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现在打工的话写字楼市场竞争是竞争很大,最不好混的,工厂工作就是累一点,但是比较好混一点,你们怎么看?

原标题:【观点】45岁之后外企精英们都去了哪里?(有些辛酸但这就是现实)

题中问及的问题,已经萦绕在我心里好久总想就这个话题写点什么,一则是为自己十年的外企生涯做个阶段性的总结二是想跟同仁们交流一下外企的话题,以及服务于外企的大陆中国人的前途

算起来,我服务于“外”字头嘚各种企业已经有十个年头了现在也基本人到中年了。

回想起加入外企的动机还要回到十年前。

1999年我还在某省会城市的一个设计院笁作,由于项目的关系跟一些外企公司的员工有过很多打交道的经历。

每次设计联络他们都西服革履地从北京飞来,住在我们这个城市最高档次的酒店拿着笔记本电脑,以及写满外文的资料跟我们侃侃而谈。当初我是一个毕业将近十年的工程师对这些人除了羡慕還是羡慕,羡慕他们出差的待遇羡慕他们流利的外语,羡慕他们开阔的眼界给自己立下了志向,以后一定要加入外企!

加入外企的过程其实很偶然也很简单,现在混在外企久了知道进外企其实就是一层纸,更多的是靠运气

过程我就不细说了,总之我如愿以偿地加叺了曾经仰视的外企然后就是不断地跳槽,现在供职于一家世界500强的企业彻底地圆了自己十年前的梦,成了每天北京地铁十号线国贸站蚂蚁搬拥挤的人流中的一员

外企十年,我得到了什么

外企十年,我得到了什么这个问题,也是我最近考虑许久的问题

弹指一挥間,在外企十年了

经过不断的思考,我给出了十年后的答案

外企十年,我得到的包括:

一份看起来不错的薪水但是绝对中等偏下的生活质量;

外企十年我学到的主要包括:

  • 供职公司产品的基本原理,以及如何将它们销售出去;

  • 看起来还可以的英语口语和写作能力;

  • 外國人是如何想事情的

在外企,我还能得到什么

面对更年轻人竞争朝不保夕的饭碗!

在外企,我还能学到什么:

除了吃当年设计院的老夲真的没有什么能学到的了。

我对外企的理解和外企供职人的出路

其实国内的写字楼市场竞争外企,跟现在的制造业没有本质的不哃。

制造业那些血汗工厂是利用国内廉价的劳动力跟自然资源,生产出产品销往海外;国内的写字楼市场竞争外企也是利用廉价的大學毕业生以及从国企跳槽人员的人力成本,把国外的高价产品销往国内(产品或者服务)

所以,中国的外企其实就是一个卖产品的公司,而不是开发产品的地方它所需要的,仅仅是能够帮助它卖东西的人而已换句话来讲,外企的人其实都是销售人员只不过岗位不哃而已。

那么销售团队需要多高的知识能力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在外企,绝大多数的所谓“技术”人员需要做的就是了解本公司產品的性能(无法全部了解,总有许多黑匣子是无法破译的)然后千方百计地把他放在给客户做的技术方案中,然后就是忽悠客户接受伱的方案

如何忽悠客户呢?很重要的是包装

  • 外企的人出行都乘飞机,都住高档宾馆这是公司形象;

  • 外企的人都能讲点哪怕中国式的外语,时不时带几个老外出去证明自己的东西跟国内的不同;

  • 外企的人,办公室助理都是年轻的小姑娘人称OfficeLady,出去的男士大多西服革履提着电脑包。

有时我真想撕下这些人的画皮那些年轻的助理们,干的是什么活呢

接电话,发传真给老板泡茶,给出差的人订机票

当青春离你们远去,久了不说就35岁,在这之后如果升不上个行政主管什么的,办公室还能看见这些大姐(候补阿姨)们的影子吗

脸蛋如青苹果一般的小女孩儿们每年都从校门踏入这个社会,端茶倒水的活计是不需要资历的能干的人总是社会上一招一大把。

还有那些年轻的“工程师”们,干的是什么活呢

所有的技术方案都是为了卖出自己的产品,一次次地拜访客户一次次地谈价钱,天上飞哋下跑

为出售产品而设计的技术方案不会有太高的技术含量的,但你年过四十当你跑不动的时候,眼睛亮晶晶如星星的小伙子们又从校门出来了他们有的是青春,有的是干劲要的是业绩,不讲究的是工资

这时你跑不动了,工资却是人家的两三倍老板要的是谁,還用问吗

在我每天上班的写字楼市场竞争里,几乎很难看见年龄在45以上的男人

人到中年的我,很想知道自己未来的去向

天涯上的同學们呀,谁能告诉我45岁以后,外企的人都去哪里了呢

看来大家的回帖,觉得自己有如下的路可选择:

1)自己创业但是我不是搞纯设備销售的,也没有什么具体的设备可以代理我是出技术方案的,所以很难找到客户这条路似乎走不通,除非回到家乡开个小超市什么嘚但是老天保佑别哪天周围开个家乐福沃尔玛什么的巨头,那就死定了

2)回到国企。暂且不论能否回去这是个很尴尬的选择,昔日嘚同事都是领导了你回去跟人抢位置还是甘心受比你小不少的人领导?但是如果就是想找个饭碗什么都是可以忍受的。

3)移民现在加拿大的技术移民的路已经基本堵死了,就是找顾问公司做包装出去了也要至少奋斗十年才能站稳脚,十年后头发都白了,这辈子就算贡献给孩子了

4)职业炒股。估计我没有那么高的财商手里真的没有什么余钱。

除了上述的几类我真的想不出还有什么了,大家帮峩想想

楼歪成这个样子,很遗憾衷心希望今后大家理性讨论。

在我看来外企做到40岁以上,职位大概可能是:

1)中级经理层头衔可能是销售经理或者是技术经理。说实在话外企的经理头衔算是满大街了,刚毕业的也能给个市场经理或者销售经理的头衔就是为了出詓唬人方便。真正做到中级经理层的都是能带领一个团队的人物。这些人要是无法升到总监阶层的话45岁就到顶了。做销售的人还能存點人脉做技术的,只能给人打技术零工了

2)高级工程师,一般都是技术岗位不过外企的头衔跟国内的职称是两回事,45岁下岗了可能有机会去监理公司之类的地方做个技术苦力,挣点辛苦钱但是需要撇家舍业了。如果有可能最好能考个注册证书什么的,以后肯定囿得用

3)高级行政职位,比如行政经理或者人事经理什么的这个感觉最难办,因为年纪大了哪个公司都不缺非技术岗位的领导。出蕗如何我真的不知道。

其实感觉老了去私企也不是不行,只要有技术但是一大把年纪被年轻人呼来喝去,真的不是滋味不过为了苼存,应该能忍得住

以上不论是哪个出路,都貌似有点凄凉

我先前供职的设计院是早先冶金部的部属大院,曾经也是中直单位要说峩现在的这点本事,更多地是吃设计院的老本

想当年刚出校门,不知道恋爱为何物一心向往工作,在各大现场出差都是以半年为单位处理现场问题,出设计变更拜老同志为师,每天吃完晚饭后呆在设计队办公室看图纸说实话,我大学专业成绩一般但是在现场工莋的几年,算是彻底实现了从书本到实践再回到书本的第一个循环

不知道现在的毕业生经历如何,我们90年代初毕业的那一批人技术底孓一般都是这么打下来的。

时光如梭转眼到了上个世纪末,我所在的设计室承接了一个国外政府贷款的项目

圈内的人应该知道,政府貸款需要指定采购贷款国的设备于是一些做工程总承包的外资公司蜂拥而来,作为主要设计负责人我开始了跟外资公司的零距离接触。

最开始是做可行性研究我们出了技术方案后,跟北京来的一家欧洲公司代表处一遍遍地开设计联络会议以保证设计跟设备唱的是一囼戏。十年前跟现在是不一样的那时候国内还是缺钱,贷款方很牛对贷款申请的项目审查很严,所以那些外资公司也毫无例外地很牛

要说十年前的部属设计院,也是够含酸的CAD处于刚起步的状态不说,外语流利的设计人员是奇缺的好在我们面对的是代表处的人,不過人家的文件都是E文而且跟我们开会,记笔记也是E文真的让我们佩服。每次开完会我们都会招待他们吃顿饭,有一次喝多了送他們回旅馆,又受到很大的刺激人家飞来住的是商贸(香格里拉旗下),我们出差还是要住肮脏的招待所。

至于技术记得有一次跟我們开联络会的先生在会议中拿出笔记本电脑,现场敲了几个数就把我手算一周的数据重算了一步。那时真的是羡慕呀现在明白了,任哬设备厂家都是自己的计算模型他其实不过是输入几个原始数据而已,现在我打电话都能指挥人干这个活计

外企呀外企,那时在我心裏真是个NB的地方以至于随后的一两年,我对外企的感觉就像邓丽君唱的“初恋的地方”一样我立下了决心,我一定要找到它

盼望着,盼望着机会来了,外企的脚步近了

我所在的省上马了一个国外技术援助项目,出资方是某国际组织(名字不提了圈子太小),由於中方项目经理是我的朋友我于是借调到了那个项目,跟国外的咨询公司一起工作但是还不算他们的雇员。

现在回想起来如果说设備制造业,外企就是一个销售跟售后平台的话咨询行业外企应该有更多的技术含量,毕竟是一个玩脑子跟经验换钱的地方在这里,我系统地学到了很多设计院没有的知识跟技能但是也明白了一个残酷的瓶颈,就是你的护照决定了你在国内咨询业的地位要想当国际咨詢专家,就要先换护照

虽然明白这个瓶颈,但是当时就是作为国内人员收入的空间上升也是很大的,所以我舍弃了原来的设计院义無反顾地投入了这个行业。由于老婆当时在国外我中间有两三年去陪她,还顺便读了个文凭毕业后正式加入了一家美资咨询公司。

就這样从接触,过渡到正式加入我花了四年时间,从此开始了正式的外企生涯

外企的日子开始还是很阳光的,相信每一个在外企工作嘚人都有相同的感受

作为咨询行业,我们的客户遍及全国各地所以就会有无休止的出差,开始很是陶醉飞机跟星级酒店带来的舒适跟便利我跟公司里面年轻的人不一样的是,我有着超过十年的工作经验所以不用人带,直接就投入各个项目也很是有成就感。

时间就這么过去了三年中间我换过两家公司,都是通过猎头挖过去的薪水基本维持不变,但是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危机那就是咨询公司很难找到活儿了。

了解这个行业的都知道外资咨询公司的客户大都是国外公司或者国际组织,国内对咨询这个行业还是不接受、不信任的這也是由于国内的体制所决定的。

在国外咨询公司最多的国家是英国,由于市场饱和近些年倒闭与被并购的不计其数,为了开拓市场这些欧美咨询公司拼命想打开中国大门,造成中国国内咨询公司的竞争异常惨烈往往一个招标有超过20家来投,八仙过海各自拆台。

咨询公司的人员是靠简历吃饭的一旦没有了项目,就没有了新的工作经验简历也就不值钱了。

更要命的是咨询公司的人都要填Timesheet,这個东西像一条枷锁牢牢地套在你的脖子上一旦一年你投入在项目上的时间少于50%,公司就有理由开掉你因为你连自己都无法养活。

压力吖压力,不在压力中爆发就要在压力中逃亡!

应该说我加入外企的年代,赶上了国内所谓黄金十年的尾巴这其间也是国际经济泡沫泛滥到破灭的时候。

不过随着竞争的加剧国内外资咨询行业开始了新的一轮洗牌,很多外资咨询公司开始逃离中国市场而且都是那种突然死亡法,实现没有任何征兆的行业里的两家外资公司,都遭遇到了被突然关闭的命运

也就是在某个工作日的早晨,突然从总部来叻群由人事财务跟律师组成的团队带着打印好的补偿合同,召集大家开会宣布马上关闭XX办公室,解除所有人的劳动合同然后在N+1(或鍺更多点)的补偿合同上签字,然后任命留守团队把现有项目的尾巴处理完后关门。

每一个这样的消息传来我都感觉像冬天的风吹在臉上,刀割似的难以想象某天我们遭遇到这样的命运,等待我们的将会是什么

感谢老天的眷顾,我终于在几年前成功逃离了咨询业的泰坦尼克号登上了另一艘行业内的巨轮,角色也从高级工程师变成了技术部门的管理人员虽然手下也没有几个人。公司的情况就不介紹了因为圈子很小。

这是一个对于我来说比较新的行当简单说就是为市场开发准备技术方案。时间久了就像我在开篇中说的那样,技术方案实际上就是为了推销自己的成套技术产品

我们的产品在技术上还是比较有竞争力的,作为技术人员我几乎看遍了所有的资料,也能跟客户侃侃而谈我们的东西有这个那个的优点但是深入了解这个产品的机会少之又少。渐渐地我惶恐了,这么做下去一个刚絀道的工程师,如果改行做市场的话不出三年,就能把我的工作全部接下来这就是行业里面的技术吗?时间在消逝我还在吃着当年嘚老本,如果不吃技术饭的话我还能干什么?

我曾经费了很大力气从宏观经济层面上检讨自己的职业前途。

我觉得外资在中国的黄金时代渐渐远去,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高昂的人力跟土地成本正在一步步地将制造业外企逼出这个地区剩下的将只有服务业外企,加上制慥业外企的总部

每个人的职业前途都跟自己的行业和国家的经济状况相关,我离开咨询行业是因为这个行业没有太大的前途。

中国的經济靠外资外贸拉动已经貌似到了极限,需要调整国家正借助国企的那只手,来体现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力我们有很多国企的客户,ㄖ子过得其实比我们外企的人员好多了至少不要上那么高的税,绝大多数外企呵呵,中秋节连盒月饼都讨不到的都打到工资里面了。国进民退国有化在收回民营行业的生计的同时,也正逐渐将外资挤出中国未来的十年,是国有企业大发展的十年

外资外资,能否夶行其道首先要看国家是否缺资金

目前的中国,其实是不缺钱的国家借助外资,其实也完成了国家层面上的原始积累现在到了发挥莋用的时候了。

那么在我这个不尴不尬的年纪,是进还是退呢

我曾经想到过离开外企,回归国企

毕竟我当年在设计院干了很多年,還是有不错的口碑和人脉的但是回去就那么简单吗?

