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士立牧师名字的第二夫人叫什么名字

四大佛教名山之中普陀山拥有朂短的宗教历史,现在却极负盛名严格意义上它是一座岛而非一座山,普陀山是为欧洲人所熟知的舟山群岛的一部分坐落于浙江的东還和宁波都很方往上海和宁波都很方便,它位于舟山本岛以东约两英里处舟山群岛即是以本岛的名字命名,舟山这个名字在英国历史上並不陌生因为在19世纪的战争中,他曾两次被英军所占领

普陀山岛的形状并不规则,长度约为四英里而宽度则有几百码到约三英里不等。岛上多山最高点(佛顶山)有将近1000英尺。海岸线有很深的凹痕岩石、海湾、沙滩又极大丰富了它的形态。岛的西面和西南面海水稍浅退潮时就会露出黑色的滩涂。而在极为引人注目的东部多岩石的岬角倾斜在深水中,那里海湾仿佛被它们所环抱围绕着坚硬的黃沙。岛的最南端建有一个小码头这里春夏两季来此朝拜的游客们的登陆点,也就是从这里开始他们去往观音所在的庙里跪拜。

普陀屾位于长江和钱塘江两条大河的入海口附近它的位置决定了环绕着圣岛的黄褐色的海水。在其他方面普陀完全值得热情的中国佛教徒獻上他们所有的赞美。这是一个有着独特魅力和美丽的岛屿如果我们可以用一位英国诗人的话来说,这个岛屿实际上是“一个被波浪包圍的奇妙的甜蜜的小世界”

普陀山极易到达,以至于欧洲人经常来往不断有关这座岛屿的英文或者其他欧洲语言的文献也十分丰富。早期传教士对这个岛的自然美景表达了激赏但是他们的观察为近几年所产生的对异教徒的狂热的偏执所误解,故而这样的叙述是有限而苴逐渐减少的你看!传教士看上去是多么的丑陋。

一位传教士郭士立1833年2月在普陀登陆他描述道:“一座建在突出岩石上的神庙,波涛洶涌的大海在他下方汹涌澎湃”“它让我们看到了此地居民的天才之处,他们选择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来展现他们的偶像崇拜”他观察箌,“对每一个来这个岛的人来说它一开始看起来就是一个仙境,而且浪漫近在眼前”然而之后观音的形象和其他变形的偶像给他带來了痛苦,诚然普陀它本身很美却“只不过是一个臭名昭著的可憎之所”。

对于异教徒老套的谴责在现今的我们看来,有些不知所谓甚至有点荒唐可笑。但我们仍然不应该忘记基督教传教士的先驱对此偏执的热情,并不局限于他们西方支持者的文章和著作还包含著对一个以礼貌和宽容为首要美德的民族用一些粗俗无比的行为和言语来描述。这些言论和行为不仅要为之前时常发生的排外的行为负责还要为长久以来东西方相互了解的障碍以及各自对对方良好品质的理解的扭曲而负责。

在郭世立之前的好多年曾经有一个叫李明的法國耶稣会牧师名字远远望见过普陀,而他实际上并没有登上这个岛在他记述由厦门到宁波的作品里,他如此描写舟山群岛迷人的景色:

“我从来没有见过比这更可怕的事情我们不得不穿过无数的岩石和荒岛。我们还驶进了一个相当宽阔的海湾在那里中国人保持着深深嘚沉默,因为他们告诉我们他们害怕打扰到附近的一条龙。我们被迫学他们的做法我不知道他们怎么称呼这个海湾,我们于是就叫他啞巴湾”

他接着说,他在“那些可怕的岩石中”呆了一段时间以后终于到达了舟山本岛的定海港。很明显这个现在日益成为西方游愙的度假胜地,给我们17世纪的耶稣会士带来了些许快乐而在这里,它却是个极好的例子以说明人们对于大自然的美表现出了一种奇怪洏麻木不仁的态度。

然而可能这位好心的神父对这幅风景画漠不关心是出于他的小船刚刚经历了一场猛烈的风暴,当时他正惊魂未定怹告诉我们当他的船驶近舟山群岛是可怕的预兆更加强烈了,但幸运的是他及时想起了伟大的传教士圣方济格沙勿略依然在这片水域创慥的诸多奇迹,于是他决定请求这位圣人像为风暴所驱使的船只展现他的保护的力量。

“我们祈祷他!”他说“请他来转移风暴,并鉯誓言来加强我们的祈祷当时我们差点跪下,但是不知是出于奇迹还是出于自然规律一阵顺风把我们吹过的一些岛屿,吹进了我们想偠的港口”

如果有人告诉这位天主教神父,圣方济各沙勿略在舟山群岛的海峡里有一个创造奇迹的对手,他可能会感到惊讶甚至会感到厌恶。事实上在西方传教士向圣方济各祈祷的时候他们的船员中的异教徒同时在向观音祈祷,这并非不可能谁能究竟是基督教的聖徒还是佛教的菩萨,真正平息了这汹涌的潮水呢无论如何我们将很快发现普陀以及普陀附近的海洋,实际上在所谓印度教徒诞生时的陸百多年前就已经有观音显灵的场景了

案:以上这段文字记载在庄士敦所著的《佛教徒的中国》一书第十一章“普陀和观音菩萨”里,接下来的一段日子我会陆续发表有关这个章节的译稿。

以上文章是我诸多原创文章里的其中一篇抄袭或者借鉴都非是我的特长!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给我点赞;不同意我的观点请评论或者私信告诉我;不喜欢我的文笔,可以直接忽略在我的主页里,你们可以看箌我的努力我感谢各位阅读者的付出,谢谢!

}

1803年7月8日郭实腊出生于普鲁士博美郡(Pomerania)的一个小镇匹瑞茨(Pyritz)他幼年丧母,父亲约翰·雅各布·古兹拉基 (Johann Jacob Gutzlaff)是二位虔诚的裁缝早年的郭实腊曾跟随一名铜匠当学徒。

1818年他第一次产生了到异教土地上传教的念头同时他也致力于学习阿拉伯语和土耳基语,以期最终进入君士坦丁堡的普鲁士公使馆18岁那年,郭实腊进入柏林的教会学院学习

1823年,他前往鹿特丹当被荷兰传道会批准接纳,他在当地进行了短期的学习由于郭实腊决定到馬来群岛传教,为了收集相关的信息他从鹿特丹出发前往巴黎和伦敦旅行。1826年7月21日郭实腊在鹿特丹被授予神职。9月11日他乘坐“海伦娜·克阳丝提娜号”(Helena christina)起程前往巴达维亚。

1827年1月6日抵达该地在巴达维亚,郭实腊一度同麦都思同住并跟随他学习马来语和中文。后來还取得了惊人的进步郭实腊最初的目的地是苏门答腊岛,但当地的战事令他无法前往因此他转而前往廖内岛。在那里除了传教外还擔任牧师名字郭实腊在要廖内岛并没有待很长时间,因为1828年他己出现在新加坡当年8月4日,他同汤雅各牧师名字一起乘坐中国帆船离开噺加坡前往暹罗23日登陆。

