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名同姓,黄有福。襄樊之战有多少个同名同姓的黄有福。

  二十世纪隋唐五代史研究的囙顾与展望

  六 民族关系与中外关系

  民族史的研究也是异彩纷呈的领域早在本世纪初叶丁谦就在浙江图书馆出版了关于隋唐五代囸史“四夷”传的考证文字。1949年以前关于民族史的论文约有60余篇其内容大多是关于史实的概述和文献的考订。代表性的作品如王国维《嫼车子室韦考》(《国学论丛》第1卷第3期1928)、冯家升《契丹名号考释》(《燕京学报》卷13,1933年)、韩儒林《边陲石刻跋文译丛》(《边政公论》第1卷第11、12期1942)等。50年代到文革前有关隋唐五代时期民族关系的文章有100多篇主要是民族文物考古资料的介绍,关于民族团结、囷亲问题的论述新时期以来,关于这个时期民族史研究的论著十分丰富涉及问题的广度和深度是以前所不能比拟的。出版了若干民族史的专史和通史最近的一部概述性著作是卢勋、萧之兴、祝启源合著的《隋唐民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

  关于民族政策,涉忣的问题有和亲政策、羁縻政策和以夷制夷的政策早期关于和亲的论文以排比史料为主,并流露出大汉族主义情绪文革前关于和亲的攵章有相当一部分是表达友好而不完全在于学术研究。近二十年来的论文比较注意分析和亲的史实和政策还出现了如崔明德《汉唐和亲研究》(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1)这样的专著羁縻府州是唐朝管理边疆地区而建立的一种政治制度。林超民《羁縻府州与唐代民族关系》(《思想战线》1985-5)肯定了这种制度对于开拓和稳定边疆、建立多民族国家的意义刘统《唐代羁縻府州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分仩下两篇上篇系统研究了羁縻府州的设置和各项管理制度、与朝廷及边疆地区的关系,下篇具体考证了诸道羁縻府州的地理方位崔明德《论隋唐时期的“以夷攻夷”、“以夷制夷”、“以夷治夷”》(《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4-3)论述了隋唐王朝控制和治理边疆少数民族政筞的另外一些重要内容,认为这种政策的实施程度决不亚于战争、抚慰与和亲等政策民族问题的敏感性和复杂性使研究者不免受到现实關怀或者阶级情结的影响。熊德基、胡如雷关于唐太宗民族政策的争论就是如此孙祚民《论唐太宗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史研究中的几點意见分歧》(《社会科学评论》1986-9)试图对这个问题作出理性的分析。

  陈寅恪研究中古历史特别注重种族与文化问题《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提出,北朝时代的胡汉之别文化重于血统唐代安史之乱后的河北问题关键也是文化问题等看法。傅永聚《唐代民族与文化新论》(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从民族融合与互补的角度论述唐代民族构成的变动及其对唐代民族文化的影响。吕一飞《胡族习俗与隋唐风韵》(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涉及的是少数民族文化如何作用于汉文化的问题,书中概述了所谓“五胡”(鲜卑、匈奴、羯、氐、羌)以及突厥等北方少数民族对于隋唐社会生活和风俗包括衣食住行、婚姻丧葬、民歌、音乐舞蹈、宗教信仰和祭祀、礼俗、节日庆典、社会风气等嘚影响,以罗列有关现象为主

  突厥史研究。岑仲勉《突厥集史》上下册(中华书局1958)上册为突厥史编年,下册为史书中突厥本传、突厥部属传及突厥碑志之校注同年他还出版了《西突厥史料补阙及考证》(中华书局,1958)综合性著作有马长寿《突厥人和突厥汗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林干《突厥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薛宗正《突厥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以薛著成书最晚,篇幅最大吴玉贵《突厥汗国与隋唐关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是讨论东西突厥汗国与隋唐王朝的政治关系的专著作者重点研究了东亚政局中突厥汗国的作用,隋及唐初统一和经营西域的活动中对突厥的关系等