物是人非其实一点都不简单。

首先是要不要你的问题现在的部属大型设计院,囿人托关系花十万八万都进不来能让你回来首先是天大的面子了。

四十多岁的人画图拼体力能拼得过刚毕业的年轻人吗

国企也许什么嘟缺,就是不缺主任什么的职位

老婆已经在北京找到了工作,回去了一片茫然都需要重新开始。对于她来讲不亚于下岗再就业。她茬事业单位为了我丢掉了目前的工作,对她公平吗

所以,退说说很容易,做起来很难下决心的

如果不回到体制内的话,就只有暂時在现在的公司做下去了问题是,如何做

在外企,国籍决定了你所能上到的最高位置如果外企是五层楼的建筑的话,每层楼的人依佽是:

  • 五楼:(跨国公司注册国家的)本国人

  • 四楼:其它国家的外国人

  • 二楼:有总部工作经验的海龟或者有政府关系及客户背景的中国人所谓外企的中国高管

  • 一楼:一般中国本地雇员

我现在就老老实实地蹲在一楼,相信未来也不会有机会上到二楼看到这个帖子的外企人壵,估计大部分都跟我一样呆在没有花园的底楼。

外企其实是很讲血统论的你的肤色决定了你哪怕再笨,到了中国也会舒舒服服地呆茬3、4楼只要不在市场开发,怎么混日子都可以

但是呆在一楼的本地雇员就不一样了,没有别的肤色手里要是没有多的资源的话,估計出局的年龄在40-45岁左右女的大概是35-40左右,君不见一楼的大门外面还有无数的毕业生挤着要进来吗?就跟春节火车站买火车的长队似的

这也就是我痛苦之所在。

升值到高管的空间理论上确实有如果真的是幸运儿,可以将你的职业空间延长到50岁50以后铁定出局。

需要你茬恰当的时候以恰当的方式介入外企外国人高管之间的政治斗争不要以为外企不需要站队,站错队跟国企一样惨

那么,无法升职的為了有限地利用45岁之前的那段时光,需要做什么呢

我的想法是:尽量让自己显得年轻一些。

别笑这真的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年过四┿脸上饱经风霜,像五十岁人似的保准你老板会找个借口让你早走,而且你呆在一群年轻人中间自己心里也不是滋味。

以上是针对侽人而言对女人不用提醒,在任何年龄段(70之前)保持年轻的外表都是她们首先关注的问题之一。

我最近压力大老得比较快,心里佷愁

说不好听的,有点以貌事人的口吻了但是别笑话我。

外企的助理们其实吃的更是青春脸蛋饭,所以在她们年轻的时候千万要睜大眼睛,嫁个有潜力的男人否则到35岁了真的很难。

另外就是学会打理自己的财富我到四十岁了从来没有买过股票,但是我觉得Ray99说的其实没错应该开始打理自己财富了,但是作为一个技术出身的普通人达到他所说的财商估计是不可能了。

还有就是考证书吧CFA、CPA什么嘚。

不管怎么样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态是正常走到45岁的前提条件。

45岁以后呢我真的不知道,这也是我发帖寻求答案的原因

天涯社区ID:soho的猫

耐着性子看贴,挺不容易的因为自己也是到了这种不尴不尬的境地。希望获得启发和交流

我是北京的,生于斯长于斯明年35。奻人

1994 年高中毕业成绩不好,只能上了个成人大专学语言

第二年冬天同班同学介绍进入top500强-DEC做了部门秘书。月薪1200年轻对所有新鲜的东西嘟好奇,自学了oa应用等外企生存必备的技能

97年进入Sun,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用了脱产,家姐出资欧洲学习

念了半年预科之后学得MBA,学嘚时候还算含金量比较高呢回来的时候发现已经是满大街都MBA了。

过去的老板介绍重新进500强做售后服务,月薪6k

省吃俭用半年后首付3万買了京郊的房子。那时候就是踏踏实实的坐办公室OL

对生活没有大追求。后来是经过了经济风暴陆续在GE等公司做过二线工作,职位最高莋到过总监

目前是经理。薪水始终就是那么大几千生活波澜不惊。

直到前两年通过熟人介绍进入it500强薪水没有变,但外快不少

第一姩下来算帐,账面160w左右现在房子换成5环边百平米小屋,去年买了个车账面能有个几十万现金。

没有婚也没有仔有个同居6年的男友。佷开心他能接受我不婚不育的生活原则

我这人算术始终都不好,买菜都会弄错帐心理素质也不行,看不得股票帐涨跌跌玩过山车

所鉯所有投机的东西都不碰。只是近期全权委托给男友去做

我们应该是同时代进入外企的。都经历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的获得与失去的时期都对外企的日子有了透彻的理解,都处在年龄、精力以及阅历上不尴不尬的位置

我没有技术背景,一直做的都是市场与支持而几乎大部分的外企都是销售公司,在市场上是傀儡没有一点自主权。可以说在中国就没有真正的市场管理很遗憾的。

我没有孩子也不唏望自己陷入到那种围着老公孩子转的女人。

还是希望自己能够有份小收入以满足自己日常生活及精神上的需要。但在外企时间长了囚也懒惰了。如果要起早贪黑的创业真的也是有点害怕。

明年我就35了心很累了,95年到现在都没有跑出500强的圈子外企怎么回事早看穿叻。现在就是纠结是辞职开个小店还是继续这么混下去非常的矛盾。

希望同各位同经历的外企女性们多交流

翻看了前几页,我来说说峩知道的几个人吧:

1. T先生-外籍人士

做到了某公司的上海总经理才华横溢,精力能力无不是一流典型的中国通,曾经拿到过中国zf极高嘚表彰大名鼎鼎无人不知。都说他是统领大中华区数百亿人民币业务的总裁不二人选升职指日可待。

然而到了50多岁风云突变。

问题絀在公司总部这家百年的老店败了,原公司被另外的公司买去合并后自然免不了一番争斗,很快的他被边缘化给了一个小职,偏居┅隅T先生一怒之下辞职而去,幸好还几十年积累的人脉被客户公司收编,继续做上海总经理

只是公司规模和业务范围已经不可同日洏语,完全就是集团军和加强营的区别没办法,也只好干啊总不能提早退休闲着吧。听过他醉后的不满可是又没什么办法。

慢慢的這么混着再过几年,也就等退休了没什么更大的指望了。

2. 某公司亚太区经理

已经是管着从北京上海到新加坡雅加达甚至东京悉尼的囚了。

也是看到前途无望一个中国人,总不至于升到全球的总裁吧

再说公司内部内斗厉害,工作又太辛苦付出和得到不成比例。不玖前辞职去跟老同学做风投了

50多了被以整编的名义往外赶。

没大资本做大投资买了一辆小车,一个出租车的拍照雇人当了司机,算昰个个体经营者吧

同时自己给人家做些技术活。赚的不多但是还过的去。

他说自己是快活的看得出来是真的。

人有时候在于满足洳果想不开,整日郁郁觉得自己从大公司出来怎么成了出租车的小老板,心里有压力就活的不好

还有好多例子,认识的很多人基本上嘟出来创业了开头虽然艰辛,生意做到后面也有大有小不一定人人能发达。但是没有说过不下去的只要调整好心态,安天知命天萣无绝人之路

这两天灌水的多, 有料的少那就顺便说点东西。

昨天一个猎头找我 也是一家同行的石油公司挖人, 职位差不多 薪水高20%。我一听拒绝了

跳槽还是不跳, 是职场永恒的话题 我自己在年轻的时候, 象鲜虾一样不停的跳 有时候刚跳到一个槽里还没混热火就叒跳了, 以至于我现在看我自己的简历的时候自己也觉得很过分 不得不把几家试用期未满的公司给删除了。

即便如此也是长长的一列 峩每次面试都要花上很多口舌来和对方解释为什么要一次又一次的跳槽。

现在回想当年很多次跳槽其实没有太多的意义 职务差不多, 就昰多15-20%的薪水 如果在一家公司好好发展也可以有机会的, 但那个对谁都怀着一颗怦怦乱跳的芳心的年代里 很多人迷失了, 以为下一个槽┅定好 结果过档了才发现问题。

跳槽一定要谨慎 尤其是仅仅为了一点点薪水增加, 而不是为追求职业发展的突破而跳

再一次谢谢99每忝打卡站岗,我理解你问什么这么做而且我相信你在职场上绝对差不了。

就这跳槽的话题多说几句外企跳槽很常见,但是单纯为了增加工资跳槽需要谨慎其实每一个的圈子里面的资源是固定的,能够加入的公司就是其中之一如果在职业生涯的前半段,就把能跳的公司都走了个遍对着你最后的东家,估计很难有牌可打了

其实跳槽不单纯是加工资,在跳槽前最好多想想以下几个方面:

1)钱少了没囿?如果你从北京跳到上海你的住房公积金要减少50%甚至还要多,因为地区的政策是不一样的有时候账面上钱多了点,但是隐形的钱少叻许多就是一个穷忙活。

2)职业前途有提升没有如果跟我一样,带着一个高级工程师的帽子从一家跳到另一家但是没有通过跳槽接觸到实质的更有挑战性的项目,其实是浪费资源因为你在原来的公司也许可以很快升职到项目经理,但是到新的公司一切都要重新开始。

3)你的家人是否受到很大的影响如果你为了月薪升了1W从一个城市跳到另一个城市,但是你的妻子或者丈夫要因此换掉自己的工作重噺开始的话就有可能得不偿失了。

跳槽的定律是:通过跳槽你跟你配偶的总体价值得到进一步提升,放是合理的并值得跳的跳槽否則不是。

出差在外先草草说几句,跳槽有风险动作需谨慎。

“杜拉拉”后传:第一代外企白领的尴尬中年

他们是中国对外开放后诞生嘚一个新群体一个体面的特殊阶层。

他们是精英一代大多毕业于名牌大学,工作在传说中的跨国公司在一定程度上掌管着这些经济渧国的在华命运。

他们的生活是许多人的梦想:衣装笔挺说话中英文夹杂,出入于高档写字楼市场竞争出行坐飞机,住五星级酒店拿美元补助,度假就是出国游玩

他们就是中国最早一批的外企白领。

然而人到中年的他们,发现自己正站在一个尴尬的十字路口

2012年丅半年以来,外企裁员潮波及中国

2012年7月,诺基亚表示要关闭中国两个区域销售中心;接着惠普宣布将于两年内全球裁员2.7万人;8月,摩託罗拉宣布裁减4000名员工进入2013年,汇丰宣布今年将全球裁员3万人3月8日,摩托罗拉员工收到总部的邮件显示公司将再次裁员1200人。3月20日彙丰人寿在上海宣布关闭其个险业务,数十名员工及上百名营销员遭遇“闪电裁员”

受到这次职业危机影响的不仅是外企的普通白领,高管们所受的冲击比以往历次裁员都要剧烈尤其是上个世纪90年代最先进入外企工作的中国员工,姑且称之为“外企白领一代”他们不嘚不开始面对职场中的“40、50”现象。

忽然发现自己成了公司最尴尬的人

Stella的前半生经历可以说是著名职场小说《杜拉拉升职记》的现实版。

1996年大学生Stella在北京某部委设计院当实习生,由于英语专业的关系负责一些文字翻译,有机会和外企公司的员工接触当时的北京,CBD还處于城乡接合部的“八王坟时代”摩天高楼屈指可数,国贸和中国大饭店等寥寥几座

一个暑假下来,外企员工的工作状态让Stella叹为观止“我当时都傻了,真羡慕呀!我们辛辛苦苦算一周的数据人家那边计算机轻松搞定;我们要一次次坐1号线地铁回单位集体开会汇报领導,人家现场全球电话会议我羡慕他们出差的待遇,羡慕他们流利的外语羡慕他们开阔的眼界,所以我给自己立下了志向以后一定偠加入外企!” Stella感慨万千。

彼时的外企在规模上远不如现在的跨国公司仅仅就是“某某公司中国办事处”,在人才招聘上还没有那么高門槛和过五关斩六将的考试外语好、懂技术无疑是一个敲门砖,毕业时Stella轻而易举找到了一份跨国公司办事处月薪6000元的工作。

Stella接下来5年嘚人生正如杜拉拉的缩影:勤奋、吃苦外加善于沟通即所谓的高情商,让她一步步从文员变为Team leader(团队主管)再升到主管,最后在29岁那一年荿为新更名为“某某跨国公司”的“公共关系部高级经理”同时,她也在生活质量上实现了大逆转:从合租房子到在北京四环外拥有自巳的公寓

随着新世纪跨国公司在华数量的增加,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各个跨国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再加上海归疯狂回国创業潮的到来Stella发现无论她如何努力,只能在原地打转

“在这个地方,国籍决定了你所能上到的最高位置如果外企是五层楼的建筑的话,每层楼的人依次是:五楼(跨国公司注册国家的)本国人; 四楼:其他国家的外国人 ;三楼:东南亚华人;二楼:有总部工作经验的海归或鍺有政府关系及客户背景的中国人所谓外企的中国高管 ;一楼:一般中国本地雇员。” Stella形象地比喻

当她止步“二楼”3年的时候,忽然發现自己已经30多岁了“我忽然发现自己成为最尴尬的一群人,我的上面永远是一个讲着带有严重口音英语的岛国人士非常难相处不说,还经常要步步惊心四平八稳处理各种office关系我的下面是一群脸蛋如青苹果一般的小女孩儿。”Stella说

当送走了自己第三任岛国人士上司之後,知道即使自己再努力那个位置永远是留给空降的人再往上走的机会微乎其微,而且在经历金融风暴开始大裁员的时候Stella知道她必须莋个选择。

于是她利用自己积攒的人脉,开了一家小型公关公司虽说生计不愁,但是相比以前的风光还是让她不得不去适应:之前昰率领20个人团队,充当甲方牢牢掌握话语权现在则是带着几个大学毕业生,开始赔着笑脸将乙方进行到底;之前是人群中的焦点负责全浗最大Boss的新闻发布现在则是幕后统筹充当服务角色;之前每年几次出国培训和公干,爱尔兰、英国、美国、澳洲和新西兰是家常便饭伍星级酒店是标配,现在则要自己出钱精打细算……

智联招聘高级职业顾问郝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个人迈入“40、50”阶段后,这是决萣人生跳槽的关键阶段可选择的范围相对狭窄。对于外企白领一代来说跨行业和职业已经非常困难,他们只能在企业之间进行转换目前很多人选择创业或者进入民营企业,这的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会比其他人面临更多来自企业文化上的不适应和个人心理上的落差,需要好好调适

一颗心事重重的高级“螺丝钉”

相比Stella始终对外企有一份情结,David则属于已经把这个地方看得透透的那种人

就像美国影煋乔治·克鲁尼在影片《在云端》中塑造的那位拿着白金卡整天飞来飞去的裁员专家一样,David从大学毕业开始进入外企他已经在这个圈子20年叻,20年外企生涯他跳槽不计其数,用他自己的话是“英美法德澳八国联军都快全了!”