1829年郭实腊辞去荷兰传道会的职务,应史密斯牧师名字之邀前往新加坡因伦敦会暂无常驻马六甲的传教士,郭实腊被派往该地管理传教会的事务在此期间,他同一位英国小姐玛丽·纽厄尔(Maryxewell)结婚婚后夫妇二人同回到新加坡。

1830年2月14日他们起程前往暹罗。

1831年上半年郭实腊夫人生了一个女儿,但母女二人都在死在了曼谷女儿是在郭实腊乘坐中国帆船起程前往中国数十天后忝折的。他们最终于6月18日出发9月底到达天津,沿途曾在一些地方停靠10月继续北上至辽东湾,从那里南下12月13日抵达澳门。郭实腊穿中國服装起中国名字,还为中国人看病因而给当地人留下了好印象。与此同时他在一切可能的场合广为散发基督教书籍。

1832年2月25日郭實腊以翻译和外科医生的身份乘上英国东印度公司“阿美士德勋爵号” (LordAmherst)商船,开始再次沿中国大陆、台湾、朝鲜以及琉球的海岸航行此次航行原本是为了打开一条新的贸易通道,尽管这个目的没有达到但郭实腊趁此机会在当地人中散发了大量基督教书籍,9月5日回到澳门10月12日,他乘坐“塞尔夫号”(sylph)又一次北上1833年4月29日回到广州。第二年他依旧花了大量时间乘船在沿海各地往来努力散发基督教書籍、同当地人交谈,伦敦会有时也会给予他金钱上的资助

1834年3月,郭实腊前往马六甲在那里同一位英籍女子温斯蒂(warnstail)结婚,婚后住茬当地侨民伽龄先生(tGarling)家中

1835年,郭实腊被任命为英国驻华商务监督处中文秘书

1837年6月24日他乘坐英国船“罗利号”(Raleigh)前往福州,从那裏横渡至琉球7月15日他转乘美国船“马礼逊号”前往日本,带回了一些这遇海难塑日本人尽管他们抵达了江户湾,但此行的目的却没有達到8月29日回到澳门。

1838年郭实腊再一次前往福建,他的家人则留在澳门直至1839年战争爆发战争期间,他从事过各种工作曾有二段时间,他临时加入了郭富(Hugh Gough)的参谋团

1842至1843年期间,他还在舟山做了一段时间的行政长官

1843年8月马儒翰先生去世后,郭实腊继其成为港英政府嘚中文秘书并且担任这一职务直至去世。尽管担任各种各样的全职但郭实腊并没有忘记自己的传教任务,他参与扩大传教事业的计划为了传播福日并将基督教书籍广泛散布至整个帝国,郭实腊在1844年创立了一个由本地人组成的协会名“福汉会”[注释:原文为“汉会”,此处遵旧译改为“福汉会”]郭实腊夫人因健康原因前往新加坡。1849年4

1850年9月郭实猎回到欧洲,在那里同英籍女子加布里埃尔(Gabriel)小姐结婚

1851年1月,他偕新婚夫人返回中国同年8月9日郭实腊在香港去世。

郭实腊牧师名字1826年9月15日由荷兰传道会派遣乘船前往爪哇的巴达维亚城(Batavia,今之雅加达)传教翌年1月6日抵达该城。此时伦敦传道会的麦都思牧师名字(。

}

、郭实猎、郭甲利、郭施拉、居茨拉夫笔名“爱汉者”,德国基督教路德会牧师名字、汉学家生于波美拉尼亚。

1823年加入荷兰传道会后来脱离传道会成为一名自由传敎士。1831年到澳门任

翻译曾七次航行中国沿海口岸,在上海等地贩卖鸦片并在“阿美士德”间谍船上活动同时散发宗教书刊。1833~1837年主编《

》(月刊)该刊除传教文字外,还刊载政治、科学和商业方面的文章鸦片战争期间,随英军到定海、宁波、上海、镇江等地进行侵畧活动一度任英军占领下的

“知县”,1842年8月参与签订《

》是英方三位翻译之一。1844年在香港设立汉会又名

,意为汉人信道得福他是德国教会传入华南的开创人。在华曾参与

指导下学习马来语和汉语学成后前往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南洋地区传教。作为早期来华新教传敎士郭实腊在华活动长达二十年,在传教、著书、航行、以及参与鸦片战争等方面都有积极热情地参与

他一生著述多至80多种,语种、內容纷杂关于中国的就有61种,如《中国简史》(A Sketch of Chinese History1834)、《开放的中国》(China Opened,1838)《中国沿海三次航行记1831、1832、1833年》等从横向、纵向介绍中國历史。

、郭实猎、郭甲利、郭施拉、居茨拉夫
传教士、外交家、翻译医生
《中国简史》《开放的中国》(China Opened,1838)《中国沿海三次航行记1831、1832、1833年》等

1803年7月8日郭实腊出生于

博美郡(Pomerania)的一个小镇匹瑞茨(Pyritz)他幼年丧母,父亲约翰·雅各布·古兹拉基 (Johann Jacob Gutzlaff)是二位虔诚的裁缝早年的郭实腊曾跟随一名

1818年他第一次产生了到异教土地上传教的念头,同时他也致力于学习阿拉伯语和土耳基语以期最终进入君士坦丁堡的普鲁士公使馆。18岁那年

进入柏林的教会学院学习。

1823年他前往鹿特丹,当被荷兰传道会批准接纳他在当地进行了短期的学习。由於郭实腊决定到马来群岛传教为了收集相关的信息,他从鹿特丹出发前往巴黎和伦敦旅行1826年7月21日,郭实腊在

被授予神职9月11日,他乘唑“海伦娜·克阳丝提娜号”(Helena christina)起程前往巴达维亚

1827年1月6日抵达该地,在巴达维亚郭实腊一度同

同住,并跟随他学习马来语和中文後来还取得了惊人的进步,郭实腊最初的目的地是苏门答腊岛但当地的战事令他无法前往,因此他转而前往廖内岛在那里除了传教外還担任

,郭实腊在要廖内岛并没有待很长时间因为1828年他己出现在新加坡。当年8月4日他同汤雅各牧师名字一起乘坐中国帆船离开新加坡湔往暹罗,23日登陆

1829年,郭实腊辞去荷兰传道会的职务应史密斯牧师名字之邀前往新加坡。因

暂无常驻马六甲的传教士郭实腊被派往該地管理传教会的事务,在此期间他同一位英国小姐玛丽·纽厄尔(Maryxewell)结婚,婚后夫妇二人同回到新加坡

1831年上半年,郭实腊夫人生了┅个女儿但母女二人都在死在了曼谷,女儿是在郭实腊乘坐中国帆船起程前往中国数十天后天折的他们最终于6月18日出发,9月底到达天津沿途曾在一些地方停靠。10月继续北上至

从那里南下,12月13日抵达澳门郭实腊穿中国服装,起中国名字还为中国人看病,因而给当哋人留下了好印象与此同时,他在一切可能的场合广为散发

1832年2月25日郭实腊以

(LordAmherst)商船,开始再次沿中国大陆、台湾、朝鲜以及琉球的海岸航行此次航行原本是为了打开一条新的贸易通道,尽管这个目的没有达到但郭实腊趁此机会在当地人中散发了大量基督教书籍,9朤5日回到澳门10月12日,他乘坐“塞尔夫号”(sylph)又一次北上1833年4月29日回到广州。第二年他依旧花了大量时间乘船在沿海各地往来努力散發基督教书籍、同当地人交谈,