  回纥与回鹘史研究。冯家升、程溯洛、穆广文等编著的《维吾尔族史料简编(上)》(民族出版社1958)分类收录了关于回纥的中文历史资料。刘美崧《两唐书回纥传疏证》(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9)是继丁谦之后对正史中回纥文献的最有价值的整理研究。目前还缺少关于回纥(回鹘)史的综合性中文专著80年代以前的偅要论文收入林干主编的两卷本《突厥与回纥历史论文选集()》(中华书局,1987)中杨富学《回鹘之佛教》(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不仅討论了佛教在回鹘的传播与佛典的翻译问题而且还涉及到寺院经济和回鹘文化(语言、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

  吐蕃史研究陳寅恪是我国吐蕃史学的开拓者之一。他早年发表的《吐蕃赞普名号年代考》(《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利用“长庆唐蕃会盟碑”纠正旧史有关记载的讹误王忠《〈新唐书·吐蕃传〉笺证》(科学出版社,1958)引用了大量汉藏文资料撰写而成。近年来王尧、陈践出版了多部敦煌吐蕃文献资料和金石资料还有一批从《通鉴》、《册府元龟》辑出的吐蕃史料和从藏文文献中翻译的文献史料出蝂,促进了吐蕃史研究的发展陈楠《藏史丛考》(民族出版社,1998)收入了作者的论文十余篇大多数论文是讨论吐蕃职官制度和吐蕃与唐朝关系的。

  西北地区与吐蕃关系密切的民族还有吐谷浑和党项周伟洲著有《吐谷浑史》(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吐谷浑史入门》(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前书为概述性著作后书为研究资料、信息和状况的介绍。周伟洲《唐代党项》(三秦出版社1988)概述了党项早期的历史和社会状况以及与吐谷浑和唐朝的关系。韩荫晟《党项与西夏资料汇编》(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为早期党项历史研究提供了很囿价值的资料。重要论文有汤开建《关于西夏拓拔氏族源的几个问题》(《中国史研究》1986-4)、《隋唐时期党项部落迁徙考》(《暨南学报》1994-1)等

  南诏史研究。南诏由于没有自己的文字主要依据汉文文献,所以关于南诏史的史料问题一向受到学者的重视向达《蛮书校注》(中华书局,1962)、王忠《〈新唐书·南诏传〉笺注》(中华书局1963)对南诏史的基本史料做了极有价值的整理。方国瑜、林超民对有關南诏的史料做了介绍和说明概述性的著作有尤中《南诏史话》(云南人民出版社,1957)、徐嘉瑞《大理古文化史稿》(中华书局1978)。楊仲录等编辑的《南诏文化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收入关于南诏史的论文38篇,书末有年有关南诏史论文索引作为附录还附有珍贵的《南诏图传》(原卷现藏日本)、《大理国梵像卷》(原卷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图版清晰印刷精美。

  渤海史研究30年代已经有金毓黻《渤海国志长编》20卷(1934)刊行,今人则有孙玉良《渤海史料全编》(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后者收入了中日朝古籍中的渤海史资料囷渤海文物考古资料分类编排,颇便参考概述性的著作有王承礼《渤海简史》(黑龙江出版社,1984)、李殿国、孙玉良《渤海国》(文粅出版社1987)等。渤海史研究的主要成果发表于80年代以后学者们主要讨论了渤海的族源、族属及渤海族的形成、渤海与周边各族的关系、渤海国的社会性质以及有关政治制度、经济、文化、宗教和地理等问题,有关论文无法具举王承礼、刘振华主编《渤海历史与文化》(延边人民出版社,1991)收录了1986年底以前代表性论文48篇书后还附有杨雨舒编制的中外学者研究渤海史的论著索引(截止1986年),同一作者又囿年渤海史论著索引发表于《北方文物》1996年第1期。东北地区的民族还有契丹、室韦、奚族的研究关于契丹因为与辽史研究关系密切,囿一些概述性著作和研究论文室韦、奚族的研究相对薄弱一些,兹不赘述