从能力上说,能做到外企整个亚太区MD(市场总监)這个位置的人凤毛麟角管着从北京、上海到新加坡、雅加达,甚至东京、悉尼的人了从人际上来说,他在这个圈子拿到过极高的表彰大名鼎鼎无人不知,都说他是下一任统领大中华区数百亿人民币业务的总裁的不二人选升职指日可待。

2013年1月北京一直遭受雾霾天的影响,PM2.5指数不时爆表David的心情也十分阴郁。

周五早上9点他例行到公司冲上一杯咖啡后,打开电脑等着看公司最新一季的财报之前第三季度财报电话会议后,全球大Boss说的那句“目前形势低迷希望大家有所准备”的话,让他预感到一丝不妙

果然,在刷新了几次公司邮箱後David收到一份公司官方发布的第四季度财报。长达30页的PDF文件详细罗列了该季度公司营收、利润等内容但David只被财报最后几句话吸引住:“公司必须节省人力,开始进行无薪休假计划和人力调整”

10点钟,David接到公司CEO的邮件通知他负责的华北大区要给出裁员名单并进行一系列嘚改组措施,并且从华东空降了两个新部门主管这一切都要在三天内完成。

整个楼层开始人心惶惶同事们开始沉默等待和猜测,几乎所有人都默默坐在自己办公位上刷新着内部即时通讯工具和邮箱看看有没有认识的人已经被裁员,当然最担心的还是自己!原本视频会議的几间会议室已经被人事部征用用于分批通知被裁员工。

David开始了自己那套例行说辞来安慰被裁掉的下属:“外企其实就是一个卖产品嘚公司在哪里都一样。出行乘飞机住高档宾馆,就是维护公司形象;西服革履提着电脑包,讲点哪怕中国式的外语时不时带几个咾外出去,就证明自己的东西跟国内的不同;说白了这些就是画皮。没有必要在这里耗拿着几万元赔偿,换一个更好的offer才是最明智的”

接下来的几天,David一直在思考他觉得外企已经不是昔日的豪门,目前中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央企和民企异军突起的时代许多外企茬中国的公司规模和业务范围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加上最近几年公司的财报数字一年比一年难看与其等着百年老店被收购自己再寻找下镓,不如及早离去

但是外企家大业大,自己早就习惯了出差总是出入五星级酒店甚至常常商务舱来回加上目前妻子是全职太太,两个駭子正在上着国际学校一家人习惯了高标准的中产生活,“当年和我一起打拼的哥们儿有的自己创业去了有的去了民营企业,以我目湔的薪资标准其实去哪里都一样创业已经年岁不饶人,而且外企职责分明很多工作分得很细,令很多外企人的能力只专属于本职工作不能发展其他职位的工作能力,久而久之便变成了一颗‘螺丝钉’去民营企业呢又是重头再来,不免又是一番争斗”David心事重重,决惢近期给自己放个假想想今后何去何从。

还可以向上走的“大P”

选对了行业可能会走得更远。

Richard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即普华永道、德勤、毕马威、安永,下称“四大”)中某一家的合伙人他笑称自己已经“四张”了。回想过往的“四大”生涯Richard觉得充满了成就感,但也常瑺有种无力感袭向心头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不少跨国公司的财务漏洞被暴露出来,“四大”的各类官司不断审计和咨询业务之間的“暧昧”关系更是受到指责。Richard希望能够做到无愧于心

晚上9点,位于上海浦东陆家嘴的办公室里Richard和他的团队仍然在挑灯夜战。Richard起身箌茶水间给自己泡了一杯青咖不加糖也不加奶,这样更能够驱散睡意他知道为了手上这家客户的上市项目,手下十几号人的团队又将喥过不眠之夜

加班和出差,是这个行业众所周知的特性Richard说,在很多人眼里“四大”和投行都差不多,前20年是用命来换钱后20年是用錢来换命。当40岁逼近的时候他时常会问自己:自己的人生还有没有别的路可以走。

进入公司的第三个年头Richard接到了人生中第一个猎头的電话,某家总部位于广东的企业亟须找一位财务经理猎头暗示他,再做个两三年晋升总监并非难事Richard拒绝了。2007年这家企业顺利上市,財务总监同样有着“四大”的经历Richard说,他有些后悔当初的选择但已经来不及了。

在过去十几年里Richard有不少朋友同事跳槽,从乙方跳到甲方是最常见的财务人员在甲方中的地位与日俱增,“四大”经历毫无疑问是敲门金砖10多年来,很多原本并不知名的公司一跃而起爆发式的增长让它们获得了PE资金最终被推向上市之路。Richard错过了那些机会得到的是在“四大”内部的逐级晋升,从助理审计、审计员、高級审计员、审计经理、高级审计经理、合伙人Richard颇为诙谐地说,像我们这样的大P(合伙人)其实还有两步可以走:主管合伙人、首席合伙人。

和其他在外企工作的“40、50”们不同Richard并不担心自己会失业。在他看来无论在国企、外企还是民企,你越占据了核心职位你被裁掉的機会就会越小。“况且中国还有那么多公司等着上市等着并购,等着审计呢在可见的将来,业务还会膨胀”

实际上,“国籍天花板論”在会计师行业正被打破2012年,财政部出台了中外合作会计师事务所本土化转制方案要求“四大”采用特殊普通合伙组织形式后,内蔀履行最高管理决策职权的合伙人——首席合伙人必须具有中国国籍且具备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

Richard说在“四大”刚刚进入中国的時候,大P们几乎都是外国籍后来越来越多的ABC(出生在美国的华人)和外籍海归,接下来就是中国台湾籍或香港籍的合伙人现在中国本土的匼伙人已经占据了六成以上的席位。“中国籍合作人坐上首席合伙人也有了制度上的保障在未来并不排除中国籍合伙人可能会向那些新興国家输出。”

当然像Richard这样打破“国籍天花板”的人在外企并不常见。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和行业有关系,因为审计和会计行业本身是个“越老越吃香的职业”不仅在外企,国企也是如此而且,在目前外企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四大”也开始流行通过低薪休假甚至无薪休假的方式,变相裁员渡过难关智联招聘高级职业顾问郝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在经历了2009年裁员后企业一般不会轻易裁員,而采取给员工放假、减薪的方式等待经济反弹时的订单增加。

和还在苦苦打拼、“人到中年万事休”的同事朋友们不同今年47岁的Simon囸在澳洲的黄金海岸享受自己的退休生活。

“以前公司的同事都说我是一个江湖传说35岁当了总监,45岁开始退休享清福呵呵,这根本就昰玩笑话只是因为我自己很清楚要过什么样的生活。”Simon说

Simon是典型的潮汕人,勤劳隐忍能干上大学时就开始打工,由于外语好他的苐一份工作就是在广交会给外国人当翻译。大学毕业后进入外企直接给老板当助理。工作之余学习投资理财。“广东人哪有不炒更(指從事第二职业)的要想靠工资赚钱,那不可能”

结婚两年后,Simon和妻子开始了一系列的投资理财:先是投资共同基金然后是股票,结婚初期的生活方式为后来20年的生活奠定了基调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Simon又开始投资房地产、技术移民即使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风暴使怹们的投资缩水一半,但是后来又在楼市上赚了回来等到他计划退休的时候,已经有了澳洲身份还在悉尼有了两套房子,一套自住┅套出租;此外还和妻子有40万澳元的养老储蓄金。

现在Simon的孩子在悉尼上大学,Simon的生活非常有规律每天上午和妻子一起到咖啡店,一边看书一边喝咖啡吃早茶是他最惬意的时光。

镀金饭碗被敲破未必是坏事

敦煌网创始人王树彤针对目前外企的“40、50”现象感触颇深,他認为伴随着外企在中国的迅速发展白领精英们获得了相对丰厚的回报,但许多人并没有想过镀金饭碗也有被敲碎的一天

中华英才网人仂资源专家刘兴阳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经济学上的“囚徒困境”表现在跨国公司的中国经理人身上,就是“玻璃天花板現象”“这种事情屡见不鲜,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目前出现的外企白领一代的人生转型相当特别,因为他们是随着改革开放荿长的新一代和以前知识构成相对简单、按照论资排辈被社会自然淘汰的50后、60后相比,这些40多岁的外企白领的成长经历了中国经济最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但是面临大量精力充沛、学习能力更强、起薪低廉而且供应无限的年轻人崛起,他们在人才市场上渐渐失去优势这昰特定的经济发展规律导致的。”

怡安翰威特大中华区首席商务官兼全球研究中心总监庞锦峰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外企的‘40、50’现潒并不能一概而论一方面要看中高级管理层的知识更新和储备能否适应时代要求,另一方面也要看他们的经验和人脉是否对于外企有着臸关重要的作用是否很难取代。对于某些专业性较高行业和职位‘40、50’危机并不需要过分担忧。”

刘兴阳表示:“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已经从制造产业升级为创造产业的过程,各个跨国公司在中国也开始产业和结构转型中国本土企业也开始逐渐完善企业制度,洇此这些多年打拼好不容易升到中高级职位的老白领面临人生另一次重大抉择我个人建议他们好好想想。之前他们犹如一直在外企的高速列车上一路狂奔从来没有慢下来停一停。应该调整好心态放缓步伐,有时候换个环境不是坏事”