有时也会给予他金钱上的资助

1834年3月,郭实腊前往

在那里同一位英籍女子温斯蒂(warnstail)结婚,婚后住在当哋侨民伽龄先生(tGarling)家中

1835年,郭实腊被任命为英国驻华商务监督处中文秘书

1837年6月24日他乘坐英国船“罗利号”(Raleigh)前往

,从那里横渡至琉球7月15日他转乘美国船“马礼逊号”前往日本,带回了一些这遇海难塑日本人尽管他们抵达了

湾,但此行的目的却没有达到8月29日回箌澳门。

1838年郭实腊再一次前往福建,他的家人则留在澳门直至1839年战争爆发战争期间,他从事过各种工作曾有二段时间,他临时加入叻郭富(Hugh Gough)的参谋团

1842至1843年期间,他还在舟山做了一段时间的行政长官

先生去世后,郭实腊继其成为港英政府的中文秘书并且担任这┅职务直至去世。尽管担任各种各样的全职但郭实腊并没有忘记自己的传教任务,他参与扩大传教事业的计划为了传播福日并将基督敎书籍广泛散布至整个帝国,郭实腊在1844年创立了一个由本地人组成的协会名“

”[注释:原文为“汉会”,此处遵旧译改为“福汉会”]郭實腊夫人因健康原因前往新加坡。1849年4 月在当地去世

1850年9月,郭实猎回到欧洲在那里同英籍女子加布里埃尔(Gabriel)小姐结婚。

1851年1月他偕新婚夫人返回中国,同年8月9日郭实腊在香港去世

郭实腊牧师名字1826年9月15日由荷兰传道会派遣,乘船前往爪哇的巴达维亚城(Batavia今之

)传教,翌年1月6日抵达该城此时,伦敦传道会的

牧师名字(Rev. Walter Alenry Medhurst)早于1820年来到该城传教因此两人得以相识。郭氏主动请麦都思牧师名字教导他中国語文和马来语其时所学的华语,是以

郭氏不久又游行廖岛(Rhio)、

一带派发传教单张书刊,藉此向华人传教1828年8月3日与伦敦传道会汤雅各牧师名字(Rev. Jacob Tomlin)乘中国帆船沿马来半岛西岸北上

曼谷布道,成为基督教入暹罗传道的第一批教士后来还与汤雅各牧师名字合译泰文圣经。

工作因与他专向华人传道的旨趣相违,所以脱离荷兰传道会自始专做个人独立传教士。1829年初往马六甲访问伦敦传道会施约翰牧师名芓因此认识了

首位女传教士纽惠璐小姐,进而结为夫妇当郭氏着手策划游历中国沿海布道之际,郭夫人不幸于1831年2月16日难产母女先后詓世,郭氏深受打击但仍不改变向中国传教的心志。

郭实腊牧师名字虽遭受了失去妻女的痛苦但仍于三个月后,即1831年6月3日为实现进叺中国内地传教的理想,以回乡探亲为由乘坐中国帆船“顺利号”沿

。因为早在来中国以前为传道之便,郭氏就入籍同安郭姓宗祠嘚名郭实腊。从这里继续北上

沿途赠药施医,并派发传教单张书刊至12月3日返抵

当郭氏抵达澳门不久,有东印度公司“安默士号”(Lord Amherst)將要启程北行研究在广东以外设立商港的可能性,郭氏被邀请为译员随船通往1832年2月27日启程,途径厦门、台湾、福州、

各地于9月5日返囙澳门。

鸦片船“施路夫号”(Sylph)拟到沿海口岸贩卖鸦片东印度公司查顿(William)邀请郭氏充当译员,并答应协助传教物资需用郭氏虽有躊躇,但为便于深入中国沿海各地传教所以也接受了这个任务。此行沿海北上直抵奉天后为清廷得悉,随即颁令禁止由是折回上海,经舟山、金门、厦门于1833年4月29日抵澳门。

同年5月又为鸦片船“约翰碧嘉号”(John Bigger)入福建

同年11月12日再乘鸦片船“科隆杨格号”(Coloney Young)赴福建,计有四月之久至1834年3月23日完成此行。郭氏之所以参与

船旅程主要为便于传教而应邀担任译员。但也因此为后人留下攻击他的把柄並殃及其他

之时,结识了伦敦妇女教育会的温施娣小姐(Miss Mary Wanstall)双方情投意合结为夫妇,6月携夫人到澳门定居郭夫人于1835年9月30日在澳门开设┅所女校,而马礼逊纪念学校开办之先亦附设于女校郭氏兼教中文。

郭氏在澳门期间曾多次往来福建,但每次均不放过传教机会派發不少传教单张书刊。1834年8月

牧师名字病逝后遗缺由郭氏承乏,参与英政府与清政府的交涉工作1842年至1843年曾任

行政长官,1843年8月

病逝9月即甴郭氏接任为香港抚华道,专责香港华人事务兼办满清官方事务工余之暇,即乘船前往港岛对岸的乡村布道晚间授课生徒。

为使福音笁作有效发展于1844年2月14日创立“

”(The Chinese Union),意即“欲汉人信道得福”专门训练华人深入内地传教。“福汉会”成立初期有会员二十人除郭氏和

牧师名字(Rev. Lssachar Jacox Roberts)外,其余全属华人会员并推举华人为主席,实为基督教在华最早由华人主理事务的组织在此反映了郭氏传教本色囮的理念。福汉会会务发展迅速传道员的工作远达海南岛、广西、福建、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等地传教。

郭氏曾先后多次去函德国“三巴传道会”即巴勉传道会(即日后的

)、巴色传道会(即日后的

)、巴陵传道会(即日后的

),请求派遣传教士来华协助

工作三会先后派出传教士来华,早期的开山祖均随郭氏学习华文和广东方言接受郭氏指派工作。

1849年至1850年郭氏在法國、荷兰、波兰、俄国、芬兰、瑞典、丹麦、奥地利、瑞士等各地演说,为

工作广做宣传组织“中国传道会”(The Chinese Evangelization Society),鼓励各教会青年献身中国宣教事业1851年3月28日郭氏返抵香港,但遗憾的是福汉会已遭分裂郭氏深受打击,于是年8月9日在港病逝政教人士都至为惋惜。

游历嘚经验所以主张各国传道会派遣传教士前往朝鲜、日本、琉球传教,因此郭氏于1837年7月15日乘坐“马礼逊号”(Morrison)与

教士(Mr. Samuel Wells Williams)等人前往日夲探求开路,但可惜的是他们仅仅到达鹿耳岛就被发现,日本官方禁止他们继续前行无奈之下,他们只好返回澳门虽然对日本并没囿实质的传教活动,但这也毕竟是一次尝试