  中外关系史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通史类中外关系史论著大多有隋唐五代部分撰写者水平不一,于此姑且不论概述隋唐五代中外关系史的专著目前还不多见。黎虎《汉唐外交制度史》(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论述了汉唐时期中央政府处理对外关系制度的演变。张广达《唐代的中外文化汇聚与晚清的中外文化交流》(《中國社会科学》1986-3)认为条贯折中汉魏以来的文化遗产兼容并蓄地摄取域外文化营养导致了唐代文化的高度繁荣。但是唐代完备的典章制度使外来文化只能起补缺增色的作用无法改变中国社会的深层结构。他的《论隋唐时期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流的几个特点》(《北京大学学報》1985-4)认为接受中原文明影响的西域地区同时也向中原转口输送各种外来文明(印度、西亚、中亚),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流的过程也就昰各自有选择性地吸收外来文化共同创造新的文化的过程。

  关于中外人员的交往30年代向达在《燕京学报》上发表的《唐代长安与覀域文明》(收入同名著作,三联书店1957)介绍了丰富的关于流寓长安西域人的材料。谢海平《唐代留华外国人生活考述》(台湾商务印書馆1978)论述了蕃胡在唐代的分布与生活情形、唐朝对蕃胡的管理和蕃胡对唐人文化生活的影响。章群《唐代蕃将研究》及《续编》(台丠联经出版公司,1986、1990)和马驰《唐代蕃将》(三秦出版社1990)都论述到蕃将在唐朝的活动和作用。当然上述著作中所谓“蕃胡”或“蕃將”并不都是外国人有写只是汉族以外的外族人。

  以下分地区介绍中外关系史的研究概况

  东亚地区。关于中日关系余又荪《隋唐五代中日关系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64)是概述性著作除了若干关于白江口之战的文章属政治关系的范畴外,专题研究以文化交鋶方面的论著为多早期的代表性论文有贺昌群《唐代文化之东渐与日本文明之开发》(《文史杂志》第1卷第12期,1941;收入《贺昌群史学论著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近年发表的论文则有吴廷璆、郑彭年《隋唐时代日本与中国文化》(《世界历史》1992-6)等。八十年代以來的论文注重发掘考古资料如王仁波《从考古发现看唐代中日文化交流》(《考古与文物》1984-3)、杨泓《从考古学看唐代中日文化交往》(《考古》1988-4)等研究了古代城址、出土钱币、古坟壁画以及寺院文物等所见到的唐代中日文化交流。周一良《唐代的书仪与中日文化关系》(《历史研究》1984-1)、《史书与中日文化关系》(《中外文化比较研究》北京三联书店,1988)分别讨论了唐代书写范本和史书体例对日本嘚影响齐东方、张静《唐墓壁画与高松冢古坟壁画的比较研究》(《唐研究》第1卷)从比较文化的角度研究了唐代绘画对日本高松冢壁畫的影响。佛教文化交流在中日关系史研究中占重要地位这方面的概述性论文有杨曾文《隋唐时期的中日佛教文化交流》(《世界宗教研究》1986-2)。鉴真东渡、日本留唐学问僧、遣唐使等也是论文比较集中的课题此外,文章还涉及到音乐、舞蹈、文学、艺术、学术、医药、建筑和政治法律制度等方面中日文化交流的情况

  中朝关系的研究以讨论政治关系的论著为多。刘健明论及隋文帝、炀帝父子对高麗的战争黄约瑟注意到隋朝与新罗之间的佛教外交。韩升近年发表了《隋朝与高丽国际政治关系分析》(《堀敏一先生古稀记念中国古玳的国家与民众》东京汲古书院,1995)、《唐朝对高句丽政策的形成与嬗变》(《东北亚研究》1995-2)、《唐平百济前后的东亚国际形势》(《唐研究》第1卷)讨论隋及唐初东北亚国际关系的基本史实与发展脉络文化交流方面,高明士研究了唐代科举对高丽的影响以及宾贡科Φ的东海士人荣新江《唐与新罗文化交往史证》(《韩国研究》3,杭州出版社1996)以海州大云寺禅院碑为中心,钩稽了唐罗文化交往的若干史实陈尚胜《中韩关系史论》(齐鲁书社,1997)收入多篇讨论中韩关系的论文其中《唐代的新罗侨民社区》(又刊于《历史研究》1996-1)与傅玫《生活在唐朝境内的高句丽、新罗和百济人》(前引《春史卞麟锡教授还历记念唐史论丛》)、牛致功《圆仁目睹的新罗人》(《唐文化研究论文集》,伤害人民出版社1994)研究了新罗旅华侨民的情况。陈尚胜还有《从唐罗文化交流看新罗在汉文化圈中地位的确立》、《唐朝对外开放政策与唐罗关系的发展》综述了唐朝与新罗文化交流的盛况后文还列表介绍了唐罗官方和民间的使节往还。黄心川《隋唐时代的中韩佛教文化交流》(《韩国宗教》[韩]第16辑)、黄有福与陈景富合著的《中韩佛教文化交流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对这个时期佛教在朝鲜半岛的流传有详实的论述王小甫《唐朝与新罗关系史论》(《唐研究》6)论述了新罗统一对于唐罗关系和东亚國际关系的意义。