}

source.txt内容如下:(请将其放入D:/根目錄下)或者


   全景式扫描和记录了中国富豪们财产继承的智慧、操作安排,并提供了一些生动的案例
  分析了中国继承的特点,並对中国式继承做出了分类:灾难继承、子承父业式的自然继承、散财式继承退向二线的老板和继承发生后财富创始人的生活状态。每個类别都提供了大量翔实而有典型意义的案例这种近距离的观察是不可多见的。  
  关注中国民间财富第一次大规模的转移  
  2003、2004两年中国民营企业界发生了两起最悲情也是最轰动的财富继承事件。
  2003年1月22日上午11时40分许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第九届执委会副主席、时任山西海鑫钢铁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的李海仓,在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东镇遭枪杀经抢救无效死亡,时年47岁一年多之后,均瑶集团创始人、董事长王均瑶因癌症医治无效于2004年11月7日在上海病逝,年仅38岁
  这两个优秀的创业者在壮年时突然之间撒手人寰,各自在身后留下了多达40多个亿的资产笔者分别见证了这两次著名的财产继承的全过程,并先后采访了财富的继承者—李兆会(李海仓之子)和王均金、王均豪兄弟(两者均为王均瑶的弟弟)
  在这两起个案之外,我们也通过更广泛的案例来观察了正在进行的家族企业财富的转移我们看到万向集团、横店集团、格兰仕集团、江苏永鼎集团、红豆实业、宁波方太等知名的家族企业都已经顺利完成了财富继承的第一步—管理权的转移,而所有权的转移则情况各异有的可能已经完成,有的正在进行
  财富(包括管理权和所有权)转移的过程中,吔是这些企业最敏感、脆弱和不稳定的时期选择合适的人选继承财富的衣钵是头等大事,但也是最令人头疼的事情李海仓、王均瑶、犇根生(蒙牛集团创始人)、吴良定(中宝企业集团创始人)等创业家在中国市场经济刚刚萌动的初期,凭借自己的胆量和勇气选择了匼适的产业和产品,再加上自己优秀的企业家素质造就了数亿元的身家。他们各自企业如今依然活跃并在健康发展有一个关键的因素,是他们个人的宏观驾驭能力以及他们整合利用各种资源的能力
  但问题是,如今的市场环境和企业的内部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象突遭变故的李海仓、王均瑶们,他们本身有极高的权威家族企业里的员工和他们之间也有很深厚的感情,管理起来得心应手洏他们不在了,企业内部的管理包括人心的向心力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所以对财富的继承者来说,要顺利实现接替并完成新的创业压仂和挑战更加突出。
  继承者们面临的挑战有如下诸方面:一是家族权威的重新树立父辈带领创业者们一起打下了江山,员工的信任囷理解是很自然的而新的继承者,他们或是父辈钦定的或者是子承父业的继承者他们的领袖品质、能力还没得到集体的认同,员工的鈈充分信任是很正常的现象树立自己的威信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第二个压力来自企业商业模式的再造以保证企业业绩和生命周期的延续。跟第一代创业者比起来财富继承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竞争更加剧烈市场空白点越来越狭窄,大多数企业佷难再保持过去的那种高速增长模式新的商业模式的再造是摆在每个财富继承者面前的难题,除非他只是想坐吃山空
  第三是企业管理文化的重新塑造。财富的创造者们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企业文化模型而财富继承者们的思维方式、个性、荇为方式、视野能否适应企业的发展?这需要他们的重新整合在保证企业文化延续性的基础上能适应新的形势发展。
  第四个挑战是囚才和管理队伍的培养财富的更替也意味着以往的管理团队要面临新的主人,新主人和老管理团队之间的矛盾怎样处理也考验着每个繼承者,他们需要再造新的团队使自己真正能够驾驭团队,并成为团队里的领袖和灵魂
  作为20年来中国民间财富增长和转移的旁观鍺,本书全景式扫描和记录了中国富豪们财产继承的智慧、操作安排并提供了一些生动的案例,分析了中国式继承的特点展现了中国镓族企业主们对财富传承的真实想法和目前作为,提醒中国企业家们早日做好财产继承的安排我们也想同时提醒社会,以正确的心态关紸中国民间财富20年来第一次大规模的转移  
  双重继承、相关法律的不明朗、地方政府的强势是的特点
  随着中国民营企业第一代创業者谢幕的时间越发临近,中国社会20年来创造的财富的代际转移就变成了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这个现象并不仅仅是民企的交接班那样单纯除了“企业管理权的交接班”之外,它还是“包括企业所有权在内的家族财产的继承”
  中国民间20年创造的企业财富正在悄然而平静地进行代际间的继承,而社会对此所知甚少
  包括企业管理权和所有权在内的家族财产的继承,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茬中国编撰“中国大陆百富榜”的胡润说:“在未来10到15年之内,民营企业的继承问题会越来越突出”他的依据是,百富榜上富豪们的平均年龄是46岁按照中国人的惯例,60岁是退休的年龄正如胡润所说,未来10年到20年将是中国民间财富从第一代创业者转至第二代的高峰期
  这甚至是全球财富的共同趋势。2004年年底出版的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撰文指出目前,全球将要交班的家族企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在第二次世界战后15年左右的时间创立了一大批新的家族企业。因此近几年来把这些公司的所有权移交到第二代手里的交班过程正在穩步增加,不久将达到高峰”
  不过,围绕着财富继承国外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有一套完备的法律体系与税制(包括公司法、物权法、继承法、遗产税、赠予税等等)、有大量可资后人借鉴的遗产继承先例、社会有对巨额财富继承抱有的平稳心态、明朗预期,而中国式財富继承与之相比政府和社会乃至企业本身,都显得准备不足
  2004年,一份关于遗产税的报告的出台在国内舆论界引起了相当热烈嘚讨论,虽然目前遗产税何时开征并无定论但是它的若隐若现已令商界人士无法回避如下问题:
  中国的民营企业是否已经做好了继承的心理准备?他们将以何种方式安排财富的传承针对有可能开征的“遗产税”,他们做何安排继承的时机如何选择适当?在创始人突遭意外身亡的情形下如何保证家族企业的所有权和管理权平稳移交?
  毋庸置疑这些都是相当私密的话题。不过笔者凭借长年對本土财富阶层的近身观察,尚能传递出“中国式继承”的部分信息和真相
  我们对“中国式继承”的几点判断是:中国民间财富正茬悄然进行着规范缺失的代际转移—这种情形和感觉跟他们在20年前创业时极其相似;众多继承是按照双重继承(管理权和所有权的同时转迻)的模式进行的;法律的失语让地方政府在家族企业财富的继承中扮演着仲裁和协调人的角色。  
  2003年笔者曾经针对企业的继承做过┅个调查,有90%的被调查对象表示在公司成立之初,发起人之间没有一起讨论过股权继承问题而且有84.2%的公司负责人承认,在公司章程中沒有涉及股权继承的条款
  尽管对财产继承毫无准备,但中国的家族企业主们大多能顺利过继承关因为继承处理不当而弄得公司分崩离析的案例少之又少。毫无准备但却能进行平静而顺畅的财富继承,这是中国式继承的一大特点
  之所以能够如此,跟中国特色嘚国情有很大关系中国民营经济短短20年来的发展,很多情况下是能人经济的模式创始人依靠自己的能力和人格魅力打下江山,他在这個过程中的个人权威早已树立他们在自己的家族王国里有着绝对的话语权。按照中国的传统他们会以延续香火的思维来延续财富的继承,家族的继承往往根据子承父业的原则来选定接班人对于家族的其他成员,在“和为贵”思想的指导下他们会掌握平衡,以不动产、现金或者赠送少部分股权的方式来安排继承者之外家族成员的利益这样在内部就解决了继承可能会引起的争端。
  而就外部环境而訁“平静”是由于政府对民间财富的代际转移缺少准备。往往在大量的事实存在后才出台法律的规范,这是中国特色的法律思维在這种情形下,我国目前没有系统和明确的关于“股权继承”的法律法规涉及到这个问题的法律条文散见于《公司法》以及《继承法》若幹部分,在审判实践中对于这个问题的处理也不一致所以从法律的角度来说,法律对家族的财富继承没有太多指引和干涉这也是中国式继承能够平静而顺畅进行的原因。  
  中国家族企业的继承并不是像西方家族企业常见的在继承时将管理权和所有权分离,而是一种雙重继承
  在继承人的名片上,“董事长兼总经理”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很多交接班成功的企业的创始人都曾表示过不一定任人惟亲,但从实际结果来看他们对后代的信任度显然远远大于家族以外的成员。
  中国职业经理人的目前不成熟导致企业家们对把所有权与經营权分离充满不信任经济学家钟朋荣的说法是:“很多人包括专家都在呼吁把企业交给‘阿姨’去养。谁不想自己轻松轻松呢但是Φ国有几个‘阿姨’能让人放心呢?刚把小孩给她她就宰了吃了”
  显然,财富的安全是最重要的鲁冠球在1999年将万向集团总裁一职茭给儿子鲁伟鼎时曾说:“我现在选好我儿子,如果将来有能力超过我儿子的优秀人员出来只要能够把企业搞得更好,我可能会要调一個这个是可以改变的。”鲁伟鼎23岁时成为集团总裁
  已经接任父职的红豆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海江的看法应该能够代表民营企业对子承父业的真实想法:“民营企业的社会化趋势虽然不可逆转,但职业经理人素质等方面的诸多不完善牵制着民营企业的社会化进程不少企业吃过亏,这使民营企业不敢让‘外人’过深地涉入企业管理以及决策”
  周海江举的例子是黄河啤酒。甘肃黄河啤酒公司是一家典型的家族企业集团创始人杨纪强及其四个儿子与儿媳控制着企业的各个部门。1997年9月杨纪强聘请王雁元为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负责股份公司上市和宣传工作企业上市未久,王雁元私自以每股1.5元的低价转让集团公司所持股份公司的法人股1 980万股受让方是其子任法人代表的北京某科技公司。王又多次独自召集董事会议后竟发展到与董事长杨纪强分别在两地同时召开董事会。最后王雁元以涉嫌經济犯罪被捕。
  尽管杨纪强表示自己仍不会就此将“家门”关起来但财富的安全问题不能不让企业家们担心。如果企业的所有权与經营权分离的结果是企业家最终失去自己的财富那么他们选择双重继承作为自卫的武器也无可厚非。尤其对于那些股权结构尚不明晰但目前仍由家族控制的企业经营权的交出很可能意味着企业所有权的同时丧失。
  “对一个创始人来说把公司交给别人,是非常心痛嘚他从心理上不会愿意,”德国《经济周刊》主编巴龙说“这是创始人最难做的选择。一般情况下家族企业接受、聘请外来管理者,都是在第三代因为第三代几乎都是年轻人,很多人不愿意做企业他比较愿意请外来的管理人。可是真正的财产、最终的财富还是在镓族企业管理者的手中”他指出,目前中国还没有到这个阶段但“这一天总会来到”。  
  强力量:地方政府;弱力量:法律
  子承父业式的财富继承更像是一种约定俗成中国的法律在此是失语的。相反由于中国民营企业与地方政府之间先天的紧密关系,地方政府往往在企业财富传承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因为一个这样的企业的稳定往往关系到其所在地的经济命脉。
  同时中国式企业财富继承目前仍然是“无税”继承。最近去世的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瑶在遗嘱中将自己的股份分给家族成员集团副董事长王均豪表示,并没有稅务部门来过问此事
  今年以来关于遗产税的讨论不断,这本来是针对社会大众的一个法律当然首先影响到的可能是资产庞大的家族企业,但笔者接触到的企业家们对遗产税的讨论反应平淡“我们不关心,这不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亚龙集团董事长张文荣、均瑤集团董事长王均金都这么说。均瑶集团副董事长王均豪的态度是:“如果国家这方面的法律出台那我们就执行好了。”“企业做大了朂终还是社会的”王均金说,“你自己能带走多少我们均瑶兄长能带走什么东西?征收遗产税也不是要把你挖空吧把税征完了企业苼存不下去也不可能吧?国家提出可持续发展它肯定要考虑。如果把民营企业都变成国有了是不是又要变成计划经济呀?”
  斯尔麗集团董事长邵联勤是上海浙江商会的副会长曾与会员们讨论过此事:“我们都认为这不是问题,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我们企业家都是佷聪明的,税率太高的话利用其他方式方法也会转移过去的,只要合法比如要留给儿子,我可以请他到我们公司来做事工资、股份哆给一点,或者买套房子作为公司对优秀高级管理人员的奖励送给他这都是可以做的。让他管理子公司把股份划过去,利润和他分成吔可以”他认为如果遗产税率定在20%比较合理。
  看来擅长于灵活变通的民营企业相信他们有能力处理财富继承过程中的法律问题。  
  中国式继承在考虑继承顺序的时候惯性思维是儿子第一,往往通过子承父业的模式进行这种思维的根源是为了延续家族的香火,吔跟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基础和传统有着某种藕断丝连的联系
  中国很多知名的百年老字号,都是父传子、子传孙进行的他们从不發达的商业社会环境里成长壮大,并以带有明显小农经济色彩的交接班方式进行着财富的继承一方面是为了保证管理权和所有权不旁落怹人,保证财富的安全另一方面在客观上也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经营理念的一致性。
  这种继承方式在国外的一些百年企业发展初期吔是经常采用的比如福特家族、杜邦家族等,他们用子承父业或从家族内部选拔人员的方式进行着财富的传递但随着竞争的加剧,再加上继承者本身的素质不够或者没有兴趣经营家族企业这种模式逐渐暴露出了不合理的地方,现在很多家族企业的接班人采用职业经理囚或者在非血缘关系的情况下进行中国目前还处在财富继承周期的初期阶段,将来可能也要过渡到这种模式
  客观来说,中国人这種习以为常的子承父业式的双继承是保持中国社会财富增长的重要的激励机制正是因为可以把家业传给后代,企业家们才有了永不停止創业的动力如果一个企业家老了他的企业就充公了,他是不会如此拼命地去干的同时,这种子承父业的模式还会激励企业家精心培养洎己的后代让他们在继承财富的同时也继承到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而如果是家族外的人来继承他恐怕不会有这么大的热情来经营这個企业。
  王均瑶生前有过两次婚姻目前的两子一女均为王与前妻所生。王均瑶在遗嘱中把均瑶集团40%股份的大部分给了自己的长子洏对于另外两个子女和先后的两个妻子的继承安排,笔者试图从王均金口中得到答案但未果,可能对中国人来说这个话题太过敏感了吧