1832年2月27日,郭实腊牧师名字乘坐东印度公司“安默士号”(Lord Amherst)启程北行途径

、扬州、上海以忣山东半岛的

海岸出现在他们眼前,他们把船停泊在

西海岸的一个地方郭实腊一行在那里遇见一位老人,就用汉字和他笔谈并送给他尛册子和礼物来接近他。他们试图和韩国人物物交换并通过地方官向朝廷呈递禀文但因为不能和西洋人接触,韩国人虽然显露好奇心但叧一方面也很害怕所以他们把接受的小册子又退还回来;郭实腊一行和地方官的斡旋也不顺利,最终与地方官及政府当局的接触以失败告终

7月23日,郭实腊乘坐的“安默士号”停泊在忠清道的洪州湾古代岛前他们通过地方官呈送国王禀文和礼物,礼物是一套圣经和传道攵书在等待国王回复的日子里,他们和那里的人们接触并教给他们种植

的方法,给平民发药但民众的反应比较冷漠,地方官的态度吔变得生硬8月9日,特使偕同翻译官从首尔下来退还了禀文与礼物,并宣称若无中国皇帝的许可不得和外国人通商虽然郭实腊的韩国訪问没有取得立竿见影的果效,但在韩国教会史上仍占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在香港传教的日程、探访人物及内容

1832年秋天,乍甸和

行作出重夶决定即租赁新建造的飞剪船“精灵号”(Sylph,又译为“气仙号”)远征天津以北前往陌生的华北地区推销鸦片,没有好翻译随行断难荿功这时,刚刚随“

勋爵号”从北方回到广州的郭士立闯入了渣甸的视野这位在华传教多年、娶了英国女子为妻的传教士,不仅是一位悬壶济世的医生而且说得一口流利的中国话。能够请到郭士立担当此次北行的翻译自然是最佳选择。威廉·乍甸(W·Jardine)曾指示他的船长說:“你将很高兴就与改变自己的有关的所有问题与郭士立博士商量他在语言及中国人的特点方面的广博知识,对你制订及实施计划很囿益处为了我们的利益,我们要很好地意识到合作双方的热情”他为鸦片贩子提供翻译服务,然而他这种服务不是无偿的一个鸦片販子说:“我为郭士立的三天时间付了1000美元”。与此同时乍甸还答应为郭士立正要编辑的《

上唯利是图的作法受到了含蓄的或直言不讳嘚批评。受害的中国人曾讥问他为什么

的信徒把邪恶带给中国?有一些正直的传教士对他们的行为表示强烈的不满说他们从事鸦片贸噫损害了传教事业。传教劝人为善而从事鸦片走私是为人作恶,这是极为矛盾的他们对郭士立披着宗教的外衣从事

的活动现象进行研究,其结论是:郭士立将作为“一个人道主义与鸦片贸易矛盾达到最令人吃惊的尖锐程度而为人们记住”

。他在中国沿海进行海道测量、地形勘查、绘制航海地图调查各地物产及商业贸易情况,搜集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的情报提供给英国政府以备采纳。

1832年(道咣十二年)东印度公司驻广州大班查理·马奇班克斯派遣公司职员胡夏米到中国沿海进行一次周密的侦察,调查中国沿海市场情况。为了不使中国发现洋人深入北部沿海,他们都改名换姓。胡夏米本名叫林赛,冒充船主。郭士立是这次活动的重要成员,翻译兼医生,更名为甲立。2月26日,胡夏米一行78人乘坐“

”号船从澳门出发开始了这次长途侦查,沿途经过

、上海、威海卫等地复折往

,于9月4日回到澳门他们沿途为人治病,诱人信教并分发《戒赌博》、《戒谎言》和《英吉利国人品、国事略说》等小册子,宣扬教义和宣传西方而真囸的船主礼士则专门测量沿途的河道、河湾、绘制航海地图等。

胡夏米、郭士立这次侦察活动为后来的英国侵略者提供了第一手的可靠凊报。他们调查了广州以外的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地的商业贸易情况认为要扩大对华贸易,必须开放东北部的贸易怎么打开

以外的贸易局面?郭士立认为:“采取商议的办法将会得不到任何结果”,但通过武力解决可以达到目的。他还认为中国的防御是脆弱嘚“由大小不同的一千艘船只组成的整个中国舰队,都抵御不了(英国的)一艘战舰”

这次对中国沿海的侦察,成为

时英军制定作战計划的根据

,郭士立是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的得力干将郭士立还是英国侵华战争的主要参加者。他是鸦片战争前九龙之战的主要肇倳者1839年9月5日,与

带着译员郭士立率领一支由5只战船组成的舰队进抵九龙海湾。郭士立在两名水手的陪同下乘小舟上岸向中国方面递茭他用中文替义律写的信函。信中说如果中国方面不供应英国船队食物,那么将受到英国方面的武力惩罚清

的指示拒绝了他们的要求,英舰向清广东水师船开炮中国水师战船和九龙炮台被迫还击,这就是

鸦片战争爆发后郭士立作为英国远征军的翻译随军作战。由于渶军官和士兵都不懂汉语翻译的工作尤为重要,他承担了大量重要的任务比如同中国军政官员的谈判,军需的供应情报的搜集及对攻陷城市的管理等都由译员承担。1840年7月5日英军进攻

。郭士立与来自鸦片经营者所组成的领航员一起为舰队提供了航海资料他利用以前茬沿海水域和港口城市的经验,参加侦察探险队搜集有关军队布置、军事设施和可能攻击地点地形的情报、他递送了最后通牒并同中国軍官进行了谈判,要求

投降以免遭到炮轰他加入了第一批登陆部队,随身带来了安民告示以安抚中国百姓“

知县他堂而皇之地进入定海知县衙门,坐在原属中国知县的交椅上以知县的名义向中国人民发号施令。后来随着战争的发展,他曾在英国占领的几处地方做民政官1842年8月,英军打至南京

向英国议和,鸦片战争结束郭士立参加了《

》的最后谈判和多次谈判会议。

郭士立就是这样一个集传教、鴉片走私和

于一身的三位一体式的人物披着宗教外衣的侵略者。阿瑟·维利称郭士立为“

和天才、慈善家和骗子的综合体”

1839年8月,清廷钦差大臣

之命到广东实施禁烟将侨居澳门的二百多名英国人驱逐出境,郭实腊与家人逃往香港急水门暂避同年9月4日,英国商务监督義律(Charles Elliot)派遣郭实腊到九龙负责食物和淡水的补给工作。1840年7月英国海军提督懿律(George Elliot)在天津与清廷交涉时,郭实腊等人也曾担任英方嘚翻译官

1841年,郭实腊返抵澳门同年8月,

就任英国全权特使兼驻华商务监督郭实腊又受聘为翻译官,而郭实腊在澳门的宣教工作则茭由美国

(I. J. Roberts)主理。同年10月英军攻陷宁波,璞鼎查以宁波为驻军总部并委任郭实腊为

行政长官,管理该地的华人事务历时七个月之玖。1842年8月12日当满清政府与英国政府签订

时,郭实腊也是英方的主要译员之一在条约谈判过程中,郭实腊不时伺机向满清官员赠送

1843年8月担任香港“抚华道”(Chinese Secretary)的马儒汉病逝;9月郭实腊接任为香港抚华道,专责香港华人事务兼办满清官方事务1844年,当清廷代表耆英到香港签约时郭实腊正是当时的港督

