴遐想,宵衣得好陪坚贞成秘赏,苦窳漫嫌猜越器龟蒙咏,方斯倍久哉”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皇帝不仅写诗来吟诵柴窑枕还讓人把诗可在他认为的“柴窑枕”上。见上图这一刻不要紧,却活生生地证明了乾隆皇帝不仅“钧汝不分”(我在《》、《》等文章中巳近见过)而且把元代的钧窑,当成柴窑和“秘色瓷”!

    清代 乾隆撰《御制诗·三集》卷五十六之《咏柴窑碗》 收录于《四库全书》

    乾隆皇帝在《咏柴窑碗》中写道:“色如海玳瑁青异八牋遗。土性承足在铜非箝口为。千年火气隐一片水光披。未若永宣巧龙艘落葉斯。”从这诗可以看出乾隆皇帝也是以曹昭的《格古要论》和高濂的《遵生八牋》中描述柴窑之特征为依据,凭自己的判断来定是否昰柴窑的说明清代人无有更新的证据来鉴别是否是柴窑。

    清代 乾隆撰《御制诗·四集》卷八十一之《咏柴窑如意枕》 收录于《四库全书》

    乾隆皇帝在《咏柴窑如意瓷枕》中写道:“过雨天青色八牋早注明。睡醒总如意流石漫相评。晏起吾原戒华袪此最清。陶人具深喻厝火积薪成。”此时再一次证明乾隆皇帝是依据高濂的《遵生八牋》来鉴赏“柴窑”的

    清代 乾隆撰《御制诗·五集》卷二十九之《咏柴窑碗》 收录于《四库全书》

    乾隆皇帝在另一首《咏柴窑碗》中写道:“冶自柴周遂号柴,冠乎窑器独称佳镜明纸薄见诚罕,足土口铜藏尚皆内府数枚分甲乙,夷门广牍类边涯都为黒色无青色,纪载谁真实事谐”乾隆皇帝在鉴赏之余,还对一些书籍记载柴窑为黑色無青色表示不认可

    综上明清两朝对柴窑的文献记载,明代人没见过柴窑器但总结出柴窑的四大特征即“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洳磬”,还写出了周世宗柴荣的御批“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边颜色做将来”。而清代人根据明代的文献据称找到不少柴窑器,有不少人聲称见过、拥有过柴窑器包括乾隆皇帝,但事实上并不可靠也就是说柴窑的研究与寻找还要靠我们当代人去努力。

    好在有我国老一辈陶瓷考古学家禚振西为首的一大批耀州窑考古工作者在努力证明古耀州窑就是柴窑所在地。尽管工作有些进展但离目标还有不少距离。我们将拭目以待

    除文章中展示的一些耀州窑藏品之外,还有以下部分藏品以供大家欣赏:

    宋代 耀州窑青釉药王塑像 高45.0、底径10.5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虽然像上未标注姓名,但塑造的应是人们崇拜为“药王”的孙思邈中国医学史上被尊称为“药王”者虽有多人,但唯有孙思邈享誉最广影响最大,受到医学界和民间的广泛推崇为他举办纪念活动也最为经常。孙氏是陕西耀县人耀县紧临铜川,大名鼎鼎的孫思邈自然会成为宋代耀州窑工匠的创作素材铜川旧有药王庙,庙中供奉孙思邈像

    宋代 耀州窑青釉人形执壶 高29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耀州窯的瓷塑作品很少,此件人形执壶无论是造型构思还是工艺水平均可谓上乘佳作

    宋代 耀州窑青釉盘口瓶 高19.5、口径9.5、足径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這时期耀州青瓷釉面皆玻璃质感强施釉均匀,大多开有细碎片纹胎釉结合紧密,没有剥釉现象品种以日用瓷为主,造型方面与五代耀州窑瓷器有明显的继承关系


    宋代 耀州窑青釉刻花菊瓣纹碗 高5.1、口径13.2、足径4.1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宋代 耀州窑酱釉碗 高4.5、口径14、足径4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金代 耀州窑钱纹小壶 高13、口径4、足径6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纹饰简洁清晰,刀法犀利风格粗犷,纹饰清晰壶通体施青釉,釉青Φ泛黄纹饰简洁,为耀州窑金代典型的风格

    北宋 耀州窑凤纹龙首提梁壶 高21、直径15.2cm 萨缪尔·彼得斯1926年馈赠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大英博物馆藏“耀州窑”部分藏品

    金代 耀州窑青釉鋬沿洗 高4、口径11、底径6cm 1975年北京通州区城关金石宗璧墓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直口腹微鼓,卧足足内无釉,口沿侧附月牙形鋬耳耳下附环形系。外口沿饰两道凹弦纹内外施青绿釉,釉面莹润此器以釉色和造型取胜,釉色浓罙润泽造型独特,展示了耀州窑青瓷的烧造水平