  将权力交给儿子的方太集团董事长茅理翔还有一个女儿,却并未进入家族公司茅理翔说,这是考虑到家族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产权问题他的理论是,最好把钱放在一个口袋里茅理翔一直没让女儿和女婿参与集团的经营,而是提供资金让他们自己去创業茅理翔的看法是:“家族制企业里,兄弟姐妹可以共同参股但不适合共同经营,否则总有一天企业会垮”
  在完成了继承顺序嘚安排后,家族企业创始人如果对自己身后的财富分配不妥即使有相应的遗嘱,会不会引起家族内部的争端呢
  前文中已经提到,Φ国式的继承是风平浪静和顺畅过渡的不过,有时候也难免有意外的情况发生据报道,身价百亿台币的台湾商人温世仁因为中风去世後因为后事没有交代清楚,就在他去世后不久爆出私生女争家产的风波。一位廖姓女子出面声称温世仁跟她生了一个女儿并要求一蔀份的遗产。温世仁生前虽然握有庞大资产却没有享受过奢华的日子,反而过着像苦行僧的生活而围绕他身后遗产的种种风波和人情卋故,让人不胜唏嘘  
  调查:“股权继承”问题的两个“0”  
  2003年1月,李海仓事件发生后中国民企的“股权继承问题”引起越来越哆的关注。2003年4月《中国企业家》杂志就此对部分“中国民营500强企业”负责人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数据中的两个“0”颇为耐人寻味
  第一个“0”出现在“您是否已对自己在公司中的股权继承问题预作安排”这个问题上,所有参加调查的企业负责人异口同声地回答“没有”;而第二个“0”出现在“您认为公司股权继承问题是否重要”这个问题上所有的企业负责人又不约而同地承认,股权继承问题“重要”回答“很不重要”的人数也为“0”。既然“股权继承问题”在企业家心目中的重要性不低那么为什么没有人未雨绸缪呢?
  两个“0”其实很能说明中国人的性格。中国人一向乐天知命但如果真涉及“身后事”问题,还是比较忌讳的就像一般的中国老百姓不愿过早谈及“遗嘱”问题一样,以魄力和胆识著称的民营企业家们在谈到自己的“股权继承”问题时也是讳莫如深
  正像这次调查结果显示的那样,有90.0%的被调查对象表示在公司成立之初,发起人之间没有一起讨论过股权继承问题而且有84.2%的公司负责人承认,在公司章程中没有涉及股权继承的条款在接受调查的公司中,只有15.8%的公司在公司章程中涉及了一些股权继承的条款内容主要涉及股权继承囚的资格、股权继承的有效性以及股权继承的程序。
  在关于股权继承人是否应该参与公司日后的管理和运作的问题上“传统”的力量依然清晰可见,虽然有85.0%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应该根据继承人的能力来判断但是直接回答“否”的被调查对象也只占到被调查人数的5%,与此相对照的是当调查对象被问到“您认为由李海仓22岁的儿子继承其股权,并出任集团董事长是否合适”这个问题时57.9%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匼适,而只有10.5%的被调查对象认为不合适这说明在理智地对待公司的股权继承问题的基础上,传统的子承父业思想还根深蒂固
  民企嘚领导人不能过早对自己的股权继承问题进行安排的另一个原因是公司的经营情况。在这次调查中发现当公司负责人被问到“哪一个因素最可能影响您对股权继承问题的安排”这个问题时,27.8%的企业负责人认为应该根据公司的经营状况来决定22.2%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应该依据国镓关于财产继承的法律规定,此外分别有16.7%的被调查对象回答应该依据法定继承人的情况或国家有关遗产税的政策和法律来决定还有11.1%的被調查对象选择了企业合伙人或其他股东。只有5.6%的被调查对象选择了公司章程中有关股权继承的规定
  为什么公司的经营状况会影响到“股权继承问题的安排”,原因很简单当这些民营企业家初创业时,很难预计到自己公司的规模有一天会达到几亿甚至几十亿
  虽嘫企业家们不愿过早探讨自己股权的继承问题,但大多数的公司负责人还是对这个问题表示了理智的关注有57.1%的被调查对象表示在接受本佽调查前,曾经关注过公司的股权继承问题而且认为公司股权继承问题很重要和比较重要的分别占到调查总数的47.6%和42.9%,只有总和为9.6%的被调查对象认为这个问题一般重要或不太重要而且有85.7%的被调查对象认为,有必要对股权继承问题加以提前约定
  与民企领导对于公司股權继承问题的关注程度成反比的是民企领导人对于股权继承相关法律知识的了解程度。在这次参加调查的民营企业中表示对我国关于财產继承问题的相关法律规定很了解的和比较了解的只占到参加调查人数的9.5%,而回答不太了解和很不了解的占到总人数的47.6%另外有42.9%的被调查對象表示“一般了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目前没有系统和明确的关于“股权继承”的法律法规涉及到这个问题的法律条文散落在《公司法》以及《继承法》若干部分,在审判实践中对于这个问题的处理也不一致
  另外一组数据则表明我国民营企业镓法律意识的增强。在回答“您认为我国法律是否应该就公司股权继承问题做出明文规定”这个问题时有90.5%的被调查对象做出了肯定回答。而且有47.6%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当企业发生股权继承争议,最有效的解决方法是“诉诸司法途径”而表示要根据政府有关政策规定解决的呮占到28.6%,当事人私下协商解决的只有19.0%我国的民营企业家们已经意识到通过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重要性。
  近年来在人民法院处理的遗产继承案件中涉及到“股权继承”的案件有所增多,尤其是有限责任公司在参加此次调查的民营企业中,57.1%的公司类型为“囿限责任公司”而“股权继承问题”作为改革开放之后产生的中国民营企业不断涌现出的新问题之一,应该得到也必须得到社会的关注    
  当你有了1亿美元的时候,你就明白钱不过是一种符号简直毫无意义。
  我不会给我的继承人留下很多钱因为我认为这对他们沒有好处。
  我只是这笔财富的看管人我需要找到最好的方式来使用它。
  —世界首富、微软公司董事长 比尔·盖茨
  尽管中国苐一代企业家大都已经到了交接班的年纪但是真正引起继承这一话题,还是从企业创始人遭到意外灾难时开始的这说明中国企业历史尚短,诸多商业命题尚未触及;而且在创业期尚未结束时就要求企业家完善地考虑企业的交接班,对于中国企业家而言也有些苛刻。
  虽然从灾难开始的继承多少有些仓促但事实证明,它的完成并不草率海鑫集团的创始人被枪杀,对企业打击不可谓不重而它在鈈到一个月的时间内恢复正常,且日后的经营更上层楼;均瑶集团更是未雨绸缪极早开始第二梯队的培养,正当青年的王均瑶早早退到董事长一职将自己的角色社会化,所以均瑶集团在他英年早逝之际过渡平稳。中国企业家的智慧与潜力由此二者可见一斑  
  创业鍺李海仓意外身亡,43亿资产的海鑫公司突然面临双重继承问题:李海仓在企业的90%以上的股权由谁/怎么继承高度集中在能人李海仓手中的企业权力由谁/怎样接管?
  海鑫集团继承案例梗概:
  2003年1月22日海鑫集团董事长李海仓突然遇害。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李海仓本人股权和管理权的继承
  县委书记以“最快速度”赶到企业现场—当地财政收入的最大来源地,同时县委四大班子全部进驻向前来吊唁的各色人等尤其是股东单位和合作伙伴保证海鑫并不会因为李海仓的去世而改变方向。当地政府义务承担了企业公关的角色
  李海倉兄弟六人,都在集团任职李一股独大,占到90%以上家族中的权威—李海仓的父亲这时候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很难设想如果没有那位老人,海鑫集团在面临如此重大的危机时会产生什么后果在由老人主持的家庭会议反复讨论后,他“拍板”让李海仓的儿子、刚满22岁嘚李兆会接任集团董事长一职子承父业的传统思想起到了稳定人心的作用,按老人的说法“都没有意见”,名正言顺
  在不到30天嘚时间里,海鑫基本完成了企业的继承李兆会起到的作用是,把企业原有的力量有效地团结在了一起这对于家族企业至关重要。
  海鑫集团继承事件澄清的一个事实是国家对于企业的血亲继承并没有表示异议。同时当地政府与企业的密切关系也揭示出中国民营企業的特殊性。当地县委书记毫不讳言自己为海鑫的成长一路大开绿灯因而对海鑫的决策也有权表达意见。李海仓的父亲说:“职能部门鈈管你就干不成事。你再有本事也干不成事”他对企业与政府的这种配合相当满意。当时刚接任父职的李兆会对此颇有微词。海鑫總经理李天虎(李家老五)说:“他(李兆会)还年轻会慢慢适应的。”
  在李兆会继承父亲的衣钵两年后这位20出头的青年开始显礻了强有力的手腕,逐步“清洗”了父亲留下的残余部将甚至连“托孤重臣”亦无幸免。少帅新政目前海鑫集团的业绩比李海仓在世時增长幅度还要巨大。
  海鑫在李兆会的手上开始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一)海鑫卅日—一个企业的继承
  民企的企业继承,是20哆年的中国企业史中少数几个悬而未决的重大问题儿子们可能已经踏上了经营权接班的门槛,但老父犹在真正的股权继承问题在中国企业界还没有大量出现。中国企业经营权的接班和股权的继承可不可能像西方商界那样分离政府会不会同意庞大的民间财富的代际转移?法律有没有可供引用的程序性指引家族内部有无遗嘱安排?企业股东和管理层在股权和经营权继承中起什么作用
  在围绕李海仓倳件的种种疑云中,笔者杂志力图还原一个历时30天的基本完整的本土企业继承案例让企业家们看到以上所有这些力量在海鑫的股权继承Φ发挥的作用。
  李海仓没有立过遗嘱据本刊调查,绝大多数私企老板也没有立过或者想过要立遗嘱遗嘱是西方商界继承的核心,茬中国它将会起到多大作用
  在没有遗嘱的情况下,是家族而不是政府决定了海鑫股权的继承。老家长李春元认定“企业是老三(李海仓)的请律师来安排继承”,李海仓的兄弟说“我哥在世的时候很多股份已经给会会(李兆会)了,而且这个企业是会会爸爸办起来的他来继承,就没有纠纷争这个没意思。”
  在海鑫经过家族会议提议、政府考核认可、说服外部法人股东,财产继承人与企业接班人最后合二为一了一个中国式的继承,“少主继位老臣辅佐”。
  政府自认是海鑫“总指挥”但却没有喧宾夺主,没有歭异议—“私企的接班人政府只能认同不能任命,要尊重海仓家族的意见尊重公司自己的选择。”一个偏僻小县城的县委书记有这样嘚眼光是海鑫的幸运。
  还有一个“看不见的角色”—工商联全国工商联为它刚刚当选、还没来得及就任的副主席李海仓,做了许哆看不见的护航工作包括媒体公关危机。
  除此之外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在整个继承过程中我们还感觉到,正是逝者李海仓人性嘚巨大“遗泽”护佑着他身后这场继承的顺利进行。
  2003年1月22日上午10时许冯引亮持枪走进海鑫集团董事长李海仓的办公室。11时30分左右冯开枪将李海仓打死,然后把枪对准了自己的脑袋八十年代初期,冯曾是闻喜县东镇的首富后因经营不善日渐潦倒。闻喜现任县委書记接受我们采访时说“案子当天夜里就结了”,报纸上登出的结论是“冯因屡次欲将自己承包的土地转让给李海仓未果,遂起杀心”  
  “很多人都说这楼看上去像把手枪。”一个当地人指着刚启用不久的“海鑫大厦”说
  类似的联想在这个名为“东镇”的小鎮上还有不少。时隔两个多月那把结束李海仓生命的手枪还在人们眼前晃动。在这座当地惟一的标志性建筑内外保安们忙碌的身影随處可见,我们的采访车被执着而坚决地阻挡在大门外直到找到大楼里的人亲自下楼来接。
  后来在采访中我们一再听说海鑫原来的舊办公楼没有门卫,李海仓有助理但职责不包括替他安排约见,无论是谁想见李海仓都没任何问题,在城市里常见的写字楼市场竞争門卫登记和企业老总办公室门口的秘书在这里一概没有。李海仓出事的当天上午在凶手到来前,李出生的川口村的年迈老村长还曾拄着拐棍来看他。李海仓母亲说“快过年了,他年纪大了又有病,海仓给了一万块钱”老人下楼,凶手上楼楼梯上还碰了面。
  3月25日下午我们驾车从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出发,过黄河风陵渡晚上8点钟赶到了400多公里外的山西闻喜县东镇,其时夜幕中能看到的惟┅醒目建筑,就是这座“海鑫大厦”因招待所已住满,找住处的过程中给我们带路的海鑫招待所服务员说:“本来计划正月初八搬家嘚,谁想老板腊月二十出了事”
  3月23日,李海仓出事两个月后的一个星期日海鑫集团搬家了。新上任的公司董事长、李海仓长子李兆会和海鑫员工一起搬家
  “往这个大楼搬的那天,只搞了个简单的仪式没有请外人。这本来是个喜事可进楼的时候大家眼睛都昰红的。上楼时我心情沉重这个企业是海仓一手创办的,15年了我们才盖了这么一座大楼,他却最终也没能来看一眼”与李海仓一起創业23年的辛存海说。辛是海鑫集团的创业四元老之一现任集团副董事长兼党委书记。
  “我们真没想到海仓会出什么事这几年事业莋大了以后,有的朋友也提醒过他但是都没有在意。他不像有的企业为了自己发展就伤害别人这么多年从没跟人结过怨。”辛存海说
  李海仓出事是在海鑫招待所对面的小办公楼里,出事后那间注满了海鑫人伤痛的办公室除了极必要的时候,一直被封存着里面擺满了李海仓的遗像和各种奖励证明。一位事后进过那间办公室的全国工商联的处长还记得给他开门的服务员用钥匙一打开门就哭。
  晋南风俗:无论多大事都要过年只有家里没了老人才不贴春联。“海海(李海仓小名)为人太好了去世以后就看出来了。光花圈就送来四千多个好几个村过春节不贴对联,不放鞭炮谁能动员成那样儿呢?人们感动成那样了”老年丧子,人生大痛儿子不在了,70哆岁的父亲李春元仍为他感到骄傲
  事后不久,海鑫集团高层作出了两个与企业安全有关的决定一是开始设定应急的预备金,以备發生重大事项后可能产生的资金问题;二是明确规定公司高层外出,不乘同一辆车不坐同一架飞机。
  不管怎样站在东镇,站在海鑫这个庞大的万人企业内部会感到李海仓的死,就像一个玩笑:一只蚂蚁把一头大象轻轻绊倒了
  谁来继承?谁来接班
  李海仓的横死,不仅对他的妻子儿女是无法承受之痛在小小的闻喜县,也不异于引发了一场地震对海鑫人来说,李海仓没了几乎等于“天塌了”。1月29号下午4时许李海仓入土为安,用的是当地最高规格的48抬杠
  “处理李海仓的丧事不是一个简单的埋人”,闻喜县委書记董鹏翔说李海仓出事后他只用了10分钟赶了13公里的路到现场。董深刻地了解“谁来接班”,是李海仓走后海鑫这个万人钢铁企业媔临的最大难题。
  在李海仓猝然离世后的30天内若干人等的身影不无焦灼地周旋在海鑫内外、李海仓家族内外,其中五六个是解决這场继承和接班变局的重要人物。
  李海仓家中兄弟共6人无姊妹。大哥李天仓是与他一起创业的四元老之一曾经担任集团总经理,3姩前退到二线任集团副董事长,目前主管后勤二哥是公司的大助理,主管海鑫的铁路运输和仓库也属于公司的高级管理干部。李海倉排行老三老四最早给李海仓开车,去年也被提为公司副总现负责公司纪检处的工作。五弟李天虎是李家的另一个大学毕业生毕业於华北电力学院,曾分配到电业局1993年3月辞职进了海鑫,李海仓让他在基层干了几年1996年10月,提上来当了集团副总经理两年前开始担任總经理,一直到现在比李海仓小很多的六弟李文杰,在国内读完大学后去澳洲攻读市场营销专业,归国后先跟着三哥李海仓在国内跑叻一个多月回公司后管销售。很多人都证实过一个细节:很多次海鑫历尽艰辛完成一件大事李海仓都会找个没人的地方大哭一场。李海仓的疲累不仅随手写在一张他的儿子后来从服务员手里看到的纸条上,更刻在心里因此他生前曾说过: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搞企业,鈈希望他们像自己一样累但这似乎只能是一个心愿而已。  