(John Francis Davis)的华文翻译。自此以后郭实腊一直担任华文翻译一职,直到1851年逝世为止

1834年3月,郭实腊启程前往噺加坡随即转往马六甲。在

(Anglo-Chinese College)工作的温施娣(Mary Wanstall)二人情投意合,不久便结为夫妇同年6月郭实腊携妻子移居澳门。郭夫人于翌年9月30ㄖ在澳门开设一所女校此为中国女子教育之先河,郭实腊则在校内兼任中文老师郭夫人亦收养并教育多位盲女,堪称“中国盲人教育の母”郭实腊在澳门期间,多次来往于福建各地从事个人布道,派发宣教单张和书刊

1834年4月,郭实腊南返马六甲把自己过去数年间,在中国沿海一带旅行时的所见所闻写成游记《中国沿海三次航行记》(Journal of Three Voyages Along the Coast of China)以荷兰文、德文、法文和英文在世界各地出版,引起欧美各國教会对中国宣教的极大兴趣

郭实腊可说是一位多产作家,根据

(Alexander Wylie)的资料从1834年开始,郭实腊的著述便陆续面世共有85部之多。其中鉯中文写成的有61部以日文写成的有两部。此外用其他语言写成的著作分别有泰文著作一部,荷兰文著作五部德文著作七部,英文著莋九部内容涉及的范围也很广泛,包括各国的历史和地理、

教义、教会历史、人物传记、月刊、杂志、卫道集、贸易通志、文法书和字典等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开放的中国——

概述》、《中国史略》、以及《道光皇帝传》等。在郭实腊早期著述中他经常以“爱汉者”(Lover of the Chinese)自称。

郭实腊极具语言天赋在华语方面他能流利讲说

。早在曼谷宣教期间郭实腊即已开始进行圣经翻译的工作,只不过所翻译的鈈是中文圣经1831年4月1日,郭实腊写信给伦敦传道会说:“在

差不多三年后……完成了暹罗文(即泰文)、高棉文和老挝文的新约译本,鉯及一些小册子和字典”1833年,荷兰传道会资助其泰文《路加福音》修订本的出版此外,郭实腊也将《

》翻译为日文于1837年出版。

在中攵圣经翻译方面他首先参与修订了

的《神天圣书》,结果产生出一部全新的中文译本在1834年马礼逊逝世后不久,这项修订计划便告展开参与修订工作的共有四人,除郭实腊外还有伦敦传道会的

(John Robert Morrison)。在整个修订过程中郭实腊是最积极的参与者。他们分工合作译事進度顺利而迅速。到1836年新约的译事宣告完成。然而英国圣经公会由于不认同四人小组的译经原则,以及反对麦都思对《神天圣书》的嚴厉批评所以拒绝资助新约译本的出版。郭实腊等人惟有自行在巴达维亚印行这部新约圣经并把它订名为《新遗诏书》。

新约出版后他们再接再厉,继续从事旧约的翻译中途由于麦都思的退出,旧约后半部书卷几乎由郭实腊一人独力完成1838年,旧约的初版在新加坡茚行订名为《旧遗诏书》。随后郭实腊还对《新遗诏书》进行多次的修订,最后改称为《救世主

郭实腊虽然在香港殖民地政府中身居偠职但他没有忘记传福音的使命。每天早上七时至八时他都在自己的办公室里以福建话向前来聚会的华人讲道。早饭后他再用客家話或其他方言传讲另一篇信息,然后才开始处理事务工作

正当此时,郭实腊开始推行一个新的宣教理念他认为要将福音传遍中国,“呮能由中国人自己劝导来归信

”。他希望华人自己的传道人进入内地在各省建立基督徒团体,而由欧洲基督教

派遣宣教士来华训练中國传道人并予以经济援助。郭实腊将这一理念付诸实施于1844年2月14日在香港创立“

”(The Chinese Union),即“欲汉人信道得福”之意福汉会创办时有會员21人,除郭实腊和

外其余都是华人,并由华人担任主席实为

在华最早由华人主事的组织,体现了郭实腊本色化宣教理念这组织并非一所传统的教堂,而是一个传道员训练中心所采用的方法是教导与实践并重。经过培训的传道员考试合格后被差往远近地区从事布噵和散发福音单张与书刊等工作。福汉会发展迅速会员人数逐年增加,从1844年的21人增至1850年的1871人,其中有传道员20人传道员的足迹遍及浙江、江苏、山东、湖南、湖北、河南、江西等省份,而且在许多地方设立了传道分站在郭实腊的呼吁与求助下,1846年先有德国巴勉传道會(Barman

由于郭实腊一向以“来者不拒”的原则吸纳新会员,致使会员良莠不齐许多会员甚至是吸食鸦片和行为恶劣之人。有些会员在取得傳教书册后并没有前往指定地点分发,却回来白领薪金;也有些会员出售书册为自己图利郭实腊由于工作繁忙,没有及时察觉到这些鈈良行径然而,外界的反应却非常强烈1849年10月1日,郭实腊专程前往欧洲向当地的差传机构和支持者报告福汉会的进展情况,并就许多問题作出解释在旅途中,郭实腊的妻子温施娣不幸因病离世同年11月24 日,郭实腊抵达英国获得

、普鲁士驻英大使和英国国会议员们的熱烈欢迎。其后郭实腊再前往欧洲十多个国家演说,宣传福汉会的工作并且组织中国传道会(Chinese Evangelization Society),鼓励各国基督徒青年献身到中国宣敎1850年11月,郭实腊在伦敦认识了中国妇女会(The Women's Society for China)的加百利(Dorothy Gabriel)女士相处不久即结为夫妇,并于1851年3月28日一同回到香港

在郭实腊前往欧洲期间,他把福汉会的工作交由巴色传道会的宣教士

负责。然而由于韩山明、叶纳清和黎力基等人早已对郭实腊的某些做法不满,所以茬郭实腊离开后他们便对他作出严厉的批评,并打算集体脱离福汉会当郭实腊携妻返回香港时,事情已没有挽回的余地

遂正式分裂,郭实腊为此深受打击1851年8月9日,郭实腊在香港因

病逝世年仅48岁。此后不久福汉会便告解散。

创办中文《东西洋考每个月统记传》鉯“爱汉者”署名编辑该刊。1834年3月他曾到马六甲,同后来驻华的英国外交官巴夏礼的表姐沃恩斯托小姐结婚1834年11月29日,广州外侨组织“茬华实用知识传播会”(The Society for the Diffusion of useful Knowledge in China“又名”中国益智会“,郭实腊担负中文秘书起草了该会”主旨“。1837年3月10日”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举行會议,决定《东西洋考每个月统记传》由该会接办并迁至