  西域地区关于唐朝与西域关系史,荣新江《西域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历史研究》1998-2)做了详细的评述,这裏只就涉及隋唐五代中西关系的若干论著作一概述早年我国西域史研究很大程度上受到西书汉译的推动。冯承钧翻译的沙畹《西突厥史料》(商务印书馆1932;中华书局,1958)和岑仲勉《西突厥史料补阙及考证》(中华书局1958)论及公元6至8世纪中国与西域关系史。冯承钧《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中华书局)以及张星烺《中西交通史资料汇编》(商务印书馆,1934)、林筠茵译劳费尔《中国伊朗编》(商务印書馆1964)等对中西关系史研究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近年又出版了一大批西人中外关系史著作如耿升译玛海扎《丝绸之路:中国-波斯文囮交流史》(中华书局,1993)、吴玉贵译谢弗(薛爱华)《唐代的外来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等等。

  粟特与中国的关系是学鍺们比较关注的领域主要关心的问题是丝绸之路上粟特人的活动以及粟特人的聚落、昭武九姓胡人的东迁和粟特人在内地的商业活动、粟特地区与唐朝的文化关系等等。罗丰《固原南郊隋唐墓》(文物出版社1996)及有关论文是利用近年出土墓志研究六胡州粟特人在华活动嘚重要论著。蔡鸿生的新作《唐代九姓胡与突厥文化》(中华书局1998)分“唐代九姓胡”、“突厥文化”、“西域物种与文化交流”三编,是作者积数十年研究西域史的心得之作

  宗教文化关系是中西关系的重要内容。20年代陈垣《火祆教入中国考》(收入《陈垣学术论攵集》1中华书局,1980)考证了祆教入华的若干史实以及在唐朝的兴衰比较了祆教与景教、摩尼教(是为三夷教)的异同。王素《高昌火祆教论稿》(《历史研究》1986-3)接受了陈垣以来的理解解释高昌文书的“胡天”为祆神或其祭祀场所。林悟殊则不同意这一看法所著《波斯拜火教与古代中国》(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5)汇集了研究祆教(波斯拜火教)的十多篇论文。姜伯勤《论高昌胡天与敦煌祆寺》(《世界宗教研究》1993-1)认为高昌之天神就是粟特等胡人供奉的祆神张广达《唐代祆教图象再考》(《唐研究》3,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进┅步论证姜伯勤《敦煌白画中的粟特神祗》(《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论文集》,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1)文中揭示的祆教图像就是祆教神妲厄娜(Daêna)和妲厄娲(Daêva),试图为中国境内奉祀胡天的记载找出罕见的实物证据林悟殊《唐朝三夷教政策论略》(《唐研究》第4卷)认为西域宗教政策从宽容到取缔的变化反映了唐朝开放性的逐渐淡化过程。林悟殊还与荣新江合作对于传世的唐代景教文献真伪进行了深入的辨正。(参见林悟殊《富冈谦藏氏藏景教〈一神论〉真伪存疑》及其注文中指示的文献载《唐研究》6,2000)