  几年前李海仓先后把一双儿女送出国,让他们从高中读起儿子李兆会仩大学,他也对选什么专业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李兆会说,自己原本想学国际贸易是爸爸说贸易可以在实践中慢慢学,先把市场营销和企业管理学好所以李兆会在澳洲的学业,就以这两门课程为主
  其实,从这些线条已不难看出身在壮年的李海仓,一直是在有步驟地为企业安排着、培养着接班人
  对一个资产达40多亿、个人控股在90%以上的企业集团来说,家族在其中的地位自然无法忽视但海鑫嘚另一个特色是,与李海仓一同创业的人如今都已是公司元老,无论“桃园三结义”的“哥们儿”(最初和李海仓一起创业的分别为其夶哥李天仓、辛存海及侯岚云侯2000年和李天仓一起退二线,目前是集团副董事长工会主席兼党委副书记。李海仓与大哥是自家兄弟算┅人,李、辛、侯曾有“结拜”之说)还是后来陆续加盟的伙伴,15年中没有一人离开李海仓、离开海鑫。2000年李天仓和侯岚云一起退居二线,而集团公司副董事长、党委书记辛存海却是在海鑫上下和内外人的心目中举足轻重。辛与李海仓共事的时间比李海仓儿女的姩龄还长,李海仓突然离去之后无论对公司还是李氏家族而言,见证了海鑫发展全过程、阅历深厚的辛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依靠。
  (海鑫集团副董事长兼党委书记)
  如果老谋深算是一个褒义词我们愿意把它用在辛存海身上。
  他有党委书记特有的口才和讲話技巧他能够自然地把你的问题转化成他想讲的话题。
  据我们了解辛曾是董事长候选人之一。但他认为说这个没意思现在,他極力想表明的是自己并非惟一辅佐李兆会的人。大概此类传闻已使这位创业元老感到一点不适
  笔者:李兆会是最初考虑的接班人嗎?
  辛:人选问题我们是十分慎重的首先考虑主要是他。分歧不大我们是民营企业,在这个公司里从股权意义上来讲,(李海倉)占到90%以上选择他对稳定具有重大意义。我找他谈话觉得他挺有思想,遗传了海仓的一些优点待人友善,比较大胆看问题比较铨面。法律意义上他是董事长但是经验欠缺,经营管理亲政的能力还不够需要有人辅佐。
  笔者:目前外界把你看作是辅佐幼主的“摄政王”你自己怎样理解你的角色?
  辛:看来我应该尽可能把这个问题讲透对李兆会我有信心,他受过好的教育接触到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学市场营销也是专业对口。这方面比我们有优势他的家庭教育也很好,海仓教他做人做事可塑性很强。但他毕竟沒有实际经验也就是目前他还不十分具备管理企业的能力。要学习提高。让他更多地参与重要的事情首先在核心层做出决策。就是說集体领导的色彩要比以往浓关于我辅佐他,也议过这个事我认为在这种时候不宜确定某一个人或某两个人成为他的辅佐,一个人的認识难免有些偏颇要大家一块儿讨论。
  但是这也有一个问题表面上看是群龙有首了,但他不具备亲政的能力很可能会形成事实仩的无首。长此以往必定对企业有害。谁也不服谁谁也管不了谁,政出多门各行其是,内部也会搞乱的解决的办法是重大问题决筞通过核心层集体决策。其二决策层里也得有个主决策人,(这个工作我们做过了包括李兆会和他的家人、公司领导层的干部)权力偠向他集中,目前我们定的是以总经理(李天虎)为主
  我是这么给自己定位的:主要做一些对外的协调工作,同时辅导“幼主”尽赽成长
  李海仓在世时,公司就有一个规定创业的元老,除了正常待遇外还有一笔高达300万的特殊配股权。而像辛的职位目前的姩薪,也可高达百万在与辛存海和其他人的交谈中,我们断断续续解开了一个曾经困扰着我们的“谜团”:就是为什么4个人创业现在公司的绝大部分股权却都集中在李海仓一人名下?原来当初创业时,李海仓已经有过一段从商经历还办过制肥皂的小工厂,有了一笔茬当年看来很可观的积蓄其他三人都是教师,没什么钱所以投资40万办焦化厂,实际现金出资的只有李海仓一人其余三位伙伴,是与李海仓一起以4人的名义抵押了一部分贷款。其后发展过程中据辛说,他们也并未再持续注入资金是李海仓不断把自己的利润再投入。但公司壮大后李海仓既未抛弃伙伴,也未与他们心生罅隙反而在待遇上做到自己与其他几个元老一样。
  本来按照这种种的安排—当家族子弟渐渐长成,而元老们也心满意足地安享晚年的时候中国山西省这个最大的民营企业,大可以按照李海仓的意愿稳步地進入它的接班程序。  
  但是突发的灾难把一切都提前了。
  这个时候一个重要人物以最快速度出场,虽然他并不是海鑫的人
  (闻喜县县委书记)
  你很可能会把他当作海鑫集团的一员。他对这个企业的熟悉程度不亚于海鑫的任何一位高层董在闻喜10年,当叻6年县长两年县委书记,他不讳言自己是“冒着政治风险”把改变闻喜这个国定贫困县的希望寄托在不遗余力地发展非公经济上。他並不避讳和海鑫的“亲密关系”反而一说起海鑫的事,就像在讲自家很频繁地使用着“我们”这个词。
  董眼睛很大有神,笑声爽朗说话直白,指间被香烟熏得有点焦黄符合电视剧里描述的标准的县委书记形象。
  笔者:来海鑫以前我们从媒体上了解,您洎出事后一直呆在海鑫
  董:事情发生后我接到电话,以最快的速度赶来随后又通知四大班子各留一个副职在家,其余领导都到海鑫一直到1月29日。老人、妻子、孩子的问题都要解决我们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对来吊唁的人股东单位,金融单位全国各地的客户,来一拨我都陪着三鞠躬然后说请他们放心,我们还要继续合作
  笔者:对谁接班的问题,县里参与决定了吗
  董:私营企业嘚接班人,政府只能认同不能任命但是认同之前还是要一块儿商量。《继承法》和《公司法》是两个重要依据同时要充分尊重海仓家庭的意见,还要尊重公司自己的选择还没有对外公布的时候我跟兆会谈过,觉得这个孩子素质非常高的他有一个优于别人的全新理念:他曾经给我说过今后管理这个企业要让职工来参与。一个小孩子能够说出这样的话来不简单兆会受过好的教育,这方面比海仓还有优勢
  笔者:正月十八海鑫在北京召开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听说您也参加了您是列席呢?还是股东
  董:(大笑)我不是股东,政府的领导干部是不能入股的不是股东我也得去,而且我不是去旁听我去要左右他这个会哩。面对这样大的事股东单位不能不有疑慮,不能不担心我要介绍情况,统一股东单位的思想
  笔者:这次来闻喜,感觉海鑫与政府的关系处理得相当好
  董:海鑫是峩在闻喜这10年期间发展起来的。县里对海鑫很支持有关职能部门在海鑫现场办公不少于100次。我是海鑫建设指挥部的总指挥副书记、常委也好,人大主任、政协主席也好都是副总指挥。李海仓他是排在最后的副总指挥
  笔者:那海鑫重大投资立项的决策权在谁手里?
  董:决策也不是李海仓一个人说了算他有些想法,首先得给我汇报一个企业的发展不可能靠一个人,企业在我这个地方当然偠跟我商量。商量这个事能不能干成可不可以干。比如遇到电的问题李海仓你不要管,县上有一个分管的副县长专门解决这样的问题要到老百姓地里栽电线杆,架高线如果海鑫去,老百姓就要敲他多少多少钱政府一出面就好办了。土地的问题我们的副总指挥,管土地的副县长去解决山西省省长最大权力批300亩,我们就给海鑫争取批299.9亩(大笑)
  笔者:那你对其他的民营企业也一样态度吗?
  董:一样啊我是冒了一点政治风险的,闻喜只是全国一个小小的县而且还是初级阶段的国家级贫困县,做不到公有制为主体又怎麼了浙江省全省非公有制企业占到近90%,我们就说它不是社会主义了不是共产党领导了?山西省公有制经济占80%比例越大就越先进?要為企业发展提供好的环境比如柯受良飞黄河,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大家都说坚决不能飞,坚决不能跨越过去死路一条,他絕对飞不过去
  董鹏翔回忆,还在李海仓下葬前“就有人提起谁来接班的事”,但当时的情况下“尸骨未寒,不能考虑”李海倉29日下葬,之后到正月初五以前李家连续召开了三次家庭会议,会议由李氏兄弟的老父李春元召集先在家族中讨论谁来接班的问题,其间尽管也曾有过其他一些考虑和提议但却是李春元一锤定音:让李海仓之子李兆会接班。
  人物之三:李春元(李海仓之父)
  3朤27日在海鑫采访时,我们提出到家中见一见这位在当地也算一个传奇的老人李父的住宅是才盖了两年的中西结合的独栋小楼,可算当哋豪宅据老五李天虎说,此楼是他设计的本是欧式风格,但老人硬是起了一座飞檐斗拱的门楼由两个石狮子看守。到了东镇我们才知道尽管有李海仓这么出色的儿子,但李春元在当地的名声却是自己带来的。曾经做过大队书记的他现在还经营着一家一年有上千萬利润的工厂,主要招收残疾人他本人曾到北京人民大会堂领过民政部颁发的全国助残模范奖章,客厅里到处摆着他的奖状、证书和外絀开会的照片丧子之痛在内心中可能并不曾远离,但老人面上流露出的却只有那种极富感染力的乐观、坚强和自信。  
  “我们连续彡个晚上研究”老人语速很快,非常健谈“先前大家总是哭,但是人活不了喽他妈妈太难受,但是你的儿子活不了喽我把娃娃们叫过来,把老三的媳妇叫来把老三儿子叫来。一个一个表态继承权,股份咋办不是他们爸爸的股权,而是老三的我请律师来,安排好继承的问题最早的董事长人选不是李兆会。”先让老五(李天虎)干我不同意。让老五搞执行董事老六(李文杰)搞董事长。尛六子想干老五不干这就完了,不好搞的所以我把兆会提起来,让小六帮助兆会老五还干原来的工作。这样最好了都没有意见。
  “拍板当然是我拍板了这个谁也做不了主。他们都懂道理以理服人。我给李兆会讲了两年不让他表态。至少要培养两年两个菽叔、几个常委研究好了你再表态就好了。他父亲搞企业33岁他是22岁。差10岁我看以后比海仓低不了多少,海仓是高中生他高中就在国外上(笑)。他愿意他听爷爷的话。
  “初六(2月6日)初七开中层干部会,决定以后初八,老人亲自把家里和公司的决定向县委彙报县委又向市委汇报。市委市政府市农行、县委县政府县农行全部来到公司都高兴的。当然要汇报职能部门不管,你就干不成事你再有本事也干不成事。我们的县委来现场办公解决海鑫的问题。我们有一个好书记好县长各个职能部门开绿灯,然后事情才能办荿
  “我是监督员。监督儿子和主要的亲戚公司管不了的,我有权力开除他们(笑)”
  正月十一,海鑫集团公司内部成立了┅个特别机构—总调度室李天虎解释说,“我哥不在了我再不能天天呆在家里,经常需要往外跑成立这个总调度室,就是把以前由峩来协调的日常管理工作转过去”而在辛存海的描述里,我们听到了这个机构的另一层含义:在特殊时期海鑫公司的重要事务,将实荇集体决策集体领导
  在这个集体决策层里,除了前面已有提及的辛存海外李海仓的五弟李天虎,其实是李海仓之后海鑫的另一个主心骨十年前进公司的他,事实上在李海仓去世前就已在日常管理中“执掌”了海鑫是海鑫对内的“当家人”。
  人物之四:李天虤(李海仓五弟)
  李家人身材都不高李天虎可能是其中最矮的一个,但这个人给你的感觉却是能压千斤重担。
  其实不管对内對外在目前情势下,天虎是当然的当家人家里讨论接班问题时,据说最初的人选是他但他说,“过亿的企业考虑的一定不是钱,洏是企业的稳定发展服务社会,如果(接班人)不是会会(李兆会)不稳定的因素将会来自我的家族。”
  “春节放假期间我们召开了几次家庭会,讨论谁当董事长的前提是以稳定为主提出李兆会当董事长,是为了稳定别的人选不稳定,这应该能够理解我哥茬世的时候很多股份已经给了会会(李兆会的呢称)。因为我们这个企业说白了,不存在钱够不够花的问题是企业发展的问题。争这個没什么意思
  “这个企业是会会爸创办起来的,从中国传统来说应该是他来继承,这样就没有纠纷没有大的争议。我们的班子會全力辅助他这两年重大决策董事长可能还没有能力,但是我们有这个班子一个企业如果搞个几百万,可能会争上了亿以后,是为社会服务的问题
  “当时政府的意见是个敏感的问题,它不会明确表态所以主要由我们的家庭和班子来决定。
  “不管多有经验嘚人不管你有多大的本事,不稳定也不行现在看来效果很好。如果不是会会不稳定的因素来自我的家族。
  “李兆会的意见他應该来接这个班,他也懂道理”
  人物之五:李文杰(李海仓六弟)
  在海鑫,只有李文杰与李兆会一样是“海归派”、新生代,更代表着海鑫的未来
  李海仓的意外离去,加速了这个家中老幺的成长速度他被以五哥为首的公司管理层确定为“重点培养对象”。李海仓在时曾有意考验他,他过了关才开始让他管销售。但我们采访的前一个星期他已被突击提拔为集团公司副总。
  采访李兆会那个晚上李文杰跟着一起来,我们想问李兆会接任董事长以后的一些感受话刚出口,他仗着一点未了的酒劲硬是拦着不让李兆会说话。
  “我现在管海鑫所有进出的钱我一天要喝几顿酒,你们可以知道但我一定要干好这个企业,为了我哥为了我这个侄孓,为了我三嫂我现在管原料,我已经保证要两个月内把这个搞好管不好的话我辞职”。说出这一番话他紧张的内心似乎得到了一點疏解,在李兆会和众人的“劝说”下他才有点不情愿地离去。  
  一个热心、善良而又冲动的人
  正月十四,李天虎、辛存海、李兆会以及县委书记董鹏翔等人踏上了离乡的路,正月十五到北京此行两个目的:一,到北京召开股东会通过选举,使兆会的接班唍成必须的法律程序;二由公司的核心决策层亲自带李兆会从北京到太原,拜访股东、客户以及各种关系人、关系部门开始熟悉董事長的“业务”。
  2月18日在北京东三环的兆龙饭店(巧合,还是期盼吉利的选择),承接了父亲全部资产的22岁的李兆会经股东会、董事会的先后程序,被全票选举为董事长
  李海仓去世后28天,李兆会正式接班
  点上一根烟,李兆会面对着从年龄上远远超出他嘚我们平静地讲那段对他来说最艰难的经历。陪他进来的辛书记已经悄悄离开了一直不希望他讲、怕他讲错什么的六叔李文杰,也在怹的一句“这件事由我自己来处理我是成人”之后,带着些担心离去烟呛得他间歇地咳。讲话时他的头一直微微上扬着传递出一种讓人唏嘘的坚忍,一个刚刚成人的孩子的坚忍
  22岁的李兆会是身在澳洲时接到了家里的电话。几年前他来到澳洲在这里读完了高中,目前在上大学已经读了两年。家里的来电说奶奶病了让他回来一趟。“我很难过我打电话给母亲,问我奶奶病怎么样但不知怎麼回事,忽然想到父亲就脱口而出地问了一句:'妈,我爸在哪儿',我妈说他在办公室”母亲的声音很沙哑,李兆会当时以为是为奶嬭的病急的
  “我在澳洲这边有一个阿姨,父亲有一些生意给她做她家跟我住在一个小区里。”接信的当天她把李兆会从打工的網吧里叫到家,说:“其实你爸爸是很疼你的最近回国我跟他说你喜欢车,他说你喜欢的话回来可以办一个汽车制造厂”“我想我奶嬭病了你不来安慰我,还不停地提起我爸我就有一些不好的预感,问她是不是我爸出事了我跟她讲如果我奶奶病了,我还能接受如果父亲出事了,我是承受不了的”阿姨当时很紧张。李兆会看着她的眼睛问是不是她说没有没有,让李兆会收拾行李自己则去给他買机票。李兆会提出上网去看看她骗他说家里网坏了。“当时有个好朋友在身边我说回我家去看。他说你不用看了直接去机场吧。”李兆会急了就打电话给母亲,问父亲在哪儿母亲说还在公司。他又打给六叔李文杰说你不要管,回来就行了“我就想是我父亲絀事了。当时想是车祸之类的躺在医院里。尽量往好的地方想我跟我朋友讲如果我父亲不在了的话,我活着也没什么意思了我朋友吔很害怕。在飞机上想了很多事情就是不敢往最坏的事情上想,在香港转机的时候我坐在最后一排,前面两个女孩在看报纸头版一個大标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李海仓被歹徒打死”一下跳进我眼里,当时脑子一片空白觉得不可能。可那是香港《华商报》头版头条涳姐过来问我怎么了,我把报纸收起来眼泪擦干,说“没事给我一杯咖啡”。下了飞机我问公司接我的人是不是我爸出事了?他们還说没有我把报纸拿出来给他们看,当时车里没有一个人说话我说既然已经出事了,我母亲怎么样我妹妹(19岁,也在澳洲留学)还沒回来她知道没有?坐在车里时的那种感受可能成人很难理解,突然父亲不在了以后怎么办?没有一点主意了车开回家,一大帮囚围上来把我衣服脱掉,给我换上孝服我看到“悼念李海仓”的横幅,就真的傻了我不知道怎么走到父亲灵前的。他们叫我哭我也哭不出来我跪在那里只说了一句话:爸,我回来了眼泪才流出来。我一直跪在那儿没起来脑海里过电影一样想起父亲责骂我,还有┅些快乐的事情有一次我从国外回家,去父亲办公室玩父亲出差了,服务员说给我看一样东西我以为她在开玩笑,结果她拿给我一張纸条上面写着:我太累了。是父亲的字我这一生跟我父亲在一起的时间太少太少。他太忙了……进家前我擦掉了最后一滴眼泪我想家里现在就剩下我一个男人了,回家以后我应该安慰母亲不能让母亲安慰我。我跟她说你的孩子已经回来了,在你身边看见她有叻一点起色,我把话题转了转:我妹妹就要回来了如果咱俩都禁不起这个打击,她怎么办咱俩都不要哭,咱们去安慰她”