出版连任该会中文秘书的郭实腊依然参加编务。

郭实腊编辑的《东西洋考每个朤统记传》于清道光癸巳年6月(1833年7月)创刊于清道光戊戌年9月(1838年10月)终止。中间虽在

(1835年)两度中断丙申年(1836年)全年未出,但丁酉年(1837年)正月复刊后一直延续到戊戌年9月(1838年10月)才终止1共用时5年零3个月。迄今完好保存的共33期这33期可分两个部份。第1部份是在广州出版18期其中有几期内容重复,估计是本期发行完后重版加印的。这18期是癸巳年6月号、7月号、8月号、9月号、10月号、101号、102号;甲午年正朤号、2月号、3月号、4月号、5月号;乙未年正月号、2月号、3月号、4月号、5月号、6月号第2部份是期刊从广州迁至新加坡出版的21期。它们是:丁酉年正月号、2月号、3月号、4月号、5月号、6月号、7月号、8月号、9月号、10月号、101月号、102月号;戊戌年正月号、2月号、3月号、4月号、5月号、6月號、7月号、8月号、9月号

《东西洋考每个月统记传》从创办到终刊,开本一直保持中国传统式的书本版式开本为13.7cm宽×25.8cm长,使用中国

汉字囸楷文字印刷前面有8期的署名是”爱汉者纂“。”爱汉者“是郭实腊的笔名或号从丁酉年(1837年)正月号起,由”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又名”中国益智会“接办尔后,《东西洋考每个月统记传》在新加坡的实际人是谁存在不同说法。但由于郭实腊是”在华实用知识傳播会“的中文秘书之一该期刊的版式风格又没有根本变化,只是印刷文字稍感粗糙所以郭实腊依然参加编务是肯定的。

我们不难看絀这个毁誉参半的传教士凭着过人的精力和雄心,只在中国工作了短短20年然而,几乎所有早期来华

在中国涉足过的领域和活动他都戓多或少地参与过,有些还是他最先开辟尝试的例如,他很重视对中国人的

尤其是女子教育。他相信这样一个古老的格言:教育母亲伱就教育了一个民族。在他的带动下他的两位夫人都曾经开办过女子学校,这也是传教士开办女校的最早发端传教士的教育活动在中國近代史上的过程及影响,国内已有许多学者著书立说加以研究在此不作费言。

郭士立还是探索医务传教方式的第一人早在他与中国嘚第一次接触中(1831年假扮中国人随“顺利号”商船到天津),甚至更早一 些当郭士立还在南洋“等待中国”时,他就尝试利用西方的近玳医药知识达到传教的目的。本来任何一个

传教士都会拥有一种以济世救人为己任的宗教热情,这不仅是指“拯救”异教徒的灵魂還包括“拯救”世人的肉体,这也是《圣经》中举不胜举的说教和实例所要表达的一种宗教慈善精神西方的基督教会组织在本国,也都開展了各种各样的医疗慈善事业

郭士立深明这样的精神,同时在实际的运用探索中他还发现,这种精神会带来另外一个好处: 吸引更多嘚人到他身旁远道而来的西方传教士最先需要克服的困难,就是当地人的疏远和不信任 而为他们治病送药可以立刻赢得百姓的好感,這就意味着传教机会的存在 郭士立在《中国沿海三次航行记》 中着力描述了他接触到的中国人对西方医药的渴求他还说自己“曾想要在這个帝国的中部地区某个水陆交通便利的地方建立一所

”,“我们需要在中国的腹心地带有一所医院而且我们需要有人为了此项事业在那里独自生活。

他相信这样做的收益但他本人没有接受过系统的

教育。 因此他转而建议英美

对他们将要派往中国的传教士进行正规的醫学训练,以便于能够在中国的广大地区行医传教认为这一定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他相信只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最长久的稳固聯系就可以为

后来的事实证明郭士立是对的,但他仅仅是一个开端他做得还很不够。或者说他只是初到一个地方就迅速吸引了中国百姓到他身旁,拿了他给的药 (当然一定还会搭配有传教纸张)就走人充其量只是对这些奇怪的药品、这个奇怪的人有一个模糊的印象洏已,但我们绝没有理由以后来的繁荣否定最初的探索也应该看到,在郭士立的呼吁影响下短短3年后,就有专职的传教士医生

来华“医务传教”不久也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传教方式而发扬光大,专门的在华医务传道会” 也成功地吸引了一批批专职的传教士医生正是怹们把西方的医学、医药知识传入中国,一个个教会医院也随着传教士的足迹逐渐遍布整个中国境内不可否认,传教士的医务活动最终昰为了

早期来华传教士的另外一种重要的传教方式是利用文字,创办报刊杂志郭士立也是此种方式当之无愧的代表:他创办了第一份在Φ国境内出版发行的中文期刊 《

》。 前文已详细讨论了它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这里,我们再来关注一下它在西方人圈子里、在宗教界嘚影响以及它对于早期来华

在传教方式的探索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郭士立鼓吹在中国传播自然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并率先发表了一系列囿关文章。 由他和

主要负责的“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以及之后的早期来华传教士紧跟其后,出版了一批介绍性论著: 裨治文的《美理哥匼省国志田各》(也是魏源的《海国图志》、

的《合省国说》的主要资料来源之一);麦佳地的《地球图说》

的《全体新论》、《天文略論》等,慕维廉的《格物穷理问答》等等早期来华的传教士们均认同文字传教的显著收益。

时代满足于在广州得到立足之地而从郭士竝开始,新教传教士们不断地呼吁要利用一切时机突破华南一隅到更广阔的

内部去传播福音。郭士立自己也身体力行不放过任何深入內地的机会,即使坐鸦片船这种遭绝大多数传教士鄙夷讥讽的方式他也愿意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做。据现有资料表明郭士立至少有过13佽乘坐鸦片船非法到中国沿海活动的记录。

西方列强用商业侵略、强权政治、军事武装在中国窃取特权这些事违背任何宗教救世原则和噵德标准的件逆行为。但是传教士们却可以借助西方世俗政权的活动,突破中国的禁令到华南以北的地方自由面安全地传教应该说这昰一一个更大更现实的诱惑,因为我们着到几乎所有传教士们都対鸦片战争、对不平等条约、对霸权政治持赞同态度。郭士立等人还积極参与其中为他们的宗教福音事业蒙上一层浓厚的

色彩。他们留给中国人民的印象也不再仅仅是一个“西洋和尚”

正如《剑桥中国晩清史》中所说,“传教士是外国人他们自然从条约的某些条款中获益。 英国获得

和五个开放口岸给外国人居住还明确地允许外国人在開放的口岸建立

。治外法权使传教士不受中国法律的管辖而传教士之在内地工作尽管仍然是不合法的,但也没有太大危险了” 这些不囸是从

以来所有外国来华的新教传教士近30年来梦寐以求的吗? 他们为之付出了太多的努力,想尽了种种办法也没能得到清政府的恩准如今,英国的一纸条约使这一切就摆在眼前感思兴奋之余,几乎所有人都毫不犹豫地把世俗政权的利益跟他们的宗教利益紧紧关系在一起當然包括郭士立在内。

西方的枪炮打到哪里他们就把

带到哪里。 甚至于枪炮还没有到传教士就利用传播基督教的机会,进行剌探等间搜集活动为其引路如1832年的郭士立之于吴松口炮台,1842年之于镇江; 枪炮走后传教士又留下来帮助殖民政府治理,如1841年的郭士立之于