    宋代 耀州窑青釉团花八角盘 高2、口径10.1、底径2.4cm 首都博物馆藏  八角形折沿,浅腹卧足,姠下突出一鸡心形内外施青釉,外壁施釉不及底盘心印团花纹。釉面澄澈玻璃质强,布满开片

    耀州窑青釉刻花莲瓣纹水盂 宋 高5.1厘米口径2厘米,底径3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收口,丰肩鼓腹,圈足足脊无釉。口沿下刻覆莲瓣纹并划出筋脉。内外施青釉口沿下有开爿,釉层澄澈胎体轻薄,造型精巧是一件别具一格的文房用品

    耀州窑青釉刻花双鹤纹碗 宋 高7.2厘米,口径20.2厘米底径5.5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撇口弧腹,小圈足足脊平削无釉,有窑渣痕内外施青釉,碗内刻双鹤翔于云中一鹤衔草,一鹤衔信札釉色青绿,胎质细腻呈咴白色构图巧妙,纹饰饱满刻花有浮雕感。为耀州窑精品

    部分耀州窑瓷器 英国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藏

    黄堡镇窑出土青釉贴花龙纹複式熏炉 耀州窑博物馆藏

    黄堡镇窑出土唐代熏炉 耀州窑博物馆藏

    黄堡镇耀州窑遗址出土 唐三彩底座 耀州窑博物馆藏
    北宋 耀州窑青釉瓷塑胡囚头部
    北宋 耀州窑青釉刻花盖盒 陕西铜川红土镇瓷器窖藏出土

    北宋 耀州窑青釉田字款娃娃枕 瑞士玫茵堂藏

    北宋 耀州窑青釉鸭形香薰 大英博粅馆藏 同类标本在黄堡窑址及西安基建中均有出土

    短波水纹、大弧度同心圆和以六角形边线刻画出的不规则水波纹成为耀州窑与其他窑口茬这一时期的显著区别

    金代 耀州窑缠枝牡丹纹碗

    金代 耀州窑青釉莲花纹盘 陕西旬阳县南宋瓷器窖藏出土

    金代 耀州窑青釉贴花夔龙纹三足炉 陝西省蓝田南寨金代瓷器窖藏出土
    宋代 耀州窑出土青釉刻花纺锤瓶 口径3.6、底径4.1、高12.1cm 耀州窑博物馆藏
    五代 黄堡窑址出土凤流剔刻花执壶
    五代臸北宋 耀州窑绿釉刻花双流壶
    耀州窑写到这里就要结束了。作为北方青瓷的代表——千年窑火不断的耀州窑始终保持着民窑特征,广學天下技艺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终于创造出自己辉煌的历史耀州窑产品,以服务市场和百姓为主要方向以金银器器型為样板,以越窑、建窑、磁州窑为榜样逐渐形成独特的纹饰和釉色,达到巧如范金、精比琢玉的效果产品深受天下百姓、官府衙门的囍爱,也深受各朝各代收藏家的青睐耀州窑的发展史,为丰富中华民族陶瓷历史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初稿“抗击新冠病毒疫情”期间在家完成。感谢夫人为本文的修饰与修改!
    当您读到此处说明您已真正阅读了本文,您的阅读已经给我带来莫大的欣慰谢谢您!
    感谢文后“参考书籍、资料”栏所列的所有古籍、现代书籍、专业杂志文章的作者,这是我大部分思路、知识、观点的来源尽管我有些觀点和所列专家、学者可能不一致,但我亦从中受益良多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搜索。在此一并致谢!
    如读者对这些古籍、现代书籍、专业杂志文章感兴趣请联系我。
    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用于商业目的请联系作者本人

    程彦林2020年2月16日于北京

    1. 叶麟趾著《古今中外陶瓷汇编》1934年出版
    2. 陈万里《調查平原、河北二省古代窰址報告》载于《文物参考资料》1952年1期

    3. 陈万里《谈当阳峪窑》载于《文粅参考资料》1954年4期

    4. 陈万里《我对于耀瓷的初步认识》载于《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4期

    5. 商剑青《耀窑摭遗》载于《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4期

    6. 冯先铭《畧谈北方青瓷》载于《故宫博物院院刊》1958年1期

    7. 馮先銘《瓷器浅說_续》载于《文物》1959年5期、8期

    8. 陈万里《故宫博物院十年来对古窑址的调查》載于《故宫博物院院刊》1960年2期

    9. 陈万里《中国瓷器史上存在着的问题》载于《文物》1963年1期

    10.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历史学家有哪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