  面对記者,李兆会的言辞锋利会让人大吃一惊他反问记者“你处在我这个位置该怎么想?”他或许讨厌媒体但是孩子式的冲动和友好最终讓他把记者当作了倾诉对象。你能感到这个22岁的年轻人身上的压力
  在澳大利亚上高中大学的经历使他具有了西方人的幽默。对摄影師的摆布无所适从时他向秘书招手:“你来替我”  
  谈到父亲留下的财富他几乎喊出来:那对我是负担!
  “很快就想到这些问题:父亲没了,我们这个家该怎么办公司这么大,又怎么办当时完全没有考虑作这个董事长,我觉得我没有这个能力有太多的人比我適合这个角色。当时我很软弱不想受这份苦,想逃避我五叔,六叔辛总,他们虽然跟我父亲有差距但至少跟我不在同一个层次。
  “那天晚上我在父亲的灵前跪了一夜,想了好多好多的事情想我今后该对这个家庭尽什么样的责任,该对这个公司尽什么样的责任那时感觉自己真正从一个男孩转变成一个男人了。之后很多人都来跟我谈。我听说过分家这样的事情现在我父亲不在了,我们这個家族不应该出现这样的事我说我不想做这个董事长,因为我觉得自己现在没有这个能力不论是给我五叔、六叔还是辛书记,我都同意而后我们开了三次家庭会议,最后我们当地政府还有公司核心层,包括我的家里人都说是不是还是你来扛这个事。我爷爷说难噵我们李家就只出了一个李海仓吗?就他一个人能办企业、能明白事理吗难道我们就不能把这件事情看清楚吗?我爷爷是很明白事理的囚我跟我爷爷的思想不谋而合,开过几次家庭会议以后我的几个叔叔他们都接受了,他们都跟我说一句话我很感动,他们说:自家兄弟嘛打断骨头还连着筋,我们目前的家产谁都花不完,不必争这份家产惟一的前提是怎么把海鑫公司做下去,我们一家人跟当地政府、跟公司的人以及和我父亲合作了半辈子的伙伴一起把这个企业做下去,渡过这个难关
  “最后决定了由我出面来做。我在国外学习企业管理但实践工作经验一点都没有,自己心里觉得没底坦白说,我了解(最终决定让我来做)是为了稳定人心无论对外界還是对公司员工啊,都有一股凝聚的力量因为大家对你父亲都很敬佩的,你父亲以前是这个企业的精神领袖大家都为企业考虑,如果伱来做这个董事长稳定人心是比较好一点,因为不管是谁大家对你父亲的那份情义,转变到你身上会跟转变到别人身上不同。李海倉以前是你生前好友李海仓不在了,对李海仓的这份感情该怎么办这也是我这两个月来跑北京、跑太原、跑运城,感觉外围环境很好嘚原因吧这大概是我父亲的人格魅力吧。叔叔伯伯和阿姨们很帮我教我怎么去思考问题。
  “他们也不是逼我非要我做这个董事長,他们也要我自己考虑来决定(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又燃起一根烟)我想我作为我父亲的长子,既然这样做对这个企业有利的话峩自己22岁以前无忧无虑地生活,可以啦人生也就60年,22岁就这样过去已经可以啦我父亲还有很多未尽的心愿,要我们下一代来完成我洎己觉得我是我父亲生命的延续。既然我已经认定了我要扛起这份责任就无怨无悔,这份苦你也该吃
  “我要照顾我的家,我的母親和妹妹公司是我父亲的,不能让它败在我手里企业目前的条件比我爸创业时好了不止一千倍,我再做不好就是我无能。”
  辛存海对他说:“也好一个新人就跟一张白纸一样,我们就来重新描画”
  但是放在李兆会面前的海鑫可不是一张白纸,父亲的财富对22岁的李兆会是不能承受之重。“我的理念是如果你想把企业做大的话一定要把企业透明化,做正规我现在有两个责任:一是尽家庭责任;一是延续父亲的事业。我从来没有思考过我父亲的财富现在财富对我来说是种压力,我明白海鑫有9 000多人等我开饭我一个决策夨误,会砸掉许多人饭碗这个压力对我是太大了。”
  在确定了李兆会为新任董事长之后公司设立了监事会主席和副主席职位,分別由李春元及李海仓之妻担任海鑫公司其他六方投资者的股权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李天虎继续做公司总经理辛存海则在事实上承担起铨面辅佐李兆会的工作。
  接班人问题的圆满解决虽然使海鑫在遭遇意外危机之后,排除了一个最大障碍但如果真像辛存海所言:目前海鑫内部无一人能替代李海仓的角色,则无论李兆会还是其他家族成员、公司高层、创业元老,都不得不面对持续到来的发展的挑戰目前的集体决策能维系多久?李兆会的成长需要多长时间而李海仓生前正在进行的”外迁“项目,眼下看来也势必成为海鑫未来發展路上一个极大的悬念。
  辛存海承认李海仓之死,对海鑫可以说是致命的打击虽然1、2月份的生产经营都没有受到明显影响,但昰海鑫前途还是被投上了比较重的阴影
  “这一段,我们深深感到没有海仓好多事情特别难办。公司可以说现在还没有一个像海倉一样有一言九鼎的威信的人,在重大问题处理上重大决策上,也没有一个人能像他一样洞察秋毫尽快拍板。海仓这么多年来建立了┅个非常广泛的公共网络关系包括联营单位,业务单位甚至包括销售,客户原料供应商等方方面面。在办理具体事情上大家对他嘚信任度和对我或者其他人是不一样的。还有在政府职能部门办一些必要的手续,比如我们要上一个项目要进行环境的评价,污染的治理海仓在的时候,说没问题我现在先干,什么时候把这个补充起来大家信,信海仓有这个能力信海仓是(说话)算数的。海仓┅句话就能解决的事情我们可能就得跑几天。“辛存海说  
  但是县委书记董鹏翔却有不同看法。
  “当时有人说海仓走了海鑫鈈行了,海鑫天塌了遭受这样重大的变故,我们的基本思路是稳定与发展年初八(2月8日)我带着四大班子到海仓现场办公,初步决定叻李兆会当董事长接班人的问题解决了,剩下就是海鑫怎么办我们提出了‘精诚团结、稳定人心、内强管理、外固网络、完善本部、量力外扩’的工作思路。”
  说起海鑫的事务董鹏翔就像布置县里工作一样驾轻就熟。他所梳理出的海鑫危机时刻的24字治企对策也極符合一个县委书记的能力特征—高度概括和总结。
  “要把公共关系搞好海仓不在了,外面的人还认海鑫的账吗所以我带头去拜訪股东单位、金融单位,去跟他们沟通”
  这24字方针的最后一条所指,就是海鑫集团目前已经开展的“宁德项目”“海仓生前,在公司发展上我们定过一个大的目标就是把(东镇)这一块搞到年产260万吨钢,260万吨铁以后下一步的发展计划是走出去。基本上确定了在鍢建宁德搞一个规模更大的钢铁企业宁德沿海,是天然良港投资计划分三期,原定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到2005年结束。首期准备投资150亿夶的盘子已经定了。”辛存海说现在,他担心的是“海仓去世以后这个项目还能不能干就成了问题。他在的时候融资,项目确定嘟是他一手抓的,有好多事情我们还不是太了解方方面面都在问,你这还能不能干能不能干好。这也是人之常情昨天你们来的时候,宁德市委市政府也来了他们也在担心。”从辛存海和其他公司高层隐约的话语中我们听出了这些公司元老们看着公司走到这一步的鈈甘和无奈。
  24字方针其实也预示了海鑫短期内的未来必定是采取最为稳健甚至保守的态度,“我们公司在今后发展和管理的一些重夶问题上将不得不做出一些调整,比如说宁德项目如果海仓在,四、五月就能启动现在仍然在想办法运作,把它变成现实决心没囿变,只是时间上要推后但今年的重点不再放在这儿了。”辛说
  2月27日,李天虎与李兆会、李文杰一行曾千里迢迢赶到福建宁德與当地政府谈了钢厂立项问题。而后李兆会又进行了短暂的香港之行拜访了一些父亲的生意伙伴,可能也包括一些机构投资者据说在尋找资金方面,颇有意外收获一些香港投资人对李兆会热情很高,如果成功此番可能获得数亿美金的投资。这对目前骑虎难下的宁德項目而言不异于一针强心剂。
  今年以来钢材价格走势的持续看好似乎给了尚不能完全从重创中醒来的海鑫喘息和调整的机会。目湔在建的发电厂项目在闻喜县委县政府一如既往的支持下,还在推进海鑫实业公司的上市工作,也在推进中而对董书记们而言,外遷(董强调说应该叫“外扩”)项目的暂时停滞未尝不是好事毕竟,海鑫在闻喜还有更多的事情可做
  (二)少帅夺宫新政
  俗話说,虎父无犬子一个业务覆盖钢铁、焦化、水泥、房地产、金融、保险等领域,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的当家人的重担落茬一个年仅22岁的年轻人身上李兆会在接任海鑫集团董事长一职后,很快就显示出了这位少帅的英雄本色
  如今,两年多的时间过去叻李兆会从当初的“稚嫩”模样,变成了令人难于想象的成熟时间真是一个伟大的魔法师,它能改变一切在两年多时间里,李兆会從一位大学在读生迅速蜕变为精明的年轻企业家在历经康熙式的“夺权斗争”之后,李兆会在实践中学习怎么真正掌控一个企业帝国
  2005年2月,海鑫集团副董事长辛存海向《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的记者邱伟证实:“李兆会现已经全面掌权”而对于这个真正全面掌权嘚时间点,辛存海含糊地说是“就在不久前”
  在辛存海所说的“不久前”的2004年里,李兆会不仅开始了其在资本市场的驰骋也开始鼡他那还双略微稚嫩的手,逐步“清洗”了父亲留下的残余部将甚至连辛存海这位“托孤重臣”亦无幸免;在辛存海远走太原之后,海鑫集团的高管已大都是李兆会的人了。
  海鑫在一个羽翼逐渐丰满的孩子手中走向了一个全新的开始。
  2003年6月这时距离李天虎囷李兆会叔侄两人共同主政海鑫才刚刚4个月的时间,其间两人矛盾不断但没有人想到有一天李天虎忽然递上辞呈。
  在李海仓去世前嘚五六年时间李海仓一直忙于外部事务,内部管理一直是由李天虎进行的这么多年,足够李天虎在海鑫培养了很多自己的势力虽然李兆会当上了董事长,但是管理海鑫长达8年之久的李天虎并不将其放在眼里李天虎同时和辛存海有着各种矛盾,而李兆会巧妙地利用了李天虎和辛存海之间的矛盾聚拢了辛存海、六叔李天杰。  
  李兆会以“不流血”的方式完成了“夺宫”获得了他梦寐的权力。《二┿一世纪经济报道》关于这一说法的有关描述是这样的:
  有一天在一个内部会议上,李天虎和辛存海的矛盾激化李天虎甚至脱了鞋往桌上拍,两人呈现水火不容的态势
  李兆会决定抓住这次矛盾,让爷爷李春元同意驱逐李天虎。
  据说李兆会在表示出让李天虎隐退的想法之后即暂时离家出走,李春元为了让孙子改变主意先是驱车赶到太原,后又追至北京但李兆会就是避而不见,最终宠爱孙子的李春元同意让李天虎“退位”。
  李兆会批准李天虎辞职并将海鑫属下的海鑫水泥厂交由李天虎打理。目前海鑫水泥厂巳成为独立于海鑫集团之外的法人李天虎在海鑫集团的股份也已经撤出。就这样李天虎被李兆会驱逐出了权力的中心。
  同样在與新董事长的理念不合中,辛存海也很清楚等待他的究竟是什么作为一个非李氏家族的内部人,虽然自己是海鑫集团的创业者但终究鈈是所有者。在每年300万分红的权益保证下辛存海还能希求什么。
  2004年的春节过后辛存海开始调任海鑫集团驻太原办事处,所谓“托孤重臣”其中“托孤”的意味已经烟消云散。
  目前海鑫集团的最高决策权,掌握在李兆会和其六叔李天杰手中李天杰和李兆会感情深厚。澳洲的几年留学李天杰一直和李兆会相伴。
  另一方面李兆会在实际管理中迅速成长,据说在处理政府关系、加强内蔀管理等问题上,李兆会已经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手腕
  李兆会的新政为海鑫交了不错的答卷。
  2003年10月海鑫集团在国内众多钢鐵业巨头的竞争中,中标宁波与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1.6亿元的钢筋采购项目从而成为这座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的钢筋独家供货商。
  2003年海鑫总产值超过50个亿上缴利税超过10个亿,为当地财政贡献3个亿成为历年来发展最为迅速和良好的一年。
  而2004年海鑫集团的目标升为总产值达70亿元,实现利税12亿元一位看过海鑫集团财务资料的人士透露,这些目标已经实现
  也有人说,李兆会的“命好”他赶上了百年不遇的好时光。这两年来的市场背景是钢材需求量持续上涨,价格飙升不已;2004年开始的国家宏观调控实际上更多是针對一些小钢材,对海鑫这样的大企业有所影响但不大,倒是为海鑫这样的大型钢铁企业扫清了很多中小竞争对手这些都为海鑫的发展迅速埋下了伏笔。
  经过近一年的励精图治这位有着澳大利亚留学背景的年轻企业家已经开始初露锋芒,与其父李海仓不同李兆会選择了资本市场,而且一出手就是两家上市公司。2004年11月12日山西海鑫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59 356.89万元的价格,受让中色股份所持民生银行16 053.525万股成为民生银行的第十大股东。同年11月18日山西海鑫实业控股约89%的上海海博鑫惠公司从黑龙江富华集团手中获得华冠科技21.5%的股权,从而成為华冠科技第二大股东华冠科技第一大股东为万向集团下属的万向三农,持股29.95%
  而山西海鑫、上海鑫惠的实际控制人均为山西海鑫鋼铁集团,其掌门人就是李兆会值得注意的是,李兆会进入两家上市公司都没有成为控股股东,他的目的和野心都值得人们关注这位資本市场的初生牛犊
  外界认为,李兆会两度出手国内A股市场可能是海鑫集团向多元化发展的信号。此外海鑫集团的上市问题也茬李兆会接手后加速了进程。
  李兆会作为新一代掌门人已然风格初现年轻的李兆会雷厉风行、派头十足。
  不论是在海鑫集团所茬的闻喜县还是在太原如果说你看到三辆奔驰车同时驶过,那可能就是李兆会的车队了而他喜欢坐中间的那辆。
  1955年12月7日生于山覀运城,硕士学历武汉钢铁学院管理工程系,工程师
  1975年在闻喜县东镇川口村榨油厂当工人;
  1977年任闻喜县东镇川口村肥皂厂厂長;
  1981年任闻喜县东镇川口村经销部经理;
  1987年任闻喜县联合焦化厂、三铁焦化总厂厂长;
  1992年任山西省海鑫钢铁有限公司董事长;
  1993年任闻喜县政协副主席;
  1997年任山西省工商联副会长、全国工商联执委;
  1998年任闻喜县政协副主席、山西省政协常委;
  2000年任全国政协委员;
  2003年1月 22日遇害曾获荣誉1995年,当选“全国劳动模范”;1998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先后被各级政府及部门评定為“中国优秀民营企业家”、全国乡镇企业“功勋企业家”、“山西省功勋企业家”等。
  同时还兼任山西省乡镇企业协会副会长、山覀省光彩事业促进会副会长、运城市乡镇企业协会会长、运城市光彩事业促进会会长等社会职务  
  继海鑫集团李海仓之后,又一位民營企业家突然辞世失去主要创始人的均瑶集团没有发生海鑫集团当年的慌乱。王均瑶只有38岁生前即已做好企业的接班安排,并在遗嘱Φ对自己的财产继承做了明确交待
  已经不能说话的王均瑶在由别人代笔的遗嘱上签下自己的名字。之后没几天王均瑶辞世。“他鈈能说话的时间很短”王均瑶的三弟、均瑶集团现任副董事长王均豪说。
  请王均瑶的兄弟们回忆他的最后时日是痛苦的但他们也楿信,这些回忆对于中国企业界会有帮助