战火結束后,传教士们又积极参与中外修约的谈判活动借助这大好时机攫取更多的传教特权,以达到他们最高的宗教利益: “龙要被废止在這个辽阔的帝国里,基督将成为惟一的 生 和崇拜的对象”这样的例子在早期来华传教士中间更是举不胜举'从新教来华第一人

等等,短期玳办不平等外交者有之后半生兼任传教士和殖民政府官员者有之,甚至辞去传教士专门办外交者也有之郭士立和《南京条约》的示范莋用真是得到了 “发扬光大”。

综上所述我们说郭士立是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的典型代表,点也不过分

郭实腊是一个集敬虔主义和浪漫主义于一身的人,这使他经常受到较为保守和传统的宣教士所攻击在其二十多年的宣教生涯中,郭实腊的宣教策略与处事风格显然鈈被其他宣教士和后世的人认同,甚至遭人诟病以他在中国沿海布道旅行时搭乘英国鸦片船一事为例,就连他的亲密同工

都不同意他嘚做法。尽管事实上他对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东西文化的交流等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然而正如卢杰西(Jessie G. Lutz)在其文章中所说嘚:“‘别人’对他的赞誉,总会被对他的批评所冲淡”在“

”这件事情上,郭实腊也饱受指责虽然该宣教组织曾经引起欧洲国家对Φ国宣教的极大兴趣,但因郭实腊滥收会员以致造成恶劣影响,最后导致工作失败正如兰伯特(Tony Lambert)在其文章中所说:“无论一项任务戓企划设计得如何完美,如果不用恰当的规则和管理方法予以实施结果一定无法达致成功”。

虽然郭实腊在许多事情上饱受非议但他茬宣教事业上所做的贡献仍是不容抹煞的。如果没有郭实腊牧师名字所创立的福汉会可能就不会有今日的

,就是受当年郭实腊亲手创立嘚中国传道会的派遣来中国的他的宣教理念也深深地影响了戴德生,以致戴德生尊他为“中国内地会之父”纵观其在华二十年之生涯,无论从事宣教布道、翻译圣经、着述出版还是从政传译、协力外交等方面,均有重要贡献为中外史学家所肯定。尤其在宣教理念与筞略上更具突破与创新意义,成为普世宣教史上的宝贵遗产

郭士立著述有英文六十一篇(部)、德文七篇、荷文五篇、日文两篇、逻羅文一篇,

有其全部中文著作详细如下:

1. 《大英国统志》(History of England),1834年郭实腊在其早期著作中大多使用“爱汉者”这一笔名。

的主要原理该书以长篇故事的形式出现,共二十一章另有一篇序言和一篇附录,1836年出版修订精简本共41页。

4. 《常活之道传》(The Doctrine of Eternal Life)44页;1834年,该书哃样采用中文故事的形式作者在其中以个人叙述的方式竭力将基督教教义灌输给读者。

5. 《上帝真教传》(Theo1ogy)27页;1834年,该论文由7篇文章組成分别为:

的神名、耶和华是唯一的主宰者、耶和华的本质、耶和华是三位一 体的神、

,以简洁精练的风格写成

6. 《救世主言行全传》(Lfet of Christ),79页该书分为11卷,是对基督生平言行的详细叙述共有64节,从耶稣家族谱系开始到使徒传道结束,以历史叙述法撰写1855年

将其修訂再版,共75页

7. 《是非略论》(Correction of erroneous impressions),38页;马六甲; 1835年这也是一部以叙述和对话形式撰写的小册子,一共六章在书中,一位在海外生活叻数年的广东人试图纠正其国人对于外国人和外国事物的错误观念

10. 《耶稣神迹之传》(Miracles of Jesus),24页;新加坡;1836年该篇通连一段段简短的文芓记载了耶稣的各种神迹,绝大部分为摘自《圣经》原文. 一共有七篇文章分别为:导言、耶稣令人起死回生、令盲人睁开眼、驱逐邪灵、救治病者、令众人吃饱、结语。

11. 《全人定整》(The perfect man' s model)30页;新加坡: 1836年,该篇阐述《圣经》教义共5卷,分别为:真正的美德、灵修指引、

、戒律释义、祈祷的原理、基督训导真实而自明

12. 《福音之箴规》(Gospel Precepts),18页;新加坡;1836年该篇为《圣经》中关于人类社会关系原理内容的节選,共8篇文章分别为:属灵律则、爱人如爱己、夫妻、父子、主仆、君民、全人类、功德。

之宝训》(Precious words of Jesus)34页;新加坡;1836年,该书记载了耶稣的大部分及其使徒的一部分讲道内容大部分采用《圣经》文体。

14. 《耶稣降世之传》(Nativity of Christ) . 20页;新加坡;1836年该篇记载了耶稣的出生和早年生平,一直讲述到希律王死后耶稣父母回到拿撒勒为止.共11节内容全部摘选自《圣经》,最后是一篇劝人忏悔和信仰

15. 《尽理正道传》(The true Religion)64页,该书通过五位 山东登州知识分子之间的对话阐释基督教原理同时揭露错误的信仰体系,全书由9篇论述文章和一段简短的介绍性文字组成

16. 《正道之论》(Discourse upon the Truth) . 28页.作者通过为外国人辩解提出自己的观点,进一步阐释《圣经》的原理包括对道德律的简要说明。

18. 《摩覀言行全传》(Life of Moses)68页;新加坡;1836年,这部关于伟大立法者的传记分为7卷共27节.首先交代了摩西的家族背景及其出生,之后详细叙理他生岼所经历的主要及次要事件此外还介绍了

和由他制定的各种律法和制度,有一篇简短的导论

22. 《关系重大略说》(Important Consequences),35页;新加坡; 1837年这部小册子全为四部分,分别为:生命之源、死亡之由、基督赐予永生、全人类的重生以及相关责任有一 篇简短的序言,作者署名“善德者”

25. 《上帝万物之大主》(God the Lord of all),21页;新加坡该篇阐述神性,共2者第1者在简单的导言之后,是两篇关于上帝的伟大和永恒的文章;苐二者共3篇文章分别为:

是全能的造物主、上帝的慈爱、上帝的审判,作者署名“善德”

27. 《彼得罗言行全传》(Life of Peter),17页;新加坡;1838年該篇根据《新约》记载讲述使徒彼得罗的生平事迹,分为两者第1者叙述到他最后一次同耶稣见面;第2者则记载了其后他的生活和事业。

30. 《转祸为福之法》(The Way fromMisery to Happiness)5页;新加坡;1838年,这份小册子通过朋友之间对话的方式阐明基督救赎的原理

31. 《海谟训道》(InstructiveDetails),18页;新加坡;1838姩该篇采用了个人叙述的方式阐明

32. 《世人救主》(The Saviour of Mankind),6页;新加坡;1838年这是一篇在杭州佛教集会上公开发表的关于耶稣是救世主的讲噵文,再版时用了较小的开本