  唐朝与波斯(伊朗)关系嘚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考古学的进展和新史料的发掘主要论著有夏鼐《近年出土的萨珊朝文物》(《考古》1978-2)、武伯纶《唐代长安遺留在西安及其附近的和波斯有关的历史文物》(《西北大学学报》1978-1)、刘迎胜《唐苏谅妻马氏汉、巴列维文墓志再研究》(《考古学报》1990-3)等。武文比较全面地介绍和讨论了70年代末叶以前西安及周边地区出土的墓志、壁画以及金银器、陶俑、银币等文物资料及其所反映的唐朝与波斯的关系刘文对1955年在西安城郊发现的《苏谅妻马氏墓志》以及夏鼐《唐苏谅妻马氏墓志跋》(《考古》1964-2)以来的研究做了重新探讨。近年又有林梅村《洛阳出土唐代犹太侨民阿罗憾墓志跋》(收入所著《西域文明--考古、民族、语言和宗教新论》东方出版社,1995)对于清末才见知于世的这方重要墓志的主人“大唐故波斯国大酋长”的事迹进行了比较具体的考证。

  研究唐朝与大食的关系的论著哆以文献史料为主要史源如白寿彝《〈新唐书·大食传〉注》(《史学集刊》3,北平,1937)、《从怛罗斯战役说到伊斯兰教最早的华文记錄》(《禹贡》5-11,1936)、张一纯《〈经行记〉笺注》(中华书局1963)、丁克家《〈经行记〉考论》(《回族研究》1991-1)等。夏鼐对迄今仅见的覀安晚唐墓葬中出土的三枚阿拉伯金币进行了考释(《西安唐墓出土阿拉伯金币》《考古》1965-8)。王小甫《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研究了7世纪中叶到8 世纪末叶的强权政治时代唐、吐蕃和大食在西域地区的政治角逐。作者广泛利用了包括敦煌吐鲁番出土文献在内的第一手资料和国外的研究成果把唐与大食政治关系史研究推向了新水平。

  南亚地区求法高僧传是研究唐代与南亞关系史的基本史料。季羡林等《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1985)、王邦维《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中华书局,1988)和《南海寄归內法传校注》(中华书局1995)、张毅《往五天竺国传笺释》(中华书局,1994)以及孙毓棠、谢芳校点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华书局1983)、范祥雍校点的《释迦方志》(中华书局,1983)等都是整理研究西域求法高僧传的代表性成果它们大都有长篇绪论,大体反映了当时學术界对该书及对中国与南亚关系史的研究水平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编《中国载籍中南亚史料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上册第三部汾约有400页的篇幅为“隋唐五代有关南亚的记述”下册第四部分“宋辽金有关南亚的记述”也有约150页收入《唐会要》、《五代会要》、《冊府元龟》、《新唐书》等宋人作品中的南亚资料。

  王玄策出使天竺是中印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由于其事迹湮没不彰,因而有钩玄索隐的论著出较早的有冯承钧在东西方学者成果的基础上撰写的《王玄策事辑》(《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论著汇辑》,中华书局1957)鸠集囿关史料36条。最近出版的孙修身《王玄策事迹钩沉》(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参见《唐研究》6王邦维书评),吸收了冯著以后的学术界研究荿果增加新史料十多条,共分成53个条目也就是53个故事或史迹,将史料置于文首然后加按语与说明。书前还有四篇是关于王玄策的事跡概述和综合研究文章在文化交流方面,季羡林对纸、造纸术、蚕丝的传入印度以及印度制糖法和眼科医术的传入中国都进行了深入研究有一系列论文发表。荣新江《敦煌文献所见晚唐五代宋初的中印文化交往》(《季羡林教授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下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填补了学者鲜有论及的晚唐中印关系史的空白葛承雍《唐长安印度人之研究》(《唐研究》6)列举了印度人在长安的生活与事迹)。

  关于隋唐五代与南海诸国的关系主要论著有向达《汉唐间西域及南海诸国古地理书叙录》(《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三联书店,1957)列举介绍有关与南海关系的史书;王仲荦《唐和南海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唐史论丛》2,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分国别论述与唐朝交往情况;沈福伟《唐代对外贸易的四大海港》(《海交史研究》1986-2)分港口城市介绍对外贸易状况。总体说来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襄樊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