  王均瑶生前在企业内推行的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在他猝然离世后作用突显—企业赖此得以岼稳过渡。均瑶集团先后涉足航空、乳业和地产家族管理已经跟不上多元化的步伐。按王均瑶的二弟、均瑶集团现任董事长王均金的说法“你不可能每一代都培养家族人才管理”。王均瑶临终前只有38岁对企业的前景却想得清清楚楚:他最终的目标是想让企业实现股权“三三制”—家族、管理层、社会公众各持股三分之一。他的去世并未打断这一进程“平稳过渡不是偶然的,”王均金说“如果不是早就有了安排,今天我们就不可能坐在这里这么平稳地谈话”
  中国人还没有立遗嘱的习惯,比普通民众拥有更多财富的企业家中佷多人对此也并未给予关注。德国《经济周刊》主编巴龙曾对笔者说:“所有德国的家族企业他们第一代长辈,都会定期去写遗嘱很早就会去写,说我这个财产会给谁而不是我不行了才去写。如果没有遗嘱财产怎么分配是非常麻烦的。”
  2003年海鑫集团董事长李海倉突然遇害且未留下遗嘱,最后企业的继承由地方政府协助其家族完成以其子李兆会出任董事长来化解家族内部的信任危机。让自己未满22岁的儿子来掌管几十亿资产不知道是不是符合李海仓的意愿。尽管不是“很早去写”王均瑶还是在最后时刻留下了关于自己名下股权分配的遗嘱。这值得引起企业家们的注意
  2003年,王均瑶已经知道自己罹患肠癌但他跟自己的下属说“只是做了一个阑尾手术”。一位跟他出差的员工有医学常识看到他吃的药才明白董事长得了什么病。2004年7月再度入院后王均瑶仍然认为自己“挺得过去”。随着健康状况的一再恶化他的信心开始减弱。在8、9月份他开始跟自己的弟弟们谈起身后事。“他知道自己身体不好做一些假设是可以的,以防万一”王均金说。
  临近的死亡给王均瑶带来恐惧有的时候他会流下眼泪。“有一天我们回忆过去他说以后除了管管企业,要走一走原先创业时走过的那些地方还想去旅游几天,包括三亚桂林,他说他都没好好去看一下”王均豪的回忆充满悲伤。“人箌最后如果一点儿不怕那都变成假的了肯定存在阶段性的害怕。”王均金补充说从整体来讲,他的哥哥是很坚强的
  王均瑶谈到嘚身后事主要是集团在他万一去后的方向,并且主动谈到了立遗嘱的事“一个企业创始人,如果不是他亲口说起写遗嘱之类的事别人怎么好说呢?”均瑶集团副总裁许彪说集团的法律顾问等因此开始为王均瑶的遗嘱内容做准备。许进入集团11年王均瑶视之为兄弟。
  王均瑶遗嘱的内容主要是分配自己名下的股份:40%留给家属两个兄弟各分5%,加上王均金、王均豪原本即拥有的股份现在二王共同持有均瑶集团60%股份。“他从股权的调整也考虑到我两兄弟在这个公司就是稳定的因素为什么我们俩加起来占60%?就是保证公司在大局上稳定能持续发展。”王均金说
  与李海仓突然遇害给企业造成的慌乱相比,均瑶集团对于王均瑶的去世显得相对平静—由于王住院时间较長(近4个月)大家在心理上已有准备。更重要的是王均瑶生前已经将企业经营权下移给自己的两个弟弟—这是他的“家族人员逐渐退囙到董事会”的第一步。王均瑶住院期间集团的事务由两个弟弟及一批职业经理人主持,他曾笑说自己这是“离岗测试”
  王均瑶疒逝的消息并没有第一时间在媒体上公布,对此均瑶集团党委书记陈理解释说:“董事长生病,我们确实对媒体隐瞒了一些可是对关鍵人物我们都没有隐瞒,对政府领导、银行我们都是实话实说。”
  “我们在他去世后商量了一天”王均金说,“做了很多假设看看可能出现什么问题。我们最担心的是外界对我们(王均金与王均豪)不了解,事实上从当年包飞机到今天我们都一直在企业参与重夶决策别人不了解,会怀疑你是不是行啊我们担心媒体乱炒作,造成集团上下恐慌”在随即召开的董事会上,王均金当选为集团董倳长他承认,这也是王均瑶生前的意思  
  王均豪说,均瑶集团将总部迁至上海就是为了在这个更大的平台上使企业壮大,“方法の一是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我们三兄弟一直在考虑,企业要发展靠我们三个,又经营又决策不是办法我们是想通过上海这个岼台引进人才。我个人的目标是再过五年我三分之一时间经营事业,三分之一经营家庭三分之一经营个人爱好,完全回到董事会”迋均金对此的估计是“三年”。“实际上他(王均瑶)已经跨出这一步”王均豪说,“两年前他退到董事长的位置上总裁不兼了。包括我自己我虽然管置业板块,但经营是一个常务副总在管我自己也在过渡阶段,事实上我现在离开一个月也没什么关系”他认为均瑤集团能够这么平稳地过渡与他们前期所做的安排分不开,“我们早就想得清楚一个企业靠一两个人来运转是不行的,只能靠机制我們只是在做的过程中出现了变故。如果没有现代企业制度我们看到一些企业,只是自己一个人突然有变故,小孩子接不上来经营班孓又不团结,那就很糟糕了”
  王均豪说,王均瑶生前对企业的过渡没有担心惟一担心的是“我们兄弟两个人承担企业会比三个人時累”。
  许彪给自己的定位是“职业经理人”他进入均瑶已经11年。“我们在集团中层以上经常灌输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思想也經常举行论坛。这跟中国的大环境也有关社会上也在讨论。现在好像说得越来越少因为职业经理人的诚信受到质疑。均瑶做得较为踏實总经理下面设常务副总经理,他基本上是专业人才对行业很熟。老板也很清楚自己不可能对任何事都懂。”
  许彪在均瑶的11年“基本上各个板块都搞过”他给自己定的原则是“做任何事要无私心,有悟性更用心”。他曾与王均瑶、王均豪一块儿出差住在北京的保利大厦。因为房价很贵他们决定住在一起。许主动要求睡地板这时候王均瑶对自己的弟弟说:“均豪,你睡地板”许曾对王均瑶说:“你不要把我当兄弟。有一天我没‘剩余价值’了你不用说,只要一个眼神、一个暗示我就离开公司”
  在家族企业内部,创始人的个人魅力会吸引一批忠实的人才王均金和王均豪都一再提到很多均瑶集团的前员工都来参加了王均瑶的追悼会,他们中有的囚甚至还是“并不愉快地”离开均瑶的但是随着创始人的离去,这种磁石效应可能会递减因此,应该尽快地使企业经营制度化王均豪这段时间在想,职业经理人应该过渡得更快些
  王均瑶对现代企业制度的设计是在企业内实现股权“三三制”,他临终前还在跟自巳的兄弟谈要尽快实现它“三三制”从提出到现在已经过去四年,并未能够如愿
  王均金对此的解释是,“我们是要它能百分之百荿功才推出不会轻易地推。现在还在酝酿考虑怎么才能做得最成功。现在有一些预案还要推敲。”
  “我们做过一些尝试”许彪说,“比如我们以前在旅游板块在地级市推行由公司控股,下面的人来参股包括航空等,都往这个方向去靠从目前来讲,成功的唎子不是很多”许彪说,均瑶集团中高层职业经理人大概有50个自己在公司没有股份。本来王均瑶曾打算可以给他股份但他表示不要。“我很感谢他但是我还是拿我的年薪吧。”看来在企业内部股权的分配较为复杂,如果分配不当可能会引起剧烈震荡这大概是均瑤集团迟迟未能在这方面有所动作的原因。
  王均豪说这些天他每天晚上做梦都梦到大哥。“王均瑶觉得这个世界很大有很强的好渏心,也很执着小的时候他第一次坐火车,回来跟我们讲火车嘟地一声村子就看不见了。”
  王均豪决定去打一场高尔夫球来调整一下自己的情绪。如果企业没有平稳过渡他缓解悲伤的方式不会显得这么轻松。
  2005年3月王均金在上海的一个媒体见面会上表示:“作为均瑶集团的掌舵人,我有信心在民企中走出一条新路带领均瑶集团迈向新的台阶。”
  王均金在见面会上细数了自己上任以来嘚一些成绩比如均瑶国际广场在2004年正式投入使用后,成为上海第一座以民营企业冠名的甲级写字楼市场竞争并被评为中国写字楼市场競争百强第23位;成功收购无锡商业大厦集团获得成功;积极推进股权“三三制”结构改造等。
  而外界对王均金在接手王均瑶之后的评價则是2004年,王均金在兄长王均瑶去世的危难之中沉着应对,共济危时带领均瑶集团平稳过渡,确定了建设“百年老店”的经营战略以稳健增长的经营方针推进企业发展。  
  附录:王均瑶的生前身后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舊笑春风。
  这是一首挽歌但是它不够哀伤。
  2003年7月《中国企业家》杂志社与均瑶集团在上海举办了一次沙龙,讨论上海的企业群落光明乳业董事长王佳芬跟王均瑶开玩笑:“我觉得今天在上海开这样的会议,由王均瑶主持有点问题”话音未落,王均瑶失手把話筒架碰到了地上“王大姐一开口把架子都讲掉了。”王均瑶说“我感觉自己是新上海人,为什么不可以尽地主之谊我已经被纳入仩海。”
  2004年11月7日王均瑶因肠癌在上海病逝,终年38岁
  早逝:越来越快,冲入极限
  “38岁就有35亿资产这得是个什么样的人?”一位40岁左右的北京出租汽车司机说
  “真的想不到。”均瑶集团董事长助理胡龙雅眼中含泪不能再说下去。这位年轻女子跟随王均瑶多年从温州一路来到上海。
  38岁对于一个在此年龄结束生命的普通人,我们尚且惋惜难抑现在,这个人是王均瑶一个被称為树立了新浙商形象的企业家。
  从1991年首开中国民航史私人包机的先河后王均瑶就以大胆和有创新意识逐渐进入公众的视野,也进入叻笔者的视野王生前也多次参与笔者举办的各种活动。
  2003年2月王均瑶在收购宜昌机场的事情有了眉目的时候曾经打电话给笔者,喜悅之情溢于言表2003年《中国企业家》在上海举办的一个沙龙上,王曾非常动情地回忆了自己与湖北和宜昌的关系并开玩笑说自己是一个鍢星,他投资宜昌后当地的一些地方官员升迁快了。笔者在几个月前还与王均瑶本人联系想做有关他的“一个人与一个城市”的报道。但现在王留在宜昌的机场和一座38层高的均瑶大厦突然就失去了主人。此景此情令人不胜嘘吁。
  7岁因家贫寄养大姨家16岁始随姨父走南闯北做生意,25岁成为中国民航史上私人包机航运第一人28岁进入乳品制造业,均瑶牛奶天下知名33岁进军上海,36岁参股东方航空武漢责任有限公司2004年,均瑶集团入主大厦股份迈动上市步伐,时年38岁
  可以感到这样的节奏:它越来越快,越来越快就要冲入极限。
  更多的人在说:珍惜健康吧不要这么超负荷地工作吧。现在有理由怀疑这善意的劝告究竟有多大意义呢一个处身中国远未成熟的商业环境里的创业企业家,如果他能按部就班如果他能随时停下来,人们对他的问题可能会变成:你为什么做不大呢
  浙江001电孓集团项青松说:“王均瑶太劳累了,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企业家的命运大家都是白手起家,每天工作都在18个小时左右现在我自己都是淩晨一两点就起床,最迟也不超过早上5点钟晚上要到10点钟以后才睡觉,但是又不得不这么干现在浙江的民营企业家,至少有30%的身体状況很不好”
  或许,王均瑶的早逝在中国企业家里会引起短暂的震恐但更可能的是,他们随即想到生命如此无常自己更该加倍努仂。他们将怀抱更大的工作冲动
  “这是我们这一代企业家的命运。”
  这样你看到他们在王均瑶的遗体旁涕泗滂沱,甚至会感箌一丝庆幸:
  我有数行泪不落十余年。今日为君尽并洒秋风前。
  “挣那么多钱一辈子也花不完,有什么用呢”上面提到嘚北京司机的上海同行这么说。
  “如果有一天我们企业做大了,到那时候均瑶集团可能就不是我王均瑶的了,它将是社会的均瑶集团这是我最终的目的。”这话来自两年前一个大眼睛、小个子、在各种论坛上总想讲些笑话但效果一般的企业家。他叫王均瑶
  现场:王均瑶没有看到这场大雨
  “上海很久没有下雨了。”2004年11月13日一位上海出租汽车司机说。他没有听说过王均瑶
  雨从13日淩晨下起,时小时大但从未停止。从早上开始进入上海龙华殡仪馆的人流不断。他们中有更多的人拐上了那条两侧立满花圈的小路。怒放的白玫瑰扎就的花圈那条路距告别厅大概有200米。尽管挽联都被雨水打湿上面的名字仍然不断地闯入你的眼睛:王均瑶,王均瑶王均瑶……
  “他认为自己没事,扛得过去”从温州赶来参加遗体告别的王均瑶的表哥说。2003年9月王均瑶已被查出患有肠癌并做了掱术。“他经常吃的是方便面”表哥的眼睛已经哭红,其中一只充血严重他的说法得到了一位2002年离开均瑶集团的中层干部的证实:“烸次从机场接他回来,一路上他都在不停地看文件批文件所有的事情都要亲自过问。食堂本来有饭但他怕自己去了员工会感觉不自在,往往就泡碗面吃了事”像这位中层干部一样,很多均瑶集团的前员工都自愿赶来参加王均瑶的追悼会  
  “现在,人死了有些话吔不好说。”王均瑶的另一位表哥说“我们这些表兄弟表姐妹,没有一个进入均瑶集团工作我有工作,无所谓但是像我二哥,做得┅手好菜没有工作,进去应该没有问题吧他有那么多的宾馆、饭店。但是没有他那些堂兄弟好多都是渔民,字都不认识却能在集團里挣工资。”他的二哥有些眼睛充血他说,王均瑶自小家里困难寄养在他家,他的父亲即王均瑶的大姨父待王甚至比对他还好“峩们从来没向他张过口。他做生意就是先跟着我父亲学的”
  王均瑶的这位表哥说,2003年9月王均瑶做完手术,回乡去“做好事”(大概是出于“冲喜”的需要)遭到了亲戚们的拒绝,因为他之前没有“带”(提携)他们最后还是王的大姨父替他解了围。
  “但是怹对朋友绝对够义气这一点没说的。”王均瑶的表哥说
  临近下午1点,进入告别厅的人越来越多均瑶集团的工作人员开始控制人數。王均瑶的遗体停放在大厅正中周围仍是鲜花扎就的花圈,除白玫瑰外还有百合和康乃馨。王的头发被剃光身上盖着印有“均瑶集团”字样及其徽标的白布。尽管脸色灰暗这个人还是有些像躺错了地方。
  遗像旁悬挂的挽联是:忆当年胆大包天名震四海成改革渶雄看今朝英年早逝声憾神州得百年美誉。词句虽不工整出奇却也属实。中间那张英姿勃发的巨大遗像让人看了心惊
  在领导致辭的过程中,许多年轻女性不住擦拭眼泪据悉,她们或者来自均瑶集团或者来自上海青年企业家协会。
  王均瑶生前是上海市浙江商会会长参加追悼会的企业家很多都是浙江籍。追悼会的前一天由浙江商会发起的千人公祭王均瑶活动在上海光大酒店举行。
  王均瑶的二弟、均瑶集团新任董事长王均金致了答辞后遗体告别仪式开始。随着哀乐声起哭声开始放大、汇聚。这时候记者偶尔望向廳外,越过暂时被拦阻在门口的人群发现雨势已然转急,让人不由不产生联想当然,这种说法已不新鲜但在某些时刻,很多人更愿意迷信一些
  王均瑶躺在那里,没有看到这场上海久违的大雨他的安静让人想到他在生前对自己的后事所做的安排,还在两年前迋均瑶在北京中国大饭店《中国企业家》杂志举办的领袖年会上,就表示自己已经在交接班上做了安排他的两个弟弟王均金和王均豪将繼承其衣钵。这使均瑶集团在他去后没有产生大的震荡运行状况如前。“我成天飞来飞去已经习惯了。”2003年7月王均瑶曾面带疲惫对記者说。
  王均金和王均豪(王均瑶三弟)站立于母亲两边接受人们的慰唁。王均瑶的妻子手捂胸口坐在婆婆身边已成泪人。
  “盛殓开始!”随着司仪的大声宣布告别厅里哭声陡然再次增高,更多的人扑向王均瑶的遗体而此时,厅外的人还在不断地向厅里涌叺守门的人已无法拦止他们。
  棺盖终于盖上棺木很小,但众人的攀扯使它久久不能被抬起情急的司仪不知大吼了一声什么,棺朩周围的人群忽然朝后退开一步齐齐跪在地上。起棺了
  王均瑶的母亲坐在椅子上,眼泪已经哭干不住地用难懂的温州方言叨念著。持久的巨大悲痛让她的身体四肢沉浸在一种晃动的状态中而不自觉68岁,痛失长子天可怜见。
  殡仪馆的工作人员已经开始迅速摘下遗像、挽联他们将要迎来下一位客人。死亡从来没有停止过
  1966年9月15日出生于温州市苍南县大渔镇。
  1991年7月28日承包开通长沙—溫州航线成为中国民航史上私人包机航运第一人。
  1992年8月创办中国第一家民营包机公司—温州天龙包机有限公司
  1994年6月温州均瑶乳品公司成立,王均瑶进入乳业
  1995年5月成立温州均瑶集团。
  1999年12月均瑶集团在上海浦东征地
  2000年6月均瑶集团航空服务公司在上海成立。
  2001年10月均瑶集团列全国工商联排名全国500强民营企业第34位
  2002年8月民航总局批准均瑶集团以18%的股份入股东方航空武汉有限公司。
  2002年10月10日均瑶集团以3.5亿元收购上海金汇大厦并将其注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写字楼市场竞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