33. 《生命无限无疆》(Endless Life),5页;新加坡;1838年这份宣传教义的小册子同样也是以对话形式展开的

34. 《古今万国綱鉴》(UniversalHistory),224页;新加坡;1838年该书收录的绝大部分文章都曾在《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上(见前17号作品)刊登,共20卷书前有一大张折疊世界地图,1850年在宁波重版266页。

35. 《万国地理全集》(Universal Geography)该书主要由一些最初刊载于《

36. 《犹太国史》(History of Judea),183页;新加坡;1839年书中主要內容都曾在《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上出现过,共23卷所叙历史到最近为止。

37. 《慈恵博爱》(Kindness andUniversalLove)5页;新加坡;1839年,这是作者在福建某村莊所作的一篇布道

39. 《制国之用大略》(0utlines of Politicaleconomy),24页该书阐述了一个好的政府所应具各的基本原则,共8者分别为:服务百姓、钱币、税收、國家开支、军队、教育、财富来源及对相关同题的答复。

42. 《改邪归又之文》(Abandoning Depravity and turning to Righteousness)11页,这本小册子是作者针对抽鸦片恶习而作共有6篇文嶂,即:导言、上帝俯视世人、改邪归正、提升德行、警不、总结

44. 《悔罪之大略》(Treatise on Repentance),62页该书以一系列的人物对话阐明关于悔菲的教義,共4卷作者将事件发生的地点放在了福建。

54. 《上帝创造》(“God Created”)5页,这份概括基督教原理的小册子由四字韵言组成 “上帝创造”是开篇第一句,该书既无标题也无日期、无作者名,亦无出版地

57. 《真理》(Truth),2页该篇通过两个朋友之间的对话强调《圣经》真噵。

58. 《旧遗诏圣书》(Old Testament)665页,该书起初由郭实腊、

几位先生合作翻译从开篇译至《约书亚书》.1836年麦都思因客观原因被追退出后,委员會解散 《旧约》的翻译工作主要由郭实腊一人承担,后中华福音会刻了一个新的版本1855年出版。

59. 《救[注释:原文误印为“求”-一译注]世主耶稣新遗诏书》(New Testament),303页这是

译本(见麦都思作品第25号)的修订本,郭实腊对其进行了多次修订福汉会公开出版的版本就有10个甚喜哽多,郭实腊的《旧约》和《新约》译本值得引起注意因其曾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重版,尽管这一版本同以后的版本相比内容有很大絀入。

63. 《约翰上中下书》(The Three Epistles of John)10页;新加坡,郭实腊先生曾国二些日本人学习日语这些日本人在美国海岸这遇海难生还后,为了回到日夲而被带到了中国这部译作同前一部都是用片假名写蚀的,作者在两部书上都署了“善德”之名1854年罗斯奈(Leon de Rosny)在巴黎重版了《约翰福音》的前两章和《约翰中书》[注释:即《约翰一书》-一译注],共7页

64. 《路德福音》和《约翰福音》(The Gospels of Luke and John)新加坡,郭实腊在汤雅各的合作和帮助下完成翻译

77.Remarks on the Siamese Language(《暹罗语述论》)4开本;14页;3张插图;伦敦;1833年,该篇曾在1831年7月16日 《皇家亚洲文会中国支会会刊》第3者第2部分上发表吔曾发行过一些单行本

中华帝国地理、历史、风俗、习惯、艺术、制造、商业、文学、宗教以及法律等概览》),2者;12开本;xvI十510 页、 VI+570页;倫敦;1838年

83.Notices on chinese Grammar(《汉语语法》),第一部分:拼音法和语源学爱汉者著;8开本;148 页;巴达维亚;1842年,这是这部书唯一付印的部分采用石印方式;这是当时唯一可用的汉字印刷方式

郭实腊还用英文或其他欧洲语言为《中国丛理》等一些报纸期刊撰写了许多文章,与此同时他还留下了大量的手稿手稿的内容是一部未及编基完成的英汉词典。

与太平天国:郭实腊与洪秀全是否直接接触过无可查考。然而郭实臘的福汉会却与

有着一定的关系。1853年太半天国后期名臣

学道。1854年5月当洪仁玕准备前往南京投靠洪秀全时,韩山明曾赠其现金二百元、聖经三本和衣物一批而韩山明本人也曾在洪仁玕的协助下,写成了《太平天国首义记》(The Visions of Hung Siu Tshuen and Origin of the Kwang-si Insurrection)一书此外,1860年10月13日当福汉会成员

时,洪秀全亲自邀请他出任太平天国的“洋务丞相”由此可见太平天国与福汉会之间不同寻常的关系。

其实郭实腊和不少西方宣教士曾对太岼天国寄以厚望,因为他们想“藉太平天国使中国成为基督化的国度”。而福汉会成员更是直接参与了太平天国运动及其改革与建设並具有一定的影响和贡献。

2. 郭实腊圣经译本与太平天国:郭实腊等人所翻译的中文圣经其重要性不在于它对中国教会的影响,而在于它昰太平天国所采用的译本

1847年,太平天国创立者洪秀全曾前往香港跟随宣教士

学道(按:罗孝全是福汉会的成员,曾跟随郭实腊学习)王元深在他的着作《圣道东来考》中,如此记述

与罗孝全二人接触的经过:“翌年罗教士回国数年后,复来羊城东石角传道花县人洪秀全,涉猎书史来省应试,偶得耶稣小书数本周览后,始知偶像菩萨之谬不应奉拜,乃往东石角礼拜堂听讲福音交识传道者周噵行,供给其学道阅三月,求罗教士与施浸礼又求借银五元,罗见其有异志故却之,谓其道味尚浅须再研究。秀全以所求不遂離羊城回家,一去无复回道行所供秀全三月之需,亦无归款此是周道行自述之言”。

在洪秀全学道期间罗孝全曾送他一部中文圣经,即郭实腊等人翻译的《新遗诏书》若将后来太平天国印行的圣经与《新遗诏书》作一比较,即可看出它们的内容绝大部分都是相同的

在1853年12月29日写给伦敦传道会的信中,曾这样评述太平天国圣经的由来:“旧约方面他们采用郭实腊的译本,没有做出只字片语的改动……新约方面,他们采用我和郭实腊在1835年的译本……那是这些译本的最早版本之一,是起义者按他们所得到的原原本本的采用”

参见《晚清来华传教士郭实腊研究综述》

  • 1. 南木:《鸦片战争以前英船“阿·美士德”号在中国沿海的侦察活动》
  • 2. J·G·路兹:《教士外交家郭士立与鸦片战争》
  • 3. .中国网[引用日期]
  • 4. 杨佳智. 郭实腊其人及其在早期对华传教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影响[A]. 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國基督教协会.“传教运动与中国教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2006:45.
  • 5. .华人基督教史辞典[引用日期]
  • 6. 武占江,王亚南.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析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过渡形态[J].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2.
  • 7. .华人基督教史人物辞典[引用日期]
  • 8. 张琳. 郭士立的医药传教思想与实践[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
  • 雷雨田.近代来粤传教士评传.北京:百家出版社,2004
  • 伟烈亚力.1867年以前來华基督教传教士列传及著作目录[M].倪文君,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牧师名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